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医保市场打响竞争第一枪

黑龙江医保市场打响竞争第一枪

一、黑龙江医保市场 打响竞争第一枪(论文文献综述)

陈百军,杜川[1](2020)在《浅谈新时期价格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市场监督管理机制的改建和完善,其中的价格监督管理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也随之逐步理顺、规范和得到发展。从省、地市局到市(县)局、分局以及基层所,基本建立起了完备、顺畅的运行体系,并逐步形成了职能清晰、机制完备、责任明确、监管得力的崭新局面。但目前在价格监督管理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方面,与适应新时期发展水平和形势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提升的空间。

吴静薇[2](2020)在《农村低收入群体收支情况及致贫风险来源研究 ——以湖北省五个县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具有悠久的农耕文化,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民占全国人口 70%左右,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始终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中之重。解决好三农问题就能最大程度的解决好中国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解决三农的主体—农民问题。而农民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幅度低,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处于社会的最底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最关键的一招是要想方设法提高全民收入,特别是要千方百计让低收入群体摆脱贫困。目前,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低收入人群,而这些低收入群体又大多数集中在农村,因此切实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既是实现共同富裕之路上的一个突出的问题,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圆满完成,新时代精准扶贫的要求也随之变化,湖北省于2019年实现92.5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底的2.4%降至2019年底的0.14%,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同时由于存在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民群众的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越拉越大,低收入群众增收致富的呼声也随之日益强烈和迫切。因此,积极落实全面小康社会决策部署,以持续帮扶农村低收入群体致富增收就成为新时代精准扶贫的“升级版”。本文通过查阅整理文献资料和实际资料,运用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等基本理论,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直接调查研究和查阅年鉴资料的方法,按区域和群体对湖北省五个县市的低收入农户收支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地理因素是各地区间收入存在差距的重要原因,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结构与当地资源禀赋情况息息相关,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对减少农民收入差距有显着作用。劳动力情况及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是建档立卡户与非建档立卡户间收入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针对因教育医疗等支出费用过高导致农户收支失衡的问题提出适当向高中阶段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对策。

林艳艳[3](2020)在《安溪县政府会计人员胜任力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全球经济波动,很多国家的政府会计受到了强烈冲击,他们不约而同地改变核算机制,进行了权责发生制改革。我国也不例外,这一做法对我国政府会计从业人员的理论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政府会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与改革预期的效果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进行权责发生制改革后,政府会计人才的队伍建设和后续培训将任重道远。本文在政府会计进行权责发生制改革背景下,以胜任力理论为理论研究基础,将安溪县政府会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该群体所需具备的技能和素质,并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研究相应的胜任力指标,构建胜任力模式,借此分析目前县级政府会计人员胜任力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对县级政府会计人员的胜任力的提升有所启发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柯皓月[4](2020)在《党的共同富裕思想在新时代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拂去历史封尘,泱泱中华五千载日月星辉,从“天下为公”到“小康社会”,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建党近一百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减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大发展,经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实现共同富裕不断夯实基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我们即将迎来向共同富裕稳步迈进的时期。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给我国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难题。研究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在新时代的实践探索,总结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进而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形成科学性和规律性的认识,增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对我们继往开来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全文由绪论和正文两部分组成,绪论梳理了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研究方法。正文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主要围绕共同富裕相关理论问题展开。一是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渊源,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二是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提出与发展,从建国初期至党的十八大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思想的不断发展进行纵向概述,梳理这一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在新时代实践的现实逻辑。一是基于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分析了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顶层战略、根本导向和光明前景;二是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为导向,分析了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所面临的全新挑战,主要从社会主要矛盾的需求侧、供给侧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后对基本国情的判断三个方面展开;三是从国家总体战略布局的视角出发,讲清“四个全面”与新时代共同富裕实践的关系。第三部分重点论述了十八大以来共同富裕的实践内容。立足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实情,将这一时期共同富裕的实践归纳为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统筹区域协调、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推进脱贫攻坚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五大方面的积极探索,取得了经济发展水平再上台阶、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成效显着、脱贫攻坚落地见效和精神富裕走进新局面的显着成就,其中着重梳理了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推进。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实践的重大意义及经验启示。总结共同富裕在新时代的实践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对世界减贫事业的重大贡献,为世界其他国家在推进减贫事业提供了精准式与开发式扶贫新方式和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坚持凝聚和强化社会合力、坚持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并举的中国经验,以此推动全人类的减贫与发展。

邓玮珏[5](2019)在《生育意愿提升的政策支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是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不断调整,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人口红利迅速减弱,养老抚幼功能明显弱化,陷入“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困境,极大地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进一步释放生育潜力,提升生育率水平,国家的生育政策已经从严格的计划生育调整为“单独二孩”再到“全面放开二孩”,目前全面二孩政策已经实施三年多,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各种复杂的影响因素导致了出生人口数和出生率仍然远远低于预期,民众的生育意愿普遍表现低迷。基于这样的现状,本文先从长沙市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出发,首先调查了受访育龄群体的生育意愿,得出在不考虑经济、政策等外界条件下,有71%的受访妇女觉得生育2个孩子最为理想,但如果综合考虑外在因素,想生育2个孩子的育龄妇女比例降至了52%。可见大多数人都想生育2个子女,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一些人的生育意愿被压抑了。这些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可以分为个人状况、孩子养育成本、孩子照料问题、工作发展、公共服务和其他等多个方面。育龄妇女对于这些因素的担忧折射出当前与生育意愿有关的政策支持力度远远不够,主要体现在:经济扶持政策普遍缺乏、生育保险制度保障力度不足、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高、育龄妇女就业权益保障乏力、学前教育政策支持力度有限、0-3岁儿童公共托育服务缺失等方面。本文还总结借鉴了国外鼓励生育的相关政策,认为我国要有效解决育龄夫妇“不想生、不敢生”的问题,必须从系统着眼,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因此,建议从完善育儿福利保障的支持政策、完善生育保险保障的支持政策、完善儿童医疗服务的支持政策、完善女性平等就业的支持政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支持政策、完善儿童社会照料的支持政策等多个方面来推进。

于艳娣[6](2019)在《2019金融科技产业的新冲击与机遇》文中研究说明新金融时代下的市场机会。金融从来离不开科技,科技赋能一直是金融行业突破传统、升级创新的利器。2019年以来,伴随总体发展回归理性和内核策源深度创新,科技正逐步从底层基础设施上升至前台金融解决方案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科技加速推动金融业务精品化、场景化、智能化,日益成为产业生命线支点。

张小庆[7](2019)在《美国亚太地区“离岸平衡”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拥有最强的经济及军事力量。克林顿时期无限制的扩张战略让美国成为“世界警察”,打着民主、人权的大旗四处“救火”。小布什总统时期初现国家大战略调整端倪,便被震惊世界的“9·11”事件打乱战略调整步骤,美国陷入中东战争漩涡,其国家大战略也不得不屈服于军事优先的安排,无暇顾及亚太地区的重要战略利益。奥巴马时期美国政府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从中东撤军的同时将美国全球军事部署作出重大调整,将60%的军事力量部署在亚太地区。特朗普上任之后,高调提出“印太战略”实则与“亚太再平衡战略”同源一体。不同总统在任期间对待大战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学术界对此也有很多争论。一般来说,国家大战略的战略取向及调整受到国际设定、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战略文化以及国内政治过程等不同侧面的影响。冷战后关于大战略的辩论中,离岸平衡战略处于讨论的边缘地位,直到“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提出该战略才得到学界和政界的关注。当前特朗普单边主义政策大行其道,美国离岸平衡战略也呈现出与以往理论不同的现实战略演化形态。从古老的地缘政治学出发,离岸平衡战略设计基于传统的海权与陆权间平衡与控制的权力结构并结合边缘地带理论,认为在这类权力结构中陆海复合权力国家会在地缘竞争中占有最优势的地位。离岸平衡战略理论从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原点出发,认为结构因素如无政府状态和权力分配等是解释国际政治最关键的要素,在无政府状态下,霸权体系实际上具有等级特征。处于绝对霸权地位的国家实际上一直处于“高处不胜寒”的状态,安全竞争引发的潜在崛起国家和现有霸权国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所以为了避免冲突直接波及到美国本土,美国可以与潜在崛起的欧亚大陆强国保持一定战略距离,后撤军事力量,推卸平衡责任给地区其他大国,在关键时刻美国可以使用决定性介入的武力手段,彻底夺回地区平衡结构,维持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但随着国际关系的自然演进,离岸平衡战略理论也凸显出理论解释力不足,对现实状况缺乏考量等情况,包括:该理论认为减少海外驻军就会削减国防成本、在战略对手行为的判断上单一的认为对手一定会挑战美国霸权、缺乏对避免“热战”、管理冲突的重视等,此外在理论建构方面也仅停留在演绎推理,缺少理论模型指导战略实践过程。本文通过对奥巴马两届任期完整的战略实施过程,尝试提出的离岸平衡战略演化的三大理论模型,依次从国家、地区和体系层次考察了“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过程,并且通过聚焦美国战略调整之下的南海局势,透视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执行过程,评估战略效果,分析战略负面效应,探讨中国的战略应对。奥巴马时期美国在亚太利用军事、经济、价值观外交等手段试图打造包围中国的“同盟+伙伴关系”的以海制陆包围圈,其防范围堵中国的尝试总体来看是成功的。中国通过自身的实力和经济吸引力,不断化解美国与盟友的包围圈,尤其是通过“一带一路”的倡议对美国的经济战略调整形成相应的战略反制。“亚太再平衡”战略充分体现“离岸平衡”战略的思想,又为理论发展出新的内涵。在实践步骤中,亚太再平衡战略有着强烈的美国实力背书以及全天候参与的意味,这种变化源于美国对中国的现实行为、战略意图的认知与传统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假设前提不符。因此,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的再平衡战略实践中底线成为不能爆发“热冲突”,更不能升级成为“热战争”。“修昔底德陷阱”是有可能避免的,中美之间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利益交汇点压缩了冲突空间,当前中美贸易战的紧张局势体现了特朗普政府要将离岸平衡战略贯彻到底的单边思维,中国不仅需要在在战术上管控两国对冲行为,增信释疑的同时加强互利共赢,更需要在战略上提出与之匹敌战略反制。

周倩[8](2019)在《上栗县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镇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镇对土地的需求量加大,大量的征拆征地拆迁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在征地拆迁补偿安置过程中,因利益诉求不一,导致征拆矛盾频发,而被征地拆迁对象作为征地拆迁补偿安置中弱势一方,利益受损。因此积极妥善的处理好征地拆迁补偿安置问题,协调各方利益,并有效的提高征拆对象的福利水平,对维护地方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的基本情况、补偿标准和方式、征拆程序等方面,分析上栗县现行征地拆迁安置补偿中存在的补偿安置标准偏低、方式不科学、程序不到位、综合保障不完善等问题,对被征拆对象福利水平下降,征拆难度加大等问题进行详细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对被征地拆迁对象前后的福利水平进行调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被征地拆对象征地拆迁前后的福利水平进行量化分析,根据量化分析结论,结合上栗县实际情况,对上栗县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1)提高征地拆迁经济补偿;(2)建立综合保障体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3)增强人力资本,增加经济收入;(4)建立失地农民心理调适机制;(5)推广房票补偿安置政策

郑鹏飞[9](2019)在《基于“点—轴系统”的城市空间扩展模式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国内各大城市正同时经历着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张和城市结构形态的巨变,努力成为各种“中心”、“枢纽”、乃至“国际化大都市”已成为各城市明确提出的发展目标,随之而来的是土地资源供应日益紧张、公共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从省域整体的角度来看,还存在资源向省内个别城市过度集中、边缘地区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选择合理的省域经济布局方式,既能促进省域中心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又能在全省范围内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已经显得尤为紧迫,这同时也是各地政府和学术界非常关注的问题。城市空间扩展是城市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区域实体,城市自身同时受到向内集聚力和向外扩散力的双重作用,在扩展过程中也会同时表现出规模的扩大和内部结构的调整。各领域学者都曾经或正致力于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分析其动力机制、总结一般规律、并提出众多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城市空间扩展方案,这都为我们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打下了基础;“点—轴系统”理论是由我国着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院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来的一种经济空间结构理论,该理论主张通过构建“点—轴”结构来推动区域经济高效、快速发展。经过学术界三十多年来的共同努力,该理论已经日臻完善并形成体系,被广泛应用于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在城市空间扩展理论和“点—轴系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发展形势和治理体制,本文提出“跨城区”城市空间扩展模式。该模式将省域中心城市的空间扩展与省域经济发展的全局相结合,旨在通过合理构建“点—轴”结构,为应对省域经济增速放缓、区域发展失衡、城市无序扩张等问题提供应对方案。本文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详细阐述了“跨城区”城市空间扩展模式的理论基础、空间形式、选址依据、设立流程、建设原则,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本文还搜集年鉴数据,对“跨城区”城市空间扩展模式的作用机制和适用条件进行了论证。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跨城区”模式可以显着拉动“跨城区”当地经济发展本文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证明,“跨城区”的设立可以显着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生产要素投入存在边际报酬递减效应,因此,当新增生产要素从资源密集的省域中心城市转移到资源稀缺的“跨城区”时,会带来更高的产出;第二,省域中心城市享有全省最具竞争力的优惠政策体系和资源配置倾斜,“跨城区”设立之后,当地能立即享受到同等的优惠政策和资源倾斜,从而大幅提升经济竞争力;第三,由于“跨城区”与中心城市的产业状况存在结构性差异,在产业梯度的作用下,“跨城区”可以定向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2)“跨城区”模式可以促进省域中心城市发展“跨城区”的设立对省域中心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跨城区”相对充足、廉价的土地资源可以有效缓解中心城市因为过度拥挤而带来的各项问题;第二,与东部地区发达城市相比,很多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尽管经济体量庞大,但产业结构明显落后,且受制于已有的产业格局难以迅速转型升级,“跨城区”设立以后,低附加值产业在产业梯度的作用下会定向纾解到“跨城区”,从而腾出空间和资源,促进其自身的产业转型升级。(3)“跨城区”模式可以拉动省域经济发展由于“跨城区”的选址严格参照“点—轴系统”理论,“跨城区”设立以后,它与中心城市之间的交通干线会逐步发展为经济发展“轴”,与中心城市一起形成“点—轴”结构,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除此之外,在承接产业的带动下,“跨城区”能吸引周边农村人口就近就业,因而“跨城区”模式符合当前国家大力推行的新型城镇化战略。(4)享有特殊行政级别的城市拥有更高的生产效率本文选取全国287个城市的数据,构建模型对生产效率与城市行政级别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享有特殊行政级别的城市(直辖市、副省级城市、普通省会城市)拥有更高的生产效率。主要由两点原因构成:第一,在我国现行的治理体制下,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享有越多的资源保障;第二,行政级别高的城市能出台更多的税费减免政策,从各方面降低辖区企业的生产成本。值得注意的是,这既是造成区域范围“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重要原因,也是“跨城区”模式得以取得效果的重要理论依据。(5)“TOPSIS—熵值法”首位度较高的城市适宜使用“跨城区”模式为了对“跨城区”模式的适用条件进行研究,本文在结合现有城市首位度计算方法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TOPSIS—熵值法”首位度计算方案,并将中西部十个省会城市进行横向比较。结果发现,成都、合肥、武汉、长沙等城市在各自省内拥有的优势相对较大,适宜进行“跨城区”模式的可行性研究;石家庄、南昌等城市所在省份发展相对均衡,暂无必要考虑“跨城区”模式。

栾旭彬[10](2019)在《项目制资源入村对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影响 ——基于罗村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后税费时代的资源下乡为理解国家与农民关系提供了新契机。本文基于嵌入性的视角,以田野点罗村低保和精准扶贫项目制资源入村的三个阶段入手,旨在回答“农民如何认识、应对和吸收项目制资源”和“项目制资源入村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产生的影响”这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名额筛选阶段,村干部的运筹逻辑强化了低保信息的保密性,引起普通村民“跑路”行为出现,也将名额识别中其他村民的不满情绪或隐或显的发泄给勤于“跑路”的对象身上。另外,受上级正式与非正式指令、低保名额筛选经验的影响,村干部的绩效逻辑将符合条件和“好说话”的贫困户识别出来,普通村民依赖两种不同的认识逻辑将外来资源尽收囊中。资源分配阶段,虽然规范化程序对村干部的信息控制构成挑战,其转换逻辑的运用仍然让外围成员‘说不上话’,但公共空间‘场’的存在让普通村民监督成为可能。同时,信息扩散滋生了村民争取逻辑发挥作用,乡、村两级干部使用多种策略旨在维稳,却引发‘闹腾’行为扩大,新的“名额平分保”出现。资源吸收阶段,多重主体之间的情景建构重塑了资源吸收路径的合法性,低保资源吸收呈现“泛福利化”特征,精准扶贫专项资源的吸收出现“福利转移”。从制度、权力和结构因素统筹探讨项目制资源入村的过程,本文发现,项目制资源入村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产生了两方面影响:1.国家视野中,项目制资源入村是国家角色转变的重要节点,实现了“汲取”向“给予”的转变,进一步突出国家与农民政治关系的经济化趋势,以有限资源在乡村社会的输入强化了国家力量;2.农民视野中,由于以村干部为主体的农民政治精英和普通大众对于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理解不同,项目制资源入村造成了农民群体的分化。国家赋予农民政治精英的权力,使其形成担任国家化身的幻想,而不与普通村民为伍;普通村民的观念中,项目制入村资源代表国家意志,而农民政治精英是其获取国家福利的阻碍因素。

二、黑龙江医保市场 打响竞争第一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医保市场 打响竞争第一枪(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新时期价格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价格监督管理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一)部门依法行政,职权清晰
    (二)职责法定,派驻授权
        1. 市(县)局价格监督管理科或股(简称:价监科或股)主要行使执法职责是:
        2.
        3.
    (三)履职尽责,成效显着
    (四)注重发现新问题
二、加强价格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
    (一)提升价格监管工作站位
    (二)提升职能优势
    (三)提升监管能力体系建设
    (四)提升对明码标价的认知程度
    (五)提升价格监管的履职尽责水平

(2)农村低收入群体收支情况及致贫风险来源研究 ——以湖北省五个县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利于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高效衔接
        1.2.2 有利于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
        1.2.3 有利于低收入群体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提高其收入及生活水平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6 相关研究综述
        1.6.1 国外相关研究
        1.6.2 相关文献综述
    1.7 相关概念界定
        1.7.1 贫困的标准
        1.7.2 农村的低收入群体
2. 湖北省及调研地区概况
    2.1 调研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
    2.2 调研地区贫困建档立卡概况
    2.3 调研地区农户收支失衡情况
3. 湖北省各区域农村低收入群体收支情况
    3.1 收入
        3.1.1 家庭经营性收入
        3.1.2 务工、工资性收入
        3.1.3 财产性收入
        3.1.4 转移性收入
        3.1.5 调研地区各县各项收入占比
    3.2 支出
4 湖北省各类农村低收入群体收支情况
    4.1 收入
        4.1.1 家庭经营性收入
        4.1.2 务工、工资性收入
        4.1.3 财产性收入
        4.1.4 转移性收入
        4.1.5 两类属性农户各项收入占比
    4.2 支出
        4.2.1 建档立卡户支出情况
        4.2.2 非建档立卡户支出情况
5. 湖北省低收入群体的致贫(返贫)风险来源研究
    5.1 受地理位置因素影响,各地区间收入水平存在差异
    5.2 建档立卡户防范致贫风险能力较弱
    5.3 低收入群体收入结构单一,收入来源不稳定性较高
    5.4 湖北省人情往来之风盛行,人情往来开支较大
    5.5 教育医疗支出占比较大极易导致农户收支失衡,存在致贫返贫风险
6. 对策及建议
    6.1 多途径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
        6.1.1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6.1.2 健全技术培训体系,扩大低收入群体就业渠道
        6.1.3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健全土地股份合作流转制度
        6.1.4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农民自生发展力
    6.2 多方位减少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支出
        6.2.1 适度向高中阶段延长义务教育期限
        6.2.2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合理调整新农合缴纳费用
        6.2.3 加强乡风文明治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民俗观
参考文献
致谢

(3)安溪县政府会计人员胜任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技术路线和论文创新之处
        一、研究技术路线
        二、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县级政府会计人员
        二、胜任力
        三、政府会计人员胜任力
    第二节 胜任力理论
        一、胜任力经典模型
        二、公务员群体的胜任力研究成果
        三、会计人员的胜任力研究成果
第三章 安溪县政府会计人员胜任力模型建构
    第一节 安溪县政府会计人员胜任力要素的确认
        一、基于实际工作内容的胜任力要素选择
        二、基于文献分析法的胜任力要素提取
        三、基于行为事件访谈法的胜任力要素提取
    第二节 安溪县政府会计人员胜任力模型的建立
        一、问卷调查前期工作
        二、问卷的数据统计
    第三节 安溪县政府会计人员胜任力模型
        一、胜任力模型的基本情况
        二、胜任力模型的补充情况
第四章 安溪县政府会计人员胜任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安溪县政府会计人员胜任力的总体情况
    第二节 不同类型政府会计人员胜任力的水平比较
    第三节 与省级、国家级政府会计人员胜任力的水平比较
    第四节 政府会计人员胜任力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基础能力短板明显
        二、专业能力参差不齐
        三、专业素养因人而异
        四、风险管理能力有所欠缺
        五、法律道德素质不可忽视
        六、创新管理能力薄弱
    第五节 安溪县政府会计人员胜任力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制度因素
        二、改革因素
        三、责任因素
        四、个人因素
第五章 提升安溪县政府会计人员胜任力建议
    第一节 安溪县政府会计人员的选拔与录用环节改进建议
        一、岗位职责细化需明确
        二、考试内容需贴近岗位专业
        三、录用监督需优化
    第二节 安溪县政府会计人员的培训环节改进建议
        一、常规式培训
        二、针对性培训
        三、培训后评估
    第三节 安溪县政府会计人员的培养激励环节改进建议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安溪县政府会计人员胜任能力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

(4)党的共同富裕思想在新时代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重难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重难点
        1.3.3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党的共同富裕思想相关理论阐释
    2.1 党的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渊源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
        2.1.2 列宁的共同富裕思想
        2.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
    2.2 党的共同富裕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2.2.1 建国初期毛泽东首提共同富裕
        2.2.2 改革开放至十八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的不断发展
第3章 党的共同富裕思想在新时代实践的现实逻辑
    3.1 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开启共同富裕新征程
        3.1.1 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安排
        3.1.2 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导向
        3.1.3 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光明前景
    3.2 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迎来共同富裕新挑战
        3.2.1 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对基本国情的判断
        3.2.2 注重改善社会主要矛盾的需求侧问题
        3.2.3 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供给侧问题
    3.3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托举共同富裕新局面
        3.3.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迈向共同富裕的全新起点
        3.3.2 全面深化改革是迈向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
        3.3.3 全面依法治国是迈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
        3.3.4 全面从严治党是迈向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
第4章 党的共同富裕思想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
    4.1 经济发展水平再上台阶
        4.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
        4.1.2 创新驱动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
    4.2 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
        4.2.1 地区协调发展格局塑成
        4.2.2 城乡协调发展稳步推进
    4.3 收入分配改革成效显着
        4.3.1 初次分配领域改革再深化
        4.3.2 再分配领域改革组合出击
    4.4 脱贫攻坚工作落地见效
        4.4.1 大力提升贫困治理能力
        4.4.2 全面落实精准帮扶举措
        4.4.3 重点支持深度贫困地区
        4.4.4 强化精准脱贫支撑保障
    4.5 精神富裕走进新局面
        4.5.1 提升国民文明素质
        4.5.2 丰富文化产品服务
        4.5.3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第5章 党的共同富裕思想在新时代实践的重要意义及经验启示
    5.1 党的共同富裕思想在新时代实践的重要意义
        5.1.1 夯实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基础
        5.1.2 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
        5.1.3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5.1.4 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力
    5.2 党的共同富裕思想在新时代实践的经验启示
        5.2.1 坚持“精准”与“开发”治贫方式
        5.2.2 坚持依靠群众自力更生
        5.2.3 坚持强化全社会合力
        5.2.4 坚持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并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生育意愿提升的政策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及定义
        2.1.1 生育意愿
        2.1.2 生育率
        2.1.3 政策支持
    2.2 生育意愿支持政策的内容
    2.3 理论依据
        2.3.1 孩子数量质量替代理论
        2.3.2 工作家庭角色冲突理论
        2.3.3 公共政策相关理论
第3章 长沙市生育意愿调查与分析
    3.1 长沙市基本情况
        3.1.1 经济发展情况
        3.1.2 人口发展情况
        3.1.3 居民人均收入及消费情况
    3.2 问卷设计与调查
        3.2.1 样本年龄
        3.2.2 样本婚育状况
        3.2.3 样本从事职业
        3.2.4 样本学历层次
        3.2.5 样本平均月收入
        3.2.6 样本家庭平均月收入
    3.3 生育意愿分析
    3.4 影响生育意愿的原因分析
        3.4.1 个人因素
        3.4.2 孩子养育成本
        3.4.3 孩子照料
        3.4.4 工作发展
        3.4.5 公共服务因素
第4章 影响生育意愿的政策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4.1 影响生育意愿的政策存在的不足
        4.1.1 经济扶持政策普遍缺乏
        4.1.2 生育保险制度保障力度不足
        4.1.3 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高
        4.1.4 育龄妇女就业权益保障乏力
        4.1.5 学前教育政策支持力度有限
        4.1.6 0-3 岁儿童公共托育服务缺失
    4.2 生育意愿的政策支持不足的原因
        4.2.1 政策制定的不合理
        4.2.2 政策环境的制约
        4.2.3 政策支持的财力资源投入不充足
        4.2.4 政策执行力不高
第5章 国外鼓励生育的政策
    5.1 强化经济支持
    5.2 提供早期教育和养护
    5.3 缓解工作家庭冲突
    5.4 保障女性平等就业
第6章 加大对提升生育意愿政策支持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育儿福利保障的支持政策
        6.1.1 修订计划生育奖励扶持政策
        6.1.2 探索形式多样的育儿津补贴
        6.1.3 制定与生育有关的税收制度
    6.2 完善生育保险保障的支持政策
        6.2.1 健全两险合并后的法律法规
        6.2.2 制定科学的缴费比例及报销额度
        6.2.3 提供多样的现代生育休假形式
    6.3 完善儿童医疗服务的支持政策
        6.3.1 改进少儿医保制度设计,提升医疗保障水平
        6.3.2 优化儿童医疗资源配置,强化地区工作协同
        6.3.3 加大儿科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儿科医师待遇
    6.4 完善女性平等就业的支持政策
        6.4.1 强化立法保障,筑牢女性平等就业的制度防线
        6.4.2 畅通维权渠道,搭建女性平等就业的维权体系
        6.4.3 降低用工成本,营造女性不受歧视的就业环境
        6.4.4 提高职业素质,提升女性就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6.5 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支持政策
        6.5.1 加快学前教育的立法进程
        6.5.2 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
        6.5.3 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督管理
    6.6 完善婴幼儿社会照料的支持政策
        6.6.1 加快托育服务立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6.6.2 拓宽资源挖掘渠道,搭建社会照顾体系
        6.6.3 加强从业人员管理,确保婴幼儿托育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致谢

(6)2019金融科技产业的新冲击与机遇(论文提纲范文)

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概述
    一、金融科技产业特征
        ·金融科技的内涵与范畴
        ·金融科技行业发展历程
        ·金融科技发展的新特征
    二、金融科技产业投融资分析
        ·整体概况
        ·上市企业
        ·独角兽企业
        ·地域布局
        ·融资轮次分布
        ·细分领域融资事件
        ·融资金额分布
    三、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政策环境因素
        ·经济与社会环境因素
    四、金融科技出海
        ·金融科技出海的原因
        ·金融科技出海主要产品
        ·金融科技出海趋势
        ·金融科技领域创业企业画像
金融科技产业趋势展望
    一、金融科技产业趋势判断
        ·5G及智能互联将为金融科技产业带来新冲击及机遇
        ·顶层规划与监管升级,推进“监管沙盒”构筑金融安全壁垒
        ·由金融服务向科技赋能转型
        ·进一步服务于实体经济
    二、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策略建议
        ·服务模式兼顾2C与2B
        ·新金融时代下的下沉市场机会

(7)美国亚太地区“离岸平衡”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大战略的历史研究
        (二)离岸平衡战略的研究现状
        (三)亚太再平衡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 论文创新和难点
    五、研究结构
第一章 美国大战略制定与调整的驱动力
    第一节 美国大战略的国际设定
        一、理论层面:无政府状态
        二、美国领导下的国际制度现状
        三、威胁感知
    第二节 美国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
        一、国家实力
        二、国家利益
    第三节 美国的战略文化、结构、影响因素
        一、美国国内战略文化
        二、美国国家战略结构分析
        三、美国大战略国内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离岸平衡战略的理论逻辑
    第一节 离岸平衡战略理论起点
        一、逻辑起点——地缘政治理论
        二、结构起点:从海权-陆权分离视角到陆海权力复合体
        三、均势、霸权与自由霸权国
        四、美国地缘战略目标
    第二节 离岸平衡战略理论假设
    第三节 离岸平衡战略理想化模型
        一、战略对手和战略指向
        二、战略模型
        三、战略效应
        四、理论局限
    第四节 离岸平衡战略的比较研究
        一、横向比较:离岸平衡战略与其他战略
        二、离岸平衡战略与“离岸平衡手”的纵向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1世纪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离岸平衡战略
    第一节 小布什总统时期美国在亚太地区战略布局呈现离岸平衡趋势
        一、战略调整的四大驱动力
        二、军事调整呈现保守离岸防范的倾向
        三、经济参与夹杂反恐议题
    第二节 奥巴马时期亚太再平衡的战略驱动力
        一、国际设定的改变
        二、国家实力与国家利益的变化
        三、新自由国际主义强势回归
        四、官僚政府内部一期稳定二期反噬
    第三节 亚太再平衡战略结构部署(2008-2016 年)
        一、军事战略结构
        二、经济机制建设拉拢人心
        三、战略逻辑与离岸平衡战略的契合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海局势透视美国离岸平衡战略效应
    第一节 亚太再平衡战略在南海争端的运用
        一、菲律宾提出“南海仲裁案”
        二、越南、马来西亚、文莱提出诉求
        三、中日“钓鱼岛”之争
    第二节 美国在南海“航行自由”行动
        一、“航行自由”行动彰显美国战略实力
        二、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判断
    第三节 以海制陆的结构现状
        一、亚太再平衡战略应然的理论描述
        二、亚太再平衡战略实践的现实困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离岸平衡理论的局限、延展及战略反制
    第一节 离岸平衡战略的理论局限
        一、成本考量欠妥
        二、前沿部署耗费巨大
        三、推卸责任受阻
        四、决定性介入手段极端
    第二节 离岸平衡战略的理论延展
        一、军事上以海制陆是威慑手段
        二、经济上联海制陆是核心支撑
        三、平衡责任重在美国
    第三节 离岸平衡战略的现实发展
        一、特朗普治下的离岸平衡战略
        二、中国的战略反制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资料
    英文资料
致谢
附件

(8)上栗县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3.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相关定义及理论的概述
    2.1 相关定义的界定
        2.1.1 城镇化
        2.1.2 征地拆迁的概念
        2.1.3 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的概念
    2.2 相关理论的阐述
        2.2.1 公共利益理论
        2.2.2 阿马蒂亚森的功能和能力福利理论
        2.2.3 绩效评价
        2.2.4 模糊综合评价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上栗县征拆迁补偿安置现状分析
    3.1 上栗县的基本情况
    3.2 上栗县现行的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政策分析
        3.2.1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安置
        3.2.2 鼓励货币化政策安置
        3.2.3 探索推行房票安置
    3.3 上栗县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的具体做法
        3.3.1 上栗县实施征地拆迁的征收程序
        3.3.2 上栗县征地拆迁补偿标准
        3.3.3 上栗县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模式
    3.4 上栗县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存在的问题
        3.4.1 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标准不合理
        3.4.2 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程序不规范
        3.4.3 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存在不公现象
        3.4.4 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方式不科学
        3.4.5 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后保障机制缺位
    3.5 上栗县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5.1 征地拆迁政策法规不完善
        3.5.2 相关职能部门履职不到位
        3.5.3 征拆对象价值观多元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构建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政策评价体系
    4.1 构建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选择
    4.2 数据调查与分析
        4.2.1 研究区域和数据调查说明
        4.2.2 模型运行
    4.3 结论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化解上栗县征地拆迁补偿安置问题的对策
    5.1 提高被征拆对象的经济补偿
        5.1.1 提高征地拆迁的补偿标准
        5.1.2 探索实施分期支付补偿金
    5.2 建立地拆补偿安置综合保障体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5.3 增强人力资本,提升发展空间,增加经济收入
    5.4 建立失地农民心理调适机制
    5.5 进一步的推广房票补偿安置政策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今后的研究将从以下角度进行深化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基于“点—轴系统”的城市空间扩展模式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加速推进的必然性
        1.1.2 大城市无序扩张的严峻性
        1.1.3 小城市发展滞后的紧迫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与研究方法
        1.3.1 核心概念界定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分析
    1.5 可能的创新点
2 “跨城区”城市空间扩展模式理论基础
    2.1 “点—轴系统”理论
        2.1.1 “点—轴系统”形成过程
        2.1.2 “点—轴系统”演化阶段
        2.1.3 “点—轴系统”形成机制
        2.1.4 “点—轴系统”应用领域
    2.2 城市空间扩展理论
        2.2.1 城市空间扩展一般过程
        2.2.2 城市空间扩展形成机制
        2.2.3 城市空间扩展主要特征
        2.2.4 城市空间扩展典型模式
    2.3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评价
    3.1 国内外“点—轴系统”研究综述与评价
        3.1.1 国外“点—轴系统”研究综述
        3.1.2 国内“点—轴系统”研究综述
        3.1.3 国内外“点—轴系统”研究评价
    3.2 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研究综述与评价
        3.2.1 国外城市空间扩展研究综述
        3.2.2 国内城市空间扩展研究综述
        3.2.3 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研究评价
    3.3 本章小结
4 城市空间扩展典型案例解析
    4.1 深汕特别合作区设立背景
    4.2 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模式
    4.3 深汕特别合作区利益分配
    4.4 本章小结
5 “跨城区”城市空间扩展模式模拟实践
    5.1 “跨城区”设立背景
        5.1.1 湖北省现状
        5.1.2 武汉市现状
        5.1.3 行政区划演变
    5.2 “跨城区”的选址
        5.2.1 选址范围
        5.2.2 选址初步分析
        5.2.3 最终选址及说明
    5.3 “跨城区”的设立
        5.3.1 执行步骤
        5.3.2 配套措施
    5.4 可行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跨城区”城市空间扩展模式效果评估
    6.1 “跨城区”对武汉的影响
        6.1.1 对“旧武汉市”影响
        6.1.2 对“新武汉市”影响
        6.1.3 主要数据指标对比
    6.2 对“跨城区”当地的影响
        6.2.1 经济要素增加
        6.2.2 模型构建
        6.2.3 定量分析
    6.3 “跨城区”对湖北省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跨城区”城市空间扩展模式作用机制分析
    7.1 我国的治理层级
    7.2 城市级别与经济增长
    7.3 作用机制实证分析
        7.3.1 模型构建和数据选择
        7.3.2 定量分析
    7.4 结果解释
    7.5 本章小结
8 “跨城区”城市空间扩展模式适用性研究
    8.1 现有方法的优点与不足
    8.2 TOPSIS—熵值法首位度
    8.3 定量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建议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利益分配机制
        9.2.2 行政管理机制
        9.2.3 政府考核机制
    9.3 产业发展建议
        9.3.1 武穴-黄梅区
        9.3.2 赤壁-洪湖区
        9.3.3 公安区
        9.3.4 麻城区
    9.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10)项目制资源入村对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影响 ——基于罗村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资源下乡:理解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新契机
    1.2 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
        1.2.1 何为“项目”、“项目制”和“项目制资源”
        1.2.2 资源下乡时代的项目制研究
    1.3 新型治理体制中的国家与农民关系研究
    1.4 研究意义
    1.5 分析框架
    1.6 方法与田野
        1.6.1 研究单位:村落
        1.6.2 研究方法
        1.6.3 资料收集过程
    1.7 文本结构
第二章 口述的罗村史与社会生活
    2.1 罗村的空间与空间中的罗村
    2.2 罗村的社会与社会中的罗村
        2.2.1 罗村的人口迁移史
        2.2.2 罗村的宗教与信仰
        2.2.3 罗村的市场与生计
    2.3 罗村的机遇与社会中的风险
    2.4 小结
第三章 资源入村:农民的理解及行事逻辑
    3.1 机场修建风波
    3.2 项目制资源入村的初始阶段
        3.2.1 低保资源的筛选环节
        3.2.1.1 “给谁都是给”的运筹逻辑
        3.2.1.2 “跑路不能少”的认识逻辑
        3.2.1.2.1“政绩式”跑路
        3.2.1.2.2“交往式”跑路
        3.2.2 精准扶贫专项资源识别环节
        3.2.2.1 “给谁都是给”的绩效逻辑
        3.2.2.2 “不要白不要”的认识逻辑
        3.2.2.3 “白给谁不要”的认识逻辑
    3.3 小结
第四章 规范认定下的资源分配与农民应对逻辑
    4.1 “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4.1.1 建立背景
        4.1.2 工作法的建立与实施
        4.1.2.1 “人员我来定”的转换逻辑
        4.1.2.2 “你评我来听”的监督逻辑
    4.2 规范化认定中的资源分配
        4.2.1 “不给我就闹”的争取逻辑
        4.2.2 “不要出大事”的维稳逻辑
        4.2.3 “名额平分”策略的出现
    4.3 小结
第五章 资源吸收:泛福利化、福利转移与情景建构
    5.1 低保资源吸收过程
        5.1.1 低保资金落入谁手
        5.1.2 资源吸收“泛福利化”
    5.2 精准扶贫资源吸收过程
        5.2.1 “福利转移”
        5.2.2 “沾边”
        5.2.3 资源捆绑
    5.3 情景建构与话语表达
        5.3.1 低保资源吸收的情景建构与话语表达
        5.3.1.1 “苦难-救济”情景与话语
        5.3.1.2 “努力-公平”情景与话语
        5.3.2 扶贫资源吸收的情景建构和话语表达
        5.3.2.1 “不用-有用”情景与话语
        5.3.2.2 “规矩-效果”情景与话语
    5.4 小结
第六章 项目制资源入村的制度、权力和结构因素
    6.1 项目制资源入村的制度因素
        6.1.1 资源入村的配套制度
        6.1.2 政府部门的帮扶制度
        6.1.3 压力性体制中的考核制度
        6.1.4 制度因素对入村资源项目制运作的影响
    6.2 项目制资源入村的权力因素
        6.2.1 信息控制中的村干部权威
        6.2.2 参与决策的村民权力
        6.2.3 家庭权威的‘在场’与‘缺场’
    6.3 项目制资源入村的结构因素
        6.3.1 资源项目制运作与社会结构变迁
        6.3.2 村庄政治的家门结构
    6.4 小结
第七章 项目制资源入村对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影响
    7.1 精英俘获:农民精英的结构性地位
    7.2 国家视野中的“国家与农民关系”
    7.3 农民视野中的“国家与农民关系”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研究扩展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扩展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政策文件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黑龙江医保市场 打响竞争第一枪(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新时期价格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J]. 陈百军,杜川. 中国价格监管与反垄断, 2020(12)
  • [2]农村低收入群体收支情况及致贫风险来源研究 ——以湖北省五个县市为例[D]. 吴静薇.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安溪县政府会计人员胜任力的研究[D]. 林艳艳. 华侨大学, 2020(01)
  • [4]党的共同富裕思想在新时代的实践研究[D]. 柯皓月. 新疆大学, 2020(07)
  • [5]生育意愿提升的政策支持研究[D]. 邓玮珏. 湖南大学, 2019(05)
  • [6]2019金融科技产业的新冲击与机遇[J]. 于艳娣. 创业邦, 2019(09)
  • [7]美国亚太地区“离岸平衡”战略研究[D]. 张小庆. 外交学院, 2019(10)
  • [8]上栗县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研究[D]. 周倩. 南昌大学, 2019(02)
  • [9]基于“点—轴系统”的城市空间扩展模式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D]. 郑鹏飞. 武汉大学, 2019(06)
  • [10]项目制资源入村对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影响 ——基于罗村的经验研究[D]. 栾旭彬. 兰州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黑龙江医保市场打响竞争第一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