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蒿子散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52例疗效观察

沙蒿子散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52例疗效观察

一、沙蒿子散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52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黄海涛,徐翠[1](2012)在《寒湿瘀滞型慢性盆腔炎中医治疗概况》文中提出慢性盆腔炎目前又被称为盆腔炎性疾病的并发症、后遗症,多因急性盆腔炎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或患者体质较差,使病情迁延,并出现后遗症或并发症,包括复发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痛、输卵管积水、不孕等,症见下腹冷痛,腰骶酸坠,白带增多,

赵茜婷[2](2010)在《理冲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临床症状、体征进行分析,从而观察理冲汤加减保留灌肠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前后各项指标变化,研究观察理冲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诊断明确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30例患者采用理冲汤加减保留灌肠的治疗方法,分别通过观察临床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30例病人接受理冲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后,治疗组治愈12例占40%,显效12例占40%,有效4例占13.33%,无效2例占6.67%,总有效率为93.33%。经治疗,多数病人基本临床症状减轻或缓解。理冲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作为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结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人,经理冲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后能得到良好的临床疗效,表明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的中药汤剂保留灌肠可作为治疗本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并且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柯婵[3](2009)在《红蒲四逆失笑散加味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通过辨证论治,对中药红蒲四逆失笑散加味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进行初步评价,以期为后继研究工作及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07年~2009年120例门诊诊断为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患者,给与红蒲四逆失笑散加味治疗两个疗程,观察分析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以及局部体征、妇科B超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同时对患者年龄、病程及病情对药物疗效的相关性做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1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综合疗效结果:痊愈63例,占52.5%;显效30例,占25%;有效27例,占22.5%;无效0例。治疗后局部体征积分和证候积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症状改善非常明显,首先是下腹痛和腰骶痛及白带量的改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次白带色、质及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次证的改善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红蒲四逆失笑散在改善子宫压痛及单侧附件压痛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改善单侧附件增粗包块及宫骶韧带增粗触痛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B超及妇科检查情况均较治疗前改善。研究结果还显示,患者年龄、病程及病情对红蒲四逆失笑散加味治疗盆腔炎的疗效无明显差异。用药过程中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疗程结束后一月进行随访,无复发或加重。结论:中药红蒲四逆失笑散加味对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汪鲁莎,刘再高,王薇华[4](2008)在《中医外治法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女性因其特殊的生理结构及解剖特性,故外治法中运用较多的是脐疗法、保留灌肠法、贴敷疗法、阴道纳药法等。外治法较之传统口服给药法,具有作用直接、疗效快、毒副作用少等优点。目前对中医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机理尚不十分明确,亦缺乏深入研究,故在治疗上还存在一定盲目性和随意性。今后可考虑筛选有效处方,制成便于使用的剂型,并有效降低致敏性;还可考虑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采用透皮吸收效果好、无刺激性的新型皮肤渗透促进剂(如氮酮),临床前景广阔。

李宁[5](2008)在《清热调血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临床观察与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清热调血汤加减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以便为临床治疗慢性盆腔炎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方法:通过查资料、阅文献,对近十年各种医学文献中有关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药疗法进行分类、归纳,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对运用清热调血汤加减治疗40例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论:痊愈19例(47.5%),显效14例(35.0%),好转5例(12.5%),无效2例(5.0%),总有效率95.0%。经临床观察清热调血汤加减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段清珍[6](2007)在《中医药治疗湿热蕴结型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近况及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湿热蕴结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以便为临床治疗慢性盆腔炎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方法:通过查资料、阅文献,对近六年各种医学文献中有关湿热蕴结型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药疗法进行分类、归纳,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对中药灌肠加理疗治疗30例湿热蕴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论:中医药治疗湿热蕴结型慢性盆腔炎方法多种多样、安全、可靠,经临床观察,中药灌肠加理疗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黄映飞[7](2007)在《盆炎愈汤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运用以清热燥湿、益气化瘀立法组成的盆炎愈汤,系统观察其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理,旨在寻找一个疗效肯定的新的治疗方药。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法,将60例CPID患者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服用以清热燥湿、益气化瘀立法之盆炎愈汤,对照组服用以清热祛湿、调经止带立法之妇炎净胶囊,观测两组治疗前后主症积分,血液流变学(BV,PV,Ht,ESR)指标。另设健康组30例,观测其血液流变学(BV,PV,Ht,ESR)指标。研究结果:慢性盆腔炎患者与健康妇女比较存在血液流变学改变(P<0.01),盆炎愈汤与妇炎净胶囊均能降低主症积分。结论:盆炎愈汤及妇炎净胶囊均能明显改善CPID患者症状,总有效率分别达96.7%及73.3%,盆炎愈汤优于妇炎净胶囊(P<0.01)。两者均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P<0.01),且盆炎愈汤优于妇炎净胶囊(P<0.01)。

黄映飞,李克湘,熊利[8](2006)在《慢性盆腔炎湿热证的中医药治疗近况》文中研究表明以国内近5年发表的文献为依据,对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证进行了综述。提示中医药在内治、外治以及综合疗法等方面治疗慢性盆腔炎有其独特性,并且疗效显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张德魁[9](2007)在《两种蒿属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特征及其防风固沙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蒿与沙蒿均是菊科蒿属半灌木植物,是干旱沙区重要的固沙植物,也是荒漠植被中的主要建群种和优势种,在荒漠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牧业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油蒿与沙蒿的生理生态学特征及其防风固沙效应,对于进一步利用荒漠植物资源进行区域荒漠化治理,发展农牧业生产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同时对于进一步研究荒漠区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从油蒿与沙蒿的沙埋深度对种子萌发出苗的影响、生长发育规律、光合和蒸腾特性、种群分布格局、种群生态位、枝系构件组成特征以及防风固沙效应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油蒿与沙蒿种子千粒重分别为0.311g和0.547g。种子在沙埋深度为0~4mm时,萌发率和出苗率均大于60%,沙埋深度从6mm到8mm时,萌发率和出苗率迅速下降,在4~20mm之间,萌发率和出苗率随沙埋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并且萌发率与出苗率的值随沙埋深度的增加而差距加大,沙埋深度大于20mm时种子不能萌发出苗。2.油蒿与沙蒿在荒漠区的物候发生日期相近,从3月中旬开始萌动至11月上旬停止生长,生长期230d左右,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枝积累养分,越冬后不死亡,第二年继续生长发育,而生殖枝开花结果后,随着种子的成熟干枯死亡,生殖枝的生长只有1a。3.油蒿与沙蒿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且光合速率日变化随光量子密度的增减呈直线上升或下降趋势,一天中油蒿的光合峰值要比沙蒿的光合峰值出现的迟,油蒿在11:00 h出现,峰值为21.2272μmol·m-2·s-1,沙蒿在9:00 h出现,峰值为20.8348μmol·m-2·s-1,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均在达到峰值之后迅速下降。一天中随光量子密度的增加或减少,油蒿的光合速率值上升或下降的时间要比沙蒿晚,光合速率值总体上油蒿高于沙蒿。4.油蒿的蒸腾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9:00 h和13:00 h,蒸腾速率值分别为21.258 mol·m-2·s-1和24.404 mol·m-2·s-1;沙蒿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3:00 h,蒸腾速率值为16.444 mol·m-2·s-1。油蒿的蒸腾速率变化幅度比沙蒿大30.38%。5.由种群点格局分布分析和方差/均值比率法分析的油蒿与沙蒿种群的分布格局结论一致,油蒿与沙蒿种群中个体在水平空间的分布类型均为集群分布。6.从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到固定沙地,油蒿的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为0.051、0.194、0.224;沙蒿的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为0.499、0.206、0.035;不同演替阶段的生态位宽度差异大,它们与其它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差异也大,油蒿在固定沙地上与其它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值大,而沙蒿在流动沙地上与其它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值大;同一物种对间的生态位重叠值随着植被演替阶段的发展变化有相应地变化。7.油蒿与沙蒿的一、二、三级分枝均为中等分枝角度类型(分枝角度介于50o~60o之间),只有梢部枝条的分枝为弱分枝角度类型(分枝角度介于35o~50o之间),枝条的生长能较充分地向资源空间扩展;油蒿与沙蒿枝条的伸展从三级枝到一级枝呈现为减弱的趋势,枝条长度从三级枝向一级枝是逐渐变短的,油蒿各级枝长大于沙蒿的对应枝长。8.油蒿与沙蒿各构件中,叶构件的含水率远大于其他构件;枝构件的干重/鲜重的比率比其它构件的大,主要功能是干物质积累,枝构件中老枝的比率最大,老枝对植株的支撑与伸展功能是最大的。9.油蒿与沙蒿个体在地上不同高度处的生物量分配差别较大,油蒿地上生物量主要集中在0~50cm的高度上,30~40cm高度处生物量达到最大;沙蒿的生物量分散在10~100cm的不同高度上,70~80cm高度处生物量达到最大,沙蒿的各层枝条之间的间距大于油蒿,但枝条的总数比油蒿少。10.油蒿与沙蒿的个体防风固沙效应明显,在它们个体后0~300cm的距离范围内20cm与50cm高度处风速均有显着降低,特别是20cm高度风速下降最明显,均在植株后50cm处降到最低,之后缓慢增加。它们在不同高度风速变化曲线相似,油蒿对风速的降低程度明显强于沙蒿。油蒿与沙蒿群落防风固沙效应明显,特别是对近地面风速的降低显着,在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近地面20cm高度同流动沙地相比,风速分别降低76.5%和86.0%,在200cm高度风速分别降低58.7%和56.3%。在流动沙地200cm高度风速为6.5m·s-1时,固定沙地没有风蚀发生,半固定沙地输沙量为1.83 g·cm-1·h-1,只占到流动沙地57.18g·cm-1·h-1的3.2%。

林力[10](2005)在《基于花生四烯酸模型和T细胞模型的抗炎中药筛选研究》文中指出炎症是十分常见而重要的基本病理过程,可发生于机体的任何部位和任何组织,人类的大多数疾病常与炎症过程有关。炎症也是机体最重要的保护性反应,人类得以长期生存离不开炎症反应。但在某些情况下,炎症反应对机体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严重的炎症反应甚至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积极研制各种药物,有目的地防止和控制炎症对机体造成的不利影响,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市场上对于一些炎症尚无理想的安全有效治疗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虽疗效确切,但其所致毒副作用严重,常使治疗无法继续,且一旦停药后反跳现象严重;包括细胞毒类药物在内的免疫抑制剂往往毒性大,使病人难以接受和坚持治疗;免疫调节剂、炎症因子(包括炎症细胞因子、受体拮抗剂)、基因手段等生物治疗,则价格昂贵且疗效尚未完全肯定;传统的非类固醇抗炎药,虽有很好的抗炎作用,但其所致胃溃疡、胃出血、对肾脏的损伤等副作用也很严重;新一代的非甾体抗炎药虽然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而且可以减少上述毒副作用,但其潜在的毒副作用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由于上述的不足,从天然药物中筛选出安全有效的抗炎药已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国内专家已对一些抗炎中草药及复方进行了研究,但尚未见到应用 5-LOX、COX-1 和 COX-2 进行的中药体外抗炎高通量筛选的报道,也没有应用多指标体外模型对中药进行综合评价的报道。本文旨在建立一套简便、快速、高效、经济的体外抗炎药物筛选模型,不仅可为实现中药的快速高效筛选,也可为新药的研制开发提供现代科学依据。本文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1. 5-LOX 体外抗炎模型的研究 应用比色法,在分子水平建立和优化 5-LOX体外抗炎筛选模型,并以NDGA为阳性药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应用该模型对 17 味中药和协和药物所高通量筛选样品库中的 14800个样品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这 17 味中药中抑制率最高的是沙漠嘎全草,其次为沙漠嘎种子;在对样品库的测定中,对初筛抑制率超过 70%的样品进行复筛,并根据量效关系计算IC50。结果表明,在所筛的样品中具有良好量效关系的活性成分共有 40 个,活性样品的入围率为 0.27%。2. COX-1 和 COX-2 体外抗炎模型的研究 采用差速离心法从牛的精囊腺制备 COX-1,并应用 SDS-PAGE 对其进行初步定性,应用 Bradform 法进行蛋白质的含量测定;采用自制备的 COX-1 和购买的 COX-2,建立了体外 COX-1 和 COX-2 抑制剂筛选模型,并以 SC-560(COX-1 inhibitor)和 Nimesulide(COX-2 inhibitor)为阳性药对上述所建模型进行验证。对 17 味中药的筛选结果显示,

二、沙蒿子散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52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沙蒿子散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52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寒湿瘀滞型慢性盆腔炎中医治疗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经方成方的运用
    1.1 少腹逐瘀汤
    1.2 桂枝茯苓丸
    1.3《金匮要略》温经汤
    1.4 完带汤
    1.5 薏苡附子败酱散
2 临床验方
3 中药外敷
4 中药灌肠
5 中药离子导入
6 针灸
7 周期疗法
8 综合疗法
9 结语

(2)理冲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一 病因病机
    二 治法方药
    三 调护法
    四 问题与展望
实验研究
    一 临床资料
    二 主要仪器
    三 治疗方法
    四 观察指标及研究方法
    五 疗效评定标准
    六 实验结果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2 中医对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3 理冲汤保留灌肠对于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作用机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页

(3)红蒲四逆失笑散加味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一般资料
    2、盆腔炎的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湿热瘀结证型诊断标准
    3、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4、症状体征积分标准
        4.1 局部体征评分标准
        4.2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5、治疗方法
    6、观察指标
    7、疗效判断标准
        7.1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7.2 主要指标(局部体征)疗效评定标准
        7.3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8、统计学处理
    9、结果
        9.1 疗效评定结果
        9.1.1 综合疗效评定结果
        9.1.2 局部体征疗效评定结果
        9.1.3 湿热瘀结证证候疗效评定结果
        9.1.4 治疗前后体征、症状总积分情况
        9.1.5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
        9.1.6 治疗前后体征积分变化情况
        9.2 治疗前后B超变化及妇科检查变化情况
        9.3 相关分析与疗效评价
        9.3.1 患者年龄与疗效比较
        9.3.2 患者病程与疗效的关系
        9.3.3 患者病情与疗效的关系
        9.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病因病机
        1.1 湿热是主要病因
        1.2 血瘀是主要病机
    2、治法探讨
        2.1 清热利湿
        2.2 活血化瘀
    3、组方原则
    4、疗效分析评价
    5、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理论研究
    1、中医对盆腔炎的认识及治疗
    2、西医对该病发病机理的认识和治疗情况
    3、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中医外治法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痛经
    1.1 脐疗法
    1.2 贴敷疗法
    1.3 保留灌肠法
2 慢性盆腔炎
    2.1 脐疗法
    2.2 保留灌肠法
    2.3 敷贴疗法
3 乳腺疾病
    3.1 乳腺增生症
    3.2 急性乳腺炎
4 阴道炎
5 宫颈炎、宫颈糜烂
6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
7 其他
8 结语

(5)清热调血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临床观察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文献综述
    1 内治法
        1.1 中药汤剂
        1.2 中成药
    2 外治法
        2.1 单纯中药保留灌肠
        2.2 中药灌肠配合理疗
        2.3 外敷法
        2.4 针灸疗法
        2.5 栓塞法
        2.6 物理疗法
    3 中医药综合疗法
    4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临床研究
    1 临床研究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病例标准
        1.4 排除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案设计
        2.1 基本模式及技术路线
        2.2 治疗方法
    3 疗效评定指标
        3.1 观察项目
        3.1.1 相关症状与体征
        3.1.2 B超检查
        3.2 中医证候积分
        3.3 病情分级标准
    4 疗效评定标准
    5 治疗结果与分析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疗效分析
        5.3 病案举例
讨论与体会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6)中医药治疗湿热蕴结型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近况及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文献综述
    1. 内治法
        1.1 中药汤剂
        1.2 中成药
    2. 外治法
        2.1 单纯中药灌肠
        2.2 中药灌肠配合理疗
        2.3 其他外治法
    3. 中药内外合治法
    4. 中西医结合疗法
    5. 针灸疗法
    6. 综合疗法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病例标准
        1.4 排除病例标准
        1.5 试验方法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用药
        2.2 观察项目及观测指标
        2.3 疗效判定标准
    3. 治疗结果
讨论与体会
致谢
参考文献

(7)盆炎愈汤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湿热蕴结证辨证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4 评分标准
        4.1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4.2 局部体征评分标准
    5 试验总体设计
        5.1 试验设计
        5.2 随机方法
    6 观察方法
        6.1 一般临床资料
        6.2 给药方案
        6.3 观察内容
    7 观测指标
        7.1 安全性检测指标
        7.2 疗效性指标
    8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9 统计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两组治疗CPID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1.1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
        1.2 两组治疗前主症积分比较
        1.3 两组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
        1.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1.5 两组治疗前后局部体征积分比较
    2 两组对CPID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1 两组治疗前与健康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
    3 药物安全性的观察
讨论
    1 湿热夹瘀是CPID的主要病机
        1.1 湿热内阻是CPID的主要病理基础
        1.2 瘀滞是CPID的病理产物
    2 湿、热、瘀、虚是CPID的主要病理特征
    3 盆炎愈汤对CPID的疗效机制探讨
        3.1 盆炎愈汤组方特点
        3.2 盆炎愈汤对疗效影响的评价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临床观察表、积分表
附录

(8)慢性盆腔炎湿热证的中医药治疗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内治法
    2.1 中药汤剂
    2.2 中成药
3 外治法
    3.1 保留灌肠
    3.2 外敷法
    3.3 针灸疗法
    3.4 栓塞法
    3.5 物理疗法
4 中药综合疗法
5 结语

(9)两种蒿属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特征及其防风固沙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1. 前言
    1.1 蒿属植物概况
    1.2 油蒿与沙蒿研究进展
    1.3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试验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2.1 试验区自然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油蒿和沙蒿的种子大小及沙埋深度对萌发出苗的影响
    3.2 油蒿与沙蒿在干旱环境下的生长发育特征
    3.3 油蒿与沙蒿的光合与蒸腾特性
        3.3.1 油蒿与沙蒿的光合速率日变化
        3.3.2 油蒿与沙蒿蒸腾速率日变化
        3.3.3 油蒿与沙蒿光合速率季节变化
    3.4 种群分布格局及种群生态位特征
        3.4.1 种群分布格局
        3.4.1.1 种群的点分布图
        3.4.1.2 种群的水平分布格局
        3.4.2 油蒿与沙蒿种群生态位特征
        3.4.2.1 生态位宽度
        3.4.2.2 生态位重叠
    3.5 枝系构件组成特征及防风固沙效应
        3.5.1 油蒿与沙蒿枝系构件组成特征
        3.5.2 油蒿与沙蒿的防风固沙效应
        3.5.2.1 油蒿与沙蒿个体在荒漠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防风作用
        3.5.2.2 油蒿与沙蒿在荒漠植被封育恢复过程中的防风作用变化
        3.5.2.3 荒漠植被恢复过程中固沙阻沙作用变化
4. 结论
5. 讨论
    5.1 荒漠生境下种子的萌发机制
    5.2 植物的物候特征
    5.3 种群分布格局
    5.4 植物的构件组成
    5.5 植物的防风固沙作用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10)基于花生四烯酸模型和T细胞模型的抗炎中药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一
文献综述二
引言
第一章 5-LOX体外抗炎筛选模型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COX-1和COX-2体外抗炎筛选模型的研究
    第一节 COX-1 的制备及其性质的测定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COX-1 和COX-2 体外抗炎筛选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小鼠体外T淋巴细胞抗炎筛选模型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抗炎药体外筛选结果的综合评价
    数据预处理
    TOPSIS统计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蒙药沙漠嘎的抗炎活性筛选研究
    第一节 蒙药沙漠嘎体内抗炎的药效学研究
        一 蒙药沙漠嘎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二 蒙药沙漠嘎抗炎的药效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蒙药沙漠嘎体外抗炎活性追踪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节 蒙药沙漠嘎体外抗肿瘤的筛选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四、沙蒿子散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52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寒湿瘀滞型慢性盆腔炎中医治疗概况[J]. 黄海涛,徐翠. 北京中医药, 2012(06)
  • [2]理冲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D]. 赵茜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0(04)
  • [3]红蒲四逆失笑散加味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临床观察[D]. 柯婵.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S1)
  • [4]中医外治法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J]. 汪鲁莎,刘再高,王薇华. 江苏中医药, 2008(11)
  • [5]清热调血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临床观察与研究[D]. 李宁.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8(04)
  • [6]中医药治疗湿热蕴结型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近况及临床观察[D]. 段清珍.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7(04)
  • [7]盆炎愈汤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研究[D]. 黄映飞.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7(04)
  • [8]慢性盆腔炎湿热证的中医药治疗近况[J]. 黄映飞,李克湘,熊利. 中医药导报, 2006(10)
  • [9]两种蒿属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特征及其防风固沙效应研究[D]. 张德魁. 甘肃农业大学, 2007(01)
  • [10]基于花生四烯酸模型和T细胞模型的抗炎中药筛选研究[D]. 林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沙蒿子散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52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