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电脑能否成为锦上添花?

平板电脑能否成为锦上添花?

一、Tablet PC能否锦上添花(论文文献综述)

许菲[1](2021)在《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韩自1992年正式建交,迄今已近30年,而两国地方政府间的交往历史远比这个时间更长,城市外交成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独特因素。单就中韩城市外交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成果——缔结国际友好城市来说,从1993年7月1日首对中韩国际友好城市——连云港市和木浦市正式缔结友城关系算起,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韩间已缔结友好省市(姊妹城市)关系206对,韩国成为除日美两国外与中国签订友好城市协议最多的国家。最初,中国连云港市和韩国木浦市缔结友城关系,主要是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时至今日,中韩城市外交合作领域不再限于经贸投资领域,其交往发展广泛辐射到地方政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体育运动、妇女儿童权益、环境保护、城市治理等各个领域,交往成果可谓是全面开花。与此同时,中韩地方政府间的交往层次不断深化,由最初的省市一级行政单位发展到区县级行政单位,社会组织、市民团体乃至个人纷纷加入到该行列。可以说,城市外交为中韩地方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营造了有利氛围,其在经贸投资、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城市治理、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成果良多,惠泽民众。经历了初期的接触和探索阶段后,经过磨合与调整,中韩城市外交发展逐渐走向稳定增长阶段,其交往目的和目标由最初的注重获得转向合作共赢发展。在此背景下,中韩国际友好城市的缔结形式不再限于“一对一”关系,开始转向“一对多”方式,而交往模式则由双边为主发展到双边与多边并重,中韩地方政府更深刻地认识到城市国际组织的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交往对象也由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向其他地区辐射。总体来看,中韩城市外交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然,不能就此回避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友好城市总体发展不平衡、合作形式比较单一、民间主体参与不足、传播力度不够导致民众存在误解、扩大贸易引发双方经贸摩擦。虽然中韩地方政府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但往往是事倍功半。而究其原因则十分复杂,一些属于结构性的因素远非地方政府之力所能解决。如在超国家层面,国际组织越来越多的发挥作用而逐渐改变了既有的交往格局。在国家层面,中央政府的制约、国内政治等因素的影响难以排除。在民间层面,非政府组织、传媒集团等社会组织实体,也谋求在对外交往中表达利益诉求,都成为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相交织,地方、国家和国际事务相交融,现阶段中韩城市外交发展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形势和环境,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探讨。有鉴于此,本文基于超国家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次国家行为体、社会行为体四个层次,借助白里安·豪京的多层外交理论,并融合加里·马克斯、里斯贝特·胡格提出的多层治理理论,形成理论阐释和具象认识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总体分析框架。从多层外交理论的视角审视,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系由多元行为主体的影响交互所造成,远非是地方政府层次一力所能突破解决。同样,在多层面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的,还包括超国家行为体层面的各类国际组织、国家行为体的代表——中央政府,以及社会行为体层面的非政府组织和日益活跃的各类传媒力量。由于公民社会、地方行政、国家政治、国际政治在囯际政治国内化、国内政治国际化的交互作用下日益结合为一个多层化的世界政治舞台,由此中韩城市外交发展所牵涉到各层面因素也越来越多。其中的任何一个行为主体要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必须在社会、地方、国家和国际的多个维度层次上同时采取行动,才能够有望获得最终的成功。显然,中韩城市外交要取得持续健康的长足发展,离不开社会行为体、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国际组织等多元主体层次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基于多层外交理论的视角,当前中韩城市外交发展存在合作形式单一、民间主体参与不足、传播力度不够、民众时有误解等突出问题,其中的一些问题虽然地方政府或能自力解决,但平衡区域发展、解决两国经贸摩擦等绝非地方政府能力之所及。以中韩地方经贸摩擦为例,虽然市民团体抗议、反倾销调查、构筑技术性壁垒等单一化的表象不时呈现,但实质却与国家层面的中韩同为外贸型经济增长模式不无关系。伴随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加快,中韩间产品差距减小、市场争夺趋于激烈,加之两国经贸依存度颇高,尽管中韩地方政府有较大意愿去寻求解决这些问题,但调整外贸、产业结构政策等属于中央政府权限,地方政府奈何不得,在政治、安全、外交等敏感议题上更是如此。不过,上述表象并不是说地方政府无可作为。其实,中韩地方政府可以借助参与国际次区域合作和国际城市组织的契机,为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共同努力在国际平台上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也可以在联合国框架下、借助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来解决彼此间的争端。总而言之,积极推动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符合两国的核心利益诉求,有利于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稳致远、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包括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国际组织在内的多个主体层次上的共同努力、统筹协调缺一不可。这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是中韩友好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不仅与中韩地方资源禀赋条件以及当地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意愿有关,更与国家层面的宏观发展政策等密切相关。对此,除地方政府自身的积极努力外,还需要国家层次宏观政策上的资源平衡调配,尤其是向中韩发展落后地区予以政策性倾斜,促进其走上外向型合作发展道路,更多、更全面地展现城市外交在新时期中韩伙伴关系发展中的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胡海英[2](2021)在《高管金融背景与企业创新》文中研究表明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对经济增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提高国家自主创新水平的核心是要推动企业创新,企业创新决定企业生存、竞争优势、市场价值以及投资回报等企业核心问题。因此,从微观角度探寻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对国家利用创新驱动因素推动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高管是企业创新行为的决策和执行主体,也是决定企业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高管背景特征势必会对企业创新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那么高管的金融背景是否能对企业创新产生影响,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其传导路径又是什么样的?不同职务类别高管的金融背景和不同金融行业背景的高管对所在企业创新产生的影响是不是一样的?在不同内部控制水平和不同地区市场化水平,高管金融背景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有何差异性?本文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2008-2017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研究了高管金融背景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随着具有金融背景的高管占企业总高管比例的提高,企业创新水平越高;将全样本根据高管不同职务类别进行分组,分为具有金融背景的执行董事、经营层高管样本组和具有金融背景的独立董事样本组,发现具有金融背景的独立董事样本组对企业创新水平的促进效果更明显;将全样本根据高管的不同金融行业背景进行分组,分为具有银行金融背景的高管样本组和具有非银行金融背景的高管样本组,发现具有非银行金融背景的高管样本组对企业创新效果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以上基本研究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影响渠道检验结果表明,一方面,曾经在金融机构任职过的高管会塑造出偏好风险的个人性格特征,而企业高管偏好风险会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另一方面,曾有过金融行业工作经历的高管会更容易让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建立正式或非正式沟通渠道,降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从而促进企业创新。(3)在进一步分析中,将样本企业分为内部控制水平高低两组和市场化水平高低两组,本文发现在内部控制水平低和市场化水平低的企业样本组,具有金融背景的高管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最后,在对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结果进行阐述分析后,本文在相应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王雨萌[3](2021)在《研发补贴、政治关联与民营企业创新绩效》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将创新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作为市场份额最大的经济体,民营企业创新活力至关重要。研发补贴和政治关联是影响民营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一方面,由于研发活动不确定性,政府主要通过研发补贴提升企业创新意愿;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政治关联成为民营企业普遍寻求的非正式制度保障。在此背景下,本文构建“研发补贴—政治关联—创新绩效”逻辑,弥补了现有研究将政治关联和创新绩效分别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造成的内生性问题,充分体现在满足政府与企业双重目标得到政府补贴后,企业家政治关联的调节作用。以民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的选取依据是民营企业的创新面临融资约束、制度约束等多重结构性制约,需要被给予更多关注;聚焦于民营企业政治关联在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政治关联在重视程度、形成动因和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因此民营企业政治关联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究。本文首先梳理民营企业研发补贴发放、创新绩效和政治关联与国有企业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政府研发补贴对民营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政治关联调节效应的作用机理。其次,以2015-2018年中国沪深A股制造业1620家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多维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本文研究发现:(1)研发补贴对民营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经济效益三个部分的创新绩效都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2)总体上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三阶段创新绩效均起显着为正的调节作用,但调节作用的显着性逐渐减弱。(3)政治关联对不同类型民营企业的调节作用均存在差异。对低技术民营企业创新绩效的全部阶段均存在正向调节,对于其他类型民营企业,政治关联分别对创新周期的部分阶段显着调节。具体而言,政治关联调节作用对于大型民营企业的创新产出显着,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显着;对东部地区而言,政治关联对创新投入和产出均显着调节,但对中西部地区作用不明显,仅对西部地区经济效益显着。最后,对政府和企业提出若干政策建议。(1)对于政府而言,既应结合民营企业差异精准实施,也应引导民营企业正确认识政治关联,营造“亲”“清”型政企关系。(2)对于企业而言,既要充分重视与政府的联系,引进政治背景高管,也同时要具有危机意识,避免对政治关联的过度依赖。

陈敏[4](2020)在《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农村饮水安全是世界性难题,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和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我国也不例外:近40年来先后投资1.5万亿元、新建1100多万处农村饮水工程、覆盖近10亿农村居民。从工程覆盖面看,我国应已全面解决了农村居民饮水问题。但调查和统计显示,情况并不乐观,农村饮水数量上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价格上供高于求、质量上供低于求等矛盾问题处处存在(陈敏,2020)。一方面是有水供给但无人使用,农村地区尤其是南方农村存在大量饮水工程被抛荒,供能闲置50%以上,水利部暗访统计也证实有50%左右的农村饮水工程表现为不可持续;长江水利科学院对重庆试点区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评价,只有38.5%达到可持续标准。另一方面是有部分农村居民没有水用或者有人乱用水、浪费水的情况并存,大量农村居民依旧过着喝望天水的生活,包括部分工程覆盖范围的居民,也有居民挥霍着政府提供的福利水、免费水。可见,有工程覆盖≠有产品供给,有供给≠有效供给,百姓有需要≠市场有需求。农村饮水为什么会大量出现“有供有需但非有效”的情况?这是国内外众多专家持久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是有效的农村饮水制度安排?为什么要进行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创新?如何进行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创新?研究目标有三:一是把握农村饮水供给的变动规律、本质属性、现实需求和阶段性特征;二是明确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安排及其内在机理;三是揭示制约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具体制度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创新思路和具体建议。研究思路是: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农村饮水的产品属性入手,以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明确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安排的总体思路和现实条件为切入点,试图通过构建农村饮水市场供给有效性分析模型,对农村饮水市场供给有效性进行检验,对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创新重要性和制度创新内容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从农村饮水制度设计冲突、农村饮水供给主体制度落地矛盾、农村饮水融资投入制度困境等维度,分析相关制度的缺陷及其内在机理,并提出相应制度创新的方向和建议,以期为更好地调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克服“泛市场化”“泛公益化”两种错误认识,进而构建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主要结论有:(1)农村饮水安全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应具有优先保障地位(第3章)。通过追溯农村饮水安全的发展历程,并与其他类似公共产品比较分析,可得到农村饮水安全具有基础性和致命性、垄断性和群体性、阶段性和反复性、区域性和差异性、资源性和流动性等本质属性和公益性和经营性杂糅、规模效益和规模不经济并存、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混合、建设不标准和运行不规范叠加、社会供给和自我供给交叉、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交织等阶段性特征,其需求具有钢性强、受众宽、空间大等特点,在农村所有公共产品供给中具有优先地位。(2)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制度安排的关键是厘清政府和市场的权责范围并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第4章)。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百姓饮水中市场需求部分和基本需求的市场有效部分由市场主体按照市场法则进行供给;又要发挥政府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兜底保基本民生中作用,对基本需求中的市场失灵部分,应该由政府兜底保障,政府既不能越位,更不能错位、缺位。(3)市场失灵是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市场的主体表现(第5章)。通过构建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市场分析模型,推导当前1100多万处农村供水工程可能存在的360种市场供需情形中,只有72种市场有效,这意味着理论上农村饮水市场80%会失灵,为政府参与农村饮水供给提供了理论依据。(4)改进和创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是政府当前破解农村饮水有效供给难题的有效途径(第6、7、8章)。当前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建设时期已经结束,饮水供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已发生深刻变化,通过考察搜集到的中央、地方和基层的38个农村饮水制度,发现之前以工程为中心、以投资为中心、以管理为中心的农村饮水制度难以适应新矛盾、新任务,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进和创新,通过创新建立以分区定性、分段定责、分量计价的农村饮水安全制度体系,包括总供给-总销售制度(CS-CS制度)、阶段水价制度、城乡联动联调水价制度、“双通道”决策制度、专用水票“需求侧”直补制度、内部交叉补贴制度等,释放制度红利、巩固建设成果,既可提高投资效益,又可增强百姓福祉。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提出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按照覆盖范围和缺失危害程度标准,提出了农村公共产品分区(ABCD)设计理论,并发现农村饮水处于A区的优先地位。并按照供需关系和市场原则,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市场进行分区,划分了市场和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界限,发现农村饮水刚需部分(ac C)在农村公共产品保障中的特殊地位。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有助于回答“农村饮水安全是不是公共产品”“农村饮水为何需要优先供给”“如何厘清市场和政府在供给农村饮水职责的界限”等基本问题。(2)构建融合“价格控制”和“供求干预”为一体的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基于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本文构建了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市场分析模型,把农村饮水需求分解为基本需求(公益品)和非基本需求(市场产品),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在农村饮水有效供给中的职责边界。这一研究结论可为在减轻政府负担中压实政府责任、在增加企业责任中促进企业发展,把原来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独木桥”路径变成“双通道”提供依据。(3)基于“卡尔-希克斯标准”构建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本文从定性制度、责任制度、融资制度等9个方面,考察了3个层面、38个农村饮水制度的效率,剖析了制度失灵的内在机理,并按照“卡尔-希克斯标准”进行制度改进,创新了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回答了“农民可用多少水、交多少费”“政府该尽什么责、补多少钱”等长期困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的基本问题。

张福蓉[5](2020)在《太极拳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及宿主代谢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明确太极拳干预T2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太极拳干预T2DM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探索太极拳干预T2DM的可能的微生物学相关作用机制,为太极拳运动疗法干预T2DM提供微生物学及代谢组学的生物信息学依据。方法1.在主要中英医学数据库系统检索已发表的太极拳干预T2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使用AMSTAR 2方法学质量评估工具和ROBIS系统评价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并对方法学质量和主要结局指标进行定性描述的证据合成,明确太极拳干预T2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运用第三代高通量Pacio全长16S r DNA测序技术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联合运用,探索T2DM患者与正常人的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组学的差异。本部分研究纳入20名T2DM患者和10名健康对照者,T2DM患者随机分到太极拳组和步行组,每组各10例,太极拳组受试者接受24式简化太极拳运动训练,每周3次每次60分钟,共12周;步行组受试者接受健步走运动干预,每周3次每次60分钟,共12周。比较T2DM与健康对照者以及不同有氧运动干预(太极拳、健步走)前后,T2DM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组学的差异;探讨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对T2DM可能的微生物学相关作用机制。结果1.系统评价再评价的主要结果经过系统检索与筛选,最终共纳入11篇基于太极拳运动干预T2DM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系统评价。结论方面,基于8篇文献(包括两篇低偏倚风险研究)得到阳性结果,可以认为太极拳与对照组相比,能安全有效地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和生活质量。11篇系统性价的AMTAR 2评价结果1篇为低质量,剩余10篇均为极低质量,ROBIS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2篇为低偏倚风险,余9篇均为高偏倚风险,可能与研究的质量与工具使用方法有关。2.太极拳干预T2DM的肠道菌群及代谢组学的研究结果T2DM患者与正常人比较,肠道菌群结构的优势菌构成基本一致,主要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以及变形菌门;Wilcoxon rank-sum test检验结果发现二者在目、科、属和种水平均存在显着差异的菌类;LEf Se分析结果显示对T2DM有意义的主要biomaker包括Barnesiella,Barnesiellaceae,Actinobacteria以及Lachnospira;对健康人组有意义的差异菌群包括有益菌Roseburia,Megamonas,Anaerobacterium,Gammaproteobacteria,Selenomonadaceae,Selenomonadales以及Prevotella;秩和检验结果提示太极拳运动干预前后Blautia-luti丰度降低;Lef Se结果显示步行运动干预前后的两组样本也仅有一个Ruminococcaceae。说明T2DM患者与健康人在肠道菌群结构上的确存在显着差异,3个月的太极拳和步行运动能一定程度上地影响患者的肠道菌群,但目前能观察到的肠道菌群的变化相对有限。T2DM患者与正常人在血清、尿液和粪便代谢均存显着的差异,血清差异代谢物包括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肌醇等26个,涉及的代谢通路主要包括半乳糖代谢、磷酸肌醇代谢以及氨基酸代谢等;尿液差异代谢物包括N-甲基5-羟色胺,5-甲氧基色胺,L-组氨酸,脱氧胞苷等39个,涉及的代谢通路主要有苯丙氨酸代谢通路和花生四烯酸等多条通路;粪便代谢组学的差异代谢物包括Lyso SM(d18:1),棕榈酸、甜菜碱、吲哚乙醛、亮氨酸等45个,涉及的通路主要包括酪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血清、尿液和粪便代谢组学差异代谢物通路富集分析提示T2DM与健康人在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降解通路、酪氨酸代谢通路以及蛋白质消化与吸收通路有共同的通路富集,是研究T2DM宿主整体代谢需要重点关注的代谢通路。太极拳和步行运动能够一定程度上影响T2DM患者体内的代谢状态,可能是通过影响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相关通路来实现的。结论1.太极拳运动可以有效改善地T2DM患者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但由于在血脂相关指标、身体质量指数、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平衡功能方面的研究数量有限、研究偏倚风险过高,尚无法得出有效的结论,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予以证实。2.与正常人相比较,T2DM患者体内存在肠道菌群结构失调、代谢紊乱的状态。3.太极拳和健步走有氧运动可以一定程度上影响T2DM患者肠道菌群和宿主代谢状态,可能是通过促进某些肠道有益菌生长,影响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等通路,达到改善宿主代谢状态。

满悦[6](2020)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区域型媒体的融合模型研究 ——以北京市主流媒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央的统一部署和媒介环境的剧变压力下,“融合”成为中国媒体格局中的主旋律和关键词,国内各家主流媒体纷纷开始进行各自的转型探索;同时,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新闻生产方式和舆论生态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PC传播语境下的媒体融合模型亟需进行进一步地革新与升级,来对新环境下的融合实践进行指导。面对新形势和新语境,主流媒体如何坚守公信力、延续影响力,把握传播力、扩大引导力,成为当下值得探讨的重要议题。本研究立足于移动互联网传播语境,以北京市范围内的主流媒体为研究对象,运用深度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对区域型媒体的融合转型路径进行探讨。首先,笔者通过对媒体机构融媒体建设的相关负责人、一线从业者等人员进行深度访谈,获取一手资料,从而对北京市主流媒体的融合现状和所获成果进行总体性的梳理与评估;在此基础上,选取出三家分别代表广电、报纸、网络新媒体三种媒体形态的个案进行详细阐释,并对主流媒体在融合转型中所遇到的普遍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剖析;最后,结合北京市主流媒体的融合态势和移动互联网的规律特点,提出富有学理依据的策略建议,并尝试对PC传播语境下的融合模型进行回应和补充,以构建移动传播语境下的融合模型。研究发现,当前北京市各家主流媒体在理论框架中的“市场战略、编辑架构、生产流程、变革管理、受众参与”五大维度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融合成果,也根据自己的转型背景和目标定位,初步探索出了适合自身的融合模式。但是,还存在着“观念层面”的危机意识不够强劲,用户思维还有待提升,“机制层面”的市场转型遇阻缓慢,业务协作仍略显松散,“布局层面”的人才结构不够健全,个别新媒体收效薄弱等问题。根据北京市主流媒体当前的融合现状和所遇困局,本研究提出区域型主流媒体进行融合的顶层策略,媒体机构可以“融合意义为驱动轮,融合要素为关键点,机制变革为支撑点,复合人才为创新力,内容优势为竞争力,技术支持为保障链”进行融合,并以经典理论为框架,在每个方面都提出了更为细化的融合策略,以期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应对转型挑战、推进深度融合提供借鉴与启发。

唐慧[7](2020)在《基于平板电脑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 ——以小学五年级语文习作课为例》文中提出在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推动下,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但是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习作教学并未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短板。小学语文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基于技术媒体加强培养。基于平板电脑的协作学习作为一种适合在班级内开展活动的教学方式,能够合理的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改善学生习作兴趣和课堂参与度的问题,能够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本研究运用协作学习的合作机制与平板电脑的多种功能,试图构建基于平板电脑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TDRGSE模式),并结合教学实践,反思、总结、完善该模式,以期创新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在语文习作课堂中的习作兴趣、课堂参与度和习作能力。本研究基于当前教育信息化的背景,在文献综述以及通过调查访谈了解小学语文习作课教学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协作学习理论以及平板电脑的功能,构建基于平板电脑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TDRGSE模式),并选择实习学校的五年级x班的学生开展了两轮基于平板电脑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完善该模式。在两轮行动研究结束后,从课堂观察、问卷数据、访谈内容和习作成果等方面检验模式的运行效果。研究结论:1、基于平板电脑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TDRGSE模式)是适合小学生习作课教学的教学模式。2、基于平板电脑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TDRGSE模式)能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活动参与度、增强学生的习作能力和改善学生的习作成绩。3、运用该模式,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师生提高对协作学习的认识,合理使用平板电脑;教师帮助学生梳理习作要点,注重习作能力的培养;生生和师生之间应加强交流,丰富评价方式。

上官慧华[8](2020)在《基于“互联网+”的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笔者旨在通过本学位论文的研究,为中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提供了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的教学案例,体现了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从而更好地借助“互联网+”进行教学这一理念.因此,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对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策略进行研究应运而生.本学位论文通过对福建省内(主要是福州、泉州、厦门)及其他省市的高二学生进行基于“互联网+”的数学自主学习现状调查.在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调查结果,提出助力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笔者通过对所任教的班级设置实验班以及对照班,采用本学位论文的部分策略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验.通过学生前后测成绩的对比,发现实验班学生的成绩确实得到一定水平的提高;此外,对师生进行访谈,访谈结果与调查结果不谋而合;验证策略确实具有一定效益.在课堂教学上,本学位论文提出教学方式改善策略,作业分层处理策略以及单元有效分析策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拓展教学内容上,本学位论文提出借助试卷、视频、阅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其中借助视频进行教学这方面,在特殊时期,特定情形下,会有特别应用.在这些策略中本学位论文的创新点如以下几点:(1)可借助视频进行教学,让优秀的数学建模老师统一录制数学建模课程,形成系统、专业的课程内容.(2)可以借助视频,对学生假期作业中的难题进行直播讲解.(3)每周可以在课程表上安排一节电子阅览课.

高山婷[9](2020)在《平板电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攀枝花市外国语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平板电脑逐渐进入中小学课堂,国内外专家学者都积极探索平板电脑进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平板电脑的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笔者依托所在学校在使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在个人教学中发现平板电脑运用于初中化学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通过查阅文献未见平板电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践研究的硕士论文,为了切实研究平板电脑是否真正有助于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的发挥平板电脑的作用等,笔者确定了此研究题目进行研究,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到国内外对平板电脑在教育教学中的研究现状,确定研究内容,绘制了研究思路流程图,确定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研究法、实际教学研究法、问卷调查研究法、个人访谈法。第二部分,对“平板电脑”“平板电脑教学”“APP”进行了概念的界定,介绍了平板电脑及教学APP的功能,提出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选取七个典型案例进行教学设计展示、效果分析,展示平板电脑在课前、课中、课后,新课、习题课、实验课等,单元检测、分层教学等中发挥的作用。通过案例123的分析,能看到平板电脑教学与传统信息技术教学相比,真正实现了课前自主预习、课中针对性探究、课后一对一辅导,同时增加了课堂中的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利用平板的一些功能如抢答、摇号、实验直播,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专注度;利用共享文件夹可以提供大量的视频、文档等资料。通过案例4567充分展示了电子作业强大的数据统计功能、及时反馈功能,微课进行分层学习的功能,消息中心的交互功能等。第四部分,在进行平板电脑教学前后,分别对笔者进行平板教学的班级、本校初三全体学生、本校化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抽取了五名典型学生、化学教师、本校使用平板较好的五名非化学学科教师进行了访谈。对以上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师生们在平板电脑的使用次数上越来越多,态度上大部分同学和老师都愿意并喜欢使用平板电脑进行化学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作用调查中发现平板提供了许多传统课堂无法代替的功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从总概中看到了师生们对平板教学后获得的积极效果的肯定。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了师生们喜欢平板电脑的具体功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硬件、软件、网络、教师方面给提出了建议,推动了平板电脑的完善更新、平板电脑与教学的充分融合及平板电脑在本校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第五部分,详细的阐述了平板电脑的引入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资源、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学生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信息素养培养方式等方面带来的改变。同时针对初中化学学科特点,提出了平板电脑进行教学的优越性及平板电脑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第六部分,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在问卷的设置上还可以继续改进,研究的范围仅限笔者所在攀枝花市外国语学校,针对本课题进行研究时间仅一学期。针对这些问题,今后还需要改进后,继续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实践。

娄小亭[10](2020)在《多维关系视角下关系网络、市场地位与商业信用融资研究》文中认为商业信用融资作为企业直接融资的方式之一,在上下游企业中获得了广泛运用。当企业面临信贷约束时,商业信用或许可以作为一种补充性的资金来源,支持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缓解企业的燃眉之急。因此,如何实现商业信用在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一直是融资约束型企业和相关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现有研究发现商业信用的流动受到企业内部经营发展状况、宏观经济与制度等方面的外部因素影响。但企业在进行商业信用融资的决策时,无法对宏观外部因素进行强制干预或影响,因此有必要探索非制度性因素对企业融资决策产生的影响。在非制度性因素中,企业与银行、政府以及除此二者之外的外部机构的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能够帮助企业获得稀缺的资源,而鲜有研究回答了如何运用这种无形资产帮助企业获得商业信用融资缓解信贷约束。针对现有文献对关系网络影响商业信用融资研究的不足,本文基于社会资本理论与信号传递理论,在文献梳理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银企关系、政企关系与社企关系的多维关系视角出发,运用2011-2017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1096个非平衡面板数据展开多维关系网络对商业信用融资影响的实证研究。关系网络实质反映了企业在网络结构中的地位差异,而市场地位又通过控制话语权影响企业商业信用融资,市场地位是否形成了二者关系中介机制呢?实证结果发现:(1)政企关系与银企关系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信用融资,而以社会责任指数衡量的社企关系表明其与企业商业信用融资为负相关。运用分组赋值法将三维关系合成加权关系网络以代表企业关系的丰富度与强度,发现即使关系网络丰富的企业也无法获得更多的商业信用融资;(2)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后的实证结果显示,尽管各维关系对市场地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市场地位在关系网络与商业信用融资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并不显着。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要充分调配合理的关系资源,注意把握各维关系之间的动态平衡,同时要促进会计准则规范化,为企业获得商业信用融资提供积极作用。此外,企业还可运用关系资源通过寻求的其他渠道帮助企业获取商业信用融资。

二、Tablet PC能否锦上添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ablet PC能否锦上添花(论文提纲范文)

(1)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既有研究述评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和不足
        (一)主要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城市外交的界定、沿革和理论基础
    一、城市外交的界定
        (一)城市外交的定义
        (二)城市外交的特征
        (三)城市外交的形式
        (四)城市外交的作用
    二、城市外交的沿革
        (一)城市外交的发展
        (二)城市外交的繁荣
        (三)中国的城市外交
    三、城市外交地位的确立
        (一)城市成为城市外交的主体
        (二)城市外交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
        (三)城市国际组织提振城市外交地位
    四、多层外交理论对城市外交的阐释
        (一)多层外交理论的内核
        (二)多层外交理论的辨析
        (三)对城市外交的再阐释
    小结
第二章 中韩城市外交的演变发展与地位作用
    一、中韩城市外交的发展历程
        (一)接触探索阶段
        (二)磨合调整阶段
        (三)稳定增长阶段
    二、中韩城市外交的基本情况
        (一)中韩双边交往情况
        (二)中韩多边交往情况
    三、中韩城市外交的进展成效
        (一)友好城市数量持续增加
        (二)友好城市合作领域扩大
        (三)友好城市合作层次加深
        (四)发展成果惠及两国人民
    四、中韩城市外交的发展特点
        (一)交往对象的多层次性
        (二)同层交往的非唯一性
        (三)结好偏好经济发达地区
        (四)从注重获得走向合作共赢
    五、城市外交在中韩关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城市外交在中韩关系发展中的地位
        (二)城市外交对中韩关系发展的积极作用
    小结
第三章 中韩城市外交主要行为体层次分析
    一、超国家行为体层次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
        (二)区域性国际组织
    二、国家行为体层次
        (一)居于支配地位的中央政府
        (二)囿于地域主义的国内政党
    三、次国家行为体层次
        (一)具备担当城市外交主体能力和意愿的城市
        (二)外部环境有利于作为城市外交主体的城市
    四、社会行为体层次
        (一)不能被忽视的非政府组织
        (二)引领舆论的新旧传媒集团
    五、不同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
        (一)次国家行为体与国家行为体的相互作用
        (二)次国家行为体与超国家行为体相互影响
        (三)社会行为体对次国家行为体的不同影响
    小结
第四章 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及成因
    一、各地区总体发展不均衡
        (一)资源条件导致的友城分布不均
        (二)政府偏好招致各项发展不平衡
    二、合作形式单一、影响受限
        (一)开展城市外交常用的合作方式
        (二)倚重某一形式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以浙江为例评估城市外交效果
    三、民间主体参与程度不高
        (一)中韩城市外交由官方主导
        (二)官方合作欠灵活、效果不佳
        (三)政府参与过多、民间积极性低
    四、传播不足、民众易受误导
        (一)塑造城市形象太重视官方交流
        (二)效果不理想、应重视渠道和方式
        (三)第三方误导易致民众看法片面
    五、经济摩擦、贸易保护增多
        (一)中韩双边经贸总体情况
        (二)中韩经济摩擦现象增多
        (三)韩国过度采用保护手段
    六、多层外交理论下中韩城市外交问题成因分析
        (一)相关利益集团的干预
        (二)地方条件能力的差异
        (三)国家制度体制的制约
        (四)国际组织调解的盲区
    小结
第五章 推动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路径抉择
    一、运用国家力量,统筹地方发展
        (一)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权力边界
        (二)平衡中央和地方的资源调配
    二、拓宽交往渠道,创新合作形式
        (一)借鉴其他国家城市外交模式
        (二)加深合作层次尝试内容创新
    三、鼓励多方参与,建立互惠机制
        (一)鼓励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
        (二)落实惠民机制争取民众支持
    四、重视媒介作用,强化传播力度
        (一)注重媒体公关树立良好形象
        (二)拓宽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
        (三)加强对自媒体的监控和疏导
    五、借力国家外交,融入国际组织
        (一)借助国家外交改善外部环境
        (二)大力发挥国际组织建设作用
    六、促进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城市外交作用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新北方”“新南方政策”
        (二)发展战略对接对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积极影响
        (三)深化城市外交对中韩发展战略对接的促进作用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高管金融背景与企业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高管金融背景的文献综述
    2.2 关于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3 高管职业背景与企业创新的文献综述
    2.4 文献述评
3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3.1 理论基础
        3.1.1 高层梯队理论
        3.1.2 行为金融学理论
        3.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 研究假设
        3.2.1 高管金融背景与企业创新
        3.2.2 不同职务高管金融背景与企业创新
        3.2.3 高管不同金融机构背景与企业创新
4 实证研究与设计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4.2.1 变量定义
        4.2.2 模型构建
5 数据处理及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5.2 变量相关系数分析
    5.3 多元回归分析
    5.4 内生性检验
        5.4.1 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检验
        5.4.2 工具变量法(IV)
    5.5 稳健性检验
        5.5.1 改变计量模型
        5.5.2 解释变量滞后
        5.5.3 改变核心变量测度方式
        5.5.4 删除非创新型公司样本
6 进一步分析
    6.1 作用机制检验
        6.1.1 高管金融背景、风险偏好与企业创新
        6.1.2 高管金融背景、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
    6.2 异质性分析
        6.2.1 不同内部控制水平下高管金融背景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6.2.2 不同市场化水平下高管金融背景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7 总结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研发补贴、政治关联与民营企业创新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研发补贴对民营企业创新绩效影响
        1.2.2 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创新绩效影响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本文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研发补贴
        2.1.2 政治关联
        2.1.3 创新绩效
    2.2 理论基础
        2.2.1 技术创新理论
        2.2.2 高层梯队理论
        2.2.3 社会资本理论
3 政府研发补贴对民营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
    3.1 民营企业政府研发补贴及创新绩效的特点
        3.1.1 民营企业政府研发补贴的特点
        3.1.2 民营企业创新绩效的特点
    3.2 民营企业政治关联与国有企业的差异
        3.2.1 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
        3.2.2 民营企业政治关联与国有企业的差异比较
    3.3 政府研发补贴对民营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机理
    3.4 民营企业政治关联的调节作用
4 研究设计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4.2 变量设计
        4.2.1 被解释变量:创新绩效
        4.2.2 核心解释变量:研发补贴
        4.2.3 调节变量:政治关联
        4.2.4 控制变量
    4.3 模型构建
        4.3.1 研发补贴与民营企业创新绩效基准模型
        4.3.2 政治关联调节作用的拓展模型
5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单变量描述性统计
        5.1.2 Pearson相关性分析
    5.2 实证分析
        5.2.1 研发补贴对民营企业创新绩效的实证检验
        5.2.2 民营企业政治关联调节作用的实证检验
    5.3 稳健性检验
    5.4 进一步分析
        5.4.1 研发补贴对不同类型民营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差异
        5.4.2 不同类型民营企业政治关联调节作用的差异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结构框架
    1.4 数据来源及处理
        1.4.1 数据来源
        1.4.2 数据处理
    1.5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
        1.5.1 研究重难点
        1.5.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动态、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2.1 研究动态
        2.1.1 文献综述
        2.1.2 研究述评
    2.2 基础理论
        2.2.1 制度经济学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2.3 相关概念
        2.3.1 农村饮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2.3.2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2.3.3 阶梯水价与阶段水价
第3章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3.1 发展历程
        3.1.1 安全标准演变历程
        3.1.2 规划法规完善历程
        3.1.3 水源管理制度变迁
    3.2 比较分析
        3.2.1 与城市饮水比较
        3.2.2 与农村公路用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供给比较
        3.2.3 与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类产品供给比较
    3.3 需求分析
        3.3.1 基础性需求:刚性强
        3.3.2 广泛性需求:受众宽
        3.3.3 发展性需求:空间大
    3.4 基本特征
        3.4.1 基础性和致命性
        3.4.2 垄断性和群体性
        3.4.3 阶段性和反复性
        3.4.4 区域性和差异性
        3.4.5 资源性和流动性
        3.4.6 分散性和季节性
    3.5 阶段特征
        3.5.1 公益性和经营性杂糅
        3.5.2 规模效益和规模不经济并存
        3.5.3 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混合
        3.5.4 建设不标准和运行不规范叠加
        3.5.5 社会供给和自我供给交叉
        3.5.6 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交织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创新的总体思路
    4.1 制度创新的主流目标
        4.1.1 以居民为中心的制度体系
        4.1.2 形成闭环的制度体系
        4.1.3 遵循本质属性、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制度体系
    4.2 制度创新的基本方法
        4.2.1 注重“卡尔多改进”追求效益最大化
        4.2.2 注重上下结合内外互动体现实用性
        4.2.3 注重前后比较左右借鉴凸显均衡性
    4.3 制度创新的外部环境
        4.3.1 统一的思想认识
        4.3.2 扎实的经济基础
        4.3.3 成功的经验借鉴
        4.3.4 庞大的工程系统
        4.3.5 归位的政府职能
    4.4 制度创新的内部条件
        4.4.1 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
        4.4.2 逐步异化的制度目标
        4.4.3 非均衡的制度效应
    4.5 制度创新的考核指标
    4.6 制度创新的基本设想
        4.6.1 市场有效的判断标准
        4.6.2 制度有效的制约因素
        4.6.3 制度创新的关键问题
        4.6.4 制度创新的现实局限
    4.7 制度创新的基本逻辑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创新的市场特征
    5.1 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设计
        5.1.1 模型选择:三种常见市场分析模型比较
        5.1.2 模型设计: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
        5.1.3 模型说明:重要节点和区域
    5.2 质量要素对市场有效性影响:供给-需求分析
        5.2.1 基本类型
        5.2.2 有效性分析
    5.3 价格要素对市场有效性影响:成本-收益分析
        5.3.1 基本类型
        5.3.2 有效性分析
    5.4 农村饮水安全市场有效性综合分析
        5.4.1 模型分析及结果
        5.4.2 主要特点
    5.5 调查数据分析
        5.5.1 抽样调查分析
        5.5.2 典型调查分析
        5.5.3 居民反馈数据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的设计冲突及创新
    6.1 制度设计冲突的主要表现
        6.1.1 产品定性模糊化:混淆不准的定性制度
        6.1.2 供给质量理想化:高标低配的水质制度
        6.1.3 供水类型单一化:人畜同饮的供给制度
    6.2 制度设计失灵的内在机理
        6.2.1 定性制度失灵分析
        6.2.2 质量制度失灵分析
        6.2.3 分类制度失灵分析
    6.3 制度设计创新的基本思路
        6.3.1 分区定性制度创新
        6.3.2 “双通道”决策制度创新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村饮水安全责任主体制度落地矛盾及创新
    7.1 制度落地矛盾的主要表现
        7.1.1 责任落实基层化:“层层下移”的责任制度
        7.1.2 融资主体空心化:“补助”“配套”的融资制度
        7.1.3 运行管理公地化:抓大放小的运管制度
    7.2 制度落地矛盾的内在机理
        7.2.1 责任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7.2.2 融资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7.2.3 运管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7.3 责任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
        7.3.1 分段定责制度创新(CS-CS制度)
        7.3.2 创新绩效评价制度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农村饮水安全融资投入制度的两难困境及创新
    8.1 融资投入两难的主要表现
        8.1.1 资金分配均等化:数人头的投入制度
        8.1.2 产品定价市场化:“以水养水”的定价制度
        8.1.3 运管补贴低效化:逆向刺激的补贴制度
    8.2 融资投入两难的内在机理
        8.2.1 投入制度失灵分析
        8.2.2 定价制度失灵分析
        8.2.3 补贴制度失灵分析
    8.3 融资投入制度创新思路
        8.3.1 “阶段水价”制度创新
        8.3.2 “需求侧补贴”制度创新
    8.4 算例
        8.4.1 现行制度导致工程荒废
        8.4.2 实行制度保基本运行
        8.4.3 创新制度多方受益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分区治理是破解农村公共产品治理失效的有效方式
        9.1.2 市场失灵是农村饮水安全市场供给的基本特征
        9.1.3 统筹推进是创新农村饮水安全制度的必由之路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主持(研)课题

(5)太极拳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及宿主代谢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词缩略表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太极拳干预T2DM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检索与管理
        2 文献的筛选与流程
        3 文献资料和数据提取
        4 文献的质量评价
        5.证据合成与分析
        6.研究注册
    (三)研究结果
        1 文献检索与筛选结果
        2 纳入文献的特征结果
        3 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4.太极拳干预T2DM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结果
第二部分 太极拳对T2DM患者肠道菌群及代谢组学影响的研究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类型与设计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分组与干预
        4 生物样本的采集与保存
        5.实验仪器与试剂
        6.实验流程与方法
        7 研究观察的指标
        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9 研究质量控制
        10 伦理审批与临床研究方案注册
        11 研究流程图
    (二)研究结果
        1 临床研究结果
        2 肠道菌群的研究结果
        3 血清代谢组学的研究结果
        4.尿液代谢组学的研究结果
        5 粪便代谢组学的研究结果
        6.肠道菌群与粪便代谢组学联合分析结果
讨论
    1 中医理论相关讨论
    2 现代医学的相关讨论
    3 关于研究方案与质控的讨论
    4 关于研究结果的讨论
结论
特色与创新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文献综述 2 型糖尿病肠道菌群及微生物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2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件3 研究相关的图片资料
    附件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移动互联网时代区域型媒体的融合模型研究 ——以北京市主流媒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理论基础:“媒体融合”的概念源流和模型建构
        1.2.2 移动互联网的属性特征及发展趋势
        1.2.3 中国主流媒体的融合现状
        1.2.4 总结与述评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对象
        1.3.4 难点创新
2 融合现状:北京市主流媒体融合的探索与突破
    2.1 市场战略层面
        2.1.1 整体态势稳中有进,整合重组行为不断
        2.1.2 各家媒体内部革新,主动延伸产业触角
    2.2 编辑架构层面
        2.2.1 构建特色中央厨房,全面提升生产效率
        2.2.2 削弱部门差异隔阂,逐渐塑造融合文化
    2.3 生产流程层面
        2.3.1 日常新闻有机配合,特殊报道协作紧密
        2.3.2 移动优先战略明显,技术赋能驱动创新
    2.4 变革管理层面
        2.4.1 重塑评价考核思路,部门协作意愿增强
        2.4.2 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复合人才比例上升
    2.5 受众参与层面
        2.5.1 主动布局社交媒体,构建全媒生态矩阵
        2.5.2 转变固有传受角色,积极支持用户生产
    2.6 总体层面
3 个案研究:北京市主流媒体的典型融合案例剖析
    3.1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移动融合环境中的广播品牌再造
    3.2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以优势资源寻求纸媒的融合突破口
    3.3 北京时间: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的责任与价值探索
4 问题透视:媒体融合所遇主要困局及其成因探析
    4.1 观念上:危机意识不够强劲,用户思维还有待提升
    4.2 机制上:市场转型遇阻缓慢,业务协作仍略显松散
    4.3 布局上:人才结构不够健全,个别新媒体收效薄弱
5 策略思考:移动互联网语境下区域型媒体的融合模型构建
    5.1 顶层战略
        5.1.1 驱动轮-融合意义
        5.1.2 关键点-融合要素
        5.1.3 支撑点-机制变革
        5.1.4 创新力-复合人才
        5.1.5 竞争力-内容优势
        5.1.6 保障链-技术支持
    5.2 组织架构
        5.2.1 环境布局
        5.2.2 协作模式
        5.2.3 开放理念
    5.3 平台布局
        5.3.1 中央厨房
        5.3.2 平台矩阵
    5.4 内容建设
        5.4.1 拳头产品
        5.4.2 受众参与
    5.5 变革管理
        5.5.1 技能培养
        5.5.2 评价机制
        5.5.3 人才管理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平板电脑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 ——以小学五年级语文习作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研究综述
    一、核心概念
        (一)平板电脑
        (二)协作学习
        (三)教学模式
    二、研究综述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研究现状
        (二)协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三)平板电脑的教学应用研究
        (四)基于平板电脑的协作学习的相关研究
        (五)研究述评
第三章 小学语文习作课教学现状
    一、问卷的设计、实施与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问卷的实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访谈提纲的设计、访谈实施与结果分析
        (一)访谈提纲的设计
        (二)访谈的实施
        (三)访谈的结果
    三、小学语文习作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第四章 TDRGSE模式的构建
    一、小学语文习作学情分析
    二、基于平板电脑的协作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三、TDRGSE模式的设计
        (一)协作学习的经典模式
        (二)TDRGSE模式的设计
第五章 TDRGSE模式的应用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与分析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分析
    三、评价工具设计
    四、TDRGSE模式的应用
        (一)行动研究时间安排
        (二)第一次行动研究
        (三)第二次行动研究
第六章 TDRGSE模式的应用效果与分析
    一、第一次行动研究后的应用效果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习作成绩分析
    二、第二次行动研究后的应用效果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习作成绩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新教学模式的使用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活动参与度
        (二)使用新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使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习作成绩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与建议
    三、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访谈内容
    附录B 语文习作成绩评价标准
    附录C 调查问卷
        (一)前期调查问卷
        (二)习作能力调查问卷
致谢

(8)基于“互联网+”的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访谈调查法
        1.3.4 实验法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人本主义理论
        2.1.2 建构主义理论
        2.1.3“最近发展区”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高中生自主学习
        2.2.2“互联网+”
    2.3 文献综述
        2.3.1 自主学习研究综述
        2.3.2“互联网+”教学的研究综述
第3章 基于“互联网+”的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的现状调查
    3.1 问卷调查的准备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问卷编制
    3.2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第4章 基于“互联网+”的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
    4.1 借助“互联网+”教育平台创新课堂教学促进自主学习策略
        4.1.1 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方式创新策略,促进自主学习
        4.1.2 基于“互联网+”的作业分层处理策略,促进自主学习
        4.1.3 基于“互联网+”的单元有效分析策略,促进自主学习
    4.2 借助“互联网+”教育平台拓展教学内容促进自主学习策略
        4.2.1 借助试卷,拓展教学内容,促进自主学习
        4.2.2 借助视频,拓展教学内容,促进自主学习
        4.2.3 借助阅读,拓展教学内容,促进自主学习
第5章 基于“互联网+”的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策略的效果分析
    5.1 通过对成绩的分析体现策略的效果
    5.2 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体现策略的效果
    5.3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体现策略的效果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附录 1 基于“互联网+”的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现状调查
附录 2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 3 教师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平板电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攀枝花市外国语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平板电脑及APP功能介绍和使用
    2.3 理论基础
3 平板电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3.1 平板电脑在新课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3.2 平板电脑在其他方面应用的案例分析
4 平板电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效果调查及分析
    4.1 问卷设计
    4.2 问卷调查对象和方法
    4.3 学生问卷分析
    4.4 教师问卷分析
    4.5 个别访谈
5 研究成果
    5.1 平板电脑的使用给初中化学教学带来的改变
    5.2 平板电脑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优越性
    5.3 平板电脑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6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的不足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附录Ⅳ
附录Ⅴ
致谢

(10)多维关系视角下关系网络、市场地位与商业信用融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商业信用融资
        1.2.2 关系网络
        1.2.3 市场地位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图
    1.4 研究创新
    1.5 本章小节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商业信用融资
        2.1.2 多维关系网络
        2.1.3 市场地位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资本理论
        2.2.2 信号传递理论
    2.3 本章小节
第3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1.1 多维关系网络与商业信用融资
        3.1.2 市场地位对多维关系网络与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中介效应
    3.2 研究设计
        3.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3.2.2 变量定义
        3.2.3 模型构建
    3.3 本章小节
第4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1 描述性结果分析
    4.2 相关性分析
    4.3 回归分析
        4.3.1 多维关系网络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
        4.3.2 市场地位的中介效应机制检验
    4.4 基于企业产权性质的异质性分析
    4.5 稳健性检验
    4.6 本章小节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Tablet PC能否锦上添花(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D]. 许菲. 吉林大学, 2021(01)
  • [2]高管金融背景与企业创新[D]. 胡海英.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3]研发补贴、政治关联与民营企业创新绩效[D]. 王雨萌.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4]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D]. 陈敏. 西南大学, 2020(05)
  • [5]太极拳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及宿主代谢影响的研究[D]. 张福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6]移动互联网时代区域型媒体的融合模型研究 ——以北京市主流媒体为例[D]. 满悦.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7]基于平板电脑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 ——以小学五年级语文习作课为例[D]. 唐慧. 河南大学, 2020(02)
  • [8]基于“互联网+”的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策略研究[D]. 上官慧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9]平板电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攀枝花市外国语学校为例[D]. 高山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10]多维关系视角下关系网络、市场地位与商业信用融资研究[D]. 娄小亭. 新疆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平板电脑能否成为锦上添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