钾钠分析仪操作方法的改进

钾钠分析仪操作方法的改进

一、钾钠分析仪操作方法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贺琳杰[1](2021)在《皂河黑臭水脱氨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皂河是渭河支流之一,是肩负着西安市主城区生活污水排污泄洪功能的主要河流,承载雨水污水面积达256km2。近年来沿途污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管控,皂河水质有了一定的改善,然而水体黑臭、氨氮与磷含量高的现象依然存在。本着降低水中氨氮含量、改善水质的目的,本文以皂河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氧化还原法去除水体中NH3-N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皂河水体中,硝酸盐氮为5.016mg/L,亚硝酸盐氮含量为0.473mg/L,NH3-N含量为13.520 mg/L,总值高于国家标准控制值。2、对不同方法对氨氮的检测极限进行了分析,其中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氨氮的线性范围为0.02~2mg/L,回归方程A=85.415C-0.0003,相关系数R2=0.9993,检出下限为0.02mg/L;水体中钙、镁和铁等金属离子、硫化物、醛和酮类、颜色及混浊度等均干扰测量结果,测定过程中样品先用次氯酸钠氧化絮凝后进行过滤处理再测定其吸光度;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黑臭水体中硝酸盐氮的去除率,测定硝酸盐氮的线性范围为0.08~4mg/L,回归方程A=0.2613C-0.0017,相关系数R2=0.9999,检出限为0.08mg/L;N-(1-萘基)-乙二胺光度法测定水体中亚硝酸盐氮的含量,线性范围为0.003~0.20mg/L,标准曲线A=0.0205C+0.0049,相关系数R2=0.9973,检出下限为0.003mg/L。3、通过对氧化剂及其反应条件的优选,可得:Na Cl O作为氧化剂去除黑臭水体氨氮时,当原水中氨氮含量为15.00mg/L时,Na Cl O加量为1500 mg/L,反应时间为90 min,反应p H值为6,原水中氨氮含量可降至7.65 mg/L,去除效果达到49.00%。4、通过对絮凝剂种类及其加量的优选可得:在氧化体系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以PAC为絮凝剂,其加量为100 mg/L,经氧化絮凝后,原水中氨氮含量可降至6.88 mg/L,去除效果达到54.13%。5、在氧化絮凝体系不变的情况下,对除氨氮药剂的加量及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可得:在氧化絮凝结束后,保持除氨氮药剂加量为50 mg/L,反应时间为4 h,反应p H为6时,水中氨氮含量可降至1.94 mg/L,满足国家水体排放氨氮含量的一级标准。6、西安皂河水体中,硝酸盐氮为5.016mg/L,亚硝酸盐氮含量为0.473mg/L。次氯酸钠对水中亚硝酸盐氮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但对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较差。除氨氮药剂的作用情况与次氯酸钠相类似。在除氨氮药剂反应4 h处,硝酸盐氮含量最低为4.297mg/L,除氨氮药剂对水中硝酸盐氮的去除几乎没有效果;在除氨氮药剂反应2 h处,亚硝酸盐氮含量最低为0.276 mg/L,去除率58.35%。

刘坤琳[2](2020)在《小分子环状化合物制备耐高电压的EDLCs多孔炭电极材料》文中研究表明双电层电容器(EDLCs)具有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的优点,但能量密度低是其致命缺点。提升EDLCs的可耐受电压能够以平方倍速提升其能量密度。本论文以减少EDLCs电极材料——多孔炭的氧含量为出发点,致力于改善多孔炭电极材料的耐电压特性,进而提高EDLCs的能量密度。研究选择不含氧元素的低沸点小分子环状化合物为前驱体,采用“碱金属辅助促进前驱体的高温热解炭化”策略开展研究工作。以吡咯为前驱体、分别采用金属Li、Na和K辅助,考察并明确了经由溶剂热反应和高温炭化过程制备多孔炭的可行性,制备了三种多孔炭材料。明确了碱金属促进该过程实现的机理为:Na和K与吡咯发生反应的产物具有热不稳定性,在高温下发生热解,产生具有双键的化学活泼物质C4H8、C3H6和C4H5N的双键同分异构体。这些结构有助于后续稠环结构、乃至炭材料大π键共轭结构的生成。研究了碱金属种类对多孔炭的化学组成、形貌、微域结构和孔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随着碱金属活性的增强,碳质微晶结构变得更加有序;多孔炭中的sp2碳含量逐渐升高。样品的最低氧含量为6.87 wt%,仍偏高,主要由五元环吡咯的反应中间体的不稳定性引起。为了获得稳定的反应中间体(MCI),采用三种碱金属辅助炭化六种卤代芳香烃,获得了18种纳米多孔炭。研究表明,碱金属M进攻C-X键生成盐MX和苯自由基,苯自由基进一步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演变为以六元环为基元的MCI,进而经高温热聚合后形成纳米多孔炭;而盐MX发挥“原位模板”作用,在热解成碳过程中经历相变(固→液→固或固→液→气),最终脱离而留下孔道。该制备方法具有很好的普适性。随着温度的升高,碳质微晶的结晶度先增大后减小;多孔炭的氧含量逐渐降低,1000℃时,样品的氧含量为5.96 wt%。Ar/H2混合气氛下的热解炭化使得纳米多孔炭上的部分氧元素被还原,进一步降低了多孔炭中的氧含量,成功地提升了炭电极的耐电压特性。以钾在氢氩混合气中辅助炭化氯苯制备耐高电压多孔炭(PC-KC)为例,当热解温度为1000℃时,样品PC-KC-1000的氧含量仅为4.09 wt%;作为EDLCs电极材料时,在TEABF4/PC和EMIMBF4电解液中的工作电压分别提高到3.3和3.5 V,最大能量密度分别为53.5和64.4 Wh kg-1。

李海钰[3](2020)在《聚酰亚胺基复合材料的介电特性研究》文中指出介质电容器作为储能器件中的一种,功率高、安全可靠且充放电速度较快,主要以电介质材料作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在电介质材料中,材料的介电特性又是极为重要的因素。随着器件需要由原先的大型化、复杂化逐渐向简单化、小型化、轻量化等方向发展,材料的介电性能显得尤为关键。铁电陶瓷材料由于其优异的介电性能应用极为广泛。传统的有机聚合物电介质材料由于其耐高压、柔韧性良好以及机械强度高等特性,使其可以广泛适用于各种工作环境。本文采用原位聚合法把具有高介电性能的不同陶瓷材料作为填料分散在柔韧性和加工性能良好的聚酰亚胺这种聚合物基体中,形成同时具备高介电性能、良好柔韧性与加工性能的复合薄膜材料。在此基础上,详细探究了不同含量与种类的陶瓷填料对聚酰亚胺基复合薄膜材料的相结构、显微结构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介电性能随填充量、频率和温度的变化情况。通过溶胶凝胶法配制静电纺丝溶液,经过静电纺丝法成功制备出铌酸钠NN纳米纤维,将纤维经过多巴胺改性后再通过原位聚合反应制备出铌酸钠NN纤维/PI纳米复合薄膜材料。通过一系列的测试与表征分析材料的结构,并系统地研究了这种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热重分析显示,制备的纳米复合薄膜材料热稳定性良好。对于介电性能,在100 kHz时,纤维填充量增加到15 wt%的情况下,复合薄膜材料的介电常数达到最大值5.79,此时介电损耗约在0.012。通过溶胶凝胶法配制溶液,经静电纺丝法成功制备出铌酸钾钠KNN纤维,将制备的纤维经硝酸配制的溶液刻蚀之后,再经过原位聚合法制备出硝酸刻蚀铌酸钾钠KNN纤维/PI纳米复合薄膜材料。利用各种表征手段研究其结构形貌与介电特性。研究结果显示,在100 kHz下,纤维填充含量增加到10 wt%时,复合薄膜材料的介电常数达到最大值8.72,此时的介电损耗约为0.003。通过固相烧结法成功制备了具有巨介电性能和较低介电损耗的(Sm0.5Nb0.5)0.02TiO.98O2陶瓷,再经过原位聚合反应制得(Sm0.5Nb0.5)0.02Ti0.98O2/聚丑亚胺复合薄膜材料。通过一些表征手段对其形貌、结构及介电性能进行了系统性地研究。结果表明,对于(Sm0.5Nb0.5)0.02Ti0.98O2陶瓷与聚酰亚胺的复合薄膜材料,其介电常数随填料填充量的增加而增加,在100 kHz,填充量为40 wt%时复合薄膜材料的介电常数达到最大值12.30,此时的介电损耗为0.014。聚酰亚胺是目前耐热等级最高的有机绝缘材料之一,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这就使得复合薄膜材料的介电性能在室温~400℃的范围内变化甚微。这些复合薄膜材料将会非常适用于需要在高温下工作的领域。

李德东[4](2020)在《铌酸钾钠基无铅压电单晶的无籽固相生长及改性研究》文中提出压电材料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领域的重要功能材料。由于铅基压电材料的毒性,近年来对无铅压电材料进行了广泛研究,其中,铌酸钾钠(K0.5Na0.5Nb O3,KNN)基压电单晶以其较高的压电性能、高居里温度和环境友好型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相比于高温熔体晶体生长法,无籽固相晶体生长法具有工艺装备简单、能耗和成本低、元素挥发性减弱,以及生长的KNN晶体压电铁电性能高等优点。虽然采用无籽固相晶体生长法已经能制备出体积较大且性能较好的KNN基压电单晶,但晶体的综合性能还有待于提高,同时晶体的生长机理还不是很明确。因此,本文在制备了(1-x)(99.6K0.5Na0.5Nb O3-0.4Mn Bi O3)-x Li2O和99.7(99.6K0.5Na0.5Nb O3-0.4Mn Bi O3)-0.3B2O3系列压电单晶的基础上,对其成分、生长工艺、晶体结构、电畴结构和电学性能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改进晶体的压电介电铁电等综合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如下:研究了微量Li掺杂对KNN基压电单晶结构和电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掺入微量的Li2CO3具有助熔剂的作用,使生长的晶体成分更均匀且体积更大;同时,掺入一定量的Li能够缓解KNN晶体的晶格失配程度;随着Li掺杂量的逐渐增加,晶体中四方相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当Li掺杂量为0.3at%时达到最多,为25.83%;产生相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含量的Li掺杂,使得K和Na元素在晶体生长过程中的挥发程度不同,从而产生相变;KNN基晶体的压电常数d33、逆压电常数d*33和剩余极化强度Pr随着Li掺杂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在掺杂量为0.2at%-0.3at%时晶体的电学性能最佳,具体为:d33=255 p C/N,d*33=313 pm/V,介电损耗tanδ=1%和Pr=26.1μC/cm2;Li掺杂对晶体从正交相到四方相的转变温度(TO-T)的影响很小,但会使晶体的居里温度(TC)明显增加。研究了B掺杂对KNN基压电单晶结构和压电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B掺杂99.6K0.5Na0.5Nb O3-0.4Mn Bi O3单晶具有较好的助熔效果,能够促进晶体生长,并且能有效提高单晶的压电性能。研究了空气中退火对99.7(99.6K0.5Na0.5Nb O3-0.4Mn Bi O3)-0.3B2O3单晶的氧空位缺陷、畴结构和电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空气退火时间对KNN基晶体的晶体结构几乎没有影响,晶体均为正交相与四方相共存的钙钛矿结构,且正交相与四方相的含量比例大概为:78:22;晶体的压电性能与铁电性能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降低,且在退火时间为8 h时取得最大值,为d33=996 p C/N,d*33=3000 pm/V和Pr=38.4μC/cm2,居里温度TC大概为410 oC;同时,优化退火时间可有效降低晶体的漏导电流和介电损耗,当退火时间为8 h时,晶体中的氧空位浓度明显降低;通过调控退火时间能够有效改善晶体中电畴的尺寸和结构,从而改善压电铁电性能;通过观察单晶区与陶瓷区的界面可知,无籽固相晶体生长法不仅能够促进陶瓷颗粒重新排列,形成单晶,也能促进铁电畴的重新排列,改善畴结构。通过退火使KNN单晶的电学性能提高的原因可能在于:退火使晶体中的氧空位缺陷浓度降低,并使晶体中的畴结构得到了改善。系统研究了晶体生长降温阶段的冷却速率对99.7(99.6K0.5Na0.5Nb O3-0.4Mn Bi O3)-0.3B2O3单晶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降温速率有利于单晶的生长,更易于生长尺寸更大的单晶;当降温速率较低时,晶体表面更平坦,晶体质量较高;在研究范围内,降温速率的改变对单晶的晶体结构的影响较小;当降温速率为2 oC/min时,所制备的KNN基压电单晶表现出优异的压电性能,其正压电系数d33达510 p C/N,逆压电系数d*33达1425 pm/V,同时晶体还具有较低的介电损耗tanδ=0.02,且具有较高的居里温度TC=416 oC,和较高的剩余极化强度Pr=20μC/cm2。

钟豪胤[5](2020)在《KNN基陶瓷的光伏效应调控及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基于环境问题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考虑,许多环境友好的无铅压电材料被广泛研究以替代锆钛酸铅(Pb(Zr,Ti)O3(PZT))压电陶瓷。在众多无铅陶瓷中,铌酸钾钠(K,Na)Nb O3(KNN)基陶瓷由于其优异的压电性能和机电性能等优势,被认为是最有潜力替代铅基陶瓷的材料,并且受到广泛关注。在能量采集器研究领域,由单一能量采集器所提供的能量和稳定性通常都不足以用于实际应用和需求,因此激发了研究者们设计钙钛矿氧化物作为多功能能量采集器。然而,在无铅陶瓷中同时实现带隙降低和高压电系数仍然是个巨大挑战,目前该领域报道的最高压电系数d33只有150 p C/N。因此,设计具有优异的压电性能和光伏性能的无铅材料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同时,KNN基陶瓷材料具有一定的光利用能力,良好的铁电性能,以及成本低廉,化学性质稳定等优势,从而激发了我们研究KNN基陶瓷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潜力。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工作中,我们采用改进的两步烧结法制备了陶瓷组分为(1-x)(K0.48,Na0.52)Nb O3-x(Bi0.5Na0.5)(Zr0.5Ni0.5)O3-δ((1-x)KNN-x BNZN)。采用XRD,UV-Vis和阻抗分析仪等设备表征测试了(1-x)KNN-x BNZN陶瓷的相结构,光吸收和带隙等性能。系统地分析了不同BNZN掺杂量对该KNN基陶瓷体系性能的影响,对Ni掺杂引入多段带隙态的机理提出了合理的解释。通过调整BNZN的掺杂量构建了准同型相界MPB,从而使得压电性能,介电性能,铁电性能以及光伏性能均取得最佳值:d33~318±10 p C/N,Pr~30.7μC cm2,Tc~360℃,Voc×Jsc~697.6 n A V cm-2。本章内容可以为设计具有优异压电性能,铁电性能和光伏响应性能的多功能陶瓷材料提供思路。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工作中,采用光致还原法在KNN-BNZ陶瓷粉末表面负载纳米Ag颗粒。采用XPS,UV-Vis等对KNN-BNZ的导带价带位置和带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KNN-BNZ的带隙Eg~3.33e V,导带CB位置~-0.93 e V,价带VB位置~2.40 e V。通过简单的固相反应法制备的陶瓷粉末即表现出长方体形貌,其可以暴露出特定的高能活性晶面{100},从而有助于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提升光催化性能。此外,陶瓷自发极化产生的内建电场也有助于载流子的迁移。这些因素导致陶瓷粉体本身具有较好的光催化降解Rh B性能。在KNN-BNZ颗粒表面负载Ag纳米颗粒后极大增强了其光催化降解Rh B性能。Ag-KNN-BNZ能在光照10 min后将Rh B浓度降解至90%以下。并且循环测试5次后,Ag-KNN-BNZ仍能保持高催化活性,证明了其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稳定性。另外,还通过加入活性基团牺牲剂和PL、ESR等手段表征了Ag-KNN-BNZ的Rh B催化机理,研究表明,该体系中Rh B的降解主要是通过光生空穴氧化H2O生成·OH,再通过·OH降解Rh B。在本文的第三部分工作中,研究了KNN-BNZ陶瓷粉末的光催化氧化脱硫性能。这是首次采用陶瓷粉体应用于光催化氧化脱硫领域。实验表明,KNN-BNZ陶瓷粉体具有较好的光催化降解DBT性能,光照2 h DBT浓度降解了~87±1.12%。通过改进极化装置使其能够极化陶瓷粉体,极化KNN-BNZ陶瓷粉体可以在晶体内部引入内建电场,有效促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迁移,从而提高了KNN-BNZ压电材料的光催化氧化脱硫性能,2 h脱硫率达到了~92.25±1.40%。

王君涵[6](2019)在《0-3型KNN/PVDF压电复合材料薄膜的制备与表征》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工业开始需求集成化的电子元器件,而尺度为微纳米级的压电薄膜,尤其是结合了压电陶瓷与聚合物的复合材料压电薄膜,得到了各个行业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复合材料压电薄膜所采用的陶瓷相大多为以锆钛酸铅(PZT)为代表的铅基压电陶瓷,对人体与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需要研究以无铅压电陶瓷作为陶瓷相的压电薄膜。本文以聚偏二氟乙烯(PVDF)作为基体,加入了以水热合成法制备的铌酸钾钠(KNN)粉体作为陶瓷相,以旋转涂覆法制备了复合材料薄膜。之后又通过电晕极化等手段进行处理,并将复合材料薄膜封装为传感器。在此实验过程中,本文以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阻抗测试仪,动态信号测试仪与力锤等设备,对KNN粉体,KNN/PVDF复合薄膜及其传感器的特性进行了各种测试,并针对测试结果进行了探讨。测试结果表明KNN粉体是尺寸在5μm左右的球形聚集体,为钙钛矿结构,且KNN粉体的生长属于取向连生。通过改变碱液的OH-浓度来控制生成KNN粉体,最终制备出了3μm左右的KNN粉体,以此作为陶瓷相的PVDF复合薄膜,其厚度在2μm左右,表面有分布均匀的半球状凸起。在100Hz时,复合薄膜的相对介电常数大约在4左右,且会随KNN粉体含量的增加而逐步增加,此结果也符合理论模型的预测。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证明了当KNN粉体含量增多时,KNN/PVDF复合薄膜中的β相含量会下降。且复合材料薄膜在极化之后,其PVDF基体中的的α相会转变为β相。最后,将KNN/PVDF薄膜封装为传感器,进行敲击力测试,得到了传感器反馈电压的时域特性与频域特性,确认其原理与电容器相同,且得知KNN/PVDF传感器在10-60Hz范围内较为灵敏。而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的灵敏度曲线证明了,KNN/PVDF薄膜传感器的灵敏度会随KNN粉体含量先增加后减少。

崔赢丹[7](2019)在《硝基胍的晶习调控及绿色结晶工艺研究》文中认为硝基胍在含能材料与有机合成等领域应用广泛,市场需求量很大。目前硝基胍的工业产品以针状为主,存在流动性差且堆密度低的问题,导致生产加工操作困难,产品应用性能差等问题。因而,实现对硝基胍晶体产品晶习的精准调控,对其结晶后处理过程以及颗粒性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目前制备高质量硝基胍的重结晶工艺存在严重的环保问题,于是,本课题以开发硝基胍的绿色结晶工艺为目标,针对水溶液中硝基胍的晶习调控进行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针对水溶液中硝基胍结晶产品的晶习为针状,流动性差、堆密度低等问题开展实验,首先通过筛选合适的添加剂,制备了针状、棒状、片状以及块状颗粒的硝基胍晶体。随后,使用在线监测技术确定了添加剂对硝基胍成核生长的抑制作用,并结合晶习预测和晶面分析从分子角度解释添加剂对硝基胍晶习的调控机理,是由于其对暴露不同基团的不同晶面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控温度、搅拌等影响因素优化块状硝基胍产品的晶习,并从粉体性能和热稳定性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晶体形貌对硝基胍产品性能的影响,成功地将产品堆密度从针状的0.28 g/cm3提高到块状的0.95 g/cm3。最后,本研究开发了采用少量可溶添加剂在水溶液中制备高堆密度硝基胍产品的结晶工艺,解决了现有工艺中添加剂难溶解、用量大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水溶液中制备的硝基胍产品的流动性,本研究通过选用合适的添加剂在水中制备了微米级的硝基胍球晶,同时避免了目前硝基胍球形结晶工艺选用有毒有机溶剂所存在的环保问题。其次,从化学因素和过程因素两方面考察添加剂种类和用量、搅拌及温度等因素对硝基胍在水中球形结晶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硝基胍非晶体学分支化生长形成球晶的机理。基于粉体性能表征和热分解动力学研究结果,与本研究中其他晶习的硝基胍晶体相比,球晶产品具有更好的流动性、热稳定性,休止角由针状的82 o减小到了球晶的36 o,同时球形硝基胍晶体热分解过程的活化能相比于针状晶体提高了66%。最后,本研究实现了制备致密硝基胍球晶的绿色结晶工艺,并显着改善了产品的流动性和热稳定性。

陈韦岑[8](2019)在《基于微立体光刻成型技术制备压电陶瓷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压电陶瓷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先进功能材料,由于它硬且脆,不易加工,很难通过传统加工方式制备形状复杂的微型压电陶瓷构件。微立体光刻成型技术(μSL)作为一种先进的增材制造技术,具有成型样品表面光滑、形状复杂、尺寸精度高、制造速度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微型压电器件的研究。本课题通过考察成型样品的机械力学和电学性能,优化微立体光刻成型技术打印压电陶瓷的制备工艺,实现性能良好、结构复杂的微型压电陶瓷构件。本文主要工作包括:根据PZT压电陶瓷的浆料特性和打印烧结后机械力学性能,对光固化压电陶瓷浆料的制备、光刻成型过程、脱脂和烧结工艺进行优化。制备固含量75 wt%、粘度低、光固化活性高、分散均匀的锆钛酸铅(PZT)压电陶瓷浆料,通过微立体光刻成型系统实现微型、复杂压电陶瓷坯体的快速成型,并采用两步脱脂和传统烧结工艺获得致密的压电陶瓷构件。实验测得光刻成型PZT压电陶瓷构件的机械力学和电学性能均得到显着提高:密度ρ=7.35 g/cm3,维氏硬度Hv=3.13GPa,断裂韧性KIC=0.97 MPa·m1/2,弯曲强度σb=68.7 MPa,压电常数d33=600 pC/N,相对介电常数εr=2875,机电耦合系数kt=0.6236,与传统制备工艺制得PZT性能接近。基于上述工作,实现了固含量65 wt%、粘度适中、光固化活性高、分散均匀的锂、锑掺杂的铌酸钾钠(LS-KNN)无铅压电陶瓷浆料制备,并通过上述光固化、热处理步骤,制得致密性良好的微型无铅压电陶瓷构件。实验测得LS-KNN无铅压电陶瓷具有良好的机械力学和电学性能:密度ρ=4.09 g/cm3,维氏硬度Hv=1.89 GPa,断裂韧性KIC=0.76 MPa·m1/2,弯曲强度σb=54.7 MPa,压电常数d33=170 pC/N,相对介电常数εr=2150,机电耦合系数kt=0.35。研究结果表明,微立体光刻成型技术能够制备机械力学和电学性能好、尺寸精细、形状复杂的压电陶瓷及器件。

高路[9](2018)在《铌酸钾钠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铌酸钾钠陶瓷的应用领域不断得到拓展。目前学者们对铌酸钾钠陶瓷介电性能的研究频段主要集中在低频段(KHz、MHz),很少涉及到GHz及以上的高频段。考虑到铌酸钾钠陶瓷的发展现状,并结合本课题组的技术优势,本论文对铌酸钾钠陶瓷在X波段(8.212.4GHz)的介电性能进行了探索分析,同时研究了其烧结特性、显微结构、相结构以及力学性能等。采用传统电子陶瓷制备工艺制备了一组钾钠配比不同的铌酸钾钠(KxNa1-xNbO3)陶瓷。KxNa1-xNbO3固溶体的烧结特性明显优于单组元陶瓷,陶瓷的烧结温度范围狭窄并且最优烧结温度相差较大。固溶体陶瓷均呈现大小晶粒相间分布的显微结构形貌。固溶体陶瓷的力学性能差别不大,平均抗弯强度和硬度分别为78.94MPa和319.6HV。固溶体陶瓷在X波段的复介电常数随着陶瓷中钾含量x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此变化趋势很可能与其晶格参数在等成分点附近的不连续变化有关。选择K0.5Na0.5NbO3陶瓷进行后续研究发现,当烧结温度提高至1110℃时,陶瓷中出现第二相。气孔率对陶瓷的复介电常数有很大影响,陶瓷的致密度越高,其介电常数越大。K0.5Na0.5NbO3陶瓷的复介电常数随着测试温度的提高而增大,并且由于其晶格结构的正交-四方相变,介电参数在220℃发生突变。退火处理使K0.5Na0.5NbO3的复介电常数数值减小且频率响应特征发生改变,这是由陶瓷内部应力状态以及可移动电荷数量的改变引起的。在X波段范围内,采用950℃预烧、1090℃终烧的烧结工艺制备的K0.5Na0.5NbO3陶瓷的复介电常数实部和虚部值分别为110140和6080,介电损耗为0.40.7,反射率值高于-5dB,吸波性能较差。为调整铌酸钾钠陶瓷的复介电常数,用传统方法制备铌酸钾钠/氧化铝(KNN/Al2O3)复合陶瓷。由于KNN的固相线温度和Al2O3的熔点相差较大,随着复合陶瓷中Al2O3含量的增大,陶瓷的烧结性能变差,两相交界处的气孔增多,复合陶瓷的抗弯强度随Al2O3含量的增大而降低。陶瓷主相为KNN和Al2O3,但也存在杂相如Nb2O5。Al2O3的加入有效地降低了陶瓷的复介电常数,并改善了陶瓷的吸波性能。将原料粉体K2CO3、Na2CO3、Nb2O5和Al2O3按照K0.5Na0.5Nb0.7Al0.3O3的化学计量比共烧结制备陶瓷,发现此法制备的陶瓷具有严重的潮解性。其反应机理由两部分组成:Nb2O5与碳酸盐生成铌酸钾钠陶瓷,Al2O3与碳酸盐生成偏铝酸盐,并且Al2O3倾向于与碱性较强的K2O结合。偏铝酸盐在空气中无法稳定存在,容易发生水合作用导致铌酸钾钠陶瓷表现出潮解特性。可见铌酸钾钠陶瓷对制备工艺的要求十分严格,改变原料的混合方式将得到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在KNN/Al2O3中引入Li元素掺杂制备KNLN/Al2O3复合陶瓷,目的是为了改善陶瓷的烧结特性,同时通过Li离子对K和Na离子的取代进一步调控陶瓷的复介电常数,以改善其吸波性能。Li掺杂使陶瓷发生部分液相烧结,从而改善烧结特性,提高陶瓷的致密度。Li掺杂使复合陶瓷的介电常数实部明显增大,但是对介电常数虚部的影响较小。当Al2O3的摩尔比例较大时,Li掺杂促进烧结的作用以及对介电常数的影响均不再明显,Al2O3对介电参数的影响增大。Al2O3的引入会降低LiNbO3在KNN中的固溶度,复合陶瓷的相组成为KNLN、Al2O3以及少量K3LiNb6O17。当KNLN/Al2O3陶瓷中Al2O3的摩尔比例为0.4时,陶瓷的复介电常数实部和虚部值分别为3545和510。当样品厚度为1.35mm时,陶瓷具有较好的吸波性能,最低反射率为-49dB,且反射率低于-10dB的频段为8.29.6GH。

梁红玉[10](2018)在《石墨相氮化碳基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的光催化技术,不但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化学能,还能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在新能源和环境净化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设计开发高效、稳定且廉价的光催化材料一直是光催化技术的核心。石墨相氮化碳(g-C3N4)是一种非金属有机聚合物半导体,因其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可见光可激发性而备受关注,但是纯g-C3N4光生电荷复合严重、对太阳能利用率低,导致其光催化性能并不理想。本文采用贵金属沉积、金属阳离子掺杂以及与能级结构匹配的半导体相复合等多种手段,从加快光生电子向反应体系的传输、拓宽对光的响应范围、优化光生电荷的传输路径和提升光生电荷的分离效率等几个方面,来改善g-C3N4的光催化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XRD)、N2吸附-脱附、全谱吸收光谱(UV-NIR)、光致荧光光谱(PL)、X光电子能谱(XPS)和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等多种现代检测技术,对所制备的g-C3N4基光催化材料的晶相、形貌、化学组成、能态及光学性质等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评价了材料在固氮、产氢以及苯酚降解、罗丹明B(RhB)降解等反应中的催化活性,探讨了g-C3N4基催化剂在各反应中的光催化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采用贵金属表面沉积和双组分半导体复合的方法,制备了Ag-g-C3N4/W18O49异质结催化剂,并首次应用于从紫外(UV)到NIR全光谱驱动的固氮反应。结果表明,Ag-g-C3N4/W18O49异质结构成了高效的“Z型”(Z-scheme)催化体系,其中负载的纳米Ag颗粒因为表面等离子体效应,促进了体系对光的吸收,还起到光生电子传输的桥梁作用,g-C3N4是光催化反应的活性组分,具有丰富氧空位缺陷的W18O49则起着全光谱吸光剂的作用,形成更多光生电子,沿着“Z”型路径越过界面与g-C3N4上VB位置空穴复合,g-C3N4上CB位置光生电子被Ag快速传给水中氮气参与还原固氮反应。由于电子-空穴对的较高分离效率以及对光的有效吸收利用,Ag(1%)-gCN/W18O49(1:1)表现出最好的全谱光催化固氮性能和优异的光催化稳定性,固氮率r(NH4+)达到3.20 mg·L-1·h-1·gcat-1,是纯g-C3N4的8.9倍。(2)采用自组装法和化学沉淀法,制备了两种可见光驱动的(BiO)2CO3/g-C3N4复合材料,并通过在可见光下催化降解苯酚和RhB反应考察了材料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Bi0)2CO3以2D纳米片形式分布在g-C3N4表面与g-C3N4形成异质结,增大了两个半导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光生电荷通过界面转移。制备方法对纳米复合材料的晶相、形态及光吸收性能没有影响,但会影响复合材料中两组分间结合的紧密程度,导致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速率存在明显差异。在染料RhB对(Bi0)2C03和g-C3N4间接敏化的协同作用下,自组装法得到的复合材料表现出最好的光催化活性和催化稳定性,降解RhB反应速率分别是g-C3N4、(BiO)2CO3和机械混合物的7.6、5.9和3.8倍,·O2-是反应的主要活性物种。(3)分别采用超声分散法、水热法和焙烧法制备了三种g-C3N4/WO3异质结催化剂。g-C3N4与WO3两个半导体能级相互匹配,g-C3N4/WO3异质结构成了“Z型”光催化体系,有效地抑制了光生电荷在各自组分内的复合,同时兼顾了 g-C3N4上电子的高还原性和WO3上空穴的高氧化性。同时产生·O2-和·OH两种自由基,使g-C3N4/WO3异质结具有比单组分催化剂更高的降解RhB的能力。水热法制备的g-C3N4/WO3异质结两组分间作用力最强,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活性、结构稳定性和催化稳定性:可见光下催化降解RhB速率分别是纯g-C3N4和WO3的2.2和3.8倍;分解水制氢气产率为295.5 μmol·h-1,是纯g-C3N4的15.7倍。(4)以三聚氰胺为前驱体、双组分碱金属为熔盐,制备了一系列钾-钠共掺杂的g-C3N4光催化剂。两种碱金属在催化剂表面均匀分布,碱金属的引入抑制了氮化碳晶粒的生长,降低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几率,提高了对可见光的吸收。通过改变碱金属熔盐量,能把氮化碳价带能级在+1.55至+2.30 V、导带能级在-1.13至-0.26 V之间调控,有利于催化剂同时产生·O2-和·OH两种自由基,提高了可见光下催化降解和矿化RhB的能力,以CDCN-15为最佳,光催化降解速率是纯氮化碳的6倍,并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稳定性。

二、钾钠分析仪操作方法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钾钠分析仪操作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皂河黑臭水脱氨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黑臭水的成因和环境条件
    1.3 城市污水中氨氮的成因及其危害
    1.4 西安市皂河污水现状分析
    1.5 氨氮的测定方法
    1.6 水体中脱氨氮技术研究进展
        1.6.1 吹脱法除氨氮技术
        1.6.2 吸附法(离子交换法)
        1.6.3 折点加氯法
        1.6.4 化学沉淀法
        1.6.5 生物法脱氨氮技术
    1.7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试剂及仪器
        2.1.1 测量水中氨氮的试剂与仪器
        2.1.2 测量水中硝酸盐氮主要试剂与仪器
        2.1.3 测定水中亚硝酸盐氮的试剂与仪器
    2.2 水中氨氮及COD含量的分析
        2.2.1 实验步骤
        2.2.2 测定方法原理
        2.2.3 干扰及消除
        2.2.4 试剂配制
        2.2.5 实验过程
    2.3 硝酸盐氮的含量分析
        2.3.1 实验步骤
        2.3.2 方法原理
    2.4 亚硝酸盐氮的分析方法
        2.4.1 实验步骤
        2.4.2 方法原理
    2.5 化学氧化去除氨氮实验方法
    2.6 化学氧化—絮凝处理氨氮实验方法
第三章 化学氧化法去除氨氮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化学氧化去除氨氮研究结果与讨论
        3.2.1 原水中的氨氮含量分析
        3.2.2 不同氨氮含量情况下氧化剂及其加量对水中氨氮含量的影响
        3.2.3 Na Cl O氧化时间对水中氨氮含量的影响
        3.2.4 原水p H值 Na Cl O去除水中氨氮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化学氧化—絮凝去除氨氮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及仪器
        4.2.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絮凝剂种类及加量的优选
        4.3.2 不同除氨氮药剂加量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4.3.3 除氨氮药剂加量对COD影响
        4.3.4 除氨氮药剂作用时间对水中氨氮含量的影响
        4.3.5 pH值优选
        4.3.6 加药顺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药剂处理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探究
    5.1 引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原水硝酸盐氮测定
        5.2.2 水中硝酸盐氮去除效果分析
    5.3 水中亚硝酸盐氮去除效果分析
        5.3.1 次氯酸钠对水体亚硝酸盐氮含量影响
        5.3.2 除氨氮药剂加量对水体亚硝酸盐氮含量影响
        5.3.3 除氨氮药剂反应时间对水体亚硝酸盐氮含量去除效果
    5.4 小结
第六章 探究氨氮去除的反应机理
    6.1 导语
    6.2 氮转化规律
        6.2.1 氨氮去除结果分析
        6.2.2 COD去除结果分析
        6.2.3 硝酸盐氮转化结果分析
        6.2.4 亚硝酸盐氮转化结果分析
    6.3 皂河黑臭水氮循环规律
    6.4 药剂促进氨氮转化机理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小分子环状化合物制备耐高电压的EDLCs多孔炭电极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多孔炭制备方法
        1.2.1 活化法
        1.2.2 模板法
        1.2.3 溶胶-凝胶法
        1.2.4 水热法
        1.2.5 卤素刻蚀法
        1.2.6 化学气相沉积法
    1.3 多孔炭的前驱体
        1.3.1 化石类碳质前驱体
        1.3.2 生物质基碳质前驱体
        1.3.3 有机聚合物类前驱体
        1.3.4 纳米炭材料基前驱体
        1.3.5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前驱体
    1.4 多孔炭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1.4.1 超级电容器的概述
        1.4.2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
        1.4.3 双电层电容器的简介
        1.4.4 双电层电容器用耐电压电极材料的设计
    1.5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化学试剂与材料
    2.2 主要实验设备
    2.3 材料的制备
        2.3.1 钾、钠、锂辅助炭化吡咯制备多孔炭
        2.3.2 钾、钠、锂辅助炭化卤代芳香烃制备介孔炭
        2.3.3 钾辅助炭化氯苯制备耐电压多孔炭
    2.4 材料分析与表征
        2.4.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能量损失谱
        2.4.3 X射线粉末衍射
        2.4.4 物理吸附测试
        2.4.5 拉曼光谱
        2.4.6 傅里叶红外光谱
        2.4.7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4.8 元素分析
        2.4.9 热重-质谱联用
        2.4.10 四探针电导率测试
    2.5 双电层电容器组装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2.5.1 电极制备
        2.5.2 双电层电容器组装
        2.5.3 电化学性能测试
第3章 碱金属辅助炭化吡咯制备多孔炭及其EDLCs行为
    3.1 前言
    3.2 多孔炭的制备
    3.3 多孔炭的化学组成
        3.3.1 多孔炭的体相化学组成
        3.3.2 多孔炭的表面化学组成
    3.4 多孔炭的形貌和结构
        3.4.1 碱金属种类对多孔炭形貌与结构的影响
        3.4.2 多孔炭碳质结构的形成过程
        3.4.3 碱金属种类对多孔炭微观结构的影响
        3.4.4 碱金属种类对多孔炭孔结构的影响
    3.5 多孔炭的电化学性质
        3.5.1 钾辅助炭化吡咯所得多孔炭的电化学性能
        3.5.2 钠辅助炭化吡咯所得多孔炭的电化学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碱金属辅助炭化卤代芳香烃制备介孔炭及其EDLCs行为
    4.1 前言
    4.2 钠辅助炭化溴苯制备介孔炭及其EDLCs行为
        4.2.1 介孔炭的形成过程与化学组成
        4.2.2 介孔炭的形貌与结构
        4.2.3 介孔炭的孔结构
        4.2.4 介孔炭的成孔机理
        4.2.5 介孔炭的电化学性能
    4.3 碱金属辅助炭化卤代芳香烃制备介孔炭的方法的普适性研究
        4.3.1 介孔炭的孔结构
        4.3.2 介孔炭的形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钾在氢氩混合气中辅助炭化氯苯制备多孔炭及其EDLCs的耐电压特性
    5.1 前言
    5.2 材料的表征
        5.2.1 多孔炭的化学组成
        5.2.2 多孔炭中碳的杂化形态
        5.2.3 多孔炭的形貌与结构
        5.2.4 多孔炭的孔结构
    5.3 多孔炭的电化学性能
        5.3.1 多孔炭在3.3V有机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
        5.3.2 多孔炭在不同电压下的电化学性能
    5.4 电化学性能的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聚酰亚胺基复合材料的介电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聚酰亚胺概述
        1.2.1 聚酰亚胺的种类
        1.2.2 聚酰亚胺的制备
        1.2.3 聚酰亚胺的应用
        1.2.4 聚酰亚胺的性能
        1.2.5 聚酰亚胺的研究现状
    1.3 电介质材料
        1.3.1 电介质材料的极化
        1.3.2 性能表征参数
        1.3.3 陶瓷基电介质材料
        1.3.4 聚合物电介质材料
        1.3.5 聚合物基复合薄膜材料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2 铌酸钠纤维/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介电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NaNbO_3/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
        2.2.1 制备NaNbO_3/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原材料
        2.2.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2.2.3 NaNbO_3纳米纤维的制备及改性
        2.2.4 NaNbO_3/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
    2.3 NaNbO_3/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表征和性能测试
        2.3.1 铌酸钠纤维改性前后的红外图谱
        2.3.2 铌酸钠纤维改性前后的结构形貌
        2.3.3 NaNbO_3/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XRD表征
        2.3.4 NaNbO_3/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红外图谱
        2.3.5 NaNbO_3/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断面形貌
        2.3.6 NaNbO_3/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耐温性能
        2.3.7 NaNbO_3/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介电性能
    2.4 本章小结
3 铌酸钾钠纤维/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介电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制备K_(0.5)Na_(0.5)NbO_3/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
        3.2.1 制备K_(0.5)Na_(0.5)NbO_3/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原材料
        3.2.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3.2.3 K_(0.5)Na_(0.5)NbO_3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刻蚀
        3.2.4 K_(0.5)Na_(0.5)NbO_3/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
    3.3 K_(0.5)Na_(0.5)NbO_3/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表征和性能测试
        3.3.1 铌酸钾钠纤维刻蚀前后的红外图谱
        3.3.2 铌酸钾钠纤维的结构形貌
        3.3.3 K_(0.5)Na_(0.5)NbO_3/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XRD表征
        3.3.4 K_(0.5)Na_(0.5)NbO_3/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断面形貌
        3.3.5 K_(0.5)Na_(0.5)NbO_3/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介电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Sm_(0.5)Nb_(0.5))_(0.02)Ti_(0.98)O_2/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介电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Sm_(0.5)Nb_(0.5))_(0.02)Ti_(0.98)O_2/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流程
        4.2.1 制备(Sm_(0.5)Nb_(0.5))_(0.02)Ti_(0.98)O_2/聚酰亚胺复合薄膜所需原料
        4.2.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4.2.3 (Sm_(0.5)Nb_(0.5))_(0.02)Ti_(0.98)O_2陶瓷颗粒的制备
        4.2.4 (Sm_(0.5)Nb_(0.5))_(0.02)Ti_(0.98)O_2/PI复合薄膜的制备
    4.3 (Sm_(0.5)Nb_(0.5))_(0.02)Ti_(0.98)O_2/聚酰亚胺复合薄膜材料的表征和性能测试
        4.3.1 (Sm_(0.5)Nb_(0.5))_(0.02)Ti_(0.98)O_2改性前后的红外图谱
        4.3.2 (Sm_(0.5)Nb_(0.5))_(0.02)Ti_(0.98)O_2陶瓷的结构形貌
        4.3.3 (Sm_(0.5)Nb_(0.5))_(0.02)Ti_(0.98)O_2/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XRD表征
        4.3.4 (Sm_(0.5)Nb_(0.5))_(0.02)Ti_(0.98)O_2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断面形貌
        4.3.5 (Sm_(0.5)Nb_(0.5))_(0.02)Ti_(0.98)O_2/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介电性能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铌酸钾钠基无铅压电单晶的无籽固相生长及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压电材料简介
        §1.2.1 压电效应
        §1.2.2 压电材料发展简史
    §1.3 铌酸钾钠体系简介
        §1.3.1 铌酸钾钠体系相结构
        §1.3.2 铌酸钾钠体系性能改进
    §1.4 铌酸钾钠基单晶几种常见的制备技术
        §1.4.1 熔盐法
        §1.4.2 布里奇曼法
        §1.4.3 顶部籽晶生长法
        §1.4.4 浮区法
        §1.4.5 固相晶体生长法
        §1.4.6 无籽固相晶体生长法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样品制备与性能表征
    §2.1 原料与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2 结构与性能表征
        §2.2.1 物相结构分析
        §2.2.2 微观形貌分析
        §2.2.3 成分分析
        §2.2.4 压电性能分析
        §2.2.5 介电性能分析
        §2.2.6 介电损耗分析
        §2.2.7 铁电性能分析
        §2.2.8 拉曼分析
        §2.2.9 透射电镜分析
第三章 微量Li掺杂对KNN基单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样品的形貌分析
    §3.3 样品的晶体结构分析
    §3.4 样品的电学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B掺杂和退火处理对KNN基单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B掺杂对KNN基晶体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3 退火样品的结构分析
    §4.4 退火样品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拉曼分析
    §4.5 退火样品的畴结构分析
    §4.6 退火样品的电学性能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降温速率对KNN基单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不同降温速率下样品的形貌分析
    §5.3 不同降温速率下样品的成分分析
    §5.4 不同降温速率下样品的结构分析
    §5.5 不同降温速率下样品的电学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KNN基陶瓷的光伏效应调控及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压电材料简述
        1.2.1 压电效应
        1.2.2 压电材料的实际应用
    1.3 压电陶瓷材料概述
        1.3.1 铅基压电陶瓷
        1.3.2 无铅压电陶瓷
    1.4 铌酸钾钠基无铅压电陶瓷的研究进展
        1.4.1 离子取代
        1.4.2 添加新组元
        1.4.3 添加烧结助剂
        1.4.4 新的制备工艺
    1.5 无铅陶瓷材料的光伏效应调控研究进展
    1.6 半导体光催化概述
        1.6.1 半导体光催化机理
        1.6.2 半导体材料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
        1.6.3 制约光催化半导体性能的主要因素
        1.6.4 增强半导体材料光催化性能的方法
        1.6.5 极化电场促进载流子的分离
    1.7 压电陶瓷材料在光催化领域的研究进展
    1.8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窄带隙高压电KNN-BNZN压电陶瓷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所用化学药品及设备
        2.2.2 陶瓷样品制备工艺
        2.2.3 样品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1-x)KNN-xBNZN(x=0.02~0.06)陶瓷的相结构
        2.3.2 (1-x)KNN-xBNZN(x=0.02~0.06)陶瓷的铁电性能
        2.3.3 (1-x)KNN-xBNZN(x=0.02~0.06)陶瓷的介电性能
        2.3.4 (1-x)KNN-xBNZN(x=0.02~0.06)陶瓷的压电性能
        2.3.5 (1-x)KNN-xBNZN(x=0.02~0.06)陶瓷的UV-vis-NIR光吸收分析
        2.3.6 0.96KNN-0.04BNZN陶瓷的光伏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KNN-BNZ陶瓷光催化降解Rh B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3.2.2 催化剂样品制备及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样品结构分析
        3.3.2 光催化性能测试
        3.3.3 光催化降解RhB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KNN-BNZ陶瓷材料极化协同光催化脱硫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试剂和设备
        4.2.2 KNN-BNZ催化剂材料的制备
        4.2.3 样品表征与测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KNN-BNZ陶瓷粉末的结构表征
        4.3.2 KNN-BNZ催化剂的脱硫性能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5.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6)0-3型KNN/PVDF压电复合材料薄膜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0-3型压电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3 压电复合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铌酸钾钠(KNN)研究现状
        1.3.2 聚偏二氟乙烯(PVDF)研究现状
        1.3.3 复合材料薄膜研究现状
    1.4 复合材料介电性能模型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KNN粉体的制备工艺与表征
    2.1 引言
    2.2 KNN粉体的制备
    2.3 X射线衍射分析
    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形貌分析
    2.5 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形貌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KNN/PVDF复合薄膜的制备工艺与表征
    3.1 引言
    3.2 KNN/PVDF复合薄膜的制备
        3.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2.2 复合材料薄膜的制备
        3.2.3 复合材料薄膜的极化
    3.3 KNN/PVDF复合薄膜的表征
        3.3.1 微观形貌
        3.3.2 介电性能
        3.3.3 复合薄膜X射线衍射分析
        3.3.4 复合材料薄膜红外光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KNN/PVDF复合材料传感器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4.1 引言
    4.2 复合材料传感器的封装
    4.3 传感器性能测试
        4.3.1 传感器的压电特性
        4.3.2 传感器的频率响应特性
        4.3.3 传感器的灵敏度特性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硝基胍的晶习调控及绿色结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硝基胍的研究进展
        1.2.1 硝基胍简介
        1.2.2 硝基胍研究现状概述
        1.2.3 硝基胍重结晶工艺研究进展
    1.3 晶习调控及预测技术
        1.3.1 晶习的调控方法
        1.3.2 晶习预测模型及分子模拟
    1.4 球晶的结构及形成机理
        1.4.1 球晶的结构
        1.4.2 球形结晶的影响因素及机理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添加剂对硝基胍晶习的调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和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溶解度的测量
        2.2.4 添加剂的筛选实验
        2.2.5 不同晶习硝基胍晶体的制备
        2.2.6 粉体性能的测定
        2.2.7 热分解动力学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添加剂对硝基胍晶习的影响
        2.3.2 高堆密度块状硝基胍晶体制备的影响因素
        2.3.3 硝基胍晶习调控的机理分析
        2.3.4 不同晶习硝基胍产品的粉体性能
        2.3.5 不同晶习硝基胍产品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硝基胍的绿色球形结晶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和试剂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添加剂的筛选实验
        3.2.4 硝基胍球晶的制备
        3.2.5 粉体性能的测定
        3.2.6 热分解动力学实验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两种添加剂对硝基胍球晶的影响
        3.3.2 两种硝基胍球晶制备的影响因素
        3.3.3 两种硝基胍球晶的形成机理
        3.3.4 硝基胍球晶的粉体性能
        3.3.5 硝基胍球晶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符号说明
    附录 B 溶解度数据
    附录 C 粒度分布数据
    附录 D 热分解数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8)基于微立体光刻成型技术制备压电陶瓷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压电陶瓷成型技术
        1.2.1 减材制造成型
        1.2.2 增材制造成型
    1.3 微立体光刻成型技术制备压电陶瓷研究现状
        1.3.1 微立体光刻成型技术制备PZT压电陶瓷
        1.3.2 微立体光刻成型技术制备PMN-PT压电陶瓷
        1.3.3 微立体光刻成型技术制备BT无铅压电陶瓷
    1.4 课题研究依据和关键问题
    1.5 课题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微立体光刻成型压电陶瓷技术路线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压电陶瓷粉体
        2.2.2 光固化树脂
    2.3 实验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浆料制备
        2.4.2 光固化成型
        2.4.3 热处理
    2.5 性能测试
        2.5.1 机械力学性能测试
        2.5.2 电学性能测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ZT压电陶瓷的光刻成型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PZT压电陶瓷浆料制备
        3.2.2 PZT压电陶瓷光固化成型
        3.2.3 PZT压电陶瓷坯体热处理
        3.2.4 性能测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机械力学性能结果与讨论
        3.3.2 电学性能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S-KNN无铅压电陶瓷的光刻成型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LS-KNN无铅压电陶瓷浆料制备
        4.2.2 LS-KNN无铅压电陶瓷光固化成型
        4.2.3 LS-KNN无铅压电陶瓷坯体热处理
        4.2.4 性能测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机械力学性能结果与讨论
        4.3.2 电学性能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铌酸钾钠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贡献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雷达吸波材料概述
        1.2.1 作用原理
        1.2.2 材料分类
    1.3 铌酸钾钠陶瓷的研究现状
        1.3.1 结构分析
        1.3.2 烧结特性
        1.3.3 介电性能
    1.4 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及研究方法
    2.1 引言
    2.2 化学试剂
    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2.4 工艺流程
        2.4.1 配料
        2.4.2 球磨
        2.4.3 预烧
        2.4.4 成型
        2.4.5 烧结
    2.5 性能表征
        2.5.1 密度测试
        2.5.2 力学性能测试
        2.5.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5.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EDS)分析
        2.5.5 电子探针(EPMA)分析
        2.5.6 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DSC)分析
        2.5.7 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分析
        2.5.8 介电性能测试
第3章 K_xNa_(1-x)NbO_3 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K_xNa_(1-x)NbO_3 陶瓷的结构和性能
        3.2.1 样品制备
        3.2.2 密度与形貌
        3.2.3 力学性能
        3.2.4 相结构
        3.2.5 介电性能
    3.3 K_(0.5)Na_(0.5)NbO_3 陶瓷的结构和性能
        3.3.1 样品制备
        3.3.2 密度与形貌
        3.3.3 相结构
        3.3.4 介电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KNN/Al_2O_3 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1-x)KNN-xAl_2O_3 陶瓷的结构和性能
        4.2.1 样品制备
        4.2.2 密度与形貌
        4.2.3 力学性能
        4.2.4 相结构
        4.2.5 介电性能
    4.3 K_(0.5)Na_(0.5)Nb_(0.7)Al_(0.3)O_3 陶瓷的潮解性
        4.3.1 样品制备
        4.3.2 潮解性及元素分布
        4.3.3 热力学过程
        4.3.4 相结构
        4.3.5 成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KNLN/Al_2O_3 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0.9 KNLN-0.1Al_2O_3 陶瓷的结构和性能
        5.2.1 样品制备
        5.2.2 密度与形貌
        5.2.3 相结构
        5.2.4 介电性能
    5.3 (1-x)KNLN-xAl_2O_3 陶瓷的结构和性能
        5.3.1 样品制备
        5.3.2 密度与形貌
        5.3.3 相结构
        5.3.4 介电性能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授权专利
致谢

(10)石墨相氮化碳基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现状
        1.1.2 太阳能的利用
    1.2 半导体光催化的理论基础与应用
        1.2.1 半导体光催化反应机理
        1.2.2 半导体光催化材料
        1.2.3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的应用
    1.3 石墨相氮化碳的研究现状
        1.3.1 石墨相氮化碳的结构和研究简史
        1.3.2 石墨相氮化碳的制备方法
    1.4 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性能的改进
        1.4.1 形貌控制
        1.4.2 半导体复合
        1.4.3 掺杂
        1.4.4 贵金属沉积及表面修饰
    1.5 课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课题意义
        1.5.2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全光谱驱动Ag-g-C_3N4_/W_(18)O_(49)异质结催化剂的结构及其高固氮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试剂和仪器设备
        2.2.2 Ag-g-C_3N_4/W_(18)O_(49)催化剂的制备
        2.2.3 Ag-g-C_3N_4/W_(18)O_(49)催化剂的表征
        2.2.4 Ag-g-C_3N_4/W_(18)O_(49)光催化性能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的形貌及结构
        2.3.2 材料的化学组成及能态
        2.3.3 材料的比表面积及孔隙结构
        2.3.4 材料的光学性质及热稳定性
        2.3.5 Ag含量对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2.3.6 光催化固氮性能
        2.3.7 光催化固氮稳定性
        2.3.8 光催化固氮反应种类
        2.3.9 光催化过程中的活性物种
        2.3.10 光催化反应机理
        2.3.11 NIR光对光催化固氮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BiO)_2CO_3 2D纳米片/g-C_3N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试剂和仪器设备
        3.2.2 (BiO)_2CO_3/g-C_3N_4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BiO)_2CO_3/g-C_3N_4复合材料的表征
        3.2.4 (BiO)_2CO_3/g-C_3N_4可见光驱动下催化性能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的结构及形貌
        3.3.2 材料的化学组成及能态
        3.3.3 材料的光学性质
        3.3.4 原料比对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3.3.5 可见光驱动下催化降解苯酚性能及反应动力学
        3.3.6 可见光驱动下催化降解罗丹明B性能及反应动力学
        3.3.7 罗丹明B在光催化降解中的敏化作用
        3.3.8 罗丹明B光催化降解过程中的活性物种
        3.3.9 罗丹明B降解的光催化机理
        3.3.10 光催化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g-C_3N_4/WO_3异质结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化学试剂和仪器设备
        4.2.2 g-C_3N_4/WO_3异质结材料的制备
        4.2.3 g-C_3N_4/WO_3异质结材料的表征
        4.2.4 g-C_3N_4/WO_3异质结材料可见光下催化性能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的结构及W元素能态
        4.3.2 材料的光学性质
        4.3.3 原料比对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4.3.4 可见光下催化降解罗丹明B性能及反应动力学
        4.3.5 可见光下催化产H_2性能
        4.3.6 光催化反应机理
        4.3.7 光催化剂可重复利用性及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二元碱金属共掺杂石墨相氮化碳的熔盐法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化学试剂和仪器设备
        5.2.2 钾-钠共掺杂g-C_3N_4的制备
        5.2.3 钾-钠共掺杂g-C_3N_4的表征
        5.2.4 钾-钠共掺杂g-C_3N_4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钾-钠共掺杂对结构及形貌的影响
        5.3.2 钾-钠共掺杂对材料化学组成及能态的影响
        5.3.3 钾-钠共掺杂对材料光学性质的影响
        5.3.4 光催化性能及反应动力学
        5.3.5 光催化稳定性
        5.3.6 光催化反应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钾钠分析仪操作方法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皂河黑臭水脱氨氮技术研究[D]. 贺琳杰.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小分子环状化合物制备耐高电压的EDLCs多孔炭电极材料[D]. 刘坤琳. 天津大学, 2020
  • [3]聚酰亚胺基复合材料的介电特性研究[D]. 李海钰.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4]铌酸钾钠基无铅压电单晶的无籽固相生长及改性研究[D]. 李德东.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5]KNN基陶瓷的光伏效应调控及光催化性能研究[D]. 钟豪胤.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6]0-3型KNN/PVDF压电复合材料薄膜的制备与表征[D]. 王君涵.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7]硝基胍的晶习调控及绿色结晶工艺研究[D]. 崔赢丹. 天津大学, 2019(06)
  • [8]基于微立体光刻成型技术制备压电陶瓷性能研究[D]. 陈韦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9]铌酸钾钠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高路.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10]石墨相氮化碳基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梁红玉. 东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钾钠分析仪操作方法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