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的教训——单向阀的保养不容忽视

“烧”的教训——单向阀的保养不容忽视

一、“烧”出来的教训——单向阀的维护不容忽视(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伟[1](2021)在《某型号轴向柱塞泵可靠性研究》文中提出轴向柱塞泵由于其独有的结构特点,致使其具有效率高、自吸能力强等优点,再加上轴向柱塞泵拥有多种变量形式,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去变换工作方式,操作简单且工作寿命长。近年来对于轴向柱塞泵的可靠性要求也随着科技以及市场的发展逐步提高,但由于现阶段国内的相关可靠性试验始终存在不够拟实、样本信息收集不全、能耗太高等弊端,因此研究新型的轴向柱塞泵可靠性试验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以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吉林大学为主要负责单位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高压柱塞泵/马达可靠性与寿命实验评估技术研究”平台为基础,研究轴向柱塞泵的可靠性试验与寿命评估。以为了提高轴向柱塞泵、马达等液压零部件的可靠性为目的,通过理论基础研究和试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今后液压零部件的可靠性试验研究与优化提供参考依据。首先利用失效树分析法与收集整理的大量合作企业反馈回来的轴向柱塞泵失效案例,得出轴向柱塞泵的四种典型失效模式,并对失效案例的失效原因和相应改进措施也做了详细描述。在此基础上结合编程语言编制了一套轴向柱塞泵失效案例数据库,阐述了失效案例数据库的目标及任务,并详尽介绍了其功能需求和模块实现方面的内容;数据库用于长期收集失效案例,便于后期在轴向柱塞泵大量失效数据的支持下进行威布尔分析。其次通过对常见的几种实验室功率回收装置及加速寿命试验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本文选择了回收效果较好的电功率回收方式以及能够更好的拟合实际加载工况的变应力加速方案,制定了相应试验方案,依循设计的液压系统原理图搭建了与之匹配的轴向柱塞泵加速寿命可靠性试验装备,并详细阐述了起重要作用的辅助液压系统和实时监控系统,对于其中的关键零部件还做了选型。分析了系统的功率回收原理,通过试验测试得到试验台的实际整体功率回收情况与其理论计算回收值作对比发现,二者相差不大,证明试验所选功率回收方式可行有效,且节能效果显着。最后对试验中发生失效的被测轴向柱塞泵做拆解检查,找到失效原因为局部失效,对比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模型的特征后选择适合本次试验失效特征的二参数威布尔寿命分布,还选用逆幂律加速模型来分析被测轴向柱塞泵的特征寿命与压力应力之间的关系;以容积效率为依据判定轴向柱塞泵失效,并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和结合试验退化数据求解分布函数三个参数,进而通过Matlab软件得到被测轴向柱塞泵的相关可靠性函数及曲线图,同时计算出其在试验所选变应力加速方案下的特征寿命和平均寿命,完成了被测轴向柱塞泵的寿命评估。

王鹏[2](2021)在《新型液压汽车举升机的设计优化及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出于对生活工作的实际需求,极大地刺激了汽车消费市场,然而泊车用地的建设速度却远不及汽车拥有量的增长速度,再加之土地价格飞涨,由此造成的停车位供需矛盾日益激化。本文主要是从当前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一种液压汽车举升机,通过优化结构设计使其具有适用范围广、成本低廉、结构简单且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可以有效解决停车难问题。首先是以四柱式液压汽车举升机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使用要求设计出其外部形状,并确定了其尺寸参数,再通过对所设计的不同驱动方案的优缺点对比,设计出了具有放大行程功能的驱动方案,且其只需一个液压缸便可实现多点同步升降,结构简单,举升可靠,设计出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机械锁紧装置,保证了使用安全;最终利用Solid Works软件构建出整体三维结构模型。其次是运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举升机结构的关键零部件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对模型进行受力分析,施加载荷和约束,分析出了最大应力和应变发生的部位;并对关键零部件进行了优化设计,使其更符合结构要求,节约了材料。对新型举升机液压系统进行了设计,绘制出液压系统的原理图并阐述其工作原理;根据工作状况计算液压缸、液压泵及其他液压元件的相关参数,确定其型号,保证了液压系统各功能的稳定实现。对液压系统进行了动静态特性分析,确保其满足动力学性能;其次是对液压系统进行了振动分析,阐述振动的原因,通过公式变换得到传递函数并最终总结解决系统振动的措施,保证了液压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

倪梦洁[3](2020)在《苏轼涉及科技内容的诗文研究》文中认为苏轼作为宋代百科全书式的文人代表,他的多种类型文学作品都被学者拿出单独研究。涉及科技内容的作品却向来受到的关注不多,而这类作品又兼备文化和史料价值,对地方文化建设和科技相关史料的完善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笔者统计出的苏轼涉及科技内容的两百四十余篇诗文为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文学阐释法等多种方法以文学的主视角展开研究,尝试挖掘一些被人忽视的价值。本文一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首先梳理了宋前科技的发展脉络,介绍了北宋作为中国古代科技高峰的大致情况。接着对当时参与科技活动的重要文人和学界对“道”与“技”的关系看法进行简要梳理,这是理解科技如何对苏轼发生影响的基础。第二章主要围绕苏轼涉及科技内容诗文的科技属性来进行探究,讨论了苏轼诗文中的呈现出的科技观念,例如重视实践、尊重自然、继承了道家的“实验”精神以及局限于意象思维的不足等。并从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五大学科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其诗文中蕴含的较重要的科技知识。第三章则主要围绕苏轼涉及科技内容的诗文的文学特征进行探讨,这也是本文的重点。首先是分析了苏轼涉及科技的诗文与宋代文学的议论化、俗语化、戏谑化三大特征上存在怎样的共性及个性。接着从其涉及科技内容的诗文中提炼出苏轼心系民生、仁心仁术和知出于行的形象特征。最后通过分析代表性作品阐释他是如何通过融合叙事和想象,用诗意的笔触来描绘科技元素的,这也是苏轼科技诗文的最突出艺术特色。通过对其涉及科技内容诗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在苏轼身上同时看到积极探索世界的求知精神和传统儒士济世利民的使命感两种特征,丰富了他一向在大众心中固有的洒脱不羁的“文豪”形象。

吴汶昊[4](2018)在《城市燃气管道风险评价与管理》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气作为现代化建设以及人民日常生产生活中重要的能源,具有燃烧清洁和使用便利的优点。本文针对城市燃气管道的特点,对燃气管道进行半定量风险评价,分别从燃气管道失效故障树建立、失效的后果分析、风险等级划分三个方面对燃气管道进行半定量的风险评价。初步形成一套进行城市燃气管道半定量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本文针对城市燃气管道进行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运用风险评价基本原理,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建立了城市燃气管道故障树,并确定了该故障树的最小割集、最小径集和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通过对事故树结构重要度的分析,得出导致城市地下燃气管道失效的主要原因是第三方破坏、腐蚀、误操作和附属设备破坏的结论。(2)在管道失效后果分析方面,主要采用事件树分析法分析失效后各种后果模式的概率,运用PHAST软件模拟管道泄漏后果,可得到最严重情况下的泄漏危害范围。(3)讨论了城市地下燃气管道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借鉴指数法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事故树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城市地下燃气管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各级因素。对影响城市地下燃气管道失效的因素和失效的后果因素,按照指数评价的方法分别进行评分。(4)通过对重庆市九龙坡区某条城市燃气管道进行风险评价,得出该管道风险等级,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半定量风险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并提出了改善城市地下燃气管道安全性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杨晶[5](2018)在《转向架动态设计及整备车辆刚柔耦合仿真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针对铁路货运提速和快铁/高铁车辆研发需求,有必要紧扣轮轨接触和转向架悬挂2个非线性所形成的主要矛盾,构建面向转向架动态设计与整备车辆刚柔耦合仿真的新型软件分析综合技术平台,且要形成设计理论方法和软件分析关键技术的突破。为了克服(准)静态设计的局限性与片面性,特确立提速转向架动态设计方法DDM及其软件平台技术支撑作为论文研究主题,进而明确了合理科学提升极限速度与构造速度2个主要研究问题。第1章首先针对铁路货运提速,讨论快捷货车转向架具体案例及其减磨降耗技术难点;然后再结合快铁/高铁运维及其相关技术问题,深刻阐述轨道车辆具有轮轨接触与转向架悬挂2大非线性影响,两者相互关联,且形成了强非线性系统;最后根据威金斯的磨耗轮轨稳定分析观点,充分阐述Kalker的轮轨接触(非)线性理论及其技术内涵。具体地,只有在轨道窗口内实际轮轨接触趋于(近)线性关系,轮轨表面磨耗功才仅有纵向与横向2个主要成份,车轮形成正常踏面磨耗。否则,若偏离了(近)线性关系,如局部密贴型接触造成小幅蛇行振荡现象,则需要考虑车轮自旋蠕滑奇异性以及自旋力偶及其对轮轨磨耗的波动影响。根据拉格朗日力学及3大基本方程,第2章理论联系实际,凝练了如下需要解决的2个科学问题:①在轨道窗口内把握轮轨接触的(近)线性与非线性辩证关系,正确处理车体与转向架2个不稳定问题,努力维系车轮正常踏面磨耗;②在拓宽的速度窗口内逐步形成对转向架悬挂非线性的正确认知,尽可能避免在轻量化车体与走行部之间形成相关激励。为此特构建了新型软件分析综合技术平台,且形成如下2项突破:①根轨迹图引领转向架参数配置系统设计,如整车稳定性态分析方法,正确指导高速转向架安全型设计;②利用整备车辆刚柔耦合仿真技术,以复杂约束及内力精准分析,正确研判局部高应力及其对结构疲劳损伤影响程度。结合典型案例研究,半车或整车稳定性态分析表明:轮对自稳定性和回转阻力矩有效性是造成高速轮轨磨耗的2大技术问题。特别是ICE3系列转向架原型设计存在1次蛇行现象及其对轮轨磨耗的负面影响。尽管如此,ETR系列转向架及其改进设计应当作为综合性能型设计的1个典型案例。考虑到转向架悬挂的力学特性及其非线性演变,提出柔性体广义接口及5大层次技术关系处理对策,并给出了整备铝合金车体及其横向耦合振动的具体案例分析。为了充分论证并验证新型软件分析综合技术平台的可行性与正确性,第3-7章分别给出如下5大工程案例的应用研究成果,其仿真模型已得到了型式试验、线路跟踪测试或台架动态试验的充分考证:(1)基于抗蛇行并联配置的ICE3改进设计。融合日本新干线与欧洲铁路的技术特点,形成了抗蛇行宽频带吸能的新理论,正确指导高速转向架安全型设计。具体地,基于单/双循环工作原理的抗蛇行并联配置,台架动态试验对比分析表明:其动态特性具有超前滞后校正的相似性。利用这一相似性,制订ICE3改进配置方案,包括抗蛇行参数配置和部分转向架参数优化设计。基于非线性动态仿真分析的安全性与综合性能评估表明.:①ICE3改进设计彻底消除了 1次蛇行现象,λN-0.l0,Vlim≈480km/h;②克服了原型设计缺陷,尽可能消除或减轻对轮配条件制约性、钢轨磨耗敏感性以及横向振动耦合机制3大负面影响;③改善并增强了对轨道线路及其服役技术条件的适应性、友好性以及稳定鲁棒性。(2)基于轮轨弓网双耦合的高速受电弓横向减振研究。轮轨磨耗与弓网磨损两者并无相关性。但是若车轮形成有害踏面磨耗,其轮轨接触动力作用则会成为轮轨弓网双耦合形成的主要关联因素之一,并造成高速受电弓高周疲劳问题。考虑到高周疲劳影响因素,典型案例的相关分析充分考证了轮轨弓网双耦合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并提出了高速受电弓轻量化设计的基本原则,即低阶模态频率≥12Hz。结合400 KMH高铁车辆研发需求,通过原始设计及其改进设计5种方案分析对比,形成了新一代高速受电弓结构设计,其是1项系统集成技术创新成果,即高周疲劳转变为静强问题。(3)160KMH快运棚车刚柔耦合振动仿真与试验对比研究。以某快捷货车转向架作为技术原型,改用转臂轴箱定位形式,经专家论证,确立了 160KMH快运棚车研制方案,其满足空车最小轴重≥(7-8)t技术条件。根据转向架2级悬挂特殊性,即K2>>K1,需要以简易空簧取代空载橡胶堆,尽可能避免转向架与长约24 m的地板底架之间产生垂向相关激励。相应地,顶棚也应当改进其片梁断层结构设计,以端墙撑柱来增大内部张力,适当提高其振动基频。与Y37的情况类似,在摇枕弹性支承下亦存在旁承摩擦不稳定问题。若仍然坚持如下轮配条件,即λeN=0.10,λeMAX=0.35,则需要增设抗蛇行减振器。根据高速轮轨磨耗问题及其小蠕滑解决方案,快捷铁路货运应当积极分享高铁运用的技术成果,λeN=(0.03-0.06),最大推荐值0.15或稍高一些,无抗蛇行减振器配置。(4)驮背运输2车组系统内力及技术可靠性研究。以动态仿真取代手工计算,滚装作业系统内力分析表明:固定与滚动滑台及其3点支承构成了1个典型超静定问题。考虑到站台高度误差,约±5 mm,若人工操作失误,滚动滑台倾斜,摆出限位止挡的冲击作用则会迫使两侧提升油缸立柱的结构不稳定转变为振动疲劳问题,如立柱上部外侧筋板圆弧内形成局部高应力,其最大值可达约320 MPa。因而尚需要液压专业的协同创新努力,实现“一键式”操作,尽可能避免人工操作失误。(5)货车转向架悬挂非线性影响及技术对策。利用刚柔耦合仿真技术,集装箱平车和驮背运输车组2大典型工程案例分析表明:在轻量化车体与走行部之间,重载卡滞是相关激励形成的1项主要因素。在重载卡滞的影响下,如中部横向支撑架斜撑杆局部结构失稳和中部侧墙横向结构不稳定,两者均会转变为振动开裂或振动疲劳问题。为了合理挖掘轻量化车体设计的技术潜能,需要制订解决重载卡滞问题的技术方案,利用复合斜楔新技术,参考典型配置形式,适当增大斜楔尖角,消除或减轻摇枕悬挂及干摩擦强非线性影响。

姚大鹏[6](2017)在《重庆城区CNG加气站风险分析与应急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对多起CNG加气站典型事故案例分析表明,CNG加气站发生的安全事故主要集中在低压工艺系统、加气系统、高压储气井系统、天然气压缩系统和供配电系统,共占事故总数的91%。各系统发生事故分别占事故总数的9%、48%、13%、14%和7%,主要事故类型为泄露、爆炸、燃烧三种。对同类型项目的风险管理和本课题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CNG加气站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应急管理措施。研究对象是重庆市城区CNG加气站,选取代表重庆市区地形地貌、人文、自然环境、周边人口密集的特定CNG加气站,对CNG加气站主要工艺设备、周边环境风险、加气作业流程、人员违章操作等方面因素进行安全风险分析。从CNG加气站的实际运行情况出发,采用安全检查表、预先危险性分析、事故模拟等方法,建立安全分析模型,找出影响CNG加气站安全运行的主要隐患。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措施,消减工艺设备流程、人员操作、HSE合规、周边环境等方面的风险因素,建立加气站标准化风险防控管理和事故应急管理体系。通过详细的实地调研,采集加气站现场设备及周边环境人员等参数,实现了CNG加气站安全分析定量计算。经过实践观察,验证了分析结果的正确性;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风险防控措施的可行性。将CNG加气站风险防控措施在中国石油销售系统CNG加气站加以推广,对实现加气站科学的标准化安全管理,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季佳盛[7](2016)在《X气动器材公司定制产品研发项目流程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气动产业是制造业的基础性产业。近年来,随着设备制造加工工艺的提升进步,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及智能制造技术的普及、产业发展全球化的推进,气动行业的客户需求和市场竞争环境也在不断变化着。客户不仅希望获得品质优良的新产品,还希望产品能够满足他们集成化个性化的需求,以帮助他们在竞争中立足。在这样的环境下,就要求气动器材生产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研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定制化产品。然而产品开发周期长、研发投入高、无法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和客户需求变化情况及时推出有竞争优势的定制化产品等问题常常导致新产品研发成功率低下。因此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目前提高定制气动产品研发成功率的核心所在。本文运用项目管理特别是项目风险管理知识以及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尤其是其核心工具产品质量先期策划(APQP)对X公司的研发项目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完善,并对优化后的项目管理流程进行了实践应用研究。论文以X气动器材公司为案例,首先对其当前产品研发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基于APQP的项目管理流程在该公司产品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运用工作结构分解(WBS)对研发流程进行仔细的剖析,找出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分别为项目关卡评审过多,项目文件书写时间过长,样品交付时间过长,缺乏初期项目风险管理识别机制,缺乏项目分级机制。针对这些问题通过调研专家、采用头脑风暴等措施逐一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建立针对低风险定制产品项目的快速研发流程。其次论文就快速研发项目管理流程的建立提出了设想。运用风险预先分析及关键风险识别设立项目风险评估机制,经评估为低风险的项目将通过快速研发流程管理;运用相关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情况简化原有的研发项目管理流程,建立针对快速研发流程的二级工作结构分解,明确快速流程的管理方式;针对项目文件建立标准文档模板进行管理。最后结合实际项目对快速研发流程进行了实践应用。通过风险评估分析,约60%左右的低风险项目归类于快速研发流程管理体系,使其在运用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质量、时间和成本以及风险的控制,新产品研发的成功率由原来的66%提高到77%,由快速研发流程管理完成的新产品平均研发时间为11个月比原先缩短15%,更好地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并对项目管理体系推行后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意见。本文通过快速研发流程在X公司的推行,对客户定制新产品的开发流程进行改善,从而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本研究中总结出的一些具体做法,对气动行业定制产品开发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余加荣[8](2017)在《PHC公司新产品推广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任何一家公司,无论你是世界五百强企业还是刚刚筹建成立的小公司,也无论是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还是外资在中国的合资或独资企业,要想发展壮大经久不衰,必须要选择一种或多种适合公司发展的产品。产品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利器,是企业通向成功、走向辉煌的金钥匙,故新产品的不断推出是企业打败竞争对手的犀利武器,是丰富公司自身发展的独门秘籍。那么为什么公司要推出新产品?新产品的推出是否要选准市场进行突破?新产品推出后又该如何推广?在推广过程中公司又该注意哪些推广策略呢?新产品的推出及推广既然是每个公司都要面对的问题,那么就值得我们研究在新产品上市过程中有哪些推广策略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如何让目标消费者了解和接受该产品,以达到新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并取得良好销售业绩,进而使公司达到盈利的目的。本文所要研究的PHC公司是一家美国独资企业,她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便抢先进入上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壮大,现在PHC公司已经从当初的一个贸易公司发展到如今在中国有十几个工厂的大企业。PHC公司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绩,与她时时瞄准中国市场,快速推出针对市场新特点的新产品息息相关。本文之所以以PHC公司为研究对象,主要因为本文作者是该公司的一名资深员工和产品管理者,这就使得本文的研究更具有市场针对性。本文的结论是:1)PHC公司的新产品CNG软管在上市推广之前,公司必须洞悉相关市场的需求及特点,必须把握市场的新动向以进行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和研发;2)PHC公司必须严格规划新产品的上市推广计划,做好新产品的市场定位,重点突破市场的制高点,以大大缩短新产品CNG软管上市推广时间,提高其上市推广效率;3)PHC公司必须打一个全面出击的战役,以期新产品的上市推广达到全面开花的效果,进而管理好新产品的良好生命周期以达到优异的销售业绩,使公司快速稳定地健康成长。本文自始至终对PHC公司的新产品上市推广策略进行具体研究,采用各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PHC公司新产品上市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剖析,最后总结出新产品上市推广的基本思路和策略,以期达到公司或同行业研究者借鉴和参考的目的。

靳亦冰[9](2013)在《农业转型视角下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更新营建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在当前我国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下,农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农业。在农业转型背景下,依靠资源消耗支撑的粗放型生产的聚落营建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生产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人们居住理念发生转变,对于居住空间的要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聚落空间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生活的需求,聚落的空间重构是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发展的必然趋势。西北旱作区是我国传统农业的发源地,以黄土高原为代表的西北旱作区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系统失调、社会经济落后等诸多严峻问题。在农业转型的现实背景下,在这样一个极其特殊区域中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如何协调建筑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内在矛盾,建立并发展符合该区域整体特征、生产生活规律的人居环境,尤其是传统乡村聚落的更新与发展模式的探索尤为迫切和重要。在现代农业转型期,西北旱作区人居环境中的各种问题尤为突出,该地区传统乡村聚落营建普遍存在传统乡村聚落布局不适应当前生产方式、聚落营建资源消耗过度、缺乏科学的技术体系支撑、地域特色缺失等诸多问题,且矛盾日益突出,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十分迫切而必要。论文研究站在整体生态系统和谐、人与资源关系和谐的高度,以西北旱作区为整体地理单元进行考察。选取西北旱作区典型传统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在农业转型视角下,就其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作为研究切入点,结合专业自身的特点,以人居环境学、农村经济学、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将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还原于生态系统的宏观背景之中,重点研究农业发展与聚落营建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寻、揭示农业发展不同阶段聚落形态演进的动力机制。深入挖掘该地区传统乡土建筑营建中蕴含的本土营建智慧,尝试优化聚落营建过程中的能源利用与技术支撑体系,探讨适宜的聚落营建模式,尤其对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探讨,为缓解西北旱作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人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构建西北旱作区聚落在农业转型期的营建基本理论框架,能够补充传统乡村聚落理论研究中农业视角研究的不足,对于探索农业转型期西北旱作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较为突出的科学意义。论文同时结合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归纳总结出适应该地区生态系统特征的传统乡村聚落的更新发展模式,为今后相关研究、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点:从农业转型视角出发,以聚落整体生态系统和谐为研究目标,对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营建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理论研究,提出符合西北旱作区生产特征的传统乡村聚落营建模式理论框架与适宜的技术支撑体系。本研究是对目前国内此领域研究的扩展,同时也是对现有传统乡村聚落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必要补充。1)研究的独特视角:从农业转型视角出发,以西北旱作区为整体地理单元进行分析探讨,以人居环境学、农村经济学、生态学学等为理论指导,研究“三农”问题最为突出的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2)注重旱作区的不同产业方式研究,营建模式理论与营建技术体系并重:在现代农业转型背景下,以聚落整体生态系统和谐为研究目标,从传统乡村聚落农业生产与聚落营建模式之间的关系入手,梳理农业发展不同阶段传统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从理论层面对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营建模式深入剖析,尝试建立营建模式理论框架,同时优化营建技术体系,使营建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相统一。3)在农业转型视角下,结合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的不同产业发展方向,提出适应西北旱作区农业发展的三种聚落营建模式。

陈奇娟[10](2012)在《梁漱溟“内圣外王”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梁漱溟先生是现代新儒学的开启者,纵贯其一生,不论是学术思想还是社会实践,皆不出儒家“内圣外王”这一模式。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为主要研究方法,从道德观、教育观和乡村建设运动三个方面对梁漱溟“内圣外王”思想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深入的剖析,并且挖掘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道德观是梁漱溟“内圣外王”思想的基础。在道德观上,梁漱溟致力于重建儒家道德主义传统,解决现代性危机,为人们找回安身立命之所。在新儒学心性论上,他主张人性本善,指出了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的途径:只有生命灵通,个体才能向善;只有复兴礼乐,建设伦理本位的社会,才能使社会至善。在对道德的界定上,他突破了一般人把道德视为枯燥、拘谨、远离生活的看法,而是认为“道德是生命的和谐,是人生的艺术”;在道德与宗教的关系上,他认为道德虽无宗教之体却有宗教之用,因此提出了在中国社会“以道德代宗教”的构想。在道德层次上,他作出了“道德之俗”与“道德之真”的划分,认为一时一地的道德是“道德之俗”,本乎内心自觉自律而行事的道德才是“道德之真”,这是道德自由的最高境界。在道德修养问题上,他认为儒家之学是修养之学,道德修养是从自然人到道德人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重视慎独、反求诸己等修养方法。梁漱溟的道德观集中体现了其学术思想“内圣”的一面。教育是梁漱溟从“内圣”走向“外王”的重要路径。在教育观上,梁漱溟以生命哲学为基础,认为教育之本在于启发人心向上;通过对中西教育之比较,他认为西方知识教育是用,中国情志教育是体,整全的教育应该是两者不可偏废的教育,教育“要着眼一个人的全生活”;通过对新式教育的批评,他认为教育既要合于教育的道理,又要合于人生的道理,反对教育脱离社会、教育贵族化、教育商业化、教育制裁化等取向。乡村教育是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梁漱溟“内圣”走向“外王”的过程中,乡村教育起了十分重要作用。梁氏尤其重视对广大乡村居民的人生教育与道德教育,他试图以此提高广大乡村居民的道德水平,培育他们的理性精神,为乡村现代性找到价值依托,最终实现化成天下的理想。因此,乡村教育集中体现了梁漱溟“内圣”思想与“外王”实践的有机结合。乡村建设运动是梁漱溟“内圣外王”思想的实践模式。他认为中国的政治问题说到底是文化问题,文化复兴即是民族复兴。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质是“老根发新芽”,在他看来,这是改造中国的有效途径。在乡村建设的依据上,他立足于对中国社会结构的独到分析——“伦理本位,职业分途”。在乡村建设的进路上,他选择“从理性求组织”。他通过对传统“乡约”的创造性转化,建立了新的组织构造——村学乡学,作为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载体。村学乡学是政教合一的组织,既富有西方文化的团体精神,同时又容纳了中国两大长处——伦理主义和人生向上。在乡村社会的运行原则上,他设想“以礼俗代法律”,认为法律只适合于西方个人本位的社会,而礼俗才是中国伦理社会的最佳选择。在乡村建设的目标设计上,他希望建立一个理想的新礼俗社会。总之,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集中体现了是他学术思想“外王”的一面。总之,梁漱溟先生的思想学说蕴藏着儒学“内圣外王”的精神实质。而且,梁氏的“内圣外王”之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相通之处,尤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德性生命、对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等皆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烧”出来的教训——单向阀的维护不容忽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烧”出来的教训——单向阀的维护不容忽视(论文提纲范文)

(1)某型号轴向柱塞泵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背景
    1.2 轴向柱塞泵国内外发展文献综述
        1.2.1 轴向柱塞泵国外发展现状
        1.2.2 轴向柱塞泵国内发展现状
    1.3 柱塞泵可靠性研究概述
        1.3.1 柱塞泵可靠性试验方法研究
        1.3.2 柱塞泵可靠性数据分析方法研究
        1.3.3 柱塞泵可靠性模型研究
    1.4 柱塞泵可靠性试验装备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5.1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2 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2章 轴向柱塞泵失效分析与数据库研究
    2.1 失效分析理论基础
        2.1.1 失效的分类
        2.1.2 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
        2.1.3 失效树分析法
    2.2 轴向柱塞泵失效分析
        2.2.1 轴向柱塞泵结构和工作原理
        2.2.2 轴向柱塞泵失效树分析
        2.2.3 轴向柱塞泵失效判定方法
        2.2.4 轴向柱塞泵失效维修反馈分析
    2.3 失效案例数据库研究
        2.3.1 数据库目标与任务
        2.3.2 数据库功能需求分析
        2.3.3 数据库功能模块实现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轴向柱塞泵可靠性试验系统研究
    3.1 轴向柱塞泵可靠性试验方案
        3.1.1 试验节能方案研究
        3.1.2 试验加速方案研究
    3.2 轴向柱塞泵可靠性试验台研究
        3.2.1 被试柱塞泵介绍
        3.2.2 液压原理图
        3.2.3 试验台架主体及创新点介绍
    3.3 可靠性试验台辅助系统研究
        3.3.1 冷却系统设计
        3.3.2 加载系统设计
        3.3.3 主供油、补油系统设计
        3.3.4 过滤系统设计
        3.3.5 传感器元件选型
    3.4 可靠性试验台监控系统研究
    3.5 试验台安装与调试
        3.5.1 液压元件安装
        3.5.2 试验台测试
    3.6 可靠性试验台节能效果分析
        3.6.1 功率回收原理
        3.6.2 系统功率回收分析
        3.6.3 试验过程中的功率回收效果分析
    3.7 本章小节
第4章 轴向柱塞泵可靠性数据分析与评估
    4.1 可靠性的基本函数
        4.1.1 可靠度函数
        4.1.2 失效率函数
        4.1.3 平均寿命函数
    4.2 常见概率分布
        4.2.1 对数正态分布
        4.2.2 威布尔分布
        4.2.3 指数分布
    4.3 性能退化数据与失效分析
        4.3.1 性能退化基本理论
        4.3.2 容积效率退化轨迹
        4.3.3 性能退化试验数据
        4.3.4 被测柱塞泵失效现象及原因分析
    4.4 可靠性数据处理
        4.4.1 确定寿命分布函数
        4.4.2 加速模型
        4.4.3 试验变应力下的失效时间累计
        4.4.4 参数计算
    4.5 轴向柱塞泵可靠性寿命评估
    4.6 本章小节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新型液压汽车举升机的设计优化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汽车举升机的发展动态
        1.2.1 汽车举升机的种类及性能
        1.2.2 国外发展现状
        1.2.3 国内发展现状
    1.3 汽车举升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前景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新型液压汽车举升机的结构设计及三维建模
    2.1 整体设计原则
    2.2 汽车举升机的适用范围及工作过程
    2.3 四柱式汽车举升机的结构
    2.4 四柱式汽车举升机的工作原理
    2.5 主要设计方案的确定
        2.5.1 四柱式举升机整体外形建模
        2.5.2 四柱式举升机驱动部分的设计方案与选取
        2.5.3 机械锁紧机构的设计
        2.5.4 同步装置的设计
    2.6 钢丝绳的选择
    2.7 滑轮的选择
    2.8 本章小结
3 举升机关键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3.1 有限元法简介
    3.2 ANSYS Workbench软件的简单介绍
    3.3 静力学分析简介
    3.4 对于载车板的ANSYS分析
        3.4.1 对于载车板的受力分析
        3.4.2 对载车板静力学分析的前处理及结果
        3.4.3 对载车板的优化设计
    3.5 对载车板的疲劳分析
    3.6 对于横梁的ANSYS分析
        3.6.1 对横梁的受力分析
        3.6.2 对横梁静力学分析前处理及结果
    3.7 对立柱结构的ANSYS静力学分析
        3.7.1 对立柱的受力分析
        3.7.2 对立柱静力学分析前处理及结果
    3.8 对锁紧机构的ANSYS分析
        3.8.1 对锁紧机构各部件的静力学分析
        3.8.2 对锁紧机构销轴的优化设计
    3.9 本章小结
4 新型举升机液压系统的设计
    4.1 引言
    4.2 液压传动简介
    4.3 液压系统的组成
    4.4 液压系统的设计
        4.4.1 液压系统的原理图
        4.4.2 液压缸的选取
        4.4.3 液压泵的参数设计
        4.4.4 液压系统辅助元件的设计
    4.5 回路压力损失验算
    4.6 本章小结
5 液压系统的动力学与振动分析
    5.1 液压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
        5.1.1 液压泵静态特性分析
        5.1.2 液压泵动态特性分析
        5.1.3 液压缸动态特性分析
    5.2 液压系统的振动分析
        5.2.1 液流力动态特性分析
        5.2.2 液压系统振动解决办法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苏轼涉及科技内容的诗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对象
    二、选题价值
        (一)文化价值
        (二)史料价值
    三、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宋代文人与科技思潮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高峰
        一、宋代以前的科技
        二、科学技术的黄金时代
    第二节 宋人的“道”与“技”
        一、科技活动者的实践
        二、学界的观点
第二章 苏轼诗文中的科技观与科技知识
    第一节 苏轼诗文中的科技观
        一、重利致用的技术观
        二、和谐共生的自然观
        三、继承道家的“实验”传统
        四、局限于意象思维
    第二节 苏轼诗文所涉科技知识
        一、天文与地理
        二、物理学及相关技术
        三、化学及相关技术
        四、生物学及相关技术
第三章 对苏轼科技诗文的文学考察
    第一节 苏轼科技诗文与宋代文学特征的异同
        一、畅发议论而内蕴理趣
        二、以俗为雅兼自然明快
        三、巧语戏谑更诙谐幽默
    第二节 科技诗文中映射出的苏轼形象
        一、心系民生
        二、仁心仁术
        三、知出于行
    第三节 苏轼科技诗文的艺术特色
        一、科技元素的诗意表达
        二、叙事与想象的碰撞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代文献
    二、现代学术着作
    三、学位论文
    四、学术期刊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城市燃气管道风险评价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管道风险评价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目标及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城市燃气管道风险评价与管理方法研究
    2.1 风险与风险管理
        2.1.1 风险
        2.1.2 风险管理
    2.2 燃气管道风险评价技术
        2.2.1 城市燃气管网的特点
        2.2.2 管道风险评价基本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燃气管道危害辨识的故障树分析
    3.1 城市燃气管道危险源的辨识
        3.1.1 危险源的定义及分类
        3.1.2 管道失效影响因素分析
    3.2 故障树分析方法
        3.2.1 故障树分析法简介
        3.2.2 故障树分析法的基本程序
    3.3 城市燃气管道故障树构建
        3.3.1 城市燃气管道系统的界定
        3.3.2 城市燃气管道失效故障树的建立
    3.4 城市燃气管道故障树分析
        3.4.1 最小割集分析
        3.4.2 最小径集分析
        3.4.3 结构重要度分析
        3.4.4 失效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燃气管道失效后果及伤害分析
    4.1 城市燃气管道失效事故分析
    4.2 城市燃气管道失效事故的后果评估
        4.2.1 事故后果的评价指标
        4.2.2 事故后果严重度指标分析
    4.3 城市燃气管道泄漏的事件树分析
        4.3.1 泄漏概率定义和等级划分
        4.3.2 事件树分析法概论
    4.4 城市燃气管道泄漏后果分析
        4.4.1 泄漏后果
        4.4.2 伤害准则的确定
        4.4.3 PHAST风险评价软件简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燃气管道失效风险评价体系研究
    5.1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及评分标准
        5.1.1 建立原则
        5.1.2 指数评价法
        5.1.3 评分标准
    5.2 第三方破坏因素
        5.2.1 线路情况
        5.2.2 地面活跃情况
        5.2.3 管道埋深及地面情况
        5.2.4 公共教育
        5.2.5 巡线频率
        5.2.6 报警系统
        5.2.7 第三方破坏因素综合评估
    5.3 腐蚀因素
        5.3.1 土壤腐蚀性
        5.3.2 电流干扰
        5.3.3 防腐层
        5.3.4 阴极保护系统
        5.3.5 运行年限
        5.3.6 输送介质
        5.3.7 腐蚀因素综合评估
    5.4 误操作及自然灾害
        5.4.1 误操作
        5.4.2 自然灾害
        5.4.3 误操作及自然灾害因素综合评估
    5.5 附属设备破坏因素
        5.5.1 防护及警示措施
        5.5.2 附属设备质量及安装
        5.5.3 检查和维护
        5.5.4 调压器因素
        5.5.5 附属设备破坏因素综合评估
    5.6 失效后果评价
        5.6.1 失效后果影响范围
        5.6.2 泄漏时间
        5.6.3 人员伤亡
        5.6.4 事故损失
        5.6.5 社会影响
        5.6.6 环境影响
        5.6.7 失效后果影响因素综合评估
    5.7 城市燃气管道风险评价
    5.8 基于风险评价体系的风险等级划分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燃气管道半定量风险评价的实例应用
    6.1 实例概况
        6.1.1 管道基本参数
        6.1.2 输送介质参数
        6.1.3 人口分布与大气稳定度
        6.1.4 管道检测数据
        6.1.5 管道管理及防护措施
    6.2 失效事故后果分析
        6.2.1 事故参数输入
        6.2.2 燃气管道泄漏扩散危害范围
        6.2.3 燃气管道喷射火危害范围
        6.2.4 燃气管道闪火危害范围
    6.3 燃气管道风险评价实例
    6.4 城市燃气管道风险管理对策
        6.4.1 城市燃气管网系统风险管理
        6.4.2 城市燃气管道事故防控措施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转向架动态设计及整备车辆刚柔耦合仿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快铁/高铁运维发展新趋势及新问题
    1.2 主要研究问题及解决方案
    1.3 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1.3.1 铁路货运提速及其减磨降耗技术难点
        1.3.2 开环/闭环系统动力学2种稳定分析观点
        1.3.3 最小稳定裕度及其对轮轨磨耗片面认知
        1.3.4 小蠕滑解决方案
        1.3.5 刚柔耦合振动及转向架悬挂非线性影响
    1.4 新型软件分析综合技术平台构建及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转向架动态设计及刚柔耦合仿真关键技术支撑
    2.1 轮轨接触与转向架悬挂2个典型非线性力学问题
        2.1.1 轨道窗口缩窄及其对钢轨RCF影响
        2.1.2 简单/复杂交界面动态响应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2.2 拉格朗日力学及其3大基本方程
        2.2.1 结构动力学及基本方程
        2.2.2 多体系统MBS及基本方程
        2.2.3 刚柔耦合系统及基本方程
        2.2.4 (准)静态与摄动响应动态仿真及其分析技术缺陷
    2.3 根轨迹图引领转向架参数配置系统设计
        2.3.1 (近)线性轮轨接触关系模型
        2.3.2 基于根轨迹图的整车稳定性态分析
    2.4 轮对自稳定性与回转阻力矩有效性
        2.4.1 径向自导向RSS转向架及轮对自稳定问题
        2.4.2 径向迫导向RFS转向架及回转阻力矩有效性问题
        2.4.3 客运专线与专车专线2种运营模式及技术原因
        2.4.4 高速转向架安全型设计及其创新解决方案
        2.4.5 轮轨关系技术管理及入网车辆技术认证
    2.5 柔性体对MBS的广义接口关系及处理技术对策
        2.5.1 受力分析及约束自由度定义
        2.5.2 基于动凝聚处理技术的柔性体模型缩减
        2.5.3 刚柔耦合系统模态分析
        2.5.4 复杂约束及其内力精准分析
        2.5.5 模态应力恢复技术MSR
    2.6 轻量化车体弹性振动影响规律
        2.6.1 降低整备铝合金车体横向参振质量
        2.6.2 横向耦合共振及其3大力学判定条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抗蛇行并联配置的高速转向架安全型设计
    3.1 德国ICE3系列转向架原型设计技术特点
        3.1.1 ICE3转向架原型创新技术突破
        3.1.2 仿真模型正确性考证
        3.1.3 ICE3系列转向架原型设计缺陷及负面影响
        3.1.4 长交路跨线运行与稳定鲁棒性
        3.1.5 改进设计思路及基本要求
    3.2 抗蛇行频带吸能机制及其参数配置方案
        3.2.1 低频结构阻尼与高频阻抗作用
        3.2.2 抗蛇行台架动态试验对比
        3.2.3 抗蛇行并联配置及超前滞后解决方案
    3.3 ICE3转向架原型实质性技改方案
        3.3.1 名义等效锥度降低至0.10的可行性论证
        3.3.2 抗蛇行参数优配
        3.3.3 部分转向架参数优化
    3.4 高速转向架优配综合评估及应用预期
        3.4.1 整车稳定性态分析
        3.4.2 稳定安全评估
        3.4.3 综合性能评估
        3.4.4 实质性技改3大应用预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轮轨弓网双耦合的高速受电弓横向减振方案研究
    4.1 高速受电弓高周疲劳3大影响因素
        4.1.1 轮轨接触动力作用
        4.1.2 碳滑板不规则表面及横向摩擦扰动
        4.1.3 交叉拉线及其流固耦合效应
    4.2 轮轨弓网双耦合仿真模型研究
        4.2.1 双耦合仿真模型及其特点
        4.2.2 典型案例研究与仿真模型考证
    4.3 高速受电弓高周疲劳及其解决方案
        4.3.1 落地仿真模型及模态测试对比
        4.3.2 高周疲劳问题
        4.3.4 高周疲劳及其解决方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60KMH快捷棚车刚柔耦合振动及关键技术研究
    5.1 整车台架振动试验与刚柔耦合仿真对比
        5.1.1 整车台架振动试验
        5.1.2 刚柔耦合仿真模型技术特点
        5.1.3 加速度测试及其频响特征对比
    5.2 基于裸车模型振动耦合机制分析
        5.2.1 垂向/横向振动耦合机制及共振车速
        5.2.2 相关弹性模态
        5.2.3 整车运动模态与测试模态对比分析
        5.2.4 车体弹性模态与测试模态对比分析
    5.3 快捷货车转向架特殊性
    5.4 轴箱悬挂定位选型
        5.4.1 轴箱悬挂定位方案
        5.4.2 两级悬挂特殊性
        5.4.3 轴箱垂向悬挂参数优配
        5.4.4 空车最小轴重及快捷棚车应用
    5.5 旁承摩擦不稳定问题及负面影响
    5.6 快捷棚车轻量化设计及其主要技术问题
        5.6.1 全侧开快捷棚车结构设计特点与技术缺陷
        5.6.2 顶棚超静定问题及其负面影响
    5.7 改进设计及其3点建议
    5.8 新型快捷棚车改进设计及下一阶段工作重点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驮背运输2车组系统内力及技术可靠性研究
    6.1 驮背运输车研发及主要仿真工作
        6.1.1 集装箱转运及其基本形式
        6.1.2 驮背运输方式技术特点
        6.1.3 驮背运输车滚装作业内力分析主要工作
    6.2 提升装置复杂性及其仿真模型特点
        6.2.1 提升装置及其复杂约束简化处理
        6.2.2 驮背运输车车组模块化建模
    6.3 仿真模型正确性验证
    6.4 耳轴与钳夹口锁定及端部插销补强设计
    6.5 提升装置超静定问题及油缸立柱局部高应力
    6.6 钳夹口压力及其对过渡板弹性变形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货车转向架悬挂非线性影响及技术对策
    7.1 干摩擦减振技术及其力学特性
        7.1.1 干摩擦减振及其技术特点
        7.1.2 干摩擦力学性质
    7.2 黏滑振动与重载卡滞及其摩擦模型
        7.2.1 黏滑振动与斜楔连续/接触摩擦模型
        7.2.2 重载卡滞与等效斜楔摩擦模型
    7.3 重载卡滞对某集装箱平车车体结构疲劳影响
    7.4 驮背车中部侧墙结构稳定性问题
        7.4.1 刚柔耦合模型及技术特点
        7.4.2 重载卡滞对凹底部侧墙中部横向振动影响
        7.4.3 重载卡滞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7.4.4 驮背车改进设计建议及其采纳
    7.5 重载卡滞解决方案研讨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创新点摘要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重庆城区CNG加气站风险分析与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2.1 国外天然气汽车发展状况
        1.2.2 国内CNG加气站风险分析研究状况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重庆城区CNG加气站工艺与设备分析
    2.1 重庆城区CNG加气站分布现状及周边环境
    2.2 鱼洞CNG加气站工艺流程与装置系统分析
        2.2.1 鱼洞CNG加气站工艺流程
        2.2.2 鱼洞CNG加气站系统分析
        2.2.3 不同储气系统的优缺点对比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庆城区CNG加气站的安全风险分析
    3.1 重庆城区CNG加气站的事故案例分析
    3.2 重庆城区CNG加气站的工艺风险分析
        3.2.1 工艺装置的危险性分析
        3.2.3 压缩机工艺生产的风险分析
        3.2.4 压力容器的爆炸危害
        3.2.5 作业条件的危险性分析
    3.3 重庆城区CNG加气站的环境风险分析
    3.4 重庆城区CNG加气站的操作风险分析
        3.4.1 脱硫装置操作的风险分析
        3.4.2 压缩机操作的风险分析
        3.4.3 加气作业操作的风险分析
    3.5 人员违章作业行为的危害分析
        3.5.1 员工“三违”行为的危害分析
        3.5.2 习惯频发性“三违”行为的危害分析
    3.6 CNG加气站的其它危害分析
        3.6.1 腐蚀危害
        3.6.2 雷电、静电危害
    3.7 CNG加气站的天然气燃烧爆炸数值模拟
        3.7.1 模拟条件
        3.7.2 鱼洞CNG加气站的事故模拟
        3.7.3 鱼洞CNG加气站的评估结果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庆城区CNG加气站风险防控改进措施研究
    4.1 加气站风险控制改进措施分析
    4.2 重庆城区CNG加气站的双重预防机制分析
    4.3 工艺生产、环境、操作、人员违章防控的改进研究
    4.4 加气站岗位HSE职责的建立
        4.4.1 加气站经理HSE职责的建立
        4.4.2 值班长HSE职责的建立
        4.4.3 安全员HSE职责的建立
    4.5 岗位操作员工违章行为的纠正措施研究
        4.5.1 矫正不安全行为的“五步法”研究
        4.5.2 自我规范行为养成的关键因素研究
    4.6 设备维护与保养的改进措施研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NG加气站事故状态下的应急管理研究
    5.1 CNG加气站应急管理流程
    5.2 CNG加气站应急处置体系研究
        5.2.1 天然气泄露的应急处置流程
        5.2.2 天然气泄漏引起的燃烧、爆炸的应急处理流程
        5.2.3 H_2S中毒的应急处理流程
        5.2.4 脱硫剂中毒的应急处理流程
        5.2.5 地震及自然灾害的处置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X气动器材公司定制产品研发项目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气动行业及定制化产品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项目管理综述
    2.2 项目风险管理综述
    2.3 产品质量先期策划综述
    2.4 工作分解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X公司客户定制产品项目管理现状及改进方案
    3.1 客户定制产品概况
        3.1.1 客户定制产品的市场需求
        3.1.2 客户定制产品对企业的挑战
    3.2 X公司项目管理组织结构问题分析
        3.2.1 X公司项目管理组织架构
        3.2.2 X公司项目管理组织架构的问题
    3.3 X公司研发项目管理流程研究
        3.3.1 X公司APQP关卡评审综述
        3.3.2 X公司APQP流程要素
        3.3.3 APQP流程运行
    3.4 X公司APQP流程的问题分析及改进方案建议
        3.4.1 现有流程的工作结构分解
        3.4.2 流程存在问题分析以及解决方案建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X公司客户定制产品快速流程建立
    4.1 快速流程建立的企业背景及改善目标
    4.2 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
    4.3 快速流程设计
    4.4 快速流程项目文档标准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快速流程应用结果
    5.1 快速流程试行结果及反馈
    5.2 尚待解决的问题与潜在改进措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PHC公司新产品推广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和背景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和方法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营销管理理论
        2.1.2 4Ps营销理论
        2.1.3 竞争战略理论
        2.1.4 变革创新理论
        2.1.5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政府积极推行清洁能源的战略转型
        2.2.2 CNG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优势
        2.2.3 CNG加气站现状分析与安全管理
        2.2.4 新产品的创新
第3章 PHC公司现状分析
    3.1 PHC公司概述
    3.2 PHC公司组织架构
    3.3 PHC公司产品(线)介绍
    3.4 PHC公司经营销售状况
    3.5 新产品上市推广各部门工作职责
第4章 PHC公司新产品推广的环境分析
    4.1 CNG加气机(站)行业介绍
    4.2 CNG软管市场状况分析
    4.3 主要竞争对手状况
        4.3.1 Eaton Synflex公司的35NG产品
        4.3.2 Swagelok公司的NG产品
        4.3.3 Titeflex公司的CNG软管产品
        4.3.4 Tesla公司的CNG软管产品
    4.4 PHC公司新产品CNG软管的主要优势与SWOT分析
        4.4.1 PHC公司新产品CNG软管的主要优势
        4.4.2 PHC公司新产品CNG软管的SWOT分析
    4.5 内外部环境分析
        4.5.1 外部环境分析
        4.5.2 内部环境分析
    4.6 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
第5章 PHC公司新产品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新产品CNG软管导电率问题
    5.2 新产品CNG软管短管总成护套问题
    5.3 新产品CNG软管交货期问题
    5.4 新产品CNG软管营销手段单一的问题
    5.5 新产品CNG软管样件试生产与批量生产的质量稳定性问题
        5.5.1 新产品CNG软管原材料配方的差异
        5.5.2 生产过程电阻丝加装工艺标准的差异
        5.5.3 总成加工过程扣压工艺标准的差异
        5.5.4 产品的包装和运输的差异
    5.6 新产品CNG软管的市场熟知度问题
第6章 PHC公司新产品上市推广策略
    6.1 新产品的创新改进
    6.2 深入研究市场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6.3 新产品市场定位的确定
    6.4 新产品上市推广流程的主要改善
        6.4.1 成立CNG软管上市推广项目组,并由市场部产品经理作为项目总负责人
        6.4.2 定期召开CNG软管上市推广项目会议并协调项目各相关事宜
    6.5 新产品质量和交货期的稳定与标准化
    6.6 新产品CNG软管上市推广的市场战略
        6.6.1 有备而来
        6.6.2 重点突破
        6.6.3 全面出击
    6.7 OEM市场营销手段的优化
        6.7.1 营销观念的彻底改变
        6.7.2 突出重点OEM客户领头羊的市场地位效应
        6.7.3 向竞争对手学习营销知识
    6.8 拓展新产品的目标市场及营销手段
        6.8.1 通过分销营销手段拓展新产品到MRO市场
        6.8.2 拓展新产品CNG软管的目标市场
第7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卷内备考表

(9)农业转型视角下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更新营建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来源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几个基本概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外乡村重建案例
        1.3.4 已有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的范围与内容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7 论文研究框架
    1.8 小结
2 中国农业发展与农业转型
    2.1 中国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2.1.1 原始农业
        2.1.2 传统农业
        2.1.3 现代农业
        2.1.4 农业发展三个阶段特征比较
    2.2 农业区划与农业类型
        2.2.1 农业区划
        2.2.2 中国农业气候区划
        2.2.3 农业类型
    2.3 干旱与旱作农业
        2.3.1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范围和界限
        2.3.2 旱作农业的概念
        2.3.3 中国旱作农业区特点与分布
        2.3.4 西北旱作区的农业特点
    2.4 土地制度与农业转型
        2.4.1 中国的土地制度发展与变迁
        2.4.2 中国农业转型
        2.4.3 西北旱作区农业转型
        2.4.4 农业转型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类型与特征
    3.1 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历史演变概述
        3.1.1 传统乡村聚落的起源
        3.1.2 传统乡村聚落的历史演变
        3.1.3 传统乡村聚落的演进规律
    3.2 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分类
        3.2.1 传统乡村聚落分类
        3.2.2 以地理环境为依托的三种传统乡村聚落
    3.3 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特征
        3.3.1 总体分布特征
        3.3.2 聚落形态特征
        3.3.3 聚落文化特征
        3.3.4 聚落经济特征
        3.3.5 聚落生态特征
    3.4 影响传统乡村聚落演变的主要因素
        3.4.1 农业资源要素
        3.4.2 经济因素
        3.4.3 社会及文化因素
    3.5 本章小结
4 西北旱作区乡村聚落建设历程与现状
    4.1 我国乡村聚落建设历程
        4.1.1 乡村聚落数量发展演化
        4.1.2 乡村聚落建设发展的三个阶段
    4.2 农业转型期乡村聚落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4.2.1 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指导
        4.2.2 民居地域性特色缺失
        4.2.3 传统乡村聚落空废化现象严重
        4.2.4 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不完善
        4.2.5 问题总结
    4.3 农业转型期传统乡村聚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3.1 机遇与挑战
        4.3.2 聚落更新发展思路
    4.4 本章小结
5 农业转型期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更新研究
    5.1 陕北黄土高原旱作区乡村聚落更新
        5.1.1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暖温带半干旱农业区概况
        5.1.2 陕北黄土高原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现状
        5.1.3 聚落形态、布局、存在问题比较分析
        5.1.4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聚落产业更新发展模式
        5.1.5 应对产业转型的聚落更新发展模式
    5.2 青海东部农业区乡村聚落更新
        5.2.1 青海东部低山丘陵半干旱偏旱农林牧区概况
        5.2.2 青海东部旱作农业区传统乡村聚落现状
        5.2.3 乡村聚落形态分类
        5.2.4 不同形态聚落分布特点
        5.2.5 青海东部农业区聚落产业更新发展模式
    5.3 面对产业转型传统乡村聚落的更新
        5.3.1 以现代旱作农业为主的聚落更新
        5.3.2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主的聚落更新
        5.3.3 以文化产业开发为主的聚落更新
    5.4 传统乡村聚落更新发展模式研究
        5.4.1 产业转型
        5.4.2 聚落更新营建类型
    5.5 本章小结
6 西北旱作区典型民居更新营建探索
    6.1 典型民居的类型与特征
        6.1.1 西北旱作区民居分类
        6.1.2 西北旱作区民居现状
        6.1.3 原因分析
    6.2 窑洞民居更新设计研究
        6.2.1 陕北窑洞民居现状
        6.2.2 窑洞民居更新营建
        6.2.3 窑洞民居更新策略
        6.2.4 窑洞民居更新实践案例
    6.3 庄廓民居更新设计研究
        6.3.1 河湟地区传统民居特征
        6.3.2 青海东部河湟地区民居营建探索
    6.4 庄廓民居更新营建保障措施
        6.4.1 更新建设指导原则
        6.4.2 政策措施
        6.4.3 实施措施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清洁能源利用的乡村聚落更新营建探索
    7.1 概念的提出
        7.1.1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
        7.1.2 清洁能源利用及分类
    7.2 民居营建中清洁能源利用的必要性
        7.2.1 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必要性
        7.2.2 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意义
        7.2.3 清洁能源在乡村聚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7.3 西北旱作区能源利用现状
        7.3.1 西北旱作区能源利用特点
        7.3.2 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太阳能
        7.3.3 清洁能源利用技术——沼气
    7.4 民居更新设计案例
        7.4.1 内蒙古园子沟村窑洞民居改造设计
        7.4.2 内蒙古园子沟村生土民居改造设计
    7.5 清洁能源利用的策略与方法
        7.5.1 利用网络化
        7.5.2 技术标准化
        7.5.3 推广模块化
    7.6 本章小结
8 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更新营建模式探索
    8.1 传统乡村聚落更新发展
        8.1.1 城乡一体化理念及其对村镇建设的启示
        8.1.2 聚落规划原则
        8.1.3 聚落营建措施
    8.2 传统乡村聚落更新营建模式
    8.3 本章小结
9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1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2 岱海园子沟村调研问卷
附录 3 岱海园子沟村建筑调研测绘图

(10)梁漱溟“内圣外王”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内圣外王":儒学的精神实质
        1.1.1 "内圣外王"的历史演变
        1.1.2 "内圣外王"的内涵
    1.2 梁漱溟"内圣外王"之学
    1.3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2 梁漱溟:现代新儒学的开启者
    2.1 现代新儒学概述
        2.1.1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
        2.1.2 现代新儒学的思想特色
    2.2 梁漱溟现代新儒学的思想特色
        2.2.1 文化民族主义的立场
        2.2.2 批判科学主义
        2.2.3 谋求儒学的现代化
    2.3 梁漱溟现代新儒学的思想渊源
        2.3.1 阳明心学
        2.3.2 泰州学派
        2.3.3 柏格森哲学
    2.4 梁漱溟现代新儒学思想简评
    2.5 本章小结
3 梁漱溟的道德观("内圣外王"的基础)
    3.1 梁漱溟现代新儒学心性论
        3.1.1 梁漱溟诠释"人心"与"人生"
        3.1.2 人性本善
        3.1.3 人性向善的关键:生命自觉
    3.2 梁漱溟道德观的核心内容
        3.2.1 梁漱溟诠释道德
        3.2.2 尚情无我的道德义务观
        3.2.3 道德之俗与道德之真
    3.3 梁漱溟的"以道德代宗教"构想
        3.3.1 梁漱溟诠释宗教
        3.3.2 以道德代宗教
        3.3.3 儒学与宗教:后起新儒家的继续思考
    3.4 梁漱溟的道德修养论
        3.4.1 儒家之学是修养之学
        3.4.2 修养之学是功夫之学
        3.4.3 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
        3.4.4 道德修养的现代价值
    3.5 本章小结
4 梁漱溟的教育观("内圣外王"的路径)
    4.1 东西教育之比较
        4.1.1 西洋人注重知识教育,中国人注重情志教育
        4.1.2 情志教育的主要内容
        4.1.3 对梁漱溟东西教育观之评析
    4.2 对当时新式教育之批评
        4.2.1 新式教育不合于教育的道理
        4.2.2 新式教育不合于人生的道理
        4.2.3 理性的声音:梁漱溟对新式教育的反思
    4.3 乡村教育之尝试
        4.3.1 乡村教育之目的:培养新民众,建设新乡村
        4.3.2 乡村教育之方式:以社会教育为主
        4.3.3 乡村教育之内容:以人生教育为先
    4.4 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4.4.1 教育现代化是乡村现代化的关键
        4.4.2 教育现代化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5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内圣外王"的实践)
    5.1 乡村建设的意义:"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
    5.2 乡村建设的依据:"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结构
        5.2.1 伦理本位
        5.2.2 职业分立
        5.2.3 对"伦理本位、职业分立"之评析
    5.3 乡村建设的进路:从理性求组织
        5.3.1 从理性求组织——村学乡学
        5.3.2 村学乡学的基础:传统乡约的现代改造
        5.3.3 村学乡学的结构与职能
        5.3.4 "从理性求组织"何以可能?
    5.4 乡村社会的维系:以礼俗代法律
        5.4.1 以礼俗代法律
        5.4.2 对"以礼俗代法律"之思考
    5.5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之评析
        5.5.1 农村现代化的探索——毛泽东与梁漱溟的比较
        5.5.2 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特征
    5.6 本章小结
6 结语:梁漱溟"内圣外王"思想特色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6.1 梁漱溟"内圣外王"思想特色
    6.2 梁漱溟"内圣外王"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启示
        6.2.1 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德性生命的启示
        6.2.2 对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的启示
        6.2.3 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启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烧”出来的教训——单向阀的维护不容忽视(论文参考文献)

  • [1]某型号轴向柱塞泵可靠性研究[D]. 张志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2]新型液压汽车举升机的设计优化及控制研究[D]. 王鹏.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3]苏轼涉及科技内容的诗文研究[D]. 倪梦洁.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4]城市燃气管道风险评价与管理[D]. 吴汶昊.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5]转向架动态设计及整备车辆刚柔耦合仿真研究与应用[D]. 杨晶. 大连交通大学, 2018(04)
  • [6]重庆城区CNG加气站风险分析与应急管理研究[D]. 姚大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7]X气动器材公司定制产品研发项目流程优化研究[D]. 季佳盛.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PHC公司新产品推广策略研究[D]. 余加荣. 华东理工大学, 2017(05)
  • [9]农业转型视角下西北旱作区传统乡村聚落更新营建模式研究[D]. 靳亦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8)
  • [10]梁漱溟“内圣外王”思想研究[D]. 陈奇娟.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烧”的教训——单向阀的保养不容忽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