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一、太极拳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肖参参[1](2021)在《健身气功·大舞对2型糖尿病患者步态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近年来的资料显示,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始终处于逐年增加的趋势,现阶段已达11.2%,其中绝大部分为2型糖尿病。而随着病程和年龄的增加以及下肢功能的减退,2型糖尿病患者步态会逐渐发生改变,常伴随着足底压力异常分布、身体的稳定性下降等,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以健身气功·大舞作为运动处方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干预研究,共经过4轮不同方式的评估和筛选,最终确定符合条件的志愿者30人,并随机分成实验组15人和对照组15人。对实验组成员进行14周健身气功·大舞干预,练习频率为每天一次,每次70分钟,共练习14周。通过对比实验前后两组受试者各项指标变化,分析健身气功·大舞对实验组受试者步态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经过14周健身气功·大舞干预后,实验组受试者相对于实验前,多项指标具有显着性或非常显着性差异,具体结果如下:(1)步态指标:(1)支撑期各阶段比例:左脚初始着地期(P1)、支撑后期(P4)、右脚支撑后期(P4)占比显着性增加(P<0.05),左、右脚中点支撑期(P3)占比出现非常显着性下降(P<0.01)。(2)步态的空间参数:步长出现显着性增加(P<0.05),步速出现非常显着性增加(P<0.01),步宽、右侧足轴角出现显着性下降(P<0.05)。(2)平衡指标:(1)睁眼期间的摆动长度、椭圆面积、椭圆倾斜角度、Y轴平均摆幅均出现显着性减小(P<0.05)。(2)闭眼期间的摆动长度、椭圆倾斜角度出现非常显着性减小(P<0.01),椭圆面积出现显着性减小(P<0.05)。(3)足底各区域指标:(1)接触面积:左脚T1、右脚HM的接触面积下降显着(P<0.05),左脚M2-M3、HL增加非常显着(P<0.01),左脚M4-M5、HM、右脚M2-M3、M4-M5、HL增加显着(P<0.05)。(2)峰值压力:左脚M2-M3、右脚M2-M3、M4-M5部位的峰值压力下降非常显着(P<0.01)。左脚M4-M5、AL、HL、右脚HM部位的峰值压力下降显着(P<0.05)。结论:(1)健身气功·大舞练习对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步态指标具有积极影响,支撑期的各个阶段所占比例趋于合理化,步长、步速增加、步宽、足轴角减小。(2)健身气功·大舞练习可以明显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衡能力,睁眼和闭眼期间站立时的身体稳定性显着增加。(3)健身气功·大舞练习对2型糖尿病患者左右足底各区域与地接触面积和峰值压力的改善具有良好效果,使足底各区域与地接触面积和压力更趋于合理化分布,降低峰值压力。

李宋倩[2](2021)在《太极拳与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对中年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太极拳与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对中年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挑选符合条件的30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并且平均分成三个对照实验组,分别为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组(A组)、太极拳运动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0人。C组的实验对象只通过正常服用药物进行相关治疗,A组和B组在正常服用药物治疗的基础添加上集中锻炼的研究变量。实验前后检测患者的血糖、血脂、动脉功能、心功能和抑郁量表SDS得分情况,通过对比实验前后变化,分析干预效果。结果:(1)血糖变化:组内比较:在经过时长为14周的运动干预后,有特定运动行为影响的实验组实验对象的FPG、FINs、IR和Hb Alc水平相比于干预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与运动干预前相比几乎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组间比较:有特定运动行为干预的两个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相应的一系列比较,根据结果可以看出各项指标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合运动组与太极拳组受试者FPG存在差异(P<0.05)。(2)血脂变化:组内比较:运动干预后两实验组受试者TC、TG、LDL-C和CETP水平较干预前皆明显下降(P<0.01),HDL-C水平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受试者各项指标较干预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干预后结合运动组相比于对照组各项指标都显示明显的差异(P<0.05),太极拳组与对照组相比TC、TG和CETP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合运动组与太极拳组受试者TC、LDL-C、HDL-C和CETP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动脉功能变化:组内比较:具有运动干预影响的两组实验受试者的ABI水平明显提升(P<0.05),SBP和DBP水平明显低于运动影响干预前的水平(P<0.05),对照组的受试者的各项指标参数与干预前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具有运动影响干预的两个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SBP和DBP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合运动组与太极拳组受试者的SBP也是明显存在差异的(P<0.05)。(4)心功能变化:组内比较:具有运动干预影响的结合运动组的实验对象的SV、CO、CI和LVET水平相比于干预前的相应数据都具有明显的提高(P<0.01),HR、PEP、PEP/LVET、HFI和CHDI水平较干预前均显着降低(P<0.01),太极拳组受试者在具有运动影响干预后,SV、CO和CI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P<0.05),HR、PEP、HFI和CHDI水平较干预前均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受试者的各项对应指标在实验前后几乎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干预后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SV、CI、HR、PEP/LVET和HFI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太极拳组与对照组相比SV、CI和HFI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合运动组与太极拳组受试者的SV、CI、HR和HFI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SDS得分变化:组内比较:运动干预后结合运动组受试者的SDS各维度及总分水平较干预前均显着降低(P<0.01),太极拳组受试者的躯体症状、精神运动性症状、抑郁心理障碍得分和SDS总分水平较干预前均显着降低(P<0.01),对照组受试者的SDS各维度及总分得分水平较干预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结合运动组与对照组相比SDS各维度及总分均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结合运动组与太极拳组受试者在躯体症状、精神运动性症状和抑郁心理障碍三个维度及SDS总分方面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太极拳与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对中年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病情改善有辅助治疗的作用,并且太极拳与抗阻运动相结合的干预影响效果优于简单的太极拳运动。(2)太极拳与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可以改善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此外,太极拳与抗阻运动相结合的干预效果优于简单的太极拳运动。(3)太极拳与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对不同性别患者抑郁情绪的改善效果无明显区别,在抑郁心理障碍维度上对女性患者的作用更加明显。

武冬[3](2020)在《人类健康的衰变与太极拳自救的限度》文中研究说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站在人类进化的大尺度上反思人类健康问题,应用文献资料法,实践体验法,逻辑归纳分析法,以太极拳作为切入点,重新思考以太极拳为代表的传统运动在影响人类健康中的作用以及遇到的局限。研究结果:1)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伴随着进化病和文明病,人类健康存在衰变趋势。2)健康就是人的身体和心理内部与自然及社会外界三维要素之间和谐的平衡状态。疾病是"病理"所致的不正常状态。健康是"一轴两端三维体系",健康本质就在于"身心平衡"。3)大量实验研究说明,太极拳的慢练是一种对冲人类进化快病的智慧。太极拳的整体运动是缓冲进化疾病的良药。4)太极拳自身存在技理模糊,研究面广而不深,缺乏基础研究等问题。结论:1)面对疾病无需恐慌,用太极思维豁达对待,以获得健康身心。2)太极拳的"柔和缓慢""身心平衡"运动模式对人类健康思想和方法都具有积极调控作用。3)太极拳研究需要在突破原有技术经验思维基础上增加科学逻辑思维,研究从粗放到精细,从应用到机理转变,在健康心理和方法上具有"后科技"时代的开发价值。

陶丹[4](2020)在《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平衡能力是维持或变换身体姿势的前提,是人体的一项基本能力。目前国内平衡能力研究倾向于老年人平衡能力的改善与预防跌倒,忽视了对青年女性的平衡能力训练研究,事实上中青年时期较好的平衡能力是今后保持平衡与减少跌倒的基础与保证。有研究表明运动可以预防和改善人体平衡能力。大众健美操动作简单,步法多样,内容丰富,具有较好的健身功效,且其中的立踝、转体动作能够较好的发展踝关节力量、改善视觉器官与前庭器官的机能,进而改善或巩固平衡能力。有氧踏板操是在上下踏板过程中完成的,是一种身体姿态到另一种身体姿态的变换,能够通过不断的打破人体平衡再重新建立平衡,进而促进神经中枢对人体姿势控制起到良性刺激与锻炼。基于此,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57位苏州大学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进行大众健美操、有氧踏板操运动干预,探讨大众健美操、有氧踏板操、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组合三种教学方式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效果,旨在丰富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理论知识,拓宽其健身价值,为大众健美操、有氧踏板操运动项目在高校开展提供参考。研究结论:(1)大众健美操、有氧踏板操、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组合训练均对女大学生动、静态平衡能力的改善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而不同练习项目对动、静态平衡能力的刺激效果不同。大众健美操训练对女大学生静态平衡能力的改善较好,有氧踏板操训练对女大学生动态平衡能力的改善效果较好,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组合训练对女大学生动态平衡能力的改善效果较好。(2)有氧踏板操锻炼对女大学生左脚动态平衡能力的改善要优于大众健美操。(3)大众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双足静态平衡能力的改善要优于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组合组。

王冬雨[5](2020)在《长期广场舞运动对中年女性心脑血管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分析比对长期进行广场舞运动和不进行任何体育锻炼的中年女性人群在台阶试验前后反映心脏功能、脑血管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长期广场舞运动对中年女性心脑血管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河北省邢台市300名非体力劳动自愿者中,初期筛选出60名(45-59周岁)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健康中年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锻炼组和无锻炼组,每组30人,进行数据采集。其中锻炼组为长期参加广场舞锻炼的健康中年女性,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1h,持续2年以上;无锻炼组为无任何体育锻炼的健康中年女性,仅维持日常活动。受试对象自愿参加本实验,均被告知实验主要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前分别测量两组实验对象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等基本情况。在台阶试验前后利用实时三维移动超声系统(飞利浦CX50实时三维移动超声系统)测量两组实验对象的心率(heart rate,HR)、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s,EF)、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反映心脏功能的指标和血管内径(diameter,D)、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Vs)、舒张末期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Vd)、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等颈总动脉血管指标,比较安静状态下及台阶试验运动后锻炼组与无锻炼组各项指标的差异。剔除不合格的数据后,得到有效数据49人,其中锻炼组23人、无锻炼组26人。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Graphpad Prism7软件进行作图,并采用均数±标准差(M±SD)的方式进行表示;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锻炼组安静状态下的心率(HR)显着低于无锻炼组(P<0.05);(2)锻炼组台阶试验运动后每搏输出量(SV)和射血分数(EF)显着高于无锻炼组(P<0.05),心率(HR)显着低于无锻炼组(P<0.05);(3)安静状态下,锻炼组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s)显着高于无锻炼组(P<0.05);(4)台阶试验运动后,锻炼组的颈总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明显低于无锻炼组(P<0.05),颈总动脉舒张末期流速(Vd)较无锻炼组显着增加(P<0.05),且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s)较安静状态下并无显着差异。研究结论:长期规律的广场舞运动可以显着增强中年女性的心脏泵血功能和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可以提高运动时的供氧能力并降低运动后的血流阻力,对改善中年女性的心脑血管功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起到积极的作用。

刘志政[6](2020)在《太极拳对增龄性肌肉减少症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老龄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增龄性肌肉减少症是伴随老龄化进程的一种老年综合征。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对增龄性肌肉减少症的积极干预效果已被证实,但作为一种有效改善老年人肌力、平衡、协调能力的传统体育运动—太极拳,对增龄性肌肉减少症影响的研究却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分析12周太极拳锻炼后肌肉减少症老年人肌肉力量、肌肉质量、肌肉功能表现和步态特征的变化,探索太极拳对肌肉减少症老年人的干预效果。方法:参照亚洲肌肉减少症工作组制定的诊断标准,在山东省曲阜市选取符合条件的36名女性老年人,随机分为太极拳组(n=18)和对照组(n=18)。太极拳组进行为期12周、每周3次太极拳干预和每2周1次健康知识宣讲,对照组只进行每2周1次的健康知识宣讲,期间不进行任何有规律的训练。干预前后分别测试两组以下指标:(1)肌肉力量:握力、背力、髂腰肌肌力、股四头肌肌力、腘绳肌肌力、胫骨前肌肌力;(2)肌肉质量:上肢肌肉质量、下肢肌肉质量、躯干肌肉质量和总肌肉质量;(3)肌肉功能表现:功能性伸展距离、起立行走时间、单腿站立时间、6分钟行走距离和SPBB量表评分;(4)步态特征:使用PRO惯性动作捕捉系统采集受试者平地行走时的时间-空间和下肢关节角度数据。测试数据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前后测的组间和组内差异性。结果:1.肌肉力量变化:太极拳组干预后躯干背力和下肢髂腰肌肌力、股四头肌肌力和胫骨前肌肌力显着大于干预前(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无差异(P>0.05);干预前两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太极拳组髂腰肌肌力、股四头肌力和胫骨前肌肌力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肌肉质量变化:太极拳组干预前后无差异(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无差异(P>0.05);干预前两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肌肉功能表现变化:太极拳组干预后计时起立行走时间显着小于干预前(P<0.05)单腿站立时间、功能性伸展距离、6分钟步行距离和SPPB量表评分显着大于干预前(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无差异(P>0.05);干预前两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太极拳组计时起立行走时间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6分钟步行距离和SPBB量表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步态特征变化:(1)时间-空间参数:太极拳组干预后步速、步幅、步宽较干预前显着增加(P<0.05)双支撑时间较干预前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无差异(P>0.05);干预前两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太极拳组步幅和步速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关节角度参数:太极拳组干预后髋关节、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和关节活动范围显着大于干预前(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无差异(P>0.05);干预前两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太极拳组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范围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12周太极拳可以提高肌肉减少症老年人躯干肌肉力量和下肢肌肉力量,对上肢肌肉力量改善不明显。2.12周太极拳对肌肉减少症老年人肌肉质量改善无显着作用。3.12周太极拳可显着改善肌肉减少症老年人肌肉功能,提高平衡、协调和运动等能力。4.太极拳可改善肌肉减少症老年人步态特征,提高其步速、步宽和步幅,减少双支撑期时间,增加髋、膝和踝关节的屈伸能力以及髋、膝的关节活动范围。

陈家栋[7](2020)在《24式太极拳联合抗阻运动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全民身体素质下滑、活动量减少,各大慢性病高发的背景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慢性疾病已经相当普遍,患病率非常高,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国民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在生活水平提升,肥胖率升高明显,而且年龄越来越低龄化的情况下,糖尿病前期高危患者转化为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在急剧增加,所以对糖尿病前期的干预已刻不容缓。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又被认为是糖尿病干预的最佳手段,所以本研究以运动干预的形式,具体通过太极拳、太极拳联合抗阻运动与普通饮食管理三种不同的干预方式来对实验者身体指标进行分析讨论,从而筛选出更适合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运动处方。本论文首先通过文献法,收集整理糖尿病前期干预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总结与分析。然后采用随机分组的形式,将适合本次实验收入与排除标准的糖尿病前期患者30人随机分成太极拳组、太极拳联合抗阻组与对照组三组,每组10人。分别对三组进行16周的运动干预与健康饮食教育,并对干预前后分别检测的各项指标参数进行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发现,经过四个月的集中运动干预,太极拳组与太极拳联合抗阻组运动前后的指标除太极拳组的C肽无显着性差异,其他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P<0.05或P<0.01),而对照组实验前后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太极拳运动实验前后的体重、腰臀比、BMI、FPG、FINs、TG、CO、HR、PEP显示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太极拳联合抗阻组运动干预前后对比除腰臀比、HDL-C、CETP、PEP/LVET外均显示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后两运动组与对照组相比,太极拳组的腰臀比、FPG、FINs、Hb Alc和CETP等指标显示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而太极拳联合抗阻组的FPG、Hb Alc、TC、TG、HDL-C、SV、CI和PEP的指标皆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太极拳联合抗阻组与太极拳组的试验后指标对比显示,FPG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FINs、Hb Alc、TG、SV与HR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常规注意饮食控制的情况下,运动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作用明显。本实验设计的运动处方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身体形态有非常显着性改善,同时对血糖、血脂以及心血管系统指标都可以进行的有效控制,尤其是太极拳联合抗阻运动比单纯太极拳运动效果更为显着。所以本实验制定的运动处方可以让糖尿病前期患者降低向糖尿病的转化几率,使身体向健康方向发展。

颜芬[8](2020)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运动促进健康”是古今中外医学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代表了中西方两种风格迥异的身体锻炼模式,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以往研究中表现出来的某些认知偏差,为了更系统准确地揭示二者的异同,本文以“运动促进健康”为基础,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运动目标、运动方法和技术原理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二者在当代社会的沟通与结合进行思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运动促进健康”是人类共同的生存经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分别代表了中西方体育健身的两种典型形式。2.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历史发展各有其特征:(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直接奠基于中国传统医学之上,在历史发展中始终延续着传统的医学观念与锻炼方法。(2)西方体育健身的发展也直接奠基于西方医学之上,近代西方医学的巨大变革使得西方体育健身在价值观念上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转变,但在方法上则表现出一种历史延续性。(3)从近代开始,西方体育健身开始承载相应的民族和社会责任,相较起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从现代开始才逐步承担起推动国民健康的社会责任。3.在运动目标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根本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健康;二者基于对身体的不同医学认知,在操作目标上则呈现出“补益精气”与“消耗能量”、“疏通经络”与“强化体能”两组有所差异的价值认知。4.在运动方法上,基于不同的操作目标,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在具体运动方法上差异显着。(1)在方法构成上,二者各有其方法系统,呈现出“内聚性”和“开放性”、“民族性”和“普遍性”两组对比状态。(2)在运动负荷上,二者都强调负荷适度的重要性,但在负荷大小上存在差异;对负荷的描述也呈现出“模糊”与“精确”两种形态。(3)二者在运动时空上的认知存在一些差异,但都倾向于根据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某种规律性关系来安排运动时空。5.在技术原理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调身”、“调息”、“调心”锻炼的功能认知与实际运用差异显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肢体、呼吸、意念的运用方法较之西方现代体育健身更加丰富且独特。(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通过肢体、呼吸、意念的调节,对人体的经筋进行锻炼,对气息的出入和运行进行控制,以疏通经络、保养精气,并通过意念的自我引导寻求达到“三调合一”的稳态,从而实现身体功能的整体性自我修复。(2)西方现代体育健身通过一定的肢体活动对肌肉、呼吸形成某种机械性刺激,使机体的运动功能得到锻炼、身体成份得到平衡,最终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造成良性影响。6.在沟通方面,当前西方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放在替代与补充医学的范畴内进行考察,态度有所保留;中国则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全盘接受,并倾向于将中国传统导引术和武术放在体育的范畴内进行考察。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化”成为二者沟通的重要问题。“科学化”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沟通西方世界的一把钥匙,但当前单一的“科学化”研究也成为揭示其本质特征的一具枷锁。7.当前“整合医学”的流行和“自然医学”的发展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结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背景,也预示了其良好的前景。二者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多角度地开发人体的生命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现代人多方面的锻炼需求。

晁梦瑶[9](2020)在《太极拳和健身气功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作用的循环医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循证医学的思想下采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来探究太极拳和健身气功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作用效果。验证太极拳和健身气功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作用。方法:应用电子资源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等论文搜索引擎查找有关太极拳和健身气功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干预作用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论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所纳入的文献按照危险因素各方面指标进行数据整理分析。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8年12月。根据Cochrane干预系统评估手册提供的标准,独立评估研究偏倚的风险。采用Review Manage5.3软件对血压、血脂、肥胖等主要结局指标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太极拳对血压指标的干预作用纳入28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共273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太极拳组和不运动组相比较收缩压(SBP)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17,95%CI[-0.27,-0.07],P=0.0008)。太极拳组与不运动组的舒张压(DBP)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SMD=-0.76,95%CI[-1.13,-0.39],P<0.0001)。太极拳组和其他运动组相比较收缩压(SBP)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20,95%CI[-0.49,0.09],P=0.17)。太极拳组和其他运动组相比较舒张压(DBP)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46,95%CI[-1.08,0.15],P=0.14)。太极拳对血脂干预作用的研究共纳入18项试验,研究对象共131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太极拳组和不运动组相比较血脂(TC)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1.10,95%CI[-1.55,-0.64],P<0.00001)。太极拳组和不运动组相比较血脂(TG)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94,95%CI[-1.28,-0.61],P<0.00001)。太极拳组和不运动组相比较血脂(HDL)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77,95%CI[-1.01,-0.52],P<0.00001)。太极拳组和不运动组相比较血脂(LDL)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1.40,95%CI[-2.23,-0.56],P=0.001)。meta 分析结果显示太极拳组和其他运动组相比较血脂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太极拳对肥胖干预作用的研究共纳入23项试验,研究对象共200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太极拳组和不运动组相比较BMI指标有统计学意义(SMD=-0.33,95%CI[-0.62,-0.05],P=0.02)。太极拳组和不运动组相比较臀围指标有统计学意义(SMD=-0.43,95%CI[-0.71,-0.15],P=0.003)。太极拳组和不运动组相比较WHR指标有统计学意义(SMD=-0.84,95%CI[-1.12,-0.55],P<0.00001)。太极拳组和不运动组相比较体重和腰围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太极拳组和其他运动组相比较WHR指标有统计学意义(SMD=0.01,95%CI[-0.00,0.02],P=0.04)。太极拳组和其他运动组相比较体重、BMI、腰围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身气功对血压干预作用的研究共纳入22项试验,研究对象共175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健身气功组和不运动组相比较血压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meta分析结果显示健身气功组和其他运动组相比较血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身气功对血脂干预作用的研究共纳入21项试验,研究对象共172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健身气功组和不运动组相比较血脂TC指标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70,95%CI[-1.06,-0.33],P=0.0002)。健身气功组和不运动组比较 TG 指标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70,95%CI[-1.12,0.27],P=0.001)。健身气功组和不运动组相比较HDL指标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56,95%CI[-0.92,-0.20],P=0.002)。健身气功组和不运动组比较血脂LDL指标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ta分析结果显示健身气功组和其他运动组比较血脂指标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身气功对肥胖干预作用的研究共纳入10项试验,研究对象共83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健身气功组和不运动组比较体重指标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20,95%CI[-0.37,-0.03],P=0.02)。健身气功组和不运动组比较BMI指标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27,95%CI[-0.54,-0.01],P=0.04)。健身气功组和不运动组比较腰围指标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58,95%CI[-0.84,-0.32],P<0.0001)。健身气功组和不运动组比较臀围指标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35,95%CI[-0.59,-0.12],P=0.003)。健身气功组和不运动组比较WHR指标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2.35,95%CI[-2.35,-0.48],P=0.003)。meta 分析结果显示健身气功组和其他运动组对BMI指标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肥胖指标因纳入研究较少,无法进行数据分析。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太极拳和健身气功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血压、血脂以及肥胖进行meta分析显示,运动干预措施方面,在对太极拳的研究中简化24式太极拳和杨氏太极拳是使用最多的运动干预手段,有关健身气功的研究中八段锦和易筋经是使用最多的运动干预手段,研究采用的干预时间大多集中在12周(60分钟/每次、3次/每周)。结局指标方面,太极拳练习对改善血压、血脂、BMI、臀围等指标有显着效果,健身气功练习对改善血脂(TC、TG、HDL)指标和肥胖指标有显着效果。对其他指标的干预效果虽然变化不明显但呈现降低趋势,因此认为,在运动改善血压方面采用太极拳效果相比健身气功可能会更好,而对于改善血脂以及肥胖指标两方面太极拳和健身气功都有效果。根据本研究结果,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改善血压和血脂状况选择太极拳练习运动效果更显着,健身气功则对减肥更有效果,对于改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应当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疾病类型有针对性的进行运动处方的制定,从而达到最佳治疗。

毕圆圆[10](2020)在《五禽戏对高校保健班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影响 ——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高校中保健班学生群体占比越来越大,由于免于国家体质健康测试,他们的体质健康容易被我们所忽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他们的体质健康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五禽戏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项目之一,适合大众练习。本研究探讨五禽戏对高校保健班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健身效果,为保健班学生体育课程的开设提供参考。采用整体抽样法,对安徽师范大学2018、2019级保健班各抽取2个班学生(各50名,其中备选20名)作为实验对象,其中2018级2个班为实验组、2019级两个班为对照组。实验组进行为期10周的五禽戏锻炼,每周2次、每次练习5遍;对照组以保健体育课程理论学习为主,并推荐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和运动(如:快走、散步等)。采用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身体机能(心、肺机能)、身体素质(握力、平衡)指标进行测试和评价,并集合文献资料法、实验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探讨五禽戏对体质弱势学生各指标的影响。最终得到以下结论:(1)五禽戏对高校保健班学生身体形态影响不显着。但对体成分总成绩有着积极的改善趋势,能够使高校保健班学生身体在健康的状态下保持良好的身体形态。(2)在身体机能方面肺活量、收缩压在统计学意义上呈显着性差异。其余指标舒张压、心率以及台阶实验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表明五禽戏对高校保健班学生肺活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并且对于安静状态时的收缩压会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3)身体素质方面,通过五禽戏的练习,左右手握力、双足闭眼、左足睁眼、右足睁眼以及平衡总成绩均有显着性的提高,表明五禽戏的练习可以提高保健班学生的力量素质以及平衡能力,但是对柔韧素质的影响还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4)五禽戏适合高校保健班体育课程教学,有着良好的健身效果,对保健班学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有着积极的改善作用。

二、太极拳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极拳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健身气功·大舞对2型糖尿病患者步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糖尿病
        2.1.1 概念
        2.1.2 分类及特征
        2.1.3 诊断标准
        2.1.4 并发症
        2.1.5 运动对糖尿病的影响研究
    2.2 步态
        2.2.1 步态概述
        2.2.2 糖尿病对步态的影响
        2.2.3 糖尿病人群步态的检测
        2.2.4 运动对糖尿病人群异常步态的影响研究
    2.3 健身气功·大舞及其健身功效研究
        2.3.1 健身气功·大舞概述
        2.3.2 健身气功·大舞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2.3.3 健身气功·大舞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2.3.4 健身气功·大舞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2.3.5 健身气功·大舞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2.3.6 健身气功·大舞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实验对象身体状况评估方案
        3.1.2 实验对象的确定与分组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健身气功·大舞干预前后2 型糖尿病患者步态指标研究结果比较
        4.1.1 健身气功·大舞干预前后2 型糖尿病患者支撑期各阶段所占比例研究结果比较
        4.1.2 健身气功·大舞干预前后2 型糖尿病患者步态的空间参数研究结果比较
    4.2 健身气功·大舞干预前后2 型糖尿病患者平衡指标研究结果比较
    4.3 健身气功·大舞干预前后2 型糖尿病患者足底各区域指标研究结果比较
        4.3.1 健身气功·大舞干预前后2 型糖尿病患者足底各区域与地接触面积研究结果比较
        4.3.2 健身气功·大舞干预前后2 型糖尿病患者足底各区域峰值压力研究结果比较
5 分析与讨论
    5.1 健身气功·大舞对2 型糖尿病患者步态指标的影响
        5.1.1 健身气功·大舞对2 型糖尿病患者支撑期各阶段所占比例的影响
        5.1.2 健身气功·大舞对2 型糖尿病患者步态空间参数的影响
    5.2 健身气功·大舞对2 型糖尿病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
    5.3 健身气功·大舞对2 型糖尿病患者足底各区域指标的影响
        5.3.1 健身气功·大舞对2 型糖尿病患者足底各区域与地接触面积的影响
        5.3.2 健身气功·大舞对2 型糖尿病患者足底各区域峰值压力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身体状况安全问卷调查表
附录 B 相关仪器设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太极拳与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对中年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糖尿病概述
        2.1.1 糖尿病简介
        2.1.2 糖尿病发病现状
    2.2 抑郁情绪的相关研究
        2.2.1 抑郁简介
        2.2.2 抑郁症发病现状
        2.2.3 2 型糖尿病与抑郁的关系
        2.2.4 运动对抑郁的影响
        2.2.5 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量表)
    2.3 太极拳
        2.3.1 太极拳的概念界定
        2.3.2 太极拳对糖尿病的影响
        2.3.3 太极拳对抑郁的影响
    2.4 抗阻运动
        2.4.1 抗阻运动的定义
        2.4.2 抗阻运动对糖尿病的影响
        2.4.3 抗阻运动对抑郁的影响
    2.5 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运动干预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影响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筛选与分组
        3.1.2 受试者基本情况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心理量表测量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实验结果
    4.1 受试者血糖指标结果比较
    4.2 受试者血脂指标结果比较
    4.3 受试者动脉功能指标结果比较
    4.4 受试者心功能指标结果比较
    4.5 受试者SDS各维度得分变化情况
    4.6 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组不同性别的受试者SDS维度变化
    4.7 太极拳运动组不同性别的受试者SDS维度变化
5 讨论与分析
    5.1 太极拳与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对中年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血糖各项指标的影响
    5.2 太极拳与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对中年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血脂各项指标的影响
    5.3 太极拳与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对中年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动脉功能各项指标的影响
    5.4 太极拳与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对中年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的影响
    5.5 太极拳与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对中年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情绪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B PAR-Q体力活动适应能力问卷
附录C SDS抑郁自评量表
附录D 知情同意书
附录E Pivot CPX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系统
附录F CVFD-II(F)型心血管系统状态监测仪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人类健康的衰变与太极拳自救的限度(论文提纲范文)

1 人类健康衰变的大趋势
    1.1 健康本质:身心的平衡状态
        1.1.1 健康概念的一无两有三维演进
        1.1.2 健康本体是一轴两端三维体系
    1.2 健康变质:身心的失衡走向
        1.2.1 进化过程中致病基因使人失健
        1.2.2 文明进程中致病因素使人难康
2 太极拳拯救自我的效度
    2.1 健康保质:身心维衡回望
        2.1.1 身在柔和缓慢自然和谐中练健
        2.1.2 心在详推用意超然豁达中通康
    2.2 健康成效:身心平衡收获
        2.2.1 太极拳促进健身成果不断涌现
        2.2.2 太极拳影响健心成效不断显现
3 太极拳健康作用的限度
    3.1 健康机理:身心技理模糊
        3.1.1 在传统技术经验层面不足
        3.1.2 停留在表面认识,内在机理不深
    3.2 健康研究:思路方法的窠臼
        3.2.1 太极拳基础理论研究亟待强化
        3.2.2 太极拳研究由粗放型向精细转型
4 结束语

(4)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平衡能力是完成各种身体动作的重要前提
        1.1.2 随着年龄的增长,平衡能力会呈下降趋势
        1.1.3 提高人体平衡能力,可以降低人体发生跌倒的风险
        1.1.4 丰富高校女大学生体育运动项目的需要
    1.2 选题意义
        1.2.1 揭示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
        1.2.2 比较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改善女大学生平衡能力的效果
        1.2.3 丰富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理论知识,拓宽其健身价值
    1.3 特色与创新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有关大众健美操的理论与研究
        1.4.2 国内外有关有氧踏板操的理论与研究
        1.4.3 国内外有关平衡能力的理论与研究
    1.5 文献综述述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验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比较法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前各组学生平衡能力的比较
        3.1.1 实验前各组学生静态平衡能力的比较
        3.1.2 实验前各组学生动态平衡能力的比较
    3.2 实验后各组学生平衡能力的比较
        3.2.1 实验后各组学生静态平衡能力的比较
        3.2.2 实验后各组学生动态平衡能力的比较
    3.3 实验前后各组学生平衡能力的比较
        3.3.1 实验前后大众健美操组学生平衡能力的比较
        3.3.2 实验前后有氧踏板操组学生平衡能力的比较
        3.3.3 实验前后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组合组学生平衡能力的比较
4 讨论与分析
    4.1 大众健美操训练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
    4.2 有氧踏板操训练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
    4.3 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组合训练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附录一: 教案范例
    附录二: 30周教学计划
    附录三: 受试者名单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出版的着作与发表的论文
9 致谢

(5)长期广场舞运动对中年女性心脑血管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我国广场舞的发展现状
    2.2 广场舞运动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现状
        2.2.1 对中老年人身体素质的影响
        2.2.2 对中老年人身体成分的影响
        2.2.3 对中老年人睡眠的影响
        2.2.4 对中老年人心理状态的影响
        2.2.5 对中老年人心肺功能的影响
        2.2.6 对中老年人免疫功能的影响
        2.2.7 对中老年人血糖、血脂的影响
    2.3 有氧运动对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2.3.1 有氧运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2.3.2 有氧运动对血管功能的影响
        2.3.3 有氧运动对血脂、血糖的影响
        2.3.4 有氧运动对交感神经的影响
    2.4 常见有氧运动对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功能的影响的研究
        2.4.1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功能的影响
        2.4.2 健美操对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功能的影响
        2.4.3 球类运动对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功能的影响
        2.4.4 健步走对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功能的影响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3 测试方法
        3.3.1 身高、体重、体表面积、安静心率的测定
        3.3.2 台阶试验
        3.3.3 心脑血管功能指标检测
    3.4 统计方法
    3.5 研究相关的伦理学
    3.6 技术路线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广场舞运动对心血管相关指标的影响
    4.2 广场舞运动对脑血管相关指标的影响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5.1 长期广场舞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5.2 长期广场舞运动对脑血管功能的影响
    5.3 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5.4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受试者同意书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太极拳对增龄性肌肉减少症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肌肉减少症
        2.1.1 概念
        2.1.2 分类
        2.1.3 发病机制
        2.1.4 筛查测评
        2.1.5 治疗方法
    2.2 运动与增龄性肌肉减少症
        2.2.1 抗阻运动对增龄性肌肉减少症的影响
        2.2.2 有氧运动对增龄性肌肉减少症的影响
    2.3 太极拳与增龄性肌肉减少症
        2.3.1 太极拳简介
        2.3.2 太极拳健身功效
        2.3.3 太极拳临床应用
        2.3.4 太极拳对增龄性肌肉减少症的影响
    2.4 研究方案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招募
        3.1.2 筛选标准
    3.2 实验方案
        3.2.1 太极拳组干预方案
        3.2.2 对照组干预方案
        3.2.3 运动强度控制
    3.3 实验仪器
    3.4 测试指标
        3.4.1 受试者基本身体参数特征
        3.4.2 肌肉力量测试
        3.4.3 肌肉质量测试
        3.4.4 肌肉功能表现测试
        3.4.5 步态特征测试
    3.5 统计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受试者基本身体参数特征
        4.1.1 基本状况
        4.1.2 下肢形态学特征
    4.2 太极拳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肌肉力量变化
        4.2.1 上肢肌肉力量
        4.2.2 躯干肌肉力量
        4.2.3 下肢肌肉力量
    4.3 太极拳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肌肉质量变化
        4.3.1 上肢肌肉质量
        4.3.2 下肢肌肉质量
        4.3.3 躯干肌肉质量
        4.3.4 全身肌肉质量
    4.4 太极拳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肌肉功能表现变化
        4.4.1 功能性伸展测试
        4.4.2 计时起立行走测试
        4.4.3 闭眼单腿站立测试
        4.4.4 6分钟步行测试
        4.4.5 简易体能状况评分测试
    4.5 太极拳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步态特征变化
        4.5.1 时间-空间参数
        4.5.2 关节角度参数
5 分析讨论
    5.1 太极拳干预对肌肉减少症老年人一般临床参数的影响
        5.1.1 太极拳干预对肌肉减少症老年人肌肉力量影响
        5.1.2 太极拳干预对肌肉减少症老年人肌肉质量影响
        5.1.3 太极拳干预对肌肉减少症老年人肌肉功能表现影响
    5.2 太极拳干预对肌肉减少症老年人步态特征的影响
        5.2.1 太极拳干预对肌肉减少症老年人时间-空间指标影响
        5.2.2 太极拳干预对肌肉减少症老年人下肢关节角度影响
    5.3 研究过程涉及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7)24式太极拳联合抗阻运动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糖尿病前期
        2.1.1 定义
        2.1.2 糖尿病前期分类与诊断标准
    2.2 糖尿病前期危害
        2.2.1 大血管病变
        2.2.2 微血管病变
    2.3 太极拳与抗阻运动
        2.3.1 太极拳与24式太极拳
        2.3.2 抗阻运动
    2.4 运动对糖尿病前期的影响
        2.4.1 运动对糖尿病前期患者干预的相关研究
        2.4.2 太极拳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影响
        2.4.3 抗阻运动对糖尿病前期的影响
    2.5 太极拳联合抗阻运动对糖尿病前期的影响
3 实验对象与方法
    3.1 实验对象的筛选与分组
        3.1.1 实验对象筛选
        3.1.2 实验分组
    3.2 实验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实验结果
    4.1 太极拳组与太极拳联合抗阻组运动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身体形态指标的结果比较
    4.2 太极拳组与太极拳联合抗阻组运动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相关指标的结果比较
    4.3 太极拳组与太极拳联合抗阻组运动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血脂相关指标的结果比较
    4.4 太极拳组与太极拳联合抗阻组运动对糖尿病前期患者心脏功能指标的结果比较
5 讨论与分析
    5.1 太极拳组与太极拳联合抗阻组运动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身体形态的影响
    5.2 太极拳组与太极拳联合抗阻组运动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相关指标的影响
    5.3 太极拳组与太极拳联合抗阻组运动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血脂相关指标的影响
    5.4 太极拳组与太极拳联合抗阻组运动对糖尿病前期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英文缩写对照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一)普遍的社会议题
        (二)比较视野的确立
        二、研究意义
        (一)学科建设意义
        (二)健康战略意义
        (三)文化推广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二、关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四、思考与启示
        (一)对以往研究的思考
        (二)对当前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基础概念辨析
        一、“中国”与“西方”
        (一)“中西比较”的基础
        (二)“中西比较”的传统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相关概念
        (一)“健身”与“体育健身”
        (二)“西方体育健身”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相关概念
        (一)“养生”与“体育养生”
        (二)“气功”与“导引”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中国体育健身”
        四、概念种属关系分析
        (一)概念之间的种属关系
        (二)概念种属关系图
    第四节 理论基础与比较逻辑
        一、理论基础
        (一)跨文化研究范式
        (二)相关问题的理论解析
        二、比较逻辑
    第五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一)比较逻辑的建构
        (二)比较对象的历史溯源
        (三)比较的具体展开
        (四)比较落脚点的思考
    第六节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创新点
        (一)拓展了关于西方体育健身的相关认知
        (二)建构了不同于以往的比较逻辑框架
        (三)形成了基于问题的系统化比较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专家访谈法
        (三)历史分析法
        (四)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历史溯源
    第一节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历史溯源
        一、先秦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先民的生存经验
        (二)普遍的养生关注
        二、两汉至五代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系统化归纳与专门化发展
        (二)理论的丰富与深化
        (三)方法的丰富与成熟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医学对导引术的持续重视
        (二)导引养生理论与方法的持续发展
        (三)中国传统武术的养生归向
        四、近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二)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第二节 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历史溯源
        一、古希腊的体育健身
        (一)古希腊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希波克拉底的体育健身观念
        二、古罗马的体育健身
        (一)古罗马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盖伦的体育健身观念
        三、中世纪的西方体育健身
        (一)中世纪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阿维森纳的体育健身观念
        四、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发展
        (一)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医学转向
        五、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
        (一)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西方现代医学对体育健身的关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运动目标比较
    第一节 根本目标比较
        一、中西方“健康观”的趋同性
        (一)中国传统医学的“全面健康观”
        (二)西方现代医学的“全面健康观”
        二、中西方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一)生理目标的一致性
        (二)心理目标的一致性
        (三)社会目标的一致性
    第二节 操作目标比较
        一、“补精气”与“耗能量”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补益气血”的重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消耗能量”的重视
        二、“通经络”与“强体能”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通”的重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强”的重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动方法比较
    第一节 方法构成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方法
        (一)导引
        (二)武术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基本方法
        (一)专门锻炼方法
        (二)体育运动锻炼方法
        三、中西方方法构成比较
        (一)“内聚性”与“开放性”的对比
        (二)“民族性”与“普遍性”的对比
    第二节 运动负荷比较
        一、中西方对“负荷适度”的共同重视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负荷适度”的强调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负荷适度”的强调
        二、中西方对“运动负荷”的差异认知
        (一)“形劳不倦”与“超量恢复”
        (二)“模糊”与“精确”
    第三节 运动时空比较
        一、中西方“运动时域”比较
        (一)中西方对“自然节律”的共同遵守
        (二)中西方对“运动时域”的差异认知
        二、中西方“运动空间”比较
        (一)中西方对“自然环境”的共同重视
        (二)中西方对“运动空间”的差异认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原理比较
    第一节 “调身”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对“肢体”锻炼的不同认知
        (一)传统中医对“肢体”锻炼的认知
        (二)现代西医对“肢体”锻炼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构成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原理
        三、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原理
        (一)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构成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原理
        四、中西方“调身”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身”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身”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第二节 “调息”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呼吸”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构成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原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息”技术原理
        (一)西方现代医学对“呼吸”的认知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呼吸”形式
        (三)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息”技术原理
        三、中西方“调息”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息”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息”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第三节 “调心”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心”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构成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原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心”活动
        (一)西方现代医学对“心”的认知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意识”活动
        三、中西方“调心”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心”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心”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沟通与结合
    第一节 沟通现状及其反思
        一、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
        (一)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历史
        (二)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态度
        二、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认知
        (一)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认知历史
        (二)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基本态度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化”反思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研究共识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必要性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局限性
    第二节 结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结合的可行性
        (一)医学发展的方向——整合医学
        (二)医学发展的出路——自然医学
        二、结合的必要性
        (一)对人体生命功能的多角度关注
        (二)对现代人类需求的多方面考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太极拳和健身气功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作用的循环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论文选题的意义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1 太极拳和健身气功对血压影响的研究进展
    2.2 太极拳和健身气功对血脂影响的研究进展
    2.3 太极拳和健身气功对肥胖影响的研究进展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搜集
    3.2 数据整理
4 结果
    4.1 论文检索结果
    4.2 纳入论文研究特征及质量评估结果
    4.3 太极拳纳入结局指标分析
        4.3.1 太极拳对血压干预作用的指标分析
        4.3.1.1 太极拳组和不运动组比较对血压干预作用的meta分析
        4.3.1.2 太极拳组和其他运动组比较对血压干预作用的meta分析
        4.3.2 太极拳对血脂干预作用的指标分析
        4.3.2.1 太极拳组和不运动组比较对血脂干预作用的meta分析
        4.3.2.2 太极拳组和其他运动组比较对血脂干预作用的meta分析
        4.3.3 太极拳对肥胖干预作用的指标分析
        4.3.3.1 太极拳组和不运动组比较对肥胖干预作用的meta分析
        4.3.3.2 太极拳组和其他运动组比较对肥胖干预作用的meta分析
    4.4 健身气功结局指标分析
        4.4.1 健身气功对血压干预作用的meta分析
        4.4.1.1 健身气功组和不运动组比较对血压干预作用的meta分析
        4.4.1.2 健身气功组和其他运动组比较对血压干预作用的meta分析
        4.4.2 健身气功对血脂干预作用的meta分析
        4.4.2.1 健身气功组和不运动组比较对血脂干预作用的meta分析
        4.4.2.2 健身气功组和其他运动组比较对血脂干预作用的meta分析
        4.4.3 健身气功对肥胖干预作用的meta分析
        4.4.3.1 健身气功组和不运动组比较对肥胖干预作用的meta分析
        4.4.3.2 健身气功和其他运动比较对肥胖干预作用的meta分析
5 讨论
    5.1 太极拳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指标的影响
        5.1.1 太极拳对血压指标的影响
        5.1.2 太极拳对血脂指标的影响
        5.1.3 太极拳对肥胖指标的影响
    5.2 健身气功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指标的影响
        5.2.1 健身气功对血压指标的影响
        5.2.2 健身气功对血脂指标的影响
        5.2.3 健身气功对肥胖指标的影响
    5.3 纳入论文的局限性
6 结论
7 参考文献目录
附录
攻读论文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五禽戏对高校保健班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影响 ——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创新点
        1.3.1 实验对象创新
        1.3.2 研究内容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五禽戏
        2.1.2 高校保健班
        2.1.3 体质弱势群体
        2.1.4 身体形态
        2.1.5 身体机能
        2.1.6 身体素质
    2.2 五禽戏概述及相关研究
        2.2.1 五禽戏概述
        2.2.2 五禽戏的研究现状
    2.3 高校保健班相关研究
        2.3.1 国内外高校保健班学生教育现状
        2.3.2 高校保健班学生健康研究现状
    2.4 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德菲尔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
    4.1 实验前2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比较
    4.2 对照组实验前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比较
    4.3 实验组实验前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比较
5 分析与讨论
    5.1 五禽戏对高校保健班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5.2 五禽戏对高校保健班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
    5.3 五禽戏对高校保健班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四、太极拳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健身气功·大舞对2型糖尿病患者步态的影响研究[D]. 肖参参.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太极拳与太极拳结合抗阻运动对中年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D]. 李宋倩.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人类健康的衰变与太极拳自救的限度[J]. 武冬.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0(07)
  • [4]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D]. 陶丹. 苏州大学, 2020(03)
  • [5]长期广场舞运动对中年女性心脑血管功能影响的研究[D]. 王冬雨.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6)
  • [6]太极拳对增龄性肌肉减少症的干预效果研究[D]. 刘志政.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24式太极拳联合抗阻运动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D]. 陈家栋.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8]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D]. 颜芬. 武汉体育学院, 2020(08)
  • [9]太极拳和健身气功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作用的循环医学研究[D]. 晁梦瑶.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4)
  • [10]五禽戏对高校保健班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影响 ——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D]. 毕圆圆.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太极拳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