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C微电解处理压裂废水的研究

Fe/C微电解处理压裂废水的研究

一、Fe/C微电解法处理压裂废水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涌[1](2021)在《水质多变型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处理工艺原理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油田作业废水的妥善处置是保障生态脆弱地区石油可持续开采的重要前提。传统处理工艺因流程的单一性、固定性而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油田作业废水。特别是在地形复杂区域,受场地条件限制,作业废水无法得到良好的均质和均量,致使出水SS与石油类等污染物无法稳定满足回注或者回用要求。对此,本研究调研了长庆油田作业废水水质特点,得到了不同种类油田作业废水的处理特性。通过比较各模块化组合工艺,优化配置了适用于不同种类作业废水的处理模式,研发了模块化、可变流程处理工艺。在此基础上,评价了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可变流程工艺在实际应用条件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为油田作业废水高效处理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长庆油田作业废水具有污染物浓度高、成分复杂、稳定性强等特点,不同种类作业废水污染物指标差异显着。结合作业废水水质特征,建立了水质评价矩阵。根据水质评价结果将6种油田作业废水分成了3类(易处理、较难处理与难处理作业废水)。其中减阻压裂废水(EM废水)和洗井废水的可处理指数均在0.150以下,属于易处理废水。生物胶废水(0.176)、稠化废水(0.170)和酸化废水(0.154)的可处理指数在0.150~0.200之间,属于较难处理废水。胍胶废水可处理指数为0.287,可归为难处理废水。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作业废水模块化、可变流程处理模式。(2)基于水质评价结果,结合8种模块化组合工艺的对比分析,确定了适用于不同种类作业废水的模块化组合模式。结果表明,对于易处理作业废水,仅采用除油预处理模块(聚结除油)与固液分离模块(空气气浮)可实现污染物的去除;对于较难处理作业废水,针对其高有机物含量及高悬浊的特点,在除油的基础上,需采用一定的氧化手段并结合固液分离措施进行处理。根据不同模块化组合工艺的比选,采用除油预处理与臭氧气浮(DOF)模块的组合工艺可实现对该类作业废水的高效处理;对于难处理作业废水,针对其高粘度的特点,需在除油的基础上增加氧化降粘预处理模块。通过工艺比选,增加铁碳降粘预处理与后续臭氧气浮模块可协同强化去除污染物。(3)根据模块化配置结果,进一步探究了铁碳与DOF模块最佳运行工况。在最佳处理条件下,铁碳预处理模块的CODcr去除率可达53%,DOF模块的CODcr和SS去除率分别可达到67.2%和82.1%,DOF模块可有效去除色氨酸和腐殖质类污染物,疏水中性物质(HON)和疏水酸性物质(HOA)含量明显下降;在强化固液分离方面,由于分离区中絮体粒径与气泡的绕流强度与碰撞概率均成反比,为了提高污染物的分离效果,可通过适当降低分离区的絮体粒径,强化絮体与气泡碰撞作用,提高气浮效率。(4)探明了油田作业废水回注地层的处理模块配置与现场应用效果。针对处理水回注地层,水质限制性因子主要为悬浮物(≤2 mg/L)及中值粒径(≤1.5μm)等。因此,针对易处理、较难处理以及难处理三类废水,需采用的通用组合模块为聚结除油、空气气浮与微滤模块;而对于较难处理作业废水,需在上述通用组合模块的基础上,启动臭氧气浮模块;对于难处理作业废水,需同时增加铁碳预处理与臭氧气浮模块。采用上述模块化可变流程组合工艺,三类油田作业废水出水水质完全满足回注要求。(5)针对处理水配制钻井泥浆,其水质约束条件为总硬度(≤300 mg/L),同时也需考虑有机物的适度去除,因此对于上述三类废水,其通用组合模块为聚结除油、EDTA除硬、空气气浮与微滤模块,而对于较难处理作业废水,需在上述模块组合基础上,启动臭氧气浮模块。对于难处理作业废水,需同时增加铁碳预处理与臭氧气浮模块;针对处理水配制钻井压裂液,其水质限制因子为CODcr(≤300 mg/L)和含盐量(≤20000 mg/L),对三类废水均需要在配制钻井液模块化组合工艺的基础上,新增旁路反渗透模块以强化盐分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针对处理水用于城市杂用的水质要求,考虑处理成本与工艺复杂性,仅针对易处理作业废水进行处理,此时系统由聚结除油、EDTA除硬、臭氧气浮、微滤与反渗透模块构成,出水SS≤10mg/L,色度≤30倍,浊度≤5 NTU,TDS≤1000 mg/L,满足城市杂用要求。

韩凤臣[2](2020)在《油田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压裂作业是油田开发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压裂规模的增加,压裂返排液量逐年增加。压裂返排液成分复杂,具有COD含量高、黏度高、悬浮物含量高、稳定性强、处理难度大等特征。压裂返排液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以及金属离子,如直接排放环境中可对水体和土壤产生严重的污染,经过生物富集和传递最终危害人类健康。油田常用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主要有固化法、混凝法、微电解法、生物法、膜方法、氧化法等。根据上述方法的原理、处理效果,并对比以上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今后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为:研究绿色化学处理剂,优化现有工艺,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开辟多种利用途径,从而为今后压裂返排液资源化利用提供借鉴。

张凡[3](2019)在《压裂返排液配制钻井液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以胍胶压裂返排液和清洁压裂返排液和不同比例基浆混合配制钻井液,其配制的钻井液具有较好的抑制性。通过加入护胶剂来维持钻井液稳定性,在最佳混合比例条件下,以钻井液各个性能为评价指标,在不同护胶剂下进行正交实验,从而优选出压裂返排液配制钻井液的最佳配方。以膨润土线性膨胀率和泥球实验为评价指标,评价胍胶压裂返排液和清洁压裂返排液配制的钻井液的抑制性。采用激光粒度、扫描电镜(SEM)和热重分析(TG)等手段探讨抑制性机理。(1)以LV-CMC、CMC、MV-CMC和HV-CMC作为护胶剂,胍胶压裂返排液与不同比例基浆的最适混合比例分别为4:1,4:1,3:1,3:1;通过正交实验、极差分析和单因素实验结果得到返排液配制钻井液的最佳配方:1.5%LV-CMC+1.5%改性植物酚+0.01%聚合氯化铝+0.3%杂聚糖润滑剂,其配制的钻井液性能满足PV 315 mPa·s,YP 210 Pa,tg≤0.08,FL≤6.0 mL。以LV-CMC作为护胶剂,胍胶压裂返排液配制的钻井液在150℃下钻井液的各个性能也较好。线性膨胀率实验和泥球实验结果表明,胍胶压裂液返排液配制的钻井液及其上清液都对膨润土的水化膨胀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30℃下,以CMC作为护胶剂,胍胶压裂返排液配制的钻井液以及其上清液对膨润土的抑制作用最好;120 min时,线性膨胀率分别为10.55%和12.42%;在90℃下,以HV-CMC作为护胶剂,胍胶压裂返排液配制的钻井液以及其上清液对膨润土的抑制作用最好;120 min时,线性膨胀率分别为16.98%和18.43%。(2)以黄原胶、胍胶、CMC和HV-CMC作为护胶剂,清洁压裂返排液与不同比例基浆的最适混合比例分别为3:1,2:1,4:1,4:1;通过正交实验、极差分析和单因素实验结果得到返排液配制钻井液的最佳配方:1.0%改性胶粉+0.20%胍胶+改性植物酚-聚合氯化铝复配比例1.5:0.01+0.4%聚合醇润滑剂;1.0%改性胶粉+0.20%CMC+改性植物酚-聚合氯化铝复配比例1.5:0.03+0.4%杂聚糖润滑剂,其配制的钻井液性能满足PV 315 mPa·s,YP 210Pa,tg≤0.08,FL≤6.0 mL。以CMC作为护胶剂,清洁压裂返排液配制的钻井液在150℃下钻井液的各个性能较好,耐温性最好。线性膨胀率实验和泥球实验结果表明,清洁压裂液返排液配制的钻井液及其上清液都对膨润土的水化膨胀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30℃下,以CMC作为护胶剂,清洁压裂返排液配制的钻井液以及其上清液对膨润土的抑制作用最好;120 min时,线性膨胀率分别为7.71%和12.94%;在90℃下,以HV-CMC作为护胶剂,清洁压裂返排液配制的钻井液对膨润土的抑制作用最好;120 min时,线性膨胀率为20.66%;以黄原胶作为护胶剂,清洁压裂返排液配制的钻井液的上清液对膨润土的抑制作用最好;120 min时,线性膨胀率为24.81%。(3)抑制性表征结果表明,胍胶压裂返排液中含有的氯化钾,其钾离子可以被蒙脱石吸附进入粘土层间,又因为钾离子的水化能比较低,水化比较困难;原本在层间的水分子就会被排除层外,从而对膨润土的水化膨胀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清洁压裂返排液中含有季铵盐,季铵盐属于长链分子,它主要吸附在粘土的表面,从而对膨润土的水化膨胀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刘波潮[4](2019)在《油田压裂返排液多元氧化降解处理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压裂技术可有效增加油、气田产量,在建立油气流动通道、改善油气层渗透能力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油田返排液,具有COD值高、难降解的特点。油田废水处理中,COD值通常作为二次配液、回注和排放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实现经济、快速、高效脱除COD,对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以长庆油田返排液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辅助芬顿预氧化处理、絮凝沉降再处理、微电极电催化或超声-光催化深度氧化三步法进行工艺优化实验,分别使返排液COD值从10616mg/L降到2351mg/L、1541mg/L、105mg/L、13mg/L。脱除COD的同时,也实现了返排液降粘、去色、降浊,水质改善的目的。超声-芬顿预氧化处理的适宜反应条件是:芬顿试剂加入量为0.44%H2O2(30%)、1%FeSO4·7H2O,返排液 pH 值在 6 左右,反应温度为室温,超声功率为120W,反应时间为18min,返排液COD脱出率达到 77.85%。对预氧化处理后的废水进行絮凝沉降的适宜条件是:废水pH为8,复合絮凝剂A的加入量为400ppm、助凝剂PAM的加入量为15ppm。絮凝沉降后,可使废水的COD脱出率达到34.45%。采用活性炭负载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微电极催化剂,对絮凝后水样进行深度电催化氧化,结果表明CuxOy/AC微电极催化剂具有较好的COD降解性和重复性,其适宜处理条件是:反应液量为300mL、反应液初始pH值为9、空气流量为2L/min、电流密度为17.5mA/cm2、反应温度为30℃、催化剂投加量为3g/L,反应时间为60min,COD脱出率达到93.19%。利用SEM、XRD、XRF、BET、XPS方法对微电极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发现具有较好COD氧化降解性能的CuxOy/AC催化剂,其Cu负载量是22.67%,Cu+:Cu2+为2.26:1,数次使用后催化剂形貌、孔容、孔径变化不大。采用沉淀法制备了 TiO2载体,再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制得Fe2O3/TiO2催化剂对絮凝后水样在超声-紫外光辐射条件下进行光催化氧化研究,结果表明,Fe负载量为5.5%,氧化降解效果较好。反应的适宜条件是:反应液初始pH值为9,紫外光功率为175W,超声频率为32kHz,空气流量为3L/min,温度为30℃,90min处理可使COD脱出率达到99.16%。XRD结果表明TiO2载体中金红石型与锐钛矿型比例为39.8:60.2,其SEM结果显示载体呈球形。分别对絮凝处理后废水的电催化及光催化氧化降解COD反应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得出了反应动力学方程,活化能分别为30.075kJ/mol、12.304kJ/mol。对比微电极电催化氧化与光催化氧化降解COD的活化能,可知后者活化能较低,更有利于絮凝后水样COD的降解。

兰淼[5](2019)在《煤系三气合采产出水的多元膜处理工艺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化石能源的稀缺,煤系非常规天然气的开采受到诸多关注,临兴区块煤系气储量较多,正处于三气合采的大规模开发阶段,但在开采过程中,含有特殊杂质、有机污染物以及高盐类等物质的产出水会大量产生,直接排放会污染周边环境并且浪费水资源。通过分析临兴区块内煤系气产出水水质,发现区块内产出水水质主要有以下特点:悬浮物多,浊度大;高盐度,全盐量为50000-60000 mg/L;高硬度,钙镁钡等含量在4000 mg/L以上;污染物多,有机物和氟化物等浓度高。针对研究区水质特点,本文以反渗透为核心除盐工艺,纳滤为软化工艺;膜前预处理工艺选择铁碳微电解去除有机物,微泡溶气-混凝工艺去除浊度。首先,以浊度为主要指标,COD为次要指标,进行了微泡溶气试验,优化工艺参数。对比了混凝试验和加载絮凝试验对产出水的去除效果,并通过响应面优化加载絮凝工艺参数,得到的最优试验条件为PFS投加量28.88 mg/L、APAM投加量9.96 mg/L、回流污泥量为1.155 mL/L、保持原水pH慢搅10 min,出水浊度为11.3 NTU,除浊率98.93%;COD为1636.7 mg/L,去除率为37.41%。其次,用单因素法考察铁碳微电解法对微泡溶气-加载絮凝处理后产出水的处理效果,然后用正交方法对试验参数进行优化。最优工艺为铁碳比1:2.5,固液比12%,初始pH为3,反应时间90 min,此时COD去除率为66.9%,电导率为52.5 ms/cm。最后探究纳滤和反渗透膜运行工艺参数。纳滤在1.25 MPa运行期间,膜通量在2.30-2.35 L/(m2·h)范围内波动;COD在310-330 mg/L之间变化,去除率在39%-42%;电导率处于35-38 ms/cm范围内,总体脱盐率在30%左右,其中对二价离子的截留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纳滤膜的物理清洗方式采用先低压后高压循环清洗以缓解膜污染;化学清洗方式选择“柠檬酸(2%w)+氨水”调节pH至2.5-4.0,清洗30 min,然后硫酸调节Na2EDTA(0.8%w)溶液pH至7.5-8.0之间清洗30 min,清洗后膜通量可以恢复至初始的98.7%。RO运行期间,操作压力在4 MPa条件下效果较好,膜通量基本在 15.71-15.8 L/(m2·h)范围内波动;COD 在 30.11-30.41 mg/L;电导率为0.97-1.03 ms/cm,总体RO的脱盐率在97%以上。经RO处理后出水全盐量在853-978 mg/L,水质可以达到农田灌溉水排放的相关标准。

陈杰[6](2019)在《自合成卤银铋基复合光催化剂降解羟丙基胍胶性能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石油与天然气的开发促进了社会的不断进步,各国对油气资源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水力压裂作为提高油气产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近几十年来在油气田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由于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具有高COD、高粘度、物化性质稳定特点的压裂返排液带来了新的问题,其排放容易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需要寻求高效环保的处理方法。光催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绿色环保技术,在油田压裂返排液的处理上表现出巨大潜力。本文对富铋光催化剂B124O31X10(X=Cl,Br)进行复合改性研究,优选制备了卤银铋基复合光催化剂Ag/AgX/B124O31Xi0(X=Cl,Br,I),对过滤处理后的压裂返排液及其中的羟丙基胍胶进行了降解效果评价和作用机理研究,为压裂返排液中羟丙基胍胶的环保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撑。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分子前驱体煅烧和光照还原沉淀法合成了系列卤银铋基复合光催化剂Ag/AgX/Bi24031X10(X=C1,Br,I)。利用降解中间评价物罗丹明B,优选了煅烧时间和温度、氯溴比、光还原时间、卤化银种类、卤化银质量分数等制备参数,最终得到三种复合光催化剂:8-Ag/AgI/Bi24O31Cl10、4-Ag/AgBr/Bi24O31Br10、15-Ag/AgI/Bi24O31C15Br5。相关结构性能表征证实了复合光催化剂的成功制备,并初步评价了它们的循环稳定性。(2)将优选出的复合光催化剂用于降解压裂返排液中有机污染物羟丙基胍胶,评价了光催化剂加量、羟丙基胍胶浓度、溶液pH值、溶液温度、氙灯电流强度以及催化光源(入射光波长)对于复合光催化剂降解羟丙基胍胶的效果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逐步优化降解条件后,复合光催化剂对羟丙基胍胶的降解率有了很大提升。循环实验结果表明,在经过4次重复降解实验后,复合光催化剂对羟丙基胍胶仍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利用优选后的降解条件,以COD为评价标准研究了复合光催化剂对压裂返排液的降解效果。(3)通过捕获实验探索复合光催化剂在降解羟丙基胍胶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物种,再结合活性物种和能带结构,分析每种复合光催化剂降解羟丙基胍胶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三种复合光催化剂均是银单质Ag0做电子转移中间体的Z型异质结复合结构。增强的光生载流子分离、银单质Ag0的SPR效应增强可见光吸收,以及含氧活性物种的产生,使得复合光催化剂的光降解活性相对于单体光催化剂有了明显提高。本文利用光催化氧化技术对压裂返排液及其中的有机物羟丙基胍胶进行了性能评价,在可见光下分别达到78.08%和89.72%的降解率,表现出比已有研究现状更好的降解效果,最后深入研究了光催化剂的降解机理。

陈科[7](2019)在《微电解-Fenton试剂法预处理生物难降解制药废水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药废水的净化是工业生产过程当中的一个难题,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并且其成分复杂多变、水质波动大和水量多等特点。由于制药废水中主要是由有机污染物组成,微电解技术对有机污染物具有物理吸附、氧化还原和络合作用,在电解的过程中产生的Fe2+会与H2O2相互作用形成Fenton试剂,其中产生的OH·对有机污染物氧化降解有良好的效果,所以利用微电解-Fenton试剂法净化制药废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利用制药废水生化之后的原水水质为研究对象,首先探讨了微电解技术净化制药废水的机理、影响条件和净化效果。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影响微电解工艺过程的条件是进水pH值>滞留时间>铁屑投入量>曝气量≈铁炭比,其中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除去影响最大的是进水pH值和滞留时间。而铁屑投入量、曝气量、铁炭比的影响比较小。2.通过单个条件对实验的影响,确定了滞留时间是40分钟、进水pH值是3、铁屑投入量是90g/L、曝气量是70L/h、铁炭比是2:1时为最优的实验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对废水中色度和CODcr的除去率是85%和46%。制药废水通过微电解工艺净化后,虽然水质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在本实验当中考虑加入H2O2,利用微电解过程当中生成的Fe2+与H2O2组成一个Fenton试剂来净化制药废水。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影响微电解-Fenton工艺过程条件是H2O2投入量>FeSO4·7H2O投入量≈pH值>反应时间,其中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除去影响最大的是H2O2投入量;2.通过单个条件对实验的影响,确定了28%H2O2投入量和FeSO4·7H2O投入量分别是6mL/L和5g/L、pH值是3、反应时间是60分钟时为最优的实验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对废水中的CODcr的除去率为65%;3.利用上述实验的基础做了吸附实验,当在1%PAM投入量为7mL/L时,浊度除去率是98%,而此时出水中的色度小于35倍,CODcr小于200mg/L,浊度值小于35NTU,达到了预期实验的目标。微电解-Fenton工艺技术作为一种21世纪新兴技术,其占地面积小、使用的仪器简单、操作简便、经济成本低,并且该技术实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王芳[8](2017)在《基于压裂废水处理的絮凝剂合成及联合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压裂作业是油气田增产的重要措施,但同时带来了大量的压裂废水,其具有高COD值、高稳定性、高粘度的特点,若不对压裂废水进行有效的处理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压裂废水的污染物类型,探究絮凝剂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研究其构效关系,研制更有针对性的絮凝剂,并根据水质特点组合更有效的处理工艺对废水进行处理。首先对三种压裂废水的水质进行分析,包括基本分析(酸碱性、油含量、悬浮物质量浓度、COD值等),COD的构成分析。研究常用的絮凝剂对压裂废水的絮凝性能,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确定絮凝剂最佳复配条件;并分别探讨有机絮凝剂的阳离子度、分子量与CODCr去除率的关系,其中阳离子度较大,分子量适中的絮凝剂对废水CODCr的去除效果较好。以自制的阳离子单体3-丙烯酰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AHPTAC)与丙烯酰胺(AM)、2-丙烯酰氨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三元两性聚丙烯酰胺PAAA,以PAAA絮凝性能为指标考察各影响因素,得到最佳制备条件。并以涪陵压裂废水为实验样本,对PAAA与CPAM的絮凝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PAAA具有较好的絮凝性能,对于水溶性和油溶性污染物均具有明显的去除作用,适用水质范围更广。采用“絮凝-微电解-氧化”联合工艺对压裂废水进行处理,并对微电解的影响因素(进水pH值、时间、铁碳质量比等),氧化剂的种类(Fenton试剂和K2FeO4)及氧化条件(氧化剂用量、温度、时间等)进行考察,分别得到最佳微电解条件和最佳氧化条件。通过最佳联合工艺对三种压裂废水进行处理,处理后废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其中,处理后涪陵压裂废水的油含量、SS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COD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

郭晓顺[9](2016)在《电化学技术处理油田污水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对油田污水的性质、组成及危害进行了简要叙述。介绍了利用电化学技术处理油田污水的原理,以及目前国内外应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微电解法、电解气浮法和电化学氧化法等。分析了电化学技术用于油田污水处理的优缺点,如高效、清洁、安全,但能耗较高,电极材料的稳定性、活性和寿命较低。综述了电化学技术处理油田污水的研究和应用进展,提出了电化学处理油田污水的研究重点和改进方向,主要包括电化学技术与其他化学方法联合处理,发挥协同作用,改善处理效果;研发特殊的电化学处理设备,提高处理效率;开发低成本、高催化活性和使用寿命稳定长久的电极材料,通过电化学氧化技术提高有机难降解物质的处理效果;将新型清洁能源与电化学技术相结合,降低处理能耗。

毛金成,张阳,李勇明,赵金洲[10](2016)在《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介绍了压裂返排液的性质及其处理技术,归纳了各处理技术的特点及处理效率。压裂返排液的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大,一种方法对压裂返排液进行处理很难达到国家对返排液排放的要求,必须将几种方法联合起来对返排液进行处理。研究新型高效环保的压裂液体系和环保的生物处理剂,开发可使压裂返排液循环使用的工艺,利用油气田开发伴随的能量处理压裂返排液是将来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发展的方向。

二、Fe/C微电解法处理压裂废水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e/C微电解法处理压裂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水质多变型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处理工艺原理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油田作业废水的来源、组成及潜在环境风险
        1.1.1 油田作业废水的来源
        1.1.2 油田作业废水的组成与潜在环境风险
    1.2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技术应用现状
        1.2.1 以物化/化学组合工艺为核心的处理技术
        1.2.2 以生化处理为核心的组合技术
    1.3 油田作业废水常规处理技术的局限性
    1.4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研究技术路线
        1.4.1 油田作业废水可变流程模块化解决思路的提出
        1.4.2 臭氧-气浮固液分离工艺的提出
        1.4.3 臭氧气浮多元耦合一体化技术的构造与耦合作用机制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材料与方法
    2.1 油田作业废水水质调研与分析方法
        2.1.1 调研区域
        2.1.2 常规水质分析方法
        2.1.3 三维荧光分析方法
        2.1.4 分子量分析方法
        2.1.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方法
    2.2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特性评价方法
    2.3 油田作业废水各模块运行条件
    2.4 微观条件下气絮颗粒运移特性研究方法
        2.4.1 气泡-絮体碰撞试验方法
        2.4.2 气泡-絮体运移试验装置
    2.5 有机物分级方法
    2.6 臭氧气浮接触区试验装置
    2.7 臭氧气浮分离区试验装置
3.油田作业废水水质特性及处理模式构建
    3.1 油田作业废水水量特性
    3.2 油田作业废水水质特性
        3.2.1 油田作业废水常规指标特征
        3.2.2 油田作业废水三维荧光特性
        3.2.3 油田作业废水分子量分布规律
    3.3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特性评价
        3.3.1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归宿及约束条件
        3.3.2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特性归类分析
    3.4 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可变流程处理模式构建
        3.4.1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模块
        3.4.2 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可变流程处理模式的提出
    3.5 小结
4.以臭氧气浮为核心的处理模块优化配置与单元解析
    4.1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工艺模块化配置研究
        4.1.1 易处理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配置工艺研究
        4.1.2 较难处理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配置工艺研究
        4.1.3 难处理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配置工艺研究
        4.1.4 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可变处理工艺流程
    4.2 铁碳预处理模块条件优化与作用机制研究
        4.2.1 铁碳预处理模块的作用效果与优化
        4.2.2 有机物改性与作用机理研究
    4.3 臭氧气浮固液分离模块条件优化与作用机制研究
        4.3.1 臭氧气浮对油田作业废水有机物去除特性研究
        4.3.2 气絮颗粒形成机理与运移规律研究
        4.3.3 分离区中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
    4.4 小结
5.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可变流程工艺案例分析
    5.1 分区建设原则及处理规模
    5.2 达标回注为目的处理工艺效果评价
    5.3 达标回用为目的处理工艺效果评价
        5.3.1 以配制钻井泥浆为回用目的
        5.3.2 以配制钻井压裂液为回用目的
        5.3.3 以城市杂用为回用目的
    5.4 小结
6.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2)油田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压裂返排液特征
2 压裂返排液对环境的影响
    2.1 压裂返排液对水体的影响
    2.2 压裂返排液对土壤的影响
3 压裂返排液处理方法
    3.1 固化法
    3.2 混凝法
    3.3 微电解法
    3.4 生物法
    3.5 膜方法
    3.6 氧化法
    3.7 联合处理方法
4 结论及展望

(3)压裂返排液配制钻井液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压裂返排液的概况
        1.2.1 压裂液返排液的组成及来源
        1.2.2 压裂液返排液的特点
        1.2.3 压裂液返排液的危害
    1.3 压裂返排液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压裂返排液处理后外排
        1.3.2 压裂返排液的回注
        1.3.3 压裂返排液的回用
    1.4 返排液配制钻井液的抑制机理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1.7 创新点
第二章 胍胶压裂返排液配制钻井液性能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2 胍胶压裂返排液配制钻井液比例及护胶剂筛选
        2.2.3 胍胶压裂返排液配制钻井液配方正交优选
        2.2.4 钻井液的性能评价
        2.2.5 膨润土的线性膨胀率的测定方法
        2.2.6泥球实验
        2.2.7 激光粒度测定方法
        2.2.8 热重分析法
        2.2.9 红外光谱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胍胶压裂返排液与不同比例基浆混合比例的筛选
        2.3.2 不同护胶剂下胍胶压裂返排液配制钻井液的正交实验
        2.3.3 温度对胍胶压裂返排液配制的钻井液性能影响
        2.3.4 不同润滑剂对钻井液润滑性的影响
        2.3.5 对比清洁压裂返排液配制的钻井液与苏里格气田现场钻井液性能
        2.3.6 胍胶压裂返排液配制的钻井液对粘土水化抑制性评价
        2.3.7 抑制性表征
    2.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清洁压裂返排液配制钻井液性能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2 清洁压裂返排液配制钻井液比例及护胶剂筛选
        3.2.3 清洁压裂返排液配制钻井液配方正交优选
        3.2.4 钻井液的性能评价
        3.2.5 膨润土的线性膨胀率的测定方法
        3.2.6 泥球实验
        3.2.7 激光粒度测定方法
        3.2.8 热重分析法
        3.2.9 红外光谱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清洁压裂返排液与不同比例基浆混合比例的筛选
        3.3.2 不同护胶剂下清洁压裂返排液配制钻井液的正交实验
        3.3.3 温度对清洁压裂液配制的钻井液性能的影响
        3.3.4 不同润滑剂对钻井液润滑性的影响
        3.3.5 对比清洁压裂返排液配制的钻井液与苏里格气田现场钻井液性能
        3.3.6 清洁压裂液返排液配制的钻井液对粘土水化抑制性评价
        3.3.7 抑制性表征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油田压裂返排液多元氧化降解处理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油田压裂返排液的来源和危害
    1.3 返排液不同的处理方法
        1.3.1 生化法
        1.3.2 膜分离法
        1.3.3 微电解法
        1.3.4 Fenton法
        1.3.5 光催化氧化法
        1.3.6 超声氧化降解法
        1.3.7 不同脱除COD处理方法比较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原理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技术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返排液水样基本性质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仪器
    2.4 返排液水质分析方法
        2.4.1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2.4.2 pH值的测定
        2.4.3 悬浮固体含量
        2.4.4 返排液水样颗粒粒径和Zeta电位的测定方法
        2.4.5 处理返排液水样色度和浊度的测定方法
        2.4.6 处理返排液水样黏度的测定方法
    2.5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2.5.1 超声辅助芬顿预处理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2.5.2 电催化氧化降解反应装置和实验方法
        2.5.3 超声-光催化氧化降解反应装置和实验方法
        2.5.4 微炭电极催化剂的制备
        2.5.5 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制备
    2.6 催化剂表征
        2.6.1 XRF表征
        2.6.2 XRD表征
        2.6.3 比表面、孔容及孔径分布测定
        2.6.4 SEM表征
        2.6.5 XPS表征
    2.7 超声辅助芬顿预氧化处理返排液
    2.8 絮凝剂筛选与条件优化
    2.9 微炭电极电催化氧化降解絮凝后水样
    2.10 光催化氧化降解絮凝后水样
    2.11 返排液处理技术路线
第三章 超声辅助芬顿氧化降解返排液的研究
    3.1 芬顿试剂氧化与超声辅助氧化的对比
    3.2 芬顿试剂用量对超声辅助氧化返排液的影响
    3.3 pH值对返排液氧化降解的影响
    3.4 温度对返排液氧化降解的影响
    3.5 超声功率对返排液氧化降解的影响
    3.6 反应时间的影响
    3.7 氧化脱除污泥的XRF分析
    3.8 PAM用量对预氧化处理水样COD的影响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絮凝沉降处理预氧化后水样的研究
    4.1 pH值对预氧化水样絮凝沉降的影响
    4.2 不同絮凝剂对预氧化后水样絮凝脱COD的影响
    4.3 混合絮凝剂对预氧化处理水样COD的影响
    4.4 絮凝水样中PAM投加量的考察
    4.5 絮凝、混凝处理后水体主要性质及元素分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电极电催化氧化絮凝水样的研究
    5.1 微电极催化剂的表征
        5.1.1 BET分析
        5.1.2 XRD分析
        5.1.3 XRF分析
        5.1.4 SEM分析
        5.1.5 XPS分析
    5.2 微电极电催化氧化各影响因素的空白实验
    5.3 不同微电极催化剂电催化氧化降解絮凝后水样的性能
    5.4 Cu_xO_y/AC电催化氧化降解絮凝后水样
        5.4.1 铜负载量对催化剂降解性能的影响
        5.4.2 空气流量对絮凝后水样降解的影响
        5.4.3 pH值对水样降解的影响
        5.4.4 电解电流对水样降解的影响
        5.4.5 温度对水样降解的影响
        5.4.6 催化剂投加量对水样降解的影响
        5.4.7 微电极重复利用对水样降解的影响
    5.5 Cu_xO_y/AC电催化氧化絮凝后水样的动力学研究
        5.5.1 不同初始COD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5.2 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变化
        5.5.3 不同电流密度下反应速率的变化
        5.5.4 Cu_xO_y/AC电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拟合与计算
        5.5.5 反应机理探讨
    5.6 小结
第六章 Fe_2O_3/TiO_2光催化协同超声氧化絮凝后水样的研究
    6.1 Fe_2O_3/TiO_2催化剂特性
        6.1.1 XRF分析
        6.1.2 BET分析
        6.1.3 XRD分析
        6.1.4 SEM分析
        6.1.5 XPS分析
    6.2 超声协同Fe_2O_3/TiO_2光催化氧化降解絮凝后水样
        6.2.1 铁负载量对催化剂降解性能的影响
        6.2.2 催化剂投加量对水样降解的影响
        6.2.3 pH值对水样降解的影响
        6.2.4 空气流量对水样降解的影响
        6.2.5 频率对水样降解的影响
        6.2.6 温度对水样降解的影响
        6.2.7 反应时间的影响
    6.3 超声协同Fe_2O_3/TiO_2光催化氧化絮凝后水样的动力学探讨
        6.3.1 不同pH值下反应速率的变化
        6.3.2 不同初始COD浓度下反应速率变化
        6.3.3 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变化
        6.3.4 超声-光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的拟合与计算
        6.3.5 反应机理探讨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5)煤系三气合采产出水的多元膜处理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煤系气产出水的产生及水质特征
        1.2.1 煤系气产出水的产生
        1.2.2 煤系气产出水的水量
        1.2.3 煤系气产出水的水质特征
    1.3 国内外煤系气产出水的处置技术现状
    1.4 国内外煤系气产出水的预处理技术现状
        1.4.1 臭氧氧化法
        1.4.2 电絮凝
        1.4.3 Fenton催化氧化法
        1.4.4 混凝法
        1.4.5 微电解法
    1.5 国内外煤系气产出水的除盐技术研究现状
        1.5.1 离子交换法
        1.5.2 电吸附(CDI)
        1.5.3 膜分离技术
    1.6 煤系气产出水的纳滤-反渗透技术研究现状
        1.6.1 纳滤-反渗透处理技术原理
        1.6.2 纳滤-反渗透膜处理产出水的应用现状
        1.6.3 纳滤-反渗透膜膜污染及清洗
    1.7 研究目的与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临兴区块多气合采产出水水质特征分析
    2.1 临兴区域地质背景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研究区区域地层和含煤地层
        2.1.3 研究区储层岩石学特征
        2.1.4 水文地质条件
    2.2 样品采集与检测
        2.2.1 样品的采集
        2.2.2 分析测试方法
    2.3 临兴区域煤系气产出水水质分析
        2.3.1 水质特点
        2.3.2 水型及成因分析
        2.3.3 水质评价
    2.4 处理工艺选择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泡溶气强化混凝处理工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用水
        3.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1.4 分析方法
    3.2 微泡溶气强化佐子坪PW混凝处理效果的影响
        3.2.1 微泡溶气对不同混凝剂助凝剂处理效果的影响
        3.2.2 微泡溶气流量对PW处理效果的影响
        3.2.3 微泡溶气时间对PW处理效果的影响
    3.3 混凝对PW的处理效果影响
        3.3.1 PFS投加量对PW处理效果的影响
        3.3.2 APAM投加量对PW处理效果的影响
        3.3.3 初始pH对PW处理效果的影响
        3.3.4 慢搅时间对PW处理效果的影响
    3.4 加载絮凝对PW的处理效果影响
        3.4.1 PFS投加量对PW处理效果的影响
        3.4.2 APAM投加量对PW处理效果的影响
        3.4.3 回流污泥量对PW处理效果的影响
        3.4.4 初始pH对PW处理效果的影响
        3.4.5 慢搅时间对PW处理效果的影响
        3.4.6 响应面优化加载絮凝对PW的处理效果
        3.4.7 加载絮凝优于混凝效果的颗粒粒径对比分析
    3.5 微泡溶气-加载絮凝处理PW的机理研究
        3.5.1 Zeta电位变化
        3.5.2 离子变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铁碳微电解法对产出水COD处理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计
        4.1.3 分析方法
    4.2 铁碳微电解处理煤系气产出水单因素试验研究
        4.2.1 铁碳质量比对产出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4.2.2 固液比对产出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4.2.3 初始pH对产出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4.2.4 反应时间对产出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4.3 铁碳微电解正交试验优化
        4.3.1 正交试验极差分析
        4.3.2 正交试验最优结果验证
        4.3.3 铁碳微电解对产出水离子处理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滤-反渗透膜处理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纳滤处理工艺
        5.1.3 反渗透膜处理工艺
    5.2 纳滤处理工艺研究
        5.2.1 操作压力对纳滤膜的影响
        5.2.2 运行时间对纳滤膜的影响
        5.2.3 纳滤膜清洗研究
    5.3 反渗透膜处理工艺研究
        5.3.1 RO操作压力的影响
        5.3.2 运行时间
        5.3.3 反渗透膜出水水质
    5.4 各工艺出水水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介绍
附件

(6)自合成卤银铋基复合光催化剂降解羟丙基胍胶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压裂液概述
        1.2.1 压裂液类型
        1.2.2 水基压裂液概述
    1.3 羟丙基胍胶水基压裂液
        1.3.1 羟丙基胍胶结构特点
        1.3.2 羟丙基胍胶压裂返排液特点
        1.3.3 羟丙基胍胶压裂返排液的环境影响
    1.4 压裂返排液处理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物理法
        1.4.2 化学法
        1.4.3 生物法
    1.5 光催化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光催化技术简介
        1.5.2 光催化氧化法处理压裂返排液国内外研究现状
        1.5.3 光催化剂类型
        1.5.4 光催化剂改性方法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创新点
    1.8 技术路线
第2章 卤银铋基复合光催化剂的合成及性能优选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Ag/AgX/Bi_(24)O_(31)X_(10) (X=Cl, Br,I)的制备
        2.2.4 Ag/AgX/Bi_(24)O_(31)X_(10) (X=Cl,Br,I)制备参数优化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煅烧温度及时间对Bi_(24)O_(31)X_(10) (X=Cl,Br)的活性影响
        2.3.2 复合条件对Ag/AgX/Bi_(24)O_(31)X_(10) (X=Cl,Br,I)的活性影响
        2.3.3 Ag/AgX/Bi_(24)O_(31)X_(10) (X=Cl,Br,I)循环降解罗丹明B稳定性评价
        2.3.4 光催化剂X射线衍射(XRD)表征分析
        2.3.5 优选复合光催化剂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分析
        2.3.6 优选复合光催化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分析
        2.3.7 光催化剂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表征分析
        2.3.8 光催化剂光电流响应(PC)表征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卤银铋基复合光催化剂降解羟丙基胍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2.3 羟丙基胍胶水溶液及COD试剂的配制
        3.2.4 优选复合光催化剂降解羟丙基胍胶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光催化剂加量对降解羟丙基胍胶的影响
        3.3.2 羟丙基胍胶浓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3.3.3 溶液pH值对降解羟丙基胍胶的影响
        3.3.4 氙灯电流强度对降解羟丙基胍胶的影响
        3.3.5 溶液温度对降解羟丙基胍胶的影响
        3.3.6 催化光源对降解羟丙基胍胶的影响
        3.3.7 Ag/AgX/Bi_(24)O_(31)X_(10)(X=Cl,Br,I)降解羟丙基胍胶循环稳定性研究
    3.4 优选复合光催化剂降解压裂返排液效果初探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卤银铋基复合光催化剂降解羟丙基胍胶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2.3 复合光催化剂降解羟丙基胍胶活性物种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8-Ag/AgI/Bi_(24)O_(31)Cl_(10)降解羟丙基胍胶活性物种检测
        4.3.2 8-Ag/AgI/Bi_(24)O_(31)Cl_(10)降解羟丙基胍胶机理分析
        4.3.3 4-Ag/AgBr/Bi_(24)O_(31)Cl_(10)降解羟丙基胍胶活性物种检测
        4.3.4 4-Ag/AgBr/Bi_(24)O_(31)Cl_(10)降解羟丙基胍胶机理分析
        4.3.5 15-Ag/AgI/Bi_(24)O_(31)Cl_5Br_5降解羟丙基胍胶活性物种检测
        4.3.6 15-Ag/AgI/Bi_(24)O_(31)Cl_5Br_5降解羟丙基胍胶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学术成果

(7)微电解-Fenton试剂法预处理生物难降解制药废水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精细化工废水概述
    1.2 微电解工艺概述
        1.2.1 微电解工艺简介
        1.2.2 微电解工艺的研究进展
        1.2.2.1 制药废水
        1.2.2.2 焦化废水
        1.2.2.3 垃圾渗滤液
        1.2.2.4 印染废水
        1.2.2.5 电镀废水
        1.2.2.6 其他废水
    1.3 Fenton工艺概述
        1.3.1 Fenton工艺简介
        1.3.2 Fenton工艺的研究进展
        1.3.2.1 传统Fenton工艺
        1.3.2.2 光-Fenton工艺
        1.3.2.3 电-Fenton工艺
    1.4 微电解-Fenton联合工艺概述
    1.5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主要内容
        1.5.3 工艺流程
第2章 试验方法与结果讨论
    2.1 原水及预期处理水质
        2.1.1 原水水质
        2.1.2 预期处理水质
    2.2 实验仪器及检测方法
        2.2.1 实验仪器
        2.2.2 检测方法
    2.3 研究目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电解-Fenton技术预处理制药废水实验探究
    3.1 实验原理
    3.2 微电解技术处理制药废水的研究
        3.2.1 微电解工艺流程
        3.2.2 正交实验
        3.2.2.1 正交实验影响条件
        3.2.2.2 实验结果
        3.2.3单条件影响实验
        3.2.3.1 滞留时间影响
        3.2.3.2 进水pH值影响
        3.2.4 单个条件影响结果和分析
        3.2.4.1 不同滞留时间影响
        3.2.4.2 不同pH值影响
        3.2.5 小结
    3.3 微电解-Fenton技术处理制药废水的研究
        3.3.1 微电解-Fenton工艺流程
        3.3.2 正交实验
        3.3.2.1 正交实验影响条件
        3.3.2.2 实验结果
        3.3.3单条件影响实验
        3.3.3.1 H_2O_2 投入量影响分析
        3.3.4 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成果
致谢

(8)基于压裂废水处理的絮凝剂合成及联合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压裂废水的特点
    1.3 国内外压裂废水的处理现状
        1.3.1 固化法
        1.3.2 生物法
        1.3.3 氧化法
        1.3.4 Fe/C微电解法
        1.3.5 絮凝法
        1.3.6 联合工艺
        1.3.7 国外压裂废水的处理现状
    1.4 有机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1.4.1 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1.4.2 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1.4.3 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1.4.4 两性聚丙烯酰胺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压裂废水水质分析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基本水质分析方法
        2.2.2 水样COD_(cr)构成分析方法
        2.2.3 水样有机成分分析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基本水质分析
        2.3.2 水样COD_(cr)构成分析
        2.3.3 水样有机成分分析
        2.3.4 水样紫外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絮凝剂对压裂废水的COD去除效果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原理
    3.3 絮凝实验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絮凝性能
        3.4.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絮凝性能
        3.4.3 絮凝剂复配性能研究
        3.4.4 絮凝剂构效关系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AAA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实验仪器及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2 实验原理
    4.3 实验部分
        4.3.1 PAAA的制备
        4.3.2 特性粘度及分子量的测定
        4.3.3 阳离子度的测定-返滴定法
        4.3.4 产物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正交试验
        4.4.2 单因素试验
        4.4.3 PAAA的红外光谱分析
        4.4.4 PAAA与 CPAM絮凝性能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絮凝-微电解-氧化”联合处理工艺条件探究
    5.1 实验仪器及试剂
        5.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5.1.5 实验仪器
    5.2 实验原理
        5.2.1 微电解原理
        5.2.2 Fenton试剂氧化机理
        5.2.3 K_2FeO_4 氧化机理
    5.3 实验部分
        5.3.1 絮凝实验
        5.3.2 微电解实验
        5.3.3 氧化实验
        5.3.4 水质分析方法
    5.4 絮凝法处理压裂废水
    5.5 微电解法处理压裂废水
        5.5.1 进水pH值对Fe/C微电解效果的影响
        5.5.2 电解时间对Fe/C微电解效果的影响
        5.5.3 铁粉的目数对Fe/C微电解效果的影响
        5.5.4 铁碳质量比对Fe/C微电解效果的影响
        5.5.5 电解柱有效使用次数及其活化研究
        5.5.6 “絮凝-微电解”处理后压裂废水水质
    5.6 氧化法对压裂废水的氧化处理
        5.6.1 氧化试剂用量的选择
        5.6.2 氧化温度对氧化效果影响
        5.6.3 氧化时间对COD_(Cr)去除率影响
    5.7 联合处理工艺对不同压裂废水的处理
        5.7.1 对涪陵压裂废水的处理效果
        5.7.2 胜利采油压裂废水的联合处理效果
        5.7.3 胜利孤岛压裂废水的联合处理效果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9)电化学技术处理油田污水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化学技术及原理
2 电化学技术处理油田污水的技术方法
    2.1 微电解法
        1)阳极(Fe):
        2)阴极(C):
    2.2 电解气浮法
        1)阴极反应:
        2)阳极反应:
    2.3 电化学氧化法
        2.3.1 直接氧化法
        2.3.2 间接氧化法
        1)阳极:
        2)阴极:
3 国内外电化学技术在处理油田污水方面的研究应用
4 电化学技术处理油田污水的发展方向

(10)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压裂返排液的性质
2 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
    2.1 物理处理技术
        2.1.1 固化法
        2.1.2 吸附法
    2.2 化学处理技术
        2.2.1 中和法
        2.2.2 化学混凝法
        2.2.3 氧化法
        2.2.4 深度氧化法
        2.2.4.1 Fenton试剂氧化法
        2.2.4.2 光催化氧化法
        2.2.5 铁碳微电解法
    2.3 生物法
    2.4 多种处理技术联合
    2.5 其他处理技术
3 结语

四、Fe/C微电解法处理压裂废水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水质多变型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处理工艺原理与应用[D]. 王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油田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韩凤臣.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0(08)
  • [3]压裂返排液配制钻井液工艺研究[D]. 张凡.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8)
  • [4]油田压裂返排液多元氧化降解处理技术的研究[D]. 刘波潮.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5]煤系三气合采产出水的多元膜处理工艺优化研究[D]. 兰淼.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6]自合成卤银铋基复合光催化剂降解羟丙基胍胶性能评价[D]. 陈杰.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7]微电解-Fenton试剂法预处理生物难降解制药废水的实验研究[D]. 陈科. 南华大学, 2019(01)
  • [8]基于压裂废水处理的絮凝剂合成及联合工艺研究[D]. 王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9]电化学技术处理油田污水的研究进展[J]. 郭晓顺. 能源化工, 2016(04)
  • [10]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 毛金成,张阳,李勇明,赵金洲. 石油化工, 2016(03)

标签:;  ;  ;  ;  ;  

Fe/C微电解处理压裂废水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