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证券市场十大预测

2003年证券市场十大预测

一、2003年证券市场十大预言(论文文献综述)

席文燕,唐建华[1](2015)在《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利测度研究》文中认为大股东追逐额外收益由来已久,国内外对于控制权私利的测度方法各有差异,至今没有统一的计量模型。本文以2007—2014年间我国上市A股股权协议转让数据为基础,采用股权交易溢价法,运用两个模型对控制权私利水平进行测度,分析了测度结果,比较了两模型测度结果之间的差异,发现这两种测度方法存在一致性。

于凌波[2](2013)在《中国基金行业品牌传播与维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基金业是一个仅有15年发展历史的行业,品牌传播历史较短,传播学界对其的关注度极低,相关研究成果几乎为空白。本文以基金行业的品牌为研究对象,在传播学和企业声誉管理相关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基金行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传播特征,对行业的品牌构建和危机中的品牌维护做了研究分析。系统研究行业近年传播中的相关数据和案例,搭建了基金品牌的评估框架,通过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理论框架阐述了不同维度基金业进行品牌传播的方式。同时也提到了基金品牌传播中经常遭遇的危机,并在声誉管理研究的范畴下提供了相关建议。文章主要分为九个章节,首章介绍了研究的缘起、意义、路径、方法以及研究中的创新和不足。其后对组织传播和声誉管理的相关文献做出综述。又回顾了我国基金行业的品牌传播历程,总结基金行业的品牌传播特性,并根据这些特性,提出品牌传播的困境;第四章从组织传播理论入手对基金业品牌传播做出构建和分析。先介绍了组织传播理论的学术范畴,随后分析组织内传播对于基金行业品牌建设的两种意义,一是组织网络建设对基金公司之间的联系的强化,二是组织文化建设对基金内部认同的提升。第五章转向基金品牌传播研究的另一个维度——组织外传播,通过解决基金公司如何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释放品牌自身的影响力等三方面的问题来分析基金公司在组织外的品牌传播。其中,每一个形式都辅之以翔实案例进行说明。第六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并构建了基金品牌的评估模型,根据模型评估中的2012年我国基金业的品牌估值情况,又通过基金品牌的股权价值和基金的销售情况予以验证,在分析量化数据的基础上,提出基金行业品牌建设与维护的可行假设。第七章重在探讨基金品牌的维护。以声誉管理的理论为根基,根据传播现状提出当前基金业面临的危机风险,发现中国基金品牌维护工作中的核心议题和期待改善的认知误区;并提出两个应对模式:与事实层面还原真相,于价值层面重建信任。第八章分享了新传播趋势下的基金品牌建设与维护的方式的新思考。主要分为三个角度,一是在媒介融合的现代环境之下,基金公司如何在整合传播意识的引导下推行传播策略;二是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之时,基金公司如何加大创新力度,推动新业务模式;三是借鉴批判传播学中的“内爆”理论,探讨基金业如何从提供符号价值向提供服务价值转变。第九章为结语,再次回顾了整个研究的脉络,提出对本研究未来继续深化的期待。总之,本文从实践从发,将近年来中国基金行业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全而整理与总结,发现中国基金品牌传播与维护工作中的核心议题和期待改善的认知误区;并就这些问题分别进行阐释解读与分析解决;力图让中国基金品牌达成组织内传播的“协同化”与组织外的“多元化”,关注危机环境下的基金品牌美誉管理,并希望在新的传播趋势下为中国基金的品牌建设与发展做出前瞻性思考。

陈丹凤[3](2012)在《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国际金融危机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国,对全球金融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我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的波及。时至今日,危机的影响也尚未完全结束。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对其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对于首当其冲的金融危机产生原因问题,大多数学者都是从货币政策、金融体系、金融监管、经济制度等外部性因素的角度去分析,对于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揭示的深度仍然不够。本文从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角度,对此次金融危机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对全球各国摆脱危机,复苏经济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对我国遵循经济规律,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入手,首先概述了虚拟资本的概念、形成、存在形式等方面内容,论述了以虚拟资本为基础的虚拟经济,从虚拟经济的概念、特点以及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的逻辑演绎等方面来阐释虚拟经济,并论证了虚拟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双重效应,然后简述了当前金融危机演化的过程,从虚拟经济视角辩证分析了当前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并指出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再结合当前国际以及中国经济受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冲击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启示,具体研究了当前金融危机对世界格局、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可能会导致我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最后基于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视角提出了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的建议: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拉动内需,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提高金融资产质量,推进金融创新稳步发展;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推动虚拟经济健康发展;增强宏观调控有效性,加大金融市场的规范力度;审慎开放资本市场,促进金融市场开放稳定有序;紧抓金融监管不放松,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建立国际金融合作机制,提高全球金融风险抵抗能力。

闫立良[4](2011)在《监管层紧锣密鼓 新退市制度越走越近》文中认为股权分置改革成功,融资融券、股指期货运行即将满一年,这两个困扰A股市场多年的制度性障碍已被清除。接下来,建立相应地制度充分发挥证券市场优胜劣汰的功能,就成为A股市场亟需解决的一个机制性问题,即完善A股市场的退市制度。 现在,几经变脸的*ST星美成为最近?

鄢显俊[5](2010)在《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革命是当代最重要的科技-产业革命,它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的美国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造着人类社会。就技术和社会互动的角度观察,在美国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是一个复杂的、与社会相互作用中展开的过程,美国社会为信息技术革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经由信息技术革命“重塑”的当代资本主义被称为信息资本主义,在其形成过程中诞生了信息垄断,它指独占信息核心技术的信息产业垄断资本、凭借其市场权力,滥用知识产权以攫取高额利润而实施的一种垄断,是当今资本主义微观经济领域最值得关注的现象,对资本主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它鞭辟入里的解剖将为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提供一扇独特的“视窗”。信息垄断起源于信息经济形成和信息产业勃兴的20世纪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信息垄断的实质是对知识的垄断,其表现形式是垄断IT核心技术。信息垄断的发展史也就是全球计算机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和CPU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的发家史,其产业代表是英特尔公司和微软公司结成的Wintel联盟。而值得警惕的“另类信息垄断”所造成的影响逐渐引起国际社会普遍担心:它有可能成为信息时代美国控制互联网“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信息垄断生态环境模型”揭示了信息垄断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它由信息垄断的产业环境、产品基础和法律环境三大要素构成。信息垄断厂商熟练地运用法律策略和无所不用其极的商业策略打压竞争并侵害消费者。为此,它遭遇了美欧日韩各国频频发起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信息垄断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对抗自己的“内生反对力量”。这就是“自由软件”运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开源软件”运动。前者坚决反对微软代表的资本主义“私有软件”制度,堪称“信息资本主义时代‘赛博空间’里空想社会主义。后者试图探索一条“自由软件”商业化运作的道路,而且获得成功,这是理想妥协于现实的必然结果。信息垄断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信息时代的特殊体现。任由信息垄断泛滥将对经济公正乃至社会公正产生重大危害。而且,作为一种超经济的、强大的“战略武器”,信息垄断还能够被广泛运用于国家利益之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除了信息垄断这一微观层面的经济现象外,还表现在中观和宏观的其他所有领域,在信息技术范式的“重塑”下,信息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表现为“创造性破坏”的多维、量化展示。除此,“数字鸿沟”代表了当代资本主义新型的两极分化。探讨国家间“数字鸿沟”的测度方法和量化表现,将更有助于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内在规律以及所蕴藏的危机。信息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信息时代最复杂的“两制”关系,其特征可用:“共时态并存中的相互借鉴与纠结发展”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信息资本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生紧密联系和互动,这种复杂关系的演进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促使这种错综复杂关系产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日愈全球化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动能所致,这是马克思早年所指的“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与传统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的确发生了诸多引人注目的新变化。但资本主义的本质依旧。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两大本质特征仍旧如故,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即商品生产无所不在;第二,社会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榨取剩余价值。综合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解读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必须看到,“两个必然”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而“两个决不会”则强调了不同社会生产方式更替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总之,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有长足的发展空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是:以变化的眼光看待变化本身。信息技术革命开启了人类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变迁历程。运用ORBICOM提供的测量方法,通过多维度量化考察中国特色的信息化进程,比较它与信息资本主义的差距及中国的追赶特点。可以看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创的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是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中超常规发展的典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应对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典型代表的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中国的国策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彭春来,朱宝琛[6](2010)在《2010年半年盘点 本报“十大股市预言”相继验证》文中指出2010年被经济界公认为“最复杂的一年”。无论国内经济走势和宏观调控,还是国际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动向,都存在诸多变数,其中很多因素往往相互冲突。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究竟如何应对2010年复杂的局面,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为一份财经专业日报,证券日报把“及时回答?

孙明[7](2010)在《试述我国政府对股市的宏观调控》文中指出本文以政府与股市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政府股市宏观调控为主线,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入手,由浅入深的分析了政府与股市的关系,指出政府是股市制度的设计者、股市市场机制的建设者、股市运行的监管者、市场失灵的纠正者。并指出政府股市宏观调控分为两个层次即政府监管与政府调控,明确政府监管和政府调控概念的同时,强调政府对于股市宏观调控的影响及其意义,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选择2007年至2008年政府对中国股市的行政干预的典型案例,结合K线技术分析理论详细解析政府对股市的监管和调控,由于中国股市发展仅仅二十年,所以其政府宏观调控模式尚不成熟,所以本文对比国内外政府调控股市的轨迹,选择了国际上典型的三种模式即以美国股市为代表的自由调控模式、以香港股市为代表的政府适当干预模式、以中国股市为代表的封闭垄断管制模式。并从理论上探索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的最佳临界点,在对国际股市宏观调控机制和模式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股市监管与调控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包括股权分置改革后大小非解禁问题、基金制度不规范问题、新股发行制度问题、缺乏价值投资的上市公司问题、机构操纵股价问题、证券交易印花税不合理问题、单边市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同时,针对问题列举了完善中国股市的政策建议,包括建立做市商制度、改革基金公司管理费计提制度、实行分层市值配售的新股发行制度、鼓励红筹股回归、加大监管与处罚力度、建立所得税为主的税收体系、推出股指期货与平准基金。最后在总结部分明确本文的观点,就是政府对于股市的宏观调控,是让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充分发挥作用,但当出现市场失灵时,政府应该及时介入,以确保股市的正常发展。

洪志勇[8](2010)在《融资融券风险法律控制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融资融券风险作为研究对象,从比较法的角度对美国、日本、台湾地区、英国和香港融资融券风险法律控制的经验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中又以美国、日本和台湾地区为主。本文首先在对融资融券及其风险的一般理论深度分析的基础上,引出融资融券风险控制的法价值取向并进行实证研究,进而借鉴国外融资融券风险法律控制经验,提出构建我国融资融券风险法律控制框架。按照论述的逻辑体系,本文共分四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和广阔的角度阐释了融资融券的界定、功能、法律运作机理、法律关系以及进行了风险理论分析。第二章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融资融券风险法律控制的法价值取向,并实证分析了融资融券风险法律控制。第三章主要从比较法的角度分别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融资融券风险法律控制经验进行了研究,而又主要考察了美国、日本和台湾地区。在比较分析中,笔者紧密跟踪最新理论成果和最新立法状况,进而得出自己的理解和启示。第四章在以本文第二章法价值取向以及第三章所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和启示为基础,提出构建我国融资融券风险法律控制框架。

宋岩[9](2009)在《解读《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特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1月1日,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联合主办的国内首家“跨地区、跨媒体”的财经日报——《第一财经日报》重磅改版,从原来的周五报改版为周六报。与此同时,坚持了多年的周报《21世纪经济报道》在历经周二报、周三报之后,也几乎同时改版为周五报,跻身于日报行列,另外,《华夏时报》也开始转型,正如《21世纪经济报道》主编刘洲伟所说“2008年,财经报纸开始了真正的较量”。从2004年至今,《第一财经日报》已经走过了将近五年的时光,而在这五年中,从最初的业界学界对“财经日报化”的质疑,到今天实实在在的成绩,尤其是老牌报纸的“日报化”倾向,都表明《第一财经日报》的方向是正确的,目标是可实现的。那么作为财经纸媒的后起之秀,《第一财经日报》到底具备哪些与众不同之处,特色又在哪里?我们深知:内容为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报纸质量。而该报在与《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实力强大的财经报纸的殊死较量中,主要靠的就是自身的报道特色。本文以权威的市场内容、高端主流的受众定位,以及权威、独立、责任、专业等与时俱进的办报理念为依托,主要从多、快、独,以及国际化、人性化、重视公司新闻和文化副刊等方面阐述了该报的报道特色。任何事物都不是尽善尽美的,都存在着不足,《第一财经日报》在读者定位、数据运用、公司新闻、报道真实性等方面存在着软肋,这些都需要改进,而作者通过总结借鉴,从扩大受众群体、准确适度使用数字、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文章的写作中,作者运用《第一财经日报》的具体版块作论据进行论证,并在其中穿插了与《21世纪经济报道》的比较,主要运用定量统计、例证和对比的手法,完成了论文的写作。

本报记者 郑严[10](2009)在《本报2009年中国股市十大预言反响强烈》文中研究指明证券日报1月6日刊出的《2009年中国股市十大预言》激起强烈反响。当天,包括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经济网等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均在首页予以刊载。《十大预言》并跻身昨日新华网财经频道阅读排行第二名。 《2009年中国股市十大预言》是在总结2008年证券市场?

二、2003年证券市场十大预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证券市场十大预言(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利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控制权私利的理论框架
三、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利的实证研究
    1. 两模型简介
    2. 样本选择标准
    3. 样本描述
    4. 控制权私利的测度及分析
四、结论与展望

(2)中国基金行业品牌传播与维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路径与方法
        1.3.1 研究路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组织传播理论文献综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现状
        2.1.3 研究方法综述
        2.1.4 研究成果与局限分析
    2.2 声誉管理理论综述
        2.2.1 企业声誉与品牌资产概念
        2.2.2 声誉管理的特性
        2.2.3 声誉管理的相关模型
        2.2.4 声誉管理的评价方式
3 大众传播对基金品牌构建的影响
    3.1 基金品牌框架与基金品牌要素
    3.2 中国基金品牌传播发展历程
    3.3 行业特性导致基金业对大众传播的依赖
        3.3.1 影响因素单一,品牌传播高度依赖业绩信息
        3.3.2 产品专业性强,品牌传播高度依赖大众化媒体
        3.3.3 基金传播内容及方式受到监管方限制,自主发挥空间较小
4 基金品牌的组织内传播
    4.1 组织传播理论概述
        4.1.1 组织传播的发展
        4.1.2 组织传播的学术传统
    4.2 强化“联系”——基金品牌的组织网络传播
        4.2.1 组织网络传播的内涵与特征
        4.2.2 基金品牌的组织“联系”建构
        4.2.3 基金行业的组织网络传播
    4.3 提升“认同”——基金品牌的组织文化传播
        4.3.1 组织文化传播的内涵与分类
        4.3.2 基金品牌的文化“认同”建构
    4.4 汇添富基金组织内传播的案例分析
        4.4.1 利用组织内传播强化汇添富文化
        4.4.2 适度的仪式提升组织内传播的深度
        4.4.3 强化群体意识和整体规范
5 基金品牌的组织外传播
    5.1 精准定位——基金品牌的媒体投放
        5.1.1 基金品牌的消费者分析
        5.1.2 基金品牌媒体策略
        5.1.3 基金媒体投放方案分析
    5.2 凸显个性——基金品牌的跨界传播
        5.2.1 跨界传播思潮
        5.2.2 鹏华基金的跨界活动创新传播
    5.3 弘扬公益——社会责任传播
        5.3.1 公益营销思潮
        5.3.2 基金品牌社会责任管理
        5.3.3 兴业全球基金的社会责任实践案例分析
6 基金品牌传播效果评估的解析
    6.1 研究方法与指标说明
        6.1.1 研究原则与对象
        6.1.2 研究方法与指标
        6.1.3 统计说明
        6.1.4 计算公式
    6.2 2012中国基金品牌传播研究结果
        6.2.1 2012年全景品牌评估体系基金品牌综合评价评级结果
        6.2.2 2012年基金公司营销绩效结果
        6.2.3 2012年基金公司股权价值统计结果
    6.3 2012中国基金品牌研究结果分析
        6.3.1 基金品牌量化分析总结
        6.3.2 基金品牌传播与维护的可行性思路
7 声誉管理框架下的基金品牌危机应对
    7.1 声誉管理模型对基金品牌维护的启发
        7.1.1 平稳度过危机是企业实现有效声誉管理的重要环
        7.1.2 声誉管理模型下如何应对危机
    7.2 基金业品牌传播危机分析
        7.2.1 基金行业负面信息传播概况
        7.2.2 基金行业负面信息传播月度数据分析
        7.2.3 媒体发布基金负面信息排序分析
        7.2.4 基金公司敏感信息传播量排序
        7.2.5 敏感信息传播主题方向
        7.2.6 敏感信息传播涉及媒体报道篇数
        7.2.7 敏感信息传播媒体报道特征
        7.2.8 基金经理敏感事件是基金品牌传播核心危机
    7.3 基金品牌传播危机应对
        7.3.1 危机应对方式
        7.3.2 基金品牌传播危机事件案例分析
        7.3.3 基金品牌传播危机事件应对
8 新传播趋势下的基金品牌建设与维护思考
    8.1 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整合传播
        8.1.1 传播缔造基金品牌全息化传播攻势
        8.1.2 基金品牌的整合传播策略
        8.1.3 天弘基金整合传播案例分析
    8.2 整合传播促进基金品牌建设
        8.2.1 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营销与传播
        8.2.2 积极寻找跨界巨头联手推动业务新模式
    8.3 基于批判传播的基金品牌反思
        8.3.1 “内爆”之下的声誉探寻
        8.3.2 从“符号价值”到“服务价值”的蜕变
结语及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3)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国际金融危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2章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
    2.1 虚拟资本理论的渊源和概念
    2.2 虚拟资本的形成
        2.2.1 资本产生的前提:货币的出现
        2.2.2 虚拟资本产生的前提:生息资本的产生
        2.2.3 虚拟资本产生的重要条件:信用制度
    2.3 虚拟资本的存在形式
        2.3.1 资本证券化形式
        2.3.2 信用形式
        2.3.3 土地资本形式
第3章 以虚拟资本为基础的虚拟经济
    3.1 虚拟经济的概念
    3.2 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的逻辑演绎
    3.3 虚拟经济的特征
    3.4 虚拟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
        3.4.1 正面效应
        3.4.2 负面效应
第4章 虚拟经济过度发展与当前金融危机的成因
    4.1 当前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
        4.1.1 危机发生阶段
        4.1.2 危机发展阶段
        4.1.3 危机深化阶段
        4.1.4 危机尾声阶段
    4.2 当前金融危机的成因
        4.2.1 起点:美国房地产市场虚拟化过度
        4.2.2 直接原因:虚拟资本过度扩张
        4.2.3 重要原因: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4.2.4 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5章 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启示
    5.1 当今金融危机的影响
        5.1.1 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5.1.2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5.1.3 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5.2 可能导致我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因素
        5.2.1 内部因素
        5.2.2 外部因素
    5.3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5.3.1 房地产市场需要政府适度的政策性干预
        5.3.2 过度负债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
        5.3.3 应严格监管金融衍生品的过度投机
        5.3.4 货币政策的目标不能局限于控制通胀
        5.3.5 坚持对货币汇率进行管理,推行利率市场化
        5.3.6 提高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
第6章 马克思虚拟资本视角下金融危机的防范和应对
    6.1 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拉动内需,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6.2 提高金融资产质量,推进金融创新稳步发展
    6.3 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推动虚拟经济健康发展
    6.4 增强宏观调控有效性,加大金融市场的规范力度
    6.5 审慎开放资本市场,促进金融市场开放稳定有序
    6.6 抓住金融监管不放松,积极防范金融风险
    6.7 建立国际金融合作机制,提高全球金融风险抵抗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问题的缘起和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研究的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及内涵
        (二) 信息技术革命促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三) 垄断理论的争鸣及信息产业的垄断现象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革命
        (二) 信息化、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
        (三) 资本主义、信息资本主义与信息垄断
    四、研究的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一) 研究的难点
        (二)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与信息垄断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信息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历史原因
        一、信息技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科技-产业革命
        二、信息技术革命的社会历史原因:基于SST理论的分析
    第二节 信息垄断的历史进程
        一、信息垄断前史——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萌芽
        二、信息垄断的萌芽——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迅速发展阶段
        三、信息垄断的形成与发展——信息经济基本形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第二章 信息垄断的产业代表及"另类信息垄断"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产业代表:"Wintel联盟"
        一、何谓Wintel联盟
        二、信息垄断暨Wintel联盟的特征
    第二节 值得警惕的另类"信息垄断":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
        一、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的含义
        二、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所面临的压力及其变革
第三章 信息垄断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产业环境:信息产业及其加速度规律
        一、"摩尔定理"(Moore's law)揭示信息产业的加速度规律
        二、"摩尔定理"(Moore's law)对信息垄断的意义
    第二节 信息垄断的产品基础:信息产品的诸多特性
        一、信息产品的生产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
        二、信息产品能够对用户产生极强的"锁定"(Lock-in)效应
        三、信息产品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四、信息产品具有"网络效应"
    第三节 信息垄断的法律环境:严密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一、美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简介
        二、美国在全世界率先开启对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的先河
第四章 信息垄断厂商的市场策略及其与反垄断调查的博弈
    第一节 信息垄断厂商的法律策略:用"知识产权的大棒"维护垄断
        一、计算机软件保护肇始之作:盖茨"致计算机爱好者的公开信"
        二、专利权从来都是英特尔克敌制胜的不二法宝
        三、微软的全球反盗版行动
    第二节 信息垄断厂商的商业策略:"知识霸权"主宰下的赢家通吃
        一、"捆绑"(Bundling)策略
        二、OEM策略
        三、"歧视性价格"策略
        四、"标准战争"
    第三节 信息垄断与反垄断调查的博弈:魔道相长的激烈对抗
        一、美国反垄断法律制度与微软、英特尔遭遇的反垄断调查及诉讼
        二、欧盟、韩国和中国台湾针对微软、英特尔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
第五章 信息垄断的内生反对力量、本质及危害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内生反对力量
        一、"自由软件"运动:信息资本主义时代"赛博空间"里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从"自由软件"到"开源软件"的嬗变:自由精神如何不被商业湮灭
    第二节 "开源软件"对微软垄断的挑战及微软的应对
        一、"万圣节文档":微软内部机密备忘录
        二、"开源软件"反抗微软垄断的苦斗及初现的曙光
    第三节 信息垄断的本质及危害
        一、信息垄断的本质
        二、信息垄断的危害
第六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塑"及其新型的两极分化
    第一节 信息技术范式对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塑"
        一、信息技术革命促使技术经济范式向信息技术范式转型
        二、信息技术范式框架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创造性破坏"的一般描述
        三、信息资本主义新变化种种:"创造性破坏"的多维、量化展示
    第二节 信息资本主义新型的两极分化:"数字鸿沟"
        一、"数字鸿沟"及其测量模型
        二、信息资本主义"数字鸿沟"的种种量化表现
        三、各国"信息状态"暨"数字鸿沟"的演进比较
第七章 信息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节 共时态并存中相互借鉴与纠结发展的"两制"关系
        一、"两制"关系发展的关键历史阶段A-B(1975-1979)
        二、"两制"关系深入、全面且曲折发展的历史阶段B-E(1992-2008)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一、中国特色信息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二、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与当代资本主义信息化的综合比较
        三、信息化进程中的当代资本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节 当代中国应对信息技术革命挑战的方略
        一、创新型国家与与国家创新体系
        二、中国特色的主创新道路及国家创新体系
结束语
    一、全文总结
    二、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试述我国政府对股市的宏观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政府与股票市场的基本关系
    1.1 政府与市场的基本关系
    1.2 政府与股票市场的关系
        1.2.1 政府是股市制度的设计者
        1.2.2 政府是股市市场机制的建设者
        1.2.3 政府是股市运行的监管者
        1.2.4 政府是市场失灵的纠正者
第2章 政府对股市的监管与调控
    2.1 政府监管与调控的概念及关系
    2.2 政府监管和调控必要性的理论依据
        2.2.1 来自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依据
        2.2.2 来自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依据
        2.2.3 来自转轨经济学的理论依据
    2.3 股市宏观调控两个层次——政府监管与政府调控
第3章 国内外政府监管与调控模式及作用分析
    3.1 以美国股市为代表的市场自由调控模式
    3.2 以香港股市为代表的政府适度干预模式
    3.3 以中国股市为代表的封闭垄断管制模式
第4章 从技术分析角度考察政府对股票市场的监管与调控
第5章 中国政府监管和调控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与对策
    5.1 中国股市监管和调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5.1.1 股权分置改革后遗症显现,大小非解禁对二级市场冲击过大
        5.1.2 基金制度不规范,对股市起到助涨助跌作用
        5.1.3 股票市场发行制度不规范,发行当日股价容易被爆炒
        5.1.4 缺少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市场投机气氛较浓
        5.1.5 庄家机构人为操纵股价,利用信息和资金优势,破坏公平交易制度
        5.1.6 证券交易印花税不合理,提高股市交易成本,不利于股市流通性
        5.1.7 单边市场,只有单边做多才会产生赚钱效应,极易出现暴涨暴跌现象
    5.2 加强与完善政府对股市监管与调控的对策
        5.2.1 建立做市商制度,对大小非解禁股票实施托管,防止股价大起大落
        5.2.2 改革基金公司管理费计提制度,取消基金股票仓位限制
        5.2.3 新股发行制度实行分层市值配售制
        5.2.4 鼓励红筹股回归A股市场,加大现金分红比例,提倡价值投资理念
        5.2.5 加大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
        5.2.6 证券交易印花税向所得税转变,建立以所得税为主的税收体系,加强股市流通性
        5.2.7 推出股指期货和平准基金,烫平股市巨烈波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履历

(8)融资融券风险法律控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有关本选题的学术文件评析
    三、本论文研究方法
第一章 融资融券及其风险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融资融券的理论概述
        一、融资融券的界定与功能
        二、融资融券的法律运作机理
        三、融资融券中的法律关系分析
    第二节 融资融券风险理论分析
        一、融资融券不可回避之风险——证券市场固有风险
        二、融资融券风险的诱因——整体性失范与信用的缺失
        三、融资融券中具体的风险类型
第二章 融资融券风险控制法价值取向及实证研究
    第一节 融资融券风险控制法价值取向
        一、建立和维护金融秩序与安全
        二、实现自由和公平
        三、投资者利益优位
    第二节 融资融券风险法律控制实证研究
        一、融资融券风险法律控制必要性
        二、融资融券风险法律控制实证分析
第三章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融资融券风险法律控制
    第一节 美国市场化授信法律控制
        一、融资融券的演化路径
        二、美国融资融券风险法律控制体系与具体要求
        三、美国市场化授信法律控制评析
    第二节 日本集中授信法律控制
        一、日本融资融券的历史演进
        二、融资融券风险法律控制架构
        三、融资融券风险法律控制体系和具体措施
        四、日本集中授信法律控制评价
    第三节 我国台湾地区双轨制授信法律控制
        一、台湾地区融资融券的发展历程
        二、融资融券风险法律控制体系与具体措施
        三、台湾地区双轨制授信法律控制启示
    第四节 英国、香港融资融券风险法律控制
        一、英国融资融券风险法律控制
        二、香港融资融券风险法律控制
    第五节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融资融券风险法律控制之比较
第四章 我国融资融券风险法律控制框架之构建
    第一节 我国融资融券的发展
        一、融资融券法律禁止阶段
        二、融资融券法律制度建设阶段
    第二节 我国开展融资融券风险判定
        一、我国证券市场处于临界状态的突破
        二、脆弱的法律制度基础潜伏着交易风险
    第三节 构建我国融资融券风险法律控制框架
        一、框架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二、融资融券风险法律控制具体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解读《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残酷竞争中坚持走"日报路线"
    1.1 《第一财经日报》的生存态势
    1.2 新兴财经类报纸的内涵
第2章 与时俱进的理念定位
    2.1 全国性、市场化、权威、主流的定位
        2.1.1 权威的市场内容
        2.1.2 高端主流的受众
    2.2 权威、独立、责任、专业的编辑理念
        2.2.1 权威
        2.2.2 独立
        2.2.3 责任
        2.2.4 专业
    2.3 商业改变世界的办报理念
第3章 符合现代人口味的报道特色
    3.1 报道迅速及时
        3.1.1 整体报道维度
        3.1.2 具体报道维度
    3.2 信息量大,报道领域广
        3.2.1 报纸信息量很大
        3.2.2 报道领域广泛
    3.3 做精独家新闻和特色版块
        3.3.1 做多独家新闻
        3.3.2 写作视角独特
        3.3.3 发布股价指数,开创国内先河
    3.4 立足国内,放眼世界
    3.5 彰显人文关怀
    3.6 重视公司新闻
    3.7 做强文化副刊
第4章 探索持续发展的路径
    4.1 探索中存在软肋
        4.1.1 目标读者狭窄
        4.1.2 数据过多且缺乏必要的解读
        4.1.3 失实报道概率出现过高
    4.2 多方面寻求解决途径
        4.2.1 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扩大受众群体
        4.2.2 化繁为简,准确适度使用数字
        4.2.3 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2003年证券市场十大预言(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利测度研究[J]. 席文燕,唐建华. 商场现代化, 2015(17)
  • [2]中国基金行业品牌传播与维护研究[D]. 于凌波. 武汉大学, 2013(12)
  • [3]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国际金融危机问题研究[D]. 陈丹凤. 武汉工程大学, 2012(02)
  • [4]监管层紧锣密鼓 新退市制度越走越近[N]. 闫立良. 证券日报, 2011
  • [5]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 鄢显俊. 云南大学, 2010(08)
  • [6]2010年半年盘点 本报“十大股市预言”相继验证[N]. 彭春来,朱宝琛. 证券日报, 2010
  • [7]试述我国政府对股市的宏观调控[D]. 孙明. 大连海事大学, 2010(09)
  • [8]融资融券风险法律控制比较研究[D]. 洪志勇.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1)
  • [9]解读《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特色[D]. 宋岩. 河北大学, 2009(03)
  • [10]本报2009年中国股市十大预言反响强烈[N]. 本报记者 郑严. 证券日报, 2009

标签:;  ;  ;  ;  ;  

2003年证券市场十大预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