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毛滴虫7株表面粘附蛋白33基因序列比较

阴道毛滴虫7株表面粘附蛋白33基因序列比较

一、阴道毛滴虫7个分离株表面黏附蛋白33基因序列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宫鹏涛[1](2016)在《贾第虫病毒microRNA克隆及功能研究》文中提出贾第虫是一个原始的真核生物,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具有重要的进化生物学研究价值,贾第虫作为模式生物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贾第虫病毒是由一个线形的末端开放的7.0 Kb ds RNA和100 KDa的衣壳蛋白组成。microRNA是由内含子或编码基因间隔区的RNA基因编码的,长度大小为18-24个碱基的小分子RNA,能通过与靶m RNA特异性的碱基配对引起靶m RNA的降解或抑制其翻译,从而对基因进行转录后的表达调控。但对于贾第虫病毒是否存在microRNA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Solexa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VMIR软件预测,初步确定5条贾第虫病毒候选非编码小RNA,利用RT-PCR、Northern杂交、Dicer酶切割、荧光定量PCR等方法验证贾第虫病毒一条小RNA为贾第虫病毒的microRNA,命名为GLV microRNA1,其大小为22nt,尤为重要的是其位于pol蛋白编码区,这也是目前所发现的第一条原虫病毒的microRNA。荧光原位杂交试验显示贾第虫病毒GLV microRNA1确实存在,且定位在细胞质中,符合经典的microRNA定位。贾第虫病毒microRNA功能研究通过knock-down GLV MicroRNA1,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抑制GLV microRNA1后,贾第虫病毒拷贝数增长30%左右,表明GLV microRNA1能有效控制贾第虫病毒的拷贝数。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也显示,转染GLV microRNA1组贾第虫滋养体的数量及亮度均明显下降,而转染反义GLV microRNA1组贾第虫滋养体的数量及亮度均明显上升。但GLV microRNA1对贾第虫形态和生长曲线等尚未发现有明显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测定表明GLV microRNA1的靶标gag-pol的3’UTR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其作用方式为切割靶序列。GLV microRNA1是目前发现的第一条位于基因的编码区域的microRNA。该发现可能进一步拓宽了人们对非编码RNA的生成方式认知,即m RNA可能需要在编码小RNA和翻译蛋白质之间有一个平衡,这种平衡可能是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新方式。

马晓平[2](2014)在《大熊猫阴道微生物多样性及部分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熊猫繁殖能力极低,种群数量较少,虽然近年来大熊猫人工繁育技术已取得显着成果,但总体还存在大熊猫屡配不孕等繁殖问题。阴道定植着数量巨大、不同种属的微生物,其对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细菌性或真菌性阴道病是一种阴道微生物群落紊乱性疾病,可能与众多的不良后果如早产及感染性疾病等有关,尤其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菌群组成和丰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大熊猫的繁殖障碍因素很多,本研究拟通过培养和非培养方法研究大熊猫阴道内微生物,掌握其种群和丰度,为研究微生物在大熊猫繁殖障碍中的作用奠定基础。采用454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研究21只大熊猫阴道微生物种类及其优势菌种,同时研究了大熊猫阴道内可培养真菌种群及其部分高丰度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1)在21只大熊猫阴道样本中共检测到16 S rRNA优化序列224 110条,共分为6 650个OTUs,23个门,618个属,2 147个种,但其中有3个门,136个属,184个种无法鉴定。在各个不同分类水平上确定了优势种类。优势的门分别是:厚壁菌门(54.44%)、变形菌门(39.13%)、拟杆菌门(5.70%)、放线菌门(4.07%)等;优势的属分别是:链球菌属(21.14%),乳球菌属(13.63%),假单胞菌属(11.62%),肠球菌属(6.64%),罗尔斯通菌属(6.27%);优势菌种分别是解没食子酸巴氏链球菌亚种(14.28%)和双鱼乳球菌(11.79%)等。(2)乳球菌属(13.63%)和肠球菌属(6.64%)和乳酸杆菌属(0.01%)是大熊猫阴道中主要的产乳酸的微生物,最优势的是乳球菌属,乳酸杆菌属只占0.01%,不是大熊猫阴道内优势菌群。(3)在20只大熊猫阴道样本中共检测到真核生物18 S rRNA优化序列155 480条,共分为1 650个OTUs,2个界,14个门,92个属,34种动物(27种虫),70种真菌,27种植物。动物类的序列(98.1%)占优势的分别是:多细胞动物96.64%,扁形动物门1.28%,轮形动物门为0.13%;能鉴定到属的真菌共13个属,优势的分别是马拉色菌属(1.26%)、链格孢属(0.53%)、厚壁菌属(0.07%)、假丝酵母属(0.06%)、毕赤酵母属(0.01%)、耐冷酵母(0.01%)及毛孢子菌属(0.01%);寄生虫分别是Paraschneideria、肾形虫属、簇虫属、隐孢子虫属、鞭毛虫、单鞭毛虫属、内阿米巴属及变形虫等。但是,动物、真菌和植物均有较大部分序列未能分类鉴定,有待进一步研究。(4)通过对10只发情期大熊猫阴道分泌物的真菌培养、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共鉴定30种不同真菌,包含25种霉菌(83.33%)和5种酵母菌(16.67%)。(5)对大熊猫阴道分离链格孢菌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链格孢菌分离株培养的最适培养基是玉米琼脂培养基和子囊孢子培养基;其次是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沙氏琼脂培养基和察氏琼脂培养基;最不适宜该分离菌株培养的培养基是改良大米琼脂培养基。该菌在25℃中生长情况最好,在15℃、20℃及30℃中生长情况较差,在35℃环境中几乎不能生长。最适pH为pH6和pH7,在pH8~pH11中生长较差,最差的是pH4和pH5。最适合该菌生长的碳源是淀粉和麦芽糖,其次是葡萄糖、蔗糖和甘油,生长最差的是在乳糖中;在研究该菌生长的氮源中,硝酸钠生长情况最好,其次是草酸铵,在尿素中该菌的生长情况较差,在硫酸铵中几乎不能生长。(6)对大熊猫阴道中分离株链状假丝酵母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链状假丝酵母菌菌体呈椭圆形,在玉米吐温培养基上长出分枝假菌丝和真菌丝,未见厚壁孢子,生长期生长曲线呈非对数,有分段,血清孵化未见芽管。葡萄糖、半乳糖、乙醇同化试验呈阳性,海藻糖、纤维二糖、棉籽糖、肌醇同化呈阴性;麦芽糖、半乳糖发酵试验呈阳性,葡萄糖、乳糖、菊糖、蔗糖发酵试验呈阴性;尿素试验呈阴性;耐放线菌酮试验呈阳性;显色反应呈绿色。本研究较全面掌握了大熊猫阴道内细菌及真核生物的种群、丰度及多样性。通过传统分离培养获得30种真菌,完成部分优势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这些研究结果是对前人零星报道大熊猫阴道内可培养微生物种群的大力拓展,填补了大熊猫阴道微生物多样性空白,为提高大熊猫的繁殖率提供基础数据。

刘畅[3](2013)在《阴道毛滴虫病毒载体介导的锤头状核酶对Rab11C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 Donne1837)是寄生在人体阴道和泌尿道的鞭毛虫,主要引起滴虫性阴道炎和尿道炎。阴道毛滴虫病是全球性最广泛流行的非病毒性性转播疾病之一,每年大约有1.7亿人感染此病。尽管阴道毛滴虫感染率较高,但是关于阴道毛滴虫的致病机制、免疫原性、毒理等方面的报道较少。阴道毛滴虫病毒(Trichomonas vaginalis virus,TVV)属原虫病毒,专性寄生于阴道毛滴虫体内。阴道毛滴虫病毒与阴道毛滴虫的致病性、毒力、抗药性等有一定关系。阴道毛滴虫病毒载体的成功构建使外源基因的导入得以实现,为蛋白质功能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本课题组已利用iTRAQ技术,比较分析阴道毛滴虫携病毒株滋养体与无病毒株滋养体的差异蛋白,找到了差异蛋白Rab11C蛋白。Rab11是Ras小分子GTP酶超家族的成员,目前研究证实Ras GTP酶作为重要调节因子,调节对阴道毛滴虫的致病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G蛋白。嵌合型锤头状核酶的构建及其对Rab11C基因体外转录体切割本试验用肝浸汤培养基对阴道毛滴虫携病毒及无病毒株进行体外纯培养。将包含Rab11C的锤头状核酶插入到阴道毛滴虫病毒载体中,构建了阴道毛滴虫病毒载体介导的嵌合型锤头状核酶pNME/RL和pNME/RS。体外试验表明pNME/RL和pNME/RS体外转录体对Rab11C体外转录体起到有效切割,切割效率分别为82.12%和80.20%,而作为对照的pNME/RA对Rab11C基因体外转录体的切割效率仅为32.69%,为进行体内试验提供了理论基础。核酶对Rab11C基因表达抑制及对阴道毛滴虫病毒和虫体本身的影响将锤头状核酶pNME/RL和pNME/RS经电穿孔的方法转染到阴道毛滴虫体内,荧光定量PCR检测在体内pNME/RL和pNME/RS对Rab11C基因切割效率分别可达到82%和73%。通过显微镜观察及虫体计数的方法检测其对虫体的影响,对虫体计数显示,阴道毛滴虫滋养体在转染后,转染虫体的数量少于对照组虫体数,显微镜观察显示转染后虫体变形,活力减退,表明Rab11C基因对虫体的生长、形态有一定影响。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对阴道毛滴虫病毒基因表达的影响,在转染后21d内,阴道毛滴虫病毒表达量有所下调。本试验成功构建了阴道毛滴虫病毒载体介导的嵌合型锤头状核酶pNME/RL和pNME/RS,探讨Rab11C基因对阴道毛滴虫病毒以及虫体本身的影响,为阴道毛滴虫病毒载体在阴道毛滴虫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诊断及防治阴道毛滴虫病提供了新的方向。

汤自豪,许静波,梅钧,高兴政[4](2011)在《阴道毛滴虫分子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阴道毛滴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原虫,以性传播为主。近年来对阴道毛滴虫致病机制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从黏附因子、纤黏连蛋白、层黏连蛋白、G蛋白、成孔蛋白、蛋白酶和细胞骨架等方面综述阴道毛滴虫的分子致病机制。

王丽娟[5](2011)在《阴道毛滴虫内双链RNA病毒的寄生及其对阴道毛滴虫相关特性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我国河南地区阴道毛滴虫临床分离株进行阴道毛滴虫病毒的检测。研究阴道毛滴虫病毒的寄生对阴道毛滴虫的临床致病性、甲硝唑耐药性、与人型支原体的共生及基因多态性的影响。方法1.将收集到的30株阴道毛滴虫分离株在无菌TYM (trypticase-yeast extract-maltose)培养基中37℃培养,达到纯培养后,用同时提取DNA和RNA的方法提取虫体的总核酸,1%的琼脂糖凝胶对其进行电泳分析,初步筛选阴道毛滴虫病毒阳性株。将已提取的阴道毛滴虫病毒阳性株总核酸与核酸酶进行反应,再进行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鉴定。2.对收集到的阴道毛滴虫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根据无症状、轻度症状、中度症状、重度症状四级分法,判定阴道毛滴虫病毒阳性株和阴性株临床症状的轻重程度。用两样本秩和检验的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研究阴道毛滴虫病毒对滴虫的临床致病性有无影响。3.用连续稀释法测量30株阴道毛滴虫临床分离株的甲硝唑最小致死浓度(minimum lethal concentration, MLC),对比阴道毛滴虫病毒阳性株和阴性株最小致死浓度,所得数据用SPSS16.0进行处理,分析阴道毛滴虫病毒对甲硝唑耐药性有无影响。4.用阴道毛滴虫人型支原体扩增的特异性引物,对30株阴道毛滴虫分离株进行人型支原体的检测,分析阴道毛滴虫病毒的寄生是否影响人型支原体与阴道毛滴虫的共生。5.用阴道毛滴虫Tvmarl基因位置扩增的特异性引物,通过MGE-PCR方法对30株阴道毛滴虫临床分离株进行Tvmarl的位置扩增,应用MEGA 5.0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图谱绘制,分析虫体的基因多态性。结果1.30株阴道毛滴虫分离株总核酸进行电泳,其中有6株(Tv5、Tv10、Tv13、Tv17、Tv22、Tv23)滴虫除了有基因组DNA,还有一条5.5 kbp的病毒带,为阴道毛滴虫病毒阳性株。2.阴道毛滴虫病毒阳性株的临床致病性轻于阴道毛滴虫病毒阴性株(Zc=-3.428,P<0.05)。3.阴道毛滴虫病毒阳性组的甲硝唑MLC值(5.68±3.588)μg/ml小于阴道毛滴虫病毒阴性组的甲硝唑MLC值(24.27±20.899)μ/ml,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43,P<0.05),阴道毛滴虫病毒阳性株对甲硝唑比较敏感。4.人型支原体不易与有阴道毛滴虫病毒寄生的阴道毛滴虫株共生(χ2=0.000,P<0.05)。5. 30株阴道毛滴虫临床分离株Tvmarl基因位置扩增结果显示阴道毛滴虫基因具有明显的多态性,所做系统进化树显示6株阴道毛滴虫阳性株遗传关系比较密切。结论1.在我国河南地区阴道毛滴虫临床分离株中检测到阴道毛滴虫病毒的寄生,寄生率为20%。2.阴道毛滴虫病毒阳性虫株引起的临床症状较轻,对甲硝唑比较敏感,不易与人型支原体共生,病毒还会影响虫体的基因多态性。

刘素英[6](2009)在《阴道毛滴虫Tvmar1基因多态性及AP33基因序列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Tv)是一种寄生于人体泌尿生殖道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称为阴道毛滴虫病,是最普遍的非病毒性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disease,STD)之一,占全世界每年新发STD患者的50%以上。该病表现出从无症状到严重的滴虫性阴道炎等泌尿生殖道症状,其发病与虫株毒力和宿主生理状态有密切关系。阴道毛滴虫除引起滴虫性阴道炎外,还会增加感染如艾滋病和乙型肝炎等其他性传播疾病的机会,因而对人体危害很大。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MH)是广泛寄生于人体的病原体,也是能独立生存的最小微生物,可引起多种症状,如自发性流产、产后高热、子宫内膜移位和输卵管炎等。阴道毛滴虫携同人型支原体感染宿主,更加增加发病机制的复杂性。由于人型支原体与阴道毛滴虫两种均营寄生生活的病原体共生关系的发现,重新评估它们在流行病学、遗传和生理方面的相互影响很有必要。本研究利用人型支原体的特异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se chain reaction,PCR)对41株阴道毛滴虫样品进行检测,了解河南地区阴道毛滴虫与人型支原体的共生情况,为滴虫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同时,研究阴道毛滴虫与体内共生的人型支原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共生关系对毛滴虫基因多态性和分子进化的影响。运用可移动因子PCR(MGE-PCR),对从河南各地分离到的阴道毛滴虫虫株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明确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根据我们收集的阴道毛滴虫的有关资料,包括滴虫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地理来源、人型支原体的共生,分析了阴道毛滴虫遗传多态性与这些因素的相关性,为在我省开展毛滴虫分子流行病学提供有价值的分子数据。深入研究阴道毛滴虫和人型支原体的共生关系将有助于我们加深物种共进化的认识,为共进化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关于毛滴虫的致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滴虫感染首先从黏附于宿主阴道上皮细胞开始,此步至关重要,这一功能需借助滴虫表面的黏附蛋白33(Adhesion Protein 33,AP33)完成。AP33是细胞膜上一种非常重要的毒力因子,以受体—配体方式介导虫体对宿主泌尿生殖道上皮细胞的黏附。AP33基因编码滴虫表面黏附蛋白AP33。本文采用PCR扩增有症状株和带虫株及支原体共生株和无支原体共生株AP33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从基因水平上对阴道毛滴虫的致病机制进行有益的探讨。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所用的41株阴道毛滴虫来至河南不同地区,由郑州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或妇产科提供,从病人的阴道分泌物或尿液获得,且标本均来自女性患者。用肝浸汤培养,用酚-氯仿法提取其DNA。用PCR方法检测41株阴道毛滴虫虫株人型支原体的共生情况。利用MGE-PCR技术,分析30株阴道毛滴虫的Tvmar1基因的长度和位点多态性,利用临位相连法(neighbour-joining,NJ)借助MEGA4.0分析软件,以MGE-PCR扩增结果绘制30株阴道毛滴虫的聚类图。最后用PCR技术对41株阴道毛滴虫AP33基因进行扩增,选取8株毛滴虫包括临床症状不同、不同地区及支原体共生的阳性和阴性株,送上海生物公司进行测序。结果1.本研究通过对41株毛滴虫经PCR检测结果显示,34株毛滴虫扩增出人型支原体特异的334bp片段,感染率为82.9%。7株未能扩增出334bp的特异片段,人型支原体为阴性。2.本研究通过对30株阴道毛滴虫虫株进行MGE-PCR分析,得出其平均相似系数为31.95%,平均遗传距离为68.05%,遗传距离GD变化较大,从0-100%。根据临位相连法,借助MEGA4.0分析软件构建树状聚类图,发现(Tv16、Tv41);(Tv16、Tv37);(Tv37、Tv41)三组遗传关系最为密切,遗传距离为0。说明虫株间的基因差异明显。3.阴道毛滴虫AP33基因的扩增结果显示,41个虫株均可扩增出DNA片段为930bp的特异产物。测序结果应用DNASTAR软件比对,发现8株阴道毛滴虫的AP33基因序列不完全相同,但与Genbank中的AP33基因序列(U87098)进行分析比较,发现碱基突变位点较多,各虫株间碱基序列的相似性高达96.8%-99.3%,而各虫株序列间差异性较低,仅0.7%-3.2%。同时发现支原体的存在对AP33基因有一定的影响,与地区差异关系不大。结论1.河南不同地区临床分离的阴道毛滴虫与人型支原体的共生具有普遍性。其感染率为82.9%。2.Tvmar1基因长度未存在明显的多态性;Tvmar1基因位点存在明显的多态性。位点多态性和临床表现症状、人型支原体的共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与地理位置没有明显的关系。3.未发现地理位置、临床表现、和有无人型支原体共生对阴道毛滴虫AP33基因有影响。

蔡敏,王雪玲,黄慧聪,梁韶晖,潘长旺[7](2008)在《阴道毛滴虫黏附蛋白65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反应性鉴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获得阴道毛滴虫黏附蛋白65基因重组融合蛋白。方法分离并纯化培养阴道毛滴虫临床分离株,提取其总RNA,经RT-PCR扩其全长序列基因,T-A克隆测序后,连接表达载体PET-28a(+)。在E.coli(DE3)Plyss宿主菌中用不同浓度IPTG诱导目的蛋白的表达,采用Ni-NTA亲和层析法提纯AP65,SDS-PAGE检测表达和提纯效果。采用兔抗阴道毛滴虫全虫多抗鉴定其免疫反应性。结果克隆ap65基因与GenBank公布基因同源性高,在1mmol/LIPTG诱导下,AP65产量可占细菌总蛋白量的23%,提纯后蛋白纯度达到90%以上,且重组蛋白AP65能与兔抗阴道毛滴虫全虫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结论成功地构建了阴道毛滴虫ap65基因的原核表达系统,重组蛋白且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可为疫苗抗原的筛选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奠定基础。

温雯静[8](2008)在《阴道毛滴虫Tvmar1基因多态性与相关因素研究及Fd基因测序》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Tv)是一种寄生于人体泌尿生殖道的带鞭毛的寄生原虫。它可以引起阴道毛滴虫病(trichomoniasis),还会增加如艾滋病和乙型肝炎等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感染的机会。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阴道毛滴虫感染者超过1.7亿。该虫对人体危害极大,而且流行广泛。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Mh)也是一种寄生于人体泌尿生殖道的病原体,是已知能独立生存的最小的微生物。它与阴道毛滴虫可引起类似的并发症:不育症、自发性流产、低出生体重儿等。国外学者对于它们之间的联系报道较早,国内有关资料较少,本研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手段,对阴道毛滴虫进行人型支原体检测,了解河南地区阴道毛滴虫与人型支原体的共生情况,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移动遗传因子(mobile genetic element,MGE)—PCR技术分析来自河南5个城市(郑州、安阳、洛阳、新乡、开封)的30个阴道毛滴虫样本的遗传多态性,明确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并根据我们获得的阴道毛滴虫的相关资料:虫株的地理来源、人型支原体的寄生及滴虫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分3度:轻度、中度、重度),分析这些相关因素与阴道毛滴虫遗传多态性的联系,为我省开展阴道毛滴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分子数据。作为最原始的真核生物,阴道毛滴虫缺乏线粒体,其特有的双层膜结构氢化酶体是虫体的主要代谢器官。而铁氧还蛋白(ferredoxin,Fd)作为氢化酶体代谢过程中重要的电子传递介体,在药物的激活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来,由于阴道毛滴虫耐药株的产生,许多学者开始关注Fd。本研究用PCR扩增出Fd基因,选取部分阴道毛滴虫的Fd基因直接测序,探讨阴道毛滴虫和人型支原体的共生以及地理来源的不同是否影响Fd基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研究所用阴道毛滴虫虫株均由郑州大学附属医院的妇产科或检验科提供,且全部采集自女性患者。并详细记录每个病人的临床资料。本研究选取30个阴道毛滴虫样本,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用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并测定DNA的纯度和浓度。利用MGE—PCR技术,分析30个阴道毛滴虫样本Tvmar1基因的长度和位置的多态性,利用邻位相连法(neighbour-joining,NJ),并借助MEGA3.1分析软件,以Tvmar1基因的位置变化为基础构建30株阴道毛滴虫的聚类树状图。用PCR技术对共生于阴道毛滴虫中人型支原体进行鉴定和Fd基因的扩增。选取部分阴道毛滴虫包括人型支原体和阴道毛滴虫共生的阳性株和阴性株及来自5个不同城市的虫株,将它们的Fd基因送到生物公司直接测序。结果1.阴道毛滴虫体内的人型支原体的PCR检测结果显示,30株阴道毛滴虫虫株中有25株扩增出DNA片段长度为334bp的特异产物,可判定为阳性,5株未能扩出目的基因,判定为阴性。阳性率为83.33%。2.利用MGE—PCR方法研究阴道毛滴虫虫株间的Tvmar1基因遗传多态性,结果显示,阴道毛滴虫种间的遗传差异明显,遗传距离在0到100%间均有分布(平均遗传距离为69.11%,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30.89%。根据遗传距离构建的树状聚类图,发现有5个组的虫株间([Tv12、Tv29];[Tv18、Tv20];[Tv14、Tv26];[Tv10、Tv25];[Tv15、Tv21])遗传关系最为密切,遗传距离为0。3.阴道毛滴虫Fd基因的扩增结果显示,30个虫株均可扩增出DNA片段长度为300bp的特异产物。测序结果应用Clustalx软件比对,发现10株阴道毛滴虫的Fd基因序列完全相同,但与GenBank中的Fd基因序列(M33717)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在第200位多出ctg3个碱基,多编码1个亮氨酸,但并未导致读码框架改变。基因的同源性为99%。未发现地理来源和有无人型支原体共生对河南地区阴道毛滴虫Fd基因产生影响。结论1.河南地区阴道毛滴虫与人型支原体共生的现象普遍,阳性率为83.33%。2.30株阴道毛滴虫间的Tvmar1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地理来源、有无人型支原体共生无关,而与临床表现程度有关。3.发现一新型Fd基因,与GenBank中的Fd基因比较,同源性为99%。未发现地理来源和有无人型支原体共生对河南地区阴道毛滴虫Fd基因产生影响。

郭瑞娟[9](2007)在《阴道毛滴虫病毒转染载体的构建及EGFP在阴道毛滴虫内的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根据我国阴道毛滴虫病毒基因组的序列特征,借鉴以往原虫病毒载体构建的研究经验,用绿色荧光蛋白编码基因替换TVV全部或部分编码区,构建阴道毛滴虫病毒转染载体pTVVL289/EGFP、pTVVL289/EGFP/TVVS、pTVVL559/EGFP/TVVS。阴道毛滴虫病毒转染载体经T7RNA聚合酶体外转录成mRNA后,经电穿孔法转染含TVV的阴道毛滴虫细胞内,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后不同时间内EGFP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载体pTVVL289/EGFP的体外转录体转染阴道毛滴虫后未观察到荧光信号,表明在TVV的3’末端UTR存在有与病毒复制和/或包装有关的序列。载体pTVVL289/EGFP/TVVS、pTVVL559/EGFP/TVVS体外转录体转染后可检测到绿色荧光信号,并在持续传代培养5代后仍不减弱;提取转染后虫体的总核酸,用RT-PCR检测到EGFP的mRNA的存在;SDS-PAGE分析转染虫体的培养上清和虫体中EGFP的表达,检测到大小为27KD的蛋白。说明我们构建的阴道毛滴虫病毒载体可以应用于介导外源基因在阴道毛滴虫体内的表达。本研究构建了阴道毛滴虫病毒转染载体,介导了目的基因EGFP在阴道毛滴虫体内的表达,为深入研究我国阴道毛滴虫病毒与虫体及其宿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为进一步研究阴道毛滴虫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奠定基础。

杨树国[10](2007)在《阴道毛滴虫有症状及无症状株黏附蛋白33基因的克隆、序列比较和表达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Tv)是一种单细胞真核生物型原虫,寄生于人体泌尿生殖道,可引起阴道毛滴虫病(Trichomoniasis)。阴道毛滴虫病已被列为人类常见性传播疾病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世界每年约有1亿2千万患者,随着世界各地流动人口的增加,滴虫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发现,阴道毛滴虫的感染可增加人体对其它病原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易感性,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阴道毛滴虫对人体泌尿生殖道靶上皮细胞的黏附是虫体感染的关键环节,而这一环节是黏附分子(adhesion protein,AP)介导的接触依赖性过程。就目前的研究而言,滴虫细胞表面有4种黏附分子参与了这一过程,分别是AP23,AP33,AP51,AP65。AP33蛋白是定位于细胞膜上非常重要的一种黏附分子,从其分子结构来看,N-末端约72个氨基酸的区域和C-末端24个氨基酸的区域可以和宿主细胞相互反应,介导了滴虫的黏附,用抗滴虫的mAb主要与AP33蛋白C-末端约28个氨基酸区域有免疫反应性,该研究证明了AP33蛋白的黏附作用及免疫反应性的存在。该蛋白由AP33蛋白基因编码,为单拷贝基因,存在3种类型,分别为ap33-1,ap33-2,ap33-3,该基因在序列上有很大的保守性,已有研究表明:该基因是一种较好的遗传标志。阴道毛滴虫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不同种、亚种和不同株,不同分离株在遗传上具有不同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阴道毛滴虫与宿主相互作用过程中可形成不同的表型。临床上滴虫感染者可表现为滴虫病、带虫者等多种情况。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两株滴虫进行分离培养并进行动物和细胞学实验,均证实两株滴虫在致病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表型的差异是由基因的差异所引起的,ap33基因作为一种较好的遗传学标志可为比较两株滴虫基因是否存在差异提供参考。研究ap33基因的克隆、序列比较及表达有利于进一步研究AP33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认清阴道毛滴虫的致病机制,为滴虫的防治打下理论基础,也可为种内亚型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目的有症状株及无症状株黏附蛋白33基因的克隆和序列比较。方法分离和培养我国四川地区阴道毛滴虫有症状株(阴道毛滴虫四川分离株-2)及无症状株(阴道毛滴虫四川分离株-3),有机法提取滴虫基因组DNA,根据GenBank上提供的ap33基因序列,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以DNA为模板,对滴虫四川分离株ap33基因进行PCR预扩增,确定ap33基因类型,再行特定ap33基因大量扩增,纯化后克隆入PMD-18T线性载体,PCR法及限制性酶切法对重组质粒进行鉴定,并对ap33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和比较。结果我们成功构建ap33基因克隆载体,经鉴定和序列测定,四川地区阴道毛滴虫有症状株及无症状株的ap33基因类型均为ap33-1,编码区全长930 bp,与国际标准株的同源性均达到99%,两株滴虫ap33基因存在3对碱基的差异。第二部分:目的构建ap33基因原核表达质粒并诱导表达,构建真核表达质粒。方法将含有第一部分构建的滴虫有症状株重组质粒pMD-18T-ap33及pUC18、pcDNA3-1(+)的甘油保种菌液划线接种于固体培养基,挑取单菌落接种于液体培养基,37℃振荡培养过夜后,用日常型质粒提取试剂盒分别提取3种质粒,分别对3种质粒进行双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酶切完全后,切胶,DNA纯化试剂盒纯化回收所需DNA片段,将ap33基因片段定向克隆入pUC18、pcDNA3.1(+)载体中,重组质粒经PCR及双酶切鉴定。重组质粒pUC18-ap33经IPTG诱导,采用SDS-PAGE电泳及Western-blot方法鉴定蛋白质表达情况。结果经PCR及酶切鉴定,重组质粒pUC18-ap33、pcDNA3.1(+)-ap33为正确重组子。pUC18-ap33经IPTG诱导表达出约Mr 36 000大小的蛋白质,与理论值相符。结论在本研究中,我们成功分离出阴道毛滴虫有症状及无症状株,在此基础上,对黏附蛋白33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测定,分别比较两株滴虫ap33序列与国际标准株之间的同源性,同时比较了两株间的差异,为比较有症状及无症状在基因水平上的差异,从而为种内亚型提供数据准备。同时进行了有症状株黏附蛋白33基因原核和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并在IPTG的诱导下表达出蛋白质,为研究阴道毛滴虫的黏附及致病机制,从而为滴虫病的防治打下理论基础。

二、阴道毛滴虫7个分离株表面黏附蛋白33基因序列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阴道毛滴虫7个分离株表面黏附蛋白33基因序列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贾第虫病毒microRNA克隆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语缩写词汇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寄生性原虫病毒研究进展
        1 阴道毛滴虫病毒
        2 蓝氏贾第虫病毒
        3 阿米巴原虫病毒
        4 双核阿米巴病毒
        5 艾美尔球虫RNA病毒样颗粒
        6 利什曼原虫病毒(LRV)
        7 隐孢子虫病毒
    第2章 寄生性原虫microRNA研究进展
        1 MicroRNA的发现
        2 MicroRNA的生物合成
        3 MicroRNA检测方法
        4 寄生性原虫miRNA研究
        5 结语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贾第虫携病毒株小RNA的高通量测序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贾第虫病毒miRNA验证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贾第虫病毒microRNA1的功能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学术论文及发表情况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2)大熊猫阴道微生物多样性及部分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分子生态学技术在生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领域的研究进展
        1 DNA指纹图谱技术在生殖道微生物研究中的进展
        1.1 T-RFLP技术在生殖道微生物研究中的进展
        1.2 DGGE/TGGE在生殖道微生物中的进展
        1.3 RAPD在生殖道微生物研究中的进展
        1.4 AFLP在生殖道微生物中的进展
        1.5 SSCP在生殖道微生物研究中的进展
        2 核酸探针技术在生殖道微生物研究中的进展
        2.1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生殖道微生物研究中的进展
        2.2 基因芯片技术在生殖道微生物研究中的进展
        3 基于PCR的技术在生殖道微生物研究中的进展
        3.1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生殖道微生物研究中的进展
    第二章 组学时代泌尿生殖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1 宏基因组学的产生背景
        2 宏基因组中的泌尿生殖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2.1 女性阴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2.2 女性尿液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2.3 男性泌尿生殖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2.4 动物阴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2.5 宏基因组在检测阴道微生物分型中的应用
        3 宏转录组研究阴道微生物群落功能
    小结
    参考文献
下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454高通量测序研究大熊猫阴道细菌多样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仪器
        1.1.2 主要试剂
        1.1.3 大熊猫阴道样本的来源
        1.1.4 大熊猫阴道样本的采集
        1.2 方法
        1.2.1 基因组DNA抽提及鉴定
        1.2.2 454焦磷酸测序
        1.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
        2.1 样品采集结果
        2.2 PCR预试验电泳检测
        2.3 标准曲线
        2.4 定量
        2.5 统计分析结果
        2.5.1 焦磷酸测序结果
        2.5.2 OTU聚类分析
        2.5.3 多样性分析(Alpha-diversity)结果
        2.5.4 稀释性曲线(Rarefaction cuve)分析结果
        2.5.5 Shannon-Wiener曲线分析结果
        2.5.6 分类学分析(Taxonomy)
        2.5.7 群落结构分析(CommunityStructure)
        2.5.8 Heatmap
        2.5.9 PCA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结果
        3 讨论
        3.1 生物信息学分析讨论
        3.2 产乳酸的微生物分析
        3.3 产乳酸的微生物在生殖道中的作用
        3.4 微生物引起大熊猫繁殖困难的可能原因分析
        3.5 研究方法分析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454高通量测序研究大熊猫阴道真核生物多样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仪器
        1.1.2 材料
        1.1.3 大熊猫阴道样本的来源
        1.1.4 大熊猫阴道样本的采集
        1.2 方法
        1.2.1 基因组DNA抽提及鉴定
        1.2.2 454焦磷酸测序
        1.2.3 PCR正式试验
        1.2.4 荧光定量
        1.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
        2.1 样品采集结果
        2.2 PCR扩增结果
        2.2.1 预试验9个样本DNA提取结果
        2.2.2 重复试验12个样本DNA提取结果
        2.3 标准曲线
        2.4 定量
        2.5 统计分析结果
        2.5.1 焦磷酸测序结果
        2.5.2 OTU聚类分析
        2.5.3 多样性分析(Alpha-diversity)结果
        2.5.4 稀释性曲线(Rarefaction curve)分析结果
        2.4.5 shannon-Wiener曲线分析结果
        2.5.6 分类学分析(Taxonomy)
        2.5.7 群落结构分析(Community Structure)
        2.5.8 Heatmap
        2.5.9 PCA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结果
        3 讨论
        3.1 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3.2 在各个水平上的分类
        3.2.1 在门水平上的分类
        3.2.2 在属水平上的分类
        3.2.3 在种水平上的分类
        3.3 大熊猫繁殖障碍相关微生物种群与致病性分析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大熊猫阴道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仪器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培养基
        1.1.4 部分溶液的配制
        1.1.5 PCR引物
        1.2 方法
        1.2.1 采样
        1.2.2 真菌的分离培养
        1.2.3 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1.2.4 真菌rDNA序列分析
        1.2.5 测序鉴定
        2 结果
        2.1 霉菌的形态学特征
        2.2 类酵母样真菌的形态学特征
        2.3 酵母样真菌的形态学特征
        2.4 电泳结果
        2.5 真菌鉴定结果
        3 讨论
        3.1 大熊猫阴道可培养真菌种类组成分析
        3.2 真菌鉴定方法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3.3 大熊猫阴道真菌种群及对繁殖的影响
        3.4 大熊猫阴道样本中最常见真菌种群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大熊猫阴道链格孢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
        1.2 主要仪器
        1.3 培养基
        1.4 生态因子对链格孢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1.4.1 不同培养基对链格孢菌生长的影响
        1.4.2 不同温度对链格孢菌生长的影响
        1.4.3 不同pH对链格孢菌生长的影响
        1.4.4 不同碳源对链格孢菌生长的影响
        1.4.5 不同氮源对链格孢菌生长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态因子对链格孢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2.1.1 不同培养基对链格孢菌生长的影响
        2.1.2 不同温度对链格孢菌生长的影响
        2.1.3 不同pH对链格孢菌生长的影响
        2.1.4 不同碳源对链格孢菌生长的影响
        2.1.5 不同氮源对链格孢菌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大熊猫阴道链状假丝酵母菌的生物学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菌种
        1.2 材料及器材
        1.2.1 试验材料
        1.2.2 器材
        1.2.3 培养基
        1.3 试验方法
        1.3.1 菌种活化
        1.3.2 菌落观察
        1.3.3 菌体菌丝观察
        1.3.4 生长曲线
        1.3.5 芽管试验
        1.3.6 链状假丝酵母菌的生化特性
        2 试验结果
        2.1 菌落形态
        2.1.1 SDA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
        2.1.2 玉米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
        2.2 菌体
        2.2.1 菌体形态
        2.2.2 菌体大小
        2.3 菌丝
        2.3.1 假菌丝形态
        2.3.2 真菌丝形态
        2.3.3 链状假丝酵母菌假菌丝与真菌丝的特点
        2.4 孢子
        2.5 生长
        2.5 芽管试验
        2.6 链状假丝酵母菌的生化特性
        2.6.1 碳源同化试验
        2.6.2 糖酵解试验
        2.6.3 尿素试验
        2.6.4 耐放线菌酮试验
        2.6.5 显色试验
        3 讨论
        3.1 菌体形态大小差异
        3.2 假菌丝分枝点
        3.3 菌体菌丝关系
        3.4 生长过程
        3.5 生化试验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创新之处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成果、科研项目及参加学术会议
致谢

(3)阴道毛滴虫病毒载体介导的锤头状核酶对Rab11C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阴道毛滴虫的研究进展
        1.1 阴道毛滴虫的进化背景、生活史及形态特点
        1.2 阴道毛滴虫病的流行病学及症状
        1.3 阴道毛滴虫的致病机制
        1.4 阴道毛滴虫的功能性基因
        1.5 阴道毛滴虫的诊断
        1.6 阴道毛滴虫病的防治
    第2章 阴道毛滴虫病毒的研究进展
        2.1 阴道毛滴虫病毒
        2.2 基因转染
        2.3 阴道毛滴虫病毒载体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阴道毛滴虫病毒载体介导的嵌合型锤头状核酶的构建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阴道毛滴虫病毒载体介导的嵌合型锤头状核酶对 Rab11C基因体外切割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阴道毛滴虫病毒载体介导的嵌合型锤头状核酶对 Rab11C基因表达抑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抑制 Rab11C基因表达对阴道毛滴虫病毒及虫体本身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4)阴道毛滴虫分子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黏附因子
2 纤黏连蛋白和层黏连蛋白
3 G蛋白
4 成孔蛋白
5 蛋白酶
    5.1 酸性水解酶 (acid hydrolase)
    5.2 膜收缩蛋白酶 (spectrin)
    5.3 半胱氨酸蛋白酶 (cysteine proteinase, CP)
    5.4 苹果酸脱氢酶 (malate dehydrogenase)
6 细胞骨架
7 结语

(5)阴道毛滴虫内双链RNA病毒的寄生及其对阴道毛滴虫相关特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前言
    1.1 概述
    1.2 阴道毛滴虫的营养需求及其培养
    1.3 阴道毛滴虫病的发病机理
    1.4 阴道毛滴虫病的临床表现
    1.5 阴道毛滴虫病的诊断方法
    1.6 阴道毛滴虫病的治疗及虫体的耐药机制
    1.7 人型支原体与阴道毛滴虫的共生
    1.8 阴道毛滴虫病毒
    1.9 研究内容和目的
2 材料方法
    2.1 阴道毛滴虫分离株采集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3 阴道毛滴虫培养基的配制
    2.4 阴道毛滴虫的无菌培养
    2.5 阴道毛滴虫基因组DNA和RNA的提取
    2.6 阴道毛滴虫病毒株筛选与鉴定
    2.7 阴道毛滴虫甲硝唑最小致死浓度测定
    2.8 阴道毛滴虫DNA提取
    2.9 阴道毛滴虫DNA定性定量检测
    2.10 阴道毛滴虫PCR扩增反应
    2.11 阴道毛滴虫病患者临床症状的资料收集
    2.12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阴道毛滴虫病毒的检测
    3.2 阴道毛滴虫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3.3 阴道毛滴虫甲硝唑最小致死浓度的测量
    3.4 阴道毛滴虫人型支原体检测
    3.5 Tvmarl基因位置多态性结果
4 讨论
    4.1 阴道毛滴虫病毒在阴道毛滴虫体内的寄生
    4.2 阴道毛滴虫病毒对虫体临床致病性的影响
    4.3 阴道毛滴虫病毒对虫体耐药性的影响
    4.4 阴道毛滴虫病毒寄生对人型支原体共生的影响
    4.5 阴道毛滴虫病毒对虫体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阴道毛滴虫病毒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阴道毛滴虫Tvmar1基因多态性及AP33基因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部分 阴道毛滴虫Tvmarl基因多态性及AP33基因序列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滴虫致病机制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
    缩略词
    致谢

(7)阴道毛滴虫黏附蛋白65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反应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和质粒
        1.1.2 试剂
    1.2 方法
        1.2.1 阴道毛滴虫虫株的培养
        1.2.2 抗阴道毛滴虫全虫多抗的制备
        1.2.3 总RNA的提取
        1.2.4 RT-PCR目的基因片段的亚克隆
        1.2.5 PCR产物T-A克隆
        1.2.6 PET - ap65表达载体的构建
        1.2.7 PET- ap65重组载体的诱导表达
        1.2.8 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
        1.2.9 Western blot 检测取诱导的全菌裂解物, 经SDS- PAGE
2 结 果
3 讨 论

(8)阴道毛滴虫Tvmar1基因多态性与相关因素研究及Fd基因测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正文部分 阴道毛滴虫Tvmar1基因多态性与相关因素研究及Fd基因测序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分子标记技术在阴道毛滴虫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9)阴道毛滴虫病毒转染载体的构建及EGFP在阴道毛滴虫内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阴道毛滴虫病毒的研究进展
        1 阴道毛滴虫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2 阴道毛滴虫病毒的基因结构与功能
        3 阴道毛滴虫病毒与虫体及其宿主之间的关系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阴道毛滴虫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绿色荧光蛋白在阴道毛滴虫体内的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阴道毛滴虫病毒转染载体构建策略图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10)阴道毛滴虫有症状及无症状株黏附蛋白33基因的克隆、序列比较和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阴道毛滴虫有症状及无症状株黏附蛋白33基因的克隆和序列比较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阴道毛滴虫有症状株黏附蛋白33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四、阴道毛滴虫7个分离株表面黏附蛋白33基因序列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贾第虫病毒microRNA克隆及功能研究[D]. 宫鹏涛. 吉林大学, 2016(03)
  • [2]大熊猫阴道微生物多样性及部分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D]. 马晓平.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7)
  • [3]阴道毛滴虫病毒载体介导的锤头状核酶对Rab11C基因表达的影响[D]. 刘畅. 吉林大学, 2013(12)
  • [4]阴道毛滴虫分子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汤自豪,许静波,梅钧,高兴政.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1(03)
  • [5]阴道毛滴虫内双链RNA病毒的寄生及其对阴道毛滴虫相关特性影响的研究[D]. 王丽娟. 郑州大学, 2011(04)
  • [6]阴道毛滴虫Tvmar1基因多态性及AP33基因序列分析[D]. 刘素英. 郑州大学, 2009(03)
  • [7]阴道毛滴虫黏附蛋白65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反应性鉴定[J]. 蔡敏,王雪玲,黄慧聪,梁韶晖,潘长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8(05)
  • [8]阴道毛滴虫Tvmar1基因多态性与相关因素研究及Fd基因测序[D]. 温雯静. 郑州大学, 2008(03)
  • [9]阴道毛滴虫病毒转染载体的构建及EGFP在阴道毛滴虫内的表达[D]. 郭瑞娟. 吉林大学, 2007(02)
  • [10]阴道毛滴虫有症状及无症状株黏附蛋白33基因的克隆、序列比较和表达研究[D]. 杨树国. 四川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阴道毛滴虫7株表面粘附蛋白33基因序列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