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注入等方法处理小麦种子幼叶同工酶的研究

离子注入等方法处理小麦种子幼叶同工酶的研究

一、离子注入等方法处理小麦种子后幼叶同工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俊杰,荆树科,贺杰,姬生栋[1](2015)在《离子注入和离子束转大豆DNA处理对小麦叶CAT同工酶的差异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利用PAGE技术就离子注入和离子束转大豆DNA处理对不同品种小麦叶片CAT同工酶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处理可引起不同小麦品种叶片中CAT同工酶的不同变化,且变化幅度较小。转大豆DNA处理后小麦叶片CAT变化呈现一个趋势,即不同品种小麦叶片中CAT同工酶活性均下降,甚至酶带缺失。

贾彦彦[2](2011)在《离子注入诱变莲花突变体的鉴定及分子机理初探》文中认为低能离子注入技术作为生物物理诱变的一种新型技术,在园艺植物育种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目前,离子注入技术已经运用在了白洋淀红莲新品种选育中,经过对离子注入后莲花新品种筛选试验,发现离子注入使莲花在花型、花色、花期等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极大地提高了作为中国传统名花和重要经济植物莲花的利用价值。然而,从分子水平上对离子注入诱变莲花突变体进行鉴定还是空白,有关离子注入诱变分子机理的研究报道还甚少。鉴于此,本研究以白洋淀红莲及其经Fe+离子注入诱变的突变体为材料,利用同工酶、RAPD标记、SRAP标记分别对突变体及其对照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期望为离子注入诱变莲花突变体的鉴定提供分子水平上的依据,并为进一步揭示低能离子注入诱变作用分子机理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经离子注入诱变的白洋淀红莲突变体及其对照的过氧化物同工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SOD)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离子注入诱变引起了白洋淀红莲的POD和SOD的变化,且经过离子注入诱变后的白洋淀红莲不同突变体间的POD和SOD存在显着差异。2、对离子注入诱变的白洋淀红莲突变体及其对照的基因组进行RAPD研究,并将突变体和对照在辐射敏感位点的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及DNA序列分析。在优化好的RAPD体系下扩增,从11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了10条可以稳定扩增出显着特异条带的引物,引物多态性为9.09%。将这10条引物扩增出的辐射敏感位点的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并进行序列比对。结果显示:突变体的总碱基突变频率为0.87%,6个突变体的碱基突变频率存在着差异;碱基突变类型包括碱基的颠换、转换、缺失、插入,在检测到的159个碱基突变中,单碱基置换的频率(61.01%)高于碱基插入或者缺失的频率(38.99%),在碱基置换中,转换的频率(44.65%)是颠换频率(16.35%)的2.7倍,其中C/T之间的转换所占比例最大,A→G和A→T也具有较高的替换频率;构成DNA的4种碱基均可以被离子束辐照诱变发生变异,除了没有C→G的置换外,每一种碱基都可以被其他的几种碱基所置换,但是胸腺嘧啶(T)和腺嘌呤(A)具有相对较高的辐射敏感性。通过对碱基突变位点周边序列的分析发现,嘌呤突变位点的周围嘌呤碱居多,嘧啶突变位点的周围嘧啶碱居多。3、对离子注入诱变的白洋淀红莲突变体及其对照的基因组进行SRAP扩增,在优化好的SRAP体系基础上,从121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了10对可以稳定扩增出显着特异条带的引物,引物多态性为8.26%;将这10对引物的扩增产物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共扩增出了215条带,多态性条带为83条,多态率为38.6%;不同的突变体条带变异率不同;将其中的7对引物组合的扩增产物用琼脂糖电泳检测,将其扩增出的辐射敏感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及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的总碱基突变频率为0.95%,不同突变体的碱基变异率不相同;碱基突变类型包括碱基的颠换、转换、缺失、插入,其中单碱基置换的频率(58.22%)高于碱基插入和缺失的频率(41.78%)。在碱基置换中,转换的频率(45.21%)是颠换频率(13.01%)的约3.5倍。构成DNA的4种碱基均可以被离子束辐照诱变发生变异,腺嘌呤(A)发生变异60次(包括31次缺失和5次插入突变),鸟嘌呤(G)发生变异39次(包括15次缺失突变),胞嘧啶(C)发生变异27次(包括6次缺失和4次插入突变),胸腺嘧啶(T)发生变异19次(未检测出缺失或插入突变),相对而言,腺嘌呤(A)具有更高的辐射敏感性。分析碱基突变位点的周边序列发现,嘌呤突变位点的周围嘌呤碱居多,嘧啶突变位点的周围嘧啶碱居多。

李新伟[3](2011)在《离子束介导大豆DNA转入番茄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番茄是重要的蔬菜之一,种植面积在全世界居蔬菜的第一位。与国外相比我国番茄平均单产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加强自主资源创新方面比较薄弱,需加大番茄种质资源方面的改良。本文通过对诱变元素、剂量、DNA浸泡等因素的研究和大量具有特异性状诱变材料的分析探索了离子束诱变番茄的规律,为离子束番茄育种提供新的材料和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与对照相比,离子束注入和离子束介导转DNA的番茄种子发芽率低,其中N+对发芽率的影响比Ar+低,且离子剂量在1-4×1017ions/㎝ 2范围内的影响无差别,而影响种子发芽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种子浸泡时间,其中浸泡10h的种子发芽速度快,但浸泡时间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较小。2.离子束注入和离子束介导转DNA的番茄叶POD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其中N+、日本大粒DNA处理的POD活性最高,为19.65U/min/g,是对照的3.364倍。N+注入的效果优于Ar+的,2×1017ions/cm2的注入剂量比4×1017ions/㎝ 2提升POD活性的效果好,在N+注入方面尤为明显。DNA工作液中浸泡时间以10h最好,全长DNA浸泡处理的叶POD活性低于片段DNA的,且有1株的POD活性极高,达到113.68U/min/g,是对照的19.46倍。3.与对照相比,离子束注入和离子束介导转DNA的叶可溶性蛋白含量都比较高,2×1017ions/cm2注入剂量处理的叶可溶性蛋白含量比4×1017ions/㎝ 2的高,N+注入和N+介导转DNA的叶可溶性蛋白含量比Ar+的高,DNA工作液中浸泡10h的叶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且全长DNA处理的效果比片段DNA处理的好。4.离子束注入或离子束介导转DNA对番茄的株高、果数、果形以及生长周期都产生了影响,N+对株高影响的效果较Ar+好,特别是对花期和果实形态的影响较明显,与对照相比,一些植株提前1周进入花期,也有植株推迟3周进入花期。5.与对照相比,离子束注入和离子束介导转DNA的果实蛋白、Vc、糖的含量都有所增加,酸的含量有所降低。离子束注入的和Ar+介导转早熟2号DNA的灰分比对照高,其他处理组灰分含量低于对照。然而,水分在对照和处理之间的差别较小。另外,与对照相比,离子束注入的果实糖酸比非常低,而N+、Ar+离子与不同来源DNA共同处理时,番茄果实的糖酸比不同。

戚艳磊[4](2011)在《离子束介导转化的小麦变异系抗旱性研究》文中认为小麦是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由于我国的气候特点,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均处在干旱和半干旱的缺水状况下,而土壤干旱是冬麦区和春麦区小麦生产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因此,抗旱性已成为小麦的重要育种目标。本实验室利用离子束介导转化的方法创造小麦抗旱突变体,经过多年选育,得到一些特殊的变异材料,并对这些变异材料进行抗旱性的鉴定及相关研究。1、以小麦的分离群体作为转基因受体的离子束介导转基因变异效果研究本实验分别以两个杂交组合的F2代分离群体的种子作为离子束介导转基因的受体,对离子束介导转基因引发的变异效果进行研究。从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实验考察分析知,离子束介导转化对不同受体的出芽率影响不同,如使杂交组合1的F2分离群体的种子的出芽率明显降低,分离群体的种子经过离子束介导转化处理后,某些性状的变异系数会显着增加,即性状的变异谱加宽。说明以分离群体的种子作为离子束介导转基因的受体对育种选择是有利的。同时,结果还表明株高的平均值较对照有降低的趋势,主茎穗长的平均值也有降低的趋势,这可能都与离子注入的损伤效应有一定的关系。2、离子束介导外源DNA转化的小麦变异系主要生育期抗旱性研究通过对12个变异材料萌发期的相对发芽势和相对发芽率的结果分析,其中,变异材料5504、5606、5626的相对发芽势和相对发芽率均高于对照材料5401,预示着这些材料的苗期抗旱性均好于对照材料。同时所有变异材料的胚芽鞘长、主胚根长对水分不敏感,而芽长却对水分敏感。根据小麦结实器官建成与物候期、生育期的对应关系可以考察种质资源在不同生育时期的抗旱性。对变异材料进行全生育期水分胁迫处理,并对各生育时期相应的产量指标进行考察,了解变异材料在各生育期的抗旱性。通过调查全生育期水分胁迫情况和正常灌溉情况下变异材料的株高、分蘖数、可育小穗数、不育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对其进行显着性分析,同时对变异材料的各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变异材料间的农艺性状均有差异。其中变异材料5402和5486各主要指标的抗旱指数均大于1,说明该材料的总体抗旱性均得到了提高。3、离子束介导外源DNA变异系小麦后代的RAPD分析通过分析离子束转化的变异小麦后代株系的RAPD分析,发现变异材料的条带与对照材料存在明显差异,表明离子束介导外源DNA变异小麦后代中的变异植株在DNA水平上发生了变异。通过对供体为六倍体小黑麦的变异材料5647和供体为燕麦的11个材料进行RAPD分析,12个变异材料共扩增出780条带,其中328条表现出多态性,占总条带数的42.05%。变异材料的条带变异率最低为25.35%,最高为74.24%。对于抗旱性好的变异材料5402和5486而言,在RAPD分析中,变异材料5402和5486的变异率分别为39.39%和36.36%。而变异材料5563的变异率高达74.24%。

姬生栋,袁召,岳春晖,陈鹏,王加传,王知丰,王海莎,朱德来,侯磊磊[5](2010)在《N+介导对水稻幼苗中性蛋白水解酶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利用蛋白质复性电泳技术,研究了低能N+注入介导玉米DNA的水稻幼苗叶片和根系中性蛋白水解酶的表达。用能量为25 keV、剂量为3.0×1017N+/cm2的氮离子束对水稻豫粳6号种胚进行照射处理,照射的种子于质量浓度为100μg/mL玉米基因组DNA介导液中进行转化处理,其他处理同时进行,结果表明,各处理均引起水稻幼苗叶片和根系中性蛋白水解酶种类及活性差异表达,叶片与根系中均检测出多条差异酶带,离子束介导玉米DNA的处理中性蛋白水解酶带变化活跃,有新酶带表达,也有部分酶带缺失。说明低能离子束介导远缘大分子DNA引起水稻幼苗蛋白质表达的差异。

冯亮英[6](2010)在《12C+6重离子束辐照对两种甜高粱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和早熟突变株KFJT-1的RAPD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重离子束辐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利用重离子束对甜高粱辐射,研究其不同剂量对甜高粱生长的影响,为甜高粱育种打下基础。分别采取40,80,120,160,200Gy12C+6重离子束辐射,研究了对甜高粱生理生化指标、酶谱表达、以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碳离子辐射对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低剂量的辐射诱导甜高粱幼苗的发芽,高剂量辐射抑制甜高粱的发芽,呈“类马鞍型”;MDA、可溶性蛋白含量和POD酶活随着剂量的增加先增加再减小,又增加;叶绿素含量亦呈现马鞍型。2.碳离子辐射对酶表达的影响:GSH-PX活性无论是雷伊还是BJ0601都是先上升后下降;活性无论是雷伊还是BJ0601都是先升高后降低,且都高于对照;SOD活性是先增大后降低,基本保持稳定,再急剧降低;LDH活性随着剂量增大而降低,又上升,有一个低峰位置;不同剂量辐照对POD, EST, SOD同工酶表达的影响有的条带缺失,有的条带加宽。3.碳离子辐照对早熟品系和对照的DNA的影响:通过RAPD分析,用32条随机引物扩增出了32条条带,辐射对后代的DNA造成了差异,表现出了DNA的多态性。

于靖怡[7](2010)在《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生物学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大芒鹅观草、偏穗鹅观草种子为试验材料,以低能氮离子束为诱变源,从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生理生化、产量因子及营养成份这五个方面对这两种鹅观草当代的生物学效应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低剂量氮离子束刺激作用下,两种鹅观草的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幼苗三叶期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都明显高于对照,而高剂量则表现为抑制损伤作用。当氮离子束注入剂量为1.82×1016ions/cm2时,这两种鹅观草株高、叶长、叶宽、分蘖数、单株干重都高于对照;并且在此剂量下这两种鹅观草的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都升高,粗纤维含量降低,说明此剂量对这两种鹅观草当代的产量因子、营养成分有一定的提高作用。结合前人的研究规律分析可以初步得出:当氮离子束注入剂量为1.82×1016ions/cm2时,对这两种鹅观草的当代生物学效应有一定促进作用,该剂量为应激剂量,该结论能够为其它鹅观草属植物在离子束诱变育种方面提供一定的剂量参考价值。

李永亮[8](2009)在《低能离子束辐照玉米生物效应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起,余增亮等发现了低能离子束生物诱变效应。此后引发了离子束生物诱变效应的广泛研究,学者们发现了多种多样的诱变效应,包括生物表型性状、细胞学效应、生化效应、遗传效应及分子生物学效应等,其中,通过突变体选择选育了一大批包括水稻、小麦、微生物等在内的优良农作物新品种。在机理机制方面,围绕细胞刻蚀穿孔、物质沉积、能量沉积、电荷沉积、近旁效应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值得深入研究。但是,一项新兴的研究领域,离子束生物技术还存在处理方法有待拓展、处理设备有待改进、处理群体小、诱变机理有待阐明等诸多挑战。为更深入开展离子束生物诱变研究,我们选择玉米作为研究材料,开展机理及应用研究,以期获得新的进展。通过玉米离子束诱变研究,我们获得了如下结论:①研究发现,玉米作为离子束诱变研究的对象,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作为二倍体,其基因组较小麦为简单;第二,玉米种子较大,易于剥除种皮从而可免除种皮对离子束注入的限制,使生长点可直接被辐照诱变;第三,相对小麦与水稻,玉米具有较大的胚,可以提供更多的离子束辐照表面积以接受更多离子束辐照:第四,玉米100天左右的较短生育期,可以在海南加代繁殖,实现一年两到三代的诱变世代,为扩大选育突变体群体,缩短研究周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第五,最值得关注的是,相对小麦与水稻,玉米花粉具有较强的生活力和较长的存活时间,使花粉诱变育种成为可能,可以进行花粉诱变创造极大地突变体群体,为选育突变体提供了宝贵的机会。②通过花粉诱变效应探索,克服了花粉诱变操作中存在的花粉抽真空逸失、活力测定方法选择、高死亡率、快速授粉、加代快速选育突变体、花粉处理方法及剂量选择等诸多困难,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玉米花粉诱变方法,获得了花粉囊突变体、籽粒致死突变、籽粒颜色突变、粒形突变、白化苗突变等丰富的突变类型,初步证明玉米花粉离子束诱变是一种高效快速的诱变方法。③探索建立了玉米种子胚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克服了蛋白质提取、双向电泳除盐升压、高效快速染色等研究难点,获得了稳定有效的实验操作方法,高质量的电泳图谱的获得,通过大量实验探索改进的改良TCA/丙酮蛋白质提取、改良电泳程序、改良胶条平衡及改良胶体考染程序等方法的建立,为进一步开展离子束诱变效应蛋白质组学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④离子束生物诱变效应研究的创新。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率先开展了离子束诱变效应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前人关于离子束辐照引起自由基产生、引起同工酶谱变化为启发,考虑结合最为先进的前沿生物学研究技术——后基因组学研究技术,使低能离子束生物诱变与以双向电泳及质谱鉴定技术为核心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相结合,从整个蛋白质组的角度探索离子束辐照诱变处理引起机体的蛋白质类型群体变化出发,综合研究其效应。关键酶蛋白质的变化,即是诱变效应的本身,又是更多表型效应产生的内部机制,蛋白质变化研究,集效应与机制研究于一体,为离子束生物效应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值得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离子注入机产生的真空环境即可引起玉米胚蛋白质组发生变化,一些胁迫应激酶产生了响应。离子束注入玉米种子后,取其萌发胚进行研究,发现了诸多耐人寻味的变化:分子伴侣smHSP(如HSP16.9、HSP17.4)、HSP70、LEA3、DHN1等明显上调表达,可能与离子胁迫保护有关;多种抗氧化酶大量上调表达,如MnSOD、GST21、peroxidase等均出现表达量增加,可能与抵抗离子束引起的自由基增加有关;蛋白降解体系变化,如26S蛋白酶体等上调表达,可能与降解离子束辐照引起的变性蛋白有关;大量调控因子出现、消失、上调或下调表达,如Ran蛋白、MAPK因子、PP2A、14-3-3蛋白等,可能与机体应激调控有关;糖、蛋白质、核酸等代谢酶下调,可能与离子束胁迫引起损伤有关,也可能是离子束辐照引起种子萌发降低,生长缓慢等形成的原因;一些基因表达相关蛋白或核酸结合蛋白的变化可能引起突变效应的产生。⑤玉米杂种优势在蛋白质组上有突出表现。研究发现玉米杂交种与其亲本自交系对离子束辐照的反应不同,突出表现在杂交种能耐受更大剂量的离子束辐照,同样的辐照剂量下,杂交种受损伤小。相应蛋白质组上的表现则为:杂交种对抗离子束辐照的应激更为积极和复杂。如产生更多的分子伴侣,分子伴侣的种类更为复杂可能更为有效的消除变性蛋白质;抗氧化酶种类更多,表达量较亲本增加;调控因子种类更多,大量调控因子出现或增加可能有利高效调控。杂交种代谢酶类表达下调的幅度较亲本自交系为小,可能是杂交种对辐射表现耐性形成的原因之一。

赵俊杰,欧行奇,周岩,贺杰,付远志,胡海燕[9](2009)在《N+离子注入对萌发期小麦中POD和SOD同工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N+离子注入处理后小麦种子豫麦34萌发时期根、盾片、芽、胚乳中POD和SOD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N+离子注入可引起豫麦34的不同器官中POD和SOD同工酶的酶带与酶活性的不同变化,除芽中POD和SOD同工酶活性无明显变化外,其它器官中POD和SOD同工酶均表现为活性增强。4种器官相比,根和胚乳中同工酶变化较大,盾片和芽中同工酶变化不明显。其中,根中同工酶变化更为显着,N+离子束注入处理后根中POD同工酶多了Rf值为0.47的新酶带。

赵帅鹏[10](2009)在《低能离子注入后水稻种子脱分化和再分化的生物学效应》文中研究表明在无性系水平深入研究离子注入后实验材料特征特性的变异规律是离子束生物工程领域内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这将有助于利用离子束介导技术对农作物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本项研究以3份二倍体水稻品系[紫粳(2)、DPR(2)和IR28(2)]和3份相应的同源四倍体水稻品系[紫粳(4)、DPR(4)和IR28(4)]为实验材料,对离子注入时物理参数的优化、离子注入后所引起的细胞学特征变异及其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由此建立了离子注入后高频率诱导水稻种子脱分化和愈伤组织再分化的无性系技术体系。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主要包括如下4个方面:1.通过研究水稻种子的无性系诱导和愈伤组织的再分化特性,建立了水稻无性系培养的技术体系。从研究结果来看,水稻的基因型、培养基的类型、各种激素的浓度配比、光照、PH值和培养基的种类等都明显地影响到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再生植株的分化率。2.低能离子注入对实验材料的生物学效应很明显。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离子注入对发芽率和愈伤组织的诱导率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随着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加,实验材料的发芽率与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均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同时,同源四倍体水稻材料比相应的二倍体水稻材料更容易诱导出愈伤组织。当离子注入剂量为3.0×1017 ions/cm2时,同源四倍体水稻材料的发芽率、愈伤诱导率以及抗损伤能力都相对较高,而褐化率相对较低,由此表现出比较高的存活率。3.在以水稻愈伤组织为材料的实验中对离子注入的主要物理参数进行了的初步探索。研究结果表明,真空处理时间,注入剂量、注入能量均会对愈伤组织的分化率和分化时间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这些物理参数的筛选不仅与供试材料的基因型有关,而且也与供试材料的染色体组倍性紧密相关。4.通过对离子注入后水稻愈伤组织中四种同工酶[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酯酶EST]活性及酶谱进行分析,探讨了离子注入后实验材料的生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大,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呈现出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即“马鞍型”趋势,并在剂量为3.0×1015 ions/cm2时出现了“鞍点”;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也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并在离子注入剂量为5.0×1015 ions/cm2时亦出现了“鞍点”。实验推测,“鞍点”的产生很可能是离子注入细胞后在各种保护酶的作用下细胞组织经过自我修复后所表现出的一种生物学效应。此外,真空处理对实验材料酶谱的影响与酶的种类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二、离子注入等方法处理小麦种子后幼叶同工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离子注入等方法处理小麦种子后幼叶同工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离子注入和离子束转大豆DNA处理对小麦叶CAT同工酶的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的准备与处理
    1. 2 实验方法
        1. 2. 1 对小麦种子的处理
        1. 2. 2 室内小麦幼苗培育
        1. 2. 3 酶液的提取
        1. 2. 4 电 泳
2 结 果
    2. 1 抗白 781 叶片中 CAT 同工酶的种类和
    2. 2 温 6 叶片中 CAT 同工酶的种类和活性变化
    2. 3 豫麦 34 叶片中 CAT 同工酶的种类和活性变化
3 讨 论

(2)离子注入诱变莲花突变体的鉴定及分子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前言
    1.1 辐射育种概述
        1.1.1 辐射源类型及辐射诱变育种机理
        1.1.2 辐射育种在园林花卉中的应用
    1.2 遗传标记的概述
        1.2.1 同工酶标记
        1.2.2 分子标记
    1.3 遗传标记在辐射育种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引物
        2.1.3 仪器设备
        2.1.4 主要试剂及试剂配方
    2.2 方法
        2.2.1 离子注入突变体的同工酶分析
        2.2.2 离子注入突变体的RAPD 分析
        2.2.3 离子注入突变体的SRAP 扩增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同工酶分析
        3.1.1 POD 电泳结果及分析
        3.1.2 SOD 电泳结果及分析
    3.2 RAPD 结果分析
        3.2.1 RAPD 扩增产物电泳检测
        3.2.2 RAPD 扩增特异条带的回收、克隆与测序
        3.2.3 序列分析及比对
        3.2.4 突变体的 DNA 碱基变异情况分析
    3.3 SRAP 结果分析
        3.3.1 引物的筛选
        3.3.2 离子注入6 个莲花突变体及其对照基因组的SRAP 分析
        3.3.3 SRAP 扩增特异条带的回收克隆测序及序列比对
        3.3.4 突变体的 DNA 碱基变异情况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离子束介导大豆DNA转入番茄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离子束生物诱变的机理
    1.2 离子束在作物诱变育种的应用
    1.3 离子束介导转基因植物的研究
        1.3.1 离子束介导转基因的原理及特点
        1.3.2 离子束介导转基因研究的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基因组DNA 的提取
        2.2.2 离子束注入处理
        2.2.3 番茄种子的萌发
        2.2.4 番茄植株培养及形态学指标
        2.2.5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2.2.6 蛋白含量的测定
        2.2.7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2.2.8 Vc 含量的测定
        2.2.9 有机酸的滴定
        2.2.10 水分和灰分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豆基因组DNA 的提取
    3.2 番茄的生理生化指标
        3.2.1 种子发芽率
        3.2.2 幼苗成活率
        3.2.3 番茄叶过氧化物酶活性
        3.2.4 番茄叶可溶性蛋白含量
    3.3 番茄的农艺性状
        3.3.1 番茄株高
        3.3.2 番茄花期指标
        3.3.3 果实形态学指标
    3.4 番茄果实品质
        3.4.1 可溶性蛋白含量
        3.4.2 维生素C 含量
        3.4.3 可溶性糖含量
        3.4.4 有机酸含量
        3.4.5 灰分含量
        3.4.6 水分含量
        3.4.7 番茄果实品质分析
4 讨论
    4.1 离子束对番茄发芽率的影响
    4.2 离子束对番茄叶POD 活性的影响
    4.3 离子束对番茄叶蛋白含量的影响
    4.4 离子束对番茄农艺性状的影响
    4.5 离子束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离子束介导转化的小麦变异系抗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小麦抗旱性研究进展
        1.1.1 小麦抗旱性鉴定方法
        1.1.2 小麦抗旱鉴定指标
    1.2 离子束介导小麦技术研究进展
    1.3 PCR和RAPD技术的发展及研究进展
        1.3.1 PCR技术的发展及研究进展
        1.3.2 RAPD技术的发展及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2 以小麦的分离群体作为转基因受体的离子束介导转基因变异效果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转化组合的出芽率和成株率的统计
        2.2.2 农艺性状的统计
        2.2.3 籽粒品质的统计
    2.3 小结
3 离子束介导外源DNA转化的小麦变异系主要生育期抗旱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变异材料相关指标的考察
        3.1.4 数据处理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变异材料萌发期的相对发芽势和相对发芽率
        3.2.2 变异材料萌发期主要农艺指标分析
        3.2.3 变异材料正常灌水条件下农艺性状分析
        3.2.4 变异材料全生育期水分胁迫条件下农艺性状分析
        3.2.5 变异材料全生育期农艺性状的分析
        3.2.6 变异材料主要农艺性状的抗旱系数和抗旱指数分析
    3.3 小结
4 离子束介导外源DNA变异系小麦后代的RAPD分析
    4.1 变异系小麦后代RAPD分析的仪器和试剂
        4.1.1 试验主要仪器
        4.1.2 实验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4.2 变异系小麦后代基因组DNA提取及检测
        4.2.1 实验的主要材料
        4.2.2 变异系小麦后代基因组DNA的提取及其检测
    4.3 变异系小麦后代RAPD试验及其产物检测
        4.3.1 RAPD试验优化
        4.3.2 变异系小麦后代RAPD基本反应体系及程序
        4.3.3 变异系小麦后代RAPD反应产物检测
    4.4 结果分析和讨论
        4.4.1 变异系小麦后代全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4.4.2 变异系小麦后代RAPD条带分析
    4.5 小结
5 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
致谢

(5)N+介导对水稻幼苗中性蛋白水解酶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玉米基因组DNA提取
        1.2.2 水稻材料处理
        1.2.3 样品采集
        1.2.4 蛋白水解酶复性电泳
        1.2.5 蛋白质分子量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叶片中性蛋白水解酶的变化
    2.2 不同处理根系中性蛋白水解酶的变化
    2.3 根系和叶片中性蛋白水解酶比较
3 讨论

(6)12C+6重离子束辐照对两种甜高粱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和早熟突变株KFJT-1的RAPD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1 作物诱变育种的特点、意义及取得的成就
        1.1.1 诱变育种的特点
        1.1.2 诱变育种的意义
        1.1.3 作物物理诱变育种取得的成就
    1.2 离子束辐射育种的特点与诱变效应
        1.2.1 离子辐射育种的主要特点
        1.2.2 离子辐射育种的诱变效应
    1.3 与辐射育种有关的生理生化、基因组DNA的研究
        1.3.1 辐射对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1.3.2 离子辐射对植物的抗性酶及其同工酶的影响研究
        1.3.3 RAPD在作物育种方面的应用
    1.4 本文研究的材料-甜高粱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甜高粱的生理特性与作为生物质能源的优势
        1.4.2 甜高粱离子辐育种研究的现状和本文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及试剂
        2.1 不同剂量碳离子辐射对两种甜高粱幼苗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剂量碳离子辐射对两种甜高粱酶活含量变化的影响
        2.3 不同剂量碳离子辐射对甜高粱生理生化的影响
        2.4 不同剂量碳离子辐射对甜高粱幼苗同工酶表达的影响
        2.5 早熟品系的RAPD分析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与分析
    1.不同剂量碳离子辐射对两种甜高粱幼苗生长的影响
        1.1 不同剂量碳离子辐射对甜高粱发芽势的影响
        1.2 不同剂量碳离子辐射对甜高粱成苗率的影响
    2.不同剂量碳离子辐射对两种甜高粱酶活含量变化的影响
        2.1 不同剂量碳离子辐射对GSH-Px酶活的影响
        2.2 不同剂量碳离子辐射对CAT酶活的影响
        2.3 不同剂量碳离子辐射对SOD酶活的影响
    3.不同剂量碳离子辐照对甜高粱生理生化的影响
        3.1 不同剂量碳离子辐照对MDA含量的影响
        3.2 不同剂量碳离子辐照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 不同剂量碳离子辐照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4 不同剂量碳离子辐照对POD酶活的影响
    4.不同剂量碳离子辐射对甜高粱幼苗同工酶表达的影响
        4.1 不同剂量碳离子辐照对甜高粱幼苗内POD同工酶表达的影响
        4.2 不同剂量碳离子辐照对甜高粱幼苗内EST同工酶表达的影响
        4.3 不同剂量碳离子辐照对甜高粱幼苗内SOD同工酶表达的影响
    5.早熟品系的RAPD分析
        5.1 对照和突变株提取的DNA电泳检测
        5.2 RAPD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不同剂量碳离子辐照对甜高粱幼苗的发芽势及成苗率产生影响
    2.不同剂量碳离子辐照对两种甜高粱酶活含量变化的影响
    3.不同剂量碳离子辐照对生理生化的影响
    4.碳离子辐射对甜高粱同工酶表达造成了影响
    5.碳离子的辐射引起了甜高粱基因组DNA发生了改变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低能离子束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1.1.1 低能离子束生物工程学的创立和发展
        1.1.2 低能离子束生物工程的基本原理
        1.1.3 低能离子束生物工程的研究进展
        1.1.4 低能离子束生物技术存在的问题
    1.2 鹅观草属植物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作用及研究进展
        1.2.1 鹅观草属植物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及作用
        1.2.2 鹅观草属植物研究进展
        1.2.3 鹅观草属植物需要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主要研究的内容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萌发能力影响的试验方法
        2.3.2 幼苗生长状况测定方法
        2.3.3 产量因子的测定方法
        2.3.4 生理指生化标测定方法
        2.3.5 营养成分的测定方法
    2.4 试验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3.1.1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3.1.2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3.1.3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3.2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3.2.1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幼苗苗高的影响
        3.2.2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第一叶长的影响
        3.2.3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幼苗根长的影响
    3.3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产量因子的影响
        3.3.1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株高的影响
        3.3.2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分蘖数的影响
        3.3.3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叶长的影响
        3.3.4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叶宽的影响
        3.3.5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单株干重的影响
    3.4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营养成份的影响
        3.4.1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3.4.2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3.4.3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3.4.4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粗灰分含量的影响
    3.5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3.5.1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幼苗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3.5.2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幼苗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3.5.3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5.4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5.5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幼苗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5.6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4.2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4.3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产量因子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4.4 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低能离子束辐照玉米生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低能离子束辐照生物诱变效应研究与发展
    1.1 离子束辐照生物工程学科的形成
    1.2 低能离子束辐照生物效应
        1.2.1 生理性状诱变效应
        1.2.2 生化效应
        1.2.3 细胞学效应
        1.2.4 分子生物学效应
    1.3 离子束诱变效应机理研究
    1.4 低能离子束生物诱变存在的问题及新的研究思路
    1.5 本课题的缘起
第二章 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2.1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本技术
        2.1.1 双向凝胶电泳技术
        2.1.2 质谱技术
        2.1.3 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
    2.2 蛋白质组学在模式植物上的研究进展
        2.2.1 拟南芥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2.2.2 水稻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2.2.3 玉米蛋白质组学研究
第三章 玉米低能离子束辐照注入花粉诱变方法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花粉存活率测定方法选择
        3.2.2 离子束处理的剂量和能量
        3.2.3 离子束处理的玉米花粉突变体
    3.3 讨论
        3.3.1 离子注入
        3.3.2 玉米花粉离子束诱变优势
第四章 双向电泳方法的建立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玉米胚蛋白质的提取
        4.2.2 双向电泳
        4.2.3 凝胶图象分析
        4.2.4 凝胶胶内酶解
        4.2.5 质谱鉴定
    4.3 结果
        4.3.1 样品提取
        4.3.2 电泳过程的改进
        4.3.3 染色方法
第五章 低能离子束辐照玉米蛋白质组学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分析
        5.3.1 低能离子束处理玉米自交系Chang7-2和Zheng58种子的胚蛋白质组学分析
        5.3.2 玉米自交系与杂交种离子束辐照种子的萌发胚蛋白质组差异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生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9)N+离子注入对萌发期小麦中POD和SOD同工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1.2 方 法
        1.2.1 N+离子束注入
        1.2.2 种子消毒
        1.2.3 种子培养
        1.2.4 制 样
        1.2.5 同工酶分离
        1.2.6 染 色
        1.2.7 记 录
2 结果与分析
    2.1 豫麦34不同器官中POD酶谱的变化
    2.2 豫麦34不同器官中SOD酶谱的变化
3 讨 论
    3.1 豫麦34各个器官对N+离子注入处理的敏感性不同。
    3.2 离子束处理能使小麦的POD同工酶发生变化。

(10)低能离子注入后水稻种子脱分化和再分化的生物学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无性系培养技术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1.1 无性系培养技术的特点及机理
        1.1.2 无性系培养在水稻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2 离子注入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作用
        1.2.1 离子注入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诱变作用
        1.2.2 离子注入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介导作用
    1.3 离子注入后导致生物学效应的研究状况
        1.3.1 细胞学效应
        1.3.2 遗传学效应
        1.3.3 生理学效应
        1.3.4 近旁效应
    1.4 本项研究的意义及设计方案
第二章 水稻种子脱分化与再分化体系的建立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培养基及其处理
        2.2.1.1 诱导培养基
        2.2.1.2 分化培养基
        2.2.1.3 生根培养基
        2.2.2 培养基的不同配置方法
        2.2.3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培养基类型对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2.3.2 不同2,4-D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2.3.3 培养基类型与6-BA浓度对愈伤组织再生能力的影响
        2.3.4 光照对愈伤组织再生率的影响
        2.3.5 不同培养中的PH值变化
        2.3.6 不同的培养基配制方法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离子注入对水稻愈伤组织形成的生物学效应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诱导培养基
        3.2.2 特异植株的筛选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离子注入对成熟胚发芽率的影响
        3.3.2 离子注入与愈伤组织的诱导情况的关系
        3.3.3 不同剂量的离子注入对愈伤组织褐化的影响
        3.3.4 主要农艺形状检测
    3.4 讨论
第四章 离子注入过程中主要物理参数的初步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真空处理时间与分化率的关系
        4.2.2 注入剂量与分化率之间的关系
        4.2.3 注入能量与分化率之间的关系
        4.2.4 离子注入与分化时间的关系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的真空处理时间对愈伤组织分化效果的影响
        4.3.2 不同的离子注入剂量对愈伤组织分化率的影响
        4.3.3 不同的离子注入能量对愈伤组织分化率的影响
        4.3.4 离子注入对愈伤组织分化时间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离子注入对水稻愈伤组织同工酶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SOD、POD、CAT活性的测定
        5.2.1.1 酶液的制备
        5.2.1.2 超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5.2.2.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5.2.2.4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5.2.2 POD、SOD和酯酶的电泳分析
        5.2.2.1 样品的制各
        5.2.2.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电泳与染色
        5.2.2.3 超氧化物酶(POD)电泳与染色
        5.2.2.4 酯酶的电泳与染色
    5.3 结果和分析
        5.3.1 离子注入对超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5.3.2 离子注入对超氧化物其化酶(SOD)的影响
        5.3.3 离子注入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5.3.4 离子注入对过氧化物同工酶谱(POD)的影响
        5.3.5 离子注入对超氧化物歧化酶谱(SOD)的影响
        5.3.6 离子注入对过酯酶(Esterase)酶谱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I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II 主要符号缩写注释
致谢

四、离子注入等方法处理小麦种子后幼叶同工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离子注入和离子束转大豆DNA处理对小麦叶CAT同工酶的差异分析[J]. 赵俊杰,荆树科,贺杰,姬生栋. 种子, 2015(03)
  • [2]离子注入诱变莲花突变体的鉴定及分子机理初探[D]. 贾彦彦. 河南师范大学, 2011(06)
  • [3]离子束介导大豆DNA转入番茄的初步研究[D]. 李新伟. 河南师范大学, 2011(06)
  • [4]离子束介导转化的小麦变异系抗旱性研究[D]. 戚艳磊. 郑州大学, 2011(04)
  • [5]N+介导对水稻幼苗中性蛋白水解酶表达的影响[J]. 姬生栋,袁召,岳春晖,陈鹏,王加传,王知丰,王海莎,朱德来,侯磊磊. 河南农业科学, 2010(05)
  • [6]12C+6重离子束辐照对两种甜高粱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和早熟突变株KFJT-1的RAPD分析[D]. 冯亮英. 兰州大学, 2010(11)
  • [7]氮离子束对两种鹅观草生物学效应的研究[D]. 于靖怡.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1)
  • [8]低能离子束辐照玉米生物效应研究[D]. 李永亮. 郑州大学, 2009(05)
  • [9]N+离子注入对萌发期小麦中POD和SOD同工酶的影响[J]. 赵俊杰,欧行奇,周岩,贺杰,付远志,胡海燕. 种子, 2009(09)
  • [10]低能离子注入后水稻种子脱分化和再分化的生物学效应[D]. 赵帅鹏. 郑州大学, 2009(S1)

标签:;  ;  ;  ;  ;  

离子注入等方法处理小麦种子幼叶同工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