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猴血清STLV-1抗体的流行病学研究

恒河猴血清STLV-1抗体的流行病学研究

一、恒河猴STLV-1血清抗体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铨,余航,吴瑞可,王静,何丽芳,黄树武,张晖,闵凡贵[1](2021)在《国内部分地区猴场猴D型逆转录病毒血清学调查》文中指出为了解国内不同地区猴场猴D型逆转录病毒(simian type D retrovirus,SRV)感染情况,采集广东、云南、海南、广西、河南境内主要猴场的实验猴血清752份,通过ELISA法检测SRV抗体,评估不同猴场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受检样本总阳性率为5.19%,繁殖单元阳性率为16.15%。不同地区猴场实验猴群的感染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云南实验猴感染率最高,样本和繁殖单元阳性率分别为13.50%和46.15%;其次是海南猴场实验猴,样本和繁殖单元阳性率分别为5.00%和17.65%;广东省两家猴场的感染率较低,样本阳性率分别为2.50%和1.00%,繁殖单元阳性率分别为12.90%和5.00%;广西与河南猴场未检出SRV阳性。不同猴种的感染率有明显差异(P<0.05),恒河猴样本和繁殖单元阳性率分别为11.64%和35.29%,而食蟹猴分别为2.31%和9.38%。结果表明,SRV在国内人工饲养猴群中感染较普遍,部分地区感染较为严重,尤其是恒河猴,应采取措施加强对猴场SRV流行的控制。

杨亚平[2](2020)在《柯萨奇病毒A组6型感染恒河猴模型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人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sackievirus A6,CVA6)属于小核糖核酸(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是引起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另一主要病原体之一。近几年,由CVA6引起的HFMD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暴发和流行,成为一个重要的医学关注对象。CVA6除感染婴幼儿之外,也可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成年人。在其流行季节,易与其他肠道病毒混合感染形成新型变异毒株。此外,也能通过基因重组的形式形成新型变异毒株。目前,针对CVA6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或疫苗。因此,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对于有关CVA6的基础研究、抗病毒药物研究及疫苗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的研究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建立CVA6病毒的细胞培养体系与核酸检测方法。首先对RD细胞进行培养,建立细胞培养体系,用于病毒培养、扩增;采用微量滴定法测定病毒的感染性滴度;纯化含有T7启动子的VP1基因片段,加“∧”尾,连接T载体,感受态细胞转化,提质粒并线性化,经体外转录获得RNA标准品,利用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并对建立的方法进行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评价。结果CVA6的感染性滴度为107.5CCID50/ml;建立的CVA6 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 RT-PCR(real-ti me fl uorescence quantitative RT-PCR,RT-qPCR)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结论CVA6的感染性滴度可用于实验研究;建立CVA6 TaqMan探针RT-qPCR方法可用于检测CVA6病毒核酸中的拷贝数。第二部分,研究与探讨CVA6感染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并通过建立的动物模型分析感染CVA6后的免疫学、病理学和病原学等变化,初步探究其致病机制。选用与人类较为接近的恒河猴婴猴(3-4月龄),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两种感染方式,以感染滴度为106.5CCID50/ml、感染剂量为100μl的CVA6病毒液感染恒河猴婴猴,构建CVA6感染动物模型。在恒河猴婴猴感染CVA6后逐日观察记录其临床表现,按时间点采集样品(血液、咽拭子、粪便),并对样品进行血常规、生化、细胞因子及中和抗体效价进行检测,通过CVA6 TaqMan探针RT-qPCR方法检测模型感染CVA6后样品中的病毒血症情况及主要组织器官中的病毒载量变化;利用中和试验检测抗体效价;通过病理切片观察各主要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结果CVA6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口腔)和呼吸道(鼻腔粘膜)感染方式引起恒河猴婴猴出现与人类HFMD相似的发热和唇部、前肢出现疱疹及脱皮等临床症状,血常规和生化检测均发生了相应改变;CVA6 TaqMan探针RT-qPCR方法检测血液、咽拭子、粪便中出现了典型的病毒血症和排毒情况,各组织器官中均有病毒载量,其中以各肠段和淋巴结中病毒载量最为高;通过病理切片观察,在皮肤疱疹病理组织中观察到有炎性细胞浸润及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出现,同时在不同组织器官(肝、肺、淋巴结、回肠等)有不同的病理改变;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在各组织中检测CVA6的抗原;同时,通过免疫学(补体、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检测,免疫学指标均有变化。结论CVA6病毒可感染3-4月龄恒河猴,出现手足口病临床症状;相关免疫细胞、免疫蛋白、免疫因子均发生变化;肝、肺及淋巴结等多器官出现病理样的改变。以上结果表明,CVA6病毒可在恒河猴机体内复制、增殖及被清除,该动物模型反映了一个完整的病毒感染过程。此外,该动物模型在构建过程中的检测结果对于CVA6的致病机制研究和疫苗及抗病毒药物的研制也给予了一定的提示。

李丹丹,王乃福,王绥家,刘忠梅,王昱,周晓黎,艾军,高慎阳,凌宗帅,李应国[3](2020)在《猴STLV1抗体免疫梳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以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猴嗜T淋巴细胞病毒I型(STLV1)的STLV1-30蛋白作为诊断抗原,建立用于特异性检测实验猴血清中抗STLV1抗体的免疫梳方法。应用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构建STLV1 STLV1-30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并在感受态细胞BL21中表达,将该重组蛋白纯化后作为诊断抗原,建立免疫梳标准化检测程序,并应用于临床检测。结果显示,最佳抗原包被量为0.02 mg/mL;制备好的免疫梳均能够特异性检测到相应的STLV1阳性血清而不与其他病毒血清间发生交叉反应;该方法能够敏感地检测到1∶400倍稀释的STLV1阳性血清;稳定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同一样品重复检测3次,变异系数(CV)均小于10%;利用该检测方法在对11份可疑猴血清样品进行检测,免疫梳方法与ELISA检测结果一致率为100.0%,Kappa=1.000。表明该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等特性,可用于猴T淋巴细胞趋向性病毒I型抗体的检测。

张丽丽[4](2020)在《艾滋病脑病恒河猴体液中生物标志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艾滋病病人会患有器官组织相关疾病,如胃肠道疾病、HIV相关感知运动综合征(HAND)等。HAND根据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无症状神经认知障碍(ANI)、轻度神经认知障碍(MND)及艾滋病相关痴呆(HAD)。虽然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降低了 HAD的发病率,但病毒诱发的相对早期的ANI和MND的控制仍不明确,随着研究的深入,检出比例有所增加。目前在临床上,关于该疾病的诊断,主要是借助于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等,虽然这些方法可以准确的判断病人是否有艾滋病脑病,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主要针对于晚期病人、在动物模型中应用受限。为了在疾病的早期阶段预测脑病的发生发展,及时干预,降低脑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我们开展了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第一部分:SIVmac251-21755-BG感染猴血浆和脑脊液中生物标志物表达的变化。临床上HAART的使用使HAD的比例降低,但ANI和MND的比例依然较高,艾滋病脑病患者依然存在预后不良,生活质量降低等问题。如何实现早期预测,以便及早实施干预,就成了脑病研究的重点。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艾滋病脑病患者晚期血液和脑脊液中tau蛋白、神经丝轻链NFL等表达会发生明显变化,因此科学家希望利用生物标志物来预测脑病的疾病进展。本研究中,我们追踪了艾滋病脑病动物早期生物标志物的变化情况,以期找到能在疾病早期发挥预测作用的生物标志物。本研究中,我们利用神经嗜性病毒SIVmac251-21755-BG感染10只中国恒河猴,检测了感染猴血浆和脑脊液中生物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感染早期,脑病动物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血浆中YKL-40、neopterin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NFL因含量过低而无法检测,只有sCD163在感染前三个月大部分动物出现明显的小幅波动。与之相反,感染动物脑脊液中NFL、Neopterin和YKL-40在急性期都有一个明显的变化。Neopterin和YKL-40都有一过性升高的现象,虽然持续时间很短,但升高幅度很大,和SIVmac239以及SHIVSF162P3感染猴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NFL在感染后不但迅速升高,且持续时间长达150天左右,显示了作为生物标志物预测脑病进程的巨大潜能,也提示我们脑病早期就会出现明显持久的神经元损伤,这是认知障碍的临床基础。第二部分:艾滋病模型中关键指标SIV DNA绝对定量微滴式数字PCR技术的创新应用。SIV感染恒河猴后,猴体内可产生持续性感染并形成病毒的储存库,与HIV感染人的过程极其类似。清除储存库的策略研究是当前艾滋病研究中的热点,因此准确评估病毒储存库的大小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常用的病毒储存库的定量检测方法是实时荧光定量PCR,即qPCR,该方法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出样本中的病毒DNA拷贝数,实现相对意义上的“绝对定量”。数字PCR(digital PCR,dPCR)是近年来发展成熟起来的新技术,相比于qPCR定量不需要依赖标准品,能直接检测出样品中的拷贝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绝对定量。本部分研究为了建立微滴式数字PCR技术(droplet digital PCR,ddPCR)作为关键指标,实现精准检测艾滋病动物模型中细胞及组织中SIVDNA载量,用于储存库隐匿病毒实时动态评估。根据成熟的qPCR方法,该研究对微滴式dPCR(ddPCR)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最适退火温度;通过对10倍系列稀释pGEM-SIVgag477质粒标准品的检测,确定ddPCR检测范围。并通过对若干DNA样品的多次检测,判断该检测方法的稳定性。结果显示,ddPCR的退火温度为60℃:检测范围是0.3~3.96×104 copies/μL;微滴式dPCR与qPCR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9981。即本研究建立了基于微滴式dPCR的SIV病毒DNA的绝对定量方法,可有效的对细胞和组织中病毒储存库样本中病毒DNA载量进行动态绝对定量,极大提高了模型)应用评价的准确度。

李丹丹,安微,陈平亚,张体银,杨俊兴,邱索平,徐义刚,高慎阳[5](2018)在《猴D型反转录病毒Ⅰ型抗体免疫梳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为建立猴D型反转录病毒Ⅰ型抗体(SRV1)的快速检测方法,本试验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SRV1的SRV1-30基因原核表达产物重组SRV1-30蛋白作为抗原诊断试剂,建立免疫梳方法用于特异性检测实验猴血清中抗SRV1的抗体IgG。结果显示,最佳抗原包被量为100 mg/L;制备好的免疫梳均能够特异性检测到相应的猴SRV1病毒阳性血清而不与其他病毒血清间发生交叉反应,表明该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SRV1-30蛋白能够敏感地检测到1∶200倍稀释的SRV1阳性血清;稳定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同一样品重复检测3次,变异系数(CV)均小于10%;利用该检测方法在对12份可疑猴血清样品进行检测,免疫梳方法与ELISA检测结果一致率为100.0%,Kappa=1.000。该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李丹丹,王绥家,陈平亚,张体银,杨俊兴,刘忠梅,高慎阳[6](2018)在《猴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免疫梳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以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的SIV30蛋白作为抗原诊断试剂,建立免疫梳方法(IC)用于特异性检测实验猴血清中抗SIV的抗体Ig G。方法应用原核表达载体p GEX-4T-1构建SIV SIV30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并在感受态细胞BL21中表达,将该重组蛋白纯化后作为诊断抗原,建立免疫梳标准化检测程序,并应用于临床检测。结果最佳抗原包被量为0.02 mg/m L;制备好的IC均能够特异性检测到相应的SIV阳性血清而不与其他病毒血清间发生交叉反应,表明该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SIV30蛋白能够敏感地检测到1∶400倍稀释的SIV阳性血清;稳定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同一样品重复检测3次,变异系数(CV)均小于10%;利用该检测方法在对10份可疑猴血清样品进行检测,IC与ELISA检测结果一致率为100.0%,Kappa=1.000。结论原核表达了SIV30蛋白,制备了IC,并应用于临床检测。该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李丹丹,张体银,杨俊兴,邱索平,刘忠梅,高慎阳[7](2017)在《猴麻疹病毒抗体免疫梳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文中提出为了建立猴麻疹病毒(MeV)抗体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MeV的MeV-32基因原核表达产物即重组MeV-32蛋白作为抗原诊断试剂,以期建立免疫梳方法用于特异性检测实验猴血清中抗MeV的抗体Ig G。结果显示,最佳抗原包被量为0.1 mg/m L;制备好的免疫梳均能够特异性检测到相应的猴MeV阳性血清而不与其他病毒血清间发生交叉反应,表明该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MeV-32蛋白能够敏感地检测到1∶100倍稀释的MeV阳性血清;稳定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同一样品重复检测3次,变异系数(CV)均小于10%;利用该检测方法在对10份可疑猴血清样品进行检测,免疫梳方法与ELISA检测结果一致率为100.0%,Kappa=1.000。上述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王宏,韦秋奖[8](2015)在《食蟹猴SPF种群建立过程中病毒抗体的动态监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从老挝引种的食蟹猴BV、SRV、SIV和STLV-1四项病毒抗体阳性、可疑的比例,并对SPF种群建立过程中四项病毒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进而比较普通种群和SPF种群幼猴病毒抗体的阳性率。方法采用专用试剂盒对四项病毒进行连续监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引种的1998只食蟹猴,BV抗体阳性比例高达52.35%,可疑比例为8.31%,抗体阴性的比例仅为39.34%;SRV和STLV-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45%和8.56%;未检测出SIV抗体阳性或可疑的食蟹猴。经过筛选后组建的SPF种群,2010年监测的BV、SRV和STLV-1三项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24%、1.01%和0.4%,经过连续5年的不断筛选和淘汰,截至2014年年底三种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下降至0.82%、0.27%和0.27%,未监测出SIV抗体阳性或可疑的食蟹猴。普通群繁殖幼猴B病毒抗体阳性的比例为9.71%,可疑率为1.85%;而SPF繁殖种群B病毒抗体阳性率仅为0.22%。结论连续监测病毒抗体并不断淘汰抗体阳性和可疑的动物对组建SPF食蟹猴种群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

朱勇[9](2014)在《猕猴属动物源疾病传播风险及行为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动物源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全世界约有200多种动物源传染病和150多种寄生虫病可通过动物或动物产品直接或间接传染给人类,引发人类疾病并造成死亡。动物源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严重威胁社会经济的稳定和生态安全,严重危害人类社会的健康和公众安全。历史上曾有多次动物源传染性疾病的大流行,如天花、鼠疫、霍乱、狂犬病、SARS、禽流感和艾滋病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并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作为人类的近缘物种,非人灵长类动物与人类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代谢功能、遗传组成和生态行为等方面十分接近相似,这种相似性是与病原体的敏感性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相对于其他物种的动物源疾病,非人灵长类动物源疾病更容易导致人类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我国是世界灵长类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有22个物种,仅次于马达加斯加、印度尼西亚和巴西。同时,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密度大,对外交往频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化加快,以非人灵长类动物为主要对象的养殖、旅游和科学研究活动日益增多,导致人与非人灵长类动物接触增加,而一旦某种灵长类动物疾病爆发,不但造成该动物物种的损失,如跨种传播到人类可在人类社会迅速扩散和蔓延,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甚至世界恐慌。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开展人与非人灵长类之间疾病传播调查和传播途径研究,更具针对性和紧迫性。当务之急,是了解和掌握不同环境下猴群感染病毒微生物的种类和感染程度,调查猴群管理工作人员感染猴源疾病情况,同时开展对人猴接触方式和接触类型的行为学调查,初步评估我国猴源疾病传播的风险,以期提出猴源疾病的防控措施。本研究于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期间,通过对三种不同环境下不同种类的猴,即野生环境下黄山野生猴谷的短尾猴、圈养环境下合肥野生动物园的日本猴、笼养环境下安徽实验猕猴中心的猕猴进行研究,采用扫描取样法、行为取样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对人猴接触方式和接触类型进行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猴群及猴群管理工作人员血样进行六种常见病毒的阳性抗体检测,以比较和揭示不同灵长类动物、不同生存环境和不同行为方式下猴源病原体的传播趋势和危害程度,主要结果如下:(1)在黄山野生猴谷发生的人猴接触行为类型及行为发生频率显着高于合肥野生动物园和安徽实验猕猴中心(P<0.05);在黄山野生猴谷发生的猴子攻击人类行为事件比例显着高于合肥野生动物园和安徽实验猕猴中心(P<0.05);(2)在黄山野生猴谷和合肥野生动物园,游客指猴、逗猴和打猴等攻击行为类型及行为发生频率无显着差异性(P>0.05):在黄山野生猴谷,游客与猴子身体接触行为发生频率显着高于合肥野生动物园,而非身体接触性近距行为的发生频率,合肥野生动物园显着高于黄山野生猴谷(P<0.05);(3)通过对工作人员、游客及当地居民三类易于接触猴子的人群问卷调查比较,工作人员接触猴子行为发生率显着高于游客及当地居民(P<0.05),当地居民接触猴子行为发生率与游客无显着性差异(P>0.05);(4)通过对工作人员、游客及当地居民与猴子发生接触行为类型比较,发现三类人群与猴子身体接触行为类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猴子身体接触或被抓咬后处理方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5)短尾猴感染病毒丰富度最高,检测全部6种病毒抗体均呈阳性;其次是猕猴,有5种病毒抗体呈阳性,即猴疱疹B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猴痘病毒、猴泡沫病毒和猴D型逆转录病毒;日本猴最低,有3种病毒抗体呈阳性,即猴疱疹B病毒、猴痘病毒和猴D型逆转录病毒。(6)在此六种病毒种类中,①猴疱疹B病毒抗体阳性率最高的是日本猴,为37.5%;②甲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最高的是猕猴,为13.6%;③猴痘病毒抗体阳性率最高的是猕猴,为27.3%;④猴泡沫病毒抗体阳性率最高的是短尾猴,为18.8%;⑤猴D型逆转录病毒抗体阳性率最高的是日本猴,为25.0%;⑥猴T淋巴细胞趋向性病毒1型抗体阳性率最高的是短尾猴,为6.3%;三种猴类病毒感染率与年龄分布均无显着性相关(P>0.05)。(7)对人血样病毒检测结果表明,除甲肝病毒阳性率为30.0%外,其它病毒阳性率均为0.0%。甲肝病毒阳性率黄山猴谷最高为57.1%(4/7),其次是合肥野生动物园为33.3%(1/3),祁门猕猴中心最低为10%(1/10)。(8)在黄山野生猴谷存在猴源疾病传播风险Ⅰ级(高度风险级)两类、Ⅱ级(中度风险级)三类、Ⅲ级(低度风险级)一类,即在黄山野生猴谷应首先重点防御猴疱疹B病毒(BV)和猴痘病毒(SPV),其次应重点防御甲型肝炎病毒(HAV)、猴泡沫病毒(SFV)和猴D型逆转录病毒(SRV),最后应防御猴T淋巴细胞趋向性病毒1型(STLV-1)向人类传播;在合肥野生动物园存在猴源疾病传播风险Ⅰ级一类、Ⅱ级一类、Ⅲ级四类,即应首先重点防御猴疱疹B病毒(BV),其次应重点防御猴痘病毒(SPV),最后应防御猴D型逆转录病毒(SRV)向人群传播;在安徽实验猕猴中心存在猴源疾病传播风险Ⅰ级两类、Ⅱ级一类、Ⅲ级三类,即应首先重点防御猴疱疹B病毒(BV)和猴痘病毒(SPV),其次应重点防御甲型肝炎病毒(HAV),最后应防御猴泡沫病毒(SFV)和猴D型逆转录病毒(SRV)向人群传播。本研究结果显示,检测出的猴病毒种类依环境封闭程度减少,感染病毒频率依猴子被利用程度增加;病原体在猴子之间主要通过血液、体液和排泄物等传播;本研究中未检测出人感染猴病毒。以上结果表明在我国猴源疾病向人类传播的可能性不大,但这些猴携带的主要病毒可以在人体上存活,仍然存在猴源疾病感染人的风险。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避免人和猴直接接触是防止人感染猴疾病的有效方法。预防猴源疾病的关键行为是减少人与感染动物的接触,包括避免因近距或喂食等发生人猴身体性接触行为以及被猴子抓咬等行为、避免接触猴子污染物或摄入污染的食物和水源。根据本研究结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定期对猴子进行检疫,及时发现和控制病源;(2)提高生态保护意识,改善人猴之间的关系;(3)阻止野生猴类与家养动物直接接触,避免病原菌的相互传播;(4)对圈养猴类实行疫苗策略,降低猴源疾病感染率。本研究在国内首次结合行为生态学和病原生态学对猴源疾病的传播进行研究,初步评估我国猴源疾病传播的风险性,找出不同环境下猴源疾病传播的关键行为类型和行为因素。本研究有助于灵长类动物健康和保护,促进公众健康和安全,并为我国制定猴源疾病预警和预防措施提供必要且有益的基础性资料。

郑霞[10](2012)在《非人灵长类SPF种群建立过程中病毒抗体监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在亲缘关系上最接近人类,在组织结构、免疫、生理和代谢等方面与人类高度相似。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对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需求一直在持续增加。扩大非人灵长类动物种群数量,获得高质量、纯净、稳定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已成为当前我国科学研究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虽然建立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种群的成本很高,然而一旦建立起SPF级动物核心群,即可为科学研持续提供高质量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由于非人灵长类动物可能会自然携带或感染多种病毒,因此在建立SPF群体的过程中对病毒抗体的监测就显得极其重要,并直接影响建群的成功率。本研究贯穿于江苏某大型猴场建立猴SPF种群的全过程,重点针对猴猕猴疱疹病毒1型(Cercopithecine herpesvirus1, BV)、猴T细胞趋向性病毒I型(Simian Tlymphotropic virus1, STLV-1)、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和猴逆转D型病毒(Simian type D retrovirus, SRV),对该猴场的食蟹猴和恒河猴进行了长期、大规模的病毒监测,在此基础上探寻合理的病毒监测指标和有效监测频率,从而提升种群建立的成功率,进一步促进我国SPF级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事业的发展。方法:(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斑点免疫检测法(Dot immunoassay,DIA)检测猴BV、STLV、SIV和SRV四种病毒的血清抗体水平,使用统计软件SPSS13.0以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食蟹猴/恒河猴的幼年猴与成年猴之间、食蟹猴/恒河猴的幼年猴雌雄动物之间、食蟹猴/恒河猴的成年猴雌雄动物之间、食蟹猴和恒河猴的幼年猴之间以及食蟹猴和恒河猴的成年猴之间的病毒阳性率比较和分析;(2)收集相隔三个月和相隔一个月的病毒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分析不同时间间隔对病毒血清学监测结果的影响,探讨病毒有效监测频率;(3)进行了胶体金法与ELISA和DIA法检测猴BV、STLV、SRV病毒抗体的效果比较。结果:(1)BV病毒监测。对于食蟹猴,雌性幼年猴和成年猴之间、幼年猴雌雄动物之间的病毒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雄性幼年猴和成年猴的病毒阳性率分别为1.1%和7.5%,有显着性差异(P=0.031);成年猴雌雄动物的阳性率分别为2.2%和7.5%,有显着性差异(P=0.009)。对于恒河猴,雄性幼年猴和成年猴之间、幼年猴雌雄动物之间、成年猴雌雄动物之间的病毒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雌性幼年猴和成年猴的病毒阳性率分别为0.5%和7.3%,有显着性差异(P=0.010)。对比食蟹猴和恒河猴,两个品种的雄性幼年猴之间、雌性成年猴之间、雄性成年猴之间的病毒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而雌性幼年猴的病毒阳性率分别为7.3%和0,有显着性差异(P=0.002)。(2)STLV病毒监测。对于食蟹猴和恒河猴,雌性幼年猴和成年猴之间、雄性幼年猴和成年猴之间、幼年猴雌雄动物之间、成年猴雌雄动物之间的病毒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对比食蟹猴和恒河猴,两个品种的雌性幼年猴之间、雄性幼年猴之间、雌性成年猴之间、雄性成年猴之间的病毒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3)SIV病毒监测。对于食蟹猴,雌性幼年猴和成年猴之间、雄性幼年猴和成年猴之间、幼年猴雌雄动物之间、成年猴雌雄动物之间的病毒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对于恒河猴,雌性幼年猴和成年猴之间、幼年猴雌雄动物之间、成年猴雌雄动物之间的病毒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雄性幼年猴和繁殖猴的病毒阳性率分别为0.7%和6.3%,有显着性差异(P=0.028)。对比食蟹猴和恒河猴,两个品种的雌性幼年猴之间、雄性幼年猴之间、雌性成年猴之间、雄性成年猴之间的病毒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4)SRV病毒监测。对于食蟹猴,雌性幼年猴和繁殖猴之间的病毒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雄性幼年猴和成年猴的病毒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幼年猴雌雄动物之间、成年猴雌雄动物之间的病毒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对于恒河猴,雌性幼年猴和成年猴之间、幼年猴雌雄动物之间、成年猴雌雄动物之间的病毒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雄性幼年猴和成年猴的病毒阳性率分别为0.7%和1.6%,有显着性差异(P=0.028)。对比食蟹猴和恒河猴,两个品种的雌性幼年猴之间、雄性幼年猴之间、雌性成年猴之间、雄性成年猴之间的病毒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5)病毒有效监测频率。同批食蟹猴相隔三个月检测,BV、STLV、SIV和SRV转阳的比例分别为3/58、0/55、0/55和0/55;同批食蟹猴相隔一个月检测,BV、STLV、SIV和SRV转阳的比例均为0/93。(6)胶体金法与ELISA和DIA法检测效果对比。对于BV、STLV和SIV,胶体金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的符合率为88.9%、81.8%和100%;对于SRV,胶体金法与斑点免疫检测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77.3%。结论:在SPF级食蟹猴和恒河猴种群建立过程中,本研究所采取的饲养管理模式、病毒检测技术和检测频率条件下:(1)食蟹猴和恒河猴的BV、STLV、SIV、SRV病毒感染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2)食蟹猴和恒河猴在繁殖期BV病毒的感染发生率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3)雄性恒河猴的SIV病毒感染率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4)本饲养管理体系下,STLV、SIV、SRV三种病毒相隔三个月监测一次是可行的,而BV则需要间隔一个月监测一次;(5)与胶体金法相比,酶联免疫吸附法或斑点免疫检测法对可疑个体更敏感,可有效减少假阴性出现的机率。

二、恒河猴STLV-1血清抗体流行病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恒河猴STLV-1血清抗体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柯萨奇病毒A组6型感染恒河猴模型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建立CVA6病毒的细胞培养体系与核酸检测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
        1.2 病毒
        1.3 实验动物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
        1.6 主要耗材
        1.7 引物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病毒培养及滴度测定
        2.3 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RT-PCR标准品制备及检测方法建立
        2.4 CVA6多克隆鼠抗制备及抗体检测
    3. 结果
        3.1 细胞培养及感染
        3.2 CVA6滴度测定
        3.3 TaqMan探针荧光定量RT-PCR标准品制备与检测方法的建立
        3.4 CVA6多克隆鼠抗的效价检测
    4.小结
第二部分 构建CVA6感染恒河猴模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感染
        2.2 实验观察及体温监测
        2.3 样品采集及处理
        2.4 生化与血细胞检测
        2.5 样品病毒核酸检测
        2.6 病理检测
        2.7 免疫学研究
        2.8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恒河猴感染CVA6后体温变化
        3.2 恒河猴感染CVA6后临床症状
        3.3 恒河猴感染CVA6后血细胞变化
        3.4 恒河猴感染CVA6后生化变化
        3.5 恒河猴感染CVA6后样品核酸检测
        3.6 恒河猴感染CVA6后组织病理分析
        3.7 恒河猴感染CVA6后免疫学变化
    4. 讨论
    5. 小结
    6.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主要缩略词表
    附录二 主要溶液的和培养基的配置
个人简介
致谢

(3)猴STLV1抗体免疫梳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质粒、菌株、试剂及临床样品
    1.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1.3 STLV1-30蛋白的表达与鉴定
        1.3.1 目的基因的扩增与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1.3.2 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及鉴定
        1.3.3 目的蛋白的纯化和Western Blot鉴定
        1.3.4 Western Blot确定最佳抗原包被量
        1.3.5 表达蛋白的Western Blot特异性检测
        1.3.6 表达蛋白的Western Blot敏感性检测
        1.3.7 免疫梳检测试纸的制备、使用方法与判定方法
        1.3.8 免疫梳检测的特异性鉴定
        1.3.9 免疫梳检测的敏感性试验
        1.3.10 免疫梳的重复性与稳定性检测
        1.3.11 免疫梳实际应用评价
2 结果
    2.1 猴嗜T淋巴细胞趋向性病毒I型抗原表位基因的PCR扩增
    2.2 STLV1-30基因测序
    2.3 重组表达质粒pGEX-4T-STLV1的鉴定
    2.4 STLV1表位抗原蛋白的SDS-PAGE分析
    2.5 STLV1表位抗原蛋白的纯化
    2.6 Western Blot确定STLV1抗原最佳包被量
    2.7 重组STLV1-30蛋白抗原特异性分析
    2.8 重组STLV1-30蛋白抗原敏感性分析
    2.9 STLV1抗体检测免疫梳的特异性检验
    2.10 STLV1抗体检测免疫梳的敏感性检验
    2.11 免疫梳重复性和稳定性
    2.12 临床测试比较和应用结果
3 讨论

(4)艾滋病脑病恒河猴体液中生物标志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SIVmac251-21755-BG感染猴体液中生物标志物表达的变化
    引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艾滋病模型中关键指标SIV DNA绝对定量微滴式数字PCR技术的创新应用
    引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艾滋病脑病动物模型及相关生物标志物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基本情况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猴D型反转录病毒Ⅰ型抗体免疫梳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质粒、菌株、试剂及临床样品
    1.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1.3 SRV1-30蛋白的表达与鉴定
        1.3.1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1.3.2 蛋白表达
        1.3.3 目的蛋白的纯化和Western blot鉴定
        1.3.4 Western blot确定最佳抗原包被量
        1.3.5 目的蛋白的特异性检测
        1.3.6 目的蛋白的敏感性检测
        1.3.7 IC检测试纸的制备
        1.3.8 IC的使用方法与判定方法
        1.3.9 SRV1血清抗体IC检测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分析
        1.3.1 0 IC的重复性与稳定性检测
        1.3.1 1 IC实践应用比较检测评价
2 结果
    2.1 SRV1抗原表位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2.2 SRV1-30基因测序结果
    2.3 重组表达质粒pGEX-4T-SRV1的鉴定
    2.4 SRV1表位抗原蛋白的SDS-PAGE分析结果
    2.5 SRV1表位抗原蛋白的纯化结果
    2.6 Western blot确定SRV1抗原最佳包被量结果
    2.7 重组SRV1的SRV1-30蛋白抗原特异性分析结果
    2.8 重组SRV1的SRV1-30蛋白抗原敏感性分析结果
    2.9 制备的SRV1血清抗体检测IC的特异性检验结果
    2.1 0 制备的SRV1血清抗体检测IC的敏感性检验结果
    2.1 1 IC重复性和稳定性
    2.1 2 临床测试比较结果
3 讨论

(6)猴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免疫梳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质粒、菌株及试剂
    1.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1.3 SIV30蛋白的表达与鉴定
        1.3.1 目的基因的扩增与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1.3.2 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及鉴定
        1.3.3 目的蛋白的纯化和Westernblot鉴定
        1.3.4 Western blot确定最佳抗原包被量
        1.3.5 表达蛋白的Western blot特异性检测
        1.3.6 表达蛋白的Western blot敏感性检测
        1.3.7 免疫梳检测试纸的制备
        1.3.8 IC的使用方法与判定方法
        1.3.9 IC检测的特异性鉴定
        1.3.10 IC检测的敏感性试验
        1.3.11 IC的重复性与稳定性检测
        1.3.12 IC实践应用比较检测评价
2 结果
    2.1 SIV病毒抗原表位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2.2 SIV30基因测序结果
    2.3 重组表达质粒p GEX-4T-SIV的鉴定
    2.4 SIV表位抗原蛋白的SDS-PAGE分析结果
    2.5 SIV表位抗原蛋白的纯化结果
    2.6 Western blot确定SIV抗原最佳包被量结果
    2.7 重组SIV30蛋白抗原特异性分析结果
    2.8 重组SIV30蛋白抗原敏感性分析结果
    2.9 制备的IC特异性检验结果
    2.10 制备的IC敏感性检验结果
    2.11 IC重复性和稳定性
    2.12 临床测试比较结果
3 讨论

(7)猴麻疹病毒抗体免疫梳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质粒、菌株、试剂及临床样品
    1.2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1.3目的基因的扩增与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1.4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及鉴定
    1.5目的蛋白的纯化和Western-blot鉴定
    1.6 Western-blot确定最佳抗原包被量
    1.7表达蛋白的Western-blot特异性检测
    1.8表达蛋白的Western-blot敏感性检测
    1.9免疫梳检测试纸的制备
    1.10免疫梳的使用方法与判定方法
    1.11免疫梳检测的特异性鉴定
    1.12免疫梳检测的敏感性试验
    1.13免疫梳的重复性与稳定性检测
    1.14免疫梳实践应用比较检测评价
2结果
    2.1猴Me V抗原表位基因的PCR扩增
    2.2 Me V-32基因的测序
    2.3重组表达质粒p GEX-4T-Me V的鉴定
    2.4 Me V表位抗原蛋白的SDS-PAGE分析
    2.5猴Me V表位抗原蛋白的纯化
    2.6 Western-blot确定Me V抗原的最佳包被量
    2.7重组Me V-32蛋白的抗原特异性分析
    2.8重组Me V-32蛋白抗原的敏感性分析
    2.9制备的猴Me V血清抗体检测免疫梳的特异性检验
    2.10制备的猴Me V血清抗体检测免疫梳的敏感性检验
    2.11免疫梳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2.12临床测试比较结果
3讨论
4结论

(8)食蟹猴SPF种群建立过程中病毒抗体的动态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动物及样本收集
    1. 2 被检血清
    1. 3 检测试剂盒
    1. 4 结果判定
2 结果
    2. 1 引进初始种群时病毒抗体检测结果
    2. 2 BV抗体动态监测结果
    2. 3 SRV抗体动态监测结果
    2. 4 STLV-1 抗体动态监测结果
    2. 5 SIV抗体动态监测结果
    2. 6 SPF种群与普通种群自繁幼猴病毒抗体比较
3 讨论

(9)猕猴属动物源疾病传播风险及行为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动物源疾病研究概况
        1.1 动物源疾病的定义及范畴
        1.2 动物源疾病危害人类健康
        1.3 动物源疾病威胁动物安全
        1.4 影响动物源疾病传播的因素
        1.5 动物源疾病预防策略及措施
        1.6 动物源疾病的流行趋势
    2 非人灵长类动物疾病
        2.1 人类与非人灵长类的亲缘关系
        2.2 非人灵长类疾病的分布及种类
        2.3 非人灵长类疾病病原体的研究
        2.4 人类与非人灵长类接触行为学研究
        2.5 人类与非人灵长类疾病的双向传播
    3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4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人猴接触行为类型
    1 引言
    2 研究地点和对象
        2.1 野生环境下的短尾猴
        2.2 圈养环境下的日本猴
        2.3 笼养条件下的猕猴
    3 研究方法
        3.1 行为取样方法
        3.2 行为参数定义
    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1 数据处理
        4.2 数据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人猴接触行为类型
        5.2 猴子攻击行为类型
        5.3 游客对猴子攻击行为类型
        5.4 猴子主动近距行为类型
        5.5 游客主动投喂行为类型
    6 讨论
        6.1 人猴接触行为类型的差异性
        6.2 人为因素对人猴接触行为的影响
        6.3 中国猴文化对人猴接触行为的影响
        6.4 加强和完善管理以预防人猴冲突
第三章 病毒阳性抗体检测
    1 引言
    2 研究地点和对象
        2.1 人血液样本
        2.2 猴血液样本
        2.3 伦理道德声明
    3 研究方法
        3.1 血液样本取样
        3.2 血液样本预处理
        3.3 病毒抗体检测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人血液样本病毒抗体阳性率
        4.2 三种猴类感染病毒丰富度
        4.3 猴血液样本病毒抗体阳性率
        4.4 病毒抗体阳性率与年龄的相关性
    5. 讨论
        5.1 人猴感染病毒种类及传播趋势
        5.2 病毒传播特点及防护措施
        5.3 猴源疾病传播的潜在风险
第四章 人猴接触情况问卷调查
    1 引言
    2 研究地点和对象
        2.1 黄山野生猴谷
        2.2 合肥野生动物园
        2.3 安徽实验猕猴中心
    3 研究方法
        3.1 调查方法
        3.2 调查内容
    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被调查者人口学特征
        5.2 人猴接触差异性分析
        5.3 与猴接触后处理差异性分析
    6 讨论
第五章 猴源疾病传播风险性评估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风险性指标
        2.2 风险预警等级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果与结论
    1 主要结果
    2 主要结论
        2.1 我国猴群携带病毒的种类和传播趋势
        2.2 猴源疾病传播的关键行为类型和因素
        2.3 猴源疾病防控的初步预案和预警措施
    3 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4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博士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10)非人灵长类SPF种群建立过程中病毒抗体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酶联免疫吸附法监测病毒抗体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食蟹猴幼年猴与成年猴 BV、STLV、SIV 病毒阳性率结果及比较
        2.2 食蟹猴的幼年猴雌雄动物之间 BV、STLV、SIV 病毒阳性率比较
        2.3 食蟹猴的成年猴雌雄动物之间 BV、STLV、SIV 病毒阳性率比较
        2.4 恒河猴幼年猴与成年猴 BV、STLV、SIV 病毒阳性率结果及比较
        2.5 恒河猴的幼年猴雌雄动物 BV、STLV、SIV 病毒阳性率比较
        2.6 恒河猴的成年猴雌雄动物之间 BV、STLV、SIV 病毒阳性率比较
        2.7 食蟹猴和恒河猴的幼年猴 BV、STLV、SIV 病毒阳性率结果及比较
        2.8 食蟹猴和恒河猴的成年猴 BV、STLV、SIV 病毒阳性率结果及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斑点免疫检测法监测病毒抗体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食蟹猴幼年猴与成年猴 SRV 阳性率结果及比较
        2.2 食蟹猴的幼年猴雌雄动物之间 SRV 病毒阳性率比较
        2.3 食蟹猴的成年猴雌雄动物之间 SRV 病毒阳性率比较
        2.4 恒河猴幼年猴与成年猴 SRV 病毒阳性率结果及比较
        2.5 恒河猴的幼年猴雌雄动物之间 SRV 病毒阳性率比较
        2.6 恒河猴的成年猴雌雄动物之间 SRV 病毒阳性率比较
        2.7 食蟹猴和恒河猴的幼年猴 SRV 病毒阳性率结果及比较
        2.8 食蟹猴和恒河猴的成年猴 SRV 病毒阳性率结果及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病毒有效监测频率的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酶联免疫吸附法(同第一部分)
        1.2 斑点免疫检测法(同第二部分)
    2 结果
        2.1 相隔三个月病毒监测
        2.2 相隔一个月病毒监测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部分 胶体金法与 ELISA、DIA 检测方法比较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1.2 试验试剂与器材
        1.3 试验步骤
    2 结果
        2.1 BV
        2.2 STLV
        2.3 SRV
    3 讨论
    4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缩写词表
致谢

四、恒河猴STLV-1血清抗体流行病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部分地区猴场猴D型逆转录病毒血清学调查[J]. 刘洋铨,余航,吴瑞可,王静,何丽芳,黄树武,张晖,闵凡贵. 中国动物检疫, 2021(11)
  • [2]柯萨奇病毒A组6型感染恒河猴模型的初步研究[D]. 杨亚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猴STLV1抗体免疫梳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 李丹丹,王乃福,王绥家,刘忠梅,王昱,周晓黎,艾军,高慎阳,凌宗帅,李应国. 中国兽医杂志, 2020(05)
  • [4]艾滋病脑病恒河猴体液中生物标志物研究[D]. 张丽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5]猴D型反转录病毒Ⅰ型抗体免疫梳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 李丹丹,安微,陈平亚,张体银,杨俊兴,邱索平,徐义刚,高慎阳. 中国兽医学报, 2018(07)
  • [6]猴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免疫梳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 李丹丹,王绥家,陈平亚,张体银,杨俊兴,刘忠梅,高慎阳.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18(02)
  • [7]猴麻疹病毒抗体免疫梳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 李丹丹,张体银,杨俊兴,邱索平,刘忠梅,高慎阳. 中国兽医科学, 2017(11)
  • [8]食蟹猴SPF种群建立过程中病毒抗体的动态监测[J]. 王宏,韦秋奖.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15(06)
  • [9]猕猴属动物源疾病传播风险及行为因素研究[D]. 朱勇. 安徽大学, 2014(08)
  • [10]非人灵长类SPF种群建立过程中病毒抗体监测研究[D]. 郑霞. 苏州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恒河猴血清STLV-1抗体的流行病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