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ri网连接过程中的行为关系

Petri网连接过程中的行为关系

一、Petri网连接过程中的行为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韩璐[1](2021)在《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机理与决策模型》文中研究说明在数字化时代,零售商、分销商以及最终消费者对供应链的期待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并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运营,供应链管理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然而,对于生产环节众多、管理内容复杂的制造企业来讲,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是一项极为艰难的任务。转型方案与业务需求脱节、转型管理效率低下等原因致使很多实践以失败告终。关于制造企业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问题,目前行业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往往将管理、技术以及组织支持相混淆,对转型驱动要素、转型机理、转型研究方法以及转型管理方案尚无清晰的认识和有效的建议。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从管理层面对以上不足展开深入研究,帮助制造企业对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形成理论认识与进行科学管理。本文从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难点出发,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信息管理理论和系统工程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三个关键驱动要素,即数据管理(对数据资源的获取与管理)、信息融合(对信息到相关决策点的可达性管理)以及智能优化(对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点的系统性优化),构建转型驱动机理概念模型,并分析运作管理中三个驱动要素的内在联系,对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管理思想进行系统阐述,所提出的观点得到了上市公司真实数据的实证支持。另外,本文提出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的研究方法,为驱动要素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指导。基于所提出的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机理和转型驱动要素研究方法,本文对每一个驱动要素展开了进一步研究。首先为驱动要素构建完整的管理内容体系,帮助制造企业明确驱动要素的管理范围。然后针对驱动要素关键问题的管理需求构建决策模型,依据建模结果制定驱动要素的管理方案。最后结合驱动要素的数字化属性,提出管理方案中不同对象的管理策略,帮助企业实现驱动要素的高效管理。实例分析章节的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数据管理决策模型对数据的相对重要性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所提出的信息融合仿真模型对信息的关联性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所提出的智能优化决策模型对决策效用的提升具有良好的规划能力。本文的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阐明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机理。现有研究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尚不完整或者分散于人力资源等供应链管理之外的领域,对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中的管理分析不够聚焦与完善,缺乏综合性研究视角。为了分析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管理问题,本文从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出发,结合数字化特点与信息管理学理论,对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纳,系统性地提出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驱动要素——数据管理、信息融合以及智能优化,构建了转型驱动机理概念模型,探讨了驱动要素的运作机理与递进关系,从理论角度阐明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原理,并且通过上市公司的真实数据,使用Malmquist指数法和回归分析法对所提出的驱动要素和驱动机理进行验证,进一步证明了本文所提出驱动要素和驱动机理的有效性。(2)构建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数据管理决策模型。现有文献对于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中数据管理方面的讨论多为定性分析,没有考虑投入产出效率问题。为了提升数据管理效率、有效分配企业资源和精力,本文针对数据管理的方案制定问题,建立了数据管理体系,构建了基于DEMATEL方法和HOQ方法的数据管理决策模型,从信息需求决定数据需求的角度,对数据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区分,依据结果提出数据的分级管理方案,并且结合数据管理的数字化属性提出不同分级中数据的管理建议,从而实现对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中数据的高效管理。(3)构建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智能优化决策模型。以往对于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中管理决策方面的研究多为单一管理点的决策效率提升,没有考虑所有管理点的整体决策效率问题。为了系统性地提升智能优化的决策效率,以及帮助企业在有限的计算能力与众多优化需求之间取得平衡,本文针对智能优化的路径规划问题,建立了智能优化体系,构建了基于ISM方法和NK模型的智能优化决策模型,从系统结构、优化目标、决策效用三个角度对所构建的智能优化分析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求解出提升整体决策效用的最佳优化路径作为智能优化的路径方案,从而实现对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智能优化的高效管理。本研究针对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缺乏理论指导的问题提出了转型驱动机理;针对转型驱动要素管理的深入研究问题形成了转型驱动要素研究方法;针对转型管理内容零散不全问题构建了驱动要素的内容体系与架构;针对转型管理效率问题分别构建了转型驱动要素决策模型与管理方案。综上所述,本文从管理与决策的角度为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方案,有利于构建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理论;有利于建立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管理体系;并且有利于提升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管理效率。

王吴松[2](2021)在《基于事件日志的流程变体挖掘及合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过去的几年中,许多大型组织使用过程感知信息系统来管理其流程,该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导致组织产生多个分支机构。由于需要囊括不同组织管理者的需求,遵守不同的标准,这些分支机构所开发的业务流程具有相似、又彼此区分的业务目标,即流程变体。由于分支机构需要灵活地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使得其产生的流程变体在维护上变得非常困难。目前流程变体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1)如何从日志中发现流程变体成为解决多版本业务流程挖掘的关键问题;(2)如何识别已有业务流的共性特征来消除流程冗余同样也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为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本文从流程模型活动间的行为关系、流程模型的结构特征出发,以此来丰富流程变体的研究内容,也扩展了应用的前景。为了解决多版本业务流程的挖掘问题,根据行为轮廓中的严格序关系,从原始的事件日志中提取基准日志,从而挖掘事件日志的上下文树;之后,将基准日志和上下文树作为输入,通过聚类方法将基准日志分类成若干部分;最后,将聚类后的结果映射到原始的事件日志上,从而挖掘出可配置的流程变体。通过PROM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场景适应性。为了快速的构建满足新需求的单一的流程模型,往往需要将已有的多个流程变体合并,从而消除流程冗余。首先,计算多个流程变体间不同组合的匹配分数,由此来选定一对匹配分数最高的流程变体组合;然后,根据我们提出的合并算法提取流程变体组合的公共部分,来创建对应的副本,并将变体间的差异附加为可配置连接符的分支来工作,进而生成单个可配置的流程模型。合并后的流程模型可以捕获输入模型的所有行为,且可以对模型中的节点溯源,以此来判定节点来自于哪个流程变体。但是,基于Petri网的流程变体合并方法无法对多个流程变体进行合并,同时也无法检测合并模型中出现的不期望行为。因此,利用Petri网中的分组公平将流程变体分割为单个的变体片段;其次,提取出变体片段的控制流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其矩阵表现形式,进而将流程变体合并为单一的流程模型。最后,通过证明显示合并后的流程模型可以捕获输入流程模型的所有行为,并且可以防止在合并模型中产生不期望的行为。本文主要基于流程模型活动间的行为关系以及流程模型的结构特征,讨论了流程变体挖掘和流程变体合并两种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个直接从事件日志中挖掘流程变体的方法,尤其是在业务流程中不存在参考模型时,尤为有效。(2)使用银行信贷过程和图书馆借还书籍过程的事件日志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3)提出了一种基于Petri网的流程变体合并方法,用来合并已有的流程变体,从而得到单一的流程模型。(4)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流程变体合并方法,主要用来解决流程变体合并方法中的两个问题:不能一次性合并多个流程模型和不期望行为的检测问题,使得合并算法更加完善。图14 表23 参110

郑雪文[3](2021)在《基于变化挖掘的业务系统模型修复方法》文中指出在大数据技术潮流发展的今天,企业中业务流程的管理及优化发挥的作用日渐显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业务流程在发生不断的演变,以至于日志和模型间行为存在差异,实际系统日志无法在模型中回放。变化原因包括法规、政策、用户需求等因素,这些因素使系统的业务行为发生了改变。由此正确、高效地挖掘业务流程变化,并及时对业务系统模型进行修复,成为了流程管理领域的热门话题。针对模型修复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完备事件日志及模型已知的情况,而基于不完备事件日志的流程变化分析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关于流程变化分析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流程模型行为轮廓关系下的变化域分析;二是基于控制流和数据流的多视图变化传播;最后通过日志的变化检测来发现或收集流程管理系统的变化挖掘。为了弥补已有方法的局限性,在不完备日志的前提下,将日志行为变化对模型变化的影响做出检测,由此可以利用变化检测的结果修复模型以及计算模型间的相似度。本文主要在不完备日志行为轮廓的基础上,检测流程模型的变化分析及根据相关变化进行模型的修复,主要研究如下所述:(1)为了获取基于不完备事件日志的流程模型,可以利用仿真工具CPN Tools来进行实验。在深入了解仿真工具CPN Tools的过程中,为了解决排队系统动态逻辑的缺乏及其行为分析能力的不足,引入了合理的顶层CPN模型,通过CPN模型详细地描述了排队系统中的3个主要组成部分;说明CPN Tools工具建立仿真模型功能的强大性。(2)提出基于不完备日志的变化检测方法,在系统原始模型未知的情形下,利用活动的比较矩阵(行为轮廓矩阵)对事件日志的Delete、Insert和Move变化操作进行描述,从而发现原始事件日志同系统实际日志的局部变化偏差域,根据日志偏差域对原始日志发现的模型进行修复,提出了7个实现模型修复的算法。最后,通过CPN Tools和ProM仿真工具分别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实验,结果对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进行了验证。(3)提出了一种带隐变迁的业务流程相似度评估方法。首先在已知隐变迁类型的基础上,将各类隐变迁对可见变迁间行为关系的影响进行了概述,并利用覆盖树和完整发生序列集提出WI-TAR算法,从而得到相关变迁间的行为关系;接着提出了带隐变迁的行为轮廓相似度以及基于行为轮廓的距离相似度计算方法;最后通过实验数据对本文相似度算法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对模型间的相似度进行正确的计算,同时具备较好的运行效率。图[33]表[18]参[84]

范涛[4](2021)在《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日志进程挖掘及异常诊断》文中指出过程挖掘一直以来都是业务流程管理及其一系列相关下游任务研究领域中的核心问题,它既是业务流程建模的依据,也是业务流程模型质量好坏的反馈。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各大企业和组织对业务流程的重视程度也变的越来越高,如何从庞大的业务流程系统中有效的挖掘出有用信息对于各企业和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过程挖掘技术是一种利用业务流程系统日常运行中生成的事件日志来查找更合理过程模型的技术,并与其他方法(包括一致性检测,变化域分析等)相结合对业务流程系统进行管理与优化。过程挖掘技术的研究有助于降低企业和组织的运营成本,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同时还能使企业和组织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关于业务流程的过程挖掘方法有很多,但很多都存在着计算量大、自动化匹配程度不高等缺点。针对上述这些问题,并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联想到对于处理不确定性问题有着很好效果的粗糙集理论,利用粗糙Petri网重新审视过程挖掘问题,发现在一些情况下有着不错的效果,不仅简化了过程还以形式化的给出了映射,为日后的自动化实现打下了基础。在挖掘一些有用信息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如何快速又准确的定位出存在的问题对于业务流程系统非常重要,过程挖掘是基于业务流程系统所产生的事件日志,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过程挖掘中所遇到的问题也是由于事件日志导致的。通过学习和总结,了解到过程挖掘中会遇到的几类常见问题与事件日志的异常类型存在着关联,于是想通过数学中的映射矩阵建立两者之间的映射,达到在过程挖掘中产生异常,只要对映射矩阵进行简单的运算就可以根据结果了解到异常产生原因的效果。计算机对于数字的处理能力人尽皆知,如果可以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实现业务流程的过程挖掘,其效率自然可以得到显着性提高,如何将事件日志转化成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数字矩阵就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中之重,在查阅了大量资料文献后,了解到因果关系矩阵就具备这种转化能力。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现有业务流程工作流的过程挖掘方法普遍计算量大且自动化匹配程度不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粗糙Petri网的工作流过程挖掘方法。其利用了粗糙集在处理不确定性问题上的优势,首先将业务流程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事件日志转化为一个粗糙Petri网,其只体现对产生的事件日志最基本的描述,再根据粗糙集规则将粗糙Petri网转化为中间过程模型,最后根据提出的算法将中间过程模型转化为最终的Petri网模型,使其能够与事件日志相匹配。(2)针对工作流日志进程挖掘中的异常征兆与异常原因间的关系存在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粗糙集理论和Petri网的工作流日志进程挖掘异常诊断方法。首先介绍了 Petri网的基本概念,然后介绍了粗糙集理论的有关概念,通过粗糙集理论中区分矩阵算法和规则提取的矩阵算法对决策表实现条件属性约简与规则简化,找到决策表中隐藏的潜在规则,减少工作量,降低不确定信息的影响,并与Petri网并行推理的能力相结合通过简单的矩阵运算对工作流日志实现高效的进程挖掘异常诊断,最后实例分析证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3)针对由于模型和事件日志的表达复杂性,很难其直接输入计算机进行自动分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将其转化成计算机可以处理的形式,于是提出一个过程模型与因果关系矩阵相互转化的方法,并利用算法对原模型转化成的因果关系矩阵进行处理,最后再将经处理后的因果关系矩阵重新转化成Petri网模型,依据给出的事件日志与原业务流程模型进行各项指标的比较,选择更符合所给出事件日志的模型。同时因为可以转化为矩阵形式,也为日后利用计算机处理此类问题打下了基础。图[10]表[9]参[94]

杨慧慧[5](2021)在《基于Petri网的业务流程模型修复与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流程模型可以从大量的事件日志中挖掘出来,重放大多数的日志。但是少数偏离流程模型的日志亦是有效的,为了使事件日志与流程模型更加拟合,模型修复是一项很好的方法。模型修复技术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模型修复不仅可以达到完全重放日志的目的,还可以最大程度的与原始模型保持相似,能够保留原始模型的价值,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专注于研究模型修复。本文在Petri网及其行为轮廓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活动事件之间的行为轮廓关系,对给定的事件日志构建流程模型。然后通过对流程模型进行一致性检查,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根据模型修复或模型优化的手段达到理想的模型效果。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首先,针对连续日志移动的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对于含有日志移动的流程模型修复问题,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在已有的方法中最为经典的修复方法之一是插入-跳过活动修复法,此方法对于单个日志移动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和使用。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会见到连续的日志移动,那么在同一个位置单个的插入多个活动事件,会构成模型的繁琐。因此,在已有的子流程修复算法的基础上,针对含有连续日志移动的流程模型修复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辅助模型修复的有效寻找日志移动可修复的库所集的算法。从成本对齐的角度出发,根据检测到的日志移动部分借助于该算法可有效实现模型修复。(2)其次,针对含有并发事件的流程模型修复问题,提出了筛选并发事件和重构子流程的模型修复方法。现有的模型修复文献中,大多是直接根据非同步移动的部分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忽略了非同步移动与相邻同步移动之间的潜在联系。因此,本文首先找出事件日志与流程模型的最优对齐,并基于此,针对日志移动与相邻同步移动之间构成潜在的并发事件,提出了一种筛选并发事件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的筛选出用于修复的并发事件。针对含有此类并发事件的流程模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etri网的并发事件流程模型修复分析方法。该方法在找到符合条件的并发事件后,依据行为轮廓并发关系的相关知识,重构一个并发结构的子流程,使得事件日志与流程模型偏差为零,保证了流程模型能够更好的反映出实际事件日志的情况。(3)最后,针对多个流程模型交互合并的问题,通过一致性检查对流程模型进行修复及其优化分析。现有的文献大多研究的是从不同角色出发的相关流程模型之间的交互合并,然而,实际上也有许多从同一角色出发的多个相关流程模型。例如,从网购者这一角色出发,在拼团购物的过程中由于推出的购物政策不同而导致流程模型的不同,从而会出现不止一个流程模型。对于同一角色出发的多个流程模型的问题,在同一个系统中执行起来分散不集中,也不利于从中发现并分析问题,从而需要将相关联流程模型进行合并。简单的将其合并有可能并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本文根据Petri网相关知识以及行为轮廓相关概念,对此类问题进行合并且实现进一步的修复与优化。最后,通过网购者的角色实例验证了优化后模型的有效性。图[27]表[8]参[104]

张硕[6](2021)在《集成物联网环境下的服务冲突处理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线通信技术使网络终端得以延伸,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也随之到来,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多个领域的技术与系统业务融合在一起,为人类的生活生产等活动提供无所不在的服务。智能家居是物联网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该产业也由智能单品控制逐步向场景联动阶段发展,用户通过自定义场景联动规则,使各设备间实现互联互通,在此过程中系统内的互操作性也大大增强。用户需求的增加使得系统内的服务数量逐渐增多,各种智能设备也不断嵌入其中,设备及服务的集成实现了系统的智能化控制,但同时也给系统稳定性带来挑战,极大提高了服务冲突发生的可能。系统环境具有动态随机性等特征,而服务在执行过程中也在不断的进行信息交互,若未深入分析系统内的环境特征及交互行为,仅在系统设计阶段试图通过更改服务逻辑以静态规避服务冲突的方法不能有效地发现及消解服务系统中的潜在冲突,因此提出一种服务冲突动态处理的方法,以实现在系统运行阶段实时地解决各种服务冲突是十分必要的。基于对智能家居系统内复杂环境实体的分析,本文对动态冲突处理机制进行研究。首先基于服务信息的形式化表示及智能场景实例对服务冲突的特征进行提取,并将服务冲突分为以下三类:(1)未达效果冲突、(2)资源占用冲突、(3)副作用影响冲突,针对这三种服务冲突问题使用谓词逻辑表示法给出冲突发现的元规则,并通过划分服务执行的三个阶段提出了动态冲突消解元规则,以此作为服务冲突处理的基础;其次结合Norm分析法对系统服务逻辑及冲突处理规则进行形式化描述,并根据给出的转换模式将上述业务规则模型映射到赋时着色Petri网(TCPN),实现系统服务模型及动态冲突处理模型的构建;最后以智能居家养老系统为例,使用CPN Tools工具分别对两个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并对本文提出的动态冲突处理机制进行检验,基于系统服务的仿真模型对系统内存在的服务冲突数量进行统计,并通过将动态冲突处理模型的仿真结果与之对比分析,验证所提出动态冲突处理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动态冲突处理机制可以有效地发现服务系统中存在的冲突,并能在服务执行过程中实时监测并化解各个阶段产生的不同类型的服务冲突,此外文中给出的系统建模方法及转换模式可将系统内的服务逻辑等业务规则映射进模型中,对服务系统的建模工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陈志[7](2021)在《基于随机模型的移动目标防御效能量化分析》文中指出网络空间的攻防对抗和博弈近年来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频发的安全事件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传统的安全机制和防御手段(例如IDS、防火墙和防病毒软件等等)越来越难以抵御新形式的威胁。究其原因,信息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相对固化的静态属性为攻击者提供了天然的时间优势。在攻防对抗中,攻击者有足够的时间在实施攻击之前收集有关目标系统的弱点和信息,而防御方只能被动等待。为了消除防御者的这种劣势,改变网络空间“易攻难守”的局面,研究人员提出了移动目标防御的概念。作为一种主动防御技术,移动目标防御通过不断地变换目标系统攻击面,增加系统的不对称性和不确定性,以此混淆攻击者视野,减少攻击者探索系统、发现弱点的机会,从而有效降低系统被攻击的概率。近年来,围绕移动目标防御的概念,研究人员提出并实现了各种系统层面的具体防御机制。需要注意的是,在为系统引入动态变换特征,增强系统安全性的同时,移动目标防御技术还带来了额外的计算开销和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对于系统中运行的任务也会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合适的方案来综合分析移动目标防御技术对目标系统的影响。虽然当前已经存在一些针对移动目标防御效能分析的研究,但是大都只关注了防御机制带来的安全性,还缺少防御机制对目标系统,特别是对任务运行影响的分析。此外,移动目标防御机制对被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影响也通常被忽视。本文着重于从任务运行的角度量化分析移动目标防御技术的防御效能以及某些场景下对于目标系统或者服务可存活性的影响。根据具体的场景和分析目标,本文分别提出了以下四种分析方法:1.针对中断-重复型任务场景,提出了一个基于离散时间马尔可夫链模型的移动目标防御效能量化分析方法。在移动目标防御机制作用下,任务的运行过程因为系统的动态变换被分割成了多个运行阶段,并且受到攻击者攻击的干扰,因此实际任务完成时间通常要大于预期。中断-重复型任务表示任务在任意阶段被攻击者破坏都需要返回初始阶段重新运行。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马尔可夫链模型的移动目标防御效能量化分析方法,根据是否有固定执行时间需求将单个关键任务划分为长短期任务,并分别以长期任务平均失效时间、短期任务平均完成时间以及每阶段任务被攻击破坏概率为指标对移动目标防御技术进行效能量化分析。以模型为基础,本文给出了效能评估指标的求解方法并通过实验分析评估了不同系统参数对防御效能的影响。2.针对中断-恢复型任务场景,提出了一个基于随机回报网模型的移动目标防御效能量化分析方法。中断-恢复型任务表示任务运行过程如果被攻击者破坏,任务可以从被破坏阶段开始继续运行,也就是说攻击者的破坏只会造成当前阶段的运行损失。这种情况下,本文提出使用随机回报网模型进行移动目标防御效能分析,建立角色子模型分别表示任务运行过程中的行为和状态变化以及攻击者攻击过程中的行为和状态变换,再使用时间统计子模型跟踪任务每一阶段的实际运行时间并计算出总的任务完成时间。最后以任务总完成时间、被攻击次数、任务收益等为指标,分析了不同参数配置下移动目标防御技术防御效能。此外,本文针对不同类型攻击场景和不同防御系统规模提供了自动化模型生成程序。3.针对多任务流场景,提出了一个基于排队论模型的移动目标防御效能量化分析方法。本文提出了一个混合多任务流场景下的移动目标防御效能分析方案。该方案针对的场景中存在受移动目标防御技术保护的服务器以及等待服务器响应的混合任务请求流。其中混合任务由合法请求和恶意请求组成。由于防御技术需要定期对服务器进行攻击面变换,因此服务器存在服务中断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为单服务场景下两种防御策略以及多服务场景下两种防御策略建立了对应的分析模型,并以任务平均等待时间和等待队列长度等为性能指标给出不同模型下的指标求解方案。特别是针对多服务器场景的分析模型,本文提出了分层计算方法,实现了将多维模型分解成服务器状态模型和队列模型两个一维模型并分步给出了指标解析解推导方案。此外,本文中分析了混合任务流中恶意请求的比例和服务器变换频率对攻击成功率的影响。4.提出了一个移动目标防御环境下云服务可存活性量化分析方法。现有移动目标防御量化分析研究只关注了防御效果和防御机制造成的性能损失,缺少了对于系统可靠性指标影响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基于连续时间马尔可夫链模型的移动目标防御系统可存活性量化分析方案。可存活性作为一个可靠性指标,用来表示系统或者服务在面临攻击、故障、灾害等问题时的持续服务能力或者及时恢复的能力。本文以部署在分布式云数据中心的服务为对象,使用连续时间马尔可夫模型描述了服务因为攻击、软件老化或者主动防御变换等导致的失效以及恢复过程中的状态变换。本文定义云服务在任意时刻的恢复概率以及因为失效造成的损失为可存活性分析指标,通过对模型进行求解并进行实验分析,得到了不同防御参数对系统可存活性的影响。

刘虹[8](2021)在《基于团队导向计划的自主可变集群规划系统的研究与验证》文中认为随着无人系统规模不断增长,现行有人/无人集中式控制技术瓶颈越发明显,亟需分布式、去中心化的自主协同,以达成更为灵活的自主可变的协同规划系统。然而目前针对自主可变集群规划系统的研究,在技术架构、实现方案上均鲜有报道。因此本文提出基于团队导向计划的自主可变集群规划系统,通过对有人/无人集群协同现状的调研,分析自主可变集群规划的需求,在有人/无人车集群协同探测背景下,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团队导向计划的自主可变集群规划系统软件。首先,本文构建了分布式的集群规划信息处理体系。基于集群个体的物理分布式特性,在每一个无人车、有人车平台上构建集群规划信息处理单元。同时,根据多智能体决策理论建模有人/无人集群个体,并在形成的智能体之上部署集群规划系统,形成分布式的、扁平的集群协同规划架构,为有人/无人集群的自主可变规划能力提供支持。其次,本文基于团队导向计划提出了一种有人系统参与集群规划的方法,依托于团队导向计划,将集群共同任务目标转化为任务执行序列。在此之上本文构建了基于规划Petri网的任务预案模型,明确在任务规划与执行过程中有人平台与无人平台的行为,提供应对不同的自主等级的有人与无人车的行为选择。最后,在有人/无人车协同探测场景下,本文构建了自主可变集群规划验证系统,设计并实现了分布式的数据采集与管理模块用于规划信息管理,并定义了有人/无人车的任务预案perti网。在分布式规划信息管理对自主可变规划下的资源调度与处理支持下,对本文提出的集群规划系统研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周文博[9](2021)在《云计算系统的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和服务模式的不断发展,云计算作为一种创新的计算范式,在资源管理、市场运作和社会服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互联网和虚拟化技术,云计算能够按需地为用户提供可度量的基础设施、平台和软件等服务。云计算系统是一类典型的复杂系统,具有规模大、层次多、架构复杂等特点,其可靠性和安全性往往难以保障。如何对云计算系统进行合理的抽象与建模,并进一步进行形式化验证,以增强系统的可信性和可靠性,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利用形式化方法对构建安全可靠的云计算系统问题进行研究,在一种云计算系统框架下,结合形式语义、时间自动机和着色Petri网对其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形式化建模、分析与验证。本文关注的云计算系统主要包括数据处理框架、数据存储系统和资源服务系统。其中,数据处理框架定义了数据的处理逻辑,数据存储系统提供了数据的读、写和备份功能,资源服务系统保障了相关资源的供给。本文分别对这3个部分的建模与验证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在云存储案例的支持下,提出了一种攻击容错框架以进一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本文的主要研究贡献包括以下几点:(1)针对云计算系统中的数据处理框架语义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分析云中数据处理框架的执行语义模型SDAC。鉴于形式语义能够对计算过程进行严格、规范地描述,有助于程序或系统的正确性证明与分析,本文结合形式语义学基本理论定义了分布式抽象格局和执行语义,与典型的Aeolus模型进行了格局比较,并通过Map Reduce实例描述、容错与性能优化分析说明了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2)针对云计算系统中数据存储系统的建模与验证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分析具有备份流水线的主从式云数据存储系统的模型MSCDSS-RP。由于着色Petri网(Coloured Petri Net,CPN)适用于并发系统的建模与验证,能够通过类型化的令牌及其转移对并发读写和消息传递进行准确地刻画,本文基于着色Petri网对客户端、元服务器和集群之间的读写过程进行建模,并利用CPN Tools工具分析了状态空间,验证了备份一致性等重要性质。(3)针对云计算系统中资源供给服务的建模与验证问题,提出了一种资源供给即服务的建模与验证方法。鉴于时间自动机在状态和时间描述方面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适用于刻画服务流程相关的状态同步和时间控制,本文基于时间自动机给出了资源供给即服务的框架及参与者行为,构建了客户端、服务管理中心(包括分配器、终止监控器和时间监控器)和资源服务模型,并利用时间自动机工具UPPAAL在相关服务场景下对一致性性质进行了验证。(4)针对云计算系统的攻击容错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着色Petri网的攻击容错框架。鉴于着色Petri网在表达方式上既具有严格的数学基础,又具有直观的可视化图形表示,适合于异步、并发过程的诊断与分析,本文基于着色Petri网的形式化构造对攻击-网络交互行为的基本模式、攻击检测器和容错方案进行抽象与建模,根据攻击检测器识别的信息,对基本容错方案进行组合,通过基于云的医疗信息存储系统的案例分析,说明方法的可用性和有效性。综上所述,本文对云计算系统中的数据处理框架、数据存储系统、资源服务系统和攻击容错机制等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结合形式语义、时间自动机和着色Petri网等多种形式化理论和工具探讨了系统语义、过程建模和性质验证方法。本文工作可以为将形式化方法应用于云计算系统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利用形式化手段增强复杂系统的可信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相关研究。

陈耀[10](2021)在《基于LTE-R的车车通信技术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现有的GSM-R铁路移动通信系统逐渐暴露出容量低、时延高的缺点,已不能满足未来铁路列车控制系统的发展需求。介于铁路移动通信系统迫切的需要更新换代,国际铁路联盟明确指出下一代铁路移动通信系统直接向4G的LTE-R演进发展。车车通信系统是利用LTE-R的D2D通信技术实现列车之间的直接通信,将列车控制系统地面装置和设备的部分功能集成到列车车载设备上,减少列车对地面控制设备的依赖。当前车车通信系统尚未在高速铁路应用领域中得到广泛使用,尚处于关键理论和基础设备的研究阶段,重点是验证高速铁路场景下车车通信系统承载列车控制信息等安全性业务时的可靠性、实时性和安全性。本文从车车通信系统的架构和承载信息出发,对车车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列车控制的实时性和核心安全通信协议的逻辑时序的正确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具体的工作内容包括:(1)根据车车通信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SPN的车车通信建模与可靠性分析方法。利用TimeNet 4.0工具分别建立了基于中继的车车通信可靠性模型和无中继车车通信可靠性模型,并仿真分析了车车通信系统各种因素对车车通信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D2D通信技术能够提供高可信的通信服务,基于中继的车车通信系统可靠性高于无中继车车通信系统。(2)针对下一代高速铁路车车通信系统中不同类型业务的延时上界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网络演算理论的车车通信延时上界计算方法。根据车车通信业务优先级特征引入了剩余服务量分析方法,分别构建了随机到达曲线与多跳节点的随机服务曲线,得到了LTE-R下车车通信的端到端延时上界,有效克服了传统方法仅能计算平均延时的问题。并通过OPNET 14.5工具对车车通信系统进行建模仿真,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基于LTE-R的车车通信系统列车控制业务与列车运行状态业务时延满足LTE-R的QoS指标要求。最后分析了LTE-R不同列车车速与车车通信时延之间的定量关系,得到了车车通信时延随列车车速的增大而呈现下降的趋势的结论。(3)针对RSSP-Ⅱ安全通信协议在车车通信系统中逻辑时序的正确性和安全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自动机的验证技术方法,重点是验证车车通信系统中列车之间建立与释放RSSP-Ⅱ安全通信协议的流程,以及RSSP-Ⅱ安全通信协议的时间戳初始化与验证的过程。通过建模仿真工具UPPAAL模拟与验证RSSP-Ⅱ安全通信协议的逻辑时序的正确性、可达性、安全性。结果表明RSSP-Ⅱ协议在车车通信系统中能够满足其安全性需求和逻辑时序的正确性。

二、Petri网连接过程中的行为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etri网连接过程中的行为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机理与决策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文献综述
        1.2.1 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相关概念
        1.2.2 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因素分析
        1.2.3 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思路
    1.3 研究意义
    1.4 范围界定
        1.4.1 研究层面界定
        1.4.2 企业类型界定
        1.4.3 供应链管理范围与成员地位界定
        1.4.4 词汇用语简写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基础理论与方法
    2.1 基础理论
        2.1.1 供应链管理理论
        2.1.2 信息管理学理论
        2.1.3 系统工程理论
    2.2 模型方法
        2.2.1 统计分析方法
        2.2.2 复杂系统分析方法
        2.2.3 仿真分析法
    2.3 本章小结
3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机理分析
    3.1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问题分析
        3.1.1 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业务需求
        3.1.2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内涵与目标
        3.1.3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基本原则
    3.2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及概念模型
        3.2.1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难点
        3.2.2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提出
        3.2.3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机理概念模型
        3.2.4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运作管理
    3.3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机理实证检验
        3.3.1 实证方法与数据的选择
        3.3.2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测量与分析
        3.3.3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作用验证与分析
    3.4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研究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数据管理决策
    4.1 转型数据管理问题提出
        4.1.1 数据管理业务需求与管理原则
        4.1.2 数据管理的目标与问题描述
        4.1.3 数据管理的研究思路
    4.2 转型数据管理系统分析
        4.2.1 数据管理的数字化属性
        4.2.2 数据来源分类
        4.2.3 数据内容与作用
        4.2.4 数据管理与信息需求的关系
    4.3 基于信息需求的转型数据管理决策建模
        4.3.1 决策模型的选择与适用性
        4.3.2 基于DEMATEL方法的信息需求重要度建模
        4.3.3 基于HOQ方法的数据管理要素重要度建模
    4.4 基于信息需求的数据管理方案制定
    4.5 本章小结
5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信息融合建模
    5.1 转型信息融合问题提出
        5.1.1 信息融合的业务需求与管理原则
        5.1.2 信息融合的目标与问题描述
        5.1.3 信息融合的研究思路
    5.2 转型信息融合系统分析
        5.2.1 信息融合的数字化属性
        5.2.2 信息的内容与作用
        5.2.3 信息融合的主要环节
        5.2.4 信息融合与业务流程的关系
    5.3 基于业务流程的转型信息融合仿真建模
        5.3.1 仿真模型的选择与适用性
        5.3.2 基于供应链业务流程的Petri网建模
        5.3.3 网系统的关联信息要素识别
    5.4 基于业务流程的信息融合方案制定
    5.5 本章小结
6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智能优化决策
    6.1 转型智能优化问题提出
        6.1.1 智能优化业务需求与管理原则
        6.1.2 智能优化目标与问题描述
        6.1.3 智能优化的研究思路
    6.2 转型智能优化系统分析
        6.2.1 智能优化的数字化属性
        6.2.2 智能优化的内容与作用
        6.2.3 智能优化系统架构
        6.2.4 智能优化与决策效用的关系
    6.3 基于决策效用的转型智能优化决策建模
        6.3.1 决策模型的选择与适用性
        6.3.2 基于ISM方法的智能优化结构建模
        6.3.3 基于NK模型的智能优化路径建模
    6.4 基于决策效用的智能优化方案制定
    6.5 本章小结
7 实例分析
    7.1 实例介绍
    7.2 数据管理决策分析
    7.3 信息融合建模分析
    7.4 智能优化路径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事件日志的流程变体挖掘及合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过程挖掘
        1.2.2 流程变体
    1.3 本文结构
2 基本知识
    2.1 Petri网的基本知识
    2.2 行为轮廓的相关知识
3 基于活动上下文片段的流程变体挖掘方法
    3.1 基本概念
    3.2 基准日志的提取与上下文树的构建
        3.2.1 从事件日志中提取基准日志
        3.2.2 基于频繁模式树的上下文树结构
        3.2.3 活动节点及邻域长度的选择
    3.3 变体发现算法
        3.3.1 算法设计
        3.3.2 复杂度分析
    3.4 案例研究与分析
        3.4.1 案例研究
        3.4.2 实验分析
    3.5 小结
4 基于Petri网的流程变体合并方法
    4.1 基本概念
    4.2 流程变体间的匹配分数
    4.3 流程变体的合并算法
        4.3.1 算法设计
        4.3.2 合并方法的性质分析
    4.4 案例研究
    4.5 小结
5 基于分组公平控制流结构的流程变体合并方法
    5.1 基本概念
    5.2 流程变体的合并
        5.2.1 变体片段提取算法
        5.2.2 从变体片段中构建控制流矩阵
        5.2.3 流程变体合并
        5.2.4 不期望行为的检测
    5.3 案例研究
    5.4 小结
附录1 变体变段的控制流矩阵
附录2 流程变体与合并模型中的迹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基于变化挖掘的业务系统模型修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业务流程变化检测及模型修复
        1.2.2 业务流程模型相似度
    1.3 研究动机
    1.4 内容与安排
2 基本知识
    2.1 Petri网相关知识
        2.1.1 Perti网的基本概念
        2.1.2 Perti网的基本性质
    2.2 行为轮廓
        2.2.1 行为轮廓的基本概念
        2.2.2 行为轮廓的基本性质
3 建模仿真工具CPN Tools-停车场收费系统案例
    3.1 问题概述
    3.2 排队系统&CPN TOOLS
        3.2.1 排队系统模型
        3.2.2 排队系统的CPN建模规则
    3.3 停车场收费系统的CPN模型建立
    3.4 CPN建模的仿真结果及案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不完备事件日志下的业务系统变化检测及模型修复方法
    4.1 概述
    4.2 问题概述
    4.3 基本定义
    4.4 基于不完备事件日志的偏差域识别
    4.5 基于不完备事件日志的模型修复
    4.6 业务系统模型修复案例分析
        4.6.1 基于日志偏差域的修复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4.6.2 人工仿真案例分析
        4.6.3 医疗实验案例分析
        4.6.4 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带隐变迁的业务流程Petri网相似度分析
    5.1 概述
    5.2 问题概述
    5.3 基本概念
    5.4 隐变迁对业务流程模型行为及相似性的影响分析
        5.4.1 模型中隐变迁对流程模型行为的影响
        5.4.2 带隐变迁的模型变迁间行为关系集的捕获算法WI-TAR
    5.5 带隐变迁的业务流程模型相似性分析
    5.6 案例分析
    5.7 实验设计与分析
        5.7.1 实验设计
        5.7.2 实验结果分析
        5.7.3 算法性能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6.2 未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日志进程挖掘及异常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业务流程系统
        1.2.2 行为轮廓
        1.2.3 过程挖掘技术
    1.4 内容安排
2 基础知识
    2.1 Petri网的相关介绍
        2.1.1 Petri网的基础概念
        2.1.2 Petri网的基础性质
    2.2 行为轮廓
        2.2.1 行为轮廓的基本概率
        2.2.2 行为轮廓的基本性质
3 基于粗糙-Petri网的工作流过程挖掘方法
    3.1 概述
    3.2 基本概念
        3.2.1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日志
    3.3 基于粗糙-Petri网的工作流进程挖掘
        3.3.1 数据预处理
        3.3.2 挖掘工作流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粗糙集理论和Petri网的工作流日志进程挖掘异常诊断方法
    4.1 概述
    4.2 基本概念
        4.2.1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日志
        4.2.2 粗糙集理论
    4.3 基于粗糙集理论和Petri网的过程挖掘异常诊断方法
    4.4 实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一种基于Petri网和因果关系矩阵的事件日志过程挖掘方法
    5.1 概述
    5.2 基本概念
        5.2.1 Petri网模型与因果关系矩阵的相互转化
    5.3 基于因果关系矩阵对事件日志进行过程挖掘的方法
    5.4 实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本文主要工作
    6.2 未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基于Petri网的业务流程模型修复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流程挖掘
        1.2.2 一致性检查及模型修复
        1.2.3 业务流程模型优化
    1.3 研究动机与意义
    1.4 本文内容安排
2 基本知识
    2.1 Petri网的相关知识
    2.2 事件日志与对齐的相关知识
3 基于子流程的模型修复分析
    3.1 概述
    3.2 基本概念
    3.3 一致性检查及子流程的模型修复分析
        3.3.1 事件日志与流程模型的一致性检查
        3.3.2 日志移动的可修复库所集
    3.4 实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并发事件的模型修复方法
    4.1 概述
    4.2 基本概念
    4.3 基于并发事件的模型修复
        4.3.1 问题的提出
        4.3.2 重构子流程修复模型
    4.4 实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流程合并的模型修复与优化
    5.1 概述
    5.2 基本概念
    5.3 业务流程合并的模型修复及其优化分析
        5.3.1 业务流程合并的模型修复分析
        5.3.2 业务流程合并的优化分析
    5.4 实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6.2 未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集成物联网环境下的服务冲突处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及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智能家居系统环境模型构建
    2.1 Petri网概述
    2.2 智能家居环境及场景联动性质分析
        2.2.1 物联网环境性质分析
        2.2.2 系统环境性质分析
        2.2.3 场景联动性质分析
    2.3 系统环境的Petri网模型
        2.3.1 环境的形式化描述
        2.3.2 环境的Petri网表示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场景联动的动态冲突处理架构
    3.1 动态冲突处理架构介绍
    3.2 物联网服务描述
    3.3 服务冲突发现
        3.3.1 服务冲突分类
        3.3.2 冲突发现规则
    3.4 服务冲突消解
        3.4.1 动态冲突消解模型
        3.4.2 冲突消解规则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服务及动态冲突处理系统建模
    4.1 Norm分析法概述
    4.2 服务逻辑建模
        4.2.1 服务逻辑的Norm模型
        4.2.2 服务逻辑模型转换
    4.3 动态冲突处理系统建模
        4.3.1 冲突处理规则的Norm模型
        4.3.2 服务交互的Petri网表示
        4.3.3 冲突处理规则模型转换
    4.4 本章小结
5 实例分析与模型验证
    5.1 背景简介
    5.2 智能居家养老系统设计
        5.2.1 场景联动规则设计
        5.2.2 仿真工具CPN Tools
        5.2.3 系统仿真设计
    5.3 系统模型构建
        5.3.1 系统环境模型构建
        5.3.2 系统服务模型构建
        5.3.3 动态冲突处理模型构建
    5.4 仿真结果对比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智能居家养老系统服务仿真模型
附录B 动态冲突处理系统仿真模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基于随机模型的移动目标防御效能量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移动目标防御基本原理
        1.2.2 移动目标防御技术与传统防御技术的比较
        1.2.3 移动目标防御核心问题
        1.2.4 防御效能评估定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新防御机制研究
        1.3.2 防御策略研究
        1.3.3 移动目标防御效能评估研究
    1.4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论文结构
2 预备知识
    2.1 马尔可夫链
        2.1.1 离散时间马尔可夫链
        2.1.2 连续时间马尔可夫链
    2.2 随机回报网及相关演变过程
        2.2.1 Petri网
        2.2.2 广义随机Petri网
        2.2.3 随机回报网
    2.3 排队论
        2.3.1 生灭过程
        2.3.2 M/M/1和M/M/s队列
        2.3.3 排队论小结
3 中断-重复型任务场景下MTD效能量化分析
    3.1 引言
    3.2 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3.3 系统描述和威胁模型介绍
        3.3.1 系统描述
        3.3.2 威胁模型
    3.4 效能量化分析模型
    3.5 指标量化公式
        3.5.1 长期任务平均失效时间MTTF
        3.5.2 系统成本计算
        3.5.3 短期任务平均完成时间JCT
    3.6 实验分析与验证
        3.6.1 不同配置参数对长期任务MTTF的影响
        3.6.2 系统总成本预测分析
        3.6.3 短期任务完成时间分析
        3.6.4 实验分析总结
    3.7 本章小结
4 中断-恢复型任务场景下MTD效能量化分析
    4.1 引言
    4.2 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4.3 系统描述及模型介绍
        4.3.1 系统描述
        4.3.2 量化模型介绍
        4.3.3 SRN模型的运行交互逻辑伪代码
        4.3.4 规模化模型自动生成程序
    4.4 实验分析与讨论
        4.4.1 不同虚拟机数对任务完成时间的影响
        4.4.2 不同任务阶段划分对总完成时间的影响
        4.4.3 攻击者能力对任务完成时间的影响
        4.4.4 模型数值解准确性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多任务流场景下MTD效能量化分析
    5.1 引言
    5.2 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5.3 系统描述及模型介绍
        5.3.1 系统描述
        5.3.2 单服务器定时“移动”
        5.3.3 单服务器空闲时“移动”
        5.3.4 多服务器独立执行“移动”
        5.3.5 多服务器同时执行“移动”
    5.4 实验分析与讨论
        5.4.1 仿真实验结果和模型解析解验证
        5.4.2 不同任务到达率下的单服务器性能
        5.4.3 不同“移动”频率下的单服务器性能
        5.4.4 单服务器场景不同“移动”频率下的攻击成功概率
        5.4.5 多服务器场景不同MTD策略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MTD环境下云服务可存活性分析
    6.1 引言
    6.2 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6.3 系统描述及模型介绍
        6.3.1 系统描述
        6.3.2 可存活性分析模型
    6.4 实验分析与讨论
        6.4.1 初始概率分布对云服务可存活性的影响
        6.4.2 宿主机内服务迁移速率对云服务可存活性的影响
        6.4.3 虚拟机重启速率和服务重启速率对可存活性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贡献
    7.2 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团队导向计划的自主可变集群规划系统的研究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集群规划系统研究基础
    2.1 有人/无人集群协同组织结构
    2.2 基于多智能体理论的集群规划
    2.3 Petri网
    2.4 自主可变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主可变的集群规划系统架构研究
    3.1 自主可变的集群规划系统应用需求分析
    3.2 自主可变集群规划系统功能分析
    3.3 自主可变集群规划系统架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主可变任务预案管理模块设计
    4.1 任务规划预案生成
        4.1.1 团队导向计划
        4.1.2 基于规划Petri网的任务预案模型
    4.2 任务预案执行管理
    4.3 有人车/无人车协同探测任务预案
        4.3.1 有人车任务预案
        4.3.2 无人车任务预案
    4.4 人机交互功能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采集与管理模块设计
    5.1 基于资源的数据采集与管理方法
        5.1.1 资源数据结构定义
        5.1.2 资源操作方法
    5.2 有人车/无人车集群资源定义
    5.3 有人车/无人车集群资源操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验证与展示
    6.1 验证场景设计
    6.2 验证功能点
    6.3 验证任务预案设计
    6.4 验证结果展示
        6.4.1 数据采集与管理展示
        6.4.2 任务预案生成展示
        6.4.3 任务预案执行展示
    6.5 验证结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云计算系统的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相关工作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形式化方法的基本理论与相关工具
    2.1 基本理论
        2.1.1 形式语义
        2.1.2 时间自动机
        2.1.3 着色Petri网
    2.2 相关工具
        2.2.1 UPPAAL工具
        2.2.2 CPN Tools工具
    2.3 形式化方法与本文工作的关联
第3章 云计算系统中数据处理框架的执行语义模型
    3.1 引言
    3.2 分布式抽象格局
    3.3 执行语义
        3.3.1 事件转换步
        3.3.2 SDAC模型
    3.4 SDAC模型与Aeolus模型的对比分析
    3.5 SDAC模型评估
        3.5.1 Map Reduce实例研究
        3.5.2 SDAC模型的扩展应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云计算系统中主从式数据存储系统建模与验证
    4.1 引言
    4.2 具有备份流水线的主从式云数据存储系统框架MSCDSS-RP
    4.3 MSCDSS-RP的 CPN建模
        4.3.1 客户端模型
        4.3.2 元服务器模型
        4.3.3 集群模型
    4.4 MSCDSS-RP的形式化评估
        4.4.1 状态空间分析
        4.4.2 性质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云计算系统中资源供给服务的建模与验证
    5.1 引言
    5.2 资源供给服务框架RPaaS
    5.3 RPAAS的 UPPAAL建模
        5.3.1 RPaaS的相关定义
        5.3.2 客户端模型
        5.3.3 服务管理中心模型
        5.3.4 资源服务模型
    5.4 RPaaS的一致性验证
        5.4.1 形式规约说明
        5.4.2 形式化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云计算系统下基于着色PETRI网的攻击容错框架
    6.1 引言
    6.2 攻击容错框架
        6.2.1 基本攻击-网络交互模式
        6.2.2 攻击检测器
        6.2.3 基本容错方案
    6.3 案例分析:基于云的医疗信息存储系统
    6.4 阻塞模式及自动化容错的进一步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LTE-R的车车通信技术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基于LTE-R的车车通信系统
        1.2.1 LTE-R铁路移动通信系统
        1.2.2 车车通信技术
        1.2.3 RSSP-Ⅱ安全通信协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2.1 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
    2.2 系统实时性分析方法
    2.3 安全性和系统逻辑时序正确性验证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SPN的车车通信系统可靠性建模与分析
    3.1 Petri网形式化方法
        3.1.1 Petri网定义
        3.1.2 随机Petri网的形式化定义
        3.1.3 随机Petri网的基本行为
    3.2 车车通信可靠性建模
        3.2.1 有中继车车通信场景
        3.2.2 有中继车车通信SPN模型
        3.2.3 无中继车车通信场景
        3.2.4 无中继车车通信SPN模型
    3.3 TimeNet 4.0建模仿真工具
        3.3.1 TimeNet 4.0工具
        3.3.2 MOSEL编程语法
    3.4 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随机网络演算理论的车车通信系统时延分析
    4.1 随机网络演算理论
    4.2 LTE-R下车车通信业务模型
    4.3 基于SNC的端到端时延求解
    4.4 仿真与分析
        4.4.1 OPNET仿真工具
        4.4.2 基于OPNET车车通信建模
        4.4.3 数值计算与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时间自动机的RSSP-Ⅱ安全通信协议研究
    5.1 时间自动机理论
    5.2 模型检测工具UPPAAL
        5.2.1 UPPAAL工具介绍
        5.2.2 UPPAAL建模语法
    5.3 基于UPPAAL的RSSP-Ⅱ安全通信协议建模
    5.4 RSSP-Ⅱ协议的仿真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Petri网连接过程中的行为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机理与决策模型[D]. 韩璐.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基于事件日志的流程变体挖掘及合并研究[D]. 王吴松.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3]基于变化挖掘的业务系统模型修复方法[D]. 郑雪文.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4]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日志进程挖掘及异常诊断[D]. 范涛.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5]基于Petri网的业务流程模型修复与优化研究[D]. 杨慧慧.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6]集成物联网环境下的服务冲突处理机制研究[D]. 张硕.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基于随机模型的移动目标防御效能量化分析[D]. 陈志.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8]基于团队导向计划的自主可变集群规划系统的研究与验证[D]. 刘虹.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云计算系统的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方法研究[D]. 周文博. 吉林大学, 2021(01)
  • [10]基于LTE-R的车车通信技术可靠性研究[D]. 陈耀.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Petri网连接过程中的行为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