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理论在教材中的引入与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

论邓小平理论在教材中的引入与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

一、论邓小平理论进教材与大学生思想素质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洪晓楠,戢虹雨[1](2021)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的历程、经验与启示》文中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探寻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的历程,其主要经验是:坚持党性原则,以教材建设为基础,抓牢思政课主渠道,拓展课堂教学形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新时代"三进"工作要坚持守正为本、借鉴经验、利用条件、创新发展,即加强教材建设,推动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实现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

杨云峰[2](2020)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大学生头脑路径探析》文中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党、国家和民族凝聚力所在,是引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旗帜,是破解深层次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是回答“中国走向何处”的“最强音”,是描摹“中国梦”路线图,是透视国际国内问题的“透视镜”,是显现风险挑战的“放大镜”,是前瞻人类社会发展走向的“望远镜”,是全国上下加油干的“主心骨”。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大学生头脑,既是我们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经验的赓续,也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必然需要,更是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实证调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大学生头脑现状后,得出问题体现为:一是理论认识不准;二是情感共鸣不足;三是意志品质不佳;四是外化行为不实。进一步剖析问题,得到课堂教学育人功能性弱化、校园文化育人旨归性不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差、社会实践育人落实较困难是其制约因素。因此,提出晓之以理,增强课堂教学育人实效,奠定大学生理论认知之准;动之以情,增强校园文化育人实效,强化大学生情感共鸣之足;笃之以意,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增强大学生意志品质之佳;导之以行,增强社会实践育人实效,培育外化行为之实的现实路径,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大学生头脑实效性。

刘丹[3](2019)在《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新时代“要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一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当下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青年强则国家强”,新形势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能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加速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通过系统地梳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现有成果,结合当下高校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现状,发现仍有需要改善和加强之处。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研究如何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第一部分从纵向厘清“三进”工作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发展脉络,阐明其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第二部分从横向对其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和重大意义进行具体阐述;第三部分以现状调查结果为依据,综合分析“三进”工作在保障机制、教材体系、课堂教学和头脑认知方面的实效性;第四部分探讨践行的有效路径,从构建长效保障机制、优化系统“进教材”、创新生动“进课堂”和提升扎实“进头脑”来提高“三进”工作的针对性。

冻梁[4](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以北京市部分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社会主义高校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高校建设中的重中之重。30多年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经历了恢复重建、规范充实、全面加强、完善创新四个阶段。虽然期间经历曲折,但是一直朝着科学、健康方向发展。在新时期下,以提高思想认识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建设为基础,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教学方法创新为重要环节,以加强领导为保障,是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如何汲取历史教训、总结历史经验,从而确保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全面发展,对于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大学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汇集着大批重点高校。作为全国高校主要聚集地之一,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历程、经验和启示值得研究。本文以课程内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方法研究三方面为切入点,在回顾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历程的同时,以北京地区部分高校教学改革实例为论据,重点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历程,总结经验教训,并对今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提出建议。

黄蓉生[5](2014)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十年发展论略》文中研究表明自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走过了不同寻常的30年。回望与总结这一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其时代特征是:主要任务的明晰性,主渠道建设的持续性,教育队伍建设的规范性,专业学科支撑的保障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教育对象思想的新变化,紧密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实践,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

蒋华强[6](2014)在《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探索和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建设和改革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也取得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应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前景广阔,但任重道远。我们应该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进行研究,并用创新的精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建设。本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明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到当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发展历程,并详细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同时,结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具体情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建设进行了思考和展望,并就未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发展趋势作了分析,以期对今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提供些许借鉴。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提出问题,阐明研究的意义。梳理国内外有关教材建设研究的文献现状,界定相关的概念,说明研究的思路与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基础理论分析,就本研究所依据的相关理论进行阐释。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等方面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阐述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基本情况。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进行了历史的梳理,主要有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创新和发展阶段,大致形成了五个课程体系。第四部分,重点探讨建国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建设中积累的一些宝贵经验;同时,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于我们能够进一步开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第五部分,对本研究的一个思考和展望。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文本的发展趋势谈几点看法,以期对今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发展。

许瑞芳[7](2006)在《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带来了从经济形态到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使高校德育面临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和新的时代课题,高校德育必然要不断地通过自身的改革和转型去适应这种变革。本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借鉴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的阐释,运用历史研究、文本解读、访谈、个案考察等方法,把特定时期的中国高校德育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它在社会变革中的演变过程,深入挖掘价值观变迁与高校德育转型的内在机理联系。论文力图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德育在社会变革中发展进程历史经验的揭示,并在对当代高校德育相关要素分析的基础上,为高校德育的现代化转型寻找合理的定位,以推动高校德育的发展和社会新道德秩序的重建。全文包括导论和正文六章。 导论部分论述了本研究的选题原因,研究的价值所在,已有的相关研究综述,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并对论文的基本概念作了界定。 第一章主要从历史纵向的视野探讨1978年到1992年这期间高校德育所面临的新环境和德育的新探索。为应对社会出现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关系的新变化,高校德育适时地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改革,不断地探索德育实践的新途径和新内容。但总体来讲,此时德育改革的步伐并没有跟上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高校德育实践在“教育危机”中陷入了被动应付的僵局。 第二章着重论述1992年到2005年间,在多元、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的新发展。市场经济、全球化、网络时代等多元的社会背景和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构成了高校德育改革复杂的内外环境,出现了德育适应性不强等问题。在既有德育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域,出现了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以及与网络兴起相关联的网络德育问题等等,高校德育在改革中向纵深方向发展。 第三章从微观的视角,抓住德育结构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德育目标与德育功能进行分析。指出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目标的确定,同时德育目标的合理设置也会制约德育功能的发挥。论文从历史的纵向发展对高校德育目标设置进行解读和特征分析,提出了构建新世纪高校德育目标的新视角。从“应然”和“实然”的状态对我国高校德育功能发展进行梳理与反思,指出在人才培养目标发生转变的条件下,应进一步拓展德育功能。 第四章探讨了高校德育的变革与转型是如何体现在德育课程的发展演变中。指出了我国高校德育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德育课程思想,描述了专门德育学科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采用课堂观察和调查访谈的方式,对“主渠道”德育实效性不佳的状况进行剖析,提出德育中的教学不等于教育。

刘贵芹[8](2005)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九八方案”实施的主要成绩及基本经验》文中指出1998年4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竞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制定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新方案(以下简称“九八方案”)的重大科学决策。七年来,“九八方案”得到全面的高质量的实施,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重要经验。认真总结这些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l

李媛,刘中立[9](2002)在《简论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教学目标》文中指出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三方面的内容。实现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教学目标 ,要对青年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灌输 ,“灌输”要讲究方式方法 ,要理论联系实际 ,要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卢华龙[10](2002)在《论邓小平理论进入大学生头脑的切入点》文中指出邓小平理论进入大学生头脑的关键是正确把握邓小平理论教育的切入点。21世纪的邓小平理论教育应抓住大学生的思想信念、立志成才、拼搏奋斗精神等切入点,通过转变教育指导思想,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等途径,真正让邓小平理论进入大学生头脑。

二、论邓小平理论进教材与大学生思想素质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邓小平理论进教材与大学生思想素质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的历程、经验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的演进历程
    1.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的提出
    2.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的丰富
    3.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的发展
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的历史经验
    1.遵循党性原则,保障正确方向
    2.以教材建设为契机,发挥教材基础作用
    3.以课程改革为依托,抓牢思政课主渠道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拓展课堂教学形式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守正创新
    1.坚持守正为本
    2.用好现有资源
    3.推动创新发展
四、结 语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大学生头脑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概述
        (二)国外研究概况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核心概念厘定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大学生头脑概念阐释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一章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必要性
    第一节 秉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一贯主张
    第二节 深化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
    第三节 创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校的客观需要
    第四节 培育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
    第五节 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变物质”本质要求
第二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大学生头脑不足和原因
    第一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大学生头脑的现状考证
        一、实证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大学生头脑的问题论析
        一、理论认知不准
        二、情感共鸣不足
        三、意志品质不佳
        四、外化行为不实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大学生头脑的制约因素
        一、课堂教学育人功能性弱化
        二、校园文化育人旨归性不强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差
        四、社会实践育人落实较困难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大学生头脑的现实路径
    第一节 晓之以理奠定大学生理论认识之准
        一、建强教师“主力军”
        二、激发学生“内动力”
        三、多教法融合进课堂
    第二节 动之以情强化大学生情感共鸣之足
        一、寓“习”于境,创设校园物质文化
        二、寓“习”于情,凝练校园精神文化
        三、寓“习”于行,融入校园行为文化
    第三节 笃之以意增强大学生意志品质之佳
        一、建强网络思政育人阵地
        二、营造网络思政育人环境
        三、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第四节 导之以行培育大学生外化行为之实
        一、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二、完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
        三、革新社会实践内容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大学生头脑路径探析调查问卷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3)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
        1.3.2 国外研究
        1.3.3 简要评析
    1.4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相关解析
    2.1 “三进”工作的提出及其发展
    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内涵
        2.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
        2.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
        2.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
    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理论依据
        2.3.1 主体接受认同理论
        2.3.2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
    2.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实践基础
        2.4.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三进”工作的成果
        2.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内容、原则和意义
    3.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主要内容
        3.1.1 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1.2 新时代背景和科学体系
        3.1.3 理论特征和人格魅力
    3.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基本原则
        3.2.1 准确性原则
        3.2.2 主体性原则
        3.2.3 学以致用性原则
    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重大意义
        3.3.1 指导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3.3.2 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3.3.3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现状调查分析
    4.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4.1.1 调查问卷情况说明
        4.1.2 调查对象有效控制
        4.1.3 调查整体情况分析
        4.1.4 数据分析方法介绍
    4.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调查结果
        4.2.1 “三进”工作开展状况调查结果
        4.2.2 “进教材”调查结果
        4.2.3 “进课堂”调查结果
        4.2.4 “进头脑”调查结果
    4.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保障机制健全程度
        4.3.2 教材完善程度
        4.3.3 课堂教学效果
        4.3.4 头脑认知程度
第五章 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有效路径
    5.1 构建长效保障机制
        5.1.1 建立组织领导机制
        5.1.2 实行考评奖惩机制
        5.1.3 实施综合素质学分制
    5.2 优化系统“进教材”
        5.2.1 提高新版教材使用率
        5.2.2 倡导使用辅导教材
        5.2.3 不断完善教材体系
    5.3 创新生动“进课堂”
        5.3.1 划分教学层次,加强课前准备工作
        5.3.2 培养教学队伍,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5.3.3 激发学生主动性,提高其认知水平
        5.3.4 以互联网为载体,以多媒体为手段
        5.3.5 坚持主阵地建设,重视多渠道发展
    5.4 提升扎实“进头脑”
        5.4.1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5.4.2 完善实践教学机制
        5.4.3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学位论文
    三、期刊论文
    四、报纸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4)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以北京市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及北京市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研究
    1.3 课题研究目标、内容以及拟解决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以难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可能遇到的难点
    1.5 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
        1.5.1 预期成果
        1.5.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相关概念概述
    2.1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本质内涵
        2.1.1 课程的本质内涵
        2.1.2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涵
    2.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内涵
        2.2.1 教学方法的内涵
        2.2.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内涵
    2.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内涵
        2.3.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内涵
        2.3.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容
    2.4 思想政治理论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之间的关系
第3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历程回顾
    3.1 恢复重建阶段(1978-1984 年)
        3.1.1 课程内容改革研究——“56 方案”的延续
        3.1.2 教学方法研究——以单向的“注入式”教学法为主
        3.1.3 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恢复教师队伍建设
    3.2 规范充实阶段(1985-1997 年)
        3.2.1 课程内容改革研究——“两课”体系形成
        3.2.2 教学方法研究——开始注重双向“互动式”教学
        3.2.3 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开始着手制度建设
    3.3 全面加强阶段(1998-2004 年)
        3.3.1 课程内容改革研究——“邓小平理论概论”的开设
        3.3.2 教学方法研究——教师组“专题式”教学法的提倡
        3.3.3 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制度不断完善
    3.4 完善创新阶段(2005-至今)
        3.4.1 课程内容改革研究——更加突出整体性和逻辑性
        3.4.2 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方法多样化
        3.4.3 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专业化队伍建设
第4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4.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目标
        4.1.1 深化科学性
        4.1.2 加强针对性
        4.1.3 提高实效性
        4.1.4 推进协同性
    4.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原则
        4.2.1 坚持共性与兼顾个性相结合原则
        4.2.2 坚持经典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原则
        4.2.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原则
    4.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必要条件
        4.3.1 探索和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4.3.2 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4.3.3 建立“课学研”一体化的现代教学体制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十年发展论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寻常的发展经历
    (一)起步探索阶段
    (二)提高改革阶段
    (三)创新发展阶段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主要任务的更加明晰性
    (二)主渠道建设的持续性
    (三)教育队伍建设的规范性
    (四)专业学科支撑的保障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发展实践提供的重要启示
    (一)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教育对象思想的新变化
    (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实践
    (三)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

(6)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探索和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重要性及其理论基础
    2.1 教材的基本概念及教材建设的重要性
        2.1.1 教材的基本概念
        2.1.2 教材建设的重要性
    2.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基础理论
        2.2.1 马克思主义理论
        2.2.2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2.2.3 课程理论
        2.2.4 教学理论
第三章 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基本情况
    3.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3.1.1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
        3.1.2 “文革”后至 20 世纪 80 年代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
    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创新与发展
        3.2.1 “85”方案实施背景及其教材建设
        3.2.2 “98”方案实施背景及其教材建设
        3.2.3 “05”方案实施背景及其教材建设
第四章 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经验与不足
    4.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经验
        4.1.1 国家高度重视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发展
        4.1.2 教材及时吸收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
        4.1.3 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确保了教材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4.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不足之处
        4.2.1 教材在强调政治色彩的同时,对教育逻辑研究不够
        4.2.2 在强调教材规范、统编的同时,还存在内容重复现象
        4.2.3 教材内容偏向百科全书式,重点、难点、疑点还不够突出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展望
    5.1 教材文本继续传承马克思主义理论
        5.1.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思政课教材建设
        5.1.2 教材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
    5.2 教材文本形式向多样化发展
        5.2.1 电子、影音文本发展迅速
        5.2.2 专题研究网站发挥积极作用
    5.3 教材体系向立体化、大众化推进
        5.3.1 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助教材
        5.3.2 教材语言向通俗化语言转化
    5.4 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不足的建议
        5.4.1 整体制订课程标准,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规划
        5.4.2 突出意识形态性的同时,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5.4.3 强调规范、统编的同时,把握整体性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部分)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7)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构想与内容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论文框架
        (三) 研究方法
    四、概念的界定
        (一) “社会变革”释义
        (二) “德育”与“高校德育”释义
        (三) “德育转型”释义
第一章 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价值主体回归与高校德育新探索(1978-1992)
    第一节 改革开放与高校德育环境的转变
        一、“改革”带来价值主体的回归与理性精神的张扬
        二、“开放”引发权威效应的丧失与自我价值的凸现
    第二节 新时期高校德育的重构与转型探索
        一、新教育方针的确立对高校德育的引导
        二、80年代高校德育的实践探寻
        三、高校德育研究的启动: 德育的学科化走向
    第三节 “教育危机”中的高校德育
        一、价值导向的错位与德育工作的弱化
        二、高校德育的失误
        三、反思: 在社会变革中高校德育何以作为?
第二章 市场经济转轨中的多元价值文化与高校德育的新发展(1992-2005)
    第一节 高校德育发展的复杂背景
        一、遭遇新挑战: 市场经济的“双刃剑”效应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价值文化
        三、高等教育改革与德育面临的时代性新课题
    第二节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改革探索
        一、高校德育在改革中的新发展
        二、开启心灵之门: 高校德育价值指向的新维度
        三、人文素质教育: 寻求“精神家园”的重建路径
        四、诚信教育: 源自信用经济时代的呼唤
    第三节 数字化生存与网络德育的启动
        一、网络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冲击
        二、高校网络德育的启动
        三、“红色网站”的尴尬境遇
        四、网络德育中的主体自觉
第三章 德育功能观与高校德育目标的设置
    第一节 高校德育目标设置的理性反思
        一、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的历史发展
        二、高校德育目标特点的理性分析
    第二节 高校德育功能反思与功能拓展
        一、我国高校德育功能发展的历史梳理与反思
        二、德育功能观的更新与高校德育功能的拓展
    第三节 构建新世纪高校德育目标的新视角
        一、确立高校德育目标的依据
        二、德育目标应体现先进文化的价值意蕴
        三、境界提升: 德育目标设置的维度指向
    第四节 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德育功能的创新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决定高校德育功能的转换
        二、高校德育功能的时代创新
第四章 德育课程观念更新与高校德育课程建构
    第一节 德育课程观与高校德育课程发展进程
        一、高校德育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二、德育观念变革与高校德育课程的演进
        三、《思想道德修养》教材的文本解读
    第二节 “主渠道”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分析
        一、“两课”: 学生出勤率及其课堂表现
        二、“主渠道”德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缺失的原因剖析
        三、德育教学与“德育教育”之辨析
    第三节 不容忽视: 非专门德育学科课程的德育功效
        一、德育活动课程: 社会实践
        二、校园文化: 一种典型的隐性德育课程
    第四节 课程观变革下的高校德育课程改革
        一、高校德育课程观念的变革
        二、整合德育课程群建设
        三、沟通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教育价值
第五章 高校德育的日常实践: 辅导员工作之个案分析
    第一节 现状: 日常德育在事务性工作中游离
        一、博弈: 管理与教育的选择
        二、辅导员的生命样态: 来自一线的诉说
        三、学生眼中的辅导员与日常德育
    第二节 历史回眸: 缘自日常政治控制的需要
        一、辅导员工作的历史溯源
        二、辅导员工作模式与日常德育的发展
        三、日常德育实践的困境分析
    第三节 在交往互动实践中重新诊释日常德育
        一、日常德育应回归日常生活
        二、在日常交往互动中重构师生德育关系
        三、日常德育中制度和教育的和谐统一
第六章 走向未来: 高校德育的现代化转型
    第一节 整合中外优秀德育资源
        一、文化传统: 德育现代化转型的内源性资源
        二、外来优秀德育文化资源的借鉴
        三、东西方价值资源的整合
    第二节 高校德育现代化转型的文化思索
        一、高校德育发展进程的前瞻性反思
        二、高校德育立足“整体教育”的视野
        三、走出困境: 回归本真的德育价值取向
        四、走向未来: 追求德性的可持续发展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九八方案”实施的主要成绩及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9)简论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教学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1 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
    1.1传授知识
    1.2培养能力
    1.3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2 实现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基本思路
    2.1正确认识和理解“灌输”原则
    2.2 “灌输”要讲究方式方法。
    2.3 “灌输”要理论联系实际
    2.4 “灌输”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10)论邓小平理论进入大学生头脑的切入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确把握邓小平理论教育的切入点
    (一)用邓小平强国富民理论的凝聚力坚定大学生思想信念
    (二)用邓小平尊才重教理论的激发力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
    (三)用邓小平的伟大人格力量鼓舞大学生拼搏奋斗
二、想方设法让邓小平理论进入大学生头脑
    (一)确立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二)区别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形成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良好机制
    (四)提高邓小平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五)抓好辅助环节,加强实践环节
        1. 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抓好辅助环节。
        2. 加强实践环节。

四、论邓小平理论进教材与大学生思想素质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的历程、经验与启示[J]. 洪晓楠,戢虹雨.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大学生头脑路径探析[D]. 杨云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研究[D]. 刘丹.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4]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以北京市部分高校为例[D]. 冻梁.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十年发展论略[J]. 黄蓉生.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 [6]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探索和思考[D]. 蒋华强. 上海大学, 2014(02)
  • [7]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D]. 许瑞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2)
  • [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九八方案”实施的主要成绩及基本经验[J]. 刘贵芹.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08)
  • [9]简论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教学目标[J]. 李媛,刘中立. 长春大学学报, 2002(05)
  • [10]论邓小平理论进入大学生头脑的切入点[J]. 卢华龙.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2(01)

标签:;  ;  ;  ;  ;  

论邓小平理论在教材中的引入与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