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瞿秋白的新闻传播思想

论瞿秋白的新闻传播思想

一、略论瞿秋白的新闻传播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黄志辉[1](2021)在《中央苏区新闻传播事业研究综述》文中指出中央苏区新闻传播事业研究渐成为新闻史研究的重要领域。整理现有研究,发现中央苏区新闻传播事业研究不但有鲜明的地域性,而且呈现出研究疆域的广阔性和研究角度的多元化,多学科介入特征明显。从研究重点看,现有研究多从中央苏区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地位及贡献、四大报刊这两种向度展开。为拓展、深化和创新中央苏区新闻传播事业研究,亟待完成文献的数字化工作;加强新闻业务和新闻理论研究,注重原报等第一手文献的阅读,回归"新闻实践史"的研究路径;同时,需扩大作者群,以扭转"冷清和寂寞"的整体情形。

沈正赋[2](2021)在《理论观照与实践图景:中国共产党百年群众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历时性演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传播领域的群众观是中国特色新闻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是中国共产党历代主要领导人把群众路线、群众观点诉诸于新闻执政的理念与方针,并落实到我国新闻传播工作之中,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一直是指导和推动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观在新闻传播中的创新,刷新了党的新闻传播群众观的理论视野和思想内涵,既为党的群众路线作了生动的注脚,也为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理论与实践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季为民,李斌[3](2021)在《百年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历史逻辑》文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在启蒙救亡、革命建设的民族民主革命实践中孕育发展,历经萌芽探索、实践成熟、曲折前行、改革发展,当前进入新时代理论创新的新阶段。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建设实践中探索积累、发展升华,每一阶段都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成果,彰显了中国特色新闻学术的魅力和优势,蕴含着理论传承和创新的历史逻辑。本文在梳理每个阶段的创新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理论的历史逻辑。

郑保卫,王青[4](2021)在《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百年发展的历史贡献》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伴随着党的奋斗历史及其新闻事业发展足迹,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百年间,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不仅创立了中国无产阶级党报学说基本理论,搭建起中国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基本框架,而且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基本内容,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历史进程,为世界无产阶级新闻学的丰富、创新和发展作出了独特的历史贡献。

季为民,叶俊,刘博睿,李斌[5](2021)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百年发展脉络与演进逻辑》文中研究指明在过去的一百年间,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和宣传思想工作,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总结发展形成了体系化的新闻理论。文章从学术图谱、演进轨迹、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等角度,综述了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百年发展历程:通过文献统计和关键词聚类总结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研究热点和学术图谱;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从早期实践探索到理论形成,并不断发展创新的演进轨迹;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历经思想启蒙传播、新闻实践探索、理论曲折发展、体系创新突破的历史逻辑;诠释了从党性原则到政治家办报,从新闻宣传向新闻舆论演进的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发展彰显了与时俱进、继承创新的鲜明特征,体现了从党报理论体系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体系,再到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的体系建构脉络。

闻学峰[6](2021)在《1924年上海《民国日报》的改组研究》文中提出1924年上海《民国日报》的改组源于孙中山"联俄"政策。该政策形成过程中,共产国际和苏俄要求国民党重视宣传并改组党。随着国民党的改组,一些"党人"所办的私营报纸被改组为国民党机关报,上海《民国日报》是改组首选对象。该报的改组以组建国共合作性质的编委会等为重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初国共关系总体密切,《民国日报》的改组成效明显,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共党史和国民党史上都具有一定的正面价值和影响。"弹劾共产党案"发生后,中共中央试图重组《民国日报》编委会未果,这对该报后续发展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在经历了短暂的国共共管、左右派共治后,该报被国民党右派完全控制,反共色彩鲜明。《民国日报》的改组过程体现了国民党、中共及苏俄等多种政治主体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方华[7](2020)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全体人民精诚团结、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落脚点。党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充分肯定了以“文化建设促进人民精神团结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显着优势”,作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重要部署,并且强调:“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被提升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离不开既有的思想资源和实践基础,离不开对党领导文化建设历史及经验的研究和总结。抗战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党领导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党领导的文化建设,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抗战时期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分析总结其历史经验及当代价值,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引言部分,概括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依据、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等问题。文章的主体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和考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背景和条件,阐明抗战时期党领导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二部分从理论探索和理论形成两方面对抗战时期党的文化建设理论进行研究。在理论探索方面,文章梳理了党对于科学化、大众化、民族化文化思想的理论探索,分析抗战时期党领导文化建设并最终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在理论形成方面,文章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提出及最终形成进行分析研究,阐明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在抗战时期党的文化建设事业中的指导作用。第三部分对抗战时期党的文化建设实践进行研究和梳理。分别从党在扩大文化队伍、开展抗战的文化教育和宣传工作、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与学术研究、进行党内文化建设、加强党在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文化工作等方面,对抗战时期党的文化建设具体实践进行分析和研究。第四部分对抗战时期党的文化建设进行总体分析和评价,阐明了抗战时期党的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历史贡献,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抗战时期党的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阐明了这一时期党的文化建设经验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事业中的价值体现及重要启示。

徐杭燕[8](2020)在《从城市到农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变迁研究(1927-1934)》文中认为从大革命失败后到红军长征前,即从1927年至1934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经历了多次变更,党的中心任务也多番调整,城市和农村革命路线的张力逐渐形成,国内与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中国共产党开始在革命根据地作为执政党制定和执行新闻政策。这一时期是考察中共新闻政策变迁的重要时间窗口之一。本研究以1927年8月至1934年10月间的中共新闻政策为研究对象,使用文献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运用列宁党报理论及政策科学的相关理论,着重分析了在中共革命力量从城市转向农村的过程中,新闻政策在制定和执行方面发生的变化,并进一步探究这些变化背后的复杂动因。研究发现,这一阶段的中共新闻政策是自大革命失败以来,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和新闻统制的背景下,对党的新闻事业进行系统化的组织和规范。新闻政策制定的理念主要来源于苏联和共产国际。中共新闻政策的变迁具有连续性与突变性交织共存的特点。这一时期,新闻政策的历史特征是党性持续增强,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党报系统不断发展,全国发行网和通讯网走向健全。但随着党内“左”倾趋势的不断发展,中共在新闻政策上过度依赖共产国际的指令和苏联模式,开始变得僵化与教条,还未能与中共的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徐丽华[9](2020)在《《布尔塞维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27-1932)》文中研究表明《布尔塞维克》诞生于中国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低潮期,起初为党中央综合性刊物,内容涉面较广,后转为以刊载理论性文章为主的理论指导性机关刊。深入钻研《布尔塞维克》和挖掘其发行对推广马克思主义以及加快在中国发展进程的历史作用,对于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进一步纵深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进行《布尔塞维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重要历史的阶段性补充,是对列宁关于苏维埃报刊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党思想理论水平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水平的转变路程。《布尔塞维克》对党中央文件的刊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探寻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路线、方针、政策和斗争策略的变化,对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共产国际重要决议与指示文章的发表在中国的革命发展历程中发挥重大指导作用。由于部分中共领导人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犯了“左倾”错误,教条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指导,盲目地遵照共产国际的错误指示,过于乐观地估计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使党和革命事业遭受巨大损失。《布尔塞维克》作为党中央的重要机关报,所宣传的党的方针理论与政策路线不可避免地蒙上了一层左倾错误的思想色彩。但同时,对于国民党改组派、第三党、托陈取消派等敌对势力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攻击诽谤以及党内“左倾”错误,《布尔塞维克》皆发文予以揭露并进行了坚决斗争,为党内外全面认清反对派的罪恶行径以及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地位,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党内外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发挥不可磨灭作用。《布尔塞维克》在白色恐怖环境下能够坚持发行并拓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范围和辐射人群,离不开中共中央、共产国际、中央党报委员会、中共中央宣传部等组织宣传机构部门和编撰群体力量的发挥。在他们的共同联合作用下,以《布尔塞维克》为代表的党机关刊物的创办愈发成熟,革命指导作用愈发明显,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地位愈发坚定,同时也带动了各地战斗团体如工会、共青团、文联等团体报刊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工农民众整体认知水平和政治思想觉悟的提升,而且为推动中国革命运动的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战斗力量。作为一份党刊,《布尔塞维克》保留了党在这个时期的大量历史文献,见证了党在理论上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布尔塞维克》充分发挥其传播功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于关键时刻帮助党内外人士严厉批驳了反动党派的错误观点,揭露其阶级实质与虚伪本质,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研究和大众化推广仍然是我党艰巨而系统的伟大工程。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节奏发展与更新,舆论媒体和宣传媒介对大众的影响越发强劲,不可否认也存在一定质疑和忽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人群。因此,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地位,全面理性认识马克思主义,合理运用传播媒介和正确把握传播媒体的舆论方向在今天至关重要。

陈龙[10](2019)在《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四以降,各种“主义”激荡角逐,孕育了以“共产主义”为旗帜的中国共产党。在此过程中,报刊作为凝聚早期共产党人与共产主义组织的精神核心,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中共报刊工作发源于城市,但1948年中宣部发布的《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提出“我们城市办报的经验还不多,望将经验与问题电告”,似乎忽视了建党以来中共在“城市办报”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聚焦1942年的《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和1948年的《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发布的前因后果,不难激发对于中共办报模式整体转型的想象。这种转变的多次发生,揭示了中共办报模式主要不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线性发展,而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振荡过程。现有研究表明,意识形态的变迁、地理环境的形塑、中心工作的转换、政党地位的演变是影响中共办报模式发展的主要因素,报刊与党派的关系、报刊与受众的关系、报刊的技术形态、报刊的经营管理及其相互关联与影响的方式是中共办报模式的主要内核。本文拟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从“模式”的意涵出发,全面系统地对1921-1949年中共办报模式的演变历程进行研究,对中共办报模式作如下历史分期与类型划分:1921年至1927年是“报为机关:中共办报模式的初步探索”时期,形成了中共办报的“上海模式”;1928年至1937年是“报为工具:中共办报模式的基本成型”时期,形成了中共办报的“瑞金模式”;1938年至1949年是“城乡互动:中共办报模式的多元发展”时期,形成了中共办报的“重庆模式”与“延安模式”。通过对以上模式的符号化描述发现,中共办报模式的发展轨迹基本是以“党报姓党”为中心线,以“城市办报”和“农村办报”为两级上下波动,其发展存在三种逻辑:作为党派工具的报刊、作为社会公器的报刊、作为生产事业的报刊。时代在变化,报刊的使命任务也应随之变化。《红旗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当前报刊的主要使命是“以建设为自任”而非“炫众以导乱”,报刊发展必须兼顾三种逻辑,不可偏废。要解决“在新形势下办报党报,在保持党性的前提下不断增强党报的影响力”的问题,应当推动政治方向的引导、读者需求的满足、报刊事业的壮大的有机结合,这是中共办报模式在两级振荡中的曲折发展历程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指明了中共办报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略论瞿秋白的新闻传播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瞿秋白的新闻传播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央苏区新闻传播事业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概况
    (一)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1.重点报刊的影印、整理及其数据化
        2.回忆录
        3.文献汇编
    (二)学术着作
    (三)学术论文
        1.研究阶段与研究趋势
        2.核心作者与研究的地域性
        3.研究内容与研究的多学科介入
二、研究的两种向度及其观点
    (一)历史地位及贡献的阐释
        1.开创“农村办报”模式。
        2.初步奠定新中国媒体格局。
        3.奠基党报理论。
        4.新闻业务的探索。
    (二)四大报刊的研究
        1.报刊作为一种史实的讨论
        2.革命领袖与报刊
        3.报刊批评与舆论监督[49]
        4.报刊中的新闻漫画
        5.报刊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
        6.报刊的文艺性
三、思考和展望
    1.文献的搜集与整理问题。
    2.研究内容的拓展和深化问题。
    3.作者群的扩大问题。

(2)理论观照与实践图景:中国共产党百年群众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历时性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观在新闻传播中的萌芽
    一、陈独秀的新闻传播群众观:“国民”意识至上。
    二、李大钊的新闻传播群众观:“以民生为念”。
    三、瞿秋白的新闻传播群众观:开展“普罗新闻学运动”。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观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一、毛泽东的新闻传播群众观:做“群众的好学生、好先生”。
    二、周恩来的新闻传播群众观:“讲人民大众想讲的话”。
    三、刘少奇的新闻传播群众观:让“马克思主义的记者”上路。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观在新闻传播中的发展
    一、邓小平的新闻传播群众观:“让人民了解真实情况”。
    二、江泽民的新闻传播群众观:“打好群众观点根底”。
    三、胡锦涛的新闻传播群众观:坚持新闻“三贴近”原则。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观在新闻传播中的创新
    一、党媒要与党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三、网络和网民是新闻宣传工作新的着力点与落脚点。
结语

(4)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百年发展的历史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创立了中国无产阶级党报学说基本理论
    (一)确立了无产阶级党报性质地位与功能作用的基本定位
    (二)确立了无产阶级党报指导方针与工作原则的基本内容
        1.明确确定党报的指导方针
        2.系统确立党报的工作原则
    (三)确立了无产阶级党报新闻业务与队伍建设的基本规范
搭建起中国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基本框架
    (一)我国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框架的探索过程
        1.王中先生的新闻理论框架建构
        2.甘惜分先生的新闻理论框架建构
        3.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新闻学概论》(第一版)对新闻理论框架的建构。
    (二)我国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框架建构的主要方式
        1.围绕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三基”问题进行框架建构
        2.围绕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几个基本关系问题进行理论框架建构
        3.围绕“新闻”“新闻事业”“新闻工作”“新闻受众”“新闻工作者”这“五大要素”进行理论框架建构
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基本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科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基本要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科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初步探索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科学理论体系建构的目标及方法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学习借鉴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新闻思想
        1.马克思和恩格斯新闻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引领
        2.列宁新闻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影响
    (二)总结梳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新闻思想
        1.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新闻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2.毛泽东新闻思想对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发展
        3.邓小平新闻思想对社会主义新闻思想的探索
        4.江泽民新闻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思想的推动
        5.胡锦涛新闻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思想的发展
        6.习近平新闻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思想的创新

(5)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百年发展脉络与演进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百年学术图谱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阐释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研究
    (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研究
    (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
二、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百年演进轨迹
    (一)早期中国共产党新闻实践与理论探索
    (二)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形成和完善
    (三)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探索
    (四)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学术化学理化科学化
    (五)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创新和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百年历史逻辑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影响: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启蒙与雏形
    (二)中国化与报刊实践: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党报逻辑
    (三)社会主义建设与学习苏联: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曲折发展
    (四)改革开放与政治导向: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创新发展
    (五)深化改革与中国特色: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创新
四、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百年实践逻辑
    (一)党性: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实践原则
    (二)政治家办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职业要求
    (三)从新闻宣传到新闻舆论: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实践指向
五、结语: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体系建构
    第一,党报理论体系。
    第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体系。
    第三,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体系。

(6)1924年上海《民国日报》的改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民党的改组、宣传与《民国日报》机关报身份的“认定”
    (一)共产国际和苏俄要求国民党重视宣传并改组党
    (二)《民国日报》被“认定”为国民党机关报并获莫斯科资助
二、《民国日报》以组建编委会等为重点的全面改组
    (一)组建国共合作性质的编委会
    (二)提高报纸生产力
    (三)把副刊分为甲、乙两种并“按日轮次发行”7种周刊
三、《民国日报》改组的正面价值和影响
    (一)中共以“第一份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为平台加强了革命宣传
    (二)国共合作打造了国民党史上第一张现代大型中央机关报
    (三)7种周刊轮流出版模式引发《京报》等报纸仿效
四、国共党争、国民党派系斗争与《民国日报》的右转
    (一)“弹劾共产党案”背景下中共中央要求重组《民国日报》编委会
    (二)《民国日报》在反共和国民党派系斗争中“完全成为右派报纸”
结语

(7)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依据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背景和条件
    一、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背景
        (一)日本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
        (二)国民党政府的文化专制
    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现实条件
        (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二)文化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三)苏区的文化建设及其经验借鉴
第二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探索
    一、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科学化的探索
        (一)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文化问题
        (二)对中国新文化建设道路的思考
        (三)以唯物辩证法作为认识一切学问的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大众化的探索
        (一)“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思想的提出
        (二)“左联”对文艺大众化发展的推动
        (三)由文艺大众化向文化大众化的转变
    三、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民族化的探索
        (一)唤醒全民族的民族化文化意识
        (二)提出文化民族化问题
        (三)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四、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任务的提出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正式形成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
第三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一、壮大革命文化队伍
        (一)党对革命文化队伍的关怀与领导
        (二)陕甘宁边区文化团体的蓬勃发展
        (三)文化团体的历史贡献
    二、大力开展抗战的文化教育和宣传工作
        (一)开展国防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
        (二)进行道德建设,引领根据地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指导文艺工作,明确文艺发展方向
        (四)重视新闻宣传,营造抗日救国舆论氛围
    三、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与学术研究
        (一)深化马列主义理论研究
        (二)加强哲学研究
        (三)重视史学研究
        (四)全面推进其它各领域社会科学研究
    四、进行党内文化建设
        (一)提高全党马列主义理论水平
        (二)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与增强党性修养
        (三)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五、加强党在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文化工作
        (一)党在国统区开展的文化工作
        (二)党在沦陷区开展的文化工作
第四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总体评价
    一、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主要特征
        (一)宣传与学习相结合
        (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三)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历史贡献
        (一)掀起了抗日救国的新高潮
        (二)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三)创生出民族文化的新样态
    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理论创新
        (二)坚持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坚持文化建设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价值取向
        (四)坚持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四、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当代启示
        (一)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与先进文化的发展规律相统一
        (二)将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先进文化的现实发展相统一
        (三)将先进文化的制度体系与文化效能相统一
        (四)将繁荣先进文化的实践与国家的未来发展相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8)从城市到农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变迁研究(1927-1934)(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历史背景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新闻政策相关研究
        二、中共新闻政策相关研究
        三、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新闻事业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理论、方法与研究框架
        一、列宁党报理论
        二、政策科学相关理论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
第二章 1927-1931 年中共新闻政策的制定与更迭
    第一节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新闻事业的危机
        一、“白色恐怖”下的组织破坏
        二、国民党的新闻统制与新闻检查
    第二节 从公开到地下:中共新闻政策的重建
        一、八七会议确立新的路线方针
        二、重新制定中共新闻政策
        三、瞿秋白与新闻宣传活动的秘密恢复
    第三节 完善党报系统:中共新闻政策的发展
        一、中共六大确立“争取群众”的总路线
        二、新闻统制背景下党报系统的发展
        三、扩展新闻政策客体
        四、农村工作获得关注
        五、党报系统下“立三路线”的传播
    第四节 “集体的领导者”:中共新闻政策的强化
        一、六届四中全会与“国际派”的出场
        二、强化党报的领导作用
        三、完善全国发行网
第三章 1931-1933 年中共新闻政策的两条战线
    第一节 中共中央在上海的新闻宣传工作
    第二节 中央苏区的新闻宣传工作
        一、中央苏区的形成
        二、红军内部的新闻宣传工作
        三、苏区党部与苏维埃政权下的新闻宣传工作
    第三节 过渡时期中共新闻政策的执行差异
        一、中共中央向苏区转移的过渡阶段
        二、上海地区与中央苏区新闻政策执行的差异
第四章 1933-1934 年中共新闻政策完成转移
    第一节 中共临时中央迁入苏区
    第二节 中共新闻政策在苏区的发展
        一、进一步借鉴列宁的党报理论
        二、强化苏区新闻宣传的组织建设
        三、建立新闻人才培养办法
        四、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第三节 新闻政策在中央苏区的执行效果
        一、改革苏区报刊
        二、增强党报的组织能力
        三、为苏区建设营造舆论
    第四节 中央苏区新闻事业的短暂辉煌
第五章 1927-1934 中共新闻政策变迁的历史特征
    第一节 中共新闻政策的党性增强
    第二节 中共新闻政策走向系统化
    第三节 中央苏区环境下的一次政策实践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布尔塞维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27-193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1.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历史的补充和完善
        2.对列宁关于苏维埃报刊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当代推广提供借鉴
    (三)选题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法
        2.2 历史分析法
        2.3 多学科研究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布尔塞维克》的基本概貌
    (一)《布尔塞维克》的创刊背景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深入传播的现实需要
        2.《向导》周报在武汉被迫停刊
        3.上海的开放、包容与多元为刊物孕育提供“温床”
    (二)《布尔塞维克》的发行情况
        1.发行形式:伪装封面、改换刊名、借用出版发行单位
        2.发行周期:周刊、半月刊、月刊、不定期刊
        3.发行渠道:代点零售、预约订购、外埠邮购
二、《布尔塞维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探研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着文期刊的引介
        1.着作
        2.文章
        3.期刊
    (二)党内外各种反马、非马论调的批驳
        1.“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舶来品,是不合中国的‘国情’的”
        2.“党化教育”
        3.“党外无党”
    (三)中国革命具体实际问题的分析指导
        1.中国革命的现阶段性质是资产阶级性的民权主义革命
        2.开展农民的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无产阶级策略的中心问题
        3.中国革命的现时需要是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苏维埃政权
        4.党组织要做好转入地下时的群众宣传组织工作
        5.资本主义之崩毁不可避免,中国革命之斗争胜利在望
三、《布尔塞维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力量剖析
    (一)组织力量: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
        1.组织严密,纪律性强
        2.高度重视,积极整改
    (二)编撰力量:编辑委员会成员及其他撰稿人
        1.政治信仰坚定
        2.革命身份特殊
    (三)宣传力量:中央党报委员会和中共中央宣传部
        1.统一管理
        2.明确分工
四、《布尔塞维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探究
    (一)针对性征发文,理论上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知
        1.征集工人读物文稿,启发工人阶级觉悟
        2.发表介绍十月革命及国际问题的文章
    (二)优惠售卖价格,范围上拓宽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辐射人群
        1.《布尔塞维克》的低价销售
        2.《布尔塞维克》编委推荐理论书刊的低额出售
    (三)创新互通形式,渠道上便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息获取
        1.开设“读者之声”“地方通讯”栏目
        2.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五、《布尔塞维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评析
    (一)《布尔塞维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成效
        1.宣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雏形理论
        2.深化革命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觉悟
        3.新党报宣传阵地的开辟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程度加深
    (二)《布尔塞维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局限
        1.受共产国际错误指示及党内“左”倾错误思想的干扰
        2.编撰群体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尚不成熟
六、《布尔塞维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一)加强党对报刊的组织领导
        1.强化党领导报刊的核心地位
        2.挖掘报刊宣传组织功能,优化发行质效
        3.创新传统媒介的发行模式
    (二)建立有专业素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团队
        1.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思想方法
        2.培养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学术回顾与梳理
        一、国外学界的相关研究梳理
        (一)对中共宣传工作研究的关键词及启示
        (二)有关办报模式与中共整体转型的研究
        二、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梳理
        (一)对于中共办报模式演变的两种认知
        (二)对于中共党报理论发展的主流观念
        (三)对于中共领袖办报思想的充分总结
        (四)对于中共办报模式内涵的初步归纳
    第三节 核心概念与界定
        一、模式的基本概念
        二、模式的主要功能
        三、模式的思维缺陷
        四、中共办报模式的概念阐释
    第四节 基本思路与框架
        一、勾连学术网络、形成想象空间
        二、引入多学科的视角与研究方法
        三、进行历史分期,凸显模式差异
        四、明晰构成要素,描绘模式全景
        五、形成研究问题,彰显研究意义
    第五节 章节结构与内容
第一章 报为机关:中共办报模式的初步探索(1921-1927)
    第一节 中共办报实践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中共党报理论的基本轮廓
        一、陈独秀:早期中共党报理论的奠基者
        二、机关论:早期中共党报理论的主核心
        (一)党管党报
        (二)全党办报
        (三)上层宣传、下层鼓动
    第三节 中共办报“上海模式”的探索
        一、《新青年》:中共报刊的初始范本
        (一)报为主业,宣传建党
        (二)生产符号权力的报刊
        (三)凝聚政党组织的报刊
        二、“上海模式”的基本内涵
        (一)党性原则:“一人之报”到“一党之报”
        (二)内容策略:“知识气质”与“两级传播”
        (三)技术形态:“编印分离”与“全党办报”
        (四)经营管理:拨款制对报刊经济属性的消解
    第四节 “上海模式”的开创意义与不足
第二章 报为工具:中共办报模式的基本成型(1928-1937)
    第一节 中国革命环境的剧烈变化
        (一)中共组织遭受严重破坏
        (二)领导层进入不稳定时期
        (三)党内路线斗争接连不断
    第二节 中共党报思想的体系建构
        一、继承与突破:瞿秋白之于陈独秀的党报思想
        二、向上走与向下走:中共党报理论的发展趋向
        (一)向上走:“党报姓党”与“全党办报”
        (二)向下走:“群众办报”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中共办报“瑞金模式”的形成
        一、党性原则:党报与党“同频共振”
        二、内容策略:斗争性与建设性并存
        (一)“工具论”催生“斗争性”
        (二)执政党办报孕育“建设性”
        三、技术形态:公开刊物“内刊化”
        四、经营管理:普遍采取战时拨款制
    第四节 “瑞金模式”的历史贡献与不足
第三章 城乡互动:中共办报模式的多元发展(1938-1949)
    第一节 中共办报内外环境的变化
        (一)国共两党的相互形塑
        (二)白区与红区路线之争
    第二节 中共党报理论的基本成熟
        一、一以贯之:毛泽东办报思想的深厚积淀
        (一)求学时期:我所愿做的工作是新闻记者
        (二)大革命时期:报刊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
        (三)土地革命时期:报刊内容应“由远及近”
        (四)抗日战争时期:务使我们的宣传增强党性
        二、定于一尊:中共党报理论的内涵深化
        (一)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路线确立
        (二)推动全党办报的组织化运作
        (三)明晰报刊的基本内容与策略
    第三节 中共办报模式的分化并立
        一、夹缝生长:中共办报“重庆模式”另辟蹊径
        (一)党性原则:坚守阵地与增强党性相统一
        (二)内容策略: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三)技术形态:以独立面目开展合法斗争
        (四)经营管理:广告业务与多种经营铺开
        二、重庆模式”的历史意义与深远影响
        三、完全党报:中共办报“延安模式”推向全党
        (一)党性原则:党对报刊的高度控制
        (二)内容策略:联系群众的改版路径
        (三)技术特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
        (四)经营管理:“工具论”下力求自给
        四、“延安模式”的重要地位与历史缺陷
第四章 两极分化:中共办报模式的差异根源
    第一节 中共办报模式的环境差异
        (一)办报业态的差异
        (二)传播对象的差异
        (三)经济来源的差异
    第二节 中共办报模式的路径差异
        (一)“农村办报”的发展路径
        (二)“城市办报”的发展路径
余论
    (一)“工具论”决定了中共报刊面貌
    (二)“工具论”存在以我为主的缺陷
    (三)报刊发展的三种逻辑不可偏废
    (四)推动报刊发展逻辑的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向导》篇目一览表
    附录2 :《布尔塞维克》篇目一览表
    附录3 :《红旗周报》篇目一览表
在学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四、略论瞿秋白的新闻传播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央苏区新闻传播事业研究综述[J]. 黄志辉. 新闻春秋, 2021(06)
  • [2]理论观照与实践图景:中国共产党百年群众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历时性演变[J]. 沈正赋. 声屏世界, 2021(14)
  • [3]百年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历史逻辑[J]. 季为民,李斌. 当代传播, 2021(04)
  • [4]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百年发展的历史贡献[J]. 郑保卫,王青. 青年记者, 2021(13)
  • [5]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百年发展脉络与演进逻辑[J]. 季为民,叶俊,刘博睿,李斌.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21(04)
  • [6]1924年上海《民国日报》的改组研究[J]. 闻学峰.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21(06)
  • [7]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研究[D]. 方华.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从城市到农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变迁研究(1927-1934)[D]. 徐杭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9]《布尔塞维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27-1932)[D]. 徐丽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10]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D]. 陈龙. 暨南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论瞿秋白的新闻传播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