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北区出土两件维吾尔佛经残片研究

莫高窟北区出土两件维吾尔佛经残片研究

一、莫高窟北区出土两件回鹘文佛经残片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巴音德力开[1](2021)在《13-14世纪回鹘式蒙古文文字符号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语言的延展。文字系统是意义、语音、符号的结合体,文字符号作为组成文字系统的要素之一,有必要对其发展演变的过程进行研究。本文聚焦于13-14世纪的回鹘式蒙古文出土文献,在已进行解读的文献基础上,对文献中的文字符号形体及其书写形式的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文献中所表现出的回鹘式蒙古文字符表,并对字符进行系统的比较,得出了回鹘式蒙古文发展演变过程当中存在的以字符直接连写为核心与文字中线为核心的两种书写形式的特征,并且推演其发展过程。除了对文字符号演变的形式进行分析之外,对于文字演变过程存在的群体的不同导致的书写变体与书写形式中存在的量变到质变的可能性进行了举证阐述,并在这些在所得到的的成果为基础建构了13-14世纪文字符号的演变框架。本文的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其中包含选题的原由与意义,还有对于回鹘式蒙古文文献及文字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方法,文中所运用的研究资料等方面的概述,并在最后对本文中所使用的语音转写符号与字符转写符号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对回鹘式蒙古文的源流问题进行了概述并对本文中所使用的回鹘式蒙古文文献作了概括性的描述。其第一节中对文字的概念及回鹘式蒙古文的概况进行了介绍。第二节对文中所使用的13-14世纪回鹘式蒙古文文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第三部分主要是回鹘式蒙古文文献中文字符号进行分析后整理出的字符表及其字符中存在各类现象进行的分析研究。其中第一节是对碑铭文献的字符的比较分析,第二节是对刻本文献表现的字符的比较分析,第三节为写本文献字符的比较分析内容。第四部分是对于文字符号演变的剖析部分,第一节对蒙元时期回鹘式蒙古文字符的演变形式进行推演进而对此进行了描述。第二节对蒙元时期回鹘式蒙古文字符演变的特点做了分析,并对演变的大概框架作阐述。第五部分是基于本文研究的结果进行的总结部分,对本研究中得出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概述。

松井太,杨富学,臧存艳[2](2018)在《回鹘文文献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19世纪末以来,新疆和甘肃敦煌地区相继出土了大量回鹘文文书,成为15世纪前中亚前伊斯兰时代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原始资料,其中过半保存在苏联、东德和中国。过去,因这些国家一度的封闭状态,或多或少地阻碍了回鹘研究者对全部藏品的详尽彻底研究。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这一封闭状态被打破了,带来了回鹘研究环境之巨

杨冰华[3](2019)在《敦煌西夏洞窟营建所涉佛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西夏统治时期敦煌洞窟营建及所涉佛事活动一直是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这一问题的原因与西夏史籍的失载以及藏经洞封闭造成相关营建文书缺失有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运用历史文献考据、艺术史图像证史等理论与方法,充分利用敦煌西夏洞窟中保留的壁画、题记以及黑水城等地出土文书等材料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本文结构主要包括绪论、七个章节和结语三部分。首先,绪论主要对研究缘起、研究对象、学术史回顾、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等问题做必要说明与限定。正文按照研究材料将内容分为莫高窟和榆林窟两部分。作为崇信佛教的国度,西夏统治时期在敦煌进行了大量洞窟营建及寺院建设活动。皇庆寺是莫高窟的一座重要寺院,就其命名缘由学界均认为其因营建于元皇庆年间而得名。通过对黑水城等地出土佛经等材料以及西夏史籍的梳理,认为该寺是西夏乾佑二十年(1189)仁宗皇帝嵬名仁孝登基五十周年之际,敦煌以嵬名智海、翟嵬名九等人为代表的佛教领袖为其庆贺所建。除寺院之外,西夏在敦煌也重修了很多洞窟,不过由于与前期艺术题材存在很大相似性,目前具体洞窟分期还存在较大争议。莫高窟第38窟新发现一则题记,文章就其时代、作者及题记在洞窟断代问题上的价值做了解读。该题记由金元之际东夏僧人道洪书写,他极有可能是一名工匠,按照当时流行的印度波罗样式造像风格,在该窟建造一身降魔触地印菩提像。另外,莫高窟第61窟是曹氏归义军时期营建的洞窟,西夏乾佑十五年(1184)、乾佑二十年(1189)、天庆二年(1195)仁宗及皇后罗氏三次大规模举行法事活动,借此殊胜时机,敦煌佛教领袖巧妙地重修了该窟甬道壁画。西夏之所以选择此窟是因为主室西壁大幅五台山图契合了其五台山文殊信仰需求;榆林窟第29窟图像题材与蒙元时期西夏遗僧一行慧觉编撰的《华严忏仪》可以较好地对应起来。因而,该窟可能是西夏时期的一座华严道场。国师、禅定高僧、净土变、文殊变与普贤变以及密教金刚手菩萨、不动明王在法会中扮演不同角色,信众在往生净土、密教护持等资荐下,最终到达莲华藏世界。敦煌石窟群是西夏佛教活动中心之一,信众往往前往那里巡礼圣迹,礼佛修行。西夏天赐礼盛国庆五年阿育王寺惠聪巡礼僧团一行七人在榆林窟修行四十余日,并在第15窟、第16窟题写了珍贵的发愿文题记。对此题记在前人释读基础上重新做了录文,并就其内容从惠聪僧团成员的民族成分、多样化身份、僧团修行活动等方面做了解读。西夏时期瓜州地区民族成分复杂,惠聪一行中的弗兴、安住等人可能是中古遗留的粟特人后裔;僧团成员身份包括赐紫僧、出家弟子、在家弟子以及白衣行者、行婆等多种身份。另外,西夏作为偏居西北内陆的割据势力,干旱少雨的自然环境使其农业生产活动长期处于薄弱状态。文章以榆林窟第3窟文殊变与普贤变为研究材料,对西夏时期瓜沙地区祈雨活动做了解读。该窟窟门两侧绘制的文殊变与普贤变上书写清代嘉庆年间祈雨活动题记,其原因可能与文殊变中出现五身龙王像有关。西夏之所以接收宋地传播而来具有龙王像的图像样式是因为恰好契合了其祈雨需求。总之,西夏统治时期敦煌洞窟营建所涉佛事活动研究还存在很多盲区。由于史料缺失等诸多主客观条件限制使这一成果未能很好地系统化,采用专题式的讨论模式则避免了面面俱到而无法深入的弊端。

张田芳[4](2018)在《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探原》文中研究表明学术界所谓的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回鹘文题作xin(k?ngül)t?zin uq?tta??nom bitig,册子本,存405行。根据该文献的书写特点,尤其是作者译经地点在元大都高粱河岸之元代皇家寺院大护国仁王寺,故可以确定该文献为元代遗物无误,有可能于元代后期蒙古豳王家族统治敦煌时期传入。写本原文中夹写汉字,但在汉文《大藏经》中却一直找不到对应的底本,职是之故,学术界对其来源争论不已。关于回鹘人之佛学思想,史书未载,回鹘文写本《说心性经》发现后,有的认为是汉文本梵文本的译本,但一直找不到底本,故而学界又有人推定其为原作,但也不能给出证据。该文献究由何来,长期困扰国内外学术界。通过比对可以发现,该文献与敦煌早期禅宗文献《观心论》《修心要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疏》《楞伽师资记》以及与对禅宗影响较深《圆觉经》《楞严经》《华严经》等汉文佛典关系极为密切,甚至和五代永明延寿撰的《宗镜录》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回鹘文《说心性经》的很多内容在上述禅宗文献中都可找到来源,有的直接取自汉文禅籍,也有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阐释。故而从文献说而言,其主要的思想来自禅宗,是根据禅学着作而撰写的一部禅学着作。以往,国内外学者对《说心性经》来源的研究大多依赖《大正藏》,而早期的禅宗文献多已遗失,未收录于《大正藏》中,是以始终难觅其源。今大部分禅宗早期文献已被发现,故在这些丰富史料的基础上,回鹘文《说心性经》属性问题才逐渐显露出来。学术界所谓的《说心性经》,其实不属《经》部,应为《论》部,确切名称应为《心性经疏》。但由于该文献在学界已成为定名,这里姑且采其旧名,仍称《说心性经》。不仅如此,随着莫高窟北区文献的不断挖掘与刊布,该文献的作者,亦即学界通常误认的抄写者智泉(回鹘文写作?isuya,?is?n或?isuin),其名尚见于Or.8212-108尾跋和哲理诗中。通过对现有智泉法师相关资料的整理与爬梳,可以认为,智泉乃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的撰写者,而非通常所谓的抄写者。智泉法师出生于吐鲁番ü?Lük?ünɡ(鲁克沁),即柳中,此地自汉以来就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重地,佛教文化发达,直至元代,在畏兀儿佛教徒心目中依然地位尊贵、神圣。文献中提到ɡao lenhua(高莲花,高粱河),学界长期莫名其状,究其实地,当为高粱河畔的元代皇家寺院大护国仁王寺。智泉法师生前译经10部,翻译地点极有可能就在此地。因此,回鹘文《说心性经》是以敦煌禅籍为主,撰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具有回鹘文化特点的四行诗,而且都押首韵,这是古代回鹘特有的文学形式。观其行文风格,具有非常高的文学水准,堪称古代回鹘文文献中唯一留存的禅学原着,也是回鹘文佛教文学的代表作,不啻为汉文化和回鹘文化高度融合的结晶。

杨富学[5](2017)在《裕固族与晚期敦煌石窟》文中研究说明裕固族与晚期敦煌石窟的营建关系重大。在沙州回鹘国时期(1036—1068)及其此前的曹氏归义军晚期,敦煌石窟在回鹘的主导下掀起营造高潮,新开、重修洞窟27所。及至元代晚期,在豳王家族支持下,敦煌石窟的营建再掀高潮,其中,回鹘裔裕固族佛教徒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学术界所谓的"西夏窟",除榆林窟第29窟外,其余大多应为元窟,莫高窟北区和东千佛洞很可能分别为豳王家族沙州西宁王系和瓜州肃王系之王家寺院区。

黄士珊,杨冰华[6](2017)在《西夏佛经版画再探》文中认为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使中国中古时期征服王朝的丰富材料与视觉文化趋于明朗。大体上,艺术史家已经发表了关于契丹—辽、女真—金的多元物质文化,如中国北方、东北地区辽代、金代墓葬及佛教遗址发现大量绘画艺术品的丰富研究成果,其对西夏(1038—1227)处于中国中古时期多元视觉文化次要地位的传统观点提供了进一步讨论的可能。1西

陈光文[7](2016)在《西夏至清代敦煌史研究》文中指出敦煌位处河西走廊最西端,汉唐时期一直是中西经济、文化往来的交通枢纽。特别是隋唐五代宋初时期,敦煌户口滋盛,文化繁荣,商贾行旅往来不绝,达到其历史发展的最顶峰。北宋皇佑五年(1053)以后,西夏取代沙州回鹘并开始了在敦煌的统治。自此,敦煌又进入了其历史上的西夏至清代统治时期。1036年,党项军队攻克沙州(敦煌)、瓜州,但次年沙州回鹘势力又将党项军队逐出沙州,并建立短暂统治沙州的回鹘政权;瓜州在破城后一直处在西夏的统治之下。1053年以后,西夏军队击溃沙州回鹘政权,并开始对沙州的统治。西夏前期瓜、沙地区的统治中心在瓜州,1097年以后西夏在沙州设立了监军司,瓜、沙地区的统治中心又移至沙州。西夏在敦煌设立有监军司、转运司、经制司等机构,建立起完备的行政建置与职官体系,敦煌的农业、畜牧业等经济也得到进一步发展。1227年,蒙古军攻克沙州、瓜州,沙州先后属拔都和察合台势力范围。至元十七年(1280),元代设立沙州路总管府,瓜州为其属州,同时任命出伯家族进行镇戍。元代时期,敦煌的农业、畜牧业等经济有所发展,敦煌也成为元朝至西域站赤交通的重要节点。西夏、元时期,敦煌佛教氛围浓厚。尽管敦煌石窟艺术已接近尾声,但其中的西夏、元代壁画仍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1368年明军攻克沙州,但明朝并未在当地建立统治,而是先后设立了沙州卫和罕东左卫,以蒙古族首领担任都督、指挥使等官职实行羁縻统治。但明中期以后由于西北边疆形势的恶化,明代最终将七卫部众全部内迁,闭关绝贡,彻底放弃关西土地。清朝康熙后期,以平定西域准噶尔之乱为契机,开始经理关西地区。雍正三年(1725)设立沙州所、四年(1726)升为沙州卫,乾隆二十五年(1760)正式设立敦煌县。雍正、乾隆时期,通过设所置卫改县及建城移民屯田等举措,敦煌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均得到了恢复性发展。总体而言,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发展,敦煌在中西交通上的枢纽地位逐渐下降。另一方面,西夏、蒙元时期敦煌汉人数量减少,汉唐时期形成的以汉文化为主体、参之以少数民族文化的敦煌文化已逐渐衰弱。明代敦煌更是进入了其历史发展的最低谷时期。清代时期进行了积极经营,使敦煌的社会面貌和经济发展迅速恢复,但由于敦煌人口全为甘肃各地移民发展而来,其文化、信仰已非昔日之状。

张之佐[8](2015)在《新中国建立以来回鹘宗教史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建立以来学界对回鹘史做了大量的研究,甚至有学者提出了"回鹘学"的概念。通过对新中国建立以来学者关于回鹘宗教研究论文的归纳和总结,认为学界对回鹘宗教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佛教、摩尼教、景教和道教等领域。

杨富学,金琰[9](2013)在《中国回鹘佛教研究着述目録》文中研究指明几点説明:1)本目録以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爲限,包括专着、文集、图録、论文、译文和述评等,内容涵盖总论、文献、历史、语言文字、石窟艺术等各个方面;2)收録范围以学术性爲主;3)论题以回鹘佛教爲主,如柏孜克里克石窟,分爲麴氏高昌国、唐西州和回鹘高昌三个时期,仅选録以後者爲主的着述;4)用维吾尔文撰写的回鹘佛教研究着述不少,但条件所囿,收録不理想,且存在印刷困难,故未入编;

杨富学[10](2013)在《新世纪初国内回鹘佛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新疆、敦煌等地相继出土的大量回鹘文佛教文献,为我们深入探究回鹘民族及其佛教信仰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百余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前赴后继,研究刊布这些珍贵文献资料,并用以探讨回鹘佛教的历史与文化。21世纪初,随着新文献的发现、解读与相继公布,加上电子文本《大藏经》的广泛使用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国内回鹘佛教研究在新世纪之初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为今后的回鹘佛教的综合研究提供了条件。这些成绩值得认真总结,以便在总结成绩的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莫高窟北区出土两件回鹘文佛经残片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莫高窟北区出土两件回鹘文佛经残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13-14世纪回鹘式蒙古文文字符号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对回鹘式蒙古文文献的研究
        (二)国内对回鹘式蒙古文文献的研究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四、基本研究材料
    五、转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回鹘式蒙古文及其文献概述
    第一节 回鹘式蒙古文
        一、文字的定义
        二、回鹘式蒙古文概述
    第二节 13-14 世纪回鹘式蒙古文文献概述
        一、碑铭
        二、印本
        三、写本
第二章 回鹘式蒙古文字符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碑铭文中的字符比较分析
        一、成吉思汗碑石
        二、济源十方大紫薇宫圣旨碑
        三、释迦院碑记
        四、忽必烈汗鸡儿年圣旨
        五、忽必烈汗龙儿年圣旨
        六、达鲁花赤竹温台神道碑
        七、云南王阿鲁藏经碑
        八、大元敕赐追封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
    第二节 刻本中出现的字符比较分析
        一、类型一
        二、类型二
        三、类型三
    第三节 写本中出现的字符比较分析
        一、类型一
        二、类型二
第三章 回鹘式蒙古文字符的演变
    第一节 字符的演变形式
        一、以字符的直接连写为核心的书写特征
        二、以文字中线为核心的书写特征
    第二节 字符的演变特点
        一、书写形式的群体性
        二、文字符号的量变与质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敦煌西夏洞窟营建所涉佛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概念限定
        (一) 敦煌石窟
        (二) 西夏洞窟
        (三) 瓜沙二州
        (四) 佛事活动
    三 研究史回顾与展望
        (一) 供养人画像与西夏洞窟营建研究
        (二) 物质生活图像与西夏洞窟营建研究
        (三) 瓜沙佛教信仰与西夏洞窟营建研究
        (四) 瓜沙佛事与西夏洞窟题记研究
    四 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资料
        (二)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目的及构想
第一章 敦煌西夏石窟概述
    第一节 敦煌西夏石窟分期
    第二节 敦煌西夏石窟主要窟形
        一 莫高窟、榆林窟
        二 东千佛洞石窟
        三 五个庙石窟
    第三节 敦煌西夏石窟主要题材
        一 显教图像
        二 密教图像
    第四节 敦煌西夏石窟与多元民族文化交流
        一 宋
        二 辽
        三 回鹘
        四 吐蕃
第二章 西夏统治瓜沙时期的寺院营建——以莫高窟皇庆寺为例
    第一节 莫高窟皇庆寺简述
    第二节 速来蛮西宁王之前的元代敦煌
    第三节 莫高窟第61窟与皇庆寺的营建
    第四节 西夏仁宗时期佛教活动与皇庆寺营建
    第五节 皇庆寺位置管窥
    小结
第三章 莫高窟第38窟道洪题记所见夏末元初敦煌石窟营建
    第一节 道洪题记的时代
    第二节 沙门道洪的身份
    第三节 道洪建菩提像复原
        一 唐代的菩提像
        二 印度波罗样式的降魔触地印佛像
    第四节 道洪题记与洞窟营建时代的关系
    小结
第四章 莫高窟第61窟与西夏皇室
    第一节 甬道北壁供养人像两个问题
        一 供养人身份诸说献疑
        二 供养人重绘现象
    第二节 甬道南壁炽盛光佛变与夏仁宗转轮王塑造
    第三节 甬道壁画与夏仁宗、罗太后关系探析
    第四节 莫高窟第61窟与西夏五台山文殊信仰
    第五节 甬道北壁供养人重绘原因蠡探
    小结
第五章 西夏时期瓜沙地区佛教圣迹巡礼活动研究——以阿育王寺惠聪巡礼僧团为例
    第一节 惠聪巡礼僧团发愿文题记释录
    第二节 惠聪巡礼僧团成员身份探析
        一 民族成分
        二 惠聪巡礼僧团的多样身份
    第三节 惠聪巡礼僧团的修行活动
    第四节 惠聪巡礼僧团修行活动的赞助来源
    小结
第六章 榆林窟第3窟文殊变与西夏祈雨习俗
    第一节 文殊变、普贤变清代题记探析
    第二节 追寻龙王庙
    第三节 “踏郡众姓”解析
    第四节 文殊变龙王像出现原因试探
        一 宋西夏之前的祈雨活动
        二 宋代的祈雨活动
        三 西夏的祈雨活动
    补论
        一 水月观音的大幅水面
        二 水月观音的两种构图
        三 水月观音中的唐僧取经图
第七章 榆林窟第29窟与西夏华严道场
    第一节 榆林窟第29窟营建年代补论
        一 研究史回顾
        二 赵麻玉家族供养人画像的武官身份
        三 西夏文供养人题记中的沙州监军司
        四 榆林窟第25窟西夏文题记探析
    第二节 一行慧觉与《华严忏仪》
    第三节 榆林窟第29窟与《华严忏仪》
        一 真义国师鲜卑智海
        二 禅定高僧
        三 文殊变与普贤变
        四 药师经变、阿弥陀经变、水月观音
        五 金刚手菩萨、不动明王和六字真言
        六 中心佛坛
    小结
结语
图版说明
参考文献
附录
    敦煌西夏石窟分期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探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的发现与研究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回鹘文《说心性经》的结构和基本内容
    第一节 《说心性经》的结构
    第二节 《说心性经》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 回鹘文《说心性经》作者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 《说心性经》作者智泉及其身份考辨
    第二节 智泉与元大都畏兀儿佛教
    第三节 智泉与柳中佛教
第三章 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与敦煌禅籍之关联
    第一节 《说心性经》与敦煌禅籍《观心论》
    第二节 《说心性经》与敦煌禅籍《修心要论》
    第三节 《说心性经》与敦煌其他禅籍之关联
    小结
第四章 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与其他佛典之关联
    第一节 《说心性经》与《圆觉经》
    第二节 《说心性经》与《首楞严经》
    第三节 《说心性经》与《华严经》
    小结
第五章 从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看回鹘对禅宗的受容
    第一节 元代禅宗对回鹘的影响
    第二节 《说心性经》对禅宗的受容
    第三节 《说心性经》所见金轮王之梦及其文化意蕴
    结语
第六章 回鹘文《说心性经》形成的历史原委
    第一节 佛教在回鹘中的盛行
    第二节 回鹘佛教对“中土所撰”的偏爱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裕固族与晚期敦煌石窟(论文提纲范文)

一裕固族与敦煌石窟的营建
二从出土文献看莫高窟北区的时代
三蒙古豳王诸系王家石窟寺蠡测

(7)西夏至清代敦煌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本文研究中“敦煌”的时空限定
    二 西夏至清代敦煌史研究综述
    三 本文的研究意义
    四 研究思路与论文架构
    五 研究资料概说
    六 研究重点与研究难点
第一章 西夏统治时期的敦煌
    第一节 西夏在敦煌建立统治的过程
        一 党项军队攻占沙州始末
        二 西夏前期沙州的外部政治环境
    第二节 敦煌的行政建置与职官设置
        一 沙州监军司——正、副、通判、习判、都案、案头
        二 沙州刺史——都案
        三 沙州经制司——大人、承旨
        四 沙州转运司——正、承旨、都案、案头
        五 沙州——州主、城守、通判等
        六 沙州的基层建置以及作为民间基层组织的“社”
    第三节 敦煌的社会经济
        一 族属构成与人口规模
        二 生产方式与经济构成
    第四节 西夏时期敦煌的佛教
        一 西夏统治者的崇佛政策
        二 敦煌石窟的营建、重修与清沙活动
        三 信众游客对敦煌石窟的巡礼活动
第二章 蒙元统治时期的敦煌
    第一节 蒙古军攻克敦煌的历史过程
        一 蒙古军第一次进攻沙州
        二 蒙古军第二次进攻沙州
        三 蒙古军第三次进攻并占领沙州
    第二节 敦煌的行政建置与职官设置
        一 蒙古帝国时期沙州的隶属情况
        二 元代沙州、瓜州的行政建置与职官设置
    第三节 出伯家族及其后裔对敦煌的出镇
        一 第一代豳王出伯对沙州、瓜州的出镇#
        二 第二代豳王南忽里对沙州、瓜州的出镇
        三 喃答失太子对沙州、瓜州的出镇
        四 嗣越王阿剌忒纳失里对沙州的短暂出镇
        五 出伯家族的支系化与西宁王系对沙州的出镇
    第四节 蒙元时期敦煌的地理特点与驿站交通
        一 敦煌的地理特点
        二 敦煌的驿站交通
    第五节 元代敦煌的社会经济
        一 沙州、瓜州城池的修建
        二 人口规模与族属构成
        三 屯田举措
    第六节 元代敦煌的宗教信仰
        一 佛教信仰
        二 景教、伊斯兰教与道教信仰
第三章 明代时期的敦煌
    第一节 明军攻克敦煌与关西七卫的设立
        一 明军攻克敦煌的历史过程
        二 关西七卫的相继设立
    第二节 明代敦煌沙州卫历史研究
        一 设卫背景与卫所性质
        二 设卫时间与卫治、辖区
        三 沙州卫兴废史
    第三节 明代敦煌罕东左卫历史研究
        一 罕东左卫卫治与辖区
        二 罕东左卫兴废史
        三 罕东左卫部众内徙与吐鲁番占据敦煌
    第四节 明代敦煌社会诸相
        一 族属构成与人口迁徙
        二 生产方式与物产
        三 敦煌的佛教景象
第四章 清代统治时期的敦煌
    第一节 清代经营敦煌的历史背景与行政建置的逐步设立
        一 清代经营敦煌的历史背景
        二 敦煌行政建置的逐步设立
    第二节 清代敦煌的城堡修建与移民实边
        一 城堡修建
        二 移民实边
    第三节 清代敦煌的经济发展与文化教育
        一 经济发展
        二 文化教育
    第四节 清代敦煌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
        一 佛教信仰
        二 道教信仰
        三 伊斯兰教信仰
        四 民间信仰
结语
    一、行政建置与职官设置
    二、人口数量与族属构成
    三、经济发展
    四、宗教信仰
    五、西夏至清代敦煌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主要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新中国建立以来回鹘宗教史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论
二、佛教
    1. 华严经
    2. 金光明经
    3. 玄奘传
    4. 大白莲社经
    5. 弥勒会见记
    6. 十业道譬喻故事花环
    7. 弥勒三弥底经
    8. 慈悲道场忏法
    9. 金刚经
    1 0. 阿含部佛经
三、摩尼教
四、景教
五、道教

四、莫高窟北区出土两件回鹘文佛经残片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13-14世纪回鹘式蒙古文文字符号的比较研究[D]. 巴音德力开.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2]回鹘文文献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松井太,杨富学,臧存艳. 民族史研究, 2018(00)
  • [3]敦煌西夏洞窟营建所涉佛事研究[D]. 杨冰华.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4]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探原[D]. 张田芳. 兰州大学, 2018(02)
  • [5]裕固族与晚期敦煌石窟[J]. 杨富学. 敦煌研究, 2017(06)
  • [6]西夏佛经版画再探[J]. 黄士珊,杨冰华.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2017(00)
  • [7]西夏至清代敦煌史研究[D]. 陈光文. 兰州大学, 2016(02)
  • [8]新中国建立以来回鹘宗教史研究综述[J]. 张之佐. 世界宗教文化, 2015(04)
  • [9]中国回鹘佛教研究着述目録[J]. 杨富学,金琰. 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 2013(00)
  • [10]新世纪初国内回鹘佛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杨富学. 西夏研究, 2013(02)

标签:;  ;  ;  ;  ;  

莫高窟北区出土两件维吾尔佛经残片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