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亏为盈 凝聚硕果 巩固发展 再创辉煌——宣化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三年发展调研报告

扭亏为盈 凝聚硕果 巩固发展 再创辉煌——宣化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三年发展调研报告

一、扭亏解团结硕果 巩固发展铸辉煌——宣化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展三年脱困成果的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瑾[1](2018)在《《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文中认为《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是党的政治宣传的具体方式之一,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思想宝库。但是,时代的发展却暴露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局限性,民众主体意识的高涨、价值观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勃兴、使《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巨大挑战,于此,非改进其报道无以阻止《人民日报》“英模报道”之颓势。本文在绪论部分梳理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研究的历史和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第一章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并介绍了《人民日报》创刊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与报道栏目变化。第二章分析了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情况。通过结合不同时期《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数量和类型的变化统计表,分析了变化的整体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在第三章中,论文分时期呈现了英模报道数量变化和英模报道类型变化、分析了报道英模的形象变化和形象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形象变化造成的社会效应。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构成的挑战和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具体而言,《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宣传理论更新的挑战、社会价值多元和英模精神单一的挑战以及政治宣传效应衰退的挑战。应对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其次,要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再次,要改进报道方式、技巧和风格,最后,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英模报道的实效性。

王铁梅[2](2017)在《企业主导下的村庄再造 ——以山西ZX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建设新农村的实质是推进农村新发展,但推进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城镇化发展规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路径,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不能局限于农村,而要在城镇化的视野中探索农村建设的模式和道路。就资源型地区而言,企业主导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回流,推动了资源型地区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然而,在城镇化背景下,由于政府、企业与农民之间的权责不清,导致企业单一主体主导新农村建设面临着众多困境,尤其忽视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建设模式造成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新农村建设中企业主导村庄再造模式的困境及出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论文将研究个案——“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置于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背景下,采用结构——功能以及过程——结果的分析框架,综合运用实地研究、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从企业再造村庄的背景、过程及结果三个层面论述和分析了企业再造村庄的机制,展现了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内部力量的自我改造过程,揭示了农村城镇化建设中政府、企业与农民等行为主体的互动逻辑。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构成。导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缘起和意义,重点介绍了与本项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样本概况等。正文包括五个章节的内容,围绕着“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发生逻辑,论述了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过程、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路径。第一章主要从村庄、新区和企业三个方面介绍了企业再造村庄的背景,认为企业再造村庄不是偶然现象也不是利益驱动,而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成为了企业再造村庄的主要动力。第二章从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理念、产业发展路径、村庄管理体制改革、基础设施建设、乡风文明重塑以及农民社会保障重建六个方面介绍了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目标、过程和机制,认为企业主导村庄再造首先是具有“村干部”身份的企业家希望带动农民共同富裕的愿景,而对村庄产业、管理体制、基础设施、乡风文明和社会保障的重建是实现企业家愿景的重要措施。第三章主要是从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层面对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效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认为来自农村内部力量驱动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更多地维护了农民的权益,因此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要注重农村内生力量的挖掘。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村庄再造的困境以及企业、政府和农民三个主体的权责关系。认为企业主导村庄再造陷入困境与政府、企业和农民主体的权责不匹配有很大的关联。第五章主要是在分析企业主导村庄再造模式的基础上,从政府、农民和企业三个主体层面分析了各自的作用和职责,提出了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在对企业主导村庄再造个案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最后本文提出了几点结论:一是城镇化是村庄再造的目标和方向。小城镇繁荣是以新农村发展为基础的,两者目标具有一致性,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新农村建设有可能偏离城镇化建设的目标,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村庄再造必须以城镇化为方向。二是村企共生关系是企业再造村庄的内在机理。ZX新区的企业主导村庄再造实质上是集体经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企业与村庄之间的互动逻辑并不是建立在利益交换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长时期互动形成的共生关系基础上的,这种共生关系是促使企业再造村庄的内在机理。三是企业单向度的村庄再造缺乏可持续性。无论主导村庄再造的企业性质如何,任何村庄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建设都离不开政府、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忽视其他主体作用的单一主体的单向度建设不具有可持续性。四是村治精英是实现农村发展的关键少数。无论什么时候,少数精英都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同样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启动和部分成就的取得也与村治精英的个人魅力和能力有必然的关联。在农村改造和小城镇建设中,要充分挖掘和调动农村内部关键少数的作用。

赖继年[3](2012)在《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文中指出1877年3月,清政府向英国派出了海军留学生,中国近代留英教育正式起步。民国时期,留英人数增多,规模也不断地扩大,“海军留英”及“庚款留英”是这一时期的特色。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制定了吸引留学生回国的政策,许多留英生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回国。建国初期,因为英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始终与美国一致,所以中国没有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国之间也没有教育交流活动。1954年6月,中英两国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1956年,中国向英国派出了3名留学生,新中国的留英教育正式起步。“文革”爆发后,留英教育工作中止。1972年3月,中英两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留英教育得以恢复。这一年年底,中国向英国派出了16名留学生。此后,中国每年向英国派出少量留学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1979年4月17日,31名留学生赴英学习,这标志着改革开放后的留英教育工作正式启动。此后,留英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0年代初,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向英国派遣留学生,“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也应时而生。“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运行十年,不但为中国培养了人才,而且也改善了中英关系。1986年,国家调整了留学政策,留英生的层次愈加高了,质量得到了保证。1990年代,国家继续向英国派遣留学生,并确立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这一时期,留英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英生越来越多,成为留英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赴英国学习相对应的是留英生回国。留英生回国后参与了社会建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留英生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学科建设方面,他们对传统的专业进行改造,并引进了新的专业,建立了新型实验室和研究所。在高校教学方面,他们编写了新教材,开设了新课程,并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在学术研究方面,他们不断地开拓进取,取得了优异的学术成绩。一些留英生还担任了中国重点大学的校长,他们在各自的学校进行了改革。留英生还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1980年代,中国的经济、教育、文化等正处在恢复发展阶段,科研条件较差,留英生开始了艰苦的科技创业。他们从组建实验室开始,将西方的先进知识引入中国,并发展之。中国的科技水平也逐渐恢复并有所提高。1990年代后,中国的科研条件有所改善,极大地方便了留英生的科技创业。留英生进一步引进新知识、新学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在这一时期,中国科学院推出了“百人计划”,入选“百人计划”的留英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留英生还在“863”计划、“973”计划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科技精英群体——留英院士群体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与自然科学领域的留英生一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留英生也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他们在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领域做出了贡献,推动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自主创业的留英生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1980年代,一些留英生转变了观念,开始自主创业。1990年代,回国创业的留英生逐渐增多,他们从事的行业多种多样。进入21世纪后,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政策不断完善,自主创业的留英生也越来越多。在政府的引导下,留英生创办了许多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大多集中在留学生创业园。社会各界与政府部门对留英生的创业行为进行了评价。留英生在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主要的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自主创新环境问题、学术环境问题、创业园融资问题,创业园建设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留英生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吴凡[4](2006)在《秩序空间中的仪式性乐班 ——阳高庙会中的阴阳与鼓匠》文中研究表明山西阳高县北部三镇庙宇及庙会,在90年代之后依旧艰难的村民生活中,于情理之中迅速复兴。在村民的需求之中,在民间信仰的扩布之中、在村民的意识及行为之中,它们于涅磐之后的再生是有选择性的、多功能性的,并具有自身恢复与适应调整能力。这一现象使停止或处于暗流状态的民间乐班复又大张旗鼓地出现于该场合之中。 阴阳与鼓匠,是当地对于各自以笙管与唢呐为主奏乐器的仪式性民间音乐班社的不同指称。原本具有不同民族特征的乐器,笙管与唢呐,在曾经是多民族交相融合的区域之中相遇,同时被村民接受与使用。而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在唢呐原有调性基础上作出修改,将域外乐器纳入中原音乐体系之中。即使经过了数百年的变迁,而今亦能在其留存的痕迹中清楚地发现。 社会身份首先是普通村民的阴阳与鼓匠,同时因为乐器演奏、吟诵经文等相关技艺而成为与普通村民相异的仪式执行人。阴阳与鼓匠乐班并非纯粹性的音乐组织,而是活跃在当地庙会及丧葬礼仪中的仪式性班社。作为象征文化,他们链接着村落中的群体仪式与家族仪式。 生活于人生礼仪与社区礼仪之中的阴阳与鼓匠乐班,是与周遭村民精神上互助互惠、经济上接受世俗化集体供养、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艺术班社。或曰,乐班成员是经营着自己的班社,生存在村落礼俗文化里的、接受世俗化的集体经济供养之中的小农。 在民间信仰体系中生存的阴阳与鼓匠乐班,由于其功能的同及不同,不仅构筑了村落生活级序,而且,通过仪式过程中的不同角色扮演,演绎了仪式里中间层次的内部细分。其中阴阳所执行的仪式指向更多的是对神灵的偏重,亦因其遵循或曰固守而代表着阴阳在秩序空间中的相对核心地位。鼓匠则是促使传统生“变”的因素之一。但其变化显现得颇具隐蔽与微妙:在表面乐曲增减及改变的现象中,实际蕴涵着功能实质的稳定与不变。正因其表面张显的善变,所以后者——鼓匠在时政更替之中主动吸收与纳用新鲜事物、迎合不断变化的观众口味,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迅速发现与保护自己的位置的能力是阴阳所无法相比的。这,也是鼓匠似乎更能超然于历史而生存的原因之一。 阳高县北部阴阳与鼓匠乐班,作为建构秩序空间的中间砖石,连接起秩序性仪式与象征体系主轴中的“神圣”与“世俗”、“神灵”与“村民”的极点两端;并通过在秩序空间——庙会与丧葬——的特定环境中、经由阴阳与鼓匠乐班的音乐建构,用两种功能相近、用法相异的符号共筑了个性化的地方历史。

肖丕楚[5](2005)在《传统优势企业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成的规模比较大的国有企业和国有存量资产,尤其是重化工业、原材料制造业和采掘业内的传统优势企业,构成了我国工业体系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它们曾经具有的竞争优势不断丧失,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现代优势并没有建立起来,表现为制度残缺、流程缓慢、组织机械、经营困难,缺乏自生能力,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包袱。而且,和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传统体制的弊端和痕迹在国有大企业中表现最为突出和集中,改革的难度也更大。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如果这部分庞大的存量资产不能够得到有效盘活,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就缺乏相应的微观基础。 传统优势企业是指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企业指标进行评价,并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能够有效运行和具有一定优势的资源消耗型的大型国有企业(包含国有控股企业)。从时间上看,它主要指建成于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尤其是“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时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一批骨干企业;从投资主体来看,它主要是由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直接兴办和经营的大型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从组织机构和形式来看,大多数依旧采用传统的科层制、官僚制等刚性的大型组织结构;从行业分布来看,它包括冶金、石化、机械制造、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从空间分布来看,它们广泛分布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成为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微观基础和载体。判断一个企业是不是传统优势企业,可通过时间判断标准、产权主体标准、企业规模标准和产业分布标准四个标准进行界定。 中国落后地区工业化路径的选择与传统老工业基地的崛起,需要用一种全

余新庆[6](2003)在《背水之战——记重钢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唐民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身旁是悬崖和深渊,没有攀缘之路可上下;背后是急流和大江,没有摆渡之舟可往返。前面,虽然是一片开阔地,但布满了荆棘、隐藏着深坑、弥漫着大雾、潜伏着危机。这个比喻对于1999年10月以前的重钢集团公司来说,是再形象和准确不过的了。在中国民族钢铁工业艰难的行程中,重

《冶金财会》编辑部、宣钢集团公司联合调查组[7](2002)在《扭亏解困结硕果 巩固发展铸辉煌——宣化钢铁集团公司巩固发展三年脱困成果的调查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宣钢曾是一个连续4年严重亏损的特困企业,1999年政策性扭亏后,于2000年实现硬碰硬扭亏为盈;2001年又上新台阶,预计增效2亿元。宣钢不仅是特困企业扭亏解困的典范,又创造了巩固发展脱困成果的可贵经验。他们的经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曾获2000年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现将最近有关部门联合调查撰写的调查报告予以刊载,供大家学习参考。

李沛林,高林,丁德清,张宏[8](2001)在《扭亏解团结硕果 巩固发展铸辉煌——宣化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展三年脱困成果的调查报告》文中研究说明今年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脱困后的第一年。年初,国家经贸委在工作部署中指出: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脱困以后,要继续努力巩固发展脱困成果,推进企业现代化建设。宣钢曾是一个连续4年亏损的特困企业,1999年政策性扭亏后,2000年硬碰硬地实现扭亏为盈,2001年又上了新台阶,不仅预计增加效益2亿元以上,而且通过深化改革、技术改造、调整结构、对标挖潜,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巩固发展了脱困成果。他们的经验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曾被评为2000年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现将有关部门联合调查撰写的调查报告予以刊载,供大家学习参考。

二、扭亏解团结硕果 巩固发展铸辉煌——宣化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展三年脱困成果的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扭亏解团结硕果 巩固发展铸辉煌——宣化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展三年脱困成果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政治宣传与《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概述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在苏联的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第二节《人民日报》的创刊
        一、创刊及发展
        二、功能地位
    第三节《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
        二、“英模报道”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栏目变化
第二章 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
    第一节 历年英模报道总量统计
        一、报道统计概述
        二、报道数量与分布
    第二节 英模构成的类型分布
        一、英模行业结构分布
        二、英模性别结构分析
        三、英模的政治面貌结构统计
    第三节 英模报道的品质结构分析
        一、政治品质
        二、劳动品质
        三、道德品质
第三章 《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演变
    第一节 建国头十七年《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数量变化
        二、英模形象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四、社会效应
    第二节 极“左”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数量变化
        二、英模形象
        三、变化原因分析
        四、社会效应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报道数量变化
        二、形象分析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四、社会效应
第四章 《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挑战及其应对
    第一节 英模报道的挑战
        一、新时代需要新宣传理论
        二、社会价值观多元,英模精神单一
        三、政治宣传的效应衰退
    第二节 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方法
        二、群众路线理论的实践与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
        三、改进报道方式、技巧、风格
        四、新媒体技术运用与提升英模报道实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50 年—1965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附录二:1966 年—1976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附录三:1977 年—2002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企业主导下的村庄再造 ——以山西ZX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村建设和发展问题的研究
        (二)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三)国内外学者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来源
    四、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结构
    五、关键词的界定和样本概况
        (一)关键词的界定
        (二)样本概况
    六、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村庄历程与企业概述
    1.1 村庄历史沿革
        1.1.1 传统时期人杰地灵的小山村
        1.1.2 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革命村
        1.1.3 人民公社时期的模范村
        1.1.4 文革动荡时期的和谐村
        1.1.5 改革开放后实现共同富裕的明星村
    1.2 新区概述
        1.2.1 新区的产生与村民的集体记忆
        1.2.2 新区的发展与村民的支持
    1.3 企业发展历程
        1.3.1 前身:一个濒临破产的镇办煤矿
        1.3.2 改制:ZX集团建立的起点
        1.3.3 发展:企业与村庄共建
    1.4 小结
第二章 企业主导与村庄再造
    2.1“村干部”企业家的村庄再造愿景
        2.1.1 成长历程与人格特征
        2.1.2“公仆情怀”与村庄发展理念
    2.2 企业主导下的村庄产业结构调整
        2.2.1 资源产业链延伸与工业可持续发展
        2.2.2 农业合作社建立与农业多元化发展
        2.2.3 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与旅游产业发展
    2.3 企业主导下的村庄管理体制创新
        2.3.1 建立“三建两提”领导机制
        2.3.2 实施党建“网格化”管理
        2.3.3 推行党员包街联户制度
        2.3.4 无职党员设岗定职制度
        2.3.5 建立村企共管机制
    2.4 企业主导下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2.4.1 旧村改造与整体搬迁
        2.4.2 土地置换与并村建区
        2.4.3 城镇规划与文化建镇
        2.4.4 环境绿化与生态建镇
        2.4.5“四供三通”与现代新村
    2.5 企业主导下的乡风文明重塑
        2.5.1 传承优秀民俗文化
        2.5.2 弘扬红色革命文化
        2.5.3 以“标语文化”重塑价值观
        2.5.4 兴办多种文体活动
    2.6 企业主导下的农民社会保障重建
        2.6.1 建立就地就业的就业保障机制
        2.6.2 建立就地养老的新型养老保障体系
        2.6.3 建立就地就医的新型卫生医疗体系
        2.6.4 建立就地入学的新型教育保障体系
        2.6.5 建立多元共管的社会福利救助体系
    2.7 小结
第三章“山庄城市”:村庄再造效果
    3.1 传统农业的终结与农业产业化的形成
        3.1.1 终结土地分散经营模式
        3.1.2 现代农业的发展
        3.1.3 旅游产业的繁荣
    3.2 原生态村落的消失与“山庄城市”的繁荣
        3.2.1 原生态村落的消失
        3.2.2“山庄城市”的繁荣
    3.3 农民身份的剥离与市民身份的获得
        3.3.1 农民身份的剥离
        3.3.2 企业主导下的农民市民化
    3.4 小结
第四章 动力不足与能力限度:企业再造村庄的困境
    4.1 动力不足:企业、政府与农民参与的非均衡性
        4.1.1 企业主导缺乏可持续性
        4.1.2 政府缺乏积极性
        4.1.3 农民缺乏主动性
    4.2 能力限度: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内生障碍
        4.2.1 资源型民营企业主导能力不足
        4.2.2 新区体制的困境与尴尬
        4.2.3 理念与现实的脱节
    4.3 小结
第五章 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路径
    5.1 政府主导
        5.1.1 加强城乡统筹规划与设计
        5.1.2 建立产业集群并加强县域范围内的合作
        5.1.3 实现县域范围内公共服务均等化
        5.1.4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5.1.5 以培育新型农民为基础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5.1.6 建立农民参与的制度化机制
    5.2 农民主体
        5.2.1 培养农民主体意识
        5.2.2 提高农民的参与能力
        5.2.3 健全农民民主参与的制度
    5.3 企业支持
        5.3.1 提升农业整体发展水平
        5.3.2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5.3.3 推动农民市民化
    5.4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一)城镇化是村庄再造的目标和方向
        (二)村企共生是企业再造村庄的内在机理
        (三)企业单向度的村庄再造缺乏可持续性
        (四)村治精英是实现农村发展的关键少数
    二、讨论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二)城镇化进程中村庄发展与村集体经济的关系问题
        (三)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小城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问题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3)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四节 概念辨析与界定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的留英教育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留英教育
        一、 海军留英教育
        二、 其他留英教育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留英教育
        一、 北洋政府时期的留英教育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留英教育
    第三节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留英教育
        一、 建国初期留英生回国
        二、 留英教育的基本情况
        三、 留英生群体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的留英教育
    第一节 留英教育工作的启动
        一、 邓小平的指示及新时期留学工作的启动
        二、 首批留英生的派遣
    第二节 留学政策的演变
        一、 中国公派留学政策的演变及中英教育交流与合作政策的演变
        二、 英国的外国留学生政策及吸引留学生的措施
    第三节 留英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 留英教育的演变
        二、 留英学生统计
        三、 留英生的学习与生活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执行——兼述典型的留英生群体
    第一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
        一、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背景
        二、 包玉刚与“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
    第二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实施
        一、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留英生的选派
        二、 留英生群体分析
        三、 留英生的留学生涯
    第三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影响
        一、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正是这些人才提高了中国的科研水平,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留学教育模式(为以后留英教育提供了经验,加强了华人华侨的联系,发展了中英关系)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留英生与中国的高等教育
    第一节 高等院校留英生群体分析
        一、 高等院校留英生回国原因分析
        二、 高等院校留英生情况介绍及其专业分析
        三、 高等院校留英生的群体特征
    第二节 留英生群体与高校发展
        一、 留英生与学科建设
        二、 留英生与高校教学
        三、 留英生与学术研究
    第三节 留英生与大学管理
        一、 留英回国的大学领导
        二、 留英校长与高校改革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留英生与中国科技
    第一节 留英生群体的科技创业
        一、 1980 年代的科技创业
        二、 1990 年代以后的科技创业
    第二节 留英生的重要科技角色
        一、 留英生与“863”计划
        二、 留英生与“973”计划
        三、 留英生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第三节 两院院士中的留英生
        一、 具有留英背景的院士群体统计
        二、 留英院士的科技贡献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留英生与人文社会科学
    第一节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留英生
        一、 留英生学科统计分析——以学科排名靠前的大学为中心
        二、 部份优秀留英生分析
    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留英生的成就
        一、 经济学与法学
        二、 历史学与社会学
        三、 哲学、文学及其它学科
        四、 留英生与当代艺术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留英生创业
    第一节 留英生的创业轨迹
        一、 留英生的早期创业
        二、 留英生创业的新时期
    第二节 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一、 深圳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二、 中关村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三、 其它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第三节 三个典型的留英创业者
        一、 张欣:优秀的留英创业人员
        二、 沈锟:回国卖鸡的留英双硕士
        三、 隋涛:一般的留英创业者
    第四节 留英生创业的评价
        一、 社会评价
        二、 政府评价
    第五节 小结
第九章 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第一节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人际关系问题及其对策
        二、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自主创新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三、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学术腐败问题及其对策
    第二节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融资问题及其对策
        二、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创业园建设问题及其对策
    第三节 留英生面临的其它重要问题及其对策
        一、 留英生子女就学问题及其对策
        二、 留英生待业问题及其对策
    第四节 小结
第十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4)秩序空间中的仪式性乐班 ——阳高庙会中的阴阳与鼓匠(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一、史载庙会及其研究综述
    二、论文取域及其研究对象选择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部分术语界定
第二章 仪式性乐班的研究背景
    第一节 地理概述及自然生态环境
        一、研究地点之地理概述
        二、研究范围中的村落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中的庙宇分布及变迁
        一、县志及村民记忆中的庙宇分布
        二、80年代之后庙宇的重建及其分布情况
        三、庙宇型制
        四、代表性五所庙宇概述
    第三节 具有自变功能的第三领域——庙会
        一、“第三领域”阐释
        二、阳高庙会综述
第三章 乐班概述
    第一节 乐班界定
        一、阳高县辖区内音乐类班社组织概述
        二、乐班界定
        三、乐班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 阳高北部乐班分布
        一、阴阳、鼓匠的分布
        二、乐班数量变化
        三、乐班分布探析
    第三节 改弦更张中的延续与变化——乐班成员的婚姻
        一、改弦更张中的延续:20世纪初至50年代
        二、地位及身份的转变的特殊年代:50-70年代末婚姻的观念及选择
        三、改革开放时期:80年代以来的变化中的不变
    第四节 乐班的“黑话”
        一、一个并非“中国特色”的现象:黑话
        二、阳高县的乐班黑话
    第五节 乐班服饰
        一、阴阳乐班的服饰
        二、“不讲究”的鼓匠
第四章 庙会中的乐班及祈雨仪式
    第一节 庙宇与乐班的双向选择
        一、庙宇对于乐班的选择
        二、乐班对于庙宇的选择:从没有选择到有所选择
        三、庙宇对于乐班的信仰形塑
    第二节 庙会中的班社构成
        一、乐班及各类班社共筑的庙会音声环境
        二、庙会中所吸纳乐班变迁及其具体方位设置
    第三节 庙会祈雨仪式详录
第五章 乐班音乐建构
    第一节 乐班传统曲目及结构阐释
        一、传统套曲概述及地方性释义
        二、传统套曲结构
        三、阴阳与鼓匠传统套曲之比较探究
    第二节 乐班乐器择用及其变化
        一、乐班乐器构成及变化
        二、现用乐器的变化及分类
    第三节 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乐班技艺传承及演奏方式与谱本的关系
        一、草根文化的口头传统
        二、阳高北部乐班的技艺传承与谱本的关系
        三、乐班演奏特点及其与谱本的关系
        四、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乐班艺术交流语境与谱本
    第四节 多元的乐班音乐与适应性调节
        一、学界关注点的偏好
        二、多元的阳高北部乐班音乐
        三、四维体系中的乐班音乐调节
第六章 庙会·乐班·家族——链接群体仪式与家族仪式的象征文化
    第一节 多样的乐班表演场合
        一、乐班的表演场合
        二、白事中的约定俗成
    第二节 乐班庙会程序与白事程序比照
        一、庙会及白事仪式比较
        二、庙会与白事: 群体仪式与家族仪式
    第三节 链接各类文化空间的象征文化——乐班
        一、文化空间及其特性
        二、村落文化空间的两种类型: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
        三、理性建构的有序文化空间
        四、链接群体仪式与家族仪式的象征文化——乐班
第七章 庙会及乐班中被建构与反建构的女性
    第一节 庙会中的女性禁忌
        一、禁忌与女性禁忌——一个历史性及全球性的普同存在的现象
        二、庙会中的女性禁忌
    第二节 庙会与女性
        一、庙会中的女性
        二、庙宇中的女性神灵崇拜
        三、参与庙会的女性分类及其与音乐的关系
        四、乐班中的女性——以阳高县北部阴阳与鼓匠乐班为例
    第三节 庙会及乐班中的社会性别建构
        一、性别与社会性别
        二、庙会禁忌及乐班音乐建构中的社会性别
第八章 谁是乐班的恩主?——世俗化的集体经济供养模式
    第一节 庙宇经济构成与供养人
        一、阳高县庙宇经济构成基本概况
        二、庙宇音声供养人
    第二节 生活在经济供养中的乐班及其内部经济分配制度
        一、生活在庙宇经济供养中的乐班
        二、走出庙宇经济供养的乐班
        三、乐班内部经济分配制度
    第三节 乐班的“恩主”——以户为单位的世俗化集体经济供养
        一、乐班的“恩主”——以户为单位的世俗化集体经济供养
        二、作为“经济人”的乐班
        三、乐班经济关注的后续之思
第九章 后续之思——乐班:建构秩序性仪式与象征体系的中间砖石
    一、秩序空间中的仪式与象征体系
    二、秩序空间中的秩序化生存
    三、秩序空间中的中间样态
参考文献
后记

(5)传统优势企业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3.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1.3.2 案例分析与行业分析相结合
        1.3.3 系统分析方法
        1.3.4 集成分析法
    1.4 基本假设
        1.4.1 产业演进路径与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完全一致性假设
        1.4.2 企业能力重于企业资源的假设
        1.4.3 企业契约本质论假设
        1.4.4 企业资产专用性与通用性假设
        1.4.5 企业五维变量的集成假设
    1.5 框架结构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1.7 论文的不足之处
2 传统优势企业: 界定、演进与分化
    2.1 传统优势企业: 定义与特征
    2.2 传统优势企业的类型
    2.3 传统优势企业的生成与演进路径
        2.3.1 传统优势企业的生成阶段
        2.3.2 传统优势企业成长阶段
        2.3.3 传统优势企业扩张阶段
        2.3.4 传统优势企业稳步发展阶段
        2.3.5 传统优势企业的调整阶段
    2.4 传统优势企业的地位评价
        2.4.1 传统优势企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物质载体
        2.4.2 传统优势企业是社会就业和财政收入的提供主体
        2.4.3 传统优势企业是落后地区经济腾飞的物质基础
    2.5 传统优势企业的分化
        2.5.1 地区间分化
        2.5.2 行业间分化
        2.5.3 行业内分化
3 企业转型: 理论、现实与拓展
    3.1 产业经济学的分析与解释
        3.1.1 结构—行为—绩效范式
        3.1.2 衰退产业中的企业战略
    3.2 组织理论与组织学的研究成果
        3.2.1 组织理论简单的历史回顾
        3.2.2 组织衰退及其治理
    3.3 企业再造: 转型的流程视角
        3.3.1 企业再造的定义
        3.3.2 企业再造的背景和动因
        3.3.3 企业再造理论的适用对象
        3.3.4 业务流程重组——企业再造的核心
        3.3.5 流程再造的三个层面
        3.3.6 从再造到企业X再造
    3.4 企业转型: 基于集成的视角
        3.4.1 企业转型的定义
        3.4.2 企业转型——公司大变革
        3.4.3 传统优势企业转型: 一种拓展
4 复兴之路: 诱因、目标与路径
    4.1 传统优势企业转型的诱因分析
        4.1.1 经济全球化与外部推动
        4.1.2 经济转轨: 运行模式的转变
        4.1.3 科学技术: 企业转型的物质载体
        4.1.4 产业环境: 产业衰退与资源枯竭
        4.1.5 市场因素: 市场需求与市场秩序
        4.1.6 企业自身: 改制的不彻底性
    4.2 传统优势企业转型的目标定位
        4.2.1 整体目标——目标的阶段性与统一性
        4.2.2 地位目标——由传统的行政机构的附属物转变为独立的企业法人
        4.2.3 目标分解——传统优势企业转型的基本内容
    4.3 传统优势企业转型的路径分析
        4.3.1 传统优势企业路径依赖与设计
        4.3.2 传统优势企业转型的动力学分析
5 制度约束与体制转型
    5.1 产权多元化的假设与思路
        5.1.1 一股独大与产权多元化
        5.1.2 产权多元化的现状和困难
        5.1.3 多元化产权制度的设计
    5.2 债权约束与主银行制度
        5.2.1 预算软约束的创新性解释
        5.2.2 主银行制度与相机治理
        5.2.3 重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5.3 人力资本产权与契约重构
        5.3.1 人力资本置换: 资产置换的拓展
        5.3.2 信息甄别: 人力资本置换的前提
        5.3.3 要素重整: 人力资本置换的核心
        5.3.4 契约锁定: 人力资本置换的强化
    5.4 再造传统优势企业创新机制
        5.4.1 传统优势企业面临双重陷阱的原因解释
        5.4.2 再造传统优势企业创新机制的现实选择
6 功能约束与流程再造
    6.1 传统优势企业功能定位分析
        6.1.1 传统优势企业功能的复合性
        6.1.2 传统优势企业功能的冲突性
        6.1.3 传统优势企业功能分解的三大命题
    6.2 传统优势企业主辅业分离
        6.2.1 问题的提出
        6.2.2 关于主辅业资产的重新解释
        6.2.3 主辅业分离的步骤和路径
        6.2.4 主辅业分离的操作模式
        6.2.5 主辅业分离的案例剖析
    6.3 传统优势企业流程再造
        6.3.1 业务流程再造的模式创新
        6.3.2 业务流程再造案例解析——以杭钢集团为例
7 “大企业病”与组织转型
    7.1 “大企业病”: 产生与预防
        7.1.1 大企业病产生的机理分析
        7.1.2 大企业病的典型症状剖析
        7.1.3 大企业病: 治疗与克服
    7.2 “大企业病”: 组织视角的审视
        7.2.1 企业冗员较多,运作效率低下
        7.2.2 沟通链条过长,委托—代理关系复杂
        7.2.3 过细的部门分工割裂企业流程
        7.2.4 组织整体上缺乏顾客导向的思想
        7.2.5 缺乏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
    7.3 组织裂变与空间扩张
        7.3.1 组织裂变: 定义和特征
        7.3.2 组织裂变: 动力与阻力
        7.3.3 组织裂变: 物质基础与条件
        7.3.4 组织裂变: 方法和模式
        7.3.5 组织裂变与空间再造
    7.4 组织演进的趋势与流程型组织
        7.4.1 组织演进与变革的趋势分析
        7.4.2 从传统组织到流程型组织
8 产业衰退与产业转型
    8.1 产业转型与多元化路径选择
        8.1.1 产业转型的壁垒分析
        8.1.2 产业转型的适用对象
        8.1.3 产业转型的方式选择
        8.1.4 产业转型与多元化序列
        8.1.5 产业转型的风险防范
    8.2 产业深化与产业升级
    8.3 产业分解与企业共生
        8.3.1 共生理论研究成果简单回顾
        8.3.2 共生模式选择
        8.3.3 共生机制及其传导: 数学模型解释
9 成本分担与政府援助
    9.1 改革成本分担问题
    9.2 政府援助问题
        9.2.1 以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制定的援助政策
        9.2.2 以印度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政府援助
        9.2.3 我国传统优势企业转型的政策选择
10 基本结论与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扭亏解团结硕果 巩固发展铸辉煌——宣化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展三年脱困成果的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D]. 周晓瑾.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2]企业主导下的村庄再造 ——以山西ZX村为例[D]. 王铁梅. 山西大学, 2017(02)
  • [3]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D]. 赖继年. 南开大学, 2012(06)
  • [4]秩序空间中的仪式性乐班 ——阳高庙会中的阴阳与鼓匠[D]. 吴凡.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6(07)
  • [5]传统优势企业转型研究[D]. 肖丕楚. 四川大学, 2005(03)
  • [6]背水之战——记重钢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唐民伟[J]. 余新庆. 红岩, 2003(01)
  • [7]扭亏解困结硕果 巩固发展铸辉煌——宣化钢铁集团公司巩固发展三年脱困成果的调查报告[J]. 《冶金财会》编辑部、宣钢集团公司联合调查组. 冶金管理, 2002(01)
  • [8]扭亏解团结硕果 巩固发展铸辉煌——宣化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展三年脱困成果的调查报告[J]. 李沛林,高林,丁德清,张宏. 冶金财会, 2001(12)

标签:;  ;  ;  ;  ;  

扭亏为盈 凝聚硕果 巩固发展 再创辉煌——宣化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三年发展调研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