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县农业地质背景与大蒜品质关系初探

金乡县农业地质背景与大蒜品质关系初探

一、金乡县农业地质背景与大蒜品质关系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赵丹[1](2021)在《大熊猫空间分布与生态地质环境耦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中国的国宝和孑遗物种,也是世界野生动物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长期以来受到了全球各界的高度关注。四川省大熊猫栖息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为青藏高原到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使其成为大熊猫和其他古老珍稀的动植物天然的避难所。大熊猫栖息地受到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新构造运动剧烈,地层岩性古老破碎,次生地质灾害频发,是典型的生态地质环境脆弱区。论文选取四川省大熊猫分布区县域范围作为研究区,开展大熊猫空间分布与生态地质环境的耦合关系研究,探究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理论、模型及影响因子,并进一步探讨生态地质环境对大熊猫分布的影响作用机制,对研究第四纪地质环境变化与生物过程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意义,并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大熊猫廊道工程和大熊猫野外放归等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和决策指导。论文以地球系统科学和地球信息科学的理念为指导,以生态地质学、构造地貌学、环境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依据系统理论、生态位理论和信息理论,在系统收集总结以往研究成果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理论和因子耦合关系模型;利用3S技术的空间分析、地理空间数据库和数字制图等技术方法,探讨了生态地质环境因子信息量化方法,确定了最优取样尺度,建立了生态地质环境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进行了空间分布格局分析;采用数学建模和数值模拟等数量分析方法,研究了生态地质环境环境因子与大熊猫及其主食竹的单因子耦合关系和综合效应和制约机制;最后综合以上方法进行了大熊猫分布预测和栖息地适宜性评价。通过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提出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理论和因子耦合关系模型。“天地生人”非均衡全息巨大系统,可分为气候(天)、地质背景(地)、生物(生)、人类(人)等四类。“天”指的是大气因子或气候环境,主要包括降水和温度等条件;“地”指的是以地壳表层(风化壳)为主的的地下大环境,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和地下水文等条件;“生”即生物,主要包括大熊猫及其主食竹、森林植被和竞争动物等生物种间关系方面;“人”指的是以人类为主体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生物保护、偷猎盗猎、森林采伐、农牧产业、旅游产业、交通道路和工程建设等调控和干扰方面。根据因子耦合关系模型,采用信息量化方法,获取共39个影响因子,即气候因子包括温度和降水因子(19个气候指标),地质背景因子包括宏观地形因子(地形起伏度、地表切割深度、高程变异系数和地表粗糙度)、岩性因子(岩性多样性指数)、土壤因子(土壤多样性指数)、水文因子(河流密度)和地球化学元素因子(Ca、Na、Fe、Cu、Cr、K、Mg、Mn、Zn等9种),生物因子包括大熊猫因子(大熊猫密度)、主食竹因子(主食竹多样性指数)和植被因子(植被多样性指数),人类因子为人为活动因子(道路密度)。(2)根据大熊猫栖息地主食竹多样性(丰富度)具有显着的聚集性和尺度依赖性,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指数方法,筛选确定了10km×10km格网为研究大熊猫及其主食竹空间分布的最优取样尺度,其可以较好地反映大熊猫栖息地主食竹多样性的实际分布现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包括5大类数据11个数据集40种数据,栅格数据分辨率为10km×10km。研究显示四川省大熊猫及其主食竹和栖息地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主要沿WN-ES方向分布,东西部和垂直梯度分布差异明显。这表明除受人类活动干扰和气候因素影响外,地质背景对大熊猫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3)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因素方差分解方法,定量分析了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地质环境因子与大熊猫及其主食竹空间分布的耦合关系及综合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天、地、生、人”四大类环境因子能较好的解释大熊猫分布总体方差的55%,其中地质背景(地)和气候(天)分别为28%、42%,是制约大熊猫及主食竹分布的不可改变的主控因素;生物(生)和人类活动(人)的综合解释能力均为11%,二者远小于地质、气候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对大熊猫分布格局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是影响二者分布格局的可调控性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导致大熊猫的现代分布格局原因,是由于青藏高原隆升地质过程、第四纪时期气候变化、生物种间关系和近现代人为活动等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4)根据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地质环境因子和大熊猫空间分布数据,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和AIC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获得大熊猫空间分布最优预测模型。四川省大熊猫分布区适宜面积总计345.62万hm2,其中岷山山系(148.95万hm2)>邛崃山系(103.18万hm2)>凉山山系(56.71万hm2)>大相岭山系(29.22万hm2)>小相岭山系(7.13万hm2)>秦岭(0.44万hm2)。最适宜和较适宜分布区主要集中于岷山山系和邛崃山山系中北部,而大小相岭、凉山和秦岭山系则仅为适宜区域。岷山和邛崃山山系区域生态地质环境最好,大小相岭、凉山和秦岭山系(四川部分)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较差,同时研究区内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外部也存在许多适宜区域,表明这些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较好。(5)利用相对权重法评价变量相对重要性,结果显示一级指标依次为气候因子(40.2%)、地质背景因子(32.7%)、生物因子(17%)和人类因子(10.1%);二级指标依次为降水因子(26%)、宏观地形因子(16.5%)、主食竹因子(14.6%)、温度因子(14.2%)、地球化学元素因子(10.6%)、人为活动因子(10.1%)、岩性因子(5.6%)和植被因子(2.4%)。研究表明,在大熊猫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重要性程度中,地质背景仅次于气候,包含宏观地形因子、地球化学元素因子和岩性因子。

何佳乐[2](2020)在《济宁市食品安全监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面对数量庞大的监管对象以及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食品安全状况频发,让食品监管部门压力越来越大。食品安全涉及到从农田到餐桌的多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因此要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管,稳定高效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为扭转食品安全监管的不利局面,2013年以来国家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从国家层面开展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模式,各地也都进行了各自不同监管模式的尝试。济宁市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在不断变革,2013年食品安全监管从多单位分段监管模式,变为食药监一局主管模式,2019年又进行了新一轮大部制机构改革,将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划入市场监管局职责,食品的监管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本文利用整体政府理论、政府管制理论、社会共治理论,采用TOPSIS分析法,研究和探讨了济宁市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济宁市将审批与监管进行了分离,市场准入环节纳入行政审批部门负责,市场监管部门负责事中事后监管,一定程度上将有利于营商环境的改善,但是对于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来说,可能不如之前更加流畅、稳定。(2)选取TOPSIS分析法对济宁市食品的监管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济宁市近五年的食品安全监管态势略有浮动,但是总体情况相对稳定,没有出现食品安全重大事故,食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较高水平,综合监管检测评价近两年表现最好,说明济宁市总体态势稳中向好,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从各县(市、区)抽检情况来看,济宁市各个县市区表现不一,任城和邹城经济基础较好,因此财政对抽检支持力度也比较强,不合格率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总体表现较好。(3)从人员配备、机构设置、监管流程、职责分工、法律标准等多方面对济宁市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全面阐述了食品安全整体监管情况,发现了监管中存在基层监管力量薄弱、监管手段单一、职责分工不明、社会参与度低和食品标准不规范等问题。(4)建议综合考虑辖区内人均监管面积、人均监管企业数量、人均监管人口数、学历专业水平等指标配备;横向上完善跨部门合作机制,纵向上明确权责界限;完善相关标准,加强政府检验机构建设以及鼓励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发展;建议完善全链条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立推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制度、发挥行业协会引领作用、增强第三方监管力量、探索食品安全公益诉讼制度等。

王彪[3](2019)在《影响薏米品质地质地球化学因素分析 ——以官路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名特优农产品经济,是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官路薏米久负盛名,如何科学合理规划、科学种植、扩大其经济效益,是政府和科学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运用地球化学、数理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学等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对土壤元素、地质背景等与薏米品质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研究,同时对土壤、薏米金属元素进行安全评价,科学指导规划种植,深度挖掘薏米品质特色,树立自有品牌。结论如下:研究区内土壤通过养分划分得出K、Ca、Mg、N、水解性氮、有机质、S、Cu、Zn丰富,P、速效磷、速效钾、B、Mn、Mo缺乏。与福建A层土壤背景值比较Ni、Sr、Cd、Pb、Hg、Cr富集,Se、Ge、As贫乏。Cu、Ni、Zn、As、Cd、Pb、Hg、Cr符合国家标准。清洁、尚清洁土壤占比90.03%。薏米籽实Cd、As、Pb、Hg、Cr含量符合国家标准。薏米对Mo、Zn、Se、Cd需求较高,富集能力较强。薏米Ge和土壤K负相关,薏米Sr和表层土壤Mn、K、Cl正相关,薏米Se和表层土壤Cr、Ca、Ni元素中等相关。蛋白质与土壤元素K、有效磷正相关,Cr、Mg、Ni负相关,和薏米籽实Cd、Pb正相关,与Ge、Se负相关。氨基酸组分与土壤Mo、Pb、有效磷正相关,和薏米籽实As、Cd、Pb正相关。甘油三油酸酯与土壤元素Cr、Cl、Mg、Ni正相关和薏米籽实Se正相关。处于Pt1n地质单元的薏米对Mo、Se元素吸收有明显优势。研究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质环境、适宜的气候,水资源为官路薏米提供了充足的矿物质营养、适宜的温度,适时适量的水分、充足的光照等等保障了官路薏米品质。综合考虑研究区内Pt1n、J1l地质背景下的薏米品质较优。

陈江[4](2019)在《贵州水城县南开乡耕地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潜在生态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六盘水市水城县南开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区耕地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潜在生态效应。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表层土壤养分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方法:运用ICP-MS分析耕地养分元素和重金属元素组成,分别绘制养分元素地球化学图和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图,通过对地球化学图的解译,揭示土壤养分元素及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采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探讨研究区内表层土壤重金属的来源问题。采用单因子指数、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对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同时采用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进行评价,并对其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研究。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研究区土壤pH的平均值为6.36,变化范围为4.53-8.26,从空间分布来看,研究区土壤整体以酸性和中性土壤为主,局部地带为弱碱性土壤。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6.45%,变化区间为2.11-12.42%,从空间分布图可以看出,有机质空间分布不均匀,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和西南片区,低值区分布较分散,广泛分布在研究区。2.土壤微量元素Se、Ge、Zn、B与有机碳极显着(p<0.01)相关,且Se、Ge、Zn与有机碳线性回归为正相关,B与有机碳之间存在极显着负相关性,土壤微量元素Mo与有机碳显着(p<0.05)相关,且线性回归为正相关;土壤微量元素Mn与有机碳线性拟合关系不显着(p>0.05)。土壤微量元素Se、Ge、Zn、Mn、B与pH之间极显着(p<0.01)相关,线性回归均呈负相关;土壤微量元素Mo与pH线性拟合关系不显着(p>0.05)。3.研究区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As、Cd、Cr、Hg、Pb、Cu、Ni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5.78 mg/kg、0.92 mg/kg、142.38 mg/kg、0.08 mg/kg、33.97 mg/kg、100.62 mg/kg、62.12 mg/kg和137.30 mg/kg;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比较,其中重金属元素Cd、Cr、Cu、Ni和Zn的平均含量明显高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而As、Hg和Pb元素的平均含量低于背景值;变异系数分别为0.57、0.34、0.26、0.45、0.31、0.66、0.25、0.20,均为中等变异。4.应用SPSS软件,进行元素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Cd、Pb、Zn、Hg、Cr、Ni、Cu 7种重金属元素和有害元素As源进行分类。按元素在土壤中相似的地球化学过程,将其来源划分为3类:F1为Cd、Pb、Zn元素组合,累计方差贡献率37.255%,其平均含量高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并且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达到0.76以上,空间分布特征一致,在居民区附近的含量高,除继承成土母岩外,此类元素的分布特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F1定义为人为因素;F2是As、Hg、Cr、Ni组合,累计方差贡献率24.305%,此类元素主要受成土母岩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将其定义为自然因素;F3为Cu元素,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18.243%。推断大气沉降为影响Cu分布的主要因素,F3定义为大气沉降。聚类分析的结果与因子分析结果一致。5.研究区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结果表明,主要污染元素为Cd和Cu,分别达到中度和轻度污染级别,其余6种重金属属于较清洁无污染。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显示,该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较高,多种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均值为146.95,属于中等生态危害,其中Cd和Hg对RI的贡献率相对较大,分别为37.09%和32.09%。研究表明Cd对生态系统的危害最大,因此,该区域内表层土壤Cd的生态风险应受到重点关注。

王利远[5](2019)在《振动对行有序夹持大蒜收获机的研制与试验》文中认为我国是大蒜主产区,产量极高,2017年产量占世界大蒜总产量60%以上,但目前我国大蒜收获主要以人工收获为主,机械化程度。本论文在调研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的基础上,研制一种功能齐全操作方便的大蒜收获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确定大蒜收获机的设计方案。依据国内外大蒜收获机的相关数据与资料,并结合我国大蒜种植模式以及收获工作的实际需求,确定大蒜收获机的整机设计方案。(2)大蒜收获机关键部件的设计。大蒜收获机包括限深装置、履带行走装置、挖掘装置、带式夹持装置、蒜头输送装置、蒜秧输送装置等关键部件,以实现土壤挖掘、蒜秧夹持、蒜秧切割、蒜头输送、蒜秧输送等功能,大蒜收获机的履带行走装置便于实现一定范围内的无级变速,实现行走速度和收获速度的调节,并有效降低动力消耗;挖掘装置采用V型铲式结构,通过偏心套和高低不同的支座最终实现了悬挂杆的上下快速震动,进而实现了连接在悬挂杆上挖掘铲的震动松土挖掘作业;该装置通过限深轮进行限深作业,进而实现大蒜收获机挖掘深度的调节;带式夹持装置采用带式柔性夹持方式,并可调节收获行距,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大蒜种植模式;电动式切头装置采用直流电机带动刀片的结构,原理简单,切除效果好,伤蒜率低,安装方便;蒜头输送装置为金属管式输送装置,其金属条外部装有塑料软管,可有效降低切割下蒜头的损伤,满足大蒜收获作业中的输送需求;蒜秧输送装置槽内装有链耙式或金属条式输送器,在传动链条的带动下实现蒜秧的传动。(3)样机试制与试验。样机试制地点为潍坊爱地植保机械有限公司,并在济宁市金乡县、江苏省邳州市和临沂市兰陵县等大蒜种植地进行了大蒜收获机性能试验。通过大蒜收获机的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损失率3.1%,伤蒜率1.43%,含杂率4.7%,切头成功率85.9%,主要指标符合山东省地方标准DB37/T2878.4-2016《农产品收获机械通用技术要求第4部分:大蒜收获机械》及大蒜收获机械试制要求。

孙承[6](2018)在《大数据视域下山东省农产品电商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农村发展问题已经有了乡村振兴的战略框架,在处理乡村和农业发展问题上,从以往倚重于工业和城市到工业和城市也应该反哺农业和农村再到以农业和农村为重。习总书记的讲话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具体要求,体现了国家对乡村发展的重视。而基于大数据基础下的农产品电商正是发展农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实现路径之一。大数据时代下,农产品电商模式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农产品可以应用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一系列的创新,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打出自己的品牌,并进行集约化生产,同时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为农产品生产经营提供决策依据,为农产品电商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首先研究了国内外综述和电商模式以及大数据促进农产品电商的实现路径。随后分析了大数据视域下山东省农产品电商在农业生产水平、知名农产品种类储备、电商发展基础等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在大数据应用角度和品牌化程度等方面也存在不足的现状。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发现了山东省在大数据视域下发展农产品电商面临着大数据应用专业化人才不足、大数据支持的农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的相关问题。在研究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了解到互联网发展前景和山东省发展农产品电商的各级政策支持将是我省发展农产品电商的良好条件。结合分析研究,本文提出,山东省需要加强大数据与农产品电商的结合,构建大数据支撑下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注重农产品大数据电商人才培养,打造我省知名农产品品牌的政策建议。

李芳芳[7](2017)在《河南中牟大蒜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中牟县素有蒜乡之称,近年来全县大蒜产业实现稳定较快发展,在全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销规模。作为优势特色产业,中牟大蒜产业在全县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中牟县大蒜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一定进步,但是在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牟大蒜产业发展现状,找出中牟大蒜产业产业链各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中牟大蒜产业发展的对策,从而提升全县大蒜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化的发展,以期为中牟县大蒜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目前国内对中牟大蒜产业的研究较多,但是从产业链角度分析大蒜产业发展的较少。中牟县大蒜产业在以后的发展中需要利用产业链理论进行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优化大蒜产业链条为目的,从而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受益,有效地促进大蒜产业向布局合理化、生产科学化、服务社会化转变,实现中牟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中牟县大蒜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大蒜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产业链视角下中牟县大蒜产业的三个环节的发展限制,包括生产环节、加工环节、销售环节;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产业链视角下中牟县大蒜产业三个环节及环节之间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成因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是针对中牟县大蒜产业链各个环节及环节之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得出以下结论:中牟县大蒜产业的发展需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市场导向原则、政府引导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并注重大蒜产业链的延伸、提升、整合,并从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从而促进中牟县大蒜的产业化发展。

赵勇强[8](2018)在《中国不同产区大蒜鳞茎品质评价及其与产地环境关系分析》文中认为大蒜鳞茎是大蒜素、硒元素和锗元素含量均比较高的蔬菜。本试验通过全国各主产区58个大蒜品种的调查采集,测定了5个大蒜品质指标大蒜素、硒元素和锗元素以及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通过5个指标的显着性分析,并联系产区和栽培方式展开了讨论。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品种的大蒜素、硒、锗以及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不同,可以通过筛选产地和品种来获得大蒜素、硒元素、锗元素较高的大蒜品种,且锗元素的含量水平是硒元素的10倍以上。2.在西北产区,陕03的大蒜素含量最高,且陕西关中的3个品种陕01、陕02、陕03的大蒜素和硒元素的含量均比较高。甘肃6个品种甘01、甘02、甘03、甘04、甘05、甘06的大蒜素和硒元素含量都比较低,但锗元素含量却居西北产区大蒜前列。青海和新疆的大蒜,除新04外,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其他品种。华北产区大蒜的大蒜素含量最高值为3.19 g/kg,是含量最低的豫07的17倍。硒元素含量最高的5个品种中,除晋01外,都来自河南杞县产区。而锗元素含量最高的5个地方,除晋01外,两个来自江苏邳州产区,两个来自河南杞县产区。东北、西南和华南产区的大蒜品种都是紫皮蒜,大蒜素含量普遍较高。13个品种中有10个品种大蒜素含量高于58品种均值1.26 g/kg。大蒜素含量最低的是东北产区4个品种,含量最高的是四川彭州的川01和川02。硒元素含量最高的3个品种贵01、贵02和贵03。锗元素含量最高的5个品种中,贵01、贵02和贵03分别居于第2、1、和4位,其可溶性糖含量居第3、2、4位。可溶性糖含量中,藏01最高,是最低的贵04的2.7倍。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中,藏01最低,是最高的贵04的42%。综上可以推测,大蒜中的硒元素和锗元素的含量与立地环境中的硒和锗的含量水平密切相关。3.鲁04在引种到新疆伊宁之后,大蒜素、锗元素及可溶性糖含量均显着上升,硒元素含量稳定。而乐都红皮引种到甘肃临洮之后,大蒜素、硒元素和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降低,但锗元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着性升高。川01引种到山东兰陵和安徽亳州之后,硒元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着性提高。黑01由黑龙江产区引种到辽宁后,大蒜素含量降低,但锗元素含量升高。新01在引种到吉木萨尔和青海乐都后,大蒜素都显着提高,但硒元素含量都显着下降。冀02引种到河南临颖后,硒元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锗元素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4.同一品种相同产地不同农户大蒜的5个营养指标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在气候和前茬一致的情况下,栽培技术管理,如密度、土壤管理、收获期等,都可能影响一个大蒜品种鳞茎品质指标。

崔爱琴[9](2017)在《山东省棉花生产区域布局演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棉花一度曾是山东棉区经济发展发展、棉农增收的支柱性产品,但最近几年山东棉花生产呈现长时间、大幅度萎缩衰退的趋势。山东省棉花生产大幅衰退背后的基本事实是山东省内棉花生产区域的大幅调整。本文在国内外文献中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比较优势理论和农业区划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统计方法,利用山东省棉花生产的各级数据研究山东省棉花生产的区域演化问题。无论是从全球可能还是全国看,棉花生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集中化趋势。目前山东省依然是重要的棉花生产大省,但棉花生产衰退趋势十分明显。山东省棉花生产的衰退更多地表现为棉花主产区分布的集聚化,而这种集聚化又是由部分植棉区的衰退导致的。在过去20年中,山东棉花生产的区域布局越来越符合区域棉花生产的比较优势,棉花生产的区域布局得到了优化。山东棉花生产布局的演化是农民根据棉花生产的市场机会、棉花生产的相对比较优势和机会成本、棉花生产的产业匹配性,以及宏观市场经济环境做出的或扩大、或保留或减少棉花播种面积的结果。这些选择都是棉农在现有约束下基于成本和收益比较做出的最优选择。政府应在棉花生产上做出具有针对性的产业布局指导,有进有退,进一步完善山东省棉花生产区域布局。同时在生产优势区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棉花产业政策,进一步加大对盐碱地棉花育种与栽培技术的科研支持力度,争取让国家目标价格政策覆盖到三大优势区域。

高巍[10](2014)在《金乡大蒜产业集群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农业产业集群主要由以农业生产和加工为对象的企业群构成,这些企业群有着共性与互补性,并且地理位置上相邻在农业生产基地周围。农业产业集群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产物,对于增强农业效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具有积极的作用。当前对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已经广泛展开,本文以金乡大蒜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金乡大蒜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与问题,研究了促进金乡大蒜产业集群的发展对策。金乡大蒜产业集群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的农业产业集群,推动了金乡的经济快速发展,并大幅的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本文详细阐述了农业产业集群相关的理论,总结了国内外有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成功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改进了农业产业集群中生命周期理论中阶段划分方法,将其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跳跃转型期五个阶段,其中衰退期并不是必然经历的阶段,指出在衰退期或者在成熟期时就可以通过创新实现集群的跳跃转型,从而进入一个全新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金乡大蒜产业集群进行实证研究,根据改进的生命周期理论,提出金乡大蒜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针对金乡大蒜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金乡县农业地质背景与大蒜品质关系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乡县农业地质背景与大蒜品质关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大熊猫空间分布与生态地质环境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生态地质学与地质背景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1.2.2 生态地质环境对大熊猫的影响研究
        1.2.3 基于3S技术的大熊猫栖息地评价研究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科学命题的提出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
        1.5.2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地质地理环境特征
    2.1 地理位置
    2.2 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2.2.1 地貌特征
        2.2.2 河流水系
        2.2.3 气候特征
        2.2.4 土壤类型
        2.2.5 植被类型
    2.3 区域地质环境特征
        2.3.1 地质构造
        2.3.2 地层岩性
第3章 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理论和因子耦合关系模型
    3.1 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理论
    3.2 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地质环境因子耦合关系模型
    3.3 生态地质环境因子信息量化方法
        3.3.1 地质背景因子信息采集
        3.3.2 气候因子指标信息采集
        3.3.3 生物因子信息采集
        3.3.4 人类因子信息采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最优取样尺度条件下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地质环境因子空间分布格局
    4.1 最优取样尺度筛选
        4.1.1 最优取样尺度筛选方法
        4.1.2 最优取样尺度结果与分析
    4.2 最优尺度下生态地质环境信息地理空间数据库构建
    4.3 最优尺度下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因子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态地质环境对大熊猫空间分布的影响与制约机制
    5.1 大熊猫及其主食竹分布与生态地质环境单因子耦合关系
        5.1.1 单因子分析方法
        5.1.2 地质背景因子与大熊猫及其主食竹的关系
        5.1.3 气候因子与大熊猫及其主食竹的关系
        5.1.4 生物因子与大熊猫及其主食竹的关系
        5.1.5 人为活动因子与大熊猫及其主食竹的关系
    5.2 生态地质环境对大熊猫分布综合影响及制约机制
        5.2.1 综合影响效应分析方法
        5.2.2 综合影响效应及制约机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理论的大熊猫分布预测及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6.1 预测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
    6.2 多元回归预测与评价模型
        6.2.1 预测与评价因子选择
        6.2.2 多元回归预测模型建立
        6.2.3 多元回归最优模型筛选
        6.2.4 预测变量相对重要性评价
    6.3 大熊猫空间分布预测
    6.4 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2)济宁市食品安全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本文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食品安全
        2.1.2 食品安全监管
    2.2 理论基础
        2.2.1 整体政府理论
        2.2.2 政府管制理论
        2.2.3 社会共治理论
3 济宁市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3.1 食品行业现状
        3.1.1 食品行业发展现状
        3.1.2 食品行业监管现状
    3.2 食品安全监管发展概况
    3.3 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划分与流程
        3.3.1 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划分
        3.3.2 食品安全监管流程
    3.4 本章小结
4 济宁市食品安全监管检测评价
    4.1 食品安全监管综合评价
        4.1.1 评价方法的选取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4.1.3 指标同趋势化、数据归一化
        4.1.4 确定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4.1.5 结果分析
    4.2 食品安全抽检效果评价
    4.3 小结
5 济宁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监管人员力量不足
        5.1.1 基层监管人员数量少
        5.1.2 监管人员学历低、专业不对口
    5.2 监管手段较为单一
    5.3 职责分工不明确
        5.3.1 部门间横向合作机制不完善
        5.3.2 部门内纵向职责划分不清
    5.4 社会共治局面尚未形成
        5.4.1 监管主体单一
        5.4.2 信息不对称
        5.4.3 公众参与积极性低
        5.4.4 行业协会作用不明显
        5.4.5 权力救济方面不到位
    5.5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存在不足
        5.5.1 食品安全检验标准不完善
        5.5.2 食品检测机构检验能力不足
6 济宁市食品安全监管优化的对策建议
    6.1 合理分配监管人员
    6.2 建立全链条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6.3 双向完善权责分配与合作机制
        6.3.1 横向上建议完善跨部门合作机制
        6.3.2 纵向上建议划清权责界限
    6.4 营造社会共治良好局面
        6.4.1 增强第三方监管力量
        6.4.2 提升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6.4.3 建立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制度
        6.4.4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6.4.5 探索实施食品安全公益诉讼制度
    6.5 提升检验检测水平
        6.5.1 健全食品安全检测相关法律法规
        6.5.2 加大食品检验机构建设力度
        6.5.3 加强食品安全快检发展
        6.5.4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设立第三方检验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影响薏米品质地质地球化学因素分析 ——以官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3.2.1 研究方法
        1.3.2.2 技术路线
        1.3.2.3 完成的工作量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质演化历史
        2.2.2 区域地质背景
        2.2.3 土壤概况
        2.2.4 水文地质概况
    2.3 官路的种植现状
        2.3.1 官路薏米的分布现状
        2.3.2 官路薏米的品种、用途与经济价值
第三章 工作方法
    3.1 样品的采集、加工
        3.1.1 浅层土壤样品及配套作物薏米采集
        3.1.2 深层土壤剖面样品采集
        3.1.3 样品加工与检测
    3.2 分析方法、分析质量
第四章 研究区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 表层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1 表层土壤中常量元素特征
        4.1.2 表层土壤有益微量元素特征
        4.1.3 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特征
        4.1.4 层土壤有效态与全量间关系
    4.2 土壤剖面中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土壤的垂直剖面特征
        4.2.2 元素垂直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
        4.2.2.1 深层土壤剖面常量元素分层分布及迁移特征
        4.2.2.2 深层土壤剖面薏米微量元素分层分布及迁移特征
第五章 薏米品质特征分析及对比
    5.1 薏米品质特征
        5.1.1 薏米感官品质,加工品质与卫生品质特征
        5.1.2 薏米营养品质与药用品质特征
        5.1.3 薏米元素含量特征
        5.1.3.1 薏米中有益元素含量特征
        5.1.3.2 薏米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
    5.2 不同产地薏米品质比较
        5.2.1 不同产地薏米蛋白质、Zn比较
        5.2.2 不同产地薏米氨基酸各组分比较
        5.2.3 不同产地薏米甘油三油酸酯比较
    5.3 小结
第六章 薏米品质与生态地质地球化学因素分析
    6.1 官路薏米品质与对应表层土壤元素的相关性
        6.1.1 薏米蛋白质与对应表层土壤元素的相关性
        6.1.2 薏米氨基酸各组分与对应表层土壤元素的相关性
        6.1.3 薏米甘油三油酸酯与对应表层土壤元素的相关性
    6.2 薏米元素与表层土壤PH相关性
    6.3 薏米元素与表层土壤化学元素相关性
    6.4 薏米品质与薏米元素的相关性
        6.4.1 薏米蛋白质与薏米元素的相关性
        6.4.2 薏米氨基酸各组分与薏米元素的相关性
        6.4.3 薏米甘油三油酸酯与薏米元素的相关性
    6.5 薏米对元素的选择吸收
        6.5.1 薏米有益微量元素吸收特征
        6.5.2 重金属元素吸收特征
    6.6 薏米品质与地质单元的关系
        6.6.1 研究区内不同地质单元对薏米蛋白质的影响
        6.6.2 研究区内不同地质单元对薏米氨基酸各组分的影响
        6.6.3 研究区内不同地质单元对薏米甘油三油酸酯的影响
        6.6.4 研究区内不同地质单元中的薏米有益微量元素吸收系数
        6.6.5 研究区内不同地质单元中的薏米重金属元素吸收系数
    6.7 影响浦城官路薏米品质的其他因素
        6.7.1 地理因素对薏米生长的影响
        6.7.2 气候、水资源对薏米生长的影响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4)贵州水城县南开乡耕地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潜在生态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气候水系
    2.3 地形地貌与地质概况
    2.4 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现状
第3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1 样品采集
    3.2 样品分析方法
第4章 表层土壤养分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 表层土壤养分理化指标特征
        4.1.1 pH值分布特征
        4.1.2 有机质分布特征
    4.2 表层土壤养分元素分布特征
        4.2.1 N、P、K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表层土壤微量元素相关性分析
        4.3.1 土壤微量元素与有机碳的一元线性相关分析
        4.3.2 土壤微量元素与pH的一元线性相关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1 As和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
        5.1.1 表层土壤中元素含量特征参数
        5.1.2 表层土壤As和重金属元素含量统计
    5.2 As和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5.3 土壤As和重金属元素来源解析
        5.3.1 因子分析
        5.3.2 聚类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6.1 指数法评价
        6.1.1 污染指数的统计分析
        6.1.2 污染状况分析
    6.2 地累积指数法评价
        6.2.1 地累积指数的统计分析
        6.2.2 污染状况分析
    6.3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
        6.3.1 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和潜在危害指数的统计分析
        6.3.2 污染状况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振动对行有序夹持大蒜收获机的研制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来源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大蒜收获机械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大蒜收获机械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大蒜收获机械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计划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计划
    1.4 技术路线
    1.5 小结
2 大蒜收获机整机设计
    2.1 设计要求
    2.2 工作流程
    2.3 样机设计
    2.4 工作参数
    2.5 小结
3 振动对行有序夹持大蒜收获机关键部件的设计
    3.1 履带行走装置的设计与相关计算
        3.1.1 履带行走装置的工作原理
        3.1.2 履带行走装置的结构
        3.1.3 履带行走装置机架的有限元分析
    3.2 振动挖掘装置的设计
        3.2.1 振动挖掘装置的结构与原理
        3.2.2 挖掘铲的设计与相关参数的确定
    3.3 限深装置的设计
        3.3.1 限深装置的结构
        3.3.2 限深装置的技术参数
    3.4 带式夹持装置的设计
        3.4.1 双V型夹持带的设计
        3.4.2 夹持单元的设计
        3.4.3 夹持单元的相关计算
        3.4.4 夹持高度的确定
    3.5 电动切头装置的设计
        3.5.1 切头装置方案的选取
        3.5.2 切头装置方案的确定
        3.5.3 切割方式的确定
        3.5.4 电动切头装置的结构
        3.5.5 蒜秧与刀片接触点的力学分析
        3.5.6 蒜秧切割的相关计算及直流电机的选定
    3.6 蒜头输送装置的设计
        3.6.1 蒜头输送装置方案的选取
        3.6.2 蒜头输送方案的确定
        3.6.3 蒜头输送装置的结构
        3.6.4 蒜头输送装置的工作原理
        3.6.5 蒜头输送装置的参数确定
    3.7 蒜秧输送装置的设计
        3.7.1 蒜秧输送装置方案的选取
        3.7.2 蒜秧输送方案的确定
        3.7.3 蒜秧输送装置的结构
        3.7.4 蒜秧输送装置的工作原理
        3.7.5 蒜秧输送装置的参数确定
4 样机加工与性能试验
    4.1 样机加工
    4.2 试验条件
        4.2.1 试验环境
        4.2.2 试验地点
        4.2.3 试验设备和测试仪器
        4.2.4 试验参数
    4.3 样机性能试验
        4.3.1 试验依据
        4.3.2 试验指标
        4.3.3 大蒜收获机损失率的测定试验
        4.3.4 大蒜收获机伤蒜率的测定试验
        4.3.5 大蒜收获机含杂率的测定试验
        4.3.6 大蒜收获机切头成功率的测定试验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6)大数据视域下山东省农产品电商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本文不足
    第四节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一、大数据营销
        二、电子商务与农产品电子商务
        三、大数据与电子商务的联系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一节 大数据对营销的作用研究
        一、数据挖掘技术在营销领域的应用
        二、大数据对营销策略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三、大数据在具体行业中的应用研究
    第二节 大数据与农产品营销研究
    第三节 大数据与农产品电商研究
    第四节 文献研究述评
第三章 国内外农产品电商模式分析
    第一节 国外农产品大数据电商运营模式
        一、全国联合拍卖模式
        二、网络直销模式
        三、品牌专卖模式
    第二节 国内典型农产品电商模式
        一、传统农产品电商模式
        二、近年来新兴电商模式
第四章 大数据促进农产品营销的实现机制
    第一节 大数据在客户角度对农产品营销的促进
        一、大数据有助于实现客户定位精准化
        二、大数据有助于实现与客户互动
    第二节 大数据在营销角度对农产品电商的促进
        一、大数据有助于销售渠道多元化
        二、大数据有助于实现营销成本节约
    第三节 大数据在产品角度对农产品营销的促进
        一、大数据有助于产品价格动态化调整
        二、大数据有助于实现质量标准化
    第四节 国内外农产品电商模式及营销机制对山东省的启示
        一、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二、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农产品产销的指导作用
第五章 山东省大数据农产品电商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 山东省农产品电商发展现状
        一、农产品电子商务主体发展不均衡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区域发展相对均衡
        三、依托第三方电商平台和物流经营
        四、农产品电商示范体系建设有序进行
    第二节 山东省农产品电商发展优势
        一、农业发达,农业生产基础好
        二、农产品种类丰富,知名农特产品多
        三、农产品电商发展基础良好
        四、网络及电商平台上农产品需求潜力巨大
        五、多级政府政策支持农产品电商发展
    第四节 大数据视域下的山东农产品销售分析——以烟台大樱桃及金乡大蒜为例
        一、烟台大樱桃大数据分析
        二、金乡大蒜大数据分析
        三、运用大数据结论指导销售进程
    第五节 山东省农产品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大数据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不足
        二、品牌化程度低
        三、大数据应用及电商专业化人才欠缺
        四、以大数据支撑的农产品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不完善
第六章 山东省农产品电商发展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大数据在农产品营销的应用,强化信息化建设
        一、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二、注重利用大数据对农产品电子商务流程进行优化
        三、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保障大数据安全
    第二节 加强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农产品标准建设
        一、将我省农产品与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接轨
        二、依托大数据建立可追溯的食品安全体系
    第三节 注重农产品大数据电商人才培养
        一、发展职业教育,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
        二、打造大数据应用人才队伍体系
    第四节 依托大数据推动我省知名农产品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7)河南中牟大蒜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农业产业链研究概况
        1.2.2 大蒜产业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农业产业链的基本理论
    2.1 产业链的概念
    2.2 农业产业链及其特征
        2.2.1 农业产业链的概念
        2.2.2 农业产业链的特征
        2.2.3 农业产业链的结构
第三章 产业链视角下中牟县大蒜产业发展现状
    3.1 中牟县大蒜产业发展现状
        3.1.1 中牟县大蒜发展现状
        3.1.2 中牟县大蒜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3.2 产业链视角下中牟县大蒜产业的运营现状
        3.2.1 产业链第一环中牟县大蒜生产现状
        3.2.2 产业链第二环中牟县大蒜加工现状
        3.2.3 产业链第三环中牟县大蒜销售现状
        3.2.4 产业链三个环节之间的关系现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链各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中牟大蒜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产业链第一环中存在的问题
        4.1.2 产业链第二环中存在的问题
        4.1.3 产业链第三环中存在的问题
        4.1.4 产业链三个环节衔接存在的问题
    4.2 原因分析
        4.2.1 不完善的激励政策的影响
        4.2.2 严峻农业环境形势的影响
        4.2.3 不健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影响
        4.2.4 缺乏技术创新意识的影响
        4.2.5 低层次的农户组织化程度的影响
        4.2.6 低程度的加工企业组织化的影响
        4.2.7 低效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牟大蒜产业发展的对策
    5.1 加强中牟大蒜产业发展的原则
        5.1.1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5.1.2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5.1.3 坚持政府引导原则
        5.1.4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5.2 优化中牟大蒜产业链的对策
        5.2.1 中牟大蒜产业链延伸
        5.2.2 中牟大蒜产业链提升
        5.2.3 中牟大蒜产业链整合
    5.3 中牟大蒜产业发展的对策
        5.3.1 产业链第一环的对策
        5.3.2 产业链第二环的对策
        5.3.3 产业链第三环的对策
        5.3.4 产业链三个环节衔接的对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中国不同产区大蒜鳞茎品质评价及其与产地环境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蒜的栽培历史和生产现状
    1.2 大蒜高功能成分的研究进展
    1.3 品种和环境因子对大蒜品质的影响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全国重点大蒜主产区大蒜品种样品采集与保存
        2.1.1 材料的调查和收集
        2.1.2 取样和保存
    2.2 营养品质的测定方法
        2.2.1 大蒜素的测定
        2.2.2 硒、锗、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测定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产地调查结果
    3.2 不同品种大蒜鳞茎指标的显着性分析
    3.3 同品种不同产区的相关性分析
    3.4 全国主产区大蒜的聚类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大蒜素、硒元素和锗元素含量
    4.2 大蒜素、硒元素和锗元素含量的影响因子
    4.3 海拔和生长期积温因素对于大蒜鳞茎大蒜素含量的影响
    4.4 不同栽培条件对大蒜鳞茎品质指标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山东省棉花生产区域布局演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及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农业区位理论
        2.1.2 比较优势理论
        2.1.3 理性小农假说
    2.2 文献综述
        2.2.1 相关研究综述
        2.2.2 简要评述
    2.3 小结:本文的研究空间
3 山东省棉花生产区域演化的宏观背景与生产区域布局现状
    3.1 宏观背景:全球与全国视角
        3.1.1 全球棉花生产区域布局演化中的中国棉花
        3.1.2 全国棉花生产区域布局演化中的山东棉花
        3.1.3 小结:棉花生产的集中化趋势愈发明显
    3.2 山东省棉花生产总体概况
        3.2.1 山东省棉花生产历程
        3.2.2 棉花在山东省农业中的地位
        3.2.3 小结:山东棉花生产面临的困境
    3.3 山东棉花生产布局现状
        3.3.1 山东棉花生产基本布局
        3.3.2 山东省棉花生产分布的县域特征
    3.4 小结
4 山东省棉花生产区域布局演化解析
    4.1 山东省棉花生产区演化的总体趋势
    4.2 山东省棉花生产区域布局66年演化的分阶段特征
        4.2.1 稳定发展期棉花生产布局的演化
        4.2.2 快速发展与震荡期棉花生产布局的演化
        4.2.3 全面萎缩期棉花生产布局的演化
        4.2.4 恢复与调整期棉花生产布局的演化
    4.3 山东省棉花主产县及其集中度30年变化
        4.3.1 第一个波动期主产县及其集中度
        4.3.2 第二个波动期主产县及其集中度
        4.3.3 主产县棉花生产衰退的轨迹
    4.4 山东省棉花主产县生产优势指数
        4.4.1 分析方法与数据说明
        4.4.2 生产优势测算结果
        4.4.3 生产优势区测算结果和主产区匹配分析
5 山东省棉花生产区域布局演化的经济解释
    5.1 基本理论分析框架
    5.2 山东省棉花生产区域布局演化的几个假说
        5.2.1 门户开放与市场容量
        5.2.2 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
        5.2.3 资源禀赋与产业匹配
        5.2.4 市场深化与自给性生产的没落
    5.3 总结:经典分工与交易理论的胜利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金乡大蒜产业集群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的内容与基本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
        2.1.2 农业产业
        2.1.3 农业产业集群
    2.2 理论基础
        2.2.1 外部经济理论
        2.2.2 工业区位理论
        2.2.3 增长极理论
第三章 国内外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3.1 国外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
        3.1.1 荷兰花卉产业集群
        3.1.2 美国玉米与葡萄产业集群
    3.2 国内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
        3.2.1 山东寿光蔬菜农业产业集群
        3.2.2 新疆兵团棉花产业集群
    3.3 国内外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启示
第四章 金乡大蒜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金乡大蒜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4.1.1 金乡大蒜产业集群发展历程
        4.1.2 金乡大蒜产业集群的形成因素
        4.1.3 金乡大蒜产业集群的现状
    4.2 金乡大蒜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分析
        4.2.1 大蒜产业集群效应不能有效发挥
        4.2.2 市场服务体系不完善
        4.2.3 缺乏大蒜的区域品牌形象维护
        4.2.4 技术创新缺乏
第五章 金乡大蒜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对策
    5.1 发展集群的龙头企业
    5.2 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5.3 加强区域品牌的建设和维护
    5.4 科学制定大蒜产业集群的远期发展规划
    5.5 创新实现大蒜产业集群的跳跃升级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金乡县农业地质背景与大蒜品质关系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熊猫空间分布与生态地质环境耦合关系研究[D]. 赵丹.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2]济宁市食品安全监管研究[D]. 何佳乐.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3]影响薏米品质地质地球化学因素分析 ——以官路为例[D]. 王彪. 河北地质大学, 2019(06)
  • [4]贵州水城县南开乡耕地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潜在生态效应[D]. 陈江.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5]振动对行有序夹持大蒜收获机的研制与试验[D]. 王利远.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6]大数据视域下山东省农产品电商发展问题研究[D]. 孙承. 烟台大学, 2018(12)
  • [7]河南中牟大蒜产业发展研究[D]. 李芳芳.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7(04)
  • [8]中国不同产区大蒜鳞茎品质评价及其与产地环境关系分析[D]. 赵勇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9]山东省棉花生产区域布局演化问题研究[D]. 崔爱琴.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1)
  • [10]金乡大蒜产业集群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 高巍. 吉林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金乡县农业地质背景与大蒜品质关系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