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政策作用,助力农牧民增收

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政策作用,助力农牧民增收

一、发挥农发行政策性职能为农牧民增收贡献力量(论文文献综述)

杨航[1](2021)在《四川省自贡市商业银行金融助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马浩森[2](2020)在《政策性金融支持内蒙古农牧区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以农发行内蒙古分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经济机构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时期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要求是实现农业农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与以耕种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地区有不同,内蒙古不但有广袤的耕地,更有大片的牧场,因此内蒙古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要针对农牧区进行,农牧区兼有耕种和畜牧两种生产方式,故在实现农牧区乡村振兴的路径上也有其特殊之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也进行了明确地要求,要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从而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政策性金融作为金融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其性质区别于商业银行和财政直接支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也有其特殊的职能,对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具有支持、调节、引导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是更加全面,更加完备的农村发展战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提出了新时期农村振兴的方向。其中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分别对应加强农村产业发展和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两个具体目标。而这两项内容与金融支持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本文以案例研究法研究政策性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和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两个乡村振兴的传导路径,以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支持内蒙古农牧区乡村振兴为案例,通过金融供求关系与金融发展、金融效率和金融排斥三个视角,研究政策性银行在支持农牧区产业发展和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两个路径时的融资供求关系、银行效率和金融排斥程度,得出了农发行内蒙古分行在支持内蒙古农牧区产业发展从而实现支持乡村振兴这一传导路径时,存在金融供给不足、效率不高、排斥严重的问题;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这一传到路径时存在需求不足、效率较高、排斥不明显的现象。立足实际,从内外部两个视角对上述结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针对结论和问题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更加有效地支持内蒙古农牧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建议。

张凯[3](2019)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扶贫信贷业务经营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脱贫攻坚已经成为了关系国家民生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发行)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扶贫金融事业部,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号角。农发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随即成立扶贫业务处,制定《政策性金融扶贫五年规划行动方案》,根据自治区“十三五”扶贫规划、农发行金融扶贫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聚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重点支持自治区各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贫困旗县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旗县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本文首先阐明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的出发点和思路,分析贫困产生的原因,说明政策性金融扶贫的理论依据,阐述金融与扶贫的关系。其次根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的发展进程、业务特点和经营现状,分析农发行内蒙古分行作为国家三大政策性银行中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脱贫攻坚的职能及业务重点,以及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扶贫信贷业务现有能力分析和业务发展战略定位。重点是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支持脱贫攻坚的SWOT分析:对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扶贫业务的地区特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研究,找到对比其他金融机构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对农发行扶贫信贷业务经营战略进行增长型战略的定位选择。通过分析结果,本文认为:农发行内蒙古分行作为内蒙古地区支持政策性金融扶贫的重要金融机构,战略地位重要,在开展扶贫信贷业务的过程中,要坚持增长型经营战略。通过聚焦增长型战略,一是依托良好的政策环境,聚焦国家脱贫攻坚方针、自治区政策有利环境,发挥政策性银行补短板作用;二是结合扶贫信贷资金需求,为贫困地区弱势领域提供资金需求;三是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从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小微企业发展等贫困地区亟待发展的民生领域,促进社会保障不断完善,从而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与价值。

李彦杰[4](2018)在《内蒙古金融精准扶贫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到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强调要坚决打好精准脱贫等三大攻坚战。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本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总体要求,明确指出“特别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方面取得扎实进展”。精准扶贫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贫困地区发展基础薄弱、资本稀缺,金融凭借其特有的功能,在脱贫攻坚中大有可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金融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和重要支撑。论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金融精准扶贫进行了界定,认为金融精准扶贫就是以政府为政策主导机构,以金融机构作为实施主体,以贫困地区、扶贫企业以及贫困户作为扶贫对象,以金融业务和金融服务作为主要手段,以货币财政税收政策作为政策保障,以脱贫奔小康作为目标的精准扶贫工作。在此界定基础上,通过政策梳理、数据挖掘和经典案例分析了内蒙古金融精准扶贫的实践、成效和模式,从政府、金融机构、扶贫企业和贫困户四个角度揭示了内蒙古金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从自然条件、顶层设计、保障机制、人才人力、性用体系和信息化等六个方面研究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了提高内蒙古金融扶贫效果的对策建议,认为政府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诚信体系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水平,金融机构应该提高责任意识、强化机构业务主导、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各部门协同。以期能不断提升金融精准扶贫力度和效度,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马文[5](2017)在《内蒙古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内蒙古农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观、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内蒙古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779.8亿元,是1979年的88.02倍,年均增速达到13.65%,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9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内蒙古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完善,一个由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其他微型金融组织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广覆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正在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功能互补、相互协作,有效地提升了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可得性持续增强。但是,农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依然严峻,如:农村金融服务的种类与多样性不足、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有待完善、农村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的动力不足、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不协调性日益凸显等。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内蒙古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为题,首先系统回顾了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全面梳理了研究动态,并深入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之后对内蒙古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同时深入挖掘了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失调的根本原因、深层原因和直接原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内蒙古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呈阶段性特点,长期来看,互为因果。剖析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机理是构建二者协调发展模式的前提,本文认为,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的关系,既符合金融与经济关系的一般原理,又具有独特性,其关系是在特定的宏观制度环境与生态环境下双方“交易”的结果。农村经济增长为农村金融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初始条件、引致了农村金融在数量和功能上的累积、推动农村金融阶段性发展、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功能的逐步完善;而农村金融作用于农业经济的主要渠道,其一是农村金融活动集聚了农业经济发展资本,其二是农村金融体系优化了资源配置,最后,农村金融发展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但分阶段看,农村金融抑或农业经济的作用主渠道存在差异。(2)内蒙古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实证结果显示,短期内,内蒙古农村金融的规模、结构和效率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从长期看,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趋于平稳并达到均衡。内蒙古农业经济增长对农村金融发展同样具有显着影响,但对不同指标影响的方向存在较大差异,样本期间,内蒙古农村经济对农村金融效率、农村金融规模、农村金融结构的影响分别为正向、反向和波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此影响逐渐趋于稳态。(3)内蒙古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于农业经济增长,协调度差。检验结果表明,内蒙古农村经济增长是农村金融相关率和农村存贷比的Granger原因,但反向的因果关系不成立,意味着内蒙古农业经济增长的“供给领先”的作用较为明显,而农村正规金融却处于“需求追随”的地位,并且严重滞后于农业经济的增长;这种局面归因于农村金融机构“非农化”、“城镇化”功能错位,使得信贷资金远离农村、农业贷款供给乏力、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效率低下、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难以提升,进一步导致了内蒙古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的不协调性日益凸显。(4)内蒙古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关系失调的原因具有多样性,源于制度环境、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的共同约束。内蒙古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关系的根本原因是宏观制度环境约束,表现为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的不足,城乡二元金融、经济机构的制约,以及传统观念的限制;深层原因是受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表现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慢,农村市场主体发育不良,农村经济比较利益低;直接原因是农村金融功能不足,表现为正规金融结构不合理、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商业金融发展“非农化”、合作金融发展困难、民间金融发展不规范。(5)内蒙古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不同模式所要求的外部环境和实现机理差别较大。市场主导型协调发展模式中,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退出机制等配置金融资源,其资源配置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清晰的产权关系、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的市场体系是其外部环境要求。政府主导型协调发展模式中,政府部门的角色不仅是政府财政功能的单一延伸,更重要的是要主导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方向与金融结构,因此,信息充分、强预算约束、合理的政府边界便成为该模式的外部环境要求。在政府扶植型协调发展模式中,市场竞争与政府干预同时存在,二者并非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均衡性、互补性和普惠性是该模式的主要特点。

王景丽[6](2017)在《内蒙古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农村金融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村的金融主体和金融组织通过对资金的利用来激发农村市场的活力,提升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农村金融的发展却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同时自身也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资金利用率低、资金流失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些问题在内蒙古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同样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内蒙古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全国情况相同,内蒙古经济近几年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给予较大的政策倾斜,金融机构也相应加大了支持力度,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金融发展需求方面,随着内蒙古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金融需求也与以往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有的金融制度无法与需求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制约着内蒙古三农的发展,对社会的稳定也造成了影响。基于此,着眼于当前内蒙古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深入研究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未来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方向,对内蒙古今后一个时期内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对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也十分有益。本文在收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对与农村金融市场有关的理论成果进行了深入探究,然后分析了内蒙古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内蒙古目前金融市场已经基本发展成熟,多元化金融格局慢慢发展稳定,股份制银行、政策制银行等多种金融机构在内蒙地区都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内蒙古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农村金融体系。从内蒙地区在构建农村金融体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来看,也呈现出了复杂性的特点,主要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应急配套设施不完整、农村贷款利率偏高,利息负担较重、非正规性金融服务活跃但问题突出、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不健全,难以融合农业信贷资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以政策性金融为指导,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金融监管模式,构建良好金融监管环境;建立金融服务法律保障,推进农村法律环境建设;深化农村“三权”改革,推进“三权”抵押贷款;创新涉农金融服务方式,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农村能力;完善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实现涉农贷款业务效能提升七个方面的建议。

田丰[7](2017)在《有效履行农业政策性银行职能 为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发展做贡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纪实》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年来,伴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步伐,全区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进、党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背景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了。作为直属国务院领导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主要职责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承担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

巴特尔[8](2017)在《中国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及其纠正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金融和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已稳居世界第二位。但与此同时,各地区间发展差异逐渐拉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越来越严重。尽管国家提出了要求实现统筹区域发展的思路和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但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地区间发展差异的扩大趋势,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在拉大,引发出诸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亟待关注。引起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金融是主要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性金融迅猛发展,但金融资源在地区之间的分布差异也越来越大,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和所获得的金融资源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问题如果不调整将进一步恶化,难免进入“贫困恶性循环”发展模式,恶化两极分化问题。国际经验表明,因市场机制失灵引起的金融资源配置失当难以依靠市场自发力量来解决,需要引入政府调节和政策引导,特别是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因此,本文旨在研究怎样运用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相对准确地刻画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状况,如何运用区域经济、金融地理学与集聚效应等理论设置相对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度量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的差异程度,哪些理论和因素可以解释我国引起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差异越来越大的原因,政策性金融能否纠正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问题,如何采取多种举措防止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问题继续恶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丰富金融发展理论和政策性金融理论,提供相对全面刻画和准确评价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差异程度的分析工具,探讨纠正我国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问题的举措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基本研究思路是,先从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两个维度对我国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的变化及现状进行刻画;然后构建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该指标体系量化分析各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的差异程度与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探究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原因,阐释了配置失当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不良后果;进而探讨采取何种解决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措施,借鉴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从多方面给出了可行性政策建议。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和目的,提出研究问题,论述本文研究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回顾与总结相关研究文献;对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逻辑框架、主要新意和不足之处等内容进行概述。第二章是我国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状况的考察。基于经济与金融资源配置功能论,从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两个维度考察了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研究发现,1995年至2015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的确存在差异,并且差异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的集聚能力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同时,各省(区)间的金融资源配置失当问题也较突出。第三章是金融资源配置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根据地区间金融资源规模、结构及效率差异,建立评价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状况的指标体系,使用该指标体系,计算各省(区)金融资源配置的综合分值。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金融资源主要配置于东部发达省(市),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配置份额非常低。第四章是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原因、后果与纠正路径分析。先从理论上阐释信息不对称和金融排斥恶化了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的差异性,而差别化宏观经济政策、信贷供给和金融机构分布等现实因素则加剧了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的差异越来越大。文中利用泰尔指数作为衡量差异的方法,计算了金融相关比率的东、中、西部差异,结果表明,从1978年至2015年,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差异逐渐扩大,并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继而从社会和经济两个角度分析了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带来的严重后果,指出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会影响社会和谐与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最后探讨了纠正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路径,研究表明,在纯粹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依靠市场自发力量与内在机制是难以纠正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问题的,阐明了发挥政策性金融功能来纠正失当问题的机理。第五章是以内蒙古为例,研究政策性金融解决金融资源配置不当的作用与效果。根据地区经济总量、发展特征及所属地理位置,我们选择内蒙古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实证分析政策性金融发展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试图能够客观地判断政策性金融对纠正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可行性,从而探寻地区间金融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分析表明:政策性金融的支持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发展,但其作用由于地区间发展程度不同而不同。第六章是对策分析。基于商业性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局限性,探索能够弥补商业性金融不足的途径,以缓和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矛盾。本文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特征及现实出发,借鉴国外政策性金融支持地区经济发展经验,提出以下建议:(1)在经济落后地区的乡镇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2)通过政策性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调节落后地区产业结构,以此缓解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的失当程度;(3)建议在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实施差别化的宏观金融扶持政策;(4)通过立法使更多的政策性金融资金向欠发达地区或贫困地区倾斜等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新意:首先,本文的研究视角有一定的新意。本文从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两个维度出发,对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我国商业性金融资源1995年至2015年的地区配置变化看,其规模和结构在地区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加剧了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同时,从政策性金融资源配置看,政策性金融资源在东部发达地区集中的比例大于中、西部地区,并且其业务过于集中于少数行业和部门。从以往研究金融资源配置差异的文献看,多数学者把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混在一起讨论,而本文从两个维度讨论不同配置方式导致的结果,对于深入研究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差异问题具有一定的新意。其次,构建地区间金融发展差异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的指标度量方式评价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状况,有利于克服以往较多定性研究金融资源分布的片面性。本文选择的指标所涉及的内容较多,范围广,共设置了23个三级指标,体现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及合理性,增强了本文研究结论的说服力。使用该体系能够直观地判断出地区间金融发展差异程度,为之后研究地区间金融发展的学者提供了相应的分析方法。最后,主张通过广义的政策性金融来纠正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问题。鉴于当前我国自发的市场金融运作中出现资源配置失当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本文建议通过政策性倾斜和政策性金融来纠正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差异拉大的问题,促进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协调发展,弥补商业性金融运作的不足。针对纠正金融资源配置失当问题提出的思路,即通过政策性金融来优化地区间产业结构、中小企业发展、融智等政策路径与以往多数学者倡导的通过商业性金融支持思路有所不同,有一定的新意。

闫战龙[9](2014)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强化支农职能对策研究 ——以大兴支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一直是全世界范围内金融服务的难点。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存在农业人口众多、基础实施差、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现阶段商业银行纷纷退出农村金融信贷市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还无法满足农业经济的需要,而建设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有强大的资金支持。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服务“三农”,在保障国家粮棉油安全、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肩负着重要职责。能否将农发行继续做大、做强,发挥农发行在农村金融系统中的骨干作用,增强农发行的支农职能,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成败至关重要。农发行大兴支行所在的北京市大兴区,具有典型城乡结合的地理特征,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典型样本,被国家确定为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之一,负担着“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任务。通过总结在大兴区农村金融改革试验中,涌现出的新问题、新办法、新观念,对指导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进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总结农发行大兴支行在大兴区农村金融改革中取得的成果和吸收经验,并结合国内外成熟经验,对农发行如何加强支农职能,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针对农发行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对农发行如何增强支农职能提出具体建议。保持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农发行还需要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实行积极的风控管理,以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服务的标准化、流程化,创新担保形式,扩大抵押物范围,提高支农的服务能力;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降低资产负债,提高自身盈利能力;借助业务外包,提高业务能力,降低业务成本;借助外力加强加强自身建设,联合其他金融机构,积极争取政府、组织支持,扩大资金来源,增强支农资金实力。在改革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壮大规模、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能力建设,将农发行建设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银行。

刘玉春[10](2014)在《金融效率视角下的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文中提出加快科学发展,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是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的目标,需要全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更需要一个良好和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强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在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民生产生活的资金需求,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提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突出,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领域并没有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足够的支持,―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在农村金融领域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反思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目标和农村金融扶持政策的取向,基于金融效率视角构建以政策导向和市场化运作为基本原则的农村金融体系对于促进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突破了以农村金融风险和农村金融功能为视角的传统研究范式,基于金融效率视角紧紧围绕―构建高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以及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问题,在具体研究中不纠结于―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一问题,在肯定农村金融的促进作用前提下,着眼于农村金融发展、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等宏观角度来探讨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农村金融促进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模式。论文在把握国内外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现代金融发展的主要理论和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流派,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农村正规金融发展水平,发现农村金融一直是服从和服务于农村经济增长的外生品,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战略长期被轻视和忽视,农村金融机构被撤并,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导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农村金融出现了严重的功能缺失与服务缺位。在此基础上,论文运用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的长期时间序列数据,从作用机理和实证计量两方面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的因果关系,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和对农民收入的拉动作用。基于协整理论构建了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多变量VAR模型,并利用格兰杰因果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法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关联性和影响程度。这既是对以往农村金融发展政策和农村金融改革效果的一次全面总结和评价,又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效的金融供给对于农村地区的的经济增长、人民增收和区域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亟需一个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来动员资金并促进农村资本形成以有效解决日益紧迫的―三农‖难题。基于效率视角来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完善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效率,促进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发挥农发行政策性职能为农牧民增收贡献力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挥农发行政策性职能为农牧民增收贡献力量(论文提纲范文)

(2)政策性金融支持内蒙古农牧区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以农发行内蒙古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述评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文献总结及评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图示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图示
    1.4 研究创新之处和难点问题
        1.4.1 创新之处
        1.4.2 研究难点和问题
第二章 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研究相关概念
        2.1.1 政策性银行
        2.1.2 乡村振兴战略
        2.1.3 农村牧区
        2.1.4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传导路径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金融供求与金融发展
        2.2.2 金融效率
        2.2.3 金融排斥
第三章 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支持内蒙古乡村振兴现状
    3.1 内蒙古自治区基本情况
    3.2 农发行内蒙古分行简介
    3.3 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支持内蒙古乡村振兴的主要路径及成效
        3.3.1 聚焦产业兴旺,支持农牧业产业体系建设
        3.3.2 聚焦生态宜居,支持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章 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支持乡村振兴路径分析
    4.1 基于供求关系和金融发展视角分析
        4.1.1 需求分析
        4.1.2 供给分析
        4.1.3 不同路径下的供求关系分析总结
    4.2 基于银行效率视角分析
        4.2.1 收益分析
        4.2.2 成本分析
        4.2.3 利润分析
        4.2.4 风险分析
        4.2.5 不同路径下的金融效率分析总结
    4.3 基于金融排斥视角分析
        4.3.1 地理排斥分析
        4.3.2 评估排斥分析
        4.3.3 条件排斥分析
        4.3.4 价格排斥分析
        4.3.5 营销排斥分析
        4.3.6 自我排斥分析
        4.3.7 不同路径下的金融排斥分析总结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存在的问题
        5.2.1 外部视角
        5.2.2 内部视角
    5.3 相关建议
        5.3.1 以支持产业兴旺为重点
        5.3.2 以支持生态宜居为关键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扶贫信贷业务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相关理论基础
        1.3.1 战略管理与战略分析
        1.3.2 贫困陷阱理论
        1.3.3 脱贫攻坚工程
第二章 中国扶贫工作开展和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成立背景
    2.1 中国扶贫工作的历史背景
    2.2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发展历程
        2.2.1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成立背景
        2.2.2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发展阶段
第三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扶贫信贷业务发展路径
    3.1 内蒙古自治区脱贫攻坚现状
    3.2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政策性金融扶贫发展
        3.2.1 内蒙古分行政策性金融扶贫发展原因
        3.2.2 内蒙古分行政策性金融扶贫职能
        3.2.3 政策性金融扶贫信贷业务主要类型
        3.2.4 扶贫信贷业务主要模式
    3.3 内蒙分行扶贫信贷业务外部环境PEST分析
第四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扶贫信贷业务现有能力分析
    4.1 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扶贫贷款总体情况
    4.2 扶贫信贷资金结构
    4.3 全区各盟市扶贫贷款情况
    4.4 扶贫信贷资金质量
第五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扶贫信贷业务经营战略定位
    5.1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扶贫信贷业务SWOT分析
        5.1.1 内蒙古分行扶贫信贷业务发展优势
        5.1.2 内蒙古分行扶贫信贷业务发展劣势
        5.1.3 扶贫信贷业务发展的机遇
        5.1.4 扶贫信贷业务发展面临的威胁
    5.2 内蒙古分行扶贫信贷业务的战略定位
    5.3 内蒙古分行扶贫信贷业务聚焦增长型战略的内涵
        5.3.1 依托国家政策优势,集中深入发展政策性业务
        5.3.2 聚焦重点领域、区域的信贷资金需求,精准对接
        5.3.3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创造良好社会效益,提高社会影响力
第六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扶贫信贷业务经营发展措施
    6.1 坚持扶贫工作与国家政策精准对接
    6.2 强化扶贫信贷资源倾斜,加大扶贫贷款投放力度
    6.3 积极配合政府开展惠民工程,提高扶贫工作社会效益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内蒙古金融精准扶贫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理论意义
        3.现实意义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 创新点与不足
        1.可能的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扶贫
        2.精准扶贫
        3.金融精准扶贫
    (二) 精准扶贫相关理论
        1.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2.阿玛蒂亚·森的贫困理论
        3.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
二、内蒙古金融精准扶贫现状及模式分析
    (一) 内蒙古当前的贫困现状
        1.内蒙古区位地域
        2.内蒙古经济情况
        3.内蒙古贫困现状
    (二) 内蒙古精准扶贫的机制
        1.内蒙古精准扶贫的机构设置
        2.内蒙古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
    (三) 内蒙古金融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
        1.中央文件政策规定的农村金融相关政策措施
        2.中央文件政策规定的金融精准扶贫相关措施
        3.内蒙古精准扶贫措施
        4.内蒙古金融精准扶贫机制
        5.内蒙古金融精准扶贫措施
    (四) 内蒙古金融精准扶贫的模式和案例分析
        1.内蒙古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的类型
        2.不同模式的优劣比较
三、内蒙古金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内蒙古金融精准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
        2.金融机构方面的问题
        3.扶贫企业方面的问题
        4.贫困户方面的问题
    (二) 内蒙古金融精准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自然条件原因
        2.顶层设计原因
        3.保障机制原因
        4.人才人力因素
        5.信用体系因素
        6.信息化因素
四、内蒙古金融精准扶贫的对策
    (一) 对政府机构的相关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
        2.加强顶层设计
        3.完善诚信体系建设
        4.加强信息化建设
    (二) 对金融机构的相关对策
        1.提高责任意识
        2.强化机构业务主导
        3.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4.加强各部门协同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5)内蒙古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
        2.1.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2.1.3 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关于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关系的研究
        2.2.2 关于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作用机制的研究
        2.2.3 关于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研究
        2.2.4 结论性评述
    2.3 本章小结
3 内蒙古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
    3.1 农业经济发展决定农村金融发展的作用机理
        3.1.1 农业经济增长提供农村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初始条件
        3.1.2 农业经济增长引致农村金融量的累积和功能累积
        3.1.3 农业经济增长推动农村金融阶段性发展
        3.1.4 农业经济增长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功能的完善
    3.2 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3.2.1 农村金融活动集聚了经济发展资本
        3.2.2 农村金融体系优化了资源配置
        3.2.3 农村金融发展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3.2.4 农村金融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
        3.2.5 农村金融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3.3 本章小结
4 内蒙古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
    4.1 内蒙古农村金融运行的基本特征
        4.1.1 农村金融制度建设框架基本确立
        4.1.2 农村金融机构体系逐步完善
        4.1.3 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发展
        4.1.4 农村金融供给总量不足
        4.1.5 农村金融服务不断创新
    4.2 内蒙古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评价
        4.2.1 农林牧渔业产值稳定增长
        4.2.2 财政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4.2.3 农产品商品化率稳步提升
    4.3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4.3.1 指标选择
        4.3.2 理论模型与方法
        4.3.3 数据说明
    4.4 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4.4.1 单位根检验
        4.4.2 协整检验
        4.4.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内蒙古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失调的原因分析
    5.1 根本原因:宏观制度环境约束
        5.1.1 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
        5.1.2 城乡二元结构的约束
        5.1.3 传统观念的制约
    5.2 深层原因: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制约
        5.2.1 农牧区经济发展水平低
        5.2.2 农牧民收入增长速度慢
        5.2.3 农牧区市场主体发育不良
        5.2.4 农牧区经济比较利益低
    5.3 直接原因:农村金融功能不足
        5.3.1 正规金融结构不合理
        5.3.2 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
        5.3.3 商业金融发展“非农化”
        5.3.4 合作金融发展难度大
        5.3.5 民间金融发展不规范
    5.4 本章小结
6 内蒙古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构建
    6.1 市场主导型农村金融发展模式
        6.1.1 市场主导型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实现机理
        6.1.2 市场主导型农村金融模式的外部环境要求
        6.1.3 市场主导型农村金融模式的运营保障机制
    6.2 政府主导型农村金融发展模式
        6.2.1 政府主导型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实现机理
        6.2.2 政府主导型农业金融资金配置的外部环境要求
        6.2.3 政府主导型农村金融模式的运营保障机制
    6.3 政府扶植型农村金融发展模式
        6.3.1 政府扶植型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实现机理
        6.3.2 政府扶植型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6.4 各模式的阶段适用性比较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打破农村金融市场垄断,扩大农村金融服务供给
        7.2.2 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实现农村金融功能互补
        7.2.3 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步伐,助推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7.2.4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7.2.5 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7.3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内蒙古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3.3 简单述评
    1.4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4.1 相关概念
        1.4.2 研究依据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内蒙古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结构及现状分析
    2.1 内蒙古农村金融体系结构
    2.2 内蒙古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2.2.1 正规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发展现状
        2.2.2 非正规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发展现状
第三章 内蒙古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内蒙古农村金融服务存在问题
        3.1.1 金融体系服务功能不健全
        3.1.2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应急配套设施不完整
        3.1.3 农村贷款利率偏高,利息负担较重
        3.1.4 非正规性金融服务活跃但问题突出
        3.1.5 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3.1.6 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不健全,难以融合农业信贷资金
    3.2 原因分析
        3.2.1 农村金融环境不宽松
        3.2.2 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缺陷
        3.2.3 农业投资风险管理和监管体系滞后
        3.2.4 农民文化素质、农村法制环境等因素造成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落后
        3.2.5 国家扶持和优惠政策不到位
第四章 国内其它地区农村金融服务先进经验与启示
    4.1 成都市农村金融发展的经验及创新方式
        4.1.1 创新方式
        4.1.2 主要经验和启示
    4.2 新余市农村金融发展的经验及创新方式
        4.2.1 创新方式
        4.2.2 主要经验和启示
    4.3 福建省农村金融发展的经验及创新方式
        4.3.1 创新方式
        4.3.2 主要经验和启示
    4.4 共性总结
第五章 推进内蒙古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建议
    5.1 政策方面的建议
        5.1.1 以政策性金融为指导,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5.1.2 创新金融监管模式,构建良好金融监管环境
        5.1.3 建立金融服务法律保障,推进农村法律环境建设
        5.1.4 深化农村“三权”改革,推进“三权”抵押贷款
    5.2 对金融机构的建议
        5.2.1 创新涉农金融服务方式,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农村能力
        5.2.2 完善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
        5.2.3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实现涉农贷款业务效能提升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有效履行农业政策性银行职能 为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发展做贡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一、支农:全力以赴履行农业政策性银行职能,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勇当金融扶贫的“主力军”, 着力打造“扶贫银行”。
    (二) 全力支持粮棉油收购“不动摇”, 着力打造“粮食安全银行”。
    (三) 加大对农业农村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着力打造“补短板的银行”。
    (四) 积极服务农牧业现代化, 着力打造“特色银行”。
    (五) 开展农发重点建设基金投资业务。
二、经营:坚持按银行规律办事,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三、管理:坚持改革创新, 探索建立了现代银行的框架体系
四、展望:坚定办行方向实现新的跨越
    (一) 实施“内行党建+”模式。
    (二) 实施“内行党建+政策性金融扶贫”模式。
    (三) 实施“内行党建+优秀基层党组织党建共建”。

(8)中国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及其纠正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金融资源的概念界定
        1.2.2 政策性金融
        1.2.3 金融资源“配置失当”与“差异分布”的联系与区别
        1.2.4 “地区”与“区域”的联系与区别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文献
        1.3.2 关于金融资源配置失当及差异的研究文献
        1.3.3 关于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状况指标体系的文献
        1.3.4 关于政策性金融内涵的研究文献
        1.3.5 关于政策性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的研究文献
        1.3.6 文献简评
    1.4 研究内容、框架结构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框架结构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5.1 本文的主要新意
        1.5.2 论文不足之处
第2章 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两个维度的考察
    2.1 资源配置功能理论依据
        2.1.1 经济学之资源配置论
        2.1.2 金融资源配置论
    2.2 商业性金融资源在地区间配置现状分析:第一个维度
        2.2.1 全国商业性金融资源的地区差异分析
        2.2.2 银行业商业性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的地区分布与差异分析
        2.2.3 证券业股票发行的地区分布与差异分析
        2.2.4 债券融资的地区差异分析
        2.2.5 保险业保费收入的地区分布与差异分析
        2.2.6 实际利用外资的地区差异分析
        2.2.7 社会融资规模的地区差异分析
    2.3 政策性金融资源在地区间配置现状分析:第二个维度
        2.3.1 政策性银行在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现状
        2.3.2 政策性保险机构在地区间保险资源配置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状况的评价
    3.1 设计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状况评价指标的理论依据
        3.1.1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
        3.1.2 金融地理学理论
        3.1.3 金融集聚效应论
        3.1.4 信息不对称
    3.2 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2 地区间金融发展差异评价指标体系合理性解释
    3.3 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指标分值的计算原理与方法
        3.3.1 数据处理方法与权重的设定
        3.3.2 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状况综合评价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原因及后果
    4.1 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理论阐释
        4.1.1 信贷配给论
        4.1.2 马太效应(MatthewEffect)
        4.1.3 贫困恶性循环论
        4.1.4 金融排斥理论
    4.2 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现实原因
        4.2.1 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动态分析
        4.2.2 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原因分析
    4.3 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后果分析
        4.3.1 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经济后果
        4.3.2 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社会影响
    4.4 政策性金融对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纠正
        4.4.1 政策性金融的制度均衡
        4.4.2 政策性金融职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政策性金融在地区金融资源配置中作用的实证分析:以内蒙古为例
    5.1 内蒙古经济、金融发展现状
        5.1.1 内蒙古区内地区间经济发展现状
        5.1.2 内蒙古区内地区间金融发展现状
    5.2 政策性金融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5.2.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
        5.2.2 模型设计与变量的选取
        5.2.3 政策性金融对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5.2.4 政策性金融对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5.2.5 政策性金融支持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结论与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纠正中国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的对策
    6.1 构建多元化的地区金融机构服务体系
        6.1.1 国外建立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体系的经验
        6.1.2 构建中国多层次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体系
        6.1.3 构建多层次城镇金融机构服务体系
    6.2 通过政策性金融调节地区产业结构
        6.2.1 政策性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经验
        6.2.2 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结构调整
        6.2.3 政策性金融重点支持地区特色产业
    6.3 政策性金融支持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
        6.3.1 国外政策性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经验
        6.3.2 通过融智服务提升落后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6.4 地区间实施差别化的金融扶持政策
        6.4.1 发达国家实施差别化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
        6.4.2 实施差别化的地区金融宏观调控政策
    6.5 宏观层面政策调整与制度建设
        6.5.1 欧盟对欠发达地区实施的政策
        6.5.2 实施财政与金融协调发展的政策
        6.5.3 通过立法推进政策性金融业务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问题
    7.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强化支农职能对策研究 ——以大兴支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农村金融改革的现状
        1.2.2 国内农村金融改革的现状
        1.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农发行发展与现状及其在大兴区的业务开展情况
    2.1 农发行的发展
        2.1.1 农发行简介
        2.1.2 农发行发展演变
        2.1.3 现阶段农发行业务发展与问题
    2.2 农发行大兴支行业务发展情况
        2.2.1 农发行大兴支行简介
        2.2.2 农发行大兴支行业务实践中的体会
    2.3 小结
第三章 大兴区农村金融业的发展现状
    3.1 大兴区概况
        3.1.1 大兴区的发展定位
        3.1.2 大兴区的经济发展情况
        3.1.3 大兴区的农业发展情况
    3.2 大兴区辖区内农村金融机构介绍
        3.2.1 北京农商银行
        3.2.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3.2.3 商业银行
        3.2.4 其他涉农金融机构
    3.3 改革发展中取得的经验
        3.3.1 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
        3.3.2 重视农业金融的担保服务
        3.3.3 推动农业保险体创新和发展
        3.3.4 健全农村信用体系
        3.3.5 鼓励农村金融创新
    3.4 改革发展中发现的问题
        3.4.1 缺乏抵押物和担保仍然是一个难题
        3.4.2 贷款期限与生产周期难匹配
        3.4.3 信用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需要继续解决
        3.4.4 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有限
    3.5 小结
第四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4.1 保持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性质不能变
        4.1.1 需明确政策性业务财政补偿机制
        4.1.2 尽快解决历史原因造成的挂账贷款问题
        4.1.3 支农信贷业务应享受财税、货币政策优惠
        4.1.4 应按照业务性质进行分别运营
        4.1.5 完善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4.1.6 提高支农能力
    4.2 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
        4.2.1 增强抗风险能力
        4.2.2 实行积极的风控管理
        4.2.3 提高服务的标准化、流程化
        4.2.4 创新担保形式,扩大抵押物范围
        4.2.5 资产证券化
    4.3 借助外力加强加强自身建设
        4.3.1 联合其他金融机构
        4.3.2 借助业务外包,降低运营成本
        4.3.3 扩大资金来源
    4.4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
    5.1 如何抓住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良好机遇
        5.1.1 坚持政策性业务主体地位
        5.1.2 把握对“三农”支持的着力点
        5.1.3 统一支持“三农”建设的工作思路
    5.2 农发行支农业务展望
        5.2.1 农发行的定位将得到明确
        5.2.2 农发行支农渠道将得到扩展
        5.2.3 农发行业务水平将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金融效率视角下的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金融体系和农村金融体系
        1.2.2 金融效率与农村金融效率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6 论文可能的创新和进一步研究之处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农村金融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
        2.1.1 金融中介理论
        2.1.2 金融发展理论
        2.1.3 金融脆弱性理论
    2.2 农村金融理论研究
        2.2.1 农村信贷补贴理论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2.3 不完全市场理论
        2.2.4 局部知识论
3 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经济基础
    3.1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3.1.1 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
        3.1.2 第二阶段:1978年——1992年
        3.1.3 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
    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经济增长
        3.2.1 农村经济规模与贡献
        3.2.2 农村经济增长速度
    3.3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变迁
        3.3.1 农民收入在增长但增幅缓慢
        3.3.2 城乡间、区域间、农户间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3.3.3 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
    3.4 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及测算
        3.4.1 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
        3.4.2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4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变迁
    4.1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的变迁过程
        4.1.1 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
        4.1.2 第二阶段:1978年-1992年
        4.1.3 第三阶段:1992年-2003年
        4.1.4 第四阶段:2003年-现在
    4.2 中国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的利率结构
        4.2.1 中国正规金融机构利率运行
        4.2.2 农村正规金融利率政策
    4.3 农村正规金融规模
        4.3.1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资产状况
        4.3.2 农村正规金融业务状况
    4.4 农村正规金融微观金融效率
    4.5 农村金融发展程度衡量
        4.5.1 农村金融发展规模
        4.5.2 农村金融中介效率
        4.5.3 农村金融投向效率
5 中国农村金融效率的实证评价
    5.1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科技进步的格兰杰因果分析
        5.1.1 问题的提出
        5.1.2 研究文献回顾
        5.1.3 研究模型简介
        5.1.4 变量选择及数据说明
        5.1.5 实证分析
        5.1.6 结论与启示
    5.2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引言
        5.2.2 模型设定:帕加诺模型
        5.2.3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5.2.4 结论与启示
    5.3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
        5.3.1 文献回顾
        5.3.2 分析模型和数据指标选择
        5.3.3 农民收入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典型相关分析
        5.3.4 农民收入与农村金融发展的OLS分析
        5.3.5 研究结论
    5.4 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协调发展实证
        5.4.1 研究文献回顾
        5.4.2 研究模型简介
        5.4.3 研究数据选择
        5.4.4 实证分析
        5.4.5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6 效率视角下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目标和原则
    6.1 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必要性分析
        6.1.1 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6.1.2 农村金融组织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
        6.1.3 农村金融体系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不充分
    6.2 效率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目标
        6.2.1 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
        6.2.2 建立健全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
        6.2.3 建立健全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6.3 效率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原则
        6.3.1 提升农村金融效率原则
        6.3.2 服务“三农”原则
        6.3.3 坚持竞争的市场化导向原则
        6.3.4 协调发展原则
7 基于效率视角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7.1 规范政府行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7.1.1 转变政府资源配置方式
        7.1.2 科学界定政府在农村金融领域的行为边界
        7.1.3 强化财政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
    7.2 建立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7.2.1 激活农村信贷市场
        7.2.2 稳步发展农村资本市场
        7.2.3 大力拓展农村保险市场
        7.2.4 积极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
    7.3 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7.3.1 壮大农村政策性金融
        7.3.2 改组农村合作性金融
        7.3.3 发展农村商业性金融
        7.3.4 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
    7.4 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7.4.1 进一步提高农村市场化水平
        7.4.2 完善农村金融制度环境
        7.4.3 优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发挥农发行政策性职能为农牧民增收贡献力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自贡市商业银行金融助农研究[D]. 杨航.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2]政策性金融支持内蒙古农牧区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以农发行内蒙古分行为例[D]. 马浩森.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扶贫信贷业务经营战略研究[D]. 张凯.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4]内蒙古金融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 李彦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1)
  • [5]内蒙古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马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03)
  • [6]内蒙古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研究[D]. 王景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4)
  • [7]有效履行农业政策性银行职能 为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发展做贡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纪实[J]. 田丰. 北方金融, 2017(07)
  • [8]中国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失当及其纠正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D]. 巴特尔. 中央财经大学, 2017(08)
  • [9]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强化支农职能对策研究 ——以大兴支行为例[D]. 闫战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04)
  • [10]金融效率视角下的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D]. 刘玉春.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政策作用,助力农牧民增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