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护理

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护理

一、血管内支架安置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雁翔[1](2021)在《全主动脉弓替换术中缩短或规避深低温停循环技术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主动脉弓部疾病复杂多样,如急性主动脉夹层,慢性主动脉瘤等。主动脉弓部特殊的解剖结构使患者接受主动脉弓部手术时面临多种风险。除与弓上三分支血管直接相关的神经系统风险外,心肌梗死,围手术期呼吸功能不全和肾功能不全的风险也很常见。某些主动脉疾病特殊的病理解剖以及主动脉弓部手术所依赖的特殊循环策略,有可能引起多个血管床缺血,进而导致心脏,脑,脊髓,肾脏,胃肠道和四肢的灌注不良。起初,人们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进行主动脉弓部手术。但是深低温停循环被认为是多种手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严格的深低温和长时间的缺血引起肾功能不全、血小板功能障碍性出血、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开放主动脉弓部手术一直在向着更高温度,更短停循环时间发展。选择性脑灌注的应用,使主动脉弓部手术中最受关注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了强有力的保护。主动脉弓部手术有在中度低温进行的趋势,这可能减少由深低温停循环带来的手术并发症。缩短,甚至是完全规避深低温停循环是主动脉弓部手术发展的一个方向。停循环时间的缩短或者规避,一是能够增加下半身血流灌注,二是缩短或规避选择性脑灌注时间,进而使主动脉弓部手术的温度继续提升。本中心常规采用的两种缩短或规避深低温停循环技术是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或杂交全主动脉弓替换术。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依靠经典的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中的硬象鼻,是对经典术式的改进。该技术充分发挥了硬象鼻的优势,在象鼻支架植入降主动脉后,主动脉球囊可以牢固地固定在象鼻支架中,从而阻断降主动脉,在恢复下半身灌注的情况下,完成主动脉弓部远端吻合,进而缩短停循环时间。杂交全主动脉弓替换术结合了开放手术耐久稳定的远期效果与腔内修复技术简单易行的术中操作。本研究的杂交全主动脉弓替换术指的是Ⅱ型杂交,即升主动脉替换创造新的锚定区,弓上血管去分支和血管支架植入。Ⅱ型杂交在左颈总动脉和头臂干之间阻断并横断主动脉弓,保证了双侧脑灌注和下半身灌注,完全规避深低温停循环。论文包含两个篇章,每个篇章包含两部分。论文主要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和杂交全主动脉弓替换术在多种主动脉弓部疾病中的应用以及两种技术与开放全弓置换的对比做了研究。现将各部分的摘要介绍如下:第一部分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联合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研究目的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主动脉弓部手术技术,其成功实施依赖于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这一新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评估。本研究的目的即评价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100例行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联合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早期临床结果。结果本组体外循环时间平均为(178.7±43.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为(116.8±31.8)min;平均停循环时间为(5.2±3.1)min。最低鼻咽温(27.9±1.0)℃,最低膀胱温(29.2±1.2)℃。平均ICU停留时间为(5.1±4.6)天,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为(37.5±43.3)h。平均住院时间为(14.2±7.1)天。院内死亡1例,原因为急性肝衰竭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30天死亡共4例。其他术后并发症包括需持续透析治疗的肾功能衰竭5例,二次开胸止血4例,脑梗3例,二次气管插管3例,截瘫2例,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低心排综合征1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结论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联合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应用于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中安全可靠,其器官保护作用仍需大样本对比研究证实。第二部分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与中度低温停循环联合选择性脑灌注的疗效对比研究目的中度低温停循环加选择性脑灌注是全弓置换手术中常用的体外循环模式。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对全弓置换手术的本质改变是缩短停循环时间,并提高术中最低温度。本研究的目的即比较两种技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因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行全弓置换和支架象鼻手术的病例,球囊阻断技术79例,中度低温停循环联合选择性脑灌注(常规手术)109例。主要研究终点为复合不良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包括30天死亡,脑梗,截瘫或轻瘫,需透析的肾衰和需IABP辅助的心衰。次要研究终点为肝功能障碍,急性肾损伤和通气时间大于24小时的发生率。结果球囊组停循环时间明显缩短(4.8±1.2 min vs 18.4±3.1 min,P<0.001)。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无差异(球囊组11.4%vs常规手术组13.8%,P=0.631)。球囊组中,肝功能障碍发生率低(11.4%vs28.4%,P-0.005);高级别急性肾损伤(GradeⅡ和Grade Ⅲ,按照改良RIFLE标准)的发生率低(22.8%vs 36.7%,P=0.041)。两组通气时间大于24小时的发生率无差异,但球囊组平均通气时间显着短于常规手术组(31.4±32.3hvs45.7±43.6h,P=0.0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球囊阻断技术降低肝功能障碍(OR=0.218;95%CI=0.084-0.561;P=0.002)、高级别肾损伤(OR=0.432;95%CI=0.204-0.915;P=0.028)和通气时间大于 24 小时(OR=0.455;95%CI=0.234-0.887;P-0.021)的风险。结论全弓置换和支架象鼻手术中的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显着缩短停循环时间。现有数据显示,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中,该技术对肝脏和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第三部分:杂交全主动脉弓替换术治疗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研究目的杂交全主动脉弓替换术(Hybrid Arch Repair,HAR)在主动脉弓疾病的治疗中是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手术方式。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Ⅱ型HAR手术,即升主动脉替换,弓部去分支和0区支架锚定,在多种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中的早中期结果。方法从2016年至2019年,200例弥漫性主动脉病变患者被纳入研究。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包括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n=129,64.5%),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n=16,8.0%),主动脉弓部瘤(n=42,21.0%)和主动脉弓部穿透性溃疡(n=13,6.5%)。分析本组的早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中期生存率和再次干预率。结果30天总死亡率为8.0%(16/200)。脑梗发生率为3.5%(7/200),脊髓损伤发生率占3.0%(6/2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心肌灌注不良和体外循环时间是30天死亡的危险因素。平均随访时间为25.9个月(1-57.2个月),3年生存率为83.1%。在Cox回归分析中,年龄,糖尿病,心肌灌注不良和体外循环时间可预测早期和中期总体死亡率。共有3例患者需要在随访期间进行再次干预,原因分别为弓上分支血管血栓形成(n=1),近端升主动脉-主动脉根部吻合口漏(n=1)和Ⅰ型内漏(n=1)。结论Ⅱ型HAR手术在多种复杂主动脉弓病变治疗中的早中期结果令人满意。第四部分:杂交全主动脉弓替换术与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的疗效对比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Ⅱ型杂交全主动脉弓替换术(Hybrid Arch Repair,HAR)和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Total arch replacement with frozen elephant trunk,TAR with FET)的结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528例接受全主动脉弓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被收集分析,其中包括175例Ⅱ型HAR和353例TAR with FET。采用倾向匹配评分分析,528例患者匹配得到90对亚组。评估围手术期数据和早中期随访结果。结果两组复合不良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Ⅱ型HAR,20.6%,36/175 vs TAR with FET,17.8%,63/353,P=0.450)。复合不良终点事件包括30天死亡,脑梗,脊髓损伤,肾功能衰竭,肝功能障碍,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及低心排综合征。针对528例患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手术类型(Ⅱ型HAR或TAR with FET)与复合不良终点事件,30天死亡率或脑梗无关。Ⅱ型HAR组的3年生存率是84.8%,TAR with FET组的3年生存率是90.1%(P=0.12)。Ⅱ型HAR组和TAR with FET组的3年免除再手术率分别为98.7%和96.5%(P=0.22)。匹配后,在复合不良终点事件发生率或3年生存率和免除再手术率方面两组无显着性差异。结论Ⅱ型HAR和TAR with FET的早中期结果无显着性差异。两种手术的长期结果仍有待研究。严格选择患者,针对病变特点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目前充分利用好两种手术方式的关键。

李涛[2](2020)在《新型瓣窗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系统的研发及其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结构老龄化,升主动脉扩张病为代表的血管疾病危害日益加重,目前血管腔内治疗已成为主动脉疾病开放手术之外的重要选择。升主动脉扩张病包括升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和(或)升主动脉瘤,是目前致死率很高的一类血管病症,扩张的血管一旦发生破裂,急骤致死。以夹层为例,其发生率在每10万人3.5~6.0人/年,而升主动脉夹层(占比约2/3)在发病后的第一个24h致死率每小时上升1–2%,一周的死亡率在50%左右。而主动脉瘤瘤腔破裂可致猝死,全主动脉均可发生病理性扩张,而主动脉最常发生的部位是升主动脉,约占45%。升主动脉扩张累及主动脉根部的病变导致瓣环扩大、瓣叶分离、撕裂瓣叶,引起重度主动脉瓣返流,造成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传统观念,选用开放手术治疗。开放手术需要深低温、停循环,创伤大,高龄或有合并症患者难以耐受。近年来血管腔内微创治疗不断发展,正成为除开放手术之外的重要腔内微创治疗选择,而近段的升主动脉扩张病仍是腔内微创治疗的重点与难点。主动脉瓣腔内微创换瓣术在高风险者的广泛采用为升主动脉根部病变提供了关键动力。能否将主动脉瓣腔内微创换瓣术与升主动脉夹层微创治疗术联合起来,研制新型一体化移植物,探索能规避大手术创伤打击又能实施有效腔内隔绝的方法,已成为急需的临床重大课题。在前期基础上,根据人类升主动脉根部的特点,我们提出了新一代带瓣膜双开窗一体化直筒型的腔内移植物,该构型设计,更适应人长和弯的升主动脉形态,增加了锚定区,可有效推动升主动脉根部病变腔内微创治疗的发展。研究目的:(1)根据新型移植物腔内设计理念,研发满足实际要求的新型瓣窗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及其适配输送系统。(2)通过该系统体外与体内实验,来探究该系统的早期可行性及安全性。(3)探究该新型移植物在人上的初步可行性。研究方法:(1)新型瓣窗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系统的研制:三维重建家猪升主动脉根部结构,获取其形态学参数;混合采用“Z”型支架环与激光雕刻支架为主体架构,支架外覆涤纶膜,进行体外预开窗;移植物近端缝制牛心包三叶瓣;并研制适配的输送系统,探索该移植物的压缩、双向定位、释放、回撤等方法。(2)体外实验研究:通过猪心-主动脉体外实验,经心尖通路进新型瓣窗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系统,完成双向定位、多步释放、瓣膜夹子与后释放等操作步骤,研究该系统的释放流程与方法,探索该新型腔内移植物系统各项最适参数;(3)动物模型体内实验:选择7只成年健康家猪作为实验动物,完成新型移植物的释放,验证体外实验获得的各项参数,术后进行CTA检查、经食道超声检查、大体标本以及病理学检查,评估该新型移植物系统的早期安全性。(4)人心体外实验:在人心标本进行体外实验,经心尖通路进新型瓣窗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完成双向定位、多步释放、瓣膜夹子与后释放等操作步骤,评价该系统的释放流程与方法,评估该移植物重建人升主动脉根部的初步可行性。(5)3D打印疾病模型体外实验:构建3D打印主动脉夹层模型进行体外实验,经心尖导入释放移植物进行干预,完成释放后,评价该移植物隔绝升主动脉近端破口与修复升主动脉累及根部病变的效能。结果:1.分析49只正常家猪CTA影像学结果,获得了实验动物的基线数据,排除一只先天性巨大升主动脉的猪影响。2.完成了新型移植物的制作及其适配输送系统的研制。3.通过体外实验30例猪心-主动脉标本模拟了新型瓣窗型一体化移植物的体外释放。猪心标本体外模拟释放成功率100%,当定位高度选用1cm、开窗直径不小于1.25cm时,冠脉流量不会减少。猪心标本术后解剖显示,新型移植物双冠开窗对位基本准确。4.对7只健康动物进行新型瓣窗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可行性与早期安全性评价,在6只动物体内成功释放腔内移植物,术中DSA显示双侧冠脉对位良好,血流畅通,人工主动脉瓣功能良好,手术成功6只,并且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体外实验所得到的最适参数(定位高度1cm,开窗直径不小于1.25cm)。6只成功释放动物,5只存活。1只因感染在2周后死亡。随访主动脉CTA检查示移植物均在位良好;左、右冠脉等其他分支动脉血流通畅,随访TEE显示,人工瓣膜开关功能正常,未见瓣膜明显狭窄或返流。5.在10例人心标本模拟了新型瓣窗型一体化移植物的体外释放使的释放。技术成功次数为(8/10),探索了人心标本上该新型移植物的可行性。6.在3D打印夹层模型进行体外实验,技术成功次数为(9/10),发现该移植物可实现升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近端破口的隔绝,具备修复升主动脉根部病变的效能。结论:从上述方面多个角度证明新型瓣窗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系统重建升主动脉根部与主动脉瓣的早期可行性,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该移植物构型、输送、对位及释放方法,动物实验效果早期安全性较好,动物随访存活。该新型瓣窗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系统的实验研究可为治疗升主动脉根部病变提供一种潜在的腔内治疗策略。

陈卫红,叶美曲,周锦华,林慧芝,林宝选[3](2019)在《精细化护理干预在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血管支架腔内隔绝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观察》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精细化护理干预在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血管支架腔内隔绝术围术期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ICU收治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行血管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患者50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干预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变化情况,并统计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BP及DB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细化护理干预可降低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血管支架腔内隔绝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稳定血压水平,缩短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促进其早日出院,且护理满意度高。

韩道正[4](2019)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临床诊治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MAD)曾经被认为是主动脉夹层累及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mesentericartery,SMA)所致,而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在 1947 年由Bauersfeld首次描述。早期世界范围内鲜见报道,常以罕见病例报告的形式出现,随着影像检查技术的进步,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急性腹痛患者,使得SISMAD患者的诊断数量大大增加。因此,SISMAD受到的关注逐渐增加。SISMAD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目前为人们广泛接受的是血管壁病理性改变,结缔组织疾病等。血流动力学变化.:SMA行走于胰腺下缘由相对运动产生的机械剪切应力损伤,SMA起始处血管分支角度变化引起管腔血流应力变化引起震荡机械应力,SMA血流量的增加,高血压、吸烟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基因突变等。临床表现以腹痛居多,为了便于对疾病的管理与治疗,学者们对疾病进行了影像学分型。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血管腔内治疗以及开放手术治疗,目前尚无规范的治疗方案,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保守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推荐可作为初始治疗方案。目的:探讨SISMAD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共16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2例,年龄39~60岁,平均年龄(49.6±2.8)岁。所有患者均经腹部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确诊。诊断标准:SMA内见双腔结构,双腔内见造影剂;SMA内见内膜片形成,甚至可见偏心性钙化斑;SMA壁内可见半月形结构,可伴有溃疡,与动脉腔相通;同时主动脉及其他内脏动脉通畅,无夹层病变表现。其中11例患者行保守治疗,5例行血管腔内治疗,1例患者仅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未植入支架;4例患者行PTA+支架植入术,共植入5枚自膨式裸支架;2例经股动脉入路,3例经左肱动脉入路,在操作过程中为避免发生远端血管痉挛,常规经导管注射罂粟碱30 mg稀释液。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嘱出院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复查腹部CTA随访预后情况。了解SMA真腔狭窄率变化,夹层有无复发、支架有无移位及支架内血流通畅情况;并记录患者腹痛情况、饮食情况、药物使用情况、合并症控制情况。结果:1 行保守治疗的患者,经抗凝治疗,禁食和(或)胃肠减压,镇痛,扩张血管、抑制血管痉挛,营养支持治疗后,患者腹痛症状逐渐消失,1周后复查腹部CTA提示患者SISMAD无明显加重,管腔血流通畅。2 行血管腔内治疗的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毕造影显示SMA真腔血流通畅,SMA分支血管显影良好,假腔体积变小。16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无腹痛发生,CTA显示夹层假腔不显影,支架均通畅,无肠坏死、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多数患者经保守治疗后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如果真腔狭窄程度较重、累及远端回结肠动脉、腹痛不能缓解或复发,或者出现严重持续肠缺血症状,应考虑血管腔内治疗或手术治疗。

金中强[5](2017)在《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至我院就诊的胸主动脉夹层患者20例纳入本次实验研究,对所有患者均采取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判断。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18例患者近端破口被封堵,未出现内漏现象,另外2例患者当置入第1个支架后,远端部位出现内漏情况,并在6个月后自行消失。结论采取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显着,值得实践推广。

高金玉[6](2017)在《单中心腔内隔绝术治疗老年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腔内隔绝术治疗老年患者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选取天津市胸科医院2010年到2015年Standford B型夹层经腔内隔绝术治疗的患者46例,患者年龄均≥65岁,术前均进行超声,增强CT,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检查及化验。患者出院前、术后3个月、6个月、术后每年来院复查全主动脉增强CT。随访截止于2015年12月。分析其危险因素及患者的生存率。结果:46例术中支架放置成功;围手术期死亡2例,术后8个月新发主动脉夹层破裂死亡1例,随访期间总体生存率为89.13%,术前心脏射血分数和动脉瘤最大径是随访期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老年患者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令人满意。围术期血压的控制、严格的影像学测量和选择适当的支架型号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彭可雨,阮兵,张洪,戴顺钦,梁艳[7](2016)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接受主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患者随访过程中应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像的价值,为提高主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效果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支持。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接受支架植入术治疗的51例主动脉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主动脉夹层27例,腹主动脉瘤24例,对所有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并通过表面遮盖显示、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法、多平面重组等不同方法及角度进行重建后处理,观察动脉瘤支架内外血栓形成情况及内漏发生情况。结果:50例患者形成支架外血栓,1例患者出现支架内血栓,术后13例患者假腔缩小,11例患者动脉瘤体积减小;8例患者发生内漏,总发生率为15.69%(8/51)。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等特点,可有效对主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具体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在主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后随访中具有重要作用。

付卫丽[8](2016)在《杂交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护理》文中认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发病突然、具有潜在灾难性的疾病,近年来随着心血管介入治疗和影像学的发展,杂交手术应运而生,主动脉夹层的杂交手术使许多不能耐受手术的高危夹层动脉瘤病人获得了救治的机会,对主动脉夹层的杂交手术患者的护理也尤为重要。本文就对主动脉夹层的杂交手术患者的护理进行阐述。

张静[9](2015)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情况及预后,比较急性StanfordA型和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差异,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工具。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7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经临床最终诊断明确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时间、既往病史(高血压、马凡氏综合征)、症状(急性胸痛、背痛、腹痛、头昏、乏力、晕厥、偏瘫等),体征(入院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实验室检查(血脂、血常规、电解质、肾功能、出凝血时间、D二聚体、C反应蛋白),辅助检查(心电图、X线片、心脏彩超、CT、MRI)、Stanford分型、并发症(心包或胸腔积液、晕厥、组织器官缺血、肾功能不全)、治疗情况及预后。汇总分析总体临床资料,按照入院时间分为两组,分析其临床特征变化趋势,以Stanford标准分型为AB两型,对比两型间的临床特点、不典型主诉,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并发症、误诊情况、治疗及预后。按照院内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据回归系数,计算不同分界值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以预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的风险性。结果:1.经检索符合条件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共360例,平均年龄54.31±14.24岁,其中男性273例,女性87例,男女性别之比为3:1。StanfordA型121例,StanfordB型239例,比例为1:2。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62例,8例既往有马凡氏综合征病史。主诉为不同部位疼痛者316例(87%),其中胸背部疼痛发生率最高达227例(63%),腰腹部疼痛73例(20%),不典型主诉占9%。入院平均心率83.9±14.2次/分,收缩压144.4±30.9 mmHg,舒张压84.1±18.8 mmHg。实验室检查提示平均TC、TG、LDL-C、HDL-C.血清钾、钙、镁均在正常范围。平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D二聚体均高于正常人群参考值。平均APTT、PT、INR均在正常人群参考高限。异常ECG患者261例(72.5%),多为非特异性改变。彩超确诊率75%,CT及MRI诊断准确率高达100%。有47例患者出现急性心包积液或少量胸腔积液;有3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晕厥或意识丧失;有24例患者出现局部组织器官缺血;有72例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或一过性肌酐升高。总体误诊率6.1%,所有患者最终药物治疗186例,手术治疗174例(48.3%)。360例患者院内存活283例(78.6%),死亡77例,死亡率21.4%。2.急性主动脉夹层好发于冬季,最高发人群为60-69岁,病例数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按入院时间均分为两组,第二组患者病例数增加了146%,StanfordB型夹层增长较快,增长率为191%。两组在平均年龄、性别比、高血压及马凡氏综合征病史无统计学差异。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近年稳步增长,增长率为205%,急性期院内死亡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619)。3.急性StanfordA型与B型主动脉夹层间比较:发病年龄、性别比、高血压病史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合并马凡氏综合征多于B型主动脉夹层。疼痛发生率在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疼痛的发生率更高,尤其是腰腹部疼痛B型多于A型。不典型症状的发生率StanfordA型要高于B型主动脉夹层。入院时平均心率在两组间比较无差异,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入院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A型主动脉夹层,但是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低血压(SBP≤110 mmHg)的比例StanfordA型高于B型,血压升高患者(SBP≥180 mmHg)比例StanfordB型明显高于A型。两组在平均TC、TG、LDL-C、HDL-C、血清钾、钙、镁的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入院平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APTT、PT、INR两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平均血小板计数及D-二聚体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入院时异常心电图比例统计无显着性差异。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5.7%,StanfordB型诊断符合率为66.1%,两组比较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CTA及MRI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符合率高且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A型误诊率为8.3%,StanfordB型误诊率为5.0%,两组间误诊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无统计学差异,无论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B型预后均优于A型。4.单因素分析提示死亡组与存活组在变量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APTT、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晕厥或意识丧失、急性肾功能不全及组织器官缺血并发症方面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Stanford A型(OR,10.53; 95%CI,2.89to 23.25; P=0.001)、低血压(0R,5.72; 95%CI,1.07 to 20.51; P=0.04)、晕厥(OR,8.24; 95%CI, 1.25to33.85;P=0.03),缺血并发症(OR,4.67; 95%CI,1.02to14.63; P=0.05)、急性肾功能不全(OR,31.32; 95%CI,15.62tol23.4; P<0.001)、中性粒细胞≥80%(0R,5.67; 95% CI 1.47to14.86; P=0.01)为急性主动脉夹层院内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为保护性因素。据回归系数计算总分值4分具有预测院内死亡的最佳敏感性及特异性。结论:1急性主动脉夹层就诊人数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以StanfordB型夹层增长较快。急性主动脉夹层多于冬季发病,好发年龄为40-69岁,男性多于女性,StanfordB型多于A型。最常见合并有高血压病史,主诉多为胸背痛及腰腹痛,并有不典型症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水平多高于正常人群。心电图多表现非特异性改变,CTA及MRI的诊断符合率高,部分累及其它器官出现严重并发症,尚存在一定的误诊率。手术治疗比例较前增多,总体死亡率高,但近年有下降趋势。2两型夹层首诊疼痛发生率StanfordB型夹层高于A型夹层,尤其腰腹痛发生率明显增高,不典型症状发生率StanfordA型夹层明显高于B型。StanfordA型夹层入院低血压发生率高于B型,高血压发生率B型夹层高于A型。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StanfordA型夹层低于B型,而D二聚体水平A型夹层明显高于B型夹层。彩超对于StanfordA型的诊断符合率高于B型,严重并发症发生率A型多于B型,误诊率两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药物及手术治疗预后两型间均有明显差异,Stanford B型夹层均优于A型。3 Stanford A型、低血压、中性粒细胞≥80%、合并晕厥或意识丧失、组织器官缺血、急性肾功能不全并发症为急性主动脉夹层院内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院内预后,多因素分析建立预测工具可以评估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的发生率并及早选择治疗方式。

杨燕,薛小燕,姜逾峰,杨晓华,李萍[10](2015)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护理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围手术护理。方法对39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术前,术后护理。结果 39例患者均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术前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疼痛变化,积极控制血压,心率和镇痛,稳定患者情绪,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切口护理,功能锻炼,健康指导,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让患者尽早康复。

二、血管内支架安置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内支架安置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全主动脉弓替换术中缩短或规避深低温停循环技术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章 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
    第一部分 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联合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研究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手术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与中度低温停循环联合选择性脑灌注的疗效对比研究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手术方法
        2.3 研究终点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术中数据
        3.3 主次要研究终点和其他并发症
        3.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篇章 杂交全主动脉弓替换术
    第三部分 杂交全主动脉弓替换术治疗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研究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手术指征和影像学表现
        2.3 手术方法
        2.4 研究终点和随访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和术中数据
        3.2 早期结果
        3.3 多因素分析结果
        3.4 中期生存和再干预结果
        3.5 影像学随访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杂交全主动脉弓替换术与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的疗效对比研究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手术指征
        2.3 研究终点
        2.4 手术方法
        2.5 随访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术中数据
        3.3 早期结果和匹配后混合效应模型结果
        3.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5 中期生存率和免除再手术率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综述: 主动脉弓部手术中脑保护策略的研究进展
    1. 前言
    2. 深低温停循环
    3. 中度低温停循环加选择性脑灌注
    4. 逆行性脑灌注与顺行性脑灌注
    5. 单侧脑灌注与双侧脑灌注
    6. 插管策略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新型瓣窗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系统的研发及其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猪心-主动脉影像学测量及新型瓣窗型一体化移植物的制作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二部分 猪心-主动脉体外模型构建及干预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三部分 新型瓣窗型一体化移植物初步安全性评估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四部分 人心标本体外模拟及干预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升主动脉根部病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4)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治疗方法
    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般临床资料
    影像学资料
    临床治疗结果
    随访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单中心腔内隔绝术治疗老年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方法
        1.1.2.1 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1.2.2 手术适应症
    1.1.3 术前治疗
        1.1.3.1 我院急诊处理原则
        1.1.3.2 住院病房治疗措施
        1.1.3.3 术前检查
        1.1.3.4 药物治疗
    1.1.4 手术过程
        1.1.4.1 人造血管的材料
        1.1.4.2 麻醉
        1.1.4.3 手术方法
        1.1.4.4 术中真假腔判断
        1.1.4.5 术后治疗
    1.1.5 随访
    1.1.6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研究患者症状特点
    1.2.2 研究患者发病到就诊时间
    1.2.3 研究人群特点
    1.2.4 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患者生存情况
    1.2.5 术后CTA复查结果
1.3 讨论
    1.3.1 研究患者发病时症状探讨
    1.3.2 研究患者发病到就诊时间探讨
    1.3.3 术前相关指标探讨
    1.3.4 与国外保守治疗组比较
    1.3.5 本组研究5例死亡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1.3.6 本中心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体会
        1.3.6.1 手术时机选择
        1.3.6.2 严格掌握腔内隔绝术适应症和禁忌症
        1.3.6.3 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
        1.3.6.4 提高患者生存率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测设备与方法
    1.3 图像后处理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支架内外血栓形成情况分析
    2.2 内漏发生情况分析
3 讨论

(8)杂交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3.1.4 心理护理
    3.2 术后护理
        3.2.1 生命体征的监测
        3.2.2 疼痛护理
        3.2.3 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监测护理颈部搭桥术后及覆膜支架隔绝术后, 病人有可能出现血栓及斑块碎屑脱落所致的脑缺血症状, 术后常规观察病人神志、两侧肢体感觉、运动功能。
        3.2.6 并发症护理
4 讨论

(9)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已发表文章及获奖情况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39例病人均在数字减影监测下完成, 患者静吸复合全麻下经股动脉行主动脉腔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
2 临床观察和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基础护理:
        2.1.2 心理护理:
        2.1.3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控制血压和心率:
        2.1.4 疼痛的观察及护理: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和活动术后取平卧位, 麻醉清醒后改为半卧位。
        2.2.2 切口观察:
        2.2.3 生命体征的观察:
        2.2.5 抗凝治疗:
3 结果
4 讨论

四、血管内支架安置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全主动脉弓替换术中缩短或规避深低温停循环技术的疗效研究[D]. 刘雁翔.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新型瓣窗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系统的研发及其可行性研究[D]. 李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3]精细化护理干预在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血管支架腔内隔绝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观察[J]. 陈卫红,叶美曲,周锦华,林慧芝,林宝选.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9(18)
  • [4]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临床诊治分析[D]. 韩道正. 扬州大学, 2019(02)
  • [5]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效果分析[J]. 金中强. 中国医药指南, 2017(33)
  • [6]单中心腔内隔绝术治疗老年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临床疗效研究[D]. 高金玉.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7]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J]. 彭可雨,阮兵,张洪,戴顺钦,梁艳.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10)
  • [8]杂交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护理[J]. 付卫丽.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05)
  • [9]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D]. 张静. 安徽医科大学, 2015(09)
  • [10]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护理体会[J]. 杨燕,薛小燕,姜逾峰,杨晓华,李萍.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67)

标签:;  ;  ;  ;  ;  

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