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县1999—2001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

嘉祥县1999—2001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

一、嘉祥县1999~2001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宁娟[1](2012)在《制度性歧视与抗争政治 ——以“反乙肝歧视运动”个案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反乙肝歧视运动”是我国近年来抗争政治的一个标本事件。本文运用社会运动等理论工具对其进行长时段、全景式研究。本文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强化的乙肝歧视为一种制度性歧视,即政府、学校、企业等多个主体使用法规、政策等将乙肝病毒携带者排斥在公务员录用、入学、就业等机会之外。在排斥建构过程中,先是出现了个体化反乙肝歧视抗争,抗争者往往采取较为隐蔽的方式,本文称为“弱者的武器”。随着网络社会发展,建立了“肝胆相照”论坛,反乙肝歧视运动进入组织化建构阶段。一方面,“肝胆相照”论坛积聚了会员及资源等,基于认同营造了家园氛围,并初步开展了有组织的集体行动。另一方面,论坛催生了公益组织—北京益仁平中心,该中心推动反乙肝歧视运动步入纵深阶段。以2004年公务员体检办法修改为标志,反乙肝歧视运动取得成效,制度性歧视渐次消退。本文发现,在反乙肝歧视运动的组织化建构阶段,精英、资源动员、策略选择等极为重要,是运动取得成果的核心因素。本文由此提出反乙肝歧视运动的机制—过程图。

蒋阳飞[2](2010)在《我国就业公平及其制度保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劳工组织核心公约之一的《歧视(就业与职业)公约》(第111号公约)指出,就业歧视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程度地存在着。公平是一个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社会公平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深远性影响。就业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公平在就业领域的延伸,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就业领域的公正、公平,促进全社会比较充分的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就业公平保障是一项涉及到所有劳动者基本利益的制度安排,公正和公平是其核心价值,这也成为制度伦理研究的重要问题。当今社会的就业公平,不再是单纯以追求结果公平为目标,而是要求整个就业活动都必须按照一种公平的原则或理念来进行,所有的社会成员在就业机会、就业过程及就业结果上都应该是公平的。在掌握大量有关就业不公平现象的数据和案例分析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制度分析为研究视角,运用规范分析和经验分析、比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多学科相渗透的研究方法,紧密结合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实际,围绕着“什么是就业公平,就业公平的现状、问题与原因,就业公平如何实现”三个问题依次展开论述。全文在现实问题中不断追问就业制度的公正价值,在追问中逐渐形成共识:就业公平的制度保障是政府实现就业公平目标的一种积极作为,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本质属性,展示出强烈的人本关怀和现实诉求。从制度公正的视角来探讨就业公平,能更好体现人类对公平的诉求与政府责任的内在统一性。就业不公,很大程度上不是劳动者自身的或自然的原因造成的,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不公等有关,但更主要是因为就业制度以及由其延伸出来的相关法规、机制的缺失、不完善和不健全所造成的。另外,大多就业不公平问题最终都可以通过制度公正理念的树立、相关就业制度的健全,以及加强法治建设和体制建设来进行调节。从而实现近期操作性对策与长期制度性建设的有机结合,促进就业公平,使人人都能实现或获得劳动就业赋予人的发展权利、机会、条件所带来的社会地位、物质利益分配的公平,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回溯对就业公平问题的研究,目前,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更多的是对国外的有关立法文献进行简单的介绍;或是针对当前就业领域中的一些就业不公平行为(这里主要是指就业歧视)的简单描述。而鲜有人真正从制度公正的视角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这是本文在研究视角上的创新。借鉴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知识,运用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比较与实证等多种方法对就业公平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论证。这是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由于时间和条件限制,对就业公平制度保障的分析框架尚在初步探索当中,这个分析框架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完善。

张晓方[3](2009)在《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与健康相关的工作效率低下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健康是一种躯体、精神及社会和谐融合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生产率是一个工人每小时工作能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决定生产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人力资本。所以员工的健康作为人力资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自20世纪八十年代起,就有许多研究证明了员工的健康状况可以影响企业的生产率,而其中,工作效率低下(在此定义为“员工因健康问题而导致工作时效率下降”)比缺勤和残疾导致了更多的生产率降低和经济损失。由于健康危险因素的可干预性以及对其干预有更高的成本效益比,许多学者把重点放在了对健康危险因素和工作效率低下的研究上,并均证明了二者之间的关联。但是在国内,笔者尚未见到有关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关系的研究报道。本研究以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为研究对象,探讨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与其工作效率低下是否有关联。目的通过本研究检验: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是否有关联?其中包括:一、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哪些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有关联?二、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与工作效率低下是否有关联?三、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与工作效率低下是否有关联?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Quasi-experiment)这一研究方法。在国外的《健康和绩效调查问卷》(HPQ,Health and Performance Questionnaire)、《工作能力快速调查问卷》(WPSI,Work Productivity Short Inventory)、《健康和工作问卷》(HWQ,Health and Work Questionnaire)和密歇根大学的健康风险估卷基础上开发出本研究所用的《健康危险因素及工作效率评估调查问卷》,对某市交响乐团131名员工进行了三次横断面调查,并根据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分布和小组访谈结果对其进行了6个月的健康干预,通过基线调查以及干预后调查与基线调查的对比,来检验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并计算工作效率低下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及其在健康相关经济损失中所占的比例。结果一、在基线调查的员工的12个健康危险因素中,压力大占69.4%,其次分别为自我感觉健康差(60.3%)、吸烟(57.0%)、身体活动少(43.8%)、血压高(38.8%)和超重/月巴胖(37.2%)。员工拥有的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从0-8个不等。拥有中等健康危险的员工有53名,占43.8%;拥有中等健康危险的员工有46名,占38.0%。干预后,所有健康危险因素所占的比例均出现了降低。其中,干预3个月后,有5个健康危险因素在员工中所占的比例出现了有统计学意义的显着降低,分别为血压高(P<0.001)、自我感觉健康差(P=0.031)、超重/肥胖(P=0.021)、胆固醇高(P<0.001)和工作满意度差(P=0.003)。干预6个月后,有3个健康危险因素在员工中所占的比例出现了有统计学意义的显着降低,分别为血压高(P<0.001)、超重/肥胖(P=0.002)和胆固醇高(P<0.001)。干预后和基线相比,员工拥有的最多的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从8个降到了6个,中期时(干预3个月后)有65.9%的员工出现了健康危险因素个数的减少,末期时(干预6个月后)有66.7%的员工出现了健康危险因素个数的减少,并且健康危险因素减少2个或2个以上的员工人数连续增加,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增加的员工人数连续减少。中期和基线相比,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减少了1.01个,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期和基线相比,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减少了1.22个,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期和基线相比,49.5%的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出现降低;末期和基线相比,47.6%的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出现降低。二、基线调查显示,某市交响乐团中有52.1%的员工自我报告存在工作效率低下。女性比男性(x2=6.629,P=0.010)、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员工比从事演奏指挥的员工(x2=6.629,P=0.010)、年龄≤38岁的员工比年龄>38岁的员工(x2=5.873,P=0.016)更多地自我报告了具有工作效率低下。女性比男性(Z=-2.117,P=0.034)、年龄≤38岁的员工比年龄>38岁的员工(Z=-2.748,P=0.006)、学历大学及以上的员工比学历在大学以下的员工(Z=-2.151,P=0.032)的工作效率低下等级要高。干预后和基线相比,无工作效率低下的员工比例增多,严重工作效率低下的员工比例减少。3个月的干预可使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降低3%左右,6个月的干预可使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降低2.5%左右。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月薪酬均值约为6,361元,按此计算,3个月或6个月的干预可使该乐团每人每月避免因工作效率低下带来的隐形损失约159元~190元。三、通过横断面调查,本研究发现压力大和生活满意度差与工作效率低下存在关联(压力大,OR=7.045,95%CI:627-30.507;生活满意度,OR=7.229,95%CI:1.455-35.921);本研究末期和基线相比较时,发现身体活动少的改变与工作效率低下等级的改变之间存在关联(Z=-2.308,P=0.021)。基线时,压力大和无压力大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分别为5.11%和0.95%,生活满意度差和无生活满意度差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分别为8.80%和2.79%,身体活动少和无身体活动少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分别为4.60%和3.25%。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月薪酬均值约为6,361元,按此计算,有压力大者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压力大者多出265元左右;生活满意度差者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生活满意度差者多出382元;身体活动少者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身体活动少者多出86元。如果按2周有80个工作小时计算,有压力大者比无压力大者2周内因为工作效率低下要多损失3.3小时的工作时间:生活满意度差者比无生活满意度差者2周内因为工作效率低下要多损失4.8小时的工作时间:身体活动少者比无身体活动少者2周内因为工作效率低下要多损失1.1小时的工作时间。本研究未发现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与工作效率低下之间的关联,但发现健康危险等级越高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程度越大,每增加一个健康危险等级,工作效率低下值约升高2%。四、某市交响乐团员工每年因工作效率低下带来的隐形损失为383,980元,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54.4%。某市交响乐团员工每年因病缺勤带来的损失为219,988元,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31.2%。某市交响乐团2008年为其员工总共支付员工个人医疗保险费用101,640元,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14.4%。6个月的健康干预可以使某市交响乐团减少经济损失297,989元,其中减少因工作效率低下造成的经济损失249,987元,减少因病缺勤造成的经济损失47,998元。结论一、某市交响乐团员工最普遍的健康危险因素有压力大、自我感觉健康差、吸烟、身体活动少、血压高和超重/肥胖,其中压力大、吸烟、血压高、超重/肥胖率均高于普通人群。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为4个。有43.8%的员工处于中健康危险等级,38.0%的员工处于高健康危险等级。干预后,12个健康危险因素所占的比例均出现了降低,中期和基线相比,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减少了1.01个;末期和基线相比,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减少了1.22个。中期和基线相比,49.5%的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出现降低,末期和基线相比,47.6%的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出现降低。二、基线调查显示,某市交响乐团中有52.1%的员工自我报告存在工作效率低下。年龄≤38岁、女性、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和学历大学及以上的员工自我报告了较多的工作效率低下。干预后,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情况出现了好转。3个月的干预可使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降低3%左右,6个月的干预可使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降低2.5%左右。3个月或6个月的干预可使该乐团每人每月可避免因工作效率低下而带来的隐形损失约159元~190元。三、压力大、生活满意度差和身体活动少与工作效率低下存在关联,即跟心理/感觉有关的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的关联较强。有压力大的员工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压力大的员工多出265元左右:生活满意度差的员工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生活满意度差的员工多出382元;身体活动少的员工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身体活动少的员工多出86元。健康危险等级越高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程度越大,每增加一个健康危险等级,工作效率低下值约升高2%。四、工作效率低下导致的隐形损失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54.4%,而因病缺勤和医疗保险费用分别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31.2%和14.4%。6个月的健康干预可使某市交响乐团减少经济损失297,989元,其中减少因工作效率低下造成的经济损失249,987元,减少因病缺勤造成的经济损失47,998元。

刘常云[4](2005)在《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出发,通过对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种因素的分析,结合西方发达国家毕业生就业的成功模式,对照我国自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解决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新模式,及四个方面对策。全文分六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阐述了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及研究这一课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部分介绍了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方面的成功模式,并对其中几条我国有借鉴作用的经验进行解析。 第三部分论述了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形势不容乐观,但也存在许多有利条件;并分析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府因素、经济因素、市场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 第四部分在对建国以来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的历史回顾及简要评价的基础上,设计了我国由高校毕业生、高校、政府、用人单位及其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的多维就业模式。 第五部分集中从毕业生个人、高等院校、政府和用人单位四个方面提出了做好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第六部分通过对株洲工学院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个案例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以期对其他学校解决类似问题有借鉴作用。

焦治平[5](2004)在《转型时期的艾滋病与性别》文中认为中国目前艾滋病处于快速扩散期,艾滋病流行态势相当严峻。女性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增长很快。 为解释这一现象,论文首先论述了在感染/传播HIV/AIDS方面男女两性在生物学上的差异,结果显示女性比男性在生物学上更具有易感性。论文接着论述了男女两性可能传播或有助于传播HIV/AIDS的观念和行为方面的差异。男性的“男子汉气概”观念使他们做出许多高危行为;男性比女性具有更多的性伴侣,拥有决定何时何处发生性行为以及是否使用安全套的权力;男同性恋比女同性恋人数多、高危行为多。而女性往往是暴力包括强奸、性侵害、性骚扰、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这些增加了女性感染HIV/AIDS的可能性。女性的卖淫与吸毒也是其社会地位低下的结果,男性因买淫而在性关系网中成为传播疾病的桥梁人群。男性吸毒人数众多,占总吸毒人数的80%,他们对艾滋病的传播具有更深远的影响。在流动方面,男性流动人口比女性多,更容易发生性乱行为。论文最后重点详细阐述了两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影响深远,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女性受教育程度比男性低,在就业中受到性别歧视,经济收入比男性少。这些都构成了女性HIV/AIDS易感性的社会文化因素。 论文认为,女性不但在生物学上具有易感性,而且在文化因素上更具有易感性。传统文化中的男尊女卑观念则是女性文化易感性的根本原因。男尊女卑思想导致男女两性在社会地位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两性行为上的差异。行为上的差异构成了女性HIV/AIDS患者快速增多的直接原因。男性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HIV/AIDS的传播与流行,女性则成为受害者。论文主张我国艾滋病的干预目标短期应主要定位为男性,促使男性改变其高危行为。中长期干预目标应定位为女性,即努力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包括促进女性的教育,扩大女性的就业率,提高女性的收入。当然最终的目标是要做到男女平等,彻底消除男尊女卑的观念。唯有如此,才有可能遏制艾滋病的大规模爆发,减缓并降低艾滋病给国家、社会、家庭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关键词:艾滋病性别男尊女卑社会地位

杨桂香[6](2002)在《嘉祥县1999~2001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文中指出

二、嘉祥县1999~2001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嘉祥县1999~2001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制度性歧视与抗争政治 ——以“反乙肝歧视运动”个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选题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乙肝歧视的制度化及后果
    第一节 乙肝歧视的源起
    第二节 “乙肝歧视”制度性排斥的形成
    第三节 乙肝歧视、排斥的后果
第三章 个体化反乙肝歧视:“弱者的武器”与激烈抗争
    第一节 弱者的武器
    第二节 反乙肝歧视抗争的日常抵抗:以就业为例
    第三节 激烈抗争
第四章 互联网、组织化建构与策略选择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与抗争政治
    第二节 “肝胆相照”论坛与反乙肝歧视运动的组织化建构
    第三节 益仁平中心与反乙肝歧视运动
    第四节 反乙肝歧视运动中的精英、资源动员与策略选择
结语
附录:反乙肝歧视运动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我国就业公平及其制度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3 研究的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界说:就业公平与劳动就业制度公正
    2.1 公平的内涵与特点
        2.1.1 公平的界定
        2.1.2 公平评价的机制
        2.1.3 公平的层次
    2.2 就业公平的内涵与特点
        2.2.1 就业与就业公平的内涵
        2.2.2 就业公平的特点
    2.3 公正:劳动就业制度之基本向度
        2.3.1 思想源流: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劳动正义思想
        2.3.2 现实依据:制度公正问题在劳动就业领域的延展
        2.3.3 必然取向:劳动就业制度对劳动权的"双刃性"之正向效应
        2.3.4 劳动就业制度公正的基本内涵
第三章 透视与审视:我国就业不公平问题的凸显
    3.1 现状透视:局部实现的理想
        3.1.1 由缺失到健全:就业平等权的法律保障
        3.1.2 由歧视到公平: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政策转变
        3.1.3 由消极到积极:残疾人就业保障措施的改进
        3.1.4 由排斥到接纳:对传染病就业群体歧视性规定的取消
        3.1.5 由差别到平等:促进同工同酬的努力
    3.2 全面审视:转型时期我国就业不公平问题的凸显
        3.2.1 就业机会的不公平
        3.2.2 就业过程的不公平
        3.2.3 就业服务的不公平
    3.3 关于反就业歧视与就业公平
第四章 追溯与反思:我国就业不公平问题的制度归因
    4.1 制度供给不健全:缺乏对全体劳动者的普惠
        4.1.1 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引发就业不公平问题
        4.1.2 现有的劳动法律制度不健全引发就业不公平问题
        4.1.3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引发就业不公平问题
        4.1.4 教育制度的不公平引发就业不公平问题
    4.2 责任设置不均衡:缺乏对侵权者的惩戒和对维权者的保障
        4.2.1 对侵权者的惩戒力度不够
        4.2.2 缺乏法律救济程序和专门机构
    4.3 调节机制不完善:有悖机会平等与分配公平且差别合理原则
    4.4 行政权力行使不公正:政府"全能主义"情结犹存
        4.4.1 市场领域:政府权力介入失当
        4.4.2 政治领域:政府的劳动就业制度供给权力过于集中
第五章 诉求与选择:我国就业公平何以实现
    5.1 就业公平实现的目的诉求
        5.1.1 目的诉求一:平等就业权的实现
        5.1.2 目的诉求二:体面劳动
        5.1.3 目的诉求三:人的全面发展
    5.2 理念变革:制度伦理之公正取向的立足点
        5.2.1 权利保护原则
        5.2.2 公共性原则
        5.2.3 效率与公平动态平衡原则
第六章 名至与实归:我国就业公平以何实现
    6.1 制度改进:就业制度公平性的发展策略
        6.1.1 完善职业标准和职业准入制度
        6.1.2 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
        6.1.3 完善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
        6.1.4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6.1.5 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与教育公平
    6.2 法治建设:就业制度公平性的根本保障
        6.2.1 出台《就业公平保障法》,保证公平就业权
        6.2.2 建立专门维护就业公平的机构
        6.2.3 加大对就业歧视的惩罚力度
        6.2.4 加强就业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和救济
    6.3 体系完善:就业制度公平性的重要途径
        6.3.1 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制度支持和保障
        6.3.2 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机构建设
        6.3.3 建立健全就业信息服务网络
        6.3.4 完善服务与保障,切实做好监管工作
    6.4 良性互动:保障和实现就业公平制度建设的外在动力因素
        6.4.1 物质基础:劳动就业领域中的财力倾斜
        6.4.2 法制保障:政府制度行为的有效规约
        6.4.3 社会监督:政府权力运行的社会制约
        6.4.4 人文底蕴: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兼容
第七章 结语:就业公平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3)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与健康相关的工作效率低下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相关概念定义(按论文中出现先后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假说
    第三节 研究目的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设计流程
    第五节 论文基本结构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二)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三) 伦理学考虑
    第二节 资料收集方法
        (一) 躯体健康检查
        (二) 问卷调查
        (三) 小组访谈
    第三节 研究指标及其定义
        (一) 研究指标
        (二) 主要研究指标及其定义
    第四节 健康干预方案
    第五节 质量控制
        (一) 研究设计
        (二) 现场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三)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第六节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第一节 某市交响乐团基线调查结果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人口统计学情况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三)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工作效率低下分布情况
        (四)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和工作效率低下的关联分析
    第二节 某市交响乐团中期调查结果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中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中期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
        (三)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中期健康危险因素的变化与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的关联分析
    第三节 某市交响乐团末期调查结果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末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末期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
        (三)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末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与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的关联分析
    第四节 某市交响乐团三期调查结果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三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三期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
        (三)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三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与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的关联分析
    第五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计算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工作效率低下带来的隐形损失测算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因病缺勤带来的损失测算
        (三) 某市交响乐团为员工支付的医疗保险费用
        (四) 健康相关经济损失及各方面所占比例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的分布和变化
    第二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工作效率低下的分布和变化
    第三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和工作效率低下的关联
    第四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相关经济损失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第二节 本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本研究的创新性
    第三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
    附录二: 咨询专家名单
    附录三: 健康危险因素及工作效率评估调查问卷
    附录四: 小组访谈1提纲
    附录五: 小组访谈2提纲
    附录六: 致乐团员工的问卷调查知情同意书
    附录七: 北京协和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函
    附录八: 健康干预记录
    附录九: 研究时间表
致谢
个人简历
索引

(4)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高等学校的界定与特点
    §1.5 主要工作、思路及创新点
第二章 西方发达国家毕业生就业的成功模式及经验解析
    §2.1 成功模式
    §2.2 经验解析
第三章 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3.1 就业现状与问题
    §3.2 影响因素
第四章 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模式分析
    §4.1 传统模式——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模式
    §4.2 现行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模式
    §4.3 创新模式——多维互动就业模式
第五章 加快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创新的对策
    §5.1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宏观调控
    §5.2 转变用人机制,促进企业主动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
    §5.3 转变教育体制,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
    §5.4 转变就业观念,切实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第六章 株洲工学院毕业生就业模式的个案分析
    §6.1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6.2 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就业模式的评价
致谢
参考文献

(5)转型时期的艾滋病与性别(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论文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二章 艾滋病及其流行现状
    一、艾滋病背景知识
        1.HIV/AIDS的发现
        2.传播途径
        3.高危人群
        4.艾滋病的危害
    二、艾滋病流行现状
    三、艾滋病前景
第三章 生物因素的性别差异与艾滋病的易感性/传播性
第四章 观念行为因素的性别差异与艾滋病
    一、男子汉气概
    二、性伴
    三、性关系中的不平等
    四、同性恋
第五章 男女两性社会行为的差异与艾滋病
    一、暴力
        1.性侵害
        2.性骚扰
        3.家庭暴力
    二、卖淫
    三、吸毒
    四、两性人口流动
第六章 男女两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关系与艾滋病
    一、男女在传统文化中的不平等关系
    二、教育的性别不平等
    三、就业
        1.城市女性就业率低,再就业困难
        2.农村妇女的“就业”状况
        3.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四、两性收入的不平等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声明
后记

四、嘉祥县1999~2001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性歧视与抗争政治 ——以“反乙肝歧视运动”个案为例[D]. 李宁娟.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2]我国就业公平及其制度保障研究[D]. 蒋阳飞. 中南大学, 2010(01)
  • [3]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与健康相关的工作效率低下的关系研究[D]. 张晓方.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07)
  • [4]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D]. 刘常云.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12)
  • [5]转型时期的艾滋病与性别[D]. 焦治平. 四川大学, 2004(02)
  • [6]嘉祥县1999~2001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J]. 杨桂香.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2002(06)

标签:;  ;  

嘉祥县1999—2001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