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国防动员工作将何去何从?

新世纪国防动员工作将何去何从?

一、新世纪国防动员工作做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刘瑞强[1](2022)在《《国防动员法》实施以来的成就、问题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国防动员法》自2010年颁布至今已有10余年发展历程。《国防动员法》的颁布实施使中国国防动员工作全面步入法治轨道,进一步完善了国防动员法规体系,规范了国防动员权的行使,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但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防动员法》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规范性、指导性不足,与军队改革后的体制不相适应、需求提报程序不规范、补偿规定不明确等问题已经不适应中国国防动员体系的建设。因此,加快《国防动员法》修订是国防动员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修法工作要紧紧围绕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统筹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应急管理体系相衔接,与法治政府建设同步推进,以因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陈妮[2](2019)在《毛泽东国防动员思想研究(1949-1976)》文中研究表明毛泽东国防动员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新中国国防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仍处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之下,国家主权和安全问题多次受到威胁。为此,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旨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国防动员思想主张并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毛泽东国防动员思想。毛泽东国防动员思想内容丰富,特色鲜明。马克思主义关于军队组织和建设以及国家后备军建设的相关思想是其动员思想形成的主要理论来源;湖湘文化是其动员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源泉;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国防建设实践是其动员思想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纵观1949年到1976年的发展历程,由于国内外环境和形势的不断变化,毛泽东对我国国防动员建设的认识也发生了转变。与此相应地,毛泽东国防动员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在此意义上,可将其动员思想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应急建设阶段(1949-1953)、和平建设阶段(1953-1964)、备战动员阶段(1964-1976)。毛泽东针对不同的动员对象提出要以人民军队为核心,加强战备建设、以人民群众为依靠,发展群众武装、以党政军干部为关键,发挥引领作用等具体的国防动员思想内容,并以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经济动员与政治动员相结合;军民结合与平战结合相统一等为基本原则。同时,其动员思想呈现出始终坚持积极防御、全民参与及灵活与务实相统一等特点。毛泽东国防动员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增添了内容,为新中国国防动员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国防动员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有鉴于此,通过对其动员思想的研究,以期能够为我国国防动员体制机制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推进及坚持和平发展,永远不争霸不称霸等方面提供有益经验和现实启示。

贺琨[3](2017)在《集体行动视角下的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研究》文中指出近代中国历史深刻表明,无论是洋务运动的表浅“革器”,还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精英层“革制”,都未能彻底改变旧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迎来了新中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全民性的组织与最广泛的动员。这既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揭示出动员能力的重大意义,更是奠定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逻辑和历史基础。在国民经济动员领域,经济动员能力是将经济动员潜力转化为国防经济实力的本领,并决定经济动员潜力这个“自在之物”所能转化和发挥的程度。但是,在人类社会“暴力制胜”与“物质崇拜”意识倾向的战争历史中,人们对经济动员潜力的重视远远高于经济动员能力。当前,国家安全形势、经济发展模式、国防军队改革及世界科技与军事革命的最新变化,都要求重视和重构经济动员能力。为此,本研究以新制度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博弈论为基本工具,从集体行动的角度重新解释经济动员的本质,并理清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内在逻辑和实现途径。为拓展与深化对经济动员能力的理解提供新视角,为重构经济动员能力提供理论依据。经济动员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经济动员的服务对象经历了从“国王的战争”到“国家的战争”的发展历史,经济动员的产出则由私人产品、俱乐部产品演变为纯公共产品,由此,国民经济动员本质上是一种参与者范围不断扩大的集体行动,经济动员能力便是一种集体行动能力,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克服集体行动困境,否则,将产生严重的经济效率问题。由于引发集体行动困境的诱因复杂多样,尤其在我国经济动员能力生成过程中,还需要特别考虑社会制度、经济条件和人口等影响集体行动成败的主客观因素。经济动员集体行动符合“有条件合作”的基本假设,由经济动员的国家属性出发,建立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领导者-追随者”理论分析框架,其中,“领导者”即担负组织职能的国家政府,“追随者”即广大民众。那么,基于该分析框架,有效实现经济动员能力生成,需要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处理好“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共容利益问题,实现对“领导者”的可置信约束。经济动员历史充分表明,共容利益是释放经济动员能力的基本前提,但当前市场逻辑的逐渐渗透、科学技术在经济动员中地位的上升、经济动员功能的不断拓展,分别从不同层面对传统形式的共容利益带来新的挑战。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诉求的机制和原理,完善产权制度则是应对这些挑战的根本措施。二是进行适当的制度安排,实现对“追随者”的有效激励和约束,如强制措施、选择性激励和基于“小集团理论”的行业动员制度。其中,强制措施是由经济动员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宏观制度能力,能够发挥“领导者”的比较优势,并在宏观层面实现对“追随者”无差别的激励和约束。选择性激励则是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追随者”异质性的微观制度能力,符合激励相容原理,并实现对“追随者”赏罚分明的激励和约束。从行业层面实施动员则能避免大集团集体行动的难度,从中观层面增强经济动员能力的可实现性。博弈论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共容利益与适当的制度安排搭配使用,才能更好地克服经济动员集体行动的困境。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经济动员史及其相关经验表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共容利益和相应的制度安排,产生了强大的经济动员能力。同时,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领导者”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也充分验证了“领导者-追随者”模型的适用性。由此,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优化和升级我国经济动员能力生成模式,既需要夯实“领导者”的治理根基,以更好地发挥信念管理和科层治理效能;也需要推动经济动员军民融合发展,以深化“领导者-追随者”的共容利益;还需要发挥信息技术的战略支撑作用,以提升制度安排的实施效率。

邓军[4](2013)在《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期我军的根本任务是“能打仗、打胜仗”。我国西部高原寒区(西藏、青海、新疆地区)人口稀少,幅员广阔,边防线长,道路崎岖,战略地位重要,对外反“蚕食”、对内反“分裂”斗争任务艰巨,是我军未来作战的主要方向。高技术条件下高原寒区作战有发起突然、时间急促、部队集结量大、保障范围广、保障难点多等特点,加之高原寒区环境气候恶劣,地方病、环境相关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突出,对高原寒区卫勤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军定点布局、对口保障、分级负责的卫勤保障模式,在作战中容易成为打击目标,医疗保障机构面临很大的生存威胁。同时,未来信息化条件下,高原寒区发生战役级及以上规模的高技术战争时,军队建制保障医疗资源数量不足,其他战区支援保障的医疗机构,面临难以适应环境、难以遂行保障、难以有效诊治等问题。因此,研究这一特殊地域作战的卫勤保障体系,加强地方医院的平时储备和战时动员,将作战方向战略后方支援区域内的地方医院纳入战时卫勤保障的后备力量,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建立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的卫勤保障创新模式,探索行之有效的保障手段和方法,对提高战役卫勤保障能力,取得高原寒区作战胜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军队卫生勤务学、国防卫生动员、模块化理论及系统评估理论等相关学科理论,聚焦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问题,采用文献荟萃、现场调研等方法,研究总结我国地方医院平转战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国内外地方医院平转战的发展历程和探索实践,分析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的基础和存在的问题。采用专家咨询、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某区域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的应急响应需求、卫生资源储备与战备训练等潜力情况,获得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的现实卫勤需求。在此基础上,采用优化建模、模块化等方法,构建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应急响应模型,优化应急响应体系与流程,探讨应急响应机制;解析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医疗分队模块结构,建立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医疗分队模块体系,阐明地方医院平战转换模块化机制;编制各类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预案,形成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预案体系,为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提供平战转换的理论与方法支持。进一步通过专家问卷,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为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能力评估提供工具,从而提升地方医院参与高原寒区作战的卫勤保障能力。本课题研究共分七章,第1章主要分析了高原寒区的概况及对机体的影响,阐明了高原寒区作战卫勤保障的特点和要求,重点回答“意义性”的问题;第24章主要分析了地方医院平转战的发展历程、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并围绕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有无需求开展研究,回答“虽有意义,是否必要”的问题;第56章主要围绕高原寒区地方医院有无基础而开展潜力调查和分析,并依据调查结果,针对地方医院是否具备平转战能力开展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回答“既然必要,有无可能”的问题;第7章主要研究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机制和预案体系构建,回答“既然可能,如何实践”的问题。基于这一思路,通过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等研究,获得了以下研究结果:地方医院平转战发展历程和现况研究结果:(1)国内外国防卫生动员和地方医院平转战相关研究取得一系列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本研究中的地方医院平转战,是指战时由地方抽组的医疗救护分队预编地方各级医院中,从接到动员命令后,完成抽组或整体转换并到指定区域集结待命的过程;目前,我国地方医院平转战主要存在潜力调查管理不足、平转战机制建设不健全、平转战预案体系和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尚不健全、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研究不足等四个方面的问题。(2)地方医院资源丰富,人才和技术密集,卫生动员潜力巨大,高效的国防卫生动员是实现高原寒区作战卫勤保障的重要补充。(3)高原寒区作战对卫勤保障提出了新要求,大批量伤员、伤情复杂严重,伤病员救治与后送困难,地方医院的快速平战转换成为高原寒区作战卫勤保障的重要方式之一。(4)从地方医院平战转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上入手,研究前后密切衔接、军地密切融合、任务密切协同的“军地一体保障体系”,是高原寒区作战卫勤保障研究的新路子。地方医院平转战需求研究结果:(1)高原寒区作战急性高原病发病率高、卫生防病任务重、伤病员后送困难、地方卫生资源缺乏、高原特需药材保障难度大,卫勤保障的需求突出。(2)高原寒区作战减员率高,卫生人员的需求大,肢体伤、多部位伤、轻度脑损伤发生率高,救治难度很高,急性高原适应不全症、冻伤和非战斗外伤发生率高,救治任务的艰巨。(3)深入分析某战略后方支援区域卫生资源的现状发现,某区域医院在卫生机构总数、卫生床位、卫生人力及卫生设备等方面资源充足,说明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卫生资源的潜力储备充足。(4)地方医院建立了国防卫生动员与应急响应体系,但存在应急体系规范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综合防范能力不强、应急处置救援能力不足、应急管理的社会参与程度不高等问题;应急响应体系主要以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为主,与战时卫勤保障的应急响应存在差距,现有的体系还不能完全满足高原寒区作战卫勤保障任务需求。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能力研究结果:(1)在高原寒区战略后方支援区域某城市地方医院动员潜力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两轮专家咨询,筛选确定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能力评估指标。(2)确定了各评估指标的权重,制定了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能力评估标准,形成了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经总体一致性检验,指标各项权重判断无逻辑错误,具有满意一致性,指标体系构建合理,能够较好评估高寒地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能力。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机制和预案构建研究结果:(1)围绕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的快速“转”的问题,开展平转战应急响应机制研究,提出了地方医院应急响应程序,构建出平战转换模型,阐明了保障潜力向保障实力转化的机制。(2)围绕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的高效“转”的问题,开展平转战模块化机制研究,明确了地方医院医疗分队模块化步骤和模块化测算方法,提出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医疗分队可作为野战医疗队、野战医疗所、“中心型”野战医院、途中医疗站、基地医院、专科手术队、前沿手术队等模式实施保障,解析构建了高原寒区作战地方野战医疗所和野战医疗队三级模块化体系,以野战医疗队为例,研究建立了高原寒区作战地方野战医疗队人员编组配置的标准化模块,明确了卫勤保障模块化的机制。(3)提出了高原寒区作战卫勤保障应急预案的分级、分类,依据军队卫勤保障预案研制的思路与方法,构建了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预案体系,形成了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预案案例,为地方医院平转战提供范例。下一步将在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需求大规模调研、地方医疗分队模块化建设实战化、平转战能力评估体系现场验证等方面深入开展研究,为高寒地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系统的优化调整提供更加符合实际的政策建议。

杨昌洪[5](2011)在《关于加强国防动员法制化建设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国防动员法制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健全完善的国防动员法制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必须充分认识国防动员法制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抓住国防动员法制化建设的重点工作,大力加强国防动员法制化建设。

李卫海[6](2011)在《何谓规范意义上的“国防动员”》文中研究表明"国防动员"是《国防动员法》的核心概念。何谓规范意义上的"国防动员"是国防动员立法的最大难点,该法对此并未界定或者解决。从功能论意义上讲,传统动员即是战争动员,而现代国防动员则未必与战争状态相关联。它除应对战争以及其他武装冲突等传统安全威胁外,还拓展为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导致的紧急状态或者其他国家危机。从存在论意义上讲,现代国防动员已超出传统动员实施的范畴,还包括动员准备和复员两个环节,是一种特殊的国防建设活动。规范意义上的国防动员即是为应对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遭受的威胁,国家进行准备、启动紧急措施以积聚国防力量的法律活动。

方裕平[7](2011)在《国防动员体系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相衔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自然灾害处于多发频发期,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增大,社会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如何有效调动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应对处置各类紧急突发事件,是关系到国家是否能安全、和谐、持续发展的重点课题。2003年“非典”事件以来,我国政府逐步构建起以“一案三制”为核心框架的应急管理体系,并一直把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作为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国防动员体系经过长期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动员潜力积淀雄厚,动员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时,四川省国防动员系统主动参与救援,起到较好的作用,但由于没有平时对接和协调联动机制,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此后,国防动员系统在加强自身体系建设的同时,也努力探索实践发挥应急功能的方法途径,积极参与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逐步成为我国应对处置较大范围突发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坚力量。本文以当今时代应对处置突发事件对国防动员能力的迫切需要为背景,从国防动员体系建设的实际出发,试图从理论上系统探讨和研究推动国防动员体系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相衔接的建设问题,并对新形势下如何解决国防动员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其中有一些创新之处,如:如何搞好预案体系对接、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共享情报信息资料、整合救援力量建设、统筹应急物资储备等方面,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从而为提高国防动员系统应急功能发挥、促进应急能力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支持。本文分六个部分:第一章阐述了推进国防动员体系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相衔接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研究了国防动员体系的构成及性质;第三章介绍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构成及性质;第四章分析了国防动员体系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相衔接的可行性;第五章探讨了国防动员体系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相衔接的方法途径;第六章专门指出相衔接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总之,本文的研究既从理论视角分析问题,又从实际需要入手解决问题,对如何推进相衔接做了比较系统的探索,对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提高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具有一定的学术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孔昭君[8](2011)在《论进一步完善国防动员法律体系——关于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动员试点的体会和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为完善国防动员法律法规体系,迫切需要推进国民经济动员立法。推进国民经济动员立法的主要任务是:依法理顺国民经济动员指挥体制,依法明确地方政府部门的国民经济动员职能,依法明确国民经济动员主管机构,依法明确国民经济动员跨领域协调的手段,依法明确补偿责任和补偿办法。

刘守亮,孙正娟[9](2010)在《在强化履行国防动员职能过程中提升危机应对能力》文中研究表明新颁《国防动员法》首次明确了地方政府在国防动员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将国防动员纳入国家危机管理体系。《国防动员法》的实施,要求各级政府在履行国防动员职能的过程中,科学统筹组织体系、力量体系、共需性物力、信息系统平台、动员计划(预案)等方面建设,以提升"双应"即"应战"与"应急"的能力。

谢镤[10](2010)在《略论新世纪我国国防动员法制建设的创新发展》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动员经历了从行政命令体制向常态化、制度化的转变。进入新世纪,我国国防动员法制建设在发展中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军情的国防动员法制体系,无论是国防动员基本法还是国防动员专门法的建设都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完善国防法制体系的同时,国防动员机制也步入平稳发展的道路。

二、新世纪国防动员工作做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国防动员工作做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国防动员法》实施以来的成就、问题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防动员法》取得的成就
    (一)健全了国防动员法规体系
    (二)实现了国防动员工作有法可依
    (三)规范了国防动员权行使
    (四)保障了动员对象的合法权益
二、《国防动员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与当前的体制不相适应
        1. 机构和人员编制不规范
        2. 职能部门的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需求提报不顺畅
        1. 需求研究论证比较薄弱
        2. 军事需求提报程序不规范
        3. 需求对接不畅通
    (三)补偿规定不明确
        1. 补偿机制不健全
        2. 补偿经费和标准不统一
    (四)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1.《国防动员法》等相关法律过时
        2.《国民经济动员法》等法规尚付阙如
三、《国防动员法》未来修法及国防动员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二)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三)与应急管理体系相衔接
    (四)与法治政府建设同步推进
    (五)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全过程
四、结语

(2)毛泽东国防动员思想研究(1949-197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毛泽东国防动员思想的形成基础和阶段划分
    2.1 毛泽东国防动员思想的形成基础
        2.1.1 理论基础
        2.1.2 实践基础
    2.2 毛泽东国防动员思想形成发展的阶段划分
        2.2.1 应急建设阶段(1949-1953)
        2.2.2 和平建设阶段(1953-1964)
        2.2.3 备战动员阶段(1964-1976)
第3章 毛泽东国防动员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实践
    3.1 以人民军队为核心,加强战备建设
        3.1.1 优化兵种结构,推进组织正规化
        3.1.2 加强军队教育,实现思想革命化
        3.1.3 常规尖端并举,加快武器现代化
    3.2 以人民群众为依靠,发展群众武装
        3.2.1 “全民皆兵”
        3.2.2 “三线建设”
    3.3 以党政军干部为关键,发挥引领作用
        3.3.1 党政军干部是关键领导者
        3.3.2 党政军干部是重要组织者
第4章 毛泽东国防动员思想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特点
    4.1 毛泽东国防动员思想的基本原则
        4.1.1 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4.1.2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4.1.3 经济动员与政治动员相结合
        4.1.4 军民结合与平战结合相统一
    4.2 毛泽东国防动员思想的主要特点
        4.2.1 始终坚持积极防御
        4.2.2 始终坚持全民参与
        4.2.3 始终坚持灵活与务实
第5章 毛泽东国防动员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启示
    5.1 毛泽东国防动员思想的历史地位
        5.1.1 为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宝库增添了内容
        5.1.2 为新中国国防动员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1.3 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国防动员问题提供了思路
    5.2 毛泽东国防动员思想的现实启示
        5.2.1 必须坚持依靠人民,不断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
        5.2.2 必须坚持依法动员,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5.2.3 必须坚持军民结合,不断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5.2.4 必须坚持和平发展,永远不争霸不称霸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集体行动视角下的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要求经济动员能力制度化重构
        1.2.2 “大安全”与“大动员”呼唤基于能力的动员模式
        1.2.3 国民经济发展新常态彰显经济动员能力地位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经济动员能力的研究
        1.3.2 关于集体行动的研究
        1.3.3 述评
    1.4 研究意义
        1.4.1 实践意义
        1.4.2 理论意义
    1.5 基本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5.3 内容概要
    1.6 创新与不足
        1.6.1 主要创新点
        1.6.2 存在不足
第二章 集体行动:理解国民经济动员本质的新视角
    2.1 无处不在的集体行动
        2.1.1 二分法:从个体行动到集体行动
        2.1.2 丰富多彩的集体行动实践
        2.1.3 集体行动的困境
    2.2 国民经济动员的集体行动本质
        2.2.1 关于国民经济动员的各种“争论”
        2.2.2 国民经济动员演变过程中的集体行动特征
    2.3 我国特定环境下的国民经济动员集体行动
        2.3.1 特殊的政治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
        2.3.2 特定的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
        2.3.3 特别的人口因素:基于人民战争的集体行动规模结构
    2.4 小结
第三章 “领导者-追随者”: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分析框架
    3.1 “领导者-追随者”分析框架的构建
        3.1.1 决定于国民经济动员的主客体属性
        3.1.2 适应于经济动员主客体间的有条件合作机制
        3.1.3 “领导者-追随者”框架下的经济动员能力
    3.2 “领导者-追随者”框架的分析工具
        3.2.1 基本假设
        3.2.2 “领导者-追随者”序贯博弈模型
    3.3 “领导者-追随者”模式运行困境及其影响
        3.3.1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困境
        3.3.2 困境产生的诱因分析
        3.3.3 困境的直接后果:效率损失
    3.4 小结
第四章 共容利益:约束“领导者”的可信承诺机制
    4.1 指引集体行动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4.1.1 共同利益的细分:狭隘利益和共容利益
        4.1.2 共容利益支撑经济动员集体行动的基本逻辑
        4.1.3 经济动员共容利益的比较分析
    4.2 我国国民经济动员共容利益的现实挑战剖析
        4.2.1 市场逻辑对共容利益的挑战
        4.2.2 经济动员科技密集化对共容利益的挑战
        4.2.3 国民经济动员功能拓展对共容利益的挑战
    4.3 基于产权的现代经济动员共容利益治理
        4.3.1 现代经济动员共容利益的产权基础
        4.3.2 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的产权现状问题
        4.3.3 共容利益的产权治理之道
    4.4 小结
第五章 制度安排:将“追随者”组织起来的现实手段
    5.1 宏观制度能力:强制
        5.1.1 经济动员的强制逻辑
        5.1.2 经济动员的强制形式
        5.1.3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强制模拟
    5.2 微观制度能力:选择性激励
        5.2.1 选择性激励是动员实践的必然选择
        5.2.2 选择性激励的基本内涵与逻辑
        5.2.3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选择性激励模拟
    5.3 中观制度能力:行业动员
        5.3.1 基于小集团理论的行业动员逻辑
        5.3.2 依托行业协会的行业动员能力
        5.3.3 行业动员能力生成的现实经验
    5.4 小结
第六章 历史解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经济动员能力生成实践
    6.1 经济动员能力实践的历史事实
        6.1.1 1927~1949 年的根据地时期: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1.0 版本
        6.1.2 1949~1978 年的新中国“前三十年”: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2.0 版本
        6.1.3 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3.0 版本
    6.2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经验分析
        6.2.1 经验一:先天的共容利益基因
        6.2.2 经验二:党坚强领导下的二阶集体行动
        6.2.3 经验三:实施了有效的制度安排
    6.3 经济动员能力实践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6.3.1 盲目性与低效性并存的突出问题
        6.3.2 外在要求与内生模式的双重挑战
    6.4 小结
第七章 路径分析:打造新时代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4.0版本
    7.1 根基:筑牢“领导者”的治理基础
        7.1.1 加强“领导者”的自身建设
        7.1.2 提升“领导者”的“办事”能力
    7.2 战略:深化国民经济动员军民融合发展
        7.2.1 溢出效应:军民融合的共容利益机制
        7.2.2 推动国民经济动员军民融合发展的措施
    7.3 工具:发挥信息技术的战略支撑作用
        7.3.1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信息原理
        7.3.2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信息举措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1.1 经济动员能力是一种集体行动能力
        8.1.2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始于共容利益
        8.1.3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成于制度安排
        8.1.4 “领导者”是决定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关键变量
    8.2 展望
        8.2.1 在理论研究方面
        8.2.2 在实践进展方面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范围的界定与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国防动员和国防卫生动员理论
    2.3 我国地方医院平转战的研究
    2.4 讨论
第三章 国内外地方医院平转战发展历程和探索实践
    3.1 我国地方医院平转战的发展历程和探索实践
    3.2 国外地方医院平转战的实践及其借鉴
    3.3 国外地方医院平转战实践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四章 我国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的现状和需求分析
    4.1 高原寒区作战卫勤保障储备现况
    4.2 高原寒区作战卫勤保障需求分析
    4.3 我国高原寒区地方医院平转战的必要性
第五章 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潜力调查与分析
    5.1 调查对象与方法
    5.2 调查内容与分析
    5.3 小结和讨论
第六章 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6.1 指标体系构建目的
    6.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3 指标体系构建
    6.4 讨论
第七章 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机制与预案体系构建研究
    7.1 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应急响应机制
    7.2 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模块化及机制研究
    7.3 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预案体系构建
    7.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
致谢

(5)关于加强国防动员法制化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国防动员法制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1.规范国防动员行为。
    2.有利于保障国防动员活动的顺利进行。
    3.有利于国家国防动员战略意图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二、国防动员法制化建设的依据
    1.以《宪法》和《国防法》为依据。
    2.以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路线为指导。
    3.推动实现国防动员“双应一体化”目标。
三、强化国防动员法制化建设的对策
    1.抓紧修订完善现有国防动员法律法规工作。
    2.抓紧制定颁布相关配套法规工作。
    3.加大国防动员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4.加强国防动员的检查监督工作。

(6)何谓规范意义上的“国防动员”(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二、功能论意义上的国防动员
    (一)传统上动员就是战争动员,是单纯应对战争状态而存在。
    (二)现代国防动员未必与战争状态相关联。
三、存在论意义上的国防动员
    (一)一次完整的国防动员运行,可分为动员准备、动员实施和复员三个阶段。
        1. 明确动员的基本政策与工作指导思想。
        2. 建立健全国防动员组织领导体制。
        3. 进行国防动员潜力统计调查。
        4. 筹划制定动员规划、计划和方案。
        5. 加强动员的各项基础建设。
        6. 组织开展动员演练。
        7. 加强民众的国防动员观念、军事技能和战争法教育。
        8. 平时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突发事件发生时予以积极援助。
    (二)国防动员在实施目标、时间、手段、地点、程序等方面具有特殊性。
四、国防动员的定义

(7)国防动员体系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相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1.1.2 是提高国防动员实战能力的现实需要
        1.1.3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二章 国防动员体系的构成及性质
    2.1 国防动员组织体系
        2.1.1 动员决策体系
        2.1.2 动员执行体系
        2.1.3 动员协调体系
    2.2 国防动员政策体系
        2.2.1 国策层面的基本政策
        2.2.2 执行层面的行动政策
        2.2.3 面向社会的调节政策
    2.3 国防动员基础体系
    2.4 国防动员法律体系
第三章 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构成及性质
    3.1 监测与预警机制(事前管理阶段)
        3.1.1 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
        3.1.2 突发事件实时监测
        3.1.3 突发事件提前预警
    3.2 处置与救援机制(事中管理阶段)
        3.2.1 统一领导和应急决策
        3.2.2 分级响应和协调联动
        3.2.3 信息沟通和分析发布
        3.2.4 资源整合和资源征用
        3.2.5 社会动员与综合治理
        3.2.6 应急处置和救援
    3.3 恢复与重建机制(事后管理阶段)
        3.3.1 成立恢复小组
        3.3.2 建立事后灾害的评估体系
        3.3.3 问责与奖惩机制
        3.3.4 经验总结与修正机制
    3.4 评估与检测机制(贯穿事件始终)
        3.4.1 突发事件评估
        3.4.2 突发事件快速评估
        3.4.3 突发事件评估与突发事件处理的关系
第四章 相衔接的可行性分析
    4.1 政策体系层面
    4.2 法律体系层面
    4.3 组织体系层面
        4.3.1 领导机构的同一性
        4.3.2 协调机构的互补性
        4.3.3 执行机构的通用性
    4.4 基础体系层面
        4.4.1 情报信息的共亨性
        4.4.2 力量依托的趋同性
        4.4.3 保障模式的兼容性
        4.4.4 组织实施的相似性
第五章 相衔接的途径探析
    5.1 搞好预案体系对接
        5.1.1 要突出预案重点
        5.1.2 要科学制定预案
    5.2 建立联动协调机制
        5.2.1 切实理顺指挥关系
        5.2.2 明确规范各级职责
        5.2.3 加强联动反应能力
        5.2.4 加强法规体系建设
    5.3 共亨情报信息资源
        5.3.1 建立"双应"信息网络体系
        5.3.2 成立军地信息联动中心
    5.4 整合救援力量建设
        5.4.1 科学合理"模块化"编组
        5.4.2 突出队伍专业性建设
        5.4.3 结合地域特点针对性建设
    5.5 统筹应急物资储备
        5.5.1 建立"双应"物资信息数据库
        5.5.2 科学确定物资储备范围
        5.5.3 构建合理的物资储备结构
        5.5.4 科学规划物资储备布局
第六章 相衔接需要把握的关键问题
    6.1 科学统筹应急使用与应战准备
    6.2 充分发挥省军区系统职能作用
    6.3 灵活把握联合指挥方式
    6.4 加强"双应"专业队伍训练、演练
    6.5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及获奖

(8)论进一步完善国防动员法律体系——关于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动员试点的体会和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完善国防动员法律法规体系
二、依法理顺国民经济动员指挥体制
三、依法明确地方政府部门的国民经济动员职能
四、依法明确国民经济动员主管机构
五、依法明确国民经济动员跨领域协调的手段
六、依法明确补偿责任和补偿办法

(9)在强化履行国防动员职能过程中提升危机应对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防动员是国家危机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1. 国防动员与危机应对动员具有相同的本质特征
    2. 国防动员是提升危机应对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在履行国防动员职能中统筹“应战”与“应急”功能建设
    1. 统筹国动委与应急办建设,实现组织体系对
    2. 统筹物力保障资源建设,实现共享共用
    3. 统筹规划应战、应急力量体系,实现“双应”一体
    4. 搭建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5. 统筹规划动员计划(方案),实现动员准备对接
三、强化政府国防动员职能履行的对策措施
    1. 加强政策法规学习,认清职能,强化主体意识
    2. 完善体制,强化执行机构
    3. 强化问责,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4. 提高履行本职工作的能力

(10)略论新世纪我国国防动员法制建设的创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 建立强大的国防离不开完备的国防动员法制体系
    (二) 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需要完善的国防动员法规制度的保障
    (一) 明确的指导思想, 为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动员法制体系指明了方向
    (二) 逐渐完善的法制体系, 体现了我国国防动员法制建设的创新发展

四、新世纪国防动员工作做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防动员法》实施以来的成就、问题与展望[J]. 刘瑞强.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毛泽东国防动员思想研究(1949-1976)[D]. 陈妮. 湖南大学, 2019(07)
  • [3]集体行动视角下的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研究[D]. 贺琨.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4]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研究[D]. 邓军. 第三军医大学, 2013(05)
  • [5]关于加强国防动员法制化建设的思考[J]. 杨昌洪.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2)
  • [6]何谓规范意义上的“国防动员”[J]. 李卫海. 法学杂志, 2011(08)
  • [7]国防动员体系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相衔接研究[D]. 方裕平. 中南大学, 2011(12)
  • [8]论进一步完善国防动员法律体系——关于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动员试点的体会和思考[J]. 孔昭君.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 [9]在强化履行国防动员职能过程中提升危机应对能力[J]. 刘守亮,孙正娟.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0(04)
  • [10]略论新世纪我国国防动员法制建设的创新发展[J]. 谢镤. 军事历史研究, 2010(02)

标签:;  ;  ;  ;  ;  

新世纪国防动员工作将何去何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