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有机膜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高分子有机膜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一、高分子有机膜改性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燕,阎雪茹,刘新磊[1](2021)在《乙酸脱水膜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乙酸是基本的有机化工原料及重要的有机中间体,无论是在制备乙酸还是乙酸作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时,都伴随着水的生成,因此乙酸脱水是与乙酸相关的化工工业生产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相对于传统的高能耗精馏技术,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具有操作条件简单、能源消耗少、分离效率高等优点.总结了近些年来用于乙酸脱水的渗透汽化膜的研究进展,从膜材料、膜制备、膜分离性能方面对现有乙酸脱水膜进行了总结分析.最后,对乙酸脱水膜的发展前景作出了展望.

申屠佩兰[2](2021)在《二氧化碳膜分离材料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化,膜分离法作为新兴的二氧化碳分离富集技术,具有操作成本低、不使用溶剂、占地面积小等优势,已成为未来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发展方向之一。分析了CO2膜分离的机理,综述了CO2膜分离材料的种类及适用范围,指出了未来CO2膜分离材料的发展方向:开发高渗透性、高选择性的复合膜及掺杂膜材料,开发新的成膜工艺,降低制膜成本,与吸收法、吸附技术联用,发挥各自优势是膜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

姚仕奇,殷仕颖,赵丹丹[3](2021)在《高分子分离膜表面改性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指出膜分离技术由于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处理效率高和节能环保的优点,已在水环境处理、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目前使用的大多数膜材料在分离物质时,膜表面和孔内会有污染物聚集,使得膜通量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因此,为了改善分离膜目前存在的问题,扩大膜分离的应用领域,需要对高分子分离膜材料表面进行改性。主要从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和表面生物改性方面介绍了膜材料改性的方法,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冯君,柯威,邱鸣慧,张俊[4](2021)在《专利视角下膜法废润滑油处理技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膜法废油处理领域专利为研究对象,从专利来源趋势、专利申请国家与流向、专利申请人、专利技术构成等维度系统分析,为研发人员揭示技术发展脉络、国内外重点研发机构专利布局、研究热点等重要信息,并挖掘和解读有机膜废油处理,陶瓷膜废油处理和膜分离过程强化与集成3个重要技术分支的核心专利.基于专利分析结果,给出加强海外专利布局,密切关注膜分离在原油脱盐脱水、基础油脱蜡等领域的应用,加强膜分离与蒸馏、加氢催化等废油精炼技术集成工艺研发等建议.

王卓,刘霞,李雪娇,陶中明,于盼虎,张琪,石会龙[5](2021)在《有机膜材料用于CO2分离过程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CO2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如何将CO2从气体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并进行利用,以减少碳排放量,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有机膜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气体分离、水处理、工业生产等领域,在CO2分离方面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介绍了有机膜材料的CO2分离机理和制备方法;其次总结叙述了有机膜材料在CO2分离过程中的应用进展;最后提出了有机膜材料在CO2分离领域的发展方向。

贾旭翔,兰立君,张弦,王天平,叶春松[6](2021)在《膜蒸馏用疏水性微孔膜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从膜蒸馏传质传热方面分析了疏水性微孔膜的最佳性能参数,叙述了近年来适用于膜蒸馏过程的膜材料、制备方法以及超疏水改性方法,分析了不同构型的膜组件优缺点、膜组件内部结构对膜蒸馏性能的影响和一些新膜组件设计形式,介绍了膜蒸馏过程中的难点:膜污染和膜润湿;分析了膜污染和膜润湿的类型和原因和膜污染和膜润湿检测方法,并归纳了常见的预防和恢复措施,探讨了膜蒸馏技术的应用前景和研究发展方向,主要有膜蒸馏过程中膜污染和润湿机理的研究、抗污染润湿膜的开发及其工业化应用、膜蒸馏商用膜组件的设计及优化等。

王婷[7](2021)在《小规模CO2-EOR采出气膜法提纯工艺及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CO2-EOR驱油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CO2气体会随着油田伴生气返回地面。如不对产生的CO2气体加以回收,不仅会造成CO2气体的浪费,还会产生温室效应。为响应环保的要求以及增加CO2驱油效益因此需要对采出气中的CO2进行分离捕集,工业上对CO2-EOR采出气中CO2回收利用工艺应运而生。本文围绕气流量为10000Nm3/d的CO2-EOR采出气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根据油田现场采出气的特性,设计了CO2-EOR采出气CO2膜法提纯工艺,并对前处理流程中使用到的主要设备提供了选型依据;利用COMSOL模拟优化膜丝自身结构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利用MATLAB模拟系统操作条件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并优化了操作参数。利用COMSOL计算模拟软件模拟研究了中空纤维膜丝自身结构参数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通过研究膜丝长度、膜丝半径以及膜厚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可知随着膜丝长度的增加膜丝内部压力逐渐降低。在膜丝轴向方向气体CO2浓度随丝长的增加而减小,最终优选中空纤维膜丝长度可取为100~150cm。利用MATLAB模拟计算软件对不同膜材料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的膜分离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与乙酸纤维素和聚砜两种工业常用膜材料相比聚酰亚胺膜对CO2/CH4气体分离具有更佳的分离效果;随进口原料气中被分离气浓度的升高渗透侧分离气的纯度而升高。为降低膜分离系统的使用成本和能耗,还对聚酰亚胺中空纤维膜分离系统的主要操作参数膜面积和进膜气压力进行了模拟优化。结果表明:回收分离气中CO2所需薄膜面积最终优选为350m2,进膜气的操作压力设为1.5MPa,此时渗透侧CO2的浓度和CO2的回收率均可达到处理的要求。

张欣[8](2021)在《PVDF/PVDF-g-PDMAEMA共混pH响应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栗雯绮[9](2021)在《氧化石墨烯交联改性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分离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技术和工业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水环境污染的问题日趋严重,对自然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设法解决水污染问题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在在目前常见的水处理方法中,膜分离技术因其操作简单,节能环保以及化学残余量少等优势面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其中膜分离材料正是该技术的核心要素。氧化石墨烯(GO)作为膜材料领域中的新兴二维材料,因其具有独特的片层堆叠结构、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和极其稳定的化学结构而备受关注。然而,片层堆叠紧密、渗透通量低、膜稳定性能差等缺陷极大限制了纯GO膜的应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新方法改善纯GO存在的上述问题,以二氧化硅(SiO2)和碳纳米管(CNTs)纳米粒子作为“楔子”嵌入GO片层中,撑开其片层间距,从而增加渗透通道,构建具有高渗透通量、高分离性和高化学稳定性的氧化石墨烯复合膜结构。通过真空抽滤技术,采用SiO2和CNTs和对GO膜进行插层改性。制备出GO/SiO2和GO/CNTs复合膜,并对比研究改性前后GO基复合膜的形貌结构、组成成分、润湿性、油水分离性能和化学稳定性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改进Hummer’s 法和冷冻干燥技术制备了氧化石墨烯,对其形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片层呈单片薄纱状,其厚度约为1.6 nm。将氧化石墨烯配置成分散液通过真空抽滤法制备成分离膜,研究不同氧化石墨烯含量的分离膜对其渗透通量以及截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分离通量从756 L·m-2·h-1降到165 L·m-2·h-1,对甲苯乳液的截留率从83.2%升到99.8%。而且当氧化石墨烯用量为3 mL时,分离膜对油水乳液的渗透通量和截留率达到一个平衡点,此时的分离性能最佳。(2)采用二氧化硅(SiO2)纳米颗粒先与小分子交联剂乙二胺(EDA)结合,再通过真空抽滤的方法随引入氧化石墨烯片层中,制备出GO/SiO2复合分离薄膜。微观结构观察表明二氧化硅颗粒撑开氧化石墨烯片层并产生纳米通道,使原始膜的层间距从0.81nm增加到0.98nm,显着的的增加了渗透通道,且二氧化硅改性后的GO基复合膜仍具有较多的含氧官能团,具有优异的亲水性能;进一步通过接触角结果表明复合膜表面亲水性提高按触角从70.61零下降到45.42°,疏油性能有所改善。采用二氧化硅改性可成倍提高GO基复合膜的比表面积,从8.66m2/g增加到22.82 m2/g。在同等压强下,随着二氧化硅添加量的增加,渗透通量从466 L·m-2·h-1增加到892 L·m-2·h-1。对油水乳液的截留率均在99.0%以上,最高达到了 99.5%。循环测试结果显示,GO/SiO2复合膜在6次循环后仍能保持99.6%的截留率,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3)通过预氧化处理提高CNTs分散和亲水性能,采用真空抽滤方法制备GO/CNTs复合分离薄膜,微观形貌观察表明,CNTs成功充当“纳米楔子”的角色,撑开了原本紧密的GO片层,形成三维网状通道。分析表明GO/CNTs复合膜的层间距从0.81 nm扩大到 0.96 nm;GO 和 GO/CNTs 复合膜的比表面积(8.66 m2/g、21.14 m2/g)和孔体积(0.000653 cm3/g、0.004037 cm3/g)也均有所增大,提高了复合膜孔隙度,有效的增加了分离时的渗透通道。改性后GO/CNTs复合膜的水接触角从71.17°减少到19.62°,亲水性提高。渗透通量可到达1132 L·m-2·h-1,油水乳液的截留率达到99%以上。

肖豆鑫[10](2021)在《基于纤维素/碳酸钙载体的功能化农药制剂构建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传统农药制剂喷施到田间后,容易通过漂移、滚落、挥发、沉降等途径在环境中流失。为了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需要多次施药,导致大量农药在环境中累积,造成了潜在的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环境响应性农药控释剂可以响应生物或非生物刺激,“按需”释放农药,从而具有持效期长、防治效果好、对非靶标生物毒性低等特点,因此对于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降低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针对目前常规农药制剂高施低效、对非靶标生物毒性较大、环境风险较高等问题,探索以天然材料纤维素和碳酸钙为原料制备功能化农药载体,开展环境友好型农药新剂型的研究,以期为农药制剂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为提高农药与环境的相容性提供借鉴方案。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纤维素的氟虫腈改性制剂,可以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显着降低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采用化学交联法,将乙二胺接枝到羧甲基纤维素骨架制成胺化羧甲基纤维素载体。以对蜜蜂剧毒的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氟虫腈为模式农药,利用溶剂挥发法将氟虫腈包封在改性纤维素载体中制成一种环保、安全的氟虫腈新剂型ACMCF。ACMCF在花生和黄瓜叶片的持留量分别是氟虫腈水乳剂的1.57倍和2.79倍,表明其具有较好的润湿铺展性和较高的叶面持留量。ACMCF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LD50=0.151μg a.i./蜜蜂)远低于氟虫腈水乳剂(LD50=0.00204μg a.i./蜜蜂),对小菜蛾的胃毒活性与水乳剂相当。此外,ACMCF在土壤中的移动性比水乳剂弱,表明其可以降低氟虫腈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危害。因此,基于改性纤维素的功能性载体不仅可以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还可以降低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展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2)以正十六烷为温控开关的毒死蜱微囊,可以持效防治害虫、降低毒死蜱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基于温度与昆虫生长发育之间的密切关系,本章首次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了以相变材料正十六烷为囊芯的温度响应性毒死蜱微囊CPF@CM。研究了CPF@CM的载药率和粒径分布,考察了不同温度下的农药释放性能和防治小菜蛾能力,分析了CPF@CM的润湿铺展能力和抗光降解性能,探究了CPF@CM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最佳制备条件下,CPF@CM中毒死蜱载药率为33.1%,粒径为3.99±0.55μm。35°C时,CPF@CM中毒死蜱24 h累积释放率是15°C的2.34倍,微囊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48 h胃毒活性是15°C的1.71倍。根据释放动力学拟合结果,推测毒死蜱的释放是由囊芯溶解和囊壁溶胀破裂两个过程所控制。CPF@CM在黄瓜和花生叶片上的接触角为46°和60°,而对照毒死蜱水乳液在两种叶片上的接触角为55°和104°,表明CPF@CM具有良好的润湿铺展性。光降解实验中毒死蜱的72 h降解率是CPF@CM的2倍,证明微囊可以减缓毒死蜱在紫外光照射下的降解速度,提高农药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此外,CPF@CM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相比毒死蜱原药降低了5.6倍,表明微囊可以降低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危害。该工作初步建立了以相变材料为开关的温度响应性农药控制释放理论,为控释农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效技术支撑。(3)以金属多酚包覆的碳酸钙复合材料为载体,负载咪鲜胺后制备的pH响应性微球可提高农药叶片持留量、持效防治油菜菌核病:基于油菜菌核病菌侵染油菜过程中释放草酸的原理,利用多孔碳酸钙优良的吸附性能、酸瓦解性能以及金属多酚络合物薄膜的黏附特性,以两者复合材料为载体负载咪鲜胺,制备出pH响应性控释剂PC@TA/Cu。释放实验表明,PC@TA/Cu在pH=3时,咪鲜胺的48 h释放量是中性条件下的1.63倍。叶片持留性实验表明,PC@TA/Cu在油菜和黄瓜叶片上的持留量分别是Pro@Ca CO3(负载咪鲜胺的碳酸钙)的1.50倍和1.49倍。PC@TA/Cu表面的金属多酚薄膜与叶片表面的基团存在相互作用力,致使其具有较高的持留量。最后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活体盆栽、静态毒性法等手段探究PC@TA/Cu的抑菌效果和对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喷施PC@TA/Cu 7天后,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比咪鲜胺水乳剂高10.9%。此外,PC@TA/Cu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比咪鲜胺低约4倍。本研究首次通过碳酸钙和金属多酚复合载体负载农药,为构建释放时间与剂量符合实际防控需求的农药新剂型、改善农药与环境的相容性提供了思路,对农业绿色发展及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分子有机膜改性技术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分子有机膜改性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乙酸脱水膜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乙酸脱水膜材料及制备方法
    1.1 有机膜材料及制备方法
    1.2 无机膜材料及制备方法
2 乙酸脱水膜的分离性能
    2.1 有机膜的分离性能
    2.2 无机膜的分离性能
3 展望

(2)二氧化碳膜分离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膜分离基本原理
    1.1 多孔膜分离机理
    1.2 致密膜分离机理
2 二氧化碳膜分离材料研究进展
    2.1 玻璃态高分子膜
        2.1.1 纤维素类
        2.1.2 聚酰胺类
        2.1.3 聚砜类
        2.1.4 聚碳酸酯
        2.1.5 聚醚类
    2.2 橡胶态高分子膜
    2.3 新型膜材料
        2.3.1 促进传递膜
        2.3.2 无机及复合膜材料
3 结论与展望

(3)高分子分离膜表面改性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表面物理改性
    1.1 表面涂层改性
    1.2 自组装改性
    1.3 高分子材料共混改性
2 表面化学改性
    2.1 化学接枝法
    2.2 表面光接枝聚合改性
    2.3 等离子体改性技术
3 表面仿生改性
4 结束语

(4)专利视角下膜法废润滑油处理技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专利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1.1 专利数据源
    1.2 专利检索与分析方法
2 膜法废油处理技术全球专利分析
    2.1 专利申请趋势
    2.2 专利来源国家与流向分析
    2.3 专利申请人分析
    2.4 专利技术构成与研究热点分析
3 重要专利技术分析
    3.1 有机膜废油处理技术
    3.2 陶瓷膜废油处理技术
    3.3 膜分离过程强化与集成技术
4 膜法废油处理技术中国专利分析
5 总结与建议
    5.1 密切关注相关技术发展,重视面向废油回收的膜分离集成工艺开发
    5.2 加强海外专利布局,提升我国膜分离废油处理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5.3 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膜技术研发机构和废油回收企业间的协同创新
    5.4 强化专利申请前期准备,提高专利申请质量

(5)有机膜材料用于CO2分离过程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有机膜CO2分离机理
    1.1 溶解-扩散机理
    1.2 促进传递机理
2 有机膜CO2分离应用进展
    2.1 聚酰亚胺膜
    2.2 聚砜膜
    2.3 纤维素膜
    2.4 新型有机复合膜
3 结论及展望

(6)膜蒸馏用疏水性微孔膜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膜蒸馏形式
    1.2 膜蒸馏过程传质传热
    1.3 膜蒸馏用膜性能参数
        1.3.1 疏水性
        1.3.2 膜孔径及分布
        1.3.3 膜厚度
        1.3.4 孔隙率和曲折度
        1.3.5 导热系数
        1.3.6 稳定性
2 膜材料及制备方法
    2.1 有机膜
        2.1.1 膜材料
        2.1.2 制备方法
        2.1.3 膜膜超超疏水改性方法
    2.2 无机膜
3 膜组件设计
    3.1 构型
    3.2 内部结构
    3.3 其他设计
4 膜污染和润湿
    4.1 膜污染和膜润湿类型
    4.2 膜污染和膜润湿检测
    4.3 膜污染和膜润湿的预防和恢复
5 结语与展望

(7)小规模CO2-EOR采出气膜法提纯工艺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CO_2的排放问题
    1.2 油田CO_2-EOR采出气技术研究现状
    1.3 油田采出气中分离CO_2方法
        1.3.1 化学吸收法分离CO_2技术
        1.3.2 膜法吸收分离CO_2技术
        1.3.3 物理吸附法分离CO_2技术
        1.3.4 低温分馏法分离CO_2技术
        1.3.5 几种分离方法的对比
    1.4 膜法分离捕集CO_2研究现状
        1.4.1 膜分离工艺研究现状
        1.4.2 膜组件及膜材料研究现状
        1.4.3 CO_2-EOR采出气CO_2分离工艺模拟研究现状
        1.4.4 MATLAB在膜分离工艺模拟中的应用
        1.4.5 COMSOL在膜分离工艺模拟中的应用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油田CO_2-EOR采出气膜分离理论分析
    2.1 膜分离机理
        2.1.1 溶解-扩散
        2.1.2 表面扩散
        2.1.3 分子筛
    2.2 工业常用膜材料
        2.2.1 高分子聚合物膜
        2.2.2 无机膜
        2.2.3 金属膜
    2.3 膜性能评价指标
        2.3.1 渗透系数
        2.3.2 溶解系数
        2.3.3 扩散系数
        2.3.4 渗透速率
        2.3.5 分离系数
        2.3.6 渗透系数与分离系数的关系
    2.4 工业常用膜组件
        2.4.1 平板式膜组件
        2.4.2 螺旋卷式膜组件
        2.4.3 中空纤维式膜组件
        2.4.4 膜组件中气体的流型
        2.4.5 膜组件中气体的分布
        2.4.6 膜组件的选择
    2.5 膜分离系统
        2.5.1 单级膜系统
        2.5.2 双级膜系统
    2.6 本章小结
3 油田CO_2-EOR 采出气膜分离法工艺流程设计
    3.1 CO_2-EOR采出气特性分析
        3.1.1 常见CO_2-EOR采出气的组分分析
        3.1.2 小规模CO_2-EOR采出气含量以及分离要求
    3.2 膜分离法工艺流程设计
        3.2.1 前处理部分流程设计
        3.2.2 前处理部分主要设备及选型依据
        3.2.3 膜分离部分工艺流程设计
    3.3 理论分析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中空纤维膜丝结构对CO_2分离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几何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4.3 数学方程
    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1 膜丝长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4.4.2 膜内径对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
        4.4.3 膜厚度对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小规模CO_2-EOR采出气膜法捕集模拟优化
    5.1 引言
    5.2 CO_2分离数学模型
        5.2.1 文献中的数学模型
        5.2.2 CO_2/CH_4气体分离数学模型的建立
        5.2.3 数学模型的验证
    5.3 薄膜法MATLAB仿真模拟流程建立
    5.4 不同膜材料模拟结果
        5.4.1 原料气CO_2浓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5.4.2 进气压力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5.4.3 原料气流量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5.4.4 膜基本参数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5.4.4.1 膜分离系数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5.4.4.2 膜渗透速率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5.5 聚酰亚胺中空纤维膜分离系统
        5.5.1 操作压力对膜分离系统分离性能的影响
        5.5.2 膜面积对膜分离系统分离性能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9)氧化石墨烯交联改性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分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分离膜的应用范围
    1.3 分离膜的种类
    1.4 氧化石墨烯膜的研究现状
        1.4.1 氧化石墨烯膜的特点
        1.4.2 氧化石墨烯膜的制备技术
        1.4.3 氧化石墨烯膜的改性方法
        1.4.4 氧化石墨烯膜的分离原理
    1.5 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2 实验方案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2 氧化石墨烯及复合膜的制备方案
        2.2.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2.2.2 氧化石墨烯分离膜的制备
        2.2.3 氧化石墨烯/二氧化硅复合膜的制备
        2.2.4 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膜的制备
    2.3 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2.3.1 结构表征
        2.3.2 性能测试
3 氧化石墨烯及膜的微观结构表征及性能分析
    3.1 氧化石墨烯的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3.1.1 形貌表征
        3.1.2 物相分析
        3.1.3 结构分析
    3.2 氧化石墨烯膜的微观组织及性能分析
        3.2.1 形貌表征
        3.2.2 渗透通量测试
        3.2.3 油水乳液分离性能
        3.2.4 循环使用性能
    3.3 本章小结
4 氧化石墨烯/二氧化硅复合膜的组织结构表征及性能分析
    4.1 微观形貌
    4.2 物相分析
    4.3 表面粗糙度分析
    4.4 亲水性能分析
    4.5 渗透通量测试
    4.6 油水乳液分离性能
    4.7 循环使用性能
    4.8 本章小结
5 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膜的组织结构表征及性能分析
    5.1 微观形貌
    5.2 物相分析
    5.3 表面粗糙度分析
    5.4 亲水性能分析
    5.5 渗透通量测试
    5.6 油水乳液分离性能
    5.7 循环使用性能
    5.8 热稳定性能
    5.9 氧化石墨烯复合膜的分离机理探讨
    5.10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及获奖
致谢

(10)基于纤维素/碳酸钙载体的功能化农药制剂构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和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农药控缓释载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无机材料
        1.2.2 高分子材料
    1.3 农药控缓释制剂对非靶标生物毒性的研究进展
    1.4 刺激响应性农药控释剂的研究进展
        1.4.1 非生物刺激响应性控释剂
        1.4.2 生物刺激响应性控释剂
        1.4.3 多因子响应性控释剂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基于改性纤维素的氟虫腈制剂制备及生物应用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和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羧甲基纤维素(CMC)的合成
        2.2.4 胺化羧甲基纤维素(ACMC)的合成
        2.2.5 氟虫腈纤维素制剂(ACMCF)和氟虫腈水乳剂(Fipronil EW,FE)的制备
        2.2.6 叶面接触角和持留量测试
        2.2.7 意大利蜜蜂急性接触毒性试验
        2.2.8 生物活性测定
        2.2.9 土壤淋溶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CMCF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2.3.2 ACMCF的形貌分析
        2.3.3 叶片铺展和润湿性能
        2.3.4 意大利蜜蜂急性接触毒性
        2.3.5 生物活性
        2.3.6 土壤迁移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度响应性毒死蜱微囊的制备及持效防治小菜蛾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和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纳米纤维素(NFC)的制备
        3.2.4 毒死蜱微囊(CPF@CM)的制备
        3.2.5 CPF@CM载药率测试和体外释放实验
        3.2.6 释放动力学拟合
        3.2.7 微囊叶片铺展性实验
        3.2.8 生物活性
        3.2.9 斑马鱼急性毒性
        3.2.10 光稳定性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PF@CM形貌表征
        3.3.2 CPF@CM结构和热性能分析
        3.3.3 体外释放及动力学分析
        3.3.4 叶片铺展性
        3.3.5 生物活性
        3.3.6 斑马鱼急性接触毒性
        3.3.7 光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H响应性咪鲜胺微球的制备及持效防治油菜菌核病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和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pH响应性载体的合成及活性物质的负载
        4.2.4 PC@TA/Cu载药率测试和pH响应释放探究
        4.2.5 叶片持留量
        4.2.6 生物活性实验
        4.2.7 斑马鱼急性毒性实验
        4.2.8 载体生物安全性探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形貌及制备过程分析
        4.3.2 结构分析
        4.3.3 叶片黏附性
        4.3.4 释放动力学及机理分析
        4.3.5 生物活性
        4.3.6 生物安全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高分子有机膜改性技术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乙酸脱水膜研究进展[J]. 王晓燕,阎雪茹,刘新磊. 膜科学与技术, 2021(06)
  • [2]二氧化碳膜分离材料研究进展[J]. 申屠佩兰. 能源化工, 2021(05)
  • [3]高分子分离膜表面改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 姚仕奇,殷仕颖,赵丹丹. 化工设计通讯, 2021(10)
  • [4]专利视角下膜法废润滑油处理技术发展研究[J]. 冯君,柯威,邱鸣慧,张俊. 膜科学与技术, 2021(05)
  • [5]有机膜材料用于CO2分离过程的研究进展[J]. 王卓,刘霞,李雪娇,陶中明,于盼虎,张琪,石会龙. 山东化工, 2021(18)
  • [6]膜蒸馏用疏水性微孔膜研究进展[J]. 贾旭翔,兰立君,张弦,王天平,叶春松. 水处理技术, 2021(10)
  • [7]小规模CO2-EOR采出气膜法提纯工艺及特性研究[D]. 王婷.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8]PVDF/PVDF-g-PDMAEMA共混pH响应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 张欣.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9]氧化石墨烯交联改性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分离性能研究[D]. 栗雯绮.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10]基于纤维素/碳酸钙载体的功能化农药制剂构建及性能研究[D]. 肖豆鑫. 浙江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高分子有机膜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