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跳跳高“助跑与起跳结合”教具研究

背跳跳高“助跑与起跳结合”教具研究

一、对背越式跳高“助跑与起跳结合”教学辅助手段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侯创[1](2021)在《跳高垫组合练习在体育教育专业背越式跳高普修过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

陈正书[2](2020)在《背越式跳高普修课采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背越式跳高是一种在杆子上形成背弓姿势,跟随身体的摆动动作向上摆动并越过横杆,过杆时需挺髋、倒肩使背部先着垫的跳高方式。是目前跳高竞赛普及的一种运动技术,也是各类学校体育教学中常见的运动技术。为了使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广大教师和教练员经过长期摸索并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教学与训练经验。随着发展当代信息技术和普遍运用当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来进一步促进体育教学效果,是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目前,微信已在中国大众尤其是大学生中普及。如何采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根据多媒体信息多样化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在体育教学中呈现独特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动作表象,提高学生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增加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以便更好地在有限的课时中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到背越式跳高教学中,通过课上分小组拍摄小视频,及时纠正错误动作,达到背越式跳高动作技术质量提高的目的,并探讨普修班学生与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手段之间产生的影响,为背越式跳高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提供实践依据,使其得到推广及应用。本研究主要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以广州体育学院2018级普修班体教2班和体教3班,设计实验对象为52人,实验班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对照班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背越式跳高教学,进行16个学时的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的实验研究。通过教学实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实验研究得知,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方法在背越式跳高的教学中的模式是可行的、有效的。(2)实验后达标成绩、技术动作评定得分实验班均高于对照班。(3)通过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上传相关学习资源,实验班学生比对照班学生更易于掌握背越式跳高理论知识。(4)两种教学方法对身体素质均有促进作用,但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方法促进效果更明显。(5)通过实验发现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方法更受到学生的青睐。(6)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只是线上的教学模式,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个教学辅助工具,不能代替线下的教学方法,更不能起主导作用。

程泓人[3](2020)在《我国现役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关键运动技术特征的运动学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研究2018—2019年间国内重大赛事中成绩在2.20m—2.24m区间的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关键运动技术特征和相关技术指标。通过与世界级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2.27m以上跳次的关键运动技术参数做对比,探究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的关键技术特征,找出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现阶段存在的技术层面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向。为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及其教练员提供相关的技术参数数据,为从事背越式跳高技术研究,跳高项目教学和专项训练等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文以2018年—2019年间国内重大赛事中跳过2.20m—2.24m成绩的跳高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运动现场拍摄法、视频图像解析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究我国现役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运动技术特征。采用运动现场拍摄法和视频图像解析法,对2018-2019年间7场赛事中成绩在2.20m—2.24m区间的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比赛视频进行视频图像解析,人体模型采用松井秀治的人体模式进行计算处理,数据平滑频率为6Hz。采用SPSS23.0对相关技术参数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最大值、最小值、百分比、均值±标准差进行研究对象的描述性统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U检验,双变量相关分析和ANOVA分析用来比较和检验组间差异,统计显着性水平设定为:p<0.05。研究内容以2018-2019年间国内部分重大田径赛事男子跳高比赛中,我国现役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在助跑阶段,起跳阶段和腾空过杆阶段表现出来的技术特征和关键技术参数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结果(1)我国现役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2步的步长分别为2.14±0.10m和2.01±0.08m,步长差值为0.13±0.12m;倒2步步长/身高的比值为110.57±3.71%,倒1步步长/身高的比值为110.57±3.71%。(2)我国现役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倒2步的步速为7.53±0.16m/s,倒1步的步速为7.32±0.24m/s,最后2步的平均速度为7.43±0.19m/s。(3)我国现役优秀跳高运动员的助跑水平速度损失率为2.79±1.83%,助跑速度转化率为63.38±2.79%。(4)我国现役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着地时身体质心高度H1的值为0.91±0.03m,H1与身高的比值为47.17±0.73%;起跳离地时身体质心高度H2的值为1.30±0.06m,H2与身高的比值为67.42±1.63%。(5)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着地瞬间的水平速度为7.24±0.24m/s,垂直速度为-0.07±0.22m/s;起跳离地瞬间的水平速度为4.27±0.28m/s,垂直速度为4.59±0.20m/s;起跳阶段垂直速度的转化率为64.34±4.70%。(6)我国现役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时腾起初速度为6.27±0.25m/s,腾起角度为47.06±2.28o。(7)我国现役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着地时身体的后倾角度为20.09±1.69o;起跳离地时躯干的侧倾角度为5.34±2.21o;身体质心投影点距起跳脚脚尖的距离为0.06±0.02m。(8)我国现役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腾起时身体质心最高点H3的值为2.24±0.02m,H3与横杆的垂直距离为0.02±0.20m;腾起阶段的质心位移距离为1.85±0.17m。研究结论(1)我国现役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2步的步长模式符合当前世界男子跳高助跑特点,呈“大-小”步长模式。(2)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2步的步速较低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助跑关键阶段的速度能力较弱。(3)我国现役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速度损失率低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助跑速度转化率高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助跑节奏稳定性和水平速度利用能力强。(4)我国现役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离地时的垂直速度明显低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而跳高成绩与起跳离地时的垂直速度呈正相关r=0.620(P(27)0.01),垂直弹跳和起跳爆发力需要提高。(5)腾起初速度与腾起角度合理匹配才能产生适宜的起跳条件,我国现役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均低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呈负相关r=-0.562(P(27)0.01)。(6)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腾起时身体质心最大高度H3的值低于国外选手,但对H3的利用更好,过杆更经济实效。

陈禹[4](2020)在《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特征》文中认为跳高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多轴性旋转项目,起跳技术是决定运动员跳高成绩的关键性技术。三维运动学作为一个成熟的技术,能够对跳高这种复杂性运动进行相应指标的采集与分析。本文对跳高起跳动作三个瞬间和两个阶段的运动学参数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完善运动员的技术,以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为构建京津冀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模型提供相应的数据参考和理论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解析法等方法,选取京津冀田径室内邀请赛的男子跳高比赛为拍摄对象,并选取在本次比赛取得前八名运动员最好成绩的起跳技术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起跳着地瞬间,京津冀运动员起跳腿能够积极送髋,摆动腿踝关节充分发挥蹬伸作用,但起跳腿着瞬间存在屈膝过大现象。运动员摆动腿踝关节蹬伸越充分,肩髋扭转角越小运动员取得的成绩越好。在此瞬间运动员起跳腿的水平速度占有重要影响,运动员的成绩随着起跳腿膝关节的垂直速度与水平速度、踝关节的水平速度、大腿重心速度的增加而增加。2.在最大缓冲瞬间,运动员膝关节角度能够在合理范围内,部分运动员右髋向前旋转过大,右肩向前旋摆不充分。在此瞬间,随着摆动腿膝关节角度越大运动员成绩表现越差。膝关节以及大腿重心的摆动能够促进运动员成绩的增加。3.在离地缓冲瞬间,8名运动员在此瞬间摆动腿侧肩髋扭转比较积极和充分,部分运动员起跳腿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蹬伸不充分。随着摆动腿膝关节的角度以及身体躯干的内外倾角变小使得运动员成绩变差,摆动腿踝关节合速度、髋关节和大腿重心垂直速度、以及踝关节水平速度与运动员的成绩成显着向正相关关系。4.在缓冲阶段,运动员在此阶段身体能够合理的倒向杆的方向,摆动腿能够积极的向前摆动送髋,大部分运动员采取小腿折叠向上摆动的方式。但部分运动员身体后倾比较严重,缓冲阶段运动员起跳缓冲时间较长,向左摆动的速度过大以及向右扭转右髋过早的现象。5.在蹬伸阶段,运动员在起跳时都采用折叠摆腿的方式。部分运动员存在屈膝,向左摆动过大,向上摆动过小现象。起跳缓冲时间比蹬伸时间略短,但蹬伸时间过长的现象,表现出肌肉力量不足的特点。随着身体重心高度变化值越大、运动员摆动腿踝关节合速度以及髋关节合速度的增加运动员成绩越好。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促进京津冀男子青少年运动员跳高水平的增长提供参考依据。

刘仰勋[5](2020)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微课在跳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体育院校普修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提供了现实可能。从教学系统教的层面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支持。从学的层面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基础,满足了多元化的需求和个性发展,提升了学习兴趣。然而,十余年的教育改革实践的探索所带来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的些微变化意味着重构教学过程尚需要更多的实践与多层面、多角度的不断探索。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尝试通过运用微课与动作技能为主的实践类课程有机融合,来强化体育专业院校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学系统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为加快体育专业院校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网络、数字、个性、终身的教育体系以及“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时代学习型社会提供一些思路。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以天津体育学院2018级体育教育专业的36名男学生为实验对象。根据天津体育学院田径普修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安排,以背越式跳高为教学内容设计了微课素材,进行了9次课的教学实验。实验前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身体素质进行了调查与测试,以便确保实验的同质性。实验中在严格控制无关变量的条件下,实验班采用微课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以教师的教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验后将教学实验和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并得出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背越式跳高达标成绩的P值为0.034,小于0.05,存在显着性差异。2、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背越式跳高技评成绩的P值为0.024,小于0.05,存在显着性差异。3、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P值为0.036,小于0.05,存在显着性差异。4、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动作技能学习兴趣的P值为0.021,小于0.05,存在显着性差异。5、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P值均大于0.05,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依据研究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跳高微课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者为本的教学理念,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出了现实可行的路径。2、跳高微课教学内容设计突出了学科重点和项目教学的重难点,同时将练习内容、手段视频与字幕、音效同步,实现了跳高教学与教育技术的有效结合和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同时为多感官共同参与动作技能学习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案例。3、跳高微课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依据个人需求和素质技能基础自主掌控学习进程、选择学习内容、调控练习密度,满足并实现了个性化学习的需求。4、跳高微课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促进了相关身体素质的发展。

崔之府[6](2020)在《圆圈助跑组合练习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越式跳髙是当前体育院校田径普修课教学中学生重点学习掌握的项目之一。因其技术的复杂性以及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要求较高,使得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错误现象,如何在当前教学时数有限的条件下,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整掌握背越式跳高技术,是背越式跳高教学现在急待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根据运动技能形成原理、背越式跳高技术原理,通过观察、访问有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田径教师、笔者的教学实验,创新设计出“圆圈助跑组合”练习手段,将其应用到背越式跳高教学中,加以控制和诱导,促进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更快更好地完整掌握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为新形式下背越式跳高教学革新探索出一些有益途径、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参考。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根据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背越式跳高技术原理以及教学中学生易犯错误等方面,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具体分析的基础之上,将圆圈助跑设计组合,对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8级的两组学生(第14组和第15组)共32人进行了实验研究,从实验后的结果分析得知圆圈助跑组合练习对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有积极作用,进而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较快、较好的完整掌握背越式跳高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组采用圆圈助跑组合练习进行背越式跳高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手段设计是满足于背越式跳高技术原理的,能成功、有效运用于背越式跳高教学中。(2)圆圈助跑组合练习能有效提高各技术环节的发挥,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技术环节技评成绩都存在显着差异,对助跑技术、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起跳技术提高更为明显。(3)圆圈助跑组合练习能够有效诱导、控制弧线助跑时身体内倾姿势、稳定助跑节奏、提高快速起跳能力及跑跳结合能力。(4)实验组学生的达标成绩和综合得分更为突出,圆圈助跑组合练习注重完整技术教学,对提高成绩具有显着优势。

孙子顺[7](2019)在《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倒二步助跑与起跳阶段运动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我国第十三届全运会男子跳高决赛前八名选手的技术特点,并对比这八名跳高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在倒二步助跑与起跳技术方面存在的差异,试图找到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与世界优秀水平之间的关键技术特征,以帮助教练员有针对性的进行技术优化训练。研究方法:对第十三届全运会男子跳高决赛前八名选手的比赛进行三维运动图像拍摄,并使用北京体育大学视迅图像解析系统进行运动学分析,人体模型采用扎齐奥尔斯基人体模型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平滑率为8Hz。研究结果:所获运动学的参数结果显示,国内这八名跳高选手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在技术参数上存在一定的差距。研究结论:1.在倒二步步速方面,国内这八名跳高运动员倒一、二步助跑水平速度明显慢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乔月峰、黄龙康倒一步水平速度低于均值,白龙、庾石锁倒一步水平速度明显快于均值。2.在倒二步步长方面,除孙钊外,其他人最后两步步长的差值均不在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平均值以内。王臣和庾石锁倒一步的步长大于倒二步的步长。在质心高度方面,乔月峰的质心高度明显高于其他选手,王臣和孙钊的质心高度略低于其他人。3.在起跳开始时的垂直速度方面,这八名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相比明显较低。在起跳开始时的质心高度与身高的比值方面,这八名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明显较低。4.在起跳开始时的内倾角方面,我国这八名运动员起跳开始时的内倾角均值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存在明显差异。在起跳过程中后倾角变化值方面,我国这八名运动员起跳时的后倾角变化值整体水平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之间存在差距。5.在起跳脚着地瞬间的左膝角方面,我国这八名运动员在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的均值范围以内。而在髋关节角度方面,庾石锁、白龙、张国伟、乔月峰、左髋角小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的均值,这八名运动员起跳脚着地瞬间左髋角的均值比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的均值小。6.在起跳脚着地瞬间的大腿夹角方面,乔月峰、张国伟、王臣、庾石锁在起跳脚着地瞬间大腿夹角明显大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的均值。在起跳脚离地瞬间的大腿夹角方面,张国伟在起跳脚离地瞬间的大腿夹角明显高于八人的均值,王臣和白龙在起跳脚离地瞬间的大腿夹角低于这八人的均值。

才名[8](2019)在《背越式跳高不同弧线助跑对起跳支撑侧技术结构的影响》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关于背越式跳高技术分析的文献很多,但大多都集中在助跑过程中倒二步、倒一步的髋、膝、踝关节的角度;助跑过程中最后几步的速度、步长;助跑与起跳衔接;起跳过程中起跳脚蹬伸用力、摆动腿旋转角度和速度;过杆动作技术等,并且研究对象都是国家队高水平运动员。通过查阅文献,发现以往文献中有涉及起跳进杆角度的问题,但没有对进杆角度的明确定义,也缺少对不同进杆角度动作效应的具体研究,因此,本文以不同弧线助跑(进杆角)为切入点,研究不同弧线助跑条件下起跳脚支撑侧的技术变化。本研究试以大、中、小三条不同的助跑弧线为观测点,通过对比起跳不同空间维度起跳支撑侧技术的变化特征,找到不同的助跑弧线对起跳腿关节角度及身体重心轨迹影响的运动学机理,探讨更加有利于运动员起跳的助跑弧线,通过改善运动员的弧线助跑来提高运动员的起跳效率,使教练员更加清晰的认识跳高项目的技术结构,丰富教练员与运动员对跳高项目的理解。为背越式跳高教学、训练提供些许理论依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测试法、影像解析法等研究方法,对5名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在大、中、小三条不同的助跑弧线中起跳支撑腿的各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从不同助跑弧线所呈现出的数据中,通过运动员个体变化对比,5名运动员之间的整体共性对比,找到运动员在不同助跑弧线中起跳支撑侧关节角度、速度与重心轨迹所发生的变化,并寻找技术的不同点和更有利于青少年运动员的助跑弧线。研究结果:1.运动员在自身熟悉的助跑弧线中最后一步重心水平速度较快,起跳脚着实瞬间内倾程度由小弧到大弧呈递减趋势。2.小弧线助跑起跳前身体后倾程度最小,随着弧线加大,身体后倾程度递增。起跳着实瞬间,小弧线膝关节角度及髋关节角度最大,随着弧线加大逐步膝髋关节逐步变小。3.重心腾起最大高度,小弧线大于中弧大于大弧。4.小弧线助跑时起跳时间最短,起跳速度快。5.三条弧线在起跳腾起合方向的速度相近,数据显示差异不大。研究结论:小弧线更有利于起跳支撑能力的增加,小弧线起跳效果好;小弧线更有利于纵向速度的改进,增加进杆角度可以增加Z轴速度,缩短起跳时间;小弧线更有利于膝关节角度与髋关节角度的支撑。大弧线有利于起跳前水平速度的获得,有利于后仰角。

石露[9](2019)在《我国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与过杆参数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背越式跳高技术是由一系列动作环节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因果系统,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后续各个环节造成不良影响,并最终导致运动成绩的损失。在这些环节中,与运动成绩直接相关的是过杆环节;而对过杆直接产生影响的则是起跳环节。因此,有必要从运动学的角度,探讨背越式跳高起跳与过杆参数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问题,从而为跳高项目参与人员的训练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以2018年4月全国田径大奖赛总决赛男子跳高的前八名运动员为测试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专家评分法、三维视频拍摄法、视讯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这八名运动员的起跳参数与过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先后完成了(1)《背越式跳高起跳参数和过杆参数指标筛选的调查问卷》的编制、检验与调查。(2)2018年全国田径大奖赛总决赛男子跳高比赛的三维高速影像拍摄、并采用视讯分析软件对视频进行了处理。(3)采用spss20.0、Origin等软件对起跳和过杆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过杆的时间参数与离地速度、内倾角、右臂加速度、手臂摆动幅度、后倾角、起跳时间等起跳参数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其相关程度依次递减。(2)过杆的旋转速度参数与内倾角、后倾角、躯干角速度以及摆动腿的摆动幅度等起跳参数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其相关程度依次递减。(3)重心最高点位置与腾起角、离地瞬间的水平速度、合速度、H1百分比、起跳距离、摆动腿的摆动幅度等起跳参数具有较高的相关性。(4)起跳离地速度、内倾角、后倾角、腾起角、肢体的摆动幅度等参数对过杆各参数的贡献率较大。在跳高实践训练中,针对运动员的过杆问题,教练员应首先甄别上述起跳参数的合理性,再考虑其他参数存在的具体问题。

郭奇旭[10](2018)在《PBL教学法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一种教学方法,因其独特的教学组织形式而被多数教师所认可。师范专业的体育教育是体育教师培养的摇篮,对于新的教学方式的借鉴和学习是有必要的,其中学校体育教学的形式也在努力向多元化的教学方向发展,国家倡导的教学改革在各高校蓬勃展开,学校对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综合能力及对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习惯已做为教师培养学生的一个新目标。PBL教学法不受传统教学方法的框架和模式的限制,能够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方法不足。PBL教学法的出现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能力。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以“PBL教学法”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来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一个理论的依据。问卷调查法根据本文的需要设计并下发了问卷以了解学生对PBL教学法的理解和认可。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及数据进行合理的统计以获得本文所需的数据。所以对PBL教学法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研究获得以下几点结论1、通过本次教学实验,对学生六周背越式跳高理论成绩测试,实验组学生均值为72.5526,对照组学生均值为60.0263,学生在理论成绩测试中整体提高12.5263。实验组成绩高于对照组成绩,两者之间具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可以看出PBL教学法在背越式跳高过程中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能力有明显的提高。2、经过六周教学,对学生进行背越式跳高半程分解技术动作测试评定,通过数据反映,第一阶段学生整体提高5.2632,第二阶段学生整体提高6.3158,第三阶段学生整体提高5.2632。在三个阶段中每一个阶段实验组的学生成绩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成绩,在每一个阶段两者之间都存在着显着性的差异(P<0.05)。所以PBL教学法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有十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六周技术动作分解教学过程中,PBL教学法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思维扩散,情景联想时会结合多学科知识,有些学生思维发散性很强,造就学生对技术动作联想太过于复杂,因此会出现“画蛇添足”效应。以及对学习技术动作会出现很多偏离性问题,这些问题对整个技术动作影响并不是很大反而影响教学时间。3、经过十二周教学,对学生进行背越式跳高全程技术动作评定的测试。从数据反映实验组均值为78.684,对照组均值为65.000.可以看出学生在技术评分整体提高13.684。实验组学生技评更加优于对照组学生。两者之间具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说明PBL教学法在背越式跳高教学过程中有特别好的教学效果。4、经过十二周教学,对学生进行背越式跳高成绩测试。从数据中看出背越式跳高实验组男(1.3500±0.05923),实验组女(0.9115±0.14480)跳高成绩明显更加优于对照组男(1.1960±0.09073),对照组女(0.8769±0.13955)跳高成绩。学生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会针对所学习内容出现各类各种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和理解更加加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正确动作的规范性。在规范标准的技术动作基础上练习背越式跳高,所以学生成绩会有很大幅度的提高。5、十二周教学实验结束以后对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学生对问卷反馈回来的情况,可以清楚看出在背越式跳高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问题解决能力,理论认知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背越式跳高兴趣培养能力,这些方面数据反应出实验组的学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学生(P<0.05)。所以PBL教学方法在背越式跳高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各个方面能力都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显着。6、在本学期的背越式跳高教学中,以十二周实验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教学方法满意程度问卷调查,从学生反馈信息来看,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学生对本教学方法非常认可。本教学方法在背越式跳高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成绩显着提高,学生对教学方法有了积极肯定的态度。

二、对背越式跳高“助跑与起跳结合”教学辅助手段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背越式跳高“助跑与起跳结合”教学辅助手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背越式跳高普修课采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微信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特点
        2.1.1 微信及其功能特点
        2.1.2 微信群及其特点
        2.1.3 微信公众平台及其特点
    2.2 国内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研究现状
        2.2.1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在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2.2.2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2.2.3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教学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的基础性分析与教学实验设计
        4.1.1 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的优势分析
        4.1.2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分析
        4.1.3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的实验设计
    4.2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的教学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实验前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4.2.2 实验后学生背越式跳高掌握情况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不足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3)我国现役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关键运动技术特征的运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跳高项目关键技术动作阶段的划分
    2.2 国内外对跳高运动技术的研究方式
    2.3 关于跳高助跑阶段运动技术的研究
        2.3.1 助跑最后两步步长研究
        2.3.2 助跑速度的研究
        2.3.3 助跑速度转化率的研究
        2.3.4 助跑最后两步水平速度损失率的研究
        2.3.5 助跑最后阶段身体质心高度的变化
        2.3.6 助跑阶段身体的倾斜角度的变化
    2.4 关于起跳阶段技术的研究
        2.4.1 起跳阶段重心高度的变化
        2.4.2 起跳阶段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研究
        2.4.3 起跳时腾起速度和腾起角度的研究
        2.4.4 起跳着地阶段时间和关节角度的研究
        2.4.5 起跳缓冲阶段时间和关节角度的研究
        2.4.6 起跳离地阶段速度和关节角度的研究
        2.4.7 起跳阶段躯干倾斜角度的变化
        2.4.8 起跳阶段摆动腿的速度与角度研究
    2.5 关于跳高腾空过杆阶段运动技术的研究
        2.5.1 腾空阶段身体重心高度的研究
        2.5.2 过杆时身体姿态及背弓角度的特征
        2.5.3 身体过杆速度的研究
    2.6 总结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内容
        3.2.1 助跑阶段技术特征
        3.2.2 起跳阶段技术特征
        3.2.3 腾空过杆阶段技术特征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运动现场拍摄法
        3.3.3 视频图像解析法
        3.3.4 数理统计法
        3.3.5 专家访谈法
4 研究结果
    4.1 助跑阶段技术特征
        4.1.1 最后2 步步长特征
        4.1.2 最后2 步步速特征
        4.1.3 助跑水平速度损失率和速度转化率的特征
        4.1.4 助跑最后阶段身体质心高度的变化特征
    4.2 起跳阶段技术特征
        4.2.1 起跳阶段身体质心高度的变化特征
        4.2.2 起跳阶段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变化特征
        4.2.3 腾起速度和腾起角度特征
        4.2.4 起跳缓冲阶段起跳腿膝关节特征
        4.2.5 起跳阶段身体姿态变化特征
    4.3 腾空过杆阶段技术特征
        4.3.1 腾空阶段身体质心最高点的位置特征
        4.3.2 过杆阶段背弓姿态及过杆速度特征
5 分析与讨论
    5.1 助跑阶段关键技术特征研究
        5.1.1 最后2 步步长特征分析
        5.1.2 最后2 步步速特征分析
        5.1.3 助跑水平速度损失率和速度转化率分析
        5.1.4 助跑最后阶段质心高度变化特征分析
    5.2 起跳阶段关键技术特征研究
        5.2.1 起跳阶段质心高度变化特征分析
        5.2.2 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变化特征分析
        5.2.3 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分析
        5.2.4 起跳缓冲阶段起跳腿膝关节特征分析
        5.2.5 起跳阶段身体姿态变化特征分析
    5.3 腾起过杆阶段关键技术特征研究
        5.3.1 腾空阶段身体质心最高点的位置特征分析
        5.3.2 过杆阶段背弓姿态及过杆速度特征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对跳高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1 相关瞬间阶段以及角度概念的界定
        1.3.1.2 跳高项目助跑技术的研究
        1.3.1.3 跳高起跳技术的研究
        1.3.2 国外对跳高技术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三维录像解析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着地瞬间的三维运动学特征
        3.1.1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着地瞬间相关环节角度特征分析
        3.1.2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着地瞬间相关环节速度特征分析
    3.2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最大缓冲瞬间的三维运动分析
        3.2.1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最大缓冲瞬间相关环节角度特征分析
        3.2.2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动员起跳最大缓冲瞬间相关环节速度特征分析
    3.3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的三维运动分析
        3.3.1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相关环节角度特征分析
        3.3.2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相关环节速度特征分析
    3.4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缓冲阶段的三维运动学特征
        3.4.1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缓冲阶段相关环节角度变化特征分析
        3.4.2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缓冲阶段相关环节速度变化特征分析
        3.4.3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缓冲阶段时间特征分析
        3.4.4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缓冲阶段身体重心位移变化特征分析
    3.5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蹬伸阶段的三维运动学特征
        3.5.1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蹬伸阶段相关环节角度变化的三维运动学特征
        3.5.2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蹬伸阶段相关环节速度变化特征分析
        3.5.3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蹬伸阶段时间特征分析
        3.5.4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蹬伸阶段身体重心位移变化特征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微课在跳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体育院校普修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时代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现实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和微课特点剖析
        2.1.1 互联网+教育的概念
        2.1.2 微课的概念
        2.1.3 微课的特点
    2.2 微课设计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2.3 自主学习理论
        2.2.4 移动学习理论
        2.2.5 掌握学习理论
    2.3 国外微课研究现状
        2.3.1 国外微课理论研究现状
        2.3.2 国外微课设计应用的研究现状
    2.4 国内微课研究现状
        2.4.1 国内微课在理论上研究现状
        2.4.2 国内微课在基础学科教学中设计与制作的研究现状
        2.4.3 国内微课在基础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2.4.4 国内微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设计与制作的研究现状
        2.4.5 国内微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2.4.6 国内微课在田径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2.4.7 国内微课在高校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
    2.5 我国高校田径教学现状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微课在体育院校田径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1 微课教学的实验设计
        4.1.1预备实验
        4.1.2正式实验
    4.2 微课在体育院校田径普修课教学中设计的前期分析
        4.2.1 实验对象技能学习的需求分析
        4.2.2 田径普修课教学大纲分析
        4.2.3 实验对象起点能力分析
    4.3 微课设计的目的
        4.3.1 学生方面
        4.3.2 教师方面
        4.3.3 田径课程方面
    4.4 微课设计的原则
        4.4.1 以“微”为先原则
        4.4.2 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4.4.3 因材施教原则
        4.4.4 实用性原则
        4.4.5 趣味性原则
        4.4.6 以创新为“核心”原则
    4.5 微课教学设计
        4.5.1 确定主题
        4.5.2 微课教学设计思路
        4.5.3 微课教学进度安排
        4.5.4 微课脚本设计
    4.6 微课的制作和平台应用
        4.6.1 微课的材料收集和制作
        4.6.2 微课平台的应用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研究结果与分析
        5.1.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身体形态方面的对比分析
        5.1.2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对比分析
        5.1.3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5.1.4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动作技能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5.2 实验后研究结果与分析
        5.2.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对比分析
        5.2.2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对比分析
        5.2.3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动作技能达标成绩对比分析
        5.2.4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技评成绩对比分析
        5.2.5 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5.2.6 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动作技能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5.3 讨论与分析
        5.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学生动作建构效果分析
        5.3.2 多元智能学习理论下,微课在教学中的设计及合理性分析
        5.3.3 自主学习理论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
        5.3.4 移动学习理论下,学生学习效率分析
        5.3.5 掌握学习理论下,学生动作技能掌握情况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本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附件六
致谢
个人简历

(6)圆圈助跑组合练习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弧线助跑技术是背越式跳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弧线助跑起跳技术是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1.1.3 目前的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缺乏行之有效的助跑练习手段。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背越式跳高技术的研究
        1.3.2 背越式跳高教学的研究
        1.3.3 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技术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教学实验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教学实验
    3.1 实验时间
    3.2 实验地点
    3.3 实验器材
    3.4 实验对象
    3.5 实验目的
    3.6 实验控制
    3.7 实验组圆圈助跑组合练习设计原理、内容与安排
        3.7.1 实验组“圆圈助跑”组合练习设计原理
        3.7.2 实验组“圆圈助跑”组合练习设计内容
        3.7.3 实验组“圆圈助跑”组合练习手段的教学安排
    3.8 对照组练习的安排
    3.9 考核办法
        3.9.1 技术评定
        3.9.2 成绩达标
4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后结果对比分析
        4.1.1 实验前两组学生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4.1.2 实验前、实验后两组学生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4.2 实验后的结果对比分析
        4.2.1 两组学生实验后背越式跳高各环节技术的技评成绩对比分析
        4.2.2 两组学生实验后的背越式跳高技术综合得分对比分析
        4.2.3 两组学生实验后的背越式跳高达标成绩对比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致谢

(7)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倒二步助跑与起跳阶段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背越式跳高的基础理论研究
    2.2 对背越式跳高助跑阶段的相关研究
    2.3 对背越式跳高起跳阶段的相关研究
    2.4 文献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技术路线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2.3 研究创新点
4 结果与分析
    4.1 倒二步助跑技术的对比分析
        4.1.1 倒二步助跑的水平速度
        4.1.2 倒二步助跑的步长特点
        4.1.3 在助跑结束时质心水平速度和高度的对比
    4.2 起跳阶段技术对比分析
        4.2.1 起跳开始时质心的垂直速度的讨论
        4.2.2 起跳阶段躯干的后倾角度和内倾角度变化对起跳的影响
        4.2.3 起跳阶段髋角、膝角对起跳的影响
        4.2.4 起跳阶段两腿夹角对起跳的影响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附录
    附录A 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男子跳高决赛录像截图
    附录B 第十三届全运会男子跳高决赛前八名素质指标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背越式跳高不同弧线助跑对起跳支撑侧技术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咨询法
        3.2.3 实验测试法
        3.2.4 影像解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对技术结构的陈述
    4.2 不同弧线的设定及依据
    4.3 不同高度的选取及依据
    4.4 不同弧线助跑最后一步重心水平速度
    4.5 不同弧线助跑起跳脚的位置
    4.6 不同弧线助跑起跳脚着实瞬间各关节角度
        4.6.1 不同弧线助跑起跳脚着实瞬间身体内倾角
        4.6.2 不同弧线助跑起跳脚着实瞬间身体后倾角
        4.6.3 不同弧线助跑起跳脚着实瞬间髋关节角度
        4.6.4 不同弧线助跑起跳脚着实瞬间膝关节角度
    4.7 不同助跑弧线在最大缓冲阶段髋膝踝角度
        4.7.1 不同弧线助跑在最大缓冲阶段髋关节角度
        4.7.2 不同弧线助跑最大缓冲阶段膝关节角度
        4.7.3 不同弧线助跑最大缓冲阶段踝关节角度
    4.8 不同弧线助跑起跳离地瞬间髋膝踝角度
        4.8.1 不同弧线助跑起跳离地瞬间髋关节角度
        4.8.2 不同弧线助跑起跳离地瞬间膝关节角度
        4.8.3 不同弧线助跑起跳离地瞬间踝关节角度
    4.9 不同弧线助跑起跳时间
    4.10 不同弧线助跑对起跳过程重心轨迹的影响
        4.10.1 进杆角度的大小
        4.10.2 起跳腾起角度和速度(X轴、Y轴、Z轴、合方向)
5.结论与建议
6.致谢
7.参考文献

(9)我国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与过杆参数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
2 测试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测试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专家评分法
        2.2.4 三维视频拍摄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3 三维角度定义
        2.3.1 人体基本轴和基本切面的定义及计算
        2.3.2 本研究指标定义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指标筛选及权重
        3.1.1 指标筛选
        3.1.2 指标权重
    3.2 起跳参数与过杆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3.2.1 离地瞬间速度与过杆时间
        3.2.2 内倾角、后倾角与过杆时间
        3.2.3 摆动幅度与过杆时间
        3.2.4 起跳时间与过杆时间
        3.2.5 起跳多因素与过杆时间
    3.3 起跳参数与过杆旋转速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3.1 内倾角、后倾角、躯干角速度与过杆旋转速度
        3.3.2 躯干的旋转幅度和摆动幅度与过杆旋转速度
        3.3.3 起跳多因素与过杆旋转速度
    3.4 起跳参数与重心最高点位置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4.1 起跳离地速度与重心最高点位置
        3.4.2 起跳初始高度、重心腾起角与重心最高点位置
        3.4.3 起跳距离与重心最高点位置
        3.4.4 摆动幅度与重心最高点位置
        3.4.5 起跳多因素与重心最高点位置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PBL教学法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背越式跳高姿势的出现改革和提高了跳高运动的现状
        1.1.2 背越式跳高项目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1.1.3 PBL教学法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实验设计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PBL教学法的应用价值与研究创新点
        1.3.1 PBL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1.3.2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PBL教学法概念的界定
    2.2 PBL教学法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2.3 PBL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创新性研究
    2.4 PBL教学法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5 PBL教学法的研究综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教学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PBL教学方法在背越式跳高中的实验设计与教学应用
    4.1 教学方法的实验设计
        4.1.1 教学实验研究目的
        4.1.2 实验研究假设
        4.1.3 实验研究对象
        4.1.4 实验变量的控制
        4.1.5 实验前测内容
        4.1.6 实验班分组
        4.1.7 实验课时安排
    4.2 PBL教学方法在背越式跳高普修课运用
        4.2.1 问题导向学习(PBL)情景创设
        4.2.2 问题导向学习(PBL)小组讨论
        4.2.3 问题导向学习(PBL)自主学习
        4.2.4 问题导向学习(PBL)学习反思
        4.2.5 问题导向学习(PBL)自我评估
    4.3 PBL教学方法在背越式跳高普修课教学组织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测试结果与分析
        5.1.1 实验组、对照组学生实验前身体素质的对比分析
    5.2 实验中测结果与分析
        5.2.1 PBL教学法对学生背越式跳高理论影响对比分析
        5.2.2 PBL教学法对学生六周半程分解技术动作对比分析
    5.3 实验后测试结果与分析
        5.3.1 实验后PBL教学法对学生背越式跳成绩对比分析
        5.3.2 实验后学生对问题解决能力对比分析
        5.3.3 实验后学生对理论认知能力对比分析
        5.3.4 实验后学生对合作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5.3.5 实验后学生对背越式跳高兴趣培养能力对比分析
        5.3.6 实验后学生对教学满意程度对比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对背越式跳高“助跑与起跳结合”教学辅助手段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跳高垫组合练习在体育教育专业背越式跳高普修过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侯创. 武汉体育学院, 2021
  • [2]背越式跳高普修课采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的实验研究[D]. 陈正书.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3]我国现役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关键运动技术特征的运动学研究[D]. 程泓人.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2020(08)
  • [4]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特征[D]. 陈禹.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5]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微课在跳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体育院校普修课为例[D]. 刘仰勋.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6]圆圈助跑组合练习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崔之府.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7]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倒二步助跑与起跳阶段运动学分析[D]. 孙子顺.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1)
  • [8]背越式跳高不同弧线助跑对起跳支撑侧技术结构的影响[D]. 才名. 西安体育学院, 2019(01)
  • [9]我国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与过杆参数的相关性研究[D]. 石露.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10]PBL教学法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郭奇旭.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标签:;  ;  ;  

背跳跳高“助跑与起跳结合”教具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