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82530串行通讯控制器的研制

LN82530串行通讯控制器的研制

一、LN82530串行通讯控制器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慕福顺[1](2012)在《一种高可靠数据传输接收机的研制》文中指出介绍了一种高可靠的数据传输接收机的设计。该数据传输接收机采用速度插值补偿方法,较好解决了火炮随动抖动的问题;采用电气隔离传输技术,实现了系统的稳定、可靠工作。

张振宇[2](2006)在《基于故障分量的方向电流差动保护》文中研究表明电流差动保护是线路重要的主保护原理之一,它有着其它保护所不具备的许多天然优点,在继电保护进入微机保护和光纤通信的时代,对电流差动保护判据的深入研究具有新的现实意义。本课题就是针对这一研究方向,对全电流差动保护经大过渡电阻短路时灵敏性不足的缺点,提出了利用故障分量构成的方向电流差动保护新判据。通过对该保护判据与其它保护判据进行的分析比较及仿真论证,得出了本保护判据具有内部故障动作灵敏、外部故障制动作用大和承受过渡电阻能力强的结论。本文介绍了基于故障分量的方向电流差动保护原理、故障分量距离保护原理,采用比相式故障分量距离保护Ⅱ、Ⅲ段作为后备保护,故障分量方向电流差动保护作为主保护。主保护和后备保护在故障后两周波内都采用电流故障分量,在两周波后都改为相全量,这样既保证了保护的动作可靠性,又因为原理相似便于实现。文章利用ATP和MATLAB仿真程序对220kV、500kV的单回输电线路仿真,对本文提出的新判据与故障分量比率制动差动保护和零序方向电流差动保护进行了比较。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新判据在输电线路末端短路时承受过渡电阻能力更强,在外部故障时制动量更大。文章最后介绍了110kV输电线路光纤纵联差动保护装置的数据采集与通信模块的软件、硬件设计。此模块包含数据采集、存储、通信和采样同步四部分功能。数据采集与通信模块采用串行口控制器Z85230用来接收和发送数据,双端口RAM实现保护CPU和通信CPU对数据的共享,两片MAX125实现7路数据的采集、A/D转换。两台保护装置间通信采用SDLC位同步通信协议,使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抗干扰能力更强,数据传输速率也更高。从机与主机的采样时刻差利用采样数据修正法来校正,数据发送使用查询方式,接收使用中断方式。由于本保护比其它差动保护原理有重要的优越性,故对电力系统输电线路的安全可靠运行有重要意义。

梁斌[3](2005)在《基于HDLC的微机分相纵联差动保护通讯系统》文中提出随着电力系统实时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可靠的实时信息是系统运行的根本基础。通信是获得实时信息的途径。通信的准确、及时对系统正确动作至关重要。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通信网的体系结构、应用层规约的选取和实现对整个系统的先进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采用面向比特的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并选择了与之相适应的串行通信控制器,使HDLC可通过硬件的初始化方便地实现。从数据传输可靠性上和传输效率上,较以往的异步方式及面向字节的同步通信方式有了较大提高。目前,微机保护已经在电力系统的变电站、发电厂和线路上大量使用。使用新的保护原理,使线路故障能够快速、准确地切除,是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由于电流互感器饱和以及线路分布电容电流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在外部短路时产生很大的不平衡电流,可能造成电流差动保护装置误动作,因此必须采取制动措施。本文将新近提出的自适应原理应用到微机分相纵差保护装置上。该原理的制动特性随对端电流的增大呈非线性增强,内部故障时制动量转化为动作量,充分保证了外部故障时的安全性和内部故障时的灵敏性。该系统首次使用华北电力大学最新开发研制出的光电流互感器。同时,为保证系统运行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在数据编码方式和通道方式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使用2M专用通道、纠错编码,光纤通道等,使之具有强大的通信能力和抗电磁干扰能力,并使保护性能得到很大提高。在实现输电线路的纵联差动保护的同时,简化了接口设计,提高了传输效率和可靠性,降低了电缆和互连硬件的成本。HDLC是一种代码独立、自适应性强、高效率、高可靠性的数据通信规约。利用这种通信方式,为本文所开发的微机保护通讯系统设计出一套保护通讯软件,消除了传送数据块所带的同步位,使有效数据位提高了,并通过数字锁相环解决了两站时钟不同步的难题。

乔震莉[4](2005)在《变压器分接头位置估计改进算法在晋中电网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停留在SCADA 水平上的调度自动化系统虽具有安全监控的功能,但其分析能力尚不完备,能量管理系统(EMS)则提供使调度由经验型分析上升至科学分析型的可能。论文在对EMS 进行软硬件的介绍以及状态估计模块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变压器分接头位置估计的增广状态估计的改进算法。分析表明该算法极大地改善了各个模块的性能,实例证明了改进后算法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于祥苓,冯蕊,唐琳[5](2004)在《LN82530串行通讯控制器测试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LN8 2 5 30串行通讯控制器 ( SCC)是一种双通道、多重协议数据通讯外围接口电路。此电路包括复杂的内部功能 ,可当作串行—并行 ,并行—串行转换器 /控制器。本文对 LN82 5 30内部各功能块的测试作了详细的研究 ,并对其直流测试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的解决作了简要的介绍。

邵东瑞,刘宝娟,谢鸭江[6](2003)在《LN82530串行通讯控制器的研制》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 LN82 5 30串行通讯控制器的主要功能 ,版图设计 ,制造工艺。

慕福顺[7](1999)在《多信道模式可编程数传发送机》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一种有四个信道的数传发送机,其每个信道均可独立编程为不同的传输模式,因而可以同时连到几种使用不同规程的数传接收机上,也可以按NRZI或FM编码方式传输信号,从而实现信号的无极性传输.同时采用信号隔离技术,实现了与传输网络完全的电隔离.

徐海,方奕,杨传厚[8](1996)在《多通道X.25数据终端通讯控制器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制了一种微机上 X. 25智能适配卡的软硬件设计,数据和控制信息可在微机主存和适配卡间直接并行流动,接口提供多个高速通道,速率高达64kb/s,该适配卡上配备了微处理器,自备存储空间,不占主机资源,可以实现各种通讯规程,适配卡采用了INTEL的高性能高集成度的串行通信控制芯片,故结构简单,可靠性好,性能价格比高。

侯义明,王喜伟[9](1993)在《IC智能控制板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IBM—PC机在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开发了一种用于IBM—PC的智能控制板。该控制板具有和PC机相兼容的16位CPU,同时可控制16个串行通道。该智能控制板采用总线窃取的方式和PC机共享一个“窗口”,并具有远动信息的校验、规约转换、数据预处理、远动信息监视和在线调试等功能。

彭天乾,欧光亚,方彬[10](1991)在《分布式过程控制系统的高速计算机通讯网络》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高速计算机通讯网络研制情况,较详细地说明了网络结构,使用的通讯协议,研制成功的通讯控制器,调制解调器,信息传输方式,分布式数据库结构和网络管理,是国内首先实现miniMAP协议的过程控制计算机网络。

二、LN82530串行通讯控制器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N82530串行通讯控制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高可靠数据传输接收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数据传输接收机系统构成与主要特点
    2.1 系统构成
    2.2 主要特点
3 数据传输接收机设计
    3.1 随动平稳性问题
    3.2 电气隔离与抗干扰
    3.3 通讯控制
    3.4 前馈速度补偿
    3.5 结构设计
4 结论

(2)基于故障分量的方向电流差动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和主要工作
        1.3.1 提出了一种新的动作判据
        1.3.2 开发了微机差动保护光纤通信板
        1.3.3 完成了一套微机差动保护软件的调试
第二章 基于故障分量的方向电流差动保护原理
    2.1 保护的动作方程
    2.2 保护的动作判据
    2.3 外部故障
    2.4 内部故障
    2.5 保护的动作特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故障分量的方向电流差动保护与其他保护的分析比较
    3.1 引言
    3.2 动作特性的分析方法
    3.3 全电流比率制动差动保护
    3.4 基于故障分量的方向电流差动保护新判据
    3.5 本保护与微机自适应分相方向纵差保护[4 ] 的比较
    3.6 本保护与故障分量比率制动差动保护动作特性的比较
        3.6.1 两种保护判据制动特性的比较
        3.6.2 两种保护判据幅值特性的比较
    3.7 本保护与故障分量比率制动差动保护耐受过渡电阻能力比较
    3.8 零序方向电流差动保护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仿真分析
    4.1 引言
    4.2 电磁暂态分析软件 ATP 简介
    4.3 仿真实现方法
    4.4 220kV 仿真实验及分析
        4.4.1 故障分量的提取
        4.4.2 220kV 系统故障仿真
        4.4.3 220kV 系统三种保护判据承受过渡电阻的动作特性
    4.5 500kV 仿真实验及分析
        4.5.1 500kV 系统故障仿真
        4.5.2 500kV 系统3 种保护判据承受过渡电阻的动作特性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故障分量距离保护
    5.1 引言
    5.2 故障分量距离继电器
    5.3 比幅式故障分量距离继电器的动作特性
        5.3.1 正方向内部故障
        5.3.2 反方向外部故障
    5.4 比相式故障分量距离继电器的动作特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输电线微机光纤纵差保护通信系统硬件设计
    6.1 光纤纵联差动保护
    6.2 通信方案
        6.2.1 通信整体方案构成
        6.2.2 通信方案实现
        6.2.3 通信协议 SDLC
    6.3 数据帧结构
    6.4 通信系统硬件设计
        6.4.1 通信系统的硬件工作原理
        6.4.2 通信系统的功能模块
        6.4.2.1 CPU 部分
        6.4.2.2 数据采集单元
        6.4.2.3 数据存储单元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输电线微机光纤纵差保护系统软件
    7.1 光纤纵差保护系统软件框架
    7.2 纵差保护软件流程
        7.2.1 主程序
        7.2.2 采样中断处理程序
        7.2.3 故障处理程序
    7.3 串行通信软件
        7.3.1 数据采集程序
        7.3.2 数据通信程序
        7.3.2.1 初始化
        7.3.2.2 SDLC 数据发送过程分析
        7.3.2.3 SDLC 数据接收过程分析
        7.3.3 电流数据采样同步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附录 光纤纵差保护装置数据采集与通信插件原理图
致谢

(3)基于HDLC的微机分相纵联差动保护通讯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输电线微机保护发展概述
    1.2 HDLC 通讯原理
    1.3 电流纵差保护原理
    1.4 本文所作的工作
        1.4.1 开发出一套微机保护通讯系统
        1.4.2 为该系统开发出一套通讯及故障处理软件
第二章 电流纵联差动保护原理
    2.1 引言
        2.1.1 微机保护装置的特点
        2.1.2 微机保护装置硬件系统构成
        2.1.3 光纤纵差保护
    2.2 分相电流纵差保护原理
        2.2.1 保护的动作特性
        2.2.2 自适应的实现
    2.3 小结
第三章 微机保护通讯系统
    3.1 引言
    3.2 系统构成
    3.3 CPU 部分
        3.3.1 综述
        3.3.2 87C196KC 单片机应用特点及 HSO 的应用
    3.4 数据采集单元及其接口
        3.4.1 MAX125 的器件功能及工作模式
        3.4.1.1 芯片功能
        3.4.1.2 工作模式
        3.4.2 数据采集系统接口及其工作过程
        3.4.2.1 采集系统接口
        3.4.2.2 工作过程
    3.5 通讯部分
        3.5.1 同步通信与异步通信
        3.5.2 串行通信控制器
        3.5.3 通讯接口的实现
        3.5.4 通道方式的选择
    3.6 三端系统及其实现
    3.7 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
    4.1 引言
    4.2 通讯系统软件流程
        4.2.1 采集部分
        4.2.2 通讯部分
        4.2.2.1 Z85230 初始化
        4.2.2.2 数据发送过程分析
        4.2.2.3 数据接收过程分析
        4.2.3 电流数据采样同步
        4.2.4 故障处理部分
    4.3 小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致谢

(4)变压器分接头位置估计改进算法在晋中电网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EMS研究现状
        1.2.2 状态估计研究现状
    1.3 EMS发展前景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
第二章 对状态估计模块的研究
    2.1 支撑系统SCADA部分现状
    2.2 高层应用EMS部分
        2.2.1 设计原则
        2.2.2 系统性能指标
        2.2.3 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
    2.3 对状态估计模块的研究
        2.3.1 基本描述
        2.3.2 状态估计的功能
        2.3.3 状态估计的特点
        2.3.4 研究方式
        2.3.5 研究界面
        2.3.6 计算数据不理想的问题发现
        2.3.7 问题的分析
        2.3.8 分析的结果
    2.4 提高状态估计可用性的好处
    2.5 小结
第三章 变压器分接头位置估计算法的改进
    3.1 变压器分接头位置估计在状态估计中的重要性
    3.2 现有基本算法
        3.2.1 状态估计的基本算法
        3.2.2 变压器分接头位置估计的基本算法
    3.3 对现有基本算法的改进
        3.3.1 快速分解算法的补充
        3.3.2 变压器分接头位置的估计算法的改进
    3.4 小结
第四章 变压器分接头位置估计算法改进后的应用效果
    4.1 变压器分接头位置估计的具体功能实现
        4.1.1 变压器单元的输入操作过程
        4.1.2 变压器参数的输入、查询、修改功能
        4.1.3 变压器资料卡片
        4.1.4 变压器分接头位置的基本概念
    4.2 变压器分接头位置估计的算例分析
        4.2.1 分接头位置估计实时界面
        4.2.2 某变电站算法改进前后潮流分析效果对比
    4.3 变压器分接头位置估计算法改进后对状态估计模块整体性能的改善
        4.3.1 状态估计曲线数据
        4.3.2 状态估计统计表
        4.3.3 状态估计实时潮流界面
    4.4 状态估计的改进对其它模块性能的影响
        4.4.1 状态估计中算法改进对调度员潮流模块的影响
        4.4.2 状态估计中算法改进对无功优化模块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四、LN82530串行通讯控制器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高可靠数据传输接收机的研制[J]. 慕福顺. 火控雷达技术, 2012(04)
  • [2]基于故障分量的方向电流差动保护[D]. 张振宇. 天津大学, 2006(05)
  • [3]基于HDLC的微机分相纵联差动保护通讯系统[D]. 梁斌. 天津大学, 2005(06)
  • [4]变压器分接头位置估计改进算法在晋中电网的应用[D]. 乔震莉.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5(03)
  • [5]LN82530串行通讯控制器测试技术研究[J]. 于祥苓,冯蕊,唐琳. 微处理机, 2004(01)
  • [6]LN82530串行通讯控制器的研制[J]. 邵东瑞,刘宝娟,谢鸭江. 微处理机, 2003(06)
  • [7]多信道模式可编程数传发送机[J]. 慕福顺. 火控雷达技术, 1999(02)
  • [8]多通道X.25数据终端通讯控制器的研制[J]. 徐海,方奕,杨传厚. 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 1996(02)
  • [9]IC智能控制板的研制[J]. 侯义明,王喜伟. 电网技术, 1993(02)
  • [10]分布式过程控制系统的高速计算机通讯网络[J]. 彭天乾,欧光亚,方彬. 冶金自动化, 1991(06)

标签:;  ;  ;  ;  ;  

LN82530串行通讯控制器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