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因子Cdx-2抗体的制备及其在不同物种acat2启动子分析中的应用(英文)

转录因子Cdx-2抗体的制备及其在不同物种acat2启动子分析中的应用(英文)

一、转录因子Cdx-2抗体的制备及对不同种属acat2启动子分析的应用(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于帅[1](2021)在《ESRRB在猪诱导多能干细胞(piPSCs)向滋养层干细胞(TSCs)转变过程中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

王枭杰[2](2021)在《低浓度地西他滨促HT29结肠癌细胞增殖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明确地西他滨(DAC)促进结肠癌细胞HT29增殖的药物浓度以及该浓度对HT29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和细胞形态学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择HT29人源结肠癌细胞系。根据是否采用DAC处理分两组:(1)DAC处理组:含不同终浓度DAC(10-3至100μM)的DMEM培养基处理的HT29结肠癌细胞。(2)对照组:普通DMEM培养基培养的HT29结肠癌细胞。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和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水平。进一步选择终浓度0.1μM的DAC处理HT29肠癌细胞,计算相对细胞活力,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7-AAD和Annexin V-PE双染检测细胞凋亡。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使用Graph Pad Prism 7软件、R 3.5.1软件或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P值<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10-3至0.1μM浓度范围内,DAC促进HT29肠癌细胞的增殖,而在1至10μM浓度范围,DAC对HT29肠癌细胞的活力无影响,当浓度大于100μM时,DAC抑制HT29肠癌细胞增殖。进一步选择终浓度0.1μM的DAC处理HT29肠癌细胞,计算相对细胞活力,绘制生长曲线。与对照组相比,0.1μM的DAC促进HT29肠癌细胞增殖,至第5d,0.1μM DAC组的相对细胞活力为157.7%(P<0.05)。0.1μM DAC处理可增加HT29肠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而1μM DAC轻度抑制HT29肠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HT29肠癌细胞呈鹅卵石状,经0.1μM DAC处理48小时后,HT29肠癌细胞呈梭形,具有间充质细胞形态。0.1μM DAC处理使HT29肠癌细胞的S期细胞比例增加(DAC组比对照组:27.0%比14.7%,P<0.01),而G1期细胞比例下降(DAC组比对照组:57.4%比67.6%,P<0.01),提示低浓度DAC处理促进G1/S转换。低浓度DAC(范围:10-2至10μM)可轻度降低HT29肠癌细胞早期凋亡和总凋亡率。结论:低浓度DAC促进HT29肠癌细胞增殖及克隆形成、增加HT29肠癌细胞S期比例、轻度抑制HT29肠癌细胞凋亡、使HT29肠癌细胞获得间充质细胞形态。目的:从系统生物信息学角度探索DAC促HT29结肠癌细胞增殖的机制。材料与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三组微阵列数据集(数据集编号GSE41364、GSE32323、GSE22598),通过趋势聚类分析(Series test of cluster,STC)和加权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探索随着DAC浓度变化(0μM、5μM和10μM),HT29结肠癌细胞系的核心通路变化,接着通过基因集变异分析(Gene set variation analysis,GSVA),拟合并评估不同DAC浓度处理下,HT29结肠癌细胞的这些信号通路的激活水平。最后综合运用多个数据集,初步验证这些核心通路的核心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STC分析结果提示,随着DAC处理浓度的递增,其转录组基因转录水平变化趋势可归纳为8个趋势模式,总体转录水平呈上升趋势。选择其中P值最小的趋势(即“趋势6”,共包含2893个基因,P=3.7E-169)进一步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WGCNA分析提示,共有6个模块与DAC治疗相关,纳入进一步分析。通过对WGCNA分析中与DAC处理存在强相关性的模块基因,以及趋势6数据集内的基因进行生物学过程、信号通路富集和分子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提示不同DAC处理HT29肠癌细胞可改变如下细胞功能和信号通路:(1)E2F介导的细胞周期蛋白E相关G1/S转换;(2)凋亡通路;(3)上皮-间质转化(EMT)途径的调控。采用GSVA分析不同浓度DAC(0μM、5μM和10μM)处理HT29结肠癌细胞后前述核心通路的活性变化。结果提示,5μM DAC使3条G1/S转换细胞周期相关通路活性增加,而随着DAC浓度增加(10μM),活性被抑制;随着DAC浓度增加,EMT通路逐步轻度激活,而内源性凋亡通路活性逐渐下降。接着采用两个独立GEO数据集(GSE32323和GSE22598)验证DAC处理HT29结肠癌细胞组(单浓度或多浓度)和对照组之间核心信号通路上关键分子的转录组水平变化。结果提示DAC可不同程度上调E2F介导的细胞周期蛋白E相关G1/S转换、凋亡通路和EMT的关键分子的转录。结论:经DAC处理后,HT29结肠癌细胞系转录组基因转录水平呈上升趋势。共3条信号通路,包括E2F介导的细胞周期蛋白E相关G1/S转换、凋亡通路和EMT信号通路是不同浓度DAC(0μM、5μM和10μM)处理HT29结肠癌细胞后,细胞转录组水平发生变化的核心通路。目的:采用0.1μM DAC体外处理HT29结肠癌细胞,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在RNA和蛋白水平检测DAC处理后HT29细胞G1/S通路、内源性凋亡通路和EMT通路的关键基因的表达变化。材料与方法:选择终浓度0.1μM的DAC稳定培养HT29结肠癌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E2F1、E2F3、CCNE1、BCL2、PCNA、FOXC1、VIM、CXCL1、VCAM1的m RNA表达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yclin E1、PCNA、Bcl-2、Bax等蛋白的表达变化。连续变量的比较采用t检验。使用Graph Pad Prism 7软件、R 3.5.1软件或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P值<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G1/S转换通路:RT-PCR提示0.1μM DAC可上调HT29结肠癌细胞的E2F1、E2F3和CCNE1的m RNA表达,Western blot提示0.1μM DAC可上调HT29结肠癌细胞Cyclin E1和PCNA蛋白的表达。(2)内源性凋亡通路:RT-PCR提示0.1μM DAC可上调HT29结肠癌细胞的BCL2、PCNA和FOXC1的m RNA表达,Western blot提示0.1μM DAC可上调HT29结肠癌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并抑制Bax蛋白的表达。(3)EMT通路:RT-PCR提示0.1μM DAC可上调HT29结肠癌细胞的VIM、CXCL1、VCAM1的m RNA表达。结论:体外实验证实低浓度DAC通过激活Cyclin E1激活HT29结肠癌细胞的G1/S转换通路;通过激活Bcl-2蛋白抑制HT29结肠癌细胞的内源性凋亡通路。目的:选择BCL2为例进行研究,对DAC的促癌效果提供新的理论解释。材料与方法:首先比较BCL2 m RNA在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结肠癌数据集中癌和癌旁的表达情况,接着通过Oncomine在线数据库对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的BCL2 m RNA的差异表达情况进行meta分析,最后通过亚硫酸氢盐处理后测序法(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检测低浓度DAC处理后HT29结肠癌细胞的BCL2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变化。结果:基于TCGA数据库499例结肠癌的转录组数据,发现结肠癌中BCL2m RNA表达低于正常粘膜(14.4±1.1 vs.16.3±0.3,P<0.0001)。基于Oncomine数据库中19个结直肠癌数据集的转录组数据进行meta分析,进一步证实结直肠癌组织中BCL2 m RNA表达低于正常粘膜(P=2.27E-6)。对从MEXPRESS下载的BCL2在TCGA数据库结肠癌数据集中的原始表达矩阵、甲基化位点矩阵和临床信息进行整合,结果提示BCL2启动子区Cp G岛的12个甲基化位点在结肠癌组织中甲基化水平高于正常结肠粘膜组织。针对该BCL2启动子区的Cp G岛进行BSP检测。结果提示,在0.1μM DAC处理后,HT29结肠癌细胞的BCL2启动子区的DNA甲基化率低于对照组(41.1%对57.9%)。结论:BCL2 m R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低于正常粘膜,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高于正常粘膜。DAC处理HT29结肠癌细胞后其BCL2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下降。

杨莹[3](2021)在《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在结直肠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结直肠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远处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为主要的死亡原因。抑制转移及减少远处转移灶的大小和数量,降低肿瘤负荷,可以显着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是肿瘤细胞的转移并不完全由肿瘤细胞决定。肿瘤微环境中的其他细胞对于肿瘤细胞的转移及在远处脏器的定植也有重要作用。其中肿瘤相关性成纤维细胞(cancer 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是肿瘤原发灶和转移灶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研究报道肿瘤细胞(种子)可以携带CAFs共转移,共转移的CAFs可以帮助肿瘤细胞在远处器官定植并形成转移灶。在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等肿瘤患者的外周血中均发现了 CAFs的存在,而且循环CAFs的数量和患者预后显着相关,抑制CAFs转移有希望减少结直肠癌转移的发生。所以我们计划研究结直肠癌中CAFs转移的机制,期望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研究方法1我们首先与结直肠癌细胞系共培养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将之诱导分化为CAFs,应用Western blot、流式细胞分析、成骨及成脂分化能力等验证CAFs的特征;粘附实验、迁移和侵袭实验、裸鼠结直肠癌皮下移植模型等验证CAFs本身迁移和侵袭能力上调及探索CAFs对结直肠癌转移的促进作用从而明确CAFs的功能。2探索调控CAFs迁移和侵袭的机制。应用Western Blot、RT-PCR分析MSCs和CAFs之间HIF-1 α、miR210、VMP1等基因表达的差异;基因干扰及过表达实验分析上述基因之间的调控作用;CHIP实验验证HIF-1 α对miR210的转录调控作用;双荧光素报告酶等验证miR210对VMP1的调控作用;并在裸鼠结直肠癌皮下移植模型中验证干扰miR210对CAFs转移及结直肠癌肺转移灶形成的影响。3在裸鼠构建结直肠癌皮下移植模型,检测CAFs对转移的结直肠癌细胞定植并形成转移灶的影响。(实验流程图见下)。研究结果1 MSCs与结直肠癌细胞系共培养后可以被诱导分化为CAFs,其特征性蛋白α-SMA和FAPA表达显着上调,成骨及成脂分化能力消失。CAFs与MSCs相比,粘附能力下降,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增强。在裸鼠结直肠癌皮下移植模型中,与结直肠癌细胞系HCT116共移植的MSCs能够在皮下肿瘤组织中分化为CAFs。MSCs和HCT116共移植组的裸鼠有更多的远处转移灶。裸鼠活体荧光成像和肺组织多重免疫荧光染色发现人源的CAFs可以从裸鼠原发灶中转移到远处器官,其定植的部位和转移的结直肠癌细胞相邻。2 MSCs分化为CAFs后,HIF-1α表达显着上调,抑制HIF-1α具有抑制CAFs迁移和侵袭的作用。HIF-1α可以通过与miR210的启动子区结合,调控miR210的转录。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双荧光素报告酶的结果发现miR210可以直接作用于VMP1的3‘UTR区,调控VMP1的表达。miR210过表达或者VMP1干扰能够增强CAFs的迁移和侵袭,反之则结果相反。HIF-1α/miR210/VMP1信号通路可能具有调控CAFs迁移侵袭的功能。干扰miR210后,CAFs转移减少,同时结直肠癌转移灶的数量也显着下降,从而证实miR210通过调控CAFs转移影响结直肠癌转移。3将已经形成皮下肿瘤灶裸鼠分成4组,2组对侧肢体分别注射Matrigel胶或者CAFs混合Matrigel胶。5周后在CAFs混合Matrigel胶组注射处发现结直肠癌转移灶形成。另2组尾静脉分别注射PBS溶液或者CAFs。5周取出裸鼠肺组织检测,发现CAFs组的肺转移灶的数量显着增多,表明CAFs有促进转移的结直肠癌细胞定植并形成转移灶的作用。研究结论1结直肠癌裸鼠模型中,转移灶部分CAFs来源于原发灶2在结直肠癌中,HIF-1α/miR210/VMP1信号通路调控CAFs迁移侵袭。通过抑制miR-210表达能够抑制CAFs转移,减少结直肠癌的转移。3在裸鼠结直肠癌模型中,CAFs可能具有促进转移的结直肠癌细胞定植并形成转移灶的能力。

王艳[4](2020)在《ZFP281相关蛋白复合物在小鼠胚胎干细胞中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因组印记是一种特殊的表观遗传学调控,以亲本特异性方式影响基因表达。印记基因座内顺式调控元件与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和转录因子共同作用,严格以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模式调控印记基因的表达。已知,印记控制区(imprinting control regions,ICR)与增强子是两个主要的顺式作用元件来调控印记基因的亲本特异性表达。这些顺式调控元件在印记区域相互作用模式被破坏时,可导致印记基因表达缺陷,其表达紊乱可引发多种人类先天性疾病,例如天使综合征(Angelman Syndromes,AS)、普-威综合征(Prader-Willi Syndromes,PWS)和贝-威综合征(Beckwith–Wiedemann Syndromes,BWS),以及许多癌症。已有报道显示含有P-TEFb的超伸长复合物(Super elongation complex,SEC)和类超伸长复合物(Super elongation complex-like 2/3,SEC-L2和SEC-L3)可参与调控不同的基因表达,在发育和疾病中具有功能特异性。已经证明,AFF3是类超伸长复合物3(SEC-L3)的中心成分,可结合在Dlk1-Dio3印记基因座内的基因间差异甲基化区域(intergenic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IG-DMR)和Meg3增强子处,以调节小鼠胚胎干(embryonic stem,ES)细胞中该基因簇中的等位基因特异性基因表达。AFF3富集在IGDMR依赖于ZFP57,但是,尚不清楚Meg3增强子处AFF3是如何调控等位基因特异性基因表达模式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Krüppe1样锌指转录因子ZFP281是调控小鼠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的主要调节因子。我们通过从头基序分析小鼠ES细胞中AFF3富集的增强子区域鉴定了ZFP281的保守识别序列。随后,全基因组分析进一步确定了ZFP281作为关键性因子在许多增强子处与AFF3共定位,并介导了AFF3在染色质的定位,进而共同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在印记控制区,如Dlk1-Dio3印记基因座,ZFP281与AFF3特异性地结合在其增强子上,而非IG-DMR处。随后的功能分析表明:ZFP281可以以等位基因特异性方式调节增强子活性,并募集AFF3到Meg3的上游增强子处,进而通过调控其转录延伸,以确保相关印记基因的单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利用shRNA介导的RNAi将Zfp281敲除时,AFF3在Meg3上游增强子的募集受到影响,Meg3多顺反子的表达下调。因此,我们鉴定出AFF3被募集至增强子的调节子,并揭示AFF3在印记Dlk1-Dio3基因座中Meg3多顺反子转录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我们的结果表明,不同的锌指蛋白,例如ZFP57和ZFP281,可以募集AFF3到不同的调节元件,并以特异位点差异性方式调节AFF3的不同功能。

叶思霖[5](2020)在《嗜酸乳杆菌对肉鸡肝脏胆固醇代谢的影响及机制》文中认为嗜酸乳杆菌能够调控胆固醇水平,但调控机制尚不清楚。大多研究仍以单一或有限几个代谢酶、蛋白质或基因进行试验,同时大多以体外试验和小鼠试验为主。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是以白羽肉鸡为模型,采用实际生产中的大批量喂养模式,通过系统的研究胆固醇代谢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及其调控网络,观察嗜酸乳杆菌对生长发育中的肉鸡肝脏胆固醇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本研究的方法如下:选用60000羽1日龄(days,d)白羽肉仔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重复2500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添加1‰(低剂量组)、1.5‰(高剂量组)的嗜酸乳杆菌。分别于20、40 d时从每个组的每个重复中随机取1羽肉鸡,即每日龄每组各取8羽肉鸡,测定肉鸡体重、肝重,采集血清和肝脏样品,检测血清、肝脏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含量;Real-time PCR检测肝脏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脏胆固醇代谢调控因子和酶的蛋白含量;用组蛋白H3乙酰化(H3 acetylation,H3ac)抗体、组蛋白H3K4三甲基化(H3K4 trimethylation,H3K4me3)抗体、组蛋白H3K9单甲基化(H3K9 monomethylation,H3K9me)抗体和组蛋白H3K27三甲基化(H3K27 trimethylation,H3K27me3)抗体进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检测HMGCR基因启动子区组蛋白H3的乙酰化和甲基化修饰情况。本研究的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40 d高、低剂量组肉鸡肝重和肝脏指数极显着增加(P<0.01),但体重没有差异;20 d高剂量组和40日龄低剂量组血清甘油三酯浓度显着升高(P<0.05),40 d高剂量组血清中的甘油三酯浓度极显着升高(P<0.01),40 d高、低剂量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极显着降低(P<0.01),20 d低剂量组和40 d高剂量组肝脏胆固醇含量显着降低(P<0.05)。2、在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方面,与对照组相比,20 d时,高、低剂量组肉鸡肝脏胆固醇降解替代途径关键酶-胆固醇27α-羟化酶(Cholesterol 27 Alpha Hydroxylase,CYP27α1)的m 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而肝脏胆固醇降解经典途径关键酶-胆固醇7α-羟化酶(Cholesterol 7 Alpha Hydroxylase,CYP7α1)和胰岛素诱导基因(insulin-induced gene,INSIG)的m RNA表达没有差异;40 d时,高、低剂量组肉鸡肝脏胆固醇降解经典途径关键酶-CYP7α1的m 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INSIG 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而肝脏胆固醇降解替代途径关键酶-CYP27α1的m RNA表达没有差异。此外,与对照组相比,40 d高、低剂量组肉鸡肝脏胆固醇酯化关键酶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2(Acetyl Coenzyme A Acetyltransferase 2,ACAT2)m RNA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高、低剂量组肉鸡肝脏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cholesterol-regulating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2,SREBP2)、裂解激活蛋白(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cleavage activating protein,SCAP)和3-羟-3-甲基戊二酸单酰Co 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 A reductase,HMGCR)的m RNA表达极显着升高(P<0.01),但40 d低剂量组肉鸡肝脏SREBP2的蛋白含量显着降低(P<0.05),40 d肉鸡HMGCR的蛋白含量没有差异。3、在HMGCR基因启动子区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修饰情况方面,与对照组相比,40 d时,高、低剂量组组蛋白H3ac水平均极显着增加(P<0.01),低剂量组靠近5’非翻译区组蛋白H3K4me3水平极显着增加(P<0.01),低剂量组靠近5’非翻译区组蛋白H3K27me3水平极显着增加(P<0.005),低剂量组远离5’非翻译区组蛋白H3K27me3水平显着增加(P<0.05),但组蛋白H3K9me水平无显着差异。以上结果说明,对白羽肉鸡饲喂添加嗜酸乳杆菌的标准日粮,显着降低肉鸡血清和肝脏胆固醇含量,并伴有肝脏胆固醇转化、合成和酯化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的变化,提示肉鸡饲喂添加嗜酸乳杆菌的标准日粮通过提高HMGCR基因启动子区组蛋白H3ac程度,提高H3K4me3和H3K27me3表观遗传标记,进而调控HMGCR基因的表达,可能主要通过增加胆固醇的降解,影响肉鸡肝脏胆固醇代谢。

李秦[6](2020)在《抗坏血酸在牦牛卵母细胞和体外受精胚胎DNA甲基化调控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牦牛作为青藏高原上的特有物种,对农牧民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但其因为自然繁殖率低,体外受精(IVF)无疑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然而,牦牛卵母细胞的质量是成功受精以及影响胚胎发育的关键因素。黄曲霉素B1(AFB1)作为饲料中最危险的霉菌毒素,对饲料的污染无法完全避免,且污染后高度稳定。误食因AFB1污染的饲料会导致哺乳动物的生殖毒性,破坏卵母细胞表观遗传修饰和质量,并影响受精。因此,预防和缓解因AFB1诱导的毒性最有效的方法是补充药物或抗氧化剂。抗坏血酸(AA)作为一种抗氧化剂被广泛的应用于细胞培养,并且已被证实是DNA甲基化调节中TET双加氧酶不可替代的辅助因子。然而,AA对牦牛IVF胚胎DNA甲基化调控的作用以及是否能够保护牦牛卵母细胞免受AFB1的毒性影响仍然未知。本实验通过DNA甲基化评估了AA对牦牛植入前胚胎的发育影响,以及AA对暴露在AFB1中卵母细胞的保护作用,旨在阐明其可能发生的具体机制。1.添加不同浓度的AA培养IVF胚胎,统计卵裂率和囊胚率以及通过凋亡染色(TUNEL)评估囊胚凋亡率和囊胚细胞数。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50μg/mL AA显着增加了囊胚细胞数,降低了促凋亡基因BAX表达的同时增加了抑调亡基因BCL-2的表达,并且抑制囊胚的凋亡率。其它浓度的AA(100、200μg/mL)对这些指标均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选用50μg/mL AA进行后续实验。2.通过第一极体率、精卵结合能力、孤雌激活胚胎发育率、ROS水平、早期凋亡、线粒体分布和肌动蛋白丝完整性七个指标评估AFB1对卵母细胞的毒性影响以及AA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首先,AFB1的暴露不利于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成熟,阻碍卵母细胞第一极体率,降低精卵结合能力和孤雌激活胚胎发育率,导致成熟卵母细胞的质量下降。其次,AFB1的毒性对肌动蛋白丝的完整性具有破坏作用。最后,AFB1对卵母细胞产生了氧化应激损伤,干扰线粒体均匀分布,促进卵母细胞的早期凋亡。添加50μg/mL AA之后,这些指标可恢复到与对照组接近的水平,表明AA可以保护卵母细胞免受AFB1的毒性影响。此外,通过DNA甲基化免疫荧光(5mC)和甲基化转移酶(DNMT1、DNMT3b、DNMT3b)的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AFB1对成熟卵母细胞的毒性影响改变了DNA甲基化的水平,添加50μg/mL AA可以显着改善成熟卵母细胞的DNA甲基化水平。3.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和荧光定量PCR对IVF胚胎发育各阶段DNA甲基化的动态表达(5mC、5hmC、TET3)以及相关甲基化基因(DNMT1、DNMT3b、DNMT3b、TET3)进行检测。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牦牛植入前胚胎仍然遵循DNA去甲基化和再次甲基化的经典模式,而再次甲基化发生在囊胚阶段。其次,TET3在细胞质中的独特表达对去甲基化机制起到关键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添加50μg/mL AA增强了胚胎各阶段5mC,5hmC的荧光信号强度,改变了甲基化转移酶DNMT1和DNMT3a的表达水平,但没有改变甲基化转移酶DNMT3b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添加50μg/mL AA显着增强了TET3在2细胞、4细胞、8细胞和桑葚胚阶段的荧光信号强度,而囊胚阶段的信号强度显着降低,荧光信号强度趋势与自身的mRNA转录丰度相似。4.利用甲基化测序和荧光定量PCR对囊胚阶段多能性基因(CDX2、POU5F1、SOX2、NANOG)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牦牛IVF囊胚阶段多能性基因CDX2启动子区域呈低甲基化水平,而多能性基因SOX2、POU5F1和NANOG启动子区域呈中等甲基化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添加50μg/mL AA降低了多能性基因NANOG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但没有改变其他多能性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荧光定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50μg/mL AA增加了多能性基因CDX2、POU5F1和NANOG的表达量,但对多能性基因SOX2的表达没有产生显着影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抗坏血酸可以保护牦牛卵母细胞免受黄曲霉素B1暴露引起的质量下降和DNA甲基化异常,从而有助于调节牦牛植入前胚胎的DNA甲基化,增加囊胚细胞数。

马丽诗[7](2020)在《原代人滋养层干细胞维持培养与分化能力鉴定以及TEAD4、CDX2、GATA3在人滋养层分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正常发育的胎盘是维持正常妊娠的必要条件。在胎盘发育过程中,或者说从滋养外胚层细胞分化为终末滋养层细胞的过程中,任何一步异常都有可能引起妊娠相关疾病的发生。因此,建立合适的滋养层发育研究模型,有助于揭示发育过程相关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阐明异常妊娠时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以及提供产科疾病诊疗相关的新亮点;而在此我们提出的人滋养层干细胞模型,在相关研究中将有可能产生更多优势。人滋养层干细胞模型的建立由日本科学家在近期首次报道,而国内尚未有报道。对此,我们利用已建成的人滋养层干细胞系,在国内首次进行人滋养层干细胞维持培养与分化能力鉴定的研究。具体为,利用日本学者分离的人滋养层干细胞系hTSblast,我们先建立专门的细胞维持培养体系,再对期间持续培养的细胞进行人滋养层干细胞特征的鉴定,内容包括人滋养层细胞特征的鉴定,以及相应干细胞特征的鉴定。对于人滋养层细胞特征鉴定,我们发现,hTSblast符合若干人滋养层细胞判别标准,包括表达KRT7、GATA3,以及表达19号染色体miRNA簇(C19MC)的miRNA;对于相应干细胞特征的鉴定,我们发现,hTSblast具有一定增殖能力,也能发生向绒毛外滋养层细胞(EVT)或合体滋养层细胞(STB)的分化,具体为,我们选择性地诱导hTSblast发生向EVT或STB的分化,发现分化的细胞具有EVT/STB形态,滋养层干细胞基因表达水平下调,各自分化基因表达水平上调,即向EVT分化的细胞开始表达HLA-G、MMP2等,向STB分化的基因开始表达CGB、CGA等。在另一部分,我们探究了 TEAD4、CDX2、GATA3在人滋养层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具体为,利用CRISPR/Cas9技术以及人胚胎干细胞滋养层分化模型(BAP模型),我们完成了 TEAD4、CDX2、GATA3在人胚胎干细胞系H1的分别敲除,再分别对它们进行滋养层分化诱导,结果示,相比野生型,TEAD4或CDX2缺失的H1 hES细胞滋养层分化能力下降,而GATA3缺失的H1 hES细胞滋养层分化能力未受影响;接着,对TEAD4缺失的H1 hES细胞,我们又分别进行了 TEAD4、CDX2、GATA3 过表达,结果示,过表达 TEAD4、CDX2 或 GATA3均能使TEAD4缺失引起的滋养层分化能力缺陷得到改善;最后,在缺失BMP4条件下,在H1 hES细胞单纯过表达CDX2或GATA3,发现过表达GATA3使得H1 hES细胞发生自发性滋养层分化,而过表达CDX2的H1 hES细胞仍然维持胚胎干细胞状态。因此我们认为,TEAD4-CDX2轴是人滋养层细胞分化的必要条件,而GATA3不是必要的,不过它的作用与TEAD4-CDX2轴的作用间存在冗余现象,这种冗余作用在TEAD4缺失条件下得以充分体现。

陈丹[8](2020)在《维生素D3联合鼠李糖乳杆菌及p40对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炎症性肠病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分析目的:探究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血清总25羟维生素D(Total 25-hydroxyvitamin D,T-25(OH)D)水平与粪便菌群构成的关系。方法:收集23例IBD患者临床资料并采集新鲜粪便行16S rDNAV4区域扩增子测序分析,根据血清T-25(OH)D水平分为维生素D正常组(n=5例)、维生素D不足组(n=5例)和维生素D缺乏组(n=13例)三组。比较三组患者粪便菌群多样性和菌群构成差异;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血清T-25(OH)D水平与门、科和属水平粪便细菌丰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三组IBD患者的粪便菌群α多样性、β多样性无显着差异。2.Actinpbacteria(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在维生素D正常组最高,而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在维生素D缺乏组最高。3.门水平:血清T-25(OH)D水平与Actinpbacteria(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正相关(r=0.447,P=0.033),而与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相对丰度负相关(r=-0.445,P=0.033);科水平:血清T-25(OH)D水平与 Lachnospiraceae(毛螺菌科)(r=0.414,P=0.049)、Bifidobacteriaceae(双歧杆菌科)(r=0.468,P=0.024)、Erysipelotrichaceae(r=0.584,P=0.003)和Eggerthellaceae(埃格特菌科)(r=0.507,P=0.014)的相对丰度正相关,与Aerococcaceae(气球菌科)(r=-0.514,P=0.012)的相对丰度负相关;属水平:血清T-25(OH)D水平与Blautia(布劳特斯菌属)(r=0.459,P=0.028)、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属)(r=0.468,P=0.024)、Faecalitalea(r=0.544,P=0.007)、Anaerostipes(r=0.475,P=0.022)、Romboutsia(r=0.510,P=0.013)、Flavonifractor(r=0.455,P=0.029)和Erysipelatoclostridium(r=0.617,P=0.002)的相对丰度正相关。结论:不同血清T-25(OH)D水平的IBD患者粪便菌群构成存在差异,血清T-25(OH)D水平与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等有害菌的相对丰度负相关,而与Lachnospiraceae(毛螺菌科)和Bifidobacteriaceae(双歧杆菌科)等益生菌的相对丰度正相关。第二部分维生素D3联合鼠李糖乳杆菌对小鼠葡聚糖硫酸钠急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背景:IBD患者T-25(OH)D水平下降,且T-25(OH)D水平与疾病活动度负相关,但补充维生素D(Vitamin D,VitD)抗炎疗效欠佳,与结肠上皮细胞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表达减低有关,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可上调肠上皮VDR表达。目的:本研究拟评估VitD3联合LGG对小鼠结肠炎的协同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1.Vdr+/+小鼠:25只Vdr+/+ 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n=5):非模型对照组、DSS模型组、VitD3干预组、LGG干预组、VitD3联合LGG干预组。饮用含有2.5%DSS的饮用水5天建模。DSS建模前7天至开始建模后6天,各干预组分别予 VitD3 100IU/d、LGG 1.95×10^8CFU/d、VitD3 100IU/d 联合 LGG 1.95×10^8CFU/d 灌胃。通过体重变化、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长度和结肠病理损伤评分评估结肠炎严重程度。收集血标本检测血清T-25(OH)D水平。收集结肠标本采用qRT-PCR检测细胞因子转录水平,采用q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VDR表达量及分布,采用免疫组化评估结肠上皮细胞Ki67表达量。2.Vdr-/-小鼠:12只Vdr-/-C57BL/6雄性小鼠分为3组:非模型对照组(n=3)、DSS模型组(n=4)和VitD3联合LGG干预组(n=5)。以上三组建模、干预及检测同Vdr+/+非模型对照组、DSS模型组和VitD3联合LGG干预组。结果:1.在Vdr+/+小鼠实验中,与非模型对照组比较,DSS模型组小鼠结肠黏膜VDR总蛋白及核蛋白表达量下降(P<0.05)。各干预组分别与DSS模型组比较,VitD3干预组小鼠第6天DAI、结肠缩短程度、结肠病理损伤评分有减低趋势,但未达统计学差异(P>0.05);LGG干预组小鼠第6天体重下降程度和DAI减低(P<0.05),结肠上皮细胞Ki67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比增高(P=0.038);VitD3联合LGG干预组小鼠第6天DAI、结肠短缩程度和结肠病理损伤评分均减低(P<0.05),结肠黏膜TNFα mRNA相对表达量减低(P=0.028),IL-10 mRNA相对表达量增高(P=0.016),血清T-25(OH)D水平以及结肠黏膜VDR mRNA、VDR总蛋白和结肠上皮细胞核VDR表达量均增高(P<0.05),结肠上皮细胞Ki67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比增高(P=0.002)。2.在Vdr-/-、鼠实验中,与DSS模型组Vdr-/-小鼠比较,VitD3联合LGG干预组Vdr-/-小鼠第6天体重下降程度、DAI、结肠短缩程度、结肠病理损伤评分、结肠黏膜TNFα mRNA相对表达量和结肠上皮细胞Ki67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VitD3联合LGG通过上调结肠黏膜VDR表达,促进结肠上皮细胞增殖,调节结肠黏膜细胞因子表达,明显减轻小鼠DSS结肠炎。第三部分 维生素D3联合鼠李糖乳杆菌分泌蛋白p40对小鼠葡聚糖硫酸钠急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背景:VitD3联合LGG可通过促进结肠黏膜VDR表达发挥协同抗炎作用,但LGG协同VitD3发挥促进VDR表达的机制不明。p40为LGG分泌的具有抗炎作用的可溶性蛋白。目的:本研究拟评估p40对结肠上皮细胞VDR表达的作用以及VitD3联合p40对小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1.体外实验:不同浓度p40(0~200ng/mL)刺激HCT116 48h和不同时长(0~48h)p40 100ng/mL刺激 HCT116 后,qRT-PCR 和 Western blot 检测 VDR 相对表达量;p40 100ng/mL 刺激 HCT116 48h,Western blot 检测细胞核 VDR、浆 VDR蛋白水平相对表达量;不同浓度p40(0~100ng/mL)刺激HCT116后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2.Vdr+/+小鼠体内实验:25只Vdr+/+C57BL/6雄性小鼠分为5组(n=5):非模型对照组、DSS模型组、VitD3干预组、p40干预组、VitD3联合p40干预组。饮用含有2.5%DSS的饮用水6天建模。DSS建模开始至撤除DSS后1天,各干预组分别予VitD3 100IU/d灌胃、p40 20μg/d灌肠、VitD3 100IU/d灌胃联合p4020μg/d灌肠。通过体重变化、DAI、结肠长度和结肠病理损伤评分评估结肠炎;检测血清T-25(OH)D水平;q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评估VDR表达量及分布;免疫组化评估结肠上皮Ki67表达量。结果:1.体外实验: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40 50ng/mL、100ng/mL和200ng/mL刺激48h后,p40100ng/mL刺激36h和48h后,HCT116 VDR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增高(P<0.05);p40 100ng/mL刺激48h后HCT116核VDR相对表达量呈增高趋势,而胞浆VDR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40 20ng/mL刺激24h后、p40 1~50ng/mL刺激48h后、p40 1~100ng/mL刺激72h后HCT116活细胞数量增多(P<0.05)。2.Vdr+/+小鼠体内实验:各干预组与DSS模型组比较,VitD3干预组小鼠第8天体重下降程度减低(P=0.036),血清T-25(OH)D水平增高(P<0.001);p40干预组小鼠第8天体重下降程度、结肠缩短程度和结肠病理损伤评分均呈减低趋势,但未达统计学差异(P>0.05),结肠黏膜VDR总蛋白和结肠上皮细胞核VDR蛋白表达量增高(P<0.05);VitD3联合p40干预组小鼠第8天体重下降程度、DAI、结肠短缩程度均减低(P<0.05),血清T-25(OH)D水平以及结肠黏膜VDR mRNA、VDR总蛋白和结肠上皮细胞核VDR蛋白表达量均增高(P<0.05),结肠上皮细胞Ki67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比增高(P=0.032)。结论:VitD3联合p40可通过上调结肠黏膜VDR表达和促进结肠上皮细胞增殖减轻小鼠DSS结肠炎。

丛丽[9](2020)在《金雀异黄素调控NF-κB/miR-21抑制LPS诱导炎症细胞反应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炎症反应参与其发生发展。金雀异黄素(GEN)具有抗炎活性,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释。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GEN抑制活化炎症细胞的转录因子NF-κB,下调miR-21和TLR4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miR-21与TIPE2 CDS区存在特异性结合位点。据此我们推测:NF-κB/miR-21/TIPE2信号轴在炎症细胞反应中扮演重要角色,GEN通过抑制NF-κB,下调miR-21表达,进而活化TIPE2,阻断TLR4信号转导,最终发挥抗炎作用。为验证上述科学假说,本研究用脂多糖(LPS)刺激RAW264.7细胞和THP-1细胞构建炎症细胞反应模型,LPS诱导C57小鼠血管慢性炎症反应构建动物模型。RT-qPCR检测LPS对炎症细胞miR-21、miR-155、miR-125a表达的影响。利用慢病毒构建稳定过表达和敲降miR-21细胞系,NF-κB抑制剂PDTC和GEN单独或联合处理细胞后再用LPS刺激,RT-qPCR、Western Blot、IF分别检测TNF-α、IL-6、MCP-1、i NOS、COX-2、NF-κB p65、miR-21表达,分析miR-21、PDTC对GEN抗炎作用的影响。不同浓度GEN处理巨噬细胞,CCK8和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分别检测细胞活力及细胞外LDH含量,评价GEN对细胞活力的影响。RT-qPCR检测不同浓度或不同孵育时间的GEN对活化巨噬细胞miR-21表达的影响。构建miR-21宿主基因Vmp1启动子报告基因载体、NF-κB p65过表达载体并转染至巨噬细胞,双荧光素酶启动子活性报告基因实验分析NF-κB和GEN对Vmp1启动子活性的影响。利用慢病毒构建TIPE2稳定过表达和敲降细胞系,miR-21 mimic转染至细胞后再用GEN、LPS处理,RT-qPCR、Western Blot检测GEN对TIPE2、TLR4、MyD88、TRIF表达的影响及TIPE2对GEN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并分析miR-21对GEN调控TIPE2/TLR4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研究miR-21与TIPE2的靶向关系,并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进行验证。采用腹腔注射LPS联合胃灌注GEN、尾静脉注射miR-21拮抗剂,或腹腔注射LPS联合胃灌注GEN、皮下注射PDTC处理高脂饮食喂养的C57小鼠。分别通过RT-qPCR检测主动脉、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腹腔巨噬细胞(PMΦ)的miR-21、iNOS、COX-2、NF-κB p65、TIPE2、TLR4、MyD88、TRIF表达,Western Blot、IHC、IF分析主动脉、脾脏、PMΦ炎症相关蛋白表达,HE染色观察脾脏形态学改变,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并计算动脉硬化指数,探索GEN、miR-21和PDTC对小鼠血管慢性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LPS能促进炎症相关因子表达,可用于构建炎症细胞反应模型,并上调炎症细胞miR-21表达。敲降miR-21后,活化炎症细胞的炎症相关因子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过表达miR-21可恢复其表达。同时,过表达NF-κB p65能增强miR-21宿主基因Vmp1的启动子活性,而PDTC作用与之相反,且PDTC能显着下调活化炎症细胞miR-21及炎症相关因子表达,然而过表达miR-21处理又可有效减弱PDTC对miR-21和炎症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此外,实验浓度范围内的GEN不影响巨噬细胞活力,并以剂量、时间依赖的方式下调miR-21,过表达miR-21可明显抵消GEN对炎症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高脂饮食喂养联合腹腔注射LPS能诱导小鼠血管慢性炎症反应,miR-21拮抗剂可有效减缓血管慢性炎症反应,并与GEN协同抑制炎症相关因子表达,降低血脂水平。此外,PDTC可增强GEN对活化巨噬细胞及血管慢性炎症小鼠miR-21、炎症相关因子表达的抑制作用。GEN虽能有效降低miR-21宿主基因的启动子活性,但过表达NF-κB p65又可显着减弱这一效应。GEN可上调血管慢性炎症小鼠TIPE2表达,并抑制TLR4、MyD88和TRIF表达,这一结果在活化巨噬细胞中得到证实。此外,敲降TIPE2能逆转GEN对炎症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以及对TLR4信号通路的阻断功能,而过表达TIPE2作用与之相反。虽然miR-21mimic可拮抗GEN恢复TLR4信号转导,但过表达TIPE2处理后又能明显减弱miR-21 mimic的作用。miR-21 inhibitor可促进TIPE2表达,miR-21 mimic作用与之相反,并能显着降低野生组荧光素酶活性。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1)LPS通过NF-κB增强mi R-21宿主基因启动子活性,促进miR-21转录表达,激活炎症细胞反应。(2)GEN下调NF-κB减少miR-21表达,进而活化TIPE2,通过My D88依赖型和TRIF依赖型途径抑制TLR4炎症信号转导,发挥抗炎活性。

刘东明[10](2020)在《细胞粘附分子SVEP1参与调控肝癌恶性进展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自20世纪以来,癌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2012年评估了世界范围内的27个主要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结果显示有1410万癌症新发病例和820万癌症相关死亡病例,这其中约有22%的新增癌症病例和27%的癌症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众所周知,恶性肿瘤的不良预后往往与其早期发生转移密切相关。转移是恶性肿瘤最基本的生物学特征之一,也是临床上大多数肿瘤患者致死的最主要因素,约90%的癌症患者死于肿瘤的转移。可以说,转移是肿瘤临床治疗过程中面临的最为严峻的考验,也是目前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细胞间粘附能力的改变在肿瘤转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s)与肿瘤细胞粘附能力的改变密切相关,但其机制仍亟待阐明。本课题前期通过对不同复发转移特征的两组巴塞罗那分期(BCLC staging)为B期的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后发现,两组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在粘附相关通路,进一步通过Heatmap分析,对富集在粘附通路中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提取和比对后发现,SVEP1作为一种CAMs分子在术后高复发组HCC中的表达显着低于低复发组,结合国内外相关报道及前期研究结果,推测SVEP1可能是参与介导肝癌复发转移的关键分子。因此,本课题拟通过免疫组化、生物信息学分析、免疫印迹、RT-PCR、体外细胞功能实验、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全转录组测序分析、恢复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等研究手段明确SVEP1与HCC复发转移间的关系以及探究SVEP1参与调控HCC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应用207例肝癌组织芯片和4对肝癌冰冻组织样本,借助免疫组化、单因素Kplan-Meier法、多因素Cox法、Spearman相关性分析、亚组分析和免疫印迹实验初步探究SVEP1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2.基于TCGA及GEO数据库,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分析、生存分析和GSEA分析)进一步验证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实验得到的结论。3.使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肝癌细胞株中SVEP1的表达水平差异,应用慢病毒感染法构建SVEP1稳定降表达组和相应对照组的肝癌细胞系。4.应用SVEP1稳定降表达的肝癌细胞系及其对照细胞系,进行细胞增殖相关实验(CCK-8实验)和细胞侵袭迁移相关实验(趋化实验、侵袭实验、运动实验及划痕实验),探究SVEP1的不同表达水平对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5.重新比对不同复发风险的BCLC-B期肝癌患者的转录组测序结果并结合miRWalk、RNA22、miRanda、Targetscan、mirbase等五种公共数据库,寻找可以潜在调控SVEP1的microRNA。6.应用TCGA公共数据库对相关microRNA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及生存分析验证。7.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进一步验证相关microRNA对SVEP1的直接调控作用,在肝癌细胞系中转染miRNA mimics/inhibitors以及相应对照并验证,同时检测其中SVEP1的表达水平,应用功能实验验证microRNA的不同表达水平对肝癌细胞功能的影响。8.将前期成功构建的SVEP1降表达肝癌细胞系及对照组细胞系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分析,寻找差异基因及相关富集通路,应用免疫印迹、细胞功能实验和恢复实验进一步探索SVEP1调控肝癌进展的下游分子网络。9.构建SVEP1降表达及对照组细胞系的小鼠肝癌移植瘤模型,在体内观察SVEP1的不同表达水平对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转移的影响,同时验证相关信号通路中重要分子表达水平的改变。研究结果1.通过不同复发风险的BCLC-B期肝癌患者的全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差异基因显着富集在粘附通路,其中SVEP1在高复发风险肝癌患者中显着低表达;TCGA、GEO及GSEA分析证实SVEP1在HCC组织中低表达,且低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2.通过免疫印迹及免疫组化实验发现,SVEP1在HCC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相应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且低表达SVEP1是影响HCC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复发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Spearman法分析了SVEP1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学因素间的相关性,发现SVEP1的表达水平与肝癌的肿瘤大小(定义3cm为肿瘤大小的临界值)和微卫星病灶的发生率显着负相关;此外,在肿瘤直径≥3cm和伴有微卫星结节的肝癌高危亚组患者中,SVEP1的高表达是影响肝癌预后的重要保护因素。3.SVEP1在肝癌细胞系Hep3B和MHCCLM3中表达水平较高,构建并验证SVEP1-SCR/KD的肝癌细胞系。4.CCK-8实验证实降表达SVEP1的肝癌细胞系增殖能力较对照组更强;划痕实验、趋化实验、侵袭实验及高内涵显微镜运动实验证实降表达SVEP1的肝癌细胞系侵袭迁移能力较对照组更强。5.基于全转录组测序数据及Targetscan等公共数据库,发现miR-1269b可以潜在调控SVEP1的转录水平。6.TCGA数据库分析表明miR-1269b在肝癌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相应的癌旁组织,高表达miR-1269b的肝癌患者预后不佳。7.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miR-1269b可以直接调控SVEP1的转录水平,利用RT-PCR、免疫印迹及划痕实验证实,抑制miR-1269b表达可促进SVEP1表达水平的升高,进而介导了肝癌细胞运动能力减弱;而促进miR-1269b表达则可抑制SVEP1的表达,从而介导了肝癌细胞运动能力的增强。8.通过对Hep3B-SCR及KD细胞系的全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中,Heatmap分析结果证实降表达SVEP1可以介导PI3K/Akt信号通路中FGF9、THBS1、NFKB1、CCNE2等重要基因表达水平的上调,应用RT-PCR实验在Hep3B-SCR/KD细胞系中二次验证以上结论。9.Hep3B-SCR/KD以及Hep3B-KD+LY294002(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细胞株中p-Akt308的表达水平发生了改变,而总AKT和p-Akt473的表达水平不变;与Hep3B-KD细胞系相比,Hep3B-KD+LY294002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下降。10.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细胞形成的移植瘤模型相比,SVEP1-KD组移植瘤模型的瘤体积更大且容易发生肺转移,同时p-Akt308和PKCζ的表达水平更高。研究结论SVEP1作为细胞与细胞间粘附的重要CAMs分子,在调控细胞及组织稳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尚没有任何数据阐释SVEP1在恶性肿瘤进展及转移过程中的具体调控机制。本课题前期经过对不同复发转移风险的两组BCLC分期为B期的肝癌患者组织样本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了富集在粘附通路中的差异表达基因SVEP1,进一步通过大样本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合TCGA/GEO数据库分析,初步明确了SVEP1低表达可作为预测肝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低表达SVEP1与肿瘤的大小和转移密切相关;通过一系列细胞功能实验证实降表达SVEP1可以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转移;通过全转录组测序、公共数据库分析发现miR-1269b可以调控SVEP1的转录水平,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证实SVEP1是miR-1269b的直接靶基因。SVEP1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肝癌的恶性表型转化,通过移植瘤模型证实低表达SVEP1促进肝癌的进展。本课题结合生物样本大数据库分析、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及移植瘤模型等多种方法证实了SVEP1在肝癌恶性表型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阐明了miR-1269b-SVEP1-PI3K/Akt生物学轴在肝癌增殖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对丰富临床治疗手段或治疗靶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转录因子Cdx-2抗体的制备及对不同种属acat2启动子分析的应用(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录因子Cdx-2抗体的制备及对不同种属acat2启动子分析的应用(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2)低浓度地西他滨促HT29结肠癌细胞增殖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低浓度地西他滨促HT29 结肠癌细胞系的增殖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动态转录组学探究地西他滨促HT29 增殖机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低浓度地西他滨激活Cyclin E1 介导的G1/S转化和激活Bcl-2 抑制内源性凋亡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低浓度地西他滨通过去甲基化上调HT29 结肠癌细胞Bcl-2 的表达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地西他滨治疗结直肠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专着与论文
致谢

(3)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在结直肠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MSCs来源的CAFs具有促进结直肠癌细胞转移的作用
    3.2 MSCs分化为CAFs后迁移侵袭能力增强
    3.3 HIF-1α调控CAFs的迁移和侵袭
    3.4 HIF-1α通过上调miR210的表达调控CAFs的迁移和侵袭
    3.5 miR210通过调控VMP1调控CAFs迁移和侵袭
    3.6 体内实验中干扰miR210表达后CAFs远处转移能力及其促肿瘤细胞转移能力减弱
    3.7 CAFs在裸鼠体内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定植
4 讨论
结论
创新性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循环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主要缩略词表
致谢

(4)ZFP281相关蛋白复合物在小鼠胚胎干细胞中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基因组印记
        1.1 印记基因的发现
        1.2 印记基因的特点
        1.3 印记的建立、维持和去除
        1.4 印记基因在发育和疾病中作用
        1.5 印记基因的调控机制
    2 SEC家族与转录调控机制
        2.1 SEC家族的鉴定
        2.2 SEC家族与疾病
        2.3 SEC家族与转录调控
        2.4 AFF3 的结构特征
        2.5 AFF3 调控印记基因的表达
    3 ZFP281的研究进展
        3.1 ZFP281的鉴定
        3.2 ZFP281的结构特点
        3.3 ZFP281的功能
    4 本课题的科学问题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系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抗体
    2 常用溶液配方
    3 实验耗材
    4 实验仪器
    5 实验方法
        5.1 细胞培养
        5.2 构建Zfp281和Aff3 pLKO.1 shRNA重组质粒
        5.3 慢病毒包装与靶细胞的感染
        5.4 SDS-PAGE与蛋白免疫印迹
        5.5 制备anti-ZFP281抗体
        5.6 蛋白质免疫共沉淀
        5.7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与文库构建
        5.8 亚硫酸氢盐测序分析
        5.9 免疫荧光
        5.10 RNA-seq结果分析
        5.11 ChIP-seq结果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1 AFF3结合的两类染色体特征
    2 制备并鉴定anti-ZFP281特异性抗体
    3 ZFP281与AFF3共定位在增强子上
    4 ZFP281结合在未甲基化Meg3增强子上
    5 ZFP281对募集AFF3 Dlk1-Dio3基因座增强子是必须的
    6 ZFP281在转录水平上调节Meg3的表达
    7 ZFP281募集AFF3在基因组多个增强子
    8 ZFP281与AFF3共调节基因表达
    9 小结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嗜酸乳杆菌对肉鸡肝脏胆固醇代谢的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胆固醇的研究进展
        1.1.1 胆固醇的概念及作用
        1.1.2 胆固醇代谢
        1.1.2.1 胆固醇的生物合成
        1.1.2.2 胆固醇的吸收与外排
        1.1.2.3 胆固醇的生物转化
        1.1.3 胆固醇代谢的调控
        1.1.3.1 胆固醇生物合成的调控
        1.1.3.2 胆固醇摄取的调控
        1.1.3.3 胆固醇外排的调控
        1.1.3.4 胆固醇酯化的调控
        1.1.3.5 胆固醇调控途径的相互作用
    1.2 嗜酸乳杆菌的研究进展
        1.2.1 嗜酸乳杆菌的概念及分类
        1.2.2 嗜酸乳杆菌的特性
        1.2.3 嗜酸乳杆菌调节体内胆固醇代谢
        1.2.4 肠道微生物影响肉鸡代谢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和主要内容
        1.3.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嗜酸乳杆菌对肉鸡胆固醇指标及肝脏形态结构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及试验用菌
        2.1.2 试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2.1.3 试验日粮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动物分组和试验设计
        2.2.2 样品采集
        2.2.3 血清和肝脏胆固醇的测定
        2.2.4 肝脏组织石蜡切片的制备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20d和40d肉鸡体重、肝重及肝脏指数
        2.3.2 20d和40d肉鸡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浓度
        2.3.3 20d和40d肉鸡肝脏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含量
        2.3.4 20d和40d肉鸡肝脏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嗜酸乳杆菌对肉鸡肝脏胆固醇代谢及其相关基因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动物及试验用菌
        3.1.2 试验主要仪器和试剂
        3.1.3 试验日粮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动物分组和试验设计
        3.2.2 样品采集
        3.2.3 引物设计
        3.2.4 肝脏组织总RNA提取和c DNA合成
        3.2.5 肝脏组织蛋白质的提取和浓度测定
        3.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3.2.7 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肝脏胆固醇关键酶相关蛋白的表达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嗜酸乳杆菌对肉鸡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3.3.2 嗜酸乳杆菌对40 d肉鸡肝脏HMGCR和 SREBP2 蛋白含量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嗜酸乳杆菌对肉鸡肝脏胆固醇合成的表遗传机制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动物及试验用菌
        4.1.2 试验主要仪器和试剂
        4.1.3 试验日粮
    4.2 试验方法
        4.2.1 试验动物分组和试验设计
        4.2.2 样品采集
        4.2.3 引物设计
        4.2.4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4.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嗜酸乳杆菌对肉鸡HMGCR启动子区组蛋白H3 乙酰化修饰的影响
        4.3.2 嗜酸乳杆菌对HMGCR启动子区组蛋白H3K4me3 的影响
        4.3.3 嗜酸乳杆菌对HMGCR启动子区组蛋白H3K9me的影响
        4.3.4 嗜酸乳杆菌对HMGCR启动子区组蛋白H3K27me3 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肝脏HE切片制作
    附录B RT-q PCR试验步骤
    附录C Western blot试验步骤
致谢
个人简历

(6)抗坏血酸在牦牛卵母细胞和体外受精胚胎DNA甲基化调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英文缩写词表Ⅰ
英文缩写词表Ⅱ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哺乳动物的DNA甲基化
        1 DNA甲基化的建立与维持
        2 DNA去甲基化
        2.1 被动去甲基化机制
        2.2 主动去甲基化机制
        3 哺乳动物基因组中5mC的分布
        4 哺乳动物基因组中5hmC的分布
        5 胚胎的DNA甲基化
        6 卵母细胞的DNA甲基化
        6.1 卵母细胞甲基化分布
        6.2 卵母细胞甲基化功能
        7 DNA甲基化对基因组的作用
        7.1 甲基化对印记基因和X染色体失活的作用
        7.2 甲基化对转座子的作用
        7.3 甲基化对特异性基因表达的作用
        8 小结
    第二章 抗坏血酸对DNA甲基化的影响
        1 TET双加氧酶与Fe~(2+)和2OG
        2 AA是TET双加氧酶的辅助因子
        3 AA对DNA去甲基化的作用
        4 AA对产后发育的影响
        5 AA的有效性变化
        6 小结
    第三章 黄曲霉素B1对DNA甲基化的影响
        1 化学环境与DNA甲基化
        2 黄曲霉素B_1与DNA甲基化
        3 胚胎中ROS的产生
        3.1 外源性因素导致的ROS
        4 活性氧对胚胎的损伤
        5 活性氧的防御系统
        5.1 非酶物质与ROS
        5.2 酶促防御
        5.3 氧化应激的修复
        6 体外胚胎技术与ROS
        6.1 气体环境
        6.2 共培养环境
        6.3 温度环境
        6.4 培养基中的抗氧化物
        6.5 金属螯合物
        6.6 巯基化合物
        6.7 蛋白质类
        6.8 维他命
        7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不同浓度AA对牦牛IVF胚胎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试剂
        1.1 实验样品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耗材
        1.4 主要试剂
        2 试验方法
        2.1 收集牦牛卵母细胞和成熟培养
        2.2 牦牛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和胚胎培养
        2.3 囊胚细胞的凋亡染色与计数
        2.4 囊胚微量RNA的提取
        2.5 反转录(cDNA)
        2.6 Real Time 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2.7 Real Time PCR
        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浓度AA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3.2 不同浓度AA对囊胚阶段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不同浓度的AA对囊胚细胞凋亡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抗坏血酸保护牦牛卵母细胞免受黄曲霉素B_1暴露引起的DNA甲基化异常
        1 材料与试剂
        1.1 实验样品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耗材
        1.4 主要试剂
        2 试验方法
        2.1 收集牦牛卵母细胞和成熟培养
        2.2 AFB1的暴露和AA的添加
        2.3 卵母细胞孤雌激活发育能力的评估
        2.4 精卵结合能力的评估
        2.5 氧化应激检测
        2.6 凋亡检测
        2.7 线粒体分布评估
        2.8 肌动蛋白动力学评估
        2.9 卵母细胞的微量RNA提取
        2.10 反转录(cDNA)
        2.11 Real Time 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2.12 Real Time PCR
        2.13 卵母细胞的甲基化染色
        2.14 图像分析法
        2.1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AA改善了暴露在AFB_1中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成熟
        3.2 AA改善了暴露在AFB_1中卵母细胞的孤雌发育能力
        3.3 AA提高了暴露在AFB_1中卵母细胞与精子的结合能力
        3.4 AA降低了暴露在AFB_1 中卵母细胞的ROS水平
        3.5 AA抑制了暴露在AFB_1中卵母细胞的早期凋亡
        3.6 AA改善了暴露在AFB_1中卵母细胞的线粒体分布状态
        3.7 AA恢复了暴露在AFB_1中卵母细胞的肌动蛋白
        3.8 AA改善了暴露在AFB_1 中卵母细胞的DNA甲基化水平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AA对牦牛IVF胚胎发育过程中DNA甲基化的影响
        1 材料与试剂
        1.1 实验样品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耗材
        1.4 主要试剂
        2 试验方法
        2.1 收集牦牛卵母细胞和成熟培养
        2.2 牦牛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和体外培养
        2.3 囊胚微量RNA的提取
        2.4 反转录(cDNA)
        2.5 Real Time 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2.6 Real Time PCR
        2.7 胚胎的甲基化免疫荧光染色
        2.7.1 对不同浓度下各阶段胚胎进行5mC和5hmC的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具体步骤:
        2.7.2 对不同浓度下各阶段胚胎进行TET3的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具体步骤
        2.8 图像分析法
        2.9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AA对植入前胚胎DNA甲基化基因表达的影响
        3.2 AA对植入前胚胎5mC/5hmC动态表达的影响
        3.3 AA对植入前胚胎TET3基因表达的影响
        3.4 AA对植入前胚胎TET3动态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AA对牦牛IVF囊胚阶段多能性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影响
        1 材料与试剂
        1.1 实验样品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耗材
        1.4 主要试剂
        2 试验方法
        2.1 收集牦牛卵母细胞和成熟培养
        2.2 牦牛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和体外培养
        2.3 囊胚微量RNA的提取
        2.4 反转录(cDNA)
        2.5 Real Time 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2.6 Real Time PCR
        2.7 多能性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检测
        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AA对囊胚阶段多能性基因表达的影响
        3.2 AA对囊胚阶段多能性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7)原代人滋养层干细胞维持培养与分化能力鉴定以及TEAD4、CDX2、GATA3在人滋养层分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原代人滋养层干细胞维持培养及分化能力鉴定研究
    1.1 实验目的
    1.2 实验材料和方法
        1.2.1 原代人滋养层干细胞的维持培养
        1.2.2 人滋养层细胞特征的鉴定
        1.2.3 向绒毛外滋养层细胞(EVT)分化的能力鉴定
        1.2.4 向合胞体滋养层细胞(STB)分化的能力鉴定
    1.3 实验结果
        1.3.1 人滋养层干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
        1.3.2 人滋养层细胞特征的鉴定
        1.3.3 EVT/STB诱导分化体系的建立
        1.3.4 EVT鉴定
        1.3.5 STB鉴定
    1.4 总结与讨论
第2章 TEAD4、CDX2和GATA3在人滋养层分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2.1 实验目的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H1 GATA3~(-/-) hESCs细胞系的获得
        2.2.2 TEAD4/CDX2/GATA3过表达细胞系的获得
        2.2.3 人胚胎干细胞系向滋养层的诱导分化
    2.3 实验结果
        2.3.1 H1-TEDA4~(-/-)hESCs滋养层分化能力减弱
        2.3.2 缺失GATA3的人胚胎干细胞系的建立
        2.3.3 过表达GATA3/CDX2使H1-TEAD4~(-/-)hESCs下降的滋养层分化能力回升
        2.3.4 H1-CDX2~(-/-)hESCs滋养层分化能力减弱而H1-GATA3~(-/-)hESC未有改变
        2.3.5 过表达GATA3的H1 hESCs自发向滋养层分化
    2.4 总结和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附录
    附表1 本研究中所用的引物
    附表2 本研究中所用的抗体
    附表3 本篇论文所用的英文缩写词
致谢

(8)维生素D3联合鼠李糖乳杆菌及p40对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主要科属水平细菌生物分类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炎症性肠病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分析
    实验流程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维生素D_3联合鼠李糖乳杆菌对小鼠葡聚糖硫酸钠急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实验流程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一.维生素D_3联合鼠李糖乳杆菌在Vdr~(+/+)小鼠葡聚糖硫酸钠急性结肠炎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二.维生素D_3联合鼠李糖乳杆菌在Vdr~(-/-)小鼠葡聚糖硫酸钠急性结肠炎中的作用
        小结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维生素D_3联合鼠李糖乳杆菌分泌蛋白p40对小鼠葡聚糖硫酸钠急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实验流程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衷心感谢以下科研项目对本研究提供的基金支持
参考文献
综述1 鼠李糖乳杆菌及其分泌蛋白的抗炎机制和在炎症性肠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 肠上皮细胞维生素D受体在肠道疾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金雀异黄素调控NF-κB/miR-21抑制LPS诱导炎症细胞反应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与文献综述
    1.1 炎症细胞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
    1.2 金雀异黄素的结构特征与生物学活性
    1.3 金雀异黄素的抗炎作用及分子机制
    1.4 炎症细胞反应的表观遗传调控
    1.5 miRNA与炎症细胞反应
    1.6 雌激素调控miR-21影响炎症细胞反应
    1.7 免疫负调控因子TIPE2
    1.8 炎症信号受体TLR4
    1.9 立题依据和意义
第二章 NF-κB/miR-21 调控LPS诱导的炎症细胞反应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
        2.3.1 构建LPS诱导的炎症细胞反应模型
        2.3.2 LPS上调炎症细胞miR-21 表达
        2.3.3 miR-21促进炎症细胞反应
        2.3.4 活化炎症细胞miR-21 表达依赖于转录因子NF-κB
        2.3.5 NF-κB/miR-21 调控炎症细胞反应
        2.3.6 LPS依赖NF-κB增强miR-21 宿主基因启动子活性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金雀异黄素调控NF-κB/miR-21 抑制炎症细胞反应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3 结果
        3.3.1 GEN对巨噬细胞活力的影响
        3.3.2 GEN以剂量、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活化巨噬细胞miR-21表达
        3.3.3 GEN抑制miR-21 表达发挥抗炎作用
        3.3.4 GEN对炎症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依赖于NF-κB
        3.3.5 GEN抑制NF-κB,下调miR-21 表达
        3.3.6 GEN对活化巨噬细胞miR-21 宿主基因启动子活性的抑制作用依赖于NF-κB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金雀异黄素调控miR-21/TIPE2/TLR4 抑制炎症细胞反应的分子机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3 结果
        4.3.1 GEN促进免疫负调控因子TIPE2 表达
        4.3.2 GEN通过调控TIPE2 发挥抗炎作用
        4.3.3 GEN抑制炎症信号受体TLR4 介导的信号转导
        4.3.4 GEN上调TIPE2,抑制TLR4 信号通路
        4.3.5 GEN通过抑制miR-21 调控TIPE2/TLR4 信号通路
        4.3.6 TIPE2是miR-21 的直接靶标
    4.4 讨论
    4.5 小结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中英文对照)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细胞粘附分子SVEP1参与调控肝癌恶性进展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SVEP1的低表达与肝癌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纳入研究的患者组织标本
        1.1.2 主要仪器和试剂耗材
        1.1.3 主要溶液配制
        1.1.4 主要实验方法
    1.2 结果
        1.2.1 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高复发风险组的肝癌样本SVEP1呈现显着低表达
        1.2.2 生物数据库分析提示肝癌中SVEP1的低表达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1.2.3 新鲜组织免疫印迹法证实SVEP1在肝癌中低表达
        1.2.4 免疫组化法进一步证实肝癌低表达SVEP1提示不良预后
        1.2.5 SVEP1高表达是高危亚组肝癌患者的保护因素
    1.3 讨论
    1.4 小结
二、降表达SVEP1可促进肝癌细胞恶性表型的转化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和试剂耗材
        2.1.3 主要溶液配制
        2.1.4 主要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GSEA分析证实低表达SVEP1 与肝癌增殖和侵袭转移正相关
        2.2.2 构建并验证SVEP1稳定降表达的肝癌细胞系
        2.2.3 侵袭实验证实降表达SVEP1可增强肝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2.2.4 趋化实验证实降表达SVEP1可增强肝癌细胞的趋化能力
        2.2.5 高内涵显微镜运动实验和划痕实验证实降表达SVEP1可增强肝癌细胞的运动能力
        2.2.6 CCK-8 实验证实降表达SVEP1 可增强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2.3 讨论
    2.4 小结
三、miR-1269b可直接抑制SVEP1 的转录水平
    3.1 对象和方法
        3.1.1 主要仪器和试剂耗材
        3.1.2 主要溶液配制
        3.1.3 主要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全转录组测序分析联合公共数据库发现miR-1269b是潜在调控SVEP1转录水平的上游分子
        3.2.2 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miR-1269b可以直接调控SVEP1 转录水平
        3.2.3 验证干扰miR-1269 的表达对SVEP1 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
        3.2.4 过表达miR-1269b肝癌细胞系侵袭迁移能力显着增强
    3.3 讨论
    3.4 小结
四、降表达SVEP1 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促进肝癌进展
    4.1 对象和方法
        4.1.1 实验动物
        4.1.2 主要仪器和试剂耗材
        4.1.2.1 主要试剂耗材、抗体和引物
        4.1.3 主要溶液配制
        4.1.4 主要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RNA-seq提示不同SVEP1 表达水平的Hep3B细胞系中的差异基因显着富集于PI3K/Akt信号通路
        4.2.2 Heatmap图分析SVEP1 降表达后PI3K/Akt通路激活的差异基因
        4.2.3 RT-PCR实验验证RNA-seq测序数据中PI3K/Akt通路上调的差异基因
        4.2.4 降表达SVEP1 通过激活p Akt308位点进而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
        4.2.5 降表达SVEP1 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转移
        4.2.6 体内实验证实降表达SVEP1促进小鼠肿瘤体积的增大
        4.2.7 体内实验中,降表达SVEP1组Hep3B细胞转移能力较强
        4.2.8 体内实验中,降表达SVEP1 的小鼠组织中p-AKT308及PKCζ表达升高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细胞粘附分子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转录因子Cdx-2抗体的制备及对不同种属acat2启动子分析的应用(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ESRRB在猪诱导多能干细胞(piPSCs)向滋养层干细胞(TSCs)转变过程中的机制研究[D]. 于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低浓度地西他滨促HT29结肠癌细胞增殖和机制研究[D]. 王枭杰.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在结直肠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 杨莹.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ZFP281相关蛋白复合物在小鼠胚胎干细胞中功能研究[D]. 王艳. 东南大学, 2020
  • [5]嗜酸乳杆菌对肉鸡肝脏胆固醇代谢的影响及机制[D]. 叶思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6]抗坏血酸在牦牛卵母细胞和体外受精胚胎DNA甲基化调控中的应用[D]. 李秦.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7]原代人滋养层干细胞维持培养与分化能力鉴定以及TEAD4、CDX2、GATA3在人滋养层分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 马丽诗.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8]维生素D3联合鼠李糖乳杆菌及p40对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陈丹.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9]金雀异黄素调控NF-κB/miR-21抑制LPS诱导炎症细胞反应的机制研究[D]. 丛丽.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细胞粘附分子SVEP1参与调控肝癌恶性进展的分子机制研究[D]. 刘东明.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转录因子Cdx-2抗体的制备及其在不同物种acat2启动子分析中的应用(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