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习语的几种翻译方法

英语习语的几种翻译方法

一、英语习语的几种译法(论文文献综述)

姬洋,文军[1](2020)在《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之套译法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种翻译方法,套译在汉语古诗英译中尚未有全面探讨。基于此,本文系统研究了汉语古诗英译中套译法的概念、方式和原因,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梳理与归纳,希望可以为译界提供有益的启示。

江翰博[2](2020)在《文化着作《化蝶逍遥游:〈庄子〉之美》(第20-29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选材于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冬颖教授编写的一本着作。该文本属于历史文化类着作,叙事和评述体相结合。全书语言以白话文为主,该文本主要是作者以自身视角出发,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来诠释庄子的思想之美。本翻译实践报告是以此书第二十至第二十九章为源语材料,通过翻译的方式帮助异国的人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了解庄子其人和其思想文化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译者在翻译所选材料时,主要遇到三类问题并对这三类问题进行案例分析并查找了相关文献找到了相对应的翻译方法,一是通过原文语境下的词义匹配选择、针对文化缺失加注的方法进行文化类词汇的转换、二是通过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归化和异化、奈达对等翻译理论下的词义选择、意译法进行汉语成语的翻译、三是通过省译法、替代法进行排比句的翻译。译者通过本实践报告的撰写,以期为历史文化文本翻译感兴趣的译者提供一些帮助。

尹摇芳[3](2020)在《法语文本中外语词句的翻译 ——以《帝国的形成:19世纪殖民战争》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翻译素材选自《帝国的形成:19世纪殖民战争》(De quoi fut fait l’empire:Les guerres coloniales au XIXe siècle)一书。作者雅克·弗莱默(Jaques Frémeaux)将自己曾在国家博士论文中提出的论题进行了延展与扩充,并着成了一部介绍19世纪英、法、俄、美、德等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活动及其殖民地状况的历史着作。此次翻译任务由刘成富教授主导,笔者参与了从第202页至第507页的翻译工作,以及三稿完成后的统稿与校对。从任务开始到全书三稿完成大约历时九个月。本书的题材决定了书中将有大量对于殖民地的描写。由于每一个殖民地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理与文化,各个帝国在殖民时期,难免会与当地文化发生交流与交换。因此,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出现了大量具有异域特色的词汇,其陌生的所指与丰富的内涵对于本书的中文翻译提出了巨大挑战。此外,为了真实还原19世纪殖民帝国与殖民地的历史原貌,也为了阐明众多历史现象与事件的前因后果,原着涉及的领域十分全面,无论是军事、政治、文化、民俗,都有详实的资料支持。这也意味着本书中出现了很多上述领域的专门词汇,这些专门词汇与外语词的翻译过程,实际上存在着内在的相似性。本翻译实践报告将分为三部分。在引言中,笔者将解释本书翻译过程中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并简述相关问题的大致类别,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借鉴的理论与方法。核心的正文部分分为三章,其中第一章将探讨与外语词句直接相关的问题;第二章和第三章则将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提取外语词翻译问题的本质,扩展从第一章中得到的经验并将其应用于翻译专有名词、术语和习语。笔者将结合具体案例,叙述各类问题的解决过程,尝试分析并汇总在各种情况下出现以上问题时的不同解决方法。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对于笔译工作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本篇报告的结论部分将总结正文所写三类问题的内在联系,并阐明笔者对于本报告主题的思考。同时,通过重温原文与译文、梳理翻译思路、撰写报告,笔者也意识到此次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与遗憾,这些心得体会和有待提高之处也将写在结论,以期给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启示与指导。

赵祥云[4](2018)在《国家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的嬗变研究》文中提出国家领导人着作英译是国家赞助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活动,是中国构建对外政治话语体系的重要途径。不同时期的领导人着作英译行为既存在共同特点,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并体现出历时性的演进特征。因此,分析不同时期的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及其嬗变特征,并探讨其规范嬗变的社会文化动因,是当前领导人着作英译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一、不同时期的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具有何种特征?二、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的嬗变体现在哪些方面?三、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嬗变的动因体现在哪些方面?四、新时代语境下如何实现领导人着作原文意义的异域建构?本研究选取《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原文文本及其英译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需要,选择其中五种文本,即标题文本、口语化文本、修辞话语文本、政治话语文本和文化负载项文本,进行抽样分析。本研究从描述翻译学的规范概念入手,基于领导人着作英译文本的抽样分析,对三位领导人着作的英译规范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找出领导人着作英译的共性特征和个体特征,并分析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的嬗变及其社会文化动因。本研究总体上采用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而言,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第一,文献分析法,主要见于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第二,抽样分析方法,主要见于第三、四、五章。本研究首先对三位领导人着作的英译文本进行随机抽样,然后分析抽样文本的翻译策略,并据此提炼三位领导人着作英译的规范。第三,比较分析法,主要见于第六章。基于抽样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借助表格、折线图和柱形图,直观呈现不同时期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的基本特征。第四,译例分析法,主要见于第三、四、五和第七章。通过译例分析方法,对三位领导人着作英译策略进行实证分析,然后总结提炼领导人着作英译的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第五,理论阐释法,主要见于第六章。借助文化学派和社会学派的相关理论,分析和阐释社会文化语境变迁、意识形态、权力、诗学、赞助人、译者惯习等因素对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的形成和嬗变的影响。研究表明,《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的起始规范分别是“以我为主”、“走向对话”和“融通中外”,其操作规范分别为“异化主导”、“趋向多元”和“多元互补”。虽然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体现出历史的演进特征,但“走向对话”和“融通中外”都坚持以“以我为主”为基本原则。总体而言,领导人着作英译活动具有以下五种基本特征:翻译行为的政治性、翻译原则的明确性、翻译模式的集体性、翻译方向的逆向性和翻译策略的针对性等。基于三位领导人着作英译的抽样分析和比较研究,提出新时代语境下领导人着作原文意义异域构建的三种模式:文化移植、文化融合和文化重构,并指出不同模式所对应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新时代语境下中央政论文献英译的认识,对中央文献英译理论构建及其实践发展都具有启迪意义。

周亚莉,李丹璇[5](2017)在《国家领导人讲话材料中习语的汉英翻译》文中研究表明国家领导人在国内外发表的各类演讲及刊登的各类文章代表了中国对国内外事务的态度及立场。习语,不仅可以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通俗表达领导人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及态度。使用习语是中国领导人发表演讲的一大特色。笔者对2016年前半年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发表的各类演讲中习语的翻译方法做了分析后,总结出四大类翻译方法:直译、意译、移植、回译,并举以实例说明这四大类翻译方法的使用。

铁健宇[6](2016)在《浅议英语电影名称翻译策略——直译与意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逐步增多,越来越多的英文影片被引入中国市场。国内观众接触一部新影片时,首先认知的是影片的中文译名。英文电影能有一个恰当的翻译是一门艺术,能够直接影响影片的艺术性和商业吸引力。可想而知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至关重要。该文以数部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为例,分析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策略在其中的应用。

杨静[7](2016)在《浅析英语习语的翻译》文中认为英语习语是英语学习和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英语习语的来源及特征,分析比较了英语习语翻译的几种译法,并指出了其中的关键点,旨在帮助读者认识英语习语的特点,掌握英语习语的译法,避免大部分常见谬误。

刘瑾[8](2016)在《翻译家沙博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沙博理(1915-2014)是我国当代着名的美裔中国籍翻译家。自1947年来华参加中国革命以来,他不仅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沙博理先生毕生翻译了 20余部中文作品,最具影响力的翻译作品是《新儿女英雄传》、《小城春秋》、《水浒传》和《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这些译作一经推出就广受海内外读者好评,至今畅销不衰。沙博理在翻译事业上的成功不仅仅归因于他的双重文化身份背景和认真的工作态度,更重要的是应归因于他的翻译理念和追求。他的翻译观就是“信、达、雅”(张经浩,陈可培:321),这是他一辈子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实践。这一翻译观是建立在中国哲学的“和谐思想”基础上的,实现的翻译策略是异化与归化的辩证使用。沙博理翻译观中的“信”是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和谐”、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和谐”;他主张的“达”是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和谐”、译文与读者之间的“和谐”;他追求的“雅”是译文与诗学之间的“和谐”以及语言风格之间的“和谐”。通过灵活运用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沙博理比较完美地践行了其“信达雅”的翻译主张,故其英译呈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这些特色主要有三点。第一,沙博理的翻译在语言上具有创作性,在翻译过程中基于自己的母语优势,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游刃有余地创作遵循于地道英语规范的中国英语,给目的语读者带来具有中国文化的英语;第二,沙博理的翻译传“神”达“意”,译文体现为形式上的“神似”与内容的“达意”,沙博理将原文文字背后的意义与显现意思生动形象地翻译出来,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兼备,译出了原作者的意境美与语言美;第三,沙博理的翻译具有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特色。沙博理在翻译过程中以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为中心,在译文中调整原文的文化表达方式,用西方读者能接受的对等的文化方式和文化习惯进行翻译。同时,沙博理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留具有中国特色的原文文化,让译文具有“中国味”,以传递中国文化给世界。这些特色使其翻译独树一帜,发人深省,不能不引起翻译界学人的兴趣和关注。近些年来,国内翻译界开始关注沙博理的翻译,对他的研究也已展开。然而,现有的研究因是起步阶段,视角比较单一,故成果屈指可数,且深度和广度也十分有限。有鉴于此,本研究从哲学、语言学、社会学三个角度对沙博理的文学翻译进行全面探讨,通过剖析其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翻译作品和不同文本类型的翻译文本,阐释其翻译思想,分析其翻译策略,描述其翻译特色,旨在说明译者个人的翻译观及其素质对其翻译成就具有什么影响,译者翻译观与其翻译策略的关系,总结其“红色”文学、“章回”型小说及“领袖”自传文学的翻译模式,揭示沙博理文学翻译对今日中国文化外译的启示,发现翻译家形成的因素及译者培养思路,为丰富翻译学科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提供参考。本论文共七章。全文研究的视角以沙博理的翻译生涯阶段、译作的翻译时间、翻译的文本类型等为主线来进行展开。第一章为绪论,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论文研究的意义及目的,说明论文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总结论文的研究创新之处及其结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本章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沙博理文学翻译研究的成果,主要从沙博理的着作研究、翻译思想和翻译作品研究的三个方面进行综述,指出已有研究的贡献及不足。第三章阐述沙博理的生平及翻译思想。本章首先介绍了沙博理的生平及其翻译贡献,探析了沙博理文学翻译思想形成的哲学基础,揭示“和谐”翻译文化观在其翻译思想中的具体体现。其次从译者的主体性角度出发,探讨了沙博理文学翻译思想形成的原因,总结了沙博理文学翻译的翻译策略。最后运用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Reiss)的翻译文本类型对沙博理的翻译行为进行了总结。第四章聚焦于沙博理的“红色文学”型译文。本章首先介绍了沙博理翻译《小城春秋》的时代背景、翻译背景,翻译目的;其次探讨了沙博理“红色”文学英译的描写特征、叙事特点及翻译民俗文化的技巧与策略;第三,将关联理论纳入“和谐”翻译观的视角,以此分析原文与译文、原作者与译者“和谐”翻译的途径,分析原文和译文在某些概念上的相似性,更好地认识沙博理实践“信、达、雅”的精湛译笔。建立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映射;本章最后,总结了沙博理的《小城春秋》对“红色”文学翻译的二点启示:1)翻译“红色”文学要注意其鲜明的语言特点和历史特点,应首先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性翻译;2)翻译“红色”文学要注意在译文中“和谐”地处理文化负载词,从而在译文中完美地再现“红色文学”的“革命”性与民俗性特点。挖掘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认知内在关联,用译文的语言符号实现两种概念领域之间认知的转换第五章以《水浒传》的译本为个案,讨论沙博理的“章回”型小说翻译特点。本章首先概述沙博理选译章回小说的时代背景;其次分析了沙博理英译《水浒传》文本的特征;接着论述了沙博理的翻译模式;最后,总结了沙博理英译《水浒传》文本对中国“章回小说”英译实践的五点启示:1)译者的个人综合素养很重要;2)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先了解其原文文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特点,以求准确把握原作的思想内容;3)翻译“章回”小说中的对偶、诗词、绝句时,注重保留原文的形式美和意义美;4)译者在选择翻译章回小说中的情节时,对于可能会透露原文的信息,会善用“零译”或者“减译”的方法以保留章回小说中的故事的“悬念”特点;5)对于章回小说中出现的回目翻译,翻译时也应追求回目语言的简短性,主题明确性。第六章以沙博理所翻译的《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文本为例,考察其翻译“领袖传记”的译笔特色。本章首先阐述了《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的翻译价值;其次,概述了沙博理翻译此文学的时代背景;第三,对译本的整体特点进行了分析;第四,探讨了译本中语篇层面、词语层面与句子层面的翻译技巧和策略;最后,总结了沙博理“领袖传记”型译文给我们的启示:1)翻译“领袖传记”型文学的这类作品时,译者应注重其“文学性”和“历史性”,特别要注意处理好文化负载词。沙博理是采用“中国英语”来翻译文化负载词的,这种既能体现中国特色文化又能传递中国历史真实性的语言,值得提倡;2)翻译“领袖传记”文学作品翻译中还应做到灵活运用,“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做到二者的选用“和谐”,才可有效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第七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分析沙博理文学翻译成功的原因,指出本研究的发现和不足,提出本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

陈卉[9](2014)在《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对蒯因提出的翻译不确定性论题进行了理论梳理,并将这一语言哲学论题与英汉/汉英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一种以翻译意义为依据的,既具有客观性,又能容纳不确定性的新的翻译观念。首先通过文献归纳与概念分析,对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论题进行了批判性审查。持行为主义意义观的蒯因设想了一个彻底翻译的思想实验,在这个思想实验中,观察句是基础,刺激-反应是判断的标准。他通过分析发现:以同一个语言事实为观察基础的几个翻译手册之间可能会互不相容,因为彻底翻译思想实验的三个步骤——兔子跑过时语言学家对语词的猜测、土人同意或不同意、语义上升后的分析假设——全部隐藏着意义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第三步分析假设阶段,并由此得出翻译不确定性的结论。这一论题对以意义事实为基础的传统翻译观提出了挑战。在对这一论题的进一步阐释过程中,蒯因体现了自己的整体论观念、实用主义思想及新经验主义立场。论文进一步分析了蒯因提出翻译不确定性论题的三点理由:指称的不可测知性、证据对理论的非充分决定性,以及本体论的相对性。指称的不可测知性类似于一种弱意义上的翻译不确定性,它预设的是语词的物化,即我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真的特性。这种指称的不可测知性表现在语言学习的四个阶段、指称本身的异常多变性(模糊性、歧义性及不透明性),以及语言的特异性三个方面。证据对理论的非充分决定性类似于一种较强意义上的翻译不确定性,它预设的主题是其由感觉证据赋予的经验内容,是指我们关于世界的科学理论超越了我们对世界的观察。而本体论的相对性是指相对于特定的背景知识,相对于分析假设和相对于对存在量词的不同理解方式。但是,按照蒯因行为主义的意义观,几个相互竞争的翻译手册中,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哪一个是正确的,而没有正确的翻译意味着没有意义的存在,由此导致了意义怀疑论,翻译的可能性也受到挑战。因此,蒯因的理论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于是,我们引入戴维森的真值条件意义论,并通过彻底诠释、诠释不确定性及三角测量模式来阐述从诠释到翻译的可能性。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论文进而探讨了翻译不确定性论题与翻译理论及实践的关系。首先,对所谓不可译性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尝试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然后,通过对翻译不确定与可译性及不可译性之间关系的讨论,再次论证翻译的可能性。接着,论文例举翻译实践中存在的几个方面的差异与不匹配,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法。基于翻译是可能的,但有不确定性的特点,本文对Dorit Bar-On提出的翻译意义概念进行了修正、改善,将它视为介于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之间的一套特征。这些特征是通过概念整合而形成的,具有语境依赖性、时间性、协商性、生成性及动态平衡性。翻译意义被引入翻译评价体系,作为判断翻译好坏的标准。最后,本文结合翻译不确定性论题,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法,对英汉互译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做了批判性的考察,提出了一些启发性的见解。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比同一源文本的不同翻译版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主张以保存翻译意义的多少作为评价标准来区分好坏与优劣。也就是说,翻译意义保留得越多,翻译就越好,反之则越差。翻译意义对翻译文本的评价指标分为准确、最佳、相当、更好四个基本类型。此外,本文还将翻译意义作为协调一种既能容纳不确定性,又具有基于文本类别不同的客观性的新的翻译观念的手段,并以语境原则及翻译意义作为协调信达雅的分析框架,重构了一组可用于评价英汉互译对错与优劣的合理性标准。

吴春兰,曾东京[10](2011)在《评《汉语熟语英译词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熟语是汉语中最生动形象的,也是较难翻译的部分之一。文章从汉语熟语的特点出发,分析了《汉语熟语英译词典》(2006)中的具体译例,讨论其释义特点及编译得失,进而结合汉语熟语的翻译方法,提出熟语翻译的原则,即以直译、意译和加注相结合,既体现汉语熟语的风姿,也较符合英语习惯,同时还能提高理解的准确性。

二、英语习语的几种译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习语的几种译法(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之套译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套译概论
    2.1 套译法的概念
    2.2 套译法的研究
3. 套译的方式
    3.1 借用词句
        3.1.1 借用词语
        3.1.2 借用诗句
    3.2 借用格律
    3.3 化用词句
        3.3.1 化用英语文学词汇
        3.3.2 化用英诗诗句
        3.3.3 化用英语习语
4. 套译的原因
    4.1 归化策略、读者意识
    4.2 内容互文、诗文互通
    4.3 再现格律、形式对等
5. 结语

(2)文化着作《化蝶逍遥游:〈庄子〉之美》(第20-29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庄子》翻译文献研究述评
        二、《庄子》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二、译文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文化词汇的转换策略
        一、原文语境下的词义匹配选择
        二、针对文化缺失加注
    第二节 汉语成语的翻译
        一、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归化和异化
        二、奈达对等翻译理论下的词义选择
        三、意译法
    第三节 排比句的翻译
        一、省译法
        二、替代法
第五章 实践总结以及结论
    一、实践总结
    二、实践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原文及译文
附录2:平行文本
附录3:术语表

(3)法语文本中外语词句的翻译 ——以《帝国的形成:19世纪殖民战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RéSUMé
引言
第一章 翻译任务介绍
    1、译前准备
    2、翻译过程
    3、译后审校
第二章 外语词句的翻译策略
    1、原文直接采用外语词
    2、融入法语词汇的外语词
    3、外语句子
第三章 专门词的处理
    1、具有地域特征的专门词
    2、宗教术语
第四章 普通词汇的特殊用法
    1、词性转换
    2、习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原文
附录二 译文

(4)国家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的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二节 研究目的、内容、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三节 描述翻译学的规范概念:借鉴与拓展
        一、描述翻译学的规范概念
        二、翻译规范研究的社会文化视阈
        三、本研究对翻译规范概念的借鉴与拓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家领导人着作英译简述
        一、《毛选》英译——领导人着作英译的奠基期
        二、《邓选》英译——领导人着作英译的转型期
        三、《治国理政》英译——领导人着作英译的探索期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领导人着作英译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国内关于领导人着作英译研究的文献综述
        二、国外关于领导人着作英译研究的文献综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毛选》英译规范探析
    第一节 《毛选》英译抽样分析
        一、标题英译
        二、口语化风格英译
        三、修辞话语英译
        四、政治话语英译
        五、文化负载项英译
    第二节 《毛选》英译的操作规范
        一、异化翻译策略占主导
        二、异化策略对归化策略的遮蔽
        三、异化策略中的微妙变通
    第三节 《毛选》英译的起始规范
        一、忠实传递原作内容
        二、尽量贴近原作形式
        三、保持译文通顺流畅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邓选》英译规范探析
    第一节 《邓选》英译抽样分析
        一、标题英译
        二、口语化风格英译
        三、修辞话语英译
        四、政治话语英译
        五、文化负载项英译
    第二节 《邓选》英译的操作规范
        一、异化翻译策略为主
        二、归化翻译策略提升
        三、翻译策略趋向多元
    第三节 《邓选》英译的起始规范
        一、忠实传递原作内容
        二、灵活调整语言形式
        三、注重翻译交际功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治国理政》英译规范探析
    第一节 《治国理政》英译抽样分析
        一、标题英译
        二、口语化风格英译
        三、修辞话语英译
        四、政治话语英译
        五、文化负载项英译
    第二节 《治国理政》英译的操作规范
        一、异化翻译策略为主
        二、归化翻译策略增强
        三、翻译策略多元互补
    第三节 《治国理政》英译的起始规范
        一、准确传译原作精神——内容层面
        二、保持译文畅达明确——形式层面
        三、保持翻译折中平衡——翻译过程
        四、力求译文简单易解——翻译结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的嬗变及其动因
    第一节 领导人着作英译行为的基本特征
        一、翻译行为的政治性
        二、翻译原则的明确性
        三、翻译模式的集体性
        四、翻译方向的“逆向性”
        五、翻译策略的针对性
    第二节 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的嬗变
        一、基于抽样分析的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比较
        二、操作规范的嬗变:异化主导到多元互补
        三、起始规范的嬗变:以我为主到融通中外
    第三节 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嬗变的社会文化动因
        一、社会文化语境变迁与国家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嬗变
        二、意识形态演进推动翻译规范的演进
        三、翻译诗学演变对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的塑造
        四、权力因素对翻译规范的影响
        五、译者惯习与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时代语境下的领导人着作英译与跨文化构建——以《治国理政》英译为例
    第一节 《治国理政》原文意义的异域构建模式
        一、《治国理政》原文意义异域构建的特点
        二、《治国理政》原文意义异域构建的三种模式
    第二节 《治国理政》中的中国表达英译
        一、《治国理政》的社会文化表征
        二、《治国理政》中的中国表达英译
    第三节 《治国理政》英译的跨文化建构意义
        一、《治国理政》英译与对外话语体系构建
        二、《治国理政》英译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三、《治国理政》英译与国家形象构建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主要观点
    第二节 研究贡献与不足之处
        一、本研究的贡献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毛选》英译抽样文本分类摘编
        1.1 《毛选》(1-5卷)标题英译策略
        1.2 《毛选》口语化表达英译60例
        1.3 《毛选》修辞话语英译60例
        1.4 《毛选》政治话语英译60例
        1.5 《毛选》文化负载项英译60例
    附录二:《邓选》英译抽样文本分类摘编
        2.1 《邓选》(1-3卷)标题英译策略统计
        2.2 《邓选》口语化表达英译60例
        2.3 《邓选》修辞话语英译60例
        2.4 《邓选》政治话语英译60例
        2.5 《邓选》文化负载项英译60例
    附录三:《治国理政》英译抽样文本分类摘编
        3.1 《治国理政》(第1卷)标题英译策略
        3.2 《治国理政》口语化表达英译60例
        3.3 《治国理政》修辞话语英译60例
        3.4 《治国理政》政治话语英译60例
        3.5 《治国理政》文化负载项英译60例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国家领导人讲话材料中习语的汉英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语的翻译方法——以国家领导人讲话材料中的习语为例
    (一)直译
    (二)意译
    (三)移植
    (四)回译
二、结语

(6)浅议英语电影名称翻译策略——直译与意译(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直译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应用实例
3 意译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应用实例

(7)浅析英语习语的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英语习语(Idioms)的定义和来源
    2.1 英语习语的定义
    2.2 英语习语的来源
3 英语习语的翻译
    3.1 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
    3.2 翻译英语习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 结语

(8)翻译家沙博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由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研究结构与框架
    1.4 本文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沙博理着作及其翻译研究综述
    2.1 沙博理着作研究现状综述
    2.2 沙博理翻译思想研究综述
    2.3 沙博理翻译作品研究的综述
        2.3.1 沙博理“红色作品”英译研究综述
        2.3.2 沙博理英译《水浒传》研究现状综述
        2.3.3 沙博理“领袖传记”类作品英译研究综述
        2.3.4 沙博理其他英译作品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章 沙博理生平及翻译思想
    3.1 沙博理生平
    3.2 沙博理翻译思想
        3.2.1 沙博理翻译思想的哲学基础
        3.2.2 沙博理翻译思想的具体表现
    3.3 沙博理文学翻译观
        3.3.1 沙博理文学翻译思想形成的译者主体因素
        3.3.2 沙博理文学翻译策略
    3.4 沙博理文学翻译文本类型与其翻译行为
第四章 “红色”文学译文—沙博理《小城春秋》英译文本研究
    4.1 沙博理英译《小城春秋》的时代背景
        4.1.1 沙博理英译《小城春秋》之时代背景及翻译背景
        4.1.2 沙博理英译《小城春秋》之动因分析
    4.2 《小城春秋》的翻译策略
        4.2.1 英译红色小说的“描写”特征
        4.2.2 英译“红色”小说叙事特点
        4.2.3 “红色”小说的民俗文化英译
    4.3 关联理论关照下的隐喻象似性与《小城春秋》英译的准确性诉求
        4.3.1 关联理论与隐喻象似性的关系
        4.3.2 隐喻象似性在《小城春秋》英译中的映射
    4.4 沙博理英译“红色文学”的小结
第五章 “章回”小说译文—沙博理《水浒传》英译文本研究
    5.1 沙博理英译《水浒传》“章回体”小说的时代背景及特点
        5.1.1 沙博理英译《水浒传》“章回体”小说的时代背景
        5.1.2 沙博理英译《水浒传》“章回体”小说的特点
    5.2 沙博理英译《水浒传》文本特征分析
        5.2.1 《译者语》释翻译过程
        5.2.2 语言与文化艺术特点
        5.2.3 叙事结构特点
    5.3 沙博理英译《水浒传》准确性界定
        5.3.1 文本类型与翻译
        5.3.2 英译《水浒传》之译者主体性体现
    5.4 沙博理英译《水浒传》的启示
第六章 “章回”小说译文—沙博理《水浒传》英译文本研究
    6.1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的翻译价值
    6.2 沙博理翻译《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时代背景
    6.3 沙博理《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译本分析
        6.3.1 前言—介绍文本背景和翻译
        6.3.2 附录与脚注—目标语读者为中心
        6.3.3 译文—忠于原文文本的创造
    6.4 沙博理《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译文解析
        6.4.1 语篇层面:创造性结构
        6.4.2 词组层面:异化
        6.4.3 句子层面
    6.5 对沙博理“领袖传记”型译文的思考
        6.5.1 以中国英语为媒介输出的文化传播
        6.5.2 “领袖传记”的对外文学传播
第七章 结语
    7.1 沙博理文学翻译成就的原因
    7.2 沙博理文学翻译研究的启示
    7.3 研究局限及拓展空间
参考文献
附录沙博理着作、译着
    附录一 沙博理着作、译着(1950-2003)
    附录二 沙博理获奖情况
    附录三 沙博理获“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感言
后记

(9)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根据
    1.2 研究任务
    1.3 本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翻译不确定性在语言哲学领域的研究
    2.2 翻译不确定性相关的拓展性研究
        2.2.1 语言诠释与交流研究
        2.2.2 语言学习与翻译研究
第三章 从彻底翻译到翻译不确定性
    3.1 思想实验:彻底翻译
        3.1.1 彻底翻译思想实验的目的和基本概念
        3.1.2 彻底翻译思想实验的过程假设
    3.2 行为主义意义理论
        3.2.1 行为主义意义理论的基础:观察句
        3.2.2 翻译实验中的行为主义因素
    3.3 翻译不确定性论题
        3.3.1 翻译不确定性的论题背景
        3.3.2 翻译不确定性的立论根据
        3.3.3 翻译不确定性的论证思路
    3.4 传统翻译观面临的挑战
        3.4.1 以意义事实为基础的传统翻译观
        3.4.2 翻译不确定性对传统翻译观的挑战
第四章 蒯因论翻译不确定性
    4.1 基于指称不可测知性的论证
        4.1.1 语言学习四个阶段中的指称不可测知性
        4.1.2 指称本身的异常多变与指称不可测知性
        4.1.3 语言的特异性与指称不可测知性
    4.2 基于证据对理论非充分决定性的论证
        4.2.1 迪昂-蒯因论题
        4.2.2 翻译理论及其检验
        4.2.3 整体论与翻译不确定性
    4.3 基于本体论相对性的论证
        4.3.1 相对于背景知识
        4.3.2 相对于分析假设
        4.3.3 相对于对存在量词的不同理解方式
    4.4 意义证实论与意义整体论
        4.4.1 意义证实论的主要观点
        4.4.2 意义整体论的主要观点
第五章 翻译与诠释
    5.1 真理与意义
        5.1.1 蒯因的真理与意义观
        5.1.2 戴维森的真理与意义观
    5.2 从彻底翻译到彻底诠释
        5.2.1 彻底翻译与彻底诠释的概念
        5.2.2 翻译不确定性与诠释不确定性
    5.3 诠释与翻译的可能性
        5.3.1 三角测量模式的概念及推导过程
        5.3.2 从诠释到翻译的可能
第六章 翻译不确定性与翻译理论及实践的相关性
    6.1 翻译不确定性与翻译理论的关系
        6.1.1 翻译不确定性与不可译性
        6.1.2 翻译不确定性与可译性
        6.1.3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6.2 翻译不确定性与翻译实践的关系
        6.2.1 语音语形不匹配
        6.2.2 词汇意义歧义与不匹配
        6.2.3 语言结构歧义与不匹配
        6.2.4 语用不匹配
        6.2.5 思维模式差异
        6.2.6 文化差异
    6.3 翻译评价的标准:翻译意义
        6.3.1 翻译意义的概念
        6.3.2 翻译意义作为评价翻译的标准
        6.3.3 翻译不确定性与翻译意义
第七章 从翻译不确定性看英汉互译的理论与实践
    7.1 英汉互译的案例分析
        7.1.1 英汉翻译的案例分析
        7.1.2 汉英翻译的案例分析
    7.2 翻译的客观性与不确定性
        7.2.1 客观性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
        7.2.2 翻译的客观性与不确定性的关系
        7.2.3 翻译评价新视角
    7.3 信达雅翻译标准新解
        7.3.1 信的标准
        7.3.2 信达雅之间的关系及平衡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的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之处
    8.3 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Summary

(10)评《汉语熟语英译词典》(论文提纲范文)

一、 特 色
    (一) 直译、意译和加注相结合, 不同译释风格相得益彰。
        1. 直译:
        2. 意译:
        3. 加注:
    (二) 一语多释, 设置参见, 兼顾读者理解和空间节省
    (三) 提供相近英语习语表达, 便于读者进行文化比较
    (四) 语用信息和文化信息相辅相成
二、 《汉语熟语英译词典》的不足
    (一) 参见设置未能一以贯之
    (二) 译释体例不尽统一
    (三) 熟语的语用信息和语义信息仍略显不足
    (四) 译释不当处仍有存在

四、英语习语的几种译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之套译法研究[J]. 姬洋,文军. 外语与翻译, 2020(04)
  • [2]文化着作《化蝶逍遥游:〈庄子〉之美》(第20-29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江翰博.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3]法语文本中外语词句的翻译 ——以《帝国的形成:19世纪殖民战争》为例[D]. 尹摇芳. 南京大学, 2020(04)
  • [4]国家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的嬗变研究[D]. 赵祥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5]国家领导人讲话材料中习语的汉英翻译[J]. 周亚莉,李丹璇. 北方文学, 2017(02)
  • [6]浅议英语电影名称翻译策略——直译与意译[J]. 铁健宇. 海外英语, 2016(08)
  • [7]浅析英语习语的翻译[J]. 杨静. 科技展望, 2016(13)
  • [8]翻译家沙博理研究[D]. 刘瑾.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9]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D]. 陈卉.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4)
  • [10]评《汉语熟语英译词典》[J]. 吴春兰,曾东京. 辞书研究, 2011(05)

标签:;  ;  ;  ;  ;  

英语习语的几种翻译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