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PP混合金的结晶动力学

PET/PP混合金的结晶动力学

一、PET/PP共混合金结晶动力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鲍岩松[1](2020)在《MAH/BMA接枝全同聚丁烯-1制备及改性聚甲醛研究》文中指出以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引发剂,马来酸酐(MAH)为单体,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共单体,在转矩流变仪中熔融接枝全同聚丁烯-1(iPB-1),探究了接枝物iPB-g-MAH-co-BMA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共单体BMA的加入有利于提高iPB-g-MAH-co-BMA的接枝率(Gd),且当BMA/MAH(摩尔比)=1时,Gd达到最大,iPB-g-MAH-co-BMA的熔体流动速率(MFR)明显下降;MAH用量的增加提高了Gd,降低了接枝效率(Ge);DCP用量的增加使Gd先升高后降低,当DCP用量为0.4 phr时Gd达到最大,而iPB-g-MAH-co-BMA的MFR由于DCP引发大分子链降解逐渐增大。差式扫描量热仪(DSC)分析表明:与纯iPB-1相比,相同降温速率下接枝产物iPB-g-MAH-co-BMA的熔融温度(Tm)与结晶温度(Tmc)均移向高温,且过冷度(△T)降低,MAH接枝链提高了iPB-1的结晶速率,且Gd越高,结晶速率越快;样品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表明:莫志深法能够对测试样品的非等温结晶过程进行较为准确的拟合,且iPB-g-MAH-co-BMA在同一时刻达到某一结晶度所需的降温速率小于iPB-1,更容易结晶;iPB-g-MAH-co-BMA的非等温结晶活化能比纯iPB-1低,并且随着Gd的增加,活化能有下降的趋势;偏光显微镜(PLM)观察样品的结晶形态表明:随着Gd的增加,视野中的球晶数目明显增多,晶核细化,球晶之间的边界基本消失;热重分析(TG)表明:接枝物的热稳定性随着Gd的增加而逐渐升高。采用iPB-1及其接枝物iPB-g-MAH-co-BMA对聚甲醛(POM)进行了共混改性研究,结果表明:与纯iPB-1相比,iPB-g-MAH-co-BMA与POM相容性更好,iPB-g-MAH-co-BMA的加入降低了POM的Tm和Tmc,细化了POM的晶核,抑制了POM晶核的生长;iPB-g-MAH-co-BMA能够提高POM的断裂伸长率、冲击强度与硬度,且在相同填充比例下,iPB-g-MAH/POM共混体系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均优于POM/iPB-1共混体系。

潘洋[2](2020)在《PET/HDPE增容共混物的制备及表征》文中研究说明为充分利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刚性本质,拓展PET应用领域,本文选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将PET与高密度聚乙烯(HDPE)共混,旨在制备出性能优良的共混物材料。然而,PET与HDPE属于热力学不相容体系,简单的将二者共混并不能满足材料性能提升的需要,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因此,本文选择向共混物中加入相容剂来达到提升二者相容性,改善共混材料性能的目的。增容剂的制备选用两种热塑性弹性体即乙烯-1-辛烯共聚物(POE)和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为基体,选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接枝单体,苯乙烯(St)为促接枝共单体,在过氧化二异丙苯(DCP)的引发作用下通过熔融接枝的方法制备了两种不同的反应型增容剂POE-g-GMA和SBS-g-GMA。探究了接枝改性剂(增容剂)中接枝单体(GMA+St)用量对PET/HDPE(80:20)共混物力学性能、热性能、熔体粘度和微观相形态的影响。发现当POE-g-GMA中接枝单体用量为4 phr时,PE4样品的缺口冲击强度最高达到66.8 J/m,断裂伸长率也达到最高值为25.5%。对于PET/HDPE/SBS-g-GMA共混物,当接枝单体用量为8 phr时,PS8样品的缺口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达到最高,分别为33.1 J/m和24.1%。DSC测试表明,接枝单体用量的增加会降低共混物中PET的结晶温度,降幅分别为9.9℃和14.6℃。MFR也会随着接枝单体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之后逐渐趋于平缓。SEM观察得到的相区情况也印证了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表现为基体与分散相之间的纤维状结构和“核-壳”粒子结构。在确定了增容剂中接枝单体的用量后,通过改变增容剂自身用量,探究了增容剂用量对PET/HDPE共混物各项性能的影响,并讨论了共混物中PET相的结晶动力学问题。当增容剂用量为15 phr时,P15E样品和P15S样品的力学性能均达到最高值,缺口冲击强度分别为97.9 J/m和44.8 J/m,断裂伸长率分别为38.6%和36.3%,相比未增容的P0样品和纯PET,韧性提升明显。DSC测试与结晶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增容剂用量的增加会阻碍共混物中PET相的结晶,且POE-g-GMA对PET相的结晶阻碍作用更加明显,但不会改变PET相三维球晶的生长方式。共混物的MFR随着增容剂用量的增加而降低,降幅最高达5.4 g/10min,PET相与HDPE相的Tg也会随之彼此靠近。SEM发现共混物中分散相的尺寸和分散性随着增容剂用量的增加而得到明显改善。

朱斐超[3](2019)在《尼龙11/埃洛石纳米管复合聚乳酸材料及其增强增韧熔喷非织造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熔喷是一种已产业化生产超细纤维的技术,熔喷非织造材料由于其蓬松多孔的结构和极大的比表面积,已被广泛应用于过滤吸附与分离、医疗卫生等众多领域。随着环境友好型生物基和生物可降解熔喷材料的快速发展,聚乳酸(PLA)熔喷非织造材料同样体现出巨大的前景。但由于PLA本身固有的力学脆性和低热稳定性,其非织造材料的性能和应用也受到了限制。为提高PLA的力学强度和韧性,并获得增强增韧的PLA基环境友好型熔喷非织造超细纤维材料,从而拓宽其应用领域。本文以生物基尼龙11(PA11)和埃洛石天然纳米管(HNTs)分别作为PLA的有机/无机增韧增强材料,通过设计反应型增容剂(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单体接枝PLA,PLA-g-(St-co-GMA))和纳米填料表面改性方法(氨基化和环氧基化修饰),采用反应性共混法获得了相容性好、热稳定优、可纺性佳的熔喷用复合PLA基复合材料,并进一步制备得到力学增强增韧,且具有高效低阻过滤性能的熔喷非织造材料。本文共分为4个研究体系,各体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PLA/PA11共混材料及其熔喷材料研究体系:在PLA/PA11共混母粒中,PA11与PLA基本不相容,PA11分散相以“球状/椭球状”分散于PLA基体中;PLA在玻璃态路径和熔体态路径的最快速等温结晶温度分别为120℃与105℃,玻璃态路径更利于PLA结晶。PA11有利于提高PLA的热稳定性,随着PA11共混比例的提高,共混体系的黏度提高,但其“切力变稀”流变行为不变,合适的熔喷加工温度窗口为230-250℃;在共混熔喷材料体系中,PA11的共混使得PLA熔喷可纺性变差,平均直径增大至4.31-6.56μm,且缺陷增多。PA11分散相在PLA熔喷纤维中仍以“球状”分散。相比PLA熔喷材料,PLA/PA11熔喷材料的力学强度和韧性提升明显,但孔径增大、过滤效率有所下降。(2)PLA-g-(St-co-GMA)增容PLA/PA11共混材料及其熔喷材料体系:GMA的接枝率随着共单体/引发剂(St/GMA/DCP)共混比例的提高而增大,GMA在St/GMA/DCP(3/3/0.15)体系中的接枝率约为1.22%;PLA-g-(St-co-GMA)的热稳定性与PLA相近,但结晶速率下降、熔体黏度显着增大;作为增容剂,PLA-g-(St-co-GMA)可有效改善PLA/PA11的相容性、提高界面粘结力,PA11分散相仍以“球状/椭球状”分散于PLA基体中。增容共混体系的热稳性相比未增容体系进一步提升,但不改变流变行为;PLA/PLA-g-(St-co-GMA)/PA11共混体系的可纺性相比未增容体系明显改善,纤网结构均匀,平均纤维直径低于未增容体系,但仍略高于单一PLA熔喷材料(3.58-5.24μm)。相比PLA/PA11体系,PLA/PLA-g-(St-co-GMA)/PA11增容体系熔喷材料的力学强度和韧性体系熔喷材料进一步提高、孔径减小、过滤性能有所提高,但仍略低于单一PLA熔喷材料。(3)以氨基化修饰HNTs(A-HNTs)作为填料、PLA-g-(St-co-GMA作为增容剂,PLA/PLA-g-(St-co-GMA)/A-HNTs复合材料及其熔喷材料体系:在PLA-g-(St-co-GMA)的增容作用下,A-HNTs可均匀分散于PLA基体中,相容性佳;A-HNTs可促进PLA的结晶并有效提高PLA的热稳定性。PLA/PLA-g-(St-co-GMA)/A-HNTs复合体系的黏度相比PLA提高,但流变行为不变;PLA/PLA-g-(St-co-GMA)/A-HNTs复合体系的可纺性佳,熔喷纤维的平均直径相比单一PLA增大至4.13-5.87μm。A-HNTs在PLA熔喷纤维中分散均匀,并使PLA熔喷纤维表面变得略微粗糙。PLA/PLA-g-(St-co-GMA)/A-HNTs复合熔喷材料的初始模量和力学强度均高于单一PLA熔喷材料,但应力峰值伸长率降低。相比单一PLA熔喷非织造材料,复合体系熔喷材料的孔径增大、透气率提高,PLA/PLA-g-(St-co-GMA)/A-HNTs(95/5/0.5熔喷材料的过滤性能最优。(4)以环氧基化修饰HNTs(G-HNTs)作为PLA/PLA-g-(St-co-GMA)/PA11共混体系中分散相PA11的“骨架材料”,在PLA/PLA-g-(St-co-GMA)/(PA11/G-HNTs)复合材料及其原位成纤增强增韧熔喷材料体系中:PA11/G-HNTs复合分散相以“球状/椭球状”均匀分散于PLA基体中,相容性佳。在PA11与G-HNTs的协同作用下,复合体系热稳性相比PLA/PLA-g-(St-co-GMA)/PA11与PLA/PLA-g-(St-co-GMA)/A-HNTs体系进一步提升。合适的复合共混体系的熔喷加工温度窗口为240-255℃;PLA/PLA-g-(St-co-GMA)/(PA11/G-HNTs)复合材料的熔喷可纺性佳,熔喷纤维平均直径相比单一PLA增大至3.94-5.69μm,不同复合比例的PA11/G-HNTs(100/5)分散相可在PLA熔喷纤维中轴向形成明显的“原纤”结构(原纤直径30-100 nm),但进一步提高G-HNTs在PA11分散相中的共混比(PA11/G-HNTs(100/5)并不利于“原位成纤”。具有“原纤”结构的PLA/PLA-g-(Stco-GMA)/(PA11/G-HNTs)复合熔喷材料,力学强度和韧性相比PLA/PLA-g-(St-co-GMA)/PA11与PLA/PLA-g-(St-co-GMA)/A-HNTs体系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且过滤性能提高,体现出优异的高效低阻性能。

缪启龙[4](2018)在《车灯饰圈免底涂PBT材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汽车向轻量化方向的发展,塑料在汽车上的用量越来越多。作为一种兼具功能性的外饰件,车灯装饰圈已成为汽车个性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分子材料在注塑加工和高温使用环境下易产生小分子挥发物,对于PBT材料在车灯饰圈上的应用而言,由于无热固性底漆对材料和铝层进行隔离,因此材料中的小分子会直接迁移至铝层,造成铝层表面光泽下降、发雾或五彩等问题。由此可见,控制小分子的挥发量对于材料在车灯饰圈上的应用尤为重要。本文着重研究抗氧剂、成核剂对于PBT小分子挥发性能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对PBT基体材料的筛选和不同抗氧剂PBT复合体系性能的研究:使用高温雾化仪,运用光泽度法和重量法评价四种PBT原材料,发现PBT GX122J的雾度值最低,挥发物最少,因此选用PBT GX122J为后续实验原材料。玻璃纤维增强PBT体系,加入抗氧体系与未加抗氧体系的初始性能相差不大;长期热氧老化和耐黄变验证数据显示,受阻酚抗氧剂1790与抗氧剂-412S搭配的性能最好。抗氧剂的加入,对于体系热变形温度无改善作用,但能显着提升材料的热分解性能和雾化性能。受阻酚抗氧剂1790与抗氧剂-412S搭配的雾化透光率效果最好(透光率65%),比未加入抗氧剂体系提高近20个点。GC-MS数据表明,PBT抗氧体系的热分解主要产物为PBT在双螺杆挤出机加工过程中的分解产物,为端羧基和端羟基。对不同成核剂PBT复合体系性能的研究:通过DSC数据分析可知,成核剂的使用可以提升PBT材料的结晶性能;加入0.3超细滑石粉的体系,结晶速率和结晶度提升最为明显,说明相同比例下超细滑石粉对于PBT的结晶性能提升优于长碳链羧酸盐成核剂;过多超细滑石粉的加入,不仅没有提升体系的结晶速率和结晶度,反而还造成结晶性能的下降。通过TGA分析可知,使用成核剂可降低PBT材料的小分子挥发物,其中添加量在0.3%的超细滑石粉的效果最好,添加0.3%的羧酸钠盐与钙盐的效果相近;添加1%的超细滑石粉的小分子挥发物最多,说明过量添加超细滑石粉,会导致小分子挥发物增多。雾化测试结果表明:成核剂的加入,能提升复合体系的透光率,其中添加量在0.3%的超细滑石粉的过机PBT体系透光率保持效果最好,透光率为79%,与未过机的PBT数据基本一致。PBT在未加入成核剂的情况下,经过双螺杆挤出机,由于降解透光率会从80%急剧下降到45%。GC-MS数据表明,PBT雾化析出物主要成分为其降解产物,超细滑石粉的过量加入(添加1%),在受热的情况下会导致其从材料中挥发出来。对不同成核剂PBT复合体系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用了Ozawa、Jeziorny、Mo三种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的方法研究了PBT与不同成核剂的PBT复合体系。这几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但从得到的结果来看并不矛盾。结合上面的研究结果来看,不难发现,添加了成核剂的PBT样品比没有添加成核剂的纯样品在结晶速率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对于不同的体系,超细HTPUltra5L对于PBT结晶性能的提高最为明显,比NAV101和TR030H要好。但从HTPUltra5L添加量从0.3%提高到1%添加比例数据结果来看,添加0.3%时,其效果好与其他含量。

赵洋[5](2016)在《MWCNTs等碳纳米粒子对PTT/PC结晶性能的调控研究》文中提出结晶速率是制约PTT/PC合金快速成型的关键,而文献中对PTT/PC结晶的研究结果却相差较大,本文首先研究了简单两相结构PTT/PC合金的结晶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详细地研究合金组成、剪切场、温度场、加工时间、以及由此而决定的相形态/相界面对PTT/PC合金结晶行为的作用,旨在阐明导致PTT/PC结晶性能下降的真正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MWCNTs等碳纳米粒子对PTT/PC的结晶行为进行了调控研究,探明了纳米粒子促进PTT/PC结晶的机理及规律,为制备综合性能优良、快速成型PTT/PC合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指导基础。具体研究结果如下:(一)导致PTT/PC结晶性能下降的真正原因是PC相和相形态/相界面,而非酯交换反应与降解。(二)采用三种MWCNTs:未官能化的M5,羟基化的SMH1,羧基化的SMC1,研究了其对PTT/PC结晶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CNT对PTT/PC在250oC、100rpm加工时均无促进作用,却对其在240oC、60rpm加工时显示明显促进作用。MWCNTs表面羟基化和羧基化不利于PTT相结晶度提高。三种MWCNTs均不能诱发PTT分散相结晶。分别将M5、SMH1和SMC1球磨成长度为50-400nm的纳米粒子M5-1、SMH1-1和SMC1-1,其对PTT/PC结晶的促进作用显着增强。温度和转速提高,SMH1-1和SMC1-1对PTT/PC结晶的促进作用也明显增强。PTT为分散相时,M5-1和SMH1-1显示突出的诱导成核能力,该诱导能力依赖于用量和转速。将M5采用混酸处理0.5h并高能球磨成长度不同的粒子:M5-21(L=10-200nm)、M5-22、M5-23(L=10-100nm),则PTT/PC低温低转速混炼时,M5-2系列对PTT相的结晶促进作用受分散控制,良好分散比适当增加用量更能有效促进结晶。同用量的M5-2系列,其促进作用随粒径减小和用量增加而增强,但当粒径细化到一定尺寸后,对用量增加的依赖性减弱甚至消失。温度和转速提高,M5-2系列MWCNTs对PTT相结晶的促进作用显着提高,由粒径大小引起的结晶差异性也因分散程度提高而减弱。PTT为分散相的,MWCNTs的诱导能力与加工温度和转速有关。Master batch法((3+7)模式)可明显提高MWCNTs对PTT相结晶的促进作用。将M5采用混酸处理1h和1.5h并球磨相同时间,分别为长度不同的粒子:M5-31、M5-32(L=10-80nm),同用量同加工条件时,M5-32对PTT相结晶的促进作用显着强于M5-31。M5-3系列MWCNTs对PTT相结晶的促进作用也随转速提高和用量增加而提高。MWCNTs酸处理后的表面缺陷有利于其在基体中分散并诱发PTT成核结晶。PTT为分散相时,M5-3系列MWCNTs不能诱发其结晶。

刘觉靖[6](2015)在《LDHs/聚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晶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聚酯材料的应用日益广泛,人们对聚酯材料提出了各种特殊性能的要求,如阻燃、抗静电、抗菌等。因此,制备同时具有高物理性能和一些特殊性能的聚酯材料显得非常迫切。而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相对经济的方案。LDHs是一种新型的层状粘土材料,它由带正电的双金属离子层板和带负电的插层阴离子组成。通过调控金属离子以及插层阴离子的种类和比例,研究者们可以赋予LDHs多种功能。因此,LDHs可作为多功能助剂,如催化、荧光、电磁、聚合物改性剂等。本课题制备了功能化LDHs并用于填充增强聚酯,旨在为获取多功能型高性能聚酯复合材料提供参考依据。基本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几种不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磷酸氢二钠以及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插层的LDHs,采用TDI对LDHs进行表面接枝并用醇类进行封端。FTIR、XRD等测试方法研究表明所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成功插入LDHs层间,TDI成功接枝在LDHs层板上。热分析表明,在160 ℃-180℃时,烷氧基脱离裸露出异氰酸根,从而使制备得到的LDHs具有一定的反应潜伏性。2)、采用荧光光谱方法对LDHs的层状结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表面活性剂能成为LDHs合成时的模板。分析表明,所有的LDHs合成体系的荧光强度都随着时间增加增强。而SDS的浓度对LDHs合成体系的荧光强度有明显的影响。随着SDS浓度从0增加到54.53mM,反应体系的荧光强度经历了从强到弱再到更强的过程。结合SDS体系胶束形成过程的研究,我们认为LDHs在SDS胶束表面生长,即SDS胶束对LDHs层状结构的形成具有诱导效应,并对LDHs的合成起了模板作用。3)、通过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LDHs/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复合材料,并通过XRD和DSC研究了LDHs/PTT的结晶行为。XRD分析表明LDHs没有改变PTT的晶体形貌。对共混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表明,共混材料的KAvrami明显小于纯PTT。这说明LDHs的添加明显降低了PTT的结晶速率,这可归因于PTT链与LDHs层面上的异氰酸根反应而受到运动牵制,使得其运动能力减弱。同时,共混材料的刀与纯PTT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变化,都为4左右,说明共混材料主要以均相成核的方式结晶,异氰酸根改性的LDHs并不能成为其结晶成核剂。4)、通过热熔挤出共混方法制备了LDHs/ABS/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合金(LDHs/r-PET/ABS),并通过XRD和DSC研究了共混材料的结晶行为。XRD分析表明LDHs没有改变r-PET的晶体形貌。对合金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表明,LDHs对合金的影响与LDHs对PTT的影响相似,都使得KAwarmi明显降低,说明LDHs的添加能明显降低合金的结晶速率。另外,合金的n与未添加LDHs的材料相比明显减小,这说明LDHs使得合金的成核方式从均相结晶变为异相结晶,这可能与r-PET的分子链较短有关。

刘娜[7](2015)在《PTW反应性增容PP/PET共混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形状记忆高分子(SMP)是一类新型的功能高分子材料,本论文以聚丙烯(PP)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作为基料,使用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的三元共聚物(PTW)反应性增容PP/PET(85/15)共混合金,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了PP/PET/PTW热致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力学性能测试仪、偏光显微镜(POM)、差式扫描量热仪(DSC)、X射线衍射仪(XRD)、旋转流变仪、毛细管流变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及维卡软化点测试仪分别研究了PTW含量对PP/PET共混合金的相形态、形状记忆性能、力学性能、断裂力学性能、结晶性能、流变性能及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P/PET/PTW共混合金中,PTW起到了反应性增容的作用,少量PTW即可显着提高PP与PET之间的相容性,细化了分散相PET的粒子尺寸,降低了界面张力,提高了PP与PET两相黏结。PET对PP具有异相成核作用,提高了PP的结晶能力。PTW的加入,提高了PP与PET之间的作用力,阻碍了PP结晶,但对PP的晶体结构没有影响。采用FTIR分析,结果表明PTW分子链上的环氧基团与PET端基发生了开环反应,且PTW的乙烯链段同基体PP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因此,PTW的加入提高了共混合金的相容性。对PP/PET/PTW共混合金的热致形状记忆能力分析表明,当PTW添加量为1份,拉伸温度为165℃,拉伸比为80%,形变回复温度为170℃,回复时间为120s时,PP/PET/PTW共混合金的形状记忆性能达到最优,形状回复率可达到97.5%,形状固定率为98.85%。PTW能显着提高PP/PET共混合金的断裂伸长率和缺口冲击强度,其断裂力学行为采用J积分法进行研究,分析了共混合金的断裂引发能(Jc)、裂缝断裂能(Rp)和最大裂缝拓展能(Rmax)等参数。结果表明,共混合金对裂缝的敏感性要高于圆孔,增容剂PTW的加入可明显提高共混合金的抗裂缝断裂能力。PTW的引入缩短了PP/PET共混合金的塑化时间,提高了加工性能,对共混合金的耐热性能没有明显影响。

杨婧[8](2014)在《PET结晶性能的改性》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共聚和共混的方法,选择脂肪二元酸(丁二酸、己二酸、癸二酸),粉体(二氧化锆、硫酸镁、碳酸镁)以及自制的二元酸钠盐(丁二酸钠、己二酸钠、癸二酸钠),乙二醇醇化物(乙二醇钠、乙二醇锌、乙二醇镁),硬脂酸盐(硬脂酸锂、硬脂酸钠、硬脂酸钾、硬脂酸镁)作为改性剂,制备了一系列改性PET,利用DSC、结晶速率仪、XRD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热性能、结晶性能的表征。通过添加粉体(二氧化锆、硫酸镁、碳酸镁)进行原位聚合、添加脂肪二元酸(丁二酸、己二酸、癸二酸)、以及二元酸和粉体的复合改性剂进行共聚,系统研究了各配方的酯化反应动力学,分析了不同改性剂种类及添加量对酯化反应时间和活化能的影响,并对改性PET的特性粘度、转变温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利用Avrami方程进行等温结晶动力学处理。结果表明,脂肪二元酸和粉体(除硬脂酸钠处理的ZrO2)改性剂使酯化时间缩短,活化能变小;脂肪二元酸改性剂均使特性粘度变小,粉体改性剂(除MgSO4)使特性粘度变大;脂肪二元酸和粉体改性剂对转变温度影响比较复杂;脂肪二元酸和粉体对结晶速率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其中癸二酸(SA)和用硬脂酸钠处理的ZrO2效果较好;所有改性PET的Avrami指数n均变化比较复杂。共混改性部分,分别添加二元酸盐(丁二酸钠、己二酸钠、癸二酸钠),乙二醇醇化物(乙二醇钠、乙二醇锌、乙二醇镁),硬脂酸盐(硬脂酸锂、硬脂酸钾、硬脂酸钠、硬脂酸镁)对PET进行改性,对各样品的特性粘度、热转变温度、结晶性能进行测试表征。结果表明,添加粉体所得共混样品特性粘度均变大;三种二元酸盐、乙二醇醇化物中的乙二醇钠、硬脂酸盐中的硬脂酸锂、硬脂酸钾和硬脂酸钠在提高PET热结晶温度和结晶速率方面效果显着;等温结晶动力学结果表明,添加改性剂后,PET的Avrami指数n变化比较复杂。在此基础上,选择丁二酸钠、己二酸钠、癸二酸钠、硬脂酸钠四种钠盐改变添加量,制备了一系列改性PET,并以四种不同的降温速率对样品进行降温处理,讨论了改性剂添加量和降温速率对结晶温度的影响,利用Mo法进行非等温结晶动力学数据处理,得到不同降温速率下的a、F(T)值。结果表明,添加改性剂后,样品特性粘度均变小,但变化趋势不同;丁二酸钠、己二酸钠对转变温度的影响趋势一致,癸二酸钠、硬脂酸钠的影响趋势一致,但与丁二酸钠、己二酸钠的变化趋势相反;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结果表明,改性PET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可以用Mo法处理。

刘冰[9](2014)在《回收PET/聚烯烃共混改性研究及其在重包装编织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废旧PET瓶的大量使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备受关注,多渠道的回收与再利用成为研究的热点,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主要研究回收PET与聚烯烃的共混改性,通过共混后性能的提高,达到再利用的目的。为了最大价值的利用PET瓶的回收料,首先对其各个部分的材料进行了定性的研究。通过DSC、FIR和MI的测试结果分析得出:瓶盖所用材料主要为HDPE;标签所用材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PP,另一类是PVC。由于废旧PET在回收的过程中发生热氧降解和水降解,需对其进行扩链增粘改性。本文选用了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和均苯四甲酸二酐,以及二者分别与环氧树脂联用做扩链剂,特性粘数及粘均分子量的测试结果表明均达到了一定的增粘效果,且联用的效果更佳。将扩链后的废旧PET与聚烯烃进行了共混改性,并通过力学性能、非等温结晶动力学、流变学以及结晶形态的分析得出:与废旧PP共混,PP-GMA为较好的相容剂,且最宜量为10%;成核剂NA-11提高了rPET/rPP的冲击强度,且最宜量为0.1%。与回收HDPE共混,二者的质量比为3:7时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好;HDPE-MAH为较好的相容剂,且最宜量为8%;EVA的加入提高了共混合金的力学性能,尤其是无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了1.5倍左右。加入20%~40%废旧PET后制得的塑料扁丝强度提高,能够满足编织的要求,可制备重包装用编织袋。所使用的rPET免干燥节能化回收工艺和rPET/rPP、rPET/rHDPE复合扁丝节能化制备工艺,两大创新工艺节能显着,大大降低了rPET的回收成本和扁丝的制造成本,其带来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

陈静[10](2014)在《PET/PBT聚酯合金的制备及结晶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PET和PBT均具有优异的耐热、耐腐蚀、耐候性和电绝缘性以及较低的摩擦系数,二者性能上的较大差别在于PET结晶速率较慢,PBT能迅速结晶。将PET和PBT共混,从应用上来说,可以填补PET因结晶性能较差而在工程塑料领域上的应用空缺,且提高性价比;从加工工艺上来说,可以通过结晶速率较快的PBT来提高PET的结晶速率,解决PET模塑周期长,加工过程中易发生翘曲变形等问题。但是PET和PBT在高温熔融态下极易发生酯交换反应而影响结晶性能,进而降低聚酯合金的强度。因此,本研究是一项对于PET/PBT共混体系的熔融热行为以及PET/PBT聚酯合金的力学性能等都有着较大影响的基础性研究—结晶行为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PET,PBT和PET/PBT性能上的对比。通过熔融挤出和注塑分别制备PET/PBT聚酯合金以及力学性能测试样条。各种测试结果表明,PET/PBT聚酯合金较PET、PBT的强度有所提升;PET,PBT和PET/PBT三者结晶速率的快慢关系为VPBT>VPET/PBT>VPET;三者的晶体尺寸都较小,形成了致密的晶体结构,在PLM观察下均没有出现十字消光现象。另外,纯PET/PBT的二次升温DSC曲线上的两个熔融峰因为共混体系的酯交换反应而相互靠近,且向低温处转移。(2)酯交换抑制剂对PET/PBT熔融共混体系的结晶行为的影响。通过DSC两次循环加热扫描法对比了几种酯交换抑制剂的效果,发现0.5%TPPi能在保持共混体系拥有两个独立的熔融峰的同时,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说明共混体系的酯交换反应得到了较好的抑制,表现在结晶行为上的影响是:共混体系的结晶温度提高了12.8℃,结晶速率加快,结晶也更充分。所以最终选定TPPi为后续研究所用的酯交换抑制剂,添加量为0.5份。(3)不同成核剂对PET/PBT/TPPi熔融共混体系的结晶行为的影响。DSC测试分析表明,1%的滑石、纳米SiO2、纳米TiO2和沙林树脂(Surlyn)能够提高体系的熔点和结晶温度,而1%的纳米SiO2、纳米TiO2和CaCO3能够有效的提高结晶速率。部分体系的DSC曲线上出现了结晶双峰,主要与所添加的成核剂对PET和PBT的不同成核效果以及PET,PBT之间的协同作用有关;用Jeziorny法处理Avrami方程来分析各体系的非等温结晶行为,除添加了改性纳米SiO2、纳米TiO2以外的其他各体系的主结晶部分均能保持较好的线性。但是各种成核剂对于PET/PBT聚酯合金的力学性能并没有较好的正效应,只有硬度是普遍提升的。

二、PET/PP共混合金结晶动力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ET/PP共混合金结晶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MAH/BMA接枝全同聚丁烯-1制备及改性聚甲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全同聚丁烯-1简介
        1.1.1 全同聚丁烯-1的合成
        1.1.2 全同聚丁烯-1的性能
    1.2 聚烯烃接枝改性
        1.2.1 本体接枝改性
        1.2.2 表面接枝改性
        1.2.3 超临界接枝改性
    1.3 聚烯烃熔融接枝的影响因素
        1.3.1 单体的影响
        1.3.2 引发剂的影响
        1.3.3 反应温度的影响
        1.3.4 反应时间的影响
        1.3.5 接枝过程中的副反应
    1.4 聚烯烃接枝物的表征
        1.4.1 接枝物的纯化
        1.4.2 接枝率的测定
        1.4.3 接枝物性能的测定
    1.5 聚烯烃接枝物的性能与应用
    1.6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MAH/BMA官能团化改性iPB-1 制备工艺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标准
        2.2.3 iPB-g-MAH-co-BMA的制备
        2.2.4 iPB-g-MAH-co-BMA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接枝产物转矩/时间谱图
        2.3.2 接枝产物红外谱图
        2.3.3 BMA用量对iPB-g-MAH-co-BMA的影响
        2.3.4 MAH用量对iPB-g-MAH-co-BMA的影响
        2.3.5 DCP用量对iPB-g-MAH-co-BMA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PB-g-MAH-co-BMA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设备
        3.2.3 iPB-g-MAH-co-BMA性能的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iPB-1及其接枝产物的熔融结晶行为
        3.3.2 iPB-1及其接枝产物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3.3.3 iPB-1及其接枝产物的结晶形态
        3.3.4 iPB-1及其接枝产物的热稳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PB-g-MAH改性聚甲醛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4.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标准
        4.2.3 样品的制备
        4.2.4 POM/iPB-g-MAH和 POM/iPB-1 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OM/iPB-g-MAH和 POM/iPB-1 的熔融结晶行为
        4.3.2 POM/iPB-g-MAH和 POM/iPB-1 的结晶形态
        4.3.3 POM/iPB-g-MAH和 POM/iPB-1 的力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PET/HDPE增容共混物的制备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合物共混改性
    1.3 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
        1.3.1 增容聚合物共混物的方法
        1.3.2 增容剂的类型及特点
    1.4 PET的共混改性
        1.4.1 PET与弹性体共混
        1.4.2 PET与聚烯烃共混
        1.4.3 PET与其他聚酯共混
        1.4.4 PET与其他聚合物共混
    1.5 PET/PE共混体系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选题思想与研究方案
第2章 增容剂的制备及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增容剂的制备方法
        2.2.4 接枝物的纯化与凝胶量的测定
        2.2.5 PET/HDPE/增容剂共混物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冲击性能分析
        2.3.2 拉伸性能分析
        2.3.3 FT-IR红外光谱分析
        2.3.4 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DSC)
        2.3.5 熔体流动速率表征分析(MFR)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增容剂凝胶含量分析
        2.4.2 冲击性能结果分析
        2.4.3 拉伸性能结果分析
        2.4.4 FT-IR红外光谱分析
        2.4.5 DSC测试结果分析
        2.4.6 熔体流动速率结果分析
        2.4.7 共混物相形态观察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增容剂用量对PET/HDPE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3 PET/HDPE/增容剂共混物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3.1 冲击性能分析
        3.3.2 拉伸性能分析
        3.3.3 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DSC)
        3.3.4 动态力学性能分析(DMA)
        3.3.5 熔体流动速率分析(MFR)
        3.3.6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冲击性能结果分析
        3.4.2 拉伸性能结果分析
        3.4.3 DSC测试结果分析
        3.4.4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分析
        3.4.4.1 相对结晶度与温度的关系
        3.4.4.2 相对结晶度与时间的关系
        3.4.4.3 非等温结晶模型分析
        3.4.5 动态力学测试结果分析
        3.4.6 熔体流动速率结果分析
        3.4.7 共混物相形态观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尼龙11/埃洛石纳米管复合聚乳酸材料及其增强增韧熔喷非织造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熔喷非织造材料概述
        1.2.1 超细纤维材料
        1.2.2 熔喷非织造工艺
        1.2.3 熔喷非织造原料
        1.2.4 熔喷非织造材料的特点、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1.3 PLA和PLA生物基复合材料
        1.3.1 生物基与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1.3.2 PLA基本性质和特点
        1.3.3 PLA基改性生物基复合材料
        1.3.4 PLA基纤维和纺粘非织造材料
        1.3.5 PLA基熔喷非织造材料
    1.4 生物基尼龙 11(PA11)概述
        1.4.1 生物基PA11
        1.4.2 PA11基本性质、特点和应用
    1.5 埃洛石纳米管(HNTs)概述
        1.5.1 HNTs的来源、结构特点和应用领域
        1.5.2 聚合物/HNTs复合材料
        1.5.3 HNTs的表面处理和HNTs/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界面增容
    1.6 生物基PLA/PA11/纳米填料复合材料
        1.6.1 生物基PLA/PA11共混材料
        1.6.2 生物基PLA/HNTs复合材料
        1.6.3 生物基PLA/PA11/纳米无机填料复合材料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7.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7.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PLA/PA11共混材料及其熔喷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与设备
        2.2.1 实验原料
        2.2.2 加工设备
    2.3 PLA/PA11共混材料及其熔喷非织造材料的制备
        2.3.1 PLA/PA11共混材料的制备
        2.3.2 PLA/PA11熔喷材料的制备
    2.4 材料性能表征
        2.4.1 热-结晶性能(DSC)
        2.4.2 热稳定性能(TGA)
        2.4.3 晶型结构(WXRD)
        2.4.4 动态热机械性能(DMA)
        2.4.5 共混体系相形态及熔喷材料形貌(FE-SEM)
        2.4.6 流变性能和熔体流动率(MI)
        2.4.7 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DSC法)
        2.4.8 结晶形貌观察(POM)
        2.4.9 纤维直径分布
        2.4.10 拉伸力学性能
        2.4.11 孔径和孔径分布
        2.4.12 透气性和过滤性能
    2.5 结果与讨论
        2.5.1 PLA/PA11共混材料的热-结晶性能分析
        2.5.2 PLA/PA11共混材料的热稳定性能分析
        2.5.3 PLA/PA11共混材料的晶型结构分析
        2.5.4 PLA/PA11共混材料的动态热机械性能
        2.5.5 PLA/PA11共混材料的相结构形态
        2.5.6 PLA/PA11共混材料的流变性能和熔体流动性能
        2.5.7 PLA/PA11共混材料的等温结晶动力学分析
        2.5.8 PLA/PA11共混材料的结晶形貌观察
        2.5.9 PLA/PA11熔喷材料的形貌结构和纤维直径分布
        2.5.10 PLA/PA11熔喷材料的结晶性能分析
        2.5.11 PLA/PA11熔喷材料的晶型结构分析
        2.5.12 PLA/PA11熔喷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2.5.13 PLA/PA11熔喷材料的孔径和孔径分布
        2.5.14 PLA/PA11熔喷材料的透气和过滤性能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单体接枝PLA-g-(St-co-GMA)增容PLA/PA11共混材料及其熔喷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与设备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
    3.3 PLA-g-(St-co-GMA)、PLA/PLA-g-(St-co-GMA)/PA11共混材料及熔喷材料的制备
        3.3.1 PLA-g-(St-co-GMA)的制备和提纯
        3.3.2 PLA/PLA-g-(St-co-GMA)/PA11共混材料的制备
        3.3.3 PLA/PLA-g-(St-co-GMA)/PA11熔喷材料的制备
    3.4 材料性能表征
        3.4.1 官能团分析(FT-IR)
        3.4.2 GMA接枝量的测定
        3.4.3 热-结晶性能(DSC)
        3.4.4 热稳定性能(TGA)
        3.4.5 晶型结构(WXRD)
        3.4.6 动态热机械性能(DMA)
        3.4.7 流变性能和熔体流动速率(MI)
        3.4.8 共混体系相形态及熔喷材料形貌(FE-SEM)
        3.4.9 熔体流动率和流变性能
        3.4.10 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DSC法)
        3.4.11 结晶形貌观察(POM)
        3.4.12 纤维直径分布
        3.4.13 拉伸力学性能
        3.4.14 孔径和孔径分布
        3.4.15 透气性和过滤性能
    3.5 结果与讨论
        3.5.1 PLA-g-(St-co-GMA)的接枝机理分析及接枝率计算
        3.5.2 PLA-g-(St-co-GMA)的热-结晶性能分析
        3.5.3 PLA-g-(St-co-GMA)的结晶动力学分析
        3.5.4 PLA-g-(St-co-GMA)的热稳定性能分析
        3.5.5 PLA-g-(St-co-GMA)的热机械性能分析
        3.5.6 PLA-g-(St-co-GMA)的流变性能分析和熔体指数
        3.5.7 PLA/PLA-g-(St-co-GMA)/PA11共混材料的热-结晶性能分析
        3.5.8 PLA/PLA-g-(St-co-GMA)/PA11共混材料的热稳定性能分析
        3.5.9 PLA/PLA-g-(St-co-GMA)/PA11共混材料的晶型结构分析
        3.5.10 PLA/PLA-g-(St-co-GMA)/PA11共混材料的热机械性能分析
        3.5.11 PLA/PLA-g-(St-co-GMA)/PA11共混材料的相结构形态及增容机理
        3.5.12 PLA/PLA-g-(St-co-GMA)/PA11共混材料的流变性能和熔体流动性能
        3.5.13 PLA/PLA-g-(St-co-GMA)/PA11共混材料的等温结晶动力学分析
        3.5.14 PLA/PLA-g-(St-co-GMA)/PA11共混材料的结晶形貌观察
        3.5.15 PLA/PLA-g-(St-co-GMA)/PA11熔喷材料的结构形貌与纤维直径分布
        3.5.16 PLA/PLA-g-(St-co-GMA)/PA11熔喷材料结晶性能分析
        3.5.17 PLA/PLA-g-(St-co-GMA)/PA11熔喷材料晶型结构分析
        3.5.18 PLA/PLA-g-(St-co-GMA)/PA11熔喷材料力学性能分析
        3.5.19 PLA/PLA-g-(St-co-GMA)/PA11熔喷材料孔径和孔径分布
        3.5.20 PLA/PLA-g-(St-co-GMA)/PA11熔喷材料透气和过滤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LA/PLA-g-(St-co-GMA)/A-HNTs复合材料及其熔喷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与设备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设备
    4.3 HNTs的表面氨基化修饰
    4.4 PLA/PLA-g-(St-co-GMA)/A-HNTs复合材料及其熔喷材料的制备
        4.4.1 PLA/PLA-g-(St-co-GMA)/A-HNTs复合材料的制备
        4.4.2 PLA/PLA-g-(St-co-GMA)/A-HNTs熔喷材料的制备
    4.5 材料性能表征
        4.5.1 官能团分析(FT-IR)
        4.5.2 热稳定性(TGA)
        4.5.3 晶型结构(WXRD)
        4.5.4 形貌结构与相形态(FE-SEM,TEM)
        4.5.5 粒径分布
        4.5.6 热-结晶性能(DSC)
        4.5.7 动态热机械性能(DMA)
        4.5.8 熔体流动率和流变性能
        4.5.9 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DSC法)
        4.5.10 结晶形貌观察(POM)
        4.5.11 纤维直径分布
        4.5.12 力学性能
        4.5.13 孔径和孔径分布
        4.5.14 透气性和过滤性能
    4.6 结果与讨论
        4.6.1 改性HNTs的红外图谱分析
        4.6.2 改性HNTs的形貌结构
        4.6.3 改性HNTs的粒径分布
        4.6.4 PLA/PLA-g-(St-co-GMA)/A-HNTs复合材料的热-结晶性能
        4.6.5 PLA/PLA-g-(St-co-GMA)/A-HNTs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
        4.6.6 PLA/PLA-g-(St-co-GMA)/A-HNTs复合材料的晶型结构
        4.6.7 PLA/PLA-g-(St-co-GMA)/A-HNTs复合材料的动态热机械性能
        4.6.8 PLA/PLA-g-(St-co-GMA)/A-HNTs复合材料的相形态结构
        4.6.9 PLA/PLA-g-(St-co-GMA)/A-HNTs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和熔体流动性能
        4.6.10 PLA/PLA-g-(St-co-GMA)/A-HNTs复合材料的等温结晶动力学分析
        4.6.11 PLA/PLA-g-(St-co-GMA)/A-HNTs复合材料的结晶形貌观察
        4.6.12 PLA/PLA-g-(St-co-GMA)/A-HNTs熔喷材料的形貌结构和纤维直径分布
        4.6.13 PLA/PLA-g-(St-co-GMA)/A-HNTs熔喷材料的热-结晶性能
        4.6.14 PLA/PLA-g-(St-co-GMA)/A-HNTs熔喷材料的晶型结构
        4.6.15 PLA/PLA-g-(St-co-GMA)/A-HNTs熔喷材料的力学性能
        4.6.16 PLA/PLA-g-(St-co-GMA)/A-HNTs熔喷材料的孔径与孔径分布
        4.6.17 PLA/PLA-g-(St-co-GMA)/A-HNTs熔喷材料的透气与过滤性能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LA/PLA-g-(St-co-GMA)/(PA11/G-HNTs)复合材料及其原位成纤增强增韧熔喷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原料与设备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设备
    5.3 HNTs的表面环氧基化修饰
    5.4 PLA/PLA-g-(St-co-GMA)/(PA11/G-HNTs)复合材料及其熔喷材料的制备
    5.5 材料性能表征
        5.5.1 热-结晶性能(DSC)
        5.5.2 热稳定性能(TGA)
        5.5.3 晶型结构(WXRD)
        5.5.4 动态热机械性能(DMA)
        5.5.5 形貌结构与相形态(FE-SEM)
        5.5.6 熔体流动率(MI)和流变性能
        5.5.7 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DSC法)
        5.5.8 结晶形貌观察(POM)
        5.5.9 纤维直径分布
        5.5.10 力学性能
        5.5.11 孔径和孔径分布
        5.5.12 透气性和过滤性能
    5.6 结果与讨论
        5.6.1 PLA/PLA-g-(St-co-GMA)/(PA11/G-HNTs)复合材料的热-结晶性能
        5.6.2 PLA/PLA-g-(St-co-GMA)/(PA11/G-HNTs)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5.6.3 PLA/PLA-g-(St-co-GMA)/(PA11/G-HNTs)复合材料的晶型结构
        5.6.4 PLA/PLA-g-(St-co-GMA)/(PA11/G-HNTs)复合材料的动态热机械性能
        5.6.5 PLA/PLA-g-(St-co-GMA)/(PA11/G-HNTs)复合材料的相形态结构
        5.6.6 PLA/PLA-g-(St-co-GMA)/(PA11/G-HNTs)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和熔体流动性能
        5.6.7 PLA/PLA-g-(St-co-GMA)/(PA11/G-HNTs)复合材料的等温结晶动力学分析
        5.6.8 PLA/PLA-g-(St-co-GMA)/(PA11/G-HNTs)复合材料的结晶形貌观察
        5.6.9 PLA/PLA-g-(St-co-GMA)/(PA11/G-HNTs)复合熔喷材料的形貌结构和纤维直径分布
        5.6.10 PLA/PLA-g-(St-co-GMA)/(PA11/G-HNTs)熔喷材料的热-结晶性能
        5.6.11 PLA/PLA-g-(St-co-GMA)/(PA11/G-HNTs)熔喷材料的晶型结构
        5.6.12 PLA/PLA-g-(St-co-GMA)/(PA11/G-HNTs)熔喷材料的力学性能
        5.6.13 PLA/PLA-g-(St-co-GMA)/(PA11/G-HNTs)熔喷材料的孔径与孔径分布
        5.6.14 PLA/PLA-g-(St-co-GMA)/(PA11/G-HNTs)熔喷材料的透气与过滤性能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期刊论文
    (2)授权发明专利
    (3)会议论文
    (4)科研奖励
致谢

(4)车灯饰圈免底涂PBT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PBT概况
        1.1.1 PBT的发展与结构
        1.1.2 PBT的应用
    1.2 汽车车灯装饰圈材料发展概况
        1.2.1 传统车灯材料发展
        1.2.2 免底涂车灯材料发展
    1.3 车灯应用PBT材料相关研究进展
        1.3.1 结晶性研究
        1.3.2 抗氧性研究
    1.4 车灯饰圈材料低散发表征
        1.4.1 雾度
        1.4.2 透光率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1.5.1 论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5.2 本课题所采取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基体对PBT材料性能的影响
    2.1材料与实验
        2.1.1 实验原材料
        2.1.2 实验用仪器设备
        2.1.3 材料的制备
        2.1.4 表征与测试
    2.2 不同基体对PBT材料性能的影响
        2.2.1 不同基体对PBT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2.2.2 不同基体对PBT材料热变形温度的影响
        2.2.3 不同基体对PBT材料雾度的影响
    2.3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抗氧剂对PBT材料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氧化机理
        3.2.1 氧化老化机理
        3.2.2 抗氧机理
    3.3 不同抗氧剂对PBT材料热氧老化性能影响
        3.3.1 不同抗氧剂对PBT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3.2 不同抗氧剂对PBT材料力学性能保持率的影响
        3.3.3 不同抗氧剂对PBT材料耐黄变性能的影响
    3.4 不同抗氧剂对PBT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3.4.1 不同抗氧剂对PBT材料热变形温度的影响
        3.4.2 不同抗氧剂对PBT材料TG的影响
        3.4.3 不同抗氧剂对PBT材料雾度的影响
        3.4.4 不同抗氧剂对PBT材料GC-MS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成核剂对PBT材料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影响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方法
        4.1.2 DSC测试条件
    4.2 不同成核剂对PBT材料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影响
        4.2.1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4.2.2 Jeziory法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
        4.2.3 Ozawa法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
        4.2.4 Mo法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成核剂对PBT材料性能的影响
    5.1 不同成核剂对PBT材料相关性能的影响
        5.1.1 不同成核剂对PBT材料结晶性能的影响
        5.1.2 不同成核剂对PBT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1.3 不同成核剂对PBT材料TG的影响
        5.1.4 不同成核剂对PBT材料雾度的影响
        5.1.5 不同成核剂对PBT材料GC-MS的影响
    5.2 改善对比验证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本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MWCNTs等碳纳米粒子对PTT/PC结晶性能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PTT简介
    1.2 PTT结晶性能的研究
    1.3 课题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PTT/PC的结晶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TT/PC合金的结晶行为随合金组成的变化慨况
        2.3.2 相界面对PTT/PC合金结晶行为的影响
        2.3.3 加工参数对PTT/PC合金结晶行为的影响
        2.3.3.1 加工温度的影响
        2.3.3.2 剪切的影响
        2.3.3.3 混炼时间的影响
        2.3.4 PTT/PC合金加工过程中的酯交换反应与降解问题
    2.4 结论
第三章 MWCNTs等碳纳米粒子对PTT/PC合金结晶行为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WCNTs、羟基化MWCNTs和羧基化MWCNTs对PTT/PC结晶行为的影响
        3.3.1.1 PTT/PC/MWCNTs的结晶行为
        3.3.1.2 PTT/PC/MWCNTs的结晶动力学
        3.3.2 MWCNTs经球磨处理后对PTT/PC合金结晶行为的影响
        3.3.2.1 PTT/PC/MWCNTs(球磨)的结晶行为
        3.3.2.2 PTT/PC/MWCNTs(球磨)的结晶动力学
        3.3.2.3 PTT/PC/MWCNTs(球磨)的结晶形态
        3.3.3 其它碳粒子对PTT/PC合金结晶行为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MWCNTs表面处理对PTT/PC合金结晶行为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酸处理 0.5h并高能球磨的MWCNTs对PTT/PC合金结晶行为的影响
        4.3.1.1 PTT/PC/MWCNTs的结晶行为
        4.3.1.2 PTT/PC/MWCNTs的结晶动力学
        4.3.1.3 PTT/PC/MWCNTs的结晶形态
        4.3.2 酸处理 1h和 1.5h并普通球磨的MWCNTs对PTT/PC合金结晶行为的影响
        4.3.2.1 PTT/PC/MWCNTs的结晶行为
        4.3.2.2 PTT/PC/MWCNTs的结晶动力学
        4.3.3 酸处理 2h并普通球磨的MWCNTs对PTT/PC合金结晶行为的影响
    4.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LDHs/聚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晶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酯材料的应用
    1.2. PTT材料研究及应用进展
    1.3. 熔融共混法再生PET材料及其应用
    1.4. 聚酯材料在加工和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及无机填料在聚酯材料中的应用
    1.5.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的特点
    1.6. LDHs生长机理及合成方法
        1.6.1. 共沉淀法
        1.6.2. 反相乳液法
    1.7. LDHs在聚合物材料改性中的应用
    1.8.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8.1. Mg/Al-LDHs的合成及改性
        1.8.2. LDHs合成体系跟踪以及合成环境研究
        1.8.3. LDHs/PET以及LDHs/PTT共混材料的制备以及结晶研究
第二章 Mg/Al-LDHs的合成及改性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2. SDS插层LDHs(LDHs-DS)的合成
        2.2.3. SDS与磷酸根共插层LDHs(LDHs-DS-P)的合成
        2.2.4. DBS插层LDHs(LDHs-DBS)的合成
        2.2.5. LDHs-DS/LDHs-DS-P接枝TDI
        2.2.6. TDI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
        2.2.7. LDHs-DBS-TDI的合成
        2.2.8. 测试及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TDI与正丙醇反应时间的确定
        2.3.2. 不同LDHs样品的FTIR分析
        2.3.3. 不同LDHs样品的TG-IR分析
        2.3.4. 不同LDHs样品的TG-DSC分析
        2.3.5. 不同LDHs样品的XRD分析
        2.3.6. 不同LDHs样品的SEM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DHs的合成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以及仪器
        3.2.2. 不同SDS含量LDHs的制备
        3.2.3. LDHs合成反应中的荧光跟踪
        3.2.4. 利用荧光分析对SDS溶液进行分析
        3.2.5. 测试及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SOS含量LDHs的XRD分析
        3.3.2. 荧光测试跟踪LDHs-DS合成
        3.3.3. 荧光测试探究LDHs的合成环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DHs/PTT纳米共混材料的制备及结晶动力学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2.2. LDHs/PTT共混材料的制备
        4.2.3. 测试及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LDHs/PTT共混材料的SEM分析
        4.3.2. LDHs/PTT的XRD分析
        4.3.3. LDHs/PTT共混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DHs/r-PET/ABS合金的制备及结晶动力学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5.2.2. LDHs/r-PET/ABS共混材料的制备
        5.2.3. 测试及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LDHs/r-PET/ABS的XRD分析
        5.3.2. LDHs/r-PET/ABS共混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待)发表论文
致谢

(7)PTW反应性增容PP/PET共混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形状记忆材料概述
        1.1.1 形状记忆高分子简介
        1.1.2 形状记忆高分子分类
        1.1.3 热致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分类
    1.2 热致形状记忆高分子的研究进展
        1.2.1 热致形状记忆高分子的“记忆”机理
        1.2.2 热致形状记忆高分子的理论研究
        1.2.3 TSMP共混合金的研究现状
    1.3 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发展前景
    1.4 PP、PET概述及其共混合金的研究进展
        1.4.1 聚丙烯(PP)
        1.4.2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1.4.3 PP/PET共混合金的研究进展
        1.4.4 PP/PET/增容剂共混合金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原料与设备
        2.1.1 主要原料
        2.1.2 主要设备
    2.2 试样制备
    2.3 分析与性能测试
        2.3.1 SEM观察
        2.3.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
        2.3.3 结晶形态观察(POM)
        2.3.4 X射线衍射(XRD)
        2.3.5 力学性能测试
        2.3.6 热致形状记忆性能测试
        2.3.7 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8 断裂力学测试
        2.3.9 动态流变性能
        2.3.10 毛细管流变性能
        2.3.11 熔体流动速率测试
        2.3.12 加工流变性能测试
        2.3.13 维卡软化点测定
        2.3.14 热变形温度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PP/PET共混合金的基料配比的确定
    3.2 PP/PET/PTW共混合金的相形态分析
    3.3 共混合金结晶性能
        3.3.1 DSC分析
        3.3.2 共混合金结晶形态观察
        3.3.3 共混合金晶体结构
    3.4 共混合金的力学性能
    3.5 PP/PET共混合金的形状记忆性能
        3.5.1 PTW含量对共混合金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
        3.5.2 形变回复温度对共混合金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
        3.5.3 拉伸比对共混合金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
        3.5.4 形变回复时间对共混合金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
        3.5.5 拉伸温度对共混合金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
        3.5.6 共混合金形状记忆过程机理
    3.6 PP/PET/PTW共混合金的红外光谱(FTIR)测试
    3.7 PP/PET/PTW共混合金缺口断裂力学分析
    3.8 共混合金的流变性能
        3.8.1 旋转流变性能
        3.8.2 毛细管流变性能
        3.8.3 共混合金的熔体流动速率
        3.8.4 加工流变性
    3.9 共混合金的耐热性能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8)PET结晶性能的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PET结晶性能研究
        1.1.1 共混法
        1.1.2 共聚法
        1.1.3 添加结晶成核剂及结晶促进剂
    1.2 高聚物结晶动力学研究
        1.2.1 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
        1.2.2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
    1.3 PET结晶性能评价方法
    1.4 本课题的意义及拟开展的工作
        1.4.1 本课题的意义
        1.4.2 拟开展的工作
第2章 PET共聚改性
    2.1 样品制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装置
        2.1.3 实验原理
    2.2 性能测试
        2.2.1 特性粘度测试
        2.2.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2.2.3 结晶动力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酯化动力学研究
        2.3.2 特性粘度测试
        2.3.3 热性能分析
        2.3.4 等温结晶动力学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添加二元酸钠盐、乙二醇醇化物、硬脂酸盐与PET共混改性
    3.1 样品制备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装置
        3.1.3 实验方法
    3.2 性能测试
        3.2.1 特性粘度测试
        3.2.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3.2.3 等温结晶动力学分析
        3.2.4 扫描电镜分析(SEM)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特性粘度测试
        3.3.2 热性能分析
        3.3.3 等温结晶动力学分析
        3.3.4 扫描电镜(SEM)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添加不同含量钠盐与PET共混改性
    4.1 样品制备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装置
        4.1.3 实验方法
    4.2 性能测试
        4.2.1 特性粘度测试
        4.2.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4.2.3 非等温结晶分析
        4.2.4 扫描电镜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特性粘度测试
        4.3.2 热性能分析
        4.3.3 非等温结晶行为分析
        4.3.4 晶粒尺寸及结晶度分析
        4.3.5 扫描电镜分析(SEM)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回收PET/聚烯烃共混改性研究及其在重包装编织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PET的简介
    1.3 PET回收与再利用的研究现状
        1.3.1 废旧PET的回收
        1.3.1.1 合金化回收
        1.3.1.2 化学回收
        1.3.1.3 物理回收
        1.3.2 回收PET的利用
    1.4 编织袋用聚烯烃扁丝的研究现状
        1.4.1 聚丙烯(PP)扁丝
        1.4.2 高密度聚乙烯(HDPE)扁丝
        1.4.3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扁丝
    1.5 回收PET/聚烯烃的共混改性研究现状
        1.5.1 回收PET的增粘
        1.5.2 回收PET/PP共混
        1.5.2.1 增容改性
        1.5.2.2 填充改性
        1.5.3 回收PET/PE共混
    1.6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废旧PET瓶盖及标签材料的分析与鉴别
    2.1 试验部分
        2.1.1 试验原料
        2.1.2 试验仪器
        2.1.3 测试方法
    2.2 瓶盖的鉴别与分析
        2.2.1 瓶盖的DSC分析
        2.2.2 瓶盖的熔融指数分析
    2.3 标签的鉴别与分析
        2.3.1 标签的DSC分析
        2.3.2 标签的红外光谱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回收PET的增粘改性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试验原料
        3.1.2 试验所用仪器
        3.1.3 试验工艺
        3.1.4 试验测试方法
    3.2 HMDI/环氧树脂的增粘研究
        3.2.1 增粘试验配方
        3.2.2 HMDI增粘扩链机理
        3.2.3 扩链剂对rPET的扩链增粘效果
        3.2.4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分析
        3.2.4.1 Jeziorny理论方法
        3.2.4.2 DSC曲线分析
        3.2.4.3 结晶度-时间曲线分析
        3.2.4.4 结晶动力学参数分析
        3.2.4.5 结晶活化能分析
        3.2.5 流变学分析
        3.2.5.1 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的关系
        3.2.5.2 表观粘度与剪切速率的关系
        3.2.5.3 表观粘度与温度的关系
    3.3 PMDA/环氧树脂的增粘研究
        3.3.1 增粘试验配方
        3.3.2 PMDA的增粘扩链机理
        3.3.3 PMDA对rPET的扩链增粘效果
        3.3.4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分析
        3.3.4.1 DSC曲线分析
        3.3.4.2 相对结晶度-时间曲线
        3.3.4.4 结晶动力学参数
        3.3.4.5 结晶活化能
        3.3.5 流变学分析
        3.3.5.1 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的关系
        3.3.5.2 表观粘度与剪切速率的关系
        3.3.5.3 表观粘度与温度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回收PET/PP的共混改性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试验所用原料
        4.1.2 试验所用仪器
        4.1.3 试验流程
        4.1.4 试验工艺
        4.1.5 试验测试方法
    4.2 rPET/rPP共混研究
        4.2.1 试验配方
        4.2.2 力学性能分析
        4.2.3 动态热机械分析
        4.2.4 共混物结晶形态考察
        4.2.5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分析
        4.2.5.1 不同降温速率下DSC曲线分析
        4.2.5.2 相对结晶度与时间关系的分析
        4.2.5.3 非等温接近动力学参数分析
        4.2.5.4 结晶活化能的分析
        4.2.6 流变学分析
        4.2.6.1 非牛顿指数的分析
        4.2.6.2 表观活化能的分析
    4.3 rPET/rPP/成核剂共混研究
        4.3.1 试验配方
        4.3.2 力学性能分析
        4.3.3 共混物结晶形态考察
    4.4 rPET/rPP/PP-GMA共混研究
        4.4.1 试验配方
        4.4.2 力学性能分析
        4.4.3 动态热机械分析
        4.4.4 扫描电镜分析
        4.4.5 X射线衍射分析
        4.4.6 熔融指数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回收PET/HDPE共混改性研究
    5.1 试验部分
        5.1.1 试验原料
        5.1.2 试验仪器
        5.1.3 试验流程
        5.1.4 试验工艺
        5.1.5 测试方法
    5.2 rPET/rHDPE/HDPE-MAH共混研究
        5.2.1 试验配方
        5.2.2 力学性能分析
        5.2.3 SEM分析
        5.2.4 DTMA分析
        5.2.5 XRD分析
        5.2.6 熔融指数分析
    5.3 rPET/rHDPE/EVA共混研究
        5.3.1 试验配方
        5.3.2 力学性能分析
        5.3.3 扫描电镜分析
        5.3.4 XRD分析
        5.3.5 熔融指数分析
    5.4 rPET/rHDPE共混中试研究
        5.4.1 试验配方
        5.4.2 力学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回收PET/聚烯烃共混合金在重包装袋中的应用
    6.1 前言
    6.2 项目简介
    6.3 试验原料
    6.4 试验仪器
    6.5 试验流程
    6.6 试验配方
    6.7 试验工艺及创新
        6.7.1 试验工艺
        6.7.2 工艺创新
    6.8 扁丝性能分析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10)PET/PBT聚酯合金的制备及结晶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PET 和 PBT 的研究进展
        1.1.1 聚酯概述
        1.1.2 PET 的结构、性能与研究进展
        1.1.3 PBT 的结构、性能与研究进展
    1.2 PET/PBT 聚酯合金的相关研究
        1.2.1 相容性
        1.2.2 酯交换行为
        1.2.3 结晶行为
        1.2.4 力学性能
    1.3 结晶高聚物共混的特点和理论
        1.3.1 结晶高聚物共混的特点
        1.3.2 结晶高聚物共混的理论
        1.3.3 结晶高聚物共混的特点和理论对 PET/PBT 的熔融共混的指导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
第二章 PET/PBT 聚酯合金的制备及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实验方案与步骤
        2.2.3.1 实验方案
        2.2.3.2 具体实验过程
        2.2.4 样品制备
        2.2.5 测试与表征
    2.3 原料及纯 PET/PBT 聚酯合金性能分析
        2.3.1 DSC 分析
        2.3.2 基于 HS-POM 的纯 PET、PBT 和 PET/PBT 的结晶形貌
        2.3.3 力学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酯交换抑制剂对 PET/PBT 聚酯合金结晶行为的影响
    3.1 酯交换抑制剂的种类和用量的确定
        3.1.1 酯交换抑制剂种类的确定
        3.1.2 酯交换抑制剂用量的确定
    3.2 选定酯交换抑制剂的体系的结晶行为
        3.2.1 基于 DSC 的结晶热行为
        3.2.2 基于 HS-POM 的结晶形貌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酯交换抑制剂和成核剂共同对PET/PBT 聚酯合金结晶行为的影响
    4.1 成核剂的选择
    4.2 滑石粉和 CaCO_3对 PET/PBT 共混体系结晶行为的影响
        4.2.1 结晶热行为分析
        4.2.2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分析
        4.2.3 结晶形貌分析
    4.3 纳米 SiO_2和纳米 TiO_2对 PET/PBT 共混体系结晶行为的影响
        4.3.1 纳米 SiO_2和纳米 TiO_2的表面改性及表征
        4.3.2 结晶热行为分析
        4.3.3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分析
        4.3.4 结晶形貌分析
    4.4 苯甲酸钠和 Surlyn 对 PET/PBT 共混体系结晶行为的影响
        4.4.1 结晶热行为分析
        4.4.2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分析
        4.4.3 结晶形貌分析
    4.5 基于 DSC 测试数据的定量分析
    4.6 各体系的力学性能、硬度和热变形温度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PET/PP共混合金结晶动力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MAH/BMA接枝全同聚丁烯-1制备及改性聚甲醛研究[D]. 鲍岩松.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2]PET/HDPE增容共混物的制备及表征[D]. 潘洋.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3]尼龙11/埃洛石纳米管复合聚乳酸材料及其增强增韧熔喷非织造材料的研究[D]. 朱斐超.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2)
  • [4]车灯饰圈免底涂PBT材料研究[D]. 缪启龙.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5]MWCNTs等碳纳米粒子对PTT/PC结晶性能的调控研究[D]. 赵洋.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 [6]LDHs/聚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晶动力学研究[D]. 刘觉靖. 广东工业大学, 2015(11)
  • [7]PTW反应性增容PP/PET共混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刘娜. 天津科技大学, 2015(02)
  • [8]PET结晶性能的改性[D]. 杨婧. 北京服装学院, 2014(03)
  • [9]回收PET/聚烯烃共混改性研究及其在重包装编织袋中的应用[D]. 刘冰. 北京化工大学, 2014(06)
  • [10]PET/PBT聚酯合金的制备及结晶行为研究[D]. 陈静. 湖南工业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PET/PP混合金的结晶动力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