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农业和科学施肥

高效农业和科学施肥

一、高效农业与科学施肥(论文文献综述)

吴可[1](2021)在《减量施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施用氮、磷、钾肥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水稻生产中过量施用氮、磷、钾肥带来了生产成本增加、养分利用率下降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本论文研究减少肥料施用量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为水稻减量施肥提供理论依据。2019年在广西象州县、岑溪市、港北区、福绵区、龙州县进行联合试验,设置空白区、缺氮区、缺磷区、缺钾区、全肥区等5个处理,于成熟期测量水稻干物质及养分积累量、稻谷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同时,以百香139、桂育9号(常规稻)和Y两优1号、特优582(杂交稻)为材料,在广西宾阳县、北流市、柳城县三试验点进行联合试验,每个品种设置正常施用氮磷肥、减施50%氮磷肥、不施用氮磷肥3个处理,测定不同时期干物质及养分积累量、稻谷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全量减施肥料条件下,与全肥处理比较,缺氮、缺磷、缺钾和空白处理水稻分别减产10.42%-24.41%、2.02%-10.94%、-2.08%-12.21%、15.28%-50.89%,平均分别减产17.61%、6.81%、5.05%和26.25%,氮肥对水稻增产贡献最大,钾肥次之,磷肥最小。肥料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因肥料而异,氮肥主要影响有效穗数和结实率,磷肥主要影响每穗总粒数,钾肥主要影响千粒重。相关分析表明,在全量减施不同类型肥料条件下,水稻产量与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结实率和千粒重的相关不显着。氮、磷、钾肥显着促进水稻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积累,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受环境与处理的互作效应影响大,而干物质积累量及养分生产效率受互作效应影响小。在减施氮磷肥条件下,与正常施用氮磷肥处理比较,百香139、桂育9号、Y两优1号、特优582早季稻氮、磷肥减量50%处理及不施用氮、磷肥处理产量分别减少-4.3%、7.0%;1.7%、8.4%;-9.4%、-0.2%;5.0%、6.0%。其晚季稻产量分别减少3.0%、22.5%;5.7%、20.6%;3.8%、22.9%;1.6%、18.9%。相关分析表明,在减施氮磷肥条件下,水稻产量与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极显着正相关。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呈极显着负相关;每穗总粒数与千粒重呈极显着正相关。随着氮磷肥施用量的减少,水稻植株的氮、磷、钾素积累量均随之减少。但其氮、磷、钾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磷、钾稻谷生产效率却随之增加。在氮、磷肥减量50%处理时,水稻的氮肥、磷肥偏生产力和氮肥磷肥农学利用率均比正常施用氮磷肥处理高。不同品种对减施氮磷肥的响应存在差异。当全量减施氮、磷肥时,不同品种产量下降幅度差异很小。但是,当氮、磷肥减量50%时,百香139和Y两优1号产量受影响程度更小。与桂育9号和特优582相比,百香139和Y两优1号表现出更小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和生育后期更强的氮素吸收能力。综上所述,施用氮、磷、钾肥对水稻增产效果依次为氮>磷>钾。氮肥主要影响有效穗数和结实率,磷肥主要影响每穗总粒数,钾肥主要影响千粒重。氮、磷、钾肥显着促进水稻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积累。氮磷高效利用品种的特点是叶面积相对较小,有效穗数较多,每穗总粒数适中,生育后期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量高。

任高磊[2](2021)在《淮北地区不同机插条件下优质中熟中粳控混肥一次性施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试验于2018-2019年在扬州大学校外试验基地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省属黄海农场院士创新试验基地进行。本次试验以优质中熟中粳徐稻9号与南粳5718为材料,设计了宽窄行钵苗机插和等行距毯苗机插2种机插方式,配套了 3种控混肥配方(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各占50%,控释氮肥又由10%短效控释肥和40%长效控释肥混合而成;N1:50%速效氮肥+10%控释期为40天的控释肥+40%控释期为60天的控释肥;N2:50%速效氮肥+10%控释期为40天的控释肥+40%控释期为80天的控释肥;N3:50%速效氮肥+控释期为40天的控释肥+40%控释期为100天的控释肥),以常规尿素定量分施为对照(CK)。系统研究了不同机插条件下不同配方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水稻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淮北地区优质中熟中粳机械化种植配套轻简、高效的新型施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本试验条件中,同一品种的相同肥料处理下,与等行距毯苗机插处理相比,宽窄行钵苗机插更具高产优势,产量增幅达2.92%-6.20%。主要因为宽窄行钵苗机插处理生育期长,穗大粒多,群体颖花量大。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均高于或显着高于等行距毯苗机插处理。在钵苗与毯苗机插方式下,不同施肥处理中,与CK相比,控混肥N2、N3处理均具有增产优势,产量增幅可达1.60%-8.08%,均以N2处理产量最高。N2、N3处理能协调好产量各构成因素间的关系,通过较多的单位面积穗数形成足够的群体颖花量获得高产。N2、N3处理在拔节至抽穗、抽穗至成熟阶段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高于或显着高于CK,为水稻高产奠定基础。与控混肥N3处理相比,控混肥N2处理在抽穗期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拥有了更大的高光效物质生产群体,从而产量更高。综上,宽窄行钵苗机插条件下控混肥处理可获得较高产量,其中控混肥N2、N3处理一次性施肥模式产量较高,且N2>N3。2.在本试验条件下,同一品种的相同肥料处理下,宽窄行钵苗机插处理在各生育阶段氮素吸收与积累量和抽穗后水稻叶片氮素转运量及穗部氮素积累量均高于或显着高于等行距毯苗机插处理。宽窄行钵苗机插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回收利用率、百千克籽粒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了 2.92%-6.20%、0.15%-8.19%、0.80%-8.63%、0.25%-4.52%。在钵苗与毯苗机插方式下,不同施肥处理中,3种控混肥处理氮素积累在各生育阶段有所差异。控混肥N2、N3处理氮素积累量在拔节至抽穗和抽穗至成熟阶段均高于或显着高于CK,抽穗后水稻叶片、茎鞘和穗部氮素积累量也高于或显着高于CK。控混肥N2处理在拔节至抽穗阶段有较高氮素积累量,而控混肥N3处理在抽穗至成穗期仍能持续供应养分,使得后期氮素积累量较高。控混肥N2、N3处理的氮素利用率均高于或显着高于CK,氮素回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 11.81%-19.83%、13.15%-21.43%。综上,宽窄行钵苗机插条件下控混肥N2、N3处理对氮肥的利用效率更高,可减少氮素养分的损失。3.在本试验中,同一品种的相同肥料处理下,宽窄行钵苗机插处理提高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和改善了稻米的营养品质,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分别提高了 0.09%-1.07%、0.61%-2.93%和0.17%-2.15%,蛋白质含量提高了 5.48%-10.20%,但其垩白率、垩白度和垩白大小值略高,因而外观品质受到影响。宽窄行钵苗机插处理能改善稻米蒸煮食味品质,优化了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其稻米食味值与等行距毯苗机插处理无显着差异。在钵苗与毯苗机插方式下,不同施肥处理中,控混肥处理均能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而控混肥N2、N3处理稻米垩白率、垩白度和垩白大小值分别比CK低4.11%-13.85%、3.69%-25.64%、1.16%-19.10%,蛋白质含量比 CK 高 1.28%-7.33%,因而稻米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变优。与控混肥N2、N3处理相比,N1处理提高了直链淀粉含量和降低了蛋白质含量,而且提高了最高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崩解值,降低了消减值、回复值和糊化温度,优化了水稻淀粉RVA谱特征值,食味值最高。综上,宽窄行钵苗机插条件下控混肥处理可改善部分稻米品质;与CK相比,控混肥N2、N3处理可提高稻米加工品质、改善外观品质和提升营养品质,而控混肥N1处理的蒸煮食味品质最佳。综上所述,宽窄行钵苗机插处理比等行距毯苗处理表现更优,增加了水稻产量和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在稻米品质方面,钵苗机插处理稻米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优于毯苗机插处理,外观品质及食味值略低。在钵苗与毯苗机插方式下,不同施肥处理中,控混肥N2处理表现优越,一次性施用既能增产增效,又可以节本增益;在稻米品质方面,控混肥N2处理可改善稻米加工及外观品质和提升营养品质,其蒸煮食味品质也较好。故宽窄行钵苗机插配套N2处理一次性控混肥配方的插秧施肥一体化技术更适用于淮北地区中熟中粳的优质高效生产。

黄恒[3](2021)在《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侧深施肥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水稻栽培技术之一。深入研明侧深施肥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有利于完善水稻侧深施肥技术体系,并可为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本研究以江苏大面积示范应用的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南粳9108和南粳5718为材料,于2019-2020年在泰州兴化市钓鱼镇设置4种基于侧深施肥的氮肥运筹方式,即FM1(100%氮肥侧深施)、FM2(70%氮肥侧深施+30%氮肥分蘖期追施)、FM3(70%氮肥侧深施+30%氮肥穗期追施)、FM4(35%氮肥侧深施+35%氮肥分蘖期追施+30%氮肥穗期追施),并设置常规精确定量施氮(CFM)和不施氮处理(0N)处理,比较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群体生长率、氮素吸收利用及品质等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氮肥处理中以FM3产量最高,FM4次之,FM3与FM4的产量无显着差异。两年FM3和FM4的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在2019年达到差异显着水平。其中,FM3处理的两年稻谷平均产量比其他三个侧深施肥处理高2.37%~15.91%,比常规精确定量施肥CFM处理高8.23%~12.61%,两年的平均增产率分别为11.07%、8.31%。两品种FM2和FM1处理产量较CFM处理差异不显着。水稻群体茎蘖数生育前中期随着基蘖肥与侧深施肥数量(比例)的增加而增多,在生育后期则随着穗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且均高于常规对照处理。在生育前中期水稻群体茎蘖数最高的处理为FM1处理,在后期水稻群体茎蘖数则表现为FM3与FM4处理差异不显着,但均显着高于其他侧深施氮处理及CFM处理。在5个施氮处理中一次性侧深施氮FM1处理的茎蘖成穗率最低,FM3、FM4与CFM的茎蘖成穗率相对较高且三个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在生育前中期水稻SPAD值表现为FM1和FM2差异不显着,但均显着高于其他侧深施氮处理及CFM处理,在成熟期则表现为处理FM3和FM4的SPAD差异不显着,但高于其他侧深施氮处理及CFM处理。4个侧深施氮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在各生育阶段均高于CFM处理。在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最高的处理均为FM1与FM2,且两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均高于其他处理;在抽穗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最高的处理均为FM3与FM4,且两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均高于其他处理。2.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在拔节期,水稻氮素积累量最高的处理为FM1与FM2,两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但均高于其他处理;在抽穗期和成熟期,水稻氮素积累量最高的处理为FM3与FM4,两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但均高于其他处理。在播种-拔节期,水稻阶段氮素积累量以及氮素吸收速率最高的处理为FM1与FM2,两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但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在拔节-抽穗期和抽穗-成熟期,水稻阶段氮素积累量以及氮素吸收速率最高的处理为FM3与FM4,两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在氮效率方面,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氮素谷物生产效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偏生产力均以一次性侧深施氮处理最低,分次且穗期施氮的处理相对较高,百千克籽粒需氮量在各处理间无显着差异。不同施肥处理中,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氮素谷物生产效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与氮素偏生产力最高的处理均为FM3,其次为FM4处理,FM3与FM4处理间的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氮素谷物生产效率与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差异不显着,氮素偏生产力差异显着,且除FM3、FM4处理的氮素谷物生产效率与FM2处理、FM3、FM4处理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与CFM处理没有显着差异外,FM3、FM4处理的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氮素谷物生产效率与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其中,FM3、FM4处理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分别比常规对照处理高37.54%、26.47%,氮素生理利用率分别高16.59%、14.56%,氮素吸收利用率分别高18.83%、14.82%,氮素谷物生产效率分别高2.03%、1.57%,氮素偏生产力分别高9.86%、5.78%。3.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品质的影响。不同侧深施氮处理及CFM处理的水稻糙米率与精米率的差异较小,整精米率则以CFM处理最高,南粳9108与南粳5718分别达61.95%和62.47%,其次依次为FM4、FM3、FM2与FM1处理,且各处理间差异达显着水平,但均显着低于CFM处理,较CFM处理降1.22%-6.93%。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以CFM处理最高,0N处理最低,不同侧深施氮处理籽粒长均值、宽均值和长宽比与CFM处理无显着差异,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低于常规对照CFM处理,分别降低了 3.07%~18.93%和0.38%~16.95%,且FM1、FM2与CFM间差异显着。不同施氮处理中,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均以FM3最高,其次为FM4处理,两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但均显着高于FM1、FM2及CFM处理,FM2与CFM处理间也没有显着差异,但显着高于FM1处理;食味值最高的处理是0N处理,施氮肥处理中以FM1处理最高,其中南粳9108与南粳5718两品种FM1的食味值分别达76.5与75.9,其显着高于常规对照CFM处理及其余三个侧深施肥处理FM2、FM3与FM4,常规对照CFM处理与FM2处理相当,但显着高于FM3与FM4处理。RVA谱总体表现为,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和崩解值随着穗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处理FM1的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和崩解值均高于CFM处理,处理FM2的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和崩解值与CFM处理无显着性差异,FM3和FM4的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和崩解值均低于CFM处理。综合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与品质性状等指标,“70%氮肥侧深施+30%氮肥穗期追施”的“一基一穗”侧深施肥法(FM3)与“35%氮肥侧深施+35%氮肥分蘖期追施+30%氮肥穗期追施”的“一基一蘖一穗”侧深施肥法(FM4),利于水稻高产高效生产;“70%氮肥侧深施+30%氮肥分蘖期施”的“一基一蘖”侧深施肥法(FM2),利于水稻稳产高效生产;“100%氮肥侧深施”的“一次性”侧深施肥法,利于水稻优质生产(FM1)。各地可根据水稻生产目标及要求,合理选择适宜的水稻侧深施肥方式。

吴勇[4](2021)在《河西灌区紫花苜蓿高效生产的施肥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河西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紫花苜蓿优势主产区之一,但该地区用于牧草生产的土壤大多较为贫瘠,且缺乏科学的紫花苜蓿施肥管理措施和经济效益评价方法,施肥盲目性较大,肥料利用率低,从而制约了该地区草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河西灌区高产期(种植后1-5年)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以氮、磷、钾为3个施肥因素,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回归设计,通过连续5年的定点施肥试验,系统的分析不同氮、磷、钾配施下紫花苜蓿的生产性能、肥料效应以及经济效益,旨在探究河西地区高效生产下的紫花苜蓿肥料效应,为紫花苜蓿高产年份养分管理及草牧业生产实践中经济效益评价提供参考。所得研究结果如下:1)施肥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施肥显着提高紫花苜蓿产量、生长高度,降低紫花苜蓿茎叶比,其中5年紫花苜蓿产量最高的氮、磷、钾施肥配比为磷105 kg·hm-2、钾45 kg·hm-2、氮51.75kg·hm-2(P2K1N1),5年累计总产量达到98947.62 kg?hm-2,相比不施肥处理最高增产40.99%,其次为磷52.5 kg·hm-2、钾90 kg·hm-2、氮51.75 kg·hm-2(P1K2N1)处理和磷105kg·hm-2、钾90 kg·hm-2、氮103.5 kg·hm-2(P2K2N2)处理,5年累计产量分别为97455.34 kg?hm-2和97091.03 kg?hm-2。施肥可以显着提高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和蛋白总量,降低紫花苜蓿ADF和NDF含量,并显着提高紫花苜蓿相对饲用价值,改善紫花苜蓿土壤养分状况。其中施肥量为磷105 kg·hm-2、钾90 kg·hm-2、氮103.5 kg·hm-2(P2K2N2)时紫花苜蓿的蛋白总量最高,5年累计达到17682.57kg?hm-2,相对饲用价值为158,达到特级水平,对土壤养分提升效果最为明显。2)河西灌区紫花苜蓿平衡施肥模型研究种植第4年,氮、磷、钾肥对紫花苜蓿产量和蛋白总量的影响均表现为磷>钾>氮,种植第4年交互效应对苜蓿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氮钾>氮磷>磷钾,种植第4年交互效应对紫花苜蓿蛋白总量的影响主要为氮、磷互作。通过模拟寻优得到种植第4年紫花苜蓿产量和蛋白总量的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利用频率分析法获得种植第4年的实现目标产量和目标蛋白总量的氮、磷、钾推荐施肥量分别为施氮71.53-86.40kg·hm-2、施磷68.07-83.0kg·hm-2、施钾63.49-75.94kg·hm-2和施氮68.21-80.44kg·hm-2;施磷83.03-95.47kg·hm-2;施钾64.15-75.19kg·hm-2。种植第5年,氮、磷、钾对苜蓿产量和蛋白总量的贡献均为磷>氮>钾,种植第5年苜蓿交互效应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磷钾>氮钾>氮磷,种植第5年苜蓿交互效应对蛋白总量的影响主要为氮、磷互作。通过模拟寻优得到种植第5年苜蓿产量和蛋白总量的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利用频率分析法获得种植第5年的实现目标产量和目标蛋白总量的氮、磷、钾肥推荐施肥量分别为施氮68.41-80.95 kg·hm-2、施磷68.47-79.95 kg·hm-2、施钾68.64-80.32 kg·hm-2和施氮77.64-86.67kg·hm-2、施磷80.41-93.04kg·hm-2;施钾72.51-83.31kg·hm-2。3)平衡施肥下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评价对种植1-5年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进行数据包络分析发现,氮、磷、钾肥料配比为磷105kg·hm-2、钾90 kg·hm-2、氮103.5 kg·hm-2(P2K2N2)时,其经济效益最好,为DEA有效,而紫花苜蓿不施肥(P0K0N0)时经济效益最低,其调整幅度最大,其次分别为不施磷处理(P0K2N2)和不施氮(P2K2N0)处理。这也从经济效益角度印证平衡施肥对河西灌区紫花苜蓿生产重要性。氮、磷、钾肥对种植1-5年紫花苜蓿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在种植第1年为氮肥影响最大,磷肥对第2-5年紫花苜蓿的经济效益影响最大,综合5年来看,磷肥对紫花苜蓿经济效益影响大于氮肥和钾肥。

蒋伟勤[5](2021)在《钵苗机插优质食味迟熟中粳稻控混肥一次性施用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优质食味粳米的需求越来越大。合理的氮肥施用方式是提高水稻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的重要栽培措施,水稻生产上常见施肥方式包括常规氮肥分次施用、测土配方施肥等,但这些方式均需多次施肥。而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及人力成本的提高,水稻生产亟需能够实现稳产增产、改善稻米品质的一次性施肥方式。为此,我们于2018~2019年的水稻季(5~10月)开展试验,在钵苗机插及纯氮270kg hm-2施用量下,以优质食味多穗型迟熟中粳品种南粳9108和丰粳1606为材料,将控释肥和常规氮肥以5:5的固定比例组配,控释肥部分则由2种释放期的控释肥以4:1组成,共设置6种组合方式,分别为40%60天+10%40天、40%60天+10%80 天、40%80 天+10%60 天、40%80 天+10%100 天、40%100 天+10%80 天、40%100 天+10%120 天,分别记作 60+40、60+80、80+60、80+100、100+80 和 100+120处理,并以常规分次施肥(CK)为对照,系统比较研究不同控混肥处理对水稻产量、群体质量、氮素吸收利用及稻米品质特征的影响,以期筛选适合钵苗机插优质食味迟熟中粳稻高产优质协同的一次性控混肥配方。1.产量及群体质量:相较于CK,南粳9108的100+80处理两年平均增产4.66%,丰粳1606平均增产4.29%,增产的原因是有效穗数和群体颖花量显着增加,而穗粒数和结实率无显着差异;除2019年的南粳9108外,100+120处理的产量均仅次于100+80处理。80+60、80+100处理两年产量均与CK无显着差异,而60+40、60+80处理则较之显着减产。和CK相比,控混肥处理的氮素供应特征均有利于促进水稻分蘖的发生、改善拔节前的群体光合生产能力。但在拔节至抽穗阶段,相较于CK,仅以100+80和100+120处理的养分供应能够巩固更多的茎蘖成穗,促进穗分化发育,维持或改善水稻个体株型,并提高抽穗期的叶面积指数,增加光合势,稳定群体生长率,为抽穗后更高的群体光合生产能力奠定基础。故抽穗至成熟阶段,100+80和100+120处理在较高的光合势和群体生长率下,群体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较CK显着增加5.44%~8.58%。而相较于其它控混肥处理,除拔节前,100+80和100+120处理均具有较高的群体光合生产能力,同时较大的群体颖花量也得以形成,“源库”协调增加。因此,100+80和100+120配方一次性施用下的氮素释放特征最有利于迟熟中粳稻高产群体的形成。2.氮素吸收利用:所有处理中,成熟期地上部氮素积累量以100+80和100+120处理最高,较CK增加2.95%~5.64%,而以60+40和60+80处理最低,较CK降低4.2%~8.33%。相较于CK,以100+80和100+120处理在各生育阶段的氮素积累量和比例与之最为相近。控混肥处理中,100+80和100+120处理在播种至拔节阶段的氮素积累量及比例最低,而在拔节至抽穗和抽穗至成熟两个阶段则均最高。拔节至抽穗阶段较多的氮素积累有利于较大群体颖花量的形成和获得高产,上述结果表明这2个处理的氮素释放特征和迟熟中粳稻氮素吸收最为匹配。对于氮素转运,80+100、100+80和CK处理的氮素转运量均处于较高水平,而100+120处理的值则处于最低水平,这可能是由于其抽穗后较多的氮素积累表观降低了氮素转运量。对于氮素分配,80+60,80+100,100+80,100+120和CK处理的成熟期穗部氮素积累未表现出显着差异,但因较大的库容,100+80处理单位库容可利用氮素量较其它处理相对下降,这项指标和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关于氮素利用效率,100+80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较CK分别增加3.90%~4.92%、9.42%~11.93%,100+80、100+120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较CK分别增加5.29%~7.21%、5.79%~8.51%。因此,100+80和100+120配方一次性施用下的氮素释放和迟熟中粳稻的氮素吸收最为匹配,有利于促进氮素的吸收积累,改善氮素利用率。3.稻米品质:相较于CK,60+40、60+80和100+80处理降低了稻米蛋白质含量,降幅分别为2.52%~4.97%,2.83%~5.63%和2.87%~3.64%,提高直链淀粉含量,增幅分别2.63%~8.15%,4.05%~8.75%和4.66%~10.14%,同时改善食味水平,具体表现为食味值、胶稠度及米粉RVA谱中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质构中的黏度均相对提高。其它控混肥处理的上述指标值均与CK相当。对于加工品质,相较于CK,各控混肥处理并未能明显改善之。对于外观品质,所有处理中以80+60和100+120处理较优,以60+40、60+80和100+80处理较差,但100+80处理的垩白度与CK未表现出显着差异。因此,100+80配方一次性施用下有利于改善优质食味迟熟中粳稻的食味品质,实现优质生产。综上所述,在钵苗机插条件下,对于优质食味迟熟中粳稻南粳9108和丰粳1606,100+80处理不仅能实现高产、提高氮素利用率,还能保证稻米品质,尤其是改善食味品质,因此其可以用作钵苗机插优质食味迟熟中粳稻高产优质协同的一次性控混肥配方。

刘赛男[6](2021)在《昆玉市沙土红枣水肥一体化养分高效管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是中国红枣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年产量达到370万吨以上,占比超过51%,红枣是南疆地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生产中,果农凭经验大量施用化肥,造成红枣生产成本上升、环境污染加剧的同时,导致枣树养分比例失衡、产量品质不稳定,显着影响了枣农收益的稳定性。本研究2019-2020年在和田昆玉市224团以平茬后培养2年的主干结果果园和7年乔生结果果园的骏枣为试验材料,通过跟踪检测有经验红枣种植者经营的高产优质枣园树体营养动态,探究健康生长、高产优质条件下基于枣头营养检测的树体营养特征;运用DRIS综合分析法(Diagnosis and Recommendation Integrated System)结合概率分级法,研究不同施肥营养管理方案对枣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构建基于枣头营养元素速测技术的枣树营养诊断体系,筛选优化施肥方案,为枣树的科学施肥、高效生产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枣园土壤肥力描述。枣园建设之前基础土壤为典型干旱区沙漠风沙土,经过9年的耕种,土壤0-15 cm耕层具备了一定的肥力基础,但15 cm以下速效养分磷、钾含量仍属低水平。调查结果表明,土壤0-15 cm耕层平均PH值8.2,电导率2.2 ms/cm,有机质1.8 g/kg,碱解氮24.5 mg/kg,有效磷(P2O5)15 mg/kg,速效钾(K2O)118 mg/kg,铜、锌、铁等微量元素属缺少或不能检出水平。故枣园总体肥力属极低水平。因此,当地红枣生长所需大量元素主要通过滴灌系统采用随水滴灌的方式予以补充,硼(B)、锌(Zn)、铜(Cu)、锰(Mn)、铁(Fe)等微量元素通过面积施肥方式进行补充。2.探究了枣头氮磷钾含量变化特征。对当地高产枣园树体(枣头)营养状况的跟踪调查发现,随着枣树生育进程推进,沙地幼龄骏枣枣头氮(N)、磷(P)、钾(K)含量整体变化规律为,N、P呈先降低再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在果实膨大期分别达到峰值17 00mg/L和420 mg/L;K含量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双峰”模型,最高可达10200 mg/L;枣树在生长前期对氮吸收较多,后期对钾吸收较多。3.构建了基于枣头速测技术的概率分级养分诊断体系。以生长3-5天、居于树冠上部枣头作为受测材料,采用新鲜组织汁液活性离子监测法研究发现,在健康生长、稳产优质条件下,枣树初花期、盛花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等4个生长阶段的枣头硝态氮含量分别为590-720 mg/L、1550-1600mg/L、920-1100 mg/L、910-970 mg/L;无机磷含量分别为270-280 mg/L、120-130 mg/L、170-210 mg/L、250-330 mg/L;钾离子含量分别为6200-7320 mg/L、9200-9600 mg/L、6610-7000 mg/L、4000-5600mg/L。4.提出了氮磷钾大量元素DRIS枣头检测诊断指标。在枣树健康生长、稳产优质条件下,DRIS营养诊断图解法的氮、磷、钾元素适宜范围及其比值分别是,N/P值4.173-4.593,K/N值7.072-7.162,P/K值0.112-0.176;根据DRIS诊断图解法分析结果,骏枣低产田的需肥顺序是K>N>P。5.确定了昆玉市沙漠风沙土的优化施肥方案。根据施肥方案效应比较试验表明,在昆玉市沙土条件下,总施肥量1027 kg/hm2氮:磷:钾比例1.6:1.5:1,且微量元素通过喷施予以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产量、品质表现最佳。

王晓丹[7](2021)在《施肥模式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文中指出水稻生产过程存在肥料施用不合理、氮肥施用过多和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严重阻碍我国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的发展。机插侧深施肥技术关键具有节省肥料施用、减少人工施肥次数及安全高效等优点,是水稻机械化生产发展的趋势。近年来机插侧深施肥在我国快速发展,本论文探究明确施肥模式对不同类型、季节机插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旨在为机插侧深施肥技术发展提供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缓释肥机械深施处理不会降低早稻产量。以早稻品种中早39为供试材料,研究缓释肥机械深施、缓释肥人工撒施、尿素人工撒施三种不同施肥方式对机插早稻产量、干物质积累及颖花分化与退化等影响。结果表明,缓释肥机械深施处理比传统人工撒肥处理产量增加了3.4%,增产的途径是通过增加颖花分化数进而增加每穗粒数。其中缓释肥机械深施增加效果最为明显,比缓释肥人工撒施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了12.3%。试验表明,缓释肥机插侧深施肥具有增产效果。2、明确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其中控释氮肥机插一次施肥足够满足双季稻高产所需的氮素。早稻品种为常规籼稻中嘉早17,连作晚稻品种为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研究传统施肥、控释氮肥机插一次施肥、不同氮素比例及时期的一基一追等施肥模式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双季稻来说,与传统人工施肥相比,控释氮肥机插一次施肥产量最高,是通过增加有效穗数来增加产量,氮素农学效率一次施肥处理高于其它处理。3、明确中穗型和大穗型单季杂交稻适宜的施肥模式存在差异。以大穗型甬优1540和中穗型天优华占为供试材料,以传统施肥为对照,比较控释氮肥机插一次施肥、不同氮素比例及时期的一基一追等施肥模式对机插单季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穗分化期追施氮肥,甬优1540通过增加穗数和颖花分化数达到最高产量;而天优华占穗期追施氮肥与一次施肥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无显着差异。甬优1540穗期追肥(7:3)处理的氮素农学效率分别比传统施肥、一次施肥和分蘖期追肥(7:3)高12.7%、4.5%和32.2%;天优华占的氮素农学效率各处理间无显着差异。说明在机插侧深施肥条件下生育期长的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穗分化期的氮肥追施效果最好,而普通杂交籼稻品种天优华占则可采用机械一次施肥模式。4、明确了不同施肥模式对大穗型单季杂交稻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杂交稻甬优1540为供试材料,研究传统施肥、机插侧深一次性施肥、机插侧深施肥:分蘖肥(7:3)、机插侧深施肥:穗肥(7:3)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米品质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施肥,机插侧深施肥:穗肥(7:3)处理增加了整精米率、碱消值和胶稠度,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说明穗期追肥可以改善机插大穗型单季稻碾米品质、蒸煮品质。

陶源[8](2021)在《农户减施化肥行为及其效应研究 ——以果园水肥一体化和有机肥替代化肥为例》文中指出化肥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投入要素,在促进农作物产量提高、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长期过量且低效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空气质量酸化等农业面源污染和环境质量衰退问题十分普遍,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阻止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切实加强环境污染防治,适当减少化肥等物质要素的投入势在必行。农户作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和经营决策的实施者,其生产行为对面源污染的防治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农户减施化肥行为机理是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关键所在。本文运用因素分解、随机前沿、结构方程、双变量Probit、二元Logit、二阶段IV Probit、内生转换和博弈等模型,在分析化肥施用现状及减量潜力的基础上,以山东省苹果种植户为例,研究农户减施化肥行为及其效应,并阐明农户减施化肥行为的激励机理。同时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提出农户减施化肥的政策建议,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借鉴。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990-2018年间,我国化肥施用总量和施用强度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虽然在2016年首次出现减少的态势,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从时间特征来看,我国的化肥施用强度变化趋势与施用总量类同;从空间分布来看,整体上我国化肥施用强度相对较大,基本处于中度化肥施用水平之上。并且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显着,主要表现为华南、黄淮海地区和个别省份(江苏省、陕西省)存在更大的施用强度;从不同农作物的化肥施用强度来看,除大豆外,其他农作物都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同时,依据我国12种农作物平均施用强度的中位数468.93千克/公顷界定高耗肥农作物和低耗肥农作物。此外,对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发现,种植结构偏向水果、蔬菜和化肥利用效率低共同促进了化肥施用强度的增加。因此,减施化肥的重点应该放在水果和蔬菜等农作物上。进一步研究苹果等高耗肥农作物的化肥投入技术效率与化肥减量潜力对我国化肥面源污染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通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可知,苹果生产技术效率为0.8645,但化肥投入技术效率仅为0.3873。这意味着在保持产量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条件下,还能够节约61.27%左右的化肥施用量。换言之,当前苹果生产中超过一半的化肥投入是无效率的,减少化肥的投入量并不会对苹果产量造成负面影响。并且不同主产省间差异显着,但整体水平有所提升。苹果生产化肥最优施用量为21.35千克/亩,过量施用程度为63.16%,远高于粮食作物,存在较大的化肥减量潜力。不论从化肥投入技术效率还是化肥过量施用程度方面,都表明苹果生产中存在远高于粮食作物的化肥减量潜力,在农作物种植中需要着重加强对其化肥施用管理。因此,苹果生产的化肥减量增效势在必行。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行为逻辑遵循“认知—意愿—行为”的基本路径,农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均直接影响其采纳意愿,行为态度对采纳意愿的影响较大,路径系数为0.394;主观规范对采纳意愿影响的路径系数为0.247;知觉行为控制不仅对采纳意愿有正向影响,还直接作用于农户的采纳行为,对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影响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480和0.119,并且对采纳行为的标准化总效应,大于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效应之和。对于水肥一体化技术而言,农户的采纳意愿在其认知与行为之间具有中介效应,是促进农户采纳行为顺利实现的关键点。此外,行为态度与主观规范、行为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之间均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仅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之间影响较小,并且未能达到预期的显着性水平。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节肥增收的目的。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后,样本农户能够节约化肥施用量11.79%-20.98%,提高农产品收入8.15%-9.07%,并且不同规模农户的水肥一体机技术节肥增收效应存在显着差异。对于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的规模户而言,其化肥减量作用强度明显高于小规模农户。与此同时,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采纳只对规模户的农产品增收有明显作用。实际调研中,47.83%的农户施用有机肥具有替代化肥的作用,但在52.17%农户的施肥行为中,出现了施用有机肥后仍不减施化肥的现象,与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常规关系发生“悖离”。从风险感知和社会信任对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影响中可以看出,风险感知对农户有机肥替代行为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社会信任对其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并且社会信任在农户风险感知对有机肥替代行为的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能够缓解风险感知对有机肥替代行为的负向影响。此外,风险感知和社会信任在不同农户群组中的作用差异较大。相较于种植规模,风险感知在家庭总收入和受教育水平不同的农户间作用差异更为显着。其中低收入与低学历农户的有机肥替代行为更容易受到风险感知和社会信任的影响;对高收入、大规模和高学历的农户而言,制度信任不仅能够降低风险感知程度而且有利于有机肥替代行为的发生。农户有机肥替代行为与化肥施用量和农产品收入相关。总体来看,农户施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基本实现了节肥增收的目的。施用有机肥替代后,样本农户能够节约化肥施用量7.91%-10.55%,但仅提高农产品收入2.11%-2.27%,从中可看出减少化肥施用量的效应优于提高农产品收入的效应,对农户收益的改善幅度并不大。农户减施化肥行动中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农户和政府,通过对农户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分析,主要说明政府应该根据农户合理需求给予补偿,降低农户减施化肥的额外成本,从而提高在政府主导下农户积极主动减施化肥的有效性。在基于政府补偿的激励机理分析中,为避免逆向选择行为发生,政府应该按照不同的农户类型设计不同的补偿标准。对于低效率农户而言,政府提供的补偿标准应该小于农户的边际努力产值,以此降低高效率农户效仿低效率农户的概率;对于高效率农户而言,政府设计的补偿标准应满足向农户支付一定的超额补偿来促使农户付出较高的努力程度。这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双方能够实现的最优结果,能够保障政府在节约监督成本的同时激励农户在减施化肥行动中付出更多的努力。为避免道德风险行为发生,补偿标准的设计应使农户在不努力时获得负效用,且当农户从不努力向努力转变时能够获得正的效用增加值,从而激励农户在减施化肥行动中付出最优努力水平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使政府和农户形成双赢的局面。依据农户节肥型农业技术的采纳行为和基于政府补偿的激励机理分析,提出农户减施化肥的政策建议。从促进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的政策建议来看,应当构建水肥一体化技术社会化服务机制;规范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行为控制;创建有利于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的土地规模条件;合理有效运用“助推”机制。从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政策建议来看,应该实施降低风险感知程度的多元化推进机制;营造有利于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社会认同机制;增强政府的公共服务和有效供给;实施满足异质性农户需求的差异化激励政策;完善市场流通机制下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从实现外部性内部化补偿的政策建议来看,应该构建利益诉求响应补偿表达机制;设立多渠道的化肥减量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构建异质性动态补偿标准。

刘兆新[9](2021)在《小麦套种花生周年协同高效施肥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麦套种花生是麦油两熟的重要种植方式,也是缓解粮油整地矛盾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于2015-2020年在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农学试验站进行。选用济麦22和山花101为试验材料,在小麦套种花生周年种植体系下,选用N-P2O5-K2O含量相同的普通复合肥(CCF)和控释复合肥(CRF),在施氮总量为300 kg/hm2的条件下,设置基肥:拔节期:挑旗期:始花期施肥比例分别为:50%-50%-0-0(JCF100),50%-0-50%-0(FCF100),35%-35%-0-30%(JCF70和JCRF70)和35%-0-35%-30%(FCF70和FCRF70),以不施肥为对照(CK),同时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光合生理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品质以及周年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在小麦套种花生周年种植体系下,全年氮肥两作三次施用(小麦基肥、追肥和花生追肥)能显着提高麦套花生叶绿素含量、LAI、Pn、ΦPSⅡ和qpo,且小麦挑旗期追肥效果优于拔节期追肥。在N-P2O5-K2O等比例和等养分处理下,与普通复合肥处理相比较,控释复合肥能够维持生育后期较高的SOD、POD与APX活性,同时降低各生育时期的MDA含量。表明控释复合肥有利于降低花生生育中后期叶片的膜脂过氧化程度,延缓叶片衰老。两作三次施肥方式显着提高了小麦的籽仁产量和花生的荚果产量,增加了麦套花生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总量,同时控释复合肥处理促进了氮素向花生荚果的转运,从而提高了氮素收获指数。可见,两作三次施肥并采用控释复合肥,能够延长麦套花生叶片的功能期,延缓叶片衰老,从而增加花生产量。2.控释复合肥对麦套花生光系统II性能及品质的调控效应控释复合肥显着提高叶片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中QA下游的其他电子受体的概率(Ψo)和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数(PIabs),降低K点的可变荧光FK占Fj–Fo振幅的比例(Wk)和J点的可变荧光Fj占振幅Fo–Fp的比例(Vj),表明PSⅡ反应中心电子传递链综合性能以及供体侧和受体侧的电子传递能力均明显提高,其中受体侧性能的改善大于供体侧。在N-P2O5-K2O等比例和等养分处理下,与普通复合肥处理相比较,控释复合肥对花生脂肪含量影响不大,但明显增加了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说明控释复合肥有利于花生籽仁蛋白质积累。另外,JCRF70处理还可以增加花生脂肪酸组分中油酸含量,降低亚油酸含量,提高花生籽仁的O/L比值,对延长花生制品货架寿命有利。3.不同肥料运筹对小麦花生周年氮素吸收的影响两作三次施肥方式同时推迟追肥时期对小麦季氮素吸收没有显着影响,但增加了花生季和周年的氮素吸收总量。小麦季15N来源于追肥的比例要高于基肥。花生季15N来源于花针期追肥的比例大约是挑旗期追肥或者拔节期追肥的两倍,在相同追肥比例下,花生季15N来源于挑旗期追肥的比例要显着高于拔节期追肥。15N示踪试验表明,小麦对挑旗期或者拔节期追肥的氮素回收效率要显着高于基肥。在相同的施肥比例下,花生对挑旗期追肥的氮素回收效率要显着高于拔节期追肥;此外,花生对花针期追肥的氮素回收效率要高于挑旗期追肥或者拔节期追肥,氮素损失率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规律。由于同时具有较高的氮素回收效率和土壤残留率,FCF70处理的损失率在三个施肥处理中最低。4.不同肥料运筹对小麦花生周年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与CK相比较,各施肥处理的N2O排放通量显着增加,尤其在灌水或者降雨后更为明显。由于较高的气温和较多的降雨量,整个花生季各施肥处理的N2O排放通量要整体高于小麦季。两作三次施肥方式N2O累积排放量要显着高于一作两次施肥,相同施肥量情况下,JCRF70处理的N2O排放量在两个生长季均低于JCF70。CO2排放通量与N2O排放通量在小麦季与花生季均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各施肥处理的GWP较CK均显着增加,在相同施肥量情况下,JCF70处理的GWP较JCRF70提高了7.2%。但JCF100和JCRF70两处理间没有显着性差异。由于两作三次施肥显着增加了作物产量,JCF70和JCRF70处理的GHGI较JCF100分别降低了11.0%和18.2%。此外,由于周年产量最高,JCRF70处理的GHGI在所有处理中最低。

刘炳铄[10](2021)在《果园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我国农业灌溉淡水资源匮乏,化肥污染日益严重,传统的灌溉施肥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果园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推广普及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实现果园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的必然趋势。“果树上山下滩,不与粮棉油争地”是我国果园建设的基本原则,受山坡、丘陵、河滩等地形地势的影响,果树的种植区域通常被划分为多个水肥需求量不同、规模大小不同且互不连接的分区,仅控制一台大型水肥一体机难以对果园多个分区进行精细化水肥管理。因此,本文将果园水肥管理与分布式相结合,设计了一款系统主要由环境监测设备、系统服务器端及轻简型水肥一体机组成的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与购置一台大型水肥一体机相比,在不增加成本投入的前提下,该系统能够依据环境监测设备采集的果园环境信息数据,帮助用户制定科学的灌溉施肥决策,之后可通过灵活部署及高效管控多台低成本、高精度的轻简型水肥一体机,实现对每个果园分区的精准灌溉施肥。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环境监测设备部署与系统服务器端设计为实时、准确监测果园中的多种生态环境数据,本文研制了一种集成了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以及光照强度传感器的环境监测设备,该设备可利用多种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果园内的环境信息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将信息数据上传至物联网云平台,之后结合聚类分析算法及反距离权重算法,对环境监测设备的部署方案进行优化。此外,为将环境监测设备采集的环境信息数据进行可视化显示,同时方便用户管控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本文设计了一款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服务器端。(2)轻简型水肥一体机设计与实现为满足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对高灵活性、低成本的需求,配套研发了一种轻简型水肥一体机。为保证注肥的精准度及均匀度,轻简型水肥一体机基于PID控制算法,可依据标准水肥比例以及动态水流量,实时调控注肥速度,同时通过补偿流量传感器的测量误差、建立肥液流量与占空比之间的函数模型,对轻简型水肥一体机的灌溉施肥控制模型进行优化。通过试验验证,该轻简型水肥一体机注肥结束后,肥液注入量的实际误差可控制在3%以内。(3)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及测试以实际园间灌溉网络为例,结合环境监测设备、系统服务器端以及轻简型水肥一体机,对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进行整体实现,并设计了多个相关实验对系统的整体性能进行验证。由实验验证结果可得,本系统能够通过灵活部署及高效管控多台轻简型水肥一体机,可同时对水肥需求量不同的果园各分区进行精准灌溉施肥,且具有较好的注肥精准度、均匀度及较短的灌溉施肥时间。

二、高效农业与科学施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农业与科学施肥(论文提纲范文)

(1)减量施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水稻发展状况
    1.2 肥料利用现状
        1.2.1 氮肥利用现状
        1.2.2 磷肥利用现状
        1.2.3 钾肥利用现状
        1.2.4 我国化肥污染问题
    1.3 国内外对肥料施用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2.1 土壤基础肥力
        2.2.2 干物质积累量
        2.2.3 叶面积指数
        2.2.4 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2.5 植株氮、磷、钾含量
        2.2.6 计算公式
    2.3 数据整理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全量减施氮、磷、钾肥对水稻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3.1.1 土壤基础肥力
        3.1.2 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1.3 对养分积累的影响
        3.1.4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减施不同数量氮磷养分对水稻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3.2.1 气象和土壤概况
        3.2.2 对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3 对养分积累的影响
        3.2.4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减量施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4.1.2 减量施肥对水稻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4.1.3 不同品种产量及养分利用间的差异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淮北地区不同机插条件下优质中熟中粳控混肥一次性施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2.1 水稻机械种植主要栽培方式
        2.2 缓控释肥的应用
        2.3 一次性施肥技术
    3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3.1 目的意义
        3.2 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产量形成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其结构
        2.2 穗型结构
        2.3 茎蘖动态
        2.4 叶面积指数及光合势
        2.5 阶段干物质积累
        2.6 群体生长率
    3 讨论
        3.1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水稻产量的影响
        3.2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氮素利用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株含氮率
        2.2 阶段氮素积累量
        2.3 阶段氮素吸收速率
        2.4 抽穗期和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积累量差异
        2.5 抽穗后茎鞘、叶氮素转运的差异
        2.6 氮素利用效率
    3 讨论
        3.1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氮素积累的影响
        3.2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氮素利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稻米品质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加工品质
        2.2 外观品质
        2.3 营养与蒸煮食味品质
        2.4 淀粉RVA谱特征值
        2.5 食味值
    3 讨论
        3.1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影响
        3.2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营养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产量的影响
        1.2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氮素利用的影响
        1.3 不同机插条件下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中熟中粳稻米品质的影响
    2 本研究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2.1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介绍
        2.2 侧深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侧深施肥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2.4 侧深施肥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5 侧深施肥对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2.6 侧深施肥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4. 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及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3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SPAD值的影响
        3.4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5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光合势的影响
        3.6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主要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3.7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主要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和比例的影响
        3.8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群体生长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2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光合产物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3章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及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主要生育时期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3.2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主要生育阶段氮素积累量和比例的影响
        3.3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氮素阶段吸收速率的影响
        3.4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氮效率的影响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及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籽粒加工品质的影响
        3.2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籽粒外观品质的影响
        3.3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稻米营养和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3.4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淀粉RVA谱特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籽粒加工与外观品质的影响
        4.2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营养和食味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1.2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3 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1.4 水稻侧深施肥方式的合理选用
    2. 本研究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4)河西灌区紫花苜蓿高效生产的施肥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施肥的研究进展
        1.1 植物的需肥特性
        1.2 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3 施肥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1.4 施肥对作物土壤的影响
    2 平衡施肥与施肥模型研究
        2.1 平衡施肥
        2.2 作物的施肥模型研究
    3 经济效益评价
        3.1 我国农业生产效率
        3.2 农业生产效率之经济效益的评价
        3.3 数据包络分析法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 牧草生产及其研究现状
        4.1 牧草概述
        4.2 牧草营养与施肥
    5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5.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5.2 主要研究内容
        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施肥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1.2.1 试验材料
        1.2.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1 取样时期
        1.3.2 指标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施肥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
        2.1.1 施肥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
        2.1.2 施肥对紫花苜蓿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2.2 施肥对紫花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2.2.1 粗蛋白含量和蛋白总量
        2.2.2 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
        2.2.3 相对饲用价值(RFV)
        2.3 施肥对紫花苜蓿土壤养分的影响
        2.3.1 土壤容重和土壤p H
        2.3.2 土壤速效养分
        2.3.3 土壤有机质含量
    3 讨论与结论
        3.1 施肥对苜蓿产量的影响
        3.2 施肥对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3.3 施肥对紫花苜蓿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第三章 紫花苜蓿平衡施肥模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施肥变量数据的标准化
        2.2 交互效应对产量和蛋白总量的影响
        2.2.1 二元二次施肥模型的建立
        2.2.2 氮、磷、钾交互作用对产量和蛋白总量的影响
        2.3 氮、磷、钾三因素肥料效应研究
        2.3.1 三元二次施肥模型建立
        2.3.2 氮、磷、钾协同效应及推荐施肥量
    3 讨论与结论
        3.1 紫花苜蓿产量施肥模型
        3.2 紫花苜蓿蛋白总量施肥模型
第四章 平衡施肥下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评价
        2.2 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调整方案
    3 讨论与结论
        3.1 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评价
        3.2 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调整方案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施肥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5.2 河西灌区紫花苜蓿平衡施肥模型研究
    5.3 平衡施肥下紫花苜蓿经济效益评价
    5.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5)钵苗机插优质食味迟熟中粳稻控混肥一次性施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2.1 钵苗机插技术研究进展
        2.2 水稻上施用缓控释肥的研究进展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4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食味迟熟中粳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产量及产量结构
        3.2 生育期
        3.3 株型
        3.4 茎蘖动态及成穗率
        3.5 光合生产特征
        3.6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4 讨论
        4.1 不同控混肥一次性施用下优质食味粳稻的产量及群体质量特征
        4.2 不同控混肥一次性施用下优质食味粳稻植株个体特征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食味迟熟中粳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地上部氮素积累
        3.2 叶片SPAD值
        3.3 主要生育期地上部植株含氮率
        3.4 抽穗期和成熟期各器官氮素分配
        3.5 抽穗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
        3.6 氮素利用效率
    4 讨论
        4.1 不同控混肥一次性施用下优质食味粳稻氮素积累特征
        4.2 不同控混肥一次性施用下优质食味粳稻氮素利用特征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控混肥一次性施用对优质食味迟熟中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营养与蒸煮食味品质
        3.2 RVA谱特征值
        3.3 米饭质构
        3.4 加工品质
        3.5 外观品质
    4 讨论
        4.1 不同控混肥一次性施用下优质食味粳稻的营养与蒸煮食味品质
        4.2 不同控混肥一次性施用下优质食味粳稻的加工和外观品质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控混肥氮素释放调控产量与品质的形成
    2 主要研究结论
        2.1 不同控混肥一次性施用下钵苗机插优质食味粳稻产量形成特征
        2.2 不同控混肥一次性施用下钵苗机插优质食味粳稻氮素吸收利用特征
        2.3 不同控混肥一次性施用下钵苗机插优质食味粳稻稻米品质特征
    3 本研究创新点
    4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昆玉市沙土红枣水肥一体化养分高效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果树营养诊断研究进展
        1.2.2 营养诊断的特点
        1.2.3 果树叶片营养诊断方法
        1.2.4 滴灌水肥一体化红枣植株养分诊断研究现状
        1.2.5 营养诊断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4.1 营养幼芽快速诊断指标体系的建立
        1.4.2 基于肥力测定与营养幼芽快速诊断的养分管理方法
        1.4.3 不同管理对红枣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方案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土壤、植株样品的采集和测定
        2.3.2 产量测定
        2.3.3 品质测定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肥力调查
        3.1.1 不同土层的pH和有机质及大量元素含量分析
        3.1.2 不同土层的中量元素含量分析
        3.1.3 不同土层中微量元素分析
        3.1.4 不同土层水溶性盐分离子含量分布
        3.1.5 各元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3.2 沙地平伐后主杆培养第二年枣树营养诊断及施肥推荐体系建立
        3.2.1 不同处理下枣头硝酸根含量变化
        3.2.2 不同处理下枣头无机磷离子含量变化
        3.2.3 不同处理下枣头钾离子含量变化
        3.2.4 枣头各元素之间的相关性
        3.2.5 硝酸根含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3.2.6 基于枣头速测技术的概率分级养分诊断体系的构建
    3.3 高产施肥沙地成龄枣树枣头营养吸收规律及红枣产量品质
        3.3.1 高产施肥下枣树全生育期枣头硝态氮含量变化
        3.3.2 高产施肥下枣树全生育期枣头无机磷含量变化
        3.3.3 高产施肥下枣树全生育期枣头钾离子含量变化
        3.3.4 高产施肥下枣树全生育期内枣头离子含量变异分析
        3.3.5 高产施肥对红枣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3.3.6 高产施肥对红枣品质的影响
        3.3.7 高产施肥的红枣品质变异分析
    3.4 不同施肥方案对沙地平伐后主杆培养第二年枣树红枣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4.1 氮磷钾不同施肥方案对沙地平伐后主杆培养第二年枣树红枣产量的影响
        3.4.2 不同氮磷钾方案对沙地平伐后主杆培养第二年枣树红枣品质的影响
        3.4.3 红枣品质间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试验果园土壤肥力空间特性
    4.2 沙地枣树枣头氮磷钾含量变化特征
    4.3 沙地枣树枣头氮磷钾营养诊断体系建立
    4.4 沙地枣树红枣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7)施肥模式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发展现状
        1.1.1 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及问题
        1.1.2 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的发展
    1.2 水稻机插侧深施肥的特点及优势
        1.2.1 机插侧深施肥的技术特点
        1.2.2 肥料利用率
        1.2.3 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3 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的生产应用
        1.3.1 机械施肥装置
        1.3.2 肥料类型及特性
        1.3.3 施肥模式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机插侧深施肥对早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种植方式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2.2.2 颖花分化与退化
        2.2.3 干物质积累
        2.2.4 成熟期叶片含氮量
    2.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种植方式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3.2.2 干物质积累
        3.2.3 氮素利用率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不同施肥模式对单季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种植方式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4.2.2 颖花分化与退化
        4.2.3 干物质积累
        4.2.4 氮素利用率
    4.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不同施肥模式对大穗型单季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与种植方式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碾米品质
        5.2.2 外观品质
        5.2.3 蒸煮品质
        5.2.4 穗部氮比例
    5.3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农户减施化肥行为及其效应研究 ——以果园水肥一体化和有机肥替代化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户化肥施用行为的研究
        1.2.2 关于化肥投入技术效率及最优施用量的研究
        1.2.3 关于农户节肥型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
        1.2.4 关于农户技术采纳效应研究
        1.2.5 关于农户减施化肥的激励政策研究
        1.2.6 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化肥施用强度
        2.1.2 化肥投入技术效率
        2.1.3 水肥一体化技术
        2.1.4 有机肥替代化肥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2.2.3 计划行为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2.2.5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农业化肥施用现状分析
    3.1 中国农业化肥施用量的变化趋势
        3.1.1 化肥施用总量变化分析
        3.1.2 化肥施用强度变化分析
    3.2 中国农业化肥施用的区域特征
    3.3 中国农业化肥施用的农作物结构特征
        3.3.1 不同农作物化肥施用强度差异分析
        3.3.2 农作物种植结构与区域化肥施用强度差异的耦合关系
        3.3.3 种植结构对化肥施用强度的驱动作用
    3.4 本章小结
4 农户化肥投入技术效率与减量潜力分析
    4.1 农户化肥投入技术效率分析
        4.1.1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4.1.2 化肥投入技术效率测算
    4.2 农户化肥减量潜力分析
        4.2.1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4.2.2 化肥减量潜力测算
    4.3 本章小结
5 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行为及其效应分析
    5.1 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决策机理分析
        5.1.1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技术属性分析
        5.1.2 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路径分析
        5.1.3 农户对水肥一体化技术需求分析
        5.1.4 农户响应水肥一体化技术行动分析
    5.2 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意愿与行为分析
        5.2.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
        5.2.2 数据来源、样本分析与模型构建
        5.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 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节肥增收效应分析
        5.3.1 理论分析
        5.3.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5.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农户施用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及其效应分析
    6.1 农户施用有机肥行为决策机理分析
        6.1.1 农户施用有机肥行为决策动机
        6.1.2 农户施用有机肥行为决策特征
        6.1.3 农户施用有机肥行为决策模式
        6.1.4 农户特征与施用有机肥行为决策
    6.2 风险感知、社会信任与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悖离分析
        6.2.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
        6.2.2 样本分析与模型构建
        6.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 农户施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节肥增收效应分析
        6.3.1 理论分析
        6.3.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6.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农户减施化肥行为的激励机理分析
    7.1 农户减施化肥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7.1.1 农户的利益诉求与行为取向
        7.1.2 政府的利益诉求与行为取向
    7.2 农户与政府的利益博弈分析
        7.2.1 博弈模型构建
        7.2.2 博弈均衡分析
    7.3 信息不对称下农户减施化肥的激励机理分析
        7.3.2 逆向选择下农户减施化肥的激励机理分析
        7.3.3 道德风险下农户减施化肥的激励机理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促进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
        8.2.2 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
        8.2.3 实现外部性内部化补偿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山东省苹果种植户减施化肥行为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小麦套种花生周年协同高效施肥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间套作研究进展
        1.2.2 花生施肥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定内容与方法
        2.2.1 叶绿素含量
        2.2.2 气体交换参数
        2.2.3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2.2.4 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
        2.2.5 JIP-test分析
        2.2.6 干物质积累量与养分含量
        2.2.7 ~(15)N丰度值测定
        2.2.8 NH~+_4-N和 NO~-_3-N含量的测定
        2.2.9 根系活力
        2.2.10 硝酸还原酶活性
        2.2.11 叶片衰老特性
        2.2.12 籽仁品质
        2.2.13 产量测定
        2.2.14 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测定
    2.3 数据处理与方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3.1.1 叶片光合生理特性
        3.1.2 叶绿素荧光特性
        3.1.3 叶片衰老特性
        3.1.4 产量形成
    3.2 控释复合肥对麦套花生光系统II性能及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3.2.1 叶片光合特性
        3.2.2 叶片光系统Ⅱ(PSⅡ)特性
        3.2.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2.4 籽仁品质
    3.3 不同施肥措施对麦套花生周年氮素利用的影响
        3.3.1 小麦花生周年氮素吸收、氮素收获指数和表观回收效率
        3.3.2 不同施肥措施对小麦花生周年氮素吸收效率的影响
        3.3.3 不同施肥措施对小麦花生周年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3.3.4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4 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周年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3.4.1 土壤养分以及周年温室气体排放
        3.4.2 GWP和 GHGI
4 讨论
    4.1 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生理特性及周年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4.1.1 叶片光合特性
        4.1.2 叶片衰老特性
        4.1.3 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活性
        4.1.4 氮素积累与分配
        4.1.5 麦套花生周年产量
    4.2 控释复合肥对麦套花生光系统Ⅱ性能及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4.2.1 光系统Ⅱ性能
        4.2.2 花生籽仁品质
    4.3 氮素利用效率
        4.3.1 花生各生育时期氮素吸收来源于肥料的比例以及在各器官的分布
        4.3.2 周年氮素平衡
    4.4 周年土壤温室气体排放
        4.4.1 不同肥料运筹对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
        4.4.2 不同肥料运筹对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
        4.4.3 控释复合肥对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
        4.4.4 控释复合肥对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
        4.4.5 产量、GWP和GHGI
5 结论
    5.1 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
    5.2 控释复合肥对PSII性能和籽仁品质的影响
    5.3 氮素利用效率
    5.4 周年温室气体排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果园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果园水肥一体化系统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5.1 研究内容
        1.5.2 论文结构
2 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整体设计及关键技术
    2.1 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整体设计
        2.1.1 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需求分析
        2.1.2 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设计原则
        2.1.3 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整体结构
    2.2 系统关键技术
        2.2.1 聚类分析算法
        2.2.2 反距离权重算法
        2.2.3 XGBoost算法
        2.2.4 PID控制算法
    2.3 本章小结
3 环境监测设备部署与系统服务器端设计
    3.1 环境监测设备部署
        3.1.1 环境监测设备结构设计
        3.1.2 环境监测设备硬件选型
        3.1.3 环境监测设备硬件实现
        3.1.4 环境监测设备软件实现
        3.1.5 环境监测设备优化部署方案
    3.2 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服务器端设计
        3.2.1 数据通信传输协议
        3.2.2 协同灌溉决策调整
        3.2.3 XGBoost算法模型验证
    3.3 本章小结
4 轻简型水肥一体机设计与实现
    4.1 轻简型水肥一体机外观设计
    4.2 轻简型水肥一体机结构设计
    4.3 轻简型水肥一体机硬件选型
    4.4 轻简型水肥一体机硬件实现
    4.5 轻简型水肥一体机软件设计
    4.6 灌溉施肥控制模型
        4.6.1 流量计修正补偿
        4.6.2 PID控制算法仿真
        4.6.3 PID控制算法优化
    4.7 轻简型水肥一体机性能实验验证
    4.8 本章小结
5 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及测试
    5.1 园间灌溉网络设计
    5.2 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整体实现
    5.3 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整体性能实验验证
        5.3.1 单台水肥一体机灌溉不同果园分区
        5.3.2 多台水肥一体机分别灌溉不同果园分区
        5.3.3 多台水肥一体机协调灌溉同一果园分区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高效农业与科学施肥(论文参考文献)

  • [1]减量施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D]. 吴可. 广西大学, 2021(02)
  • [2]淮北地区不同机插条件下优质中熟中粳控混肥一次性施用技术研究[D]. 任高磊. 扬州大学, 2021
  • [3]不同侧深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品质的影响[D]. 黄恒. 扬州大学, 2021
  • [4]河西灌区紫花苜蓿高效生产的施肥效应研究[D]. 吴勇.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5]钵苗机插优质食味迟熟中粳稻控混肥一次性施用效应研究[D]. 蒋伟勤. 扬州大学, 2021(08)
  • [6]昆玉市沙土红枣水肥一体化养分高效管理技术研究[D]. 刘赛男.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7]施肥模式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D]. 王晓丹.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8]农户减施化肥行为及其效应研究 ——以果园水肥一体化和有机肥替代化肥为例[D]. 陶源. 山东农业大学, 2021(12)
  • [9]小麦套种花生周年协同高效施肥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研究[D]. 刘兆新.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10]果园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炳铄.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高效农业和科学施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