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技术,放大器

放大技术,放大器

一、放大技术、放大器(论文文献综述)

常浩天,李永亮,梁明波,郑鹏飞[1](2021)在《脉冲激光放大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高能量激光脉冲在深海探测、激光微加工、芯片制造、激光卫星测距等众多领域都拥有着广泛的应用。采用激光放大技术对种子光脉冲进行振幅放大,获得具有高能量、脉宽稳定、高峰值功率的巨脉冲激光光束成为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激光放大技术主要分为:行波放大技术,再生放大技术,主振荡功率放大技术及注入锁定放大技术。本文对所提到的这几种激光放大技术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对它们的优缺点及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并且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前景。

王海林,董静,刘贺言,郝婧婕,朱晓,张金伟[2](2021)在《高功率超快碟片激光技术研究进展(特邀)》文中研究指明自从碟片激光技术诞生以来,超快碟片激光器输出的激光功率和能量获得了显着提升,极大地促进了超快碟片激光器在基础科研、工业生产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本文对碟片激光技术的概念、锁模碟片振荡器以及超快碟片放大器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超快碟片激光器未来的发展和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王武斌[3](2021)在《超大容量铅酸电池的电化学阻抗谱预警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核电厂需要超大容量4000Ah级铅酸电池。核级电气设备分类为核安全等级(简称为1E级)与级外设备。超大容量铅酸电池与堆芯的应急冷却设备相连接,属于1E级设备。国内外核电厂内,阀控式铅酸电池的非1E级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阀控式铅酸电池的1E级应用,国内外尚属首次。4000Ah级阀控式铅酸电池1E级应用的研究成果,属于填补国内外行业空白。电化学阻抗谱预警技术是材料电化学与电力电子学互相融合的研究方向。电池电化学阻抗谱的建模、检测、反向演算与警报设计是关键技术。本论文研究并开发的电化学阻抗谱预警技术综合了以下内容:第2章研究了以平均开关极化阻抗为核心的阻抗谱建模技术。该技术论证了满电态深度放电的线性内阻模型,该模型显着提高了内阻拟合值同电池剩余可用容量的关联度。平均开关极化阻抗,是将以往线性平均极化阻抗升高一阶,并为直流方向性极化阻抗的元件设置定常系数。平均开关极化阻抗的元件与以往直流开关极化阻抗的元件存在逐一对应关系。基于平均开关极化阻抗的特征电荷转移阻值是充电与放电的电荷转移电阻的并联值,也是满电态的放电电荷转移阻值。基于特征电荷转移阻值,本文论证了满电态深度放电的线性内阻模型。第3章建立了以快速锁相放大器为核心的低频微弱阻抗谱检测技术。该技术能够减少放电电阻发热量,减少检测装置体积与重量,在嵌入式单板实现低频微弱阻抗谱检测。快速锁相放大器,以线性平均定积分器替代以往的低通滤波器与定积分器,能够基于短时稳定采样信号在非整数周期的时刻输出选频结果。快速锁相放大器的离散公式消除了频率变量,其格式统一。快速锁相放大器中的参考信号相位是全局最优的。该检测技术还包括了直流脉冲放电方法,并开发了一种参考信号相位优化的自适应算法与一种阻抗谱线性补偿方法。第4章建立了以矢量目标函数与线性插值搜索算法为核心的阻抗谱反向演算技术。该技术能够简化阻抗谱反向演算的初始值准备与梯度下降方向搜索,其嵌入式编程在线结果的均方根误差显着小于专业软件的离线结果。矢量目标函数用反向演算过程中初始极化阻抗矢量的零值旋转角度,等效替代常规的均方根误差最小化。线性插值搜索算法,将梯度下降方向搜索简化为初始极化阻抗中双层电容值的一维搜索,替代常规图解法与演化算法。第5章建立了以串联阻值动态阈值为核心的电池剩余可用容量失效的警报设计技术。该技术能够抑制电池老化初期的虚警与老化末期的漏警,其嵌入式编程在线实测的误警区间同理论设计值基本吻合。串联阻值动态阈值,基于形态校正因子安全裕度来表征误警区间的设计目标。该警报技术通过比较当前测量的阻抗谱串联阻值与其动态阈值高低,直接给出容量失效警报结果。该警报技术还开发了一种深度放电末端内阻压降的定常模型,一种深度放电的内阻压降模型与一种深度放电反向演算的交互式方法。本论文开发的阻抗谱预警技术嵌入式编程在线检测系统,能够提高4000Ah级铅酸电池的运行可靠性。本论文为建立与我国核电积极有序发展规划相适应的1E级蓄电池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技术保障,研究成果具有显着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张春锋[4](2021)在《地空频域电磁信号快速测量与校正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空频域电磁探测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地下空间探测、油气勘探等领域的电磁勘探方法,其利用地面大功率发射源向空间辐射频率已知的电磁信号,通过无人机搭载三分量磁传感器和数据接收系统实现对电磁信号的接收,通过分析采集到的磁场信息分析地下结构。但是在工程实践时,电磁信号的衰减严重,环境噪声复杂。在数据处理时,原有系统利用叠加消噪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当数据长度较短时这种处理方法的噪声抑制能力差。此外,在系统工作时,由于传感器姿态的改变会引入姿态噪声,导致系统的信号质量下降。针对前文所述问题,设计了一种地空频域电磁信号快速测量与校正系统,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地空电磁探测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给出了地空电磁探测的装置结构和测量原理,根据层状大地模型仿真了电磁波在实际工程中的传播方式和衰减特点,并根据现有三分量磁传感器给出了电磁信号接收系统的具体指标。即系统本底噪声100n V/Hz1/2(@1-10Hz),频带宽度1Hz-10k Hz。2.研究了基于FFT的数据处理方法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基于锁相放大技术的电磁信号接收系统的设计思路,分析了锁相放大电路中不同参考信号的正交度对系统测量精度的影响,设计了基于锁相放大技术的电磁信号接收系统,达到了预期指标要求。3.在层状大地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姿态噪声产生的原因,通过仿真计算了不同姿态角测量误差对z分量磁场校正结果造成的影响,进而得到了姿态测量系统的误差要求,即横滚角和俯仰角的测量误差不大于±0.1°,偏航角的测量误差没有要求。4.设计了基于锁相放大技术的电磁信号接收系统和基于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模块的姿态测量系统,实现了对三轴磁场信息和横滚角、俯仰角的测量。编写了姿态噪声校正程序,实现了对姿态噪声的抑制。5.设计电路系统测试实验和整体实验室内部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和结果对比验证了系统的可用性。通过提高接收系统的信噪比和增加姿态角测量功能,能大幅提高地空系统的准确度,为以后地空系统的推广提供基础。

张博[5](2021)在《基于谐振差分技术的城市地下金属管线电磁探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城市地下基础建设施工过程中引发的管线泄露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在施工前对地下金属管线先行探测至关重要。地球物理方法能够实现对城市地下金属管线的无损探测而越发受到人们关注,目前主流的地下金属管线无损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有探地雷达法及频率域电磁法。探地雷达由于发射频率较高,在城市环境应用时探测深度有限,尤其是老城区地下金属管线埋深较大,难以获得好的探测效果。频率域电磁法可通过调整发射频率可以实现地下空间管道区域的全覆盖探测,在城市地下基建安全和高效施工方面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频率域电磁探测技术应用于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时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存在较强的一次场互感耦合干扰,使得有效信号被一次场信号覆盖,甚至造成接收传感器的损坏;二是与野外环境相比,城市环境下噪声干扰极其严重,导致信号淹没在噪声中,难以提取有效的数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谐振差分技术的城市地下金属管线电磁探测方法。针对发射线圈对接收线圈带来的耦合干扰采用了差分线圈的解决方案,通过差分平衡技术来削弱收发线圈之间的互感耦合影响;针对城市严重的噪声干扰问题,采用了LC谐振技术和锁相放大技术改善信噪比,实现了电磁信号的幅值和相位信息的有效提取。最后基于上述技术设计相应的频率域电磁地下管线探测原理样机系统,通过实验测试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论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对频率域电磁探测方法进行了研究,阐述了频率域电磁装置的工作原理。基于等效电路模型对探测过程中金属目标的涡流响应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涡流传感器的特性进行研究,针对城市环境下频率电磁探测的局限性因素进行了讨论,主要是一次场耦合和城市噪声干扰问题。(2)针对一次场和低信噪比的问题,提出谐振差分技术。利用差分线圈搭配LC谐振技术,实现检测信号的高信噪比。首先对接收线圈感应电动势进行了理论推导,验证了探测模型中无金属异物时传感器的平衡状态。同时,通过配谐结构和非配谐结构的阻抗变化率分析,验证了配谐结构的高灵敏度特性。之后,基于ANSYS公司的有限元分析平台,来讨论不同金属材料下响应信号的变化趋势以及差分线圈参数对系统探测性能的影响。(3)针对城市噪声干扰严重,采集数据信号淹没在噪声中的问题,对微弱电磁数据的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锁相放大技术在单频信号检测时具有优越滤波性能的考虑,设计了数字正交矢量型锁相放大器,进行噪声的滤除的同时,能够提取电磁信号中幅值和相位信息。在模拟二次场信号中分别加入仿真噪声和野外实际噪声来测试该锁相放大器提取信号的能力,为后期的数据解释提供了保障。(4)基于上述关键技术完成了频率域电磁探测仪器的设计。首先进行了发射机的硬件电路设计,主要包括振荡电路,全桥逆变电路,驱动电路,控制电路,实现激励源的可控发射;对接收机进行了设计,主要包括前置放大器,信号调理电路,低噪声电源,同时搭配选择的高速数据采集卡设计了上位机软件,实现了数据的采集,显示和存储。最后,完成了整体的系统设计,并结合室内探测实验,验证了探测系统的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基于谐振差分技术的电磁探测系统可针对城市地下金属管线进行有效探测,为城市建设规划、管线维护、应急抢险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障。

蒋建旺[6](2020)在《超宽光谱飞秒激光的产生、放大及载波包络相移控制研究》文中认为超短脉冲激光技术作为激光技术的前沿领域,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基础科学,极大地推动了与之相关的高新技术和交叉学科的快速发展,并在强场物理、生物化学、微纳米尺度三维微结构制备等应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而在超短脉冲激光技术中,获得高功率超宽光谱飞秒激光、宽谱飞秒激光脉冲放大以及对超宽光谱飞秒脉冲的载波包络相移进行控制是几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针对这几个方面,本论文开展了超宽光谱飞秒激光设计与实验研究,宽谱飞秒激光的放大与压缩实验研究,以及载波包络相移控制研究,成为开展高次谐波、阿秒脉冲产生实验的重要驱动光源。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论文详细介绍了啁啾脉冲放大(chirped-pulse amplification,CPA)系统中的各单元模块,针对振荡器、放大器、压缩器的全局色散管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模拟计算。采用光线追迹法对CPA系统中常用的马丁内兹展宽器、平行光栅对压缩器、棱镜对压缩器进行理论推导,获得了精确计算各单元模块引入色散的解析表达式,并分析了常见介质材料的色散特性和不同色散补偿方式的优缺点,为后续顺利开展啁啾脉冲放大实验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设计基础。2.考虑一些应用对飞秒光源的平均功率有现实需求,开展了高平均功率克尔透镜锁模的飞秒钛宝石激光的实验研究。通过10 W的532 nm连续激光泵浦棱镜对色散补偿的钛宝石振荡器,获得了 2.1 W的高平均功率输出,脉冲重复频率为75.5 MHz,光谱半高全宽为12 nm,测量得到脉冲宽度为96 fs,另外研究了腔内净负色散对输出光谱的影响。3.针对目前报道的倍频程钛宝石振荡器输出功率普遍较低的现状,开展了兆瓦峰值功率倍频程光谱亚10 fs钛宝石振荡器的实验研究,利用特殊设计的双啁啾镜补偿材料色散,并在振荡器两臂插入熔融石英精确平衡两臂的色散,大大增强自相位调制效应,振荡器直接输出覆盖550-1100 nm的倍频程光谱,锁模后的平均功率高达880mW,脉冲重复频率为80 MHz,结合腔外色散补偿技术,测量得到脉宽短至6.6 fs,对应约2.4个光学周期结果。据我们所知,这是迄今为止从倍频程钛宝石振荡器所能获得的最高输出功率。4.自差频0-f法测量载波包络相移频率具有长期稳定好、成本相对低、测量引入的噪声小等优点,但是该方法需要倍频程或者准倍频程光谱的飞秒光源,搭建的难度相当大,为此我们通过设计PPLN晶体的极化周期,开展了基于较窄光谱的高平均功率亚10 fs钛宝石振荡器的载波包络相移频率进行测量和控制实验研究。首先自行搭建了亚10 fs钛宝石振荡器,在4.5 W泵浦功率下,锁模输出平均功率达660 mW,脉冲重复频率为170 MHz,光谱覆盖650-950 nm,测量得到9 fs的脉冲宽度。然后,采用单块PP-MgO:LN晶体自差频的方法测量得到信噪比为44 dB的载波包络相移频率信号,接着将载波包络相移频率信号锁定到20 MHz的参考源上,实现了 90分钟的锁定,在1 Hz到1MHz范围内的积分相位噪声为138 mrad,对应63 as的时间抖动(中心波长790 nm)。5.设计并搭建了环形腔钛宝石再生放大器,在重复频率为1 kHz、16 W的泵浦功率下,再生腔直接输出功率为3.3 W、压缩后的脉宽为31 fs的放大结果。考虑到棒状钛宝石放大中伴随较大的热透镜效应,设计并搭建了新型多通泵浦结构的钛宝石薄片再生放大器,采用啁啾脉冲放大技术,在16 W泵浦功率下,得到1.8 W的放大脉冲输出,经光栅对压缩器压缩后,得到1.45 W的输出功率,压缩效率为80%,测量得到38 fs的脉冲宽度,光束质量M2≈1.1。实验表明薄片钛宝石放大方案有利于提高放大脉冲的光束质量,但是需要对多通泵浦结构和钛宝石晶体的焊接方案进行优化,以获得更高平均功率输出。

梁志明[7](2020)在《用于植入式脑电记录的低噪声高输入阻抗模拟前端芯片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科学、微电子学、神经生理学以及医疗电子技术等诸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以医疗监测为目的生物电信号记录技术的研究已形成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癫痫等脑神经疾病的手术治疗过程中,颅内电极脑电记录对癫痫病灶的精确定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行颅内脑电信号无创口长时间脑电记录,提高病灶定位的精确度,可以大大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和降低手术治疗对脑组织的损伤,对现有的临床工作有非常大的意义。因此,植入式多通道脑电记录系统的研制在癫痫诊疗应用中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脑电信号幅度小、源阻抗高,实现高频神经放电脉冲的捕捉,对脑电信号记录模拟前端芯片的低噪声以及高输入阻抗范围的宽带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通过记录电极所引入的直流失调、工频等干扰会严重影响脑电信号的记录质量,对模拟前端芯片的信号调理能力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本文从医疗诊断应用出发介绍了脑电信号的产生机理及其电特性,分析了脑电信号的电极传感模型以及影响脑电信号完整性的干扰因素,重点研究脑电信号调理模拟前端芯片低噪声、低功耗、高输入阻抗以及抗干扰技术,实现脑电信号记录模拟前端芯片整体性能的有效提高。为了深入了解电路中各功能模块以及元件参数和模拟前端斩波放大器各性能指标的关系,指导芯片设计过程的参数选择范围及调整方向,基于谐波传递矩阵(HTM)分析方法,分析两级闭环斩波放大器的系统传递特性,得到两级闭环斩波放大器的频率补偿方法,并在两级闭环斩波放大器参数设计的经验基础上,定量分析补偿特性。提出了一种全集成的新型低噪声、低功耗、高输入阻抗的前端电路架构,由低噪声高输入阻抗斩波仪表放大器、低通滤波器、可编程增益放大器以及通道选择开关等组成。其中,为了满足高输入阻抗范围宽带化的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种三OTA两级闭环斩波仪表放大器结构,使前端放大器具有较高的原始输入阻抗,在此基础上引入负阻抗补偿阻抗提升电路,使放大器的输入阻抗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且具有高输入阻抗宽带化的效果;针对脑电记录过程中共模干扰抑制的高性能要求,设计了共模反馈(CMFB)环路,使放大器具有较高的共模抑制比(CMRR)以及输入共模摆幅容忍度;为抑制记录电极极化所产生的直流失调,设计了直流伺服环路(DSL),在直流伺服环路中设计了一种新型的4阶段开关电容积分器,使用小容量片上电容实现了较大的积分时间常数,从而使斩波仪表放大器的高通截止频率延伸到了1Hz以下,并在积分OTA上采用全差分斩波放大结构抑制环路闪烁噪声;在闭环斩波结构的线性放大级中引入了微分型反馈环路,同时实现斩波仪表放大器的频率补偿以及纹波抑制。基于0.18μm CMOS工艺,针对设计的模拟前端芯片进行了两次流片验证。第一次芯片结构是三OTA两级闭环斩波仪表放大器的24通道模拟前端;第二次流片在第一次流片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模拟前端芯片的输入阻抗,引入了负阻抗补偿阻抗提升技术。芯片测试结果显示,未引入负阻抗补偿前斩波放大器本身具有280MΩ的较高输入阻抗,引入补偿后提升到了5.7GΩ,并且在100Hz频率处仍然可以达到4.6GΩ,1GΩ输入阻抗的信号带宽为300Hz,达到或超过目前文献报道的最高水平。该放大器结构具有较好的共模及电源抑制特性,在50Hz交流工频处CMRR为98d B,PSRR为83d B。最大输入共模电压容忍度≥320m Vpp,最大输入直流失调容忍范围大于±150m V。模拟前端的-3d B带宽为0.6Hz-5.4k Hz,增益从39.8-52.9d B可编程,中频带等效输入噪声谱密度为125n V/rt Hz,在0.5Hz-1k Hz积分带宽内的等效输入噪声为4.1μVrms。所实现的脑电信号记录模拟前端的单通道功耗为1.8μW,所得到的噪声效率因子为5.3,电路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通过可编程放大器增益的配置,可以满足不同电极以及植入部位的应用需求。为了验证所设计芯片在生物电信号记录方面的性能,在没有使用右腿驱动电路的情况下,基于三电极导联法进行了心电放大测试,通过示波器,在带限设置下测量所设计前端芯片的输出波形,得到较为清晰的心跳脉冲节律。进一步证明了本文所设计模拟前端电路在输入阻抗以及共模抑制特性方面的良好性能,为后期植入动物试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邓雪[8](2020)在《高精度光纤光学频率传递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高精度光学频率标准的飞速发展,国际上以锶原子光钟为代表的光学频率标准不确定度和稳定度已进入E-19量级,为众多科学研究领域提供了高精度测量工具,例如基本物理常数的探测,测地学,暗物质探测,卫星导航以及广义相对论验证等等。这些应用都需要对频率标准进行远程传递和比对,因此,精度高于光学频率标准信号的传递手段必不可少。光纤链路具有可靠性高、损耗小、资源丰富等优点,其光频传递精度优于传统的基于卫星的传递方法(如卫星双向比对、卫星共视)约四个量级以上,为光学频率标准的比对和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我国西安、北京、武汉等地的多个科学研究单位都开展了高精度光学频率标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为了比对这些光学频率标准并将其应用于科学研究领域,千公里级高精度光频传递手段和技术至关重要,目前,光纤光频传递方案主要有两种:直连传递和级联传递,本文围绕这两种传递方案展开了长距离光频传递研究:一,进行了不同长度光频直连传递研究,对限制光纤光频直连传递距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搭建了光纤光频直连传递系统,对影响传递系统噪底的环境因素如温度起伏、声音振动进行了研究,通过采取隔声、控温措施使得系统噪底达到3E-17/s。采用通信波段参考腔超稳光源作为传递光源,首先进行了246km实地光纤光频传递,通过模拟鉴相技术对链路相位噪声进行探测,并利用声光调制器对噪声进行主动抑制,达到了噪声抑制理论极限,实现传递稳定度3E-20/2000s。然后研究了480km实地光纤直连光频传递,为了准确探测随着传递距离增加而增大的链路相位噪声,采用了动态范围可调的数字鉴相器,实现传递稳定度3.1E-20/4000s,该指标优于精度最高的光学频率标准一个量级,目前国内尚无同等长度光纤光频传递报道。最后将传递距离增加到687km,传递稳定度在100秒积分时间内达到3.9E-19,但信号衰减和链路噪声导致的信噪比恶化限制了687km传递链路长期连续运转,也限制了传递距离进一步增加。二,为了进一步增加光频传递距离、提高传递精度,研究了基于再生放大的级联传递技术。本文首次理论分析了级联传递相位噪声抑制原理,以及级联传递精度相对直连传递的优势,为级联传递精度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光学再生通过将再生光源相位锁定到输入光相位上实现光学放大,放大增益达62d B,而放大带宽仅为几十k Hz,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滤除带外噪声,提高信噪比。利用再生放大器作为中继放大进行了112km+112km实地光纤级联光频传递试验,每级链路噪声由各级发送端的锁相环控制,224km级联链路相位控制带宽是直连传递理论带宽的2倍。研究了300km+200km缠绕光纤级联光频传递,并且与直连500km缠绕光纤光频传递进行了比较,1Hz处噪声抑制范围提高了5d B,传递稳定度为直连方案的1.5倍,与理论基本符合,验证了级联传递相比直连传递在传递精度和传递距离方面的优势。三,现有高增益光学放大器如光纤布里渊放大器等为了保证连续运行需要对放大器进行自动锁定和远程控制,结构较为复杂且连续运行时间短。本文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稳定且可长时间连续运转的中继放大技术:低噪声两级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低噪声两级EDFA通过串联两级单向EDFA获得45d B以上增益,对两级EDFA引入的相位噪声进行探测并抑制实现低噪声光学放大。经过测量,低噪声两级EDFA的相位噪声远小于参考腔超稳激光噪声,相较于再生放大器最长连续运行时间仅为几天,低噪声两级EDFA的连续锁定时间可长达几个月,因此该中继放大方案极大地提高了中继站的可靠性和鲁棒性。采用低噪声单向两级EDFA作为中继放大进行了205km+205km实地光纤级联光频传递试验,相位噪声抑制达到了理论极限,实现传递稳定度7.1E-18/2500s,与直连410km光纤光频传递进行了比较,稳定度提高1倍,该方案为我国建设千公里级高精度光纤频率传递网络提供了技术支撑。

苏宁[9](2020)在《百瓦级超短脉冲掺镱光纤放大器及超连续谱产生的研究》文中指出高功率超短脉冲光纤激光器具有输出光束质量好、光光转换效率高、抗干扰性好以及可以实现全纤化等优势,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重要领域。基于此,本论文开展了高功率百瓦级超短脉冲掺镱光纤激光器的研究,通过对全光纤保偏及非保偏高功率超短脉冲掺镱光纤激光振荡器、放大器、压缩器及其在超连续谱光源中的应用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获得了高平均功率、高脉冲能量的窄脉冲输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全光纤锁模激光振荡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对光纤锁模激光振荡器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分析了锁模的物理机制以及实现锁模的几种方式,在实验中分别采用了三种被动锁模技术进行锁模,在准三能级系统和准四能级系统中都实现了稳定的皮秒锁模脉冲输出。第一种是NPR锁模技术,在环形腔结构中实现了脉冲宽度为567 ps的百皮秒锁模脉冲输出。第二种是SESAM锁模技术,采用商用的SESAM对不同工作波长和不同腔长的直线腔光纤激光振荡器进行对比实验,获得了不同中心波长(1031 nm和1064 nm)及不同的重复频率(16.68 MHz和36.41 MHz)的稳定锁模脉冲输出。采用具有不同周期的材料涂层的三种自制SESAM,两种可以在直线腔中实现稳定的锁模,体现了自制SESAM优异的锁模特性。第三种是碳纳米管锁模技术,采用管径为0.8 nm的碳纳米管及环形腔结构的振荡器,在准三能级系统的979 nm和准四能级系统的1032 nm处都实现了稳定的锁模,这也是碳纳米管作为可饱和吸收体首次在980 nm的全光纤掺镱激光振荡器中实现稳定锁模。二、全光纤百瓦级皮秒脉冲MOPA放大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首先对掺镱光纤放大技术及衍射光栅对脉冲压缩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与推导,利用MATLAB软件对主放大级的放大过程进行了理论模拟。然后采用中心波长为1033 nm的全光纤皮秒NPR锁模振荡器作为种子源,其输出的百皮秒脉冲可以直接进行放大,不需要再引入正色散进行脉冲的展宽。信号光经过两级的MOPA放大器进行放大,最终在6 m的10/130μm的光纤中得到了100 W的皮秒脉冲激光输出,与理论模拟结果相匹配。使用光栅对对放大后的221 ps的脉冲进行脉冲压缩,最终得到了0.84 ps的百飞秒量级压缩脉冲输出。三、全光纤保偏皮秒脉冲MOPA放大器的实验研究。线偏振态是超短脉冲光纤激光器的关键参数之一,是高效率倍频激光产生、生物成像和精细激光测距等应用中至关重要的特性。采用中心波长为1031 nm的保偏SESAM锁模激光振荡器为种子源,利用其峰值功率和单脉冲能量都很高的特点,可以在放大器中产生强烈的非线性效应,信号光不经过脉冲展宽直接在放大器中边放大边进行光谱展宽,经过两级的保偏MOPA放大器后获得了35 W的宽光谱激光输出,光谱范围为1020 nm~1700 nm。四、全光纤百瓦级保偏皮秒脉冲CPA放大器的实验研究。首先利用MATLAB软件对主放大级的放大过程进行了理论模拟,然后在实验中采用重复频率为16.68 MHz的保偏SESAM锁模激光振荡器作为种子源,为了减小系统中的非线性效应,得到高功率的线偏振超短脉冲激光输出,信号光通过保偏单模光纤展宽器进行脉冲展宽后,在高掺杂的保偏掺镱光纤放大器中进行放大,最终在0.9 m的30/250μm的高掺杂增益纤中得到了100.8 W的高功率线偏振光输出,其峰值功率为21.58 k W,单脉冲能量为6.04μJ,与理论模拟结果基本匹配。用光栅对对其进行脉冲压缩,得到了12.5 ps的压缩脉冲激光输出。通过采用更高重复频率的振荡器作为种子源,进一步降低放大器中的峰值功率和非线性效应,采用重复频率为36.41 MHz的振荡器及相同结构的放大级,同样实现了100 W的百瓦级线偏振光输出,为后续的压缩实验提供了基础。五、全光纤超连续谱光源的实验研究。超短脉冲光纤激光器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作为泵浦源泵浦非线性PCF产生超连续谱。首先使用MATLAB软件对不同长度的七芯PCF中超连续谱的产生进行理论模拟仿真,然后实验中采用全光纤皮秒MOPA放大器作为泵浦源,利用其光谱宽、脉宽窄、中心波长与七芯光子晶体光纤的零色散波长接近等特性,泵浦大模场七芯PCF获得高功率、宽光谱范围的超连续谱输出。使用长度为10 m和2 m的七芯PCF,分别得到输出功率为11.7 W,光谱展宽范围为620 nm~1700nm及输出功率20.4 W,光谱范围为680 nm~1700 nm的超连续谱输出,输出的超连续谱可以保持长时间稳定,且与理论模拟仿真结果比较吻合。

郑杰[10](2020)在《微型无线多参数水质传感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水环境质量日益受到重视。生活用水、饮用水、企业排放水、渔农业灌溉养殖用水等均需检测,利用水质传感器对水环境进行在线实时监测成为了当前的迫切需求。应用现代电子测量技术进行水质参数指标的测量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本文基于水质参数指标检测的实际需求,设计并实现了一款无线微型多参数水质监测系统,其核心是研发一种实时、无污染、微型化、低功耗的多参数水质传感器模组。基本研究思路为:首先,对水的温度、PH值、电导率、浊度这四项水质参数测量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其次,联合设计传感器的结构和软硬件模块;最后,将各种模块综合集成,形成微型化的多参数传感器模组,实现对水质快速实时监测。论文结合微弱信号检测技术、电化学检测技术、光电检测技术以及无线自组网通信技术,以各项水质参数检测原理为依据,以STM32处理器为核心部分,使用数字锁相放大技术与常规各参数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微弱光电信号进行处理。采用数字正交锁相放大法提取待测信号的幅值与相位,消除信号延迟及环境背景噪声的影响,有效提高系统的检测精度、范围及检测输出信噪比。考虑到水质传感器的不同应用场景以及增加其多功能的现代化物联网应用,本设计在该传感器中设计了Lora无线通信功能,使得多参数传感器在检测水质的同时能够实现低功耗的远距离无线通信,各个监测节点还能实现自组网,形成一个在线实时监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通过对系统进行优化,实现了浊度检测仪器的微型化和低成本化。实际测试实验表明,总体检测精度为±3%FS与测量范围均达到设计要求,能够满足常规测量需求。

二、放大技术、放大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大技术、放大器(论文提纲范文)

(1)脉冲激光放大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常见的激光放大技术
    2.1 行波放大技术
    2.2 再生放大技术
    2.3 注入锁定放大技术
    2.4 主振荡功率放大技术
3 总结及展望

(2)高功率超快碟片激光技术研究进展(特邀)(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碟片技术
2 锁模超快碟片振荡器
    2.1 碟片振荡器锁模技术
        2.1.1 SESAM锁模碟片振荡器
        2.1.2 KLM锁模碟片振荡器
        2.1.3 非线性镜锁模碟片振荡器
    2.2 碟片增益介质
        2.2.1 宽带碟片晶体
        2.2.2 2μm波段高功率超快碟片振荡器
    2.3 高重复频率高功率锁模碟片振荡器
3 超快碟片放大器
    3.1 碟片放大技术
        3.1.1 碟片再生放大技术
        3.1.2 碟片多通放大技术
    3.2 脉冲压缩技术
    3.3 光脉冲放大中的自相位调制效应
    3.4 放大的自发辐射
4 总结及展望

(3)超大容量铅酸电池的电化学阻抗谱预警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超大容量铅酸电池1E级应用的基本特点
    1.2 超大容量铅酸电池的研究现状
    1.3 阻抗谱预警技术的1E级工程应用难点
    1.4 阻抗谱建模的研究现状
    1.5 低频微弱阻抗谱检测的研究现状
    1.6 阻抗谱反向演算的研究现状
    1.7 容量失效警报设计的研究现状
    1.8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阻抗谱的平均开关建模技术研究
    2.1 阻抗谱平均开关模型的原理研究
        2.1.1 极化阻抗平均开关模型的矢量分析
        2.1.2 极化阻抗平均开关模型的时域仿真
        2.1.3 电池阻抗谱的平均开关模型
        2.1.4 特征电荷转移阻值模型
    2.2 阻抗谱平均开关模型的应用研究
        2.2.1 阻抗谱平均开关模型的实验结果
        2.2.2 满电态深度放电的线性内阻模型研究与实验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阻抗谱的快速选频放大检测技术研究
    3.1 快速选频放大技术的原理研究
        3.1.1 直流脉冲放电与有源滤波的电路分析
        3.1.2 快速锁相放大的数学分析
    3.2 快速选频放大技术的嵌入式应用研究
        3.2.1 快速锁相放大的离散公式
        3.2.2 参考信号相位优化的自适应验证算法
        3.2.3 阻抗谱的线性补偿方法
        3.2.4 嵌入式编程快速选频放大技术的程序流程图
        3.2.5 嵌入式编程阻抗谱检测在线实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阻抗谱反向演算的目标函数优化技术研究
    4.1 反向演算矢量目标函数的原理研究
        4.1.1 目标函数的矢量分析
        4.1.2 目标函数的线性插值搜索算法
        4.1.3 反向演算初始值的理论边界
    4.2 反向演算矢量目标函数的嵌入式应用研究
        4.2.1 嵌入式编程的梯度下降回归方法
        4.2.2 反向演算初始值的工程边界
        4.2.3 嵌入式编程目标函数优化技术的程序流程图
        4.2.4 嵌入式编程反向演算在线实验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容量失效警报的设计技术研究
    5.1 容量失效警报设计的原理研究
        5.1.1 深度放电末端内阻压降的定常模型
        5.1.2 深度放电的内阻压降模型
        5.1.3 深度放电的交互式反向演算方法
        5.1.4 串联阻值的动态阈值模型
        5.1.5 内阻仪串联阻值预警的实验结果
    5.2 容量失效警报设计的嵌入式应用研究
        5.2.1 交互式反向演算的梯度下降回归方法
        5.2.2 嵌入式编程容量失效警报设计技术的程序流程图
        5.2.3 阻抗谱预警技术嵌入式编程在线检测系统
        5.2.4 阻抗谱预警技术嵌入式编程在线实验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装置实物图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作者简历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与录用的学术论文
    (三)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地空频域电磁信号快速测量与校正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空频域电磁信号快速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1.2.2 地空频域电磁信号校正技术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基于锁相放大和姿态测量的接收系统设计
    2.1 地空频域电磁探测方法工作原理
    2.2 地空频域电磁探测激励信号
    2.3 地空频域电磁探测接收系统
        2.3.1 地空频域电磁响应分析
        2.3.2 原有系统结构
        2.3.3 三分量磁传感器
    2.4 地空频域电磁探测数据处理流程
    2.5 系统整体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锁相放大技术的快速测量方法研究
    3.1 锁相放大技术
        3.1.1 锁相放大技术基本原理
        3.1.2 锁相放大技术实现方法
        3.1.3 参考信号正交度影响分析
    3.2 电磁信号接收系统总体结构
    3.4 电磁信号接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4.1 前置放大电路设计
        3.4.2 基于AD630 的相敏检波电路设计
        3.4.3 低通滤波电路设计
        3.4.4 AD采集电路设计
        3.4.5 SD卡存储电路设计
        3.4.6 GPS同步电路设计
    3.5 电磁信号接收系统软件设计
        3.5.1 AD芯片控制软件设计
        3.5.2 SD卡存储软件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空频域电磁信号校正方法研究
    4.1 三分量磁传感器姿态噪声分析
    4.2 姿态噪声对电磁信号影响分析
        4.2.1 坐标系与姿态角
        4.2.2 姿态传感器测量误差分析
    4.3 姿态测量系统总体设计
    4.4 姿态测量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4.1 姿态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4.4.2 低噪声电源设计
    4.5 姿态测量系统软件设计
        4.5.1 系统控制软件设计
        4.5.2 姿态噪声校正算法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电磁信号接收系统性能测试
        5.1.1 系统模拟电路幅频特性测试
        5.1.2 锁相放大电路测试
        5.1.3 数据存储测试
        5.1.4 系统本底噪声测试
        5.1.5 幅值、相位误差测试实验
        5.1.6 分辨率对比实验
    5.2 姿态测量系统性能测试
        5.2.1 姿态测量系统静态性能测试
        5.2.2 姿态测量系统动态性能测试
    5.3 系统联合模拟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研究工作
    6.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谐振差分技术的城市地下金属管线电磁探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频率域电磁法探测原理及问题分析
    2.1 频率域电磁法原理概述
    2.2 涡流感应分析
    2.3 城市环境下频率域电磁探测局限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谐振差分电磁探测技术研究
    3.1 基于谐振差分的传感系统整体设计
    3.2 基于差分结构的一次场去耦方法研究
        3.2.1 发射线圈磁场分布
        3.2.2 收发线圈之间的互感
        3.2.3 差分线圈的去耦效果分析
    3.3 基于LC谐振的配谐网络分析
    3.4 差分线圈耦合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3.4.1 探测模型的建立
        3.4.2 探测模型响应的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锁相放大技术的微弱电磁信号提取方法研究
    4.1 锁相放大技术的理论
        4.1.1 相关检测技术
        4.1.2 锁相放大器基本原理
        4.1.3 正交矢量型锁相放大器原理
    4.2 数字正交矢量型锁相放大器的设计与实现
    4.3 锁相放大器性能测试
        4.3.1 模拟噪声测试分析
        4.3.2 野外噪声测试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谐振差分电磁探测系统研制
    5.1 发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1 控制电路
        5.1.2 全桥逆变电路及其驱动电路
        5.1.3 振荡电路
    5.2 接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2.1 差分放大电路
        5.2.2 滤波电路
        5.2.3 高速数据采集卡的选择及上位机的设计
    5.3 供电电源设计与实现
    5.4 系统的装配与制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性能测试及实验
    6.1 系统性能测试
        6.1.1 发射机测试
        6.1.2 接收机测试
    6.2 室内实验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超宽光谱飞秒激光的产生、放大及载波包络相移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飞秒脉冲激光的研究进展
    1.2 飞秒激光脉冲的产生机理
        1.2.1 锁模的基本原理
        1.2.2 克尔透镜原理
        1.2.3 同步泵浦锁模原理
    1.3 飞秒激光载波包络相移测量与控制方法
        1.3.1 载波包络相移概述
        1.3.2 载波包络相移测量方法
        1.3.3 载波包络相移控制方法
    1.4 薄片激光器的研究进展
        1.4.1 薄片激光器的特点
        1.4.2 薄片振荡器的研究进展
        1.4.3 薄片放大器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飞秒脉冲放大技术与色散管理
    2.1 啁啾脉冲放大技术原理
    2.2 飞秒光学中的色散理论
    2.3 啁啾脉冲放大系统中的各模块单元与色散计算
        2.3.1 飞秒激光振荡器
        2.3.2 CPA系统中的展宽器与色散计算
        2.3.3 CPA系统中的放大器类型与色散计算
        2.3.4 CPA系统中的压缩器与其色散计算
    2.4 小结
第三章 高平均功率飞秒钛宝石振荡器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高平均功率飞秒钛宝石振荡器的设计与实现
        3.2.1 光学元件的设计与选取
        3.2.2 激光谐振腔的设计模拟和分析
    3.3 高平均功率飞秒钛宝石振荡器的实验装置及测量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兆瓦峰值功率倍频程钛宝石激光器设计与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克尔透镜锁模谐振腔的一般性设计原则
        4.2.1 固态激光谐振腔的腔型比较
        4.2.2 克尔透镜谐振腔的最优化设计
        4.2.3 固态激光谐振腔的像散及其补偿
        4.2.4 超短脉冲激光振荡器的色散补偿方案
    4.3 飞秒激光振荡器腔内非线性光谱展开研究
    4.4 兆瓦峰值功率倍频程钛宝石振荡的实验与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自差频方法的超短脉冲载波包络相移测量与控制研究
    5.1 引言
    5.2 自差频测量载波包络相移的设计与实现
    5.3 飞秒光学频率梳的CEO测量及锁定结果
    5.4 小结
第六章 千赫兹飞秒钛宝石再生放大及薄片放大方案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千赫兹环形再生放大实验研究
        6.2.1 环形再生腔腔行设计
        6.2.2 千赫兹环形再生放大系统的搭建与调节
        6.2.3 千赫兹环形再生放大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6.3 千赫兹钛宝石薄片再生放大实验研究
        6.3.1 钛宝石薄片的热分布分析
        6.3.2 钛宝石薄片再生腔腔型和多通泵浦结构的设计
        6.3.3 钛宝石薄片再生放大系统的搭建与调节
        6.3.4 钛宝石薄片再生放大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用于植入式脑电记录的低噪声高输入阻抗模拟前端芯片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技术现状
        1.2.2 国内研究技术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方法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脑电传感理论及调理方案分析
    2.1 脑电信号特征
        2.1.1 脑电信号的产生
        2.1.2 脑电信号的电特性
        2.1.3 脑电信号的医疗诊断应用
    2.2 记录电极传感特性分析
        2.2.1 记录电极传感模型
        2.2.2 记录电极信号传感特性
        2.2.3 脑电传感信号完整性分析
    2.3 植入式多通道脑电信号记录系统
    2.4 脑电信号记录前端电路指标要求
        2.4.1 脑电信号调理方案
        2.4.2 脑电信号记录模拟前端电路指标要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植入式脑电信号记录前端电路设计关键技术
    3.1 全集成模拟前端电路架构
    3.2 前端电路关键电路模块分析
        3.2.1 低噪声低功耗仪表放大器
        3.2.2 低通滤波器
        3.2.3 可编程增益放大器
    3.3 斩波放大器的系统分析方法
        3.3.1 HTM模型理论
        3.3.2 斩波器的HTM模型
        3.3.3 开环斩波系统的HTM模型
        3.3.4 两级闭环斩波放大器HTM模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脑电信号记录前端电路系统芯片研究与设计
    4.1 模拟前端电路架构
    4.2 斩波仪表放大器
        4.2.1 斩波仪表放大器主要放大电路分析
        4.2.2 直流伺服环路
        4.2.3 频率补偿及纹波抑制
        4.2.4 阻抗提升电路设计与分析
    4.3 低通滤波器
    4.4 可编程增益放大器
    4.5 多通道选择开关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拟前端芯片版图设计及测试分析
    5.1 24通道模拟前端芯片版图设计及测试分析
    5.2 负阻抗补偿模拟前端芯片版图设计及测试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高精度光纤光学频率传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光纤光频传递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第2章 光纤光学频率传递基本理论
    2.1 光纤链路
        2.1.1 光纤损耗
        2.1.2 环境扰动
        2.1.3 色散
        2.1.4 偏振模色散
    2.2 光纤相位噪声抑制原理
    2.3 光纤光频传递精度评估方法
        2.3.1 相位噪声类型
        2.3.2 相位噪声测量
        2.3.3 频率计数模式
        2.3.4 ADEV和 mod-ADEV
        2.3.5 相位噪声和ADEV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纤光学频率直连传递研究
    3.1 直连传递实验装置
    3.2 传递装置噪底
        3.2.1 传递系统噪底测量
        3.2.2 光纤干涉仪不对称光路优化
    3.3 100Hz窄线宽光载波光频传递
        3.3.1 不同光纤链路噪声
        3.3.2 180km实地光纤光频传递
    3.4 0.21 Hz窄线宽光载波光频传递
        3.4.1 246km实地光纤直连光频传递
        3.4.2 480km实地光纤直连光频传递
        3.4.3 687km实地光纤直连光频传递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再生放大的光频级联传递研究
    4.1 级联传递方案噪声抑制原理及理论分析
    4.2 光学再生放大技术
        4.2.1 再生放大装置
        4.2.2 再生放大噪底
    4.3 224km级联传递
        4.3.1 传递装置
        4.3.2 链路相位噪声
        4.3.3 传递稳定度
    4.4 500km级联传递
        4.4.1 传递装置
        4.4.2 链路相位噪声
        4.4.3 传递稳定度
        4.4.4 与500km直连传递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低噪声两级EDFA的光频级联传递研究
    5.1 低噪声两级EDFA装置
    5.2 低噪声两级EDFA噪底
    5.3 410km实地光纤级联传递
        5.3.1 传递装置
        5.3.2 链路相位噪声
        5.3.3 传递稳定度
    5.4 2000km光纤级联传递方案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论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附录
    附录 A 1550nm超稳激光器
    附录 B 简称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百瓦级超短脉冲掺镱光纤放大器及超连续谱产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超短脉冲激光器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超短脉冲光纤激光器的研究进展
        1.2.1 超短脉冲光纤激光振荡器的研究进展
        1.2.2 超短脉冲光纤激光放大器的研究进展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全光纤超短脉冲振荡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2.1 光纤激光振荡器锁模原理
    2.2 NPR锁模光纤激光振荡器的研究
        2.2.1 NPR锁模技术的理论研究
        2.2.2 全光纤NPR锁模激光振荡器的实验研究
    2.3 SESAM锁模光纤激光振荡器的研究
        2.3.1 SESAM锁模技术的理论研究
        2.3.2 全光纤保偏SESAM锁模激光振荡器的研究
    2.4 自制SESAM锁模激光振荡器的研究
        2.4.1 SESAM的制作原理
        2.4.2 全光纤自制 SESAM 锁模激光振荡器的实验研究
    2.5 全光纤SWCNTs锁模激光振荡器的研究
        2.5.1 SWCNTs锁模技术的理论研究
        2.5.2 全光纤SWCNTs锁模激光振荡器的实验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光纤超短脉冲放大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3.1 光纤激光放大器的理论研究
        3.1.1 保偏光纤
        3.1.2 镱离子的能级结构及吸收/发射截面
        3.1.3 光纤色散特性
        3.1.4 光纤的非线性效应
        3.1.5 速率方程
    3.2 脉冲展宽器与压缩器的理论研究
    3.3 百瓦级全光纤皮秒脉冲MOPA放大器
        3.3.1 理论模拟
        3.3.2 实验装置
        3.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高功率全光纤保偏皮秒脉冲MOPA放大器
        3.4.1 实验装置
        3.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百瓦级全光纤保偏皮秒脉冲CPA放大器
        3.5.1 理论模拟
        3.5.2 实验装置
        3.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光纤超连续谱光源的研究
    4.1 超连续谱光源的理论研究
        4.1.1 超连续谱的产生机理
        4.1.2 超连续谱产生的理论模拟
    4.2 实验装置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论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5.1 论文的总结与结论
    5.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微型无线多参数水质传感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质传感器概述
    1.3 水质检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水质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质传感器的信号检测及参数测量方法
    2.1 引言
    2.2 微弱信号的检测
        2.2.1 微弱信号检测原理
        2.2.2 锁相放大技术的研究
    2.3 水质电导率的检测
        2.3.1 水电导率检测原理
        2.3.2 电导率检测方法
    2.4 水质浊度的检测
        2.4.1 水质浊度检测原理
        2.4.2 水质浊度检测方法
    2.5 PH值的检测
        2.5.1 PH值检测原理
        2.5.2 PH值检测方法
    2.6 水温度的检测
        2.6.1 温度检测原理
        2.6.2 温度检测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多参数水质传感器的设计与实现
    3.1 引言
    3.2 无线多参数水质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
    3.3 多参数水质传感器的硬件设计
        3.3.1 电导率检测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
        3.3.2 浊度检测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
        3.3.3 PH值检测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
        3.3.4 温度检测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
        3.3.5 无线通信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
        3.3.6 整体硬件电路设计
    3.4 无线多参数水质传感器的软件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型多参数水质传感器系统的验证与测试
    4.1 引言
    4.2 浊度的实验验证与测试结果
    4.3 PH值的实验验证与测试结果
    4.4 电导率的实验验证与测试结果
    4.5 温度的实验测量与结果
    4.6 微型多参数水质传感器实现无线实时监测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四、放大技术、放大器(论文参考文献)

  • [1]脉冲激光放大技术研究进展[J]. 常浩天,李永亮,梁明波,郑鹏飞. 激光杂志, 2021(10)
  • [2]高功率超快碟片激光技术研究进展(特邀)[J]. 王海林,董静,刘贺言,郝婧婕,朱晓,张金伟. 光子学报, 2021(08)
  • [3]超大容量铅酸电池的电化学阻抗谱预警技术研究[D]. 王武斌. 浙江大学, 2021(09)
  • [4]地空频域电磁信号快速测量与校正技术研究[D]. 张春锋. 吉林大学, 2021(01)
  • [5]基于谐振差分技术的城市地下金属管线电磁探测方法研究[D]. 张博. 吉林大学, 2021(01)
  • [6]超宽光谱飞秒激光的产生、放大及载波包络相移控制研究[D]. 蒋建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7]用于植入式脑电记录的低噪声高输入阻抗模拟前端芯片的研究与设计[D]. 梁志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8]高精度光纤光学频率传递研究[D]. 邓雪.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2020(01)
  • [9]百瓦级超短脉冲掺镱光纤放大器及超连续谱产生的研究[D]. 苏宁.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10]微型无线多参数水质传感器的研究与设计[D]. 郑杰.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放大技术,放大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