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华园工业区2003年吸引外资15018万美元

天津华园工业区2003年吸引外资15018万美元

一、天津华苑产业区2003年吸引外资15018万美元(论文文献综述)

傅彤[1](2020)在《区位导向性政策与企业生产率 ——基于京津冀开发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随之产生的区域性矛盾也日渐凸显。针对现阶段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提升。实施以开发区为代表的区位导向性政策(Place-based Policy)是中央政府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所采取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高速经济增长时期的鲜明特点。同时,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途径。以此为背景,本文使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开发区经济效益的评判标准,选取典型的京津冀开发区为考察对象,对京津冀开发区的“生产率效应”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期为其它地区开发区建设、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借鉴。本文使用Python编程获取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地址经纬度坐标,使用JavaScript编程调用百度地图API接口,将开发区边界形状图完整地复现到百度地图上,准确地识别出开发区企业,并且计算出企业与开发区边界的间隔距离。在该数据挖掘技术的支撑下,本研究突破了以往区位导向性政策研究的数据限制,沿着开发区生产率效应识别、机制分析、效应异质性分析的逻辑思路进行论证,并借助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思路探讨了以往文献少有涉及的开发区区位问题。借鉴Greenstone等(2010)的“胜者-败者”(winners and losers)思路,本文使用双重差分方法识别开发区的生产率效应,结果表明开发区的设立可以提高区内企业生产率,但是效应的出现需要时间的积累,开发区设立初期区内企业生产率优势并不显着。该结论强调了集聚效应和竞争效应对开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参考空间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基于边界视角的回归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结论。以乡镇下辖村庄数目作为开发区哑变量的工具变量,使用2SLS回归进行稳健性检验得出了一致的结果,并且开发区的选址没有体现出对具有经济潜力地区的偏爱。在机制分析方面,本文使用Combes等(2012)提出的“无条件分布特征-参数对应”方法识别和区分了开发区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发现开发区企业生产率优势主要来自于集聚效应,而选择效应也会起作用,它通过淘汰低生产率企业来提高开发区企业的整体生产率水平。同时,集聚效应存在异质性,高生产率企业从产业集聚中获益超过低生产率企业。此外,开发区生产率效应受到开发区特征、企业特征和开发区主导产业三类因素的影响。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开发区政策的空间外部性问题,研究发现邻近区域企业同时受到开发区正向外溢效应和负向资源剥夺效应的影响,使得企业生产率随着远离开发区边界而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U型”分布。然而在更加广阔的区域范围,开发区正向外溢效应占主导地位,对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产生持续而显着的促进作用。整体上,开发区并不是一座“孤岛”,而是通过自身的成长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发展。本文的选题是区域发展战略方面的重要议题,虽然研究的是京津冀开发区,但是对于当下开发区建设、城市经济区位规划、企业生产率提高、区域协调发展仍然具有实践参考价值。全文紧扣中央文件的重要精神,以企业生产率为切入点,研究开发区的生产率效应以及空间外溢效应对周边地区的协调带动作用,突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两个鲜明主题。政府应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和生产环境,促使企业提高生产率。在布局规划开发区和设定开发区主导产业时,相关部门也要考虑如何培育开发区的产业集聚,并且避免开发区之间产业过度雷同。此外,如何有效抑制开发区的负向剥夺效应,充分利用开发区的正向外溢效应,以开发区自身的经济增长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发展,亦是政府部门应当考量的问题。本文使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获得企业与开发区的相对位置和间隔距离,为传统的区位导向性政策研究带来新的分析工具,一定程度上突破以往研究中的数据限制,使得更为全面可靠的论证成为可能,所使用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手段以及相关的论证方法具有可移植性,其应用前景超过了本文的研究范畴。

苏迎平[2](2012)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内在机理分析 ——基于福建省三明市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县域经济增长强劲态势与生态环境资源有限性间的矛盾,对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增氏模式有着深远影响。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产业生态化等正成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问题,协调县域产业内外部之间多样化与专业化的关系、县域经济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命题。如何降低能源消耗总量及提高利用效率,选择一条清洁环保的能源道路迫在眉睫,尤其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山区县,通过加快发展生态工业这一绿色县域产业平台,对解决山区能源短缺,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家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三明市地处福建省西北部,是新兴的工业城市,作为福建省重工业和原材料基地。随着生态文明的崛起,要求三明市走生态立市的道路。三明市具有地理区位独特、生态环境优美、技术人才雄厚、矿产资源丰富、政策支持等优势,拥有做强传统产业,开拓新兴产业的基础条件。三明生态工贸区是福建省十大新增长区中唯一着有“生态”两个字的工贸区。通过县域产业结构演变来带动产业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政府应该借鉴其他产业发展强县的先进经验,明确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坚持生态建城、产业进园、注重第三产业发展等与时俱进的策略以消除传统产业弊端,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或条例,完善政府的产业引导体系,调整县域三次产业的发展步伐,扎实产业基础,协调轻重产业比例,做大做强传统产业,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处理好城市规划区、产业集聚区和生态保护区的三区一体的关系,构建具有竞争性的生态产业链,形成以生态产业集群的特色工业园区,为其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近年来,尽管生态工业园区这一新兴产业载体引起社会重大关注与热点解析,在学术研究领域,对如何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促进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与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正是基于此提出研究思路,以福建省三明市所属大田等11个县域经济体为典型区域和三明生态工贸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的思路为:以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和生态文明崛起为切入点,引发对县域产业升级机理与生态工业园区政策的思索。通过对国内外产业演变状况、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国内外对生态工业园区模式与循环经济研究动态及成果的综合评述,结合三明市矿产资源状况、生态环境及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势与潜力为研究背景,强调走绿色高级化的产业道路是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必然选择,以及生态工业园区作为新兴产业载体在政府产业政策中的重要性。其次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对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方向的审视,通过生态工业园区布局提升和传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县域经济产业内生机理分析,建议三明市所属县域经济以生态工业园这个绿色平台为载体,支持政府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方向的政策思路,加快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整体提升。最后通过对大田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典型个案,揭示了中国特色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机理,并且以国外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借鉴及三明市生态工贸区典型案例分析,构建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化的发展模型与指标体系,对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现状作出分析,就如何加强相关产业政策的拟定与推动、为县域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设提供决策建议。按照研究思路,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六部分内容展开:第一部分是生态文明背景下国内外产业结构演变和三明市整体产业背景的分析。首先介绍生态文明视角下国外产业结构演变的的实践,并与中国产业演化模式进行比较,发现两者起点的不同,决定了路径的不同。其次,对中国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践进行分析,同时对国内外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查找异同点。最后,对三明市所属县域经济体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践及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第二部分是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化路径的机理分析框架。这一部分主要是基于中国特色的县域经济结构演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通过借鉴有关理论,分析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进的“三个关系”和“九个因素”,即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与生态因素的关系、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内生力量与外生力量的关系、县域产业分工与集聚的关系及其影响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区位条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水平、要素禀赋、技术条件、农户家庭经营、市场需求、制度与政策等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路径的机理分析框架。“三个关系”、“九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必须走中国独有的县域产业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道路。第三部分主要利用福建省三明市所属11个县域经济体1991-2010年的产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机理。通过因子分析法对三明市县域竞争力进行评价;建立聚类分析模型对三明市县域经济的竞争力进行归类;通过灰色模型对三明市县域主要产业指标进行预测;利用偏离-份额模型对三明市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的结构和竞争力进行分析,明确三明市整个地区的产业状况;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按照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路径的机理分析框架,选择相关的指标,对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运用产业重心轨迹分析法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两种模式:一是右旋模式,本文包括三明市辖区、永安市、大田县、将乐县、尤溪县、沙县和泰宁县;二是左旋模式,本文包括明溪县、清流县、宁化县和建宁县。第四部分个案研究。这一部分首先选择以三明市大田县为例,通过1991年-2010年大田县产业数据,对其县域经济产业演进历程进行分析,补充验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机理,揭示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路径。对大田县的产业结构演变历程的不同时期进行分析,了解其轨迹。分阶段寻找其主要影响因素及路径特征,以此研究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生态化的路径。研究发现,大田县虽然位于福建省中北部发展程度较低的三明市,其工业化进程却走在福建省山区县前列,走出了一条自发性、内生为主、外生拉动、县域三次产业发展并重、分工与集聚相结合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道路,补充验证上述研究结论。大田县以农业为起点的山区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路径具有一般性的意义。其次是生态工业园的典型实践与经验分析。介绍了发达国家不同的生态工业园模式,如丹麦、美国和日本的模式,总结其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的总体特征和经验。重点介绍了生态文明下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的集中体现——三明生态工贸区的生态典型实践,主要对三明生态工贸区内的产业链、产业集群与产业布局的分析,其中经济开发新兴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现代物流开发园区,作为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的新平台,为三明市在生态文明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县域经济结构产业演变提供了模式借鉴。第五部分是对中国特色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对策建议。基于以上对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路径的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生态文明视角下,推进县域产业经济产业结构生态化的若干对策建议:一、倡导低碳经济,突出战略性产业引领,实现县域经济绿色崛起;二、完善正向激励机制,构筑县域绿色生态屏障,引导县域产业结构生态化;三、突破传统产业模式,实施县域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双向战略;四、依靠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与生态耦合,共建县域生态文明。三明市产业结构演变与产业发展态势为中国县域产业生态化提供了很好的观察样本与实践土壤,同时产业的生态化理论又为三明市产业机制调整与产业内部升级换代提供了很强的理论支撑和现实指导,两者相互印证。

曲磊[3](2012)在《我国省级行政区FDI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流入量出现了巨大的增长。经过数据统计与观察发现,我国不同地域省市的FDI流入量之间存在着显着差异,这意味着各省市的FDI吸收能力之间存在区别。同时,由于我国FDI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国家级别,所以各省市之间FDI流入规模的巨大差异正引起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同省市地域、政治、经济环境的差异性造就了各省市不同的FDI吸收能力,从而导致不同的FDI流入规模。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省级行政区FDI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就成为当务之急。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地域的不同,造就其所面临的国家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的不同。正是这种差异性的存在造就了各影响因素对于FDI吸收能力影响程度的不同,从而对我国各省的FDI流入规模产生显着影响,这就是本文理论研究的实际立足点。本文旨在探究我国省级行政区FDI影响因素的究竟程度,以期为各省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影响FDI流入的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的研究,并且对于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做出论述总结。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三大区域以及省级差异性两个角度,对国内FDI流入的现状分别作出分析,确立了本文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于下文FDI吸收能力的研究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为探究FDI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本文对FDI吸收能力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数据测算,采用我国29个省1996-2010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五大影响因素、六大评价指标,利用最大元素基准法、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六大评价指标的得分与权重,并最终得到了我国各省1996-2010年的综合FDI吸收能力指数。为检验各影响因素对于FDI吸收能力的影响程度,本文对FDI吸收能力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检验过程中,本文分别从总体以及按地域分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了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不同省份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然后,针对不同省市进行解释与分析。基于以上研究,得到本文的基本结论,并根据我国目前所处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环境对各省提高FDI吸收能力水平提出政策建议,以提高各省的FDI吸收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FDI流入规模,提高FDI流入的利用效率,使之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吕毅[4](2012)在《面向低碳的生态工业园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在不同程度上致力于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或新型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我国关于生态工业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起步稍晚,但发展迅速。在生态工业园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对已有的生态工业园理论和实践进行一次汇总、梳理、反思和界定,形成更加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经验总结,对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和发展业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全球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将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确定为《面向低碳的生态工业园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生态工业园产生的历史原因与条件,提出切合实际的生产清洁化和工业生态化或生态化工业概念,厘清末端治理、生产清洁化和生态化工业及其具体表现形态的生态(化)工业园的差异和递进的发展逻辑;基于低碳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提出面向低碳的生态工业园概念,简称低碳生态工业园;在此基础上,我们考察了中外关于生态工业园的学术理论研究与各国实践中的不懈努力与创新探索,对低碳生态工业园的建设的体系结构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建立了低碳生态工业园建设过程中的规划框架与概念模式,提出了低碳生态工业园整体评价模型,开发了简约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回顾性评估流程,最后依据规划概念模型和低碳生态工业园整体评价模型,制定了华苑产业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发展规划,对该生态工业示范园历时3年的建设与运营进行了回顾性评估,得出总体评估结论和标准符合性评估结论。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1)依据低碳经济或低碳发展,提出了―低碳生态‖这个创新概念和―低碳生态工业园‖新概念,使生态工业园研究进入更高的研究层次。(2)基于低碳生态工业园概念建构了一个由硬体系、软体系、斡体系构成的面向低碳的生态工业园建设与管理新体系,进一步建构了面向低碳的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出简约实用的评价方法。(3)依据上述的硬一软一斡三维体系制订了华苑产业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发展规划,进行了回顾性评估。为国家批准华苑产业区成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并通过国家合格验收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姜宏[5](2011)在《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及集聚区建设》文中研究说明中小企业集群(mid-small enterprises cluster)是指在某一地域内,基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而组成的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聚集,并且区域内企业间积极地进行交流与学习,共享资源网络、服务组织和劳动力市场等,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价值网络。近三十年来,由于硅谷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及意大利北部传统中小企业集群的成功,使中小企业集群现象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现如今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企业集群己经成为区域、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也有了很快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在我国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中小企业集群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技术水平都有所提高,东部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基本实现了集群化成长,如:嵊州领带产业中小企业集群、永康五金中小企业集群等,都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较强的推动作用。我国东北地区集群经济的发展历史由来已久。建国前,东北地区就已初步形成了重工业基地的雏形。建国后,东北地区在国家巨额投资和政策扶持下,以地域生产综合体(Territorial productive complex)的集群模式自上而下地被建设发展成为我国重工业基地。形成了以大型国有企业为核心,众多大中小型企业和相关机构聚集的发展模式,为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面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市场总体环境的阶段性变化,以及东部沿海地带新兴工业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等由于未能进行及时的调整,整体发展水平迅速被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超越,已经远远落后于这些发达地区。当前,东北地区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的同时,又适逢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好时机。东北地区要紧紧抓住这次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培育和加快发展若干个有实力的中小企业集群,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扭转地区经济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地理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对我国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介绍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是对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的综述。首先为了便于在写作中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晰以及使读者在阅读时不易混淆,本文对中小企业、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进行述评,理清企业集群理论的发展脉络。在对理论的分析中,本文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先从企业成长理论入手,通过研究中小企业集群网络理论,继而引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接下来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类型进行划分,加深对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形式的基本认识。最后本文对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优势进行总结,总结出企业集群化成长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营造良好环境集聚等特点,这些可以有效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第三章是对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概况与现状进行评析。此部分是从整体上对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中小企业集群进行分析,了解他们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而找出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劣势,如:企业间专业化分工程度低、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对外贸易额度偏小、服务业发展缓慢、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等问题。通过对导致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劣势的原因进行综合考虑并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企业集群的成长存在制度障碍、政府规划缺乏科学性、招商引资政策存在偏误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素质较低等。由此引出下一部分内容,应该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来改善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的现状。第四章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经验借鉴。本部分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介绍国外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成功范例,通过对美国硅谷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意大利纺织业中小企业集群、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企业集群成长过程的分析。总结出各个集群的不同优点。另一方面是研究国内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典型范例,对台湾新竹科技工业园区、嵊州领带产业中小企业集群、永康五金中小企业集群进行分析,并得出其成功的原因。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由于拥有相差不多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社会资源等,使国内的企业集群案例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国内其他地区更容易从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经验来帮助和改善各自发展的不足。最后是本文总结中外成功中小企业集群对我国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启示,指出发展企业集群应注意政府的扶持、公共部门的指导、环境的建设以及人才的培养。第五章是加快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集聚区建设。本部分结合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情况,提出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发展思路,即通过对以集聚区建设为依托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进而推进东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作法如下:地方政府推进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服务业发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快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寻找适合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第六章是结论。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概要总结,并提出论文的不足之处及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梅红建[6](2010)在《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天津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生物医药产业是天津开发区定位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09年,生物医药产值95.75亿元,占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产值的74.0%,是天津市生物医药产业的主要集聚区域,拥有一批跨国公司和名牌产品,在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随着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落户开发区,作为天津市国家生产业基地的核心区,对开发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如何吸引医药企业聚集,发挥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效应,带动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国内业界和政府一直都在为提升核心区功能而努力,学界和研究机构也在积极研究探索,为我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通过在对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的深入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价值链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竞争力理论等传统竞争理论,对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环境、要素特点、管理与运行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就如何通过改善要素而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了对策和建议。首先,对相关理论,如价值链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竞争力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为分析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条件以及提升产业竞争力途径提供理论支持。其次,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特征以及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作了一个大体的回顾,总结出国内外建设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一些基本发展模式,力求在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经验中找到构建产业竞争优势的一些共性以及要素,并就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所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做了分析,揭示出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现状和不足,如产业链的不完整、资源相对分散、人才供给不足、营销渠道不畅等等。然后,针对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背景和现状,总结出开发区发展生物医药重点领域。最后,提出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驱动力是国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外竞争者在国内生物医药市场的强势竞争以及国内生物医药企业的成长需要,并对提升我区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的具体途径提出建议和对策。

林明珠[7](2010)在《跨国公司在华研发的空间布局战略》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与开发作为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跨国公司开展产品差异化竞争、形成技术垄断和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由于全球知识资源的跨国界分布,跨国公司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纷纷向海外投资设立研发机构和开展研发活动,如:为了占领和扩大海外市场份额、技术本地化、技术跟踪和模仿、资源利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等,将价值链高端环节布局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以期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吸收跨国直接投资最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同时也是吸收跨国研发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机构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1997年时不足20家跨国研发机构,发展至2009年底已有1250多家各类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其中,属于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也高达340多家,并且数量还呈逐年递增趋势。空间上,以上海、北京、深圳等地为外资研发投资高地,呈现出跨国研发活动高度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带,并有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的态势。以往文献中对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的研究多集中于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的动机和目的、影响跨国研发投资的主客观因素、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的类型、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的区位选择因子等。本文将从空间层面分析外资在华研发活动的战略类型,并试图分析在华研发战略类型与空间布局的关系,总结外资在华研发活动的空间布局战略。

邱枫[8](2009)在《关于天津高新区国际创业中心孵化事业的有关研究》文中指出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工程和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格局已经形成,表现为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生产技术化、经济全球化等几个方面的显着的特点。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孵化器作为这个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这个环节使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实际的产品与服务。目前,我国每年取得科技成果3万多项,在生产中稳定使用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不足20%,而最后形成产业的只有5%左右,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50%相比,我国的科技创新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通过科学技术的孵化器可以使科学技术成果在不同知识产权的主体之间建立技术转移的无缝连接;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价值增加的过程。因此,通过发展和扶持孵化器的提高中国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率,无疑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和最佳的选择。天津市作为我国科技和工业的重要基地,拥有很多着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蕴藏着大量的高新技术成果和人才资源,肩负着振兴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重任。特别是滨海新区已被党中央、国务院纳入国家战略发展布局,成为继深圳、浦东之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因此,天津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好坏情况直接决定了天津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核心竞争力。这也为天津市的技术转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向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本文以天津高新区国际创业中心为研究对象,指出孵化器产生的历史条件、基本架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揭示技术转移与孵化的条件、过程、方法;同时探索孵化器技术转移与创新的培育机制以及研究测评的方法,最终为促进科技孵化器的发展和功能发挥提供理论支持和建议。

张艳[9](2008)在《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的实践及转型 ——政策视角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开发区建设是我国在特定环境背景下的一项战略选择。经过20多年的发展,开发区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也伴生着一系列的问题。基于当前开发区发展理论的不足与实践的困惑,本文以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并基于实证结论展开规范性讨论。中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源自国际上的出口加工区和科技园区模式,借鉴了它们的一些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又因特殊的国情而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国际分工理论和创新理论分别为出口加工区和科技园区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也决定了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区在发展方式上应该存在本质的差别。开发区的发展,是外部环境作用力、自身禀赋作用力和地方政府作用力这三种基本动力复合作用的结果。由于在不同开发区中三种动力的强弱表现各不相同,也就导致了开发区发展实践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本文依据影响开发区发展的作用力的不同,对不同类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了详细的个案分析,展现了开发区发展实践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揭示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发展实践中的趋同性。进而从产业发展、空间拓展、社会发展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对开发区建设运行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本文认为,这些客观状态和表现,是开发区这一特定的、在政策驱动下实践运行的结果。从公共政策的视角来看,开发区政策取得了一些预期的效果,但也存在相当程度的政策失效。这既与开发区实践本身的政策逻辑有关,也与制度背景环境所引致开发区政策执行的异化有关。研究最后建议,基于政策连贯和政策聚焦的原则,对开发区政策进行调整:淡化空间类型及经济类型的指向,构建“专业化园区+研发孵化”的发展格局;在政策资源的使用上“聚焦”于研发、创新及创业活动。

刘光泽[10](2008)在《天津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比较有优势的产业,也是具有广阔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产业作为天津支柱产业之一,在天津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环渤海乃至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也举足轻重。鉴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对于天津经济发展的极其重要性,以及该产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所凸现的问题,本课题对天津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未来的发展策略、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寻求保持天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策略和措施。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提出本论文的现实与理论背景,以及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引入论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基础,包括产业发展理论、产业链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第三章从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分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在回顾天津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天津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特点;第四章研究天津市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必要性,利用战略分析工具SWOT模型,研究天津市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而确定天津市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战略方向选择;第五章深入研究天津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战略规划,确定了天津市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依据天津自身优势提出了天津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未来的发展重点;本文最后为了保证天津市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战略规划的顺利实施,从总体上分析了天津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战略的政策保障措施。

二、天津华苑产业区2003年吸引外资15018万美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华苑产业区2003年吸引外资15018万美元(论文提纲范文)

(1)区位导向性政策与企业生产率 ——基于京津冀开发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说
    第一节 区位导向性政策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
        一、区位导向性政策的理论基础
        二、区位导向性政策的实证研究
        三、小结
    第三节 理论假说
        一、开发区的生产率效应
        二、开发区生产率效应的异质性
        三、开发区政策的空间外部性
第三章 区位导向性政策的中国模式:开发区的发展历程、类型及特征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开发区类型和特征
        一、国家级开发区
        二、省级开发区
第四章 中国开发区实践的典型案例:京津冀开发区
    第一节 开发区概况
    第二节 开发区企业集中情况
    第三节 开发区行业集中情况:基于DO指数的测算结果
    第四节 开发区产业集聚情况:基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
    第五节 开发区产业变动情况
        一、产业布局及其变动
        二、产业结构变动幅度
        三、产业升级
        四、产业同构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节 本章附录
第五章 开发区的设立能提高区内企业生产率吗?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数据处理简介
        一、开发区边界数据
        二、企业地址经纬度坐标
    第三节 基准回归分析
        一、变量描述
        二、基准回归结果
    第四节 基于“胜者-败者”视角的双重差分分析
    第五节 基于边界视角的回归分析
    第六节 补充检验:工具变量回归
        一、工具变量的合理性检验与回归结果
        二、工具变量回归的缺陷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八节 本章附录
第六章 为什么开发区企业具有生产率优势?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政策租、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
    第三节 关于基准回归结果的讨论
    第四节 Combes方法的理论基础与实证模型推导
    第五节 Combes方法的估计结果、稳健性检验与拓展分析
        一、基准估计结果
        二、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随时间的变动
        三、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随距离的变动
        四、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异质性的进一步探讨
    第六节 本章不足之处的讨论
第七章 开发区企业生产率优势的异质性分析
    第一节 开发区特征与企业生产率优势
        一、国家级开发区与省级开发区的对比
        二、开发区类型、成立时间与交通状况
    第二节 企业特征与企业生产率优势
        一、行业要素密集度和企业所有制类型
        二、企业年龄和企业产出规模
    第三节 开发区主导产业与企业生产率优势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节 本章附录
第八章 开发区政策的空间外部性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变量描述和模型设定
    第三节 周边地区带宽界定和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第四节 空间外部效应的进一步分析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第六节 机制分析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和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含义和启示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使用2011-2013年企业样本的补充研究
    A.1 京津冀开发区企业集中情况
    A.2 京津冀开发区行业集中情况
    A.3 京津冀地区企业TFP分布
    A.4 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A.5 开发区企业的生产率优势
    A.6 开发区生产率效应的机制分析
    A.7 开发区政策的空间外部性
后记
在学期间部分学术成果

(2)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内在机理分析 ——基于福建省三明市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世界范围内产业发展的深刻演变
        1.1.2 中国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理论与实践
        1.1.3 研究的重要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目标、假设与内容
        1.2.1 研究的主要目标
        1.2.2 研究的假设
        1.2.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框架
    1.5 研究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数据来源
        1.5.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6 相关概念界定
        1.6.1 县域经济
        1.6.2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
        1.6.3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
        1.6.4 生态文明相关概念
        1.6.5 生态文明与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
    1.7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7.1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之处
        1.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2 县域产业结构演变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县域产业结构演变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生态文明研究综述
        2.2.1 生态经济产业
        2.2.2 生态产业链
        2.2.3 生态补偿机制
    2.3 生态文明视角下国内外县域经济产业发展动态
        2.3.1 国外研究动态
        2.3.2 国内研究动态
    2.4 简要评述
3 研究背景分析
    3.1 三明市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3.1.1 三明市县域经济GDP总量与三次产业之间的相关性
        3.1.2 三明市县域经济GDP总量与三次产业产值的预测分析
    3.2 三明市县域经济特色与产业发展
        3.2.1 三明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3.2.2 三明市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3.3 三明市县域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
        3.3.1 三明市县域经济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3.3.2 三明市县域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
    3.4 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
        3.4.1 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3.4.2 顺应海峡西岸生态示范县(市)的构建
        3.4.3 满足市域生态安全布局的需要
        3.4.4 依照循环经济发展的需求
        3.4.5 遵循新型污染防控体系的要求
    3.5 三明市产业创新环境评价
        3.5.1 SWOTs分析法的引入
        3.5.2 战略选择
4 生态文明背景下县域产业结构演变的机理分析
    4.1 机理分析框架建立的理论借鉴
        4.1.1 生态贡献
        4.1.2 产业标准结构与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
        4.1.3 产业发展模式与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
        4.1.4 经济发展阶段与县域产业结构演变
    4.2 影响县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三大关系”
        4.2.1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4.2.2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内生力量与外生力量的关系
        4.2.3 县域经济产业分工与集聚的关系
    4.3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4.3.1 区位条件
        4.3.2 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4.3.3 投资结构
        4.3.4 市场需求
        4.3.5 劳务经济发展
        4.3.6 要素禀赋
        4.3.7 发展环境因素
        4.3.8 技术变动
        4.3.9 经济政策
    4.4 研究的理论基础
        4.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4.4.2 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
        4.4.3 产业经济理论
        4.4.4 区域经济理论
        4.4.5 非均衡性增长理论
        4.4.6 经济发展理论
        4.4.7 和谐发展理论
5 生态文明理念下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动力机制
    5.1 三明市主导产业与区域布局
        5.1.1 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主导产业的选择
        5.1.2 三明市的主导产业
        5.1.3 三明市主导产业区域布局
    5.2 三明市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
        5.2.1 变量设置及释义
        5.2.2 数据获得
        5.2.3 模型建立及工具选用
        5.2.4 结果分析
    5.3 三明市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实证分析
        5.3.1 模型的选取与分析
        5.3.2 数据的来源与分析
        5.3.3 三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取向
    5.4 生态文明对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拓展的促进
        5.4.1 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存在的问题
        5.4.2 生态文明对三明县域经济三次产业拓展战略的提升
    5.5 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进趋势分析
        5.5.1 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重心的转移趋势
        5.5.2 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水平的测度
        5.5.3 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水平差异
        5.5.4. 三明市县域产业结构转换方向
    5.6 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
    5.7 三明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进影响因素分析
        5.7.1 变量设置及释义
        5.7.2 数据获取
        5.7.3 模型建立及工具选用
        5.7.4 实证研究结果
        5.7.5 结果分析
        5.7.6 变量设置及释义
        5.7.7 数据获取
        5.7.8 模型建立及工具选用
        5.7.9 实证研究结果
        5.7.10 结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个案分析——以福建省大田县为例
    6.1 大田县经济产业结构演变
        6.1.1 大田县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变互动关系的历史轨迹
        6.1.2 大田县经济产业结构演变趋势与时期划分
    6.2 大田县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路径分析
        6.2.1 大田县经济产业结构演变起步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路径特征
        6.2.2 大田县经济产业结构演变成长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路径特征
        6.2.3 大田县经济产业结构演变成熟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路径特征
    6.3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路径及大田县的启示
        6.3.1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生态化的主要内容与一般路径
        6.3.2 大田县产业结构演变的启示
    6.4 本章小结
7 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园区实践与运行——基于三明市生态工贸区的观察
    7.1 生态工业园研究综述
        7.1.1 生态工业园的提出
        7.1.2 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7.2 三明市生态工贸区的整体发展概况
        7.2.1 区域范围
        7.2.2 三明市生态工贸区资源概况
        7.2.3 三明市生态工贸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7.3 三明市生态工贸区发展的方向
        7.3.1 三明市生态工贸区存在问题及产业升级的基本原则
        7.3.2 三明市生态工贸区的战略
    7.4 三明市生态工贸区外部生态环境建设
        7.4.1 生态建设
        7.4.2 污染治理
        7.4.3 环境保护
        7.4.4 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
    7.5 三明市生态工贸区内部产业结构升级
        7.5.1 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7.5.2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7.5.3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7.5.4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7.6 三明市生态工贸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典型实例
        7.6.1 三明市综合园区型生态工业园
        7.6.2 三明市联合企业型生态工业园
    7.7 本章小结
8 促进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生态化提升的对策建议
    8.1 倡导低碳经济,突出战略性产业引领,实现县域经济绿色崛起
    8.2 完善正向激励机制,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引导县域产业结构生态化
    8.3 突破传统产业模式,实施县域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双向战略
    8.4 依靠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与生态耦合,共建县域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致谢

(3)我国省级行政区FDI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问题提出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FDI影响因素的研究回顾 2.2
    国内情形的研究综述 2.3
    总结与评述 第3章
    国内现状分析 3.1
    FDI在我国的发展演变 3.2
    FDI在我国三大地带的分布 3.3
    FDI在我国各省的分布 第4章
    各省FDI吸收能力的理论分析 4.1
    各省FDI吸收能力的评价指标 4.2
    FDI吸收能力评价指标的简单汇总 4.3
    我国各省综合FDI吸收能力指数 4.4
    我国各省FDI吸收能力分析 第5章
    各省FDI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5.1
    变量选取 5.2
    模型选取 5.3
    总体回归过程及结果分析 5.4
    分类回归及结果分析 5.5
    对于实证结果的分析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基本结论 6.2
    政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面向低碳的生态工业园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目的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及其目的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回顾
        1.2.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架构与研究内容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环境治理的人类实践历程与理论研究
    2.1 环境治理的人类实践历程
        2.1.1 末端治理
        2.1.2 生产清洁化
        2.1.3 工业生态化或生态化工业
    2.2 生态工业园研究
        2.2.1 生态工业园概念的提出
        2.2.2 国内外关于生态工业园的研究
        2.2.3 较完善的生态工业园定义
        2.2.4 生态工业园的类型
        2.2.5 国内生态工业园研究
    2.3 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实践
        2.3.1 国外生态工业园实践
        2.3.2 国内生态工业园实践
        2.3.3 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发展的简略比较
    2.4 生态工业园未来发展趋势预判
第三章 低碳生态工业园建设与管理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3.1 低碳生态工业园建设的理论体系
        3.1.1 生态学
        3.1.2 产业生态学
        3.1.3 生态经济学
        3.1.4 环境科学
        3.1.5 信息科学
        3.1.6 系统工程学
        3.1.7 景观生态学
    3.2 建设生态工业园的基本理论
        3.2.1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3.2.2 循环经济理论
        3.2.3 清洁生产理论
        3.2.4 低碳经济理论
    3.3 生态工业园建设的系统分析方法
        3.3.1 生命周期评价(LCA)
        3.3.2 工业代谢分析
        3.3.3 系统集成
    3.4 生态工业园的评价体系
        3.4.1 我国评价生态工业园的现行指标体系
        3.4.2 评价生态工业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3.5 构建面向低碳的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
        3.5.1 面向低碳的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
        3.5.2 低碳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定义、计算公式及数据来源
        3.5.3 选择简约实用的面向低碳的生态工业园评价方法
        3.5.4 增加低碳生态工业企业和(或)项目评价
第四章 低碳生态工业园建设与管理体系设计
    4.1 低碳生态工业园建设与管理体系设计
    4.2 生态产业共生体系建设
        4.2.1 生态产业共生网络类型
        4.2.2 市场化共生网络与非市场共生网络
    4.3 资源高效利用体系建设
        4.3.1 能源高效利用体系建设
        4.3.2 水资源高效利用体系建设
        4.3.3 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体系建设
    4.4 环境污染控制体系建设
        4.4.1 水污染控制子系统
        4.4.2 大气污染控制子系统
        4.4.3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4.5 生态工业园区景观体系建设
        4.5.1 工业园区景观的功能
        4.5.2 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步骤
    4.6 管理体系建设
        4.6.1 组织体系
        4.6.2 技术服务与人力资源建设体系
        4.6.3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4.7 低碳生态工业园规划设计流程与方法
        4.7.1 低碳生态工业园规划原理与主要内容
        4.7.2 低碳生态工业园规划的设计流程
        4.7.3 低碳生态工业园规划设计的模拟技术
第五章 华苑产业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发展规划
    5.1 华苑产业区经济社会环境基本特征
        5.1.1 概况
        5.1.2 自然条件
        5.1.3 社会经济状况
        5.1.4 资源能源及环保设施状况
        5.1.5 环境质量
    5.2 华苑产业区生态工业发展雏形
        5.2.1 新能源产业生态工业雏形
        5.2.2 水资源循环利用雏形
        5.2.3 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雏形
        5.2.4 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雏形
        5.2.5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5.3 华苑产业区生态工业园总体设计
        5.3.1 总体目标
        5.3.2 指标体系
        5.3.3 总体框架
    5.4 动脉产业生态工业发展规划
        5.4.1 新能源产业
        5.4.2 机电一体化产业
        5.4.3 新材料产业
        5.4.4 生物工程与现代医药产业
    5.5 静脉产业生态工业发展规划
        5.5.1 水生态工业发展规划
        5.5.2 节能及节能建筑发展规划
        5.5.3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规划
        5.5.4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发展规划
        5.5.5 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5.6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5.6.1 信息与软件服务业规划
        5.6.2 孵化服务业规划
    5.7 华苑产业区生态工业园建设保障体系
        5.7.1 组织保障体系设计
        5.7.2 管理保障体系设计
        5.7.3 政策保障体系设计
第六章 华苑产业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3 年建设回顾性评估
    6.1 生态工业园发展回顾性评估
        6.1.1 回顾性评估背景
        6.1.2 回顾性评估目的
        6.1.3 评估依据
    6.2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总体评估
        6.2.1 生态工业建设评估
        6.2.2 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建设评估
        6.2.3 保障体系评估
    6.3 生态工业园区标准符合性评估
        6.3.1 基本条件达标评估
        6.3.2 指标达标评估
        6.3.3 现状总体评估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论文研究的局限性
    7.3 今后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在学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及集聚区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本文主要内容及框架
        1.2.1 论文主要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及本文的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中小企业
        2.1.2 产业集聚
        2.1.3 企业集群
        2.1.4 规模经济
        2.1.5 范围经济
    2.2 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述评
        2.2.1 劳动分工与协作理论
        2.2.2 产业集群理论
        2.2.3 产业区经济理论
        2.2.4 竞争优势理论
        2.2.5 区域创新理论
        2.2.6 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
    2.3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类型划分
        2.3.1 按组织形式划分
        2.3.2 按与市场的关系划分
        2.3.3 按形成机制划分
        2.3.4 按现代化程度划分
    2.4 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优势分析
        2.4.1 提高企业竞争力
        2.4.2 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2.4.3 营造良好集聚环境
        2.4.4 增强市场融资能力
第3章 我国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概况与现状评析
    3.1 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概况简介
        3.1.1 辽宁省中小企业集群
        3.1.2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集群
        3.1.3 吉林省中小企业集群
        3.1.4 内蒙古东部中小企业集群
    3.2 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现存问题
        3.2.1 企业间专业化分工程度低
        3.2.2 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3.2.3 对外贸易额度偏小
        3.2.4 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
        3.2.5 新兴产业发育程度较低
    3.3 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症因分析
        3.3.1 集群化成长存在制度障碍
        3.3.2 地方政府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
        3.3.3 招商引资存在政策偏误
        3.3.4 企业自身素质低下
第4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案例典示
        4.1.1 美国“硅谷”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
        4.1.2 意大利纺织业中小企业集群
        4.1.3 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企业集群
    4.2 国内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成功范例
        4.2.1 台湾新竹科技工业园区
        4.2.2 嵊州领带产业中小企业集群
        4.2.3 永康五金中小企业集群
    4.3 中外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经验启示
        4.3.1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4.3.2 强化公共部门的支持及指导
        4.3.3 营造集群内良好的发展环境
        4.3.4 注重企业人才的培养
第5章 加快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集聚区建设
    5.1 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推进
        5.1.1 加大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5.1.2 推动社会服务网络建设
        5.1.3 优化集群内企业发展环境
        5.1.4 完善企业融资对策
    5.2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5.2.1 提高企业技术素质
        5.2.2 创新企业管理制度
        5.2.3 加快企业人才培养
        5.2.4 推进企业产业链整合
    5.3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5.3.1 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
        5.3.2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领域
        5.3.3 突破服务业人才的“瓶颈”
        5.3.4 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
    5.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5.4.1 发挥企业家领导才能
        5.4.2 塑造企业“诚信”形象
        5.4.3 创立学习型组织架构
        5.4.4 注重企业品牌文化
    5.5 加快发展对外贸易
        5.5.1 完善东北地区经贸条件
        5.5.2 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5.5.3 推进企业国际化进程
        5.5.4 认真落实招商引资工作
    5.6 中小企业集群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5.6.1 加大配套政策扶持力度
        5.6.2 提高企业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5.6.3 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5.6.4 促进新兴产业拓展国际市场
第6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天津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回顾
    2.1 价值链理论
    2.2 产业集群理论
    2.3 竞争力理论
第三章 生物医药产业特征及发展现状
    3.1 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概念和特征
    3.2 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3.3 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第四章 开发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条件
    4.1 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必要性
    4.2 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劣势分析
    4.3 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综合评价
第五章 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提升途径
    5.1 指导思想与总体原则
    5.2 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驱动力
    5.3 资金供给渠道的完善
    5.4 人力资源供给能力的提升
    5.5 创新网络组织的构建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跨国公司在华研发的空间布局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篇章结构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的空间分布
    2.1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的基本现状
    2.2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的空间分布特征
第三章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战略类型及其空间布局
    3.1 研发战略与空间布局的关系
    3.2 外资在华研发活动战略类型
    3.3 外资在华研发战略类型的空间分布及区位特征
第四章 摩托罗拉在华研发活动的空间布局战略
    4.1 摩托罗拉全球研发体系
    4.2 摩托罗拉在华研发网络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8)关于天津高新区国际创业中心孵化事业的有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背景
    1.2 问题确定
    1.3 论文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孵化器研究综述与使用的理论工具
    2.1 孵化器的相关知识
        2.1.1 孵化器的有关概念
        2.1.2 孵化器发展简史
        2.1.3 我国孵化器发展简介
    2.2 我国孵化器的发展趋势
    2.3 孵化器研究的有关理论
    2.4 孵化器的特点
        2.4.1 政府的强力主导和支持
        2.4.2 公益性孵化器占主流地位
        2.4.3 经营主体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2.5 孵化器的管理体制
    2.6 孵化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作用
        2.6.1 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6.2 阻碍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的原因
        2.6.3 孵化是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2.7 孵化器发展取得成功的一般经验
第三章 天津高新区的发展与孵化体系建设
    3.1 构建高端产业创新集群
        3.1.1 绿色能源产业和环境建设
        3.1.2 软件产业的发展
        3.1.3 生物技术与现代制造产业
    3.2 天津高新区三级孵化体系
    3.3 新型科技企业的创业条件
    3.4 构建国家级别的孵化平台
    3.5 提升孵化管理水平
    3.6 打造人才摇篮与文化
    3.7 建立完整的研究与开发体
    3.8 建立信用体系
    3.9 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
第四章 天津高新区国际创业中心发展情况介绍
    4.1 天津高新区国际创业中心的情况简介
    4.2 创业中心已取得的成绩
    4.3 分析其取得成绩的原因
        4.3.1 机制方面的原因
        4.3.2 用科学发展的思想指导孵化事业
        4.3.3 用先进的文化引领孵育工作
第五章 关于孵化器研究评价的方法
    5.1 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5.1.1 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5.1.2 影响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绩效的因素
        5.1.3 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2 孵化器的孵化能力评价研究
        5.2.1 企业孵化器孵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5.2.2 企业孵化器孵化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5.3 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5.4 企业孵化器成熟度测评法
第六章 加快创业中心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6.1 对天津高新区国际创业中心的有关分析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的实践及转型 ——政策视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
        1.1 国家战略层面科学发展观的树立
        1.2 开发区正遭遇越来越多的质疑
        1.3 对开发区宏观调控的力度在加大,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思路井不明确
    2 研究对象界定
    3 既有研究概况
        3.1 关于开发区总体发展的研究
        3.2 关于开发区发展所涉各专业领域的研究
        3.3 总体评述
    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设计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基础
        4.3 研究视角
        4.4 研究结构与内容安排
第1章 开发区的渊源
    1 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出口加工区(Export Processing Zones,EPZs)
        1.1 出口加工区的发展实践
        1.2 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
        1.3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特定性
    2 高新区与科技园区(Science Parks,SPs)
        2.1 世界范围科技园区的发展实践
        2.2 中国高新区的设立
        2.3 高新区的特定性
        2.4 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比较
    3 开发区与产业集群理论
        3.1 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
        3.2 开发区建设产业集群的重要性
        3.3 开发区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4 小结
第2章 全国开发区发展概况
    1 区位分布
        1.1 经济技术开发区
        1.2 高新区
        1.3 两类开发区的综合分布
    2 发展历程
        2.1 经济技术开发区
        2.2 高新区
    3 现实状况
        3.1 总体绩效:两类开发区均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成就
        3.2 分类比较:高新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同质化表现
        3.3 分区域比较:东部地区开发区总量占绝对优势,但在增长质量上的优势并不显着
        3.4 个体差异:个体经济规模差异大,但经济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性不明显
    4 小结
第3章 开发区案例研究:发展动力的多样性与区域差异
    1 开发区发展的基本动力
        1.1 外部环境作用力
        1.2 自身禀赋作用力
        1.3 地方政府作用力
    2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践案例分析
        2.1 外资主导型
        2.2 国企转制推动型
        2.3 依托重点项目型
        2.4 立足资源优势型
        2.5 偶发机遇型
    3 高新区实践案例分析
        3.1 强禀赋型
        3.2 政府强力推动型
        3.3 城市环境相关型
        3.4 国家科技政策驱动型
        3.5 军工企业嫁接型
    4 小结及引申
        4.1 小结
        4.2 引申
第4章 开发区建设运行模式
    1 产业发展
        1.1 开发区产业发展的一般特征
        1.2 开发区产业集群建设
    2 空间拓展
        2.1 开发区空间拓展的一般特征
        2.2 开发区空间拓展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2.3 开发区空间拓展过程中的城市规划调控
    3 社会发展
        3.1 开发区建设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化方式
        3.2 开发区人口构成特征
        3.3 开发区社会空间矛盾
    4 管理体制
        4.1 多样化的体制类型
        4.2 开发区管理体制的运作
        4.3 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5 小结及引申
        5.1 小结
        5.2 引申
第5章 开发区政策过程及政策效果
    1 开发区政策过程分析
        1.1 精英式的政策形成
        1.2 渐进式的政策方案
        1.3 缺失的政策评估
    2 开发区政策效果的诉求
        2.1 开发区的政策逻辑
        2.2 开发区的政策执行
    3 开发区政策效果考察
        3.1 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
        3.2 开发区政策的成本分析
        3.3 一些预期之外的负面效果
    4 小结
第6章 政策变迁与开发区转型
    1 开发区转型的方式与目标
        1.1 方式选择——政策变迁
        1.2 开发区转型的目标
    2 政策调整方案设计
        2.1 政策调整的原则
        2.2 政策调整的主要思路
        2.3 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
    3 原政策区的后续发展
        3.1 战略方向:从“政策区”回归“城市功能区”
        3.2 空间重构实施要点
        3.3 产业重构实施要点
        3.4 相关制度保障
结论
    1 研究的主要结论
        1.1 开发区的历史渊源
        1.2 开发区的发展实践
        1.3 开发区政策分析及转型
    2 研究的创新点
    3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3.1 不足之处
        3.2 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天津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电子信息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
    2.1 电子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理论
    2.2 电子信息产业的收益递增机制
    2.3 电子信息产业的外部性分析
    2.4 电子信息产业自身发展的机理分析
第三章 国内外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现状和比较分析
    3.1 电子信息产业的基本特征
    3.2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3 国内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3.4 天津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回顾与现状
第四章 天津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SWOT 分析
    4.1 天津市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必要性
    4.2 SWOT 分析的基本原理
    4.3 天津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SWOT 分析
第五章 天津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战略制定
    5.1 指导思想
    5.2 发展思路
    5.3 发展目标
    5.4 发展重点
第六章 天津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战略实施保障
    6.1 促进产业由价值链环节的低端向高端转移
    6.2 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
    6.3 提升内资企业的规模和实力
    6.4 加快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创新
    6.5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
    6.6 加快人才培养和用人机制的创新
    6.7 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信息产业创新体系
    6.8 与北京互补,打造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高端基地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天津华苑产业区2003年吸引外资15018万美元(论文参考文献)

  • [1]区位导向性政策与企业生产率 ——基于京津冀开发区的研究[D]. 傅彤.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2]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内在机理分析 ——基于福建省三明市的实证研究[D]. 苏迎平.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4)
  • [3]我国省级行政区FDI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D]. 曲磊. 山东大学, 2012(02)
  • [4]面向低碳的生态工业园理论与实践研究[D]. 吕毅. 天津大学, 2012(07)
  • [5]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及集聚区建设[D]. 姜宏. 吉林大学, 2011(08)
  • [6]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天津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究[D]. 梅红建. 天津大学, 2010(02)
  • [7]跨国公司在华研发的空间布局战略[D]. 林明珠.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 [8]关于天津高新区国际创业中心孵化事业的有关研究[D]. 邱枫. 天津大学, 2009(S2)
  • [9]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的实践及转型 ——政策视角的研究[D]. 张艳. 同济大学, 2008(04)
  • [10]天津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D]. 刘光泽. 天津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天津华园工业区2003年吸引外资15018万美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