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VFP6.0编程中参数引用的解题思路

浅谈VFP6.0编程中参数引用的解题思路

一、浅谈VFP6.0程序设计中参数引用的解题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兰小芳[1](2021)在《促进编程学习者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初中Python编程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罗志雄[2](2016)在《土坝工程风险决策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坝是水利工程中一种重要水工建筑物,作为水库的挡水建筑物是我国建设数量最多的一种大坝,为我国的水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给国家带来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病坝的数量不断增加,一旦土坝运行不安全,将会给下游人民带来巨大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问题。土坝风险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有效地降低在役土坝风险失事概率,采取合理措施提高土坝服役性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土坝工程风险决策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为管理者提供对土坝进行加固或更新改造的理论依据。本文以江苏省月塘水库为实例,进行土坝安全性态分析和决策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风险的定义和特征,对风险分析的目的、内容和程序进行说明,简要归纳了单一风险分析和系统风险分析常用的方法。(2)分析总结了土坝主要失事路径和失事模式,包括5大类24种可能的失事途径和三类失事模式。构建了土坝工程风险因子指标体系,并研究了相应指标的度量方法,包括定性指标的量化方法和定量指标的量化方法,提出了指标量化标准。(3)提出了基于改进粒子群一层次分析法(SPSO-AHP)和离差最大化法的风险因子赋权方法,并提出利用这两种方法的融合权重法,依据土坝工程风险因子指标体系,确定了各指标风险权重。研究了基于事故树法的土坝综合风险计算模型,计算出了相应指标的失事概率,确定了土坝工程的风险等级。(4)研究了土坝服役性能提升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探讨了土坝服役性能提升效果度量方法,在对生命质量指数量化服役性能提升效果与经济投入合理性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LQI准则土坝服役性能提升措施风险决策方法。(5)基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结合Visual Basic软件开发了土坝工程风险决策系统,以实现快速、准确地评判土坝工程的安全性态,并及时选取最优措施对土坝工程进行除险加固。

兰国帅[3](2016)在《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国际教育技术已进入深入发展与全面反思阶段。一方面说明教育技术发展进入了较为成熟阶段,但另一方面说明教育技术的学科给养、学科结构、学科渗透等已变得更加复杂与多元,研究者与实践者对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整体状况把握也许并不明晰。所以,探究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状况,捕捉其整体发展轨迹和大致走向,预测其前沿知识演变趋势等,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为了澄清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状况进行全方位扫描与盘点,以期理清脉络,寻找启示。本研究以科学引文数据库(WOS)为研究样本信息源,选取1960-2015年发表在SSCI、SCI-EXPANDED和A&HCI数据库收录的教育技术文献信息为研究样本,基于引文与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视角,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引文空间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一个学科领域发展的学科给养、学科结构、学科渗透等有机联系的三个方面为研究主线,展开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状况探究,力求用可视化方法绘制系统的教育技术发展状况知识图谱,勾勒明晰的教育技术发展演化的网络图景,力图建构与探究:(1)教育技术“学科给养”发展知识图谱;(2)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发展知识图谱;(3)教育技术“学科渗透”发展知识图谱。以期探究五十五年来国际教育技术国家(地区)分布及其演进发展特征、学术研究机构分布及其演进发展特征、基金项目资助分布及其演进发展特征、高产学者及其学术群体派系及其演进趋势,探测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划分及其演化、主要学科分支结构及其演进特征、研究主题及其演进脉络、研究前沿热点及其发展演化趋势及新生长点,透视学科类别分布及其渗透现象脉络与演进、学科学术期刊分布及其渗透现象脉络与信息流动特征、学科主干理论及其关键路径经典文献、学科高影响力权威学者及其群体派系与演化特征等。分析发现:(1)教育技术早期研究集中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21世纪后逐渐向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等发展中国家(地区)延伸与拓展。国家(地区)合作网络可划分为十二个合作凝聚子群体,未来将呈现多元化合作态势。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在教育技术研究过程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高产机构与低产机构的“贫富”差距拉大。学术机构合作网络可划分为七十个合作凝聚子群体,且聚焦主题各异。代表性高产学者发挥着“领头羊”作用,其学术成就和科研队伍对教育技术研究贡献量巨大。其合作网络密度较小,合作网络聚集度不高,具有明显小世界效应特征,同时具有显着核心—边缘结构。合作网络可划分为多个合作凝聚子群体,内部派系复杂,规模较小,学者信息分享和科研合作机会差别较大。教育技术项目资金投入与产出呈现正相关关系。(2)国际教育技术已形成逐步走向成熟的十大学科分支,但其内部结构变化极其复杂,学科分支呈现“掘进式”与“发散式”进化特征,国内教育技术学科结构与国际差异较大。国际教育技术历年研究主题、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变化受技术进步影响较大。研究主题经历了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起步探究、初步应用、转型升级、创新实践、创新整合和创新提升等六大阶段转换。研究热点集中于学习环境与资源类、策略与方法类、理论研究类、实践研究类和媒体技术类等五类主题内容。研究前沿聚焦于交互式与分布式学习环境设计、在线教育、认知工具设计、复杂性学习任务行为分析、技术接受模型、学习路径分析、专门知识反转效应、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教学/学习策略、智慧学习环境开发等新生长点。研究方法呈现由单一范式向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和多元综合研究范式转型特征。(3)国际教育技术已形成一个相对较为成熟的学科研究领域,其知识生产模式已进入以“内生式”与“学科交叉研究”为主的发展阶段。其知识流量主要来自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七大源头。其学术期刊发展经历了“繁荣时期”、“黄金时期”、“学科交融期”和“鼎盛时期”等六个阶段。形成了以《计算机与教育》为中心的多个权威期刊凝聚子群。国际教育技术领域涌现了罗伯特·米尔斯·加涅、理查德·梅耶、戴维·乔纳森等五十位高影响力权威学者。其共被引网络密度较大;网络聚集度高,具有显着小世界效应特征;存在核心—边缘结构,西蒙·派珀特、理查德·梅耶、戴维·乔纳森、罗伯特·米尔斯·加涅、蔡今中等居于核心位置;具有明显社群结构,演化形成了三十四个权威学者群体合作派系,规模和大小不一;合着关系影响派系形成。演化形成了以《学习的条件》、《教学设计原理》、《多媒体学习》、《学习环境理论基础:从理论到实践》等学科经典文献为关键路径的学习条件理论、首要教学原理、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理论框架模型等四十种主干理论及其框架模型与方法,为学科分化与衍生提供了“内在动力”。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从研究方法与范式转型、研究对象与目标定位、学科性质选择与研究层面贯通、外部环境支撑与学科结构检测、国家(地区)学术机构合作、专业学术期刊打造和本土化理论体系建构等七个层面,对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及其学科建设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

张天琪[4](2016)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机械类网络教学平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网络教学平台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也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并逐渐成熟的必然产物。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型和设备方面上具有投入大、效率低、维护困难的弊端。为了弥补传统机械类课程教学方式的不足,减少教学开销和节约教学资源,让机械类课程资源得到扩展和延伸,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者对学习机械类课程的兴趣,论文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深入研究并开发机械类网络教学平台。这种学习平台是依赖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在线虚拟学习环境,对机械类相关课程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整合,具有很好的交互性、沉浸感强和制作使用方便等优势。论文对构建网络虚拟平台的方法以及X3D虚拟现实技术的工作原理等关键内容进行了分析对比,确定了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的关键技术和总体方案。基于X3D虚拟过程要求,利用UG对零部件进行参数化建模和模拟装配并确定部件具体运动轨迹,通过CATIA对零件模型进行设定和优化并生成X3D语言可识别的文件类型,确保合理配置运动机构中每一个部件的启动和停止时间以及具体的运动轨迹和旋转角度。论文通过减速器虚拟拆装以及自卸车举升机构运动仿真具体案例,设计了X3D源程序。通过分析机械机构的运动方案和X3D动画智能感知等节点工作原理,推导出了零部件运动X3D时间转换公式,可直接换算得到X3D源程序中时间传感器的关键值,为在X3D下通过动画智能感知节点设定机械结构的运动提供理论依据。对网络虚拟教学功能模块进行分析,通过Dreamweaver整合并构架机械类教学资源模块,建立可发布网络教学平台的Web服务器,并进行测试与运行。论文基于具有交互性、沉浸感、制作和使用方便的虚拟现实技术,将机械类相关专业知识资源整合,实现整体平台的搭建。大大提高使用者对零件模型的感知程度,具有直观、灵活、方便的特点,真正给用户一个虚拟与现实一致的操作体验,最终实现人和模型在三维立体场景中的动态交互和感知交流。

林建萍[5](2013)在《XY平台网络化远程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化远程控制技术是结合了互联网技术与控制技术的一种综合技术。网络化远程控制技术具有资源共享、连线简单、维护方便、使系统构建更为灵活、系统更可靠的优点。正因如此,网络化远程控制技术已经成为了一个在人类中应用的越来越多的一项热门的技术。在航天航空领域,进行各式各样火星探测器正向地球传回火星地表、岩石、洞穴等重要信息以便人类判断是否有水的存在、火星生命的存在;在军事方面,军用机器人、无人侦察机已在实际战场中大展神威;在人们的生产生活里,远程办公、远程教育、远程数控等等的技术应用不甚枚举。网络化远程控制技术让人类从空间中解放出来,是人类不必置身于深海、外太空、有毒气体等复杂而危险的环境中就能完成作业。同样不必置身于实地也可以轻松、方便地实现办公、教育、维护计算机等等。XY二维直线电机平台系统是许多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部件,如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钻床、激光加工等各种数控设备,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对于XY平台系统的远程控制研究在数控领域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因此把XY二维直线电机平台系统与网络化远程控制技术相结合研究具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以广泛应用于数控技术中的XY平台为受控实验设备,采用C/S模式,利用Visual C++6.0. Winsock API技术,建立了一个基于网络的XY平台远程控制系统。主要内容可归纳如下:1.介绍了网络化远程控制系统的基本体系结构,在基本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和三层结构三种体系结构,比较分析了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浏览器/服务器结构两种结构的优缺点,决定了本文采用本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来进行网络化远程控制系统的通信。2.对本地XY平台控制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从运动控制器、伺服电机和起反馈作用的传感器三大组成方面入手,分别介绍了他们的工作原理工作特点。并且对运动控制的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3.详细分析了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TCP/IP协议层次结构,各层是如何协调工作的。对三种网络实现的关键技术(winsock技术、Web技术和Activex技术)和多线程技术工作方式进行了分析介绍。4.介绍了利用C++编程语言在VisualC++开发平台上设计XY平台网络化远程控制系统的构建,给出了客户端和服务器系统的设计依次分析各自的工作流程,详细分析了网络连接通信的编程实现。通过实验验证了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XY平台远程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做出总结与展望。

柳文阳[6](2013)在《圆孔拉刀的参数化设计及有限元分析》文中指出刀具技术作为切削加工的关键技术,对加工效率、加工质量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各种新工件材料和复杂形状零件的不断出现,对切削刀具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加工多种内外几何特征表面时,拉削是常用的加工方法。拉削加工时一次性成形加工工艺,因此效率很高,并且加工精度高,因此使用较为广泛;但是拉刀的制造工艺比较复杂,因而成本高。本文针对拉刀结构复杂以及设计周期长的特点,采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段以缩短设计时间,并提高设计精度,从而提高提高经济效益。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有:(1)基于国内外刀具行业的发展形势,分析了拉刀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探讨了CAM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有限元法在模拟切削中的应用。(2)分析圆孔拉刀工作和结构特点,基于拉刀设计原理,通过合理选择拉削方式、计算齿升量、拉削余量、齿距、前角和后角等参数,再通过校核拉刀强度这几个步骤完成了对圆孔拉刀的设计。(3)利用CAD软件建立了圆孔拉刀的三维实体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拉刀拉削有限元仿真模型;运用统计学原理并结合软件,对拉刀粗切齿的前角、齿升量和后角进行了优化,为改进拉刀受力情况、合理设计拉刀结构提供理论依据。(4)以UG NX软件为平台,利用Visual Basic6.0技术和UG/Open GRIP技术进行二次开发,标准化拉刀设计数据库,建立了圆孔拉刀数据库查询计算的图形界面,建立windows下可执行程序和UG的数据通讯联系,通过程序调用UG内部函数的方法,实现了圆孔拉刀的参数化建模和工程图纸的绘制功能。简化了拉刀设计过程中的建模、制图步骤、缩短了圆孔拉刀设计研发时间。本文的研究工作为圆孔拉刀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实现了拉刀的参数化设计;也可为其它刀具的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陈敏[7](2012)在《基于.NET构架的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现今,随着我校考试规模的不断扩大、考试类型的不断增加、考试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纸与笔”模式的考试方式和计算机C/S模式的网络考试方式都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考试的需要,我们的需求是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进行机考,没有空间时间限制的展开计算机网络在线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教师、考务人员的工作强度及节省教学资源、提高效率、质量,让考试向着公正、高效、客观的方向发展,加大程度的激发参考考生对学习的兴趣。本文介绍了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10开发平台、SQL Server2008数据库、UML统一建模语言、C#语言、Ajax技术、ASP.NET技术及B/S开发模式,并根据软件工程开发思想介绍了.NET框架的考试在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成功完成了考试在线系统的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及系统测试。在需求分析及设计部分,着重介绍了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开发环境的需求以及角色需求,完成了功能模块设计及数据库设计。本文前面部分按照软件工程思想,应用UML统一建模语言对在线考试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分析了B/S开发模式中的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服务层,解决在使用.NET技术开发在线考试系统时的关键技术问题;该考试系统界面友好、设计合理、功能诸多,可以满足考生、教师、考务工作人员三方的需要、应用时稳定性高;后面部分对在线考试系统进行了测试,验证了基于B/S架构的在线考试系统各项功能,试运行结果表明,达到预期目标;在线考试系统直接应用于我校的考试工作中,解决了我校教师出题量大,出卷效率低、改卷时间长等问题,具有实用意义,有利于提高我校我系的考务工作效率和教务管理水平。

李春贺[8](2012)在《液压管路振动仿真分析软件平台开发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液压管路在航空航天等许多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保证其高可靠和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对其进行振动特性研究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目前的管路设计模式通常难以将CAD与CAE的软件功能很好地结合,并且复杂的CAE软件的使用往往也要求管路设计人员掌握系统的有限元知识并具备熟练的软件操作技能。鉴于这一现状,本论文研究了针对液压管路设计分析的CAD与CAE二次开发的关键技术,研制了专用CAD/CAE集成分析软件,实现了液压管路结构分析与仿真的自动化。论文首先探讨了CATIA的二次开发方法,对其管路模块的应用与开发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通过自动化对象接口技术,完成了对各类管路特征部件的信息提取,为有限元建模建立了基础。其次,着重研究了ANSYS的APDL编程技术,并通过编写有效的宏文件,以参数化的方式实现了管路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有限元仿真分析以及计算结果的后处理等过程。最后,通过编写VB程序,将CATIA与ANSYS软件集成一体,实现了液压管路振动仿真分析软件平台的开发。并且以某试验管路为仿真分析对象,使用软件平台对其分别进行了模态分析、瞬态分析以及随机分析。通过检查各分析结果,并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软件平台的有效性。

武文杰[9](2010)在《高中算法初步教学的内容和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针对高中新课程中算法初步这一部分新内容的研究,了解算法初步的课程内容,教学的现状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笔者的解决办法。目前,有关算法的教学研究在国内外数学教育研究领域中已经成为热点问题。从国内外算法教学问题的研究我们发现:主要从学生学习心理、课程开发、教学实验等等角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对于算法教学的整体实施状况还有待细致研究。2003年我国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第一次把算法引入高中数学课程,现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已经进入了大部分省份。高中新课程中的算法初步在实践中达到了什么程度,师生对于算法的态度和认识达到什么层面,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更好把握以及还存在着需要解决的哪些困难,又该如何解决这些困难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因为课程实验的结果是为了在全国推广,了解现实中教学实际情况,解决好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更加有效的改进和完善教学,才能使算法初步教学真正适合我国高中的具体情况,真正实现算法的教育意义。在本研究过程中,仍然遵照《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颁布)对算法教学提出的目标与要求,尊重高中数学教学的现实环境,首先在梳理算法概念,指出算法初步进入高中数学必修课程的意义的基础上,研究高中算法初步教学内容,目标,重点,难点等等,接着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来了解学生在算法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希望能够发现影响学生算法学习效果的因素。然后,针对目前数学教师对算法教学的认识程度,以及教学基本现状进行调查和访谈,并分析其产生原因。最后,在本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教师在今后的算法教学提出了建议。具体的研究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阐述了高中算法初步教学研究的背景和动机,及算法的概念,及其进入高中必修课程的意义;第二部分在研究算法教学内容的设计特点基础上,阐述了高中算法初步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等;第三部分针对教师和学生对算法初步的认识和态度,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存在的问题,典型教学案例等进行调查和研究,梳理调查结果并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提出算法初步教学建议。

李可欣[10](2010)在《智能考试系统相关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智能考试系统既能较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又能节约人力物力,提高考试效率,因而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研究智能考试系统相关技术。首先,分析了试卷的各项指标及几个重要指标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各种指标进行加权和优化,构建了组卷的总体评估函数;在分析有关组卷策略的过程中,结合以往自动组卷系统方法的优点,选择了遗传算法作为该系统的组卷算法;然后针对传统遗传算法的后期搜索效率低并极易出现未成熟收敛的情况,提出了一种优化的混合遗传算法,该算法改进了组卷策略,编码方案,适应度函数,选择、交叉、变异算子的方式;为了进一步提高遗传算法选择算子的选优能力,在传统轮盘赌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基于排序的多轮轮盘赌法选择算子,提高了算子选优能力的同时也减少了随机性所产生的误差,同时采用了小生境技术,使得算法既能保证多样性,又能保留最优解。实验结果表明,与简单遗传算法相比较,新算法在全局搜索性能及收敛速度上有显着提高,能有效考核考生所学知识。然后,分析了各学科的非标准化题型的特点,比较了多种非标准化题型的阅卷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具有代表性的编程语言C语言作为研究对象,从分析主观题人工阅卷的思路入手,提出以关键词匹配为主、语义贴近度计算为辅的主观题自动阅卷策略;详细介绍了关键词匹配技术和语义贴近度计算方法,综合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参数动态可调的主观题智能阅卷方法。利用本文所述的方法对有限的编程题实例进行了自动评分,结果接近人工阅卷,评分准确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给出了智能考试系统总体设计方案,详细设计了主要功能模块,并给出了部分关键源代码。经多次测试证明,该考试系统能够提供更加方便、安全、合理、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二、浅谈VFP6.0程序设计中参数引用的解题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VFP6.0程序设计中参数引用的解题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2)土坝工程风险决策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主要思路
第二章 土坝风险分析基本理论
    2.1 风险定义和特征
    2.2 风险分析目的、内容和程序
    2.3 土坝风险分析的概率方法
    2.4 土坝系统风险分析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坝工程失事模式研究
    3.1 概述
    3.2 土坝失事统计分析
    3.3 土坝失事路径分析
    3.4 土坝失事模式分析
    3.5 土坝工程风险因子指标体系
    3.6 土坝风险因子量化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坝综合风险分析模型
    4.1 基于改进粒子群—层次分析法和离差最大化法指标权重计算
    4.2 权重融合方法
    4.3 实例分析
    4.4 基于事故树法的土坝综合风险计算模型研究
    4.5 实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坝工程风险决策研究
    5.1 概述
    5.2 土坝服役期风险度计算
    5.3 土坝服役性能提升措施
    5.4 基于土坝风险社会可接受水平的度量方法
    5.5 土坝工程风险决策方法
    5.6 实例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土坝风险决策系统开发
    6.1 开发语言及工具的选择
    6.2 VISUAL BASIC 6.0的特点
    6.3 系统的总体设计
    6.4 实例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三) 相关概念界说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一) 国际运用引文分析建构学科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二) 国内运用引文分析建构学科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运用引文分析建构学科知识图谱研究现状的评述
    三、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框架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
        (一) 研究技术的创新
        (二) 研究方法的创新
        (三) 研究内容的创新
第二章 知识图谱方法及本研究数据来源
    一、知识图谱的概念、类型及其发展历程透视
    二、知识图谱绘制方法与常用构建软件
    三、研究数据来源
第三章 教育技术“学科给养”发展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技术国家(地区)分布与演进发展分析
    二、教育技术学术研究机构分布与演进发展分析
    三、教育技术高产学者及其学术群体派系分析
    四、教育技术基金项目资助分布与演进发展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发展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分析
    二、教育技术主要学科分支分析
    三、教育技术研究主题与前沿热点发展演化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教育技术“学科渗透”发展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技术学科共现分析
    二、教育技术期刊共被引分析
    三、教育技术文献共被引分析
    四、教育技术学者共被引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一、本研究结论及主要贡献
    二、对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及其学科建设的启示与建议
    三、本研究的局限
    四、未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及奖励
    (一) 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 主持的课题
    (三) 获得荣誉与奖励
    (四) 参加的学术会议
致谢与后记

(4)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机械类网络教学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2章 虚拟现实网络平台的关键技术
    2.1 虚拟现实技术方法
    2.2 三维建模技术
    2.3 虚拟现实建模语言X3D
        2.3.1 X3D工作原理
        2.3.2 X3D语法概述
    2.4 虚拟现实开发工具
        2.4.1 X3D开发及运行环境
        2.4.2 X3D开发关键节点
    2.5 虚拟网络平台整体构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X3D的虚拟装配
    3.1 UG三维建模
        3.1.1 参数化建模
        3.1.2 建模思路与方法
        3.1.3 零件建模
    3.2 零部件运动轨迹确定及VRML文件制作
        3.2.1 零部件运动轨迹确定
        3.2.2 零部件绝对坐标原点设置
        3.2.3 制作VRML文件
    3.3 X3D虚拟环境零件装配
        3.3.1 虚拟过程概述
        3.3.2 虚拟过程X3D源程序文件编辑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械类网络虚拟教学平台的整体构建
    4.1 网络虚拟平台的资源整合
    4.2 WEB服务器构建
        4.2.1 Tomcat简介
        4.2.2 JAVA环境变量配置
        4.2.3 Web服务器配置
    4.3 教学平台网站构建
        4.3.1 Dreamweaver概述
        4.3.2 交互界面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XY平台网络化远程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1.2 网络控制发展现状
    1.3 XY平台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意义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远程控制系统的基本体系结构设计和分析
    2.1 Client/Server结构
    2.2 Browser/Server结构
    2.3 三层(多层)结构
    2.4 C/S模型与B/S模型的比较
第3章 XY平台系统研究
    3.1 系统组成
    3.2 运动控制系统
        3.2.1 运动控制器
        3.2.2 执行装置直流伺服电机
        3.2.3 检测装置传感器
    3.3 XY平台的运动控制
        3.3.1 XY平台的单轴运动控制
        3.3.2 XY平台的二维插补运动控制
第4章 关键技术基础
    4.1 网络通信的实现基础-TCP/IP协议
        4.1.1 TCP/IP模型
    4.2 远程网络控制实现技术
        4.2.1 Winsock技术
        4.2.2 Web技术
        4.2.3 Activex技术
    4.3 多线程技术
第5章 XY平台网络远程控制系统的实现
    5.1 网络远程控制系统的硬件构建
        5.1.1 运动控制器
        5.1.2 电控箱
        5.1.3 电机
    5.2 服务器软件设计与实现
    5.3 客户端软件设计与实现
    5.4 网络连接的实现
    5.5 XY平台远程系统的绘图实验研究
        5.5.1 实验软件界面
        5.5.2 实验操作步骤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及论文研究成果
致谢

(6)圆孔拉刀的参数化设计及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拉刀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CAD/CAM 技术国内外研究状况
    1.4 有限元分析方法在模拟金属切削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圆孔拉刀的设计
    2.1 拉削方式的确定
    2.2 拉刀各部分几何参数的确定
        2.2.1 齿升量 af 和拉削余量 A 的确定
        2.2.2 齿距 p 及同时工作齿数 zq 的确定
        2.2.3 前角的选择
        2.2.4 后角的选择
        2.2.5 容屑槽的选择
        2.2.6 分屑槽的确定
        2.2.7 头部、颈部和过渡锥
        2.2.8 前导部、后导部和尾部
    2.3 拉刀强度的校验
第3章 圆孔拉刀有限元分析与优化
    3.1 有限元理论基础及 ANSYS Workbench 简介
    3.2 有限元法分析的一般步骤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4 结果分析
        3.4.1 前角对刀齿应力和应变的影响
        3.4.2 齿升量对刀齿应力和应变的影响
        3.4.3 后角对刀齿应力和应变的影响
    3.5 圆孔拉刀几何参数的优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圆孔拉刀的参数化设计
    4.1 软件开发平台
    4.2 系统结构体系
    4.3 刀具 CAD 系统实施方法和过程
    4.4 系统数据处理及及拉刀设计的程序实现
        4.4.1 工程数表的处理
        4.4.2 参数计算的程序设计
        4.4.3 基本设计资料查询
        4.4.4 VB 同 UG/Open grip 的接口文件
        4.4.5 路径设置
    4.5 三维建模的实现
        4.5.1 同外部文本文件的数据接口
        4.5.2 拉刀实体造型
    4.6 系统测试
    4.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Visual Basic部分源程序
附录 B UG/OpenGRIP 部分源程序
附录 C 刀具 CAD 系统使用说明

(7)基于.NET构架的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目前流行的考试系统
        1.2.2 目前流行的考试系统设计架构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开发的理论基础及相关知识
    2.1 在线考试系统
    2.2 .NET框架概述
        2.2.1 .NET框架图
        2.2.2 ASP.NET应用程序的组成
        2.2.3 .NET中的数据集
        2.2.4 .NET中核心的对象
        2.2.5 .NET中的数据控件
        2.2.6 打开与SQL Server数据库的连接
    2.3 C#程序设计语言
    2.4 B/S的开发模式
    2.5 SQLSERVER数据库技术
        2.5.1 SQL Server数据库文件
        2.5.2 SQL Server 2008
        2.5.3 SQL Server 2008数据类型
    2.6 软件工程开发思路
    2.7 UML概述
    2.8 XML语言
    2.9 AJAX技术
    2.10 考试系统的评分
    2.11 考试系统的安全
    2.1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可行性分析和需求分析
    3.1 系统可行性分析
    3.2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3.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4 系统角色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2 系统开发环境
    4.3 系统体系结构
    4.4 功能模块设计
        4.4.1 用户登录模块设计
        4.4.2 用户注册模块设计
        4.4.3 在线考试模块设计
        4.4.4 自动查分模块设计
        4.4.5 试卷分析模块设计
        4.4.6 题库管理模块设计
        4.4.7 试题管理模块设计
        4.4.8 用户管理模块设计
        4.4.9 文章发布模块设计
    4.6 数据库设计
        4.6.1 数据库需求
        4.6.2 实体关系图设计
        4.6.3 数据表设计
    4.7 系统角色设计
        4.7.1 UML活动
        4.7.2 UML顺序图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开发环境构建
        5.1.1 构建.NET开发环境
        5.1.2 IIS服务安装
        5.1.3 SQL Server2008数据库服务器搭建
    5.2 代码分离模式的实现
    5.3 关于系统交互界面的实现
    5.4 ASP.NET与SQL SERVER数据库连接的实现
    5.5 系统各模块的实现
        5.5.1 系统登录子模块的实现
        5.5.2 在线考试子模块的实现
        5.5.3 用户管理子模块的实现
        5.5.4 组卷管理子模块的实现
        5.5.5 题库管理子模块的实现
        5.5.6 试题管理子模块的实现
        5.5.7 成绩查询子模块的实现
        5.5.8 试卷分析子模块的实现
        5.5.9 文章管理子模块的实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工具介绍
    6.2 测试方法
    6.3 系统登录模块测试
    6.4 考试注册模块测试
    6.5 在线考试模块测试
    6.6 用户信息管理测试
    6.7 自动组卷模块测试
    6.8 题库管理模块测试
    6.9 试题管理模块测试
    6.10 成绩查询模块测试
    6.11 试卷考试分析测试
    6.12 文章管理模块测试
    6.13 退出系统测试
    6.14 测试结果的分析
    6.1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7.1 工作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液压管路振动仿真分析软件平台开发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来源及意义
    1.2 液压管路设计技术现状
    1.3 液压管路振动分析发展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软件开发技术基础与总体设计思路
    2.1 引言
    2.2 CATIA 技术
        2.2.1 CATIA 介绍
        2.2.2 CATIA 管路设计模块
        2.2.3 CATIA 二次开发技术
    2.3 有限元分析方法与 ANSYS 技术
        2.3.1 有限元基本原理与分析步骤
        2.3.2 ANSYS 介绍
        2.3.3 ANSYS 二次开发技术
    2.4 软件总体设计思路
    2.5 小结
第三章 管路模型信息的提取与调用
    3.1 引言
    3.2 Visual Basic 环境下对 CAITA 的引用与嵌入
    3.3 管路模型信息的提取
        3.3.1 硬管几何信息的提取
        3.3.2 软管几何信息的提取
        3.3.3 卡箍与管夹几何信息的提取
        3.3.4 管接头几何信息的提取
    3.4 管路模型信息的调用
    3.5 小结
第四章 管路参数化建模与仿真分析的实现
    4.1 引言
    4.2 管路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建模单元简介
        4.2.2 部件之间接触关系的处理
        4.2.3 参数化建模的实现
    4.3 仿真分析的实现
        4.3.1 模态分析的实现
        4.3.2 随机分析的实现
        4.3.3 瞬态分析的实现
    4.4 小结
第五章 软件平台后处理的实现与应用案例
    5.1 引言
    5.2 软件平台后处理的实现
    5.3 振动仿真分析案例
        5.3.1 模态分析
        5.3.2 瞬态分析
        5.3.3 随机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研期间研究成果

(9)高中算法初步教学的内容和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引论
    1.1 研究背景和动机
    1.2 问题的提出
    1.3 算法概述
        1.3.1 “算法”的由来
        1.3.2 算法概念
        1.3.3 算法的一般特征
        1.3.4 算法的评价
        1.3.5 算法的表述形式
        1.3.6 算法结构
    1.4 算法初步进入高中数学必修课程的意义
        1.4.1 算法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4.2 算法扩展了数学的应用范围
        1.4.3 算法内容反映了时代的特点
        1.4.4 算法学习具有重要教育意义
第2章 高中算法初步教学内容的研究
    2.1 算法内容的研究
        2.1.1 算法内容的总体设计与分析
        2.1.2 算法内容的具体设计与分析
    2.2 算法初步教学目标
        2.2.1 课程目标
        2.2.2 算法学习目标
    2.3 算法教学的目标定位及基本内容之间的关系
    2.4 算法初步教学重点难点
        2.4.1 算法教学中的重点
        2.4.2 算法教学中的难点
第3章 高中算法初步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3.1 高中算法初步教学现状调查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方法
        3.1.3 研究对象
        3.1.4 调查内容及过程
    3.2 高中算法初步教学调查结果分析
        3.2.1 教师在算法初步教学中的现状问卷调查分析
        3.2.2 对高中学生算法学习观念的调查分析
        3.2.3 总结与分析
    3.3 教学案例分析
        3.3.1 案例(一)
        3.3.2 案例(二)
        3.3.3 案例(三)
        3.3.4 案例(四)
第4章 算法教学的建议
    4.1 对教师今后算法教学的建议
        4.1.1 重视基础,把握难度
        4.1.2 注重算法思想理解
        4.1.3 分散难点,逐层深人
        4.1.4 恰当选例,通过实例教学
        4.1.5 注重通法,激励解题灵活性和多样性
        4.1.6 改进课堂教学策略
    4.2 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4.2.1 选择结构中易犯的错误
        4.2.2 循环语句的形成与控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智能考试系统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智能组卷算法研究
    2.1 智能组卷概述
        2.1.1 智能组卷的定义
        2.1.2 智能组卷的研究现状
    2.2 常用组卷算法
        2.2.1 随机抽取法
        2.2.2 回溯试探法
    2.3 基本遗传算法
        2.3.1 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
        2.3.2 遗传算法的基本技术
    2.4 优化的混合遗传组卷算法
        2.4.1 优化的混合遗传组卷算法基本思想
        2.4.2 试题库优化预处理
        2.4.3 编码方案设计
        2.4.4 优化选择算子
        2.4.5 自适应交叉和变异算子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智能阅卷策略研究
    3.1 智能阅卷的研究现状
    3.2 常用阅卷策略
        3.2.1 单向匹配策略
        3.2.2 VBA编程技术
        3.2.3 正规表达式策略
    3.3 优化的智能阅卷策略
        3.3.1 动态数组匹配策略
        3.3.2 模糊贴近匹配策略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智能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需求分析
        4.1.1 UML用例图描述
        4.1.2 UML活动图描述
        4.1.3 性能需求
        4.1.4 运行环境需求
    4.2 总体设计
        4.2.1 系统的总体功能图
        4.2.2 管理端子系统操作及数据流程
        4.2.3 考试端子系统操作及数据流程
    4.3 智能组卷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4.3.1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4.3.2 界面设计与实现
        4.3.3 关键代码
    4.4 智能阅卷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4.4.1 数据库表设计
        4.4.2 界面设计与实现
        4.4.3 关键代码
    4.5 系统安全
    4.6 实验结果与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需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浅谈VFP6.0程序设计中参数引用的解题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促进编程学习者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初中Python编程课为例[D]. 兰小芳. 江南大学, 2021
  • [2]土坝工程风险决策分析研究[D]. 罗志雄. 扬州大学, 2016(02)
  • [3]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研究[D]. 兰国帅.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4]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机械类网络教学平台研究[D]. 张天琪. 沈阳工业大学, 2016(06)
  • [5]XY平台网络化远程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林建萍. 安徽工程大学, 2013(06)
  • [6]圆孔拉刀的参数化设计及有限元分析[D]. 柳文阳. 湖南大学, 2013(09)
  • [7]基于.NET构架的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敏.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1)
  • [8]液压管路振动仿真分析软件平台开发应用研究[D]. 李春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4)
  • [9]高中算法初步教学的内容和现状研究[D]. 武文杰. 东北师范大学, 2010(02)
  • [10]智能考试系统相关技术研究[D]. 李可欣. 中南大学, 2010(02)

标签:;  ;  ;  ;  

浅谈VFP6.0编程中参数引用的解题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