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莎的记录和报告

燕莎的记录和报告

一、扬沙的记录和编报(论文文献综述)

李芸,李长军,周笑天,崔雅琴,张平[1](2021)在《山东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综合判识观测项目评估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CIMISS)数据库,以一致率(冻土深度用误差绝对值)作为检验指标。对山东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5项自动综合判识数据,与同期台站观测结果做对比检验,并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1)总云量判识一致率为65.8%,云量偏差绝对值为1的占比51.1%;大部分不一致的情况出现在实况为阴天到满云时,判识结果为无云或少云。云高分类后与人工观测的总体一致率为85.0%。各站云高一致率均高于云量。2)雾凇、雨凇、雾、轻雾、浮尘、扬沙、沙尘暴、积雪和结冰等9种现象综合判识结果与台站观测一致率达92.0%以上;霜、霾、露的一致率为75.0%以上。结冰、轻雾、雾与霜命中率较高;积雪、雨凇与扬沙漏判率较高;沙尘暴、雨凇、扬沙和雾凇空判率较高。3)雨凇、雾凇判识效果受单站样本大小的影响;评估期内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无草温观测任务,是造成积雪现象漏判率高的主要原因。有降水天气现象时,同时出现的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不判识,是其漏判率增大的原因之一。4)评估时段冻土数据绝对误差平均值为1.6 cm,判识与实测误差绝对值在1~10 cm之间的占82.8%,判识效果较好。通过评估分析可见,基于卫星、探空、自动气象站、雷达、闪电定位等多源数据,结合模式再分析产品,实现综合判识结果与台站观测数据一致性较好,能够更好地满足气象预报服务需求。

殷鑫[2](2019)在《民航气象风沙现象解析》文中提出本文从民航气象风沙现象种类的判定、观测、记录等方面入手,详细的阐述了民航气象风沙现象对航空器飞行的重要性,以及在日常记录、编报容易出现的错误点,使我们民航气象观测员更进一步的重视和了解风沙现象的记录和观测,从而提升气象观测员的工作经验,以及风沙天气下对特选报文的编报要点掌握,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气象服务,为飞行安全保驾护航。

黄晓云,杨召琼,李翔[3](2018)在《视程障碍现象自动判别分析与应用》文中提出文章介绍了自动气象站能见度观测数据在ISOS业务系统平台上的取值意义以及1min、10min水平能见度的概念;在ISOS系统中视程障碍现象的自动判别记录需用能见度自动观测资料结合其他常规自动化观测资料作为判别基础进行综合判断。文章从综合判别依据、算法及判别流程等方面分析和探究视程障碍天气现象综合自动判断的方法,同时介绍了能见度及视程障碍现象数据的应用与相关数据的科学处理方法。

杨国庆[4](2018)在《新格式下天气现象编码规则探讨》文中指出根据新修订《县级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方案》中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的变化情况,结合自动观测天气现象原理与特点,对数据文件格式中天气现象编码(ww和W1、W2)的规则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并提出熟练编码的建议,有助于提高气象观测员特殊条件下手工编报技能与校准自动编发疑误能力,便于资料使用部门业务应用。

刘洋[5](2017)在《气象灾害综合分析和预警预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全世界遭受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的种类繁多、强度较大、频率很高,因此对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以及影响评估有很高的要求。目前,各级气象部门都非常重视灾害天气预警预报技术研究和预警预报手段的建设。为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加强气象灾害综合分析和预警预报技术研究,本文以内部气象水文信息网络数据为依托,基于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采用先进成熟的数理统计方法,分别开展了气象灾害信息显示及预警技术研究、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技术研究、气象灾害统计查询及评估技术研究。气象灾害信息显示及预警技术研究主要是实现对我国及周边热点地区(海域)的灾害性天气的不间断自动监测与报警;实现对主要涵盖我国区域的卫星云图产品实时连续监测显示;实现对我国区域多普勒天气雷达实时连续监测显示;实现对各种灾害性气象要素、全国天气实况和数值预报解释应用产品的等值线和等值区域显示;实现对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主动预警预报。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技术研究是在预报模式输出基本物理量场的基础上,结合灾害预警和气象保障的特殊需求,开发适用于灾害预警特殊用途的诊断分析模块,得到所需的气象预报诊断产品。包括能见度、雷暴区、大风区等产品,形成灾害预警直接使用的数值天气预报产品。气象灾害统计查询及评估技术研究通过建立气象灾害信息库和气象要素极值库,实现了数据库的快速组合查询、数据实时更新、信息定时更新等功能,为气象灾害显示和预警分系统提供背景数据,为预报员提供内容全面、数据可靠、操作便捷的数据库查询管理系统,自动和人工完成气象灾害致灾气象要素历史同期排位评估,为开展气象灾害评价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李菊香,郭洪杰,王沛涛,李敏[6](2016)在《《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和霾的观测与订正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结合业务实践,对《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中霾的观测与订正进行深入解读和详细探讨,分析了霾观测与订正中的理解误区,并对订正规定中有待商榷之处进行讨论,提出一些建议,为做好霾的观测与订正和促使霾观测与订正规定更加完善提供参考。

刘杰,陈铁,张奎东,朱辉[7](2016)在《昌图站夏季观测发报需掌握的技术规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的业务规定中有关天气现象观测内容调整,天气现象观测方式调整,重要天气报编报中天气现象、重要天气报发报时间调整,及时天气报告中编报天气现象、编报时段、编发要求的调整等。

曹前[8](2016)在《地面测报工作经验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多年地面测报实际工作,对地面测报工作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几点工作经验,以期为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稳定运行提供参考。

董海涛,刘飞,王明宏,刘洪林[9](2014)在《辽宁省即时天气现象报告设计方法与实现技术》文中认为为充分发挥辽宁省地面气象观测网作用,使业务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各地发生的天气实况信息,对国家级自动气象站天气现象观测记录进行二次编码处理,及时准确地传输到省级部门进行集中处理,加以应用。即时天气现象报告设计是以地面气象观测相关技术规范为基础,采用VB6.0语言平台开发,实现了天气现象报告的制作与传输,并基于气象内部网络以WEB方式发布即时天气现象实况信息,为不同岗位的业务和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服务。

张翠华,曹春莉,廖颖慧[10](2013)在《观测业务改革调整中有关天气现象记载方法解析》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多年来延续的观测习惯,势必会在全国性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后,在天气现象的记录上产生一些混淆。文章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对业务改革技术规定的理解,从天气现象编码、重要天气报、记录方法、正点数据维护和A文件维护5个方面分析了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在天气现象记录上带来的主要变化,对基础业务改革中有关天气现象记录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可供广大观测人员在地面气象观测实际工作中参考借鉴,使气象服务人员能清晰解读气象信息,有助于在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中业务质量的平稳提高。

二、扬沙的记录和编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扬沙的记录和编报(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综合判识观测项目评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评估内容
2 评估资料
3 评估方法
    3.1 总云量判识效果评估
    3.2 云底高度判识效果评估
    3.3 其他项目判识效果评估
4 评估结果分析
    4.1 总云量
        4.1.1 总体情况
        4.1.2 偏差分布
    4.2 云高
    4.3 雨凇与雾凇
    4.4 冻土
        4.4.1 总体情况
        4.4.2 个例分析
    4.5 积雪
    4.6 露
    4.7 霜
    4.8 结冰
    4.9 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
        4.9.1 雾、轻雾、霾
        4.9.2 浮尘、扬沙、沙尘暴
5 结论

(2)民航气象风沙现象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风沙的形成条件
2 风沙现象的种类
    2.1 扬沙 (SA)
    2.2 高吹沙 (BLSA)
    2.3 低吹沙 (DRSA)
    2.4 高吹尘 (BLDU)
    2.5 低吹尘 (DRDU)
    2.6 沙暴 (SS)
    2.7 尘暴 (DS)
3 风沙现象的观测
    3.1 扬沙 (SA) 的观测
    3.2 高吹沙 (BLSA) 的观测
    3.3 低吹沙 (DRSA) 的观测
    3.4 高吹尘 (BLDU)
    3.5 低吹尘 (DRDU)
    3.6 沙暴 (SS)
    3.7 尘暴 (DS)
4 风沙现象的记录
5 风沙现象的报告
6 结论

(3)视程障碍现象自动判别分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能见度自动观测数据
    1.1 自动能见度仪原理
    1.2 自动能见度观测数据
        1) 1min、10min能见度观测数据
        2) 水平能见度[7]
2 视程障碍现象综合自动判别方法
    2.1 综合判别方法的依据
    2.2 综合判断算法[8-10]
    2.3 综合判断算法数据准备及总流程[11, 12]
    2.4 日数据文件连续天气现象段霾的记录处理[13]
3 自动观测数据异常处理方法
    3.1 能见度数据异常[14]
    3.2 视程障碍现象特殊情况数据处理[15, 16]
        3.2.1 A文件正点能见度与天气现象出现矛盾
        3.2.2 视程障碍自动观测出现误判
    3.3 视程障碍现象相关气象要素异常处理
4 结束语

(4)新格式下天气现象编码规则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编码前应明确的概念
    1.1 时间段
    1.2 相互配合与补测改报
2 现在天气现象 (ww) 的编码规则
    2.1 概念
    2.2 分类
    2.3 现象强度的划分
        2.3.1 沙尘暴和全部降水类天气现象需判断强度选择编码
        2.3.2 如有多种现象同时存在时, 以下列原则判断编码
    2.4 降水现象性质的划分
    2.5 ww编码的优先原则与合并原则
3 过去天气现象 (W1和W2) 的编码规则
    3.1 W1和W2与ww的对应原则
    3.2 W1和W2与ww的配合原则
        3.2.1 剔除ww对应过去码后有2个或以上的过去码可供选择
        3.2.2 剔除ww对应过去码后只有一个过去码可供选择
        3.2.3 剔除ww对应过去码后无任何过去码可供选择
4 准确熟练编码ww与W1、W2的建议
    4.1 准确判断记录天气现象
    4.2 掌握自动气象站工作原理
    4.3 熟记ww与W1、W2编码规则
    4.4 勤于练习与总结

(5)气象灾害综合分析和预警预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气象灾害预警技术研究的重要性
        1.1.2 灾害天气预警手段相关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资料分析与算法
    2.1 数据资料说明
        2.1.1 实时资料
        2.1.2 历史资料
    2.2 资料处理分析算法
        2.2.1 AWX卫星云图分析
        2.2.2 矩形网格等值线分析显示
        2.2.3 矩形网格等值区彩色填充分析显示
第三章 气象灾害信息显示和预警技术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系统设计
        3.2.1 功能模块设计
        3.2.2 系统结构设计
        3.2.3 数据存储设计
    3.3 技术方法
        3.3.1 实时气象灾害监视报警
        3.3.2 天气实况监测显示
        3.3.3 卫星云图监测显示
        3.3.4 天气雷达监视显示
        3.3.5 数值预报诊断分析产品显示
        3.3.6 气象灾害预警预报
    3.4 研究成果
        3.4.1 实时气象灾害监视报警
        3.4.2 天气实况监测显示
        3.4.3 卫星云图监测显示
        3.4.4 天气雷达监视显示
        3.4.5 数值预报诊断分析产品显示
        3.4.6 气象灾害预警警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技术研究
    4.1 研究内容
        4.1.1 A指数
        4.1.2 K指数及修正的K指数
        4.1.3 I指数
        4.1.4 对流有效位能、最佳对流有效位能
        4.1.5 对流抑制能量
        4.1.6 风暴强度指数(SSI指数)
        4.1.7 大风指数
        4.1.8 Z-螺旋度
        4.1.9 位涡、湿位涡
        4.1.10 雷暴区
        4.1.11 能见度
        4.1.12 低空风切变
        4.1.13 积冰条件
        4.1.14 反射率、组合反射率
        4.1.15 涡度、散度
        4.1.16 假相当位温
        4.1.17 温度平流、涡度平流
        4.1.18 水汽通量
        4.1.19 大气可降水量
        4.1.20 低、中、高、总云量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气象灾害统计查询及评估分系统
    5.1 研究目的
    5.2 技术方法
        5.2.1 实时资料处理模块
        5.2.2 质量控制模块
        5.2.3 数据库统计查询模块
        5.2.4 数据库管理模块
        5.2.5 气象要素极值库和全球气象灾害信息库采用资料
        5.2.6 气象要素极值库和全球气象灾害信息库统计方法
        5.2.7 气象要素极值库统计项目
        5.2.8 气象灾害时空序列特征统计
        5.2.9 气象灾害信息整编标准
        5.2.10 可视化显示模块
    5.3 研究成果
        5.3.1 实时资料处理模块
        5.3.2 质量控制模块
        5.3.3 数据库统计查询模块
        5.3.4 数据库管理模块
        5.3.5 气象要素极值库和气象灾害信息库
        5.3.6 气象灾害时空分布及特征信息库
        5.3.7 历史灾情评估信息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内容总结
    6.2 主要创新性工作
    6.3 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和霾的观测与订正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霾的观测与订正解读
    2.1 霾的观测
    2.2 霾的订正
3 理解误区简析
    3.1 查询和判别理解误区
    3.2 霾“持续”的理解误区
4 霾的观测与订正商榷
5 小结

(8)地面测报工作经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建好本站的审核规则库,设置合理参数, 为报表审核奠定基础
2 做好自动站仪器的日常维护,减少数据缺测或异常现象的发生
3 掌握日照纸涂刷要领,保证自记迹线清晰可辨
4 熟练掌握易混淆天气现象的区别,保证天气现象记录的准确性
5 结合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等预报监测产品分析, 记录较难判别的天气现象
6 做好报表预审工作
    6.1 分期预审
    6.2 总结预审
7 结语

(9)辽宁省即时天气现象报告设计方法与实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即时天气现象报告基本思路
2 即时天气现象报告设计方法
    2.1 天气现象选择
    2.2 台站编发任务
    2.3 基本电码型式
    2.4 编发技术方法
3 即时报编报系统设计
    3.1 系统框架结构
    3.2 系统技术结构
    3.3 系统主要功能
        3.3.1 参数设置。
        3.3.2 计算编报。
        3.3.3 上传报文。
        3.3.4 时效预警。
        3.3.5 日志查看。
4 应用效果
5 结语

四、扬沙的记录和编报(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综合判识观测项目评估分析[J]. 李芸,李长军,周笑天,崔雅琴,张平. 海洋气象学报, 2021(01)
  • [2]民航气象风沙现象解析[J]. 殷鑫. 科技视界, 2019(11)
  • [3]视程障碍现象自动判别分析与应用[J]. 黄晓云,杨召琼,李翔.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8(04)
  • [4]新格式下天气现象编码规则探讨[J]. 杨国庆. 农业与技术, 2018(07)
  • [5]气象灾害综合分析和预警预报技术研究[D]. 刘洋.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6]《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和霾的观测与订正探讨[A]. 李菊香,郭洪杰,王沛涛,李敏. 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0 气象信息化——业务实践与技术应用, 2016
  • [7]昌图站夏季观测发报需掌握的技术规定[J]. 刘杰,陈铁,张奎东,朱辉. 现代农业, 2016(05)
  • [8]地面测报工作经验探讨[J]. 曹前. 现代农业科技, 2016(01)
  • [9]辽宁省即时天气现象报告设计方法与实现技术[J]. 董海涛,刘飞,王明宏,刘洪林. 安徽农业科学, 2014(21)
  • [10]观测业务改革调整中有关天气现象记载方法解析[J]. 张翠华,曹春莉,廖颖慧.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3(01)

标签:;  ;  

燕莎的记录和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