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浆ET、CGRP、TXB_2、6-Keto-PGF_(1α)的相关性分析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浆ET、CGRP、TXB_2、6-Keto-PGF_(1α)的相关性分析

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浆中ET、CGRP、TXB_2、6-Keto-PGF_(1α)的相关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桑小普[1](2020)在《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脾虚证本质的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脾虚证的致病机理涉及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肠道菌群和能量代谢等多个方面。近年来,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开始应用于脾虚证本质研究,但尚处于初步阶段。目前已有学者分别使用iTRAQ技术、16S rDNA测序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对脾虚证的蛋白组学、微生物组学和转录组学进行了探索,但是,应用RNA-seq或Small RNA-seq技术进行脾虚证研究的相关报道较少。本论文共分为两部分。由于气虚体质是脾虚证的前驱状态,研究健康人气虚体质的生物学机制将有助于理解脾虚证的早期发生状态。论文的第一部分研究了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并构建了 ceRNA网络调控。论文第二部分研究了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并构建了 ceRNA网络调控,从病证结合的角度,研究脾虚证的病理机制。目的: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以健康人气虚体质、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脾虚证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脾虚证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最前沿的RNA-seq技术和ceRNA理论,从转录组学水平上进行了脾虚证内在生物学机制的研究。综合两部分的研究结果,我们试图从体质、证候、疾病的自然进展方向,研究健康人气虚体质、CSG脾虚证和CAG脾虚证内在转录调控机制的相互关联,找到“气虚体质—脾虚证”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或标志网络,以期阐释脾虚证的生物学基础。本研究也有助于预测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从而为明确脾虚证自身特点及与其他因素(如体质、证候、疾病等)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方法:2016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通过广告或电话进行健康受试者招募,包括健康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和湿热体质。同期进行慢性胃炎患者招募,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湿热证),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湿热证)患者。采集临床研究受试者外周血,分离白细胞后提取总RNA,分别进行RNA-seq和Small RNA-seq分析。获得的测序数据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RNA、lncRNA和miRNA,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功能与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对差异表达的mRNA、lncRNA和miRNA进行ceRNA网络构建,获得脾虚证相关的ceRNA调控网络关系。本研究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查,伦理审批号:JDF-IRB-2016031002临床研究注册号:NCT02915393。结果:第一部分:1、在本研究中,我们总共纳入病例25例,分别为健康人平和体质13例、气虚体质7例、湿热体质5例。随机选择了健康人平和体质5例、气虚体质5例、湿热体质4例的外周血白细胞样本的总RNA进行了 RNA-seq和Small RNA-seq分析。2、通过对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获得了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60个、lncRNA76个、miRNA42个。功能分析发现,细胞质膜组成成分和细胞质膜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GO富集中出现。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在差异表达lncRNA和miRNA的GO富集中出现。在对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差异基因的通路分析中发现,赖氨酸降解在差异表达lncRNA和miRNA的KEGG富集中出现。3、通过对健康人气虚体质的差异表达miRNA、mRNA和lncRNA进行ceRNA分析,共获得3182个miRNA-lncRNA对,955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9514对ceRNA。这些ceRNA调控网络涉及了 36个GO功能和31个KEGG信号通路。4、从健康人气虚体质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99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11个GO功能和8个KEGG信号通路。第二部分:1、在本研究中,我们总共纳入病例70例,分别为CSG脾虚证28例、湿热证21例;CAG脾虚证7例、湿热证14例。随机选择了CSG脾虚证6例、CSG湿热证5例、CAG脾虚证5例,CAG湿热证5例的外周血白细胞样本的总RNA进行了 RNA-seq和Small RNA-seq建库和测序。2、通过对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获得了CSG脾虚证患者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7个、lncRNA 103个、miRNA4个。在对CSG脾虚证相关的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中发现,细胞质膜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GO分析中均显着富集。在对CSG脾虚证相关的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中发现,胰岛素分泌以及胰岛素信号通路分别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KEGG分析中显着富集。通过对CSG脾虚证的差异表达 miRNA、mRNA 和 lncRNA 进行 ceRNA 分析,共获得 433 个 miRNA-lncRNA 对,226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548对ceRNA。这些ceRNA调控网络涉及了10个GO功能和11个KEGG信号通路。从CSG脾虚证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89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 66个GO功能和15个KEGG信号通路。3、我们获得了 CAG脾虚证患者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 20个、lncRNA 79个、miRNA 29个。在对CAG脾虚证相关的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中发现,细胞质膜和细胞质膜的组成成分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GO分析中均显着富集。通过对CAG脾虚证的差异表达miRNA、mRNA和lncRNA进行ceRNA分析,共获得1028个miRNA-lncRNA对,1123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3625对ceRNA。这些ceRNA调控网络涉及了 59个GO功能和34个KEGG信号通路。从CAG脾虚证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139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 20个GO功能和28个KEGG信号通路。4、从上述测序结果中进一步挖掘,获得脾虚证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 570个、lncRNA2009个、miRNA 303个,这些差异基因涉及了 9个GO功能和4个KEGG信号通路。通过对CAG脾虚证的差异表达miRNA、mRNA和lncRNA进行ceRNA分析,共获得6个miRNA-lncRNA对,9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4对ceRNA,其中的关键基因CD300H的mRNA水平在气虚体质和脾虚证中显着降低(P=0.03)。从CAG脾虚证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84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 9个GO功能和18个KEGG信号通路。结论:健康人气虚体质与慢性胃炎脾虚证存在特异的转录组表达谱,且气虚体质与脾虚证的差异基因表达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体现在免疫相关的基因表达方面。功能分析提示“气虚体质—脾虚证”涉及多种免疫相关功能异常,此外在激素分泌、细胞质膜、信号转导、物质代谢等多种生命活动中存在差异。转录组学的联合分析揭示了CD300H基因的ceRNA参与“气虚体质—脾虚证”相关的转录调控网络。本研究的结果为挖掘脾虚证潜在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重要参考。

解艳欢[2](2020)在《补肾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用药规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管理系统”软件,将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补肾活血方剂进行数据分析,探寻其遣方用药规律。方法: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收录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补肾活血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管理系统(V2.5)”软件,应用频次统计法,分析中药出现的频次及性味归经频次;应用软件集成的关联规则分析法、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得到相关药对、核心处方及新处方,探讨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补肾活血方的组方规律。结果:1.本研究收集269首符合标准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补肾活血方剂,涉及用药160味,其中使用频次超过50次的药物有十九味,居于前六味的分别是黄芪(254次)、丹参(220次)、山药(175次)、山茱萸(168次)、茯苓(131次)、川芎(124次)。2.按照四气统计,温性药居首位占37.85%,其次是平性药29.12%,寒性药28.22%;按照五味统计,甘味最多41.46%,苦味25.67%,第三是辛味16.21%;按照归经统计,归肝经药物使用频次最多达22.93%,其次是肾经18.33%、脾经16.97%。3.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到新处方的20个核心组合及获得10首新处方。结论:1.“肾虚血瘀”是糖尿病肾病发生的主要病机,治疗上首推“补肾活血”法。2.用药以温、平、寒相合相成,甘味为主且兼顾苦泄和辛散,归肝经药物最多,其次是归肾经和脾经的药物。3.常用中药及配伍使用频度密切的药物基本上源自于六味地黄丸和四物汤。4.组方规律上重视顾护脾肾,体现了“先后天相应”的思想;重视调整阴阳,达到气血共调;重视五脏相生相克,体现了整体观念;重视扶正祛邪,努力实现“上安、中平、下畅”良性状态;重视气机升降,实现脏腑的中和状态。

贾戌生[3](2020)在《七藤脉宁方对颈动脉斑块大鼠血浆中ET-1、TXB2和6-Keto-PGF1α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七藤脉宁方对实验性颈动脉斑块(Carotid Plaque)模型大鼠血浆中血浆粘度(PV)、红细胞压积(Hct)、内皮素-1(ET-1)、血栓烷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的表达,探讨该方抗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中老龄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七藤脉宁方组,每组大鼠分别15只。其中后3组制备颈动脉斑块模型。造模第3周和第12周,随机抽取1-2只空白组与2只模型组大鼠,分别用兽用B超和HE染色检测模型制备状态。造模完成后,各组大鼠分别用对应药物灌胃4周后取材,用血流变快测仪检测红细胞压积(Hct)与血浆粘度(PV)表达;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 ISA)检测血浆中ET-1,TXB2和6-Keto-PGF1α的浓度。结果1.血浆粘度(PV)及红细胞压积(Hct)指标结果(1)模型组对比于空白组,大鼠血浆粘度明显升高(P<0.01);各药物组分别对比于模型组,大鼠血浆粘度均降低(P<0.05);(2)模型组对比于空白组,大鼠红细胞压积表达明显增加(P<0.01);各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红细胞压积表达均下降(P<0.05)。2.内皮素-1(ET-1)、血栓烷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指标结果(1)模型组对比于空白组,大鼠血浆中ET-1明显升高(P<0.01);而各药物组分别对比于模型组,大鼠血浆中ET-1均降低(P<0.05);(2)模型组对比于空白组,大鼠血浆中TXB2含量明显增加,6-Keto-PGF1α表达则明显下降(P<0.01);各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6-Keto-PGF1α含量增加,TXB2表达降低(P<0.05);七藤脉宁方组6-Keto-PGF1α含量增加,TXB2表达降低(P<0.05)。结论1.老龄大鼠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损伤与Hct、PV、ET-1和TXB2表达增强,6-Keto-PGF1α表达下调有关。2.七藤脉宁方能够抑制颈动脉斑块形成,改善血液流变学,发挥血管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Hct、PV、ET-1?TXB2及6-Keto-PGF1α的表达失调有关。

冯宇[4](2019)在《心之络病-孙络瘀阻的中医微观病理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心之络病-孙络病变中孙络瘀阻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心之络病-孙络疮阻的微观病理演变特征。方法 理论研究:研习《黄帝内经》等中医古籍及现代相关医学文献,对中医络病学心之络病-孙络病变理论,尤其是其中孙络瘀阻部分从理论到临床应用进行挖掘分析总结。实验研究:取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75只,随机均分为空白组、造模后即刻组、造模后1h组、造模后3h组、造模后6h组共五组,每组15只。造模后按时间顺序顺次观察各组大鼠心电图、心肌病理、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心肌细胞组织形态变化,并测定血管舒缩因子、粘附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及心肌组织细胞保护因子变化情况。结果 心之络病-孙络瘀阻模型大鼠自造模后即刻组至6h组心电图ST段呈持续抬高状态。通过HE染色后发现模型大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坏死、溶解、心肌形态破坏。通过电镜观察发现微血管中血浆滞留、红细胞滞留逐渐加重,并出现管腔狭窄;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局灶性溶解增多、肌膜破裂,线粒体结构破坏;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程度加重,细胞核病变增多,甚至坏死凋亡。心之络病-孙络瘀阻模型大鼠血管紧张度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浆血栓素B2(TXB2)水平在造模后1h、3h、6h组较空白组均明显升高(P<0.05),最高为6h组(428.49±36.45 pmol/1):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在造模后各组较空白组均明显降低(P<0.05),最低为即刻组(0.14±0.03 pmol/1)。血浆中一氧化氮(NO)水平在造模后即刻组(0.31±0.08 μmol/1)、1h 组(0.81±0.16 μmol/1)较空白组降低(P<0.05)。血管紧张素Ⅱ(ANG II)水平在造模后1h、3h、6h组较空白组均升高(P<0.05),最高为6h组(16.33±2.41ng/ml)。纤维蛋白原(FBI)水平在造模后各组与空白组比较均显着升高(P<0.05),最高为6h组(35.50±5.69ug/ml)。心之络病-孙络瘀阻模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心肌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 mRNA)的表达量在造模后6h内呈不稳定的升高状态,最高为造模后3 h(1.46±0.13),较空白组升高(P<0.05);造模后各组大鼠心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 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最低为造模后1h(0.34±0.05)。血管内皮细胞钙粘连蛋白(VE-Cadherin)在造模后即刻组(1.22±0.28)、3h组(1.04±0.21)表达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而1h组和6h组表达量又回落到正常水平。造模后各组大鼠心肌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ECAM-1)蛋白表达量较空白组均显着升高,最高为造模后即刻组(1254.13±254.78)。心之络病-孙络瘀阻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及心肌保护因子在基因水平的表达升高。造模后各组大鼠心肌组织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 mRNA)、神经调节素1(NRG-1 mRNA)的表达量较空白组均显着升高(P<0.05),其中ANGPTLA mRNA最高为6h组(2.34±0.28),NRG-1 mRNA最高为造模后即刻组(1.63±0.19)。结论 通过文献研究综合分析发现“心之络病-孙络病变”理论中的“孙络瘀阻”与现代医学中微血管病变引起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具有高度相关性,其主要致病特点为血脉凝泣和血不养形。心之络病-孙络瘀阻微观病理特征包括微血管内血液滞留、管腔狭窄,符合中医理论“血脉凝泣”的特点;血管内皮细胞结构破坏、心肌纤维坏死溶解及线粒体结构破坏、血管和心肌的功能受损,符合中医理论“血不养形”的特点。心之络病-孙络瘀阻微观病理特征还包括血管紧张度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以及微血管内皮屏障功能受损。另外,微血管内皮细胞保护因子及心肌保护因子在基因水平的表达也是心之络病-孙络瘀阻微观病理特征的组成部分。

刘深[5](2018)在《“孙络—微血管”病变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作用探讨及通心络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缺血性中风是指多种因素导致的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临床发病特点,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手段有限,主要包括溶栓和神经保护。然而溶栓因受治疗时间窗限制及出血并发症的影响导致其临床使用率较低,难以惠及大多数患者;神经保护剂虽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对实验性中风动物模型有效,但其临床试验并未显示出良好的疗效,这就迫使我们寻找有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新方法。近年来,导师吴以岭院士提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脉络学说受到广泛关注,尤其针对缺血性中风从脑“孙络—微血管”相关性研究切入,提出“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新靶点”,既往研究初步显示通络代表药物通心络胶囊(以下简称“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具有微血管介导的脑组织保护作用。因此本课题分别从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进一步揭示脑“孙络—微血管”病变在缺血性中风中的重要作用及通络干预机制。第一部分理论探讨从脉络学说探讨脑“孙络—微血管”病变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干预策略1目的:从中医脉络学说探讨脑“孙络—微血管”病变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作用,为脑梗死缺血区“孙络—微血管”保护新观点的提出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为研究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的脑微血管保护机制提供理论指导。2方法:本研究系统梳理脉络学说中有关孙络研究文献,提出脑“孙络—微血管”具有密切相关性,结合缺血性中风发病特点,探讨脑“孙络—微血管”病变在该病发病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脑缺血区“孙络—微血管”保护的重要性;并综述了通心络对脑微血管保护的研究进展。3结果:阐明脑之孙络与脑微血管包括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及脑微循环在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密切相关性,论述了脑“孙络—微血管”病变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脑“孙络—微血管”病变导致气血渗灌、濡养代谢、津血互换障碍,脑之气络失养,同时毒邪内生,进一步损伤脑络,脑神失用,导致缺血性中风的发生,通络干预通过保护脑缺血区“孙络—微血管”,进而发挥脑组织保护作用,为“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新靶点”提供理论支持,文献研究初步显示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具有脑微血管保护作用。4小结:脑“孙络—微血管”病变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明确缺血性中风脑“孙络—微血管”保护的必要性,通络干预通过保护脑缺血区“孙络—微血管”,进而发挥脑组织保护作用,为脑梗死缺血区“孙络—微血管”保护观点进一步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为从实验角度探讨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的脑微血管保护机制提供理论指导。第二部分实验研究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脑微血管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第一章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1方法:(1)选用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线栓法建立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pMCAO),将造模后(pMCAO)及假手术(Sham)小鼠分别分为2个时间点(6h和24h)亚组。(2)应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评价 pMCAO 小鼠神经功能,采用脑TTC染色检测是否出现脑梗死。2结果:(1)神经功能:造模后6h和24hSham组小鼠活动自如,无神经功能缺损表现,而模型组则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为偏侧运动、感觉及反射功能障碍。(2)脑TTC染色:造模后6h和24hSham组小鼠TTC染色均显示红色,表明未出现脑组织梗死;而模型组在6h和24h缺血侧均有白色显示,说明模型组小鼠发生脑梗死,表明造模成功;而且模型24 h亚组脑梗死面积明显大于6 h亚组,表明24 h亚组脑缺血程度较重。3小结:通过线栓法建立的pMCAO小鼠出现了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及脑组织梗死,是可靠、稳定的模型,该模型易于复制、成功率高,为后续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章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的脑保护作用1方法:(1)选用C57BL/6J小鼠,采用线栓法建立pMCAO小鼠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pMCAO组、阳性对照药恩必普组(NBP)、通心络高剂量组(TXL-H)、通心络中剂量组(TXL-M)、通心络低剂量组(TXL-L),药物干预组在造模后1h、3h、21h分别给予通心络(TXL-H,3.0g/kg;TXL-M,1.5g/kg;TXL-L,0.75g/kg)及恩必普(123 mg/kg)灌胃给药,Sham及pMCAO组在相应时间点给予相同体积的溶媒(1%Tween 80)。(2)分别在造模后6h和24h采用mN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应用脑TTC染色测量脑梗死相对体积、干湿重法检测脑水含量评估脑水肿。2结果:(1)神经功能:Sham组小鼠活动正常,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表现,而其它组小鼠均出现了神经功能缺损表现;与pMCAO组相比,TXL各剂量及NBP在造模后6 h和24 h均改善了 pMCAO小鼠神经功能(P<0.01),TXL-H、TXL-M及NBP改善神经功能优于TXL-L(P<0.05),而TXL-H、TXL-M及NBP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TXL-H及TXL-M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与NBP相当。(2)脑梗死体积:在造模后6 h,与pMCAO组相比,TXL-H及NBP均明显缩小了 pMCAO小鼠脑梗死体积(P<0.05或P<0.01),且TXL-H在缩小脑梗死体积方面与NBP相当(P>0.05);而TXL-M和TXL-L组脑梗死体积与pMCAO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造模后24 h,与pMCAO组相比,TXL各剂量及NBP均明显降低了脑梗死体积(P<0.05或P<0.01),TXL-H在降低脑梗死体积方面显着优于TXL-L(P<0.01),与NBP及TXL-M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脑水含量:pMCAO组脑水含量在造模后6h及24 h均明显高于Sham组(P<0.05),提示在造模后6 h及24 h小鼠均出现脑水肿,且在24 h脑水肿更明显;而各药物干预组在造模后6 h及24 h脑水含量与pMCAO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TXL各剂量及NBP均未能减轻pMCAO小鼠脑水肿。3小结:通心络能缩小缺血性中风小鼠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显示了良好的脑保护作用。第三章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的脑微血管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第一节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的脑微血管保护作用1方法:(1)建立pMCAO小鼠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pMCAO组、NBP组、TXL-H组、TXL-M组及TXL-L组,在造模后1 h、3 h和21 h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干预组通心络(TXL-H,3.0g/kg;TXL-M,1.5g/kg;TXL-L,0.75g/kg)及恩必普(123mg/kg)灌胃给药,Sham及pMCAO组在相应时间点给予相同体积的溶媒(1%Tween 80)。(2)分别在造模后6h和24h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脑缺血区微血管结构,并用伊文思蓝(Evans blue,EB)检测脑缺血区BBB通透性。2结果:(1)脑微血管结构:Sham组血管壁光滑、完整,而pMCAO组血管壁不规则、不连续,部分管壁明显缺如,药物干预组血管壁损伤情况介于pMCAO组和Sham组之间,其中TXL-H组微血管损伤最轻,其次是TXL-M组及NBP组,提示TXL及NBP均能够保护脑缺血区微血管结构,其中TXL-H优于NBP。(2)EB检测BBB通透性结果:①EB荧光法测定结果:Sham组及其他组缺血对侧微血管完好,红色荧光染料EB局限于血管内,无渗漏,而pMCAO组及各药物干预组缺血侧在造模后6h和24h均有不同程度的荧光染料血管渗漏,以时间点来看在24 h血管渗漏更严重,以组间差别来看pMCAO组渗漏最严重,其次是TXL-L组,NBP及TXL-M组染料渗漏相对较轻,TXL-H组最轻。②脑组织EB浓度测定结果:缺血后6h和24h,NBP组、TXL-H组及TXL-M组EB含量明显低于pMCAO组(P<0.05或P<0.01),而TXL-L组EB含量与pMCAO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缺血后6h,TXL-H组及TXL-M组EB含量明显低于TXL-L组(P<0.05);在缺血后24h,TXL-H组EB含量明显低于NBP组、TXL-M组及TXL-L 组(P<0.05 或 P<0.01),提示 TXL-H、TXL-M 及 NBP 均能保护 pMCAO 小鼠 BBB,且TXL-H效果优于NBP及TXL-M。3小结:通心络能保护缺血性中风小鼠脑微血管结构,降低BBB通透性,初步证实了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的脑微血管保护作用。第二节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的脑微血管保护作用机制研究实验一 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介导的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BBB保护研究1方法:(1)建立pMCAO小鼠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pMCAO组、TXL组、阻断剂环巴胺组(cyclopamine,CP)及TXL+CP组;在造模后1 h、3 h和21 h分别给予TXL组及TXL+CP组小鼠通心络(3.0g/kg)灌胃,其他组给予相应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同时给予CP组及TXL+CP组腹腔注射CP(10 mg/kg),其他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2)在造模后6h和24 h应用EB检测脑缺血区BBB通透性,采用免疫荧光法定位脑缺血区Shh的细胞来源并定性其表达量,同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脑缺血区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5,ZO-1)及 Shh 信号通路(Shh,Patched,Smo,Gli-1)蛋白表达。2结果:(1)EB荧光法检测BBB通透性结果:缺血后6 h和24h,TXL组渗漏到血管外的EB荧光强度和面积均明显小于pMCAO组(P<0.01),提示通心络对pMCAO小鼠BBB具有保护作用;而TXL+CP组及CP组渗漏到血管外的EB荧光强度和面积均明显大于TXL组(P<0.05或P<0.01),表明Shh阻断剂环巴胺反转了通心络对BBB的保护作用。(2)Western blot检测紧密连接蛋白结果:脑缺血后6h和24h,pMCAO组Occludin、Claudin-5及ZO-1表达明显低于Sham组(P<0.01),表明造模后缺血区脑皮质紧密连接破坏;而TXL组的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明显高于pMCAO组(P<0.01),提示通心络上调了缺血区脑皮质Occludin、Claudin-5及ZO-1的表达;而TXL+CP组及CP组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均低于TXL组(P<0.05或P<0.01),表明环巴胺阻断了通心络对脑缺血后Occludin、Claudin-5及ZO-1的上调作用。(3)Shh免疫荧光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黄色荧光(Shh)与绿色荧光(GFAP)部分重叠,提示Shh与GFAP共定位于星形胶质细胞,部分黄色荧光围绕在红色荧光(EB)周围,提示Shh可能存在于内皮细胞,结合既往Shh研究,初步证明本实验Shh由星形胶质细胞分泌,并可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脑缺血后6h和24h,pMCAO组Shh表达明显低于Sham组(P<0.01),提示脑缺血后Shh表达下调;而TXL组Shh表达明显高于pMCAO组及CP组(P<0.05或P<0.01),提示通心络上调了脑缺血区Shh表达;TXL组Shh表达与TXL+CP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Shh阻断剂环巴胺不干预Shh表达。(4)Shh信号分子(Patched,Smo,Gli-1)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脑缺血后 6 h 和 24 h,TXL 组 Patched、Smo、Gli-1表达明显高于pMCAO组(P<0.05或P<0.01),表明通心络激活了脑缺血区Shh信号通路;而TXL+CP组及CP组Patched、Smo、Gli-1表达明显低于TXL组(P<0.05或P<0.01),TXL+CP组Gli-1表达在脑缺血后6h与TXL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Shh信号通路阻断剂环巴胺阻断了 TXL对Shh信号通路的激活。3小结:Shh信号通路介导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上调作用,从而保护 BBB。实验二LRP-1介导的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BBB的影响1方法:(1)建立pMCAO小鼠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pMCAO组、TXL组、阻断剂RAP(receptor-associated protein)组及 TXL+RAP 组;在造模后 1 h、3 h 和 21 h 分别给予TXL组及TXL+RAP组通心络(3.0g/kg)灌胃,其他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同时给予RAP组及TXL+RAP组侧脑室注射5μLRAP(9μM),其他组侧脑室注射等量的无菌PBS。(2)分别在造模后6 h和24 h应用EB检测各组小鼠BBB通透性,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脑缺血区LRP-1表达,同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脑缺血区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5,ZO-1)及 LRP-1 表达。2结果:(1)EB荧光法检测BBB通透性结果:TXL组、RAP组及TXL+RAP组渗漏到血管外的EB荧光强度和面积均明显小于pMCAO组(P<0.05或P<0.01),表明TXL及RAP对脑缺血后的BBB均具有保护作用;而TXL+RAP组渗漏到血管外的EB荧光强度和面积与TXL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TXL对脑缺血后的BBB保护作用并未被RAP加强。(2)Western blot检测紧密连接蛋白结果:TXL组、RAP组及TXL+RAP组缺血脑皮质Occludin、Claudin-5及ZO-1的表达均明显高于pMCAO组(P<0.05或P<0.01),提示TXL与RAP均上调了缺血脑皮质Occludin、Claudin-5及ZO-1的表达。(3)LRP-1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结果:脑缺血后6 h和24 h,pMCAO组LRP-1表达明显高于Sham组(P<0.01),表明脑缺血后LRP-1表达上调;而TXL组、RAP组及 TXL+RAP 组 LRP-1 表达均低于 pMCAO 组(P<0.05 或 P<0.01),表明 TXL 与 RAP均下调了 LRP-1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脑缺血后6 h,LRP-1表达TXL组、RAP组及TXL+RAP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脑缺血后24 h,TXL+RAP组与RAP组LRP-1表达均低于TXL组(P<0.01),表明RAP增强了 TXL对LRP-1的下调作用。3小结:通心络通过抑制LRP-1进而上调缺血性中风小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从而保护BBB。第四章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脑微循环障碍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第一节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脑微循环障碍的影响1方法:(1)建立pMCAO小鼠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pMCAO组、NBP组、TXL-H组、TXL-M组及TXL-L组,在造模后1 h、3 h和21 h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干预组通心络(TXL-H,3.0g/kg;TXL-M,1.5g/kg;TXL-L,0.75g/kg)及恩必普(123mg/kg)灌胃给药,Sham及pMCAO组在相应时间点给予相应体积的溶媒(1%Tween 80)。(2)于造模后6 h和24 h用双光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脑微循环,测量其梗死周围区微血管管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等指标;观察正常区、梗死中心区及梗死周围区微小静脉内白细胞的黏附、聚集和滚动,并计算梗死周围区单位血管壁面积上白细胞黏附数。2结果:(1)脑梗死周围区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脑缺血后6 h和24 h,pMCAO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明显小于Sham组(P<0.01),提示脑缺血后存在微循环障碍。在缺血后6 h,TXL各剂量组及NBP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明显大于pMCAO组(P<0.05或P<0.01),说明TXL及NBP干预后脑微循环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TXL-H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明显大于TXL-L组(P<0.05),与TXL-M组及NBP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缺血后24 h,与pMCAO组相比,仅TXL-H及NBP增加脑缺血区血流速度及血流量(P<0.01),而TXL-M与TXL-L未增加(P>0.05);TXL-H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明显大于TXL-M组(P<0.05)和TXL-L组(P<0.01),与NBP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这些说明TXL-H在改善脑缺血微循环方面优于TXL-M及TXL-L,与NBP效果相当。(2)在缺血后6 h,TXL各剂量组及NBP组黏附在单位面积微静脉管壁上的白细胞数明显少于pMCAO组(P<0.05或P<0.01),TXL-H组、TXL-M组及NBP组白细胞数明显少于TXL-L组(P<0.05或P<0.01),提示TXL与NBP均能降低脑缺血后白细胞聚集、黏附,进而抑制炎症反应,且TXL-H、TXL-M抑制作用强于TXL-L;在缺血后24 h,TXL-H组及NBP组黏附在单位面积微静脉管壁上的白细胞数明显少于pMCAO组(P<0.05或P<0.01),而TXL-M组及TXL-L组与pMCAO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在这个时间点仅TXL-H及NBP降低了脑缺血后的白细胞聚集、黏附。3小结:通心络能改善脑缺血小鼠微循环障碍,其机制与抑制白细胞—内皮相互作用有关。第二节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血管活性物质及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1方法:(1)建立pMCAO小鼠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pMCAO组及TXL组,TXL组在造模后lh、3h及21h分别给予TXL(3.0g/kg)灌胃给药,Sham及pMCAO组在相应时间点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2)在造模后6 h和24 h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6-keto-PGF1α、TXB2及ET-1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脑缺血区皮层黏附分子(ICAM-1,VACM-1,P-selectin,E-selectin)表达。2结果:(1)血管活性物质:①血清6-keto-PGF1α水平:缺血后6 h,TXL组、pMCAO组及Sham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缺血后24h,pMCAO组与Sham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提示脑缺血后血清中PGI2(稳定的代谢产物为6-keto-PGF1α)代偿性升高,而TXL降低了 PGI2水平(P<0.05)。②血清TXB2水平:脑缺血后6h和24h,TXL组、pMCAO组及Sham组三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血清6-keto-PGF1α与TXB2比值:缺血后6h和24h,pMCAO组6-keto-PGF1α/TXB2比值明显大于Sham组(P<0.01),而 TXL 降低了 6-keto-PGF1α/TXB2 比值(P<0.05)。④血清 ET-1 水平:缺血后6h和24 h,pMCAO组ET-1水平与Sham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提示脑缺血后ET-1降低;缺血后6h,与pMCAO组相比,TXL升高了 ET-1(P<0.05),而在缺血后24h,TXL组与pMCAO组相比ET-1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2)黏附分子表达:脑缺血后6 h和24 h,pMCAO组ICAM-1表达与Sham组相比显着上调(P<0.01),提示脑缺血后梗死周围区皮层ICAM-1上调;而通心络治疗组明显低于pMCAO组(P<0.05或P<0.01),表明通心络下调了 pMCAO小鼠脑梗死周围区皮层ICAM-1表达。脑缺血后24 h,pMCAO组P-selectin表达与Sham组相比显着上调(P<0.01),提示脑缺血后梗死周围区皮层P-selectin上调;而通心络治疗组明显低于pMCAO组(P<0.01),表明通心络下调了 pMCAO小鼠脑梗死周围区皮层P-selectin表达;而脑缺血后6h三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缺血后6h和24h,VCAM-1、E-selectin表达三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小结:通心络改善缺血性中风小鼠脑微循环障碍,其机制与调节血清中血管活性物质(6-keto-PGF1α、6-keto-PGF1α与TXB2比值、ET-1)表达,抑制脑缺血区黏附分子ICAM-1及P-selectin表达相关。结论:1理论研究:本研究以脉络学说为指导,从“孙络—微血管”相关性切入,阐明脑之孙络与BBB及脑微循环的密切关系,揭示缺血性中风脑“孙络—微血管”病变导致气血渗灌、濡养代谢、津血互换障碍,进而引起脑之气络失养,毒损脑络,脑神失用,明确脑“孙络—微血管”病变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关键致病作用。通络干预可以通过保护缺血区“孙络—微血管”,进而发挥脑组织保护作用,从而为脑梗死缺血区“孙络—微血管”保护观点进一步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为从实验角度探讨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的脑微血管保护机制提供理论指导。2实验研究:研究证实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微血管介导的脑保护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了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的脑微血管保护机制:激活Shh信号通路和抑制LRP-1表达,进而上调紧密连接蛋白,从而保护BBB;同时,用双光子显微镜证实通心络能改善缺血性中风脑微循环障碍,其机制与调节血管活性物质(6-keto-PGF1α、6-keto-PGF1α与TXB2比值、ET-1)表达,抑制黏附分子ICAM-1及P-selectin表达相关。

田露[6](2017)在《黄芪丹参配伍改善微血管病变(虚瘀)与调节AQP1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血管病(Microvascular Diseases)是由于缺血(氧)、氧化应激、自身免疫等多种多样的病因导致微血管及其周围组织的形态、结构以及功能异常,进而引起组织器官损伤。常见微血管病变(Pathology of Microvascular,P-Mvc)的表现为:1、微血管运动功能及结构异常:内皮细胞损伤等;2、微血流异常:红细胞聚集、血小板聚集和微小血栓形成、全血或血浆粘滞性增高。微血管壁的基本成分有[1]:内皮细胞、基底膜、外周细胞以及平滑肌细胞。位于血管腔表面的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属于单层细胞,不仅是血液与血管壁之间的重要屏障、物质转运通道,还是内分泌器官,对于血管中血液的流动性以及血管的舒缩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调节作用。VEC损伤在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病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证实,微血管病变的发生中伴随着VEC损伤,VEC是微血管病变的核心病变位点。中医理论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则不能推动血的运行,脉络瘀阻,瘀阻日久,气亦随之而郁滞,耗伤气血。而气血的运行又与脉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脉为“血府”;保持脉道的完整性以及畅达性是保证气血能够进行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现代研究表明,中医的“脉”与现代医学的VEC较之其他脏腑组织具有更强的相关性,气虚血瘀证的发病原因也与VEC密切相关。“久病多虚多瘀”,VEC损伤日久,微血管病变相关因子之间平衡持续失调,患者体内往往会存在血瘀的现象,呈现不同水平的舌质紫暗,舌下静脉怒张等。《素问·调经论篇》云[2]“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可依据益气活血法的原则来辨治微血管病变。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s)是一组膜通道蛋白家族,参与跨膜水转运,已发现AQP0AQP12,共13种。AQP1是至今唯一发现在内皮能够表达的AQPs,在微血管内皮中具有很高的表达(除了脑),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AQP1不仅参与了高效跨膜水转运,还与血管的形成、内皮细胞的迁移、血管舒缩等功能相关。可见,AQP1与VEC的功能密切相关。黄芪与丹参是临床上常用的具有“益气活血”功效的代表药对。现代研究证实,黄芪与丹参均可保护VEC。本文旨在探讨黄芪丹参不同配伍对微血管病变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同时研究了黄芪丹参不同配伍对微血管病变大鼠肺脏以及肾脏AQP1表达的调节作用。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第一部分:黄芪丹参配伍对微血管病变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目的:1、应用限食、游泳及皮下注射肾上腺素的方法制造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2、气虚血瘀证时存在微血管病变,黄芪丹参配伍对微血管病变是否存在改善作用。方法:将7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配成7组,对照组、模型组、丹参组、黄芪组、黄芪丹参(1:1)组、黄芪丹参(2:1)组、黄芪丹参(4:1)组。除对照组外,所有大鼠进行限食、游泳及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根据大鼠体重情况、精神状态、舌质、毛发等一般情况的改变及血液流变学变化,判断造模是否成功。使用ELISA方法来检测大鼠血浆中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液流变学参数和微血管病变相关因子与对照组比较,所产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黄芪丹参(1:1)组、黄芪丹参(4:1)组比较,黄芪丹参(2:1)组血液流变学参数显着下降(P<0.05),NO、6-keto-PGF1ɑ、6-keto-PGF1ɑ/TXB2显着升高(P<0.05),TXB2明显降低(P<0.05)。与黄芪丹参(4:1)组比较,黄芪丹参(2:1)组ET-1明显降低(P<0.05)。结论:1、应用限食、游泳及皮下注射肾上腺素的方法成功建立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2、气虚血瘀证大鼠存在微血管病变,黄芪丹参配伍可以改善微血管病变,其机制与通过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或者结构有关;其中以黄芪丹参(2:1)组最佳。第二部分:黄芪丹参配伍对微血管病变大鼠肺损伤及肺组织AQP1表达的调节作用目的:通过黄芪丹参配伍对于微血管病变大鼠肺组织损伤的改善及对AQP1表达的调节,验证黄芪丹参配伍通过上调AQP1的表达减轻微血管病变大鼠肺组织损伤。方法:造模及分组方法同上。取大鼠肺组织,进行肺组织湿质量/干质量(W/D)测定;用HE染色法对肺组织病理形态学进行观察;用Western blot检测方法分析肺组织AQP1蛋白表达量;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检测各组肺组织的AQP1表达。结果:肺组织W/D结果显示:模型组相比于对照组肺组织W/D有了明显增加(P<0.05);与其他各用药组相比,黄芪丹参(2:1)组W/D明显降低(P<0.05);HE染色结果:模型组: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淤血,肺泡壁出现广泛增厚,部分肺泡出现扩张,组织可见有炎性细胞浸润;黄芪丹参(2:1)组:几乎接近对照组。AQP1表达:在肺组织中,模型组AQP1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将黄芪丹参(2:1)组与其他各用药组作比较,所表达出的AQP1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黄芪丹参配伍能够减轻微血管病变大鼠肺组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大鼠肺组织AQP1的表达有关。第三部分:黄芪丹参配伍对微血管病变大鼠肾损伤及肾组织AQP1表达的调节作用目的:通过黄芪丹参配伍对微血管病变大鼠肾组织损伤的改善及对AQP1表达的调节,验证黄芪丹参配伍通过上调AQP1表达改善微血管病变大鼠肾组织损伤。方法:造模及分组方法同上。用HE染色法对肾组织病理形态学进行观察;用Western blot检测方法分析肾组织AQP1蛋白表达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检测各组肾组织的AQP1表达。结果:HE染色结果:模型组:肾小球囊腔消失,肾小球中毛细血管扩张,球内可见大量红细胞淤积,肾组织中可见大量肾小管管腔扩张,可见有少量的炎性细胞浸润。黄芪丹参(2:1)组:肾小球中毛细血管扩张,可见少量红细胞聚集;AQP1表达结果:在肾组织中,模型组AQP1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个用药治疗组AQP1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且黄芪丹参(2:1)组与其他组相比较AQP1表达量升高最明显(P<0.05)。结论:黄芪丹参配伍可以改善微血管病变大鼠肾损伤,并对其肾组织AQP1的表达有上调作用。

谢平耀[7](2016)在《黑莓籽和赤芍抗血栓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由三章组成。第一章综述血栓形成机理及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第二章论述黑莓籽的体外凝血四项指标的研究、纤溶活性和尿激酶纤溶抑制活性研究以及体内的抗血栓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第三章论述赤芍及其活性成分的抗血栓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第一章血栓形成及抗血栓药物研究进展综述血栓形成的机理:(1)心血管功能的损伤;(2)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凝血系统的激活;(3)血流状态的改变,如血流缓慢或停滞、涡流的形成等。介绍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包括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聚集药和溶栓药。第二章黑莓籽抗血栓作用机制研究本章分为四节。第一节,首次采用体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对黑莓籽进行体外凝血活性研究。结果显示,黑莓籽乙醇总浸膏、石油醚部位、正丁醇部位以及分离得到的8个化合物(十六烷酸、1α,2α,3β,19α-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委陵菜酸、熊果酸、9(Z)-octadecenamide、suavissimoside R1、pomolic acid-28-O-β-D-glucopyranosyl ester和3,5,7,2’,5’-pentahydroxy-flavan)均具有良好的体外抗凝血活性。而黑莓籽乙酸乙酯部位以及蔷薇酸和齐墩果酸具有一定的体外促凝血活性。第二节,通过建立纤溶途径抑制模型,采用纤维蛋白原-琼脂糖平板法首次对黑莓籽提取物及分离得到的10个化合物的体外纤溶活性和尿激酶激活的纤溶途径抑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黑莓籽乙醇总浸膏和正丁醇部位具有一定的体外纤溶活性;黑莓籽乙醇总浸膏、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以及10个化合物均对尿激酶激活的纤溶途径有抑制作用。第三节,采用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结合冰水浴的方法制备大鼠的急性血瘀模型。通过大鼠急性血瘀模型首次对黑莓籽的体内抗血栓活性及抗血栓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黑莓籽乙醇总浸膏、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均具有良好的抗血栓活性。且它们降低急性血瘀模型大鼠全血粘度(whole blood viscosity,WBV)可能是通过降低红细胞压积(packed cell volume,PCV),降低血浆粘度(plasma viscosity,PV)可能是通过降低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共同途径以及降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来抑制血液的凝固,从而达到抗血栓的效果;通过降低内皮素(endothelin-1,ET-1)和升高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 NOS)的含量来抑制血栓的形成;黑莓籽乙醇总浸膏、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通过降低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清中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和升高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rostaglandin F1α,6-Keto-PGF1α)的含量来抑制血栓的形成,黑莓籽正丁醇部位通过降低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清中TXB2的含量来抑制血栓的形成,且黑莓籽提取物对6-Keto-PGF1α/TXB2的平衡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第四节,采用大鼠急性血瘀模型首次对熊果酸的体内抗血栓活性及抗血栓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熊果酸具有良好的抗血栓活性,且熊果酸降低急性血瘀模型大鼠WBV可能是通过降低PCV,降低PV可能是通过降低ESR;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共同途径以及降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来抑制血液的凝固,从而达到抗血栓的效果;通过降低ET-1的含量来抑制血栓的形成;通过降低TXB2和升高6-Keto-PGF1α以及维持6-Keto-PGF1α/TXB2的动态平衡来抑制血栓的形成且熊果酸是黑莓籽抗血栓的活性成分之一。第三章赤芍抗血栓作用机制研究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采用急性血瘀模型首次对赤芍乙醇总浸膏、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进行体内抗血栓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赤芍乙醇总浸膏、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均具有良好的抗血栓活性,且它们降低急性血瘀模型大鼠WBV可能是通过降低PCV,降低PV可能是通过降低ESR;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共同途径以及降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来抑制血液的凝固,从而达到抗血栓的效果;赤芍乙醇总浸膏和乙酸乙酯部位通过降低ET-1和升高e NOS的含量来抑制血栓的形成,正丁醇部位通过升高e NOS的含量来抑制血栓的形成;赤芍乙醇总浸膏和正丁醇部位通过降低TXB2和升高6-Keto-PGF1α来抑制血栓的形成,乙酸乙酯部位通过降低TXB2的含量来抑制血栓的形成,且它们对6-Keto-PGF1α/TXB2均有良好的平衡作用。第二节,采用大鼠的急性血瘀模型首次对从赤芍中分离得到的4个化合物(原儿茶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和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进行体内抗血栓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原儿茶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和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均有良好的抗血栓活性,且它们降低急性血瘀模型大鼠WBV可能是通过降低PCV,降低PV可能是通过降低ESR;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共同途径以及降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来抑制血液的凝固,从而达到抗血栓的效果;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通过降低ET-1和升高e NOS的含量来抑制血栓的形成,原儿茶酸和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通过升高e NOS的含量来抑制血栓的形成。芍药内酯苷和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通过降低TXB2和升高6-Keto-PGF1α来抑制血栓的形成,原儿茶酸和芍药苷通过升高6-Keto-PGF1α来抑制血栓的形成;且它们对6-Keto-PGF1α/TXB2均有良好的平衡作用。原儿茶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和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是赤芍抗血栓的主要活性成分。

赵静[8](2016)在《基于蛋白组学技术对2型糖尿病大鼠病证模型特点及中药复方干预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方证相关及其生物学基础是中医方剂学中的重要问题。而中医证候模型是方证关系研究中的重要工具,目前由于中医证的内涵缺乏确定性,而基于现代疾病为背景的病证结合模型以其具有较为明确的病生理基础而更多地受到重视。目前关于病证结合模型的评价还只是停留于中医证候外观表征与系统病生理层面,很少有研究在整体分子层面上(如蛋白组学)对其进行评价。本课题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病证结合的角度,应用iTRAQ标记蛋白组学技术,对单纯高脂高糖喂饲和高脂高糖喂饲联合一次性腹腔注射STZ复制出的两种T2DM大鼠模型的西医病理和中医证候及血清蛋白组学特征进行比较观察,从“中医证候表征-系统病生理-蛋白质组学”不同维度上评价两种模型的生物学特点,探查其潜在的病、证生物学标志物;在此基础上观察了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对高脂高糖联合STZ复制的T2DM气阴两虚痰瘀证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探查其分子作用靶标,以揭示该方与该病证相关的生物学基础。方法:1.模型评价:健康雄性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高脂高糖组、高脂高糖联合STZ组。其中正常组大鼠给予正常饲料,高脂高糖组和高脂高糖联合STZ组大鼠给予高脂高糖饲料,所有大鼠连续饲养12周。于实验第36天,高脂高糖联合STZ组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30mg/kg STZ,3天后尾静脉采血检测血糖,选择空腹血糖≥11.1mmol/L的大鼠纳入。12周末,观察并记录大鼠外观表征(毛发色泽、行为状态、情绪、舌质、臀尾评分、体重、饮食量、饮水量、大便量、小便量、抓握力),乙醚麻醉后腹主动脉采血、快速分离脏器组织。(1)实验室检测:糖化血红蛋白(GHbAlc)、血清胰岛素(Fins)、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栓素B2 (TXB2)、6-酮前列腺素Fla (6-keto PGFla)、内皮素(ET-1)、肝脏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肌肉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脂肪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2)血清蛋白组学检测。2.药物治疗作用评价及靶标探查:健康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65只)。其中正常组大鼠给予正常饲料,造模组大鼠给予高脂高糖饲料,于实验第36天,造模组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30mg/kg链脲佐菌素,3天后尾静脉采血检测血糖,选择空腹血糖≥11.1mmol/L的大鼠列入模型组。10周末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高脂高糖联合STZ组、盐酸吡格列酮组(2.7mg·kg-1*天-’)、益气养阴方组(3.37g生药·kg-1·天-1)、益气养阴化痰方组(3.84g生药·kg-1·天-1)、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组(4.80g生药·kg-1·天-1),各组大鼠连续灌胃给药14天。观察并记录正常组、高脂高糖联合STZ组、盐酸吡格列酮组、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组大鼠外观表征(毛发色泽、行为状态、情绪、舌质、臀尾评分、体重、饮食量、饮水量、大便量、小便量、抓握力),于12周末,采集各组大鼠血液和脏器组织。实验室检测指标同上。运用血清蛋白组学技术分别检测正常组、高脂高糖联合STZ组、盐酸吡格列酮组、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组血清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模型评价:(1)高脂高糖组模型:大鼠出现毛发油腻、脱毛,嗜睡少动、舌淡、臀尾潮湿、色暗,多饮、多食、多尿、多便,FBG、cGMP含量显着升高,抓握力、ISI水平、肝脏GLUT-2、肌肉GLUT-4、脂肪GLUT-4含量、cAMP/cGMP比值、HDL-C、 6-keto PGF1α含量显着下降;血清差异蛋白101个(上调55个、下调46个),其涉及153条生物学途经,存在显着差异的信号通路11条,差异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2个。(2)高脂高糖联合STZ组模型:大鼠出现毛发油腻、脱毛,萎靡扎堆,舌、尾瘀斑,多饮、多食、多尿、多便、消瘦、抓握力显着减弱,FBG、HOMA-IR、 Fins、GHbAlc、cGMP、 TC、LDL-C含量、TXB2/6-keto PGFla比值显着升高,ISI水平、肝脏GLUT-2.肌肉GLUT-4.脂肪GLUT-4、cAMP含量、cAMP/cGMP比值、HDL-C、6-keto PGF1α含量显着下降;血清差异蛋白48个(上调40个、下调8个),其涉及20条生物学途经,存在显着差异的信号通路4条,差异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2个;选择性ELISA验证结果显示血清FCN2、 apoC4、apoB100、CYR61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3)高脂高糖组与高脂高糖联合STZ组比较,共有差异蛋白97个(上调37个、下调60个)、无显着变化蛋白32个,差异蛋白涉及116条生物学途经,存在显着差异的信号通路13条,差异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2个;与高脂高糖组相比,高脂高糖联合STZ组大鼠血清a1I3蛋白表达量显着下调,血清HSP71、FXII、PPKARIA、FCN2蛋白表达量显着上调,血清UN13D、LBP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2.药物治疗作用评价及靶标探查:(1)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组:显着改善T2DM气阴两虚痰瘀证大鼠的外观表征(皮毛、行为、情绪、舌、尾部瘀斑),显着升高摄食量、体重、抓握力、ISI、肝脏GLUT-2、肌肉GLUT-4、脂肪GLUT-4、cAMP、cAMP/cGMP、 6-keto PGF1α水平,显着降低饮水量、大便量、FBG、GHbAlc、Fins、HOMA-IR、cGMP、 TG、TC、LDL-C、TXB2、TXB2/6-keto PGF1α、ET-1水平;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治疗后共有23个差异蛋白(上调5个、下调18个),其涉及7条生物学途径;ELISA结果显示,CDC42、RhoA、CYR61在高脂高糖联合STZ组中显着升高,在益气养阴方、益气养阴化痰方、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治疗后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作用效果最好。(2)盐酸吡格列酮组:显着改善T2DM气阴两虚痰瘀证大鼠的外观表征(皮毛、行为、情绪、舌),显着升高摄食量、体重、抓握力、ISI、肝脏GLUT-2、肌肉GLUT-4、脂肪GLUT-4、 cAMP、6-keto PGF1α水平,显着降低饮水量、大便量、小便量、FBG、GHbA1c、Fins、HOMA-IR、cGMP、TG、TC、LDL-C、TXB2、TXB2/6-keto PGF1α、ET-1水平;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后共有12个差异蛋白(上调1个、下调11个)。(3)两种药物比较共有8个相似的治疗靶标。结论:1.模型评价:(1)在实验12周末,两种造模方法均可以成功复制出T2DM大鼠模型,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中医气阴两虚及痰浊血瘀的证候表征,其中高脂高糖模型大鼠处于T2DM初期,伴有明显的气阴两虚证,病机上开始涉及到痰浊和血瘀;高脂高糖饮食联合STZ复制的模型大鼠T2DM损伤较重,伴有更为明显的气阴两虚痰瘀证的变化。(2)两种方法复制的T2DM病证结合模型产生的机制在胰岛素分泌、凝血、糖酵解方面确有不同;炎症损伤是二者产生的共同机制,但引起炎症损伤的诱因不尽相同。(3)FCN2、apoC4和apoB100和可作为潜在的T2DM生物标志物,CYR61可作为潜在的气阴两虚痰瘀证生物标志物。2.药物治疗作用评价及靶标探查:(1)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与盐酸吡格列酮对T2DM气阴两虚痰瘀证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治疗作用。(2)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可通过显着改善大鼠体内炎症反应、细胞间信号转导、蛋白激酶活性等生物学功能相关蛋白的含量来治疗T2DM气阴两虚痰瘀证,从而实现对T2DM气阴两虚痰瘀证及其并发症的多通路、多靶点治疗。(3)CDC42、RhoA、CYR61同是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治疗T2DM气阴两虚痰瘀证的潜在靶标之一。综上所述,本课题发现,高脂高糖饮食联合STZ法诱导的T2DM大鼠模型具有明显的中医气阴两虚痰瘀证特点,通过血清蛋白组学发现FCN2、apoC4和apoB100可作为潜在的T2DM生物标志物、CYR61是气阴两虚痰瘀证的可能生物标志物;因证组方方药(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对此T2DM气阴两虚痰瘀证模型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通过血清蛋白组学发现其作用的潜在靶标有CDC42、RhoA、CYR61。

孙定平[9](2016)在《活血定眩胶囊对 CSA 模型大鼠血管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活血定眩胶囊对CSA模型大鼠血管功能的影响;完善活血定眩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作用机理,为活血定眩胶囊的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方法:SPF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将实验动物分为2组,空白组12只,造模组78只,采用植骨压迫+组织离断联合造模,造模过程中死亡18只。造模后12周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仪检测脑膜微循环血流量,血流量减少30%以上证明模型成功。将造模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颈复康组、活血定眩胶囊低、中、高剂量组等5组。然后开始灌胃,每天灌胃2次,持续8周。末次给药后,动物禁食12小时取材。用血流变快测仪检测动脉血血液流变学指标;用酶联免疫检测动脉血PAI、t-PA、TXB2、6-Keto-PGF1α及ET及的浓度;用硝酸还原法检测NO的浓度;用免疫组化检测椎动脉中NF-κB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增加,血液中PAI、ET及TXB2浓度增加,而t-PA、NO及6-Keto-PGF1α浓度降低,椎动脉中NF-κB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活血定眩胶囊高剂量组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降低,PAI、ET及TXB2浓度降低,而t-PA、NO及6-Keto-PGF1α浓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动脉中NF-κB表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血定眩胶囊中剂量组及颈复康组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降低,PAI(颈复康组除外)、ET及TXB2浓度降低,而t-PA、NO(颈复康组除外)及6-Keto-PGF1α浓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中NF-κB表达减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血定眩胶囊低剂量组各指标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颈复康组相比,活血定眩胶囊高剂量组各指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血定眩胶囊中、低剂量组各指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定眩胶囊通过降低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抑制NF-κB、PAI、ET及TXB2等因子的表达,促进t-PA、NO及6-Keto-PGF1α等因子的表达,从而有效改善CSA大鼠的血管功能。

孔繁晟[10](2015)在《甘蔗糖蜜中活性因子降血糖血脂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3年中国糖尿病患者为9800多万,居全球首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糖蜜是制糖工业的副产物,甘蔗糖蜜中含有丰富的活性物质,可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本文前期研究发现,以总多酚为主要成分的糖蜜提取物(Extracts of Sugar Molasses,ESM)对α-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蔗糖酶的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多酚可能是糖蜜发挥降糖作用的活性成分。故次,本文以ESM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研究其对2型糖尿病(The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大鼠的降血糖、降血脂活性,阐明其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评价其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展的作用及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考察ESM制备工艺及化学成分。对ESM的澄清和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初步分析,研究表明ESM中含总多酚17.90%,其中各成分含量为没食子酸0.09%、绿原酸0.18%、咖啡酸1.16%、阿魏酸1.05%。2.研究ESM对T2DM大鼠的降血糖活性。以Wistar大鼠建立T2DM模型,研究ESM对T2DM大鼠的降血糖、降血脂作用。ESM给药组较模型组大鼠一般生活指标有较明显的改善,三多一少症状减轻,体重明显增加,脏器指数显着下降;ESM能显着降低T2DM大鼠的空腹血糖(FBG),改善糖耐量(OTGG);在中、长期控糖实验中,大鼠糖化血清蛋白(GSP)、糖化血红蛋白(GHb)值变化趋势一致,可见,ESM能抑制T2DM大鼠的血糖升高,起到缓慢降糖作用;而OTGG结果还表明ESM能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起抑制作用。3.研究ESM体内外抗氧化应激作用及机理。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ESM对DPPH、ABTS?+、FRAP等自由基的清除率随浓度增大而增加,且呈一定量效关系;体内抗氧化实验中ESM给药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升高,说明ESM可提高T2DM大鼠自身的抗氧化能力,同时ESM给药组的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下降,说明ESM在机体受到外来损伤时可对机体产生保护作用,以降低机体的损伤程度。体内外抗氧化应激(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实验表明ESM有助于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4.研究ESM对T2DM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及机理。ESM给药组的胰腺脏器指数较模型组减小,胰腺肿胀程度减轻,表明ESM对T2DM大鼠的胰腺损伤有改善作用。作用机制研究表明:ESM给药组大鼠骨骼肌和肝脏中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蛋白的表达量较模型组明显提高,提示esm可通过改善t2dm大鼠的胰岛素抵抗、纠正脂代谢紊乱以发挥降低血糖作用,还可通过改善肌肉、肝脏等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增强胰岛素功能,加快胰岛信号传递,提高组织中脂联素水平的表达以发挥降血糖作用。esm还可能通过活化底物蛋白与其它下游信号蛋白,触发一系列信号分子,引起细胞内联动反应的信号传导通路发挥降糖作用。5.研究esm对t2dm大鼠的降血脂活性及作用机理。esm明显改善t2dm大鼠的血脂四项,即显着降低大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显着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指标。肝脏经苏木精-伊红染色(he)的病理切片显示:esm给药组大鼠肝脏增大指数较模型组减小,肿胀的肝细胞数量、增生的纤维组织、淋巴细胞浸润、胆管增生、肝脏脂肪数量及脂肪滴数等均明显减少,此结果与血脂四项检测结果吻合。实验结果也说明长期服用esm对改善t2dm大鼠高血脂症状有一定意义。6.研究esm对t2dm大鼠糖代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esm对α-葡萄糖苷酶的ic50为4.693mg/ml,对α-淀粉酶的ic50为4.254mg/ml,且其抑制作用均属于非竞争性抑制。体内实验中esm高剂量组大鼠较模型组大鼠的丙酮酸激酶(pk)活性增加,表明机体对血糖的分解利用增加。同时esm给药组能够显着提高t2dm大鼠肌肉和肝脏组织中的糖元含量,特别是肝糖元含量增加尤为明显,表明机体对血糖的贮存利用增加,这与esm降低大鼠血糖可能存在有一定关系。对糖代谢蛋白表达量的研究表明:与模型组对比,esm给药组降低大鼠骨骼肌和肝脏中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蛋白的表达量,提示esm的降血糖作用与提高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有关;而esm给药组显着提高大鼠骨骼肌和肝脏中ampkα蛋白的表达量,提示esm的降血糖作用还与改善机体组织的能量代谢有关。7.研究esm对t2dm大鼠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esm高、低剂量组可以不同程度降低大鼠血浆中血浆内皮素-1(et-1)的浓度,表明esm可能是降低了大鼠的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作用,从而改善其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这也预示着esm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的发展有一定抑制作用。而esm降低大鼠的血管紧张素-2(ang-2)水平,表明esm能抑制由ang-2引起的压力增高,进而改善肾小球高滤过、高灌注、高压等症状,以延缓肾脏疾病的发展。经esm干预后,大鼠血浆中血栓素b2(txb2)降低,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a)升高,t/p值降低,表明esm对t2dm大鼠的血管内皮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具有预防作用。ESM给药组降低大鼠血浆中肌酐(Cr)和尿素氮(BUN)浓度,结合肾脏HE病理切片结果可知,ESM可以对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进而延缓肾脏的功能性、器质性病变。

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浆中ET、CGRP、TXB_2、6-Keto-PGF_(1α)的相关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浆中ET、CGRP、TXB_2、6-Keto-PGF_(1α)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脾虚证内涵源流及现代研究进展
        一、前言
        二、脾虚证的中医概念形成源流
        三、脾虚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四、总结与展望
        五、参考文献
    综述二 转录组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一、前言
        二、转录组学及其检测技术概况
        三、转录组学与中医证候
        四、总结与展望
        五、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研究及CERNA网络调控的构建
    一、背景与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研究及CERNA网络调控的构建
    一、背景与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结语和展望
    一、脾虚证的潜在生物学机制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
    三、对中医学现代化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补肾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文献排除标准
    1.4 研究方法及步骤
        1.4.1 规范药名
        1.4.2 分析软件
        1.4.3 中药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1.4.4 数据读取
2 结果
    2.1 用药频次分析
    2.2 药性统计分析
        2.2.1 四气分布情况
        2.2.2 五味分布情况
        2.2.3 归经分布情况
    2.3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法的用药规律分析
    2.4 基于熵方法的用药规律分析
        2.4.1 基于改进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
        2.4.2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
        2.4.3 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新处方分析
    2.5 小结
3 讨论
    3.1 DN形成的机制
        3.1.1 西医对DN形成机制的认识
        3.1.2 中医对DN形成机制的认识
    3.2 DN“肾虚血瘀”的治疗原则
    3.3 常用药物的分析
        3.3.1 黄芪
        3.3.2 丹参
        3.3.3 山药
        3.3.4 山茱萸
        3.3.5 茯苓
        3.3.6 川芎
        3.3.7 生地黄、熟地黄
    3.4 药性分析
        3.4.1 四气情况分析
        3.4.2 五味情况分析
        3.4.3 归经情况分析
    3.5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法的组方规律分析
        3.5.1 重视顾护脾肾,体现了“先后天相应”的思想
        3.5.2 重视调整阴阳,达到气血共调
        3.5.3 重视五脏相生相克,体现了整体观念
        3.5.4 重视扶正祛邪,努力实现“上安、中平、下畅”良性状态
        3.5.5 重视气机升降,实现脏腑的中和状态
    3.6 基于熵方法的用药规律分析
        3.6.1 药对及核心组合的分析
        3.6.2 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获得10首新处方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黄芪、丹参药对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七藤脉宁方对颈动脉斑块大鼠血浆中ET-1、TXB2和6-Keto-PGF1α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索引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统计学分析
结果
    1.红细胞压积(Hct)与血浆粘度(PV)结果
    2.ET-1结果
    3.七藤脉宁方对颈动脉斑块大鼠血浆中TXB_2与6-keto-PGF_(1α)的影响
讨论
    1.颈动脉斑块与脑卒中
    2.颈动脉斑块的病理机制
    3.宁夏地区少数民族医药脑病学
    4.七藤脉宁方防治脑病
    5.七藤脉宁方对Hct、PV、ET-1、TXB_2和6-Keto-PGF_(1α)表达影响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4)心之络病-孙络瘀阻的中医微观病理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心之络病-孙络瘀阻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
    一 心之络病-孙络瘀阻理论研究
        1. 心之络病-孙络瘀阻理论
        2. 孙络与微血管的相关性研究
        3. 心之络病-孙络瘀阻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二 心之络病-孙络瘀阻理论临床应用研究
        1. 病因病机及致病特点研究
        2. 治疗原则研究
        3. 治法选方研究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心之络病-孙络瘀阻的中医微观病理特征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一.《黄帝内经》关于“孙络瘀阻”的论述及“孙络瘀阻”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所致微循环障碍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孙络—微血管”病变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作用探讨及通心络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从脉络学说探讨“孙络—微血管”病变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干预策略
    1 脉络学说是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中医特色理论
        1.1 脉络学说概述
        1.2 “孙络—微血管”相关性探讨
    2 脑“孙络—微血管”结构与功能探析
    3 脑“孙络—微血管”与脑之气络关系探讨
    4 脑“孙络—微血管”病变与缺血性中风
        4.1 缺血性中风病变关键在“脑之脉络”
        4.2 脑“孙络—微血管”病变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作用探讨
    5 缺血区“孙络—微血管”保护是缺血性中风防治新靶点
    6 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的微血管保护研究进展
    7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脑微血管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第一章 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的脑保护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的脑微血管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第一节 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的脑微血管保护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的BBB保护机制研究
        实验一 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介导的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BBB保护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LRP-1介导的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BBB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脑微循环障碍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第一节 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脑微循环障碍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血管活性物质及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黄芪丹参配伍改善微血管病变(虚瘀)与调节AQP1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黄芪丹参配伍对微血管病变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黄芪丹参配伍对微血管病变大鼠肺损伤及肺组织AQP1表达的调节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黄芪丹参配伍对微血管病变大鼠肾损伤及肾组织AQP1表达的调节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7)黑莓籽和赤芍抗血栓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列表
第一章 血栓形成及抗血栓药物研究进展
    1.1 血栓的形成过程
        1.1.1 心血管功能的损伤
        1.1.2 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凝血系统的激活
    1.2 抗血栓药物研究进展
        1.2.1 抗凝血药
        1.2.2 抗血小板聚集药
        1.2.3 溶解血栓药物
    1.3 结语
第二章 黑莓籽抗血栓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黑莓籽的体外凝血四项研究
        1.1 前言
        1.2 植物来源
        1.3 实验动物
        1.4 仪器试剂
        1.5 提取分离
        1.6 试验方法
        1.6.1 样品溶液的配制
        1.6.2 APTT的检测方法
        1.6.3 PT的检测方法
        1.6.4 TT的检测方法
        1.6.5 FIB的检测方法
        1.7 数据处理
        1.8 试验结果
        1.9 讨论
        1.10 小结
    第二节 黑莓籽纤溶活性和尿激酶纤溶抑制活性研究
        2.1 前言
        2.2 仪器与试剂
        2.3 样品的来源
        2.4 试验方法
        2.4.1 溶液及样品的配制
        2.4.2 琼脂糖-纤维蛋白平板的制备
        2.4.3 系列浓度尿激酶标准曲线的测定
        2.4.4 样品纤溶活性的测定
        2.4.5 尿激酶标准曲线的测定
        2.4.6 样品对尿激酶抑制活性的测定
        2.5 数据处理
        2.6 试验结果
        2.6.1 黑莓籽提取及其化合物纤溶活性测定结果
        2.6.2 黑莓籽提取及其化合物纤溶抑制活性试验结果
        2.7 讨论分析
        2.8 小结
    第三节 黑莓籽体内抗血栓作用机制研究
        3.1 前言
        3.2 植物来源
        3.3 实验动物
        3.4 仪器试剂
        3.5 样品溶液的配制及给药剂量
        3.6 试验方法
        3.7 数据处理
        3.8 试验结果
        3.8.1 黑莓籽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全血粘度的影响
        3.8.2 黑莓籽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浆粘度的影响
        3.8.3 黑莓籽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沉和红细胞压积的影响
        3.8.4 黑莓籽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凝血四项指标影响
        3.8.5 黑莓籽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 6-keto-PGF1α和TXB2的影响
        3.8.6 黑莓籽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eNOS和ET-1 的影响
        3.9 讨论
        3.10 小结
    第四节 熊果酸体内抗血栓作用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样品来源
        4.3 实验动物
        4.4 仪器试剂
        4.5 样品溶液的配制及给药剂量
        4.6 试验方法
        4.7 数据处理
        4.8 试验结果
        4.8.1 熊果酸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全血粘度的影响
        4.8.2 熊果酸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浆粘度的影响
        4.8.3 熊果酸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沉和红细胞压积的影响
        4.8.4 熊果酸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凝血四项的影响
        4.8.5 熊果酸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 6-keto-PGF1α和TXB2的影响
        4.8.6 熊果酸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eNOS和ET-1 的影响
        4.9 讨论
        4.10 小结
第三章 赤芍抗血栓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赤芍提取物体内抗血栓作用机制研究
        1.1 前言
        1.2 植物来源
        1.3 提取分离
        1.4 实验动物
        1.5 仪器试剂
        1.6 样品溶液的配制及给药剂量
        1.7 试验方法
        1.8 数据处理
        1.9 试验结果
        1.9.1 赤芍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全血粘度的影响
        1.9.2 赤芍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浆粘度的影响
        1.9.3 赤芍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沉和红细胞压积的影响
        1.9.4 赤芍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凝血四项的影响
        1.9.5 赤芍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 6-keto-PGF1α和TXB2的影响
        1.9.6 赤芍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eNOS和ET-1 的影响
        1.10 讨论
        1.11 小结
    第二节 赤芍抗血栓活性成分及其抗血栓作用机制研究
        2.1 前言
        2.2 植物来源
        2.3 提取分离
        2.4 实验动物
        2.5 仪器试剂
        2.6 样品溶液的配制及大鼠的给药剂量
        2.7 试验方法
        2.8 数据处理
        2.9 试验结果
        2.9.1 四个化合物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全血粘度的影响
        2.9.2 四个化合物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浆粘度的影响
        2.9.3 四个化合物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沉和红细胞压积的影响
        2.9.4 四个化合物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凝血四项的影响
        2.9.5 四个化合物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 6-keto-PGF1α和TXB2的影响
        2.9.6 四个化合物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ET-1 和eNOS的影响
        2.10 讨论
        2.11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基于蛋白组学技术对2型糖尿病大鼠病证模型特点及中药复方干预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综述一 2型糖尿病的中、西医防治
        1. T2DM的西医认识与治疗
        2. T2DM的中医辨治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蛋白组学技术在2型糖尿病研究中的应用
        1. 实验研究
        2. 临床研究
        3. 蛋白组学技术在T2DM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前言
    研究思路
    研究一:两种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病证及其生物学特点比较
        材料
        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研究二: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对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痰瘀证模型大鼠的作用及其分子靶标探查
        材料
        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结语
    1. 综合讨论
    2. 本课题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活血定眩胶囊对 CSA 模型大鼠血管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一、实验材料
        (一)实验仪器
        (二)实验试剂
        (三)实验药品
        (四)实验动物
        (五)实验动物饲养条件
    二、实验方法
        (一)实验动物与分组
        (二)实验动物造模
        (三)实验动物给药
        (四)标本的采集
        (五)指标检测(给药后8周)
        (六)图象分析
    三、统计学方法
        (一)统计描述
        (二)统计推断
    四、实验结果
        (一)血液流变学指标
        (二)PAI与t-PA含量
        (三)ET与NO含量
        (四)TXB_2与6-Keto-PGF_(1α)含量
        (五)NF-κB椎动脉中的表达
第三部分 分析讨论
    一、活血定眩胶囊方解
    二、活血定眩胶囊主要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三、CSA模型的制备研究
    四、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一)活血定眩胶囊对CSA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二)活血定眩胶囊对CSA模型大鼠纤溶系统t-PA与PAI的影响
        (三)活血定眩胶囊对CSA模型大鼠血管张力调节因子ET、NO、TXA_2、PGI_2的影响
        (四)活血定眩胶囊对CSA模型大鼠椎动脉中NF-κB阳性表达强度的影响
第四部分 结语
    一、结论
    二、问题与展望
        (一)存在问题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实验动物证明
    附录二 实验场景
    附录三 病理图片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课题及学术论文
    一、科研课题
    二、学术论文

(10)甘蔗糖蜜中活性因子降血糖血脂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植物中多酚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1.2.1 植物中多酚化合物的性质与分类
        1.2.2 植物中多酚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1.2.3 植物中多酚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3 甘蔗及甘蔗糖蜜中多酚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1.4 降血糖、降血脂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
        1.4.1 糖尿病的症状表现和分类
        1.4.2 糖尿病与氧化应激反应
        1.4.3 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
        1.4.4 糖尿病与糖、脂代谢紊乱
        1.4.5 糖尿病治疗的对策与方法
    1.5 本研究立题背景与主要研究内容
        1.5.1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与意义
        1.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甘蔗糖蜜中降糖活性物的制备工艺及成分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甘蔗糖蜜的澄清处理
        2.3.2 糖蜜提取物的制备工艺优化
        2.3.3 D101大孔树脂对糖蜜动态吸附的工艺优化
        2.3.4 糖蜜提取物(ESM)的成分研究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ESM对T2MD大鼠降糖活性的药效学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ESM对T2DM大鼠一般生活指标的影响
        3.3.2 ESM对T2DM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3.3.3 ESM对T2DM大鼠血糖指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ESM的体内外抗氧化应激作用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ESM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4.3.2 ESM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4.3.3 ESM对FRAP的清除能力
        4.3.4 ESM对T2DM大鼠血清、心肌、肝组织MDA含量的影响
        4.3.5 ESM对T2DM大鼠血清、心肌、肝组织SOD活力的影响
        4.3.6 ESM对T2DM大鼠血清、心肌、肝组织GSH-PX活力的影响
        4.3.7 ESM对T2DM大鼠血清、心肌、肝组织NOS活力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ESM对T2DM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ESM对T2DM大鼠FIns、IRI、ISI水平的影响
        5.3.2 ESM对T2DM大鼠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
        5.3.3 ESM对T2DM大鼠肝脏和骨骼肌IRS-1、IRS-2、PPAR蛋白表达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ESM对T2DM大鼠血糖、血脂代谢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2.3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ESM对T2DM大鼠血脂的影响
        6.3.2 ESM对T2DM大鼠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6.3.3 ESM对 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6.3.4 ESM对 α-淀粉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6.3.5 ESM对T2DM大鼠PK活性的抑制作用
        6.3.6 ESM对T2DM大鼠肌、肝糖元含量的影响
        6.3.7 ESM对T2DM大鼠肌、肝GSK-3β、AMPKα 蛋白表达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ESM对T2DM大鼠血管内皮质和肾功能的影响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材料与试剂
        7.2.2 仪器与设备
        7.2.3 实验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ESM对T2DM大鼠血浆中ET-1 和Ang -2 浓度的影响
        7.3.2 ESM对T2DM大鼠血浆中TXB2、6-keto-PGFla浓度及其比值的影响
        7.3.3 ESM对T2DM大鼠血浆中Cr和BUN含量的影响
        7.3.4 ESM对T2DM大鼠肾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浆中ET、CGRP、TXB_2、6-Keto-PGF_(1α)的相关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研究[D]. 桑小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补肾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用药规律分析[D]. 解艳欢.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七藤脉宁方对颈动脉斑块大鼠血浆中ET-1、TXB2和6-Keto-PGF1α水平的影响[D]. 贾戌生.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4]心之络病-孙络瘀阻的中医微观病理特征研究[D]. 冯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5]“孙络—微血管”病变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作用探讨及通心络干预研究[D]. 刘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6]黄芪丹参配伍改善微血管病变(虚瘀)与调节AQP1效应的研究[D]. 田露. 第四军医大学, 2017(03)
  • [7]黑莓籽和赤芍抗血栓作用机制研究[D]. 谢平耀. 河南大学, 2016(03)
  • [8]基于蛋白组学技术对2型糖尿病大鼠病证模型特点及中药复方干预作用的研究[D]. 赵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活血定眩胶囊对 CSA 模型大鼠血管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孙定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甘蔗糖蜜中活性因子降血糖血脂作用及机理研究[D]. 孔繁晟.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浆ET、CGRP、TXB_2、6-Keto-PGF_(1α)的相关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