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人际称谓系统中的性别歧视

英汉人际称谓系统中的性别歧视

一、英汉人际称谓系统中的性别歧视(论文文献综述)

曹皓洁[1](2021)在《语境视角下《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维译研究》文中提出

彭琳[2](2020)在《英汉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称谓语具有系统性和民族性,它不仅仅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与文化现象。作为标记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人际关系的语言现象,亲属称谓语在世界语言中普遍存在,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世界上各民族语言的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语的亲属称谓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称谓系统中对于直系与旁系、父系与母系、血亲与姻亲、男性与女性、年长与年幼等所有亲属关系都精确描述,一一区分,其语义功能如此细密,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称谓系统无法比拟的。英语亲属称谓系统不仅称谓词数量少,而且指称宽泛,语义模糊,除区分性别与辈分外,内外、长幼、亲疏都不区分。英汉亲属称谓系统存在很大的差异,对英汉亲属称谓系统进行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不同语言的称谓语是不同民族文化的折射,通过对英语和汉语亲属称谓的系统梳理,并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分析,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英汉民族文化,为今后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并为语言学习与教学,语际的翻译研究提供帮助。本文以既有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视角为指导,结合笔者收集的英语和汉语的称谓语资料,详细比较了英汉亲属称谓系统、英汉亲属称谓的构词和词义、英汉亲属称谓系统的面称和背称、英汉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英汉亲属称谓系统的性别差异以及英汉亲属称谓系统的文化差异。汉语亲属称谓语的面称和背称以及泛化是汉语称谓语的独具特色的现象,当今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现象特别突出。本文通过对比考察英汉亲属称谓的面称和背称以及泛化现象,充分展示英汉文化的差异,民族价值观的不同。着眼语言和社会的共变,探索隐藏于亲属称谓语背后的深层文化,这是本文的特色创新之处。本文尽可能全面地展示英汉两种语言的亲属称谓语系统各层面的异同,希望本项研究能对英汉文化与语言的教学,研究和翻译实践等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陶然[3](2020)在《《发展汉语》(高级综合)社会称谓语分析与教学研究》文中指出社会称谓语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开口交流首先说的就是社会称谓语。由于社会称谓语具有复杂性、文化性,所以留学生在学习中会存在诸多困难,与他人交流时易发生偏误。因此,社会称谓语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社会称谓语教学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引导留学生恰当使用社会称谓语。《发展汉语》(高级综合)教材在社会称谓语的重现率方面,部分社会称谓语的重现率较低。受课文题材和内容的限制,社会称谓语在教材中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叙事类、贴近日常生活的课文中涉及的社会称谓语较多,科技类、文言文类的课文中涉及的社会称谓语较少。社会称谓语类型方面,教材中出现的社会称谓语形式多样,包括口语形式、书面语形式、面称形式、背称形式。通用称谓语、关系称谓语、职衔称谓语、拟亲属称谓语、其他称谓语五种类型的社会称谓语,教材中都有涉及。词性标注方面存在兼类词及部分社会称谓语没有进行标注的情况。释义方面,社会称谓语的释义主要采用定义释词的方法,释义过于简洁,准确性有待于提高。通过社会称谓语偏误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出现的偏误包括过度泛化、生造、误用、混淆替换、遗漏与误加、书写形式有误六种类型。扬州大学留学生语料中出现的偏误包括生造、误用、混淆替换三种类型。社会称谓语出现偏误可能是社会称谓语系统的复杂性、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文化背景差异及教材编写的不足四个方面导致的。综合《发展汉语》教材社会称谓语的编排和偏误语料的分析,我们认为:教材方面应当增加常用社会称谓语的重现率、提高释义的准确性、重视社会称谓语的时代性与实用性。教师教学主要是采用联想的方式引导学生记忆、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设置情景进行教学、分类教学与适时总结相结合。

艾振浓[4](2017)在《互联网语境下汉语性别称谓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性别称谓语即互联网语境下产生的性别称谓语。互联网时代,随着语言交际模式的改变,性别称谓语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不仅新词新语频出,用法也有别于传统。从语言学角度对这类称谓语进行分析研究,一方面可以把握互联网时代下性别称谓语的变化和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互联网对性别称谓语的影响。经搜集整理,共筛取502个网络性别称谓语。结合定量、比较、举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来源、构成、类型、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传统性别称谓语相比,网络性别称谓语中外来称谓语的比例明显上升,在构成材料和造词方式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类型也更加丰富。依据性别指向与性别标记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其分为显标称谓和隐标称谓两大类,显标称谓还可细分为正标称谓、反标称谓和混标称谓三小类。其中正标称谓408个,占总数的81.27%;反标称谓16个,占总数的3.19%;混标称谓6个,占总数的1.20%;隐标称谓72个,占总数的14.34%。此外,网络性别称谓语在整体上还呈现出多音节化、词媒化、类词缀化、时效化等特点,从中可窥见女性主义、同性恋、跨性别等社会文化内涵。

金靖艺(Panthong Suthanya)[5](2017)在《汉泰语称谓词比较研究 ——以巴金《家》和克立·巴莫《四朝代》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称谓词是语言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作为在交际过程中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能体现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用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反映说话者的思想和感情。每个民族语言的称谓词,其形成和发展都受到该民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因而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当交际双方有着不同的国籍或文化背景,如果在交际过程中不了解双方语言中称谓词的特点,就会产生误会,影响交际的效果。汉语和泰语虽然都属于汉藏语系,但它们都有各自的发展途径,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致使其称谓词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家》是中国20世纪着名作家巴金的作品,克立·巴莫的《四朝代》是泰国长篇历史小说,这两部小说的故事分别反映了中国和泰国的历史文化,且都具有比较完整的称谓词系统。本文以巴金《家》与克立·巴莫《四朝代》中的称谓词为研究对象,将两部小说中的称谓词进行归纳分类,考察两部小说中称谓词的使用情况,揭示两种语言称谓词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以期为人们学习、使用汉泰两种语言,以及从事相关教学、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由五章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简述称谓词概念的含义、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汉泰称谓词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对巴金、克立·巴莫及其作品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扼要论及汉语和泰语称谓词的基本情况与特点。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具体研讨《家》和《四朝代》中的称谓词,将其归纳分类,并进行全面系统地比较分析,总结其使用规律,揭示两者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第四章考察了《家》与《四朝代》中称谓词的文化内涵,并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文化传统对两者称谓词使用的影响。第五章论述了汉泰称谓词的差异性对汉泰互译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所产生的影响,探讨了汉泰称谓词互译的问题及其翻译策略,并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称谓词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为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展望了汉泰语称谓词研究的发展前景。研究结果显示,汉语亲属称谓强调血缘关系,以父系为主,重视长幼有序,宗族的宗亲和外亲区分明显;泰语亲属称谓的父系和母系区分不明细,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十分重视长幼有序。汉语社会称谓词强调上下有别、尊老敬上等原则;泰语的社会称谓词重视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等原则,在社会语言交际上必须尊重他人,对不认识或非亲属关系的长辈或比自己年长的人交际时要使用表示尊敬的称谓词。汉语和泰语中的一些称谓词不能一一对应,泰语的人称代词也比汉语繁复,使得汉泰语称谓词的互译出现较大的困难。

金志军[6](2017)在《以“键盘输入法”为语料采集手段的身份指称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既是一项基于社会发展对于语言的研究,也是一项基于语言变化对于社会的考察。既是一项基于新技术的实验过程,也是一项基于海量数据的解释分析。从传统的“同志”、“小姐”到流行的“驴友”、“月光族”、“单身狗”等等表示身份的词语,我们发现它们的爆发式发展,已经成为当代汉语语言生活最显着的特点之一。这不但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也给语言学界提出了更为深刻的问题:问题一,任何研究都必须基于对于概念的有效界定,既有研究对于这类语言形式或称为“称谓语”,或称为“称呼语”,则,哪一种更准确,是否还可用其他方式表示?社会语言学不仅属于语言学,也关联着社会学,则我们的研究如何与社会学中的“身份识别”、“身份认同”、“身份紧张”等等问题衔接?问题二,语言研究离不开语料,既有研究的语料通常都是离散的(即使是一些带有系统性的研究也往往局限于某个小样本,如《红楼梦》专书才得以实现),则,面向海量数据的研究是否可能?语言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既有研究却通常基于相对静止的语言材料(如某个语料库),则,即时性追踪每时每刻的语言系统性变化是否可能?既有研究的语料通常都是基于文献阅读(即使是语料库也主要基于文本阅读)采集获得,则,我们是否可能通过设计某种实验手段而获取?既有研究通常都是通过在语句中“摘取”词语的方式获得语料,则,既不依赖语句、语篇,又不依赖词典而“直接”提取词语作为语料是否可能?问题三,语言变化既是语言内部运功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某种表征,既有研究通常关注的只是这类词语对于汉语词汇学、语用学的意义,则借助语言统计与分析,建立辨识某种“即时性社会状态”的表征模型乃至建立某种基于语言统计的“社会问题量表”是否可能?本文的焦点就在于回应这一系列问题。首先,我们重新考察了既有研究习用的“称谓”与“称呼”概念,提出用“身份指称”涵盖“称谓”与“称呼”所表示的语言现象。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主要功能可分解为指称、陈述、描写。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在社会交往中首要问题可描写为“我是谁”、“你是谁”、“他是谁”。所谓“身份指称”是指在语言中以语汇形式对于人的各自身份类型的指称。这表达了人们在文化语境中对于个人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社会价值的阐释和建构,既是语言生活的重要形式,也是社会变迁的一大表征。接着,我们在语言学研究中第一次设计了“基于键盘输入法的身份指称语料采集”的实验手段。中国网民达7.1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数据)。“搜狗通用键盘输入法”是中国网民使用率很高的输入法,这一输入法会根据全国网民的使用而自动更新其词库的词语优先联想。这样,我们便可借助键盘输入来测量当下全国“搜狗通用键盘输入法”用户普遍使用的指称形式是哪些。由此,作为我们的语料搜集来源,论文以2015年1月2日搜狗键盘输入法词库为基础,通过追踪测量,建立了以这一动态词库为基础的“身份指称全数据语料库”。论文第一次采集到了前所未有的超大数量的身份指称形式共计13292个。其中,包括二字格身份指称6528个,三字格身份指称6764个。如此巨量的身份指称充分显示了当代社会身份识别与认同的空前多样性和复杂性。论文也第一次发现了数量高达500多个的身份指称“词语模”。为了在大数据量身份指称研究中分离出权重较高的影响因子,我们通过人工梳理,分析出所有身份指称中的“核心语素”,并由此发现了数量空前的身份指称“词语模”。如此数量的词语模的发现,不仅提升了语言学对于身份指称词语模数量的认识,并且,这种具有能产性的并如此高量的词语模的存在,也预示了身份指称总量在未来继续大规模膨胀的可能性。在对时间维度上的身份指称数据的前后对比分析中,论文不但观察到身份指称的动态性变化调整(身份指称年度隐显变化率约为200%)是社会语言发展变化的一个常态,而且观察到了身份指称所勾勒的与其时间维度相应的社会职业、社会心理和社会焦点等社会现象。为了更明确地认识在身份指称中所映射的当代社会问题,论文进一步集中考察了身份指称与中国社会权利与财富问题、身份指称与中国的性与性别问题、身份指称与中国的族群问题。论文发现,“社会分层”类相关身份指称映射出中国民众对社会的财富、权力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声望维度上的不平等的社会焦虑;“性与性别”类相关身份指称反映了中国社会在“性别维度”上具有男性化特征,其中,男性性别指称多映射中国社会贫富矛盾、官民矛盾、警民矛盾等社会重大议题,女性性别指称更多表现出女性炫富、炒作和任性等特点;“族群”类相关身份指称映射出中国“族群”的内外部分层,其中,民族歧视和“逆向歧视”是由事件性的社会力量推动而成的结果,而部分“族群”类身份指称体现了某些权力拥有者和社会普罗大众之间的分层、某些利益拥有者和普通网民之间的分层、某些非法获利族群与普通利益输送族群的社会分层。自然,这些社会问题都是处在变动过之中,而基于对全国网民输入习惯的“词库”变化的研究,也许可以为社会学“社会身份与社会冲突的焦虑度”的量表的构建提供一个基于语言学模型的思路。

秦元梅[7](2015)在《汉英社会称谓语不对称多角度研究》文中指出称谓语是交际的第一个环节,能否正确使用称谓语关系到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下去,因此正确使用称谓语显得尤为重要。社会称谓语是称谓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发现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中存在着大量不对称现象,本文以沈家煊在《不对称和标记论》中提出的理论为指导,同时,还借鉴N.Trubetzkoy和R.Jakobsn创立的传统的标记理论。沈家煊在《不对称和标记论》中说到,从事语言研究的人追求的目标有两种:一是对语言现象作出恰当的描写,一是要对语言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本文力求对现代汉语称谓语中的不对称现象作出描写的同时,作出合理的解释。本文对现代汉语中的不对称现象主要通过三个角度进行研究:一是现代汉语内部社会称谓语的不对称现象;二是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与英语社会称谓语中的不对称现象;三是新兴社会称谓语。通过对以上三方面的描写之后,试图从语义学、语用学、文化、言语交际学、认知学、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以上不对称现象进行解释,以求对社会称谓语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希望在此认识的基础上能对社会称谓语的教学有所指导和借鉴意义。

李颖慧[8](2013)在《探讨英汉称谓语的性别差异》文中研究指明语言和性别问题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研究热门问题。国内外的学者对这一热点问题都进行了不少有意义的探索和研究。而且他们也确实证明了性别的不同在语言使用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遗憾的是,在我国的语言学界称谓语的性别差异研究还尚待开发。称谓语是语言的一部分,它反映了社会现实。称谓语的变迁和衍化反映出了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存在不同的影响和社会期望;另一方面,性别又对称谓语的产生和演变有制约作用。称谓语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作为语言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称谓语与性别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不可分割。本文对称谓语与性别的研究做了简单的概论,回顾了国内外对语言与性别差异研究的文献资料。本篇论文把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称谓语的性别研究之中来。本文开始对英汉称谓语的性别差异做了比较详细的阐释和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语称谓语和英语称谓语的性别差异做了不同的分类,并且对他们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对两性差异的歧视问题进行了分析,称谓语中存在对男女的歧视现象。本文大胆的探索了对男性的歧视问题。本论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的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领域、研究难点、研究意义、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以及本文研究的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开始探讨了英汉称谓语的性别差异。在这一部分中,从不同角度对英汉称谓语性别差异进行了阐述,并且对比了英汉称谓语的性别差异,有相似点也有不同处。第三部分主要是一些理论支撑,阐释了称谓语与性别的研究概论,称谓语与性别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研究的现状问题,国内外对语言与性别差异研究都有文献综述,以及对他们之间研究的内容。第四部分详述了称谓语中存在的一个特殊的现象也是广泛的现象,即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性别歧视既有对女性的歧视,也有对男性的歧视,这是本文的一大创新点。我们对称谓语中存在的歧视现象进行认真仔细的思考,称谓语中存在歧视现象对社会、对人类有很大的危害。但是要怎么消除称谓语中的歧视现象却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标本兼治。关于称谓语中存在的歧视的原因众说纷纭,本文作者主要从6个方面总结了英汉歧视现象的原因。有社会因素、人类自身因素也有文化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社会方面,这是实现语言平等的根本之所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总结部分,针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创新处以及本文研究的不足一一解释了。从理论上说,对英语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英语语言系统普遍规律的认识,并且能拓宽研究视野;有助于解释语言内部的发展变化,以及外部因素对语言结构本身的影响,揭示性别这一社会因素与语言变异之间的关系。从第二语言教学的意义上讲,重视性别称谓语的研究有助于学生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从而促进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就实践意义而言,它有助于我们在社会社会生活中正确的使用称谓语,构建新的文化价值系统,建立平等、和谐、友好的新型人际称谓系统。

王丽君[9](2011)在《社会发展对英语性别歧视语的影响》文中认为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演变、和人类的思维方式等等。在原始社会里因为艰难的生存环境、原始的生产模具和强健的生理力量成为生存的第一因素。而男性在这些因素中都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人类适应了环境,所以女性成为了男性的附属品。这种现象反映都英语语言中就是性别歧视,性别歧视在英语中广泛的存在。该文旨在于阐述性别歧视的英语语言中的表现及过程,并且研究语言于社会发展的关系。

陈艳君,刘德军[10](2011)在《英汉称谓语异同比较及应对策略探析》文中研究指明英汉称谓语由于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而有异有同,其中透视出的性别歧视现象一直受到许多语言学家和社会历史学家的关注。文章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英汉称谓语中的姓名称谓、亲属称谓、社会称谓和指代称谓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其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此外,文章还对如何避免使用歧视性称谓语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

二、英汉人际称谓系统中的性别歧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汉人际称谓系统中的性别歧视(论文提纲范文)

(2)英汉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第二节 考察范围与研究现状
        1.2.1 考察范围
        1.2.2 研究现状
    第三节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特色与研究创新
第二章 称谓语的性质和类型
    第一节 称谓语的性质
        2.1.1 称谓的概念
        2.1.2 称谓语与文化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类型
        2.2.1 汉语亲属称谓语的类型
        2.2.2 英语亲属称谓语的类型
        2.2.3 英汉亲属称谓语分类的异同
第三章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
    第一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概观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比较
        3.2.1 英汉基本亲属称谓系统
        3.2.2 英汉直系血亲称谓系统
        3.2.3 英汉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3.2.4 英汉父系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3.2.5 英汉母系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3.2.6 英汉祖父之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3.2.7 英汉祖母之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3.2.8 英汉丈夫及其直系血亲称谓系统
        3.2.9 英汉妻子及其直系血亲称谓系统
    第三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的差异
        3.3.1 血亲和姻亲的差异
        3.3.2 宗族内外的差异
        3.3.3 长幼和辈分的差异
    第四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差异的原因
        3.4.1 社会性质的不同
        3.4.2 宗族观念的不同
        3.4.3 等级观念的不同
        3.4.4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第四章 英汉亲属称谓的构词和词义
    第一节 英汉亲属称谓的构词特征
        4.1.1 汉语亲属称谓的构词特征
        4.1.2 英语亲属称谓的构词特征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的词义比较
    第三节 英汉亲属称谓的构词词义的异同
        4.3.1 相同点
        4.3.2 不同点
第五章 英汉亲属称谓的面称和背称
    第一节 面称与背称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的面称系统
        5.2.1 直系血亲称谓(同姓)
        5.2.2 旁系血亲称谓(同姓)
        5.2.3 外亲称谓语(异姓)
        5.2.4 姻亲称谓语(异姓)
        5.2.5 夫妻系称谓
    第三节 英汉亲属称谓的背称系统
        5.3.1 直系血亲称谓(同姓)
        5.3.2 旁系血亲称谓(同姓)
        5.3.3 外亲称谓语(异姓)
        5.3.4 姻亲称谓语(异姓)
        5.3.5 夫妻系称谓(异姓)
    第四节 英汉亲属称谓语面称背称的异同
        5.4.1 相同点
        5.4.2 不同点
第六章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第一节 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
    第二节 汉语亲属称谓泛化
    第三节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比较
        6.3.1 英汉亲属称谓语泛化的表现
        6.3.2 英汉拟亲属称谓语的应用
    第四节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特点
    第五节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语义语法特征
        6.5.1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语义特征
        6.5.2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语法特征
    第六节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异同
        6.6.1 相同点
        6.6.2 不同点
    第七节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成因
        6.7.1 传统社会结构及民族价值观念的影响
        6.7.2 思维方式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6.7.3 社会发展的需要
        6.7.4 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第七章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的性别差异
    第一节 亲属称谓语与社会语言学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性别差异的表现
        7.2.1 英汉核心亲属称谓的性别差异
        7.2.2 英汉父系母系称谓的性别差异
        7.2.3 英汉夫妻之间称谓的性别差异
        7.2.4 英汉从他亲属称谓的性别差异
        7.2.5 英汉亲属称谓排序的性别歧视
    第三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性别差异的原因
        7.3.1 宗法观念与家庭结构
        7.3.2 儒家思想与基督教义的影响
第八章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差异
    第一节 英汉亲属称谓与文化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文化差异的表现
        8.2.1 中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
        8.2.2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
        8.2.3 中西方经济制度的不同
        8.2.4 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
第九章 结语
    9.1 基本认识
    9.2 本文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中的图与表
致谢

(3)《发展汉语》(高级综合)社会称谓语分析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社会称谓语的概念与分类
    第一节 社会称谓语的概念
        一、称谓语
        二、社会称谓语
    第二节 社会称谓语的分类
        一、通用称谓语
        二、关系称谓语
        三、职衔称谓语
        四、拟亲属称谓语
        五、其他称谓语
第二章 《发展汉语》(高级综合)社会称谓语分析
    第一节 社会称谓语重现率及类型考察
        一、社会称谓语的重现率
        二、社会称谓语的类型
    第二节 社会称谓语注释考察
        一、社会称谓语的词性标注
        二、社会称谓语的释义
第三章 留学生社会称谓语的偏误分析
    第一节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社会称谓语偏误分析
        一、过度泛化
        二、生造
        三、误用
        四、混淆替换
        五、遗漏与误加
        六、书写形式有误
    第二节 扬州大学留学生社会称谓语使用偏误分析
        一、生造
        二、误用
        三、混淆替换
    第三节 社会称谓语偏误原因分析
        一、社会称谓语系统的复杂性
        二、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
        三、文化背景差异
        四、教材编写的不足
第四章 留学生社会称谓语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教材方面
        一、增加常用社会称谓语的重现率
        二、提高注释的准确性
        三、重视社会称谓语的时代性与实用性
    第二节 教学方面
        一、采用联想的方式引导学生记忆
        二、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三、设置情景进行教学
        四、分类教学和适时总结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互联网语境下汉语性别称谓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
    0.2 研究现状
        0.2.1 称谓语研究
        0.2.2 传统性别称谓语研究
        0.2.3 网络性别称谓语研究
    0.3 论文目标及创新点
        0.3.1 论文目标
        0.3.2 创新点
    0.4 研究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
        0.4.1 理论支撑
        0.4.2 研究方法
        0.4.3 语料来源
1 网络性别称谓语及其来源
    1.1 网络性别称谓语
    1.2 网络性别称谓语来源
        1.2.1 本族称谓语
        1.2.2 外来称谓语
2 网络性别称谓语的构成
    2.1 构成材料
    2.2 造词方式
        2.2.1 单纯造词
        2.2.2 混合造词
    2.3 结构类型
3 网络性别称谓语的类型
    3.1 显标网络性别称谓语
        3.1.1 正标网络性别称谓语
        3.1.2 反标网络性别称谓语
        3.1.3 混标网络性别称谓语
    3.2 隐标网络性别称谓语
        3.2.1 “萌”称谓
        3.2.2 “形”称谓
        3.2.3 “简”称谓
4 网络性别称谓语的特点
    4.1 多音节化
    4.2 类词缀化
    4.3 词媒化
    4.4 时效化
5 网络性别称谓语的文化内涵
    5.1 女性主义文化
    5.2 同性恋文化
    5.3 跨性别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2000年及以后的网络性别称谓语
后记

(5)汉泰语称谓词比较研究 ——以巴金《家》和克立·巴莫《四朝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称谓词界说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汉语称谓词研究概况
        1.3.2 泰语称谓词的研究概况
        1.3.3 汉泰语称谓词的对比研究概况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方法
        1.4.2 对比分析法
    1.5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作家作品及汉泰称谓词概述
    2.1 巴金及其《家》简介
    2.2 克立·巴莫及其《四朝代》简介
    2.3 汉语称谓词简述
        2.3.1 汉语亲属称谓词
        2.3.2 汉语社会称谓词
    2.4 泰语称谓词简述
        2.4.1 泰语亲属称谓词
        2.4.2 泰语社会称谓词
第三章 《家》与《四朝代》中称谓词对比研究
    3.1 《家》的汉语称谓词
        3.1.1 《家》的汉语亲属称谓词
        3.1.2 《家》的汉语社会称谓词
        3.1.3 《家》称谓词的特点
    3.2 《四朝代》的泰语称谓词
        3.2.1 《四朝代》的泰语亲属称谓词
        3.2.2 《四朝代》的泰语社会称谓词
        3.2.3 《四朝代》泰语称谓词的特点
    3.3 《家》与《四朝代》中称谓词对比分析
        3.3.1 《家》与《四朝代》称谓词的共同性
        3.3.2 《家》与《四朝代》称谓词的差异性
第四章 《家》与《四朝代》中称谓词的文化内涵比较分析
    4.1 《家》中称谓词的文化内涵分析
        4.1.1 遵循严格的宗法制度
        4.1.2 交际的礼仪习俗
        4.1.3 家国同构的传统意识
        4.1.4 传统的姓氏文化
    4.2 《四朝代》中称谓词的文化内涵分析
        4.2.1 佛教文化的背景
        4.2.2 尊老爱幼的礼节习俗
        4.2.3 社会制度的王权崇拜
    4.3 《家》与《四朝代》称谓词差异的文化因素
        4.3.1 宗教因素
        4.3.2 社会制度因素
        4.3.3 地理因素
        4.3.4 家庭结构
第五章 汉泰称谓词互译及教学研究
    5.1 汉泰称谓词的互译
        5.1.1 汉泰称谓词互译存在的问题
        5.1.2 汉泰称谓词互译的策略
    5.2 对外汉语称谓词的教学
        5.2.1 汉语称谓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5.2.2 称谓词教学的针对性
        5.2.3 词的理据性在称谓词教学的应用
        5.2.4 对外汉语称谓词教学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以“键盘输入法”为语料采集手段的身份指称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核心术语的界定和研究目标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称谓语分类的研究
        1.2.2 称谓语泛化的研究
        1.2.3 称谓语简化的研究
        1.2.4 称谓语“缺环”的研究
        1.2.5 称谓语的文化释源研究
        1.2.6 称谓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1.2.7 通用称谓语的研究
        1.2.8 零称谓的研究
        1.2.9 网络称谓语的研究
        1.2.10 称谓语的个案研究
        1.2.11 文艺作品中的称谓语研究
        1.2.12 历史文献中的称谓语研究
        1.2.13 少数民族、地区方言和村落中的称谓语研究
        1.2.14 称谓语和修辞关系的研究
        1.2.15 称谓语的理论研究
    1.3 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3.1 全数据的语料搜集是否存在可能的问题
        1.3.2 研究方法如何展开的问题
        1.3.3 研究的根本价值如何实现的问题
    1.4 研究的基本设想
        1.4.1 研究语料的获得
        1.4.2 研究方法的展开
        1.4.3 研究价值的实现
        1.4.4 论文的基本结构
    本章小结
上篇
    第二章 身份指称的采集和数据库的建立
        2.1 身份指称数据的来源
        2.2 身份指称数据的采集
        2.2.1 身份指称数据采集中的输入法选择
        2.2.2 身份指称数据采集中的拼写法选择
        2.2.3 身份指称数据采集中的音节数处理
        2.2.4 身份指称数据采集中的抗干扰处理
        2.3 身份指称数据的总量
        2.4 身份指称数据的序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身份指称核心语素的分析及词语模的建立
        3.1 身份指称核心语素的提炼
        3.2 身份指称核心语素的分析和讨论
        3.2.1 身份指称核心语素词性维度的分类
        3.2.2 身份指称核心语素词义维度的分析和讨论
        3.2.2.1 核心语素为名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3.2.2.1.1 核心语素为生命义名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3.2.2.1.2 核心语素为非生命义名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3.2.2.2 核心语素为动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3.2.2.2.1 核心语素为负面义动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3.2.2.2.2 核心语素为非负面义动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3.2.2.3 核心语素为形容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3.2.2.3.1 核心语素为负面义形容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3.2.2.3.2 核心语素为非负面义形容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3.2.2.4 核心语素为其它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3.3 身份指称核心语素成词能力的观察
        3.4 身份指称核心语素引导下的身份指称“词语模”的建立
        3.4.1 强模标与弱模标:词语模和身份指称核心语素的呼应
        3.4.2 语素模与构式模:身份指称词类系统对于词语模的类别补充
        3.4.3 身份指称词语模的能产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身份指称高频词的分析和研究
        4.1 高频使用的二字格身份指称
        4.1.1 高频使用的二字格身份指称的提取
        4.1.2 高频使用的二字格身份指称的归类分析和讨论
        4.1.2.1 家庭身份类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4.1.2.2 朋友身份类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4.1.2.3 职业、职位、地位身份类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4.1.2.4 性与性别身份类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4.1.2.5 社会通称类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4.1.2.6 其他类别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4.2 高频使用的三字格身份指称
        4.2.1 末字声母为“B”“P”“M”的指称数据的提取
        4.2.2 末字声母为“B”“P”“M”的指称数据中的词汇学意义
        4.2.3 末字声母为“B”“P”“M”的指称数据中的语用学意义
        4.2.3.1 社会新群体的勾勒
        4.2.3.2 社会新问题的映射
        4.2.3.3 社会新平等的表达
        4.2.3.4 社会新心理的呈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身份指称高频词的动态对比研究
        5.1 身份指称高频词动态对比数据的选取
        5.2 二字格身份指称的动态对比研究
        5.2.1 二字格身份指称所选数据的呈现
        5.2.2 二字格身份指称所选数据的整理与对比分析
        5.2.3 二字格身份指称所选数据在不同对比条件下的讨论
        5.3 三字格身份指称的动态对比研究
        5.3.1 三字格身份指称所选数据的呈现
        5.3.2 三字格身份指称所选数据的整理与对比分析
        5.3.3 三字格身份指称所选数据在不同对比条件下的讨论
        本章小结
下篇
    第六章 身份指称和中国社会的权力和财富问题
        6.1 富二代、房奴、石油系和中国的社会分层
        6.1.1 社会分层的理论探讨
        6.1.2 身份指称“X二代”与中国的社会分层
        6.1.3 身份指称“房X”与中国的社会分层
        6.1.4 身份指称“X奴”与中国的社会分层
        6.1.5 身份指称“XX系”与中国的社会分层
        6.2 贪官、侠盗和社会“越轨”中之社会不平等的表现
        6.2.1 社会规范的理论阐述
        6.2.2 以负面义动词性语素为核心的身份指称和社会“越轨”
        6.2.3 负面义动词性核心语素类身份指称映射下的社会“越轨”与社会不平等
        6.2.4 以负面义形容词性语素为核心的身份指称和社会“越轨”
        6.2.5 负面义形容词性核心语素类身份指称映射下的社会“越轨”与社会不平等
        6.2.6 社会“越轨”与社会不平等总述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身份指称和中国的性与性别问题
        7.1 身份指称与中国社会的性别问题
        7.1.1 扁担男、摘花女和中国的性别与社会事件
        7.1.1.1 “XX男”类身份指称在性别维度上的社会映射和讨论
        7.1.1.2 “XX女”类身份指称在性别维度上的社会映射和讨论
        7.1.1.3 “XX男”、“XX女”类身份指称折射的中国男女性社会表征
        7.1.2 盛女、煮男和中国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评价
        7.1.2.1 “X女”类身份指称折射的中国社会对于女性的社会评价
        7.1.2.2 “X男”类身份指称折射的中国社会对于男性的社会评价
        7.1.2.3 “X女”、“X男”类身份指称折射的男女性社会评价比照
        7.1.3 女汉子、男小三和中国的性别歧视
        7.1.3.1 “女XX”类身份指称折射的女性社会地位
        7.1.3.2 “男XX”类身份指称折射的男性社会地位
        7.1.3.3 “女XX”、“男XX”类身份指称折射的中国男女性社会地位的讨论
        7.1.4 炫校姐、街净哥和中国的性别分层
        7.1.4.1 “X姐”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社会的女性性别表征
        7.1.4.2 “X哥”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社会的男性性别表征
        7.1.4.3 “X姐”、“X哥”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社会男女性性别分层
        7.1.4.4 “X姐”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社会的女性性别表征
        7.1.4.5 “XX哥”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社会的男性性别表征
        7.1.4.6 “XX姐”、“XX哥”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社会男女性性别分层
        7.1.4.7 “姐”类和“哥”类身份指称与中国社会男女性别分层的总体探讨
        7.1.4.8 “男、女”和“哥、姐”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社会性别分层的总体讨论
        7.2 身份指称与中国社会的“性”问题
        7.2.1 中性、颜性恋和中国的社会“性”风潮
        7.2.2 同妻、同官和中国特殊的同性文化
        7.2.3 小姐、先生与中国的性产业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身份指称和中国的族群问题
        8.1 切糕党、蚁族和中国的族类分层
        8.1.1 “XX党”类身份指称映射的社会分层及讨论
        8.1.2 “X族”类身份指称映射的社会分层及讨论
        8.2 大妈、大爷与中国的中老年族群的分层
        8.2.1 “X大妈”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中老年族群的社会分层及讨论
        8.2.2 身份指称“大爷”暗示的中国中老年男性群体的社会存在表征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身份指称数据库
附录二 “词语模”概念下的身份指称数据统计表
附录三 “词语模”概念下的身份指称的类化数据列表
后记

(7)汉英社会称谓语不对称多角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称谓语的研究综述
        一、称谓语的本体研究
        二、称谓语对比研究
        三、从文化角度研究称谓语
        四、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研究称谓语
        五、社会称谓语方面的研究
        六、称谓语不对称的研究
    第二节 称谓语的界定及分类
        一、称谓语的界定
        二、称谓语的分类
    第三节 社会称谓语的界定与分类
        一、社会称谓语的界定
        二、社会称谓语的分类
    第四节 不对称现象界定的理论依据及分类标准
    第五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现代汉语中社会称谓语的不对称现象
    第一节 通称称谓语的不对称
        一、“先生”“小姐”“女士”在语义上的不对应
        二、通称称谓语范畴内部的不对称
    第二节 性别对应称谓语大量缺失
    第三节 无性别标志的称谓词语语义所指的不对称
        一、词义指向男性指称女性时有标记性
        二、词义指向女性指称男性时有标记性
        三、A、B两组词语的标记关系
    第四节 职衔称谓语中部分不可以面称
    第五节 部分关系称谓语相互称呼的不对称
第三章 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与英语社会称谓语不对称现象
    第一节 通称称谓语的不对称
        一、形式上不对称
        二、语义上不对称
    第二节 职衔称谓语中汉语可用来面称的称谓语的范围较英语广
    第三节 拟亲属称谓语的不对称
    第四节 恭敬称谓语使用不对称
    第五节 姓名称谓语使用的不对称
第四章 多角度分析社会称谓语不对称现象
    第一节 从语义学角度分析社会称谓语的不对称
        一、语义对比分析的理论依据
        二、用语义对比的方法对社会称谓语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
    第二节 从语用学角度看社会称谓语中的不对称
        一、对无性别标志称谓语语义所指不对称的认识
        二、对中英称社会称谓语恭敬称谓语不对称的分析
    第三节 从文化角度分析社会称谓语中不对称现象
        一、对性别称谓语缺失的分析
        二、对中英社会称谓语不对称现象的分析
    第四节 从言语交际角度分析社会称谓语中的不对称现象
    第五节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社会称谓语的不对称
    第六节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称谓语中的不对称
        一、从语言发展变化的角度看社会称谓语的不对称
        二、从权势和等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称谓语中的不对称现象
第五章 汉英语中的新兴社会称谓语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探讨英汉称谓语的性别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area
    1.2 Paper structure
    1.3 Research difficulties
    1.4 Research significance
    1.5 Research methods
    1.6 Literature review
Chapter TWO GENDER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DDRESS FORMS
    2.1 Gender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ddress forms
    2.2 Gender differences of English address forms
    2.3 Gender discrimin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forms
        2.3.1 Similarities
        2.3.2 Differences
Chapter THREE RESEARCH ON ADDRESS FORMS AND GENDER
    3.1 Address forms and gender
        3.1.1 Relationship
        3.1.2 Status quo
    3.2 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3.2.1 Research in China
        3.2.2 Research outside of China
        3.2.3 Content of 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Chapter FOUR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ADDRESS FORMS
    4.1 Expression of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address forms
        4.1.1 Female discrimination
        4.1.2 Male discrimination
    4.2 Reflection on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address forms
        4.2.1 Disadvantage
        4.2.2 Elimination of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address forms
    4.3 Cause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Research content
    5.2 Innovation
    5.3 Shortcomings
Works Cited
Appendix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社会发展对英语性别歧视语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性别歧视语存在的根源
2 性别歧视语表现在英语语言中的具体表现
    2.1 表现在词汇上的性别歧视
    2.2 性别歧视语表现在人际称谓上
    2.3 性别歧视表现在名词上
    2.4 性别歧视表现在代词上
3 社会发展与性别歧视的弱化
4 结束语

(10)英汉称谓语异同比较及应对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二 英汉称谓语异同比较
    (一) 英汉姓名称谓语异同比较
    (二) 英汉亲属称谓语异同比较
    (三) 英汉社会称谓语异同比较
三 英汉称谓语性别歧视应对策略
四 结语

四、英汉人际称谓系统中的性别歧视(论文参考文献)

  • [1]语境视角下《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维译研究[D]. 曹皓洁. 新疆师范大学, 2021
  • [2]英汉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D]. 彭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3]《发展汉语》(高级综合)社会称谓语分析与教学研究[D]. 陶然. 扬州大学, 2020(02)
  • [4]互联网语境下汉语性别称谓语研究[D]. 艾振浓. 武汉大学, 2017(06)
  • [5]汉泰语称谓词比较研究 ——以巴金《家》和克立·巴莫《四朝代》为例[D]. 金靖艺(Panthong Suthanya).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6]以“键盘输入法”为语料采集手段的身份指称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 金志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7)
  • [7]汉英社会称谓语不对称多角度研究[D]. 秦元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15(01)
  • [8]探讨英汉称谓语的性别差异[D]. 李颖慧. 合肥工业大学, 2013(03)
  • [9]社会发展对英语性别歧视语的影响[J]. 王丽君. 海外英语, 2011(11)
  • [10]英汉称谓语异同比较及应对策略探析[J]. 陈艳君,刘德军.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标签:;  ;  ;  ;  ;  

英汉人际称谓系统中的性别歧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