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腺胃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ZT株的分离鉴定

鸡腺胃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ZT株的分离鉴定

一、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ZT株的分离与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陈志祥[1](2020)在《三例鸡病毒性传染性腺胃炎病例临床诊断与鉴别分析》文中提出鸡病毒性传染性腺胃炎是以引起鸡发育缓慢,少食少水,饲料转化率低下,鸡群胴体均匀度不佳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各品种的肉鸡和蛋鸡均能感染此病,给禽类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有研究表明,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圆圈病毒3型病毒(GyV3)以及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等病毒均可以引起传染性腺胃炎的发生,临床上很难区分不同致病病原引发的传染性腺胃炎,对这一问题,我们通过比较不同病毒引起的鸡病毒性传染性腺胃炎病例,鉴别分析病理特点,为今后临床上鸡病毒性传染性腺胃炎的快速诊断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2017年9月6日,山东青岛某鸡场送检8只病鸡。该批鸡15-16日龄开始出现腺胃炎症状,发病率达到50%。对此批病鸡进行剖检,观察到病鸡腺胃出肿大,内壁有出血点,肾脏肿大,胸腺萎缩,肝脏肿大易脆。制备血涂片,观察到淋巴细胞和异嗜性粒细胞增多。制备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到腺胃腺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固有层和腺管间淋巴细胞浸润,肾脏被膜到中央静脉间出现大面积髓细胞增生灶,在肝脏血管周边和实质看到髓细胞的增生灶,灶内出现核分裂像。取病鸡肝脏,腺胃组织提取DNA和RNA,进行PCR检测,ALV-J呈阳性条带,其他与腺胃炎相关的病毒检测均为阴性。使用麦康凯琼脂plat和血琼脂plat分离细菌,37℃培养1848h后,未出现任何致病菌生长,表明未发生细菌感染。2018年10月8日,山东聊城某养殖合作社送检8只病鸡,临床症状表现为饲料便,鸡群均匀度差。对此批病鸡进行剖检,观察到病鸡腺胃肿大,腺胃乳头消失,法氏囊出血,胸腺萎缩。制备血涂片,观察到异型性红细胞增多,幼红细胞增多。制备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到腺胃粘膜层角质化,腺胃腺管间淋巴细胞广泛浸润,法氏囊皮质髓质界限不清,淋巴细胞流失,胸腺间质水肿,淋巴细胞流失。取病鸡肝脏,腺胃组织提取DNA和RNA,进行PCR检测,GyV3呈阳性条带,其他与腺胃炎相关的病毒检测均阴性。使用麦康凯琼脂plat和血琼脂plat分离细菌,37℃培养1848h后,未出现任何致病菌生长,表明未发生细菌感染。2019年8月8日,从潍坊青州某养鸡场送检9只病鸡,临床表现为羽毛蓬乱逆立,发育不良,对此批病鸡进行剖检,观察到腺胃肿大,腺胃乳头扁平甚至消失,肾脏和脾脏肿大,肝脏表面散在坏死点。制备血涂片,观察到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制备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到腺胃腺管间淋巴细胞浸润,脾脏淋巴细胞流失,肝脏出现大量坏死灶,灶内出现核分裂像。取病鸡肝脏,腺胃组织提取DNA和RNA,进行PCR检测,REV呈阳性条带,其他与腺胃炎相关的病毒检测均为阴性。使用麦康凯琼脂plat和血琼脂plat分离细菌,37℃培养1848h后,未出现任何致病菌生长,表明未发生细菌感染。本研究通过分析比较ALV-J,REV和GyV3三种不同病毒感染引起的鸡病毒性传染性腺胃炎病例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血像变化,组织病变,鉴别分析三种病毒的病理特点,为今后临床上鸡病毒性传染性腺胃炎的快速诊断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袁世玉[2](2020)在《圆圈病毒3型(GyV3)对鸡和小鼠致病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鸡病毒性传染性腺胃炎(Transmissible viral proventriculitis,TVP)是通常发生于肉鸡群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可显着降低肉鸡生产性能,给肉鸡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已成为困扰肉鸡养殖业的重要难题,但其病因却众说纷纭。2018年,本实验室首次从患有TVP的白羽肉鸡中分离鉴定了圆圈病毒3型(Gyrovirus 3,GyV3),并通过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动物回归实验,证实GyV3是引起TVP的重要病原。GyV3为单链环状DNA病毒,属于细环病毒科(Anelloviridae)圆圈病毒属(Gyrovirus)。2012年,美国学者Phan首次从患有胃肠炎的儿童腹泻粪便中检测到GyV3,但后续未检测到其来源,本实验室在国内调查了300余份儿童腹泻病料,未发现GyV3感染。GyV3与人和鸡的关系仍缺乏衔接。那么GyV3能否感染哺乳动物小鼠?对小鼠能否产生致病性?还未可知。为解决此问题,我们以鸡和小鼠作为实验动物,通过致病性实验和病毒传播实验,深入研究GyV3致病特性及传播模式,为GyV3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为明确GyV3在鸡群和鼠群中的传播方式,建立了GyV3感染鸡水平传播和先天感染模型及GyV3感染鼠水平传播模型。将1日龄SPF雏鸡腹腔接种GyV3-SDAU-1株为直接感染组,腹腔接种PBS并直接感染组同居饲养为接触感染组,腹腔接种PBS并单独饲养为对照组,建立GyV3感染鸡水平传播模型;鸡胚6胚龄卵黄囊接种GyV3-SDAU-1株作为先天感染组,卵黄囊接种PBS作为对照组,孵育至出壳,隔离饲养,建立GyV3鸡的先天感染模型;将4周龄BALB/c幼鼠腹腔接种GyV3-SDAU-1株为直接感染组,腹腔接种PBS并跟直接感染组同居饲养为接触感染组,腹腔接种PBS并单独饲养为对照组,建立GyV3感染鼠水平传播模型。通过临床观察、大体剖检观察、血像观察、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GyV3在鸡群和鼠群中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比例进行检测。结果显示:GyV3可在鸡群中水平传播,水平传播感染率为50%,死亡率为12.5%,先天感染率为100%,死亡率为0,GyV3先天感染能力要高于接触感染能力;GyV3可在鼠群中水平传播,水平传播感染率为50%,小鼠无死亡,GyV3对小鼠致病能力较低。为研究GyV3对鸡和小鼠的致病性并比较二者的差异,本研究同时建立了GyV3人工感染鸡和小鼠动物模型。将1日龄SPF雏鸡和4周龄BALB/c幼鼠,腹腔接种GyV3-SDAU-1株作为直接感染组,腹腔接种PBS并隔离饲养作为对照组,通过临床观察、大体剖检观察、血像观察、病理组织学观察、病毒载量检测和病毒分布检测对其致病特性进行研究。GyV3感染鸡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呆滞,生长迟缓、发育不良;大体剖检可见各组织脏器色泽较淡,腺胃肿大、腺胃乳头肿大黏连,骨髓苍白,法氏囊发育不良;感染率为81.82%,死亡率为21.86%;血像观察可见幼红细胞和异嗜性白细胞明显增多;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腺胃粘膜层和腺管间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腺胃乳头导管闭锁,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肾脏髓质集合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肾上腺和睾丸实质内炎性灶散在分布;病毒载量检测,结果显示,14dpi、21dpi、28dpi肾上腺、睾丸和骨髓载量均较高,而腺胃和脾脏的载量均较低,并且各组织载量在21dpi高于14dpi和28dpi;免疫组织化学检测GyV3在体内的分布,结果显示肾脏、大脑、十二指肠、法氏囊、肾上腺检测到阳性信号。GyV3感染小鼠临床表现为食欲低下、生长迟缓;大体剖检可见各脏器色泽较淡;感染率为41.67%,无死亡现象;血像观察可见红细胞中央折光区增大,仅红细胞边缘着色,血小板明显增多;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肝脏中肝细胞弥漫性空泡变性、坏死,肾脏肾小管间局部出血,睾丸生殖细胞减少,脾脏中巨核细胞增多,胃局部可见炎性灶,十二指肠中央乳糜管间大量细胞增生;病毒载量检测,结果显示,14dpi、21dpi、28dpi睾丸和大脑载量均较高,胃和脾脏载量均较低,并且各组织载量在21dpi高于14dpi和28dpi;免疫组织化学检测GyV3在体内的分布,结果显示,胃、大脑和睾丸检测到阳性信号。通过对比GyV3感染鸡和小鼠致病特性发现,鸡和小鼠在临床表现上相似,均呈现胃肠炎和贫血症状;而病毒载量和表达量有差异,GyV3在鸡的肾上腺和肾脏中复制表达量较高,而在小鼠的大脑和睾丸中表达量较高。综上所述,GyV3可引起鸡的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和贫血,并且可跨种感染小鼠,引起小鼠的胃肠炎和贫血,但是GyV3感染鸡和鼠的靶器官存在差异。此外,GyV3可在鸡群中水平传播,在鼠群中水平传播。本研究不仅为后续研究GyV3的致病机制明确了方向,而且为GyV3的防控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为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防御体系提供参考。

孔倩倩,郭良慧,朱育玮,李洋[3](2019)在《浅谈当前鸡腺胃炎病因学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鸡腺胃炎以采食量降低、生长迟缓、群体整齐度差、饲料消化不良、腺胃肿大等为主要特征,一旦发病治疗效果不明显,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该病病因复杂,且众说纷纭,具体病因尚无定论。本文就其主要病因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上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陈河霖[4](2019)在《“金青芪颗粒”的研制及其药效学评价》文中提出肉鸡传染性腺胃炎在当今肉鸡养殖行业中属于高发和多发疾病,由于该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给临床防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给肉鸡养殖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本试验通过中兽医群体辨证定义该病为肉鸡中焦湿热证,运用扶正祛邪的治则建立“金青芪颗粒”的组方,通过临床药效学试验对其疗效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主要试验内容及结果如下:1.黄芪和茯苓的提取优化:根据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设计单因素试验,后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设计正交试验。结果:黄芪最佳提取工艺为15倍量水回流提取两次,每次30min;茯苓最佳提取工艺为25倍水回流提取2次,每次2h。2.颗粒剂工艺研究:根据成型效果考察不同辅料制粒结果,筛选出辅料,继而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5版中对颗粒剂的要求与生产实际成本,筛选最适药物与辅料的比例。结果:当药物选择糊精为辅料,药物与辅料的比例为1:1.5时,为最优成型制粒工艺,确定其为“金青芪颗粒”的配方。3.“金青芪颗粒”质量标准的制定:根据《兽用中药、天然药物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的要求,对“金青芪颗粒”进行质量标准制定。结果:建立了简便、成熟的“金青芪颗粒”的质量标准。4.“金青芪颗粒”的药效学评价:选取临床患有传染性腺胃炎的5日龄817肉鸡,分为自然发病组、“金青芪颗粒”颗粒高、中、低三个用药治疗组,并以5日龄健康817肉鸡做对照。结果:“金青芪颗粒”对传染性腺胃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在治疗传染性腺胃炎的过程中能够起到抗氧化、抗炎以及提高体液免疫的作用。

李根[5](2019)在《鸡传染性腺胃炎相关病毒-圆圈病毒3型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鸡病毒性传染性腺胃炎(Transmissible viral proventriculitis,TVP)主要引起鸡的消瘦、粪便过料、腺胃肿大等症状。该病最早在1978年由荷兰科学家Kouwenhoven发现,并蔓延至全世界各个国家。中国在1994年的江苏省最先出现,随后在全国各省市呈爆发式流行。该病能够显着增加料肉比,降低鸡肉的产量,给肉鸡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已成为困扰肉鸡养殖业的重要问题。尽管国内外众学者分离到多种相关病毒,如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呼肠孤病毒、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腺胃坏死病毒等,但均无法使用纯病毒复制出该病,因此,鸡TVP的病因一直未明。根据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前人的研究,我们推测该病是由一种未知的新病毒引起。为了鉴定此未知病毒,本研究通过深入流行病学调查,排除现有已知的TVP相关病毒,筛选典型单感染TVP病例,建立TVP疾病模型,利用PacBio三代测序平台进行病毒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分离鉴定病毒,进而研究病毒的致病机制。为临床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为了获得无现有已知TVP相关病毒感染的单纯TVP病例,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采集了80多个TVP发病鸡场的336份样品,通过大体剖检及病理组织学检测,对发病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利用病理学方法进行分类。从中筛选出病理组织学病变为黏膜层和腺管间淋巴细胞浸润的TVP病例。通过PCR检测排除上述已知8种腺胃炎相关病毒的感染,并且接种营养肉汤培养基排除细菌感染。为排除无关病毒的干扰,确保后续病毒鉴定的准确性。本研究以筛选出的病例的病料为原始材料回归SPF鸡,成功复制出TVP疾病模型,感染鸡表现表现出典型TVP症状。再次对回归动物进行已知腺胃炎相关病毒的PCR检测,检测结果显示8种已知TVP相关病毒均为阴性,排除已知相关病毒污染。为了鉴定病毒,首先通过电镜观察到病毒粒子的大小和形态,发现病毒粒子呈圆形或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直径为26-28 nm。使用PacBio三代测序平台进行病毒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并与2017年NCBI最新病毒库进行BLAST比对。比对上的序列均显示同一种病毒-圆圈病毒3型(Gyrovirus 3,GyV3)。使用反向PCR扩增病毒全长序列,最终得到病毒的全长序列为2356 bp,将其命名为SDAU-1株。GyV3-SDAU-1株基因组中含有3个重叠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三种蛋白,分别为衣壳蛋白VP1,骨架蛋白VP2,凋亡蛋白VP3。NCBI查找圆环病毒科和细环病毒科共30株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GyV3-SDAU-1与GyV3-FecGy同源关系最近,属于细环病毒科圆圈病毒属。GyV3为单链环状DNA病毒,2012年首次在智利和香港发生急性胃肠炎的儿童粪便中分离鉴定,说明该病毒与胃肠炎关系密切,本研究首次从发生TVP的商品肉鸡中检测到GyV3,证实GyV3来源于鸡。根据柯赫氏法则,需证明GyV3是否是引起TVP的主要原因。首先对采集的336份TVP病例和102份正常鸡样品,进行了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336份腺胃炎病例中GyV3阳性率为12.5%(42/336),在正常鸡中未检测到GyV3(0/102)。表明GyV3在TVP病例中普遍存在,而在健康鸡体内不存在。为了纯化GyV3,体外培养鸡胚腺胃原代细胞,并将GyV3感染鸡腺胃组织处理后接种于鸡胚腺胃原代细胞。收集接种GyV3的细胞,通过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GyV3粒子,PCR检测显示GyV3为阳性,8种已知腺胃炎相关病毒均为阴性,说明病毒可以在腺胃原代细胞中复制,并且未污染其他病毒。然后将纯培养的GyV3接种1日龄SPF鸡,接毒鸡表现消瘦、腺胃肿大、腺胃乳头肿胀、腺胃黏膜层和固有层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呈现典型的TVP症状,并且从发病鸡中能够再次分离到GyV3,证明GyV3确实能够引起鸡的TVP。为明确GyV3的致病性及发病规律,将腺胃原代细胞培养的GyV3接种SPF鸡,通过大体剖检观察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病变情况,表明鸡腺胃组织从7日龄开始出现明显炎症,14-21日龄之后达到高峰,35日龄症状减轻,这与临床生产中鸡TVP的发病日龄吻合。接毒鸡除表现典型的TVP症外,还引起鸡的贫血和免疫抑制症状。为明确GyV3的可能感染途径,通过腹腔、静脉、皮下、口服注射4种不同方式接种SPF鸡,发现不同接种方式均表现出相同的病理变化和病程变化。说明GyV3可以经多种途径感染。为明确GyV3对不同日龄SPF鸡的感染力,将GyV3接种不同日龄(7日龄、14日龄、21日龄、28日龄)SPF鸡,结果显示,不同日龄的鸡均表现出相同的病理变化和病程变化,说明鸡只对GyV3无日龄抗性,即GyV3可感染不同日龄的鸡只。为了探究GyV3的发病机制,本研究研究通过绝对荧光定量PCR检测8个时间段,29种鸡组织器官内的病毒含量。结果显示,病毒含量最高的组织为肾上腺、骨髓,其次是神经、卵巢和羽髓,而腺胃的病毒载量则相对较低。肾上腺和神经高病毒含量表明其引起腺胃炎的原因可能是间接的,病毒入侵肾上腺和神经后,导致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腺胃出现炎症。而骨髓作为最大的造血器官,病毒入侵后,导致造血干细胞及早期免疫细胞发育不良,造成贫血和免疫抑制。为探索GyV3发病的分子机制,以GyV3的主要结构蛋白VP1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细胞,通过免疫共沉淀联合质谱分析技术分析与其互作的宿主蛋白,结果显示,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3、T细胞受体、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和酪蛋白激酶1四种蛋白可能分别参与了病毒入侵机体及逃避宿主免疫、机体对病毒的识别和信号传递、激活先天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等过程,说明GyV3感染改变了细胞的生物进程,激活或抑制了一系列信号通路。综上所述,本研究在大量临床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病毒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的方法从无现有TVP相关病毒感染的、单纯TVP病例中分离鉴定出一种新病毒,GyV3。并使用纯培养的GyV3复制出TVP,证明GyV3是引起鸡TVP的直接病因,同时GyV3也能够引起贫血和免疫抑制。而GyV3诱导腺胃炎的原因可能是GyV3感染肾上腺和骨髓间接引起。此外,GyV3的结构蛋白VP1主要通过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3、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酪蛋白激酶1和T细胞受体四种蛋白与宿主细胞发生互作以改变宿主细胞的生物进程。我们的研究为后续GyV3的致病机制研究和TVP的防控提供了科学基础。

贾梅玉[6](2019)在《圆圈病毒3型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的制备以及免疫保护性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给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在管理不善的养殖场,发病率大约在15%60%,其可发生于不同品种的蛋鸡和肉鸡,并且流行范围较广。尽管病毒性腺胃炎危害严重,但其致病病原一直未有定论,据研究与呼肠孤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腺病毒等病毒相关。在这种情况下,无法采用有效方法来防控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的发生。2017年,李根在患有鸡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的病鸡的腺胃中首次鉴定了圆圈病毒3型(Gyrovirus 3,GyV3)。通过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及回归动物实验发现GyV3可以引起鸡的免疫抑制及腺胃肿大,然而至今还没有关于GyV3疫苗的研究,因此制备GyV3亚单位疫苗以及DNA疫苗进行免疫原性研究,从而对动物进行保护。GyV3属于单链环状DNA病毒,由三个开放阅读框构成,分别为衣壳蛋白VP1(1392bp),骨架蛋白VP2(720bp)和凋亡蛋白VP3(378bp)。为获得免疫原性强及效果好的疫苗,制备了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选取了VP1的第90位至463位氨基酸进行表达用于制备亚单位疫苗;将VP1第90位至463位氨基酸与VP2通过柔性氨基酸linker(GSGGS)进行串联进行表达以制备亚单位疫苗。经SDS-PAGE及Western blot试验验证原核表达的目的蛋白表达成功。构建p EGFP-VP1真核表达质粒用于鸡群DNA疫苗的接种。将p EGFP-VP1表达质粒转染DF1细胞,目的蛋白可以在DF1细胞中成功表达。为了验证制备的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的免疫原性,进行了动物免疫原性检测试验;为进一步验证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具有动物保护效果,进行了动物保护试验。接种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鸡的体重与正常组鸡体重无明显差异,说明疫苗接种后并不影响鸡的生产性能。检测35日龄鸡的抗体效价,VP190-463亚单位疫苗组达到1:25600,VP190-463-linker-VP2亚单位疫苗组达到1:12800;EGFP-VP1 DNA疫苗组达到1:160。在动物保护性试验中,攻毒后一周检测鸡群中GyV3病毒的感染率,两种亚单位疫苗的动物保护率都可高达100%;DNA疫苗组为70%。经试验动物临床症状、抗体效价、鸡群生长状况、PCR检测阳性率及病理组织学变化等结果显示: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要明显优于DNA疫苗。虽然两种亚单位疫苗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及100%的免疫保护作用,但VP190-463亚单位疫苗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滴度要高于VP190-463-VP2亚单位疫苗,因此VP190-463亚单位疫苗优于VP190-463-VP2亚单位疫苗。本研究首次进行GyV3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的相关研究,为临床预防GyV3的感染及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的发生提供了方法和技术支撑。

洪艳芬[7](2018)在《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活疫苗的初步培育与筛选》文中研究指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类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疾病,由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导致新的血清型和基因型毒株不断出现,目前使用的商品化活疫苗如H120、H52、Ma5等Mass型疫苗株对我国主要流行毒株的保护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通过调查当地IBV流行株的进化情况,培育筛选弱毒活疫苗,对预防和控制IB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自20162017年期间从广东省各地区采集的疑似病料中分离到16株IBV分离株,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经传代培养后,16株病毒株均可以引起鸡胚发生矮小化,出现“侏儒胚”等现象;对所分离毒株的S1基因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16株分离株的S1基因发生了较多的基因突变及氨基酸的替代和插入现象,经与国内外毒株对比分析表明,16株分离株中有1株分离株与国内流行株2992/02和J2等分离株处于同一基因群,有5株分离株与目前国内主要流行的LX4型处于同一基因群,有10株分离株形成一个独立的基因群,该基因群是国内新报道的IBV基因型。从10株新基因型的分离毒株中挑选1株具有代表性的毒株GDTS13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对S1、M和N基因等IBV的主要结构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GDTS13与国内外流行的主要参考毒株全基因组同源性为84.5%99.6%,其中与LX4型参考毒株同源性为87.6%,GDTS13 S1、M和N基因序列与LX4型参考毒株的同源性分别为68.0%、87.0%和86.5%。采用固定病毒浓度、稀释血清的方法进行鸡胚中和试验,结果显示5株疫苗株4/91、H120、M41、Holte和Conn46的血清抗体均不能中和GDTS13,说明GDTS13与5个疫苗株很可能不属于同一血清型。将GDTS13在SPF鸡胚上传代致弱,并进行不同代次毒株对SPF鸡的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F40代毒株能引起50%的SPF鸡发病并引起相应症状和病变,F60代毒株能引起20%的SPF鸡发病并引起相应症状和病变,F80和F100代次的毒株不引起SPF雏鸡发病,无相应症状和病变;对GDTS13 F1、F20、F40、F60、F80和F100这6个代次毒株的S1基因进行核苷酸测序并分析,结果表明核苷酸序列有4个位点突变,对应氨基酸的序列则有3个残基突变;F80和F100代次病毒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100%,表明病毒经鸡胚多次传代后具有了较好的遗传稳定性。将GDTS13 F100代的病毒接种2日龄的SPF雏鸡并且连续传5代,通过观察临床症状、病变及测定EID50研究病毒毒力是否返强,结果表明GDTS13 F100代次的病毒在SPF鸡传5个代次,每个代次的试验鸡只均没有出现相关的IBV临床症状和病变,EID50在10-5.63-10-5.73之间变化不大,说明GDTS13 F100代次病毒遗传稳定,没有毒力返强的现象。将致弱的GDTS13 F100代次病毒采用滴鼻、点眼的方式接种2日龄的SPF雏鸡,剂量为103.5 EID50/只,14天后分别用同源强毒和异源强毒进行攻毒,攻毒的剂量为105 EID50,试验结果显示GDTS13 F100弱毒对强毒有超过90%的保护率,表明GDTS13F100代次弱毒可以作为新基因型IB的活疫苗候选毒株。本研究通过调查广东地区IBV的流行情况,了解当前IBV主要流行毒株的基因型及变化趋势,通过鸡胚传代致弱方法成功培育出新基因型IB的弱毒活疫苗候选毒株。

陈秀琴,黄梅清,蔡羲,江斌,陈少莺,吴南洋[8](2017)在《应用荧光PCR诊断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文中研究指明应用荧光PCR试剂盒对临床表现为消瘦和腺胃肿大为特征的患鸡病料进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和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核酸检测。结果显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荧光RT-PCR检测为阳性,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荧光RT-PCR检测为阴性,鸡马立克氏病病毒荧光PCR检测为阴性。结合患鸡精神沉郁,极度消瘦,腺胃肿大如球状等的临床表现,综合分析表明该患鸡发病主要病因为感染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魏昆鹏,陈立功,张诚,白晓,高磊,李玉荣,王学静,刘聚祥[9](2017)在《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文中指出从河北病鸡肿大腺胃中分离到1株病毒(命名为CK/CH/HBHS/07F株),经鸡胚传代、血凝特性测定、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干扰试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M)基因序列分析、人工感染试验等方法对该病毒进行了鉴定。该分离毒株感染鸡胚的尿囊液没有直接血凝活性,经胰酶处理后可凝集鸡红细胞,其血凝活性可被IBV阳性血清所抑制;经鸡胚传至第3代时,可致死鸡胚或出现侏儒胚;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毒M基因与18株不同致病型IBV毒株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2.8%94.1%、82.4%97.4%,与腺胃型毒株CK/CH/LJL/04I同源性最高,该分离株能人工复制出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病理变化。初步证实CK/CH/HBHS/07F株为腺胃型IBV。

周海生[10](2017)在《2001~2016年间华东地区IBV分子流行病学、致病性及S1蛋白的天然免疫应答研究》文中认为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引起鸡群呼吸道与肾脏疾病,是影响养禽业重要的病毒性病原之一。虽然IBV疫苗广泛使用,但IB仍然频繁爆发,特别是以引起肾脏损伤的肾型IBV分离报道较多,给我国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IBV血清型众多,且各血清型间交叉保护作用较低,同时IBV很容易发生基因突变和同源重组,导致新基因型甚至新血清型不断出现,这给养禽业IB的防控带来巨大的困难。提示我们在防控IB中对病毒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并对新型病毒或变异株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从而为制定IB有效的免疫防控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目前IBV临床分型包括呼吸型、肾型、生殖道型和腺胃型等,其中肾型IBV是近年来我国主要的IB病变型。肾型IBV主要引起鸡肾脏肿大,尿酸盐沉积,进而引起鸡群死亡率增加。病毒S蛋白在IBV的血清学分型、基因分型、病毒组织嗜性及致病性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而S蛋白中中和抗原位点、受体结合区域都是位于S1亚基上。因此,研究IBVS1蛋白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可以为病毒组织嗜性与致病性方面的机理提供一定参考。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4个部分。1、2001~2016年间华东地区IBV分子流行病学分析2010~2016年间,本研究共从华东地区疑似IB发病鸡群分离到IBV 36株,其中从肉鸡分离毒株35株,从蛋鸡分离毒株1株。在所有分离株中,我们发现1例IB与H9亚型AIV混合感染。对36株IBV S1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发现S1基因长度存在4种:1620/540(28 株)、1617/539(4 株)、1611/537(3 株)及 1638/546(1 株)。S 蛋白裂解位点存在 5种:HRRRR(25 株)、RRFRR(6 株)、RRSRR(3 株)、RRLRR(1 株)及 HRRKR(1株)。序列比对显示本研究分离的36株IBV之间的S1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65.2%~99.9%,分离株与参考株之间S1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65.0%~99.9%。S1基因分型结果表明,36株IBV可划分为七个基因型:QX型(26株)、Mass型(3株)、4/91型(3 株)、tl/CH/LDT3/03 型(1 株)、TW-Ⅰ型(1 株)、TC07-2 型(1 株)和新发现的 New-Ⅰ型(1株)。结合GenBank中2001~2016年中国分离的396株IBV毒株S1基因序列,S1基因分型结果显示,2001~2016年间我国流行的432株IBV可以分为13个基因型,包括QX(321 株)、tl/CH/LDT3/03(25 株)、TW-I(20 株)、4/91(18 株)、Mass(18 株)、CK/CH/LSC/99I(7 株)、TC07-2(4 株)、TW-II(2 株)、Ck/CH/LDL/97I(1 株)、Arkansas(1株)、Vis S(1株)、及新鉴定的基因分支New-Ⅰ(8株)与New-Ⅱ(3株)。值得注意的是,属于美国相关基因分支的ck/CH/LSD/110712已在我国出现。重组分析显示,新出现的New-Ⅰ基因型IBV S1基因来源于4/91与tl/CH/LDT3/03型毒株之间的重组,基因分支New-Ⅱ病毒S1基因来源于tl/CH/LDT3/03型与QX型毒株重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华东地区2001~2016年间流行的IBV基因型众多,基因重组导致IBV新的基因型或变异株出现。本研究为今后IBV疫苗的研发和IB的防控提供一些参考。2、2001~2016年间我国IBV基因组序列重组分析为了解我国IBV分离株基因组重组特点,特别是疫苗株基因参与IBV基因重组情况,本研究对分离株 CK/CH/2010/JT-1、CK/CH/2014/FJ14 及 CK/CH/2014/QL1403 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同时收集2001~2016年间分离于我国的55株全基因组序列,并与参考株进行了序列重组分析。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株CK/CH/2010/JT-1与CK/CH/2014/QL1403基因组中共鉴定出4个重组事件,分别位于CK/CH/2010/JT-1基因组24709-365、17160-19811、21136-21770片段及CK/CH/2014/QL1403基因组20395-24840片段。进一步对基因组序列重组来源分析显示 CK/CH/2010/JT-1 来源于 QX、CK/CH/LSC/99I、tl/CH/LDT3/03 及 4/91基因型IBV重组,CK/CH/2014/QL1403来源于QX与TC07-2型毒株重组,而CK/CH/2014/FJ14是一株典型的QX型IBV。应用RDP4对我国2001~2016年间分离的55株IBV基因组序列进行重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2001~2016年间流行的55株IBV中有52株IBV基因组存在重组事件,其中25个IBV分离株基因组中发现有疫苗型(Mass,tl/CH/LDT3/03及4/91型等)病毒基因组片段的重组,这一结果在SimPlot分析中进一步得到确认。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证明流行于我国的IBV基因组序列存在许多基因重组事件,而且疫苗毒株基因频繁参与了 IBV基因重组,导致IBV新的基因型或变异株出现,提示在防控IB时注意合理使用IBV疫苗。3、我国IBV分离株致病性分析及交叉保护研究为了探究分离株 CK/CH/2010/JT-1、CK/CH/2014/FJ14 及 CK/CH/2014/QL1403 致病特点及不同毒株间抗原关系,本研究对分离株进行动物攻毒、交叉中和及交叉保护实验。动物攻毒实验结果显示CK/CH/2010/JT-1与CK/CH/2014/FJ14可引起雏鸡严重的呼吸道症状、肾脏病变及高死亡率(43.75%与50%),而CK/CH/2014/QL1403不引起雏鸡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中和实验结果表明现有抗H120与4/91疫苗株鸡多抗血清不能有效中和 IBV 分离株 CK/CH/2010/JT-1 与 CK/CH/2014/FJ14,而抗 QX 型毒株 CK/CH/2014/FJ14鸡多抗血清能够有效中和TC07-2型IBV CK/CH/2014/QL1403。交叉保护实验结果表明CK/CH/2014/QL1403免疫雏鸡后能为鸡群提供有效保护来抵抗QX型毒株CK/CH/2014/FJ14 攻击。本研究结果显示 CK/CH/2010/JT-1 与 CK/CH/2014/FJ14 属于 IBV强毒株,且目前常用H120与4/91疫苗株不能有效防控该毒株,而CK/CH/2014/QL1403是一株天然弱毒株,而且可以作为疫苗候选株来防控QX型IBV。4、IBV S1蛋白的天然免疫应答研究为了探究IBV S1蛋白引起鸡胚肾细胞(Chickenembryokidneycell,CEKC)天然免疫应答反应,特别是肾型与呼吸型毒株S1蛋白引起CEKC天然免疫应答差异,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肾型毒株CK/CH/2010/JT1、CK/CH/2014/FJ14与呼吸型IBVM41株S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通过转染CEKC研究其在细胞中的天然免疫应答。结果表明IBV S1基因在CEKC中成功获得了瞬时表达,而且S1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浆中。在mRNA水平上,转染后12 h,IBV 肾型毒株 CK/CH/2010/JT1、CK/CH/2014/FJ14 S1 蛋白引起 TLR3、MDA5 的表达明显高于呼吸型M41;转染后24h,肾型毒株CK/CH/2010/JT1、CK/CH/2014/FJ14 S1蛋白引起TLR3、MDA5、IFN-β及IL-6的表达显着高于呼吸型M41。在蛋白水平上,S1蛋白在 CEKC 中瞬时表达后 24h,肾型毒株 CK/CH/2010/JT1、CK/CH/2014/FJ14 引起 TLR3、IFN-β及IL-6的表达显着高于经典株M41。重组质粒转染CEKC 24 h时,使用配体poly(I:C)和LPS刺激后,IBV不同致病性毒株S1蛋白引起肾细胞天然免疫没有产生进一步放大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肾型与呼吸型毒株S1蛋白引起CEKC天然免疫应答中TLR3、MDA5、IFN-β及IL-6的表达存在差异,暗示IBV对肾脏致病性差异可能与毒株S1蛋白引起肾细胞天然免疫中TLR3、MDA5、IFN-β及IL-6表达差异相关。

二、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ZT株的分离与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ZT株的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三例鸡病毒性传染性腺胃炎病例临床诊断与鉴别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腺胃炎概述
    1.2 鸡病毒性传染性腺胃炎概述
    1.3 鸡病毒性传染性腺胃炎流行病学
    1.4 鸡病毒性传染性腺胃炎病理变化
        1.4.1 临床症状
        1.4.2 剖检病变
        1.4.3 组织学病变
    1.5 鸡病毒性传染性腺胃炎致病病原
        1.5.1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
        1.5.2 网状内皮组织增生性病毒
        1.5.3 圆圈病毒3型
        1.5.4 其他病原
    1.6 诊断与防治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引物合成
        2.1.3 试验试剂
        2.1.4 试验仪器
        2.1.5 试验地点
    2.2 方法
        2.2.1 病料采集和背景信息
        2.2.2 剖检观察
        2.2.3 血涂片制备
        2.2.4 病理组织切片制备
        2.2.5 组织DNA提取
        2.2.6 组织RNA提取
        2.2.7 琼脂糖凝胶电泳
        2.2.8 细菌分离与鉴定
3 结果
    3.1 临床症状
    3.2 剖检观察
        3.2.1 山东青岛病例剖检观察
        3.2.2 山东聊城病例剖检观察
        3.2.3 山东潍坊病例剖检观察
    3.3 血涂片观察
        3.3.1 山东青岛病例血涂片观察
        3.3.2 山东聊城病例血涂片观察
        3.3.3 山东潍坊病例血涂片观察
    3.4 病理组织学观察
        3.4.1 山东青岛病例病理组织学观察
        3.4.2 山东聊城病例病理组织学观察
        3.4.3 山东潍坊病例病理组织学观察
    3.5 病原检测
        3.5.1 山东青岛病例病原检测
        3.5.2 山东聊城病例病原检测
        3.5.3 山东潍坊病例病原检测
    3.6 细菌检测
    3.7 鉴别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圆圈病毒3型(GyV3)对鸡和小鼠致病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鸡传染性腺胃炎的发生历史及危害
        1.1.1 鸡传染性腺胃炎流行病学
        1.1.2 鸡传染性腺胃炎病原学
    1.2 圆圈病毒3型与腺胃炎
        1.2.1 圆圈病毒属
        1.2.2 圆圈病毒3型的发现
        1.2.3 圆圈病毒3型流行病学
        1.2.4 圆圈病毒3型病原学
        1.2.5 圆圈病毒3型与腺胃炎的关系
        1.2.6 圆圈病毒3型跨种感染潜在风险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病毒
        2.1.2 引物合成
        2.1.3 实验动物
        2.1.4 实验试剂
        2.1.5 实验设备,器材
        2.1.6 实验地点
    2.2 实验方法
        2.2.1 构建绝对荧光定量标准曲线
        2.2.2 圆圈病毒3 型分离鉴定
        2.2.3 圆圈病毒3 型多克隆抗体制备
        2.2.4 圆圈病毒3 型感染鸡模型建立
        2.2.5 圆圈病毒3 型感染鼠模型建立
        2.2.6 实验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绝对荧光定量标准曲线构建结果
    3.2 圆圈病毒3型多克隆抗体制备
        3.2.1 圆圈病毒3型VP1 基因分析
        3.2.2 圆圈病毒3型VP1_(1125)基因的获取
        3.2.3 圆圈病毒3型VP1_(1125)重组质粒鉴定
        3.2.4 圆圈病毒3型VP1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3.2.5 圆圈病毒3型VP1 重组蛋白的纯化及复性
        3.2.6 圆圈病毒3型VP1 重组蛋白浓度测定
        3.2.7 圆圈病毒3型VP1 重组蛋白Western Blot分析
        3.2.8 圆圈病毒3 型多克隆抗体效价
        3.2.9 圆圈病毒3 型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验证
    3.3 圆圈病毒3型感染鸡的致病特性
        3.3.1 临床症状
        3.3.2 大体病变
        3.3.3 圆圈病毒3 型不同感染途径感染率和死亡率测定结果
        3.3.4 血像观察
        3.3.5 病理组织学病变
        3.3.6 病毒载量检测
        3.3.7 病原分布检测
    3.4 圆圈病毒3型感染鼠的致病特性
        3.4.1 临床症状
        3.4.2 大体病变
        3.4.3 圆圈病毒3 型不同感染途径感染率和死亡率测定结果
        3.4.4 血像观察
        3.4.5 病理组织学病变
        3.4.6 病毒载量检测
        3.4.7 病原分布检测
4 讨论
    4.1 圆圈病毒3型感染鸡的致病特性
    4.2 圆圈病毒3型感染小鼠的致病特性
    4.3 圆圈病毒3型感染鸡和小鼠致病特性比较
    4.4 圆圈病毒3型可跨种感染鼠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浅谈当前鸡腺胃炎病因学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表现
2 病因学
    2.1 非传染性因素
        2.1.1 硫酸铜
        2.1.2 生物胺
        2.1.3 霉菌毒素
        2.1.4 免疫缺陷、免疫抑制
        2.1.5神经系统功能低下和内分泌系统紊乱
        2.1.6 鸡的应激性
    2.2 传染性因素
        2.2.1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2.2.2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2.2.3 禽白血病病毒
        2.2.4 腺胃坏死病毒
        2.2.5 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
        2.2.6 其它病毒
3 防治措施
    3.1 本病以预防为根本,全程做好免疫接种
    3.2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3.3 防止水平传播,做好生物安全防范工作
    3.4本病需要及早确诊,配合用药
4 小结

(4)“金青芪颗粒”的研制及其药效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第一部分 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第一章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1 选题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 肉鸡传染性腺胃炎研究概述
        1.1 流行病学
        1.1.1 临床表现
        1.1.2 流行特点
        1.1.3 病理变化
        1.2 病因分析
        1.2.1 饲料因素
        1.2.2 细菌因素
        1.2.3 病毒因素
        1.2.4 养殖环境因素
        1.3 肉鸡传染性腺胃炎病的临床治疗
        1.4 展望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金青芪颗粒”的提取优化及成型工艺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材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黄芪和茯苓粗多糖的提取优化
        2.1.1 黄芪粗多糖的提取优化
        2.1.2 茯苓粗多糖的提取优化
        2.1.3 D(+)无水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备
        2.2 “金青芪颗粒”的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2.2.1 流浸膏的制备
        2.2.2 赋形剂的筛选
        2.2.3 总辅料比的筛选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芪和茯苓粗多糖提取优化结果
        3.1.1 D(+)无水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建立
        3.1.2 黄芪粗多糖提取优化结果
        3.1.3 茯苓粗多糖提取优化结果
        3.2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3.2.1 赋形剂
        3.2.2 总辅料比
        4 讨论
    第二章 “金青芪颗粒”质量标准的制定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设备
        1.3 受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性状检查
        2.2 鉴别
        2.2.1 金果榄的鉴别
        2.2.2 青果的鉴别
        2.2.3 黄芪的鉴别
        2.2.4 茯苓的鉴别
        2.3 含量测定
        2.3.1 “金青芪颗粒”中古伦宾含量的测定
        2.3.2 “金青芪颗粒”中没食子酸含量的测定
        2.4 加速试验
        2.5 “金青芪颗粒”质量标准草案确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金青芪颗粒”的性状检查
        3.2 鉴别结果
        3.2.1 “金青芪颗粒”中金果榄的薄层鉴定
        3.2.2 “金青芪颗粒”中青果的薄层鉴定
        3.2.3 “金青芪颗粒”中黄芪的薄层鉴定
        3.2.4 “金青芪颗粒”中茯苓的薄层鉴定
        3.3 “金青芪颗粒”的含量测定结果
        3.3.1 “金青芪颗粒”中古伦宾的含量测定
        3.3.2 “金青芪颗粒”中没食子酸的含量测定
        3.4 “金青芪颗粒”加速试验
        3.5 “金青芪颗粒”质量标准草案
        4 讨论
    第三章 “金青芪颗粒”药效学评价 “金青芪颗粒”对肉鸡传染性腺胃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与场地
        1.2 主要材料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2.2 标本采集
        2.3 指标检测
        2.3.1 肉鸡生长指标检测
        2.3.2 脏器指数
        2.3.3 SOD、MDA、MPO的含量测定
        2.3.4 IL-1β、IL-8、MPO、IFN-γ和 TNF-α的含量测定
        2.3.5 血清中Ig-A、Ig-M和 Ig-G的含量
        2.3.6 HE染色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肉鸡生长性能测定
        3.2 脏器指数测定
        3.3 腺胃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的测定
        3.4 腺胃组织中炎症指标的测定
        3.5 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3.6 腺胃病理组织学观察
        4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论与创新
    1 本研究主要结论
    2 本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鸡传染性腺胃炎相关病毒-圆圈病毒3型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1.2 腺胃炎流行病学
        1.2.1 发生和分布
        1.2.2 流行特点
    1.3 腺胃炎病理变化
        1.3.1 临床症状
        1.3.2 剖检病变
        1.3.3 组织学病变
    1.4 腺胃炎致病因素研究进展
        1.4.1 非传染性因素
        1.4.2 传染性因素
        1.4.3 多因素协同
    1.5 高通量测序在未知病毒鉴定上的应用
        1.5.1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
        1.5.2 二代测序平台
        1.5.3 三代测序平台
        1.5.4 高通量测序鉴定未知病毒
    1.6 GyV3病原学特征
        1.6.1 圆圈病毒属概述
        1.6.2 Gyrovirus3(GyV3)研究概述
    1.7 免疫共沉淀联合质谱分析技术鉴定互作蛋白
        1.7.1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STAT)
        1.7.2 酪蛋白激酶(casein kinase,CK)
        1.7.3 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casein kinase,CARD9)
        1.7.4 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
    1.8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鸡胚
        2.1.2 引物合成
        2.1.3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2.1.4 主要缓冲液及试剂配制
        2.1.5 主要仪器设备
        2.1.6 分子生物学分析软件
    2.2 实验方法
        2.2.1 流行病学调查
        2.2.1.1 病料采集
        2.2.1.2 大体剖检诊断
        2.2.1.3 病理组织学诊断
        2.2.1.4 PCR诊断
        2.2.2 未知病毒单感染病例筛选
        2.2.3 未知病毒单感染病例复制动物疾病模型
        2.2.3.1 病料处理
        2.2.3.2 回归动物
        2.2.3.3 大体剖检病变观察
        2.2.3.4 病理组织学病变观察
        2.2.3.5 PCR诊断
        2.2.4 未知病毒鉴定
        2.2.4.1 电子显微镜观察
        2.2.4.2 高通量测序上机样品处理
        2.2.4.3 PacBio三代测序平台高通量病毒宏基因组测序
        2.2.4.4 病毒宏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
        2.2.4.5 Inverse PCR扩增病毒全长序列
        2.2.4.6 GyV3基因结构预测及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
        2.2.4.7 GyV3全基因组进化树分析
        2.2.5 GyV3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
        2.2.6 GyV3培养
        2.2.6.1 原代鸡胚腺胃细胞制作
        2.2.6.2 接种GyV3
        2.2.6.3 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粒子
        2.2.6.4 PCR检测已知TVP相关病毒
        2.2.7 GyV3致病特征
        2.2.7.1 纯培养GyV3对SPF鸡致病性实验
        2.2.7.2 GyV3不同接种方式对SPF鸡致病性实验
        2.2.7.3 GyV3对不同日龄SPF鸡致病性实验
        2.2.8 GyV3在鸡体内各器官的分布
        2.2.8.1 构建绝对荧光定量标准曲线
        2.2.8.2 组织DNA的提取
        2.2.8.3 荧光定量PCR检测各器官病毒载量
        2.2.9 初步筛选GyV3衣壳蛋白VP1 相互作用蛋白
        2.2.9.1 构建真核表达载体
        2.2.9.2 CEF细胞真核表达
        2.2.9.3 免疫共沉淀
        2.2.9.4 质谱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3.1.1 大体剖检病变类型
        3.1.2 病理组织学病变类型
        3.1.3 病原检测结果
    3.2 筛选未知病毒单感染病例
        3.2.1 已知腺胃炎相关病毒PCR检测
        3.2.2 临床、大体及剖检病变
    3.3 未知病毒单感染TVP动物疾病模型
        3.3.1 回归动物临床、大体及剖检病变
        3.3.2 回归动物病理组织学变化进程
        3.3.3 PCR检测排除已知TVP相关病毒感染
    3.4 未知病毒鉴定结果
        3.4.1 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形态
        3.4.2 病毒宏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结果
        3.4.3 GyV3全长序列扩增结果
        3.4.4 GyV3基因结构预测结果
        3.4.5 GyV3同源性比对结果
        3.4.6 GyV3基因结构比对结果
        3.4.7 GyV3全基因组进化树分析结果
    3.5 GyV3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3.6 GyV3在原代鸡胚腺胃细胞上纯培养
    3.7 GyV3致病特征
        3.7.1 纯培养GyV3回归动物致病特征
        3.7.2 GyV3不同接种方式对SPF鸡致病性结果
        3.7.3 GyV3对不同日龄SPF鸡致病性结果
    3.8 GyV3在鸡体内各器官的分布
        3.8.1 绝对荧光标准曲线构建结果
        3.8.2 荧光定量PCR检测各器官病毒载量结果
    3.9 Co-IP筛选GyV3衣壳蛋白VP1 相互作用蛋白
        3.9.1 flag-VP1 基因扩增结果
        3.9.2 T-flag-VP1 载体和pcDNA3.1(+)载体双酶切结果
        3.9.3 pcDNA3.1(+)-flag-VP1 重组载体测序结果
        3.9.4 pcDNA3.1(+)-flag-VP1 重组载体测序结果
        3.9.5 免疫共沉淀后上清SDS-PAGE结果
        3.9.6 质谱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流行病学调查和单感染 TVP 疾病模型建立
    4.2 PacBio 三代宏病毒测序鉴定未知病毒
    4.3 GyV3发病规律及致病机理
    4.4 GyV3衣壳蛋白VP1 互作蛋白筛选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附录
    1.GyV3-SDAU-1 株全基因组序列
    2.pcDNA3.1(+)-flag-VP1 重组载体序列
9 个人简历

(6)圆圈病毒3型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的制备以及免疫保护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鸡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流行病学及病原学概述
        1.1.1 鸡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流行病学概述
        1.1.2 鸡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病原学概述
    1.2 GyV3研究进展
        1.2.1 GyV3的发现
        1.2.2 GyV3病原学研究
    1.3 动物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1.3.1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1.3.2 基因工程DNA疫苗
        1.3.3 动物单链环状DNA病毒疫苗研究现状
        1.3.3.1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1.3.3.2 鸭圆环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1.3.3.3 猪圆环Ⅱ型疫苗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细胞
        2.1.2 菌种及载体
        2.1.3 病毒及试验动物
        2.1.4 试验试剂
        2.1.5 试验仪器
        2.1.6 试验地点
    2.2 GyV3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的制备
        2.2.1 GyV3两种亚单位疫苗的制备
        2.2.1.1 样品DNA的提取
        2.2.1.2 VP1_(90-463)基因的克隆
        2.2.1.3 VP1_(90-463)-linker-VP2 基因的克隆
        2.2.1.4 PCR产物回收
        2.2.1.5 BL2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1.6 重组质粒的构建
        2.2.1.7 蛋白的表达,纯化与复性
        2.2.1.8 SDS-PAGE法检测纯化后的目的蛋白
        2.2.1.9 蛋白的Western blot验证
        2.2.1.10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2.2.2 GyV3 DNA疫苗的制备
        2.2.2.1 样品DNA的提取
        2.2.2.2 VP1基因的克隆
        2.2.2.3 PCR产物回收
        2.2.2.4 重组质粒的构建
        2.2.2.5 重组质粒的真核表达鉴定
        2.2.2.6 进行细胞表达蛋白的Western blot验证
    2.3 GyV3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免疫原性试验
        2.3.1 GyV3亚单位疫苗动物免疫接种试验
        2.3.1.1 GyV3亚单位疫苗抗体消长规律监测
        2.3.1.2 动物生长情况监测
        2.3.2 GyV3DNA疫苗动物免疫接种试验
        2.3.2.1 GyV3DNA疫苗抗体消长规律监测
        2.3.2.2 动物生长情况监测
        2.3.2.3 血清中IFN-γ含量检测结果
    2.4 GyV3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动物保护性试验
        2.4.1 GyV3亚单位疫苗动物保护性试验
        2.4.1.1 动物GyV3病毒感染率检测
        2.4.1.2 大体及病理组织学病变观察
        2.4.2 GyV3DNA疫苗动物保护性试验
        2.4.2.1 动物GyV3病毒感染率检测
        2.4.2.2 大体及病理组织学病变观察
3 结果
    3.1 GyV3两种亚单位疫苗免疫效果检测
        3.1.1 GyV3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3.1.2 VP1_(90-463)和VP1_(90-463)-VP2表达纯化及Western blot验证
        3.1.3 两种亚单位疫苗免疫原性检测结果
        3.1.3.1 抗体消长规律监测结果
        3.1.3.2 鸡群体重监测
        3.1.4 两种亚单位疫苗动物保护试验
        3.1.4.1 动物保护率
        3.1.4.2 动物组织器官大体剖检病变
        3.1.4.3 动物组织器官病理组织学病变
    3.2 GyV3两种DNA疫苗免疫效果检测
        3.2.1 GyV3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3.2.2 GyV3真核表达载体在DF1 细胞上的表达鉴定
        3.2.3 DNA疫苗免疫原性检测
        3.2.3.1 抗体消长规律监测
        3.2.3.2 鸡群生长情况监测
        3.2.3.3 血清中IFN-γ含量检测
        3.2.4 DNA疫苗动物保护性试验
        3.2.4.1 动物保护率
        3.2.4.2 动物组织器官大体剖检病变
        3.2.4.3 动物组织器官病理组织学病变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活疫苗的初步培育与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传染性支气管炎概述
    1.2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1.2.1 IBV的形态学特点
        1.2.2 IBV的结构蛋白
        1.2.3 IBV的分子变异机理
        1.2.4 IBV的生物学特性
    1.3 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分型
        1.3.1 临床分型
        1.3.2 血清分型
        1.3.3 基因分型
    1.4 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1.4.1 灭活疫苗
        1.4.2 活疫苗
        1.4.3 基因工程疫苗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料来源
        2.1.2 SPF鸡与鸡胚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病毒的分离
        2.2.3 病料的RT-PCR鉴定
        2.2.4 分离株RT-PCR反应产物的连接与转化
        2.2.5 分离株重组质粒的提取及S1基因序列测定
        2.2.6 分离株S1基因序列分析
        2.2.7 分离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2.2.8 GDTS13纯净性检验
        2.2.9 分离株与疫苗株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的测定
        2.2.10 GDTS13的血清中和试验
        2.2.11 血清型与基因型分析
        2.2.12 GDTS13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
        2.2.13 GDTS13的传代致弱
        2.2.14 SDTS13不同代次的EID50及S1基因序列测定
        2.2.15 GDTS13不同代次的致病性检测
        2.2.16 GDTS13F100的纯净性检测
        2.2.17 GDTS13F100的毒力稳定性试验
        2.2.18 GDTS13F100的免疫效力的初步评价
3 结果
    3.1 分离株RT-PCR检测结果
        3.1.1 分离株M基因的鉴定
        3.1.2 分离株S1基因的鉴定
    3.2 分离株S1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3.3 分离株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
        3.3.1 红细胞凝集试验
        3.3.2 致鸡胚病变特征
    3.4 GDTS13的纯净性检测
    3.5 分离株GDTS13和疫苗株EID50测定结果
    3.6 血清中和试验
        3.6.1 GDTS13和疫苗株的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3.6.2 疫苗株对GDTS13分离株的血清中和试验结果
    3.7 GDTS13的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3.7.1 GDTS13的全基因序列分析
        3.7.2 GDTS13S1基因分析结果
        3.7.3 GDTS13M基因分析结果
        3.7.4 GDTS13N基因分析结果
    3.8 GDTS13不同代次致病力鉴定结果
    3.9 GDTS13 不同代次的 EID50及 S1 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3.9.1 GDTS136个不同代次的EID50测定结果
        3.9.2 GDTS13不同代次S1基因序列分析
    3.10 GDTS13F100的纯净性检测结果
    3.11 GDTS13F100毒力稳定性评价结果
    3.12 GDTS13F100免疫效力初步评价结果
        3.12.1 攻毒试验
        3.12.2 GDTSF100免疫保护效力评价
4 讨论
    4.1 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
    4.2 分离毒株的分子特点
    4.3 GDTS13的分子特性
        4.3.1 血清中和试验
        4.3.2 GDTS13的全基因序列分析
        4.3.3 GDTS13的S1基因序列分析
        4.3.4 GDTS13的M基因序列分析
        4.3.5 GDTS13的N基因序列分析
    4.4 GDTS13不同代次的EID50结果和S1基因序列分析及致病力分析
    4.5 GDTS13F100的毒力返强试验结果评价
    4.6 GDTS13F100的弱毒疫苗免疫效力的初步评价
5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应用荧光PCR诊断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
    1.2 临床症状与病理观察
    1.3 病料处理
    1.4 病原的荧光PCR检测
        1.4.1 核酸提取
        1.4.2 IBV荧光RT-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1.4.3 REV荧光RT-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1.4.4 MDV荧光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2 病原的荧光PCR检测
3 结论与讨论

(9)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料
    1.2 病毒、种蛋、雏鸡及试剂
    1.3 病毒分离与传代
    1.4 病毒分离物的生物学特性
    1.5 M基因的RT-PCR扩增与序列分析
    1.6 人工感染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毒分离及鉴定结果
    2.2 M基因的RT-PCR扩增及序列分析
    2.3 M基因的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2.4 人工感染试验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10)2001~2016年间华东地区IBV分子流行病学、致病性及S1蛋白的天然免疫应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对照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研究进展
    1 病原学
    
1.1 发现、命名与分类
    
1.2 生物学特性
    
1.3 基因组结构与主要功能蛋白
    
1.4 生活周期
    
1.5 致病机理
    
1.6 毒株分型
    2 流行病学
    
2.1 自然宿主
    
2.2 实验室宿主
    
2.3 传播方式
    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3.1 呼吸道
    
3.2 肾脏
    
3.3 生殖道
    
3.4 消化道
    
3.5 其它
    4 诊断
    
4.1 病原的分离鉴定
    
4.2 血清学诊断技术
    
4.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5 防治
    
5.1 免疫预防
    
5.2 治疗
综述二 传染性支管炎病毒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现状
    1 亚洲国家IBV流行现状
    2 欧洲国家IBV流行现状
    3 非洲国家IBV流行现状
    4 北美洲国家IBV流行现状
    5 南美洲国家IBV流行现状
    6 大洋洲国家IBV流行现状
综述三 禽冠状病毒纤突蛋白研究进展
    1 禽冠状病毒S蛋白概述
    
1.1 结构特点
    
1.2 序列多样性
    
1.3 其它禽类冠状病毒S蛋白
    2 禽冠状病毒S蛋白功能
    
2.1 组织吸附中的作用
    
2.2 细胞亲和性中的作用
    
2.3 体内组织嗜性与致病性中的作用
    3 病毒吸附中宿主影响因素
    
3.1 唾液酸
    
3.2 蛋白受体
    
3.3 凝集素
    
3.4 硫酸肝素
    
3.5 宿主蛋白酶
    4 禽冠状病毒S蛋白引起宿主天然免疫反应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章 2001~2016年间华东地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1 材料
    
1.1 生物材料
    
1.2 试剂与载体
    
1.3 主要试剂溶液配制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引物设计
    
2.2 病毒增殖
    
2.3 病毒总RNA提取
    
2.4 S1基因扩增与序列测定
    
2.5 S1基因序列分析
    3 结果
    
3.1 病毒分离结果
    
3.2 分离株S1蛋白长度与裂解位点的多样性
    
3.3 分离株S1基因分型的多样性
    
3.4 新分支New-Ⅰ与New-Ⅱ基因型IBV S1基因的来源
    4 讨论
第二章 2001~2016年间我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基因组序列重组分析
    1 材料
    
1.1 生物材料
    
1.2 试剂与载体
    
1.3 主要试剂溶液配制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分离株全序列扩增引物设计
    
2.2 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RT-PCR
    
2.3 病毒基因组5'与3'端序列扩增
    
2.4 分离株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
    3 结果
    
3.1 分离株基因组结构
    
3.2 分离株CK/CH/2010/JT-1基因组的重组来源
    
3.3 分离株CK/CH/2014/QL1403基因组的重组来源
    
3.4 我国2001~2016年间IBV基因组重组现象普遍
    4 讨论
第三章 我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株致病性分析及交叉保护研究
    1 材料
    
1.1 生物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病毒扩增
    
2.2 SPF鸡致病性实验
    
2.3 病毒中和实验
    
2.4 交叉保护实验
    
2.5 鸡IBV血清抗体ELISA
    3 结果
    
3.1 IBV分离株致病性
    
3.2 交叉中和实验结果
    
3.3 天然弱毒CK/CH/2014/QL1403对QX型IBV交叉保护实验
    4 讨论
第四章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蛋白的天然免疫应答研究
    1 材料
    
1.1 生物材料
    
1.2 试剂与载体
    
1.3 主要试剂溶液配制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引物设计
    
2.2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3 CEKC的制备
    
2.4 CEKC的质粒转染
    
2.5 共聚焦显微镜荧光分析
    
2.6 Western-blot
    
2.7 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相关因子
    
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S1基因RT-PCR扩增结果
    
3.2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
    
3.3 重组质粒转染CEKC后S1蛋白的表达
    
3.4 IBV S1蛋白引起CEKC天然免疫相关因子表达差异
    
3.5 配体刺激后IBV S1蛋白引起CEKC天然免疫相关因子表达差异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所获成果

四、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ZT株的分离与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三例鸡病毒性传染性腺胃炎病例临床诊断与鉴别分析[D]. 陈志祥.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2]圆圈病毒3型(GyV3)对鸡和小鼠致病特性研究[D]. 袁世玉.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3]浅谈当前鸡腺胃炎病因学研究概况[J]. 孔倩倩,郭良慧,朱育玮,李洋. 家禽科学, 2019(12)
  • [4]“金青芪颗粒”的研制及其药效学评价[D]. 陈河霖.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5]鸡传染性腺胃炎相关病毒-圆圈病毒3型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机制研究[D]. 李根.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6]圆圈病毒3型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的制备以及免疫保护性研究[D]. 贾梅玉.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7]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活疫苗的初步培育与筛选[D]. 洪艳芬.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8]应用荧光PCR诊断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J]. 陈秀琴,黄梅清,蔡羲,江斌,陈少莺,吴南洋. 福建畜牧兽医, 2017(06)
  • [9]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J]. 魏昆鹏,陈立功,张诚,白晓,高磊,李玉荣,王学静,刘聚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7(06)
  • [10]2001~2016年间华东地区IBV分子流行病学、致病性及S1蛋白的天然免疫应答研究[D]. 周海生. 扬州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鸡腺胃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ZT株的分离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