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

探讨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

一、谈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论文文献综述)

刘轩[1](2022)在《日本应对新冠疫情的经济刺激政策及其制度性扭曲》文中认为面对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日本政府通过空前财政支持,日本银行辅以超额基础货币支持等公开市场操作,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大规模破产、大量工人失业和严重经济衰退,同时也直接带来了日本股市的空前繁荣。但过度财政刺激极大加重了日本政府的国债负担,长期"超量化宽松"的金融政策严重扭曲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极大削弱了日本市场经济体制的政策应对弹性和抗打压能力,事实上形成了一种变相向国民征税的市场外循环体系和制度性扭曲。

刘兴亚,陈勇,魏雅丽,胡谦[2](2021)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白银跨境流动及其影响》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30年代,国际银价和金银比价受"大萧条"经济危机、金本位制崩溃、美国购银政策等影响,出现剧烈波动。中国长期是用银大国而非产银大国,其白银货币体系和供给机制的特殊性和外部性,引发了大规模、阶段性、剧烈变动的白银跨境流动,对国内货币经济产生了三个不同阶段的冲击,并客观上推动了废两改元、法币改革两次币制改革进程,为此后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奠定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上海近代远东金融中心地位,同时加强了特定历史背景下中国与英美在货币领域的联系与合作。

王薇[3](2021)在《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证明了居于主导地位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BC)存在显着缺陷。传统的货币经济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均侧重于对利率和汇率等宏观经济变量的调控,往往忽视了银行信贷因素对实体经济发展及经济波动的影响。党的十九大要求我国金融体系建设应服务于实体经济,同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增长。一方面尽力发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另一方面最大程度地降低金融市场波动对宏观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基于此背景,本文在推导信贷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微观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总量调控、结构优化、价格传导、风险累积四个维度展开实证分析,最后从宏观经济政策视角探究了信贷监管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三大目标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首先,本文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从微观视角探究了信贷供给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传导机制,发现信贷供给增加能够短期内带动投资水平迅速上升并促进资本存量的长期积累,信贷供给对投资存在扩张性影响,但会对消费形成挤出效应,使得短期内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在长期主要依靠消费拉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应用基于GAS过程的时变转移概率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回归(MS-GAS-TVTP)模型对我国信贷供给波动和产出波动进行阶段性变迁识别和时变转移分析发现,在经济衰退初期,信贷供给波动表现出强烈的“顺周期”特征,经济环境恶化会在短期内导致信贷紧缩,但随着信贷扩张政策的逐步实施,信贷供给对产出的引导效应逐渐显现。基于时变协整模型对信贷供给与产出的动态联动关系进行检验发现,我国信贷供给与产出之间同向动态联动,信贷扩张能够带动我国经济增长,信贷收缩会进一步加剧经济的衰退程度,信贷供给对产出的时变影响系数在长期基本趋于稳定,二者趋于长期均衡。其次,考虑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和收缩对宏观经济可能存在非对称影响效应,本文进一步从产出增长和物价稳定的角度出发应用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展开探究。研究发现,在经济衰退期,可以通过扩张信贷的方式增强企业投资积极性、促进实体经济恢复平稳增长;在经济扩张期,信贷扩张对产出的带动效果会随着产出总量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减弱,并加剧通货膨胀;信贷收缩虽然能够降低通货膨胀水平,但无法完全抵消信贷扩张带来的通胀风险,并且会对经济增速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期限结构视角应用SV-TVP-FAVAR模型探究了推动我国产出增长和通货膨胀水平上升的信贷供给根源。研究发现,我国中长期信贷供给增加虽然能够显着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但同时对通货膨胀也具有强烈的促进作用,非金融企业中长期信贷供给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未能占据优势;相较于中长期信贷,我国短期信贷供给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不具优势,我国短期住户消费信贷供给增加对经济增长存在逐渐减弱的负向影响,并且不会引起强烈的通货膨胀效应,证实了扩大内需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降低通货膨胀损失的可行路径之一。随后,本文进一步基于价格传导视角运用贝叶斯估计的平滑迁移向量自回归(ST-BVAR)模型分析了不同经济状态下信贷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应,并探讨不同时期我国信贷价格政策的有效性。结果发现,在经济衰退期,信贷价格下调能够引导第二、三产业投资和消费增加,进而从需求侧驱动经济增长,信贷价格政策的传导渠道基本畅通,政策基本有效。在经济扩张期,我国利率市场化尚不完全且居民储蓄率水平相对较高,存在“金融抑制”和“消费抑制”双重抑制现象,因此我国信贷价格下调仅能通过促进第三产业投资的方式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第二产业投资和消费的传导渠道均存在梗阻,极大地降低了信贷价格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接下来,本文进一步基于风险累积视角运用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分析了信贷风险累积对我国宏观经济及信贷调控有效性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信贷风险累积在不同经济状态下对产出、通货膨胀和金融稳定均呈现出抑制效应,但影响强度随经济下行程度加深逐渐增强,并且信贷风险累积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最为强烈。信贷供给对产出、通货膨胀和金融稳定的影响效应在不同信贷风险累积程度下表现出显着的异质性。当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的经济目标时,信贷风险累积水平应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能为了追求低不良水平过分惜贷,也不能为了投资扩张过度放贷。当以“稳定物价、促进货币流通”和“金融稳定”为主要目标时,应全力避免过度放贷和过度负债,同时加强贷款发放前后的审慎监管,尽量减少非理性的竞争行为和代际遗忘,尽可能降低银行资产中的不良资产规模,并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流程。最后,本文基于宏观经济政策视角运用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探究了信贷监管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三大目标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为更好地完善“双支柱”框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经济下行期,流动性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能够显着增强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调控效果,但会形成通货膨胀问题,因此,需要在“促增长”和“稳通胀”目标中进行取舍。在经济平稳期,价值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但信贷监管政策的动态调整不会对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显着影响,二者可以各自调控,能够同时实现“稳增长、稳通胀、稳金融”三大目标。在经济过热期,价值类的信贷监管政策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存在“政策冲突”,二者难以在动态调控中同时实现“金融稳定”与“价格稳定”。流动性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能够增强价格型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抑制效果,两政策配合能够同时实现“稳金融、降通胀”的目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增长”,是经济过热期最优的政策协调模式。除此之外,货币政策在金融稳定目标的调控上不具优势,维持金融市场稳定还是应以信贷监管政策为主。

蒋清宏[4](2021)在《美国购银法案与1930年代中国经济危机关系认识误区及其辨正》文中认为学界对1934年6月美国《白银购买法案》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认识误区,即这个法案是造成中国严重通货紧缩的罪魁祸首,白银外流是外商银行的逐利行为。本文把美国购银法案放在危机过程中进行整体性考察,认为美国白银法案出台后中国通货紧缩局面并没有恶化,其原因是外流白银是外商的沉淀资本。美国购银法案出台后外商银行的巨额外流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逐利行为,而是为了及时满足外商对外汇的迫切需求。白银外流后的经济危机状况是前一时段危机过程的自然延续,与购银法案导致的白银外流关系不大。

宋朝龙,吴迪曼[5](2021)在《金融资本寄生性积累的债务通缩趋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大萧条的成因探析》文中指出金融资本积累具有从生产性积累向寄生性积累偏移的内在趋势,这表现为创业利润的获取从推动技术革新为主向以推高证券价格为主偏移,信用制度从支持生产向支持虚拟资本交易方向偏移,金融创新从方便资本动员向金融赌博和金融欺诈方向偏移,金融资本的投资重心从制造业日益向寻租性的地产金融偏移,消费信用制度的设计从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向建立新型高利贷体系的目标偏移。金融资本的寄生性积累导致了债务膨胀和产业萎缩。一方面,金融资本对产业资本的过度信用投放导致了经济体的债务膨胀;另一方面,金融资本寄生性积累所带来的两极分化、有效需求不足、生产成本高企等因素导致了产业萎缩。债务膨胀和产业萎缩相互加强,导致了金融资本寄生性积累的债务通缩趋势,正是这一趋势把金融资本主义引向了大萧条。金融寡头集团以国家名义实施的危机救助政策没有消除危机,只是使危机向国家财政危机、公共信用危机、福利体系危机以及金融资产阶级统治的合法性危机转化。

莽景石[6](2021)在《“扩大内需”政策的长期化:基于日本经验的解释》文中指出日本在完成向工业化经济转型后,对外经济摩擦、特别是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日本大规模的对外贸易出超导致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在这一背景下,1986年出台的前川报告中提出了"扩大内需"政策。与战后欧美国家普遍实行的宏观需求管理比较,日本的扩大内需政策的主要特征是:(1)首要政策目标不是充分就业而是纠正国际收支失衡;(2)不是总量性政策而是结构性政策。本来具有特定政策目的、并且具有短期性质的日本扩大内需政策,在政策实践中,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在不失其本来的政策目的的同时,日益具有一般经济政策的属性,并且嵌入以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需求管理之中。这说明日本的扩大内需政策长期化了,其主要的决定因素有:(1)在完成向工业化经济转型后,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由需求过剩转为需求不足;(2)泡沫破灭后陷入长期萧条,恢复自律性经济增长后始终处于慢性通货紧缩局面;(3)在向工业化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了"生产者内部人控制",在完成向工业化经济转型后,迟迟难以实现由重视生产者向重视消费者的转变;(4)在长期慢性通货紧缩中外需牵动增长的作用十分重要,探寻内外平衡的发展路径的需要。

冯坚福[7](2021)在《金融冲击传导、经济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波动加剧,各种经济冲击频发和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大大增强。随着我国经济整体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抵御金融冲击等外部冲击的能力不断增强。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我国宏观调控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并始终以高质量发展作为战略目标,同时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展开了各项调控政策协同发力的体系化、协同化、差异化的全面调控。在“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宏观调控引导下,经济运行实现了稳定发展和快速增长。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在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日益加剧的大背景下,金融稳定对于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重要。金融脆弱性及金融投机攻击日益成为诱发经济周期波动的导火索。因此实施宏观审慎政策越来越多地被各国中央银行所采用,逆周期调控和政府干预已经成为普遍状态。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通过系统考察金融冲击传导、经济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效应之间的动态关联,深入研究经济周期波动的动态特征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条件和基础,为制定更为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证依据。本文深入分析了金融冲击相关研究的发展史,探讨了金融摩擦、融资约束与投资决策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及金融加速器理论、金融危机理论和金融冲击的顺周期性,同时系统地梳理了金融冲击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针对金融冲击对实际产出的影响、金融冲击对货币政策规则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金融冲击与金融摩擦、经济波动的互动机制以及金融冲击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关联机制展开了一系列实证分析。通过构建包含随机波动率的时变系数向量自回归模型、混频数据模型、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考察了金融冲击对实际产出的时变影响,金融冲击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金融冲击与经济周期、货币政策的内在影响机制,并得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主要表现在:第一,发现金融冲击确实能够对实际产出产生显着的影响,有放大经济波动的作用且其效应与特定的经济周期阶段有关。同时,金融冲击在短期内会给通货膨胀带来一定的压力,但在长期内却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甚至出现通货紧缩的状况,这点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相符。新常态作为代表性的时间节点,表现出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经济特点。第二,通过构建混频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金融冲击下“麦科勒姆规则”和“泰勒规则”,发现贝叶斯混频算法(BMF)下混频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回归方程对于高频数据的处理效果更好,它能够减小高频数据密度函数的方差,使之倾向于产生更加准确的协方差矩阵。同时,金融冲击对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而对产出则表现为短期内影响强烈,经济会出现波动进而导致稳定性下降,但在长期内金融冲击反应微弱,对产出增长无明显拉动作用。第三,带有金融摩擦和金融冲击的DSGE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通过对不同金融摩擦系数下金融冲击对内生变量的脉冲响应函数结果分析,发现金融摩擦系数较小时,内生变量相对于稳态值的偏离程度都会被放大。此外,金融冲击表现出很强的滞后性,即内生变量在受到冲击之后快速上升但是缓慢下降,这说明在存在金融摩擦的情况下,金融冲击对于实体经济并非仅仅只产生短期的影响,也会对实体经济产生长期影响。第四,通过构建带有房地产市场金融冲击的DSGE模型,我们考察了宏观经济、金融系统和社会福利面临金融冲击的变化和动态效应。发现存在房地产市场金融冲击时,政府面临稳定房地产价格和维持产出增长的“二元悖论”,即如果政府考虑稳定房地产价格,则要牺牲产出;如果要维持产出持续增长,房地产市场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上述研究确认了我国经济运行中金融冲击的存在性、传染性和风险性,金融冲击诱发了金融周期,金融周期又与经济周期产生关联,进而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实际效应。为解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关联,检验和识别货币政策工具和目标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推断和实证证据的支撑,也为制定有效宏观调控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张宇昕[8](2021)在《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中国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融周期是指金融经济活动在内外部冲击下,通过金融体系传导形成的与宏观经济长期均衡水平密切相关的持续性和周期性波动,反映了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信贷市场、货币市场等各个金融市场在不同时期的综合变动态势。合理测度金融周期的变动趋势,深入分析金融周期的结构特征,加深了解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波动的本质和规律,系统探究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深层次的关联动态和交互冲击,不仅是全面了解金融体系波动态势、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交互影响机制的重要途径,而且能够为构建兼顾金融稳定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奠定基础。有鉴于此,本文在对中国金融周期系统测度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的结构特征,剖析了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结构分量在重大事件影响下的内在关联性,探讨了不同时期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之间的动态交互冲击影响。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第一,选取房地产价格、社会融资规模、上海证券综合指数价格、深圳证券成分指数价格、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政府债券利率、货币供应量、实际有效汇率这8个金融核心指标的季度数据作为我国金融周期指标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中国金融综合指数,并选取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一致指数衡量了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态势。然后,运用经验模态分解算法,将我国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分解合成为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不同频率的结构分量,对其波动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我们构造的金融周期指数可以较好地描述我国金融体系的运行状况,金融周期的峰谷与金融冲击事件发生的时间相吻合;(2)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尤其是在发生重大事件的时期高度相关;(3)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波动会受到重大事件的影响,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的高频分量反映了短期市场因素的影响,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的中低频分量反映了极端事件的影响,包括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4)无论是金融周期还是经济周期,中低频分量都是其原始序列变动趋势的主导分量,并且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中低频分量相比其原始序列之间存在更强的关联性。第二,在金融周期、经济周期、金融周期结构分量、经济周期结构分量测度的基础上,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分别检验了在全域内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总体的因果关系和在不同频率域内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结构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还通过Bry-Boschan转折点法,分析了在短期市场因素影响下我国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高频分量之间的先行滞后关系以及在极端事件影响下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中低频分量之间的先行滞后关系。研究发现:(1)我国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金融周期高频分量与经济周期高频分量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金融周期中低频分量与经济周期中低频分量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2)从受短期市场因素影响的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高频分量上看,我国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没有十分明显的先行滞后关系;(3)从受极端市场影响的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中低频分量上看,我国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的峰谷点是高度相关的,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先行滞后关系: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金融周期的峰谷先于经济周期;从2012年到2014年,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的高峰和低谷几乎相同;2015年之后,经济周期的峰谷先于金融周期。第三,构建包含金融周期、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三变量的无约束的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析,简单分析金融周期、经济周期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动态交互影响机制。然后,选取2008年第3季度、2012年第3季度和2017年第3季度这三个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特点的关键时点,分别代表:“经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新常态”时期和“金融强监管”时期,通过TVP-VAR模型研究在特定时点下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交互影响和关联机制。研究发现:(1)金融周期正向冲击对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均十分显着,经济周期对金融周期也有一定影响,但是经济周期对金融周期的影响没有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显着;(2)相较金融危机后,金融危机前金融周期冲击对经济周期的影响较为显着,同时表现出长记忆性;相较“经济金融危机”时期和“经济新常态”时期,“金融强监管”时期金融周期冲击对经济周期的负面效应更大;(3)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存在溢出效应,与“经济金融危机”时期和“经济新常态”时期相比,在“金融强监管”时期,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的溢出效应更大;(4)与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冲击响应相比,经济周期对金融周期的影响相对较小;(5)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之间的动态交互机制具有明显的不对称特征,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有驱动作用,但经济周期对金融周期有抑制作用。

王国志[9](2021)在《经济不确定性、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新征程中,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国内外经济不确定性事件频繁发生,导致我国经济周期运行的波动性加剧,货币政策调控难度加大,因此科学研判经济不确定性对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对于提升宏观调控有效性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遵循“文献梳理——理论分析——现状测度——实证研究——理论拓展”的总体研究框架,综合采用文献分析、理论梳理、指数测算、动态计量实证研究、DSGE理论模拟等方法对经济不确定性、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调控之间勾稽关系的规律性特征开展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梳理了经济不确定性概念的起源、界定及其度量,分析经济不确定性对经济周期影响的理论机制、经济不确定性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理论机制以及不同经济周期下货币政策调控的相关理论,奠定全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综合现有文献来看,可以将经济不确定性的基本概念界定为经济主体对未来的发生事件的无法预测性,衡量经济不确定性程度的方法主要包括运用现有的经济变量作为代理变量、运用专业人士对未来经济预测的分歧程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合成指数法、运用大数据爬虫抓取报纸关键词方法、运用高维宏观数据提取共同因子的方法等5种方法,其中后两种方法被广泛使用。理论机制分析结果显示,经济不确定性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机制主要包括投资期权机制、预防储蓄机制、金融摩擦机制、信息传递机制、长期投资机制、H-A传导机制等6个方面,经济不确定性冲击对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调控具有显着影响。不同经济周期理论下的货币政策调控理论也存在显着差异,催生了不同的货币政策规则。其次,本文测度了我国经济周期指数,分析了经济不确定性和经济周期之间的动态关联机制。结果显示,中国经济不确定性指数走高的时点大多与特定的经济政治事件相关联,1996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我国一共经历了3轮完整的经济周期,第四轮经济周期尚未结束。时变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在经济不确定性较高时,经济不确定性对经济周期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在经济周期交替变化的时点,经济周期对经济不确定性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经济不确定性与经济周期之间具有较为显着的负向动态条件相关性,在经济紧缩期经济不确定性波动剧烈,而在经济扩张期经济不确定性波动平稳。动态溢出指数分析结果显示,经济不确定性与经济周期之间存在显着的时变动态溢出效应,且经济周期波动加大了经济不确定性,经济不确定性同样加剧了经济周期波动。第三,本文构建了MS-AR模型将我国经济不确定性指数划分为三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LT-TVP-VAR模型分析了货币政策在不同程度经济不确定性冲击时的反应及其调控效果,得出如下结论:(1)经济不确定性冲击对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存在正向时变冲击效应,但在经济不确定性的低、中、高区制下调控效果存在较大差异。(2)在经济不确定性处于低区制时数量型政策在调控产出缺口方面效果比较明显。当经济不确定性处于中高区制时价格型货币政策对产出缺口实施反周期调控的效果比较明显。(3)在经济不确定性处于低区制时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对通胀缺口调控效果较好,在中、高区制时数量型货币政策对通胀的调控存在局限性,而价格型货币政策对通胀缺口实施反周期调控效果更优。第四,本文构建TH-SVAR和SEIVAR模型实证分析了经济周期不同阶段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和非对称性。基于TH-SVAR模型的研究结果显示,同一货币政策工具在相同经济周期阶段对产出和通胀的调控效应具有对称性,但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下调控效果呈现出非对称特征。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在经济扩张期调控效应优于经济收缩期。经济扩张期价格型货币政策对产出调控效果优于数量型货币政策,数量型货币政策对通胀调控效果优于价格型货币政策。经济收缩期两种政策工具对产出与通胀的调控效果相对复杂。基于SEIVAR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下货币政策对通胀和产出的调控效果存在显着差异和非对称特征。数量型货币政策对通胀调控更为有效,价格型货币政策对产出调控更为有效。数量型货币政策在经济收缩期对通胀和产出的调控效应优于经济扩张期。价格型货币政策在经济收缩期对通胀的调控效应更加符合政策预期。价格型货币政策对产出的调控在经济收缩期优于经济扩张期。最后,本文构建了包含预期因素和异质冲击的DSGE模型探讨了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得出如下结论:(1)当模型中引入政策预期因素后可以与数据实现较好的拟合,且预期冲击形式的有效识别使得工具变量对目标变量波动的反应程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2)通胀对利率工具调控较为敏感,数量工具调控对产出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大,然而数量冲击下产出易出现逆向波动降低调控有效性。当对预期冲击和非预期冲击进行识别后,工具变量的预期冲击对目标变量波动的影响作用均有所增加,且目标变量收敛周期均有所缩短。(3)影响产出和通胀波动的占优冲击来源分别为数量政策和利率政策,对冲击来源结构的有效分解可以提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和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及货币政策调控实践,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准确识别经济不确定性冲击,稳定经济政策预期,以政策确定性应对经济不确定性。(2)优化货币政策量价配合机制,强化政策工具间的组合协调。(3)加强对微观主体的预期管理和舆论引导,提升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陈昆,王子浩,刘钰芯[10](2021)在《五个经济体的负利率政策实施效果及对中国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2009年7月瑞典央行第一次实行负利率政策,随后丹麦央行、瑞士央行、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相继开启了负利率时代,期望达到抵抗通货紧缩和稳定汇率的目的。目前,世界各国已经有超过16万亿美元的负收益率国债,尽管负利率离中国看起来有些遥远,但在世界上,负利率已经渐渐成为一种趋势。通过实施负利率政策的五大经济体的各项经济指标数据的变化情况分析发现,负利率政策对各经济体的影响不同,并不都有效。目前,负利率政策并不适合中国,而应当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互协调配合的措施,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谈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应对新冠疫情的经济刺激政策及其制度性扭曲(论文提纲范文)

一、应对新冠疫情冲击的政策课题
二、日本应对新冠疫情的财政对策
三、日本应对新冠疫情的金融对策
    (一)日本银行的无限制“超量化宽松”
    (二)日本银行公开介入债市与股市
    (三)公共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
四、经济刺激政策的市场绩效与制度困境
    (一)经济刺激政策直接导致了股市繁荣
    (二)货币主义在日本的失灵与债务大挪移
    (三)外国持股比例的增加与潜在风险性
结 论

(2)20世纪30年代中国白银跨境流动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20世纪30年代白银跨境流动的背景和原因
二20世纪30年代白银跨境流动的特点
三20世纪30年代白银跨境流动对国内货币经济的冲击
    (一)1929-1931年:短暂繁荣
    (二)1931-1934年:危机酝酿
    (三)1934-1935年:危机爆发
四政府当局应对白银跨境流动的立法和行政举措
    (一)管制措施
        1、征收白银出口税和平衡税
        2、成立外汇平市委员会
        3、相关立法和“君子协议”
    (二)法币改革
五国民政府应对白银跨境流动的政策影响分析
    (一)由渐进到激进的货币制度改革
    (二)国民政府货币调控能力和货币主权意识日益增强
    (三)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上海远东金融中心地位
    (四)中国在货币领域加强与英美的联系与合作
六启示与建议
    (一)牢牢掌握货币主权
    (二)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与有效调控
    (三)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争取话语权
    (四)在大国博弈中占据主动权

(3)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信贷供给总量的经济效应
        1.2.2 信贷供给结构的经济效应
        1.2.3 信贷供给价格的经济效应
        1.2.4 信贷风险累积的经济效应
        1.2.5 信贷供给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效应
    1.3 主要研究目标、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1.3.1 主要研究目标
        1.3.2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贡献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贡献
第2章 信贷供给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基础
    2.1 信贷供求理论
        2.1.1 宏观信贷供求理论
        2.1.2 微观信贷供求理论
    2.2 信贷价格理论
        2.2.1 可贷资金理论
        2.2.2 金融抑制理论
    2.3 信贷风险理论
        2.3.1 Fisher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2.3.2 金融脆弱性理论
    2.4 信贷配给与信贷传导理论
        2.4.1 均衡配给理论
        2.4.2 银行信贷渠道传导理论
        2.4.3 资产负债表渠道传导理论
第3章 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与产出的动态关联分析
    3.1 基于DSGE模型我国信贷供给的微观传导机制分析
        3.1.1 模型设定
        3.1.2 模型均衡
        3.1.3 参数校准与模拟分析
    3.2 我国信贷供给与产出的波动特征及动态关联性分析
        3.2.1 MS-GAS-TVTP模型与TVP-VECM模型原理
        3.2.2 我国产出与信贷波动的阶段性变迁识别及时变转移分析
        3.2.3 动态关联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信贷供给总量与期限结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4.1 信贷供给总量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4.2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宏观经济的非对称影响效应分析
        4.2.1 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原理
        4.2.2 变量选取、数据处理及平稳性检验
        4.2.3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产出的非对称影响效应
        4.2.4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通货膨胀的非对称影响效应
    4.3 我国信贷供给期限结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4.3.1 SV-TVP-FAVAR模型原理
        4.3.2 我国信贷供给期限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4.3.3 我国信贷供给短期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4.3.4 我国信贷供给中长期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信贷供给价格传导机制及其非线性效应分析
    5.1 信贷供给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价格传导机制分析
        5.1.1 投资渠道传导机制分析
        5.1.2 消费渠道传导机制分析
    5.2 ST-BVAR模型原理
        5.2.1 ST-BVAR模型设定
        5.2.2 ST-BVAR模型的非线性检验
    5.3 不同经济周期下信贷价格对经济增长的两阶段传导效应分析
        5.3.1 变量选取、数据处理与经济周期波动区制识别
        5.3.2 第一阶段信贷价格对投资与消费的非线性影响效应
        5.3.3 第二阶段投资与消费对产出的非线性影响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信贷风险对宏观经济及信贷调控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效应分析
    6.1 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
    6.2 不同经济周期下信贷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异质性影响效应分析
        6.2.1 理论机制分析
        6.2.2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6.2.3 分位数脉冲响应分析
    6.3 不同信贷风险水平下信贷调控宏观经济有效性分析
        6.3.1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6.3.2 分位数脉冲响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效应分析
    7.1 理论背景与影响机制分析
    7.2 信贷监管的不同强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分析
        7.2.1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7.2.2 经济增长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7.2.3 物价稳定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7.2.4 金融稳定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美国购银法案与1930年代中国经济危机关系认识误区及其辨正(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美国购银法案实施后中国通货紧缩局面趋于缓解
三外商银行向国际市场出售白银的基本动机是满足外汇需求
四结语

(5)金融资本寄生性积累的债务通缩趋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大萧条的成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融资本从生产性积累向寄生性积累的偏移
    (一)创业利润的获取从推动技术革新为主向以推高证券价格为主偏移
    (二)信用制度从支持生产向支持虚拟资本交易方向偏移
    (三)金融创新从方便资本动员向金融赌博和金融欺诈方向偏移
    (四)金融资本的投资重心从制造业日益向寻租性的地产金融偏移
    (五)消费信用制度从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向建立新型高利贷体系的目标偏移
二、金融资本寄生性积累所导致的债务膨胀
    (一)金融资本对产业资本的过度信用投放导致债务膨胀
    (二)金融资本为刺激股票交易而提供的信用导致债务膨胀
    (三)金融资本为金融创新产品的投机提供信用而导致债务膨胀
    (四)金融资本为地产金融化和房地产投机提供的信用导致了债务膨胀
    (五)金融资本过度经营消费信用而导致的债务膨胀
三、金融资本寄生性积累所导致的产业萎缩
    (一)金融资本寄生性积累所加剧的两极分化带来的产业萎缩趋势
    (二)金融资本寄生性积累带来的生产成本高企导致产业萎缩
    (三)金融资本的信用滥用掩盖并在一定时点加剧了产业萎缩的趋势
    (四)金融资本的信用向非生产性领域的过度投放加剧了产业的萎缩
    (五)资产泡沫的收缩使得产业萎缩从潜在的可能性变成直接的现实性
四、债务膨胀和产业萎缩相互加强的债务通缩趋势导致大萧条
    (一)产业萎缩导致债务膨胀转变为大规模的债务清偿
    (二)债务清偿反过来加剧了产业萎缩
    (三)产业萎缩与债务清偿相互加强导致大萧条
    (四)金融资本以国家名义实施的自我救助政策从根本上、总体上加剧了危机
    (五)经济危机向政治危机转化,向国家的公共信用危机、合法性危机转化
五、对欧文·费雪债务通缩理论的简要评析

(6)“扩大内需”政策的长期化:基于日本经验的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贸易主义”和“开发主义”的论争与投资主导的内需驱动
    二、国际收支失衡、前川报告与扩大内需政策的提出
    三、扩大内需政策与欧美国家宏观需求管理的比较
        (一)日本的扩大内需政策的首要目标不是充分就业,而是纠正国际收支失衡
        (二)日本的扩大内需政策是结构性政策,而不像欧美国家的宏观需求管理那样,是总量性政策
    四、安倍经济学、支持性政策的选择与扩大内需政策
    五、扩大内需政策长期化的决定因素
        (一)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由需求过剩转为需求不足
        (二)长期萧条与慢性通货紧缩的影响
        (三)从重视生产者利益转变为重视消费者利益迟缓
        (四)实现内外平衡的发展的需要
小 结

(7)金融冲击传导、经济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金融冲击的理论评述
        1.2.2 金融冲击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
        1.2.3 经济周期理论和金融周期理论的研究进展
        1.2.4 金融冲击和金融摩擦下经济周期分析框架
    1.3 本文结构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金融冲击理论及传导机制
    2.1 金融冲击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机制
        2.1.1 银行信贷渠道
        2.1.2 资产负债表渠道
    2.2 金融冲击的不同强度对货币政策宏观效应的影响
        2.2.1 银行部门内部竞争程度
        2.2.2 企业的银行替代融资渠道
        2.2.3 金融市场的发展深度
        2.2.4 金融合约期限及利率可调性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2.2.5 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影响
    2.3 金融冲击的顺周期性
        2.3.1 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
        2.3.2 资产负债管理的顺周期性
第3章 金融冲击对实际产出影响的时变性计量研究
    3.1 金融冲击的定义与计算
    3.2 时变系数向量自回模型
        3.2.1 TVP-VAR模型简介
        3.2.2 TVP-VAR模型的估计
    3.3 模型的数据选取与参数估计
    3.4 实际产出波动对金融冲击的时变反应机制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融冲击下的货币政策规则和货币政策有效性检验
    4.1 货币政策规则及其有效性
        4.1.1 金融冲击下的“麦科勒姆规则”
        4.1.2 金融冲击下的“泰勒规则”
        4.1.3 金融冲击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检验
    4.2 混频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
    4.3 货币政策有效性检验及规则识别
        4.3.1 变量选取与描述
        4.3.2 MF-VAR模型与VAR模型的比较
        4.3.3 脉冲响应函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融冲击、金融摩擦和经济周期波动
    5.1 金融冲击、金融摩擦和经济周期影响机制分析
    5.2 金融摩擦和金融冲击下我国宏观经济DSGE模型设定
        5.2.1 进行跨期选择的家庭部门
        5.2.2 金融摩擦与内生信贷约束
        5.2.3 中间商品生产部门和金融冲击
        5.2.4 资产生产部门
        5.2.5 带有价格粘性的零售部门
        5.2.6 货币政策与模型出清
    5.3 DSGE模型参数设定与估计
        5.3.1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5.3.2 数据平稳性检验
        5.3.3 模型参数校准
        5.3.4 模型参数的贝叶斯估计
    5.4 不同金融摩擦系数下模型的对比分析
        5.4.1 不同金融摩擦系数下金融冲击的脉冲响应分析
        5.4.2 不同金融摩擦系数下的方差分解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金融冲击、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
    6.1 金融冲击与宏观审慎政策文献综述
    6.2 包含金融部门的DSGE模型
    6.3 参数估计结果及动态分析
        6.3.1 数据选取和部分参数校准
        6.3.2 贝叶斯估计的结果
    6.4 模型的动态分析
        6.4.1 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6.4.2 金融冲击对于金融系统的冲击效应
        6.4.3 社会福利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中国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创新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关联性的理论基础
        2.1.1 金融周期的本质与内涵
        2.1.2 经济周期的本质与内涵
        2.1.3 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2.1.4 金融加速器理论
        2.1.5 金融中介理论
        2.1.6 金融不稳定理论
    2.2 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关联性的文献综述
        2.2.1 金融周期的测度方法
        2.2.2 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的关联动态
        2.2.3 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交互冲击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金融周期的测度与结构划分
    3.1 主成分分析法介绍
    3.2 经验模态分解算法介绍
        3.2.1 EMD分解
        3.2.2 IMFs合成
    3.3 金融周期的测度
        3.3.1 金融周期的测度指标选取
        3.3.2 金融周期的测度
    3.4 经济周期的测度
    3.5 金融周期的结构划分
        3.5.1 金融周期的EMD分解及IMFs特征分析
        3.5.2 金融周期的结构划分及结构分量特征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关联动态分析
    4.1 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介绍
    4.2 Bry-Boschan方法介绍
    4.3 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因果关系分析
        4.3.1 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总体的因果关系分析
        4.3.2 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结构分量的因果关系分析
    4.4 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先行滞后关系分析
        4.4.1 短期市场因素影响下的先行滞后关系分析
        4.4.2 中长期极端事件影响下的先行滞后关系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交互冲击影响分析
    5.1 VAR模型介绍
    5.2 TVP-VAR模型介绍
    5.3 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交互冲击影响分析
        5.3.1 VAR模型估计
        5.3.2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与方差分析
    5.4 特定时点下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交互冲击影响分析
        5.4.1 TVP-VAR模型估计
        5.4.2 特定时点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发表的学术论文
    2、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9)经济不确定性、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经济不确定性对经济周期影响机制的研究综述
        1.2.2 经济不确定性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机制的研究综述
        1.2.3 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下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创新与贡献
    1.4 论文框架与结构安排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经济不确定性概念的起源、界定与度量
    2.2 经济不确定性对经济周期影响机制的理论基础
    2.3 经济不确定性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理论基础
    2.4 不同经济周期下货币政策调控的理论基础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经济不确定性与经济周期测度及其协动性
    3.1 我国经济不确定性走势分析
    3.2 我国经济周期指数的测度和走势分析
        3.2.1 传统经济周期测度方法的总结与利弊评述
        3.2.2 MS-DFM测度经济周期的原理简述
        3.2.3 我国经济周期指数的实时测度
        3.2.4 我国经济周期统计特征与趋势分析
    3.3 我国经济不确定性与经济周期协动性检验
        3.3.1 经济不确定性与经济周期时变格兰杰因果检验
        3.3.2 经济不确定性与经济周期间的动态相关性检验
        3.3.3 经济不确定性与经济周期间的动态溢出效应检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经济不确定性水平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4.1 不同政策目标和不确定性水平下货币政策量价选择的初步探讨
        4.1.1 不同政策目标下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有效性探讨
        4.1.2 经济不确定影响下货币政策有效性探讨
        4.1.3 双重背景下数量型与价格型政策选择的探讨
    4.2 我国经济不确定性阶段划分
        4.2.1 MS-AR模型
        4.2.2 经济不确定性区制划分
    4.3 LT-TVP-VAR模型构建与参数估计
        4.3.1 LT-TVP-VAR模型构建
        4.3.2 数据选取与处理
        4.3.3 参数估计与检验
    4.4 不同经济不确定性水平下货币政策时变反应与调控机制
        4.4.1 不同经济不确定性水平下货币政策时变反应
        4.4.2 数量型与价格型政策对产出调控的实时对比
        4.4.3 数量型与价格型政策对通胀调控的实时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5.1 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下货币政策调控的典型事实
        5.1.1 经济周期波动下货币政策调控的历史演变
        5.1.2 经济周期扩张阶段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分析
        5.1.3 经济周期收缩阶段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分析
    5.2 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下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对比
        5.2.1 TH-SVAR模型介绍
        5.2.2 数据选取与检验
        5.2.3 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下货币政策对产出的调控机制检验
        5.2.4 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下货币政策对通胀的调控机制检验
        5.2.5 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下的有效性对比
    5.3 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下货币政策调控的非对称性检验
        5.3.1 SEIVAR模型估计原理与脉冲响应函数构建
        5.3.2 数量型货币政策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下的非对称性检验
        5.3.3 价格型货币政策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下的非对称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未预期冲击、预期管理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6.1 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的适用条件
    6.2 考虑政策预期因素的DSGE模型构架
        6.2.1 私人家庭
        6.2.2 生产厂商
        6.2.3 政府部门
        6.2.4 货币当局
    6.3 数据处理与参数估计
        6.3.1 数据选取与处理
        6.3.2 参数校准与设定
        6.3.3 冲击路径识别
        6.3.4 参数贝叶斯估计
    6.4 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分析
        6.4.1 脉冲响应分析
        6.4.2 方差分解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五个经济体的负利率政策实施效果及对中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负利率的理论依据及传导机制
    (一)零利率下限约束理论
    (二)负利率下限空间理论
    (三)负利率不对称冲击理论
    (四)负利率政策的传导机制
三、各经济体负利率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实行负利率的具体措施
    (二)负利率政策的实施效果
四、长期负利率引发的风险
五、中国的现状及分析
六、负利率政策的利弊评价及对中国的启示

四、谈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应对新冠疫情的经济刺激政策及其制度性扭曲[J]. 刘轩. 现代日本经济, 2022(01)
  • [2]20世纪30年代中国白银跨境流动及其影响[J]. 刘兴亚,陈勇,魏雅丽,胡谦. 中国钱币, 2021(05)
  • [3]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 王薇. 吉林大学, 2021(01)
  • [4]美国购银法案与1930年代中国经济危机关系认识误区及其辨正[J]. 蒋清宏. 近代史学刊, 2021(01)
  • [5]金融资本寄生性积累的债务通缩趋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大萧条的成因探析[J]. 宋朝龙,吴迪曼.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21(04)
  • [6]“扩大内需”政策的长期化:基于日本经验的解释[J]. 莽景石. 现代日本经济, 2021(04)
  • [7]金融冲击传导、经济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 冯坚福. 吉林大学, 2021(01)
  • [8]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中国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关联性研究[D]. 张宇昕.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9]经济不确定性、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 王国志. 吉林大学, 2021(01)
  • [10]五个经济体的负利率政策实施效果及对中国的启示[J]. 陈昆,王子浩,刘钰芯. 金融理论探索, 2021(02)

标签:;  ;  ;  ;  ;  

探讨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