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汁生产重心将西移

苹果汁生产重心将西移

一、苹果汁生产重心将西移(论文文献综述)

刘二虎,陈瑛,李芬英[1](2018)在《陕西省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出口贸易格局演化》文中提出采用位序变动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出口依存度,分析2000—2016年陕西省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出口格局及出口依存度的变化。结果显示:(1)陕西省对沿线国家的出口增速较快,主要集中在西亚(中东)地区,其他地区占比较小;(2)陕西省对沿线国家的出口位次中,蒙俄、中亚国家位次整体有了较大的提升,西亚(中东)位次整体较为稳定,中东欧除部分国家位次持续靠前外,大多数国家的位次则处于靠后位置;(3)陕西省对沿线国家出口格局有一定的空间相关性,但集聚效果并不显着;(4)陕西省对沿线国家的出口依存度以及资源和市场的利用率都较低,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王太郎[2](2017)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升西安陆港中转枢纽陆港功能研究》文中指出发展西安陆港使之成为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国际中转型枢纽港,是国际视野下的陆港发展新模式,是沿海港口功能向内陆港转移、带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内陆地区交通运输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使内陆地区更好的加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之中的重要途径。如何提升内陆港中转枢纽功能和货物在此的流通运转效率是西安内陆港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西安陆港的国际陆港竞争力提升和西安陆港中转枢纽功能提升,为西安陆港发展和建设路径提供理论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形成国际中转型枢纽陆港的理论为基础,研究提升西安陆港中转枢纽功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西安陆港的发展模式,将国际中转型枢纽陆港定位为西安陆港的终极发展目标。2)西安国际陆港竞争力研究。建立符合西安国际陆港特性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三角模糊数的网络分析法(Fuzzy-ANP)对西安国际陆港的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西安陆港发展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为西安陆港的中转枢纽功能提升和建设路径提供理论依据。3)结合提升西安陆港中转枢纽功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与西安陆港竞争力评价研究,提出以下提升西安陆港中转枢纽功能的具体策略:(1)发展扶持现代服务产业,刺激进出口贸易增长;(2)加强港内部门协调合作能力,提高运作效率;(3)合理完善业务管理,全方位提升各项功能;(4)扩大辐射范围,吸引更多货源。4)运用物流集成场理论分析国际中转型枢纽陆港的运作机理,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西安陆港中转枢纽功能的提升策略,提出以下几条西安陆港建设路径:(1)坚持物流集成场视角下的建设;(2)明确战略地位,突出自由贸易核心功能作用;(3)完善提升中转枢纽功能,刺激区域贸易增长;(4)帮助建设临港产业区,促进区域产业经济协同发展。通过本文的研究,为西安陆港竞争力的提升给出建议,并对西安陆港的中转枢纽功能提升和建设路径给出具体的策略。本研究成果不仅是对西安陆港发展成为国际型中转枢纽陆港,并且还是对西安乃至整个西部内陆地区更好的提升经济水平,加入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建议。

张鹏[3](2016)在《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对农产品贸易促进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农产品贸易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但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同时,国外农产品大量涌入中国。诸多严峻的现实迫使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如何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如何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合理、有效的实现贸易增量的稳定发展。本文从我国当前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和严峻的贸易形式入手,介绍了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简称:PEOP)出现的背景和基本概况,分析了国内农产品现状和国际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等内容。从利用PEOP实现规模化经营,推动品牌建设,提升国际认可度等几方面,全方位深入剖析如何利用PEOP促进农产品贸易增长。最后通过几个获证产品的实例有效证明PEOP对农产品贸易的积极促进作用。本文创新点之处,本文是第一个全面、系统介绍PEOP与农产品贸易之间关系的文章,为日后农产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通过品牌战略、生态概念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如何利用PEOP解决农产品贸易面临的种种问题,促进农产品贸易的增长。

杨杰,辛力[4](2014)在《2013年我国苹果市场发展态势评述》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的我国苹果市场呈现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动向,苹果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关注苹果市场变化动态,及时了解市场发展的趋势,非常必要。1全国苹果减产幅度较大2013年苹果生长期遭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春季,西部苹果花期连续数次的倒春寒,波及面广,危害程度大。仅陕西就有18个主产县17.33万hm2苹果发生严重冻害。夏秋,全国整个苹果产区涝灾、高温、干旱相继造成减产。尤其山东省胶东产区,7月连续23 d连阴雨,不少县市7 d降雨量400 mm以上,积涝成灾,

苏蓉[5](2014)在《中国苹果出口贸易地理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78年以来,中国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变化具有明显的波动性,但总体上从1995年后呈稳定增长势态,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同苹果产量增长速度相比,苹果出口量增长速度明显偏低,2011年中国苹果出口数量仅占到苹果总产量的2.88%。同时,中国苹果国际竞争力与世界其他主要苹果出口国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苹果出口贸易面临新的国际分工及贸易格局、新的贸易壁垒,苹果出口贸易地理结构对中国苹果出口贸易的影响不断加强,苹果出口贸易秩序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因此,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视角,把握中国苹果产业市场及出口贸易状况,探求影响中国苹果出口贸易地理结构变化的因素,围绕提升中国苹果国际竞争力及促进苹果产业平稳发展,研究并提出优化的中国苹果出口贸易地理结构方案,对保障中国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围绕中国苹果出口贸易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产业贸易理论为指导,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和评价基础上,遵循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统计报告》中的苹果出口贸易相关数据和中国海关统计的相关苹果出口贸易数据,研究中国苹果国内和国际贸易地理结构及影响中国苹果出口地理结构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中国苹果出口地理结构进行定位,并提出促进中国苹果出口贸易地理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按照逻辑关系与结构,将论文规划为三部分,共八章: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为研究方案设计及理论分析部分。本部分主要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以产业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等为指导,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进行系统综述和评述基础上,确立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从国内地理结构和国际地理结构相结合角度,设计出中国苹果出口贸易调研方案及相关数据收集方案。从经济学及国际贸易理论视角,界定了出口贸易结构和出口贸易地理结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构建了中国苹果出口贸易地理结构研究理论框架。第二部分(包括第三至第七章)为本文研究的重点部分。本部分主要是在调研的基础上,从国内地理结构和国际地理结构两方面,对中国苹果出口贸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相关研究结论。具体包括:一是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中国苹果种植、国内苹果加工企业、苹果出口贸易方面,对中国苹果生产及出口贸易进行系统分析;二是前文的理论分析为基础,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两个视角,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中国苹果出口地理结构,分析确定影响中国苹果出品地理结构的主要因素;三是以第三、四、五、六章研究结果为基础,研究中国苹果出口竞争力及中国苹果出口地理结构与苹果产业发展相关关系,并合理定位中国苹果出口的地理结构方案。第三部分(第八章)为结论和建议部分。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一是从苹果出口的国内地理结构来看,出口区域主要集中在环渤海湾优势区,中国苹果出口区域差异明显,但出口区域的差异呈现逐步缩小趋势。二是从苹果出口国际地理结构来看,中国苹果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欧洲,苹果出口具有不稳定性,且出口集中程度在波动过程中呈现上升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测定出中国苹果出口不同国家的集中度对中国苹果出口不稳定性的贡献率。三是中国苹果产量、中国与出口贸易国之间的空间距离、中国出口对象国的出口苹果价格、出口对象国的贸易关税,以及出口贸易国是否是GDP成员国及WTO成员国、东盟和中东国家成员等,是影响中国苹果出口地理结构的主要因素。四是中国苹果的出口竞争力较低。基于上述结论,我国苹果出口在地理结构策略优化方面,应该在整体巩固亚洲市场、扩大欧盟市场、拓展非洲、拉美洲市场、弱化北美洲和南美洲等市场的基础上,以深度开放低端市场为重点,积极拓展中高端市场,谨慎进入高端市场,并形成局部多元化基础上的适度地理集中局面。

张航[6](2013)在《基于味觉特征的棕榈油产地及掺杂甄别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棕榈油是一种从油棕果中榨取出来的油脂的总称,具有较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前景。我国作为油脂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棕榈油,棕榈油因为其低廉的价格,很容易被掺到附加值高的食用油脂中,以次充好,诱发油脂质量安全问题。首先,本文以五种不同原产地的棕榈油作为试验对象,对油脂常规理化指标的进行测定,包括酸价、碘值和过氧化值等。先从常规理化指标初步区分出五种不同产地的棕榈油,再通过法国Alpha MOS公司生产的α-ASTREE型电子舌味觉传感器系统进行分析,通过传感器响应值的强弱大小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别因子分析以及相似性分析等数据分析手段,验证了电子舌系统能够快速有效区别出五种源自不同产地的棕榈油。其次,为检测油茶籽油中掺杂不同程度的棕榈油,用传统化学方法检测掺入0%、5%、10%、15%、20%、100%棕榈油的各项理化指标,再利用电子舌系统对其进行分析,所得样品数据分别用主成分、判别因子以及相似性法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当选择电子舌ZZ和GA两根传感器(字母代表传感器代码)时作出主成分分析图识别指数达到87分(满分为100分),能够明显鉴别出油茶籽油中不同的棕榈油掺杂比例。最后,利用电子舌甄别橄榄油中掺杂棕榈油比例,以纯棕榈油、25%、50%、75%棕榈油和纯橄榄油为试验对象,利用电子舌传感器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电子舌能够有效的区分和辨识出橄榄油中棕榈油的不同掺杂比例,而且随着掺杂比例增加,电子舌传感器响应值也呈相应分布趋势。通过选择4根传感器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主成分识别指数达到91分,证明了电子舌对于油脂掺杂具有很好的区分和辨识效果。电子舌传感器在食品检测领域中具有快速、高效、灵敏等特性,使得在油脂掺杂检测方面有着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何做到尽量完整的收集油脂样品信息并快速准确分析将是以后课题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梁严冰[7](2011)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的历史,既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陕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地方政府领导下建设陕北的真实反映与写照,也是新中国60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历史缩影与聚焦。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陕北经济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当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有突出的矛盾及存在的不足,认真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以更好地服务于陕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陕北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以及20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陕北经济的发展,既是新中国建立后陕北经济发展的基础,又为日后陕北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前景。20世纪50—70年代,计划经济下的陕北地区农业、工业、商业贸易及交通运输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上讲这一时期的陕北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又以粮食种植为主,且粗放经营、广种薄收;改革开放,陕北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陕北经济突飞猛进、蓬勃发展。经过60年的发展,陕北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固,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能源工业强势崛起,快速发展;商业贸易繁荣昌盛,交通运输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的变迁呈现出自身鲜明的特征。陕北地区为典型的“两源并富”地区。新中国建立,陕北能源、矿产资源的储量优势不断显现;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能源、矿产资源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陕北工业经济由点状分布到面及带状分布点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资源型工业结构;并且资源的开发是以政府主导的嵌入式、跳跃式工业开发方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地区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现代特色农业成效显着,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与此同时,陕北地区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理方式。这些都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同于其它地区之处。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陕北经济结构的变迁。通过对60年来陕北经济变迁的研究,可以看出陕北产业布局与经济结构的演变关系密不可分。新中国60来,陕北农业结构的演化历程证明陕北农业结构变化特点鲜明,农村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农村三产的蓬勃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20世纪50—70年代,陕北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工业部门主要是毛纺、服装、日用工业、陶瓷等部门;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陕北重化工基地的建设,能源工业迅速崛起,与此同时陕北工业部门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石油、煤炭、天然气、煤化工、电力等部门发展迅速;除此以外,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第三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陕北经济结构演变的原因既与国家的政策及陕北经济的客观发展有关,同时也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要求密不可分。通过对60年来陕北经济变迁的研究,可以发现,经济的发展对陕北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新中国建立60年来,陕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日趋合理,社会保障不断发展与完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劳动力资源不断丰富。60年来,陕北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在陕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增强,城镇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规划逐步走上健康发展道路。陕北经济社会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反观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的变迁,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存在问题的艰巨性与长期性也不容忽视;认真总结陕北经济发展的借鉴、启示与成功经验,希望对陕北未来经济的发展有所裨益;正视经济发展中的矛盾与突出问题,这将是陕北经济未来发展中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以避免出现“富饶的贫困”及“资源枯竭型”地区及城市发展经济的老路在陕北地区重演。

赵晓佳[8](2011)在《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广义的“中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包括今位于阿富汗、中国西部、印度北部、东北伊朗、蒙古、巴基斯坦以及今中亚五国的地理范围。狭义的“中亚”,在苏联解体后,主要指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国的范围。本文中的“中亚”即狭义概念所指的上述中亚五国的地理范围。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彼此的交流有着不同的内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对中国与中亚友好交流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可以看到: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中国与中亚地区在数千年交往中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密切联系、各族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和民族亲缘关系是当今中国与中亚国家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深厚基础和背景。苏联解体后,中国作为最早承认中亚国家独立并与中亚五国正式建交的国家之一,与中亚国家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各领域的友好交流合作得到了更全面、深入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中国与独立后中亚国家的友好交流进入了历史上空前发展的崭新时期。全文由导论、上篇、下篇和结语组成,约25万字。导论第一节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节界定本文中“中亚”和“西域”的地理范围。第三节介绍中亚五国的基本情况。上篇历史上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友好交流第一章先秦时期中国与中亚的早期接触和交流。考古学研究证明了远古时期中国北方与中亚北部原始文化之间的联系。《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古籍中的记载反映了当时中原对中亚的认识及与中亚的早期接触。先秦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已有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第二章两汉魏晋南北朝与中亚的友好交流。汉武帝时期张骞在中亚地区的外交活动建立起中国与中亚诸古国的直接联系,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割据政权仍与中亚地区保持了政治上的联系。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来自中亚的一批高僧为佛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做出了贡献。第三章隋唐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隋唐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进入鼎盛时期。唐朝对西域加强控制和管理,尤其是西域和中亚地区并入唐朝版图,中原与中亚地区的交流得到空前的发展。中亚诸国与唐朝间密集的人员往来、大量的通贡事实、贡赐物品的丰富反映出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密切。这一时期,大量中亚粟特人迁入中国,在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唐代中国与中亚地区文化方面的相互影响体现在宗教、艺术、文学、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四章宋元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宋朝中原与中亚的交流集中体现在两方面:1、深受汉文化影响的西辽契丹人统治中亚,汉文化对中亚的影响深刻。2、中亚萨曼王朝和我国喀喇汗王朝所属的中国西部地区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密切关系和相互影响。蒙元时期是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发展的重要时期。蒙古人创立了欧亚统一的政治空间和民族融合新环境。这一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1、我国内地与中亚察合台等汗国的往来与交流。2、伴随着蒙古人的几次大规模征服活动,大量中亚各族居民迁入中原地区,对元代社会和中国民族结构产生了影响。第五章明清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中亚帖木儿王朝统治的130多年中,始终与明朝保持了频繁的使臣往来和贡赐形式为主的贸易关系,文化上的交流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清代中期清政府重新统一了天山南北,中亚哈萨克、布鲁特中的部分部落归附于清朝,并与清朝保持了密切的贡使往来和贸易关系。清朝与哈萨克、浩罕之间的贸易对当时中亚地区经济发展和中亚与新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第六章辛亥革命以后直至中亚五国独立之前,中国与俄属及前苏联中亚地区的友好往来和经贸合作(1911一1991)。苏联解体以前的近一个世纪中,中亚地区作为俄国和苏联的组成部分,与中国政府没有直接的交往。然而,与中亚毗连的中国新疆地区在此期间仍先后与俄国和前苏联保持了联系,尤其是贸易关系。新疆与中亚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关系由于二十世纪政治风云的变幻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下篇中国与独立后中亚五国在不同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第一章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政治往来与合作。中国作为最早承认中亚国家独立并与中亚五国正式建交的国家之一,与中亚国家保持着高层领导人、议会、政党、政府部门等各层面的频繁交往,经常就国际、国内重大问题交换意见,互信不断加深。在政治领域积极的交流合作成为各领域有效合作的基础和前提。第二章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安全利益关系到彼此的核心利益。作为近邻,中亚地区的安全与中国的安全,尤其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安全息息相关。中国与中亚各国在安全领域多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合作,为维护地区的安全稳定作出了贡献。第三章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合作。经济交流与合作在中国与中亚国家各领域合作中居中心地位。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济互补性和发展经济合作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决定了彼此经济合作的巨大潜力,中国与中亚国家建交以来,经济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第四章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对于发展中国与中亚地区持久、稳定的睦邻关系来说,文化交流承载着比其他领域合作更重大的使命。中国与中亚国家都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不断推进人文领域合作。尤其是近年加强了文化教育合作。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合作任重道远,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需要有长远规划的工作。第五章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交流与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中国与中亚友好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建立为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展开了多边交流合作的平台。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进行了安全、经济、人文领域合作机制和法律基础建设,并在组织框架内开展了初步的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符合成员国的共同利益,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结语通过各章的研究,对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发展的总体特点,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发展的一些特点作了简要总结,主要观点包括:1、中国与中亚地区数千年的交往基本上是和平交往的历史。2、中国与中亚友好交流的历史是与丝绸之路密切交织、不可分割的历史。3、中国与中亚各族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亲缘关系是今天开展友好交流的积极因素。4、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上,各封建王朝与中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交流以宗藩关系为基础、贡赐往来是主要的交流形式。5、中国与独立以后中亚国家的关系是完全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之上的。尽管如此,中国在今天与中亚国家的友好交流中,仍应防止“大国主义”、“大民族主义”以及部分国人的盲目自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各领域的交流中,应该使中亚国家得到充分的尊重的重视。6、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济交流自古至今一直处于各种关系的中心地位。中国与独立以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经济交流的延续。7、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在历史上曾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今天中国与中亚国家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还有着巨大的潜力。然而,鉴于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文化交流方面所存在的中国“走出去”的多,中亚“走进来”的少的状况,中国应防止文化交流的单向发展,以免给“中国威胁论”鼓吹者以口实。

欧阳惠[9](2010)在《传统信念下的改革与守成 ——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威廉·詹宁斯·布赖恩(1860-1925)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在当时的政治影响力仅次于西奥多·罗斯福与伍德罗·威尔逊总统。他曾两次当选联邦众议员、三次作为民主党候选人竞选总统,并担任过威尔逊政府的国务卿。更重要的是,他在民主党内承担事实上的领袖责任长达16年之久,因其亲民的作风、代表社会平民阶层利益的政治经济主张而被拥护者亲切地称为“伟大的平民”。然而,这位一生致力于改革的政治家在1925年着名的“斯科普斯审判”中,却代表保守的新教基要派出席庭审,反对在公立学校教授进化论,结果赢得了官司,输掉了社会舆论,长期以来被当成落后、顽固、反科学与反理性的典型而受到不少世人的讥讽与嘲笑。学界曾经普遍认为,布赖恩从早年的政治激进派到晚年的宗教保守派,在思想上经历了从进步到保守、从理性到愚昧的转变过程。然而,本文认为,布赖恩在政治上锐意改革与在宗教观上因循守旧并不矛盾,也不意味着他在思想上发生了重大转变。其实,他所有的言行和成败都是基于他对19世纪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价值观的始终不渝的信念,即以“农业神话”为基础的平民政治观和新教福音派道德观。可以说,他在当时所发生的主要社会运动中都是自己信念的忠实扞卫者和实践者。在19世纪90年代兴起的平民主义运动中,布赖恩站到了平民党人一边,就是因为他笃信以“农业神话”为基础的平民政治观。他对曾经身为“美利坚脊梁”的中小农场主在工业化时代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困境感同身受,担心平民百姓的福祉和大众民主将受到威胁。因此,他主张联邦政府采取一系列经济、政治措施遏制这种现象的继续发展,给予农场主及整个平民阶层以必要的帮助。平民主义运动失败后,布赖恩继续领导民主党在进步主义运动中为普通民众、尤其是乡村地区民众的利益奔走呼号。在威尔逊总统任内,布赖恩与其支持者们对《联邦储备法》、《关税法》、《克莱顿反托拉斯法》等一系列进步主义立法的通过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而为解决工业时代所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外交方面,布赖恩秉承传统农业社会的孤立主义原则与基督教和平理念,坚决反对美国占领菲律宾的帝国主义行径,后来又尽力阻止美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在意识到威尔逊总统决心参战后愤而辞去国务卿职位,在民间继续呼吁和平。他晚年致力于反对进化论的基要主义运动,同样是与他所奉为圭臬的19世纪美国农业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分不开的,那就是他从小就坚信不移的福音派新教教义。19世纪的福音派新教不仅以社会改革为己任,而且坚持以圣经无误论为核心的基本教义。当进化论的出现使得这一核心教义的存在变得岌岌可危时,深受传统福音派新教理念熏陶的布赖恩觉得自己责无旁贷,于是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反对进化论的基要主义运动之中,直至撒手人寰。由此可见,布赖恩在美国社会现代化的大潮面前始终都未背弃他对19世纪农业社会传统价值观的基本信念,他前后的言行并无任何矛盾之处。这也许是他在个人政治生涯中屡遭失败的重要原因。然而,他正是因为自己对传统信念的坚持,敢于对现代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挑战,结果倒成了最终推进美国现代化进展的许多社会改革运动的弄潮儿,而且对美国社会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看来,传统与现代并非势不两立。现代化有时还需要像布赖恩这样的传统主义者所提出的批评、警告和建言。

王林[10](2008)在《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联机制研究 ——以关中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发展城镇,并试图通过调整、完善产业结构带动城镇发展。经过实践证明,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城镇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第二产业的提升以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同时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以城镇化为依托,并对城镇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各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最终体现为城镇化的变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互动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即以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增加为标志的产业结构升级会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城镇化率的提高;反过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镇化率的提高,又会带动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因此只有将关中地区的产业结构按照其独有的特点,发展特色第一产业,巩固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做到真正在城镇化。本文通过实地踏勘,调研关中地区各个城镇的详细资料,分析城镇经济发展特征。通过模型的计算、分析为城镇创建新的产业调整方式,调整并完善关中城镇的产业机构,从而带动关中地区的城镇发展,促进关中地区经济持续增长。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一个规范化的理论模型,并使用此模型分析产业结构变动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互动关联机制。2.运用该模型把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段联系起来,真正深入地研究两者间的时序对应关系。通过模型研究,得出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城镇化水平高,则需求有更合理的产业结构与之对应;而产业结构趋于完善合理,则对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3.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系统化的分析,紧密结合关中地区实际情况,全面深入地研究现代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变动与城镇化化发展间关系的特殊性及其规律。

二、苹果汁生产重心将西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苹果汁生产重心将西移(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省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出口贸易格局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范围、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范围
    1.2 研究方法
        1.2.1空间自相关。
    1.3 数据来源
2 对沿线国家出口格局分析
    2.1 对沿线国家出口2贸易现状
    2.2 对沿线国家出口的位序变化
    2.3 对沿线国家出口格局变化
3 对沿线国家出口特征分析
    3.1 对沿线国家出口依存度
    3.2 对沿线国家出口的商品结构变化
4 结论

(2)“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升西安陆港中转枢纽陆港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际中转港
        1.3.2 陆港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论文结构介绍
    1.5 本章小结
2 研究中转型枢纽陆港的基础理论
    2.1 国际中转港和国际陆港理论
        2.1.1 国际中转港概念
        2.1.2 国际陆港的概念与特征
    2.2 大道定理理论
        2.2.1 大道定理
        2.2.2 大道定理与中转型枢纽陆港的形成
    2.3 物流集成场理论
        2.3.1 场与集成场
        2.3.2 物流集成场相关理论
        2.3.3 平台集成体理论
        2.3.4 物流集成场的运作机理
    2.4 本章小结
3 提升西安陆港中转枢纽功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1 必要性分析
        3.1.1 扩大枢纽陆港集聚范围
        3.1.2 解决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东部阻塞的途径
        3.1.3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需要
        3.1.4 加速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
    3.2 可行性分析
        3.2.1 中转业务规模提升和发展空间巨大
        3.2.2 扩建基础设施具备有力保障
        3.2.3 主导企业集成体的作用得以积极发挥
    3.3 本章小结
4 西安陆港竞争力的提升研究
    4.1 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评价模型的选用
    4.3 西安陆港竞争力评价分析
        4.3.1 西安陆港竞争力评价
        4.3.2 西安陆港竞争力的提升建议
    4.4 本章小结
5 提升西安陆港中转枢纽功能的策略
    5.1 提升西安陆港中转枢纽功能的重要性
        5.1.1 为国家经济重心西移服务
        5.1.2 疏通新亚欧大陆桥与兴盛大陆桥经济带
        5.1.3 明确陕西区域总体战略
    5.2 提升西安陆港中转枢纽功能的具体策略
        5.2.1 发展扶持现代服务产业,刺激进出口贸易增长
        5.2.2 加强港内部门协调合作能力,提高运作效率
        5.2.3 合理完善业务管理,全方位提升各项功能
        5.2.4 扩大辐射范围,吸引更多货源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安陆港建设路径研究
    6.1 国际中转港的运作机理
        6.1.1 国际中转港物流集成体
        6.1.2 国际中转港物流集成力
        6.1.3 国际中转港集成运作流程
    6.2“一带一路”与陆港建设
    6.3 西安陆港的定位与建设分析
        6.3.1 中转港类型及西安陆港定位
        6.3.2 西安陆港建设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对农产品贸易促进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通过评定促进国际贸易
        1.2.2 通过评定促进国内贸易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及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1.6.1 本文的创新
        1.6.2 本文的不足
        1.6.3 进一步工作方向
    1.7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1.7.1 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
        1.7.2 技术差距理论
        1.7.3 规模经济理论
第2章 PEOP基本情况
    2.1 PEOP概述
    2.2 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内容
        2.2.1 评定范围
        2.2.2 评定流程
        2.2.3 发证机构
        2.2.4 PEOP防伪溯源系统
    2.3 PEOP的优势
    2.4 PEOP评定现状
第3章 PEOP出现的背景
    3.1 国内农产品现状是PEOP产生的主因
        3.1.1 自然生态环境严重退化恶化
        3.1.2 质量安全事件案件频发高发
        3.1.3 认证标准规范不够统一
        3.1.4 质量安全信息网络不够健全
        3.1.5 质量安全监管体制不够科学
        3.1.6 质量安全监管很不到位
    3.2 国际农产品技术贸易壁垒作用
        3.2.1 技术法规和法令越来越严
        3.2.2 涉及人类安全、生命健康和环保的检测项目越来越多
        3.2.3 对涉及安全卫生、健康、环保项目的检测标准越来越高
        3.2.4 贸易争端形式严峻
    3.3 综述
第4章 如何利用PEOP促进农产品贸易增长
    4.1. 利用PEOP实现规模化经营逐步缩小贸易逆差
    4.2. 利用PEOP推进农业产品名牌战略
    4.3. 生态概念助力国际认可度
    4.4. 提升国产农产品技术能力
    4.5. 重塑产品质量信心
    4.6. PEOP的绿色通关通道,助力产品出口
    4.7. 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加出口
    4.8. 利用PEOP,合理控制农产品进口
    4.9. 小结
第5章 PEOP实例
    5.1 茶叶飘香——绿宝石茶
    5.2 蚕丝惠人间——桂华蚕丝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4 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情况
附录B PEOP获证产品清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2013年我国苹果市场发展态势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全国苹果减产幅度较大
2 苹果市场格局变化突出
    2.1 苹果产业重心西移
    2.2 苹果市场利润格局发生变化
    2.3 苹果出口边贸比例增加
    2.4 苹果果汁加工业开始走出低谷
    2.5 冷库果惜售现象普遍
3 苹果市场创新亮点众多
    3.1 经营模式创新
    3.2 信息、物流创新
    3.3 产品、品牌创新

(5)中国苹果出口贸易地理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1.3.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国苹果出口贸易地理结构理论分析
    2.1 概论分析
        2.1.1 出口贸易结构
        2.1.2 出口贸易地理结构
    2.2 基本理论
        2.2.1 绝对优势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要素禀赋理论
        2.2.4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2.5 产业内贸易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苹果生产及出口贸易状况分析
    3.1 世界苹果生产及出口贸易状况分析
        3.1.1 世界苹果生产状况分析
        3.1.2 世界苹果出口贸易状况分析
    3.2 中国苹果生产及出口贸易状况分析
        3.2.1 中国苹果生产状况分析
        3.2.1.1 苹果栽培面积
        3.2.1.2 苹果产量
        3.2.1.3 苹果品种结构变化
        3.2.1.4 苹果种植区域
        3.2.2 中国苹果国内加工情况分析
        3.2.2.1 苹果浓缩汁加工
        3.2.2.2 苹果酒加工
        3.2.2.3 苹果醋加工
        3.2.2.4 苹果粉加工
        3.2.3 中国苹果出口贸易状况分析
        3.2.3.1 出口贸易规模规模分析
        3.2.3.2 出口贸易价值分析
        3.2.3.3 出口贸易方式分析
        3.2.3.4 出口企业性质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苹果出口国内地理结构分析
    4.1 中国苹果出口贸易国内地理结构状况分析
        4.1.1 中国苹果出口贸易的区域结构
        4.1.2 中国苹果出口贸易省际结构
    4.2 中国苹果出口国内地理结构差异分析
        4.2.1 差异性指标设计
        4.2.2 数据来源
        4.2.3 差异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苹果出口国际地理结构分析
    5.1 中国苹果出口国际地理结构状况分析
        5.1.1 中国苹果出口贸易的洲际结构
        5.1.2 中国苹果出口贸易的亚洲地理结构
        5.1.3 中国苹果出口的欧洲地理结构
        5.1.4 中国苹果出口的非洲地理结构
        5.1.5 中国苹果出口的其他洲地理结构
        5.1.6 中国苹果出口前 10 位国家结构变化
    5.2 中国苹果出口地理结构的市场类型分析
    5.3 中国苹果出口国际地理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5.3.1 贸易地理结构衡量指标设计
        5.3.2 贸易地理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5.4 中国苹果出口贸易地理集中度与出口稳定性分析
        5.4.1 出口不稳定的衡量指标
        5.4.2 模型设定
        5.4.3 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苹果出口地理结构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6.1 中国苹果出口贸易地理结构变化理论分析
        6.1.1 贸易国经济发展水平
        6.1.2 贸易国国民收入水平
        6.1.3 贸易国资源禀赋水平
        6.1.4 贸易双方的地理位置
        6.1.5 贸易壁垒
        6.1.6 区域经济一体化
    6.2 中国苹果出口贸易地理结构变化实证分析
        6.2.1 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6.2.2 引力模型及其原理
        6.2.3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6.2.4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6.3 中国苹果出口贸易地理结构的其他影响因素分析
        6.3.1 品牌与营销因素
        6.3.2 新贸易壁垒
        6.3.3 苹果相关认证
        6.3.4 市场竞争者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苹果出口地理结构定位分析
    7.1 世界苹果出口贸易前景分析
    7.2 中国苹果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7.2.1 中国苹果国际竞争力指标测度
        7.2.2 竞争力测算
    7.3 中国苹果出口地理结构与苹果产业关系分析
        7.3.1 构建模型和选取变量
        7.3.2 变量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7.3.3 Grange 因果关系检验
        7.3.4 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7.4 中国苹果出口地理结构定位建议方案
        7.4.1 总体定位
        7.4.2 具体定位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调整苹果品种结构,优化出口地理结构
        8.2.2 加强苹果生产的组织管理,树立优质苹果品牌
        8.2.3 保持已有市场优势,推进出口多元化战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味觉特征的棕榈油产地及掺杂甄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棕榈油简介
        1.1.1 棕榈油的特性
        1.1.2 棕榈油国内外贸易及消费状况
    1.2 食用油脂的掺假
        1.2.1 食用油脂安全问题
        1.2.2 食用油脂的掺假手段
        1.2.3 油脂掺假的检测方法
    1.3 基于味觉的电子舌技术发展
        1.3.1 电子舌的原理及功能
        1.3.2 几种常见味觉传感器的介绍
        1.3.3 电子舌在食品感官上的应用
        1.3.4 电子舌在其他固态食品中的应用
        1.3.5 电子舌和其他仿生技术结合应用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3 研究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设备
    2.2 方法
        2.2.1 油脂的常规物化指标测定分析
        2.2.2 基于电子舌的味觉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五种不同产地棕榈油的味觉分析
        3.1.1 五种不同原产地棕榈油常规指标
        3.1.2 棕榈油的电子舌传感器分析图谱
        3.1.3 五种不同产地棕榈油的主成分和判别因子分析
        3.1.4 五种不同产地棕榈油的电子舌相似性分析
    3.2 电子舌传感器对油茶籽油中掺杂棕榈油的检测
        3.2.1 掺杂茶油的常规物化指标
        3.2.2 掺杂茶油的主成份分析和判别因子分析
        3.2.3 掺杂茶油的相似性分析
    3.3 利用电子舌甄别橄榄油中掺杂棕榈油比例
        3.3.1 掺杂橄榄油常规物化指标测定
        3.3.2 掺杂橄榄油的电子舌分析与结果
4 小结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7)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其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回顾
    三、本课题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四、理论及史料依据
第一章 新中国陕北经济发展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与历史回顾
    一、陕北行政区划与地理环境
        (一) 陕北地区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二) 复杂的陕北地理环境
    二、陕北丰富的自然资源
        (一) 农林牧副业资源
        (二) 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
        (三) 自然、人文旅游资源
    三、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陕北经济
        (一) 陕北的农业与农村经济
        (二) 陕北的工业
        (三) 陕北的商业贸易与交通运输业
        (四)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经济发展的历史认识
    小结
第二章 计划经济下的陕北经济(1949—1978)
    一、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一) 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国家、地方政策法规
        (二) 建国初期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恢复
        (三) 1958—1965年陕北的农业及农村经济
        (四) 农业学大寨与陕北农业
    二、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一) 工业经济的国家、地方政策法规
        (二) 手工业的新发展
        (三) "学大庆"与陕北石油工业
        (四) 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交通运输业与商业贸易的发展
        (一) 商业贸易与交通运输业的国家、地方政策法规
        (二) 初具规模的陕北交通运输网络及其发展
        (三) 新的多种商品流通体制的初步形成及国营商业的壮大
        (四) 地方特色产品的进出口贸易
    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与陕北经济的发展、腾飞(1979—2010)
    一、农业与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一) 国家、地方促进陕北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二) 农业生产责任制与陕北农业
        (三) 适用、高效、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农业和农村经济
        (四) 农业产业的进一步调整、优化与陕北特色农业
        (五) 农产品的产业化
        (六) 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二、能源矿产资源的规模开发与工业快速崛起
        (一) 国家、地方促进陕北工业经济的政策法规
        (二) 石油工业的进一步壮大
        (三) 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
        (四) 天然气的开发与广泛利用
    三、商业贸易与交通运输网络化
        (一) 国家、地方促进陕北商业贸易与交通运输业的政策法规
        (二) 公路交通网的建立与发展
        (三) 铁路的开通与延伸
        (四) 航空运输业的发展
        (五) 商业贸易的新篇章
    小结
第四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发展的成就
    一、60年来陕北农业发展的成就
        (一) 农业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 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三)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四) 农业生产条件显着改善
        (五) 农业优势产业开发成效显着
        (六) 支农惠农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60年来陕北工业发展的成就
        (一) 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二) 能源工业强势崛起
        (三) 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四) 工业技术设备不断更新,投资效果显着提高
    三、60年来陕北交通运输与商业贸易发展的成就
        (一) 交通运输规模的增长与扩大
        (二)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拉动社会经济发展日见成效
        (三) 商业贸易繁荣昌盛
    小结
第五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的特征
    一、"两源并富"的陕北地区
        (一) 能源、矿产资源储量大、分布集中、多矿共生
        (二) 能源、矿产资源开发的演变
        (三) 能源、矿产资源储量的产业优势不断显现
        (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能源优势产业集群迅速崛起
        (五) 能源、矿产资源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二、由点状分布到面及带状分布的陕北工业布局
        (一) 工业布局以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分布导向为主
        (二) 以重工业为主
        (三) 资源型的工业结构
        (四) 能源工业产业聚集度高
    三、政府主导的嵌入式、跳跃式陕北工业
        (一) 国家组织力量对陕北地区进行资源勘探
        (二) 援助建设陕北工业
        (三) 选派管理和技术人员支援陕北经济建设
        (四) 机器设备、资金由国家进口调拨和援助
        (五) 跳跃式的陕北工业开发
    四、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到高效、集约化的特色陕北农业
        (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农业发展的历程
        (二) 陕北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优势
        (三) 陕北的高效、特色农业
    五、掠夺式开荒到退耕还林、还草的陕北生态环境
        (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生态环境的演变
        (二)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生态环境变迁的特征
    小结
第六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结构的变迁
    一、陕北产业布局与经济结构的演变
        (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产业布局的演变
        (二) 影响陕北产业布局变化的因素
        (三)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陕北农业结构渐趋合理
        (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农业结构的演化
        (二)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农业结构的特征
        (三) 农村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四) 农村三产的蓬勃发展
    三、陕北工业结构的重构
        (一) 陕北轻重工业结构的调整
        (二) 陕北工业部门结构的变化
        (三) 陕北工业结构演变的原因
    四、陕北第三产业结构日益加强
        (一) 陕北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二)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的原因
    小结
第七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对陕北社会的影响
    一、陕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一) 城乡人均收入大幅增长
        (二) 城乡居民储蓄额不断增加
        (三) 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日趋合理
        (四) 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不断完善
    二、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不断扩大
        (一)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二) 卫生事业不断前进
        (三)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三、陕北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
        (一) 陕北的人口发展
        (二) 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三)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四、城镇化程度快速提升
        (一) 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
        (二) 城镇在陕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增强
        (三) 城镇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四) 城市规划逐渐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小结
第八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的历史思考
    一、60年来陕北经济变迁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整体上讲陕北地区仍然比较落后
        (二) 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
        (三) 农民离乡问题突出
        (四) 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五)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程度低
        (六) 领导和群众的思想观念保守
    二、陕北经济发展中的借鉴与启示
        (一) 陕北经济变迁的几点规律性认识
        (二) 坚持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基本方向
        (三) 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
        (四)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五) 全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六) 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
结束语
    一、陕北经济变迁的历史进程
    二、陕北经济变迁的历史经验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关于论文的选题、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关于“中亚”和“西域”的概念及其在本文中的含义
    第三节 中亚各国概况
上篇:中国与中亚地区历史上的友好交流
    第一章 先秦时期中国与中亚的早期接触和交流
        第一节 史前时期中国与中亚之间文化联系的踪迹
        第二节 先秦文献中所见的中原对中亚的认识及与中亚的早期接触
        第三节 先秦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两汉魏晋南北朝与中亚的友好交流
        第一节 简述两汉对西北边疆的开拓和治理
        第二节 两汉与中亚诸国的往来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与中亚地区的往来
        第四节 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
        第五节 佛教经由中亚传入中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隋唐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友好交流
        第一节 隋朝对西域的经营及与中亚地区的交往
        第二节 唐朝对西域的经营及与中亚地区的政治关系
        第三节 唐朝与中亚地区之间丝绸之路贸易的繁盛
        第四节 唐代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宋元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往来与交流
        第一节 宋代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友好往来与交流
        第二节 蒙元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友好往来与交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明清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关系
        第一节 明朝与中亚帖木儿王朝的友好交往
        第二节 清代中期与中亚各汗国之间的往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辛亥革命后到中亚五国独立以前中国与俄属及苏联中亚 地区的友好往来和经贸合作(1911一1991)
        第一节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新疆与俄(苏)属中亚的往来交流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新疆与苏联中亚地区的交流合作
        本章小结
下篇:中国与独立以后中亚五国的友好交流
    第一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政治往来与合作
        第一节 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中国和中亚国家发展彼此间关系的原则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间政治方面各层次的友好往来
        第四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双边政治关系文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与中亚在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第一节 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安全利益问题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安全交流与合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第一节 中国和中亚国家为发展双边经济贸易合作所做的努力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双边贸易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
        第一节 任重道远的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文领域合作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科技、教育交流与合作
        第四节 体育交流与合作
        第五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民间友好交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第一节 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安全合作
        第三节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的经济合作
        第四节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的人文交流与合作
        本章小结
结语:历史视野中的中国与中亚之间的友好交流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9)传统信念下的改革与守成 ——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布赖恩成长的时代及其基本信念
    第一节 美国农业社会的传统与世纪之交的大转变
        1.美国农业社会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长期存在
        2."农业神话"在十九世纪美国的深远影响
        3.福音派新教在十九世纪美国的统治地位
        4.传统农业社会面临的巨大冲击
    第二节 布赖恩的故乡与家庭环境
        1.故乡塞伦
        2.虔诚的新教徒家庭
    第三节 布赖恩的大学及法学院生涯
        1.伊利诺伊大学
        2.法学院时期
    第四节 布赖恩的传统信念与历史抉择
第二章 布赖恩与平民主义运动
    第一节 平民主义运动的兴起及其主要目标
        1.平民主义运动的起源
        2.平民主义运动的兴起
        3.平民主义运动的主要目标
    第二节 布赖恩的平民主义主张与思想根源
        1.布赖恩的平民主义政治与经济主张
        2.布赖恩平民主义主张的思想根源
    第三节 布赖恩在平民主义运动中的作用
        1.布赖恩早期的政治活动与平民主义
        2.1896年大选与"金十字架演说"
        3.平民主义运动的失败
第三章 布赖恩与进步主义运动
    第一节 进步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城乡进步主义者的联合
        1.进步主义运动的兴起
        2.乡村进步主义者的立法功绩与城乡进步主义者的联合
    第二节 布赖恩的进步主义改革主张及社会福音思想
        1.布赖恩在进步主义改革中的经济和政治主张
        2.布赖恩的社会福音思想
    第三节 布赖恩在进步主义运动中的作用
        1.威尔逊政府在进步主义改革立法上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2.布赖恩与《联邦储备法》的出台
        3.布赖恩与禁酒运动
第四章 布赖恩与和平主义外交
    第一节 布赖恩和平主义外交的思想根源
        1.传统孤立主义外交理念的继承者
        2.以基督教"大爱"为基础的和平主义理念
    第二节 布赖恩和平主义理念初露锋芒—反对帝国主义
        1.美西战争后帝国主义思潮在美国的萌芽
        2.布赖恩反对帝国主义政策的孤立主义外交理念
    第三节 布赖恩和平主义外交的基本政策主张——国际仲裁体系
        1.布赖恩国际仲裁体系思想的产生
        2.布赖恩为建立国际仲裁体系所作的努力
    第四节 布赖恩和平主义外交的最后搏击——反对美国参战
        1.布赖恩在政府内部为保持美国中立而做出的努力
        2.布赖恩辞职后为反对美国参战继续呐喊
第五章 布赖恩与基要主义运动
    第一节 基督教基要主义与进化论
        1.十九世纪美国福音派新教的主要特征
        2.现代主义与基要主义之争
    第二节 布赖恩与基要主义
        1.布赖恩的基要主义宗教观
        2.布赖恩与进化论
    第三节 斯科普斯审判
        1.巴特勒法的诞生与斯科普斯案的源起
        2.斯科普斯审判
结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联机制研究 ——以关中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文献与基本方法
        1.3.1 研究文献综述
        1.3.2 研究基本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创新之处
2. 理论研究现状
    2.1 国外城镇化理论研究
        2.1.1 区位理论
        2.1.2 二元结构理论
        2.1.3 人口迁移理论
        2.1.4 非均衡增长论
        2.1.5 国内城镇化理论研究
    2.2 产业化理论研究
        2.2.1 国外产业结构理论研究
        2.2.2 国内产业结构理论研究
    2.3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3. 关中地区经济发展与城镇职能研究
    3.1 关中地区城市职能研究分析
    3.2 关中地区经济发展分析
4. 关中地区城镇化研究
    4.1 关中地区城镇化现状
    4.2 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关联分析
5. 关中地区产业结构研究
    5.1 产业结构的一般规律
    5.2 陕西产业结构的演变现状
    5.3 关中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5.4 关中地区产业分析
        5.4.1 第一产业
        5.4.2 第二产业
        5.4.3 第三产业
    5.5 关中星火产业带与高新技术产业带
        5.5.1 高新技术产业带
        5.5.2 星火产业带
        5.5.3 两带建设与关中城镇建设分析
6.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联机制研究
    6.1 各产业同城镇化的关系
        6.1.1 城镇化与第一产业的关系
        6.1.2 城镇化与第二产业的关系
        6.1.3 第三产业与城镇化的关系
        6.1.4 城镇化与各产业之间分析
    6.2 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计算
    6.3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机制分析
        6.3.1 关中地区各产业之间的相关分析
        6.3.2 关中地区各产业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多元回归分析
        6.3.3 关中地区各产业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灰色关联分析
    6.4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促进关中经济中心可持续发展
    6.5 努力推进具有陕西特色的城镇化进程
        6.5.1 统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6.5.2 城乡兼顾,协调发展
        6.5.3 强化优势,突出特色
        6.5.4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
        6.5.5 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并举,坚持体制创新
        6.5.6 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优质人居环境
    6.6 其他因素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
7. 结语
参考文献

四、苹果汁生产重心将西移(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省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出口贸易格局演化[J]. 刘二虎,陈瑛,李芬英.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8(03)
  • [2]“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升西安陆港中转枢纽陆港功能研究[D]. 王太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3]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对农产品贸易促进作用的研究[D]. 张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06)
  • [4]2013年我国苹果市场发展态势评述[J]. 杨杰,辛力. 烟台果树, 2014(01)
  • [5]中国苹果出口贸易地理结构研究[D]. 苏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6]基于味觉特征的棕榈油产地及掺杂甄别技术研究[D]. 张航. 海南大学, 2013(03)
  • [7]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研究[D]. 梁严冰. 西北大学, 2011(05)
  • [8]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研究[D]. 赵晓佳.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 [9]传统信念下的改革与守成 ——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研究[D]. 欧阳惠. 南开大学, 2010(09)
  • [10]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联机制研究 ——以关中地区为例[D]. 王林. 西北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苹果汁生产重心将西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