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不应该拒绝思考

电视剧不应该拒绝思考

一、电视剧不应拒绝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尤达[1](2021)在《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文中提出美国创剧人,英文为the creator of American TV soaps,sitcoms and series,原指提供故事创意或者完成试播集剧本向各大电视网推销的人,在实际生产中演变为美剧的创作主体,即具有创作剧本能力的执行制片人。从历史观之,电视时代的创剧人在美剧生产过程中流露出普遍性特点,由此形成的群体特征深刻影响着创剧人自身的演变:从身份的确立到群体的形成,再到阶层的固化。网络时代的创剧人致力于群体特征的变革,以此打破阶层的桎梏。立足创剧人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观之,所谓“变革”与以往并非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十分明晰。创剧人既对美剧成规化生产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又依据“自我”的觉感与体认进行个性化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创剧人调和了成规与个性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追求“他者互文”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表现形式上注重制作范式与创作风格的高度统一,由此在作品中反映出多元且精彩的主题,满足受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娱乐需求。这便使得创剧人不再只是播出机构定义下一味媚俗的符号客体,而是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探讨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从文本的内容选择与表现形式上深入考察网络时代创剧人的变革举措,指出其群体特征的两个维度;进而分析这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最后基于媒介场域的变化探讨群体特征发生变革的外在成因,从创剧人心理探讨变革的内在动因。如此,形成了对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从表象到本质的考察。揆诸现实,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美剧在全球范围内卓越的传播力,从创作主体维度探寻美剧的成功之道,以求能在去芜存菁中有效“吸收外来”,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高雯[2](2021)在《国产职场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视剧是了解社会现实与时代发展的一面窗口,近年来以女性为主角的职场剧热播,引发关注。本文以改革开放后的职场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不同社会阶段下职场剧中主流的女性形象,思考女性媒介形象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联,探究女性形象塑造的原因,并反思当下电视剧创作者塑造女性形象应注意的问题。本文共分为四章节,如以下方面:第一章绪论中,梳理职场剧的背景、女性主义的发展情况,从而明确本论文的具体研究方向及研究价值;第二章,以改革开放90年代作为时间起点(在此时间节点前,我国还未出现专门的职场剧),梳理不同社会阶段内职场剧所呈现的相对主流的女性形象,并概括为“时代拼搏者”形象、“道德楷模”形象、“灰姑娘”形象、“女强人形象”,她们折射现实社会几十年来风起云涌的变动和女性的生存境遇;第三章,主要解读改革开放以来国产职场剧中女性形象的形成原因,包括主流文化的规训、男权文化的主宰、消费文化的召唤、女性意识的主动觉醒等;第四章,关注职场剧女性形象带来的创作启示,包括女性形象传达的积极意义、职场剧描摹女性镜像存在的问题、对电视剧创作者塑造女性形象的建议。职场剧中的女性形象挣脱了传统性别秩序下被束缚在家庭空间的刻板印象,勇于在职场寻找属于女性的话语空间和自我价值,女性意识从被遮蔽到不断苏醒,走出了一条中国职场女性的独特道路。电视剧创作者应该重视女性形象的塑造问题,创作出积极健康的女性形象,引导女性职场剧找到—条更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马赫[3](2020)在《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流行文化已经全方位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明星效应和明星偶像崇拜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与载体,使得流行文化在传播和大众化上得以可能,是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生命力。人是文化的载体,也意味着文化对人具有形塑的功能,而偶像崇拜作为青少年时期的一种过渡性行为,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主要以明星偶像作为自身崇拜与追捧的对象。近年来,由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中的失范行为带来的文化讨论与社会问题也逐渐成为大众舆论与学术界的讨论热点与研究焦点之一。如私生粉跟踪偷拍与隐私侵犯、职业黑粉拉踩与谣言散布、打投流量购买与言论控评、恶意举报与网络暴力、过度迷恋以至于情感带入等粉丝负面事件屡见不鲜,“饭圈女孩”、“跪族男孩”等青少年粉丝群体的失范行为往往成为网络社交媒体的热点新闻。因此研究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失范及其社会效应具有重要的社会学与文化学意义。当前,关于偶像崇拜的研究已经从大众文化研究领域拓展到心理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人文学科的多个学科与研究领域,对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也从单一的理论转变为多元的分析,而且更加关注明星偶像崇拜群体的内部运行规律和心理活动,探索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价值与意义。我国学术界在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上侧重对现象进行调查,如描述偶像崇拜的特征、原因,强调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之间的关系,注重对我国青少年榜样教育问题提供指导性策略,总体缺少对明星偶像崇拜失范问题的详细解读与重构路径的具体剖析。本研究首先梳理了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历史演变,描述了社会变迁下偶像崇拜尤其是明星偶像崇拜的发展与变化,总结出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流行文化背景及时代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崇拜文化经历了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精英化到大众化、从政治到文化的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则经历了英雄偶像,明星偶像,选秀、草根偶像,流量、养成偶像的发展历程。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等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比较与阐释了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与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当前我国青少年偶像崇现呈现出泛化与较高卷入度,崇拜对象以明星偶像为主流、二次元偶像彰显出时代的特征,在崇拜活动中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成为常态,并在自我认知上表现出主动性,而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则显示出了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技术进步与推动、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粉丝类型的多元化、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等新特征。明星偶像崇拜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其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大众本身所具有的正功能不容忽视。但是,近年来由于粉丝对明星的过度崇拜与迷恋所导致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带来了超出理智的后果与社会问题。再次,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中多样化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进行访谈分别从粉丝的文本生产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自我的丧失、狭隘性、非道德化、娱乐极端化等方面,解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具体失范现象与行为,呈现其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普遍性以及对其予以重构的意义。通过文化与认同、个体与组织、制度与科技等维度分析了明星偶像崇拜失范产生的原因,并从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等视角对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偏差行为进行了学理性思考。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代表着网络社会下青少年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的体现。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自身成长、社会稳定与发展,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与青少年之间的矛盾性,也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之间的统一性。青少年偶像崇拜亚文化反映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个人问题或者心理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实践,体现了亚文化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自身风格化的展现以及与主文化的对立与融合。最后,在研究基础上探究了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在价值、规范和行为的社会系统中路径重构的可能性,提出发挥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的合力正确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观念与行为。对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不能置之不理,但主流文化不应是单一的否定与阻隔的状态,而是通过积极的引导策略与调适形式,在放任恣意发展与合理监督引导之间形成一种适度的张力,为明星偶像崇拜亚文化的构建和青少年失范提供价值与行为等方向指引。总之,当今中国流行文化下的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青少年粉丝及其诸多言行也常常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虽然学术界围绕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对于流行文化中当代青少年粉丝的偶像崇拜特点与失范问题研究仍有缺憾。因此,本研究意图通过对我国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来推动相关领域的进展,并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与价值观有所裨益。

汪琬琦[4](2020)在《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文中认为地方作家以绝对的人数优势和庞大的创作数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真正的创作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困境。但目前学界对地方作家的研究并不充分,从研究对象上看,对知名作家个案的研究多,对地方作家群体的研究少。从研究内容上看,单一的地方作家作品研究多,地方作家的特征和困境研究少。即便是研究了地方作家存在的问题,也是描述现象多,揭示实质少。为此,笔者深入中部城市临淮,通过个案研究、实地研究、文本研究三种研究方法,筛选并建立了9个作家个案,从文学生态环境、文学生产链条、作家生存状态三个维度对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进行描述分析。最后发现,临淮作协的许多功能濒临瘫痪,本该扶持作家发展的作协体制却成了临淮作家结构性压力的来源,并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扩大经费来源、细化会员管理、开放资源系统、强化服务职能四个建议。

宋李敏[5](2020)在《中国灾难题材电视剧悲剧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灾难题材电视剧以影像的方式还原了民族灾难历史,唤起民族共同的灾难记忆,同时展现了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传播了民族共克时艰的凝聚力,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大国情怀。论文对此类剧作的悲剧性进行梳理与总结,以美学、叙事学等角度研究其形象塑造、叙事风格与审美价值,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中国灾难题材电视剧从现实灾难中建构人物形象的艺术形式,此类剧作以集体英雄趋于平民化、传统藩篱造就女性悲情化、善恶博弈下的间色人物等方式诠释了灾难题材电视剧叙事主体的流变,凸显了大众审美格调的变迁,表达了极端情景下人物深陷伦理两难境地的艰难抉择。此外,通过性格悲剧、情感悲剧、命运悲剧三重悲剧论述人物形象浓重的悲剧色彩,以此激发观众从中获取“审美快感”体验,并产生“怜悯与同情”的审美感受。第二部分以创伤叙事理论深入探析中国灾难题材电视剧的悲剧性,论述灾难创伤以激发观众唤起悲悯之心。该题材通过对个体创伤的观照与集体创伤的审视,彰显了个体生命的韧性与民族的承受力、忍耐力,并以治愈情怀消解个体灾难痛感,以日常化的叙述再现民族创痛历史,从而引导观众反思创伤,重建民族共同记忆。第三部分阐释了中国灾难题材电视剧的多重价值,其中包括美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灾难能够引导观众领悟人性美、崇高美、悲剧美,使人们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感受人性光辉,在悲壮与惋惜中领略崇高,在哀而不伤的克制表达中体味悲剧美。该题材作品通过悲剧审美,以求达到心灵的陶冶与精神的“净化”功效。

张宾[6](2020)在《新世纪都市情感剧生育母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以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与国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民众的传统生育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而民众的生育观念、生育选择的多样化又不断影响着整个社会对生育的态度。与之伴随的现象是新世纪以来的都市情感剧发挥的社会功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当代社会中因生育引发的多种问题,而且流露出当代女性对生育的新看法,间接影响和引导了当代民众的生育理念,重塑了人们对传统生育观念的认识以及对现代生育观念的认同。本论文绪论部分归纳梳理了与生育母题相关的论文资料,并借助了与女性生育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新世纪都市情感剧中相关的育儿题材以及其所呈现的生育母题进行研究。在总结的过程中,把与生育母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加以论述,明确生育母题与女性的关系,挖掘女性对生育观念的变迁以及生育母题所涉及的伦理关系。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从电视剧中生育的叙事功能出发。主要对新世纪以来都市情感剧中关乎生育母题的部分进行归纳梳理,并对剧中女性角色构建的多种生育观念以及叙事特点进行研究,进一步对现代女性的丁克、晚育以及流产等生育观念进行梳理。从而探究生育观念背后女性的意识觉醒以及生育母题在剧中的叙事作用。第二章则从生育母题的伦理叙事功能出发,对生育母题所涉及的伦理叙事关系进行叙述。从现代女性的个体伦理来看,剧中展现了女性个体对生育观念的纠结与和解,再到夫妻之间的两性伦理,两性之间的生育理念的错位表达。最后是代际之间的伦理关系,从矛盾到缓和的生育再现。从这三个层面对都市情感剧中的生育伦理进行论述,其中的伦理关系不断涌现矛盾、错位、冲突、和解,从而归纳出生育伦理关系中所蕴含的现代生育观念与传统生育观念的碰撞。第三章是通过生育母题所表达的社会功能出发。情感剧中生育母题对社会的隐喻表达,对现代女性的意识觉醒以及对现实生活中女性的生育观念进行引导,并从社会层面指出生育观念对个人、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影响,深入探究传统生育观念与现代生育观念的和解与认同。论文研究新世纪以来都市情感剧中的生育母题是基于现实的需要,也是基于丰富生育母题的理论需要。情感剧中对生育母题的表现深深的影响了现代社会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而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得现代女性对生育观念有着多重理解。正是在人们生育观念转变之时,电视剧发挥了其特有的传播属性,使得其对当代人生育观念的引导作用得到凸显。论文对都市剧中生育观念以及涉及到的伦理关系的分析,可以端正现代人们对生育的态度,并将传统生育观念与现代生育观念融合、归于统一,推动社会的发展。

文豪[7](2020)在《雏凤清于老凤声 ——新世纪中国电视文艺批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心雕龙》有云:“评者,平理,”即评价、裁判;“论者,伦也”,即阐发道理。”同样是《文心雕龙》,其《神思》篇提到:“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刘勰不会想到,《文心雕龙》中提到的“评论”与一千多年后出现的将时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梦想变为现实的“电视”结合,诞生了一种名为“电视批评”的新鲜事物。中国电视事业只有短短60年发展历史。然而,进入21世纪,随着电视作品文化取向的多元共生,艺术质量的日渐成熟,历经产业化转向的中国电视行业步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电视传播内容的不断完善和丰富,为本国电视批评展示了广阔空间,推动着本国电视批评全面快速发展。与电视批评创作实践一片繁荣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下本国电视批评理论研究成果的缺失与匮乏。当前,本国电视批评理论研究陷入困境,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对基础理论的挖掘与完善,二是缺乏对现实的有力回应。前者导致整个电视批评理论体系看似繁茂却主干单薄,看似高耸云天却根基不稳;后者导致电视批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日渐脱离,无论是理论的创生还是增殖,都因其既无法改善电视批评的生态环境也无法纠正电视批评的错误创作导向而根本不为电视从业人员所重视。电视文艺批评虽是电视批评的细小分支,但前者却是当下中国电视批评理论研究最受学界关注的部分。放眼全球,唯有中国电视名正言顺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承担着传播信息之外的宣传舆论作用和教育引导功能。因此,以电视文艺为研究对象的中国电视文艺批评最能体现电视批评者的学术品德和价值追求,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美学情趣和文化立场,具有最鲜明的民族特色。长期以来,国内电视学者并未意识到中国电视文艺批评实际上分别从古典文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及西方电视研究学术成果处汲取理论滋养。部分学者只重视西方学术成果,却忽视了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古典文论中的某些思维成果同样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批评主体的创作。不仅如此,部分研究者更轻忽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对电视文艺批评创作主体道德修养的严格约束。正是由于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疏远和漠视,导致当前电视文艺批评创作实践中屡屡出现与核心价值相背离的错误倾向。因此,厘清并重申中国电视文艺批评的三大理论来源,既是建构全新的电视批评理论体系的必要举措,又是解决电视文艺批评创作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所在。正本清源后,本国电视文艺批评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或将从此跨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丁阳[8](2020)在《罪与欲的挣扎:欧美影视作品中酷儿与基督教的冲突建构》文中认为基督教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对非异性恋性关系(包括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者)和家庭关系设下了牢固的“罪罚”围城。作为最前沿的酷儿运动和酷儿理论,催生出了一大批新颖但也极具争议的影视艺术作品,在这些作品中,酷儿群体因自己独特的性取向而被欧美基督教社会排斥,他们一方面无法摆脱自身天然的特殊生理欲望,另一方面又活在基督教所定义的罪恶之中,这种强烈的罪与欲的冲突几乎贯穿在欧美影视作品的所有酷儿话题之中,这也构成了本论文的讨论重点。首先,这种冲突体现在酷儿的形象塑造上。根据冲突所产生的影响,大致可以将形象分为四类:反抗冲突的犀利另类酷儿形象、压抑冲突的顺从隐忍酷儿形象、接受冲突的坦然面对酷儿形象以及复杂矛盾的异性恋形象。具体说来,叛逆者用激烈的现实行动和夸张的造型艺术来进行内外反抗,他们言行一致地展现出自己酷儿身份的特殊性,也努力驳斥不公平的性向压迫来争取自己的权利。隐忍者用欺骗的方式否定自我,也用从众的方式来抹灭自己的性向特性。坦然者则以爱之名去接受这种冲突的存在,并且用寻常心去拥抱与异性恋相一致的主流生活。而异性恋者则是高度复杂且矛盾的,在敌视和妥协两种情感的杂糅下与酷儿们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此为本文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再者,这种冲突也体现在主题建构上。欧美影视作品在表达处于弱者地位的酷儿群体和处于威权地位的基督教社会两者之间的冲突时,主要将核心集中在人权问题上。由点及面,可以将人权主题分为三层进行解读:一是讲述自我个体冲突的成长主题,这一主题最能引起观众的通感化共鸣,并且跨越了年龄和伦理的限制,进行一种超越异性恋认知的性向探索。二是讲述亲情冲突的家庭主题,又可分为两个亚类:一类是继续遵循现有主流的“家长-子女”模式,只是将父母家长替换为同性爱人,其模式根本还是传统的和趋向主流的;另一类则是后现代式的,将既定的家庭模式彻底打破,引入了更加多元的讨论,可以是多方关系的,也可以是突破血缘的,甚至是突破性向和性别束缚的。三是讲述权利冲突的社会主题,这一主题更多的是群体画像式的,既可以是以时间串联起酷儿权利抗争史的,也可以是以人物为主,用个体经历深入社会烟火的。此为本文第二章的主要内容。还有,这种冲突也体现在现实影视创作上。这主要是指酷儿影视作品的宗教观表达,并从以下三点对其观念进行冲突解构:性向观、伦理观和罪源观。它以解构宗教伟人的方式进行性向表达,即为圣人赋予人性以及扞卫人性的尊严,将圣人的性别、性向和性关系都做出大胆的多元化表达。它也以解构宗教血缘的方式进行伦理表达,在道破现代基督教血缘伦理的自我矛盾后,突破这一枷锁并进行社会道德的质问——决定家庭关系的到底是什么?它还以解构宗教本体的方式进行罪源表达,简单说来就是在重构“罪”的定义之后反思自身的局限性。此为本文第三章的主要内容。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是:酷儿与基督教之间的冲突,是一个持续了长达几个世纪的欧美社会矛盾,影视作品虽然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变革并解决两者之间的分歧,但其媒介属性却使个体抗争经历和群体抗争历史得以被生动地记录,其内在的反集中和反霸权精神也得以延续。只要基督教和酷儿无法从道德层面达成和解,这场争论就会继续进行下去,酷儿影视作品也就必然要继续参与其中。可感知的是,随着酷儿影视作品逐渐被大众所认可,并进入到主流市场中来,它也必然会经历“去标签化”,即逐渐从小众的影视门类融入到情感的、家庭的和社会的影视分类中去。

张炜钰[9](2019)在《影视作品的叙事伦理研究 ——以电视剧《白鹿原》为例》文中认为伦理道德规范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们所应当遵循的行为标准,广泛地约束和指导着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国电影电视自诞生以来,就始终以影像的方式表现着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进入新时期,影视作品更肩负着道德的整合和建构作用。影视作品以画面和声音直白地讲述故事,通过对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情感迷失、道德败坏、精神缺失等现象给予无情的鞭挞,为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提供规范或规则,使他们从中学习到共同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从而明确作为公民所应当遵守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此外,影视作品还具有塑造、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影视作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引起观众的共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的伦理价值观念。因此,伦理与影视作品有着天然的联系。叙事伦理是艺术伦理学中的概念,也是衡量作品价值的基本尺度。在影视作品的研究中运用“叙事伦理”这一概念,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其核心就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抽象的伦理思考,通过一定的叙事技巧和形式在叙事中向人们输出值得推荐的伦理价值。而“伦理叙事”则不是一个学科概念,在影视作品的改编实践中,它是作为一种修辞术使用的。伦理叙事强调的是伦理因素在影视作品叙事中的作用和地位,即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设置上,必须表达出一定的伦理价值,使观众能解读出一定的伦理内涵。小说《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品,曾被改编为话剧、秦腔、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2017年的电视剧版《白鹿原》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改编。与其他版本相比,电视剧版《白鹿原》在叙事中对现代婚姻爱情伦理、家庭道德、政治伦理的强化是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强化不仅更符合影视作品的传播特点,同时也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它的成功表明,在拍摄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时,要充分考虑影视作品的传播特点,淡化小说中非理性的因素,彰显符合时代精神的道德、伦理、价值体系,提升大众文化价值。影视作品对道德的养成、引导和规范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本文以电视剧《白鹿原》为例,首先,从它的“伦理叙事”进行阐析,把握其中的叙事伦理,对影视作品应当追求的道德目标提出新的要求,主要有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促进道德的完善、关照女性命运,营造全社会尊重女性的良好氛围和维护国家安定和谐。其次,通过分析影视作品对个体道德观、价值观的影响,归纳出改编文学作品应当遵循的原则,主要有尊重原着和尊重媒介相结合、深化主题,使精神更加饱满、强化审美表达,提升大众文化价值和规避敏感问题,契合时代精神。最后,提出影视作品对主流价值的合理构建,以期影视作品中展现的伦理道德对观众的认知产生正确的引导。

张梦楠[10](2019)在《《神雕侠侣》武侠电视剧改编的比较研究 ——以1995版和2006版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神雕侠侣》这部小说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华人世界武侠迷的争相追捧,一度掀起了海内外的武侠热潮。广大的受众基础使得《神雕侠侣》影视剧的改编应运而生。《神雕侠侣》自1960年第一次被改编成电视剧以来,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一共被翻拍了9次。不同版本的《神雕侠侣》立足于不同的视角对原着小说进行改编,既为观众提供了风格迥异的影视娱乐,同时也引起了对改编优劣的热议。通过对《神雕侠侣》影视改编历史的梳理,可以发现:虽然每一次改编都基于创作者对原着小说不同的认识与理解,并使得每部作品各有千秋,精彩纷呈;但在众多版本之中,1995版和2006版的《神雕侠侣》电视剧却最受观众瞩目,引发的争论也最为激烈。虽然随着影视技术不断的进步,2006版的《神雕侠侣》相对于1995年版而言,画面更加唯美,技术感更强,更符合时代的审美需求,却依然无法撼动1995年版《神雕侠侣》在广大观众心目中的经典地位。围绕两部作品的争议,虽然说导源于2006年版的突破与创新,但却是对1995年版的经典地位的再确立、再巩固。面对这一现象,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两个版本电视剧在创作语境、主题走向、镜语风格等方面的异同,探究了1995版《神雕侠侣》被确定为“经典改编版本”的原因,并总结其对当下电视剧改编的借鉴意义。首先,从《神雕侠侣》小说的创作改编历程来看,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影响了95版和06版《神雕侠侣》的改编取向。1995年的香港有着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先进的文化思想引领,作品在细节处理上较为细腻,且对于原着的还原度较高。而2006年的大陆在受众的需求与市场利益的驱动下,则在原着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时代性的元素,没有像95版中那样忠于原着。其次,在镜头语言的对比中,06版《神雕侠侣》虽然在技术上有明显的提升,镜头的色彩饱满,导演善于用光线营造氛围,表现人物性格,但只是达到了形式上的升华。而95版用画面为手段展现人物真实的内心情感,用景别和构图展现空间层次,表现的情感更加真实,让受众可以通过画面去感受《神雕侠侣》的精神境界。还有,在对于两个版本中声音的比较分析的时候,在人声中,06版黄晓明所饰演的杨过一直在用“咆哮”式的对白来展现人物的性格与情感,使受众总有跳戏的感觉,无法真正的感受到杨过的爱与恨,殇与情。95版中古天乐所饰演的杨过,则在精湛的演技和声音的音调音色搭配中可以让受众能更好的剖析杨过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的理解剧情的发展。在音乐的比较分析中,95版《神雕侠侣》的曲调与歌词也更与原着小说的主旨贴合,既表现了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也对里面的至情至性,英雄傲骨的精神元素进行了描写,使歌曲流传至今依旧被世人传唱。而06版中《神雕侠侣》的主题曲与配乐则略显逊色,歌词只展现的“侠义精神”却缺少爱情线索,并且在歌词中涉及到的“萧、琴、酒”这三个意象元素,与剧情内容不相符。最后,通过对于经典的界定与解读,以及侠义精神与情感之间的诉求,来探讨娱乐至死的年代两个版本电视剧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并对此提出了一些思考与建议使影视剧避免陷入“娱乐化”和“商业化”的怪圈,再塑经典。

二、电视剧不应拒绝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视剧不应拒绝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身份与阶层: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
    第一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身份界定(1928-1963)
        一、创剧人身份的探索:从发明家到电视人
        二、创剧人身份的确立:首席编剧与执行制片人
    第二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阶层分析(1964-1998)
        一、创剧人群体的形成:三大剧种创剧人群体
        二、创剧人阶层的出现:三大阶层创剧人分布
    第三节 网络时代创剧人的阶层突破(1999-2019)
        一、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下的第一阶层创剧人画像
        二、画像分析:从第一阶层创剧人到创剧人“职业群体”
第二章 他者与自我: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内容选择
    第一节 他者互文:临摹现实文本下的客观写实
        一、效仿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中取材
        二、互文经典作品:从文学与影视中取材
    第二节 自我表现:“三重自我建构”下的主观抒情
        一、对“个体自我”的探寻
        二、对“关系自我”的定位
        三、对“集体自我”的认知
    第三节 紧密结合:创剧人文本内容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他者故事中自我的汇入
        二、自我镜像中他者的虚构
第三章 制作与创作: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制作范式:视听电影化与叙事文学性
        一、电影化影像策略:质感营造与“景观”制造
        二、文学性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第二节 创作风格:视听个性化与叙事风格化
        一、个性化的长镜头与蒙太奇
        二、风格化的“话语”建构
    第三节 高度统一:创剧人文本形式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制作范式中个性的凸显
        二、创作风格中成规的体现
第四章 互构与升华:群体特征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
    第一节 相互关系:成规与个性的互构
        一、同源性:相近起源与发展
        二、同构性:相互建塑和形构
        三、共生性:互相依存与协作
    第二节 共同作用:多元且精彩的主题
        一、世界观的引导:个人信仰与哲学思辨
        二、人生观的认同:女性主义、反同性歧视和反种族歧视
        三、价值观的迎合:反英雄、非英雄与集体无意识
第五章 环境与心理:网络时代创剧人群体特征的成因
    第一节 外在环境之变:媒介场域架构下的特征成因
        一、网络时代媒介场域的架构变化
        二、媒介与受众博弈下的底层逻辑
    第二节 内在心理动因:“人类动机理论”下的特征成因
        一、自我求生:生活困难者的生理需要
        二、自我救赎:面临威胁者的安全需要
        三、自我倾诉:身份认同困惑者的归属需要与情感缺失者的情感需要
        四、自我证明:事业受挫者的尊重需要
        五、自我实现:美国创剧人的终极追求
结语
    第一节 从传播到效仿:美剧强大的影响力
    第二节 在分辨中学习:现状、启示与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国产职场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职场剧中的女性形象
    一、改革开放中的拼搏者
        (一) 性别被遮蔽的女性
        (二) 隐现的女性意识
    二、道德上的楷模
        (一) 平民化的女英雄
        (二) 政治话语下的女性神话
    三、职场上的灰姑娘
        (一) 传递励志能量
        (二) 沉默的“他者”
    四、异化的职场女强人
        (一) 被凝视的客体
        (二) 精神附庸者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职场剧女性形象的形成原因
    一、主流文化的规训
        (一) 突破“男主外、女主内”
        (二) 时代变迁下的角色转型
    二、男权文化的主宰
        (一) “男性拯救”的逻辑内核
        (二) “被看”的职场女性
    三、消费文化的召唤
        (一) 职场女性被商品化
        (二) 受众地位提升
    四、女性意识的主动觉醒
        (一) 追求职场话语权
        (二) 彰显职场主体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职场剧女性形象的创作启示
    一、职场剧女性形象的积极意义
        (一) 打破传统性别观念
        (二) 激励女性意识觉醒
        (三) 传递积极社会能量
    二、职场剧描摹女性镜像的问题
        (一) 较少触及女性职场困境
        (二) 边缘女性受忽略
        (三) 女性形象类型化
        (四) 女性意识泛化
    三、对电视剧创作者建构女性形象的建议
        (一) 以客观现实为基础
        (二) 关注女性弱势群体
        (三) 深入弘扬女性主义
        (四) 强化社会性别意识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流行文化
        1.4.2 明星偶像
        1.4.3 偶像崇拜
        1.4.4 青少年
        1.4.5 失范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文献综述
        1.5.2 国内文献综述
        1.5.3 评述
    1.6 研究理论依据
        1.6.1 功能论
        1.6.2 结构分析
        1.6.3 亚文化理论
    1.7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1.7.3 文章结构
第2章 中国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演变
    2.1 中国流行文化发展历程
        2.1.1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2.1.2 改革开放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1978年-1992年)
        2.1.3 “南方谈话”和十四大至二十世纪末(1992年至1999年)
        2.1.4 二十一世纪至十八大(2000年-2012年)
        2.1.5 十八大至新时代(2012至今)
    2.2 中国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变迁
        2.2.1 英雄偶像的时代
        2.2.2 明星偶像的主流化
        2.2.3 选秀、草根偶像的崛起
        2.2.4 流量、养成偶像的到来
    2.3 小结
        2.3.1 影响中国流行文化的主要因素
        2.3.2 中国偶像崇拜的嬗变
第3章 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
    3.1 青少年偶像崇拜基本现状
        3.1.1 偶像崇拜的泛化与较高卷入度
        3.1.2 明星偶像与二次元偶像
        3.1.3 崇拜中的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
        3.1.4 自我认知上的主动性
        3.1.5 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
    3.2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比较研究
        3.2.1 问卷调查的比较
        3.2.2 网络调查的比较
    3.3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
        3.3.1 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
        3.3.2 技术进步与推动
        3.3.3 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
        3.3.4 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
        3.3.5 粉丝类型的多元化
        3.3.6 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程度
        3.3.7 明星偶像崇拜的正功能
        3.3.8 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显现
第4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表征
    4.1 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
        4.1.1 偶像符号异化与消费主义
        4.1.2 粉丝消费
        4.1.3 奢侈生活、虚假需求与拜金主义
    4.2 自我的丧失
        4.2.1 象征性权力的偶像崇拜与权力分层
        4.2.2 泛偶像化下的假偶像与精英主义
        4.2.3 自我认同的偏差——社会化的障碍
    4.3 狭隘性
        4.3.1 新媒体与传播技术下的盲区
        4.3.2 明星偶像崇拜的文化趋同现象
        4.3.3 价值观的偏差与替代
    4.4 非道德化
        4.4.1 非理性的偶像崇拜
        4.4.2 偶像崇拜的非道德化
        4.4.3 暴力化的蔓延(语言、行为等)
    4.5 娱乐极端化
        4.5.1 日常生活化的娱乐至死
        4.5.2 肤浅化与浮动性
第5章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与解析
    5.1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
        5.1.1 文化与认同
        5.1.2 个体与组织
        5.1.3 制度与科技
    5.2 明星偶像崇拜及失范的解析
        5.2.1 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
        5.2.2 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
        5.2.3 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
第6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重构路径
    6.1 政府层面
        6.1.1 价值:社会文化的建设
        6.1.2 规范:制度的建设
        6.1.3 行为:政府的监管
    6.2 多元社会层面
        6.2.1 学校教育的引导与创新
        6.2.2 大众传播媒介的导向
        6.2.3 明星公司、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
        6.2.4 粉丝社群的管理
    6.3 个人层面
        6.3.1 家长与家庭的角色
        6.3.2 偶像的角色
        6.3.3 传媒者的角色
        6.3.4 青少年粉丝的角色
第7章 结语
    7.1 回视偶像崇拜
    7.2 本研究的结论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4)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与困难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二、地方文学生态对作家的影响
第二章 环境:文学组织、文学期刊和文学活动
    第一节 文学组织
        一、不受重视的作协
        二、由个体推动的作协改革
    第二节 文学期刊:亟待改革的《淮河》
        一、刊物形式混乱
        二、稿件质量堪忧
        三、改革之路
    第三节 文学活动
        一、会议例行公事
        二、比赛意义重大
        三、采风流于形式
        四、培训资源匮乏
        五、其他文学活动
第三章 链条:文学生产诸环节的游移与脱落
    第一节 生产
        一、读:数量和质量的双重贫乏
        二、写:体裁的转向与题材的坚守
    第二节 流通
        一、发布平台的变与不变
        二、自费出版是绝对主流
    第三节 评介
        一、评论的困境
        二、奖项的失衡
    第四节 接受
        一、读者的缺席
        二、与市场博弈
第四章 作家:他们在那遥远的地方写作
    第一节 社会轨迹与文学生涯
        一、相似的社会轨迹
        二、文学道路与线索人物
    第二节 身份认同问题
        一、体制迷梦
        二、文学工人
        三、外部认同
    第三节 存在与意义
        一、严肃的生存问题
        二、寻找写作的意义
第五章 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发现的问题
        一、作协体制探析
        二、临淮作协的问题
        三、严格的审查制度
    第二节 可能的建议
        一、扩大经费来源
        二、细化会员管理
        三、开放资源系统
        四、强化服务职能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陈念新初次访谈纪要
附录2:吕家禾初次访谈实录
附录3:杨廷芝访谈实录
附录4:邱元田访谈实录
附录5:庄羽访谈实录
附录6:陈念新二次访谈实录
附录7:吕家禾二次访谈实录
附录8:程惠荪访谈实录
附录9:周亚丁访谈实录
附录10:唐玉雯访谈实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致谢

(5)中国灾难题材电视剧悲剧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悲剧与悲剧性的认识与界定
        (二)关于中国灾难题材电视剧的界定
        (三)关于中国灾难题材电视剧的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中国灾难题材电视剧人物形象的悲剧性建构
    (一)人物塑造:灾难极端情景中的多元人物
        1.集体英雄趋于平民化
        2.传统藩篱造就女性悲情化
        3.善恶博弈下的间色人物
    (二)悲剧性探源:影像塑造伦理困境中的悲剧人物
        1.性格悲剧:传统伦理浸染人物性格
        2.情感悲剧:道德束缚酿就负重情感
        3.命运悲剧:命运遭际演绎悲剧人生
二、中国灾难题材电视剧悲剧性的创伤叙事
    (一)个体创伤叙事:灾难痛感的温情治愈
        1.承受灾难:消解身体创伤
        2.直视灾难:愈合情感破裂
        3.治愈灾难:拯救精神废墟
    (二)集体创伤叙事:民族历史创痛的再现
        1.创伤再现:追忆苦难历史
        2.创伤救赎:抚慰社会伤痕
        3.创伤反思:重建民族记忆
三、中国灾难题材电视剧悲剧性的多重审视
    (一)美学价值:影像蕴含民族悲剧意识
        1.人性美:生死抉择中凸显人性光辉
        2.崇高美:悲壮但不悲观
        3.悲剧美:哀而不伤极尽克制
    (二)人文价值:影像彰显人道主义情怀
        1.人文关怀:悲剧意识映射社会现实
        2.传播价值:影像传递中国力量
结语
附录 :中国灾难题材电视剧作品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新世纪都市情感剧生育母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
一、生育影像:多元化生育母题的叙事类型
    (一)都市剧中生育母题的类型化呈现
        1.职业女性的被动生育
        2.未婚女性的生育恐惧
        3.全职妻子的再生育困惑
    (二)都市剧中生育母题的叙事特征
        1.生育想象的现实镜像
        2.女性多重困境的突围
        3.生育之痛的隐秘表达
    (三)都市剧中生育母题的构想
        1.生育凸显人物矛盾冲突
        2.生育聚焦女性主体意识
        3.生育重设家庭和谐秩序
二、生育伦理:多视角下生育母题的关系建构
    (一)个体伦理叙事:单性生育的荧屏价值取向
        1.消解“他者”:彰显女性独立气质
        2.情感断裂:被抛弃的生存渴望
        3.现实较量:自我与依附的对抗
    (二)两性伦理叙事:夫与妻的双重镜像思考
        1.两性生育观念的错位重构
        2.消费社会下的经济考量
        3.情感诱惑下的背叛与谅解
    (三)代际伦理叙事:被“生育”的符号化表征
        1.传宗接代:传统伦理下被激化的生育权利
        2.性别歧视:重男轻女的畸形观念
        3.矛盾与融合:生育伦理的认同与回归
三、生育症结:都市剧中生育母题的社会现实反思
    (一)都市剧中女性生育状态的现实隐喻
        1.女性生本能的气质回归
        2.生育母题助力女性自我蜕变
    (二)都市剧中女性生育观念的多重审视
        1.生育观念的超前与滞后
        2.夸张与消极的“生育”表达
        3.传统与现代生育观的博弈与归一
    (三)都市情感剧中生育母题的社会生态隐喻
        1.个人:基于传统的“家”的观念
        2.家庭:基于生存和繁衍的宗族伦理
        3.社会:基于种族延续的集体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雏凤清于老凤声 ——新世纪中国电视文艺批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范围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批评”一词的生成语境
    第一节 从“诗文评”到文学批评
        一、蔚为大观的“诗文评”
        二、近代中国的文学批评
    第二节 西方学术体系中的文学批评
第二章 电视文艺批评的概念及特征
    第一节 电视文艺批评的内涵及相关概念
        一、电视文艺批评概念界定
        二、电视文艺批评与电视文艺评论
    第二节 电视文艺批评的学术品格
        一、价值导向与批判内核
        二、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
        三、理性思辨与理论指引
第三章 古典文论与中国电视文艺批评
    第一节 “文以载道”观与电视文艺批评
        一、“文以载道”观的发生及流变
        二、“文以载道”观与当代中国电视文艺批评
    第二节 古典文论范畴与电视文艺批评的会通与差异
        一、“比兴”说与电视文艺批评
        二、“文气”论与当代中国电视文艺批评
        三、“妙悟”说与感悟式批评对当代电视文艺批评的启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视域下的中国电视文艺批评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中国化
        一、作为理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中国化进程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视域下的电视文艺批评
        一、人民本位与时代意识
        二、中国精神与文化自信
第五章 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电视文艺批评
    第一节 研究样本简介
        一、样本构成
        二、文本介绍
    第二节 中西电视批评比较研究
        一、经验批评与理论深化
        二、遗失的文本与镜像
        三、通向何方:社会、时代与人心
结论
附录一 引用文献汇总
附录二 欲女、恶魔与天使: 苏琪·斯塔克豪斯故事中的性别代理意识及欲望阐释 Agnieszka Stasiewicz-Bieńkowska
附录三 美食大逃亡中的性别政治:韩国美食类综艺中的男性气质 李照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8)罪与欲的挣扎:欧美影视作品中酷儿与基督教的冲突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酷儿影视发展简况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正常与异类的形象冲突:基督教观念下的酷儿人物塑造
    第一节 反抗冲突——犀利另类的酷儿形象
        一、以激进行动进行反抗
        二、以夸张造型进行反抗
    第二节 压抑冲突——顺从隐忍的酷儿形象
        一、以欺骗进行自我否定
        二、以从众进行群体掩饰
    第三节 接受冲突——坦然面对的酷儿形象
        一、以爱之名接受教义冲突
        二、以寻常心拥抱主流生活
    第四节 杂糅冲突——复杂矛盾的异性恋形象
        一、敌对仇视的压迫者形象
        二、沉默回避的妥协者形象
第二章 弱者与威权的主题冲突:基督教高压下的酷儿人权表达
    第一节 成长主题传达酷儿的自我冲突
        一、普通观众的成长情感共同性
        二、超越年龄和底线的非凡探索
    第二节 家庭主题传达酷儿的亲情冲突
        一、温和遵守既有家庭模式
        二、打破规则重构家庭关系
    第三节 社会主题传达酷儿的权利冲突
        一、用时间串联酷儿的政治奋斗史
        二、用人物串联酷儿的现实生活史
第三章 保守与前卫的创作冲突:酷儿对影视宗教观的现实影响
    第一节 性向观冲突解构宗教伟人
        一、为圣人赋予人性
        二、权威者扞卫人性
    第二节 伦理观冲突解构宗教血缘
        一、基督教义血缘伦理的自我矛盾
        二、酷儿冲破血缘伦理的固有枷锁
    第三节 罪源观冲突解构宗教本体
        一、罪源属性的酷儿语境重构
        二、酷儿影视的有限罪源批评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影视作品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影视作品的叙事伦理研究 ——以电视剧《白鹿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 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一、伦理、叙事伦理和伦理叙事
    (一) 伦理
    (二) 叙事伦理
    (三) 伦理叙事
二、《白鹿原》小说及电视剧中的叙事伦理考析
    (一) 《白鹿原》的创作背景及影响
    (二) 叙事伦理的转换—从小说到电视剧
    (三) 电视剧《白鹿原》中的伦理叙事
三、积极构建当代影视作品的叙事伦理
    (一) 现代性语境下强化叙事伦理与伦理叙事的必要性
    (二) 文学作品改编应当遵循的叙事伦理原则
四、充分发挥影视作品对主流价值体系的构建作用
    (一) 影视作品应当坚持正确的道德目标
    (二) 影视作品对构建主流价值体系的积极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着作类
    (二) 论文类
致谢

(10)《神雕侠侣》武侠电视剧改编的比较研究 ——以1995版和2006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一)《神雕侠侣》影视剧的改编与翻拍
        (二)电视剧《神雕侠侣》的对外传播
    二、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三、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个案分析法
        (三)跨学科研究法
第一章 从小说到电视剧: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的创作改编历程
    第一节 小说文本的创作与修订
    第二节 1995 年代的香港与经典版《神雕侠侣》的诞生
        一、1995 年代香港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
        二、1995 年经典版《神雕侠侣》电视剧的诞生
    第三节 《神雕侠侣》的再改编
        一、再改编的文化语境
        二、2006 版《神雕侠侣》的诞生
第二章 《神雕侠侣》改编的文本比较
    第一节 故事情节
        一、故事主线
        二、情感线索
    第二节 人物塑造
        一、性格构成
        二、人物的副语言表达
        三、演员的表演层面
第三章 技术提升背景下镜语风格的比较
    第一节 画面造型的比较
        一、1995 版《神雕侠侣》的镜头语言与构图
        二、2006 版《神雕侠侣》光影与色彩的交错
    第二节 声音效果的比较分析
        一、人声的比较分析
        二、音乐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 何为“经典”:由比较研究引发的思考
    第一节 “经典”的界定与改编忠实度的问题
    第二节 侠义精神与情感诉求:文本、观众与时代
    第三节 娱乐至死:电视剧创作的精神危机
        一、文化因素的流失与侠义精神的消解
        二、肤浅化翻拍商业气息浓厚,难成经典
    第四节 回归文化经典之路
        一、当下视域与原着精神的统一
        二、制作方秉持职业精神
        三、文化娱乐与重拍价值的协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电视剧不应拒绝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D].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国产职场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 高雯.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3]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D]. 马赫. 吉林大学, 2020(01)
  • [4]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D]. 汪琬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1)
  • [5]中国灾难题材电视剧悲剧性研究[D]. 宋李敏.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6)
  • [6]新世纪都市情感剧生育母题研究[D]. 张宾.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7]雏凤清于老凤声 ——新世纪中国电视文艺批评理论研究[D]. 文豪.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8]罪与欲的挣扎:欧美影视作品中酷儿与基督教的冲突建构[D]. 丁阳. 西南大学, 2020(01)
  • [9]影视作品的叙事伦理研究 ——以电视剧《白鹿原》为例[D]. 张炜钰.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10]《神雕侠侣》武侠电视剧改编的比较研究 ——以1995版和2006版为例[D]. 张梦楠.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电视剧不应该拒绝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