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利建筑景观设计

浅谈水利建筑景观设计

一、浅谈水工建筑的景观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婧,李南,田利勇[1](2022)在《水利工程景观风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景观设计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水利建筑景观的处理与水利设施选型及相应的工程布置息息相关,一般分为隐藏式、设备特色式与建筑特色式。文章对常用水利设施型式进行梳理,分析不同设备的布置特点,并对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介绍水工建筑物景观风貌设计思路,为相似工程提供参考。

郑成成,龙小刚,胡广柱,袁祥,马春辉,李高超[2](2021)在《基于离散元的高陡堆石边坡失稳过程模拟》文中研究指明鉴于工程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高陡堆石边坡工程,其稳定性、失稳过程、影响范围对工程的运行安全至关重要,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开展高陡堆石边坡失稳过程模拟。以某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为例,建立高陡堆石边坡离散元模型,通过模拟极限工况下的边坡失稳过程,分析该高堆石边坡的堆石运动、挡墙受力以及边坡整体变化情况。根据平均不平衡力比,将堆石边坡失稳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并重点分析各阶段内边坡体型、堆石位移、堆石速度等的变化;通过监测堆石边坡能量、挡墙受力等变化情况,进一步揭示堆石边坡的失稳机制;通过对比初始状态和失稳后块石位移与越过特定位置的块石数量,论证挡墙措施的阻滑作用;结合到达河床底部的颗粒数量和挡墙受力变化情况,认为堆石边坡底部的混凝土挡墙迫切需要加强,通过对高陡堆石边坡进行离散元数值模拟,明确了边坡失稳过程、影响范围,并提出了混凝土挡墙的建议高度。

靳怀堾[3](2021)在《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与品位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水利要繁荣发展,离不开注入文化血液以提升自己。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水问题,必须从文化的视野审视我们的观念和思维、政策和策略、目标和行动,注重先进水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促进水可持续发展水利,促进全社会人水和谐生产生活的建立。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品位与内涵,是水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现代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要以波澜壮阔的水利实践为载体,大力传承和弘扬先进水文化,追求科技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切实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与品位,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向荣[4](2021)在《水工建筑物景观设计思路》文中提出水工建筑物作为水利工程不可或缺的人工建筑,其景观设计尤其重要。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水工建筑物的美观性和环境效果应该得到重视。文章总结了水工建筑物景观设计的背景和现状,分析了其必要性和设计思路,对于提高水工建筑物景观设计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孙钰舒[5](2021)在《水利工程建筑物的造型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水利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系统,它关系到防洪、供水、供电、粮食、生态等方面。以往的水利工程建筑受财力、政治环境和审美观点的限制,设计往往以满足使用功能为唯一需求,加之水工建筑本身的限制性,水利建筑物的形象单一、重复、厚重、单调。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同行开始关注水利工程的美化设计,包括工程的生态设计以及建筑物的造型设计。近些年来,在世界建筑风格多元化的背景下,水利工程建筑物的风格也较为多样,目前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欠缺较为系统的指导原则和设计方法。本文通过调查现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相关工程实例,对水工建筑物造型设计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分析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存在问题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提出了探索水利工程建筑物造型设计方法的必要性。(2)以建筑学相关理论为指导,具体分析了影响水工建筑物造型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内因——功能,外因——地形、文化和技术,为后续探讨水利工程建筑物造型设计的方法做好铺垫。(3)阐述了水工建筑物关注造型的起源及目前发展状态,提出了关于水工建筑物风格的思考、造型设计的原则及造型设计的方法。同时运用相关方法对水闸、泵站等典型水利工程建筑物的造型设计途径进行了探讨。(4)最后,将前文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具体的工程实例——界牌水利枢纽工程。在满足船舶通航、防洪减灾、水源调控、城市交通等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场地、景观、文化等因素,通过形体、材料以及各种细节处的处理,设计出了满足审美、传承水利精神的现代水利工程。

谢景宜[6](2021)在《海洋漂浮城市概念设计及经济性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与陆地面积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沿海地区不得不把空间发展的目光投向海洋。围填海作为现有的主要用海方式不仅造价高昂,而且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难以修复的破坏。针对围填海存在的诸多问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遵循“节约用海、最大程度降低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原则,本文提出了漂浮城市这一环保、经济的城市空间发展概念,采用浮箱结构来建造海洋平台城市,有效利用海洋空间来弥补土地资源紧缺问题的同时,又避免了传统围填海等工程所造成的环境破坏问题。本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对基于浮箱结构的海洋漂浮城市进行了细致、多方面的概念设计,并从人居优越性、交通便利性、管廊经济性、雨洪管理有效性、绿色施工高效性、可持续发展性等方面对设计方案进行了评价。基于浮箱结构的海洋漂浮城市概念包括浮箱上部人居活动层和浮箱内部交通与基础设施层。浮箱上部为人居空间,提供生活居住、休闲娱乐等场所,搭配环绕的景观绿化最大限度地构建生态宜居环境。浮箱内部主要为城市交通系统与综合管廊系统,避免城市交通对人类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解决现有噪音尾气污染和汽车拥堵问题,为海洋漂浮城市中的出行提供便利;同时将妨碍人类活动的基础设施下移,为浮箱上部地面提供更多优质人居活动空间。浮箱结构采用预制件装配式施工,城市采用单元化原则设计,以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原则。(2)本文对基于浮箱结构的海洋漂浮城市与传统填海工程进行了工程概算和经济性对比。以某临空产业园填海造地工程为例,该工程通过填海造地形成准矩形临空产业园人工岛,长6183m、宽3440m,总面积约20.29km2。仅考虑人工岛护岸和陆域形成,不包括陆域形成后的地基处理、场区地下管线、场区面层结构及以上设施,采用清淤换填与直接回填组合方案的初步设计工程概算约为219.9亿元。而采用浮箱结构的海洋漂浮城市方案,建设相同大小的平台,采用C35F350混凝土建设大小为80m×80m×7m,厚度为0.6m的浮箱,工程概算约为198.42亿元。对比结果表明,海洋漂浮城市的建设概算低于填海造陆方案概算。与填海造陆相比,浮箱内部还可额外提供近一倍的面积,节省大量建设资金。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思路,海洋漂浮城市是中国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空间开发的新模式,也是探索世界城市空间开发的“中国方案”。

单超[7](2020)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下通州城市遗产保护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2年,在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聚焦通州战略,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的施政目标,这是北京第一次明确将通州定位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以下简称“副中心”)。通州,历史再次选择了它承担“示范带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责任。自金代北京(中都)上升为国之京师以来,通州始终在京师畿辅之地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名副其实的“左辅雄藩”:它是守卫京师的军事重镇,堪称北京东门户;是掌控国家经济命脉大运河的北端点,承担漕粮“起载转运储贮”职能;是今天北京城市规划中长安街的延长线东端。这样的“三点交汇”,放眼全球,有且仅有一个通州有这样独一无二、非比寻常的战略地位。基于此,不同的学者从历史、城市规划、市政工程、道路交通、海绵城市、地下管廊、旅游等各个角度对通州进行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通州的城市遗产保护利用研究,也必须占有一席之地。近800年的通州京畿史,积淀了厚重的城市遗产,单纯使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理念是远远不够的。2011年11月10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通过了《关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建议书》(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提出了 以“历史性城市景观(HUL)”这一概念为基础的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双赢新模式。这一模式为通州城市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新思路:这将是一场通州城市遗产与历史景观沿着遗产保护理论的现代化叙事。因此,本论文从HUL保护理论出发,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下的通州城市遗产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通州城市的历史演变、城市格局和脉络的研究,阐述通州城市遗产的价值,总结通州城市遗产的特征、特色,从而提出通州城市遗产的保护策略和利用方法。论文在对通州的历史战略地位研究基础上,梳理了自定都北京后,通州作为京师辅城,在“运河北端”和“京师门户”两方面愈发凸显的战略地位:是抵御外侵的军事重镇,且是大运河北端,漕粮物资由此处码头驳船、装卸、转运、储贮,城市格局也因此而设。通过界定通州城市遗产的范围、内容,结合明清通州志的记载(历史)和调研现状(遗产),对通州城市遗产在城市中的功能、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点研究。分别从反映“京师门户”的“沿革与形胜、街道(交通)、城池(防御)、公署/衙署(管治)、学校/学宫(教育)、坛庙(祭祀)、楼台亭阁(地标)”,反映“运河北端”的“漕渠河道(运输)、桥闸坝(水工)、仓厂(储贮)、漕运相关衙署(管理)”,和其他遗产(如宗教遗产)类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采取遗产和文物两种不同评价标准下的遗产价值评估。以上是构成HUL理论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要素,在满足HUL理论框架的要求下,对通州城市遗产的城市作用和地位、特色表现和特色要素两个方面进行剖析,提出了“城市地标、城市轮廓景观、城市格局、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特征”等通州城市遗产特色的表现方面。结合当下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定位,副中心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对通州城市遗产的“地标、轴线、街道格局、轮廓、景致、城市环境、布局”等,论述在通州城市遗产保护利用过程中应用HUL理论进行城市更新和旧城复兴的可行性。依据HUL理论所倡导的分级、分区保护,构建“点—线—面—体”的立体化保护体系,从而更有效推进通州历史城市景观的继承和延续。本文通过研究,主要对通州城市遗产在城市中的作用和地位,即它的社会价值进行了更深的发掘,并尝试在两种价值评估体系下,分别进行价值评估,从而为特色分析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依据。根据HUL理论要求,对通州城市遗产进行了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深入分析,更有利于理解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州,除了在政治上、城市规划上的副中心定位,也在遗产维度,体现了制度的延续和等级的分明。一个城市中交织两种管理体系的情况在国内普遍存在,这是中国遗产保护与世界接轨的体现,本文对通州城市遗产的价值分析可为其他城市提供参考模式。论文还对古文献、图纸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和总结,有利于促进通州城市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城市文化的全面复兴,有利于构建基于HUL保护策略下的通州城市遗产的保护利用思路与方法,也为相关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政[8](2020)在《大运河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北京白浮泉遗址公园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和大运河申遗的成功,依托大运河遗址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建设大运河遗址公园逐步成为运河沿线各大城市建设的热潮,2019年国家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和《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进一步推动了大运河遗址公园的建设。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利用大运河及其沿线丰富的遗址,建设大运河遗址公园在文化传承、生态修复和遗址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大运河遗址公园可以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契合国家公园建设的发展战略,是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的重要举措。但目前我国众多的大运河遗址公园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在生态修复和文化传承两个方面。如何让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得到更好的传承,同时维护好大运河及两岸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大运河遗址公园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以文化传承和生态修复两大视角对大运河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策略进行总结。本文首先对大运河遗址公园的概念进行叙述,并通过相关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总结出大运河遗址公园的特殊性、与城市和遗址的关系,为规划设计策略的总结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并得出启示,总结出现有大运河遗址公园在规划设计中的问题,为后续的规划设计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接着,以文化和生态为视角,按照先总体规划后要素设计的顺序进行策略的阐述。最后总结形成一套完整的规划设计策略,并以作者参与的实际项目大运河源头北京白浮泉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进行实例论证。

王昊玥[9](2020)在《城市历史水系价值评估与修复规划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的开发和建设,城市中的历史水系尤其是小型河段尺度的“微水系”遭到严重的破坏,城市水网结构断裂,随之带来严重的城市水系统和雨洪安全问题。针对城市历史水系的现状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等方法,整合遗产保护、城市规划、海绵城市等多学科内容,对城市历史水系的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和修复规划方法展开了详细的研究。对国内外目前对城市水系修复和历史水系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对比,总结出我国目前缺失关于历史水系的界定、分类、遗产价值评估以及多学科综合的修复策略及修复方法研究。针对上述问题,首先进行了城市历史水系的基础研究及价值评估体系的确定。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的分析,对城市历史水系进行了界定,筛选了适用于城市历史水系的按功能类型进行分类的水系分类标准,并对历史水系的遗产构成要素和保护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典型城市北京和长春展开了实地调研,挖掘历史水系面临的水系统破坏等表层问题及规划管理等深层困境;通过专家调查和层次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地得出城市小型河段尺度历史水系的价值评价体系,对其中5项准则层指标,14项指标层指标都进行了权重计算和评分因子的制定。其次,进行了城市历史水系修复的规划方法研究。探讨了历史水系修复与海绵城市相结合的必要性,以及将城市历史水系修复规划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的协同规划思路,提出了城市历史水系修复规划的技术路线。在技术方法层面,以水系判别、水系分类及价值评估等理论方法为基础,梳理了历史水系修复规划的原则、调研与基础资料分析、规划目标和指标的制定等内容,在规划落地层面,研究规划策略、规划衔接及规划实施途径,建立了自上而下、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为主导的城市历史水系修复规划方法。最后,通过长春市老城区历史水系修复规划的研究实例,将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项目相结合,通过现状调研梳理长春老城区历史水系的关键问题,评估了五条水系的修复潜力排序,确定了自然生态型、文化遗产型和休闲游憩型三大方向的长春市历史水系总体定位,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修复地下暗渠、强化历史格局、多元滨水功能和加强公众参与的修复规划思路与策略,研究制定了长春市历史水系修复控制导则,并以黄瓜沟为例对水系及其滨水环境进行了设计实践。本研究对城市历史水系的界定、分类和遗产构成要素进行了相应的基础研究,并提出了城市历史水系价值评估体系与修复规划方法,以期为我国各城市的历史水系修复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施秀晶[10](2020)在《萧绍圩区水利景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风景园林学的角度来看,萧绍圩区历经两千年水利建设叠加而成的水利景观联系了自然、农业与聚落,构成了一个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综合景观系统,具有极高的生态意义和景观价值内涵。本文从历史变迁、形态结构、价值与核心特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面对萧绍圩区水利景观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主要取得以下三个方面成果:(1)根据水利建设对地区景观形成的重要影响角度分为初步发展时期(西汉以前)、成熟时期(东汉至北宋)、调整完善时期(南宋至今)。整个水利建设旨在不断调整不同时期萧绍圩区“人-地-水”关系的最佳状态,东汉鉴湖的修筑与南宋鉴湖的垦废是两大转折点:鉴湖修筑形成大水域景观格局,奠定了萧绍圩区水环境基础;鉴湖垦废使水面逐渐破碎化,经不断地调整完善最终形成外有海塘御潮,内有运河水系网络调控的水利景观格局。(2)萧绍圩区水利景观整体由海塘景观和闸堰工程景观构成的外御水利景观系统围合,圩区内形成由陂塘景观、泻湖景观、河道景观构成的独立的运河水系景观系统,由外向内形成一个“海塘-闸-河道-泻湖-运河-陂塘-沟渠”的整体景观结构体系。(3)萧绍圩区水利景观具有以实用、美学、生态、遗产价值为主的景观价值,并从文化景观的视角,运用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底”理论探寻水利景观的核心特征:整体设计有意创造的景观、历史功能持续演进的景观、与文化相关联的景观。最后,以“可持续发展”为研究最终指向,创新性地提出以“整合个体变整体,关照历史与现代,融合无形于有形”为核心的水利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策略,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寻求水利景观重新定位的可能性,推动萧绍圩区地域景观的保护与生态可持续发展。

二、浅谈水工建筑的景观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水工建筑的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水利工程景观风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利设施选型与建筑形式的关系
    1.1 节制闸门选型
    1.2 启闭机设备选型
    1.3 泵站水机选型
    1.4 工程布置型式
2 水利设施选型与水利建筑的形式类型
    2.1 隐蔽式
    2.2 设备特色式
    2.3 建筑特色式
        (1)对称式布置——赵家沟东泵闸
        (2)非对称式布置——张泾河出海泵闸
3 结语

(2)基于离散元的高陡堆石边坡失稳过程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离散元原理及模拟方法
2 工程背景与离散元模型建立
3 堆石边坡失稳过程模拟
4 结 语

(4)水工建筑物景观设计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水工建筑物景观设计现状和必要性
    2.1 景观设计现状
    2.2 水工建筑景观设计的必要性
3 水工建筑物景观设计的原则
4 水工建筑物景观设计方法
    4.1 大坝及附属结构的景观设计
    4.2 统一堤岸风格
    4.3 丰富景观变化
    4.4 夜景设计
    4.5 引水道和厂房的景观设计
5 结束语

(5)水利工程建筑物的造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背景
    1.3 存在问题
        1.3.1 形式单调
        1.3.2 缺乏自己的风格
        1.3.3 系统化设计方法的欠缺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主要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5.1 水利工程
        1.5.2 水利工程建筑物
        1.5.3 建筑造型
        1.5.4 研究范围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1 研究的目的
        1.6.2 研究的意义
    1.7 研究方法与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2章 影响水工建筑物造型的关键要素
    2.1 建筑功能要素
        2.1.1 建筑功能的概念
        2.1.2 水利功能
        2.1.3 拓展功能
    2.2 地理要素——地形地貌
        2.2.1 地形地貌的概念
        2.2.2 地形的分类
        2.2.3 地形与建筑造型之间的关系
        2.2.4 地形与水工建筑物造型的关系
    2.3 文化要素
        2.3.1 文化的概念
        2.3.2 水文化
        2.3.3 地域文化
    2.4 技术要素
        2.4.1 结构的创新
        2.4.2 新材料的应用
        2.4.3 生态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工建筑物造型构建的方法论
    3.1 水工建筑物的起源
        3.1.1 国外水工建筑物的起源
        3.1.2 国内水工建筑物的起源
    3.2 水工建筑物的发展状态
    3.3 水工建筑物造型设计的方法
        3.3.1 关于水利工程建筑风格的思考
        3.3.2 水利工程建筑物造型设计的原则
        3.3.3 水利工程建筑物造型设计的内容
        3.3.4 水闸的建筑造型设计
        3.3.5 泵站的建筑造型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应用案例
    4.1 项目概述
    4.2 工程造型设计的影响因素
        4.2.1 功能要素
        4.2.2 地理要素
        4.2.3 文化要素
        4.2.4 技术要素
    4.3 工程总体构思
        4.3.1 规划设计理念
        4.3.2 工程总体布局
    4.4 造型设计
        4.4.1 单体介绍
        4.4.2 造型设计理念
        4.4.3 风格与造型设计的内容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论文主要创新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工程实践
致谢

(6)海洋漂浮城市概念设计及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围填海造地工程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围填海造地概况
        1.2.2 围填海造地工程的影响
        1.2.3 我国围填海造地的主要问题
    1.3 大型及超大型漂浮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大型漂浮结构(LFS)
        1.3.2 超大型漂浮结构(VLFS)
    1.4 漂浮城市研究现状
        1.4.1 半独立式海上漂浮城市
        1.4.2 独立式漂浮城市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2 海洋漂浮城市概念设计方案
    2.1 引言
    2.2 通过浮箱结构建设构建上部人居空间
        2.2.1 现代城市人居问题
        2.2.2 人车分流设计蓝图
        2.2.3 绿色人居空间规划
    2.3 利用浮箱内部空间构建绿色高效交通系统
        2.3.1 现代城市绿色交通系统
        2.3.2 海洋漂浮城市浮箱内部智能交通系统
    2.4 借助浮箱顶部空间构建“综合管廊”系统
        2.4.1 全球“综合管廊”系统发展历程
        2.4.2 我国“综合管廊”系统建设现状
        2.4.3 海洋漂浮城市“综合管廊”系统设计方案
    2.5 利用浮箱结构天然优势达成“海绵城市”功能
        2.5.1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内容
        2.5.2 “海绵城市”当前发展状况
        2.5.3 利用浮箱结构天然优势建设“海绵城市”
    2.6 装配式模块化组装实现绿色建造
        2.6.1 装配式建筑设计特点
        2.6.2 装配式浮箱应用状况
        2.6.3 采用装配式结构搭建海洋城市平台
    2.7 单元化拓展城市空间规模
        2.7.1 城市单元化发展思路
        2.7.2 海洋漂浮城市单元化设计方案
    2.8 小结
3 海洋漂浮城市概念设计特点及优势
    3.1 引言
    3.2 人居优越性
        3.2.1 利用漂浮结构,营造良好海上生活环境
        3.2.2 避免人车冲突,提高出行舒适度
        3.2.3 规划绿色廊道,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3 交通便利性
        3.3.1 内部交通一体化
        3.3.2 慢行交通绿色化
        3.3.3 停车系统智能化
        3.3.4 交通运输保障化
    3.4 管廊经济性
        3.4.1 建设成本估算
        3.4.2 运维成本估算
        3.4.3 衍生成本估算
        3.4.4 经济效益对比
    3.5 雨洪管理有效性
        3.5.1 雨水疏排及时性
        3.5.2 雨水调蓄便捷性
    3.6 绿色施工高效性
        3.6.1 标准化生产,提高施工质量
        3.6.2 清洁生产,落实绿色建造战略
        3.6.3 提升产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3.7 可持续发展性
        3.7.1 资源可持续发展
        3.7.2 环境可持续发展
        3.7.3 经济可持续发展
        3.7.4 社会可持续发展
    3.8 小结
4 海洋漂浮城市工程概算及经济性分析
    4.1 海洋漂浮城市工程
        4.1.1 工程设计概况
        4.1.2 工可设计概算
    4.2 某填海造地工程
        4.2.1 建设项目概述
        4.2.2 初步设计概算
    4.3 海洋漂浮城市经济性优势
        4.3.1 城市建设成本优势
        4.3.2 城市运维成本优势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下通州城市遗产保护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术语与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对通州的研究现状
        1.3.2 对运河(通州段)的相关研究
        1.3.3 对建成遗产的相关研究
        1.3.4 对历史性城市景观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框架
第2章 北京与通州的古今关系
    2.1 京畿制度
        2.1.1 京畿制度的肇始
        2.1.2 京畿制度的推行
        2.1.3 历朝京畿区位的变迁
        2.1.4 京畿制度的作用
    2.2 北京与通州的京畿关系
        2.2.1 元
        2.2.2 明
        2.2.3 清
        2.2.4 近代重要历史事件
    2.3 明清时期通州的城市特点
        2.3.1 运河北端
        2.3.2 京师门户
    2.4 解放后北京与通州的关系
        2.4.1 解放后至21世纪初的北京与通州
        2.4.2 本世纪初至今的北京与通州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通州城市遗产在城市中的作用与地位
    3.1 通州城市遗产概述
        3.1.1 基于HUL视角下的城市遗产概念
        3.1.2 通州城市遗产的构成要素
    3.2 京师门户
        3.2.1 沿革与形胜
        3.2.2 街道:坊里和关厢井巷
        3.2.3 城池
        3.2.4 公署/衙署
        3.2.5 学校/学宫、书院
        3.2.6 坛庙
        3.2.7 楼台亭阁
    3.3 运河北端
        3.3.1 漕渠河道(遗存)
        3.3.2 桥闸坝
        3.3.3 仓厂
        3.3.4 与漕运有关的衙署
    3.4 其他遗产
    3.5 本章小结
    3.6 本章附表
第4章 通州城市遗产价值分析
    4.1 概述
        4.1.1 遗产角度
        4.1.2 文物角度
    4.2 基于遗产OUV层面的价值特征分析
        4.2.1 大运河的OUV价值特征
        4.2.2 真实性
        4.2.3 完整性
        4.2.4 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OUV的表现
    4.3 基于文物层面的价值评估
        4.3.1 历史价值
        4.3.2 艺术价值
        4.3.3 科学价值
        4.3.4 社会价值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通州历史性城市景观的特色分析
    5.1 历史性城市景观(HUL)的概念
        5.1.1 HUL概念的提出
        5.1.2 应用HUL理论的可行性
    5.2 HUL理论下的城市遗产特色要素分析
        5.2.1 HUL特色含义
        5.2.2 构成要素分析
        5.2.3 要素结构
    5.3 通州城市遗产的时空特征
        5.3.1 城市遗产在时间维度上的内容
        5.3.2 城市遗产在空间维度上的内容
        5.3.3 通州HUL的时空特色
    5.4 通州城市遗产特色的表现方面
        5.4.1 城市地标
        5.4.2 城市轮廓景观
        5.4.3 城市格局
        5.4.4 城市功能
        5.4.5 城市文化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通州城市遗产保护思路
    6.1 城市副中心规划解读
        6.1.1 城市规划政策解读
        6.1.2 当代通州的城市意义
        6.1.3 基于副中心规划要求和HUL理论下的城市遗产保护
    6.2 城市地标的保护
        6.2.1 古建筑
        6.2.2 古文化遗址、遗迹
        6.2.3 城市文化特征
    6.3 城市功能和城市格局的保护
        6.3.1 街区建筑保护
        6.3.2 街道格局保护
        6.3.3 建筑高度与尺度控制
        6.3.4 基础设施的改造
        6.3.5 居住人口及居住方式的调整
        6.3.6 街区功能、性质的调整
    6.4 城市整体轮廓的保护
        6.4.1 城市布局调整
        6.4.2 城市格局保护
        6.4.3 城市环境保护
    6.5 本章小结
    本章附表
第7章 通州城市遗产的保护性利用方式
    7.1 城市遗产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原则、方式
        7.1.1 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7.1.2 利用原则
        7.1.3 利用方式
    7.2 构建通州城市遗产的保护利用框架
    7.3 城市地标的保护利用
        7.3.1 燃灯古塔
        7.3.2 钟鼓楼
        7.3.3 八里长桥
        7.3.4 万舟骈集
    7.4 城市功能的保护利用
        7.4.1 商业街:南北大街一线
        7.4.2 北运河-通惠河一线
        7.4.3 漕运一线
    7.5 城市轮廓和城市格局的保护利用
        7.5.1 通州旧城区——胡同区
        7.5.2 张家湾古镇区
        7.5.3 路县遗址考古区
    7.6 历史城市景观传承与发展中的公众参与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语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8)大运河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北京白浮泉遗址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落实中央政策批示
        1.1.2 顺应城市文化建设
        1.1.3 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1.1.4 大运河遗址公园建设面临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内相关研究
        1.4.2 国外相关研究
    1.5 相关概念释义
        1.5.1 大运河
        1.5.2 遗址公园
        1.5.3 大运河遗址公园
    1.6 研究内容及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创新点
    1.8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大运河相关理论研究
        2.1.1 大运河历史演变
        2.1.2 大运河文化内涵
    2.2 遗址公园相关理论研究
        2.2.1 遗址本体保护
        2.2.2 遗址公园类型
    2.3 大运河遗址公园特殊性
        2.3.1 悠久的运河文化
        2.3.2 线性的遗址分布
        2.3.3 带状的空间形态
        2.3.4 多样的生态环境
        2.3.5 密切的城市关系
    2.4 大运河遗址公园与遗址的关系
        2.4.1 历史文脉的载体
        2.4.2 遗址保护的手段
    2.5 大运河遗址公园与城市的关系
        2.5.1 城市历史遗产的一部分
        2.5.2 城市形象展示的名片
        2.5.3 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
    2.6 大运河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2.6.1 保护优先原则
        2.6.2 生态保护原则
        2.6.3 文脉传承原则
        2.6.4 统筹发展原则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运河遗址公园建设现状
    3.1 大运河遗址公园分布
    3.2 典型案例研究
        3.2.1 天子津渡遗址公园
        3.2.2 杭州富义仓遗址公园
        3.2.3 宿州隋唐大运河遗址公园
        3.2.4 绍兴运河园
    3.3 案例启示
        3.3.1 规划突出遗址展示
        3.3.2 应用古旧材料
        3.3.3 注重遗址保护
    3.4 案例现状问题
        3.4.1 历史文脉传承弱
        3.4.2 忽视生态建设
        3.4.3 缺乏运河地域特色
        3.4.4 缺乏与城市及运河沿线整体考虑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运河遗址公园总体规划
    4.1 大运河上层规划解读
        4.1.1 大运河总体规划
        4.1.2 水文资料量化研究
    4.2 大运河遗址公园选址与红线划定
        4.2.1 公园选址
        4.2.2 划定红线
    4.3 构建运河文化景观带
        4.3.1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4.3.2 完善公园总体布局
        4.3.3 完善公园节点布局
        4.3.4 推动沿岸商贸发展
    4.4 顺应自然山水地形
        4.4.1 因地制宜的功能布局
        4.4.2 契合自然的形态组织
        4.4.3 随形就势的交通规划
    4.5 修复运河生态系统
        4.5.1 横向构建生态绿廊
        4.5.2 纵向构建河湖生态系统
    4.6 组织公园景观序列
        4.6.1 基于时间发展脉络组织景观序列
        4.6.2 基于视线分析组织景观序列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运河遗址公园要素设计
    5.1 公园空间划分
        5.1.1 遗址保护区
        5.1.2 生态修复区
        5.1.3 文旅融合区
    5.2 河道与驳岸
        5.2.1 延续文化活动
        5.2.2 恢复历史水系
        5.2.3 运用生态驳岸
    5.3 地形设计
        5.3.1 保持原状
        5.3.2 恢复地貌
        5.3.3 营造空间
    5.4 园路与铺装
        5.4.1 园路保护遗址
        5.4.2 铺装营造氛围
    5.5 小品与设施
        5.5.1 小品设计
        5.5.2 标识系统层级框架
    5.6 种植设计
        5.6.1 植物选择
        5.6.2 种植分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例——大运河源头白浮泉遗址公园规划设计
    6.1 区位概况
    6.2 案例选取缘由
    6.3 场地分析
        6.3.1 白浮泉遗址公园特殊性分析
        6.3.2 白浮泉遗址公园与城市的关系
        6.3.3 白浮泉遗址公园与白浮泉遗址的关系
    6.4 总体规划
        6.4.1 上层规划解读
        6.4.2 红线范围划定
        6.4.3 构建运河文化景观带
        6.4.4 修复运河生态系统
        6.4.5 完善景观空间结构
    6.5 要素设计
        6.5.1 分区设计
        6.5.2 植物专项
        6.5.3 地形设计
        6.5.4 园路铺装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城市历史水系价值评估与修复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历史水系尤其是小型水系现状不容乐观
        1.1.2 水文化遗产保护逐渐受到重视,水系修复逐渐成为趋势
        1.1.3 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给城市历史水系修复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进展
    2.1 国内外历史水系研究现状及进展
        2.1.1 国外历史水系研究综述
        2.1.2 国内历史水系研究综述
    2.2 国内外相关修复案例
        2.2.1 城市河段尺度历史水系的生态修复案例
        2.2.2 水系与海绵城市的协同规划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历史水系的基础研究与价值评估体系
    3.1 城市历史水系类型及构成要素研究
        3.1.1 城市历史水系的判别研究
        3.1.2 城市历史水系的分类研究
        3.1.3 城市历史水系遗产的构成要素
    3.2 我国典型城市历史水系现状调研及问题总结
    3.3 城市历史水系价值评估体系与修复潜力研究
        3.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3.2 城市历史水系的价值构成
        3.3.3 评价体系框架构建
        3.3.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体系的权重计算
        3.3.5 评分因子制定
        3.3.6 应用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历史水系修复的规划方法研究
    4.1 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历史水系修复规划
    4.2 历史水系修复规划的技术方法
        4.2.1 规划方法与技术路线
        4.2.2 规划原则
        4.2.3 调研与基础资料分析
        4.2.4 规划目标与指标的制定
    4.3 历史水系修复规划落地
        4.3.1 规划策略制定
        4.3.2 水系空间规划
        4.3.3 规划衔接
        4.3.4 规划实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春市老城区历史水系修复规划设计实践
    5.1 长春市老城区历史水系变迁历程
    5.2 长春市历史水系现状调研及修复潜力评估
        5.2.1 历史水系现状调研
        5.2.2 历史水系修复潜力评估
    5.3 长春市历史水系修复规划思路
        5.3.1 规划定位
        5.3.2 规划目标
        5.3.3 规划策略
    5.4 长春市历史水系修复控制导则
        5.4.1 历史水系恢复率
        5.4.2 级别与控制宽度
        5.4.3 水量水质控制措施
        5.4.4 水系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
        5.4.5 滨水空间做法
        5.4.6 解说及标识系统
        5.4.7 交通组织
        5.4.8 风貌控制
    5.5 黄瓜沟历史水系修复规划设计实践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小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10)萧绍圩区水利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萧绍圩区水利工程体系的重要地位
        1.1.2 全球化与城镇化对萧绍圩区景观格局的冲击
        1.1.3 工程水利向景观水利转变的机遇与挑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畴与概念辨析
        1.3.1 圩田,圩区,萧绍圩区
        1.3.2 水利,景观,水利景观
    1.4 相关研究现状
        1.4.1 萧绍圩区水利基础性研究
        1.4.1.1 国内相关研究
        1.4.1.2 国外相关研究
        1.4.2 风景园林学角度的水利景观研究进展
        1.4.2.1 国内研究进展
        1.4.2.2 国外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2.1 文献资料法
        1.5.2.2 田野调查法
        1.5.2.3 历史影像、画作分析
        1.5.2.4 归纳分析结合重点研究法
        1.5.2.5 图解分析法
        1.5.3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支撑
    2.1 景观生态学
        2.1.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2 景观生态学对水利景观研究的重要价值
    2.2 文化景观
        2.2.1 文化景观理论
        2.2.2 文化景观理论对水利景观研究的重要价值
    2.3 可持续发展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水利景观研究的重要价值
3 萧绍圩区自然环境基础与水利建设历史脉络
    3.1 自然环境基础
        3.1.1 地形地貌
        3.1.2 水文条件
        3.1.3 气候条件
    3.2 水利建设历史脉络
        3.2.1 初步发展时期(西汉以前)
        3.2.2 成熟时期(东汉至北宋)
        3.2.3 调整完善时期(南宋至今)
    3.3 本章小结
4 萧绍圩区水利景观形态构成分析
    4.1 外御水利景观系统
        4.1.1 海塘景观
        4.1.1.1 萧绍海塘主塘塘型
        4.1.1.2 护塘工程
        4.1.1.3 其他附属设施
        4.1.2 闸堰工程景观
        4.1.2.1 玉山斗门(闸)
        4.1.2.2 三江闸
    4.2 运河水系景观系统
        4.2.1 陂塘景观
        4.2.2 泻湖景观
        4.2.2.1 湘湖与白马湖
        4.2.2.2 ?犭茶湖
        4.2.3 河道景观
        4.2.3.1 运河
        4.2.3.2 其他各级河道
    4.3 本章小结
5 萧绍圩区水利景观价值及核心特征
    5.1 水利景观价值
        5.1.1 实用价值
        5.1.2 美学价值
        5.1.3 生态价值
        5.1.4 遗产价值
    5.2 水利景观的核心特征
        5.2.1 整体设计有意创造的景观
        5.2.1.1 河湖水网划分土地单元形成圩田景观基底
        5.2.1.2 运河、海塘构成的两条线性景观廊道
        5.2.1.3 陂塘、泻湖、水闸形成景观单元
        5.2.2 历史功能持续演进的景观
        5.2.3 与文化相关联的景观
        5.2.3.1 民风民俗
        5.2.3.2 文化艺术
        5.2.3.3 生态智慧
    5.3 本章小结
6 萧绍圩区水利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策略探讨
    6.1 建立全面系统开放的水利景观信息系统
    6.2 构建多级联动的政策法规驱动保护体系
    6.3 构建基于水利景观形态结构的蓝绿生态网络
    6.4 构建以运河、海塘为载体的景观遗产廊道
        6.4.1 界定遗产廊道范围、主题与重要节点
        6.4.1.1 萧绍运河景观遗产廊道
        6.4.1.2 萧绍海塘景观遗产廊道
        6.4.2 构建系统的解说体系
        6.4.3 策划市场营销,完善管理体系
    6.5 积极申报世界遗产
    6.6 适度扩大萧绍圩区水利景观的恢复规模
    6.7 鼓励社会公众的组织与参与
    6.8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7.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A:水利景观物质要素文保单位名录
附录 B:水利景观非物质要素文保单位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浅谈水工建筑的景观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利工程景观风貌研究[J]. 张婧,李南,田利勇.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2(01)
  • [2]基于离散元的高陡堆石边坡失稳过程模拟[J]. 郑成成,龙小刚,胡广柱,袁祥,马春辉,李高超.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21(06)
  • [3]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与品位的几点思考[A]. 靳怀堾. 适应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要求 推进幸福河湖建设论文集, 2021
  • [4]水工建筑物景观设计思路[J]. 向荣. 工程技术研究, 2021(10)
  • [5]水利工程建筑物的造型设计[D]. 孙钰舒. 扬州大学, 2021
  • [6]海洋漂浮城市概念设计及经济性分析[D]. 谢景宜.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下通州城市遗产保护利用研究[D]. 单超.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
  • [8]大运河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北京白浮泉遗址公园为例[D]. 张政.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9]城市历史水系价值评估与修复规划研究[D]. 王昊玥.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10]萧绍圩区水利景观研究[D]. 施秀晶.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浅谈水利建筑景观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