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常用英语200句 - (9)批评/反驳短语

干部常用英语200句 - (9)批评/反驳短语

一、干部常用英语200句——(九)批评/反驳用语(论文文献综述)

连正[1](2021)在《茅盾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35年小田岳夫对《幻灭》的摘译是茅盾中长篇小说在日本译介的滥觞之作。1936年他再将《动摇》和《追求》合译,以《忧愁的中国:大过渡期》为书名由东京第一书房出版发行,这是首部茅盾作品的日译单行本。《大过渡期》出版后引发日本批评家的不同评价,日本学者以局外人角度,从文学本身出发所提出的观点对中国国内茅盾研究界有一定参考价值,而这些评价又与战前日本社会文化背景分不开。二战后日本学者进一步推进深化了对《蚀》的研究。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使我们认识到:总览社会全局、记录时代风云的宏大叙事与刻画人情风俗、发掘人性幽微的私人化叙事各有其存在价值、各有其特定读者群体,也都可以引发域外读者兴趣、产生国际影响。日本学者看重茅盾,还因他的西欧式现实主义给正在探索东西方结合之路的日本文学界以启发和示范。1940年武田泰淳翻译了《虹》,这是继《大过渡期》之后又一部茅盾中长篇小说的日译单行本。武田泰淳只翻译了《虹》的前7章,在译本的“解题”中对“虹”的象征意义、文体及人物性格作出了解说;他解析了茅盾在创作《虹》之时深受柏格森哲学体系中的“延绵性”思想影响的特质。《虹》日译本生成前后,井上红梅、藤井冠次等单纯从文学角度更加准确地将茅盾作品置于世界文学体系中予以阐释,其研究成果虽为数不多,却细致入微,观点独特,并具有一定前瞻性。《虹》对译者武田泰淳在战后短篇小说《圣女侠女》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两部作品在叙事背景、人物描写、女性主义等方面存在明显互文性,这充分体现了《虹》在异国文化体系中特殊的文学价值和意义。《子夜》是日本学界译介与研究的重要中国现代作品之一。迄今为止,其日文译本共计6个版本。1936年4月竹内好发表的《茅盾论》一文是最早系统评价《子夜》的文献。竹内好通过对《子夜》以反话的“恶文”评价方式抨击了因循守旧的支那学派和旧汉学派。在竹内好的意识里,茅盾是一位在东方文化体系中建立“新文学”范式的奠基者之一。他用反语的方式意图告诫那些因循守旧的中国文学研究者:在如何处理本民族传统文学与西方文学相结合问题上,茅盾为20世纪30年代日本文坛提供了范式和借鉴,其影响和价值不容忽视更不能贬低。1938年增田涉以《上海的深夜》为题目欲将《子夜》完整翻译,译文中除译者“解说”外还附有刘岘版画作品《子夜之图》图片共10幅,比起作品本身,他更意欲通过翻译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的《子夜》,以文字图片的直观方式向日本读者介绍战争状态下的上海,但因战争及读者评价不高等原因,该译本实际只完成了前两章。二战后《子夜》迎来了翻译的高潮期,1952年尾坂德司首次将其完整翻译发表,之后小野忍和高田昭二于1962年和1970年分上下册完成了合译,竹内好更是于1963年和1970年两次完整翻译了《子夜》。译者从现实主义、创作主题等视角出发对该作品予于了积极性评介。战后《子夜》在日本的研究呈现出研究视野和方法多元化与文本经典化的逐步递进性特点。《子夜》的译介评价成为茅盾小说在日本“经典化”历程最为典型的例证。《蚀》《虹》《子夜》日译单行本的出现推动了茅盾战时长篇小说在日本的译介。1947年小野忍在《随笔中国》杂志中发表的《茅盾文学-(其一)关于<腐蚀>》一文成为了《腐蚀》在日传播的滥觞之作。1951年小野忍对菊池租《腐蚀》的译稿进行了修改补充,1954年6月发表出版了首部《腐蚀》日译单行本,1961年他再次修改并出版发行了单行本;1978年市川宏再度将《腐蚀》完整翻译发表。从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日本学者从文体结构、意识流手法、叙事风格等方面对《腐蚀》的文本展开了阐释与研究,其观点在中日学界产生了对话与争鸣之关系,体现了在异国文化体系中茅盾努力发掘人性的复杂性、尊重艺术规律的现实主义作家之精神。《腐蚀》对堀田善卫在1951年创作的中篇小说《齿轮》产生了深刻影响。两部作品在故事背景、人物性格、心理描写等方面具有明显互文性,充分体现了《腐蚀》在战后初期日本学界及评论界所产生巨大影响力。1949年9月,竹内好首次为日本读者简介了《霜叶红似二月花》的故事梗概,之后相继出现了3个日译版本,即1958年版奥野信太郎译、1962年版竹内好译和1980年版立间洋介译。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研究者渴望通过阅读《霜叶红似二月花》中描写的挣扎于“五四”历史转型期的个体生命与民族思想文化纠葛审视反思日本战败后所面临的民族精神困境及在西方政治话语主导下所形成的文化断层。80年代《霜叶红似二月花》再译并被译者给予高度评价,其原因在于新时期之后在以国内学界为主导的批评语境中对带有《红楼梦》式古典文学风格的《霜叶红似二月花》经典化的全面推进不无关系。其次,“全球化”的世界格局致使日本无论在创作还是理论研究方面均呈现出多元态势,日本文艺思潮再次陷入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之中。对于西方文学文化的接受,日本批评界深刻认识到:接受并不等于近代式盲目的“拿来”与“互动”,“本土意识”也并非战时保守式的固步自封,而是要各取所长,形成平等对话关系。此背景之下,在日本人看来带有《儒林外史》风格的《子夜》与具有《红楼梦》文体风格和民族艺术色彩的《霜叶红似二月花》,这两部描写中国传统与现代的长篇史诗巨作自然在80年代受到了日本学界及读者的强烈关注。除长篇小说外,茅盾短篇小说在日本也被大量翻译与研究。短篇小说《水藻行》创作完成于1936年2月26日,1937年5月1日发表在日本《改造》杂志第19卷第5期的首页,这是茅盾创作生涯中唯一一篇在国外发表的小说作品,在中日文学交流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经梳考史料,笔者与导师发现,《水藻行》实为山上正义所译,而并非鲁迅译或鹿地亘及胡风合译。对于日本大型杂志社《改造》来说,能得到中国文坛巨匠茅盾的赐稿可谓求之不得。社长山本实彦在作品刊登之前便开始运作宣传,4月底便出现了小田岳夫、本多显彰等评论家发表的数篇报刊评论。5月1日登载之后又相继出现数篇评论。通过这些评论足以证明《水藻行》在战前中日文学文化交流史上体现出了不容忽视的非凡意义。《春蚕》《秋收》《林家铺子》《小巫》等作品战前战后在日本均被翻译发表,其中《春蚕》共4个译本,《林家铺子》共3个译本,是茅盾短篇小说中日译版本较多的两部作品。日本研究者及读者通过这些作品直接了解到了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情况和挣扎于帝国主义统治下的中国农民形象。战前,竹内好将《春蚕》置于中国农民文学整体框架中阐释其特有文学价值的评论彰显出30年代日本学者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理解把握的整体性与全面性。战后“农村三部曲”和《林家铺子》进一步被研究阐释。日本学者更加关注于茅盾作为“作家”意识在文本中的体现,探究茅盾作为“作家”的个体生命体验和思想内质,关于故事情节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自然不被纳入研究重点。由此,“农村三部曲”与《子夜》同样作为“纯文学”而并非作为了解中国经济社会的“一份高级社会文件”被接受与解读的。日本学者正是敏锐地认识到茅盾农村叙事小说中“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超越政治立场的文献价值”,才采取了与国内较为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视角,进而得出了更为独特的观点和阅读感受。总体来说,茅盾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无论是研究视野、研究与翻译方法,还是结论观点都应引起我国茅盾研究界的关注与借鉴。随着中日文学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对异质文化的深刻认识与理解,展开彼此间的交流,化解双方文化与思维上的隔阂已然成为两国不容回避的重要议题。研究茅盾文学在异质文化的译介与研究有助于从“他者”的视角反观审视自我文化与文学中被遮蔽与忽视的价值与意义,同时窥视日本学者以“他者”的视野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探究在异质文化语境中如何消解彼此在文学研究领域中产生的误解与偏差,这对于我们未来进一步研究茅盾不无裨益。

李小荣[2](2021)在《论禅宗对屈原形象和楚辞的接受传播》文中认为禅宗文学特色的形成与禅宗对世俗经典作家及作品的接受传播关系甚密。两宋以来的禅宗语录,经常言及屈原其人其事其诗,尤其是在端午上堂说法等仪式场合。而古代禅林对屈原形象和楚辞的接受与传播,大致分为三个时段:(1)南北朝至唐,其特点是知识型为主,创作型为辅;(2)宋元,其特点是创作型、表演型为主,知识性为辅;(3)明清,其特点是创作、表演二型并重,遗民形象突显。僧俗的接受传播,总体说来是大同小异,但禅宗与端午禅堂仪式相结合,而且经常戏论屈原形象。究其成因,则和禅宗特有的空观、无分别思想有关。

黄德海[3](2021)在《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文中研究指明金克木,一代学人,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学贯东西,知兼古今,以小学学历而卓然成家,和季羡林、张中行、邓中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本文按年谱体例分上、中、下三编,以学习时代、为师时代、神游时代为界,细致梳理先生近九十年的传奇人生,得窥先生读书与治学的独到之处。青年学者黄德海以至诚之心、文学之笔,沿途追索,处处志之,甚而独出新裁,引领读者跟随先生足迹,去读书"偷学问",开阔视野。如此,经由两代学人之循循善诱,令人得悟先生自学之方法及自强之信念。这一部编年录,演化成并非虚构的成长小说,对于喜欢读书之人,甚至对于我们这个时代都有诸多启迪意义,亦给后生晚辈留下一份珍贵的生命记录。

李凯[4](2021)在《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文中指出话语权是指话语主体在“言语”和“说话”的行为和活动即话语实践过程中,所产生和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力量和效果等,包括其采用的话语载体所表现出来的传播力,其话语内容对话语客体及其环体所产生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和感染力等,是话语内容、形式和载体的完美结合所表现和反映出来的所有能量和力量。话语权具有实践性、社会性、弥散性和动态性等特征。话语的真理性是话语权的内在本质,社会实践是话语权的外在本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网络社会的意识形态在话语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影响力,即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影响力、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和感染力等。当前,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存在着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被消解等突出问题,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从机遇来看,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发展性、网络化、国际性机遇已经到来。从挑战来讲,国际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技术、信息、资本、话语等多重霸权不断冲击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国内,多种不良思潮持续挤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即坚持和完善党的科学领导、坚持和贯彻科学的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科学的指导理论;要遵循人民性原则,即坚持为了人民、坚持依靠人民、坚持人民评判标准;要遵循辩证性原则,即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坚持包容性与斗争性相统一、坚持时度效相统一。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围绕话语权内容体系、话语权传播体系、话语权环境体系三个主要路径精准发力:话语权内容体系建设要巧妙选取话语素材,灵活运用话语形式,恰当使用话语方法;话语权传播体系建设要全面把握传播方式,不断掌握传播规律,持续优化传播策略;话语权环境体系建设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绘就网上网下同心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黎准[5](2021)在《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日本主流媒体新冠疫情涉华报道研究》文中提出

吴瑶[6](2021)在《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研究四十年》文中指出

韩颖[7](2021)在《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s市第五中学为例》文中提出

何英[8](2021)在《宗璞小说研究》文中提出

孙禹涵[9](2021)在《《汉语借词》(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信息类文本中被动句的翻译》文中认为

吴梓龙[10](2021)在《《中国语辞典》动词释义研究 ——以HSK四级动词为例》文中提出

二、干部常用英语200句——(九)批评/反驳用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干部常用英语200句——(九)批评/反驳用语(论文提纲范文)

(1)茅盾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创新点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关于“简介概述日本茅盾研究概况”的研究现状
        1.3.2 关于“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的研究现状
        1.3.3 前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茅盾小说日译单行本的滥觞之作——《蚀》在日本的翻译与研究史论
    2.1 昭和前期(1926-1945)日本对《蚀》的翻译和研究
        2.1.1 《幻灭》的译介:茅盾中长篇小说在日本接受的滥觞
        2.1.2 《大过渡期》:茅盾作品日译单行本的先河
        2.1.3 《大过渡期》发表后日本学界的多种评价
        2.1.4 昭和前期日本接受和研究《蚀》的社会文化背景
    2.2 昭和中期(1945-1966)《蚀》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概况综述
        2.2.1 “审美”的突破与回旋:佐藤一郎与高田昭二对《蚀》的研究
        2.2.2 特殊历史语境下中日对《蚀》研究的异同
    2.3 东瀛学界的多部声:1970 年代至今《蚀》在日本的研究述论
        2.3.1 茅盾作为“作家”的起点:《幻灭》文学价值在日本的重估
        2.3.2 对《蚀》的“女性解放”、“性描写”及版本流变的研究
        2.3.3 21 世纪《蚀》在日本研究的新坐标:白井重范的“《蚀》论”
        2.3.4 异文化语境下中日对《蚀》接受与研究的异同
第三章 永不磨灭的经典—《子夜》各日译本的问世、流变与研究考论
    3.1 “恶文”评价与完整译本的缺席:《子夜》在二战前日本的传播与接受
        3.1.1 增田涉的评价与未实现的约定
        3.1.2 到底是“恶文”还是“杰作”?——对竹内好《茅盾论》的再解读
    3.2 二战后(1945-2013)多个《子夜》日译版本的问世、流变与评介
        3.2.1 首部《子夜》日译单行本的诞生及其意义和价值
        3.2.2 1960 年代的再译:小野忍与高田昭二的合译单行本
        3.2.3 作为“杰作说”的铁证:竹内好的译介与评价
    3.3 《子夜》在日本的研究述论
        3.3.1 译者的再度评介:尾坂德司与高田昭二的《子夜》研究
        3.3.2 昭和后期(1966-1989)是永骏、中野美代子、筱田一士的《子夜》研究
        3.3.3 平成时期(1989-2019)桑岛由美子、白井重范的《子夜》研究
        3.3.4 《子夜》在日本接受研究的多元化与递进性
第四章 “梅女士”于日本之再现—《虹》日译单行本的生成与接受
    4.1 《虹》日译单行本的问世及其前后学界的解读评价
        4.1.1 一部未完成的译着:武田泰淳对《虹》的翻译和解读
        4.1.2 对“梅女士”的人物形象分析:藤井冠次与武田泰淳的对话
    4.2 《虹》与武田泰淳短篇小说《圣女侠女》的互文性
        4.2.1 中国式侠义的精神符号:“梅女士”于二战后日本之再现
        4.2.2 追求女性解放的使者:关于玛利亚的原型室伏克拉拉
    4.3 二战后《虹》在日本的研究综述
        4.3.1 搁笔缘由的探究:三宝政美对《虹》的研究
        4.3.3 《虹》中的“虚”与“实”:是永骏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第五章 茅盾40 年代长篇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以《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为例
    5.1 国民党政治黑幕小说的特殊意义:《腐蚀》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
        5.1.1 《腐蚀》各日译版本的生成及评介
        5.1.2 《腐蚀》在日本的研究述论
        5.1.3 “自我迷失”与“身份焦虑”:《腐蚀》对堀田善卫短篇小说《齿轮》的创作影响
    5.2 《霜叶红似二月花》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梳考
        5.2.1 一部现代版的《红楼梦》:《霜叶红似二月花》三个日译本的生成与评价
        5.2.2 对“母性式包容”及“男性式无能”的解读:中日学者界的对话与争鸣
第六章 中国乡村景观的觅寻—茅盾短篇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述论
    6.1 现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的一座桥梁:《水藻行》翻译发表考辩及研究述评
        6.1.1 《水藻行》翻译发表考辩
        6.1.2 《水藻行》发表前后日本报刊评论综述
    6.2 茅盾其他短篇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
        6.2.1 《春蚕》《林家铺子》《小巫》等日译情况综述
        6.2.2 《春蚕》在日本的研究述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论禅宗对屈原形象和楚辞的接受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一、禅宗语录楚辞体诗偈之使用概况
    (一)大参
        1.《嘉泰普灯录》卷14载南宋初建康府华藏密印安民禅师上堂曰:
        2.《虚堂和尚语录》卷9载智愚禅师(1185—1269)佛涅盘上堂有颂曰:
        3.《佛光国师语录》卷1载无学祖元(1226—1286)菊节上堂说:
        4.《三峰藏和尚语录》卷3载法藏禅师(1573—1635)上堂结束前有云:
        5.《空谷道澄禅师语录》卷3载清初道澄禅师(1616—?)在世尊成道日上堂时有颂曰:
    (二)颂古
        1.《鄂州龙光达夫禅师鸡肋集》载清初蕴上(生卒年不详)对“僧问道吾:‘如何是深深处?’吾下禅床,作女人拜,云‘谢子远来,无可只待’”之“颂古”曰:
        2.《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9载净挺禅师(1615—1684)对“婆生七子话”有颂:
    (三)丧葬佛事与悼词
    (四)真赞像赞
        1.《古尊宿语录》卷38载宋初洞山守初禅师有《真赞》曰:
        2.《祖庭事苑》卷4“真赞”条引《瑞光月禅师真赞》曰:
        3.《玉泉其白富禅师语录》卷中“像赞”类载清初德富(1627—1690)《大如和尚像》曰:
    (五)言志述怀
    (六)咏史咏物
        1.《物初大观禅师语录》载大观(1201—1268)《远法师陆修静》曰:
        2.《建中靖国续灯录》卷2载洪州观音选禅师上堂有颂云:
    (七)送别
    (八)题画
二、接受传播的三个历史时段
    (一)南北朝至唐:知识型为主,创作型为辅
    (二)宋元:创作型、表演型为主,知识型为辅
        1. 创作型
        2. 表演型
三、僧俗接受传播异同及成因约说
    (一)接受传播之异同
    (二)成因略说

(3)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论文提纲范文)

上编 学习时代
    明末清初
    道光年间
    1861年
    1894年
    1906年
    1907年
    1911年
    1912年 1岁(6)
    1913年 2岁
    1914年 3岁
    1915年 4岁
    1916年 5岁
    1917年 6岁
    1918年 7岁
    1919年 8岁
    1920年 9岁
    1921年—1925年 10—14岁(10)
    1926年 15岁
    1927年 16岁
    1928年 17岁
    1929年 18岁
    1930年 19岁
    1931年 20岁
    1932年 21岁
    1933年 22岁
    1934年 23岁
    1935年 24岁
    1936年 25岁
    1937年 26岁
    1938年 27岁
    1939年 28岁
    1940年 29岁
    1941年 30岁
    1942年 31岁
    1943年 32岁
    1944年 33岁
    1945年 34岁
中编 为师时代
    1946年 35岁
    1947年 36岁
    1948年 37岁
    1949年 38岁
    1950年 39岁
    1951年 40岁
    1952年 41岁
    1953年 42岁
    1954年 43岁
    1955年 44岁
    1956年 45岁
    1957年 46岁
    1958年 47岁
    1959年 48岁
    1960年 49岁
    1961年 50岁
    1962年 51岁
    1963年 52岁
    1964年 53岁
    1965年 54岁
    1966年 55岁
    1967年 56岁
    1968年 57岁
    1969年 58岁
    1970年 59岁
    1971年 60岁
    1972年 61岁
    1973年 62岁
    1974年 63岁
    1975年 64岁
    1976年 65岁
    1977年 66岁
    1978年 67岁
    1979年 68岁
    1980年 69岁
    1981年 70岁
下编 神游时代
    1982年 71岁
    1983年 72岁
    1984年 73岁
    1985年 74岁
    1986年 75岁
    1987年 76岁
    1988年 77岁
    1989年 78岁
    1990年 79岁
    1991年 80岁
    1992年 81岁
    1993年 82岁
    1994年 83岁
    1995年 84岁
    1996年 85岁
    1997年 86岁
    1998年 87岁
    1999年 88岁
    2000年 89岁
    2001年
    2002年
    2011年

(4)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1.4 研究方法和手段
    1.5 研究意义和价值
    1.6 创新性和可行性
第2章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概念辨析
    2.1 话语权
        2.1.1 话语权的内涵
        2.1.2 话语权的特征
        2.1.3 话语权的本质
    2.2 网络意识形态
        2.2.1 意识形态的内涵
        2.2.2 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
        2.2.3 意识形态与网络意识形态的关系
    2.3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2.3.1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
        2.3.2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新型特征
        2.3.3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根源
第3章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问题、机遇与挑战
    3.1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突出问题
        3.1.1 有理说不出
        3.1.2 说了传不开
        3.1.3 传开被消解
    3.2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机遇
        3.2.1 发展性机遇:现实基础坚实
        3.2.2 网络化机遇:传播效能释放
        3.2.3 国际性机遇:外部环境改善
    3.3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挑战
        3.3.1 国际挑战:技术、信息、资本、话语等多重霸权冲击
        3.3.2 国内挑战:多种不良思潮挤压
第4章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本原则
    4.1 遵循科学性原则
        4.1.1 坚持和完善党的科学领导
        4.1.2 坚持和贯彻科学的发展理念
        4.1.3 坚持和发展科学的理论指导
    4.2 遵循人民性原则
        4.2.1 坚持为了人民
        4.2.2 坚持依靠人民
        4.2.3 坚持人民评判标准
    4.3 遵循辩证性原则
        4.3.1 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4.3.2 坚持包容性与斗争性相统一
        4.3.3 坚持时度效相统一
第5章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主要路径
    5.1 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内容体系,提升内容质量
        5.1.1 巧妙选取话语素材
        5.1.2 灵活运用话语形式
        5.1.3 恰当使用话语方法
    5.2 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传播体系,增强传播效力
        5.2.1 全面把握传播方式
        5.2.2 发现遵循传播规律
        5.2.3 持续优化传播策略
    5.3 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环境体系,提供环境保障
        5.3.1 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5.3.2 绘就网上网下同心圆
        5.3.3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四、干部常用英语200句——(九)批评/反驳用语(论文参考文献)

  • [1]茅盾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D]. 连正. 河北大学, 2021
  • [2]论禅宗对屈原形象和楚辞的接受传播[J]. 李小荣. 海峡人文学刊, 2021(03)
  • [3]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J]. 黄德海. 江南, 2021(05)
  • [4]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D]. 李凯.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2021(12)
  • [5]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日本主流媒体新冠疫情涉华报道研究[D]. 黎准.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1
  • [6]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研究四十年[D]. 吴瑶.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7]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s市第五中学为例[D]. 韩颖. 石河子大学, 2021
  • [8]宗璞小说研究[D]. 何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
  • [9]《汉语借词》(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信息类文本中被动句的翻译[D]. 孙禹涵. 沈阳师范大学, 2021
  • [10]《中国语辞典》动词释义研究 ——以HSK四级动词为例[D]. 吴梓龙.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1

标签:;  ;  ;  ;  ;  

干部常用英语200句 - (9)批评/反驳短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