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方法论探讨

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方法论探讨

一、糖尿病肾病临床科研方法学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楠[1](2021)在《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构建“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G-TCM)”,对现有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进行全面汇总,为科研、临床决策快速获取指南、指南推荐意见提供技术支持。[方法]1、顶层设计与平台搭建:成立多学科专家组,借助Spring,MyBatis,Vue,Element-UI,Redis,Elasticsearch,Flowable等软件对系统进行开发,设置数据管理、评价报告、系统管理和权限管理4个模块。专家组参照RIGHT清单条目制订指南管理原则、提取/录入字段及质量控制规范。采用AGREEⅡ工具和RIGHT清单,对中医药CPGs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进行评价。2、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的收集、管理与评价:通过多渠道进行指南收集,包括(1)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SinoMed),(2)手工检索当当网、亚马逊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3)搜索指南制订及发布国家级相关机构网站。采用NoteExpress软件对各数据库文献题录处理并手工查重,依据预设的纳排标准进行指南筛选。其中指南筛选、数据录入、数据标化和指南评价过程均经过培训考核,数据录入严格执行“双录+核查”规范,以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3、G-TCM系统的应用:基于本系统对糖尿病相关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检索及统计分析,总结指南推荐信息及方法学质量,并与人工检索比较,以校验平台的可靠性及功能性。[结果]G-TCM系统已上线运行,已完成对658部中医药CPGs的提取、评价工作;可实现快速获取疾病/病证相关的中医药指南信息和指南推荐的中医药疗法,包括指南方法学专家对该疗法证据级别和推荐级别的评级。用户可通过查看指南的质量和报告规范的评价结果,快速评估相关指南的质量和获取推荐意见,有利于促进指南的利用和更新。基于本平台以糖尿病为主题进行示范研究,共纳入32部CPGs,87.5%的指南关注糖尿病合并症/并发症,推荐信息中涉及方剂、中成药、针灸、中医外治法等多种中医疗法。19部指南采用循证方法进行制订,指南的证据类型多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但证据引文的年份较久远,引用研究的样本量较低,导致证据级别普遍较低。此外,纳入CPGs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质量方面,在某些领域评分较低,为指南的修订提供参考。[结论]本次研究设计、构建了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G-TCM),为临床医师、研究者、指南制(修)订以及评估人员提供一个临床指南信息快速查询和获取平台,对推进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规范化和可及性,更好指导临床实践发挥支撑作用。

胡卫维,郑文江,严倩,胡宗仁,符林春[2](2020)在《黄芪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文献质量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引入雷达图从6个维度多元评价黄芪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文献质量,为临床工作者的证据选择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期刊网(VIP)、万方数据(Wanfang)、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7个中英文数据库收录的黄芪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文献,截止至2019年5月21日,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从文献的发表年份、研究设计的类型、AMSTAR方法学质量评价、PRISMA报告学质量评价、同质性程度、发表偏倚等6个维度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计算评价得分及其秩数得分,合成结果绘制成雷达图进行可视化表述,评估黄芪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DKD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文献质量。结果共纳入8篇研究,秩数平均分依次是:2.83、5.16、3.83、5.17、3.67、6.33、5.5、5.5分,秩数得分平均分为4.75分,与满分8分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雷达图直观地反映本次纳入的8篇系统综述/Meta分析在6个维度上的得分普遍不高。结论本次研究提示黄芪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DKD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文献综合质量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未来的研究者应该加强方法学质量和报告学质量,以提供更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供临床工作者选择及参考。

赵雪杉[3](2020)在《糖尿病肾脏病肾精亏虚证诊断量表的研制与验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柳红芳教授提出糖尿病肾脏病的核心病机为精损络痹,临床采用填精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疗效显着。肾精亏虚证证候的正确判定是采用此方法取得疗效的关键。但是,肾精亏虚证在糖尿病肾脏病中的量化诊断尚缺失,不利于填精通络法的推广和应用。本课题在文献分析、专家咨询、临床研究筛选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学计算,完成针对糖尿病肾脏病肾精亏虚证量化的诊断量表,为填精通络法在糖尿病肾脏病肾精亏虚证的临床应用及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将根据量表编制的标准程序与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专家咨询及临床横断面研究,制定糖尿病肾脏病肾精亏虚证的诊断标准。具体方法如下:1.明确研究内容,成立工作小组;2.文献检索,建立肾精亏虚证条目池;3.基于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论证,筛选条目,对小组成员进行症候标准化培训;4.纳入126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收集其四诊信息,运用频率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克朗巴赫α系数法筛选条目,运用因子分析法为条目赋权,运用ROC曲线法确定阈值,运用四分位法确定程度分级,得到“糖尿病肾脏病肾精亏虚证诊断量表”,并评价量表信效度;5.重新纳入52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以临床医师辨证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对比糖尿病肾脏病肾精亏虚证诊断量表的辨证结果,验证量表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结果: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制定条目池、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筛选条目,得到糖尿病肾脏病肾精亏虚证诊断量表相关症状条目如下:乏力、腰膝酸软、足跟痛、健忘、头晕、耳鸣、耳聋、牙齿松动、性欲减退。通过赋权和阈值的确定,对各个症状条目进行赋权,计算其诊断阈值为≥38.5,敏感度为90.3%,特异度为84.8%、通过四分位法确定程度分级,38.5≤积分<62分为轻度,62≤积分<124.5为中度,积分≥124.5为重度,编制糖尿病肾脏病肾精亏虚证诊断量表,并评估其量表信效度良好。通过小样本临床验证,量表的灵敏度95.2%,特异度80%,准确率92.3%。结论:本研究通过综合运用文献检索、专家论证、临床研究等方法,将症状客观化,研制糖尿病肾脏病肾精亏虚证诊断量表,其灵敏度95.2%,特异度80%,准确率92.3%,为填精通络法在糖尿病肾脏病肾精亏虚证的临床应用及研究奠定基础。

刘昉[4](2020)在《基于循证证据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临床应用指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以中国中药学会发布的《课题研究指导原则》为指导,运用GRADE研究方法,参照循证医学证据,制订《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临床应用指南》,以规范并推广中成药在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提高临床中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的疗效,减少终末期肾病的发生,提高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方法1.召开课题启动会对指南制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前期探讨,并通过问卷完成临床问题构建并确立相关结局指标。2.文献研究:文献检索的资料库包括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考克兰图书馆(The Cochrane Library)、Pub Med,采用计算机和手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19年6月30日。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检索的文献进行严格筛选,搜集未公开发表的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灰色文献进行补充,尽可能减少文献的缺失。3.证据质量评价与证据评级:本次研究纳入文献为RCT研究及Meat分析/系统评价文章,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RCT研究采用文献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table)进行质量评价;系统评价/Meta分析类文献采用AMSTAR量表进行质量评价,为证据评级提供依据。对于研究类型相同、结局指标相同、数据类别相同的RCT研究应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证据综合分析,通过Meta分析森林图获得同一种中成药多项研究结果的系统评价与总结,通过倒漏斗图检查Meta分析的某一结局是否存在发表偏倚。采用目前国际通用的GRADE证据分级标准进行证据质量评价。4.专家共识:在全国范围内向相关领域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专家征求药品的推荐意见,并确定推荐药品的适用证型、使用禁忌症及注意事项,形成指南的最终推荐意见。研究结果1.Meta分析/系统评价文章量表评分均偏低,不足纳入标准;RCT研究文献共纳入163篇,包括百令胶囊23篇、黄葵胶囊22篇、雷公藤多苷片22篇、复方丹参滴丸17篇、金水宝胶囊12篇、肾炎康复片9篇、尿毒清颗粒8篇、通心络胶囊8篇、渴络欣胶囊5篇、六味地黄丸5篇、肾衰宁(片/胶囊/颗粒)4篇、参芪降糖颗粒3篇、糖脉康(片/颗粒)3篇、芪参益气滴丸2篇、肾炎舒(胶囊/颗粒)2篇、苁蓉益肾颗粒1篇、大黄蟅虫丸1篇、地黄叶总苷胶囊1篇、复方肾炎片1篇、复方血栓通胶囊1篇、金芪降糖胶囊1篇、精乌胶囊1篇、木丹颗粒1篇、脑心通胶囊1篇、蒲参胶囊1篇、芪药消渴胶囊1篇、芪蛭降糖胶囊1篇、香砂六君丸1篇、肾炎片1篇、通脉降糖胶囊1篇、血府逐瘀片1篇、血脂康胶囊1篇、正清风痛宁缓释片1篇。归纳出33种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的中成药。2.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中成药能够降低临床患者的尿白蛋白排泄率、尿蛋白总量、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部分中成药可提高肾小球滤过率,且临床应用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整体安全性良好。3.证据质量的GRADE评级显示:大多数文献研究证据质量评级为低质量和极低质量,个别为中质量研究。4.全国范围内相关领域专家对归纳出的中成药目录进行评议、推荐评价,确定了33种中成药的推荐意见,并确定了适用证型、使用禁忌症,形成了最终的指南意见。研究结论此次指南研究我们主要参照《课题研究指导原则》,运用了GRADE系统方法结合专家共识,最终对百令胶囊、黄葵胶囊、雷公藤多苷片、复方丹参滴丸、金水宝胶囊、肾炎康复片、尿毒清颗粒、通心络胶囊、渴络欣胶囊、六味地黄丸、肾衰宁(片/胶囊/颗粒)、糖脉康颗粒、肾炎舒(胶囊/颗粒)、苁蓉益肾颗粒、复方肾炎片、肾炎片予以弱推荐。

刘晓玉[5](2020)在《基于案例推理的中医医案方法学研究 ——以糖尿病肾病医案研究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医医案研究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对传承医家学术思想、指导临床实践、拓展临床思路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本研究对常用的中医医案研究方法进行方法学比较分析,并提出基于案例推理的中医医案研究思路。对案例推理模式下的中医医案研究进行研究方案设计和研究体系构建,并开展基于案例推理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医案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如何在案例推理方法的基本框架下,构建适用于中医医案的研究体系;另一方面是在研究体系构建完成后,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医案为实例,验证案例推理方法用于中医医案研究的可行性。1.研究目的1.1 面向中医医案辅助临床决策的研究需求,构建基于案例推理的中医医案研究体系,为中医医案研究提示新的思路;1.2 完成基于案例推理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医案研究,构建中医药治疗糖尿肾病的相似医案检索模型,实现相似医案检索结果输出,辅助中医药治疗糖尿肾病的临床决策。2.研究方法案例推理方法是人工智能领域较为成熟的一个分支,被广泛用于领域知识丰富但难以总结出明确规则的诸多研究领域。本研究立足中医医案研究,以案例推理方法为基本框架构建中医医案研究的方法学体系,并在案例推理的医案表征环节,采用本体的方法进行医案知识表示方法的模型构建,在相似医案检索环节,运用随机森林法进行医案重要症状特征的筛选、最近邻法进行相似医案检索,构建相似医案检索模型。3.研究结果3.1 经过比较研究和分析,选出了案例推理各个环节的不同方法,组合构建成基于案例推理的中医医案研究方法学体系;3.2 基于案例推理方法进行中医药治疗糖尿肾病医案研究,构建了医案的知识表示模型和相似医案检索模型;3.3 从文献中筛选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医案和医家临证经验相关文献320篇,进行诊疗信息提取和数据预处理后,得到一个有292条数据、60个症状属性、3个证型分类的糖尿病肾病诊疗经验数据集。采用随机森林方法对得到的数据集进行机器学习并计算症状对证型判别的重要程度,选出了水肿、耳鸣、畏寒肢冷、舌苔厚/腻、纳差、口干咽燥、发热、倦怠乏力等对糖尿病肾病的证型判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的35个症状特征。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最近邻法,将随机森林方法挑选出的35个症状特征降维到包含20个主成分的综合指标,并根据欧氏距离公式对数据集中的数据进行相似度计算,完成相似案例检索模型的构建。经十折交叉验证,模型能对数据进行正确分类的准确率为74%。3.4基于相似医案检索模型,输入测试医案的症状数据,经相似度计算可输出数据集中与测试医案症状数据最相似的3条医案数据子集,并按照相似度从高到低进行相似度排序。将测试医案与输出的相似医案进行症状和证型、治法、选方用药的对比分析,发现由于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型情况的复杂性,类似的症状表现会因医家临证经验的差异而被划分为不同的证型,但即使不同医家对类似症状表现的辨证分型情况存在分歧,在治疗思路和具体的选方用药上也存在相似之处和互参价值。4.研究结论基于案例推理开展中医医案研究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相似医案检索的模式可以保存较为完整的医案信息,检索结果可直接回归到原有医案的诊疗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医案研究结论可以通过带来类似医案诊疗思路和诊疗方案的结果直接支持临床决策,展示整体的医案信息给予临床思路提示,并借助医案的不断存储和实时反馈,形成医案研究的动态发展状态。研究思路从患者当下病情的症状表现出发,分析提取重要的症状特征,寻找既往医案中发生的类似情况及其治疗方案,相比基于依靠分型治疗的临床诊疗路径,能更直接有效的支持临床决策。本研究也提出案例推理方法下中医医案研究体系的构建方法,可为其它疾病的中医医案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的借鉴,从方法学角度为中医案例类资料的处理提示新的思路。

范婷[6](2020)在《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及老年糖尿病肾病与衰弱的关联》文中指出目的:系统地评估益气补肾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观察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Ⅲ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初步探讨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与衰弱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分三部分1.益气补肾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 base等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8年10月28日。并且手工检索《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近两年的相关文献,对采用益气补肾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筛选,按照Cochrane Handbook 5.1标准进行资料提取、文献质量的评价,运用Rev Man 5.3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2.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Ⅲ期)的临床疗效观察。采用开放、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法。每组样本量21例,共42例。纳入病例来自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早期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42例患者按就诊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治疗组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糖肾汤颗粒剂,糖肾汤为免煎中药配方颗粒,水冲200ml,早晚各一次温服,日一剂。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实验周期6个月。观察时点:治疗组在0月、3个月、6个月,共3次,对照组在0月、6个月,共2次;疗效性指标: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6个月,分别进行疗效评估的评测。安全性指标:在0个月、6个月各作一次,分别在治疗前1周内及治疗后1周内检查,密切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并做好记录。进行疗效评价,包括ACR、糖化血红蛋白(HbA1c)、GFR、空腹血糖等相关临床指标,中医症状积分量表,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DSQL。进行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3.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与衰弱的相关性。按照国家《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的证候判定标准及病变脏腑诊断标准,同时应用《中西医结合老年衰弱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的衰弱指数,根据《临床衰弱量表》计算患者的衰弱分级情况,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斯皮尔曼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不同证候的衰弱指数及衰弱分级情况。结果:1.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共纳入12项研究。纳入的研究质量普遍偏低。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联合使用相比,单用益气补肾方在减少尿蛋白[RR=-0.74,95%CI=(-0.89,-0.59)]、降低糖化血红蛋白[RR=-0.28,95%CI=(-0.58,0.01)]和空腹血糖[RR=-0.56,95%CI=(-0.77,-0.36)]方面更加具有优势。2.临床疗效观察2.1组间比较主要疗效指标:6个月治疗周期干预后,治疗组在ACR指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糖化血红蛋白上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ACR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善率,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次要疗效指标:在空腹血糖及GFR上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中,6个月治疗周期的干预后,治疗组在治疗维度上,评分低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关系三个维度及总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症状积分量表中,6个月治疗周期的干预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医症状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症状改善率均不明显,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2组内比较:主要疗效指标:治疗组用药3个月,ACR干预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干预后的ACR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3个月干预后的糖化血红蛋白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干预后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干预后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HbA1c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可以观察到糖肾汤治疗降低HbA1c的作用在3个月时优于6个月。治疗组ACR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善率,3个月的总有效率高于6个月,治疗组两时间段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次要疗效指标:治疗组3个月干预后的空腹血糖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干预后的空腹血糖亦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干预后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空腹血糖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可以观察到糖肾汤治疗降低空腹血糖作用明显,并且在3个月时优于6个月。治疗组3个月及6个月干预后的GFR有升高趋势,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积分方面,治疗组在3个月时的中医症状积分有下降趋势,3个月及6个月干预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6个月干预后中医症状积分高于干预前,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3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与衰弱的相关性通过本研究44例患者观察显示,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衰弱指数与衰弱分级逐渐增加,衰弱指数和衰弱分级呈正相关,衰弱指数与年龄呈正相关。不论是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还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其兼夹证候越多,衰弱指数及衰弱等级便越高;病程越长,衰弱指数及衰弱等级便越高;并发症越多,衰弱指数及衰弱等级便越高;病程越长,并发症越多。44例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以气虚、阴虚证候最为多见;在老年糖尿病肾病多见证候气虚及阴虚患者中,病程越长,衰弱等级越高;并发症越多,衰弱指数及衰弱等级便越高;病程越长,并发症越多;病程与衰弱指数无关;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分期与年龄、病程、辨证、并发症、衰弱分级及FI指数无显着相关性。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衰弱指数在阳虚、痰浊、血瘀证候下有差异,指数在气虚、血虚、阴虚、气滞、湿、火热、毒证候下无差异;各证候中痰浊、血瘀与衰弱分级相关,而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滞、火热、湿、毒与衰弱分级无显着相关性。结论:1、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提示益气补肾方能够提高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减少蛋白尿,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且具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2、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Ⅲ期)可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调节糖代谢,并在延缓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疾病进展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临床观察期间未发现严重的相关不良反应,证明糖肾汤安全性良好且风险较低,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方法之一,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3、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部分中医证候与衰弱程度密切相关。

唐小玲[7](2020)在《基于JAK/STAT/SOCS信号通路研究芪石肾舒胶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芪石肾舒胶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JAK/STAT/SOCS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芪石肾舒胶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清洁级SD雄性大鼠50只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芪石肾舒胶囊低剂量组(肾低组)及芪石肾舒胶囊高剂量组(肾高组)、缬沙坦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予以高脂高糖饲料喂养+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5mg/Kg)诱导建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对照组、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其余各组分别予以芪石肾舒胶囊低剂量(1.2g/kg.d)、芪石肾舒胶囊高剂量(2.4g/kg.d)、缬沙坦胶囊(0.034g/kg.d)每日1次灌胃治疗,共8周。观察大鼠一般情况,每2周禁食不禁水12小时后称重并测空腹血糖,并用代谢笼收集尿液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ACR),每4周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末次给药后处死大鼠留取血液标本检测肾功,留取肾脏在光镜下观察肾脏形态学改变(HE染色及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JAK2、P-STAT3、SOCS1及SOCS3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肾组织JAK2、STAT3、SOCS-1、SOCS-3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P-JAK2、P-STAT3、SOCS-1、SOCS-3的蛋白含量。结果:1.血糖、体重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各治疗组大鼠血糖均明显升高(p<0.01),而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血糖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而体重明显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缬沙坦组相比,肾低组及肾高组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低组体重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肾高组体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肾高组相比,肾低组血糖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体重明显降低(p<0.05)。2.ACR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各治疗组治疗前ACR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ACR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缬沙坦组相比,肾低组ACR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高组ACR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减少(p<0.05);与肾高组相比,肾低组ACR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尿素氮(BUN)及血肌酐(CREA)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肾低组及肾高组BUN及CREA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缬沙坦组也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肾低组BUN升高(p<0.01),而CREA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高组及缬沙坦组BUN及CREA均明显降低,但BU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RE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缬沙坦组相比,肾低组BUN及CREA均明显升高(p<0.01),肾高组BUN及CREA均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肾高组相比,肾低组BUN及CREA均偏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肾脏病理改变:HE及Masson染色示对照组大鼠肾小球未见明显的萎缩或肿大,无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及炎性渗出。模型组肾间质内见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为主,肾间质见少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聚集。肾低组肾间质内炎性细胞浸润偏多,以淋巴细胞为主,并可见较多肾小管上皮细胞严重肿胀变形呈气球样变;肾高组肾间质内炎性细胞浸润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轻微气球样变较肾低组病变轻微,缬沙坦组病变与肾高组相当。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照组大鼠肾小球系膜区、肾小管间质区细胞p-JAK2、p-STAT3及SOCS1、SOCS3均有少量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各治疗组P-JAK2、P-STAT3表达相对增多,而SOCS1及SOCS3表达相对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低组P-JAK2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STAT3表达增多;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P-JAK2、P-STAT3的表达相对减少,而SOCS1表达相对增加,SOCS3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缬沙坦组相比,肾低组P-JAK2、P-STAT3及SOCS1、SOCS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高组P-JAK2及P-STAT3的表达效果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OCS1及SOCS3表达相对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肾高组相比,肾低组P-JAK2、P-STAT3表达相对增加,而SOCS1、SOCS3的表达相对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荧光定量PCR检测肾组织JAK2、STAT3及SOCS-1、SOCS-3的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其余各组JAK2、STAT3的mRNA表达量均增加,SOCS1及SOCS3的mRNA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JAK2及STAT3的mRNA表达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CS1及SOCS3的mRNA表达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治疗组相比,肾低组JAK2、STAT3的mRNA表达最多,而SOCS1、SOCS3的mRNA表达最少,肾高组JAK2、STAT3的mRNA表达相对最少,SOCS1、SOCS3的mRNA表达相对最多,缬沙坦组相关蛋白的表达居于二者之间,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P-JAK2及P-STAT3及SOCS-1、SOCS-3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其余各组P-JAK2及P-STAT3表达明显增加,而SOCS1及SOCS3的表达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P-JAK2及P-STAT3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而SOCS1及SOCS3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缬沙坦组相比,肾低组P-JAK2、P-STAT3表达增加,SOCS1、SOCS3表达量降低(p<0.05),肾高组P-JAK2、P-STAT3的表达降低,而SOCS1及SOCS3的表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肾高组相比,肾低组P-JAK2、P-STAT3的表达增加,而SOCS1、SOCS3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芪石肾舒胶囊能降低糖尿病肾病大鼠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2.JAK/STAT/SOCS信号通路的激活参与了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损害发生发展过程。3.芪石肾舒胶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可能与下调JAK/STAT/SOCS信号通路中P-JAK2、P-STAT3表达及上调SOCS-1、SOCS-3的表达有关。

杜娜[8](2019)在《益肾活血方颗粒抗大鼠早期糖尿病肾病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益肾活血方颗粒是由人参皂苷、黄芪、五味子等六味中药组方而成的中医临床经验方颗粒剂。临床实践发现,益肾活血方颗粒具有稳定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血糖水平和改善肾脏功能的治疗作用,但缺乏治疗效果的有效证据和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而且中药复方制剂存在化学成分复杂、药效物质和体内代谢过程不明确、质量标准难以控制等问题。因此,探究益肾活血方颗粒对早期DN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简化复方成分得到化学结构明确且疗效确切的有效成分,不但可增加益肾活血方颗粒在临床上的应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而且可扩大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应用,实现中药现代化开发,同时为抗DN新药的研发提供新思路。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我们以君药(人参皂苷和黄芪)的化学单体成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献进行深度文本挖掘,着眼于抗氧化应激和抑制TGF-β1/Smads信号通路传导,遴选并最终确定人参皂苷Rg1(Rg1)和黄芪甲苷(AS-IV)为益肾活血方颗粒的主要药效成分。本论文旨在探究益肾活血方颗粒及其主要药效成分Rg1联合AS-IV,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的早期DN大鼠的作用及机制。具体研究如下:一、益肾活血方颗粒对大鼠早期DN影响的研究研究方法:构建STZ诱导的早期DN大鼠模型并随机分组给药:STZ组[10ml/kg/d生理盐水,灌胃(ig)]、贝那普利组(1mg/kg/d贝那普利,ig)、益肾活血方颗粒低剂量组(0.5g/kg/d益肾活血方颗粒,ig)、中剂量组(1.0g/kg/d益肾活血方颗粒,ig)和高剂量组(2.0g/kg/d益肾活血方颗粒,ig),另取未造模大鼠为对照组(10ml/kg/d生理盐水,ig)。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8周后,收集大鼠24h尿液样本、血液样本、肾脏组织样本。检测尿液中β2-MG、mALB和UCr水平;检测血清中BUN、UREA、SCr、NOS、CAT、GSH-PX、MDA和T-AOC水平;左侧肾脏进行H&E和PAS病理分析,以及TGF-β1、Smad2/3和Smad7的免疫组化检测;右侧肾脏进行TGF-β1、Smad2/3、Smad7和CTGF的western blot检测。研究结果:与STZ组比较,益肾活血方颗粒中、高剂量组:1)显着降低肾脏肥大指数(p<0.01)、24hUV(p<0.001)、β2-MG(p<0.001)、mALB(p<0.001)、UAER(p<0.001)、UCr(p<0.001)、SCr(p<0.001)、UREA(p<0.001)和BUN(p<0.001)水平,增加BW(p<0.001)和CCr(p<0.05)水平,有效改善大鼠肾脏功能;2)抑制肾小球肿胀,保护系膜结构,降低病变肾小球比率,改善大鼠肾脏病理;3)显着增加NOS(p<0.05)、CAT(p<0.001)、GSH-PX(p<0.001)和T-AOC(p<0.001)水平,降低MDA(p<0.001)水平,有效降低大鼠氧化应激水平;4)明显降低大鼠肾脏组织因STZ诱导引起的TGF-β1、Smad2/3和CTGF过表达,增加Smad7的表达水平,有效抑制TGF-β1/Smads信号通路传导;5)确定1.0g/kg为DN大鼠的最佳治疗剂量。二、益肾活血方颗粒主要有效成分的筛选与测定研究方法:在对文献进行深度文本挖掘基础上,遴选Rg1和AS-IV为益肾活血方颗粒的主要药效成分。建立Rg1和AS-IV的LC-MS检测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测定益肾活血方颗粒中Rg1和AS-IV的含量。取大鼠随机分组给药:中剂量组(1.0g/kg益肾活血方颗粒,ig)、Rg1组(中剂量组中Rg1的等剂量,ig)、AS-IV组(中剂量组中AS-IV的等剂量,ig)和Rg1+AS-IV组(中剂量组中Rg1+AS-IV的等剂量,ig)。分别于给药后0h、5min、15min、0.5h、1h、2h、4h、6h、12h和24h检测各组大鼠血液中Rg1和AS-IV的浓度,分析药时曲线。研究结果:1)自建LC-MS法对Rg1和AS-IV检测的方法学参数良好。2)益肾活血方颗粒中Rg1含量为50mg/g,AS-IV含量为16mg/g,以此为Rg1联合AS-IV的用药浓度。3)与Rg1组相比,Rg1+AS-IV组和中剂量组在给药后15min24h血浆Rg1浓度(p<0.05)、AUC0-∞(p<0.05)、Cmax(p<0.05)、C24h(p<0.01)显着升高;而Rg1+AS-IV组与中剂量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4)与AS-IV组比较,Rg1+AS-IV组和中剂量组在给药后15min6h血浆AS-IV浓度(p<0.01)、AUC0-∞(p<0.05)和Cmax(p<0.05)显着升高;Rg1+AS-IV组与中剂量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三、Rg1+AS-IV抗大鼠早期DN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构建STZ诱导的早期DN大鼠模型并随机分组给药:STZ组(10ml/kg/d生理盐水,ig)、中剂量组(1.0g/kg/d益肾活血方颗粒,ig)、Rg1组(50mg/kg/d Rg1,ig)、AS-IV组(16mg/kg/d AS-IV,ig)和Rg1+AS-IV组(50mg/kg/d Rg1+16mg/kg/d AS-IV,ig),另取未造模大鼠为对照组(10ml/kg/d生理盐水,ig)。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8周后,收集大鼠24h尿液样本、血液样本、肾脏组织样本。检测尿液中β2-MG和UCr水平;检测血清中BUN、SCr、CAT、GSH-PX、MDA和T-AOC水平;左侧肾脏进行H&E病理分析,以及TGF-β1、Smad2/3、Smad7和CTGF的免疫组化检测;右侧肾脏进行TGF-β1、Smad7和CTGF mRNA的Real-Time PCR检测。研究结果:与STZ组比较,Rg1组、AS-IV组和Rg1+AS-IV组均可以:1)增加大鼠BW(p<0.05)和CCr(p<0.05)水平,降低24hUV(p<0.05)、β2-MG(p<0.05)、UCr(p<0.05)、SCr(p<0.05)和BUN(p<0.05)水平,提高早期DN大鼠肾脏功能;2)维持肾小球体积正常,保护肾小球系膜和基底膜结构,降低病变肾小球比率,改善早期DN大鼠肾脏病理;3)增加CAT(p<0.05)、GSH-PX(p<0.05)和T-AOC(p<0.05)水平,降低MDA(p<0.05)水平,增加机体抗氧化应激水平;4)显着降低大鼠肾脏TGF-β1(p<0.05)、Smad2/3(p<0.05)和CTGF(p<0.05)的表达水平,增加Smad7(p<0.05)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TGF-β1和CTGF的转录,升高Smad7(p<0.05)的转录,有效抑制早期DN大鼠肾脏TGF-β1/Smads信号通路传导。由Rg1组、AS-IV组和Rg1+AS-IV组比较可知:1)Rg1组对改善早期DN大鼠肾脏功能和抗氧化应激作用优于AS-IV组;2)AS-IV组对TGF-β1/Smads信号通路传导的抑制作用优于Rg1组;3)Rg1+AS-IV组对早期DN大鼠的肾脏保护、抗氧化应激和抑制TGF-β1/Smads信号通路传导作用,优于Rg1组和AS-IV组。由Rg1+AS-IV组与中剂量组比较可知:Rg1+AS-IV组与中剂量组对早期DN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增强抗氧化应激和抑制TGF-β1/Smads信号通路传导作用无显着差异;Rg1+AS-IV组对早期DN大鼠肾脏Smad7和CTGF转录水平的影响弱于中剂量组,但Rg1+AS-IV组与中剂量组在Smad7和CTGF翻译水平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益肾活血方颗粒对STZ诱导的早期DN大鼠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肾脏保护作用与抗氧化应激和抑制TGF-β1/Smads信号通路传导有关。基于这两方面的作用机制,通过文本挖掘和LC-MS方法检测,确定益肾活血方颗粒中人参皂苷Rg1(50mg/g)联合AS-IV(16mg/g)对STZ诱导的早期DN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增强抗氧化应激和抑制TGF-β1/Smads信号通路传导作用与益肾活血方颗粒相当,为探寻益肾活血方颗粒有效组分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陈锦华(CHAN Kam-wa)[9](2019)在《基于德尔菲共识法香港地区糖尿病中医证型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据统计,2017年全球约有8.4%人口患有糖尿病,当中约一半未被确诊。糖尿病环球医疗开支占总医疗开支的11.6%,造成9.9%的总死亡率。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各种并发症中最加重病人及医疗系统负担的并发症,约发病于25-40%的糖尿病人口,流行于2%-3%的总人口。中医药在亚洲地区广泛应用。由几个不同研究组在不同地域而相近时期进行的聚类分析可见,不同地域的病人具有不同组合的证候。然而,现行文献综訹大多以叙说式手法将既往文献综述,欠缺系统性荟萃,以及较少对糖尿病证候的自然规律作回顾及比对。糖尿病的辨证分型方法众多,没有统一标准。在各个糖尿病相关的临床指引或研究之中,所提及之常见证型不一。而在个别证型之中,其主要诊断证候亦存在异同,为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及研究带来额外的不确定性。同时,具南方地域特色的辨证分型方案亦有待补充。中医学的其中一个优势在于确立了一个通过多年反复临床使用及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理论上能更仔细分隔开不同机理及病情变化的病人,并在现代医学基础上提供更个体化的疾病处理。然而,过往数百年均有学者提出废医存药,只承认中药的疗效而否定中医学以辨病机及辨证论治为基础的独特诊断体系。在糖尿病的具体处理中,中医辨证理论与西医辨证在临床上的协同效应未明,有需要为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提供相关研究数据作支持。目的:本研究旨在归纳、分析及总结糖尿病的辨证分型;继而建立具南方地域性及学术代表性的糖尿病临床辨证专家共识,并借此普查香港地区糖尿病的中医证型分布;并对中医辨证的实用性给予循证支持。方法:1.系统性文献荟萃1.1从六个中英文数据库中纳入所有与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相关的临床型文献,文献的研究方法学不受限。1.2在第一阶段筛选,主研究者先利用搜索策略关键词于六个数据库中撷取文献标题及摘要,通过筛选文献标题及摘要剔除不适用的文献。1.3在第二阶段筛选,经标题及摘要筛选的文献被列出并撷取全文作详细审阅,再剔除不适用的文献并附上剔除理据。1.4从纳入的文献中纪录所有中医相关辨证的证型,并以文献类型、糖尿病或其不同并发症分类,以叙说分析法分析有关辨证方法的内容;对采用类聚法以及隐结构法等具有客观证型分析数据方法学的文献分开独立讨论。2.德尔菲法专家共识2.1立意抽样邀请十位来自不同地区,涵盖中医经典、方剂学、糖尿病专科、内科专科的专家教授加入小组进行不记名形式的专家共识。2.2在第一阶段中,从现行有关糖尿病的临床指引、文献以及经典古藉中撷取及归纳糖尿病相关的证型及其症候,并将所有具复合性的症候分拆成单一症状或体症而形成基础问卷。2.3在第一合回共性分析,十位专家各自以1-9分(Likert scale)评核不同体征或症状对诊断该证型的重要性,并对各证型中的症候作出增补。共识定义为2/3大比数共识,达到共识而得到7至9分的项目定义为共性重要,达到共识而得到1至3分的项目定义为共性不重要,皆从问卷中移除。2.4在第二合回共性分析,专家再次评核第一阶段中未达成共识及新增的项目,并确认第一回合的共识结果。2.5在第一回合或第二回合达到共识的项目成为主要诊断依据;未能达到共识而平均分超过6.7或于敏感性测验中具达到共识可能性的项目成为次要诊断依据。3.横断面研究3.1抽样调查1087位香港地区糖尿病病人的症状及体症,利用专家共识所得的结果分辨1087位糖尿病病人的中医证型。3.2利用其中302位同时兼有生物化学指标信息的糖尿病病人的中医证型及生物化学指标建立回归分析统计模型。3.3回归分析使用了四个模型(传统中医辨证、传统西医生物化学结合流行病学辨证、传统中医结合流行病学辨证,以及传统中医—传统西医生物化学—流行病学结合辨证模型),观察其对肾小球滤过率差异的解释能力。成果:1.文献回顾结果1.1共171篇文献文献纳入作数据撷取,包括1篇文献荟萃、41篇临床试验研究、1篇队列研究、9篇病例系列讨论、6篇资料探勘研究、37篇叙说型文献综述研究、44篇横断面研究、5篇研究设计书及1篇学位论文。1.2所有文献合共涉及74个中医证型,由几个基于客观分析方法的研究结果总括而言,糖尿病本病较多出现的自然症候群有脾肾气虚、肝肾阴虚、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阳虚血瘀证、胃热炽盛、胃热滞脾、肺热津伤、阴虚夹瘀以及阴阳两虚。1.3糖尿病肾病为最多中医辨证相关研究的糖尿病并发症。1.4从糖尿病本病于不同地区相若年份进行调研的症候及证型可见,南北两地的证型类聚及分布不一,北方略多出现气阴两虚类聚的证型及病人,而南方略多出现肺胃热类聚的证型及痰湿热互结的病人。同样,糖尿病肾病的证型类聚在南方偏向于痰湿,而在北方偏向于阴虚。可见糖尿病及其并发证的分类及分布皆具一定地域性。2.专家共识结果2.1十位来自不同地区,涵盖中医经典、方剂学、糖尿病专科、内科专科的专家教授同意加入小组进行不记名形式的专家共识。2.2从《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研指导原则》、《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份》、《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及《中医症状学研究》撷取了十一个证型,包括痰湿热互结、湿热困脾、肝胃郁热、胃肠湿热、脾虚胃热、上热下寒、阴虚热盛、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及血瘀脉络2.3为十一个证型的主要及次要诊断依据,制定了具南方地域性的专家共识。3.横断面研究3.1血瘀阻络为香港地区最常见的中医证型(63.7%),其次为肝肾阴虚(43.5%)、气阴两虚(27.6%)及湿热困脾(20.4%)。湿热痰类证型(湿热困脾、痰湿热互结、胃肠湿热)合共37.8%。3.2单纯传统西医生物化学结合流行病学辨证只可以为糖尿病病人的肾小球滤过率差异提供百37.1%的解释;而单纯传统中医辨证亦只具相若的解释能力。传统中医—传统西医生物化学—流行病学结合辨证模型在结合所有指标的情况下能对糖尿病病人的肾小球滤过率差异提供最佳的解释能力,达67.3%。结论:文献荟萃总结了糖尿病中医辨证相关的文献,分析了客观存在的证候分布及类聚,显示了南北方的不一,为继后相关研究建立基础;利用德尔菲专家共识法继承现有的临床引指及研究,深化及拓阔了各个临床指引对糖尿病的辨证,令糖尿病于南方地区的中医辨证更全面及具体,为香港地区糖尿病的中医证型分布作首次系统性普查;并利用横断面研究及简单的回归模型,展示了中医辨证在西医辨证的基础上能有效提高对肾小球滤过率差异的解释能力,以循证方法支持了中医辨证的重要性以及中医协作的优势,并利用临床数据支持了证型诊断专家共识的实用性。

王昕洁[10](2019)在《柱前衍生-HPLC法测定α-二羰基化合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α-二羰基化合物(α-dicarbonyl compounds,α-DCs)是糖化过程中重要的中间产物,也是形成晚期糖化产物的重要前体化合物。大量研究表明,在很多种类的食品中,尤其是经发酵获得的食品中都普遍存在该类化合物;同时,临床医学检测发现,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等的患者,其体液内(血液,尿液及透析液等等)α-DCs的水平与正常人的相比较明显偏高,这说明该类化合物在人体液内浓度的升高很可能与这些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建立检测α-DCs浓度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指导诸如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日常饮食的选择及控制,更有助于监测这些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探讨它们形成的机理。目前,国内外对于检测α-DCs的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方面,所使用的衍生化试剂多以可与待测化合物形成喹喔啉结构的邻苯二胺及其衍生物和类似物为主,这主要因为所形成的喹喔啉结构具有稳定性好及紫外吸收灵敏等优点,易于实现HPLC分离及UV检测。但已有的这类衍生化试剂在进行衍生化反应时均需要加热或室温下长时间反应才能达到最佳反应结果,这无疑对准确定量不同样品中α-DCs带来诸多挑战。为改善这种研究状况,本课题通过合成新的衍生化试剂,建立了能够同时测定多种α-DCs的柱前衍生-HPLC-UV方法。新的检测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pH 9.0,室温下反应30 min)、测定便利、灵敏度高的优势。利用所建立的方法,我们测定了不同样品中,包括各种食品、糖尿病患者血液及唾液中α-DCs的含量,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相应的分析。首先通过合成新的衍生化试剂4-(2,3-二甲基-6-喹喔啉基)-1,2-邻苯二胺(DQB),建立了柱前衍生-HPLC法测定五种α-二羰基化合物:3-脱氧葡萄糖醛酮(3-DG),乙二醛(Gly),甲基乙二醛(MGly),2,3-丁二酮(DA),2,3-戊二酮(PD)含量的方法。最佳的衍生化条件确定为:反应pH值为9.0,室温下反应30 min。五种化合物具有较宽的线性范围,良好的线性关系(R2均>0.99);检测限(LOD)分别为3-DG,0.05μM;Gly,0.05μM;MGly,0.05μM;DA,0.02μM;PD,0.025μM,说明该方法检测五种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五种化合物的日内和日间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34-2.70%以及0.34-2.06%;五种化合物的DQB衍生物至少可在室温下稳定24 h。其次,我们利用所建立的检测方法测定了不同食物样品中的α-DCs。对该方法测定食物样品中的五种α-DCs进行方法评价,结果显示这五种化合物的回收率在85.35%到105.38%之间,RSD在0.43%到4.07%之间,说明本方法用于测定食物样品中的α-DCs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不同食物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的结果表明,酒类、碳酸饮料、奶制品、果味饮品、咖啡、茶类等十四种食物样品中均不同程度地含有这些α-DCs化合物。本次检测为食品质量评估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诸如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一定的膳食参考。此外,利用该检测方法对健康人及糖尿病患者血浆中的α-DCs进行定量分析及评估。该方法应用于血浆中α-DCs的检测进行的方法评价结果显示,五种α-DCs的回收率在84.38%到103.99%之间,日内和日间RSD分别在1.28-5.69%和2.26-6.34%的范围内,并且衍生物在4℃下至少可稳定24 h。在此基础上测定了50名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其中包括15名糖尿病肾病患者)和47名健康受试者血浆样品中五种α-DCs的含量,发现糖尿病患者血浆中3-DG,Gly和MGly的水平均显着高于健康受试者,糖尿病肾病(DN)患者中Gly和MGly的含量高于单纯T2DM患者。在此基础上,我们对T2DM患者血浆中Gly,MGly和3-DG水平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患者3-DG,Gly以及MGly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及空腹血糖呈正相关性,Gly和MGly与尿微量白蛋白之间存在中高度正相关。这也是首次发现Gly可能在糖尿病肾病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同时,首次检测了人唾液中的α-DCs含量。该方法应用于唾液中α-DCs检测的方法评价,结果表明:五种α-DCs的回收率在80.26%到100.63%之间,RSD在0.34%到4.64%之间,日内和日间RSD分别在0.82%和3.41%的范围内,并且这些衍生物在4℃下至少可稳定24 h。在此基础上,我们测定了23名T2DM患者和15名健康者的唾液样品中五种α-DCs的含量,发现糖尿病患者唾液中Gly和MGly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受试者。此外,还评估了两组受试者唾液中葡萄糖的水平,结果表明T2DM患者唾液葡萄糖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并发现T2DM患者唾液葡萄糖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具有正相关性。最后,我们还以DQB为衍生化试剂检测了另一种α-DC,即D-葡糖醛酮(GS),所确定的最佳的衍生化条件为pH 5.0,80℃下反应50 min。方法评价结果显示,检测GS在1-150μM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3),LOD为0.01μM,RSD<5%。应用所建立的GS检测方法定量分析了人血浆中GS水平,包括50名2型糖尿病患者及47名健康受试者,研究结果表明T2DM患者血浆中GS的平均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与糖化血红蛋白以及空腹血糖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本课题在合成α-DCs类化合物的衍生化试剂DQB的基础上,建立并评价了利用柱前衍生-HPLC检测不同样品中α-DCs含量的方法,确定了各种食品及糖尿病患者血液及唾液中该类化合物的浓度,得到了预期的实验结果。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通过测定各种食品中α-DCs的含量为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一定的膳食参考;2)通过测定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和唾液样品中α-DCs的浓度并将其与健康对照者的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了体内这些α-DCs化合物的水平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关系,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筛查和监测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二、糖尿病肾病临床科研方法学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肾病临床科研方法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构建
    1 顶层设计及关键技术
    2 G-TCM功能模块设计
    3 字段设置
    4 指南库效果展示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的收集、管理与评价
    1 指南收集与信息提取
    2 数据录入与管理
    3 指南评价
    4 质量控制
    5 G-TCM工作进度
    6 小结
第三部分 数据库应用示范研究—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证据及质量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引文和证据类型的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黄芪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文献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筛选标准
    1.2 文献检索
    1.3 数据提取
    1.4 质量评价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发表年份
    2.4 研究类型
    2.5 AMSTAR评分
    2.6 PRISMA评分
    2.7 同质性的程度
    2.8 发表偏倚风险
    2.9 雷达图多元评价
3 讨论

(3)糖尿病肾脏病肾精亏虚证诊断量表的研制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肾脏病肾精亏虚证研究进展
        1. 糖尿病肾脏病概述
        2. 糖尿病肾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3. 糖尿病肾脏病与肾精亏虚证
        4. 肾精亏虚证的诊断标准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证候诊断量表研究方法及思考
        1. 中医证候诊断存在的问题
        2. 中医量化诊断在中医领域的应用
        3. 诊断量表制定常用的方法
        4. 诊断量表验证常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糖尿病肾脏病肾精亏虚证诊断量表的研制与验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1. 条目池形成
        2. 专家咨询问卷筛选条目
        3. 临床调研筛选条目
        4. 量表条目赋权
        5. 量表阈值计算
        6. 糖尿病肾脏病肾精亏虚证诊断量表程度分级
        7. 糖尿病肾脏病肾精亏虚证诊断表
        8. 量表的信效度评价
        9. 小样本临床验证
    讨论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4)基于循证证据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临床应用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指南制定过程
    1.1 临床问题构建
    1.2 循证研究方法
2.指南研究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文献质量评价及证据结果
        2.2.1 百令胶囊
        2.2.2 黄葵胶囊
        2.2.3 雷公藤多苷片
        2.2.4 复方丹参滴丸
        2.2.5 金水宝胶囊
        2.2.6 肾炎康复片
        2.2.7 尿毒清颗粒
        2.2.8 通心络胶囊
        2.2.9 渴络欣胶囊
        2.2.10 六味地黄丸
        2.2.11 肾衰宁(片、胶囊、颗粒)
        2.2.12 参芪降糖颗粒
        2.2.13 糖脉康(片、颗粒)
        2.2.14 芪参益气滴丸
        2.2.15 肾炎舒(胶囊、颗粒)
        2.2.16 苁蓉益肾颗粒
        2.2.17 大黄蟅虫丸
        2.2.18 地黄叶总苷胶囊
        2.2.19 复方肾炎片
        2.2.20 复方血栓通胶囊
        2.2.21 金芪降糖胶囊
        2.2.22 精乌胶囊
        2.2.23 木丹颗粒
        2.2.24 脑心通胶囊
        2.2.25 蒲参胶囊
        2.2.26 芪药消渴胶囊
        2.2.27 芪蛭降糖胶囊
        2.2.28 香砂六君丸
        2.2.29 肾炎片
        2.2.30 通脉降糖胶囊
        2.2.31 血府逐瘀片
        2.2.32 血脂康胶囊
        2.2.33 正清风痛宁缓释片
    2.3 证据质量评级
    2.4 指南推荐意见形成
        2.4.1 指南应用范围
        2.4.2 专家名单
        2.4.3 推荐意见汇总
讨论
    1.循证证据在指南制订中的重要性
    2.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合并CKD的有效性
    3.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合并CKD的安全性
    4.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4.1 药品适用证型
        4.2 纳入研究的质量
        4.3 疾病的随访
        4.4 试验相关的干预措施
        4.5 发表偏倚
        4.6 指南制定的方法学内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及指南研究进展
    1.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临床研究
    2.糖尿病相关肾病指南(共识)
        2.1 中医指南(共识)研究
        2.2 西医指南(共识)研究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案例推理的中医医案方法学研究 ——以糖尿病肾病医案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医案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案例推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1.案例推理概述
    2.案例推理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
    3.案例推理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中医医案研究的方法学比较
    1.中医医案特点
        1.1 中医医案知识特点
        1.2 中医医案数据特点
    2.常用中医医案研究方法比较分析
    3.基于案例推理的中医医案研究思路
第二章 基于案例推理的中医医案方法学体系构建研究
    1.研究方案的提出
    2.方法学体系的构建
        2.1 基于案例特点的中医医案收集
        2.2 基于本体的中医医案知识表示方式
        2.3 基于随机森林和最近邻法的相似医案检索
        2.4 基于临证思维模式的医案重用与修正
        2.5 基于信息交叉验证的医案研究有效性评价
        2.6 基于动态反馈的医案保存
第三章 基于案例推理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医案研究
    1.医案收集
    2.糖尿病肾病医案的本体构建
    3.相似医案检索
        3.1 数据预处理
        3.2 实验方案
        3.3 模型实现
        3.4 实验结果
        3.5 结果分析与讨论
    4.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医案实体信息表
附录2 症状名称规范表
个人简历

(6)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及老年糖尿病肾病与衰弱的关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1.1 概述
        1.2 古代医学认识
        1.3 中医病名探究
        1.4 病因病机
        1.5 中医治疗
        1.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2. 糖肾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相关药理学研究探讨
        2.1 概述
        2.2 黄芪
        2.3 黄连
        2.4 芡实
        2.5 金樱子
        2.6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1. 益气补肾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2. 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III期)的临床观察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药物和使用相关规定
    2.4 研究流程
    2.5 评定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2.7 结果
    2.8 药物安全性评定
    2.9 讨论
    2.10 结论
3. 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与衰弱程度相关性的初步探讨
    3.1 临床资料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基于JAK/STAT/SOCS信号通路研究芪石肾舒胶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办法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2 主要实验试剂
    3 主要实验仪器
    4 实验方法
        4.1 实验动物分组及用药
        4.2 实验动物模型的制作
        4.3 收集动物标本
        4.4 检测指标
        4.5 HE 染色
        4.6 Masson 染色
        4.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4.8 荧光定量 PCR
        4.9 Western blot 检测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益肾活血方颗粒抗大鼠早期糖尿病肾病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篇 益肾活血方颗粒对大鼠早期DN影响的研究
    1 文献综述
        1.1 DM损伤肾脏固有细胞的研究进展
        1.1.1 肾小球系膜细胞与DM
        1.1.2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与DM
        1.1.3 肾小球毛细血管上皮细胞(足细胞)与DM
        1.1.4 肾小管上皮细胞与DM
        1.1.5 肾间质成纤维细胞与DM
        1.2 DN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2.1 氧化应激损伤与DN
        1.2.2 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与DN
        1.2.3 遗传易感性与DN
        1.3 中药治疗DN的研究进展
        1.3.1 中医对DN发病机制的认识
        1.3.2 中药治疗DN的研究进展
        1.3.3 益肾活血方颗粒组方分析
    2 实验部分
        2.1 益肾活血方颗粒抗大鼠早期DN药效作用的研究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益肾活血方颗粒抗大鼠早期DN作用机制的研究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益肾活血方颗粒抗大鼠早期DN药效作用的研究
        3.1.1 益肾活血方颗粒对早期DN大鼠一般状况的影响
        3.1.2 益肾活血方颗粒对早期DN大鼠血糖的影响
        3.1.3 益肾活血方颗粒对早期DN大鼠肾脏功能的影响
        3.1.4 益肾活血方颗粒对早期DN大鼠肾脏病理的影响
        3.2 益肾活血方颗粒抗大鼠早期DN作用机制的研究
        3.2.1 益肾活血方颗粒对早期DN大鼠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3.2.2 益肾活血方颗粒对早期DN大鼠TGF-β1/Smads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二篇 益肾活血方颗粒主要有效成分的筛选与测定
    1 文献综述
        1.1 人参皂苷Rg1 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1.2 黄芪甲苷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方法学考察
        3.2 益肾活血方中Rg1和AS-Ⅳ含量的测定
        3.3 大鼠血清中Rg1和AS-Ⅳ血药浓度的测定
        3.4 讨论
        3.5 小结
第三篇 人参皂苷Rg1 联合黄芪甲苷抗大鼠早期DN的作用及机制
    1 文献综述
        1.1 Rg1 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1.1.1 促进细胞增殖
        1.1.2 抗炎症损伤
        1.1.3 抗氧化应激
        1.1.4 抗细胞凋亡
        1.2 AS-Ⅳ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1.2.1 抗肾脏纤维化
        1.2.2 抗氧化应激
        1.2.3 抗病毒
    2 实验部分
        2.1 Rg1+AS-Ⅳ抗大鼠早期DN作用的研究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Rg1+AS-Ⅳ抗大鼠早期DN作用机制的研究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Rg1+AS-Ⅳ抗大鼠早期DN作用的研究
        3.1.1 Rg1+AS-Ⅳ对早期DN大鼠一般状况的影响
        3.1.2 Rg1+AS-Ⅳ对早期DN大鼠血糖的影响
        3.1.3 Rg1+AS-Ⅳ对早期DN大鼠肾脏功能的影响
        3.1.4 Rg1+AS-Ⅳ对早期DN大鼠肾脏组织病理的影响
        3.2 Rg1+AS-Ⅳ抗大鼠早期DN作用机制的研究
        3.2.1 Rg1+AS-Ⅳ对早期DN大鼠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3.2.2 Rg1+AS-Ⅳ对早期DN大鼠TGF-β1/Smads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德尔菲共识法香港地区糖尿病中医证型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糖尿病的研究及循证概况综述
    1.1 糖尿病的定义及诊断
    1.2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概况
    1.3 糖尿病的研究及最新治疗概况
    1.4 中西协作治疗糖尿病的循证概况
    1.5 糖尿病中医病机及辨证分型研究概况
    1.6 糖尿病自然证候群的循证概况
    1.7 中医辨证与专家共识法
    1.8 研究目的
第二章 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荟萃分析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文献纳入准则
        2.2.3 文献搜寻方法
        2.2.4 数据采集及分析
    2.3 结果
        2.3.1 文献搜寻结果
        2.3.2 文献标题及摘要筛选结果
        2.3.3 收纳文献概览
        2.3.4 糖尿病本病辨证文献综述
        2.3.5 糖尿病并发病的病辨证文献综述
    2.4 讨论
        2.4.1 文献特点
        2.4.2 文献研究方法与证型分布的相关性
        2.4.3 文献质量评价
        2.4.4 证型及症候的地域性
        2.4.5 方法学建议
        2.4.6 局限性
        2.4.7 阶段性成果及应用
第三章 德尔菲两回合式专家共识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方法
        3.2.1 专家小组成立
        3.2.2 基础问卷设计
        3.2.3 形成共识过程及共识定义
        3.2.4 统计学分析及敏感性测试
        3.2.5 稳定性及可重复性测试
    3.3 结果
        3.3.1 基础资料搜集
        3.3.2 第一回合基础问卷
        3.3.3 第一阶段共识结果
        3.3.4 第一阶段敏感性测试-统计方法测试
        3.3.5 第二阶段共识结果
        3.3.6 第二阶段敏感性测试-统计方法测试
        3.3.7 第二阶段敏感性测试-缺失值处理
        3.3.8 德尔菲法专家共识糖尿病辨证结果总结
    3.4 讨论
        3.4.1 方法学基础
        3.4.2 现行指南及基础问卷
        3.4.3 共识过程、敏感性及稳定性测试
        3.4.4 共识结果与现行各指南比较
        3.4.5 局限性
        3.4.6 阶段性成果及应用
第四章 中西医辨证分布与糖尿病肾病程度的相关性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设计
        4.2.2 纳入/排除条件
        4.2.3 样本采集及数据收集
        4.2.4 数据分析
        4.2.5 伦理考虑
    4.3 结果
        4.3.1 病人背景资料
        4.3.2 糖尿病的证候分布及单变量关联性
        4.3.3 糖尿病的辨证回归分析模型
    4.4 讨论
        4.4.1 纳入人群及基本证型分布
        4.4.2 不同辨证的模型
        4.4.3 局限性
        4.4.4 阶段性成果及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10)柱前衍生-HPLC法测定α-二羰基化合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糖尿病简介
    1.2 晚期糖化产物的病理意义及形成来源
        1.2.1 晚期糖化产物的病理意义
        1.2.2 晚期糖化产物的病理作用机制
        1.2.3 美拉德反应:晚期糖化产物的形成来源
    1.3
        1.3.1 α-二羰基化合物研究概述
        1.3.2 α-二羰基化合物生成途径
        1.3.3 α-二羰基化合物的病理意义
    1.4 α-二羰基化合物的检测意义及现状
        1.4.1 α-二羰基化合物检测意义
        1.4.2 α-二羰基化合物的检测
        1.4.3 合成新的衍生化试剂——DQB检测α-DCs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衍生化试剂(DQB)的合成及检测α-二羰基化合物方法的建立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DQB的合成
        2.2.1 实验方法
        2.2.2 实验结果
    2.3 DQB检测α-二羰基化合物方法建立
        2.3.1 实验原理
        2.3.2 主要溶液配方
        2.3.3 实验方法
        2.3.4 实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柱前衍生-HPLC法测定食品中的α-二羰基化合物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食品样品的处理
        3.3.2 食品样品的衍生化及量化
    3.4 实验结果
        3.4.1 食品中3-DG,Gly,MGly,DA和PD的测定
    3.5 分析及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α-二羰基化合物的检测及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样本选择及血清样品处理
        4.3.2 血清衍生化反应及HPLC分析
        4.3.3 DQB检测血清中α-DC方法学评价
        4.3.4 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健康受试者与T2DM患者临床基线评估
        4.4.2 DQB检测血清中α-DC的方法学评价
        4.4.3 血清中α-DC测定与相关性分析
        4.4.4 α-DC与HbA1c以及空腹血糖的相关性分析
        4.4.5 血清α-DC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4.4.6 检测α-DC方法的对比
        4.4.7 OPDA法和DQB法检测α-DC方法的对比
    4.5 分析及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唾液中α-二羰基化合物的检测及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样品选择及处理
        5.3.2 唾液样品衍生化反应及HPLC分析
        5.3.3 DQB检测血清中α-DC方法学评价
        5.3.4 唾液葡萄糖检测
        5.3.5 统计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健康对照组与2型糖尿病组的临床基线对比
        5.4.2 DQB分析唾液样品中α-DC方法评价
        5.4.3 人唾液中α-DC的测定与评价
        5.4.4 相关性分析
        5.4.5 唾液葡萄糖水平对比
    5.5 分析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葡糖醛酮的检测方法及在血液中的量化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6.3 实验反应原理
    6.4 实验方法
        6.4.1 衍生化反应及产物结构鉴定
        6.4.2 血清样品处理
        6.4.3 血清样品衍生化反应
        6.4.4 统计分析
    6.5 实验结果
        6.5.1 HPLC分离及产物结构鉴定
        6.5.2 最佳衍生化条件的优化
        6.5.3 方法学评价
        6.5.4 检测血浆中D-葡糖醛酮方法学评价
        6.5.5 人血浆样品中GS的测定与评价分析
        6.5.6 GS检测方法对比
    6.6 本章小结与分析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糖尿病肾病临床科研方法学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D]. 李楠.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黄芪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文献质量评价[J]. 胡卫维,郑文江,严倩,胡宗仁,符林春.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09)
  • [3]糖尿病肾脏病肾精亏虚证诊断量表的研制与验证[D]. 赵雪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基于循证证据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临床应用指南研究[D]. 刘昉.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基于案例推理的中医医案方法学研究 ——以糖尿病肾病医案研究为例[D]. 刘晓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及老年糖尿病肾病与衰弱的关联[D]. 范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基于JAK/STAT/SOCS信号通路研究芪石肾舒胶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作用及机制[D]. 唐小玲.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0)
  • [8]益肾活血方颗粒抗大鼠早期糖尿病肾病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杜娜. 吉林大学, 2019(02)
  • [9]基于德尔菲共识法香港地区糖尿病中医证型规律研究[D]. 陈锦华(CHAN Kam-wa).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10]柱前衍生-HPLC法测定α-二羰基化合物的研究[D]. 王昕洁. 西北大学, 2019(01)

标签:;  ;  

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方法论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