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市场“转”供需平衡

大宗商品市场“转”供需平衡

一、商品市场“拐”向供求平衡(论文文献综述)

雷泽珩[1](2018)在《噪音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波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房地产市场波动已经成为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纵观380多年中的44次区域性和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历史,其中有22次危机爆发与房地产市场剧烈波动相关联。特别是在2008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剧烈波动导致次级房屋信贷巨额违约,并以此为导火索引发世界性金融危机。时至2018年,大部分国家还深陷在危机过后的萧条之中,可见危机影响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也更是凸显出研究房地产市场波动原因、机制和影响的重要性。中国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房地产业在2000年后更是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房地产市场迎来迅速扩张的过程,投资规模、建设规模、交易规模和交易价格不断攀升。但是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大好的局面之下隐藏着危机,具体表现为房地产市场的波动频率上升,波动幅度扩大,波动时间延长,不良波动甚至恶性波动次数上升。不良波动成为阻碍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问题。房地产市场是专业化的交易市场。房地产不仅兼具生产和生活属性,也兼具消费和投资属性;不仅需要金融提供足够资金供给,也需要法律厘清和保障各类相关权利,这就导致房地产交易的流程不仅复杂,且交易过程涉及专业化内容较多,因此房地产市场是专业化的市场。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当中的相关专业化机构发展较慢较晚,且规范程度较低。市场当中存在大量缺乏房地产专业知识和市场认知的交易群体,这个群体的规模庞大,并且理性程度不高,容易受到市场当中各类信息的影响。特别是当集中出现扭曲和虚假的信息时,市场在短期内出现大量集中交易,引起市场剧烈波动。这类群体不仅是房地产市场不良波动的推动者,也是波动造成损失的受害者,他们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当中的弱势交易群体。我们认为市场噪音是引导普通交易者进行集体非理性交易的重要原因。房地产市场的信息常常表现为破碎、割裂、扭曲甚至虚假,获取真实信息需要进一步甄别和解读,这些过程产生的时间成本、搜寻成本和知识成本形成门槛。在房地产市场之中,只有少数机构和特殊交易者能够负担起成本,进而获得更多真实交易信息,绝大多数普通市场交易者被隔绝在门槛之外,只能凭借噪音信息进行交易。选择一种噪音信息组合的信念来自于普通交易者在面对各种各样噪音信息时,心理对某些噪音信息的接受程度。当房地产市场之中存在强大的噪音发出者以控制信息市场时,普通市场交易者就容易成为噪音的附庸,形成集中性的交易可能性就越高,具体表现为市场交易规模和价格在某一时期的集中放大或者集中缩减。噪音在信息获得、输出、反馈和溢出过程中对微观交易主体的交易行为产生影响,使微观交易主体的交易行为产生偏差。行为偏差进一步通过房地产市场价格、供给规模和供给时机、消费偏好、交易预期以及信贷配置规模和结构引起房地产市场的波动。中国房地产市场噪音强度呈现不断增益的趋势,伴随噪音强度增加,房地产市场出现投机程度上升、流动性增强、与经济基本面关系减弱,以及市场不稳定增加等问题。导致噪音增益的原因较为明显,一方面是信息传播能力显着增强,包括新兴媒体迅速发展、信息终端接受效率提升、微观主体信息习惯改变;另一方面是市场的不稳定程度增加,包括虚拟资本化倾向加深、预期不稳定,以及短期政策频出。噪音增益从资产定价、信贷配置、交易经验和政策从众四个渠道冲击房地产市场,并造成市场波动放大。市场噪音引起房地产投资和消费波动,房地产投资和消费波动影响资本形成总额和消费总额水平,最终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房地产市场波动通过替代效应、财富效应、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对总消费产生影响,同时通过成本效应、财富效应与吸纳挤出效应对总投资产生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房地产投资和消费通过影响总投资和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房地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短期作用明显,房地产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持续作用明显。房地产投资和消费增长会对其它产业投资和消费产生替代效应,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的结构。为了稳定中国房地产市场波动,熨平噪音对市场的不良影响,我们认为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以下三点行动。第一,建立对冲房地产市场噪音的制度。各级政府机关应该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交易信息公示制度和评价机制,健全各级房地产市场交易信息公示内容体系;第二,构建主动抵御房地产市场噪音的机制,提升房地产市场交易者理性水平,优化房地产市场交易主体结构,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的信息秩序;第三,构建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调控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建立差异化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体系,完善房地产市场供应体系,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效调控机制,避免短期行为。

黄永聪[2](2015)在《创建期制度铭记与中国企业跨省并购速度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环境动态化的日益加剧,企业的非理性因素逐渐成为影响企业战略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认知如何影响企业战略行为”的问题已经成为国外学者关注的重点。但是传统认知理论关注的是个体心智模式,而战略管理则以企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两者之间研究层次的差异成为影响战略管理认知研究发展的主要障碍。与此同时,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跨省并购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进行产业整合的重要手段。但越来越多企业发现不仅跨省并购重要,并购速度也是中国企业能否建立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实践问题。不少研究发现企业跨省并购行为不仅是自身能力和资源的结果,更是一种决策,受到决策者认知等方面的影响。基于上述理论和现实背景,本文尝试整合战略管理认知研究和制度铭记理论,对基于组织认知的创建期制度铭记与中国企业跨省并购速度之间的关系和内在机理进行研究。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基于上市公司数据库的实证研究方法,并遵循Stinchcombe提出“制度铭记-企业行为”研究范式,构建基于中国情景下的创建期制度铭记与跨省并购速度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3个假设,以1997-2013年我国曾进行跨省并购的深沪A股上市企业688个样本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多元回归的实证研究。在对研究结果讨论的基础上,本文得到以下结论:第一,结合制度铭记理论和战略管理认知研究,本文发现过去敏感期的外部环境会内化为企业的认知图式,该图式会显着地影响企业对市场机会的识别,并最终反映为企业战略行为的差异,在这过程中态度会调节认知图式与企业战略行为之间的关系;第二,创建期制度铭记程度与企业跨省并购速度之间有显着正相关关系。当创建期制度铭记程度越高,企业会形成基于较高市场化环境的制度铭记,即较高的警觉性,对跨省并购机会更为敏感,从而企业跨省并购速度更快;第三,企业的风险厌恶程度对创建期制度铭记程度与跨省并购速度之间的关系呈负向调节作用。当企业风险厌恶程度较高时,即使企业能够快速识别跨省并购机会,其跨省并购速度也会显着放缓。第四,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具有外向性态度的企业倾向于加快跨省并购速度,这是因为即使跨区域的机会尚未成熟,具有外向性态度的企业也会有较高的对外扩张倾向;第五,制度异质性可能是企业克服“内嵌能动性矛盾”的重要原因。制度异质性带来的制度矛盾使企业不再将身边的事物看做理所当然,从而摆脱外在制度对自身思维的“无形枷锁”。本文通过对创建期制度铭记与企业跨省并购速度之间关系的研究,为相关领域作出以下贡献:第一,本文结合战略管理认知研究和制度铭记理论,突破了传统认知理论与战略管理理论之间研究层次的问题,为“认知如何影响战略行为”以及“什么因素决定战略速度”等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解释,这将可能推动战略管理认知研究的发展;第二,本文将制度铭记理论嵌入中国情景以及并购速度作为研究对象,从而丰富制度铭记理论的内涵。第三,本文从制度铭记的视角研究认知如何影响战略行为,将制度的“时间”维度、非正式制度以及“内嵌能动性矛盾”的引入为组织研究中的制度理论提供新思路;第四,本文运用比较规范和国际通行的实证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也弥补了国内关于组织认知与战略行为以及企业战略速度影响因素等理论问题缺少实证研究的不足,并且通过上市公司数据库进行大样本的实证研究,比较深入探讨过去环境如何内化企业认知特性,并影响企业当前的战略行为,这可能促进国内外战略管理认知研究向纵深发展。

邓启欢[3](2014)在《基于调控视角的房产税对房价的影响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高房价,中央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加大了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但全国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依然呈现“总体普涨”的态势。房产税改革如同救市良药被推上公众视野。2011年国务院批准重庆、上海作为房产税改革首批试点城市,社会公众对房产税能抑制房价期望甚高,而关于房产税能否抑制高房价,争论不断。开展房产税对房价的影响研究,揭示房产税对房价影响大小及其作用方向,对于准确评价房产税抑制高房价的效果、调整优化房地产业和国民经济结构、保障民生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了相关研究成果,定性分析了房产税对房价影响,以重庆市为例,构建了一个“房地产商、消费者、政府”三部门经济的市场均衡模型,定量分析了房产税对房价的影响大小及作用方向。研究结论如下:(1)重庆市房产税改革,合理的界定了刚需、改善性需求和投机投资性需求,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商品房投资投机性需求。但征收房产税无法改变重庆市住宅市场供不应求的现状,房产税无法达到有效抑制房价的效果。(2)房产税可以通“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降低住房空置率、调整优化住宅市场供应结构”,促使商品房市场由供不应求向供需平衡转变,起到缓解住宅市场供需矛盾的作用。房产税对土地财政具有替代效应,但过于严厉的房产税,可能会导致政府土地出让意愿下降和开发商拿地热情降低,直接导致住宅用地供应不足,致使住宅供给量减少,加剧了供需矛盾。(3)从本文所建模型可以看出,房产税对房价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且这种影响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从单位影响力(系数)看,房产税(系数为16.43)对商品房价格影响力度最大;从整体影响力(总额乘以相应系数)看,商品房建设成本(1.23)和土地出让金(0.91)构成的开发成本对房价的整体影响最大。高房价的主要原因是商品房开发成本而非房产税,房产税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房价小幅上涨。(4)控制高房价不能依靠房产税,而应从打击商品房投资投机性需求、降低商品房开发成本、增加商品房供给等方面入手;通过房产税打击投机性需求,合理引导个人商品房消费,促使住宅市场达到供需平衡;改变土地财政,降低开发商建设成本,增加商品房供给和加大保障房建设,满足低收入群体居住需求,缓解商品房供需矛盾。

张术茂[4](2014)在《中国财政支出政策就业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目前,我国面临的就业困境既有供求总量矛盾又有结构性问题,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实践表明,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力量来解决就业问题是不可能的。200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实施,标志着中国从法律层面确定了政府在扩大就业中的职责。2013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这为未来的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财政支出政策作为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其就业效应到底如何,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就业中的积极作用值得认真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在对国内外有关财政支出政策与就业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财政支出政策与就业的相关理论。在综合考虑理论基础、支出规模和数据可得性基础上,选择财政投资支出、财政教育支出、财政科技支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行政管理费支出作为财政支出政策变量的代表,分析了它们就业效应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分析方法。其次,对我国财政支出政策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分析。通过从促进就业的角度分析我国财政支出政策的演变,指出我国促进就业的财政支出政策经历了一个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参与的过程。在实证分析方面,利用协整分析、动态响应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分析,实证检验了财政支出总额对就业总量和三次产业就业量的影响以及财政支出结构对就业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财政支出总额对长期就业总量效应不明显,但在短期有正向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对长期就业总量有较大正向影响。工资水平并不是影响就业总量变化的原因,但就业总量变化能引起工资水平的变化。(2)长期上财政支出总额明显抑制第一产业就业,促进第二产业就业,对第三产业就业有较弱的抑制作用。(3)财政支出结构主要项目中只有财政教育支出对长期就业总量有较大正向影响,财政投资支出、财政科技支出、财政行政管理费支出和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长期就业总量都有负向影响。财政支出主要项目按促进就业作用大小排序依次为:财政教育支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财政投资支出、财政科技支出和财政行政管理费支出。接下来,从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就业结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等方面对中国就业状况进行了总体判断,并从财政政策目标、财政投资领域、财政教育支出、财政科技支出、财政行政管理费支出和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等方面分析了财政支出政策促进就业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最后,在原因分析基础上,借鉴主要国家利用财政支出政策促进就业的经验,提出了建立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财政支出政策侧重经济结构调整、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对策与建议。

胡凌冰[5](2012)在《基于期权理论的钢铁企业供应链集成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供应链管理战略已经成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实现了营销端到供应端的全流程管理,扩展了企业边界,强化了企业间合作模式的构建,实现了KPI绩效评价与管理。随着我国钢铁行业快速发展,行业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从原来在一定成本控制下,生产出合格产品就能够盈利,到必须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全面地为客户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获得竞争优势的转变。钢铁企业管理的重点,除了产销管理外,必须将采购、营销网络等都要纳入到企业供应链管理中来。此外,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增长方式的改变,钢铁企业面临的天花板越来越低,地板越来越高,企业需要通过强化原材料和能源的采购管理来降低产品成本,通过与客户加强联系和信息沟通,对市场波动及时反应,避免市场波动带来的库存风险。所以强化钢铁企业原材料与燃料采购和供应管理,开展采购供应链管理,对增强钢铁产业链的竞争力和降低产品成本,意义重大。由于钢铁产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钢铁企业的供应链往往有很多的节点企业,为了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优化,需要对这些供应厂家的资源进行统一集成和协调,使它们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运作。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把为供应链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纳入供应链集成系统。进一步研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和横向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形成机制,分析钢铁企业供应链系统面临的风险和约束,以及供应链系统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之间的协调与优化,降低核心企业的资金成本和供应链合作企业的融资难度,实现供应链企业的合作共赢。本文通过将期权和掉期理论引入到钢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理论中,把过程系统工程和财务规划理论相结合,研究钢铁企业供应链集成管理理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七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首先对我国钢铁企业和行业在后金融时代面临的发展背景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钢铁企业经营需要的主要原材料和产品越来越金融化,分工越来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指出钢铁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方式需要通过对钢铁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流集成,通过与金融工程的理论方法相结合,才能化解后危机时代的经营困境,取得整体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学者在供应链期权和供应链金融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对他们的研究观点进行评述,指出其贡献和不足,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然后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分析,给出全文研究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了钢铁企业供应链发展的基本演化模型,从钢铁企业的供应链的基本原理图开始,分析钢铁企业供应链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模式,主要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两种钢铁企业的集成化方式,综合研究了钢铁供应链集成化发展的历史,对钢铁企业供应链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并提出了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钢铁企业供应链演变发展的模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形式的钢铁供应链集成化方式对于企业运营方面的影响,从生产、库存和需求模式之间的关系分析钢铁企业供应链集成的特点。第三部分主要研究了钢铁企业供应链集成化的管理方式。首先从供应链三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合一的角度给出钢铁企业的供应链综合集成模型,从战略视角和供应链金融视角分析钢铁企业供应链集成化模型的特点,由于钢铁企业的供应链运营方面的理论研究已经成熟,不在此过多赘述,仅在此基础上将钢铁企业的运营过程控制和财务规划相结合,借鉴过程系统工程理论和财务规划理论,将二者相结合研究钢铁企业生产和财务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并建立这一模式的定量分析模型。第四部分主要研究钢铁企业上游供应链基于期权契约的建模问题,及钢铁企业的原燃料(原材料和燃料)采购问题。首先分析钢铁企业采购原燃材料的类型和特点,并根据其特点重点分析钢铁企业采购具有期权安排和掉期对冲性质的原燃材料采购问题,分析钢铁企业采购期权安排的原燃材料时通过引入期权定价B-S模型影响因素的供应链期权协调模型,构建钢铁企业采购大宗商品时利用期权契约的供应链协调模型,然后分析铁矿石在长协定价机制破环后,钢铁企业如何通过场外交易对冲现货价格波动风险,进而构建商品掉期交易模式模型,并分析了铁矿石对冲交易对于企业产生的风险影响。第五部分主要研究钢铁企业在供应链期权担保销售量的销售模式和建模问题。首先分析了钢铁企业目前的销售模式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根据钢铁企业主要的产品具有提前期长、需求波动大、占压资金量大等特点,构建钢铁厂和经销商之间基于期权契约的销售量担保销售模式,研究此模式下钢铁厂、经销商和供应链整体利益优化下的决策模型,以及此销售模式对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影响。第六部分主要以TG集团为例,研究在管理实践中钢铁企业如何进行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首先介绍TG集团的发展状况及供应链集成化管理背景,然后分析TG集团的战略采购、铁矿石采购、浅柔性化制造系统和大客户战略联盟销售模式,并对TG集团实施供应链集成化管理的成效进行分析。第七部分主要对全文研究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全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总结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

蔡建娜[6](2010)在《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温州模式与发展转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试图通过引进、消化和整理国外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发展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整理出一个有关社会资本与发展转型的理论模型,并将之应用于对温州模式的形成、发展和演化的分析之中。在具体的分析展开的过程中,本文还引入了“小世界网络”下的空间囚徒困境博弈模型(SPD),分析温州人历史上形成的传统型社会资本的交易治理机制。并围绕交易治理的核心展开,分析了温州民间制度和机制创新,以及温州模式发展30年的整体历程中的一些重要侧面。并从传统型社会资本向现代型社会资本的转型入手,探讨温州人“小世界网络”的开放度问题,并指出唯有真实的创业动机——即符合现代经济理性的群体意识的形成,才能促使温州人“小世界网络”持续地向外部市场环境开放,并通过与外部市场交易规则的对接推动内部交易方式的进一步理性化,从而进一步促使现代性社会资本的形成,使得“小世界网络”的交易治理机制能够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得到保持,并实现温州模式发展的现代化转型。本文第一章,主要对温州模式研究文献、国外的社会资本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述评,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社会资本与发展转型的分析框架。本文第二章,主要通过温州经济史的梳理对温州人群体经济理性进行探讨,并结合温州历史上的移民史、村庄共同体等区域社群意识形态分析温州人的社群意识,最后结合近百多年以来温州区域向外移民史和近代工业化冲动分析温州人网络形成的历史雏形。上述内容构成对温州历史上的传统型社会资本积累的分析。本文第三章,主要结合青木昌彦、格雷夫及相关新制度经济学对交易治理机制的探讨,在比较西方和日本交易治理方式的同时,引入“小世界网络”下的空间囚徒困境模型(SPD)分析温州的交易治理机制。论证温州历史上的传统社会资本积累形成了一种类似“小世界网络”的交易治理机制,这是一种类似于格雷夫所分析的马格里布商人的集体主义策略均衡,能够取得比单纯的价格价值更高的效率。本文第四章,并通过温州发展的历史史实来验证温州人“小世界网络”泛社群机制的存在、发展,并进一步探讨其网络开放度,同时结合温州模式发展中重要的制度与机制创新分析泛社群机制的作用。本文第五章,应用“小世界网络”下的泛社群机制来扼要阐述、分析温州模式发展中的一些重要侧面,包括先发性市场化、市场空间拓展,以及工业化障碍之克服、产业发展的集群现象,以及企业成长中的泛家族主义的作用等等。并进一步指出温州模式发展中的宗族意识和民间信仰的复兴、各种中间性团体的兴起、以及温州企业的慈善行为等并不是孤立于温州经济发展的社会事件,而是温州传统型社会资本的自我复制与更新过程。本文第六章,通过对“小世界网络”嵌入外部市场环境的开放性分析,指出融入外部市场的社会资本条件,为温州模式进一步演化的路径指出了方向。

严先溥[7](2008)在《需求型通胀再现的可能性不大》文中研究指明 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成为1997年以来 CPI 的最高涨幅。对于2007年的物价止涨问题,一直有成本推动型和需求拉动型两种观点。通过数据分析,我国目前出现的物价上涨主要是投资造成的成本拉动型引起的,并非居民的需求拉动,而且今后直接由需求拉动通胀的可能性也不大。

郭乐,徐长宁[8](2007)在《解析铜价暴涨过程中产生的“新概念”》文中研究说明2006年铜价屡创新高的过程中,人们在分析原因和预测铜价后续走势时,引进了不少“新概念”。笔者经过大致的梳理,发现出现频

喻华琳[9](2007)在《房地产企业品牌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进入到21世纪,中国房地产市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狂热与泡沫中挣脱出来,逐步走向成熟与理智。房地产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熔炉中得到洗礼,优胜劣汰、去伪存真。在日趋精明与理性的消费者面前,一些明智的发展商已充分意识到品牌建设是企业占领市场、提高市场占有份额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保证。房地产行业已进入品牌竞争阶段,迫切需要进行房地产品牌的深入研究。相对来说,国内房地产品牌的根基太浅,品牌成熟尚需假以时日。本文就是想在房地产品牌战略规划的研究中探索出一套更加科学实用的理论与方法。本文从对品牌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入手,研究了品牌的概念、类型,明确了品牌资产的构成。然后结合房地产这一领域的特殊属性,研究了其品牌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房地产行业的品牌类型及其品牌资产的构成。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房地产企业的价值链,并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优化并拓展了房地产企业的价值链,优化了房地产价值链模型。本文对房地产品牌战略背景的研究,首先分析了我国房地产行业现状,其次结合我国现阶段对房地产品牌的运营情况,分析了房地产品牌战略的现状。本文在研究房地产品牌战略规划中,首先提出了对房地产品牌价值的分析,然后从房地产品牌的定位、传播、扩展、延伸几方面对房地产行业的品牌战略规划作深入的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规划方法。结合房地产行业的特性和波特的理论,本文分析了房地产品牌战略的一般竞争战略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品牌战略。本文在具体的战略实施中力求为系统塑造房地产品牌及其实施品牌管理提供一些思路、方法和建议。本文选取万科地产集团的品牌发展作为案例,利用本文提出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万科集团的品牌战略的规划与万科20年成长教训作了深入的分析。

徐庭娅[10](2005)在《五大问题影响商品市场运行》文中研究表明28日,商务部发布了我国前三季度商品市场运行报告。报告认为,前三季度,我国商品市场运行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城乡居民消费保持较快增长,生产资料市场增速逐步回落,预计全年商品市场将继续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由部分行业投资过热?

二、商品市场“拐”向供求平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品市场“拐”向供求平衡(论文提纲范文)

(1)噪音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波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房地产市场运动类型的研究
        二、关于市场波动的主要原理研究
        三、关于房地产市场波动机制的研究
        四、关于噪音及相关因素影响房地产市场波动的研究
        五、关于房地产市场波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六、关于稳定房地产市场波动的对策研究
        七、简要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框架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房地产市场波动的概念类型和相关理论
    第一节 房地产市场的含义、特征和功能
        一、房地产的含义和属性
        二、房地产市场的含义、特征和功能
        二、房地产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
    第二节 房地产市场波动的内涵
        一、房地产市场波动的界定
        二、房地产市场波动的类型
    第三节 解释噪音影响房地产市场波动的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
        二、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
        三、房地产市场泡沫理论
        四、市场噪音理论
        五、从众行为理论
第三章 噪音引起中国房地产市场波动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房地产市场噪音的概念界定
        一、房地产市场噪音
        二、房地产市场噪音交易
        三、房地产市场噪音交易者
        四、噪音、有效信息与有限信息之间的边界
    第二节 中国房地产市场中噪音的来源和表现
        一、噪音的来源
        二、噪音的表现
    第三节 中国房地产市场中的噪音类型
        一、按照噪音的性质划分
        二、按照噪音的能量划分
        三、按照噪音发出的主体划分
        四、按照噪音发出的目标划分
        五、按照噪源和噪宿关系划分
        六、按噪音的权威性划分
    第四节 中国房地产市场噪音导致微观交易行为偏差的过程
        一、噪音影响微观主体行为的渠道
        二、噪音在信息获得阶段的影响: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
        三、噪音在信息输出阶段的影响:过度自信和过度交易
        四、噪音在信息反馈阶段的影响:后悔厌恶和行为补偿
        五、噪音在信息溢出过程中的影响:从众行为和羊群效应
    第五节 噪音作用中国房地产市场波动的渠道和机制
        一、房地产市场价格
        二、供给规模和供给时机
        三、消费偏好
        四、交易预期
        五、信贷配置规模和结构
        六、噪音作用房地产市场波动的机制
第四章 噪音增益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第一节 噪音强度变化的含义和方式
        一、噪音强度变化的含义
        二、噪音增益的含义
        三、噪音衰减的含义
        四、噪音强度变化的方式
    第二节 中国房地产市场噪音强度变化的趋势和影响
        一、当前噪音强度变化的趋势
        二、噪音强度增加和放大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房地产市场噪音增益的原因和动力
        一、噪音增益的主要原因
        二、噪音增益的动力
    第四节 噪音增益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一、噪音增益对资产定价的影响
        二、噪音增益对信贷配给的影响
        三、噪音增益对交易经验和投资的影响
        四、噪音增益对政策解读和从众交易的影响
第五章 噪音影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实证分析和结论
    第一节 中国房地产市场噪音的存在性检验
        一、噪音存在性检验的方法
        二、噪音存在性检验的指标和数据选择
        三、检验结论
    第二节 噪音影响房地产市场波动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择和数据选取
        二、模型构建
        三、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四、实证模型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噪音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影响的结论
        一、房地产市场显着存在噪音
        二、房地产市场噪音呈现增益趋势
        三、噪音显着引起房地产市场波动
        四、噪音交易降低了房地产市场增长的空间
        五、噪音增益能量源于房地产市场虚拟资本化倾向
        六、噪音冲击房地产市场的通道明确
第六章 噪音影响的延伸:中国房地产市场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噪音房地产市场波动对消费的影响机制
        一、替代效应和财富效应
        二、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效应
    第二节 噪音房地产市场波动对投资的影响机制
        一、成本效应
        二、财富效应
        三、吸纳和挤出效应
    第三节 噪音房地产市场波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测度方法
        二、指标选择和数据选择
        三、模型设定和数据选择
        四、模型平稳性检验
        五、实证结果
    第四节 噪音房地产市场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
        一、房地产投资和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
        二、房地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短期作用明显
        三、房地产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持续作用明显
        四、房地产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结构影响显着
第七章 噪音管控与稳定中国房地产市场波动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建立对冲房地产市场噪音的信息制度
        一、建立和完善各级房地产市场交易信息公示制度
        二、建立各级房地产市场交易信息评价机制
        三、健全各级房地产市场交易信息公示内容体系
    第二节 构建主动抵御房地产市场噪音的理性体系
        一、提高个体交易者对基本信息认知能力
        二、优化房地产市场交易主体结构
        三、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的信息秩序
        四、完善保护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
    第三节 构建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的长效机制
        一、保持各级政府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完善房地产市场供应体系
        三、建立差异化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致谢
附录 硕博连读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

(2)创建期制度铭记与中国企业跨省并购速度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关键概念界定
        1.3.1 制度铭记
        1.3.2 跨区域速度
        1.3.3 跨省并购速度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流程
    1.7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战略行为的相关研究
        2.1.1 战略管理研究的发展
        2.1.2 战略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2.1.3 认知与战略行为的关系
        2.1.4 战略管理认知研究的分析层面
        2.1.5 影响战略行为的认知因素
    2.2 制度铭记的相关研究
        2.2.1 战略管理认知研究的层次问题
        2.2.2 制度铭记的内涵
        2.2.3 制度铭记的相关研究
    2.3 企业跨区域行为研究
        2.3.1 企业跨区域战略行为的维度划分
        2.3.2 企业跨区域速度的相关研究
    2.4 国内的相关研究
        2.4.1 我国企业战略决策影响因素研究
        2.4.2 我国企业跨区域研究
    2.5 研究空间与研究机会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企业并购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3.1 转型经济背景下中国企业行为特点
    3.2 我国企业的并购历程
        3.2.1 第一阶段:政府主导并购(1979 年-1991 年)
        3.2.2 第二阶段:自主并购萌芽阶段(1992 年-2000 年)
        3.2.3 第三阶段:产业整合和转型并购(2001 年至今)
    3.3 我国企业跨省并购的基本特征与行为特点
        3.3.1 中国企业跨省并购的基本特征
        3.3.2 我国企业跨省并购行为特点
        3.3.3 中国企业跨省并购速度的特点
        3.3.4 青岛啤酒跨省并购的典型案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4.1 概念模型的提出
        4.1.1 基于认知理论的分析
        4.1.2 基于制度铭记理论的分析
        4.1.3 不同视角的整合分析
    4.2 创建期制度铭记与跨省并购速度的关系
    4.3 企业态度的调节作用
        4.3.1 企业风险厌恶程度的调节作用
        4.3.2 企业外向性态度的调节作用
    4.4 概念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5.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5.2 变量测度
        5.2.1 因变量(跨省并购速度)
        5.2.2 自变量(创建期制度铭记)
        5.2.3 调节变量
        5.2.4 控制变量
        5.2.5 本文采用的变量及计算方法汇总
    5.3 研究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统计分析与结果
    6.1 样本的基本特征
    6.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6.2.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2.2 变量的相关性统计分析
    6.3 假设检验结果与分析
        6.3.1 创建期制度铭记与跨省并购速度影响
        6.3.3 企业风险厌恶程度的调节作用
        6.3.3 企业外向性态度的调节作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果讨论
    7.1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7.2 研究结果讨论
        7.2.1 创建期制度铭记与跨省并购速度之间的关系
        7.2.2 企业风险厌恶程度的调节作用
        7.2.3 企业外向性态度的调节作用
    7.3 研究结果的实践启示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件

(3)基于调控视角的房产税对房价的影响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房产税的内涵
        1.2.2 房产税与房价的关系
        1.2.3 房产税对房价的影响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财产税
        2.1.2 房产税
        2.1.3 物业税
    2.2 相关理论
        2.2.1 外部效应理论
        2.2.2 利益支付说
        2.2.3 市场均衡理论
3 房产税对房价影响的描述性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房产税对房价的影响
        3.2.1 房产税可以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降低空置率
        3.2.2 房产税可以调整住宅市场供应结构
        3.2.3 房产税在短期内会改变消费者心理预期,长期影响较弱
        3.2.4 房产税可能会影响住宅用地供给,加剧住宅市场供需矛盾
        3.2.5 房产税无法改变住宅需求总量,房价会随经济增长而同步增长
4 房产税对房价影响的定量研究
    4.1 模型构建
    4.2 变量选择
    4.3 模型运算及检验
    4.4 结果分析
5 结论及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启示
        5.2.1 控制房价不能依靠房产税
        5.2.2 通过房产税打击投机性需求
        5.2.3 改变土地财政,降低开发商建设成本,增加商品房有效供给
        5.2.4 加大保障房建设,保障低收入群体居住需求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中国财政支出政策就业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的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西方就业理论及其财政支出政策的研究
        2.1.2 财政支出规模就业效应的研究
        2.1.3 财政支出分项目就业效应的研究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的研究
        2.2.2 财政支出规模就业效应的研究
        2.2.3 财政支出分项目就业效应的研究
第3章 财政支出政策与就业关系的相关理论
    3.1 财政支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
        3.1.1 财政支出刺激经济增长
        3.1.2 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加
    3.2 财政支出政策就业效应的作用机理
        3.2.1 财政支出指标的选取
        3.2.2 财政投资支出的就业效应
        3.2.3 财政教育支出的就业效应
        3.2.4 财政科技支出的就业效应
        3.2.5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就业效应
        3.2.6 财政行政管理费支出的就业效应
    3.3 财政支出政策就业效应的分析方法
        3.3.1 平稳性检验
        3.3.2 协整分析
        3.3.3 因果关系分析
第4章 中国财政支出政策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
    4.1 中国促进就业的财政支出政策演变
        4.1.1 双轨制就业阶段(1978-1991年)
        4.1.2 市场导向就业阶段(1992-2001年)
        4.1.3 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阶段(2002年-至今)
    4.2 财政支出总额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
        4.2.1 数据及指标说明
        4.2.2 财政支出总额的就业总量效应实证分析
        4.2.3 财政支出总额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效应实证分析
    4.3 财政支出结构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
        4.3.1 数据及指标说明
        4.3.2 单位根检验
        4.3.3 协整分析
        4.3.4 动态响应分析
        4.3.5 因果关系分析
    4.4 实证分析结论
第5章 中国财政支出政策促进就业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分析
    5.1 中国就业总体形势
        5.1.1 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5.1.2 就业结构变化趋势
        5.1.3 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
    5.2 财政政策目标长期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主
    5.3 财政投资的主要领域就业吸纳能力较弱
        5.3.1 财政投资水平依然较高
        5.3.2 财政投资领域以资本密集型行业为主
    5.4 财政教育支出总量偏低、结构不合理
        5.4.1 财政教育支出总量增长较快,但相对量偏低
        5.4.2 财政教育支出结构与就业需求结构变迁不相匹配
    5.5 财政科技支出总体水平及其效益有待提高
        5.5.1 财政科技支出强度有所提升,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
        5.5.2 财政科技支出总体效益仍需提高
    5.6 财政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偏高、挤占民生支出
    5.7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就业促进功能发挥不足
第6章 主要国家财政支出政策促进就业的比较与借鉴
    6.1 美国
        6.1.1 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就业
        6.1.2 大力支持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小企业发展
        6.1.3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
    6.2 日本
        6.2.1 利用财政支出政策刺激就业
        6.2.2 通过增加就业支出,直接促进就业
    6.3 澳大利亚
        6.3.1 政府购买公共就业服务
        6.3.2 利用财政支出刺激计划支持就业
    6.4 巴西
        6.4.1 “就业优先”的综合保障措施
        6.4.2 通过促进国内消费刺激经济复苏
    6.5 德国
        6.5.1 通过短工津贴调整工作时间、保留劳动力
        6.5.2 增强公共就业服务
    6.6 比较与借鉴
第7章 对策与建议
    7.1 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
    7.2 财政支出政策侧重经济结构调整
        7.2.1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7.2.2 扶持中小微企业
        7.2.3 为非正规就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7.3 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7.3.1 控制财政投资规模,吸引民间资本进入
        7.3.2 加大财政教育支出,调整教育投资结构
        7.3.3 利用财政科技支出促进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
        7.3.4 加强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
        7.3.5 加大就业服务机构建设
        7.3.6 降低财政行政管理费支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基于期权理论的钢铁企业供应链集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钢铁企业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
        1.2.2 供应链期权理论文献综述
        1.2.3 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研究方法和预期创新成果
        1.3.3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钢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模式研究
    2.1 钢铁企业供应链的基本概念和构成
    2.2 钢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集成演变
        2.2.1 供应链的集成
        2.2.2 20 世纪 90 年代的钢铁企业供应链
        2.2.3 21 世纪以来的钢铁企业供应链
    2.3 钢铁企业集成化供应链运营的特点
        2.3.1 钢铁企业供应链集成对库存的影响
        2.3.2 钢铁企业供应链集成对生产周期的影响
        2.3.3 钢铁企业供应链集成对资产利用的影响
第三章 钢铁企业供应链集成化管理模式
    3.1 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钢铁企业集成框架
        3.1.1 基于企业战略角度的供应链集成管理
        3.1.2 基于公司金融角度的供应链集成管理
    3.2 钢铁企业生产与财务整合供应链建模
        3.2.1 集成供应链调度和规划模型
        3.2.2 现金管理
        3.2.3 传统预算规划方式
        3.2.4 生产与财务集成供应链模型
第四章 钢铁企业基于供应链集成环境的采购模式研究
    4.1 钢铁企业原料采购的基本背景
        4.1.1 钢铁企业物料采购概述
        4.1.2 钢铁企业物料采购的特点与问题
        4.1.3 钢铁企业原材料采购类型与供应商现状
    4.2 基于供应链期权契约的大宗商品采购模式研究
        4.2.1 期权契约与期权定价影响因素
        4.2.2 基于期权的供应链协调和优化问题
        4.2.3 供应商的协调优化决策
        4.2.4 引入期权定价影响因素的供应链期权协调模型
    4.3 基于商品掉期交易的铁矿石采购模式研究
        4.3.1 铁矿石交易的金融化背景
        4.3.2 铁矿石掉期交易的基本模式
        4.3.3 铁矿石掉期交易的风险分析
第五章 钢铁企业基于期权担保销售量的销售模式研究
    5.1 我国钢铁企业销售模式的发展趋势
        5.1.1 电子商务销售钢材产品
        5.1.2 销售模式由交易型向关系型转变
        5.1.3 销售模式选择上更倾向于直销模式
    5.2 钢铁企业基于供应链期权的销售量担保研究
        5.2.1 模型描述和期权价格的确定
        5.2.2 钢铁厂决策模型分析
        5.2.3 经销商决策模型分析
        5.2.4 钢铁企业销售环节的供应链协调
    5.3 期权销量担保合约对供应链参与方的影响
        5.3.1 对钢铁厂的影响
        5.3.2 对钢铁经销商的影响
        5.3.3 对销售供应链的影响
第六章 TG 集团供应链集成管理案例研究
    6.1 TG 集团供应链集成化管理背景介绍
        6.1.1 TG 集团发展概况
        6.1.2 TG 集团供应链集成管理的背景
    6.2 TG 集团基于集成供应链的采购生产与销售模式
        6.2.1 战略采购降低原材料波动风险
        6.2.2 内部浅柔性化生产制造适应市场波动
        6.2.3 大客户战略联盟获取供应链整体共赢
    6.3 TG 集团实施供应链集成化管理的效果
        6.3.1 集团供应链集成化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6.3.2 集团市场竞争力逐步提高
        6.3.3 客户满意度得到提升
        6.3.4 供应链集成化管理模式仍任重道远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1.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总结
        7.1.2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7.2 论文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温州模式与发展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主要内容与研究思路
    三 主要观点与全文分析框架
    四 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文献述评与理论框架
    第一节 温州模式研究回顾与评析
        一、温州模式:市场化标本与转型困境
        二、发展转型破题:相关文献回顾与评析
        三、为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寻求新的思想资源
    第二节 社会资本理论:发展经济学的新分支
        一、社会资本理论渊源简介
        二、新经济社会学的社会资本理论
        三、经济学对社会资本概念的引入
        四、社会资本相关因素纳入经济学分析的几条思路
        五、国内社会资本理论研究回顾与述评
    第三节 社会资本与发展转型理论分析框架
        一、几个基本概念
        二、本文的社会资本理论概念及限定
        三、群体心智结构与制度变迁
        四、社会资本内涵及其类型
        五、社会资本与区域发展转型
第二章 温州模式:传统社会资本历史积累
    第一节 商品经济传统与群体经济理性
        一、历史上的“斯密动力机制”及其受限因素
        二、温州人的群体经济理性
    第二节 村庄共同体和社群意识
        一、家族制度与村庄共同体
        二、开放、结社传统及其内化
    第三节 传统社会资本历史积累与前现代的躁动
        一、温州小传统与大传统的关系
        二、人口压力与向外移民:社会网络准备
        三、区域内在工业化冲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交易治理机制:理论模型及经验探讨
    第一节 人类交易治理机制演化及西方经验
        一、无限重复囚徒困境博弈的启示和社群机制作用
        二、人类交易治理机制演化与分析
        三、西方社会的经验
    第二节 马格里布商人和日本的交易治理机制
        一、马格里布商人的集体主义策略均衡
        二、日本的“准社群”交易治理机制
        三、延伸的讨论
    第三节 温州模式交易治理:引入小世界网络模型的SDP
        一、空间囚徒困境博弈(SDP)
        二、引入小世界网络模型的SDP
        三、温州人的“泛社群交易治理机制”
第四章 温州模式的交易治理机制分析
    第一节 温州人的“小世界网络”分析
        一、温州人“小世界网络“的雏形
        二、改革开放后的“小世界网络”扩展
        三、温州人“小世界网络”的开放度探讨
    第二节 基于“泛社群机制”的制度与机制创新
        一、基于“强信任关系”的民间金融制度创新
        二、社区规范移植的“俱乐部式创新”
        三、差异性社会资本分配的辅助创新机制
    第三节 社会资本积累与信任扩展
        一、信任扩展:西方的经验
        二、温州的可能性及其启示
第五章 对温州模式发展的解释
    第一节 对温州模式市场化及其拓展的解释
        一、“温州人网络”与先发性市场化
        二、“温州人网络”与市场拓展
        三、“温州人网络”市场拓展中的问题分析
    第二节 对温州模式工业化过程的解释
        一、社会资本与工业化障碍的突破
        二、企业网络与产业集群式发展
        三、工业化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第三节 泛家族主义与“古典式企业”的成长
        一、温州的“古典式”企业成长路径
        二、泛家族主义与中间组织的兴起
        三、企业成长中的问题分析
    第四节 传统型社会资本的投资与更新
        一、宗族意识和民间各种信仰的复兴
        二、各种中间性社团的兴起
        三、慈善作为一种社会资本投资
第六章 网络融合:温州现代化的转型路径
    第一节 温州经济发展的优势累积
        一、“小世界网络”的优势
        二、灵活的产业组织优势
        三、理性企业家的成长与多元化的路径探索
        四、区域品牌作为声誉机制
    第二节 嵌入“大世界”的“小世界网络”
        一、基于效率原则的交易方式选择分析
        二、温州交易方式选择与体制相关性分析
        三、全球竞争背景下的交易规则演进
结尾与延伸的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9)房地产企业品牌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1.2.1 品牌时代的来临
        1.2.2 房地产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势在必行
        1.2.3 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1.3.1 本文研究的内容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房地产品牌概述
    2.1 关于品牌
        2.1.1 品牌的演变历史
        2.1.2 品牌的概念
        2.1.3 品牌的功能
        2.1.4 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
        2.1.5 品牌资产的构成要素
    2.2 关于房地产品牌
        2.2.1 房地产概念、特性及存在形式
        2.2.2 房地产品牌概念
        2.2.3 房地产品牌特征
        2.2.4 房地产品牌的作用
第三章 房地产企业品牌战略
    3.1 一般性战略
        3.1.1 全面成本领导战略
        3.1.2 产品差异战略
        3.1.3 目标集中点战略
    3.2 房地产品牌是企业发展的战略工具
    3.3 房地产品牌战略实施
        3.3.1 我国实施房地产品牌战略的意义
        3.3.2 房地产企业品牌实施的对策
第四章 房地产企业品牌定位
    4.1 品牌定位
        4.1.1 品牌定位概念
        4.1.2 品牌市场定位的意义
    4.2 房地产企业品牌定位
        4.2.1 明确品牌定位
        4.2.2 建立品牌定位
        4.2.3 房地产企业品牌定位的标准
    4.3 房地产企业品牌定位策略
        4.3.1 房地产企业品牌定位策略选择
        4.3.2 房地产品牌定位策略
第五章 房地产品牌价值
    5.1 品牌价值及个性
        5.1.1 品牌价值
        5.1.2 品牌战略个性
    5.2 房地产品牌价值及个性
        5.2.1 房地产品牌价值
        5.2.2 房地产品牌个性
    5.3 我国房地产企业品牌价值及品牌发展趋势分析
        5.3.1 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品牌价值分析
        5.3.2 中国房地产企业品牌的发展趋势
第六章 房地产企业品牌管理
    6.1 波特价值链理论
    6.2 房地产企业的价值链
        6.2.1 房地产企业的基础活动
        6.2.2 房地产企业的辅助活动
        6.2.3 房地产企业价值链的内外联系
    6.3 通过价值链管理提高企业品牌优势
        6.3.1 品牌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6.3.2 利用价值链提升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
    6.4 保持品牌竞争优势,扩大房地产企业品牌延伸
        6.4.1 房地产企业品牌延伸
        6.4.2 品牌延伸策略
    6.5 房地产企业品牌的传播
        6.5.1 房地产企业品牌传播的核心目标
        6.5.2 房地产企业品牌传播的形式
第七章 案例—万科集团的地产品牌战略
    7.1 万科品牌的内涵及愿景
        7.1.1 万科品牌的内涵
        7.1.2 万科愿景
    7.2 万科地产的品牌战略实施
        7.2.1 万科的品牌定位
        7.2.2 万科的全程品质管理
        7.2.3 万科领先的服务
        7.2.4 万科不断的技术创新,保持技术领先
        7.2.5 万科的品牌延伸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商品市场“拐”向供求平衡(论文参考文献)

  • [1]噪音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波动的影响研究[D]. 雷泽珩. 武汉大学, 2018(12)
  • [2]创建期制度铭记与中国企业跨省并购速度的关系研究[D]. 黄永聪.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2)
  • [3]基于调控视角的房产税对房价的影响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D]. 邓启欢. 四川农业大学, 2014(07)
  • [4]中国财政支出政策就业效应研究[D]. 张术茂. 辽宁大学, 2014(12)
  • [5]基于期权理论的钢铁企业供应链集成管理研究[D]. 胡凌冰. 天津大学, 2012(05)
  • [6]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温州模式与发展转型[D]. 蔡建娜.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0(05)
  • [7]需求型通胀再现的可能性不大[J]. 严先溥. 中国财政, 2008(06)
  • [8]解析铜价暴涨过程中产生的“新概念”[J]. 郭乐,徐长宁. 中国金属通报, 2007(24)
  • [9]房地产企业品牌战略研究[D]. 喻华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07(04)
  • [10]五大问题影响商品市场运行[N]. 徐庭娅. 中国经济导报, 2005

标签:;  ;  ;  ;  ;  

大宗商品市场“转”供需平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