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L-2 复合飞机

XL-2 复合飞机

一、XL-2复合材料飞机(论文文献综述)

秦启森[1](2020)在《基于故障树的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故障分析》文中认为当今时代,电子设备所面临的电磁兼容问题越来越突出,其电磁兼容性已经成为影响其能否正常工作、发挥作用功能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对电子设备进行电磁兼容故障高效的诊断是重要且亟待研究的课题。本论文利用故障树的分析方法,并针对传统静态故障树无法描述系统动态失效模式的不足,引入动态故障树分析法,对存在电磁兼容故障的电子设备进行电磁兼容故障树的建立,并对建立的故障树进行动态子树与静态子树相结合的分析,得到分析结果,从而对电子设备中存在的电磁兼容故障进行快速定位查找。论文选取安装在某型号歼击机上复材氧气瓶内的温压复合传感器,以找到该传感器的电磁兼容故障为目标,结合对其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工作环境的研究,确立该传感器的电磁兼容三要素,对温压复合传感器的电磁兼容故障树进行建立。其中针对传感器系统中温压芯体及备件芯体的动态失效模式,利用冷备件门对动态子树进行建立,随后对建立好的故障树进行静态子树与动态子树有机结合的分析,通过定性分析求出故障树的全部最小割集,通过定量分析对温压复合传感器电磁兼容故障树的顶事件发生概率进行计算,并对各最小割集的重要度进行计算。最后,利用蒙特卡洛仿真法对本文故障树的方法进行验证,证明方法的有效性,并根据最小割集重要度由大到小的顺序,对温压复合传感器故障原因进行有优先性的查找,确定故障模式与重要度最高的最小割集吻合,提高了电磁兼容故障诊断的效率。文章对装配在某型号轰炸机上供电系统中,存在电磁兼容故障的直流电压控制保护器进行电磁兼容故障树的建立。对于保护器内部保护电路与被保护电路的动态失效关系,采用动态逻辑门中的优先与门建立动态故障子树,对直流电压控制保护器总体电磁兼容故障树,进行动态子树与静态子树的结合分析,研究得到全部可能导致顶事件发生的最小割集,计算得到直流电压控制保护器的电磁兼容故障概率和最小割集重要度。使用蒙特卡洛仿真法与本文分析结果对比,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并结合对最小割集重要度的研究与大小排序,进行现场故障测试与查找,分析结果对故障查找定位有一定的指导价值,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本文将故障树分析法这一安全系统工程重要的方法应用到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故障分析中,并引入动态故障树分析法,弥补传统静态故障树分析法的不足,根据仿真与实际故障查找的结果验证了分析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为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故障分析诊断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叶宸超[2](2020)在《碳/环氧树脂基织物-单向带混杂层合板开孔压缩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航空航天科学与技术迅猛的发展,对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合材料因为具有高强度、比刚度等优良性能,用于结构可以大幅度减轻结构重量,在航空航天等工程领域已经获得广泛应用,成为第四种重要且更具应用前景的结构材料。与常规单一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相比,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是指增强纤维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纤维混杂而成的复合材料,不同种类纤维之间补短取长,相互匹配,产生协同效应,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获得质量更轻、力学性能满足要求的结构形式。这些混杂层合板在使用时,因为机械连接等结构需要,无可避免会做开孔处理,导致结构承载能力下降。因此,研究混杂层合板开孔承载特性对于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件安全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选择对碳/环氧树脂基织物-单向带混杂层合板开孔压缩特性及湿热环境影响开展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通过试验,研究温湿度环境及混杂铺层比对开孔压缩强度的影响和失效方式等问题;其次,使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编织层合板与混杂铺层层合板开孔压缩过程,建立渐进损伤模型,研究复合材料孔边发生开孔压缩破坏时的损伤演化过程,从细观上研究层合板压缩损伤机理和失效模式。试验探究表明:开孔压缩破坏过程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载荷随着位移的增大呈线性增长。第二阶段,当载荷达到极限载荷以后,试件被压坏,试验停止。在同等条件下,混杂铺层的开孔压缩强度明显比编织层合板的更高。温湿度环境对于复合材料层合板开孔压缩性能有较大影响,在高温湿热环境下,树脂基吸湿软化,承载能力有所降低,但混杂层合板的压缩强度保持率较高,M3-H6铺层试件保持率高达92.5%,压缩强度保持率最低的M3-H5铺层试件保持率也达86.7%;层合板开孔压缩强度随着0°铺层比例的增加呈现非线性提高。层合板的开孔压缩强度主要参考极限载荷;层合板的破坏模式主要是层合板中间沿侧向水平破坏;破坏部位主要集中在孔的周边,破坏区域由孔的周边向四周扩散。将编织结构与混杂结构进行对比,发现混杂结构的破坏荷载明显高于编织结构,具有更强的承载能力。数值模拟表明:在模拟混杂层合板的损伤起始、演化和失效过程中,利用修正的Hashin-Puck失效准则,编写用户子程序VUMAT,得到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发现混杂层合板的开孔压缩破坏过程中,损伤沿着0°方向扩展,形状呈长条形扩张。0°方向层的损伤扩张速率最快,为主要承载能力层。

王春光,郭倩,平学成,应少军,赵越,熊曦耀[3](2020)在《旋翼扭力臂孔多轴疲劳准则及挤压强化效果评估》文中研究表明扭力臂组件是直升机旋翼系统中的重要部件之一,在飞行过程中,其承受着复杂高频振动及交变载荷,所以紧固孔连接处易发生疲劳破坏。为了改善扭力臂孔的疲劳性能,通过三维非线性接触有限元对扭力臂进行力学行为分析。基于Smith-Waston-Topper(SWT)准则,对扭力臂孔的裂纹萌生位置及疲劳寿命进行预测,并分析孔挤压工艺对扭力臂孔疲劳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SWT损伤准则可以成功预测疲劳裂纹萌生位置和寿命;扭力臂孔的疲劳破坏属于I型破坏,且裂纹萌生处有三维裂纹源;随着挤压量的增加,扭力臂孔的疲劳寿命基本呈现出增大的趋势,最后趋于稳定;把扭力臂孔破坏点位置作为挤出端,寿命提升效果最好;孔面残余压应力有益于延长疲劳裂纹萌生寿命。挤压强化多轴疲劳预测方法可以为扭力臂寿命预测和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李佳[4](2020)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压缩行为分析》文中认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在军事、民用等众多领域都已有了较为普遍的应用。但是与拉伸强度相比,压缩强度比较低,这限制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因此提高压缩强度已迫在眉睫。前人的研究表明,碳纤维的压缩强度对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碳纤维的直径、模量、微观结构会影响了它的压缩性能。但是碳纤维的抗压强度的测试手段较为局限,不同测试方法得到的结果之间也不存在可比性。为了避免实验测试的局限性,更好的控制单一变量,本文借助有限元分析ABAQUS进行模拟及探究。首先模拟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单向板的压缩行为,探究碳纤维和树脂基体在受到压缩载荷时受力情况的不同以及分别扮演的角色。其次以碳纤维单丝为研究主体,探究碳纤维的压缩强度低于拉伸强度的缘由。最后,分别探究直径、杨氏模量、微晶大小以及并碳纤维皮芯的模量差异对碳纤维压缩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利用二维Hashin渐进模型模拟T700/BMI复合材料单向板的压缩行为,发现碳纤维对复合材料层板的压缩情况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探究复合材料的压缩行为,要从剖析碳纤维单丝的压缩行为入手。(2)碳纤维单丝在受到拉力和压力时应力的承载情况不同,受到拉力时发生拉伸变形,在中间段断裂;但是受到压力,会发生微屈曲变形,这是导致碳纤维压缩强度低于拉伸强度的主要原因,微屈曲的发生与本应该增大的力抵消,导致能够承载的应力较小。同时能量变化的不同表明,拉断碳纤维外力做得功远大于压断。(3)直径较大的碳纤维,在受到压缩载荷时,微屈曲程度较小,压缩强度和压拉强度比较大,主要是由于直径的增大可以增大受力面的径向长度,能够缓解微屈曲变形。模量较大的碳纤维受到载荷时为了保持原有的形态发生微屈曲,压缩强度降低。(4)当模型的轴向网格增大时,即La增大,微屈曲程度减小,压缩强度和压拉强度比也有所增大,这主要是与微晶间隙的变化有关,可以通过适当的增大La来增大碳纤维的压缩强度和压拉强度比。其次,随着径向网格的较小,Lc较小,压缩载荷在受力面能得到较好较均匀的分散,压缩强度和压拉强度比也随着径向网格的较小而增大,可以适当降低Lc可以增大碳纤维的压缩强度和压拉强度比。(5)具有皮芯结构的碳纤维比均质的碳纤维的微屈曲程度大,压缩强度低,皮芯差异越大压缩强度越低,皮芯差异增大会出现受力不均匀,导致微屈曲程度更大,削弱皮芯结构可以增大压缩强度。

敖居明[5](2020)在《现浇楼板和跨高比对RC框架梁板柱空间协同抗连续性倒塌机制的影响非线性仿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很多学者研究发现:现浇楼板在结构的连续性倒塌过程中通常表现为双向拉力膜机制参与抗力;框架梁在结构的连续性倒塌过程中通常表现为压拱机制到悬链线机制参与抗力。而进一步考虑现浇楼板和梁如何影响结构的抗连续性倒塌机制的研究较少,因此通过对比分析准确考虑楼板和梁的跨高比因素如何影响结构抗连续性倒塌的性能与机制很有必要。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法是在实体退化单元基础上引入虚拟节点与虚拟区域形成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的有限元分析方法。该方法可考虑几何、材料非线性且便于实现梁板柱空间协同效应的真实模拟。并通过对梁、板、柱或复杂节点内的纵筋或横向钢筋(箍筋)进行空间定位,以实现钢筋的真实模拟。本文采用此法对两个连续性倒塌试验分别进行非线性有限元仿真模拟,得到结构的破坏发展过程与破坏形态和试验描述高度吻合,充分验证了此有限元程序在模拟仿真分析中的精确适用性。本文通过对底层无楼板四层RC框架结构在拆除底层内柱、边柱工况下竖向连续性倒塌全过程仿真分析与研究,对比分析底层独立梁格(无楼板参与)和二层肋梁楼盖(有楼板参与)的破坏发展过程与破坏形态、极限荷载下的应力分布、梁板内钢筋应力的变化等,以探讨梁板柱空间协同效应中楼板的参与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独立梁格层形成的贯通梁呈现明显的“压拱”和“悬链线”机制,肋梁楼盖层形成的贯通梁始终未呈现“压拱”和“悬链线”机制,始终以“梁抗弯”机制为主;肋梁楼盖层失效柱区域的梁格范围除梁肋区域的楼板以梁翼缘形式与框架梁共同工作外,其余楼板基本处于偏心受拉状态等研究结论。通过对不同楼板厚度的四层RC框架结构在拆除底层内柱工况下竖向连续性倒塌全过程仿真分析与研究,对比分析不同楼板厚度的四层RC框架结构的破坏发展过程与破坏形态、极限荷载下的应力分布、梁板内钢筋应力的变化等,以探讨梁板柱空间协同效应中楼板厚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失效柱附近楼板区域即贯通梁两侧随楼板厚度的增加,其板底受拉区域范围越广且拉应力值越大,而板顶受压区域范围越少且压应力值越小;随楼板厚度的增加,所呈现的“板膜偏拉”受力机制越不明显等研究结论。通过对不同梁跨高比的RC框架结构在拆除底层内柱工况下竖向连续性倒塌全过程仿真分析与研究,对比分析不同梁跨高比的RC框架结构的破坏发展过程与破坏形态、极限荷载下的应力分布、失效柱顶轴力重分配、梁板柱内钢筋应力的变化等,以探讨梁板柱空间协同效应中梁跨高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跨高比越小,构件间的拉结能力越强,即减小梁跨高比,可增强结构整体性从而增加冗余传力路径,进而提高结构的抗连续性倒塌能力等研究结论。通过上述研究,可为考虑梁板柱空间协同的RC框架结构的抗连续倒塌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孙玉廷[6](2019)在《基于自然采光与能耗模拟的北方地区航站楼值机大厅开窗形式研究》文中指出航空与地铁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往往标志着一个城市的先进程度,而作为一个机场的“心脏”,航站楼的作用是十分重要,它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交通枢纽,更代表了这座城市的地区形象。与其他大型公共建筑相比,航站楼建筑功能更加复杂,室内环境需要做到常年舒适,配套设施要求更加完善。但这些条件的背后,却是巨大的能源消耗。随着城市的发展,机场建设数量持续增加,改建、扩建也不断进行,航站楼的能耗问题也日益突出,航站楼值机大厅,使用频率极高,空间高大,单位面积能耗强度高,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本文从值机大厅的开窗形式入手,通过对北方地区机场航站楼值机大厅的实地调研,梳理航站楼建筑现状,总结出航站楼值机大厅空间尺度特征,以沈阳桃仙机场为例建立典型模型,对之进行模型简化、围护结构参数设置以及室内参数设定等,据此,采用数字模拟分析技术手段,对航站楼值机大厅的开窗位置、开窗比例、天窗形式进行模拟研究。首先阐释了值机大厅开窗变化对值机大厅自然采光以及能耗的影响的基本变化规律;其次根据多变量实验方法得出自然然采光最佳开窗比例范围,再通过模拟研究得出北方地区航站楼值机大厅不同开窗比例下能耗结果;最后,在满足自然采光和低能耗的基础之上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即符合自然采光标准又满足建筑低能耗要求的开窗比例范围。

代俊锋[7](2018)在《长纤浸渍过程动态特性及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LFT)凭借质轻强度高等出色的性能已在工业上广泛应用,目前国内外制备LFT复合材料主要采用熔融浸渍技术,如何使树脂熔体很好的包覆在纤维表面,高效的制备高质量的复合材料成为该工艺技术重点研究的问题。同时在生产过程中,牵引速度与喂料量的匹配关系也会影响纤维含量的波动变化。因此,对系统的设备要求也越来越高,制品质量的高要求就对浸渍包覆造粒系统的自动化、专业化程度的要求提高。本文根据实验室已有的长纤浸渍包覆设备,采用Design Expert软件进行模拟和实验,进行长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浸渍过程的初步研究,探索相关工艺变量(牵引速度、喂料量、预分散张力)对长纤浸渍预浸料产品的影响规律,对工业生产中常见的导致LFT产品质量不稳定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了长纤增强浸渍过程中牵引速度和喂料量与纤维含量的关系,利用状态空间系统辨识(N4SID)的方法,通过MATLAB对双螺杆挤出长纤浸渍系统建立了以牵引速度、喂料量为输入量,纤维含量为输出量的状态空间模型,并进行了动态特性分析,对控制系统设计具有指导意义。最后,针对一套双螺杆挤出长纤浸渍包覆造粒生产设备,搭建了基于西门子S7-300 PLC的控制系统,提出一种基于Profibus-DP/Modbus网关的通讯协议转换方式,解决了设备间相互通讯兼容问题。提出了一种自动同步升温控制的方法,减少了高温下的保温时长,减小能量损失。根据浸渍过程的特点,实现了精确的喂料量-牵引速度的比值控制。上位机采用WinCC和触摸屏设计了友好的人机交互操作,实现全套设备智能化控制。

肖建章[8](2018)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切削加工力学建模与工艺参数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CFRP)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而快速发展成为航空结构件的主流材料。然而,CFRP复合材料是典型的难加工材料,导致其在加工过程中易出现加工缺陷,刀具磨损快等问题。本文基于跨尺度分析方法,研究了包含界面相的CFRP复合材料切削过程的材料去除机理和加工损伤形成机理,为复合材料的性能评价提供理论指导,且对高水平,低缺陷应用CFRP复合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以长纤维单向CFRP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研究宏观材料性能与细观组分的关系。在考虑界面相的前提下,建立了由纤维、界面相和基体组成的三相代表性体元模型(Representative Volume Element,RVE),并借助桥联模型建模方法,构建了单向CFRP复合材料的静态力学模型。同时利用该模型分析了界面相参数对复合材料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地,在界面相中引入Maxwell单元,建立了单向CFRP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这两个模型为CFRP复合材料切削加工的有限元数值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和材料基础。(2)针对含有界面相的单向CFRP复合材料,利用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揭示CFPR复合材料切削过程的材料去除机理、加工损伤和温度产生机理。基于CFRP复合材料的几何特点,构建了包含纤维、界面相和基体的三维几何模型,并在ABAQUS中考虑各组成相的材料本构、损伤开始及演化准则,完成了 CFRP复合材料四种典型纤维方向角的细观有限元切削的动态仿真。利用切屑形态和表面微观形貌的观测,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同时通过仿真结果发现,CFRP复合材料的切屑形态、加工损伤、表面质量及切削温度具有明显的方向性。(3)建立了包含界面相的单向CFRP复合材料的跨尺度切削力预测模型,并进一步构建了多向CFRP复合材料的切削力力学模型。基于三相RVE模型,分析不同纤维方向角下碳纤维的断裂形式,将其分为挤压切断与弯曲折断,并借助接触力学、复合材料力学等理论,从而在宏-细观尺度上建立了单向CFRP复合材料的切削力理论预测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试验验证。同时,基于CFRP复合材料单向板实验数据,建立了考虑纤维方向角和等效切削厚度影响的CFRP复合材料多向板的铣削力预测模型,并同实验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预测精度。(4)基于CFRP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采用实验和仿真的方法,全面讨论了各种加工工艺参数对切削力和面下损伤的影响规律。首先实验和仿真分析了CFRP复合材料在切削过程中切削力和面下损伤的变化规律;其次利用细观有限元切削模型,分析了材料参数(纤维方向角和纤维体积分数)、切削参数(切削速度和切削厚度)及刀具参数(前角和刀具刃口钝圆半径)对切削力和面下损伤的影响规律;最后利用因素分析方法对加工工艺参数进行多因素分析,定量地获得了各个参数及其耦合作用对切削力和面下损伤的影响效应,最终为优化工艺参数提供参考。

闻媛[9](2018)在《基于概念关系对齐的CAMR语义库构建及统计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语义分析是语言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亟待突破的瓶颈。想要做到语义的精准分析,更恰当、更完善的语义表示方法是不可或缺的,AMR(Abstract Meaning Representation)使用图结构、允许增删节点、以及单根的特性使得其能够较为完整地表示一个句子的语义。但AMR忽视了语义表示与原句词语的对齐信息,不仅给自动语义分析带来了损失,也妨碍对语义,特别是对一些特殊的语义结构(如非投影结构)做深入地探究。此外,国内目前基于完整句子的语义表示资源较为缺乏,也为自动语义分析的提升带来了困难。因此本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下面三个方面:其一,改进AMR标注方法,建立词序列和语义图对齐的中文AMR(Chinese AMR,简称CAMR)的标注方法,将大部分实词对应到CAMR语义结构的概念节点上,将大部分虚词对应到CAMR语义结构的关系边上,使原句中的每个词与CAMR语义结构完整对齐,即对句子的语义表示有一个从词串到语义图的完整映射。其二,构建万句以上规模的对齐版CAMR语义资源。目前较完整的汉语语义表示资源在国内尚不充足,我们构建的CAMR语义资源平均句长约22.4词,共10149句,形成了一定规模。其三,基于对齐版CAMR语义库,进行了 CAMR自动分析实验,得到F值为58.61%。同时,进行了汉语的语义结构的理论分析,除了对其虚词的功能分布进行探讨,发现汉语虚词使用规律外,还对超越树结构的语言现象,包括图构和非投影结构进行了探讨。共得到以下三方面的结论:(1)虚词:探讨了汉语虚词的功能分布情况,语料中13.85%的边上有词,12.95%的词在边上,说明87%左右的语义关系是由语序决定的,汉语的语序对语义的表达至关重要。在这些虚词中,出现位置最灵活的虚词是“的”,共出现在58种关系中,“在”出现在28种关系中。(2)图结构:发现汉语中图结构普遍存在(47%的句子是图结构),产生图结构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主要论元(ARGO,ARG1,ARG2,ARG3)共享导致的;(3)非投影结构:汉语中的非投影结构是文本研究的难点和重点,基于CAMR语义资源,我们发现,汉语中非投影结构占有一定比例(31.62%),产生原因包括模态词提升、话题化、成分分离和一般移位,其中最高频的类型是模态词的提升(52.37%),其次是成分分离(28.49%),接下来是话题化(13.34%)和一般移位(5.14%),而模态词提升和成分分离一般与特定的词或词组关联。如果把这些特定的词或词组做成一个训练的词表,将有助于提升语义自动分析的效果。综上,本文制定了改进版的包含对齐信息的CAMR语义标注规范,并构建较大规模的CAMR语义资源。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汉语虚词的功能分布,使用情况等,并关注了汉语中超越树的结构,发现汉语中图结构较为普遍,非投影结构也占有一定比例,同时分析了汉语中非投影结构的类型和比例。

邵东[10](2017)在《任意边界和耦合条件下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动力学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制造工艺的迅猛发展和结构设计要求的日益提高,具有优良性能的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已经以单一和耦合的结构形式在航空航天、船舶运输、民用体育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应用过程中,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动力学性能将直接决定在设备整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目前对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动力学性能的建模理论和分析手段来看,往往都是针对常见的经典边界和耦合条件,例如自由、简支和固定边界条件及刚性耦合条件。而在实际工程中,理想的经典边界和刚性耦合条件是很难实现的,取而代之的是任意的边界和耦合条件。因此,全面地掌握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在任意边界和耦合条件下的动力学性能,并开展此类结构的参数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围绕建模理论和回传射线矩阵法(MRRM),开展了如下工作:首先,基于宏观力学理论和正交各向异性弹性理论,给出了曲线坐标下三维弹性体的运动学方程和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本构方程,并运用Hamilton原理给出推导控制微分方程和协调边界条件的一般步骤,从而在广义的角度上阐述了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建模理论。同时,扩展了MRRM的适用范围,将其推广于分析结构在任意边界和耦合条件下的结构动力学性能。并以MRRM总体方程为核心,针对结构的各种动力学性能提出了合适的求解方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任意边界和耦合条件下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流程。其次,在不同的平面假设下建立了任意边界条件下、安置在Pasternak弹性基底上、具有任意敷层的复合材料层合梁类结构动力学性能的统一分析模型,其中,Pasternak弹性基底由Winkler层和剪切层组成。基于在经典梁理论和一阶剪切梁理论下结构控制微分方程的封闭精确解,构造了结构广义位移和广义力的波动解。采用人工虚拟边界技术,在梁两端分别布置两对线性弹簧和一对扭转弹簧,通过改变边界弹簧的刚度值实现了梁的任意边界条件。运用MRRM,得到了结构的固有频率和任意外界激励作用下结构的瞬态响应。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分析模型和求解方法的准确性、可靠性和高效性。同时,针对剪切变形和转动惯量,弹性支撑参数、基底刚度、平面假设、敷层方案、材料属性和几何参数的影响开展了系统的参数化研究。第三,进一步将MRRM扩展应用于任意边界条件下、安置在Pasternak弹性基底上的复合材料层合面板型结构的动力学性能分析。根据面板型结构曲率的特点,在传统壳理论上补充一些假设条件,从而得到经典浅壳理论和一阶剪切浅壳理论。为了将MRRM扩展到了二维结构,采用Lévy型封闭精确解对结构控制微分方程进行降维处理,并得到适用于MRRM列式的波动解。应用人工虚拟边界技术,分别在结构的非简支对边上均匀布置对应广义位移方向的线性弹簧和扭转弹簧,从而对广义边界力进行模拟并实现任意边界条件。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建模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可靠性和高效性。此外,针对结构的自由振动特性,分析了不同浅壳理论和基底参数的影响,针对结构的瞬态响应,分析了不同边界参数、敷层序列、材料属性、几何参数和载荷形式的影响。第四,首次提出了一种简化一阶剪切壳理论(S-FSDST),并在此基础上对任意边界和耦合条件下复合材料层合加肋开口圆柱壳进行动力学分析。不同于现有的一阶剪切壳理论,S-FSDST仅包含了四个未知变量,且与经典壳理论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如控制微分方程、边界条件、应变和内力表达式等。因此,S-FSDST又可以看做是进行了剪切变形和转动惯量的修正的加强经典壳理论。在该理论的基础上,扩展的MRRM被用于分析复合材料层合开口圆柱壳的自由振动特性及加肋开口圆柱壳的稳态响应。其中,人工虚拟边界和人工虚拟耦合技术被用于模拟结构的任意边界条件和耦合条件,肋条被考虑成安置在Pasternak弹性基底上的复合材料层合曲梁。通过数值对比研究,验证了S-FSDST在计算精度和效率上要优于现有的壳理论。此外,针对单一和加肋的复合材料层合圆柱壳,分别讨论了边界参数和肋条参数的影响。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任意边界和耦合条件下的复合材料层合耦合板结构动力学性能。以往研究者针对传统材料的耦合板结构进行了不少研究工作,但还未见关于复合材料层合耦合板结构的研究结果发表。本文采用扩展的MRRM,基于经典板理论和简化一阶板理论,研究了此类结构的自由振动特性和功率流传递问题。在结构的边界处,采用人工虚拟边界技术实现了任意边界条件;在子结构耦合边处,根据坐标变换关系将子结构的广义力和广义位移变换到总体坐标中,应用人工虚拟耦合技术,在总体坐标下相应广义位移方向上布置的均匀分布的支撑弹簧和耦合弹簧,通过改变各个弹簧刚度值调节子结构之间的广义力平衡关系和广义位移协调条件,从而实现任意耦合条件。通过对常见的“L”型、“T”型和“口”型耦合板结构的数值计算,证实了本文方法优越的计算性能,同时不受耦合板数目,耦合角度的限制。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材料参数和耦合参数对功率流及其传递效率的影响。

二、XL-2复合材料飞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XL-2复合材料飞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故障树的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1.2.2 故障树分析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磁兼容故障与电磁兼容故障树
    2.1 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故障
        2.1.1 电磁兼容故障与电磁兼容三要素
        2.1.2 电磁干扰的耦合途径
    2.2 电磁兼容故障树
        2.2.1 故障树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2.2.2 动态故障树与动态逻辑门的引入
    2.3 电磁兼容总体故障树建立的研究
    2.4 电磁兼容总体故障树的分析方法研究
        2.4.1 静态故障子树分析方法的研究
        2.4.2 动态故障子树分析方法的研究
    2.5 动态故障子树状态转移链计算公式的推导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压复合传感器的电磁兼容故障树分析
    3.1 温压复合传感器的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3.2 温压复合传感器的电磁兼容三要素分析
    3.3 温压复合传感器总体的电磁兼容故障树建立与分析
        3.3.1 温压复合传感器电磁兼容静态故障子树的建立
        3.3.2 温压复合传感器电磁兼容动态故障子树的建立与分析
        3.3.3 温压复合传感器总体电磁兼容故障树的分析
    3.4 与传统静态故障树分析结果的对比
        3.4.1 使用与门代替冷备件门建立传统静态故障树的分析结果
        3.4.2 与引入动态故障树分析法结果的对比
    3.5 故障树分析法的验证与现场故障查找
        3.5.1 蒙特卡洛仿真的模型评估
        3.5.2 现场故障查找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直流电压控制保护器的电磁兼容故障树分析
    4.1 直流电压控制保护器工作环境与系统组成
    4.2 直流电压控制保护器总体电磁兼容故障树建立及分析
        4.2.1 直流电压控制保护器电磁兼容静态故障子树的建立
        4.2.2 直流电压控制保护器电磁兼容动态故障子树的建立与分析
        4.2.3 直流电压控制保护器总体电磁兼容故障树的分析
    4.3 传统静态故障树方法与动态故障树方法结果的比较
        4.3.1 使用与门代替优先与门建立传统静态故障树的分析结果
        4.3.2 与动态故障树分析法结果的比较
    4.4 仿真验证与现场电磁兼容故障查找
        4.4.1 仿真方法的评估与验证
        4.4.2 现场故障查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碳/环氧树脂基织物-单向带混杂层合板开孔压缩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1.2 碳纤维混杂复合材料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碳/环氧混杂层合板开孔压缩特性研究
        1.3.2 复合材料层合板吸湿性能研究
        1.3.3 复合材料开孔压缩损伤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复合材料层合板相关理论知识
    2.1 引言
    2.2 复合材料层合板力学理论
        2.2.1 各向异性材料本构模型
        2.2.2 单层板强度及应力应变关系
        2.2.3 经典层合板理论
    2.3 复合材料层合板渐进损伤理论及分析方法
        2.3.1 复合材料失效判据
        2.3.2 渐进损伤理
        2.3.3 材料退化方案
        2.3.4 渐进损伤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室温干态复合材料开孔压缩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开孔压缩试验
        3.2.1 试件材料与尺寸
        3.2.2 试验环境
        3.2.3 试验设备
        3.2.4 试件安装
        3.2.5 试件加载
        3.2.6 开孔压缩失效模式
        3.2.7 编织结构铺层的试验结果分析
        3.2.8 混杂结构铺层的试验结果分析
    3.3 有限元模拟
        3.3.1 材料参数
        3.3.2 有限元模型
        3.3.3 编织层合板损伤室温环境损伤云图
        3.3.3.1 不同方向铺层损伤扩展云图
        3.3.3.2 cohesive单元的分层损伤
        3.3.3.3 纤维与基体受压失效图
        3.3.4 M3-H4混杂层合板室温环境损伤云图
        3.3.4.1 不同方向铺层损伤扩展云图
        3.3.4.2 cohesive单元的分层损伤
        3.3.4.3 纤维与基体受压失效图
        3.3.5 混杂结构有限元与试验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湿热环境下复合材料开孔压缩特性
    4.1 引言
    4.2 试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4.2.1 试件材料与尺寸
        4.2.2 试验设备及试件吸湿环境
    4.3 混杂层合板在湿热环境下的压缩试验
        4.3.1 试件吸湿平衡条件
        4.3.2 试验安装
        4.3.3 试件加载
        4.3.4 试验结果分析
        4.3.4.1 不同铺层的荷载位移曲线
        4.3.4.2 不同铺层的铺层破坏图
        4.3.4.3 不同铺层的强度结果分析
    4.4 混杂层合板在湿热环境下的有限元模拟
        4.4.1 材料参数
        4.4.2 M3-H4混杂层合板湿热环境损伤云图
        4.4.2.1不同方向铺层损伤扩展云图
        4.4.2.2 cohesive单元的分层损伤
        4.4.2.3 纤维与基体受压失效图
        4.4.3 模拟结果与试验对比
        4.4.4 铺层比例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旋翼扭力臂孔多轴疲劳准则及挤压强化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临界平面法
    1.1 SWT准则
    1.2 临界平面参数
2 扭力臂疲劳试验
    2.1 扭力臂材料和结构
    2.2 扭力臂孔疲劳试验过程
    2.3 扭力臂孔疲劳试验结果
3 扭力臂有限元分析
    3.1 网格划分
    3.2 边界条件
    3.3 接触定义
4 扭力臂孔寿命预测及影响因素
    4.1 孔面损伤参数
    4.2 疲劳寿命预测公式
5 挤压强化效果评估
    5.1 挤压量对扭力臂孔疲劳寿命的影响
    5.2 孔面残余压应力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5.3 残余压应力作用机理
6 结论

(4)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压缩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碳纤维简介
        1.1.1 碳纤维的制备
        1.1.2 碳纤维的结构
        1.1.3 碳纤维的性能
    1.2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1.2.1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1.2.2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1.2.3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及应用
    1.3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压缩行为的研究现状
        1.3.1 碳纤维压缩行为的研究现状
        1.3.1.1 碳纤维压缩断裂的机理
        1.3.1.2 影响碳纤维压缩强度的因素
        1.3.1.3 碳纤维压缩强度的测试方法
        1.3.2 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压缩行为
        1.3.2.1 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压缩断裂机理
        1.3.2.2 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压缩强度的影响因素
    1.4 有限元分析在碳纤维中的应用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有限元分析
    2.2 ABAQUS简介及模拟方法
        2.2.1 ABAQUS简介
        2.2.2 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单向板的建立
        2.2.3 碳纤维单丝的建模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碳纤维复合材料单向板的压缩行为
        3.1.1 二维Hashin渐进判据的理论
        3.1.2 复合材料单向板的模型的建立
        3.1.3 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单向板的压缩行为分析
        3.1.4 本章小结
    3.2 碳纤维单丝拉压受力分析
        3.2.1 碳纤维单丝模型的建立
        3.2.2 碳纤维单丝拉压受力分析
        3.2.3 碳纤维单丝压缩实验模拟的能量变化
        3.2.4 本章小结
    3.3 碳纤维单丝压缩行为的影响因素探究
        3.3.1 直径对碳纤维单丝压缩行为的影响
        3.3.1.1 建模
        3.3.1.2 直径对碳纤维单丝压缩强度的影响
        3.3.1.3 直径对碳纤维单丝压缩过程能量变化的影响
        3.3.1.4 小结
        3.3.2 模量对碳纤维单丝压缩行为的影响
        3.3.2.1 建模
        3.3.2.2 模量对碳纤维单丝压缩强度的影响
        3.3.2.3 模量对碳纤维单丝压缩过程能量变化的影响
        3.3.2.4 小结
        3.3.3 微晶尺寸对碳纤维单丝压缩行为的影响
        3.3.3.1 建模
        3.3.3.2 微晶尺寸La对碳纤维单丝压缩强度的影响
        3.3.3.3 微晶尺寸Lc对碳纤维单丝压缩强度的影响
        3.3.3.4 小结
        3.3.4 皮芯结构对碳纤维单丝压缩行为的影响
        3.3.4.1 建模
        3.3.4.2 皮芯结构对碳纤维单丝压缩强度的影响
        3.3.4.3 皮芯结构对碳纤维单丝压缩过程能量变化的影响
        3.3.4.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5)现浇楼板和跨高比对RC框架梁板柱空间协同抗连续性倒塌机制的影响非线性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简介
        1.2.1 课题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规范
        1.3.1 英国和欧洲的相关规范
        1.3.2 美国的相关规范
        1.3.3 中国的相关规范
    1.4 抗连续倒塌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1.4.1 抗连续性倒塌研究现状
        1.4.2 研究的不足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虚拟层合理论的三维实体退化单元
    2.1 引言
    2.2 三维等参元简述
        2.2.1 三维等参元基本推导
        2.2.2 三维等参元的双重非线性
    2.3 退化的三维实体等参元
    2.4 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
    2.5 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的分析程序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的RC框架结构试验验证
    3.1 引言
    3.2 水平荷载作用下两层RC框架结构试验算例仿真验证
        3.2.1 试验模型数据
        3.2.2 试验加载方法
        3.2.3 仿真分析的模型建立
        3.2.4 仿真结果与试验对比
    3.3 竖向荷载作用两层RC框架结构试验算例仿真验证
        3.3.1 试验模型数据
        3.3.2 试验加载方法
        3.3.3 仿真分析的模型建立
        3.3.4 仿真结果与试验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析模型设计与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构建
    4.1 模型简介
        4.1.1 引言
        4.1.2 三组模型简介
    4.2 四层RC框架结构母体模型PKPM结构设计
    4.3 基于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的有限元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独立梁格与肋梁楼盖RC框架结构抗连续性倒塌机制对比分析
    5.1 引言
    5.2 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破坏过程分析
        5.2.1 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2.2 模型破坏过程分析
    5.3 内柱失效下独立梁格与肋梁楼盖抗连续性倒塌机制对比分析
    5.4 边柱失效下独立梁格与肋梁楼盖抗连续性倒塌机制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考虑板厚因素对RC框架结构抗连续性倒塌机制的影响分析
    6.1 引言
    6.2 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破坏过程分析
        6.2.1 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6.2.2 模型破坏过程对比分析
    6.3 不同板厚RC框架结构模型抗连续性倒塌机制对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考虑跨高比对RC框架结构抗连续性倒塌机制的影响分析
    7.1 引言
    7.2 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破坏过程分析
        7.2.1 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7.2.2 模型破坏过程对比分析
        7.2.3 失效柱顶轴力重分配对比分析
    7.3 不同跨高比RC框架结构模型抗连续性倒塌机制对比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基于自然采光与能耗模拟的北方地区航站楼值机大厅开窗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航站楼值机大厅自然采光与能耗模拟的相关分析
    2.1 航站楼值机大厅特征
        2.1.1 值机大厅空间特征
        2.1.2 值机大厅平面功能
        2.1.3 值机大厅围护结构
    2.2 值机大厅自然采光模拟理论基础
        2.2.1 值机大厅自然采光模拟光照模型
        2.2.2 值机大厅光环境质量评价依据
        2.2.3 航站楼建筑采光规范及设计标准
        2.2.4 值机大厅自然采光模拟软件分析
    2.3 值机大厅能耗模拟理论基础
        2.3.1 建筑能耗模拟方法
        2.3.2 值机大厅能耗模拟软件分析
    2.4 北方地区航站楼建筑调研及典型模型建立
        2.4.1 航站楼建筑调研与数据分析
        2.4.2 航站楼值机大厅典型模型建立及参数设定
    2.5 本章小结
3 北方地区航站楼值机大厅开窗形式对自然采光的影响
    3.1 开窗位置对自然采光的影响
        3.1.1 立面开窗位置对自然采光的影响
        3.1.2 屋顶开窗位置对自然采光的影响
    3.2 开窗面积对自然采光的影响
        3.2.1 窗墙比对自然采光的影响
        3.2.2 天窗比对自然采光的影响
    3.3 天窗布置形式对自然采光的影响
        3.3.1 天窗集中布置
        3.3.2 天窗分散布置
    3.4 本章小结
4 北方地区航站楼值机大厅开窗形式对能耗的影响
    4.1 开窗位置对能耗的影响
        4.1.1 立面开窗位置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4.1.2 屋顶开窗位置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4.2 窗墙比对能耗的影响
        4.2.1 南向窗墙比的影响
        4.2.2 北向窗墙比的影响
        4.2.3 东向窗墙比的影响
        4.2.4 西向窗墙比的影响
    4.3 天窗比对能耗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北方地区航站楼值机大厅自然采光与能耗综合分析
    5.1 综合分析方法
        5.1.1 自然采光与能耗关系分析
        5.1.2 多变量试验设计方法的优化应用
    5.2 基于自然采光模拟的值机大厅开窗形式分析
        5.2.1 自然采光模拟分析
        5.2.2 自然采光优化分析
    5.3 基于能耗模拟的值机大厅开窗形式分析
        5.3.1 照明能耗模拟分析
        5.3.2 采暖能耗模拟分析
        5.3.3 制冷能耗模拟分析
        5.3.4 总能耗模拟分析
    5.4 值机大厅开窗形式综合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长纤浸渍过程动态特性及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1.1.2 长纤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发展进程
    1.2 长纤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技术
    1.3 长纤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熔融浸渍程度研究
    1.4 浸渍过程的动态分析及系统辨识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1.5.1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2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动态特性测试实验及工艺参数对浸渍效果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准备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表征方法
        2.2.4 纤维含量的连续采集
    2.3 实验方案
        2.3.1 工艺与方案设计
        2.3.2 相关参数的测定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2.4.1 浸渍程度模型的分析
        2.4.2 牵引速度对浸渍程度的影响
        2.4.3 喂料量对浸渍程度的影响
        2.4.4 张力对浸渍程度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浸渍系统的动态特性建模与分析
    3.1 LFT浸渍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3.2 状态空间子空间系统辨识理论(N4SID)
    3.3 基于MATLAB的子空间系统辨识方法
        3.3.1 LFT浸渍系统输入输出数据采集
        3.3.2 系统辨识与建模过程
        3.3.3 模型的结构与验证
        3.3.4 模型的可控可观性分析
    3.4 状态空间模型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纤增强复合材料浸渍控制系统的开发与调试
    4.1 引言
    4.2 LFT造粒生产线自动化设计思路
    4.3 系统硬件组成
    4.4 S7-300 PLC硬件组态
    4.5 PLC通信组态
        4.5.1 Profibus和Modbus通信
        4.5.2 通讯协议网关转换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4.5.3 通讯参数设置
    4.6 软件编程
        4.6.1 S7-300 PLC的编程
        4.6.2 自动同步升温控制
        4.6.3 喂料量与牵引速度的比值控制
        4.6.4 手动/自动无扰动切换
        4.6.5 程序组合设计
    4.7 上位机WinCC软件的编程
        4.7.1 主界面设计
        4.7.2 控制界面设计
        4.7.3 趋势界面设计
        4.7.4 报警界面设计
    4.8 触摸屏程序设计
    4.9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8)碳纤维复合材料切削加工力学建模与工艺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本文使用的主要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碳纤维复合材料特性
        1.2.1 结构特性
        1.2.2 难加工性
    1.3 碳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3.1 跨尺度力学模型
        1.3.2 界面相
    1.4 碳纤维复合材料机械加工研究现状
        1.4.1 实验研究
        1.4.2 物理仿真研究
        1.4.3 切削力理论建模研究
        1.4.4 加工损伤和表面质量研究
    1.5 问题的提出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总体框架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论文总体框架
第二章 破纤维复合材料跨尺度力学性能建模研究
    2.1 引言
    2.2 碳纤维复合材料跨尺度结构分析
        2.2.1 跨尺度结构组成
        2.2.2 组分性能分析
    2.3 碳纤维复合材料静态三相力学模型
        2.3.1 Hooke定律
        2.3.2 建立三相力学模型
        2.3.3 确定三相桥联矩阵
        2.3.4 模型验证
        2.3.5 细观参数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2.4 碳纤维复合材料动态三相力学模型
        2.4.1 基本假设
        2.4.2 组分材料动态力学模型
        2.4.3 建立动态三相力学模型
        2.4.4 模型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碳纤维复合材料切削机理分析及仿真研究
    3.1 引言
    3.2 纤维方向角定义
    3.3 碳纤维复合材料切削机理分析
        3.3.1 材料去除机理分析
        3.3.2 温度产生机理分析
    3.4 三维细观有限元切削仿真
        3.4.1 几何建模
        3.4.2 边界条件
        3.4.3 三相材料模型
        3.4.4 接触模型
        3.4.5 分离准则
    3.5 仿真与实验结果讨论
        3.5.1 材料破坏和切屑形成
        3.5.2 切削温度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碳纤维复合材料跨尺度切削力建模研究
    4.1 引言
    4.2 切削类型分界点研究
    4.3 单向碳纤维复合材料切削力建模
        4.3.1 θ≤90°+γ_t条件下跨尺度切削力模型
        4.3.2 θ≤90°+γ_t条件下跨尺度切削力模型
    4.4 单向碳纤维复合材料切削力模型验证
        4.4.1 单向板铣削实验
        4.4.2 切削力模型验证
    4.5 多向碳纤维复合材料铣削力建模
        4.5.1 多向板的切削力分析
        4.5.2 单向铺层的切削力分析
        4.5.3 多向板切削力模型
    4.6 多向碳纤维复合材料切削力模型验证
        4.6.1 确定切削比能的模型系数
        4.6.2 多向板切削力模型验证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工艺关键参数研究
    5.1 引言
    5.2 碳纤维复合材料切削性能分析
        5.2.1 切削力
        5.2.2 加工表面
    5.3 加工工艺参数的单因素分析
        5.3.1 切削性能仿真分析
        5.3.2 纤维体积分数对切削性能的影响
        5.3.3 切削速度对切削性能的影响
        5.3.4 切削厚度对切削性能的影响
        5.3.5 刀具前角对切削性能的影响
        5.3.6 刀具刃口钝圆半径对切削性能的影响
    5.4 加工工艺参数的多因素分析
        5.4.1 因素分析
        5.4.2 复因子试验方案设计
        5.4.3 分析结果及讨论
    5.5 碳纤维复合材料工艺参数优化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撰写)的论文及参加的课题
    1 学术论文
    2 参加的科研项目

(9)基于概念关系对齐的CAMR语义库构建及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价值
        1.2.1 理论价值
        1.2.2 应用价值
    1.3 研究的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研究
    2.1 句子语义理论研究综述
        2.1.1 国际主流句子语义研究
        2.1.2 俄罗斯句子语义研究
        2.1.3 国内句子语义研究
    2.2 句子语义库的建设情况研究综述
        2.2.1 浅层和部分语义资源
        2.2.2 整句句子语义资源
    2.3 AMR研究现状
        2.3.1 AMR的基本理论
        2.3.2 AMR语义资源建设情况
        2.3.3 AMR自动分析及评测
        2.3.4 AMR的应用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概念关系对齐的CAMR标注方法
    3.1 原AMR标注方法存在的不足
    3.2 改进版标注方法
        3.2.1 概念与词对齐的CAMR语义标注
        3.2.2 关系与词对齐的CAMR语义标注
        3.2.3 概念、关系对齐的CAMR语义标注
        3.2.4 与英文版自动对齐方法的对比
    3.3 人工标注软件的改进
        3.3.1 括号的用法
        3.3.2 词语的拆分和合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CAMR语料库的基本统计和自动分析效果
    4.1 语料来源与标注示例
        4.1.1 语料来源
        4.1.2 人工标注软件界面及操作示例
    4.2 语料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4.2.1 增补概念的统计分析
        4.2.2 含虚词的语义关系统计分析
        4.2.3 图结构的统计分析
    4.3 自动分析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投影结构统计分析
    5.1 非投影结构研究综述
        5.1.1 国际对非投影结构的研究
        5.1.2 国内对非投影结构的研究
    5.2 非投影结构总体统计
    5.3 非投影结构分类分析
        5.3.1 模态词提升
        5.3.2 话题化
        5.3.3 成分分离
        5.3.4 一般移位
    5.4 非投影结构的理论探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期刊论文
    三、学位论文
    四、会议论文
    五、网络及其他资源
致谢

(10)任意边界和耦合条件下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动力学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建模理论研究进展
    1.3 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动力学性能分析研究进展
        1.3.1 梁类结构动力学性能
        1.3.2 面板型结构动力学性能
        1.3.3 耦合结构动力学性能
    1.4 回传射线矩阵法的研究进展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5.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5.2 论文的组织框架
第2章 任意边界和耦合条件下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建模理论及动力学分析方法
    2.1 引言
    2.2 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建模理论
        2.2.1 曲线坐标下结构运动学方程
        2.2.2 宏观力学理论下结构本构方程
        2.2.3 基于位移的控制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
    2.3 任意边界和耦合条件下回传射线矩阵法列式
        2.3.1 结构广义状态量的波动解
        2.3.2 单元坐标系及相位关系
        2.3.3 任意边界和耦合散射关系
        2.3.4 结构动力学分析的总体方程
    2.4 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动力学性能的求解方法
        2.4.1 自由振动特性的求解
        2.4.2 稳态响应的求解
        2.4.3 瞬态响应的求解
        2.4.4 功率流的求解
    2.5 任意边界和耦合条件下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流程
    2.6 小结
第3章 任意边界条件下复合材料层合梁类结构动力学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复合材料层合梁类结构的波动解
        3.2.1 模型描述
        3.2.2 基于FSDBT的波动解
        3.2.3 基于CBT的波动解
    3.3 复合材料层合梁类结构的MRRM分析
        3.3.1 结构相位关系
        3.3.2 任意边界散射关系
        3.3.3 结构动力学分析
    3.4 数值讨论与结果分析
        3.4.1 结果验证
        3.4.2 自由振动参数化研究
        3.4.3 瞬态响应参数化研究
    3.5 小结
第4章 任意边界条件下复合材料层合面板型结构动力学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复合材料层合面板型结构的波动解
        4.2.1 模型描述
        4.2.2 基于FSDSST的波动解
        4.2.3 基于CSST的波动解
    4.3 复合材料层合面板型结构的MRRM分析
        4.3.1 结构相位关系
        4.3.2 任意边界散射关系
        4.3.3 结构动力学分析
    4.4 数值讨论与结果分析
        4.4.1 结果验证
        4.4.2 自由振动参数化研究
        4.4.3 瞬态响应参数化研究
    4.5 小结
第5章 简化一阶剪切壳理论下复合材料层合加肋开口圆柱壳动力学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简化一阶剪切壳理论
        5.2.1 模型描述及假设
        5.2.2 控制微分方程和边界变量
        5.2.3 复合材料层合开口圆柱壳的波动解
    5.3 复合材料层合加肋开口圆柱壳的MRRM分析
        5.3.1 结构描述和坐标系统
        5.3.2 结构相位关系
        5.3.3 任意边界和耦合散射关系
        5.3.4 结构动力学分析
    5.4 数值讨论与结果分析
        5.4.1 结果验证和收敛性研究
        5.4.2 自由振动参数化研究
        5.4.3 稳态响应参数化研究
    5.5 小结
第6章 任意边界和耦合条件下复合材料层合耦合板结构动力学性能分析
    6.1 引言
    6.2 复合材料层合耦合板的波动解
        6.2.1 结构描述和坐标系统
        6.2.2 基于CPT的波动解
        6.2.3 基于S-FSDPT的波动解
    6.3 复合材料层合耦合板的MRRM分析
        6.3.1 对偶变换和坐标变换
        6.3.2 结构相位关系
        6.3.3 任意边界和耦合散射关系
        6.3.4 结构动力学分析
    6.4 数值讨论与结果分析
        6.4.1 结果验证及理论对比
        6.4.2 功率流参数化研究
        6.4.3 透射损失参数化研究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XL-2复合材料飞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故障树的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故障分析[D]. 秦启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2]碳/环氧树脂基织物-单向带混杂层合板开孔压缩特性研究[D]. 叶宸超. 南昌大学, 2020(01)
  • [3]旋翼扭力臂孔多轴疲劳准则及挤压强化效果评估[J]. 王春光,郭倩,平学成,应少军,赵越,熊曦耀. 机械设计, 2020(06)
  • [4]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压缩行为分析[D]. 李佳.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现浇楼板和跨高比对RC框架梁板柱空间协同抗连续性倒塌机制的影响非线性仿真分析[D]. 敖居明. 南昌大学, 2020(01)
  • [6]基于自然采光与能耗模拟的北方地区航站楼值机大厅开窗形式研究[D]. 孙玉廷.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4)
  • [7]长纤浸渍过程动态特性及控制系统研究[D]. 代俊锋.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2)
  • [8]碳纤维复合材料切削加工力学建模与工艺参数优化研究[D]. 肖建章. 浙江大学, 2018(12)
  • [9]基于概念关系对齐的CAMR语义库构建及统计分析[D]. 闻媛.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5)
  • [10]任意边界和耦合条件下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动力学性能分析[D]. 邵东.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XL-2 复合飞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