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燮对北魏历史的杰出贡献

论元燮对北魏历史的杰出贡献

一、试论元勰对北魏历史的杰出贡献(论文文献综述)

张亮[1](2021)在《元勰墓志及其书法艺术特色》文中认为元勰是北魏孝文、宣武两朝的宗室重臣,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元勰墓志》立于永平元年十一月六日,1919年出土于洛阳城北。因其发掘年代较晚,故在史书上没有留下多少记载。该墓志的书法潇洒俊逸,世所罕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冉令江[2](2021)在《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北朝艺术风格演变研究》文中认为

曲琳[3](2020)在《北魏恩幸王叡及其家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恩幸是古代君王宠信的男性近臣。汉魏南朝时期,恩幸多出身寒庶之家,借近侍君主之机,迎合君主情感、心理、政治统治的需要而受宠幸,得宠后获得财产、官爵等赏赐,此后执掌君主起居或参与政治,但恩幸多下场凄惨。时人对恩幸多持批判态度。北魏时期,恩幸出身多元,不仅有出身于官宦、酋帅、高门等世家大族,也有出身于寒门的恩幸。因为家族的恩荫而侍奉于君主身边,后凭借姿貌伟丽、护驾有功或政治才能而获宠。获宠后,北魏恩幸除荣获政治、经济特权外,还担任官职并参与政治。北魏恩幸的独特性体现在他们对家族权势的经营,以及为提高门第而进行政治联姻活动。王叡一族以平凉户身份进入北魏,初入北魏时虽经济贫困、政治地位低,却为王叡提供了近侍内廷的机会,以此获得冯太后宠幸。王叡获宠后,在冯太后和孝文帝左右仕宦迁转、参与朝政,成为王氏家族的核心人物。据传世文献与出土墓志考证,王叡通过仕宦交往、政治联姻的方式经营本家族权势。王叡在仕宦交往中,分别与荥阳郑氏、昌黎韩氏、陇西李氏等上等士族构建社交网络。王叡积极带领家族成员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陇西辛氏、钜鹿魏氏等士族联姻,建立政治联盟。王氏家族因王叡获宠展开政治活动,家族成员的仕宦以王叡离世作为分界,此前,王氏家族主要担任中央内廷近侍君主的官职,参与北魏朝政;此后,王氏家族转向担任地方行政长官,掌握一方实权,王氏家族完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转变。在此过程中,王叡及其家族通过封授爵位、任职太原、徙居与迁葬等手段攀附太原王氏。王氏家族因王叡离世被迫离开中央权力中枢,故而转向地方发展,并州是王氏家族在地方发展本族势力的核心区域。并州是北魏政治统治的重点地区,是政治和军事战略要地,北魏后期成为权臣盘踞地方的重镇,因此王氏家族成为尔朱荣起义时联合的对象之一,并成为拥立孝庄帝登基的功臣。王叡家族既不是高门士族,也不是皇族勋贵,但也不能等同于寒门次门。恩幸王叡获宠后,有意提高家族等级,所以在婚姻、仕宦、郡望等方面采取积极行动。但士族颇为重视的文化因素,却很少被留意。

夏金金[4](2020)在《北魏时期的河朔士族与文学》文中研究指明中古时期,河朔地区的士族在历史和文学上的地位显着。本文力图揭示河朔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思想学术对北魏时期河朔地区的士族及其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第一章,历史上的河朔。综合当代学者的研究,对河朔的具体位置做出界定。春秋时期,河朔在农业、手工业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其文化特质以慷慨悲凉和质朴好斗为主要特征。东汉时期,光武帝以河北为据,夺得天下。三国时期,曹操以邺城为据,大大提高了河朔的战略地位。五胡十六国时代,河朔一带多为异族所统治。第二章,北魏政权时期的河朔。北魏平定凉州后,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通过扩大移民、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河朔成为国家的战略物资补给方。朝廷兴建学校、推动儒家教育、促进私人讲学之风,导致河朔一带儒学发展迅猛,横经着录者不可胜数。在儒家文艺观的影响下,北魏文学创作以应用文为体,内容以军国文教为主,语言平正典雅。第三章,北魏时期的河朔士族。两汉时期的地方豪族,以经学化的方式转变为士族,并通过九品中正制巩固了自身的地位。西晋以后通过与胡族政权合作的方式提高家族的地位。孝文帝时期,通过“分定族姓”的方式使士族内部出现分化。河朔士族具有较强的宗族性,在学术上以家族为系,不慕名利,在国家初创之时,他们帮助制定国号、核定律历、修撰国史,为北魏的礼乐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第四章,北魏士族文学。北魏以前,河朔地区的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对《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和《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统计分析,发现北魏河朔一带的文人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就中又以士族最具代表性。河朔士族的文学创作大体可分为诗、赋、文三个部分,他们前期在诗、赋上的创作大多质朴无味,后期则有不少讥讽世事、抒情达意的佳作。应用文在士族的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全面展现了北魏时期政治、文化、军事、民生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齐盛[5](2019)在《北魏法制演进的文化因素》文中研究指明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前承东汉、后启隋唐,历时超过三个半世纪,其间除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外,属于一个大的分裂时期。在整个中国法律史学科的研究中,对魏晋南北朝法制的研究历来较为薄弱,并且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曹魏和两晋法制,而对南北朝时期的法制除了南朝的梁、陈律和北齐律外仍缺乏足够的重视。众所周知,西晋是三国归一后的统一政权,东晋是司马氏在江南半壁江山的延续,而南朝是东晋的延续。北朝从何而来?其源自东晋时期北方大乱时的“五胡十六国”,由北魏统一后与南朝南北对峙。东晋十六国时期,内迁的游牧民族相继在北方建立政权。这些进入中原的胡人政权有一个共同点:改革本民族的旧风俗、旧传统,尊崇儒学,学习中原地区汉族先进的农业文化。用农业文化取代游牧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若不如此,这些胡人政权便无法真正在中原农耕地区稳固立足。在经历了长期混战和前秦的短暂统一后,北方最终由北魏所统一。北魏是北朝的开创者,由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它兴起于塞外,后向中原渗透并不断发展壮大。北魏改写了自十六国时期以来胡人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命运,成功问鼎中原并最终成为与南方汉族王朝比肩而立的稳固王朝。中国北方由此逐步趋向稳定,政治、经济和文化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北魏这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之所以能够实现对北方黄河流域的稳固统治,绝不仅仅只是因为其强大的武力,还有很多其他因素的作用。在支撑北魏长期稳固统治的诸多因素中,法制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北魏于386年建国,534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存世约一个半世纪。自398年的《天兴律》开始,期间曾多次修律,至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年)最终完成《正始律》(即通常所说的《北魏律》)。可见,北魏政权对法制建设的高度重视。北魏统治者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多次进行制律和修律的活动。导致北魏统治者多次制律和修律的原因是什么?客观来看,这主要是北魏社会文化发展所造成的结果。也就是说,北魏的社会文化发展到哪一个阶段,相应的文化因素就会促使其制律和修律。纵观北魏王朝的整个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不断变革的历史。从文化的角度对北魏法制进行研究,即把法制作为北魏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对法制与文化之间的关联和互动关系进行探讨。这种视角把北魏社会的文化因素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来展开研究,有助于把整个社会视为完整的文化系统,有助于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全面地审视文化因素对北魏法制发展的巨大作用。那么,究竟是哪些文化因素在制约和决定着北魏的法制进程呢?法律是人类文化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法律,是人类活动的对象性成果,凝结着人们在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主观力量和才能。而文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范畴,它包含多方面内容,从所包含内容的角度来看,文化主要由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几部分构成。其中,行为方式中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一因素对法制的影响是巨大的,当作为统治民族的拓跋鲜卑的生产生活方式由游牧文化整体性逐步转变为农耕文化后,北魏法制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来根植于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基础上的法制就不得不改弦更张。此外,社会伦理道德也是一个重要的核心因素,它属于价值观范畴。价值观决定行为规则,作为价值观的社会伦理道德必然对作为行为规则的法制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在影响北魏法制的诸多文化因素中,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伦理道德是其中的核心因素。当然,典章制度、政治文化以及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推动也是北魏法制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因素。论文即从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具体考察北魏的生产生活方式、政治文化、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的转变,探讨北魏法制的发展演变轨迹及其规律。本文背后的基本逻辑可以概括为: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伦理观念转变→作为行为规则的法律制度转变。可见,生产生活方式是决定法制最根本的文化因素。除导语和结语外,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文化”的界定。由于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范畴,因此有必要首先对文中所使用的文化概念进行必要的界定,具体说明此概念包含哪些层面,本文所谓的“文化因素”具体何指。接下来,将论述法制与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怎样通过北魏时期的文化因素来分析、研究其法制。第二章是北魏法制的历史演进。本章从前北魏时期的法制谈起,对拓跋鲜卑习惯法、代国时期的法制、北魏前期的法制、孝文帝朝以后的北魏法制进行详细论述。通过对北魏法制的产生、发展整个过程的全面梳理,力求呈现北魏王朝一百多年间法制发展的全貌。第三章具体分析北魏法制中的生产生活方式因素,即影响北魏法制的经济文化因素。客观来看,生产生活方式这一因素对法制的影响是巨大的,当作为统治民族的拓跋鲜卑的生产生活方式由游牧文化整体性地逐步转变为农耕文化后,北魏法制赖以存在的基础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来根植于游牧经济基础上的法就不得不改弦更张。至孝文帝太和年间,随着俸禄制、均田制的相继确立,北魏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已彻底转变为农耕文化式的。因此,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影响北魏法制最根本的文化因素。第四章分析北魏法制的政治文化因素。从北魏建国到其灭亡,在政治文化方面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变化。立国之初,部落大人制的显着遗存违背了皇帝希望高度集权的内心愿望。道武帝遂在汉族士人的辅助下,以汉制为基础开始典章制度的创立。这一时期,政治文化变革的一条主线就是要不断强化皇权。在对曹魏和西晋的统治政策进行比较后,北魏选择了借鉴曹魏的名法之治,统治集团也以曹魏的继承者自居而将晋贬称为僭伪。入主中原后,政治文化的转变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但其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鲜卑的传统政治文化时有回流。至孝文帝时,汉化的方向已牢不可破,孝文帝以多种措施将政治文化的变革大步向前推进,九品中正制和士族门阀制的确立使南朝的政治制度几乎被全盘移植,北魏的政治文化因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政治文化因素显着地影响了北魏法制的面貌。第五章分析影响北魏法制的社会文化因子,具体包括社会伦理道德、教育、宗教等因素。儒家思想对拓跋鲜卑统治集团的影响从北魏建国前即已开始,北魏政权建立后,这一影响更是与日俱增并不断深入。北魏历代皇帝均重视儒家思想,将其作为治国的重要指导;在重视儒家思想的同时尊崇和提倡儒学,兴办儒学教育,儒学教育得以广泛推行。如此一来,儒家思想及其伦理道德便不断向社会浸润。至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北魏政权实现了文化意义上的彻底转型:儒学教育进一步发展、创新,高度儒家化的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在拓跋鲜卑统治集团、官僚集团和全社会牢固地扎下根来。在最高统治者亲力亲为的大力推动下,北魏社会文化的核心因子最终实现了高度汉化和完全的儒家化,北魏法律的儒家化自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结语部分对北魏法制的发展进行规律性总结,指出“文化是决定北魏法制快速乃至跳跃式发展的根本”。在诸多影响北魏法制的文化因素中,生产生活方式和儒家化的社会伦理道德是最核心的因素。此外,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推动对北魏法制的演进也具有重要作用。

Jo Yeonseo[6](2019)在《《空前的融合》(77-96章)汉韩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笔者将硕士学位论文选定为翻译实践,以《话说中国》丛书的第八卷(共十六卷)《空前的融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为文本进行了汉韩翻译实践。《话说中国》是一本题材新颖的中国通史类读物,讲述了中国从200万年前到1911年的故事,包含了 1500余位历史人物,同时本书还附有大量图片、历史文化百科知识,将文化、政治、历史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旨在让读者从文字、图片等各个方面了解中国历史,以及在泱泱历史长河中闪亮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内涵。系列丛书中的《空前的融合》讲述的是公元317年至公元589年的历史,还原了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文化、风俗人情,以及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空前的融合》共有116个章节,笔者选择了书中第77章到96章的内容进行了翻译。中文原文为三万余字,韩文译文约有五万余字。此次翻译实践报告以笔者所选择的《空前的融合》(第77-96章)为基础进行翻译,针对翻译过程和遇到的问题以及翻译方法来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本翻译实践报告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即任务描述、任务过程、翻译案例分析和翻译实践活动总结。第一章任务描述中将针对翻译对象进行详细介绍,通过介绍作品和作者对翻译实践对象有大体的了解;第二章将重点阐述译前所进行的准备、翻译经历的过程、翻译进度安排等进行详细的介绍;第三章将通过具体的实例,详细阐述本次翻译实践活动中运用的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并介绍在此理论指导下所运用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第四章是笔者对本次翻译实践活动的总结,简单阐述本次实践活动中收获的感悟、经验。通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体会到不仅要熟练掌握双语和语言所蕴含的背景知识和文化特性,还需要针对原文的文学特性选择合适的翻译理论,确定文本的翻译目的,然后以此为指导选择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语言的熟练、理论的选择、方法的运用,只有满足了这三个条件才能创造出更优秀的译文。本次翻译实践活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笔者的双语水平,提升了笔者在翻译方面的认知,全面提高了笔者的素养。

龙正华[7](2018)在《北朝骈文的演进轨迹及其特质》文中指出骈文指偶句较多、少用虚字、多用四六句、句式整齐的文章。鼎盛时期的骈文还有多用典故、讲究声律、追求藻饰的特征。以此标准来看,北朝时期的骈文约有814篇,其中十六国时期约有骈文25篇,北魏时期约有骈文122篇,东魏、北齐时期约有骈文128篇,西魏、北周时期约有骈文210篇,隋代约有骈文329篇。十六国时期骈文受当时社会上盛行注重经史的学风与实用的文学思想、佛经翻译、士人注重“文”的文学认知、统治者的管理模式及其选举方略的影响,而形成偶对较宽、少用典故、以散运骈、字词简易与富有气势的文体特征。这些特征既与魏晋骈文的特征有很大的差异,又不同于东晋骈文的特征,表明骈文在十六国时期开始走上一条新的道路。北魏骈文受拓跋氏的汉化政策、文化传统、南朝文风与文人心态的影响,形成偶对工整、多用四言句、少用典故、语汇平实、直抒胸臆的特征。与十六国时期骈文相比,北魏骈文在体制上变得更为规范。这表明骈文在北魏时期已经成熟。东魏、北齐骈文受高氏承袭并发展北魏的汉化政策、士人重文轻质的文学思想、邺城的文化传统及其风俗的影响,形成偶对娴熟、词风多样、趋于四六化、结构紧凑、技巧圆融、辞哑意常的特征。透过这些特征,可以看出东魏、北齐骈文较有文采,甚至有偏于形式的倾向。与北魏骈文相比,东魏、北齐骈文虽不及其有思想内容,却在形式上更为完善。可见骈文在东魏、北齐时期逐渐向形式方面发展。西魏、北周骈文受庾信与王褒的骈文创作、复古的文化政策、关陇作家群的衰落、及关中地区多元的文化构成的影响,而形成对仗精工而自然、用典繁密而贴切、音韵谐美、多用四六句、情文兼至的特征。西魏、北周骈文具备了鼎盛时期的骈文要求的所有要素(如对偶、用典、声律、四六句、藻饰),达到文质彬彬的艺术高度。无论是思想情感,还是艺术成就,北魏骈文与东魏、北齐骈文都不能与西魏、北周骈文相提并论。骈文在西魏、北周时期进入了巅峰期。隋代骈文受隋朝统一的时间短与关陇、山东、江左三大作家群各持不同的创作风格、及其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的影响,形成了杂而出新的特点。“杂”主要表现在一部分隋代骈文延续梁、陈骈文的遗风,体制完备,却缺少思想内涵;另一部分则继承了北魏骈文的传统,思想性强,但形式上却不够完善。“新”则表现在隋代骈文中有一小部分作品既有气骨又有文采,初步融合了南北文学的风格,预示着骈文发展的新方向。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隋代骈文都远落后于西魏、北周骈文。骈文发展至隋代而陷入衰落期。骈文在十六国时期开始走上新路,发展至北魏时期进入成熟期。在东魏、北齐时期逐渐偏向于形式方面,而在西魏、北周时期进入巅峰期,到了隋代衰落。北朝骈文的演进历程颇为曲折,逐渐形成了质朴自然、刚健俊朗的特质。这种特质与南朝骈文的风格特征明显不同,因此对后世的骈文创作颇有影响。其代表作家庾信,更成为后世骈文家竞相膜拜的对象,影响深远。

关岩岩[8](2016)在《北魏孝文帝文学研究》文中提出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优秀的少数民族帝王,他推行全面汉化政策,使北魏王朝完成了由野蛮到文明的蜕化,赢得了后世的认可。孝文帝在文学上的贡献也是非常巨大的,北魏文学的崛起,正是得益于他的大力提倡、鼓吹和亲自创作,可以说,孝文帝在文学史上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孝文帝主导的文学相关事件和现存孝文帝诏书、文章、诗歌等作品为对象,结合北魏前期的历史政治环境,综合研究孝文帝的文学成就,以期客观地呈现出孝文帝在文学史上的真实地位和贡献。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对选题理由和研究现状及趋势作了一个研究综述,意在说明论文选题的意义。第一章主要介绍孝文帝亲政前北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状况,以及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为北魏政权带来的变化。这些变化具体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第二章对孝文帝思想渊源进行考察,特别是其祖母文明冯太后对他的影响。重点讨论孝文帝汉化思想的渊源。第三章对孝文帝文学活动进行分析。本章分为五节,分别从孝文帝对文士的重用、孝文帝主导的文学活动、孝文帝自作文、孝文帝文学鉴赏活动以及南朝借书等方面加以探讨。孝文帝的这些活动,为促进鲜卑贵族的文士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四章是对孝文帝的诏书进行分类讨论、定性分析,展开细致的研究,共分三节。第一节对孝文帝诏书的具体研究范围做了界定,说明研究对象为孝文帝太和十年之后所作诏书。第二节将所研究的202篇诏书分为八类,分别加以概述。第三节重点研究诏书的文学性,同时也通过对比指出孝文帝自拟诏书的独特性。第五章是对孝文帝现存的《吊殷比干文》《悬瓠方丈竹堂飨侍臣联句》《祭嵩高山文》等诗文作品进行研究。这些兼政治功用性和文学审美性于一体的文章,显示出孝文帝高超的文字驾驭功力。小结部分是在全文对孝文帝的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其在文坛的独特性,并且通过后世在文学上对孝文帝的认可来肯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另外,附录一和附录二是对孝文帝诏书中引书、引典统计归纳的表格,以便更直观地展现出孝文帝深厚的儒学、文学修养;附录三则是针对《全后魏文》和《北魏佚书考》所辑录的《卢昶使江南诏》的创作时间存在差异的考证;附录四是孝文帝太和十年后诏书篇目的列举。本文最大的特色是对孝文帝的研究由其政治性意义的挖掘转向文学成就的探索。结合孝文帝所处时代的独特性、孝文帝作为帝王的独特性、孝文帝作为文学家的独特性来研究探讨孝文帝作品(诏书、诗文)的独特性,得出孝文帝文学成就是社会历史的客观环境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产物的观点。其中,后者是孝文帝超越时代和群侪的关键。因此,对孝文帝创作上的情感性格、思想特点的研究也是本文研究的特色。

伊珊珊[9](2016)在《墓志所见元魏徙洛胡人勋贵的文士化趋势》文中研究表明公元四——六世纪随着北魏入主中原,胡人勋贵也开始接触中原文明,新的学术思想不断冲击着他们的感官。尤其是孝文帝迁都后,洛阳成为南北文化汇聚的交点,河北学术、南朝新风、本土道教和异域的佛教相会其中,形成洛阳独特的多元文化格局。而生活在洛阳的胡人勋贵通过教育和交际不断吸收丰富的文化元素,不断积累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形成了逐渐向文士转变的趋势。而且徙洛胡人勋贵的文士化加快了的北魏汉化改革的进程,促进了他们彻底地融入士族社会。

许少林[10](2016)在《北魏经略江淮地区述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淮地区特殊的区域位置和地理环境使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历来是南北分立政权对峙冲突的热点区域。由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与南朝政权围绕着江淮地区各战略据点,展开数十年之久的激烈交锋,战争规模空前浩大、战况惨烈,在我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研究北魏王朝南下经略江淮这一特殊区域的历史对于我们了解中古时代北方少数民族向南扩张,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本文以传世文献和出土墓志材料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江淮地区的战场地理环境、南北军事斗争形势以及北魏经略江淮的主要措施等进行论述,以期揭示北魏经略江淮地区的经验和教训。第一章主要讨论江淮地区的战场地理环境及其对魏用兵江淮地区军事行动的影响。通过对江淮地区的区域位置、自然环境、水陆交通、经济发展条件和战略要地的分布等要素进行分析,使我们获得对该战场环境的大致了解;并探讨这些因素对北魏军队在这一地域军事行动的影响,为魏军经略江淮地域战略、战术的制定和实行提供实地依据。第二章主要论述北魏经略江淮地区与建康政权进行数十年的军事斗争形势、作战样式及讨论江淮战场在北魏整个南部国防战略中所处的地位和影响。纵观北魏用兵江淮地区攻防形势的过程,大致以中山王元英钟离之败为界分为进攻期和防御期。北魏在江淮地区的军事行动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作战样式皆是其不擅长的城戍攻防战、水战、间谍战、夜战等方面,故此其在江淮地区常陷于被动。江淮战场不仅在北魏国家的南部国防战略中处于主导地位,并且起到策应和支援其他地区战场的作用。第三章述论北魏经略江淮地区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在行政建制方面,北魏政权占领江淮地区的战略要地寿春、义阳后,设置扬、郢等州管辖该区域,使得北魏南部疆域向南进一步拓展;在方镇长官的选任方面,通过对历任扬州刺史的个案分析,我们发现,由于江淮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故北魏朝廷往往选派政治坚定、才能品行出众和富有南方地区作战经验的的代人集团勋贵为方镇长官戍守江淮;后勤保障方面,通过对“鸡肋”寿春的分析,可以看出北魏经略江淮地区的后勤保障非常困难,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由于该区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因此北魏仍极力维护江淮前线的后勤保障,主要采取后方转运、周边地区屯田生产、因粮于敌的方式解决补给问题。以上这些措施为北魏在激烈的战争冲突情形下仍能占领、控制江淮地域达四分之一个世纪之久功不可没,也为后世南北分疆时经略江淮地区提供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试论元勰对北魏历史的杰出贡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元勰对北魏历史的杰出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元勰墓志及其书法艺术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一、元勰其人
二、元勰墓志
三、艺术特色

(3)北魏恩幸王叡及其家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对汉代佞幸的界定及其特点的考察
        1.3.2 对南北朝恩幸的考察
        1.3.3 对北魏恩幸的考察
    1.4 本文的写作框架
第2章 汉至北魏恩幸的特点
    2.1 汉魏南朝恩幸的特点
    2.2 北魏恩幸的任职
    2.3 北魏恩幸的权势
    2.4 恩幸的婚姻联姻
第3章 王叡家族的发展与变迁
    3.1 王叡家族初入北魏
    3.2 王氏家族入魏后的仕宦
        3.2.1 王叡的仕宦
        3.2.2 家族的仕宦
    3.3 王叡家族与攀附郡望
        3.3.1 爵位封授
        3.3.2 任职并州
        3.3.3 徙居与迁葬
第4章 王叡家族的社会网络
    4.1 王氏家族的婚姻圈
        4.1.1 王氏家族的联姻对象
        4.1.2 王氏家族联姻对象的特点
    4.2 王叡的社会交往
第5章 王叡家族与北魏政治
    5.1 王叡家族与并州地方
    5.2 王氏家族参与政治斗争
        5.2.1 尔朱荣联合王椿平定汾胡叛乱
        5.2.2 王氏家族拥立孝庄帝有功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4)北魏时期的河朔士族与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时限界定
    二、选题意义及缘由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目标
第一章 历史上的河朔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河朔
    第二节 两汉之际的河朔
    第三节 三国西晋时期的河朔
    第四节 五胡十六国时的河朔
第二章 北魏时期的河朔
    第一节 北魏的建立
    第二节 北魏时期河朔概况
    第三节 北魏时期的学术发展
    第四节 北魏对待中原文化的态度
第三章 河朔士族
    第一节 士族的发展
    第二节 士族代表
    第三节 北魏时期的河朔士族
    第四节 士族的特点
    第五节 士族在北魏政权中起到的作用
第四章 北魏时期河朔士族的文学
    第一节 河朔地区以前的文学传统
    第二节 北魏文学的概况
    第三节 北魏时期河朔士族的诗歌
    第四节 北魏时期河朔士族的辞赋
    第五节 北魏时期河朔士族的散文
    第六节 北魏时期河朔士族的文学创作特色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5)北魏法制演进的文化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本文对“文化”的界定
    第一节 学术界对“文化”概念的主要观点
        一、何谓“文化”
        二、本文所使用的文化概念
    第二节 本文的具体考量
        一、法与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怎样通过文化的视角看待北魏法制的进步
第二章 北魏法制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前北魏时期(376年以前)法制的演进
        一、前北魏时期拓跋鲜卑的发展概况
        二、拓跋鲜卑的习惯法
        三、代国时期(315-376年)的法制
    第二节 北魏前期(386年-476年)法制的演进
        一、道武帝时期(386-409年)的法制
        二、明元帝时期(409-423年)的法制
        三、太武帝时期(423-452年)的法制
        四、文成帝时期(452-465年)的法制
        五、献文帝时期(465-476年)的法制
    第三节 孝文帝朝以后(476年-534年)法制的演进
        一、孝文帝时期(476-499年)的法制
        二、宣武帝时期(499-515年)的法制
        三、孝明帝及其以后(515-534年)的北魏法制
第三章 北魏法制的生产生活方式因素
    第一节 前北魏时期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生产生活方式的基本形态
        二、原始生产生活方式下法制的简陋
    第二节 北魏前期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狩猎业和畜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掠夺经济不可或缺
        三、农耕经济逐渐占主体地位
        四、关于北魏修长城
        五、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对法制的巨大影响
    第三节 孝文帝朝以后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孝文帝等帝王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二、俸禄制的确立
        三、均田制的确立
        四、农耕经济更加巩固
        五、生产生活方式的彻底转变对法制的根本性影响
第四章 北魏法制的政治文化因素
    第一节 前北魏时期的政治文化
        一、拓跋鲜卑独立意识的勃兴
        二、代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
    第二节 北魏前期的官制及政治文化
        一、道武帝时期的官制
        二、明元帝时期的官制
        三、太武帝时期的官制
        四、文成帝、献文帝时期的官制
        五、北魏前期官制和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
        六、北魏前期政治文化对法制的影响
    第三节 孝文帝对北魏官制和政治文化的改造
        一、孝文帝进行官制改革的背景
        二、太和十五年(491年)的官制改革
        三、太和十七年(493年)的官制改革(前《职员令》)
        四、太和十九年(495年)的官制改革
        五、太和二十三年(499年)的官制改革(后《职员令》)
        六、孝文帝进行官制改革和引进士族门阀制的原因
        七、孝文帝改造下的政治文化对法制的影响
    第四节 宣武孝明两朝的政治文化
        一、宣武帝时期政治的腐败及其政治文化
        二、孝明帝时期吏治及政治文化的严重腐朽
        三、宣武孝明两朝政治文化对法制的影响
第五章 影响北魏法制的社会文化因子
    第一节 前北魏时期的社会文化因子
        一、拓跋鲜卑民族原始而质朴的社会文化
        二、宗教信仰:萨满教
        三、这一时期社会文化因子对法制的影响
    第二节 北魏前期的社会文化因子
        一、统治者对儒学的提倡与儒学教育的发展
        二、儒家伦理道德观逐渐向社会浸润
        三、佛教的兴盛及与道教的斗争
        四、北魏前期社会文化因子对法制的影响
    第三节 孝文帝朝以后的北魏社会文化因子
        一、相当程度的儒家化社会伦理出现
        二、新型学校的创立与儒学教育的广泛推行
        三、佛教愈加兴盛
        四、统治集团与社会上层文化核心因子的完全汉化
        五、社会文化因子对法制的决定性影响
        六、北魏法制儒家化的标志性案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6)《空前的融合》(77-96章)汉韩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韩文摘要
第一章 任务描述
    1.1 原文简介
    1.2 作者简介
第二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3.1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简述
    3.2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翻译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3.2.1 层次转换
        3.2.2 结构转换
        3.2.3 类别转换
        3.2.4 单位转换
        3.2.5 内部系统转换
第四章 实践总结
附录 原文及译文
参考文献
谢辞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7)北朝骈文的演进轨迹及其特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已有研究述评
    二、选题的意义
    三、重点与难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北朝骈文的界定
    第一节 骈文的界定
        一、已有观点评议
        二、基本概念辨析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材料范围
第二章 另辟蹊径的十六国时期骈文
    第一节 十六国时期骈文的特征
        一、偶对较宽,灵活多样
        二、用典精当,辞达为先
        三、以散运骈,流畅自然
        四、字词简易,精炼优美
        五、情思浓厚,激切强烈
    第二节 十六国时期骈文特征的成因
        一、实用的文学思想
        二、注重才能的选举方略
        三、模仿汉制的催生
        四、佛经翻译的影响
        五、注重“文”的文学认知
        六、注重经史的学风
    小结
第三章 北魏骈文的徘徊与突破
    第一节 北魏骈文的特征
        一、偶对工整,匀称优美
        二、四言句多,庄严古奥
        三、少用典故,理详文畅
        四、语汇平实,别具匠心
        五、直抒胸臆,雄健爽朗
    第二节 北魏骈文特征的成因
        一、拓跋氏的汉化政策
        二、以儒学为主,杂以佛道的多元文化传统
        三、南朝文风的影响
        四、以汉语为官方语言
        五、文人心态的解放
    小结
第四章 偏于形式的东魏、北齐骈文
    第一节 东魏、北齐骈文的特征
        一、偶对娴熟,浑然天成
        二、词风多样,趣味迥异
        三、四言句多,趋于四六化
        四、结构紧凑,逻辑严密
        五、善于表达,技巧圆融
        六、辞哑意常,文乏遗韵
    第二节 东魏、北齐骈文特征的成因
        一、承袭并发展北魏的汉化政策
        二、较为开放的邺城文化传统
        三、浮巧成俗
        四、重文轻质的文学思想
    小结
第五章 西魏、北周骈文——北朝骈文的巅峰
    第一节 西魏、北周骈文的特征
        一、庾信的骈文:文质彬彬
        二、王褒的骈文:情文并茂
        三、本土作家的骈文:朴质自然
    第二节 西魏、北周骈文特征的成因
        一、时代动乱的影响
        二、关陇作家群的衰落
        三、复古的文化政策
        四、多元的文化构成
    小结
第六章 杂而出新的隋代骈文
    第一节 隋代骈文的特征
        一、应用文类骈文:辞藻纵横,颇有贞刚之气
        二、墓志文类骈文:清新流利,华丽优美
        三、辞赋类骈文:朴质自然,清新流利
    第二节 隋代骈文特征的成因
        一、统一的时间短
        二、关陇、山东、江左三大作家群的影响
        三、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北朝各时期骈文篇目汇总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科研成果

(8)北魏孝文帝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孝文帝与北魏政坛
    第一节 北魏开国至孝文帝亲政前国家状况
        一、政治方面
        二、经济方面
        三、文化方面
    第二节 孝文帝汉化改革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第二章 孝文帝思想渊源
    第一节 孝文帝思想的家传渊源
    第二节 冯太后的影响
第三章 孝文帝文学活动
    第一节 对文士的重用
    第二节 主导的文学活动
    第三节 文学创作活动
    第四节 文学鉴赏活动
    第五节 南朝借书
第四章 孝文帝诏书
    第一节 诏书界定
    第二节 诏书分类
        一、革新制度类
        二、体恤民情类
        三、边属政策类
        四、任命礼遇类
        五、宗室相处类
        六、赏谥惩刑类
        七、议答僚属类
        八、礼尊佛教类
    第三节 诏书文学性
        一、灵活多样的修辞手法
        二、文质兼行的行文风格
        三、威慈并重的语言特色
        四、自拟诏书的独特性
第五章 其他诗文
    第一节 《吊殷比干文》
    第二节 《悬瓠方丈竹堂飨侍臣联句》
    第三节 《祭嵩高山文》及其他
结语 孝文帝的文学地位
附录一:孝文帝诏书引书一览表
附录二:孝文帝诏书典故一览表
附录三:《卢昶使江南诏》时间考
附录四:孝文帝太和十年后诏书篇目列举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墓志所见元魏徙洛胡人勋贵的文士化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的对象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研究综述
    4、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1章 墓志关于元魏徙洛胡人勋贵文化特质的记载
    1.1 徙洛胡人勋贵墓志的撰写程序
    1.2 墓志关于徙洛胡人勋贵文化内容的描述
    1.3 关于徙洛胡人勋贵墓志价值之分析
第2章 墓志所见元魏胡人勋贵的知识结构
    2.1 徙洛胡人勋贵的知识结构
        2.1.1 经学
        2.1.2 礼学
        2.1.3 玄学
        2.1.4 文学
        2.1.5 艺术
        2.1.6 宗教
    2.2 徙洛胡人勋贵的气质风度
第3章 墓志所见徙洛胡人勋贵的文化活动
    3.1 徙洛胡人勋贵的文化参与
        3.1.1 藏书
        3.1.2 着述
        3.1.3 讲学
        3.1.4 参加秀孝考试
        3.1.5 参与礼仪活动
        3.1.6 担任文化职务
        3.1.7 宴会
    3.2 徙洛胡人勋贵文化角色的转变
        3.2.1 由“北人何用之书”到汉文化的积极学习者
        3.2.2 由文化学习者转变为文化传播者
第4章 徙洛胡人勋贵趋向文士化的途径
    4.1 徙洛胡人勋贵接受教育
        4.1.1 学校教育
        4.1.2 家庭教育
        4.1.3 学风
    4.2 徙洛胡人勋贵结交文士
        4.2.1 与汉族士人为友
        4.2.2 与汉人士族联姻
第5章 徙洛胡人勋贵文士化的动因及影响
    5.1 徙洛胡人勋贵文士化的动因
        5.1.1 社会需要
        5.1.2 政治需要
        5.1.3 民族需要
        5.1.4 文化需要
    5.2 徙洛胡人勋贵文士化的影响
        5.2.1 融入士族社会
        5.2.2 维护了政权的稳固
        5.2.3 促进了民族融合
        5.2.4 推动了文化发展
        5.2.5 导致了武士化的倒退
余论 徙洛胡人勋贵的文化价值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致谢

(10)北魏经略江淮地区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对象、目的及选题意义
    2 研究现状
    3 写作思路和方法
第1章 江淮地区的战场地理环境及对魏军军事行动之影响
    1.1 江淮地区的地理环境优势
        1.1.1 江淮地区的自然条件优势
        1.1.2 江淮地区优越的水陆交通和经济环境
        1.1.3 江淮地区的战略要地分布
    1.2 江淮地区的战场地理环境对魏军军事行动的影响
        1.2.1 江淮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魏军军事行动的影响
        1.2.2 江淮地区要地分布对魏军军事行动的影响
第2章 北魏经略江淮之军事斗争形势和作战样式及战场地位
    2.1 北魏经略江淮地区的军事斗争形势
        2.1.1 北魏经略江淮地区的进攻阶段
        2.1.2 北魏经略江淮地区的防御阶段
    2.2 北魏经略江淮的作战样式
        2.2.1 城戍攻守战
        2.2.2 水战
        2.2.3 间谍战
        2.2.4 夜袭战
    2.3 江淮地区在北魏整个南部国防战略中地位和作用
        2.3.1 江淮战场主导北魏南境战场之地位
        2.3.2 配合策应其他战场的作用
第3章 北魏经略江淮地区的主要措施
    3.1 北魏在江淮地区的政区建制
        3.1.1 扬州政区概况
        3.1.2 郢州政区概况
    3.2 北魏江淮前线方镇长官之选任——以扬州刺史为个案分析
        3.2.1 扬州刺史之政治身份归属
        3.2.2 个人才能品行和在州政绩
    3.3 “鸡肋”寿春——略论北魏经略江淮之军队后勤保障难题
        3.3.1 寿春“鸡肋”说问题之由来
        3.3.2 北魏江淮战场军队后勤保障之主要难题
        3.3.3 北魏经略江淮军队后勤保障之主要措施
结语
附录
    附图 1:江淮地区地形图
    附图 2:江淮运河——巢肥通道
    附图 3:北魏太武帝南征瓜步军事行动路线图
    附图 4:元澄、元英进攻江淮地区行动图
    附图 5:魏梁硖石、淮堰攻夺战
    附图 6:中山王英再次收复义阳之战
附表 1:北魏用兵江淮地区战事统计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试论元勰对北魏历史的杰出贡献(论文参考文献)

  • [1]元勰墓志及其书法艺术特色[J]. 张亮. 参花(下), 2021(11)
  • [2]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北朝艺术风格演变研究[D]. 冉令江. 东南大学, 2021
  • [3]北魏恩幸王叡及其家族研究[D]. 曲琳. 吉林大学, 2020(08)
  • [4]北魏时期的河朔士族与文学[D]. 夏金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5]北魏法制演进的文化因素[D]. 齐盛.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3)
  • [6]《空前的融合》(77-96章)汉韩翻译实践报告[D]. Jo Yeonseo. 山东大学, 2019(03)
  • [7]北朝骈文的演进轨迹及其特质[D]. 龙正华.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8]北魏孝文帝文学研究[D]. 关岩岩.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9]墓志所见元魏徙洛胡人勋贵的文士化趋势[D]. 伊珊珊. 吉林大学, 2016(10)
  • [10]北魏经略江淮地区述论[D]. 许少林. 吉林大学, 2016(10)

标签:;  ;  ;  ;  ;  

论元燮对北魏历史的杰出贡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