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等离子环境中尘粒的平衡势

彗星等离子环境中尘粒的平衡势

一、EQUILIBRIUM POTENTIAL OF DUST GRAINS IN COMETARY PLASMA ENVIRONMENTS(论文文献综述)

陈秀慧[1](2019)在《星际空间中的碳尘埃》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天体物理学、天体化学乃至天体生物学中备受关注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即为星际尘埃研究。我们对星际尘埃的组成、尺寸和形状信息的了解并不充分。得益于观测手段特别是空间红外观测的改善,尘埃模型能和观测数据交互比较,使人们对星际尘埃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本文集中研究星际碳质尘埃,特别是星际石墨烯,并将模型预测的碳质尘埃光谱特征与天文观测结果对比,探究二者之间的联系。碳是宇宙中第四丰富的元素,碳质尘埃是星际尘埃的主要组成之一。我们调研大量文献和资料,发现碳质尘埃如石墨、纳米金刚石、多环芳香烃、富勒烯、氢化非结晶碳等尘埃微粒在星际空间广泛存在,它们是星际消光2175 A驼峰、星际红外辐射谱带、星际弥散吸收带等光谱特征的最可能载体。富勒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是星际物理与化学的新的热点,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星际石墨烯可能是形成富勒烯的重要中间产物。我们加入5 ppm石墨烯C24后的硅酸盐-石墨-PAHs尘埃模型可以与DIRBE、FIRAS和IRTS观测吻合很好,从理论上证明了星际空间中可能存在纳米尺寸的石墨烯碳结构,丰富了星际碳质尘埃的种类,并对之前的研究者提出的星际石墨烯猜想做了更深入的探究。我们从大质量恒星形成区 Sgr B2(R.A.(J2000)=267°.05855 和 Decl.(J2000)=-28°.01479)红外光谱中发现和证认了可能的C24辐射:这一区域同时在~6.637,9.853和20.050 μm处有红外辐射,这与理论预言的C24的三个红外辐射特征符合;同时,在该区域还发现了可能的C60辐射。这一区域处于被大质量星或星团加热的暖尘埃环境中,与WISE斑成协,靠近电离氢区候选体IRAS 17450-2759,因此我们认为该区域可能的C24辐射很可能与恒星形成活动相关。碳纳米管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呈现出强烈的光学跃迁,与星际弥散带载体应该具有的光学特性有所契合,研究碳纳米管将有助于对星际弥散带载体的证认。因此我们试图使用DDSCAT方法计算(5,0)碳纳米管的吸收截面。此种碳纳米管共有四个峰值吸收截面,其波长分别为:0.3 μm,0.5 μm,0.9 μm和2.9 μm。吸收截面的峰值波长会随着管长的增加而向红端移动。当管长达到23个碳原子时,在~2.9 μm处有一个非常强的峰,这一峰值会随着偶极子数目的增加而减小,同时,随着偶极子数目的增加,吸收截面的峰值波长会向蓝端移动。碳纳米管在~0.3和~0.9 μm处的特征吸收截面可能可用于计算星际碳纳米管的丰度上限。

李嘉巍,李中元[2](2004)在《空间尘埃的充电过程及与等离子体参数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考虑了地球附近的彗星、行星环、行星际介质等空间尘埃等离子体环境中尘埃颗粒的充电问题.应用典型的空间尘埃等离子体参数,计算了不同种类的尘埃颗粒,以及不同等离子体成分下等离子体中尘粒的平衡电势,得到了尘埃颗粒的平衡电势与尘埃等离子体成分、温度,及其他等离子体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李嘉巍,李中元[3](2003)在《空间尘埃等离子体充电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等离子体中的尘埃颗粒会被充电。有很多种充电机制可以使尘粒带电,在本文所考虑的地球附近的彗星以及行星环等空间尘埃等离子环境中,起主要作用的充电电流是:电子附着电流、离子附着电流和入射电子引起的二次电子发射电流。带电尘粒作为一种新的等离子体组分,会加入到等离子体的集体作用当中,产生许多宏观效应。例如,带电尘粒的运动会受到电磁场的作用,同时,也

李中元[4](2001)在《空间尘埃动力学的研究动向》文中指出讨论了空间尘埃动力学的特性,特别是空间尘埃等离子体的充电、波动和不稳定性现象以及它们在太阳系中的一系列表现.

石志东,李中元[5](2000)在《太阳系中彗星和行星环尘埃等离子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综述回顾尘埃等离子体中尘埃充电和尘埃等离子体波动等问题的研究工作 ,并分析讨论行星环、彗星大气中与尘埃等离子体有关的若干现象。

石志东,李中元[6](2000)在《太阳系中彗星和行星环尘埃等离子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回顾尘埃等离子体中尘埃充电和尘埃等离子体波动等问题的研究工作 ,并分析讨论行星环、彗星大气中与尘埃等离子体有关的若干现象。

二、EQUILIBRIUM POTENTIAL OF DUST GRAINS IN COMETARY PLASMA ENVIRONMEN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QUILIBRIUM POTENTIAL OF DUST GRAINS IN COMETARY PLASMA ENVIRONMENTS(论文提纲范文)

(1)星际空间中的碳尘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星际尘埃与气体的发现
    1.2 尘埃简介
    1.3 探测手段
    1.4 星际碳尘埃及其重要性
    1.5 本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星际碳尘埃与天文观测
    2.1 星际消光
        2.1.1 尘埃的吸收、散射和消光
        2.1.2 选择消光与一般消光
        2.1.3 洛伦兹模型
        2.1.4 星际消光与R_v
        2.1.5 星际消光与尘埃成分
        2.1.6 2175 A消光驼峰
        2.1.7 星际消光与尘埃尺寸
    2.2 星际偏振
        2.2.1 非球状粒子的光学性质
        2.2.2 偏振观测
        2.2.3 偏振与尘粒排列
        2.2.4 星际偏振与尘埃尺寸
    2.3 星际弥散带与碳尘埃
        2.3.1 星际弥散带
        2.3.2 星际消光与星际弥散带的相关性分析
        2.3.3 远紫外消光与星际弥散带的相关性分析
    2.4 3.4μm红外吸收与星际碳尘埃
    2.5 星际红外辐射与碳尘埃
        2.5.1 大尺寸颗粒的平衡温度
        2.5.2 星际尘埃的随机加热和温度涨落
        2.5.3 星际红外辐射的载体
        2.5.4 UIR辐射谱带与PAHs
        2.5.5 中红外辐射与星际纳米金刚石
        2.5.6 21μm和30μm尘埃特征的载体
        2.5.7 红外辐射的理论分析及与尘埃的关系(红外辐射的微观图像)
    2.6 小结
第3章 尘埃模型
    3.1 核-幔模型
    3.2 多孔尘埃模型
    3.3 硅酸盐-石墨-PAHs模型
        3.3.1 尘粒组成
        3.3.2 硅酸盐尘粒的光学特性
        3.3.3 碳质尘粒的光学特性
        3.3.4 星际辐射场
        3.3.5 大尺寸粒子的平衡温度与极小尺寸尘粒的随机加热
        3.3.6 尘粒的尺寸分布
        3.3.7 PAH的电离
        3.3.8 模拟红外光谱
        3.3.9 模型和观测的辐射谱
        3.3.10 纳米硅酸盐粒子与PAH粒子
    3.4 尘埃模型检验
    3.5 小结
第4章 星际空间中的石墨烯
    4.1 星际空间中的石墨烯与富勒烯
    4.2 富勒烯和石墨烯的形成
        4.2.1 氢化无定形碳的光化学过程
        4.2.2 PAH分子的光化学过程
    4.3 星际石墨烯的丰度
        4.3.1 星际石墨烯的介电函数
        4.3.2 石墨烯的吸收截面
        4.3.3 星际石墨烯的消光曲线
        4.3.4 星际石墨烯的红外辐射及丰度
    4.4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SgrB2中可能的石墨烯红外辐射
    5.1 背景介绍
    5.2 数据获取
    5.3 结果与讨论
        5.3.1 SgrB2中可能探测到的C_(24)红外光谱
        5.3.2 C_(24)辐射与恒星形成活动的关系
    5.4 小结
第6章 星际空间中的碳纳米管
    6.1 碳纳米管与其他星际碳物质的相关性
    6.2 碳纳米管的光谱特性
        6.2.1 碳纳米管的吸收截面
        6.2.2 碳纳米管的红外辐射特征
    6.3 星际空间中的碳纳米管
    6.4 讨论与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太阳系中彗星和行星环尘埃等离子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等离子体中尘埃的带电问题
    1.1 基本充电机制
    1.2 尘粒电荷的平衡解
    1.3 多尘粒情形
2 带电尘粒的受力与运动
    2.1 带电尘粒的受力
    2.2 行星磁层中带电尘粒的运动
    2.3 彗星大气中带电尘粒的运动
    2.4 行星环轮辐结构的形成
3 尘埃等离子体中的集体效应
    3.1 尘埃等离子体波动的研究
    3.2 尘埃等离子体波动的束流不稳定性
4 讨 论

(6)太阳系中彗星和行星环尘埃等离子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等离子体中尘埃的带电问题
    1.1 基本充电机制
    1.2 尘粒电荷的平衡解
    1.3 多尘粒情形
2 带电尘粒的受力与运动
    2.1 带电尘粒的受力
    2.2 行星磁层中带电尘粒的运动
    2.3 彗星大气中带电尘粒的运动
    2.4 行星环轮辐结构的形成
3 尘埃等离子体中的集体效应
    3.1 尘埃等离子体波动的研究
    3.2 尘埃等离子体波动的束流不稳定性
4 讨 论

四、EQUILIBRIUM POTENTIAL OF DUST GRAINS IN COMETARY PLASMA ENVIRONMENTS(论文参考文献)

  • [1]星际空间中的碳尘埃[D]. 陈秀慧. 湘潭大学, 2019(12)
  • [2]空间尘埃的充电过程及与等离子体参数的关系[J]. 李嘉巍,李中元. 空间科学学报, 2004(05)
  • [3]空间尘埃等离子体充电机制研究[A]. 李嘉巍,李中元. 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2003
  • [4]空间尘埃动力学的研究动向[J]. 李中元. 天文学进展, 2001(02)
  • [5]太阳系中彗星和行星环尘埃等离子体研究[J]. 石志东,李中元.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2000(S1)
  • [6]太阳系中彗星和行星环尘埃等离子体研究[J]. 石志东,李中元.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2000(S1)

标签:;  ;  ;  ;  ;  

彗星等离子环境中尘粒的平衡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