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车道自由流动速度分析

两车道自由流动速度分析

一、双车道自由流车速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宋婉璐[1](2021)在《城市窄机动车道路段交通流稳定性及形成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交通用地的逐渐紧张以及人车矛盾的逐渐加剧,窄化机动车道在交通稳静化管理中越来越被重视。当下,我国关于城市道路交通流理论的研究多集中于车道宽度为3.25m及以上的道路,对于窄机动车道交通流的相关理论仍然匮乏,这使得其积极作用被质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窄车道的实施和应用。本研究依托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城市窄机动车道路段交通流稳定性及形成机理研究》,以车道宽度为2.8m的窄机动车道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交通流特性,从而为窄机动车道道路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首先,本研究从车速特性入手,通过获取窄机动车道与宽机动车道的地点车速数据,对比分析了车速离散性规律,证实了窄机动车道对车速具有约束作用,从而提高交通流稳定性。通过获取窄机动车道的自由流车速数据,进行K-S正态检验以及Levene方差齐次性检验,分析其自由流车速的分布规律,并在《通行能力手册》的基础上,建立了车道宽度与其自由流车速折减系数的Gaussian函数模型,从而得到了车道宽度为2.8m时的自由流车速的折减系数。其次,本研究从窄机动车道的错位跟随现象入手,通过对该现象进行定义,对其发生频率与道路密度进行关联性分析,证明了该现象的发生与道路密度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此外,通过计算不同组团形式下的车速标准差,并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证明其差异性。结果表明,车辆在错位跟随形式下的车速标准差最小,跟随状态最稳定。使用Person相关性分析计算了错位行驶车辆团中相邻车辆的纵向跟驰距离,结果表明错位跟随是整体结构,组团内的车辆会彼此相互制约。并且,两两车辆之间的纵向间隙、横向间隙以及速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其拟合函数中的斜率可以用线性回归方程表示,残差可以用Burr分布进行修正。然后,本研究从车辆行驶轨迹入手,通过采集不同行驶状态下的车辆侧向净空数据,使用数理统计与检验方法,证实了车辆的侧向净空选择与驾驶人的心理压力有关。在自由流条件下,较高的车速通常伴随着车辆远离路缘石的情况,且当驾驶人在更能够精确控制车辆位置的左侧车道行驶时,与路缘石的距离相对更近。当旁侧车道有大型车辆经过时,驾驶人会尽量靠近路缘石行驶,以保证提供充分的错让空间。这一现象为窄车道的设计管理提供了依据,说明2.8m的车道尺寸无法为大型车辆提供足够的行驶空间。最后,本研究建立了一个车辆跟驰形式选择的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它可以根据头车类型、跟随车类型、头车速度、跟随车速度差、横向间隙和纵向间隙来模拟驾驶人对跟随状态的选择。结果表明,不同的跟驰参数对跟驰形式选择策略存在不同影响。该模型对开发窄机动车道自动驾驶模型有一定帮助,通过识别目标车辆的运行状态及其与周围车辆的相互作用,从而选择合适的跟车形式。本研究能够丰富窄机动车道相关交通流理论,对于窄机动车道设计具有实际意义。

吴迪[2](2021)在《高速公路断面交通流关键参数低成本监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面掌握大范围高速公路的实时通行状态,有助于交通管理部门对突发事件以及交通拥堵作出快速响应。因此,有必要应用交通信息检测技术对高速公路全域进行监测。但是,现有交通信息检测技术成本较高,不具备高密度布设和大范围推广的条件。因此,论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现有检测技术成本较高问题,开展交通流关键参数低成本监测方法研究。本文在广泛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围绕交通流关键参数监测方法开展以下研究。首先,分析交通流状态参数的定义及相关性,以交通量、速度、密度为描述宏观交通流状态的关键参数,明确其余交通流状态参数的冗余性。基于文献资料与市场调研,分析现有交通信息检测技术的优缺点,确定红外线检测器作为样机的感知设备。分析红外线检测器观测参数与交通流状态参数的相关性,以单一交通流参数估算多交通流参数为目标,明确建立速度—密度模型与流量—密度模型的必要性。其次,基于广义Logistic曲线,建立速度—密度模型与流量—密度模型;选择重庆市G50沪渝高速公路基本路段作为试验路段,采集交通流样本数据;基于实测数据,标定模型参数。第三,以信息采集、信息处理、数据传输、数据终端、警示与引导、供电装置六个模块设计样机的架构。通过关键设备比选,确定TXF-125E作为样机的红外线检测器、STM32F105RCT6芯片作为样机的主控制器、SJDCB作为太阳能充电管理设备、S473作为样机的无线数据终端以及HD-150作为样机的引导灯。样机以主控制器作为核心,搭载模拟数字转换器、无线传输装置等模块设计样机的硬件。样机采用Vue2.x、Ant Design Vue框架,基于C#、JS、Html语言设计样机的软件功能。并以Web浏览器的可视化操作界面和SQL Server数据库搭建软件平台。设计生产样机并进行样机测试,发现样机运行稳定,达到设计要求。最后,选择重庆市G75兰海高速公路基本路段、G5001绕城高速公路基本路段、G5013渝蓉高速公路基本路段作为试验路段,采集交通流数据。分析不同路段与不同车道条件下样机实测数据与微波检测器实测数据的差异性,计算交通流数据的绝对误差,明确不同路段与不同车道条件下样机的使用有效范围与失效范围。根据绝对误差分析结果,明确产生误差原因,校正失效交通流数据,验证样机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路段与不同车道条件下样机采集的自由流数据与微波检测器采集的自由流数据之间的差异性较小;不同路段与不同车道条件下样机采集的非自由流数据与微波检测器采集的非自由流数据之间的差异性较大,需要进行校正。校正后,大部分样机采集的非自由流数据的相对误差小于15%,经验证,基本符合精度要求。因此,采用嵌入基于广义Logistic曲线速度—密度模型的检测样机,有助于解决高速公路交通流检测设备高密度布设使用的难题。

张康[3](2021)在《山区双车道公路隧道运行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公路隧道建设逐年增加,隧道路段事故率及事故严重程度明显高于一般路段,隧道行车安全也是众多学者始终高度关注的问题。但是,关于隧道行车安全的研究多数集中在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对山区低等级公路隧道研究较少,并且低等级公路在道路环境、交通组成等方面相比高速公路更为复杂。发现并消除低等级公路隧道的安全隐患,对促进低等级公路高质量发展极为重要。综合考虑山区双车道公路隧道环境的复杂性,本文搭建了山区公路隧道实车驾驶试验平台,选取G211国道重庆市彭水县区段9座单洞双向两车道隧道为试验对象,其中4座短隧道、3座中隧道、2座长隧道。采集了20名被试驾驶人通过隧道时的驾驶行为和生理指标参数,例如行驶速度、加速度、驾驶人心率等。主要结论如下:(1)结合隧道路段实际行驶环境分析了隧道路段车辆运行速度变化特征,发现小半径圆曲线对短隧道运行速度具有较强的约束性,进、出口单元线形为直线时速度变化幅度较小;中隧道入口前受照度影响减速行为较为明显;长隧道进、出口单元道路线形较好时存在一定的加速行为。隧道内部不同驾驶员驾驶行为存在较大差异,速度离散性变化较为多样,但整体上短隧道速度离散性最小、中隧道其次、长隧道最大。(2)对比分析了中隧道与长隧道环境下稳速跟驰行为状态差异,并对跟车间距与跟车速度、跟车间距与相对速度、跟车时距与跟车速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跟车间距与跟车速度呈正相关,相同跟车间距范围下中隧道内跟车速度大于长隧道内跟车速度;相对速度随着跟车间距的增加波动范围逐渐增大;中隧道内跟车时距与跟车速度没有明显规律性,长隧道跟车时距随着跟车速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3)采用心率增长率指标探究了驾驶员进、出隧道过程中驾驶负荷变化特征,并挖掘了车辆纵向减速度和驾驶员心率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隧道进、出口单元心率峰值点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中隧道进口单元心率增长率整体高于长隧道进口单元,中隧道出口单元心率增长率整体低于长隧道出口单元。同时,进、出口单元纵向减速度与心率增长率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该研究为山区双车道公路隧道驾驶负荷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崔方润[4](2021)在《不同管制条件下的高速公路混行交通流自组织研究》文中认为最近十几年来,随着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我国高速公路的拥堵问题愈加严重。相较于国外,我国高速公路交通流特征更为复杂,车流内部交通参数的突变及其自组织行为对交通流的影响更大;交通组成和国外也有着较大区别,往往存在较多性能较差的重载货车使得我国高速公路交通流普遍呈现出显着的异质性。所以,国外已有的成熟模型并不能直接套用于我国的高速公路混行交通流研究中,如何顺应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的大趋势建立符合我国交通流特征的交通流模型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方法、理论建模与仿真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论文的核心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两部分:(1)首先,我们借鉴研究行人交通流自组织行为的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办法,设置了适用于车辆交通流研究同时符合我国高速公路混行交通流实际情况的仿真模拟实验条件。随后,我们根据实验中不同交通组成的特点,分别设置了其对应的车型参数,并建立了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新换道规则。最后,我们通过MATLAB软件,分别模拟仿真了高密度与低密度情况下,不同混行比例的交通流时空图,观测到了较为显着的几种典型自组织现象,分析了混行交通流的自组织临界性。(2)我们借鉴了国内现行的一些交通条例,设置了适用于进一步模拟仿真实验的管制条件与超速比例。随后,我们设定系统密度为25veh/km,大小车的混行比例为1:1,观测了采用不同管制条件情况下,系统内发生的以堵塞产生、堵塞疏解为主的自组织现象,统计并分析了系统内各情况下的平均速度分布,换道次数,最大通行能力。据此,我们综合评估了各管制条件的实施效果。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两点结论:(1)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城市道路还是高速公路的拥堵防治,都需要关注系统密度与交通流最大速度两个关键参数,通过管制条件的调整,提高系统内平均车速,降低交通流临界状态的发生频率,从而使得交通拥堵问题可防可控可治。(2)在系统处于较高密度的情况下,采取c型管制条件,划分具有不同最高最低限速值的快慢车道,限制大车的换道行为,可以有效地保障系统内的稳定性,提高系统内平均车速,缓解高速公路交通拥堵问题。

宋国栋[5](2021)在《自动驾驶车辆参与的交通流随机扰动传播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高速公路交通流问题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学者所关注的热点,随着自动驾驶科技的发展和成熟,高速公路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自动驾驶车辆,为了保证高质量、快速的交通运输发展要求,如何高效和安全地管理自动驾驶车辆和人工驾车辆混合交通流成为了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一。本文从人工驾驶车辆的角度出发,基于三相交通流框架将人工驾驶员分为激进型驾驶员和保守型驾驶员,探究不同类型驾驶员引起的随机扰动在混有部分自动驾驶车辆的混行交通流中的传播和演化特征。研究工作如下:(1)高速公路上的道路结构特征、行驶环境状况和驾驶员性格等多种因素都会对车辆的速度和加速度产生影响,因此车辆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是产生随机扰动最直接的原因之一,这同样是用来区分激进型驾驶员和保守型驾驶员的最明显标志之一,激进型驾驶员的行驶速度、加速度和减速度一般都较大,而保守型驾驶员则相反,本文首先通过这一特征构建了不同人工驾驶员类型的三相交通流模型,其次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自动驾驶车辆的运行方式,学习到自动驾驶车辆通过传感器等探测设备分区段对自身车速进行自适应保证与前车的安全距离,从而建立了自动驾驶车辆模型,将人工驾驶员模型与自动驾驶车辆模型结合得到人工-自动驾驶混行三相交通流模型,最后通过基本图稳态解析和互相关函数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2)通过Matlab仿真得到统计数据,首先在单车道上统计不同密度下的交通流平均速度和平均流量,其变化趋势与三相交通流F→S和S→J的相变基本吻合,自动驾驶车辆的比例对三相交通流相变的密度阈值有一定积极影响,再通过统计不同混行比例下车辆的速度标准差和跟车距离标准差发现自动驾驶车辆的比例越高,交通流的稳定性越好。然后从微观角度出发,在S→J相变密度值附近取值得到平均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统计数据,速度为0的时间点代表此时道路上有交通崩塌现象产生,将0速度时间点附近每辆车的速度提取出来,分析速度随机扰动在车辆间的传播和演化过程,通过轨迹图和时间速度图发现自动驾驶车辆通过良好的速度自适应过程可以更好的阻止速度随机扰动向后方车辆传播,而激进型驾驶员过激的加减速行为使得速度随机扰动向后方车辆扩散。最后,分析不同类型驾驶员的换道规则,建立双车道人工-自动混行交通流模型,通过不同自动驾驶比例、激进驾驶员比例和保守型驾驶员比例三种车型的4个组合方式下对流量、速度和换道次数进行了统计,双车道条件下自动驾驶车辆对交通流稳定性依旧有提升作用,但低密度情况下自动驾驶车辆与保守型驾驶车辆的混合交通流稳定性较差。

韩宝睿,宋婉璐,于晓妹,周玉[6](2020)在《城市道路同向窄路段车速统计特性研究》文中认为车道窄化不仅可以减少用地,也是解决当前城市道路上车流速度不均、行驶无序的有效手段.文中通过选取代表性观测路段进行地点车速的采集,并与常规城市四车道车速离散性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证实了窄车道对于车辆车速具有约束作用,从而形成有秩序的排队车流.并实测窄道自由流样本车速,进行了K-S正态性检验及稳定性分析,证实了样本均值具备代表性.在原有结论基础上,得到了车道宽度与其自由流车速折减系数的高斯函数模型,并通过了与实测数据的显着性检验,最终得到了同向双车道条件下车道宽度为2.8 m时的自由流车速折减系数.

张标[7](2020)在《城市快速路交通换道模型及换道轨迹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主要城市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快速路成为了城市的主动脉。快速路拥堵的发生不仅造成道路通行能力降低,还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本文以此问题为背景,通过对交通流理论的微观层面分析得到车辆换道特性,并对车辆换道横向轨迹做出规划,从中得到最优换道轨迹。本文首先介绍了交通流理论以及微观模型中的元胞自动机模型。通过对单车道元胞自动机的研究,通过仿真得到在定义的不同规则下,交通流呈现的特征及现象。通过分析车辆时空图,车辆演化过程及基本图对比单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的优点以及不足处。本文在分析引入了换道规则的双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基础上,提出了考虑不同加速度的改进模型。通过仿真得到的时空图,分析流量密度和速度密度曲线,将其与其他双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改进模型在仿真中,道路中车辆行驶速度快于其他模型。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车辆更多,发生拥堵的情况更少,充分利用了道路资源,减少了交通拥堵发生。本文利用基于美国NGSIM项目的US-101公路的数据集作为交通流实测数据的来源,分析换道车辆换道时的特征。介绍了不同的换道轨迹规划方法,在Frenet坐标系下,用五次多项式曲线对换道横向轨迹进行规划,并设置在有障碍物的情况下得出车辆换道最优轨迹。

闫成浩[8](2020)在《基于防御性驾驶的元胞自动机微观交通流建模与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家用小型车辆逐年递增,道路中的交通事故、交通堵塞等问题也变得十分严重。在这种背景下,交通流模型作为研究道路交通的一种重要手段,被人们越来越重视。交通流建模是目前的交通工程研究热门领域,由于元胞自动机模型在模拟交通流中车辆微观运动状态、揭示车流从自由运动相到局部阻塞相的复杂非线性行为、分析交通流特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而在交通流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发展。本文主要研究在防御性驾驶模式下,改变传统模型的车辆运行规则,研究基于防御性驾驶的单车道和双车道模型下的元胞自动机模型。首先本文针对元胞自动机184号模型、NaSch模型和NaSch模型的一些改进模型进行研究,对比交通实测现象,研究各种模型的优缺点,然后对双车道经典模型STNS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其基本图与换道比例。其次,本文在SDNaSch模型基础上进行改进,将防御性驾驶方式与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相结合,针对SDNaSch模型中前车即将停车的情况下,后车有可能加速这一不符合实际的现象进行改进,得到了基于防御性驾驶的一维元胞自动机模型DD模型,DD模型能够模拟出实际交通的基本图下凹和速度跃迁现象,能够有效地改进车辆的急刹车比例,出现更加稳定的同步流。最后,对STNS模型的演化规则和换道规则进行改进,得到了STDD模型,STDD模型使交通流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提高了交通流量,减少了换道比例。本文针对经典模型中的不足进行改进,通过仿真研究与模型对比,确定改进后模型的优越性,深入探讨模型中的参数对于交通流的影响,并发现改进模型的不足。

周召敏[9](2020)在《T-CPS下考虑低速车影响的交通拥堵特征分析及抑制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实际交通道路中,驾驶员特性、驾驶行为及车辆属性等均会导致低速车产生。受低速车影响,道路车辆加减速频繁,车速离散性增加,导致交通流偏离稳定和平衡态,降低道路通行效率和影响驾驶舒适性,并可能导致交通事故和油耗的增加。低速车易造成路段局部密度增加,形成移动瓶颈效应,其引发的交通拥堵问题不能被忽视。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交通系统将不再条块分割,其对交通问题的影响已越来越不可忽略。然而现有交通拥堵分析和抑制策略的研究大都仅基于交通物理模型展开,对信息作用机制的描述相对简化,难以支撑有效的拥堵抑制方法。为此,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的视角,分析低速车导致的交通拥堵特征,进而形成针对性的拥堵抑制策略,对进一步掌握低速车所致的交通拥堵规律,克服其引发的交通拥堵问题,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事实上,道路交通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信息反馈机制对车辆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其交互反馈和作用机理具有信息物理系统(CPS)的典型特征。为此,本文从CPS的视角以低速车影响的交通拥堵特征为突破点,基于信息作用机制,研究低速车刺激下基于交通流模型的拥堵抑制策略。重点研究了不具备换道条件时考虑多个格点流量信息平均效应的拥堵抑制方法,具备换道条件时考虑时延效应双边间隙和换道刺激的拥堵抑制方法。同时结合高速公路下匝道具体场景,低速车易引发车流密度增加,难以高效换道的情况,研究了基于IDM协同换道的拥堵抑制策略。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低速车影响的交通拥堵特征分析。通过考虑低速车影响扩展了Jiang模型,建立了考虑低速车影响的双车道宏观流体力学模型,数值仿真结果显示了低速车影响下换道行为对宏观交通状态的影响和传播规律,以及在低速车影响下宏观交通状态由自由流演化为同步流和宽运动堵塞等交通相变现象,揭示了在低速车影响下换道行为易导致路段速度离散性增加,车辆行驶有序性降低的特点。(2)从微观层面提出了一种基于换道刺激的拥堵抑制方法。在低速车影响下,当具备换道条件时,通过T-CPS环境下感知邻近车辆的速度和位置信息,提出了基于时延效应LM-FVD模型的拥堵抑制方法,通过线性稳定性分析,得到了线性稳定性条件。通过数值仿真发现,当模型时延越大或激进系数越高时,模型更容易演化出交通拥堵,而抑制项权重系数能够有效地消除交通流中出现的交通拥堵。(3)从微观层面提出了一种基于IDM协同换道的拥堵抑制方法。在T-CPS环境下,针对低速车引起的车流密度增加难以高效换道时,提出了基于IDM协同换道的拥堵抑制策略,通过协同换道策略引导低速车完成换道,减少了换道等待时间。通过高速公路下匝道等场景的仿真实验,验证了新模型可以有效减少换道时间和平均行驶时间,能够抑制交通拥堵。(4)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一种基于平均场效应的拥堵抑制方法。在低速车影响下,当不具备换道条件时,通过T-CPS环境下感知多个格点流量信息,提出了基于MF-LHM模型的拥堵抑制方法。通过对模型进行理论分析,获得了模型的线性稳定性判据和描述模型非线性车流传播特性的m Kd V方程。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多格点流量信息平均效应在抑制交通拥堵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一种基于双边间隙的拥堵抑制方法。在低速车影响下,当具备换道条件时,通过T-CPS环境下感知邻近格点流量信息,提出了基于时延效应BGL-LHM模型的拥堵抑制方法。通过对模型进行理论分析,获得了模型的线性稳定性判据和描述模型非线性车流传播特性的m Kd V方程。仿真结果表明,当模型时延越大或车道偏离率较低时,模型更容易演化出交通拥堵,而抑制项权重系数能够有效地消除交通流中出现的交通拥堵。综上所述,论文从信息物理融合的角度研究了低速车影响的交通拥堵特征及抑制策略问题,基于信息作用机制,提出了考虑速度、位置及流量等信息的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低速车刺激下的拥堵抑制策略,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均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所得成果能更清楚的刻画低速车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机理,也可望为研究CPS视角下低速车引起的交通拥堵抑制提供指导,为道路通行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

张志龙[10](2020)在《自动-手动车辆混行交通流模型的构建与仿真》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与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车辆已从手动(人工)驾驶向自动(无人)驾驶过渡,这与城市传统的交通基础系统功能间的矛盾愈显突出。随着自动驾驶车辆数量增多这种矛盾会使得我国城市交通系统的负担愈来愈重,预计一定时期内会造成一线城市道路拥堵严重度增加。交通微观仿真模型以其独特的优势,已成为学者们用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工具之一,但传统的微观仿真模型更倾向于以传统手动驾驶车辆为主要研究对象。本文来源于项目“车车耦合机理与协同安全方法”(项目编号:2018YFB1600502),从自动—手动驾驶车辆混行情况为切入点,以多智能体(MAS)与元胞自动机理论(CA)为基础,提出更符合我国目前以及未来先进交通系统的自动—手动驾驶车辆混行交通流仿真模型。论文主要工作内容:阐述了学者们在交通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并对其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概述,引出本文所研究的自动—手动车辆混行交通模型与所需理论基础。采用元胞自动机与多智能体结合的方式,并引用不同的跟驰模型,分别构建自动—手动驾驶车辆混行交通流的仿真模型;此外,对道路进行扩建,引入蚂蚁元胞自动机构建的行人流模型,分别构建信号交叉路口自动—手动驾驶车辆仿真模型与行人干扰信号交叉路口自动—手动驾驶车辆仿真模型。分析了混行比例、反应时间、换道概率、绿信比、行人到达率参数组合对自动—手动驾驶车辆混行交通流的影响。通过Origin软件分析平均速度、交通流量以及平均时间延误等参数,得到了以下结论:由于驾驶员心理与信号灯影响,手动驾驶车辆在交通环境较差时,会加重交通负担。随着自动驾驶车辆的渗透,交通拥堵等问题会得到明显缓解,交通通行效率也有所提升;通过改变自动驾驶车辆反应时间、换道概率以及绿信比等,可使得交通流量有所提高,交通流分布均衡。自动驾驶车辆反应时间对交通流的改善有着显着影响,最高可以提高两倍;行人到达率大于0.6时,严重影响交通流,应采取措施对其进行分离。

二、双车道自由流车速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车道自由流车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窄机动车道路段交通流稳定性及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车道宽度与交通流特点关联研究
        1.2.2 车道宽度与驾驶行为关联研究
        1.2.3 窄车道与城市交通稳静化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据采集与处理
    2.1 数据采集
        2.1.1 数据采集地点及时间
        2.1.2 采集参数及其采集方法概述
    2.2 数据筛除及整理
        2.2.1 数据预处理
        2.2.2 数据整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窄机动车道车速特性分析
    3.1 窄机动车道车速离散性研究
    3.2 基于统计学原理的实测自由流速度确定
        3.2.1 正态分布检验
        3.2.2 自由流速度的稳定性分析
    3.3 窄车道理论自由流折减系数分析
        3.3.1 车道宽度的自由流理论系数
        3.3.2 车道宽度修正系数显着性检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错位跟随现象的形成与跟驰规律
    4.1 窄车道错位行驶现象的产生与消散规律
        4.1.1 错位行驶状态的有效定义及有效数据获取
        4.1.2 错位行驶现象的产生与消散条件
    4.2 窄车道错位行驶跟驰参数分析
        4.2.1 错位行驶稳定性分析
        4.2.2 车辆纵向间隙分布规律分析
    4.3 错位行驶中车辆团的相互作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辆行驶状态与侧向净空关系研究
    5.1 自由流条件下的侧向净空研究
        5.1.1 车速与横向间隙关系研究
        5.1.2 不同车道位置下的车辆横向间隙研究
    5.2 多车跟随下的组团结构与侧向净空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的车辆跟随模式选择
    6.1 模型的建立与变量选取
        6.1.1 模型建立
        6.1.2 自变量有效性检验
    6.2 模型估计结果
    6.3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2)高速公路断面交通流关键参数低成本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固定式交通状态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2.2 移动式交通状态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2.3 交通流参数模型的研究进展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交通参数及检测技术分析
    2.1 交通流状态参数的定义及相关性分析
        2.1.1 交通流状态参数的定义
        2.1.2 交通流状态参数相关性分析
    2.2 交通信息检测技术功能—效益分析
    2.3 交通信息检测技术市场调研分析
    2.4 样机观测参数与交通流参数相关性分析
        2.4.1 样机观测参数的定义
        2.4.2 参数相关关系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广义Logistic曲线的速度—密度模型研究
    3.1 基于广义Logistic曲线的速度—密度模型
        3.1.1 速度—密度关系模型
        3.1.2 基于广义Logistic曲线的关系建模
    3.2 交通流数据的实地采集
        3.2.1 交通流数据采集试验方案
        3.2.2 交通流数据的预处理
    3.3 基于广义Logistic曲线的速度—密度模型参数标定
        3.3.1 交通流参数v_f、k_t与v_b的标定
        3.3.2 无量纲参数b与g的标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成本关键交通参数检测样机设计
    4.1 样机架构设计
    4.2 样机关键设备选型
    4.3 样机硬件设计
        4.3.1 样机硬件方案架构
        4.3.2 主控制器
        4.3.3 无线传输模块
        4.3.4 模拟数字转换器
        4.3.5 放大电路设计
    4.4 样机软件设计
        4.4.1 软件总体设计
        4.4.2 样机功能设计
    4.5 样机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样机的验证与校准
    5.1 样机准确性分析
    5.2 样机误差分析
    5.3 采集数据校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创新点
    6.3 论文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G50 沪渝高速公路)
附录 B(G75 兰海高速公路)
附录 C(G75 兰海高速公路)
附录 D(G75 兰海高速公路)
附录 E(G75 兰海高速公路)
附录 F(G75 兰海高速公路)
附录 G(G75 兰海高速公路)
附录 H(G5001 绕城高速公路)
附录 I(G5001 绕城高速公路)
附录 J(G5001 绕城高速公路)
附录 K(G5001 绕城高速公路)
附录 L(G5001 绕城高速公路)
附录 M(G5001 绕城高速公路)
附录 N(G5013 渝蓉高速公路)
附录 O(G5013 渝蓉高速公路)
附录 P(G5013 渝蓉高速公路)
附录 Q(G5013 渝蓉高速公路)
附录 R(G5013 渝蓉高速公路)
附录 S(G5013 渝蓉高速公路)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3)山区双车道公路隧道运行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1.2.2 驾驶人生理特性的研究
        1.2.3 跟驰行为的研究
    1.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车试验方案设计
    2.1 实车试验概述
    2.2 实车试验准备
        2.2.1 试验仪器
        2.2.2 试验车辆
        2.2.3 被试驾驶人
        2.2.4 试验隧道
    2.3 试验流程及数据采集
    2.4 数据处理
        2.4.1 原始属于滤波
        2.4.2 有效数据截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段车辆运行速度分析
    3.1 隧道路段单元划分
    3.2 隧道路段运行速度总体分布
        3.2.1 短隧道速度总体分布
        3.2.2 中隧道速度总体分布
        3.2.3 长隧道速度总体分布
        3.2.4 速度特征总结
    3.3 速度离散性总体分布
        3.3.1 速度离散性的定义
        3.3.2 短隧道段车辆运行速度离散性总体分布
        3.3.3 中隧道段车辆运行速度离散性总体分布
        3.3.4 长隧道段车辆运行速度离散性总体分布
    3.4 运行速度特征分类
        3.4.1 不同驾驶类型速度总体分析
        3.4.2 不同类型速度统计分析
    3.5 进出口速度变化特性分析
        3.5.1 进、出口单元速度对比分析
        3.5.2 进出口前减速起点分布
        3.5.3 进出口速度变化量影响因素分析
        3.5.4 进出口纵向加速度与初速度的相关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段跟驰特性分析
    4.1 跟车数据筛选
        4.1.1 数据截取范围
        4.1.2 跟车状态判别
    4.2 跟车阶段划分
    4.3 跟驰数据总体分析
        4.3.1 跟车间距/时距分布特征
        4.3.2 跟车速度/相对速度分布特征
    4.4 跟驰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4.1 跟车间距与跟车速度的相关性
        4.4.2 跟车间距与相对速度的相关性
        4.4.3 跟车时距与跟车速度的相关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隧道段驾驶负荷研究
    5.1 驾驶负荷影响因素分析
    5.2 评价指标选取
    5.3 心率增长率整体变化特征
        5.3.1 隧道进口单元
        5.3.2 隧道出口单元
    5.4 心率增长率统计分布特征
        5.4.1 累积频率分布特征及特征分位值
        5.4.2 频率分布特征
    5.5 加(减)速度与HRI的相关性
        5.5.1 隧道进口单元
        5.5.2 隧道出口单元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4)不同管制条件下的高速公路混行交通流自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3 国内外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1.5 本章小结
2 模型建立
    2.1 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介绍
    2.2 元胞自动机模型边界规则
        2.2.1 开放边界规则
        2.2.2 周期边界规则
        2.2.3 边界规则比选
    2.3 经典NaSch模型与单车道模型改进
        2.3.1 经典NaSch模型
        2.3.2 单车道模型改进
    2.4 车辆驾驶换道规则
        2.4.1 STNS模型换道规则
        2.4.2 F-STCA安全换道规则
        2.4.3 换道规则比选
    2.5 本章小结
3 模拟仿真实验设置与试运行
    3.1 实验条件设置
        3.1.1 实验场所
        3.1.2 实验时间
        3.1.3 交通组成
        3.1.4 混行比例
    3.2 不同车型的参数
        3.2.1 车辆长度
        3.2.2 最高时速
        3.2.3 考虑驾驶员心理特性与换道行为差异的新换道规则
    3.3 双车道交通流的自组织研究
        3.3.1 低密度情况下的系统时空图
        3.3.2 高密度情况下的系统时空图
        3.3.3 自组织临界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管制条件对双车道交通流的影响
    4.1 管制条件与超速比例设置
    4.2 分析不同管制条件对交通流自组织现象的影响
    4.3 分析不同管制条件对车辆速度分布的影响
    4.4 评估应用不同管制条件的现实效果
        4.4.1 换道次数
        4.4.2 道路通行能力
        4.4.3 综合评估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和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论文依托项目

(5)自动驾驶车辆参与的交通流随机扰动传播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拟解决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图
        1.4.1 拟解决关键问题
        1.4.2 技术路线图
    1.5 本章小结
2 基础理论论述
    2.1 三相交通流理论
        2.1.1 三相交通流基本假设
        2.1.2 三相交通流中的相变
    2.2 三相交通流理论体系下的经典模型概述
        2.2.1 经典三相交通流模型介绍
        2.2.2 模型分析比选
    2.3 本章小结
3 高速公路人工-自动驾驶混行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
    3.1 高速公路人工驾驶车辆模型建立
        3.1.1 高速公路驾驶员扰动风险偏好参数设定
        3.1.2 高速公路随机扰动分析
    3.2 高速公路自动驾驶车辆模型建立
        3.2.1 三相交通流体系下ACC车辆特征
        3.2.2 自动驾驶车辆的速度适应
    3.3 模型仿真初探及稳态解分析
        3.3.1 不同驾驶员扰动风险偏好混行元胞自动机模型建立
        3.3.2 混行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的稳态解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驾驶员扰动风险偏好扰动传播特征和稳定性影响分析
    4.1 单车道人工-自动混行交通流随机扰动演化特征探究
        4.1.1 单车道异质交通流相变特征观测分析
        4.1.2 单车道异质交通流不同混行比例稳定性分析
    4.2 双车道不同扰动风险偏好换道行为影响探究及分析
        4.2.1 不同扰动风险偏好驾驶员换道行为探讨
        4.2.2 不同扰动风险偏好驾驶员换道行为影响探究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和展望
    5.1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论文依托项目

(6)城市道路同向窄路段车速统计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窄机动车道车速统计特性研究
    1.1 观测路段情况概述
    1.2 地点车速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3 窄道与标准车道车速离散性对比分析
2 窄车道自由流车速折减系数的拟合与验证
    2.1 基于统计学原理的实际自由流速度确定
        1) 自由流车速数据的采集
        2) 正态分布检验
        3) 稳定性分析
    2.2 窄车道理论自由流折减系数的分析
        1) 理论车道宽度的自由流修正系数
        2) 计算理论自由流速度
        ①基础自由流速度
        ②车道宽度修正系数
        ③侧向净空修正系数
        ④中央分隔带类型及出入口密度修正系数
    2.3 车道宽度修正系数显着性检验
3 结 束 语

(7)城市快速路交通换道模型及换道轨迹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交通流模型
        1.2.2 换道轨迹规划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交通流理论基础
    2.1 交通流理论概述
        2.1.1 描述交通流特性的常用参数
        2.1.2 交通流基本图
    2.2 交通流呈现的基本特征与实测现象
    2.3 元胞自动机理论
        2.3.1 元胞自动机介绍
        2.3.2 元胞自动机的构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车道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仿真与分析
    3.1 单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
        3.1.1 184号模型
        3.1.2 NaSch模型
        3.1.3 巡航驾驶极限模型
        3.1.4 慢启动模型
    3.2 单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仿真与分析
        3.2.1 184号模型仿真分析
        3.2.2 NaSch模型仿真分析
        3.2.3 慢启动模型仿真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不同加速度的元胞自动机改进模型
    4.1 车辆产生
    4.2 STCA换道模型
    4.3 考虑不同加速度的改进模型
    4.4 改进模型仿真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辆换道分析及换道轨迹规划
    5.1 NGSIM数据集选取
    5.2 NGSIM数据筛选及数据预处理
        5.2.1 数据筛选
        5.2.2 数据预处理
    5.3 换道行为分析
        5.3.1 车辆换道过程
        5.3.2 车辆换道分类
        5.3.3 车辆换道分析
    5.4 换道轨迹规划方法
    5.5 基于Frenet坐标系的轨迹规划
    5.6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防御性驾驶的元胞自动机微观交通流建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章节安排
第2章 交通流模型理论基础与元胞自动机
    2.1 交通流理论概述
        2.1.1 描述交通流特性的参数
        2.1.2 交通流参数的基本关系
    2.2 基本的交通实测现象
        2.2.1 亚稳态区域与回滞现象
        2.2.2 交通堵塞
        2.2.3 自由流,同步流和宽运动堵塞
        2.2.4 自组织现象
    2.3 元胞自动机理论
        2.3.1 元胞自动机的定义
        2.3.2 元胞自动机的构成
        2.3.3 元胞自动机的特征
    2.4 元胞自动机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交通流模拟与仿真研究
    3.1 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仿真
        3.1.1 车辆产生模型
        3.1.2 车辆速度与位置更新
        3.1.3 边界条件
    3.2 单车道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
        3.2.1 184号模型
        3.2.2 NaSch模型
        3.2.3 NaSch的改进模型
    3.3 双车道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
    3.4 单车道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的仿真与分析
        3.4.1 184号模型的仿真分析
        3.4.2 NaSch模型的仿真分析
        3.4.3 NaSch的改进模型的仿真研究
    3.5 双车道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的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防御性驾驶的一维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
    4.1 防御性驾驶
    4.2 模型建立
    4.3 仿真参数设置与界面
    4.4 模型仿真结果与分析
        4.4.1 基本图分析
        4.4.2 平均速度-密度图分析
        4.4.3 急刹车辆比例-密度图
        4.4.4 时空图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防御性驾驶的双车道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
    5.1 模型建立
    5.2 仿真参数设置与界面
    5.3 模型仿真结果与分析
        5.3.1 基本图分析
        5.3.2 换道比例-密度图分析
        5.3.3 时空图验证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9)T-CPS下考虑低速车影响的交通拥堵特征分析及抑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速车对微观驾驶行为影响的研究
        1.2.2 低速车对宏观交通状态影响的研究
        1.2.3 现有交通拥堵抑制方法研究
        1.2.4 CPS与T-CPS相关研究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4.1 课题的提出
        1.4.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1.6 本章小结
2 低速车影响下的交通拥堵特征分析
    2.1 引言
    2.2 宏观交通流模型
    2.3 考虑低速车影响的Jiang-Wu-Zhu扩展模型
        2.3.1 扩展模型的提出
        2.3.2 数值仿真
    2.4 低速车影响下驾驶行为对宏观交通状态的影响分析
        2.4.1 车速离散现象与交通流参数的关系
        2.4.2 数值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T-CPS下基于时延效应换道刺激的拥堵抑制方法
    3.1 引言
    3.2 考虑时延效应换道刺激的拥堵抑制方法
        3.2.1 低速车影响下慢车道车辆换道过程分析
        3.2.2 时延效应换道刺激拥堵抑制方法的提出
        3.2.3 线性稳定性分析
    3.3 数值仿真
        3.3.1 不同激进系数下快车道跟随车辆速度和加速度变化
        3.3.2 扰动在快车道车流中的传播
    3.4 本章小结
4 T-CPS下基于IDM模型协同换道的拥堵抑制策略
    4.1 引言
    4.2 低速车影响下基于IDM模型协同换道的拥堵抑制策略
        4.2.1 车辆协同协同行驶概述
        4.2.2 基于IDM的跟驰模型
        4.2.3 T-CPS下基于IDM模型协同换道的拥堵抑制策略
    4.3 仿真实验
        4.3.1 数值仿真实验
        4.3.2 模拟仿真实验
    4.4 本章小结
5 T-CPS下基于多格点平均效应的拥堵抑制方法
    5.1 引言
    5.2 考虑多格点平均效应的拥堵抑制方法
        5.2.1 多格点平均效应的拥堵抑制方法提出
        5.2.2 线性稳定性分析
        5.2.3 非线性分析
        5.2.4 数值仿真
    5.3 本章小结
6 T-CPS下基于时延效应双边间隙的拥堵抑制方法
    6.1 引言
    6.2 考虑时延效应双边间隙的拥堵抑制方法
        6.2.1 考虑时延效应双边间隙的拥堵抑制方法的提出
        6.2.2 线性稳定性分析
        6.2.3 非线性分析
        6.2.4 数值仿真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和创新点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自动-手动车辆混行交通流模型的构建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元胞自动机与多智能体理论结合性分析
    2.1 元胞自动机理论(CA)概述
    2.2 智能体(Agent)概述
    2.3 多智能体理论(MAS)
    2.4 元胞自动机与多智能体理论结合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动—手动车辆混行交通流模型
    3.1 元胞自动机扩展分析
    3.2 自动—手动驾驶车辆Agent模型
        3.2.1 手动驾驶车辆Agent模型
        3.2.2 自动驾驶车辆Agent模型
    3.3 信号交叉路口车辆Agent混行模型
        3.3.1 无行人干扰信号交叉路口车辆混行模型
        3.3.2 行人干扰信号交叉路口车辆混行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双车道自动—手动车辆混行模型仿真分析
    4.1 仿真模型说明
        4.1.1 仿真环境
        4.1.2 仿真参数
    4.2 混行比例对混行交通流影响分析
        4.2.1 混行比例对交通流特性影响分析
        4.2.2 混行比例对平均速度影响分析
    4.3 反应时间对混行交通流影响分析
        4.3.1 反应时间对混行交通特性影响分析
        4.3.2 混行比例与反应时间组合对混行交通特性影响分析
    4.4 换道动机对混行交通流影响分析
        4.4.1 换道动机对混行交通特性影响分析
        4.4.2 换道动机与混行比例组合对混行交通特性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号交叉路口自动—手动车辆混行交通流仿真分析
    5.1 绿信比、混行比例组合对混行交通流影响分析
        5.1.1 仿真流程
        5.1.2 仿真结果分析
    5.2 行人到达率对混行交通流影响分析
        5.2.1 仿真流程
        5.2.2 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双车道自由流车速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窄机动车道路段交通流稳定性及形成机理研究[D]. 宋婉璐.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2]高速公路断面交通流关键参数低成本监测方法研究[D]. 吴迪.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3]山区双车道公路隧道运行特征研究[D]. 张康.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4]不同管制条件下的高速公路混行交通流自组织研究[D]. 崔方润.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5]自动驾驶车辆参与的交通流随机扰动传播机理研究[D]. 宋国栋.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6]城市道路同向窄路段车速统计特性研究[J]. 韩宝睿,宋婉璐,于晓妹,周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20(05)
  • [7]城市快速路交通换道模型及换道轨迹分析研究[D]. 张标. 长安大学, 2020(06)
  • [8]基于防御性驾驶的元胞自动机微观交通流建模与仿真研究[D]. 闫成浩. 燕山大学, 2020(01)
  • [9]T-CPS下考虑低速车影响的交通拥堵特征分析及抑制策略研究[D]. 周召敏. 重庆大学, 2020(02)
  • [10]自动-手动车辆混行交通流模型的构建与仿真[D]. 张志龙.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两车道自由流动速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