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镇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

织里镇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织里镇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刘润生,余建忠,刘煜如,于敬[1](2021)在《浙江美丽城镇建设的蝶变之路——以湖州市织里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浙江美丽城镇建设的历史进程分析,依据湖州市织里镇的城镇发展现状与其"五美"评价得分。研究城镇发展的短板与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出城镇发展目标与美丽城镇空间结构,寻求美丽城镇建设有效的抓手,指导湖州市织里镇的健康有序发展,为我国小城镇的美丽中国实践提供可参考的典型示范。

林玲[2](2021)在《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桂北民族地区作为我国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因此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如何在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等各项事业多赢,是个新命题。因此,加强对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在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建设成就的总结,对其他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示范效应和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现状和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发现,桂北地区旅游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对于区域发展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同时发现当前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支撑不足、产城协调发展不足、生态保护任务重、民族文化内涵未得到充分彰显,以及融资问题难以解决,城镇设施薄弱的发展问题。如何应对上述问题,已成为推动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本文依据桂北民族地区实际,按照“现状评价—问题分析—政策模拟—对策提出”的思路,结合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系统协调发展、系统障碍因子诊断、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特点和思想,构建了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发展度模型—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四位一体”的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途径模型框架。同时构建相适应的“质量-协调-障碍-仿真-对策”路径,“五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途径的方法体系。最终形成了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途径分析的范式。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除了考虑常规的经济、社会、环境、旅游产业规模、接待能力的维度之外,还根据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的独特性,重点突出了少数民族文化原真性保护维度,为评价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探索因子。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案例地—龙脊镇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客观数据来源于案例地的统计年鉴,主观数据来源于对案例地居民和管理者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原真性保护程度的深入式问卷访谈。指标数据的分类量化获取,使得评价结果更接近客观实际,真实的反映旅游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并且,文章通过考虑系统的动态复杂性,建立了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对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可持续发展障碍因子,进行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政策的仿真分析,模拟不同政策对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干预效果,形成促进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得到以下几点成果:第一,通过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发现:我国旅游小城镇的空间分布和社会发展现状存在显着的地域差异。同时,样本中的大部分区域的旅游小城镇产城协调发展不足和产业支撑不足。广西旅游小城镇“桂北集聚”的分布特征,以及桂北地区旅游小城镇产城协调发展不足的社会发展现状,表明桂北地区旅游小城镇的发展优势和劣势明显,不管对于我国旅游小城镇还是广西旅游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典型性。第二,通过对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的特性、发展机遇、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发现: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支撑不足、产城协调发展不足、生态保护任务重、民族文化内涵未得到充分彰显,以及融资问题难以解决,城镇设施薄弱的发展问题。但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拥有明显的资源和区位发展优势,如何应对以上发展现状,是文章旨在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三,可持续发展是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本质。基于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内涵和目标、作用机理,以及耦合机理分析,构建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途径模型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适应的研究方法体系。途径模型是三个部分的有机整体: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其中协调度、障碍度、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彼此衔接。协调度模型是综合评价模型。协调度在可持续发展度的研究基础上,从系统协调的角度,加入对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耦合协调性的考核。从系统内部的耦合程度和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两个角度,科学评价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水平。障碍度模型是建立在综合评价基础上的数学统计模型。运用障碍度模型对指标进行障碍量化,有利于找出影响研究目标发展的关键因素。运用障碍度模型对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障碍度量化,找出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来调整管理政策。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政策仿真模型,通过构建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描述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演化的内在机制,模拟计算统计指标值得分。在此基础上,对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政策的有效性和干预效果进行模拟分析,并以此作为提出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的重要依据。第四,在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和可持续发展途径模型框架的基础上,基于“质量-协调-障碍-仿真-对策”路径,构建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体系。首先,构建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研究;紧接着,基于评价结果查明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状态;第三,厘清制约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子。最后,基于以上结果构建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政策仿真模拟。该方法体系能够对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开展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可以为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路径。第五,以桂北龙脊镇为例,依托上文构建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途径模型框架和方法体系,对龙脊镇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对性的对策。1)近年来龙脊镇旅游小城的可持续发展质量指数增长明显,政府对龙脊镇的旅游小城镇发展调控的成效逐渐显现。龙脊镇可持续发展系统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正在愈发加强,协调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旅游业发展对小城镇建设的引导作用存在较大波动,作用不够显着等问题。2)龙脊镇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一级障碍因子诊断结构表明:研究期间,龙脊镇的利益相关者对于其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在不断的调整,但并未寻求到最佳的调控策略。龙脊镇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二级指标障碍度因子诊断:在整个研究期间二级指标的平均障碍度中,龙脊镇的旅游产业规模和接待能力,以及龙脊镇的资源环境是二级指标的主要障碍因子。二级指标历年的障碍因子障碍度也发生变化。从2013年,障碍度排名从高到低依次是接待能力、产业规模、经济要素、社会要素、资源环境。2018年该排名发生了较大变化,从高到低依次是产业规模、资源环境、社会要素、接待能力、经济要素。三级指标障碍度因子。旅游饭店数、旅游接待总人次增长率、网络搜索指数、经济收入多样化指数、旅游从业人员数占从业人员的比重、旅行社数、出行便捷率是历年出现频率最高的障碍度因子。3)龙脊镇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政策模拟仿真实验,仿真步长为1年,仿真时间为2013-2033年,共20年。根据龙脊镇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度因子,以及系统动力模型指标,确定民族文化保护程度、游客数量、收入多样性指数、旅游产业系数、社会服务建设系数作为输出变量,反映龙脊镇发展的调控效果。通过改变模型参数:政府监管系数、旅游节庆拉动系数、旅游宣传系数、旅游产品开发系数,分析模型参数的变动,分析这些变量对输出变量的影响。通过不断模拟、讨论、优化,最后形成促进龙脊镇可持续发展质量和系统间协调水平提升的对策建议。结果显示:增强监管投入和市场推广投入,控制旅游产品开发广度,深挖旅游产品开发深度,能够有效推进龙脊镇可持续发展质量的提升,推进龙脊镇旅游小城镇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以及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同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第六,推动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根据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案例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推动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包括:规划引领和顶层设计;创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机制;创新旅游产品,促进产业融合;强化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支撑工作的建;构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以及完善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戴洋,姚致祥,孙启邦,何静[3](2020)在《湖州市织里镇的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更新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盘活存量,提高质量,城市亟需更新,产业发展亟待转型升级。本文以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为例,对小城镇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更新与产业转型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更新通过更新产业空间来实现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则加快产业空间更新,进而加速城市更新。(2)城市更新可以作为小城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之一,通过对小城镇的产业发展空间进行更新,来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具体的更新实践过程中,应以实际情况为准,选择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更新模式。

杨淼,朱青,杨冬雪[4](2020)在《小城镇传统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的困境与路径探讨——以湖州市织里镇童装产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产业转型升级是现今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在由中小企业组成的传统产业集聚区,其转型升级面临着众多的困境。本文以中国童装名镇——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为例,通过对中小企业主及外来务工者的访谈与问卷调查,讨论其转型升级的困境与路径。研究认为:现阶段,织里镇面临着比较优势"断档"、产业空心化、人才吸引难等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完成织里镇童装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积极应对挑战,在政策引导、加强规划建设、良好氛围的营造、配套设施建设、人才吸引等方面做出努力,走出困境。

王峰[5](2019)在《城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以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为例》文中认为人口流动是城镇化不可避免的现象,它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环太湖区域的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为研究城镇化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机制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本。本研究运用社会融合理论分析了织里镇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中面临的困境,如流动人口传统管制理念较浓、经济融合水平较低、社会关系、政治融合程度不高等。流动人口管理困境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鉴于此,地方政府可以借鉴社会融合理论,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转变治理理念、创新治理方式,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

黄虞庆[6](2019)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浙江省临浦镇小城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综合实力迅速提高,但城市化水平却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加快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的重要发展任务,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也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东部发达省份的城市化进程,也随着城市化要求的转变而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一是城镇化模式由集中型向分散型转变,转型步伐明显加快;二是消除城乡二元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工作重点。在此背景下,城市化发展也开始衍生出新的模式--小城市培育。一直以来,浙江省对小城镇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自2010年起,该省开始实行规模化中心镇的小城市培育试点,期间明确提出中心镇培育小城市的城市化发展目标,经过两轮发展周期的培育,试点乡镇的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应该说,浙江省的小城市培育举措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一种积极探索,开启了中心镇就地城市化的全新模式,对中心镇城市化发展转型升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此战略决策也是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尝试,其实践价值很高,具有很好的模板效应。当前,国内外关于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有着较为系统的理论基础和成熟的实践经验,但在小城市培育方面的具体案例还比较少。因中心镇培育小城市概念属于比较新颖的概念,本文以临浦镇为研究对象,根据临浦镇在培育小城市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其存在问题展开了分析,并深层剖析了问题的原因后认为临浦镇在发展方向上存在小城市定位模糊,经济规模小,产业发展缺乏特色等问题;在城市建设方面存在城市框架格局不大,建设要素保障不足,区域规划落地实施难,土地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在城市软实力方面存在城市管理体制落后,文化发展不足,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问题;在政策体制方面存在当前制度已不适用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针对临浦镇现存的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和先进经验,文章提出了推进小城市培育的相应对策。在发展定位方面,从浙江、杭州、临浦发展自身出发,对临浦镇小城市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在经济实力提升方面通过自身产业转型和提升产业集聚来做大小城市的经济蛋糕;在城市建设方面,通过加强两规引领力度,加强建设用地指标、资金等硬要素的保障来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品质提升方面,通过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均衡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小城市的生态保护和发扬小城市的历史人文来提升城市的人居环境;在体制机制改革上,突出临浦特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动力,全方位推进投融资制度、户籍制度、管理制度等重点领域的体制改革,并进一步探索浦阳江流域协同发展,形成与小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激发临浦内生发展新动力。

何伟[7](2018)在《杭嘉湖平原传统风景营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寻找身份与文化认同逐渐成为当代人的精神追求。中国千姿百态的地域环境孕育了不同地区多样化的风景面貌,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智慧,是现代区域风景管理和城镇格局营建的得失参照与灵感来源。文章选取地域独立的杭嘉湖平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形态的研究方法,结合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第一部分以杭嘉湖平原传统风景营建的背景研究为主,从空间支撑性的视角出发关注该区整体地域的环境背景;第二部分从空间的延续性和集约性的角度出发,以该区传统风景营建过程、营建内容的解析为主体;第三部分从空间的功能性和差异性的角度出发,分析杭嘉湖平原风景营建的机制和特征;第四部分总结杭嘉湖平原风景营建的传统智慧,并予以展望。本文基于风景园林的多重角度,展开对“杭嘉湖平原传统风景营建”的研究。首先从空间支撑性的视角出发,界定杭嘉湖平原的研究范围,分析其自然环境基础。其次从空间延续性视角茶法,通过地域文化基础、城乡建制历程、水网环境梳理和农业环境生成四部分研究该区风景营建的发展脉络。基于上述研究,分别从先秦至清末的不同阶段分析杭嘉湖平原城乡营建的动态变化,并对农田水利的形成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运河和海塘的开凿、西险大塘的建设为水网开发提供发展契机,四围河网的生成为农业开发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农田水利的开发最终形成了杭嘉湖平原水网纵横、田野阡陌的风景本底。而后从空间集约性的视角出发,将杭嘉湖平原传统的风景营建划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部分。自然景观通过释山、叙水分析区域内自然山水的形成过程和特征;人文景观首先以该区的运河水网和农业格局为对象,通过对水网分区、特征、工程设施和农田类型、特征、农耕制度,解读最终形成的农田水利格局;其次为该区的三府十一县及城镇网络营构,包括古城的相地选址、形胜布局、城池营构,市镇格局以及簇群地段的形成过程与特征。根据以上对风景营建过程及内容的解析,从空间功能性的视角出发,挖掘其营建机制。城池的营建源于政治影响、环境制约和建筑技艺;合形辅势的园林格局源于历朝各代多种类型的园林营造;山水相辅的规画方式、平原水网的交通营造和农桑共济的生产因素影响着郊野景观的营建;传统的风水观、诗画、城乡八景等人文意向影响着城镇与山水的整体态势。进而得出杭嘉湖平原传统风景营建的主要特征,从空间差异性的视角出发,通过人化风景演替天然风景的过程特征、城池营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比较分析和区域风景营建的体系特征三个层面分析该区传统风景营建特征。最后通过风景营建的变迁特征分析全球化影响下该区域景观格局的变化。文章建构出杭嘉湖平原传统风景营建的多维分析框架,在理论研究层面,扩展了人居环境风景营建的研究方法;在该方法指导下,通过对地域典型案例、城镇各阶段景观特征的分析,总结出了杭嘉湖平原风景的演变规律,以及“理水、务农、营城”的人工管控和城镇内外景观营建因素的协同作用对区域风景“默化、主导、牵引、渗透”的营建,对杭嘉湖平原地区历史风景营建的基础内容进行补充完善。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成果创新、方法创新及思路延展三个方面。具体为从风景园林学的综合视角出发,结合历史地理学、人居环境学等理论,通过由区域到城市、由整体到典型的研究思路,构建了杭嘉湖平原区域—城市;城郊—城内等多重空间维度下的传统地域景观研究框架。本研究填补了杭嘉湖平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拓展了研究尺度,以分层研究的方法探讨传统地域景观的动态发展与格局特征,总结出传统地域景观的营建经验与生态智慧,为开展国土层面地域风景营建的研究奠定基础。

郑浩枫[8](2018)在《福清市江阴镇省级“小城市”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省级“小城市”建设在国内各地积极开展开来。江阴镇地处东南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建立江阴镇省级“小城市”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是坚持“建大港、兴大业、造新城”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江阴镇省级“小城市”建设对于统筹推进发展规划、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紧密的对接自贸区、优化福清市的空间布局,把江阴打造成为福州的产业之城,生态之城和活力之城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确定江阴镇为全省首批“小城市”建设试点,如何加强江阴省级“小城市”的建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福建省江阴镇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城市化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和归纳分析等方法对目前江阴镇省级“小城市”建设的现状进行阐述,实证分析江阴镇居民对省级’小城市“建设的满意度;文章认为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融资难度高;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和镇际利益关系失衡是当前江阴镇省级“小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导致这一困境的原因主要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事权和财权的匹配不对等;特殊的地理区位以及区域间资源要素流动受阻。基于此,文章在借鉴国内陕西、青岛和浙江省省级“小城市”建设的基础上,从明确发展定位、理顺发展思路,制定行动计划、深化改革力度,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要素的保障强度、提升社会公众的参与活力等方面提出促进江阴镇省级“小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李竹君[9](2018)在《马克思主义城乡一体化理论视角下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就业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等,造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水平差距、协调城乡经济发展,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当务之急。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十九大报告也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关系发展的最终归宿,镇级小城市作为统筹城乡的重要载体、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城乡结合的重要连接点,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路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选择。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城乡一体化理论视角下进行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一体化理论视角,阐述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的主要理论支撑,分析归纳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阐明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的由来,论证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进行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据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提出我国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的发展趋势,以福建省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为案例进行现状分析,研究探讨福建省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结合马克思主义城乡一体化理论对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的重要启示,提出如何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来推动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的路径选择。第一章,绪论。阐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较系统综述了国外城乡一体化和小城镇发展相关研究,国内关于城乡一体化、马克思主义城乡一体化理论、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相关研究。阐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并提出本文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城乡一体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城乡一体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进行阐述,一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论述,二是阐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城乡一体化理论,三分析马克思主义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当代价值,为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第三章,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首先对城乡一体化、小城镇、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进行概念界定,通过归纳分析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及城乡关系的演变,我国传统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再到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阐明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的由来,并对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与城乡一体化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论证,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进行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其次,通过了解我国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的概况,以及浙江、山东、广东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的探索,根据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提出我国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的发展趋势,认为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将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空间载体、统筹城乡关系发展的主平台。第四章,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的现状分析一一以福建为例。以福建省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为案例进行分析,针对福建省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中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支撑能力不足、对农村地区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城乡一体化理论视角出发,剖析福建省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中问题产生的原因,透过现象,探究其本质,将影响福建省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的主要原因归于受城乡文化差异的影响、存在二元结构的制度障碍、城乡产业交流互动不充分。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城乡一体化理论视角下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的路径选择。结合马克思主义城乡一体化理论对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的重要启示,提出如何在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下推动我国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的路径选择。认为应从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管理制度、环境保护五个方面,坚持城乡一体化来推动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提出推动我国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应坚持的基本思路,以期为推动我国镇级小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有所帮助,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城乡一体化理论有所裨益。

王宝龙[10](2017)在《浙江省织里镇治理问题研究:从小城市治理角度》文中研究表明小城市建设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小城市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小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这阻碍了小城市的健康发展。本文以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为研究对象,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探究织里小城市培育过程中的治理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为织里及其他小城市的治理提供借鉴。通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本文首先分析了织里镇的社会治理目标,认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管理优化是当前织里镇治理的主要目标;然后,围绕这些目标,进一步总结了织里镇在改善行政体制、发挥共治优势等方面取得的良好经验;同时,还调研了织里镇治理过程存在的不足,如产业转型升级形势严峻、童装产业园建设面临挑战、外来人口管理困难以及行政体制机制存在缺陷等;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结合织里镇实际,就如何通过治理机制建设和专项整治以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包括构建共治体系、完善法制建设、发挥合作治理优势等。

二、织里镇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织里镇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美丽城镇建设的蝶变之路——以湖州市织里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美丽城镇建设的时代背景
    1.1 目前新型城镇化以可持续发展、民生和质量作为主要目标,培育具有特色的新型活力小城镇
    1.2 浙江美丽建设:深化发展内涵,全面打造“五美”小城镇
        1.2.1 两美浙江建设:美丽县城、美丽乡村的建设
        1.2.2 小城镇环境整治:浙江“两美”建设的继续升华
        1.2.3 美丽城镇:美丽中国的又一张“金名片”
2 湖州市织里镇城镇发展现状概况与“五美”评价体系
    2.1 资源与特色
        (1)区位价值——长三角核心区域
        (2)自然环境资源——千年溇港、水乡平原
        (3)人文历史资源——江南水乡风貌
        (4)经济产业——综合实力增强、童装产业特色鲜明
        (5)城镇建设——城乡一体化良性发展
    2.2“五美”评价体系
        (1)共性指标六维评价模型
        (2)“十个一”标志性指标
        (3)都市节点型个性指标
3 建设定位与空间结构
    3.1 建设定位
    3.2 建设目标
    3.3 美丽城镇空间结构
        (1)镇域空间结构
        (2)镇区空间结构
4 美丽城镇建设实施策略
    4.1 补短板
        4.1.1 优化功能,突出便民环境美
        4.1.2 强调共享,体现乐民生活美
    4.2 优产业
        4.2.1 科学“腾换”二产、重在提质增效
        4.2.2 强化提升支柱产业——童装产业
        4.2.3 培育生态科技型新兴产业——电子电气产业
        4.2.4 腾笼换鸟铝材建材五金机械产业——发展新兴产业,聚焦科技研发
        4.2.5 现代农业——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
        4.2.6 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南太湖“水韵·童庄”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
    4.3 保底色
        4.3.1 明确城镇生态空间保护利用格局
        4.3.2 构建城乡全域生态网络
    4.4 提特色
        4.4.1 滨湖引领
        4.4.2 特色联动
        4.4.3 培育文化

(2)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旅游城镇化研究
        1.3.2 旅游小城镇研究
        1.3.3 桂北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
        1.3.4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1.3.5 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
        1.3.6 总体评述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桂北民族地区
        2.1.2 民族旅游
        2.1.3 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2.1.4 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新型城镇化理念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协调发展理论
        2.2.5 旅游真实性理论
        2.2.6 系统动力学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
    3.1 我国旅游小城镇分布特征
        3.1.1 数据资料情况
        3.1.2 我国旅游小城镇空间分布特征
        3.1.3 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分布特征
    3.2 我国旅游小城镇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3.2.1 数据资料情况
        3.2.2 我国旅游小城镇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3.3 广西旅游小城镇分布特征和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3.3.1 广西旅游小城镇分布特征
        3.3.2 广西旅游小城镇社会发展现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
    4.1 桂北民族地区小城镇特性
        4.1.1 桂北民族地区区位和民族聚落分布特点
        4.1.2 桂北民族地区地理环境
        4.1.3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
    4.2 桂北民族地区发展的机遇分析
        4.2.1 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
        4.2.2 旅游业发展宏观背景
        4.2.3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基础良好
    4.3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现状
        4.3.1 桂北民族地区当代小城镇主要类型和数量
        4.3.2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4.3.3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业综合效益分析
    4.4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存在问题
        4.4.1 小城镇空间组织的离散性
        4.4.2 产业支撑不足
        4.4.3 产城协调发展不足
        4.4.4 生态保护任务重
        4.4.5 民族文化内涵未得到充分彰显
        4.4.6 融资问题难以解决,城镇设施薄弱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
    5.1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描述
    5.2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目标
        5.2.1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5.2.2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目标分析
    5.3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作用机理
        5.3.1 小城镇建设对民族旅游发展的作用机理
        5.3.2 民族旅游发展对小城镇建设的作用机理
    5.4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耦合机理
        5.4.1 经济耦合协调
        5.4.2 社会耦合协调
        5.4.3 资源环境协调
    5.5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途径模型框架构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体系构建
    6.1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研究
        6.1.1 桂北面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2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指标内涵辨析
        6.1.3 指标权重赋值
        6.1.4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方法
    6.2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性
    6.3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障碍因子诊断与识别
        6.3.1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子层级构建
        6.3.2 障碍度诊断模型构建
    6.4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建模
        6.4.1 系统动力学建模仿真的原理和步骤
        6.4.2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系统反馈结构分析
        6.4.3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6.4.4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参数、检验和策略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以龙脊镇为例
    7.1 研究区域概况和数据来源
        7.1.1 研究区概况
        7.1.2 数据来源和处理
    7.2 龙脊镇可持续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障碍因子诊断和识别
        7.2.1 龙脊镇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结果
        7.2.2 龙脊镇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发展质量分析
        7.2.3 龙脊镇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性分析
        7.2.4 龙脊镇可持续发展系统障碍因子识别和诊断
    7.3 龙脊镇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验证与仿真分析
        7.3.1 模型参数选取
        7.3.2 模型的仿真分析
        7.3.3 模型的策略分析
        7.3.4 龙脊镇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推动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8.1 规划引领,顶层设计
    8.2 创建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保护机制
    8.3 创新升级旅游产品
    8.4 强化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工作
    8.5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
    8.6 完善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总结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湖州市织里镇的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更新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研究综述
2 织里镇概况
3 织里镇的产业转型升级
4 织里镇的城市更新模式
    4.1 综合整治模式
    4.2 功能改变模式
    4.3 拆除重建模式
5 织里镇城市更新中的产业空间更新
    5.1“三合一”空间的更新
    5.2“破墙开店”空间的更新
    5.3 旧工业空间的更新
6 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更新的关系
    6.1 城市更新带来产业空间更新
    6.2 产业空间更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6.3 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城市更新步伐
7 结论与启示

(4)小城镇传统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的困境与路径探讨——以湖州市织里镇童装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文献综述
2 研究地区、数据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3 样本特征
3 织里镇童装产业发展历程及转型升级现状
    3.1 产业发展历程
    3.2 当前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动态
        3.2.1 产业转移正在发生
        3.2.2 产业升级仍处在初步阶段
4 织里镇童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困境
    4.1 比较优势面临“断档”风险
    4.2 企业的地方粘性下滑,产业面临空心化危机
    4.3 企业发展环境质量趋降
    4.4 企业自身存在不足
5 织里镇童装产业转型升级讨论与建议
    5.1 政策引导
    5.2 加强规划建设
    5.3 延伸产业链
    5.4 人才吸引与氛围营造
    5.5 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
6 结语

(5)城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以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城镇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面临的挑战
二、理论基础:社会融合理论
三、典型案例: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
    (一)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流动人口管理与公共服务基本状况
        1.织里镇流动人口基本管理机制
        2.织里镇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的基本做法
    (二)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中的困境
        1.流动人口的传统管制理念较浓
        2.流动人口的经济融合水平较低
        3.流动人口的社会关系融合不佳
        4.流动人口的政治融合程度不高
四、城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创新途径
    (一)树立“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建构流动人口服务长效机制
    (二)健全社会融合组织体系,推进区域社会和谐有机融合
    (三)发挥社会融合组织作用,优化公共服务,增进社会互动
    (四)推行渐进式社会融合方式,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结 语

(6)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浙江省临浦镇小城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城市化与城镇化
        (二)新型城镇化
        (三)城镇化的类型
        (四)中心镇的概念
        (五)小城市的概念
    二、小城市发展理论
        (一)新城镇运动理论
        (二)农业城镇发展理论
        (三)费孝通小城镇理论
        (四)小城镇发展“维度”理论
        (五)小城市发展动力理论
第二章 浙江省临浦镇小城市培育现状
    一、浙江省小城市培育状况
        (一)基本情况
        (二)巨大成果
    二、临浦镇小城市培育状况
        (一)临浦镇概况
        (二)小城市培育举措
        (三)初步成效
        (四)面临的机遇
第三章 临浦镇小城市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定位模糊
    二、经济规模偏小
    三、产业转型压力大
    四、城市框架拉大缓慢
        (一)规划引领力度不够
        (二)城市要素保障不足
        (三)土地利用效率偏低
    五、城市软实力提升乏力
    六、体制机制相对落后
第四章 完善临浦镇小城市培育的路径
    一、厘清小城市定位
    二、构建规模经济体量
        (一)引导工业转型
        (二)提升产业集聚
        (三)做大经济蛋糕
    三、拉大城市框架
        (一)提高规划的引领力
        (二)统筹城镇开发要素
        (三)推进基础设施计划落地
    四、关注城市品质塑造
        (一)打造城市综合治理模式
        (二)均衡发展社会事业
        (三)引领生态集约发展
        (四)突出小城市人文理念设计
    五、融合多元动力机制
        (一)改善投融资创新模式
        (二)落实一元化户籍登记制度
        (三)推进强镇扩权及机构调整
        (四)探索浦阳江流域协同发展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7)杭嘉湖平原传统风景营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本土文化的丧失
        1.1.2. 快速城镇化对历史地域风景保护的冲击
        1.1.3. 现代化背景下杭嘉湖平原历史城镇景观的危机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时期
        1.2.1. 研究对象:杭嘉湖平原
        1.2.2. 研究时期:清末民初之前(传统范畴)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概念辨析
        1.4.1. 风景(Landscape)及其相关概念
        1.4.2. 营建(Formation)及其相关概念
        1.4.3. 风景营建
    1.5. 文献综述
        1.5.1. 区域、城市、自然与文化的综合思考
        1.5.2. 不同视角的区域风景营建相关研究
        1.5.3. 古代杭嘉湖平原相关研究
    1.6. 研究方法、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技术路线
2. 杭嘉湖平原区位与自然环境基础
    2.1. 区位及地域范围
        2.1.1. 历史地理研究中的“杭嘉湖平原”
        2.1.2. 自然地理学中的“杭嘉湖平原”
        2.1.3. 政治经济区划中的“杭嘉湖平原”
        2.1.4. 本文中杭嘉湖平原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自然环境基础
        2.2.1. 形势地貌
        2.2.2. 水文条件
        2.2.3. 气候条件
        2.2.4. 土壤条件
    2.3. 小结
3. 杭嘉湖平原风景营建过程分析
    3.1. 地域文化基础
        3.1.1. 杭嘉湖平原地域文化的过渡性
        3.1.2. 原始氏族的文化基础
        3.1.3. 吴越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3.2. 度地:城乡建置历程
        3.2.1. 先秦
        3.2.2. 秦汉六朝
        3.2.3. 隋唐五代
        3.2.4. 两宋
        3.2.5. 元明
        3.2.6. 清
    3.3. 理水:水网环境的梳理
        3.3.1. 总体发展
        3.3.2. 凿河建塘
        3.3.3. 分化河网稳固堤塘
    3.4. 务农:农业环境的生成
        3.4.1. 火耕水耨的远古农业
        3.4.2. 水网平原中开垦屯田
        3.4.3. 桑争稻田进程的加剧
        3.4.4. 垦殖加重带来环境负担
    3.5. 小结
4. 杭嘉湖平原风景营建内容解析
    4.1. 释山
        4.1.1. 天目山脉
        4.1.2. 内陆和滨海山体
    4.2. 叙水
        4.2.1. 太湖
        4.2.2. 钱塘江及杭州湾
        4.2.3. 苕溪水系
        4.2.4. 长兴水系
    4.3. 水网农田
        4.3.1. 秩序井然的纵横水网
        4.3.2. 因地制宜的良畴沃野
    4.4. 城池市镇
        4.4.1. 合形辅势的城池格局
        4.4.2. 缘水而生的市镇格局
    4.5. 小结
5. 杭嘉湖平原风景营建的机制
    5.1. 圈地营城
        5.1.1. 自上而下的政治影响
        5.1.2. 内外贯通的利水居行
        5.1.3. 就地取材的建筑技艺
    5.2. 园林成境
        5.2.1. 皇家园林
        5.2.2. 私家园林
        5.2.3. 寺庙园林
        5.2.4. 书院园林
    5.3. 规画治野
        5.3.1. 经营山水
        5.3.2. 优化交通
        5.3.3. 择优选种
    5.4. 人文赋意
        5.4.1. 山水为序
        5.4.2. 八景立意
        5.4.3. 风俗附会
    5.5. 小结
6. 杭嘉湖平原风景营建的特征
    6.1. 区域风景营建的演化特征
        6.1.1. 水
        6.1.2. 田
        6.1.3. 城
    6.2. 区域风景营建的体系特征
        6.2.1. “山—水—田—城—镇”融合的全局风景营建
        6.2.2. “焦点—天际—诗画”三位一体邑郊景观营建
        6.2.3. “边界—轴线—骨架—群域”集约化的城内景观营建
    6.3. 相似性与差异性比较分析
        6.3.1. 景观结构与影响力的相似性
        6.3.2. 景观分布与特色的差异性
    6.4. 当代风景营建的变迁特征
        6.4.1. 工业化进程逐渐加速的全局改造
        6.4.2. 城内外空间逐渐模糊的景观格局
        6.4.3. 风景名胜旅游区的景观保护进程
    6.5. 总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默化:优越深厚的自然与文化基础
        7.1.2. 牵引:人与天调的水利农田营建
        7.1.3. 主导:因形就势体国经野的城镇营建
        7.1.4. 渗透:逐级开发自然相适的历史经验
        7.1.5. 现代语境中传承历史的发展策略
    7.2. 创新点
    7.3. 展望
附录一: 杭嘉湖平原各府境内主要山体统计
附录二: 截止2017年杭嘉湖平原主要河湖水系统计
附录三: 杭嘉湖平原清末民初测绘图汇总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福清市江阴镇省级“小城市”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访谈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归纳分析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1.6 创新与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型城镇化
        2.1.2 小城市
        2.1.3 省级“小城市”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2.2.2 城市化理论
        2.2.3 城乡一体化理论
3 江阴镇省级“小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
    3.1 福建省级“小城市”培育的实践与成效
    3.2 江阴镇省级“小城市”培育的现状分析
        3.2.1 江阴镇的区位条件
        3.2.2 江阴镇建设省级“小城市”具备的优势条件
    3.3 居民对江阴省级“小城市”发展状况的满意度评价
        3.3.1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3.3.2 数据来源
        3.3.3 居民满意度分析
4 江阴镇省级“小城市”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4.1 江阴镇省级“小城市”建设面临的困境
        4.1.1 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
        4.1.2 融资难度较高
        4.1.3 自然灾害较为频繁
        4.1.4 镇际利益关系失衡
    4.2 江阴镇省级“小城市”建设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4.2.1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4.2.2 事权和财权的匹配不对等
        4.2.3 特殊的地理区位
        4.2.4 区域间资源要素流动受阻
5 国内省级“小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借鉴
    5.1 国内省级“小城市”建设经验
        5.1.1 陕西省“小城市”建设经验
        5.1.2 青岛泊里镇的港口“小城市”建设经验
        5.1.3 浙江省省级“小城市”建设经验
    5.2 国内省级“小城市”建设的经验借鉴
        5.2.1 省领导的高度重视
        5.2.2 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
        5.2.3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5.2.4 拓展社会融资渠道
6 提升江阴镇省级“小城市”发展的对策
    6.1 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发展定位
        6.1.1 建设现代化海港贸易小城市
        6.1.2 打造新型工业化小城市
        6.1.3 创建功能分区、布局合理的生态之城
    6.2 理顺发展思路,制定行动计划
        6.2.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6.2.2 推进土地管理利用的统一化和审批化
        6.2.3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布局
        6.2.4 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6.3 深化改革力度,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6.3.1 简政放权,激发行政活力
        6.3.2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6.3.3 完善投资融资机制
    6.4 进一步提升要素的保障强度
    6.5 激发社会公众的参与活力
    6.6 促进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9)马克思主义城乡一体化理论视角下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简要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城乡一体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论述
    2.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城乡一体化理论
    2.3 马克思主义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当代价值
        2.3.1 深化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的科学视角
        2.3.2 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的理论指导
        2.3.3 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的实践依据
第3章 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3.1 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的理论分析
        3.1.1 相关概念界定
        3.1.2 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的提出的背景
        3.1.3 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系
    3.2 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的实践探索
        3.2.1 我国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概况
        3.2.2 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的探索
    3.3 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的发展趋势
        3.3.1 将成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3.3.2 将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空间载体
        3.3.3 将发展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平台
第4章 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的现状分析——以福建为例
    4.1 福建省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的进展
    4.2 福建省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4.2.1 产业结构不合理,支撑能力不足
        4.2.2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完善
        4.2.3 对农村地区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
        4.2.4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4.2.5 体制机制不健全
    4.3 福建省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受城乡文化差异的影响
        4.3.2 存在二元结构的制度障碍
        4.3.3 城乡产业交流互动不充分
第5章 马克思主义城乡一体化理论视角下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的路径选择
    5.1 马克思主义城乡一体化理论对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的重要启示
        5.1.1 注重特色发展
        5.1.2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障碍
        5.1.3 实现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
    5.2 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的路径选择
        5.2.1 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推进推动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
        5.2.2 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推进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
        5.2.3 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
        5.2.4 城乡管理制度一体化推进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
        5.2.5 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推进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浙江省织里镇治理问题研究:从小城市治理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基本概念
    2.1 小城市的定义与卫星城建设
    2.2 城市化理论
    2.3 社会治理理论
        2.3.1 国外关于治理问题的研究
        2.3.2 国内关于治理问题的研究
        2.3.3 小城市治理的概念与相关研究
    2.4 中国小城市的特殊性
        2.4.1 行政层级较低
        2.4.2 资源有限
        2.4.3 基础设施薄弱
        2.4.4 管理难度大
第三章 我国小城市治理中的普遍问题及小城市的特殊优势
    3.1 小城市治理中的普遍问题
        3.1.1 经济发展速度偏低
        3.1.2 城市环境比较差
        3.1.3 行政效率比较低
        3.1.4 高素质人力资源短缺
    3.2 小城市的优势与发展机遇
        3.2.1 小城市发展的优势
        3.2.2 小城市发展的机遇
第四章 织里镇治理措施、成就与问题
    4.1 浙江省培育小城市战略简介
    4.2 织里镇概况
        4.2.1 地理区位
        4.2.2 自然条件
        4.2.3 社会经济条件
        4.2.4 织里镇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
    4.3 织里小城市治理的目标
        4.3.1 经济发展
        4.3.2 民生改善
        4.3.3 管理优化
    4.4 织里小城市治理的措施与成果
        4.4.1 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
        4.4.2 经济建设主业明确,产城同构动力十足
        4.4.3 市场主体地位突出,转型升级逐步进展
        4.4.4 社会治理主体多元,群策群力良性互动
        4.4.5 中心镇区人口集聚,公共服务规模经济
        4.4.6 民生事业政府关注,和谐共建全民参与
    4.5 织里小城市培育中的社会治理问题
        4.5.1 产业转型升级形势严峻
        4.5.2 公共资源供给不足
        4.5.3 童装产业园建设面临挑战
        4.5.4 外来人口管理十分困难
        4.5.5 行政体制机制仍有缺陷
第五章 改进织里镇治理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5.1 完善治理机制,建构共治体系
        5.1.1 改善治理工作思路
        5.1.2 加强协同治理主体建设
        5.1.3 探索建立协同治理机制
    5.2 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理
        5.2.1 加强法制文化培育
        5.2.2 推进依法治理突出问题
    5.3 转变政府治理作风,发挥合作治理优势
        5.3.1 增强政府治理执行力
        5.3.2 完善行政体制与组织机构
        5.3.3 发挥政府组织和引导优势
        5.3.4 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果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织里镇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美丽城镇建设的蝶变之路——以湖州市织里镇为例[A]. 刘润生,余建忠,刘煜如,于敬.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小城镇规划), 2021
  • [2]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D]. 林玲.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3]湖州市织里镇的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更新的关系研究[J]. 戴洋,姚致祥,孙启邦,何静. 小城镇建设, 2020(03)
  • [4]小城镇传统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的困境与路径探讨——以湖州市织里镇童装产业为例[J]. 杨淼,朱青,杨冬雪. 小城镇建设, 2020(03)
  • [5]城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以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为例[J]. 王峰.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9(11)
  • [6]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浙江省临浦镇小城市培育研究[D]. 黄虞庆. 中国政法大学, 2019(01)
  • [7]杭嘉湖平原传统风景营建研究[D]. 何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8]福清市江阴镇省级“小城市”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 郑浩枫.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1)
  • [9]马克思主义城乡一体化理论视角下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研究[D]. 李竹君. 福建农林大学, 2018(12)
  • [10]浙江省织里镇治理问题研究:从小城市治理角度[D]. 王宝龙. 西北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织里镇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