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哈盆地大南湖凹陷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分析

吐哈盆地大南湖凹陷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分析

一、吐哈盆地大南湖凹陷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鑫石[1](2019)在《松辽盆地泰康地区砂岩型铀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辽盆地西北部泰康地区是松辽盆地油气藏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同时是砂岩型铀矿重点勘查地区,已发现多个铀矿工业孔,具备良好的找矿潜力。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勘查基础上,通过光(薄)片观测,XRF、ICP-MS等分析对泰康地区重点钻孔的含矿层砂岩的砂体特征、围岩蚀变、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并与前人的研究成果相结合,总结了铀成矿过程中的元素迁移规律,探讨了构造背景、物源环境,成矿流体的性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目的层砂岩碎屑成分主要有石英、长石和岩屑,含有少量重矿物,多为锆石和金红石。岩屑主要按照母岩性质可分为:火山岩岩屑、沉积岩-变质沉积岩岩屑,且前者大于后者,部分样品可见到少量的中-酸性深成岩和变质岩的岩屑,研究区目的层砂岩在埋藏之后到成矿期之前,遭受过多种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等。泰康地区目的层砂岩组分中SiO2、Al2O3、K2O等从围岩到铀矿石含量逐渐减少,而CaO、MgO、MnO等元素的含量从围岩到铀矿石为升高趋势,说明在矿化过程中,Si、Al等元素迁出,Ca、Mg等元素随流体迁入,发生了水解作用。矿石中主要富集的元素有:Pb、Rb、Ba、Hf、U、Mo;Mo、Cr、Rb、Ba、Ga元素与U的相关系数相对较高,其中Mo、Cr与U呈正相关,Rb、Ba、Ga元素与U呈负相关;从围岩到铀矿石U、Mo、Cr、V等元素趋于富集,而Ba及高场强元素Zr、Hf、Nb、Ta相对亏损。砂岩整体的δEu和δCe值波动较小,没有表现出明显的Eu异常或Ce异常,黄色砂岩到铀矿石LREE逐渐降低,HREE由黄色砂岩到铀矿石趋于富集,可以较好的指示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形式与大陆地壳完全一致,成矿流体表现出壳源性质,受地幔影响较小,具有低温热液流体特征。通过研究区砂岩的镜下特征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判断,砂岩物源区构造背景主要为活动大陆边缘,个别为大陆岛弧,碎屑岩物源主要来自成熟的岩浆弧和不成熟的大陆边缘岩浆弧,可能为研究区西部蚀源区中发育的铀含量偏高的中生代火山岩、海西期及燕山期花岗岩。

许强,秦明宽,黄少华,杨烨,李娟,刘章月,何中波,郭强,宋继叶[2](2019)在《库车坳陷西段北部单斜带早中侏罗世沉积相特征及其与铀成矿关系》文中研究指明库车坳陷西段北部单斜带为向南倾的构造单斜带,早中侏罗世沉积了一套河-湖碎屑沉积体。下侏罗统塔里奇克组、阿合组、阳霞组和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为灰色含煤岩系,是砂岩型铀成矿有利层位。通过实测剖面、钻孔分析,识别出5类沉积相: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沼泽、湖。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砂体发育,隔水层稳定,泥-砂-泥结构好,为砂岩型铀成矿有利相带;辫状河隔水层不发育,泥-砂-泥结构差,不利于砂岩型铀成矿;沼泽、湖砂体不发育,不利于砂岩型铀成矿。

鲁超[3](2019)在《二连盆地巴彦乌拉铀矿田构造控矿机制和成矿模式》文中指出运用多种地质指标分析二连盆地中部铀矿田沉积期和关键成矿期的铀成矿控制因素,从同沉积期构造和成矿期构造入手,分析断拗转换期特征及其构造控制砂体发育机制,分析成矿期构造反转和剥蚀作用对铀成矿的约束并分析其规律。总结铀矿带内多个矿床的成因及联系,建立构造控制下的铀成矿模式。为揭示一种新的铀成矿模式和丰富砂岩型铀矿地质理论奠定基础,对扩大寻找同类型铀矿有重要意义。1.研究认为,二连盆地中部经历了早-中侏罗世裂陷期、晚侏罗世-阿尔善组Ⅰ幕断陷期、腾格尔组-赛汉塔拉组Ⅱ幕断陷期、晚白垩裂后热沉降期和古近系-新近系裂后期四大演化阶段。赛汉塔拉组处于腾格尔-赛汉期裂陷Ⅱ幕的末期——断拗转换期,此阶段是重要构造转型阶段,具有微弱断陷、对称性沉积、低可容空间、快速充填转变为超覆沉积以及物源体系由侧向转变为纵向的特征,控制了大规模赛汉塔拉组冲积-河流、大型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铀成矿砂体的发育。二连盆地中部主要发育单断式形成的断超型和断翘型构造样式,串联式A类型的构造地貌是具备发育砂体的优势地貌条件。2.通过岩石地层学特征、区域岩石地层结构特征、生物地层学时代判别、古地磁学综合和层序地层学综合分析判别巴彦乌拉铀矿田产铀层位为赛汉塔拉组,巴彦乌拉铀矿田主要层位为赛汉塔拉组上段,认为赛汉塔拉组下段和赛汉塔拉组上段均为一个三级层序。识别出3个一级标志层与5个二级标志层。3.通过系列砂分散体系图的编制,揭示了二连盆地中部赛汉塔拉组的“带状”砂体是多个物源体系的组合;赛汉塔拉组“带状”砂体是遭受剥蚀残留下来的砂体;多个“侧向”物源实际上是“带状”砂体主要的物源方向,并非“侧向补给”物源;赛汉塔拉组多物源和剥蚀残留特点实际上反映了整个二连盆地赛汉塔拉组的特点;“侧向”物源与轴向砂体重叠的区域是成矿的重要部位。在赛汉塔拉组内部,通过岩心、测井、地震剖面等沉积成因标志的分析,赛汉塔拉组上段主要发育有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4.二连断陷盆地在下白垩统赛汉塔拉组沉积之后,既有整体抬升剥蚀,又发生主干断裂的正反转,是剥蚀残留盆地。在巴彦乌拉地区赛汉塔拉组遭受了强烈剥蚀,在残留赛汉塔拉组中发育潜水-层间氧化带并发育铀矿化。巴彦乌拉地区反转断裂对铀矿化的主要贡献在于其使断裂一侧形成构造斜坡,且大规模的赛汉塔拉组上段砂体暴露地表遭受剥蚀,形成完整的铀成矿系统和铀矿化。5.巴彦乌拉地区具有工业价值的铀矿体产出于赛汉塔拉组上段低位体系域,少量发育于赛汉塔拉组下段层序。巴彦乌拉地区赛汉塔拉组上段发育三个小层序。铀矿化主要集中在小层序Ps1和Ps2内。根据砂分散体系图和砾岩厚度图反映的规律,最佳铀成矿部位为砂体变细变薄,含砂率值变化,岩性由粗变细的变异部位。巴彦乌拉矿床及外围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在其内部能识别出主要辫状分流河道、次要辫状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矿床内工业铀矿孔主要分布在主要辫状河道与次要辫状分流河道交汇部位。6.巴彦乌拉矿床与后期抬升和构造反转形成的构造斜坡和剥蚀作用导致的潜水-层间氧化带有关。晚白垩-始新世时期目的层赛汉塔拉组遭受剥蚀时间长,风化剥蚀和淋滤作用强度大,造成大面积的剥蚀带和潜水-层间氧化带的形成。赛汉塔拉组内部,铀的沉淀与有机质、黄铁矿等还原介质有关,砂岩型铀矿的主要载体为砂体粒度孔隙以及有机质的吸附。工业矿孔的分布区域与赛汉塔拉组下段的煤层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巴彦乌拉矿床主要干酪根类型为Ⅲ型和Ⅳ型,应为陆地生植物成因,具有较低的S含量,没有油气上溢带来有机质参与成矿的特征,因此巴彦乌拉矿床主要的还原介质应来自地层本身。砂体的非均质性以及由沉积环境相变导致的还原介质变化是形成铀矿化的最根本因素。7.巴彦乌拉地区在成矿期(K2-E1),赛汉塔拉组地层整体接受剥蚀,由于F1断裂反转造成赛汉塔拉组上段大面积的砂体出露地表,发育潜水-层间氧化带并成矿。在经历了沉积间断之后,古近系始新统伊尔丁曼哈组(E2y)泥岩沉积覆盖上去,起到保矿作用。

徐强[4](2018)在《沉积型铀矿成矿的构造控制及物理模拟研究 ——以脑木根和呼仁布其凹陷为例》文中提出沉积型铀矿的形成取决于铀源、铀的迁移、沉淀、富集和保存诸条件的耦合及其合理的配置关系,受控于区域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本文以我国北方重要的沉积型铀矿赋存区域-二连盆地为例,选取其中代表性的富铀凹陷-脑木根及呼仁布其凹陷作为重点目标研究区,在盆地变形特征、组合规律和构造演化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揭示了盆地构造形成机制及主控地质因素,进一步结合钻孔资料及样品分析测试、富铀凹陷地震剖面的地质分析、构造沉降史分析和构造平衡剖面恢复,系统研究了脑木根及呼仁布其凹陷构造变形特征、构造-沉积演化史和铀矿化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建立了典型凹陷的构造-沉积控铀模式。(1)二连盆地早白垩世裂陷的动力来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诱导的弧后扩张及欧亚大陆板块底部地幔热作用,盆地早白垩世形成了串联式、并联式、斜列式及交织式等4类形式复合的断陷。二连盆地基底地层平均铀含量高,为盆地铀矿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铀源。盆地沉积盖层中白垩系为沉积主体,下白垩统赛汉组为铀矿层的主要发育层位。(2)应用物理模拟方法分析和研究了二连盆地中生代构造变形主控因素,提出伸展作用是盆地中生代构造变形的主要控制因素,二连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主要源于NW315°-SE135°向的张应力作用,同沉积作用和伸展速率为次要控制因素。伸展方向(等同于斜度角的变化)控制了裂陷内部断层的走向,斜度角决定了裂陷带的平面几何形态,小斜度角,形成了狭窄的正向裂陷,大斜度角,形成宽缓的斜向裂陷。伸展速率控制了裂陷内部次级断裂的形成,并影响到裂陷的规模;同沉积作用促进了内部次级断层的发育。(3)富铀凹陷构造特征分析揭示了含铀地层发育及分布过程受同沉积断层控制明显,富铀凹陷具有地堑式、半地堑式构造样式,主干断层倾角较大。构造沉降史和构造平衡剖面分析结果表明,富铀凹陷构造演化经历了裂陷期、断拗转换期、裂后热沉降期三个演化阶段,铀成矿作用主要受控于断拗转换期及裂后热沉降期。(4)基于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了脑木根和呼仁布其凹陷含铀地层的层序地层格架,含铀地层发育河流、三角洲、湖泊3大沉积相类型,包括5种沉积亚相及8种沉积微相,划分出2个可在横向上对比的三级层序单元,建立了不同层序格架下沉积体系配置关系,揭示了沉积体系的迁移规律。发现铀矿层主要发育在低位体系域及湖侵体系域,认为初始湖泛面附近是铀矿化作用发生的重要时期。含矿目的层赛汉组包括砾岩、砂岩型,粉砂岩、泥岩型和煤岩型3种铀矿化岩相类型。脑木根凹陷铀矿化类型为潜水氧化叠合沉积成岩型,呼仁布其凹陷铀矿化类型为潜水-层间氧化带叠合沉积成岩型。(5)揭示了不同凹陷含铀岩系及铀矿化层的分布规律,地堑式凹陷铀矿化层主要分布在凹陷腹地,半地堑式凹陷铀矿层主要分布在构造缓坡带,认为构造变形控制因素、湖平面变化速率、沉积环境、相分异度是铀矿成矿主要控制因素,构建了典型凹陷构造-沉积控铀模式。

聂逢君,张成勇,姜美珠,严兆彬,张鑫,张进,乔海明,周伟[5](2018)在《吐哈盆地西南缘地区砂岩型铀矿含矿目的层沉积相与铀矿化》文中研究表明吐哈盆地铀矿找矿工作因十红滩矿床的发现而取得了重要突破,之后又在八仙口、苏巴什等地区相继找到了铀矿体与铀矿化.尽管矿床的发现带来了与铀矿化有关的研究工作不断深入,然而,矿床层间渗入氧化成矿作用的关键控制因素——沉积相与微相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通过分析盆地的构造演化、钻孔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分析,识别出含矿目的层西山窑组(包括一段、二段、三段)主要形成于辫状三角洲环境.西山窑组一段、三段沉积于辫状三角洲平原环境,而最为重要的含矿层——西山窑组二段则沉积于辫状三角洲前缘相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等微相.镜下鉴定结果表明,目的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次要为岩屑长石砂岩.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铀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独立铀矿物,即沥青铀矿和含钛铀矿物.连井剖面对比研究表明,含铀含氧流体自南东向北西方向迁移,形成的铀矿体主要为板状和卷状.沉积相、微相与铀矿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铀矿化发育在辨状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与河口坝微相环境,或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与分流间湾微相接触界面附近的岩石中,沉积相(或微相)界面是控制铀矿化的关键因素.

蔡旭森[6](2018)在《吐哈盆地长流水地区沉积特征与铀成矿条件分析》文中提出吐哈盆地从地貌上来看位于天山山脉中间,夹持于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吐哈盆地南缘同时具备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形成的构造-沉积环境和后生氧化作用成矿条件。近几年,核工业生产单位对吐哈盆地东部南缘的长流水地区,进行了重点探索。本文以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为指导,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镜下鉴定和钻孔资料分析,对吐哈盆地东部南缘长流水地区岩石学和沉积相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钻孔资料和氧化带分布,取得了以下认识: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岩心编录,采集样品,并进行镜下鉴定研究。认为研究区内目的层砂岩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从Dickinson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研究区物源主要存在于切割岛弧和过度弧,认为研究区物源来盆地南缘,同时发现样品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都偏低,反映出近物源快速沉积的特点。通过砂岩孔隙度、渗透率、粒度数据分析结合镜下观察,认为研究区孔隙度连通性很好,目的层沉积物大致处于初步固结阶段,渗透率总体>0.3m/d,有利于承压地下水在其间的径流和层间氧化作用的发育,即有利于成矿。通过研究区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数据,结合伊犁盆地南缘进行对比得出,其成矿环境大体相同,为原生灰色地球化学带,具有较高的还原容量,是形成砂岩型铀矿床理想的地球化学类型。通过对研究区沉积相分析,绘制了区内单井、连井剖面沉积微相图、砂体厚度等值线图、砂地比等值线图和沉积相平面图,认为长流水地区主要的含矿层位中下侏罗统西山窑组主要沉积环境为辫状河环境。通过对研究区的构造背景条件、氧化带发育条件、水动力条件、异常与矿化特征等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区成果,认为研究区具有良好的铀成矿条件。

丁波[7](2017)在《蒙其古尔铀矿床烃类逸散过程中流—岩反应及与铀成矿关系》文中指出本文以水成铀矿成矿理论为指导,采用岩石地球化学、油气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低温热年代学等方法,结合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取样测试及综合分析等工作,以含矿目的层砂岩蚀变特征为切入点,系统研究蒙其古尔铀矿床烃类逸散过程中流-岩反应及与铀成矿的关系。蒙其古尔铀矿床含矿目的层砂岩中与铀矿化有关的成岩蚀变主要有黏土化、碳酸盐化、硅化及金属矿化,其中以黏土化蚀变为主;烃类逸散过程中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地质响应主要有成岩蚀变响应、元素地球化学响应、有机响应,并详细的研究了成岩蚀变矿物成因、期次及与铀成矿的关系:其中高岭石为表生条件下的大气降水淋滤与成岩有机酸性流体综合作用的产物,与铀矿化除了存在直接吸附、间接还原关系,还存在成因上的联系;黄铁矿根据其形成过程可分草莓状/胶状与立方体两类,均具有生物成因特征,与铀矿物在空间分布上关系密切,能为后期铀的沉淀富集提供了还原剂;碳酸盐胶结物存在三期,分别是同沉积泥晶状碳酸盐胶结物、与硫酸盐还原作用有关的泥晶-亮晶碳酸盐胶结物、与有机质脱羧基作用有关的亮晶碳酸盐胶结物,局部与铀矿物共生,成因上与铀矿物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创新的将质量平衡理论引入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精确厘定流体-岩石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同分带的元素迁移及其与蚀变矿物的关系。蒙其古尔铀矿床含矿目的层成岩阶段可划分为同生成岩阶段、早成岩阶段A、B期、中成岩阶段A期及表生成岩阶段,总体经历了弱酸性→酸性-碱性过渡→酸性→碱性→酸性-碱性过渡、氧化→弱还原→氧化-还原过渡→还原增强→氧化-还原过渡的成岩环境的演化过程,此过程对铀离子的迁移与富集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蒙其古尔铀矿床成矿流体具有低温、盐度跨度大、中等密度及多期成矿流体叠加等特征;主要由盐水(无机)和烃类流体(有机)两部分组成,其中无机流体为大气降水性质的表生水,有机烃类流体为含矿层有机质(煤)脱羧基作用产生的有机酸及热催化降解产生的CH4(煤层气),铀矿体及成岩蚀变矿物皆为含矿层在成岩过程中有机-无机流体、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以含矿目的层埋藏演化为主线,系统的阐述了流体活动与构造演化、成岩蚀变、铀成矿之间的时空配置关系。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认为蒙其古尔地区含矿目的层经历了大致6阶段的热演化历史:1)侏罗纪含矿目的层的快速沉积埋藏增温阶段;2)早白垩世含矿目的层快速抬升剥蚀冷却阶段;3)晚白垩世-渐新世含矿目的层快速沉积埋藏增温阶段;4)早中新世含矿目的层的快速冷却剥蚀阶段;5)晚中新世含矿目的层的缓慢沉积埋藏增温阶段;6)上新世以来的含矿目的层快速抬升剥蚀冷却阶段。基于与烃类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测温研究,初步厘定了该区煤层气规模逸散的时间及期次,主要为71Ma、15Ma、1 Ma;在此基础上,结合铀成矿年代学研究,总结了该区构造演化-烃类逸散-铀成矿的时间序列,以时间为主线,将蒙其古尔铀成矿分为4个阶段:预富集阶段(J1-2)、层间氧化带大规模发育阶段(K2-E3)、主成矿阶段(N1)、叠加改造矿阶段(N2-Q),并建立了蒙其古尔地区构造演化-烃类逸散-层间氧化耦合铀成矿模式。

伍皓[8](2016)在《滇西户撒盆地新近系芒棒组潜在储铀层沉积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铀矿资源量不甚丰富,节能减排与核电发展的需要加剧了对铀矿资源的需求。砂岩型铀矿因具有资源量大、开发成本低、污染小的特点,是目前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勘探开发的主要铀矿类型。针对该类型铀矿,以煤田钻井资料的二次开发利用为主要技术方法的全新的“煤铀兼探”勘查思路,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砂岩型铀矿找矿的热潮。滇西地区铀矿资源较为丰富,其间的户撒盆地褐煤钻井资料详实。本项目以户撒盆地“煤铀兼探”工作为依托,首次提出砂岩型铀矿“潜在储铀层”的概念,即煤田勘探钻孔测井资料中自然伽马值显示高于50γ(或3.5PA/kg或150api或12.6纳库(n-C)/Kg小时)所对应的砂岩、砾岩,筛选出主要赋存在芒棒组一段—三段中的潜在储铀层40层;同时以岩心分析为主,结合剖面露头观察等方法,在深入分析芒棒组一段—三段沉积相特征的基础之上,厘定了潜在储铀层的沉积相类型。研究认为芒棒组一段—三段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相与湖泊相4种沉积相及10种亚相18种微相,潜在储铀层主要为受控于芒棒组一段—三段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及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等相带沉积的河道砂体;通过单井沉积相分析与连井沉积相对比分析,同样在初步恢复芒棒组一段—三段沉积相带展布的基础上,大致确定了其潜在储铀层的空间分布。研究认为,芒棒组一段—三段缓坡带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相,陡坡带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相,中部凹陷带发育滨浅湖相,以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相带展布面积最广;户撒盆地潜在储铀层可能主要分布于盆地陡坡的扇三角洲前缘,及缓坡带的冲积扇河道砂体中。在以上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本文综合构造背景与盆地演化、古气候、铀源、水文地质、岩性、岩相特征及深部铀矿化信息等成矿条件分析认为,户撒盆地具有较好的砂岩型铀矿成矿潜力。盆地主攻层位应为芒棒组一、二段,主攻沉积相带应首选陡坡带扇三角洲平原、前缘亚相,其次为缓坡带冲积扇扇根、扇中亚相,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尤其是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带则当谨慎部署勘探。

林鑫[9](2015)在《东天山荒漠戈壁多元素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对比解析》文中研究指明荒漠戈壁覆盖区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景观条件,长期以来是地球化学勘查工作的难点之一。随着国内外一些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在该类地区相继被发现,人们逐渐将其视为能够发现巨型隐伏矿床的最具潜力地区之一。因此,发展适宜有效的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成为研究焦点。为避免风成沙与盐磐层的干扰,前人开发了表层粗粒风化岩屑(-4-+20目)与细粒沉积物(-120目)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本文以粗粒级区域化探扫面数据和细粒级深穿透地球化学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数据体系(统计参数特征、多元统计及空间变异分析)、地球化学体系(采样介质、制备与分析、质量控制)与地质体系(区域成矿建造模型、遥感ETM+地貌模型、ASTER数字高程模型)对上述两种方法展开对比研究,以发现各自的数据结构特征与空间分布模式,进而建立荒漠戈壁地球化学调查体系、数据处理及地质解译技术。研究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风成沙在大于830μm与小于96μm的粒级中所占比例极低,九成以上风成沙集中于120-830μm,其中最为“活跃”的集中于300μm左右(±100μm)。因此粗粒风化岩屑与细粒沉积物不受风成沙物质的干扰,均为指示地质和成矿作用的有效采样介质。此外,两套方法在高灵敏度与高精度多元素分析方法、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下获取的数据质量可靠且可对比。(2)基本统计参数显示多数元素含量(Ag、Co、Cr、Cu、Mn、Mo、Ni、Pb、Sr、Th、W、 Zn、 Al、Ca、Fe、Mg、K与Na)在粗粒风化岩屑与细粒沉积物中并无明显差异。Au、U、Li、 As与Sb在粗粒岩屑中贫化,而在细粒沉积物中富集,Hg呈相反趋势。主成分分析显示两组数据在与金、铀成矿有关的主成分上有明显差异。代表金成矿主成分中粗粒风化岩屑为Au-As-Sb组合,而细粒沉积物为Au-U-Li-As-Sr-Ca组合;代表铀成矿的U-Mo-Na元素组合仅在细粒沉积物出现。这是由于区域化探仅体现了出露的韧性剪切带型与岩浆热液型金矿成矿,除上述信息外,深穿透同时还涵盖了盆地隐伏Au、U成矿信息。空间变异分析显示所有主成分均在近EW向上空间连续性较好,近SN向上连续性较差,这与区域地质高度吻合。总体上细粒沉积物具有更好的空间连续性,易于在荒漠戈壁覆盖区超低密度-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中发现异常。(3)与基性-超基性元素有关的、与酸性岩浆岩(主要为花岗岩)风化过程有关的主成分的空间分布模式在两组数据中分别呈现了惊人的相似性,其空间分布模式与区域地质建造、地形地貌特征十分吻合。基性-超基性元素(主要为Co, Cr、Ni、Cu、Fe、Mn、Mg与Zn)和酸性岩浆岩风化过程有关的元素(主要为Th、Pb、W、K与U)在粗粒风化岩屑与细粒沉积物中的高度相似指示这些元素在上述两种介质中地球化学继承的稳定性。(4)与金成矿有关的主成分空间分布模式在两种介质中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在基岩出露和半出露区,这两种介质对韧性剪切带型与岩浆热液型金矿成矿建造所表现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一致的。而在烟墩-哈密与鄯善泥质平原覆盖区细粒沉积物还捕获了可能在地气与地下水作用下沿隐伏断裂迁移至地表的深部Au矿化信息,形成两处Au的地球化学省。(5)与盆地砂岩型铀矿有关的主成分(U-Mo-Na)仅存在于细粒级沉积物中,并在烟墩-哈密、鄯善与吐鲁番圈定三处U-Mo地球化学省。水成铀矿成矿理论指示深部U矿化信息可在地下水作用下沿断裂迁移至地表被细粒沉积物吸附。由于吐哈盆地为泥质平原,因此无法采集粗粒岩屑样品。(6)统计参数特征、多元统计分析、空间变异特征与分布模式的剖析指示两组数据具有“既相似,又差异”的特征,细粒沉积物具有比粗粒岩屑更为丰富的地质信息。粗粒岩屑主要是继承了基岩原地物理风化产物,而细粒沉积物不仅继承了原地基岩物理和化学风化产物,还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覆盖层下方迁移上来的成矿元素。因此,粗粒岩屑只含有“浅源”基岩风化信息,细粒沉积物则包含了“浅源”基岩风化与“深源”迁移的双重信息。据此本文建立了荒漠戈壁地球化学样品信息量概念模型,细粒级沉积物具有全景观(盆地、山间覆盖区和基岩出露区)的适用性,但在基岩区信息相对要弱一些;而粗粒岩屑仅适用于基岩出露和半出露区,但信息强度大。经典统计学、多元统计学与地质统计学能够进行有效的数据挖掘,区域地质模型、遥感ETM+地貌模型与ASTER数字高程模型的综合运用可以更好地展现化探数据的地质解译。

辛秀[10](2014)在《和什托洛盖盆地西山窑组砂岩岩石学特征及其铀富集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和什托洛盖盆地侏罗系西山窑组的岩石学特征及其铀富集规律为研究对象,应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岩石全分析等手段,对研究区不同地球化学分带中砂岩的蚀变矿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与国内典型砂岩型铀矿床进行对比,总结岩石学特征与铀矿化的关系,为和什托洛盖盆地成矿条件分析及成矿预测提供依据。通过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得出西山窑组的蚀变种类主要为粘土化及少量的褐铁矿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粘土矿物种类按相对百分含量由高到低,主要为高岭石、蒙皂石、绿泥石及少量的伊利石;根据高岭石和蒙皂石在不同亚带中的相对百分含量变化特征,得出西山窑组从氧化带→过渡带→原生带,水介质环境是从碱性向酸性,再向弱酸性过渡。利用主量元素分析手段,得出西山窑组过渡带的还原性较强,其次是原生带;过渡带的粘土含量及粘土作用介于氧化带和原生带之间;U与Na2O的正相关性最好,与TiO2和Al203的负相关性最好,表明西山窑组铀的富集与斜长石的含量有较密切的关系,较高含量的粘土矿物不利于铀的富集。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西山窑组铀在氧化带中发生了部分迁移,并在过渡带中发生了富集;元素Re明显在过渡带中与U伴生,元素Bi、W、Ba、Sb、Mo、Ni、Cr均在过渡带中与U有不同程度的伴生,其它微量元素没有呈现出良好的分带性;元素Re与U的相关系数最高,其次是元素Mo及W、Tl。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西山窑组砂岩的稀土元素分配曲线整体呈右倾模式,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但变化平缓。Eu呈负异常,Ce异常不明显;氧化带中的稀土元素有所亏损,随着流体迁移,稀土元素出现流失现象;氧化带的稀土元素分馏程度最高,而原生带的稀土分馏程度最低。综合分析和什托洛盖盆地侏罗系西山窑组的岩石学特征,得出研究区具有与典型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相似的铀富集规律。

二、吐哈盆地大南湖凹陷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吐哈盆地大南湖凹陷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松辽盆地泰康地区砂岩型铀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意义
    1.2 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2 区域地质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2.1 基底
        2.2.2 盆地盖层
    2.3 区域构造
        2.3.1 基底构造
        2.3.2 盖层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3 成岩地质特征
    3.1 构造条件
    3.2 地层
    3.3 岩相学特征
        3.3.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3.2 岩石学基本特征
        3.3.3 成岩作用主要类型
        3.3.4 成岩演化
        3.3.5 成岩序列
4 元素地球化学
    4.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1 泰康地区目的层主量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4.1.2 主量元素变化规律及地质意义
        4.1.3 风化作用特征
    4.2 微量元素特征
        4.2.1 微量元素富集特征
        4.2.2 微量元素与U的相关性分析
        4.2.3 微量元素变化规律
    4.3 稀土元素特征
        4.3.1 稀土元素含量特征
        4.3.2 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特征
5 物源分析及铀成矿作用
    5.1 构造背景及物源分析
    5.2 元素地球化学与铀成矿作用
        5.2.1 微量元素与铀成矿作用
        5.2.2 稀土元素与铀成矿作用
    5.3 沉积环境与铀成矿作用
        5.3.1 沉积相与铀成矿作用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库车坳陷西段北部单斜带早中侏罗世沉积相特征及其与铀成矿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地层及岩石特征
3 沉积相
    3.1 辫状河
    3.2 辫状河三角洲
    3.3 曲流河三角洲
    3.4 沼泽
    3.5 湖
4 沉积演化
5 沉积相与砂岩型铀成矿关系
6 结论

(3)二连盆地巴彦乌拉铀矿田构造控矿机制和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与关键问题
        1.2.1 研究进展
        1.2.2 存在的问题
        1.2.3 本文主要创新点
    §1.3 论文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构造特征
    §2.1 二连盆地构造背景
        2.1.1 二连盆地发育的板块构造特征
        2.1.2 二连盆地构造特征
    §2.2 多幕裂陷作用特点
        2.2.1 二连盆地多幕裂陷作用识别标志
        2.2.2 马尼特坳陷多幕裂陷阶段划分
        2.2.3 幕式沉降和沉积充填响应
    §2.3 巴彦乌拉铀矿田构造特征
第三章 巴彦乌拉铀矿田层序地层研究
    §3.1 二连盆地中新生代沉积盖层
    §3.2 赛汉塔拉组岩石地层与生物地层
        3.2.1 岩石地层特征
        3.2.2 生物地层学时代判别
    §3.3 巴彦乌拉铀矿田赛汉塔拉组层序地层划分
        3.3.1 主要界面
        3.3.2 赛汉塔拉组地层对比标志层
        3.3.3 层序地层单元全新划分与对比
        3.3.4 赛汉塔拉组层序地层格架
    §3.4 巴彦乌拉地区赛汉塔拉组空间展布规律
第四章 巴彦乌拉铀矿田砂分散体系和沉积体系分析
    §4.1 砂体空间形态
        4.1.1 砂体厚度空间展布特征
        4.1.2 含砂率空间展布特征
        4.1.3 古物源体系
    §4.2 砂体成因解释
        4.2.1 含铀层系成因标志及典型沉积体系
        4.2.2 赛汉塔拉组上段沉积体系域重建
    §4.3 沉积体系垂向发育特征
第五章 巴彦乌拉铀矿田铀成矿作用的构造驱动机制
    §5.1 构造演化控制了目标层砂体的发育
        5.1.1 断拗转换期背景
        5.1.2 二连盆地断拗转换期构造地貌恢复
        5.1.3 断拗转换期构造地貌对砂体发育控制作用讨论
    §5.2 构造反转与铀成矿关系
        5.2.1 构造反转及剥蚀作用
        5.2.2 构造反转识别
        5.2.3 构造反转为铀成矿提供有利条件
        5.2.4 构造反转对地层的改造
    §5.3 构造反转对成矿流体的控制作用
        5.3.1 氧化作用期次和铀成矿年龄
        5.3.2 氧化带发育样式与反转构造及剥蚀作用关系
        5.3.3 流体驱动成矿机制
第六章 巴彦乌拉铀矿田铀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
    §6.1 铀迁移的动力——区域构造事件
    §6.2 铀成矿作用的地层约束
    §6.3 层间氧化带控矿
    §6.4 砂体非均质性与铀矿化
        6.4.1 垂向非均质性与铀矿化
        6.4.2 砂体平面非均质性与铀成矿关系
        6.4.3 砂体非均质性与铀矿化关系模型探讨
    §6.5 铀成矿年龄
    §6.6 铀沉淀机制
    §6.7 铀成矿模式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沉积型铀矿成矿的构造控制及物理模拟研究 ——以脑木根和呼仁布其凹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方案
    1.5 创新点
    1.6 论文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构造特征
    2.3 地层特征
    2.4 小结
3 盆地中生代构造物理模拟研究
    3.1 研究思路
    3.2 模型设计及参数确定
    3.3 实验过程及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4 富铀凹陷中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
    4.1 富铀凹陷构造特征
    4.2 构造沉降史
    4.3 富铀凹陷构造演化
    4.4 小结
5 富铀凹陷铀储层沉积特征及演化
    5.1 沉积相及沉积体系
    5.2 层序地层格架及演化
    5.3 层序-古地理恢复
    5.4 铀矿成矿地质特征
    5.5 小结
6 铀成矿的地质控制与成矿模式
    6.1 富铀凹陷铀矿层发育规律
    6.2 铀矿成矿的地质控制
    6.3 典型凹陷构造-沉积控铀模式
    6.4 铀成矿远景区预测
    6.5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吐哈盆地西南缘地区砂岩型铀矿含矿目的层沉积相与铀矿化(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1.1 大地构造与构造单元
    1.2 地层与岩性
    1.3 铀源岩石学
2 目的层沉积相与微相
    2.1 辫状三角洲平原相
    2.2 辫状三角洲前缘相
    2.3 滨浅湖
3 目的层岩石学
4 铀矿化与铀矿体
5 讨论与结论
    5.1 铀源
    5.2 沉积相、微相与铀成矿关系
    5.3 成矿时代与水动力条件
    5.4 研究区勘探潜力
    5.5 结论

(6)吐哈盆地长流水地区沉积特征与铀成矿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目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2 吐哈盆地铀矿地质研究
        1.2.3 吐哈盆地沉积相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2 盆地基底构造
        2.2.1 大地构造位置
        2.2.2 构造单元划分
    2.3 盆地基底
        2.3.1 盆地基底结构
        2.3.2 盆地基底断裂
        2.3.3 盆地盖层断裂
        2.3.4 盆地基底断块
    2.4 盖层岩性
    2.5 研究区地质概况
        2.5.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5.2 长流水地区目的层构造特征
        2.5.3 研究区目的层结构特征
        2.5.4 研究区目的层岩相古地理特征
3 砂岩岩石学与物性特征
    3.1 成分与结构特征
        3.1.1 碎屑
        3.1.2 填隙物特征
        3.1.3 结构特征
        3.1.4 Q-F-L三角图解分析
        3.1.5 Qm-F-Lt三角图解分析
    3.2 目的层砂体孔隙度与渗透率
        3.2.1 成岩作用
        3.2.2 孔隙度与渗透率
    3.3 目的层还原剂类型与分析
        3.3.1 目的层碎屑类型
        3.3.2 目的层元素含量分析
        3.3.3 吐哈盆地南缘与伊犁盆地南缘元素对比分析
4 长流水地区沉积相分析
    4.1 沉积相识别
        4.1.1 岩石颜色标志
        4.1.2 沉积构造标志
    4.2 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4.2.1 冲积扇沉积
        4.2.2 辫状河沉积
    4.3 垂向沉积序列
    4.4 连井剖面特征
    4.5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5 铀成矿条件分析
    5.1 成矿作用
    5.2 铀源条件
    5.3 构造与水动力条件
        5.3.1 构造条件
        5.3.2 水动力条件
    5.4 氧化带发育与异常特征
    5.5 找矿思路与找矿方向
        5.5.1 找矿思路
        5.5.2 找矿方向
6 结论
参考文献

(7)蒙其古尔铀矿床烃类逸散过程中流—岩反应及与铀成矿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2 伊犁盆地研究现状
        1.2.3 烃类逸散过程中流体-岩石反应研究现状
        1.2.4 烃类对铀成矿的作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盆地地层
        2.2.1 盆地基底特征
        2.2.2 盆地盖层
    2.3 盆地构造特征
        2.3.1 区域构造格架
        2.3.2 断裂构造
        2.3.3 褶皱构造
    2.4 盆地构造演化
    2.5 铀矿化特征
    2.6 盆地烃源岩特征
3 矿区地质
    3.1 构造位置
    3.2 地层及砂体发育
    3.3 层间氧化带分带特征
    3.4 铀矿化特征
        3.4.1 矿石特征
        3.4.2 矿体特征
    3.5 有机质特征
4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地质响应
    4.1 成岩蚀变响应
        4.1.1 成岩蚀变类型
        4.1.2 蚀变矿物成因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
        4.1.3 蒙其古尔铀矿床成矿机理
    4.2 元素地球化学响应
        4.2.1 质量平衡理论、方法及应用
        4.2.2 元素质量迁移计算
        4.2.3 元素质量迁移规律及其与蚀变矿物的关系
    4.3 有机响应
        4.3.1 含矿目的层中酸解烃特征
        4.3.2 含矿目的层中饱和烃的色谱特征
5 流体活动及其成岩成矿效应
    5.1 流体包裹体特征
        5.1.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1.2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
        5.1.3 流体包裹体成分
    5.2 流体性质
    5.3 流体组分及来源
    5.4 流体活动及其成岩成矿响应
        5.4.1 成岩阶段与成岩序列
        5.4.2 流体活动的成岩成矿响应
6 蒙其古尔地区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史
    6.1 磷灰石裂变径迹原理及应用
    6.2 磷灰石裂变径迹在研究伊犁盆地南缘构造演化中的应用
    6.3 蒙其古尔地区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史
        6.3.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6.3.2 年龄数据分析
        6.3.3 热演化史模式
    6.4 蒙其古尔地区烃类逸散的时间及期次研究
        6.4.1 流体包裹体间接定年原理及应用
        6.4.2 烃类逸散的时间及期次厘定
        6.4.3 煤层气逸散与铀成矿的关系
7 蒙其古尔铀矿床构造演化-烃类逸散-层间氧化耦合铀成矿模式
8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8)滇西户撒盆地新近系芒棒组潜在储铀层沉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第一节 构造背景及演化
    第二节 盆地概况
    第三节 基底与盖层特征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芒棒组潜在储铀层的厘定
    第一节 “潜在储铀层”的定义
    第二节 盆地潜在储铀层的厘定
    第三节 盆地验证钻孔靶区圈定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芒棒组潜在储铀层沉积特征
    第一节 潜在储铀层沉积相类型
    第二节 潜在储铀层空间展布规律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与找矿方向浅析
    第一节 户撒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分析
    第二节 户撒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方向探讨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论
    第一节 主要研究认识
    第二节 成果及创新点
    第三节 存在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东天山荒漠戈壁多元素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对比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荒漠戈壁区域地球化学勘查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与成矿
    第一节 地层
    第二节 区域构造
    第三节 岩浆岩
    第四节 构造演化与成矿
    第五节 成矿建造与典型矿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荒漠戈壁覆盖区特征
    第一节 荒漠戈壁自然地理
    第二节 Landsat ETM+遥感地貌模型
    第三节 ASTER数字高程模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东天山区域地球化学勘查
    第一节 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
    第二节 深穿透地球化学调查与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区域地球化学数据特征
    第一节 数据预处理
    第二节 统计分布概述
    第三节 多元统计特征
    第四节 空间结构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区域地球化学空间分布模式
    第一节 基性-超基性元素
    第二节 酸性岩浆岩风化
    第三节 金成矿作用
    第四节 盆地隐伏铀成矿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荒漠戈壁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讨论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旳学术论文

(10)和什托洛盖盆地西山窑组砂岩岩石学特征及其铀富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蚀变研究现状
        1.2.3 和什托洛盖盆地铀矿地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手段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
    2.2 地层
    2.3 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史
    2.4 水文地质特征
第3章 砂岩的岩石学及其蚀变矿物的矿物学特征
    3.1 砂岩的岩石学与矿物学特征
    3.2 蚀变矿物的矿物学特征
        3.2.1 粘土蚀变
        3.2.2 褐铁矿化
        3.2.3 碳酸盐化
        3.2.4 黄铁矿化
第4章 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4.1 常量元素特征
    4.2 微量元素特征
        4.2.1 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4.2.2 微量元素与 U 的相关性
        4.2.3 微量元素的古水介质分析
    4.3 稀土元素特征
        4.3.1 稀土元素配分模式
        4.3.2 稀土元素的物源分析
        4.3.3 稀土元素的古水介质分析
    4.4 蚀变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铀富集规律
第5章 与典型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对比
    5.1 粘土矿物特征对比
    5.2 常量元素特征对比
    5.3 微量元素特征对比
    5.4 稀土元素特征对比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四、吐哈盆地大南湖凹陷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松辽盆地泰康地区砂岩型铀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D]. 李鑫石.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2]库车坳陷西段北部单斜带早中侏罗世沉积相特征及其与铀成矿关系[J]. 许强,秦明宽,黄少华,杨烨,李娟,刘章月,何中波,郭强,宋继叶. 铀矿地质, 2019(03)
  • [3]二连盆地巴彦乌拉铀矿田构造控矿机制和成矿模式[D]. 鲁超.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1)
  • [4]沉积型铀矿成矿的构造控制及物理模拟研究 ——以脑木根和呼仁布其凹陷为例[D]. 徐强.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5]吐哈盆地西南缘地区砂岩型铀矿含矿目的层沉积相与铀矿化[J]. 聂逢君,张成勇,姜美珠,严兆彬,张鑫,张进,乔海明,周伟. 地球科学, 2018(10)
  • [6]吐哈盆地长流水地区沉积特征与铀成矿条件分析[D]. 蔡旭森. 东华理工大学, 2018(12)
  • [7]蒙其古尔铀矿床烃类逸散过程中流—岩反应及与铀成矿关系[D]. 丁波.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17(04)
  • [8]滇西户撒盆地新近系芒棒组潜在储铀层沉积特征研究[D]. 伍皓.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6(07)
  • [9]东天山荒漠戈壁多元素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对比解析[D]. 林鑫.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5(08)
  • [10]和什托洛盖盆地西山窑组砂岩岩石学特征及其铀富集规律研究[D]. 辛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10)

标签:;  ;  ;  ;  ;  

吐哈盆地大南湖凹陷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