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固沙水土保持树种

引进固沙水土保持树种

一、固沙水土保持树种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洪光宇[1](2021)在《毛乌素沙地杨柴和沙柳的蒸腾耗水特征及人工林地植被承载力》文中研究表明水分是限制毛乌素沙地植被生长与稳定的主要因素。准确获取典型造林树种的蒸腾耗水特征和土壤水资源变化是评估人工林群落稳定性、指导林分结构优化调控以及植被合理配置的核心问题。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典型的造林树种杨柴(Hedysarum leave)和沙柳(Salix psammophil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林分结构特征基础上,采用热扩散式包裹茎流仪、HOBO-U30小型气象站型自计气象站、Watch Dog2800型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系统等设备进行定位动态监测,利用降水入渗过程模型(Hydrus-1D)估算林地的土壤有效贮水量,基于水量平衡原理,估算杨柴和沙柳人工林地承载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杨柴人工灌木林、沙柳人工灌木林和裸沙样地的土壤水分在降雨时间格局的影响下均呈明显的季节和垂直变化。8月份土壤水分含量最大,沙柳人工林和裸沙样地土壤水分剖面呈“s”形,杨柴人工林土壤水分剖面呈“3”形。0-110cm深度土壤水分含量沙柳人工林>杨柴人工林>裸沙,杨柴和沙柳人工林地在同一降雨事件土壤水分入渗量与深度存在差异,小雨事件水分对杨柴人工林的补给量大于沙柳人工林,中雨以上降雨事件水分更容易入渗到沙柳人工林深层土层。>8.8 mm的降水水分能够入渗到30 cm以内土层(毛乌素沙地灌草植被根系主要分布土层)为有效降水事件。2.通过考斯加柯夫(Kostiakov)、菲利浦(Philip)、霍顿(Horton)和通用经验模型(f=at-n+b)模拟杨柴和沙柳人工林土壤水分入渗率的比较分析,经检验考斯加柯夫模型适用于描述杨柴人工林土壤降雨入渗过程,回归系数范围为0.9021-0.9518;通用经验模型适用于描述沙柳人工林土壤降雨入渗过程,回归系数在0.7415-0.9923之间。Hydrus-1D模型通过参数优化后,可以较准确地描述杨柴人工林、沙柳人工林及裸沙的土壤水分变化过程,并能够估算出30 cm土层处的向下渗漏量和土壤整体蒸发量。植被生长旺季的7-9月,裸沙、杨柴人工林和沙柳人工林30cm及以下土层渗流量分别占同期降雨78.08%、43.24%和47.39%,人工灌木林地土壤渗漏量要远低于裸沙。3.2017-2018年7-9月间,毛乌素沙地杨柴平均日液流速率为15.18g/d,平均日液流量为364.42 g/d。沙柳枝条平均日液流速率为17.01 g/d,平均丛日液流量为12245.73g/d。沙柳整丛的蒸腾量显着高于杨柴。杨柴和沙柳液流速率和液流量因气象因子的变化而变化,呈现显着的白昼、日间、月际的进程变化。供试灌木种间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在小时和日尺度上,杨柴和沙柳液流变化同时受气温、太阳辐射、相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压差共同影响;在月尺度上,杨柴和沙柳液流速率及量变化同时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但不同的是,饱和水汽压差是影响杨柴的主要因子,气温和相对湿度是影响沙柳的主要影响。种内因径级不同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小径级杨柴植株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最低。4.基于水量平衡理论,通过Hydrus-1D模型估算土壤水分的补给量及植被耗水量模型估算单株(丛)耗水量,测算杨柴和沙柳人工林土壤水分承载植被能力。杨柴适宜造林密度为4701株/hm2,沙柳适宜造林密度在1013丛/hm2左右。

车晓旭[2](2020)在《人工绿洲建设对荒漠区植被动态的影响及其防沙树种选择》文中研究说明乌兰布和沙漠西北部的人工绿洲自2009年集中建设以来,磴口县政府与圣牧高科集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经过人工培育防沙树种、进行土壤恢复治理、人工灌溉等方法,在该区域多次进行大规模的整治开发,建成大面积的人工绿洲,促使该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良好的发展。研究该人工绿洲的植被动态变化,确定植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提出防沙树种选择方案,对于指导该人工绿洲的科学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遥感技术实现植被动态监测,应用“3S”技术分析2009-2019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得出研究区历年NDVI动态变化,探讨研究区NDVI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以及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分析2009年Landsat影像与2019年Sentinel-2遥感影像,应用监督分类得出植被类型图,指导进行人工植被本底调查,探讨人工绿洲建设对植被类型动态变化的影响。在人工绿洲区外设立3个缓冲区,探讨建设人工绿洲对周围荒漠区NDVI与植被类型变化的影响。应用层次分析法,探讨与该荒漠区匹配的防风固沙树种与种植模型。主要结果如下:(1)2009-2019年间,研究区域内NDVI的总体水平偏低,绿洲区随着时间的变化NDVI总体水平较高且变化较大,缓冲区NDVI随着距离的增加水平下降。气候因子并不是影响研究区植被指数的主要贡献因子,NDVI变化主要依赖于人为因素的影响;(2)研究区域内植被依靠自身进行扩张较难,人为因素对植被覆盖度变化影响较大,灌溉是植被动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3)研究区域内主要植被群落为柽柳、白刺与籽蒿等群落类型,该区域优势树种有新疆杨、垂柳、花棒、梭梭、沙枣、沙东青、胡杨、柽柳、黑沙蒿、白刺;(4)结合层次分析法与实地调查,选出适宜树种有:新疆杨、沙冬青、梭梭、胡杨、柽柳、黑果枸杞、蒙古扁桃、花棒、白刺、垂柳等乔、灌木。根据植被覆盖情况,在绿洲内确定多种种植模式。利用遥感监测技术,得出人工绿洲NDVI与植被类型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人为因子,通过人工栽植防沙树种可以推动NDVI正向发展,丰富植被群落类型。综上,挖掘出适合该区域种植的防沙树种,确定种植模式,完善该区域生态功能,为绿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对策。

薛頔[3](2020)在《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浑善达克沙地是内蒙古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也是京津重要的生态屏障,因其生态脆弱、植被退化,政府部门力图快速恢复植被。面对这一需求,针对不同位置的不同生境及其群落演替阶段精准筛选出适宜生长的植物,对该区域人工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空间信息科学原理和地统计学方法,将样方调查数据和30m生态环境因子空间分布数据相结合,采用TWINSPAN模型划分该区域植物群落类型,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筛选与沙地植物适宜性相关的生态环境因子;通过最大熵模型模拟各类灌草群落生长适宜性分布;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的加权评价模型得到各乔木生长适宜性分布;通过GIS空间分析刻画出各地块适宜恢复的植物种和顶级演替植物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具体结论如下:1.将浑善达克沙地植物划分为8类群落,其中自然群落为分布于流动沙地的沙米、猪毛菜先锋群落,半流动沙地的披碱草、刺蓬等多年生草本群落,半固定沙地的以苔草、沙蒿等为建群种的灌草群落,固定沙地的以糙隐子草、羊草、沙蒿等为优势种的典型草原群落以及河泛地的芨芨草、地榆等群落;人工恢复的半固定沙地杨柴、黄柳等群落,固定沙地的飞播沙柳、柠条等群落,以及主要分布于沙地东部山地的樟子松、杨树人工林等。通过群落划分为不同演替阶段人工恢复植被精准提供适宜植物。2.以包含数据信息最大化且冗余最少为原则,筛选出影响该区域植物生长适宜性的生态环境因子为土壤p H(KCl)、土壤粘土含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年均降水量、积温、无霜期、大气干燥度、日照时数、年蒸发量、风速、大气气压、相对湿度、坡度、坡向、高程此15个因子。通过筛选为模拟植物生长适宜性分布提供生态环境因子。3.依据当前阶段生态环境条件的空间分布状况,苏尼特右旗及苏尼特左旗北部流动沙地海拔890~1305m、坡度15°以下区域适宜扦插黄柳,海拔978~1305m、坡度15°以下区域适宜设立沙米沙障,半流动沙地海拔890~1580m、坡度15°以下区域适宜栽种雾冰藜、猪毛蒿;正镶白旗、正蓝旗及锡林浩特市北部半固定沙地迎风坡适宜栽种小叶锦鸡儿、冷蒿、沙柳等,背风坡海拔1060~1485m、坡度18°以下区域适宜栽植柠条、杨柴、沙打旺等,丘间沟谷洼地汇水地段适宜种植金莲花、地榆;正蓝旗东南部、克什克腾旗以及多伦县山地阴坡、半阴坡海拔1196~1818m、坡度25°以下区域适宜种植新疆杨、河北杨,阳坡、半阳坡海拔1196~1760m、坡度25°以下区域适宜种植樟子松。4.遵循沙地群落演替规律,结合沙地产业建设,筛选各类生境不同演替阶段植被恢复适宜植物种。流动沙地种植黄柳、沙米;演替2a后进入一、二年生草本群落阶段,西部荒漠草原半流动沙地海拔890~1580m、坡度15°以下区域种植雾冰藜、猪毛蒿等,中部典型草原和东部草甸草原半流动沙地种植冰草、披碱草等乡土牧草封育保护;演替4a后到达多年生根基禾草群落阶段,半固定沙地适宜栽种小叶锦鸡儿、柠条、沙柳等灌木固定沙地;演替10a后荒漠草原以针茅属为主的多年生丛生禾草群落为演替顶级群落,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于固定沙地阳坡、半阳坡海拔1100~1980m、坡度40°以下区域栽植小叶锦鸡儿、沙蒿,阴坡、半阴坡栽植柠条、杨柴等,东北部及东南部山地阴坡、半阴坡种植新疆杨、河北杨,阳坡、半阳坡种植樟子松;演替15a后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将以乔灌草混生的沙地榆疏林为演替顶级群落。

解云虎[4](2020)在《荒漠-绿洲过渡带防护体系构建及其防风阻沙效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荒漠-绿洲过渡带是荒漠和绿洲两种自然景观转化最为剧烈、表现最突出的地区,是介于荒漠和绿洲之间的特殊生态脆弱带。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常年受西风环流控制,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风大沙多,多年来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使该区土地沙化,草场退化,生态失调,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不仅严重制约着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东中部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环境质量也构成严重威胁。针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所面临严峻的土地沙化形势,亟需开展荒漠-绿洲过渡带沙化土地治理工作。本研究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格林滩为研究区,分析近30年格林滩土地沙化现状及演化趋势,确定风蚀发生敏感区位置,既荒漠-绿洲过渡带范围,分析土地沙化气候因素响应,并以此为依据,在格林滩荒漠-绿洲过渡带组建完善的绿洲防护体系,通过野外观测其风沙流特征、地表蚀积状况、沙尘沉降规律等评价防护体系防风阻沙效益,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格林滩沙化土地类型划分为重度沙化土地、中度沙化土地、轻度沙化土地及未沙化土地,面积分别为15.23km2、23.98km2、26.69km2、13.64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3.11%、36.39%、40.50%和17.15%。轻度沙化土地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南部及农田区的北部及东部,中度沙化土地主要分布于农田外围与荒漠的过渡地区,重度沙化土地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和南部。中度沙化土地为研究区沙化土地中转化最为频繁的土地利用类型,其分布区是潜在的土地沙化发生区,以此确定该区域为荒漠-绿洲过渡带。(2)荒漠-绿洲过渡带组建完整防护体系,防护体系组成西北~东南向由裸沙丘、沙障固沙带、灌草防风阻沙带和农田防护林网组成,其中农田防护林网主林带以两行一带为主,副林带主要以一行一带为主。灌草防风阻沙带位于农田防护林网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的过渡区,以天然灌木为主,覆盖度在10%~25%之间,带宽约500m。机械沙障固沙带位于灌草防风阻沙带外围裸沙丘,东北~西南向长度2.5km,宽290m,沙障材料为麦草,规格为1m×1m,防护体系划分为三个防护段面,分别为BF断面(包含裸沙丘和农田防护林网)、BSSF断面(包含裸沙丘、沙障固沙带、灌草防风阻沙带和农田防护林网)和BSF断面(包含裸沙丘、灌草防风阻沙带和农田防护林网)。(3)防护体系近地层0~30cm风速变化明显,随着高度的增加防风效能值降低,6.67m/s测风条件下,靠近地表植被影响显着层防风效能值最高可达87.46。不同防护带内随高度的变化风速廓线整体呈J型分布,且符合对数函数分布规律,研究区风沙输送主要发生在4月、5月和10月,农田防护林网的输沙量:BSSF断面<BSF断面<BF断面,防护体系对阻滞风沙输移效果显着,平均相对湿度与月总输沙量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月平均风速和沙尘暴日数的增加是月总输沙量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4)研究区蚀积状态主要以侵蚀为主,BSSF断面在不同月份由裸沙丘-沙障固沙带-灌草防风阻沙带侵蚀厚度逐渐降低,到农田防护林网略有堆积,不同风速梯度条件下,随着风速的加大,平均侵蚀厚度增加,BSSF断面农田防护林网主要以堆积为主,相比其他两个防护断面,堆积厚度相对增加,侵蚀厚度减少。蚀积强度的变化与蚀积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BSSF断面在阻滞风沙、降低侵蚀强度相对比其他两个防护段面效果更明显。(5)沙障固沙带表土平均粒径1.79Φ,相对比裸沙丘细化,灌草防风阻沙带和农田防护林网沉积物颗粒峰度值分别为1.0212和1.0020,均大于裸沙丘,土壤颗粒粒度分布相比裸沙丘分散。沉积物颗粒频率分布曲线均呈单峰型,沙障固沙带和灌草防风阻沙带颗粒分布相对比裸沙丘峰值降低且提前出现,颗粒分布范围变宽,研究区内细沙和中沙颗粒容易受到风沙活动的影响,极细沙和细沙为主要的风蚀颗粒,是影响防护体系内沉积物颗粒相对粗细的关键组分。(6)防护体系降尘主要发生在4月和5月,由裸沙丘-农田防护林方向降尘量逐渐减少,不同防护断面间相同防护带沙尘沉降速率BSSF断面>BSF断面>BF断面,BSSF断面裸沙丘和沙障固沙带沙尘沉降速率和风速之间存在着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随着风速的增加,各防护带沙尘沉降速率逐渐增加,沙尘沉降颗粒物主要以局地物质为主,远源物质含量较低。

厉静文[5](2020)在《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防护林配置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自然条件恶劣,流动沙丘广布,每年大量风沙输入黄河,导致黄河堵塞、河床抬升,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沿岸防护林老化枯死严重,保存率不到20%,急需更新改造,因此营建阻沙型防护林体系对减轻风沙灾害,改善和恢复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良好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为此以乌兰布和沙漠造林树种樟子松、新疆杨、沙枣、旱柳、柽柳、梭梭、花棒、柠条、白刺、油蒿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研究国内外防护林研究现状基础上根据树种组成(纯林型、阔叶乔灌混交林型和针阔乔灌混交林型)、林龄(低龄、中龄和高龄)和株行距(低密度、中密度和高密度)设计了3大类81种防护林配置模式。采用风洞模拟研究不同配置防护林的风速频数分布、风速流场和防风效能,对比分析了不同配置防护林的防风效果。根据防风效果筛选出的典型防护林配置模式,采用输沙风洞实验方法开展了输沙量、风蚀速率和降尘量观测,对比研究了不同配置防护林的阻沙和固沙效果。综合防风与阻沙实验结果提出了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防护林配置新模式,为黄河岸边防护林的恢复和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乔灌混交林带防风能力高于乔木纯林带和灌木纯林带。油蒿、柽柳、沙枣、旱柳、新疆杨组成的阔叶乔灌混交林带和油蒿、柽柳、沙枣、旱柳、樟子松组成的针阔乔灌混交林带防风能力突出。林带防风效能随带高增加而增加,且防风效能最佳区随带高增加向后移动;高密度林带降低风速的作用突出,但随林带高度的增加,密度对其影响减弱。低龄高密度林带防风效果优于同高度疏林,中密度高龄林带防风效果与低龄高密度林带相当。(2)乔灌针阔混交林带固沙能力突出优于乔灌阔叶林带、针叶纯林带和灌木纯林带。相同风速下,林带林龄越大,土壤风蚀速率越小;风速越大,高龄林带减少土壤风蚀作用越明显;不同配置林带带后降尘随距离增加而增多,乔灌混交林带带后总降尘量少于纯林型林带。不同防护林配置模式的土壤输沙量与风蚀速率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加,林带覆盖下土壤风蚀小于裸露地表。(3)针阔叶乔灌混交林带是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防护林理想的配置模式。综合考虑不同配置林带的防风效果和固沙效果以及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特殊的地理区位和气候环境,研究认为多树种组成的乔灌混交林带,即油蒿、梭梭、柽柳、樟子松、旱柳组成的针阔乔灌林带和油蒿、柽柳、沙枣、旱柳、新疆杨组成的阔叶乔灌林带,是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阻沙型防护林较为理想的配置模式。同时林带营建初期,林带高度有限,增加林带密度可以有效减少风沙入黄量;随林带高度增加,适当间伐增加其疏透性可以保持林带的阻沙能力。

王新友[6](2020)在《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的固碳过程、速率和效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荒漠草地(Desert grassland)是我国北方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之一,受到沙漠化的严重威胁。种植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等人工固沙植被(Sand-fixing vegetation)是保护和稳定荒漠草场的重要措施之一,得到政府、群众和学者的一致认同。然而,人工固沙植被的固碳效益长期被忽略,缺乏可靠方法的核算以及详实的实测数据验证。石羊河流域地处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带和气候的敏感区,是我国最早开展防沙治沙与人工固沙植被建设的荒漠草地区域之一,其沙漠化与固沙植被建设在干旱区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本研究主要从实验、模型模拟、验证三个层次展开研究:首先,以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法揭示了典型人工固沙植被梭梭植被固碳以及土壤碳通量的动态变化机理(过程、规律、速率),分析了风蚀和降尘对人工梭梭固沙植被固碳作用的影响。然后,基于甘肃省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应用CBP(Carbon benefits project)碳计量模型工具模拟并预测了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的固碳效益和碳储量未来的变化趋势,以及围封和退耕还林情景下的固碳潜力。最后,利用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碳储量的实测数据对CBP模型的测算结果进行了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人工固沙植被建设显着提高了干旱区沙化土地植被和土壤的有机碳储量,以地上植被和表层0-5 cm土壤提高最为明显。35a人工梭梭固沙植被碳储量达到0.75 kg C/m2,平均固碳速率达到0.02 kg C/m2/a,是流动沙丘的25倍,其固碳速率与同区域沙地稳定天然白刺固沙灌丛植被的固碳速率相当,但其碳储量仅约为稳定天然白刺固沙植被的1/3。35a人工梭梭固沙植被土壤有机碳储量达到2.48 kg C/m2,平均固碳速率达到0.07 kg C/m2/a,是流动沙丘的3.5倍,但只占到稳定天然白刺固沙灌丛的29.4%。35a梭梭人工固沙植被-土壤系统有机碳储量达到3.23 kg C/m2,平均固碳速率达到0.09 kg C/m2/a,较流动沙丘提高了3.4倍,但是只占到稳定天然白刺固沙灌丛的35.1%。显然,人工梭梭固沙植被还存在很大的固碳潜力。2.人工梭梭固沙植被地上植被碳储量随种植年限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土壤碳储量随种植年限增加逐渐增加,植被-土壤生态系统的碳储量随种植年限先增加后降低,而后逐渐增加。人工梭梭固沙植被地上植被碳储量在0-10a阶段增长快速,10a时达到峰值2.74 kg C/m2,分别是35a、25a和3a的3.65、3.01和6.68倍;而土壤碳储量在35a达到峰值2.48 kg C/m2,分别是25a、10a、3a的1.09、1.56和2.41倍;植被-土壤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在10a时达到峰值4.34 kg C/m2,分别是35a、25a和3a的1.34、1.36和2.99倍,这说明人工梭梭固沙植被的碳储量大小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大,意味着梭梭固沙植被的生长状况决定着其生态系统的碳储量。3.风蚀和降尘是沙漠地区最频繁的风沙活动,是影响人工梭梭固沙植被碳汇的重要因子。风蚀被人工固沙植被截留的沙尘引起的碳输入速率,5年平均值为1.12±0.42 g C/m2/a;以35a人工梭梭固沙植被为参考,人工固沙植被阻挡风蚀引起的碳固定速率占到其土壤碳固定速率的1.58%,占到其系统碳固定速率的1.21%。在人工固沙植被下垫面上,降尘引起的碳输入速率为2.47±0.47 g C/m2/a;以35a人工梭梭固沙植被为参考,降尘引起的碳输入速率占人工固沙植被土壤固碳速率的3.48%,占到其系统固碳速率的2.67%。4.土壤碳通量是土壤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典型人工固沙植被——梭梭植被的土壤碳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和日夜变化特征,主要受种植年限、土壤水含量和土壤结皮的影响。不同种植年限梭梭固沙植被土壤碳通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生长季(8月)的土壤碳通量明显大于非生长季(1月);不同种植年限梭梭固沙植被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碳通量的日变化均为明显的单峰曲线,且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日最大排放速率出现在12:00-14:00时,最小值出现在8:00时左右。人工梭梭固沙植被建设和去结皮处理显着提高了沙漠土壤碳通量,而且不同种植年限的人工梭梭固沙植被碳通量大体上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递增。土壤水含量是影响人工梭梭固沙植被碳通量的关键因素,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土壤碳通量均与0-5 cm土壤水分显着相关,且均呈二次曲线关系。5.CBP碳计量模型预测显示,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当前(39a)的碳储量为0.81 Tg C,固碳速率为0.045 kg C/m2/a;在0-100a时间尺度内的最大固碳潜力为2.19 Tg C,是当前碳储量的2.71倍,固碳速率为0.19 kg C/m2/a;在35a-100a时间尺度上,人工固沙植被碳储量逐渐减小,并在80a后变成碳源,100a时碳排放达到0.44 Tg C。35a时,CBP碳计量模型预测结果和样地法估算结果两者相差34.5%,这验证了CBP碳计量工具在干旱荒漠区有一定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的碳储量主要分布于民勤县与凉州区,合计占流域人工固沙植被碳储量的92.4%;人工梭梭固沙植被碳储量达到1.15 Tg C,占流域人工固沙植被碳储量的84.8%。降低植被死亡率、实施围封和植被建设措施能显着增强人工固沙植被固碳效益。6.0-35a时间尺度上,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的固碳效益随种植年限先增大后减小的机理在于在0-10a期间人工梭梭固沙植被逐渐兴盛,植被碳储量迅速增加,并在10a左右达到峰值,随种植年限的增长,梭梭固沙植被开始衰败和死亡,植被碳储量下降,引起生态系统碳密度减小。调控和提升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固碳效益的关键在于设法使土壤水含量高于植物枯萎点,保证植被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维持荒漠草地稳定。为了维持碳汇效益和避免将来变成碳源,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亟待保育和重新恢复。研究揭示了典型人工固沙植被——梭梭固沙植被固碳过程、规律、速率、土壤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我国干旱区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计算提供了重要依据;计量了风蚀和降尘在人工固沙植被固碳中的比重,是对干旱荒漠区碳汇估算方法的创新。首次应用了CBP碳计量工具模拟预测了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固碳效益和潜力,并用样地法的估算结果验证了该工具的有效性。本研究为干旱区人工固沙植被碳效益的精确估算和提升提供了参考,对干旱荒漠灌丛草地的生态维持以及科学保育等具有重要意义。

赵吉麟[7](2019)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森林立地类型划分及其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森林立地学是探究林木生长环境条件及其分异规律的科学。开展立地类型划分并对林地进行多功能性评价,进而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对区域森林未来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研究区域,在收集气象、土壤、地形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咨询的方法,确立了立地分类的主导因子,运用ArcGIS将各个主导因子进行叠加分析,完成宁夏地区立地类型划分,根据研究区生态功能现状,进行林地多种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明确不同立地类型应发挥多种功能。研究结果如下:(1)选取地形、海拔、植被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含盐量、土壤类型为宁夏地区立地划分的主导因子。(2)将宁夏回族自治区分为5个立地区,分别为贺兰山山地立地区、宁夏平原立地区、中部丘陵风沙区立地区、南部黄土丘陵立地区、六盘山土石山立地区,18个立地组,45个立地类型。(3)根据宁夏生态环境现状,进行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评价。将每种生态功能重要性等级分为4级:一般重要、比较重要、中等重要、极重要。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结果中极重要和中等重要性所占比例较小,主要分布的区域在六盘山山地和贺兰山山地等江河源头。一般重要地区所占面积36900 km2,占比71.3%;比较重要地区面积14100 km2,占比27.3%;中等重要面积736 km2,占比1.42%;极重要地区面积只有64 km。水土保持重要性评价是在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中等重要区所占面积最大25100km2,占比48.47%;极重要区面积最小只有1900km2,占比3.55%。一般重要区面积9100km2,占比17.59%;比较重要区面积15700km2,占比30.39%。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中中等重要区面积24200 km2,在四种重要性等级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一般重要区面积24000 km2,比较重要区和极重要区所占面积较小。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中极重要地区面积22800km2,所占面积比例最大,其次是一般重要区面积12116km2,中等重要区和比较重要区面积分别为8925km2和7957 km2。(4)分区域统计出每种立地类型中林地应发挥的主导功能及其他辅助功能,并提出相适宜森林发展策略。在水源涵养功能中等以上重要的地区如六盘山中高山森林暗灰褐土立地类型应以营造水源涵养林为主;在水土保持功能中等以上重要的区域如台地落叶阔叶林立地类型应加强水土保持林的营造;在植被资源比较好的立地类型区如高海拔平原温带落叶灌丛立地类型应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导功能,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在防风固沙功能中等及以上重要的立地类型如沙地荒漠风沙土立地类型等要以营造防风固沙林为主的森林发展策略。

税嘉陵[8](2019)在《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策略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长城是中华民族发展变迁的见证者,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历史、科学信息,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边塞风情和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但在晋北明长城沿线,人类历史上大兴土木、肆意破坏森林资源及现代不合理的土地开发行为,使该地区面临着严重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现象,这不仅不利于晋北明长城体系及周边遗产资源的保护,对生态环境平衡也有巨大威胁,曾经长城所带来的繁荣景象已不复存在。风景林的营建是改善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森林群落能够为长城沿线独立的遗产资源形成连续的保护屏障,有效减缓当地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现象,并能传承区域植被景观特色,美化景观环境,协调当地经济发展。最终实现晋北明长城沿线自然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平衡发展。但传统的风景林建设理论与营造模式仅仅局限于视觉效果或生态敏感度某一单方面的因素,忽略了其在遗产保护、生态修复、景观营造及经济振兴等方面的多重影响。因此本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系统数据平台,以生态规划、水土保持、文物保护、林学等相关理论为支撑,针对晋北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与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的特殊性,探讨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的策略与方法。本研究合理统筹生态性、文化性、景观性及经济性四大目标,探讨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控制与界定的方法及风景林规划设计的细节;利用GIS技术对研究区进行遗产资源价值评价与分析、林地适宜性分析、景观视觉敏感度分析等,并进行加权叠加,以实现研究区风景林营造范围的选择及一般区域与重点景区的划分;结合传统造林与风景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在空间规划与植物造景方面的方法,从晋北地区的林木生长立地条件出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从植被景观风貌划定、树种选择、群落构建及基于立地类型的细班规划四方面实现创造符合生态规律与景观美学的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最后以大同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为例验证该策略与方法的可实施性,探索出一套多元平衡的近自然地域性风景林营造策略与方法。

印家齐[9](2018)在《河西走廊典型地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植物措施配置研究》文中指出河西走廊地区干旱少雨,风沙活动频繁,植物生长条件严酷恶劣,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中植物措施的适生树种少,植物配置单一、实施困难。同时河西走廊地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植物品种选择与植物措施配置的研究不足,缺乏对现有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效果的调查、评价和总结。因此,系统调查河西走廊典型地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植物措施配置的相关实例,总结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可为今后河西走廊地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选择与配置提供参考。本研究以河西走廊典型地区(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的生产建设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野外调查、数据分析等手段,综合考虑立地条件、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征,筛选河西走廊典型地区适宜的植物种类;根据植物的成活率和生长状况,分析评价现有植物措施配置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选取适宜的植物种类,进行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典型配置设计。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河西走廊典型地区常见水土保持植物共61种,其中乔木31种,灌木19种,草本花卉11种。2.河西走廊典型地区适生的水土保持植物为:乔木有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新疆杨 Populus alba var.pyramidalis、国槐 Sophorajaponica、旱柳Salix matsudana、垂柳Salix babylonica、榆树Ulmus pumil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和白蜡Fraxinus chinensis;灌木有玫瑰Rosa rugosa、榆叶梅 Amygdalus triloba、圆柏Juniperus przewalskii、青海云杉 Picea crassifolia、李 Prunus salicina、沙枣 Elaeagnus angustifolia、怪柳 Tamarix chinensis、梭梭 Haloxylon ammodendron;草本有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va、羊茅 Festuca ovina、波斯菊 Cosmos bipinnata、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碱蓬 Suaeda glauca、景天 Sedum spectabile、芨芨草 Achnatherum splendens。3.河西走廊典型地区的主要生产建设项目类型有市政工程、电力项目和道路工程。市政工程的植物措施配置以乔灌草结构为主,电力项目有草本结构和乔灌草结构为主,道路工程以乔灌草结构和乔木结构为主。4.河西走廊典型地区市政工程项目区立地条件较好,植物生长状况较好,成活率较高;电力工程项目区立地条件较差,植物生长状况较差,成活率较低;道路工程跨度大,项目区立地条件差异明显,植物生长状况和成活率也有所不同。5.河西走廊典型地区的项目区共有8种植物措施配置模式,分别为市政工程的园区配置模式、扰动区配置模式,电力工程的管理区配置模式和光伏区配置模式,道路工程的城市道路配置模式、道路防护配置模式、防风固沙配置模式和道路边坡配置模式。

冯琳[10](2017)在《哈密地区特色野生木本植物种质资源价值评估》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保护和利用对哈密地区特色木本植物种质资源,本文筛选了138种在哈密地区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和有较高开发潜力的当地特色野生木本植物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价值评估。首先,对植物资源价值的多样性进行分析,查阅参考文献和结合哈密实际木本植物资源实际应用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大致可分为商业价值、公益价值和科学价值。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植物资源进行价值评估,按照它们的开发利用价值的高低将其具体划分为几个等级。最后,参考文献和借鉴国内外专家的植物资源学价值评估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累计曲线方法得出了几种重点推荐的具有潜在的开发潜力的树种并予以介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进行前期特色野生木本植物种质资源价值多样性分析时发现其商业价值最丰富。经过商业价值评估得出,商业价值最高的Ⅰ级树种共有8种植物,包括:圆头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尖果沙枣(Elaeagnus oxycarpa Schlechtend)、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欧洲山杨(Populus tremula L.)、阿尔泰忍冬(Lonicera caerulea L.var.altaica Pall.)、白皮锦鸡儿(Caragana leucophloea Pojark.)、刚毛忍冬(Lonicera hispida Pall.ex Roem.et Schult)和西伯利亚铁线莲(Clematis sibirica(L.)Mill)。价值较高的Ⅱ级树种共有15种植物,价值一般的Ⅲ级树种共有17种植物,价值相比较小的Ⅳ级树种共有15种植物。哈密地区有着丰富的野生木本植物资源,大多数分布于天山东部以及哈密地区的荒漠戈壁上,在维持着当地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公益价值。经过公益价值评估得出,公益价值最高的Ⅰ级树种共有5种植物,包括:刚毛柽柳(Tamarix hispida Willd)、西伯利亚白刺(Nitraria sibirica Pall.)、刺叶锦鸡儿(Caragana anthophylla Kom)、盐节木(Halocnemum strobilaceum(Pall.)Bieb.)和短穗柽柳(Tamarix laxa Willd)。价值较高的Ⅱ级树种共有19种植物,价值一般的Ⅲ级树种共有8种植物,价值相比较小的Ⅳ级树种共有16种植物。此外,哈密当地特殊的生境造就了一些抗寒、抗旱、耐盐碱、抗病虫害的野生木本种质资源,这些植物资源和当地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等一起构成了哈密当地不可多得的宝贵种质资源基因库,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经过科学价值评估得出,科学价值最高的Ⅰ级树种共有5种植物,包括:欧亚圆柏(Larix sibirica L.)、柱筒枸杞(Picea schrenkiana Kuang et A.M.Lu)、裸果木(Juniperus sibirica Maxim)、中麻黄(Juniperus sabina Schrenk.)和西伯利亚刺柏(Ephedra prewalskii Burgsb)。价值较高的Ⅱ级树种共有6种植物,价值一般的Ⅲ级树种共有6种植物,价值相比较小的Ⅳ级树种共有12种植物。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潜在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地认识和利用,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在倡导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各种具有丰富商业价值的木本植物资源如药用、生物质能源如果能得到正确的价值评估及开发利用,对于当地居民将是一笔不可忽略的绿色资源。

二、固沙水土保持树种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固沙水土保持树种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毛乌素沙地杨柴和沙柳的蒸腾耗水特征及人工林地植被承载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沙地土壤水分时空动态研究进展
        1.3.1 国外沙地土壤水分研究概况
        1.3.2 国内沙地土壤水分研究现状
        1.3.3 沙地土壤水分时间变化特征
        1.3.4 沙地土壤水分空间变化特征
        1.3.5 沙地人工植被区降雨入渗变化规律
        1.3.6 沙地土壤水分平衡研究
    1.4 国内外树干液流研究进展
        1.4.1 树干液流的测定方法
        1.4.2 树干液流时间变化特征
        1.4.3 树干液流空间变化特征
        1.4.4 树干液流与环境因子关系
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1.1 降雨变化特征分析
        2.1.2 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对降雨响应
        2.1.3 杨柴和沙柳蒸腾耗水特征研究
        2.1.4 通过尺度转化计算杨柴和沙柳蒸腾耗水量
        2.1.5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2.2 实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实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2.2.3 数据整理
    2.3 研究技术路线图
3 降水变化特征
    3.1 实验期内降水特征分析
    3.2 乌审旗近30年降水特征及趋势研究
    3.3 小结
4 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对降雨响应
    4.1 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4.1.1 土壤水分动态及变异特征
        4.1.2 土壤水分季节动态特征
        4.1.3 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4.2 土壤水分对不同降雨格局的响应
        4.2.1 选取降水事件分析
        4.2.2 土壤含水量对小雨事件的响应
        4.2.3 土壤含水量对中雨事件的响应
        4.2.4 土壤含水量对大雨及暴雨事件的响应
    4.3 土壤入渗特征模拟
        4.3.1 入渗模型的选取
        4.3.2 入渗模拟结果
    4.4 基于hydurus模型模拟土壤水分变化
        4.4.1 模型原理
        4.4.2 土壤水分变化过程模拟
    4.5 讨论
    4.6 小结
5 杨柴和沙柳人工林液流特征
    5.1 杨柴和沙柳液流速率变化特征
        5.1.1 日液流速率变化规律
        5.1.2 日液流速率变化比较
        5.1.3 月际液流速率变化比较
    5.2 杨柴和沙柳液流量变化特征
        5.2.1 杨柴植株日液流量动态变化
        5.2.2 沙柳枝条日液流量动态变化
        5.2.3 杨柴植株月液流量变化特征
        5.2.4 沙柳枝条月液流量变化特征
    5.3 讨论
    5.4 小结
6 杨柴和沙柳液流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1 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1.1 日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1.2 月际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1.3 杨柴植株和沙柳枝条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2 杨柴和沙柳液流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2.1 日液流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2.2 杨柴植株和沙柳枝条日液流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3 讨论
    6.4 小结
7 通过Hydrus-1D模型估算杨柴和沙柳人工林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7.1 利用Hydrus-1D模型估算储水量
        7.1.1 杨柴和沙柳人工林蒸发量变化特征
        7.1.2 30cm及以下深度土壤水分渗漏量变化特征
    7.2 植被耗水量估算
    7.3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7.4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模型的建立
        7.4.1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及其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7.4.2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模型的建立
    7.5 讨论
    7.6 小结
8 结论
9 创新点
10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人工绿洲建设对荒漠区植被动态的影响及其防沙树种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助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植被监测的遥感技术研究
        1.2.2 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
        1.2.3 植被分类与群落调查
        1.2.4 荒漠区植被恢复策略研究
2.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地形地貌
        2.1.4 土壤与植被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方法
        2.2.3 技术路线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2.3.1 数据来源
        2.3.2 数据处理
3.植被NDVI时空分析
    3.1 总研究区植被NDVI年际特征及影响因子
        3.1.1 NDVI年际变化情况
        3.1.2 NDVI变化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3.2 绿洲区NDVI年际特征及影响因子
        3.2.1 NDVI年际变化特征
        3.2.2 NDVI变化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3.3 缓冲区植被NDVI年际变化情况
    3.4 人工干扰下植被动态变化
        3.4.1 绿洲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
        3.4.2 缓冲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
    3.5 小结
4.植被类型变化与群落调查
    4.1 研究区遥感影像植被分类结果
    4.2 绿洲区与缓冲区植被分类结果
        4.2.1 绿洲区与缓冲区植被分类结果
        4.2.2 绿洲区与缓冲区植被类型动态变化
    4.3 植被群落本底调查
    4.4 小结
5.人工绿洲防沙树种选择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5.1 树种选择原则及种类确定
        5.1.1 植物物种选择与植被恢复原则
        5.1.2 单因素评价方法原理及其表达
        5.1.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5.1.4 计算得出评价结果
    5.2 不同区域恢复种植模式及建议
        5.2.1 种植流程及要点
        5.2.2 绿洲内种植模式及建议
        5.2.3 绿洲荒漠交错区种植模式及建议
        5.2.4 荒漠区种植模式及建议
    5.3 人工绿洲可持续发展对策
        5.3.1 可持续发展遇到的问题
        5.3.2 可持续发展对策
    5.4 小结
6.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沙地植物适宜性研究进展
        1.2.1 栽种试验阶段
        1.2.2 地理区划阶段
        1.2.3 定量分析阶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3.4 研究方法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空间数据来源与处理
        2.2.2 样本数据调查与处理
3 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群落分类
    3.1 植物群落分类方法
    3.2 植物群落分类结果
4 沙地植物生长适宜性生态环境因子筛选
    4.1 沙地植物影响因子初选
    4.2 生态环境因子筛选方法
        4.2.1 植物适宜性影响因子筛选
        4.2.2 生态环境因子冗余分析
    4.3 生态环境因子筛选结果
5 灌草群落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析
    5.1 灌草群落适宜生长空间分布初选
    5.2 各类植物群落主导生态环境因子提取
    5.3 各类植物群落生态环境因子适宜范围分析
    5.4 各类灌草群落生长适宜性地块精准空间分布
    5.5 浑善达克沙地灌草适宜生长空间分布
    5.6 各类生境灌草群落适宜生长空间分布
    5.7 本章小结
6 乔木种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析
    6.1 乔木种生长适宜性空间分布初选
    6.2 沙地乔木生态环境因子权重确定
        6.2.1 层次分析法定权
        6.2.2 熵权法定权
    6.3 生长适宜性生态环境因子等级划分
    6.4 各乔木种生态环境因子等级划分
    6.5 生长适宜性评价模型的建立与适宜性分级
    6.6 各乔木种生长适宜性地块精准空间分布
    6.7 浑善达克沙地乔木适宜生长空间分布
    6.8 本章小结
7 当前阶段适宜生长植物空间选择
    7.1 当前阶段适宜生长植物空间分布
    7.2 地块植物种生长适宜性空间查询
    7.3 地块植物种生长适宜性空间选择
8 不同演替阶段适宜植物空间布局
    8.1 不同群落演替阶段的植物适宜性
        8.1.1 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演替
        8.1.2 典型草原植物群落演替
        8.1.3 草甸草原植物群落演替
    8.2 沙地演替过程适宜植物种变化
    8.3 演替过程中地块适宜植物种空间选择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清单
致谢

(4)荒漠-绿洲过渡带防护体系构建及其防风阻沙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地沙化及驱动机制
        1.2.2 近地表风沙过程
        1.2.3 绿洲防护体系配置模式
        1.2.4 绿洲防护体系气流活动及蚀积状况
        1.2.5 绿洲防护体系降尘特征
        1.2.6 绿洲防护体系表土沉积物粒度特征
    1.3 科学问题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水文状况
    2.5 土壤和植被
    2.6 社会经济状况
    2.7 防护林建设状况
3 材料和方法
    3.1 防护体系地表风沙流监测
    3.2 防护体系地表蚀积监测
    3.3 防护体系风沙沉降监测
    3.4 防护体系地表沙物质样品采集及测试
    3.5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3.5.1 影像数据来源
        3.5.2 影像数据处理
        3.5.3 荒漠化差值指数构建
        3.5.4 分类精度评价
        3.5.5 沙化土地动态分析
    3.6 风速统计分析
    3.7 防风效能
    3.8 输沙通量模型拟合
    3.9 降尘量的计算
    3.10 沙尘沉降尘源分析
    3.11 地表蚀积量测算
    3.12 土壤粒度参数计算
    3.13 沉积物颗粒累积频率分布间平均距离计算
    3.14 沉积物颗粒敏感粒度组分提取
4 格林滩绿洲沙化动态演变及气候因子分析
    4.1 格林滩绿洲沙化土地分类结果
        4.1.1 格林滩绿洲沙化土地现状
        4.1.2 沙化土地分类结果评价
    4.2 格林滩绿洲沙化土地动态变化
        4.2.1 格林滩绿洲沙化土地时间动态变化
        4.2.2 格林滩绿洲沙化土地空间动态变化
        4.2.3 格林滩绿洲土地沙化程度变化
    4.3 格林滩绿洲土地沙化的气候响应
        4.3.1 气候变化的线性趋势检验
        4.3.2 沙化土地面积与气候突变相关性
    4.4 小结
5 绿洲防护体系构建
    5.1 绿洲防护体系组成
    5.2 沙障固沙带的设置
    5.3 防护断面的设置
    5.4 小结
6 绿洲防护体系近地表风沙流特征
    6.1 绿洲防护体系近地层气流水平分布
    6.2 绿洲防护体系防风效能
        6.2.1 绿洲防护体系对防风效能值的影响
        6.2.2 绿洲防护体系风速廓线特征
        6.2.3 绿洲防护体系下垫面粗糙度特征
    6.3 绿洲防护体系近地表风沙流月际变化
        6.3.1 绿洲防护体系输沙量月际变化
        6.3.2 绿洲防护体系输沙量变化的气候因素响应
        6.3.3 绿洲防护体系输沙量随高度的分布
    6.4 四种风速梯度条件下绿洲防护体系近地表风沙流结构
        6.4.1 四种风速梯度条件下输沙量变化特征
        6.4.2 四种风速梯度条件下输沙量随高度变化特征
    6.5 小结
7 绿洲防护体系近地表蚀积特征
    7.1 绿洲防护体系蚀积月际变化
        7.1.1 绿洲各防护体系蚀积形态特征
        7.1.2 绿洲防护体系地表蚀积量变化
        7.1.3 绿洲防护体系蚀积强度变化
    7.2 绿洲防护体系在不同风速条件下地表蚀积特征
        7.2.1 不同风速条件下地表蚀积形态特征
        7.2.2 不同风速条件下地表蚀积量变化
        7.2.3 不同风速条件下地表蚀积强度变化
    7.3 绿洲防护体系表土沉积物粒度特征
        7.3.1 绿洲防护体系表土沉积物粒度组成
        7.3.2 绿洲防护体系表土沉积物粒度参数
        7.3.3 绿洲防护体系表土沉积物频率分布特征
        7.3.4 防护体系对风蚀颗粒物范围的影响
    7.4 小结
8 绿洲防护体系风沙沉降特征
    8.1 绿洲防护体系风沙沉降量月际变化规律
    8.2 绿洲防护体系风沙沉降气候响应
        8.2.1 气候因素对沙尘沉降量的响应
        8.2.2 气候因素对沙尘沉降的相对贡献率
    8.3 不同风速条件下绿洲防护体系风沙沉降速率变化特征
    8.4 绿洲防护体系沙尘沉降物源分析
        8.4.1 绿洲防护体系沙尘沉降物粒度组成
        8.4.2 绿洲防护体系沙尘沉降物源判断
    8.5 小结
9 讨论与结论
    9.1 讨论
    9.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防护林配置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防护林结构
        1.2.2 风速流场研究方法
        1.2.3 防护林防护效益
    1.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植被
    2.3 气候
    2.4 土壤
3 研究方法
    3.1 防风实验
        3.1.1 实验设备
        3.1.2 实验材料
        3.1.3 风速观测
        3.1.4 分析方法
    3.2 固沙实验
        3.2.1 实验设备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布设
        3.2.4 分析方法
4 不同配置防护林防风效果研究
    4.1 纯林型林带
        4.1.1 风速统计分析及频数分布特征
        4.1.2 林带风速流场分布特征
        4.1.3 防风效能变化特征
    4.2 阔叶乔灌混交型林带
        4.2.1 风速统计分析及频数分布特征
        4.2.2 风速流场分布特征
        4.2.3 防风效能变化特征
    4.3 针阔乔灌混交型林带
        4.3.1 风速统计分析及频数分布特征
        4.3.2 风速流场分布特征
        4.3.3 防风效能变化特征
    4.4 小结
5 不同配置防护林固沙和阻沙效果研究
    5.1 纯林型林带
        5.1.1 土壤输沙量
        5.1.2 土壤风蚀速率
        5.1.3 降尘量
        5.1.4 降尘分布特征
    5.2 乔灌混交型林带
        5.2.1 土壤输沙量
        5.2.2 土壤风蚀速率
        5.2.3 降尘量
        5.2.4 降尘分布特征
    5.3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讨论
    6.2 结论
    6.3 存在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的固碳过程、速率和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人工植被固碳作用的研究进展
        1.2.1 人工植被固碳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2.2 人工固沙植被固碳作用研究
        1.2.3 人工固沙植被固碳影响因素研究
        1.2.4 碳计量方法研究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水文与水资源
        2.1.6 植被
    2.2 研究方法
        2.2.1 野外调查实验
        2.2.2 实时监测实验
        2.2.3 室内实验
        2.2.4 样地碳储量计算方法
        2.2.5 基于CBP碳计量模型的碳效益模拟预测与验证方法
        2.2.6 数据统计与处理
第三章 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梭梭植被碳储量演变过程、规律与影响因素
    3.1 结果与分析
        3.1.1 人工梭梭固沙植被-土壤系统动态变化特征
        3.1.2 人工梭梭固沙植被碳储量演变过程和规律
        3.1.3 风蚀和降尘对人工梭梭固沙植被碳固定的影响
    3.2 讨论
        3.2.1 固沙植被建设对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机制
        3.2.2 固沙植被建设对荒漠草地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的影响机制
        3.2.3 固沙植被建设对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机制
        3.2.4 人工梭梭固沙植被碳储量的影响因素
    3.3 小结
第四章 石羊河流域典型人工固沙植被——梭梭植被的土壤碳通量特征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人工梭梭固沙植被土壤碳通量日变化特征
        4.1.2 人工梭梭固沙植被土壤碳通量均值比较
        4.1.3 人工梭梭固沙植被土壤碳通量的影响因素
    4.2 讨论
        4.2.1 人工梭梭固沙植被土壤碳通量动态变化特征
        4.2.2 人工梭梭固沙植被土壤碳通量的影响因素
        4.2.3 人工梭梭固沙植被土壤碳通量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机制
    4.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CBP的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碳效益研究
    5.1 结果与分析
        5.1.1 基于CBP碳计量工具的石羊河流域人工植被碳效益预测
        5.1.2 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CBP计量碳效益的实测验证
        5.1.3 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碳汇提升策略
    5.2 讨论
        5.2.1 人工固沙植被固碳效益的变化
        5.2.2 人工固沙植被固碳效益的影响因素
        5.2.3 与其他研究中固碳效益的比较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宁夏回族自治区森林立地类型划分及其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森林立地类型研究综述
        1.2.1 国外森林立地类型研究
        1.2.2 国内森林立地类型研究
        1.2.3 宁夏森林立地分类研究现状
    1.3 森林多功能研究综述
        1.3.1 国外森林多功能研究进展
        1.3.2 国内森林多功能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气象
    2.4 土壤水文
    2.5 植被状况
    2.6 社会经济
    2.7 宁夏森林状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立地分类原则
        3.1.2 宁夏地区立地类型划分
        3.1.3 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
        3.1.4 明确不同立地类型应发挥的主导功能及其他功能
    3.2 研究方法
        3.2.1 基础数据库的构建
        3.2.2 技术路线
        3.2.3 立地类型划分方法
        3.2.4 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方法
        3.2.5 不同立地类型生态功能重要性排序方法
4 立地类型划分及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立地类型划分体系
    4.2 立地因子的分级
    4.3 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体系
        4.3.1 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4.3.2 水土保持重要性评价
        4.3.3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
        4.3.4 防风固沙重要性评价
5 宁夏森林立地分类结果
    5.1 贺兰山山地立地区
        5.1.1 贺兰山中高山森林立地组
        5.1.2 贺兰山低山草原立地组
    5.2 宁夏平原立地区
        5.2.1 黄河冲积平原立地组
        5.2.2 缓坡丘陵立地组
        5.2.3 盐碱地滩地立地组
        5.2.4 河滩、湖泊洼地立地组
        5.2.5 清水河川道、扬黄灌区立地组
    5.3 中部丘陵风沙立地区
        5.3.1 台地立地组
        5.3.2 山地立地组
        5.3.3 罗山立地组
        5.3.4 毛乌素沙地南缘流动半流动沙地立地组
        5.3.5 腾格里沙漠南缘流动沙地立地组
    5.4 南部黄土丘陵立地区
        5.4.1 黄土丘陵山地立地组
        5.4.2 清水河上游黄土丘陵河谷川道立地组
        5.4.3 茹河蒲河周边黄土丘陵河谷川道立地组
        5.4.4 葫芦河周边黄土丘陵河谷川道立地组
    5.5 六盘山土石山立地区
        5.5.1 六盘山中高山森林立地组
        5.5.2 六盘山低山草原立地组
6 林地多功能性评价
    6.1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
    6.2 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
    6.3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重要性评价
    6.4 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评价
7 基于林地多功能的立地类型管理
    7.1 每种立地类型所发挥的多功能重要性排序
    7.2 不同立地类型的林业发展规划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A 宁夏立地类型划分统计表
附表B 立地类型面积统计表
附表C 不同立地类型多功能重要性排序表
附图A 宁夏立地区
附图B 宁夏立地组
附图C 宁夏立地类型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8)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策略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晋北明长城体系及其沿线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与现状情况
        1.1.2. 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对长城现状改善的意义
        1.1.3. GIS技术在生态环境评价、植树造林等领域的广泛利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释义及理论实践研究
    2.1. 相关概念释义
        2.1.1. 晋北明长城—研究范围
        2.1.2. 遗产廊道
        2.1.3. 风景林
        2.1.4. 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2.2.2. 风景林营建理论
    2.3. 国内外实践研究
        2.3.1. 遗产廊道研究概况
        2.3.2. 风景林研究概况
        2.3.3. 总结
3.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策略探讨
    3.1. 影响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的基本要素
        3.1.1. 自然地理要素
        3.1.2. 人工环境要素
        3.1.3. 社会环境要素
    3.2.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原则
        3.2.1. 系统优化原则
        3.2.2. 植物造景原则
        3.2.3. 凸显地域特色原则
        3.2.4. 生态位原则
    3.3.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策略
        3.3.1. 风貌保护策略
        3.3.2. 生态修护策略
        3.3.3. 景观营造策略
        3.3.4. 经济振兴策略
4.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
    4.1.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的目标
        4.1.1. 保证长城及沿线遗产资源保护的原真性、完整性及高效性
        4.1.2. 维护长城沿线生态系统的安全与稳定
        4.1.3. 确保文化遗产与风景林的景观视觉质量
        4.1.4. 保障长城沿线城镇经济效益的提升
    4.2.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的意义
    4.3.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的方法
        4.3.1. 遗产保护角度-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评价与分析
        4.3.2. 生态修复角度-林地适宜性评价
        4.3.3. 景观视觉角度-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与可视域分析方法
        4.3.4. 经济发展角度-经济林范围选择
    4.4.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的流程
        4.4.1. 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的思路
        4.4.2. 控制风景林营造范围
        4.4.3. 界定风景林重点景区位置及范围
5.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规划设计研究
    5.1.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风貌控制
        5.1.1. 整体风貌控制
        5.1.2. 分区风貌控制
    5.2.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树种选择
        5.2.1. 树种选择的原则
        5.2.2. 树种选择的步骤
    5.3.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植物群落构建
        5.3.1. 植物群落设计的原则
        5.3.2. 植物群落营造模式选择
        5.3.3. 植物群落种植密度设计
        5.3.4. 植物群落种植点配置
        5.3.5. 植物群落营造模式表达方法
    5.4. 基于立地类型的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细班规划
        5.4.1. 一般区域风景林细班规划
        5.4.2. 重点景区细班规划
        5.4.3. 公路绿廊细班规划
6. 实例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为例
    6.1. 研究区概况
        6.1.1. 项目背景
        6.1.2. 区域位置
    6.2. 大同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控制与界定
        6.2.1. 大同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控制
        6.2.2. 大同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景区界定
    6.3. 大同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规划设计
        6.3.1. 风景林风貌控制
        6.3.2. 风景林树种选择
        6.3.3. 一般区域的植被群落与细班规划
        6.3.4. 重点景区的植被群落与细班规划
        6.3.5. 公路绿廊的植被群落与细班规划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河西走廊典型地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植物措施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立地条件研究
        1.2.2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研究
        1.2.3 植物恢复研究现状
        1.2.4 植物措施配置研究现状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范围
    2.2 气候水文
    2.3 地质地貌
    2.4 土壤植被
    2.5 水土保持区划
    2.6 典型地区概况
    2.7 生产建设项目概况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水土保持植物调查
        3.1.2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评价
        3.1.3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配置设计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调查
        3.2.2 案例分析
        3.2.3 数据处理
    3.3 技术路线图
4 水土保持植物调查
    4.1 水土保持植物名录
    4.2 植物选取原则
        4.2.1 适地适树原则
        4.2.2 生态学原则
        4.2.3 景观优化原则
    4.3 适生水土保持植物
        4.3.1 武威市适生水土保持植物
        4.3.2 张掖市适生水土保持植物
        4.3.3 酒泉市适生水土保持植物
5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评价
    5.1 植物措施配置分析
    5.2 植物成活率评价分析
    5.3 实际案例评价分析
6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配置设计
    6.1 市政工程
        6.1.1 园区植物措施配置
        6.1.2 扰动区植物措施配置
    6.2 电力项目
        6.2.1 管理区植物措施配置
        6.2.2 光伏区植物措施配置
    6.3 道路工程
        6.3.1 城市道路植物措施配置
        6.3.2 外围公路植物措施配置
        6.3.3 道路边坡植物措施配置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河西走廊典型地区水土保持植物名录
附表2 河西走廊植物措施配置设计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10)哈密地区特色野生木本植物种质资源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区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研究内容
    2.3 木本植物资源价值评估方法
第3章 哈密地区特色野生木本植物种质资源商业价值评估
    3.1 待评价树种的确定
    3.2 评估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哈密地区特色野生木本植物种质资源公益价值评估
    4.1 待评价树种的确定
    4.2 评估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哈密地区特色野生木本植物种质资源科学价值评估
    5.1 待评价树种的确定
    5.2 评估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哈密地区特色野生木本植物名录
    附录2 哈密地区特色野生木本药用植物名录
    附录3 哈密地区特色野生木本油料植物名录
    附录4 哈密地区特色野生木本饲用植物名录
    附录5 哈密地区特色野生木本鞣料植物名录
    附录6 哈密地区特色野生木本纤维植物名录
    附录7 哈密地区特色野生木本植物的抗寒性、抗旱性分级
    附录8 哈密地区特色野生木本植物的耐盐碱、抗病虫害性分级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固沙水土保持树种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毛乌素沙地杨柴和沙柳的蒸腾耗水特征及人工林地植被承载力[D]. 洪光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人工绿洲建设对荒漠区植被动态的影响及其防沙树种选择[D]. 车晓旭.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布研究[D]. 薛頔.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荒漠-绿洲过渡带防护体系构建及其防风阻沙效益研究[D]. 解云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5]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防护林配置模拟研究[D]. 厉静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6]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植被的固碳过程、速率和效益研究[D]. 王新友. 兰州大学, 2020(10)
  • [7]宁夏回族自治区森林立地类型划分及其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D]. 赵吉麟.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8]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策略与方法研究[D]. 税嘉陵.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9]河西走廊典型地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植物措施配置研究[D]. 印家齐.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10]哈密地区特色野生木本植物种质资源价值评估[D]. 冯琳.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引进固沙水土保持树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