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猪病新特点及防治对策

河南省猪病新特点及防治对策

一、河南省猪病发生的新特点及其防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玲[1](2016)在《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口蹄疫联合免疫接种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口蹄疫是国家强制免疫的三大猪病病种,严重危害着生猪产业的发展。按传统方式免疫,工作量和劳动强度都非常大,多次免疫注射的工作效率低,疫苗利用率也低,致使基层各病种免疫密度不高,免疫效果不理想,达不到国家要求的群体免疫密度90%以上、免疫抗体合格率70%以上的目标,造成疫病仍持续不断发生的严重后果。因此,急需开发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高效、安全的免疫方式。课题围绕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的地域特点和养殖户的实际情况,开展联合免疫接种方法实验研究,为提高新疆,特别是乌鲁木齐市生猪重大疫病的免疫效率和免疫效果提供新方法。本研究采用政府采购的猪瘟脾淋活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苗和猪口蹄疫灭活苗等三种常用疫苗开展了疫苗安全性试验、母源抗体持续期测定试验等,并通过三种疫苗分步单独免疫和同步分点(两点、三点)免疫方法的对比试验研究,探索了多点同步免疫的可行性和具体的免疫程序。通过免疫后临床观察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检测,只有小部分猪只注苗后有轻度应激反应,未经治疗均自行恢复正常;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O型口蹄疫的母源抗体持续期分别为2832 d、3035d和2934 d;三种疫苗五种不同组合方式进行加强免疫后,在1免后90 d测得平均抗体合格率分别为:88.3%、86.7%、86.7%、88.3%、88.3%。结果表明:这三种疫苗的安全性较好,不同组合的疫苗免疫方式相互间未出现免疫干扰现象,三种疫苗组合同时分点免疫注射,并没有使生猪的免疫副反应率和死亡率增加,而且省时省力,安全高效,值得推广;母猪的抗体水平和仔猪是否吃到初乳决定着仔猪的母源抗体持续的时间;在17日龄仔猪的母源抗体水平达到最高峰,7日龄后,母源抗体水平逐渐衰减,并与日龄呈负相关;根据三大猪病的母源抗体持续期,确定出三种疫苗联合免疫的最佳首免日龄为2835日龄;五种不同疫苗组合的免疫方式,其免疫效果基本一致;经过加强免疫,抗体有效保护时间至少在90 d以上,适合乌鲁木齐地区的经济、高效的疫苗免疫方式为:三种疫苗同步免疫,分三点注射,基础免疫和二次加强免疫相结合,按正常剂量免疫,不需要加量。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生猪三种重大疫病疫苗同步三点免疫注射的技术方法安全可行、科学高效、劳动强度低、易于临床操作应用,免疫效果比较理想,适合在全市大面积推广应用,对于稳定全市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口蹄疫,避免发生区域性疫情具有重要价值。

郭静[2](2015)在《白藜芦醇对伪狂犬病毒致繁殖障碍作用效果研究》文中认为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在畜禽生产中,猪是最主要的易感动物,对母猪可造成严重的繁殖障碍。目前对于伪狂犬病的防治一般采用接种疫苗或药物治疗,然而这些预防和治疗手段难免对动物产生应激或耐药性,且接种疫苗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寻找安全、无应激、无残留的饲料添加剂对于该病的预防有着重要意义。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植物提取物,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抗病毒等作用,可有效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但对伪狂犬病是否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首先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究白藜芦醇三种处理方法(预处理、感染后处理及药物病毒直接作用)对伪狂犬病毒的作用效果;随后结合体内动物实验,通过建立PrV致小鼠繁殖障碍模型,探索不同剂量的白藜芦醇处理对PrV引起的小鼠繁殖障碍的预防效果。具体结果如下:1.体外细胞实验:本研究中,通过MTS法检测细胞相对活力以及相对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不同方法处理后细胞中相对病毒核酸量来初步确定白藜芦醇抗伪狂犬病毒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白藜芦醇或PrV单独处理对细胞的作用:50 μM的白藜芦醇单独处理,在一定时间内可提高细胞的活力;PrV感染细胞后可影响细胞的活力,病毒核酸含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上升。②白藜芦醇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抗PrV的效果:i.白藜芦醇预处理细胞后感染病毒,结果显示,50 μM的白藜芦醇可以在48 h内提高感染PrV细胞的活力;50 u M的RES能在24h内抑制病毒核酸的水平,而RES作用更长时间则对病毒的抑制作用消失。ii.PrV感染细胞后再用白藜芦醇处理,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处理感染病毒的细胞,在36 h内其细胞的相对活力高于空白对照组和PrV对照组,而在48 h时,细胞相对活力高于PrV对照组而低于空白对照组;白藜芦醇处理病毒感染后的细胞,其核酸水平在24 h得到抑制,随后抑制作用消失。iii.将病毒和白藜芦醇预先混合孵育1 h后再感染细胞,结果显示:36 h内其处理的细胞活力高于空白对照组和PrV对照组,而在48 h时,其处理的细胞相对活力高于PrV对照组而低于空白对照组,同时伴随病毒核酸水平高于PrV对照组。2.体内动物实验:用三个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预先处理小鼠,建立妊娠后感染PrV研究其抗PrV致小鼠繁殖障碍的影响。结果显示:在PrV致小鼠繁殖障碍模型中,妊娠母鼠表现为流产、死胎、产仔数降低等现象,但对于病原的检测只在感染小鼠的脑组织中检测到了微弱的信号,在其组织匀浆液感染的细胞中以及其他组织中均未检测到;用不同剂量的白藜芦醇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由PrV所致的繁殖障碍,其中剂量为50 mg/kg · d所获得的预防效果较好;白藜芦醇可以提高感染母鼠新生鼠的日增重,还可以延长大剂量PrV攻毒母鼠的平均死亡时间;对于病毒感染的小鼠血清中孕酮的检测,虽然中剂量白藜芦醇能较明显的提高两者的水平,但均无显着性差异。综上所述:白藜芦醇在体外对抗PrV有一定的效果;体内动物实验显示PrV可以引起怀孕母鼠较明显的繁殖障碍,且一定剂量的白藜芦醇对由PrV造成的繁殖障碍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以上结果可为开发白藜芦醇作为一种功能性饲料添加剂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孟晨光[3](2014)在《湖南某规模化猪场母猪流产情况的调查》文中指出母猪流产在母猪繁殖障碍中属于相对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给现代养猪业带来巨大的危害。为探明湖南某规模化猪场母猪流产的发生情况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跟踪记录、临床症状观察、病料收集和检测等方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如下:流产情况调查:该场2013年母猪的返情率平均为18.84%(230/1221);小产及早产的发生率为2.40%(23/959);发生死胎及木乃伊胎窝数分别占全年总分娩窝数的35.79%(335/936)、23.08%(216/936),产死胎数及木乃伊胎数分别占全年总产仔数的5.89%(598/10153)、4.13%(419/10153)。影响母猪流产的非传染性因素:一年中,8月份平均产死胎数最高,极显着高于1、2、10、12月份(P<0.01);7月份平均产木乃伊胎数最高,显着高于1、4、11、12月份(P<0.05);6月份的返情率最高,达36.25%(29/80)。高温季节降温设施安装前较安装后母猪配种后返情率高8.18%,配种后母猪平均产仔数和平均活壮仔数前者均极显着低于后者(P<0.01),平均木乃伊胎数前者显着高于后者(P<0.05),而平均死胎数差异不显着(P>0.05);高温季节母猪转群进入分娩舍时间上,死胎率方面产前2d极显着高于7d(P<0.01),达17.92%。死胎及木乃伊胎总数占总产仔数比例,分娩二组相对分娩一组高2.49%,差异极显着(P<0.01)。7胎龄以上母猪平均产死胎数显着高于1-2胎龄及3-6胎龄的母猪(P<0.05),平均木乃伊胎数差异不显着(P>0.05),但1-2胎龄高于7胎龄以上的母猪,3-6胎龄最低。全年20例小产中,4例是由于配种失误导致,占20%(4/20)。影响母猪流产的病毒性因素:通过PCR技术对公猪精液样品及母猪流产病料样品进行PCV-2、PPV、PRV、CSFV、PRRSV及JEV的检测,44份母猪流产胎儿病料中PCV-2的阳性率为77.27%(34/44),14份公猪精液样品PCV-2的阳性率为85.71%(12/14),所有样品未检测出其他病毒性病原。分析结果表明,该场全年无重大疫病的流行;影响该场母猪流产主要的非传染性因素有环境温度、饲养管理、胎龄及繁殖技术等,病毒性因素主要为PCV-2,但其对流产影响程度需要进一步研究。;该场母猪流产的发生可能由PCV-2与非传染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张桂新[4](2013)在《动物疫情风险下养殖户防控行为研究 ——以禽流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取得较快发展,已成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频发的动物疫情,不仅给养殖户带来重大损失,制约畜牧业的持续发展,而且危及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我国政府积极建立突发性动物疫情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动物疫情防控工作虽已取得很大成绩,但农村动物疫病防控基础仍非常薄弱,养殖户作为农村动物疫情防控的微观主体,对疫情扩散风险认识不够,科学防控水平低。改善其防控行为直接关系着农村动物疫情防控体系的运行和国家突发性动物疫情快速反应机制的实施效果,因此,研究疫情风险下的养殖户的行为响应,识别影响其防控行为的主要因素,对于提高动物疫病防控水平、增加农民畜牧业收入、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陕西、河南地区经历过低致病性禽流感养鸡户的实际调查数据为基础,首先对疫情风险下养殖户的防控行为进行了描述性分析,进而运用多分类Logistic模型深入分析影响防控行为的主要因素,并对比分析了不同规模养殖户防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最后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提高动物疫病防控水平、改善养殖户行为的相关建议,具体分为五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动物疫情及养殖户防控的相关背景,在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提出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分析了动物疫情对养殖户造成的影响及养殖户的防控措施,首先介绍当前疫情流行情况,然后从生产能力、生产预期等方面分析疫情对养殖户的影响,最后基于当前防疫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养殖户疫情风险下的防控措施。第三章以低致病性禽流感为例,分析在其风险下养殖户的不同行为选择,并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养殖户的防控行为差异,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养殖户进行免疫,清洁消毒比例偏低,较大比例养殖户低价出售淘汰所养鸡群,仍有部分养殖户扑杀食用疑似染病家禽,规模户和散养户有不同的防控行为倾向。第四章研究了养殖户特征及家庭经济状况、养殖特征、认知特征、社会环境特征对养殖户防控行为的影响,并对比分析各因素对散养户和规模户的不同影响,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家庭年均总收入、养殖规模、平均已投入成本、养殖户的预期风险认知、防疫效果认知,兽医专家信息渠道八个变量对养殖户防控行为影响显着,各因素对散养户和规模户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最后第五章在总结前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善养殖户防控行为,提高我国动物疫情防控水平的相关建议。

韩磊[5](2011)在《两种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RNA病毒的分子进化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现有传染病时有暴发和流行、已消灭或被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以及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和暴发流行对公共卫生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由汉坦病毒(Hantavirus, HV)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已有半个世纪的流行史,全国除青海、台湾省外均有疫情发生,啮齿类动物是病毒主要宿主。我国的HFRS主要是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 HTNV)和汉城病毒(Seoul virus, SEOV)所引起,前者的毒力要大于后者,所导致的临床症状也更为严重。本课题研究对象之一的宁波市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属于半潮湿气候环境,适合汉坦病毒宿主啮齿类动物的繁殖和生长,HFRS一直以来都是当地一种主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随着疾病监测体系的完善和公共卫生水平的提高,自1997年以后,该市HFRS疫情呈逐年下降态势。但是近年来,HFRS又有死灰复燃的趋势,并在2009-2010年出现了疫情相对高发状态,此外,对宁波地区汉坦病毒流行株实验室检测和分子进化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新型甲型H1N1流感作为新发重大传染病于2009年3月17日在墨西哥、美国等国家首先发现并迅速传遍世界,引起全球的普遍关注。据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8月6日公布的最新疫情通报,截至2010年8月1日,214个国家报告了实验室新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在全球已造成至少18449人死亡。据中国卫生部通报,截至2010年1月10日,中国内地已有124764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其中744例死亡。造成本次流感流行的新型甲型H1N1病毒是以北美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 SIV)为基本骨架,与禽流感、欧亚大陆猪流感病毒等基因重排的结果,人群没有或很少对该型病毒具有免疫能力,且病毒极易在人和人之间传播。猪流感病毒基因在1930到1990年间只经历了较小的进化,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人、禽和猪三者重排病毒开始在猪中出现,人感染猪流感病毒的病例呈不断增多的趋势,特别是与猪接触较为密切的养猪工人,但都呈散发状态,与此同时,猪流感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也罕见传播,因此猪源流感病毒从偶可感染人,到2009年的大规模暴发流行,其病毒分子必定经历了基因重排与选择性进化,对猪源流感病毒从散发到暴发流行进化过程的分析也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流行病学原理,通过现场监测、实验室处理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两种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毒分子(汉坦病毒和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生物进化状况,揭示宁波市汉坦病毒流行毒株和毒株的分子进化状况;探讨可导致人类感染的猪源甲型H1N1流感病毒从散发到流行的分子进化特征,并为公共卫生以及卫生防疫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首先,本研究通过宁波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收集近年HFRS疫情数据,探讨宁波市HFRS疫情的发病特点与规律,捕获汉坦病毒宿主啮齿类动物以及收集HFRS患者血清标本,应用Invitrogen公司的TRIzol? Reagent试剂盒和QIAGEN公司的QiAamp Viral RNA Mini Kit试剂盒提取RNA分子,并应用promega A3500试剂盒和自设引物进行RT-PCR扩增汉坦病毒M片段基因,通过GenBank获得汉坦病毒M片段参考序列,使用MEGA4软件(Molecular Evolutionary Genetics Analysis VERSION 4),采用neighbor-joining (NJ)法构建进化树(bootstrap =1000 replicates)。其次,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历史上报道过的人感染猪流感病例,并在GenBank上提取相应的各片段分子序列以及参考序列,通过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phylogenetic analysis)、分子重排分析(bootscan analysis)和适应性进化分析(adaptive evolution analysis),揭示可导致人类感染的猪源甲型H1N1流感病毒从散发到流行的分子进化特征。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收集20例2009-2010年宁波市HFRS病人血清,4份汉坦病毒阳性鼠肺,20例血清经过RNA抽提和RT-PCR成功扩增出4例汉坦病毒M段基因,4例阳性鼠肺汉坦病毒M段基因都被成功扩出。此外,本研究通过PubMed检索出49例北美地区2009年之前散发人感染猪流感病例,其中14例病例在Pubmed上提交了基因序列,被本研究用于系统进化分析。1.宁波市汉坦病毒分子进化分析(1)宁波市HFRS疫情情况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宁波市HFRS疫情出现过2次高峰,第一次为1985~1987年,全市年发病数在600~800之间,年发病率为11.86~16.08/10万;第二次高峰为1991~1995年,全市年发病数在542~649之间,年发病率为10.40~12.71/10万,自1997年以后,宁波市HFRS疫情呈逐年下降态势。宁波市2010年共报告HFRS病例131例,报告发病率1.96/10万,死亡0例病例。与2009年(1.80/10万)相比,全市报告发病率上升8.89%。全年均有病例发生,发病曲线基本呈双峰形态,其中12月份为全年发病最高峰,4月份为次高峰,8-10月份发病人数少,与我国南方地区HFRS的流行规律相符。发病年龄分布以20-60岁年龄组为主,占报告总数的77.10%,男女发病数分别为96人和35人,性别比为2.74:1。职业分布前三位分别为农民、工人、民工,共86人,占65.65%。媒介调查显示小家鼠和褐家鼠是当地HFRS主要的媒介生物。(2)RNA抽提和RT-PCR扩增结果通过宁波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共获得20例HFRS病人血清,2007年9月10-13日在宁波鄞州区横溪镇孔家潭村室内(A),奉化市西坞镇王府村室内(B),鄞州姜山后鄮村室内(C),奉化市方桥镇方桥村工厂区(D),鄞州姜山后鄮村西瓜大棚(E)捕获鼠63只,其中A14只,B6只,C13只,D14只,E16只,经鼠肺荧光抗原检测结果分析,其中阳性的鼠标本分别为D005(褐家鼠,活,雄),D008(褐家鼠,活,雄),D009(褐家鼠,活,雄),E002(黄胸鼠,活,雌)。20例HFRS病人血清经过RNA抽提和RT-PCR成功扩增出4例汉坦病毒M段基因(E1、E9、E19、E20),4例阳性鼠肺汉坦病毒M段基因都被成功扩出。(3)宁波市汉坦病毒流行毒株与基因进化结果在GenBank上共下载18例不同地区SEOV和4例HNTV参考序列的M片段基因用于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从鼠肺中分离扩增得到的汉坦病毒M段基因D005, D008, D009, E002和从病人血清中分离扩增得到的M段基因E1, E9, E19, E20全部位于SEOV单元群中,与HNTV形成两个完全不同的进化枝,这表明宁波市汉坦病毒的流行株为SEOV。同源性分析表明,宁波市汉坦病毒M段基因与参考SEOV的同源性为94.7%-99.6%,与1984年在我国江西省分离的SEOV毒株L99有5.3%的核苷酸差异,与2007年黑龙江分离的SEOV毒株HLJ3-23的核苷酸差异仅为0.4%,但M段基因并没有随时间的推移显示出明显的进化差异(P>0.1)。4例从鼠中分离的M基因与3例从人血清分离到的M基因的同源性为100%,只有1例从人血清分离到的M基因E20与其余7株有1.4%的核苷酸差异。结果表明,宁波市的汉坦病毒并未经历变异,至于E20与其余毒株的核苷酸差异,需要继续监测后续毒株以观察是否发生突变。2.可导致人类感染的猪源甲型H1N1流感病毒从散发到流行的分子进化(1)2009年之前可导致人类感染的猪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包括2009年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A/H1N1/2009、所有通过文献检索获得并在GenBank上能够下载到的历史上人感染猪流感病毒序列以及相应的不同年代不同地区不同宿主不同亚型的参考序列在内的系统进化表明,除了一株1998年在威斯康辛州从人体内分离到的毒株A/Wisconsin/10/98外,1970到1990年代感染人的猪流感病毒8段基因序列全部都和北美古典猪流感病毒序列接近。A/Wisconsin/10/98以及2005-2007年导致人类感染的猪流感病毒,PB2, PA基因与北美的禽流感病毒接近,PB1基因于人类季节性流感H3N2接近,HA, NP, NA, MP和NS基因则与北美古典猪流感病毒序列接近。(2)可导致人类感染的猪源甲型H1N1流感病毒从散发到流行的分子进化联系系统进化表明,2009年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A/H1N1/2009聚集在一枝独特的进化枝上,PB2, PB1, PA, HA, NP和NS基因与在北美地区流行的可导致人类感染的三者重排猪流感病毒代表株A/Iowa/CEID23/2005 (H1N1)以及在2005年之后可感染人类的猪流感病毒对应的基因接近。NA和MP基因与在欧亚大陆流行的猪流感病毒的相应的基因接近。基因重排分析(Bootscan analysis)结果显示,2009年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A/H1N1/2009与A/Iowa/CEID23/2005 (H1N1)在PB2, PB1, PA, HA, NP,和NS基因上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5.3%,95.1%,95.2%,90.3%,95.2%和94.7%。2009年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A/H1N1/2009的NA和MP基因与在欧亚大陆流行的猪流感病毒A/Swine/Spain/50047/2003 (H1N1)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0.2%和94.4%。(3)可导致人类感染的猪源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适应性进化分析对决定流感病毒感染和传播能力起主要主用的3段基因(HA, NA, MP)序列进行适应性进化测试的结果表明,1998年之前可导致人类感染的猪流感病毒的HA基因到2005年至2009年间发生了主动选择进化,NI =0.817,但是,2005年至2009年间可导致人类感染的猪流感病毒HA基因到2009年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A/H1N1/2009并未观察到主动进化,NI =1.077。此外,欧亚大陆猪流感病毒NA基因到2009年,发生了主动选择进化,NI =0.773,而MP基因却未发生主动选择性进化,NI =1.09。研究结论:对于引起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两种RNA病毒,宁波市汉坦病毒流行株为SEOV且M段基因未发生变异,可导致人类感染的猪源甲型H1N1流感病毒从散发到流行的分子进化经历了两个比较关键的步骤,首先于2005年左右完成了北美古典猪、北美的禽和人类季节性流感H3N2的三者基因重排,2009年引进了欧亚猪NA和MP基因,并且NA基因发生了主动选择进化导致了2009年疫情的暴发流行。监测宿主动物对控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王鑫[6](2010)在《陕西省渭南地区猪口蹄疫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课题对陕西省渭南地区进行口蹄疫病原检测,对口蹄疫的流行情况进行调查,收集相关的背景和发病资料以期确定口蹄疫疾病在陕西省渭南地区的分布、发病及流行特点,分析诱发疾病产生的原因及遗传变异规律和影响因素。通过对该地区不同规模猪场口蹄疫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研究口蹄疫的分布规律、发病流行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为制订口蹄疫综合性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①本课题根据口蹄疫病毒基因组序列的区域保守性,在对比众多株序列的基础上设计了1对特异性检测引物,建立PCR检测方法,以确定PCR检测方法是否符合大规模的FMDV病临床检测。②本研究通过对各地采取问卷调查、现场问询调查、定点采样方式获取猪群发病与流行病学背景资料,并通过在陕西省渭南地区不同地点进行定点采样,采集对象为各种原因发病的不同年龄猪,病料分别来自临渭区、华县、潼关、蒲城、澄城、白水、合阳、大荔、富平、韩城市、华阴市11个地区,共1037份样品,运用自己建立的PCR方法对进行检测。结果:通过所建立的PCR方法对陕西省渭南地区所采集的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临渭区、华县、潼关等11个地区采集的1037份样品中,检出阳性样品158份,平均阳性检出率为15.2%。各地区阳性检出率分别为:临渭区10.2%、华县28.1%、潼关23.6%、蒲城县16.3%、澄城14.7%、白水11.9%、合阳7.6%、大荔35.6%、富平7.1%、韩城20%、华阴14.3%。结论:①所建立的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等优点,完全适用于大规模的口蹄疫病毒病临床检测。②通过对各地采取问卷调查、现场问询调查、定点采样方式获取猪群发病与流行病学背景资料,并通过陕西省渭南地区在各地定点采样,并进行PCR方法检测结果表明,陕西省渭南地区的口蹄疫疫病平均阳性检出率为15.2%,其中大荔地区阳性检出率高达35.6%,实验数据表明陕西省渭南地区各个县市均有口蹄疫病毒阳性病料的检出,口蹄疫病毒感染在渭南地区的发病猪群中普遍存在。③根据陕西省渭南地区的养猪状况及特点,在全市范围内的普遍饲养管理水平以及疫病防制的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前提下,进一步控制口蹄疫病毒传播的任务非常艰巨,各级畜牧兽医的主管部门领导应从意识上进行高度重视,基层畜牧业从业人员及兽医工作人员则要认真对待,全面建立健全综合防制策略,以便更好地有效的控制口蹄疫疫情的蔓延和传播。

窦鹏勋[7](2009)在《猪瘟、口蹄疫与蓝耳病疫苗单独和联合免疫后猪体抗体水平的变化》文中指出为了寻求多种疫苗联合注射的新型免疫程序,有效控制猪瘟、猪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在榆林地区的发生和流行,根据陕西省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安排,在横山和米脂两县对140头猪随机分为7组,每组20头,采用猪瘟活疫苗(脾淋源)、猪口蹄疫灭活疫苗(O型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灭活疫苗(NVDC-JXA1株)三种疫苗分别单独、两种及三种疫苗同时分点免疫注射,用ELISA法进行抗体水平检测,评价免疫效果。结果表明:1.CSF、FMD、PRRS三种疫苗都可以刺激猪产生特异性抗体,并且抗体在第21天、28天和35天呈规律性增长。2.CSF活疫苗与FMD、PRRS灭活疫苗分开和三者同时使用时,虽然FMD、PRRS疫苗推迟CSF抗体的上升时间,但是对CSF的免疫效果产生的影响不明显。3.PRRS与FMD灭活疫苗同时注射后,所产生抗体效价在21d、28d和35d均比单独注射PRRS灭活疫苗阳性率高,说明FMD灭活疫苗可对PRRS疫苗注射后有效抗体的产生达到积极协同作用,促进PRRS有效免疫抗体的产生,同时免疫CSF活疫苗和PRRS灭活疫苗的抗体水平低于单独注射PRRS灭活疫苗,说明共同免疫CSF和PRRS疫苗时,两种疫苗会相互影响,使免疫效果不如单独免疫。4.FMD和PRRS灭活疫苗同时注射后,FMD灭活疫苗所产生的抗体水平(OD)值最高,且一直呈上升趋势,优于FMD灭活疫苗单独注射所产生的抗体水平,说明FMD和PRRS疫苗同时注射,更能促进FMD抗体的产生。5.七个试验组样本数相同,免疫副反应没有明显差异,有7头猪在注射后6小时内有减食、体温升高,经注射肾上腺素后,恢复正常,其余均无明显副反应,因此三种疫苗任意组合注射,不会增加免疫副反应。

曹丽萍[8](2006)在《甘肃省特禽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与综合防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末期,特禽养殖业在甘肃不断兴起并呈发展态势,在一些地区有些品种已成规模。但饲养管理及疫病防治等技术匮乏,疫病危害突出,制约了其健康稳定发展。为此,开展了特禽饲养品种、规模、饲养管理水平、疫病防治现状以及新城疫等主要疫病的流行态势、危害情况等方面的调查和防治技术研究。通过对省内64个特禽养殖场的调查,基本查清了我省特禽养殖的主要品种、规模、主要流行疫病种类及流行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我省饲养的特禽品种繁多,达50个品种;饲养规模较大;疫病种类较多,能引起家禽发病的病原几乎都能感染特禽,危害严重,特禽疫病的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分别为28.80%和10.90%;其中新城疫(ND)仍是危害特禽较严重的疫病之一,ND的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0.67%和26.89%;基本情况调查反映出,我省特禽养殖场总体卫生防疫条件较差,人员素质不高,疫病综合防治意识低下,存在着疫病流行的潜在危险。对省内63个特禽场17个品种的特(珍)禽未免血清947份和3个品种的243份ND免疫血清的血清学调查表明:17个品种中有山鸡、鹧鸪、鹌鹑、肉鸽、鸭、乌骨鸡、鸵鸟、火鸡感染了ND;新城疫免疫后鸽、山鸡、珍珠鸡对ND苗能产生免疫应答反应,但群体免疫抗体水平较低。病原学研究从具有临床症状的病鸽群采集组织样品,采用鸡胚尿囊腔接种法,首次在甘肃分离并鉴定了鸽NDV。该病毒具有血凝活性,用NDV的阳性血清作HI试验检测收获的尿囊液,其血凝活性能被抑制,首次ND HA价达1:16,盲传1代ND HA价达1:64,盲传2代ND HA价达1:256;经送检鉴定分离的病毒属中发型NDV;对其HN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后与国内外21株NDV比较显示为第6个基因型。鸽和鸵鸟的免疫试验结果表明以鸽ND油乳剂苗和鸽ND灭活苗加活苗免疫鸽的抗体效价最高,鸽灭活苗次之,禽L系苗对鸽免疫效果不理想。鸵鸟用禽L系苗免疫的最小剂量应为鸡剂量的20倍,首次免疫时间可根据母源抗体情况,在20~35日龄接种,强化免疫时间可在首次免疫后约90日龄进行,而且每隔约90 d都应强化免疫一次。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结果,针对不同品种特禽新城疫的特点,通过免疫效果试验及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制定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王芬[9](2006)在《城市社区鼠害现状与防制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鼠类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而且危害农业、商业、水电等行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近年来,城市不断扩大,大片的土地不断被征用,导致鼠种的分布和鼠类数量发生改变,城市社区鼠类危害控制已成为政府和专业人员关注的重点。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验室研究、现场研究等方法,了解某城市社区鼠种及数量、鼠类主要危害及其成因,为制定综合灭鼠措施提供依据;掌握目前城市社区常见灭鼠药物的灭效、适口性、再遇适口性等情况,为现场灭鼠药物选择提供依据;了解城市社区综合灭鼠措施效果,以提出切实有效的城市社区综合灭鼠的具体方法。方法选择某城市两个社区的灭鼠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600户居民,通过对专业人员与管理人员访谈、居民问卷调查、鼠种分布及鼠密度现况调查,了解城市社区鼠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选择大白鼠和小白鼠各36只,雌雄各半,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0.005%溴敌隆组和0.0375%杀鼠迷组,进行实验室集体群养有选择试验,通过毒杀率、摄食系数和再遇摄食系数来比较两种常用灭鼠药物的灭效、适口性和再遇适口性;根据鼠害现况、灭鼠药物实验室研究和国内外研究资料,制定和实施以0.005%溴敌隆三合粉毒饵标准投放、室内室外灭鼠相结合、居民告知、环境治理和完善防鼠设施等现场综合灭鼠措施,并比较其与常规灭鼠方法(在春秋季采用单一灭鼠药物0.005%溴敌隆三合粉进行一次性灭鼠)的灭鼠效果。结果1.被调查社区主要鼠种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三种,通过鼠夹法测得社区鼠密度为3.09%,通过粉迹法测得社区鼠密度为10.57%。居民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50%左右的居民家庭经常发现老鼠痕迹,近40%的家庭曾有物品被老鼠咬伤,近30%的居民居室里经常见老鼠跑动;社区经常见到老鼠跑动的居民占总调查人数的85.79%;住户周边经常可见废弃食品的人数占总调查居民的90.11%。访谈结果表明家庭和社区灭鼠主要采用药物灭鼠;社区防鼠设施不齐全;灭鼠专业人员均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临时工,且变动频繁,灭鼠程序不规范。2. 0.005%溴敌隆三合粉对大、小白鼠的毒杀率均为100%,致死天数分别为5-11天和4-10天,0.0375%杀鼠迷三合粉对大、小白鼠的毒杀率分别为100%和91.67%,致死天数分别为6-13天和4-7天,两种药物对大、小白鼠的毒杀率和致死天数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大、小白鼠对溴敌隆的摄食系数分别为1.14和2.79,大、小白鼠的对杀鼠迷摄食系数分别为0.85和0.47,大、小白鼠对两种灭鼠药物的适口性比较,差异均有显着

王扬伟,郭长华[10](2003)在《河南省猪病发生的新特点及其防制对策》文中研究说明

二、河南省猪病发生的新特点及其防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省猪病发生的新特点及其防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口蹄疫联合免疫接种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口蹄疫三种疫苗不同组合方式的免疫安全性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口蹄疫母源抗体的测定及三种疫苗首免日龄的确定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口蹄疫三种疫苗不同组合方式免疫效果对比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白藜芦醇对伪狂犬病毒致繁殖障碍作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伪狂犬病与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
        1.1 伪狂犬病毒的简介
        1.2 伪狂犬病毒的致病机理
        1.3 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1.4 伪狂犬病毒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
        1.5 总结
    2 白藜芦醇
        2.1 白藜芦醇的理化性质及提取方法
        2.2 白藜芦醇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白藜芦醇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2.2.2 白藜芦醇的抗氧化作用
        2.2.3 白藜芦醇的抗炎作用
        2.2.4 白藜芦醇的抗癌作用
        2.2.5 白藜芦醇的神经系统保护作用
        2.2.6 白藜芦醇的免疫调节作用
        2.2.7 白藜芦醇的抗病毒作用
        2.2.8 藜芦醇其他生物活性作用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4.1 白藜芦醇对伪狂犬病毒的体外作用效果研究技术路线图
        4.2 白藜芦醇对伪狂犬病毒引起的繁殖障碍作用效果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白藜芦醇对伪狂犬病毒的体外作用效果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细胞与病毒
    2 方法
        2.1 伪狂犬病毒液的制备
        2.1.1 伪狂犬病毒的繁殖
        2.1.2 伪狂犬病毒的鉴定
        2.1.3 伪狂犬病毒滴度的测定
        2.2 白藜芦醇对细胞的毒性试验
        2.3 白藜芦醇体外抗PrV病毒的作用效果
        2.3.1 白藜芦醇对PrV感染的预处理作用
        2.3.2 白藜芦醇处理PrV病毒感染后的作用
        2.3.3 白藜芦醇和PrV病毒的直接作用
    3 结果
        3.1 伪狂犬病毒的繁殖与鉴定
        3.2 所繁殖病毒的滴度测定
        3.3 白藜芦醇对PK-15细胞毒性的测定
        3.4 白藜芦醇对病毒PrV的作用效果
        3.4.1 白藜芦醇对PrV感染的预处理作用
        3.4.2 白藜芦醇处PrV病毒感染后的作用
        3.4.3 白藜芦醇对PrV的直接作用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白藜芦醇对伪狂犬病毒引起的繁殖障碍作用效果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伪狂犬病毒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溶液的配制
        2.2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2.2.1 实验动物分组
        2.2.2 实验动物处理
        2.2.3 实验动物攻毒造模
        2.2.4 实验动物数据的收集
        2.3 孕酮的测定
        2.4 组织匀浆液的制备
        2.4.1 组织匀浆液接种PK-15细胞
        2.4.2 组织DNA的提取及基因组DNA的定量
        2.5 怀孕母鼠胎盘形态病理学检查
        2.5.1 组织的固定、脱水以及石蜡包埋
        2.5.2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2.6 数据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白藜芦醇对雌性小鼠体重增加的影响
        3.2 脏器指数
        3.3 白藜芦醇对感染PrV母鼠的妊娠情况的影响
        3.3.1 母鼠的妊娠情况
        3.3.2 新生鼠日增重
        3.4 血清孕酮检测结果
        3.5 母鼠死亡时间
        3.6 组织中PrV的分离及鉴定
        3.7 胎盘组织的病理变化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和创新点
    1 结论
    2 创新点
    3 进一步需要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湖南某规模化猪场母猪流产情况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母猪流产的类型
        1.1.1 隐性流产
        1.1.2 小产
        1.1.3 早产
        1.1.4 延期流产
    1.2 母猪流产的影响因素
        1.2.1 传染性因素
        1.2.2 非传染性因素
    1.3 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调查对象
        2.1.2 生产管理数据
        2.1.3 检测样品
        2.1.4 仪器设备
        2.1.5 试剂
    2.2 方法
        2.2.1 猪场基本情况的调查
        2.2.2 母猪流产情况的调查
        2.2.3 影响母猪流产的因素调查
        2.2.3.1 影响母猪流产的非传染性因素的调查
        2.2.3.2 影响母猪流产主要的病毒性因素的调查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猪场基本情况的调查
        3.1.1 猪场环境及基础设施的调查
        3.1.2 猪场饲养管理状况的调查
    3.2 母猪流产情况的调查
        3.2.1 母猪返情情况的调查
        3.2.2 母猪小产和早产的调查
        3.2.3 母猪延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情况的调查
    3.3 影响母猪流产的非传染性因素的调查
        3.3.1 疫苗免疫对母猪小产及后备母猪产仔的影响
        3.3.2 高温季节妊娠舍降温措施的安装对母猪流产的影响
        3.3.3 高温季节临产母猪的转群工作对母猪的影响
        3.3.4 不同分娩舍饲养操作技术对母猪产死胎及木乃伊胎的影响
        3.3.5 不同的母猪胎龄对母猪流产的影响
        3.3.6 不同月份对母猪产仔及公猪精液品质的影响
        3.3.7 繁殖技术因素对母猪流产的影响
    3.4 影响母猪流产主要病毒性因素的调查
4 讨论
    4.1 关于母猪的返情
    4.2 关于母猪小产及早产
    4.3 关于母猪延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
        4.3.1 不同月份对母猪产死胎、木乃伊胎的影响
        4.3.2 饲养管理不当对母猪产死胎、木乃伊的影响
        4.3.3 胎次对母猪产死胎、木乃伊胎数的影响
    4.4 关于繁殖技术对母猪产流产的影响
        4.4.1 不同的公猪对母猪产死胎及木乃伊胎的影响
        4.4.2 配种及孕检操作不当对母猪流产的影响
    4.5 关于传染性因素对母猪流产的影响
5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动物疫情风险下养殖户防控行为研究 ——以禽流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动物疫情对养殖户生产造成影响及其防控措施分析
    2.1 主要动物疫病流行情况
        2.1.1 主要动物疫病
        2.1.2 主要动物疫病发生情况
        2.1.3 家禽主要疫病及发生情况
    2.2 动物疫情对养殖户生产造成影响
        2.2.1 动物疫情驱动禽畜产品价格波动对养殖户收入影响
        2.2.2 养殖户生产能力的影响
        2.2.3 养殖户生产预期和生产行为的影响
    2.3 动物防疫体系现状
        2.3.1 动物防疫体系相关法律法规
        2.3.2 动物防疫管理体系
        2.3.3 动物防疫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动物疫情风险下养殖户防控措施分析
第三章 禽流感疫情风险下养殖户防控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3.1.1 数据来源
        3.1.2 样本描述
    3.2 疫情风险下养殖户防控行为描述性统计分析
    3.3 不同类型养殖户防控措施选择行为的对比分析
        3.3.1 散养户和规模养殖户防控行为对比分析
        3.3.2 不同收入组的养殖户防控行为对比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禽流感风险下养殖户防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1 变量选取
    4.2 模型建立与变量说明
        4.2.1 模型选择
        4.2.2 变量说明
    4.3 养殖户疫情防控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4.3.1 养殖户特征及家庭经济状况对养殖行为的影响分析
        4.3.2 养殖特征对养殖户防控行为的影响分析
        4.3.3 认知特征对养殖户防控行为的影响分析
        4.3.4 社会环境特征对养殖户防控行为的影响分析
    4.4 散养户与规模养殖户防控行为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4.4.1 散养户防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4.2 规模户防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4.3 散养户和规模户不同影响因素对比
    4.5 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两种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RNA病毒的分子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略缩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宁波市汉坦病毒分子进化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部分
    人类感染的猪源甲型H1N1
    流感病毒从散发到流行的分子进化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6)陕西省渭南地区猪口蹄疫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当前我国猪传染病流行特点
        1.1.1 免疫抑制性疾病危害增加
        1.1.2 病原多元化、症状复杂化
        1.1.3 病原体变异后毒力增强
        1.1.4 细菌继发性感染日趋严重
        1.1.5 病症非典型化
    1.2 猪口蹄疫的病原学研究进展
        1.2.1 口蹄疫病毒的研究历史
        1.2.2 口蹄疫病毒的形态学特征与理化特性
        1.2.3 口蹄疫病毒的抵抗力
        1.2.4 口蹄疫病毒的培养特性
        1.2.5 口蹄疫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1.3 口蹄疫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1.3.1 口蹄疫病毒感染的流行现状
        1.3.2 口蹄疫感染的传染源
        1.3.3 口蹄疫感染传播途径
        1.3.4 口蹄疫感染的易感动物与感染途径
    1.4 口蹄疫的病理研究进展
        1.4.1 口蹄疫的发病机理
        1.4.2 口蹄疫的临床症状
        1.4.3 口蹄疫的病理变化
    1.5 口蹄疫防治的研究进展
        1.5.1 目前的防治措施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口蹄疫病毒PCR 鉴别诊断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
        2.1.1 毒株
        2.1.2 病料的采集与保存
        2.1.3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病料处理
        2.2.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2.3 DNA 的提取
        2.2.4 PCR 的扩增
        2.2.5 特异性试验
        2.2.6 敏感性试验
    2.3 结果
        2.3.1 特异性PCR 产物鉴定结果
        2.3.2 敏感性试验结果
    2.4 讨论
        2.4.1 口蹄疫病毒PCR 鉴别诊断方法学探讨
        2.4.2 口蹄疫病毒PCR 鉴别诊断方法的特异性
        2.4.3 口蹄疫病毒PCR 鉴别诊断方法的敏感性
第三章 陕西省渭南地区的猪口蹄疫流行病学调查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猪口蹄疫的流行病学调查
        3.1.2 病料的采集与保存
        3.1.3 试剂和工具酶
        3.1.4 检测方法
        3.1.4.1 病料处理
        3.1.4.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3.1.4.3 DNA 的提取
        3.1.4.4 PCR 的扩增
    3.2 结果
        3.2.1 区域问卷调查
        3.2.2 病料检测结果
    3.3 讨论与分析
        3.3.1 陕西省渭南地区的口蹄疫疫病动态分析
        3.3.2 口蹄疫发病的原因
        3.3.3 口蹄疫的防制策略
结论
    1 建立猪口蹄疫病毒PCR 检测方法
    2 陕西省渭南地区的猪口蹄疫病流行病学调查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猪瘟、口蹄疫与蓝耳病疫苗单独和联合免疫后猪体抗体水平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猪瘟
        1.1 猪瘟的概述
        1.2 猪瘟的历史与分布
        1.3 猪瘟的病原
        1.4 猪瘟流行病学及流行特点
        1.5 猪瘟的临床症状
        1.6 猪瘟病理变化
        1.7 猪瘟的诊断
        1.8 猪瘟的防制
        1.9 猪瘟免疫
        1.9.1 猪瘟疫苗的研究进展
        1.9.2 猪瘟的一般免疫程序
        1.9.3 猪瘟免疫效果的研究
    2 猪蓝耳病
        2.1 猪蓝耳病的概述
        2.2 猪蓝耳病的历史与分布
        2.3 猪蓝耳病的病原
        2.4 流行病学及流行特点
        2.5 临床变化
        2.5.1 急性型
        2.5.2 亚急性型
        2.5.3 慢性型
        2.6 病理解剖
        2.7 诊断
        2.7.1 血清学方法
        2.7.2 病原学方法
        2.8 防制
        2.8.1 预防
        2.8.2 治疗
        2.9 猪蓝耳病的免疫
        2.9.1 猪蓝耳病疫苗研究进展
        2.9.1.1 弱毒疫苗
        2.9.1.2 灭活疫苗
        2.9.1.3 基因工程疫苗
        2.9.2 猪蓝耳病一般免疫程序
        2.9.3 猪蓝耳病免疫效果的研究
    3. 猪口蹄疫
        3.1 猪口蹄疫的概述
        3.2 猪口蹄疫的研究进展
        3.3 猪口蹄疫的病原
        3.4 流行病学及流行特点
        3.5 临床变化
        3.6 诊断
        3.7 防制
        3.8 猪口蹄疫的免疫
        3.8.1 猪口蹄疫疫苗研究进展
        3.8.2 猪口蹄疫一般免疫程序
        3.8.2.1 猪
        3.8.2.2 牛
        3.8.2.3 羊
        3.8.3 猪口蹄疫免疫效果的研究
    4 猪瘟、口蹄疫、蓝耳病三种疫苗不同组合免疫效果的研究
    5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章 猪瘟、口蹄疫与蓝耳病疫苗单独和联合免疫后猪体抗体水平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器材
        1.4 试验的疫苗
        1.5 诊断液
        1.5.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抗体ELISA 检测试剂盒
        1.5.2 口蹄疫○型抗体液相阻断ELISA 检测试剂盒
        1.5.3 猪瘟(CSF)抗体ELISA 检测试剂盒
        1.6 方法
        1.6.1 试验设计
        1.6.2 免疫副反应观察
        1.6.3 抗体检测
        1.6.3.1 猪瘟抗体的检测
        1.6.3.2 猪口蹄疫的抗体检测
        1.6.3.3 猪蓝耳病的抗体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各组的猪瘟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2.2 猪蓝耳病灭活疫苗及其与几种疫苗组合后免疫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2.3 口蹄疫灭活疫苗及其与几种疫苗组合后免疫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2.4 各组免疫副反应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3.1 猪瘟活疫苗(脾淋源)
        3.2 猪蓝耳病灭活疫苗和口蹄疫苗
        3.3 猪瘟活疫苗与猪蓝耳病灭活疫苗
        3.4 猪瘟活疫苗和猪口蹄疫灭活疫苗
        3.5 猪瘟、猪口蹄疫和猪蓝耳病疫苗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甘肃省特禽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与综合防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参考文献
试验一 甘肃省特禽新城疫等主要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2 调查内容与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试验二 甘肃特禽养殖场新城疫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试验三 病原学诊断与病毒分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试验四 鸽和鸵鸟不同新城疫疫苗免疫效果观察和免疫抗体水平检测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试验五 综合防治技术的制定
    1 甘肃省规模化特禽场ND 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2 甘肃省规模化养鸽场 ND 综合防控技术要点
    3 甘肃省规模化鸵鸟场ND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试验研究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
导师简介

(9)城市社区鼠害现状与防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某城市社区鼠害防制现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对象
        1.1.2 鼠种调查
        1.1.3 鼠密度调查
        1.1.4 居民问卷调查
        1.1.5 访谈
    1.2 结果
        1.2.1 鼠种分布及鼠密度
        1.2.2 居室及社区鼠害状况
        1.2.3 社区环境卫生状况
        1.2.4 居民文化程度及灭鼠知识
        1.2.5 家庭及社区灭鼠状况
        1.2.6 社区鼠害防制基本情况
    1.3 讨论
第二部分 溴敌隆和杀鼠迷灭效和适口性实验室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毒饵配制
        2.1.3 集体群养有选择试验
        2.1.4 效果评价
    2.2 结果
        2.2.1 溴敌隆对大、小白鼠的灭效及适口性
        2.2.2 杀鼠迷对大、小白鼠的灭效及适口性
        2.2.3 溴敌隆和杀鼠迷灭效、致死天数、适口性的比较
        2.2.4 大、小白鼠对溴敌隆和杀鼠迷再遇适口性的比较
        2.2.5 中毒表现与解剖观察结果
    2.3 讨论
第三部分 城市社区综合灭鼠措施效果评价
    3.1 对象与方法
        3.1.1 对象
        3.1.2 常规灭鼠措施
        3.1.3 综合灭鼠措施
        3.1.4 现场鼠密度调查
        3.1.5 效果评价
    3.2 结果
    3.3 讨论
参考文献
城市鼠害研究现状及防制进展
致 谢

四、河南省猪病发生的新特点及其防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口蹄疫联合免疫接种方法的研究[D]. 李建玲.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6)
  • [2]白藜芦醇对伪狂犬病毒致繁殖障碍作用效果研究[D]. 郭静.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2)
  • [3]湖南某规模化猪场母猪流产情况的调查[D]. 孟晨光.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9)
  • [4]动物疫情风险下养殖户防控行为研究 ——以禽流感为例[D]. 张桂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5]两种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RNA病毒的分子进化研究[D]. 韩磊. 第二军医大学, 2011(09)
  • [6]陕西省渭南地区猪口蹄疫流行病学调查[D]. 王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08)
  • [7]猪瘟、口蹄疫与蓝耳病疫苗单独和联合免疫后猪体抗体水平的变化[D]. 窦鹏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8]甘肃省特禽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与综合防制技术研究[D]. 曹丽萍. 甘肃农业大学, 2006(01)
  • [9]城市社区鼠害现状与防制对策研究[D]. 王芬. 武汉科技大学, 2006(12)
  • [10]河南省猪病发生的新特点及其防制对策[J]. 王扬伟,郭长华. 河南畜牧兽医, 2003(01)

标签:;  ;  ;  ;  ;  

河南省猪病新特点及防治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